自动化专业基础知识范文

时间:2024-01-10 17:29:38

自动化专业基础知识

自动化专业基础知识篇1

从教学的角度来看,角色扮演法推动了教学理论知识向实践应用活动领域内的延伸,不仅有利于节约时间和精力,最大化地根据现实实践活动对理论知识的需求,转变教学方式,而且有利于提升学生对所学的理论知识的应用认知,不断完善自我综合素养。基于中职基础会计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要求很高的学科,这就需要中职基础会计学科教师要引入角色扮演法,并将其与教学活动紧密相结合,以便于中职生站在社会岗位职业人的角度,不断强化其基础会计专业知识理论和实践性技能。

一、角色扮演法在中职基础会计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1.成就中职生顺利就业的需求。从中职生的生源来看,他们本身的知识理论水平是职业发展的短板,但是他们聪明好动又富有激情,也渴望通过中职类学校来提升其专业技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就决定了中职生相对于其他普通学校的学生来说更多了就业诉求。同时,基础会计课程应用性很强,如果教师只从理论知识讲授方面强调专业技能对顺利就业的重要性,因中职生没有亲身的体验也就不能够深刻理解和体会所从事会计岗位的职业需求,那么也就不能够帮助中职生有针对性有目标地去强化自身的基础会计课程专业实践技能。因此,这就需要担任中职生基础会计课程教学的教师引入角色扮演法,使中职生从所扮演的职业人立场和角度去体会其岗位知识技能要求,并审视和弥补专业知识的不足,为中职生顺利实现就业奠定了坚实的专业知识基础。2.中职学校教育目标的要求。中职学校的办学初衷就在于为不能够顺利实现升学的初中生提供职业教育机会,培养中职生在教学活动的专业素养和职业素养,从而适应转型的中国社会,并为职业岗位输送大量的专业技能性人才。从基础会计课程的特征来看,其重在凸显对基础会计理论知识的具体性应用,以解决许多行业内的财务管理工作。这就需要任课教师引导中职生模仿职业岗位实践活动,与自己的专业学习形成对比,查找和弥补学习上的不足,从而为适应将来的职业岗位需求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角色扮演法在中职基础会计教学中应用的策略

1.借助于多媒体教学辅助工具,全面展示未来角色工作,提升学习激情。将多媒体技术广泛性应用在教学活动中,不仅极大地改变了教学方式,而且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教学的空间和平台,借助于多媒体教学辅助工具可以针对未来工作进行演示,让具体化生动化的场景演示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让中职生提前全面性地对未来职业角色有个清晰的了解和认知,并与自己的专业能力比照,激励他们强化专业学习。例如:在进行《会计人员》这一教学活动时,任课教师把现实中会计人员的日常工作场景、工作流程和工作要求等方面以视频的形式演示出来,这样生动的教学模式能够提高中职生的学习热情,并且有效地引导他们以将来的工作要求来审视自己在专业技能上的不足,进而激励和督促他们找差距,强化自身的专业技能学习。显而易见,这种教学模式就转变了僵化的理论性教学讲授模式,不仅深化了基础会计教材内容,而且凸显了基础会计课程的教育目标,最终有利于帮中职生预设一个未来职业角色目标,推动他们不断努力学习专业课程知识。2.模仿角色岗位实践活动以完善自我专业综合素养。综合性地对基础会计专业课程进行深入剖析,会发现这门课程的理论专业知识比较深邃和抽象,即使中职生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掌握了应有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但是现实工作中基于所涉及的行业领域不同,职业岗位上的具体性问题也就不同,这就决定了会计职业人要有很大的适应性和工作应对性,也同时要求中职生不断完善自我专业综合素养以适应未来岗位工作的要求。因此,这就需要教师把学生分成不同的角色进行模仿训练。例如:在进行《帐薄的设置和登记》教学活动时,教师把班级学生分成部门会计人员和出纳人员进行具体的帐薄的设置和登记工作,教师也要扮演会计岗位的职业角色对中职生进行业务上的考核,这样就逼真化了角色的模仿实践活动,也完全地把中职生在《帐薄的设置和登记》学习上的不足暴露出来,从而使参与模拟活动学生要进一步强化学习和实践技能。显然,中职基础会计课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采取角色扮演法策略,是顺应当前岗位职业需求的可行教学方法,也是不断提升中职生专业能力的现实性需求,更是中职学校课程教学改革的高标准要求。只有教师让中职生认知到会计职业人的相关性职业要求,中职生才能够有意识地在课程教学活动中自主地提升其应对未来职业岗位的技能,也才能够帮助中职生顺利实现就业。

自动化专业基础知识篇2

关键词:基础课 专业课 衔接性 渗透性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培养同现代产业要求相适应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发挥我国巨大的的人力资源优势,是高等职业院校当前最重要的任务。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迅速到来,高职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逐渐显现出来,但也使高职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高职教育向质量提高型发展的根本出路是深化教学领域的改革,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不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我就如何处理文化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关系,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高职教育文化基础课与专业课的现状分析

目前,职业教育中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设置在比例上的研究、课程结构方向的研究已不是一个新课题。在课程模式的改革中,纵观国外CBE(加拿大能力本位模式)、MES(国际劳工组织推出的就业技能合成模式)、DYS(德国的双元制模式)等职业教育的模式课程,发现他们只强调文化基础知识的工具性,打破学科体系分散在不同学习单元之中,为专业技能学习服务,是以技能培训为中心的,这种课程模式对职业培训、提高技能水平是有利的,但这种课程模式随着高科技的日益发展,产业智能工的出现,基础理论成份不足已越来越明显,主要反映在知识不够系统、理论基础薄弱、过于实用化、适应性和发展性受到影响等方面。

国内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近十年来,教学计划中基础课与专业课设置界线分明,内容自成体系,缺少综合性和学科之间的知识渗透,学生知识面窄,知识之间不易迁移,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达不到优秀人才培养的目标。基础课程的内容设置沿袭普通高等教育课程的设计或者直接搬用,学生不知学以所用,普教色彩较浓,基本是单一的学科性课程,不能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忽略了职业教育的社会经济功能。

基础课的教学方法呆板,以课堂纯理论教授为主,“满堂灌”现象普遍,教学辅助手段缺乏,高职学生的生源决定了学生的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对现有基础课程设置与教育方法产生排斥和惧怕心理,不会主动学习,不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学生中明显产生轻基础课,重专业课的学习倾向,不利于复合型、实用型人才的培养。

二、文化基础课与专业课的任务分析

(一)文化基础课的任务

根据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按照学生智能结构的特点,文化基础课的任务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理解能力、自学能力、应变能力,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智力、个性和特长,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康体魄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2)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形成职业技能打好基础。

(3)(为学生接受继续教育、转换职业、适应科技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

(二)专业课的任务

高职教育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地方就是突出专业技能的培养,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决定了专业课程的主要任务有以下三个方面。

(1)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使学生了解专业范围、发展趋势及其在生产和实践中的运用,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

(2)使学生通晓本专业的一般原理、工艺流程和生产规范,掌握有关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技巧,突出专业技能的培养。

(3)使学生了解本专业的最新科技成果,重视学生在本专业领域创新能力的启迪与开发,推进科技发展,适应社会对专门人才的需要。

三、正确处理好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关系

根据专业课与文化基础课的任务,说明基础课与专业课都是培养高质量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我们需要处理好文化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关系,关键是对文化基础课的课程设计要合理,笔者认为,对文化基础课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法方面要遵循以下五方面的原则。

(一)整体性与目标性原则

高职教育文化基础课程体系构建必须根据培养目标,要确立现代化的育人目标和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为核心的课程观,在各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文化基础课程目标,使课程目标与总体培养目标相一致。

(二)衔接性与渗透性原则

文化基础课构建应重视处理好各类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确保学科与学科之间有序衔接和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联系。在完成知识系统性的前提下,教育方法与教材选编必须突出培养目标的知识和技能结构要求,强调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主动配合专业技术教学,在内容上和教学衔接上满足专业技术教学的需要,渗透专业气氛。教学过程中,无论是范文、示例、练习等尽都可能与专业有关,让学生在文化课学习中,受到专业熏陶,开阔专业视野,增进专业感性认识,热爱专业,学好专业,以至开拓专业,创新专业,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

(三)适应性与吸引性原则

从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现状调查中发现,各届学生对文化基础课不感兴趣,甚至有惧怕心理,应付学习、应付考试成为学生的通病。转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是文化基础课程体系构建的重要目标之一。文化基础课程体系构建应促使学生向“要学、会学”转化,从适应性方面要充分考虑学生原有知识基础,降低知识理论难度,强化技能培养。为提高文化基础课学习兴趣,要突出知识应用的教学,并融入专业案例,创造文化基础课的吸引性。在教学方法上以学生为主体,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自学,激励创新,发展智力,提高素质。

(四)独立性与非服务性原则

职业技术教育中基础课与专业课的配合必须要有科学性,在一个教育体系中,各科教学各得其所,互为所用,才能在培养目标的总体上体现出二者的有机结合。文化基础课并非是专业课的附属物,完全按照专业课的需要来确定基础课的做法是缺乏科学依据的,这样会导致基础课过窄过偏──削足适履,破坏了基础课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给学生心理上造成时轻时重的消极影响。应强调每门课都是为专业培养目标服务,都是课程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宽广、扎实的文化基础是掌握专业学科的“基石”,基础知识是本源性知识,抓住了事物的共性,可以举一反三,一个人只有在工作和生活中凭借其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的基础和自学能力,不断扩展知识面,优化、更新自己的知识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

(五)指导性与发展性原则

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劳动组织形式的急剧变革,使得原有的学科与行业之间的界限被打破,产生了许多复合型、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智能岗位。现代生产需要宽专多能的复合型高职人才,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纯体力工作将更多地被智力工作所代替,以智力技能为主的智能工作岗位已成为21世纪初人才市场的主流,因而,高职文化基础课设置应考虑未来社会的需求和受教育者生存发展的需求,从终身学习角度出发,文化基础课与专业课为学生奠定一个较为宽厚的基础。作为学校必须有别于短期职业培训,学生必须掌握较强的未来发展本领。从高职教育课程设置的发展来看,终身教育思想和素质教育思想正在取代传统的教育思想,因此,文化基础课程体系构建必须为促进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学习化社会的形成服务,为学生适应科技发展变化服务,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和知识的实用价值,这样有助于改善学生的智能素质,特别是有助于获取知识与促进知识的更新,为学生的不断发展和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四、结束语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专业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但由于我国高职教育只有十几年的历史,同国内其他教育相比,基础薄弱,同西方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相比,相对落后,还远远不能跟上我国各行各业对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产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高职院校肩负着更大责任,在教育模式和课程设置上要有创新和自己的特色,正确处理好文化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关系,真正培养出既具有一定文化素养和理论基础,又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运用能力,具有创新和自我发展能力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明伦.高职教育课程设置定位研究[J].北京成人教育,2001(8).

自动化专业基础知识篇3

关键词:中职教育;培养目标;学生特点;教学实践

围绕新时期中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改革成果众多。然而,许多改革都效果不佳,共同的原因是脱离了目前中职在校生特点这一根本基础因素,造成人才培养效果不佳,达不到预期的培养标准,不能满足行业企业需求,脱离了职业教育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根本目的。分析中职在校生的心理及文化基础知识水平特点,改变传统教育教学观念,围绕培养目标,有针对性的实施有效教学活动,方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培养合格的技能型人才,实现中职教育的根本目的。

目前,中职学校招生实行注册入学,免学费,提供奖学金及困难补助等优惠政策。尽管如此,由于深受传统概念“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及现行就业环境的影响,绝大多数初中毕业生及家长首选仍然是上高中,以期园大学梦,加之大学逐年扩招,造成中职生源数量、质量均严重下降,形成中职在校生特点突出的群体。

一是心理上不健全,存在缺陷,自卑严重。由于学习成绩不好,经常受到老师、家长批评指责、同学歧视,尤其单亲家庭或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关爱,与快乐无缘,形成抑郁自卑心理现象,不善言谈交际,对社会恐惧、不满,常采取过激言行掩饰可能的伤害,如聚众斗殴,顶撞老师;由于上职业学校并非主管所愿,无人生规划,对未来迷茫,对学习无兴趣,甚至厌学,经常旷课、迟到;渴望得到认同肯定,自尊心强,却不善与人沟通交流,困惑、焦虑,遇到不满之事,情绪激动,易失去自控能力。

二是文化基础知识底子薄弱,缺少有效的学习方法。进入中职学校学习,形式上的教育环节是衔接的,事实上的知识结构是脱节的。多数入校学生实质上不具备初中毕业生应有的文化基础知识水平,常见不会分数、三角函数计算,简单的受力分析,不会写化学分子式、反应式等等。主要的原因之一是不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缺乏良好的分析、思维习惯。

本人所在中职学校,开设资源勘察类专业已有60多年,一定时期内,面向全国招生,生源全是初中毕业生中的佼佼者,学制四年,国家统一分配,都是事业单位编制。人才辈出,有不少博士生导师、教授及教授级高工,多数都是单位技术或管理骨干。也属职业教育,实质上是精英教育。新时期中职教育强调的是素质、技能,培养目标是基层劳动者或初级专业人才。生源及培养目标都变化了,教育教学必须改变。职教人要解放思想,学习现代职业教育理论,抛弃陈旧教学观念,结合生源特点、专业特点、社会需求,围绕新时期培养目标,大胆创新实践,探索新时期中职教育的新模式。对此,笔者就中职资源勘察类专业教学实践谈以下几点认识。

一、心理健康教育

校园无小事,处处都育人,职教人首先要关心爱护学生,理解学生,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用真诚的关爱和言行感化学生、影响学生,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温暖。遇到学生错误的言行,不可简单批评指责,要耐心帮助学生分析其不妥之处及其危害,指明正确的做法。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学习基本心理知识,掌握自我调节不良情绪的方法,引导学生建立积极乐观向上的健康心理。政治课、语文课等基础文化课教学内容,要结合学生特点,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及现代英雄人物、劳动模范先进事迹,培养学生爱国精神、工匠精神,立志报国。教学方式切不可简单教条说教,要生动活泼,寓教于乐。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成为情操高尚的人。

二、文化基础教育

理论上讲,高中阶段的文化基础知识要融入中职阶段学习,事实上,由于初中阶段文化基础薄弱,二者脱节严重,直接学习高中阶段文化课困难;中职教育实行“2+1”模式,文化基础课基本都要在前2个学期结束,系统补习初中、学习高中知识不现实;文化基础教育的目的,是为后期专业知识及技能的学习做准备。因此,中职文化基础教育的教学内容,要依据后期专业理论知识及技能的教学需要,有针对性的选择教学内容,无须区分初中、高中层次,无须系统、全面,教学标准以满足后期专业学习需要即可。要求文化基础课教师对专业课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认知和理解,提高服务专业教学的意识和能力。教学方式采用“启发式”方法,有意识培养、训练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l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及成就感,调动其学习的自觉性和主观能动性。教学目标是满足后期专业教学内容的需要。

三、专业基础知识及技能教育

中职培养目标落脚点是“在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初级专门人才”,就业面向是基层一线。如《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勘察》专业,职业领域主要是水资源与水环境评价与开发,环境工程与地质环境评价与治理,各种基础工程建设等。均属国民经济基础行业,基层性强,要求从业者吃苦耐劳,动手操作能力强,基本技能全面。因此,专业基础知识及技能的培养,是中职教育教学的重点,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及技能,有利于后期专业核心技能的学习;有利于学生拓宽就业渠道;有利于基层工作岗位的综合性;有利于学生继续学习、提升。教学内容要注重系统全面,强化专业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如中职资源勘察类专业都需要掌握常见矿物、岩石性质、特征、鉴定及描述;常见地质现象认识及描述;地质工程编录等。淡化理论,教学方式以课堂实训、室外实践动手操作为主,反复训练。教学目标以学生熟练掌握为标准。

四、专业核心技能的培养

目前,资源勘察类专业基本技能、核心技能尚没有统一权威的划分标准及结论,专业核心技能是专业基础知识及技能的综合提升应用,如区域地质调查,矿产、环境、地灾综合勘察与评价等。对中职而言,核心技能的教学内容宜选择基本的重要的进行训练培养,中职资源勘察类单个专业核心技能都可设多项,但基本共同的是“野外区域地质调查”,不同的专业仅是说法或侧重点不同而已,基本的工作内容及方法大同小异,通过基本的综合训练,可以触类旁通,尤其是通过顶实习或毕业后工作锻炼,实现其他方面的专业锻炼。教学方式必须基于工作过程,与现实企业工作岗位技术规范无缝对接,强调动手操作,使学生真正掌握为标准。

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及河南“六大”国家战略的布局实施,带来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局面,需要大量的一线技能型人才做支撑,为中职教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更是挑战。职教人要改变观念,切合实际,积极改革,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一线技能型人才,实现中职教育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1]王红梅,冶金丛刊,2004.10,第5期.

[2]王永清,机械职业教育,2004.8,第8期.

自动化专业基础知识篇4

探讨了我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培养要求以及课程体系的优化,实践环节的加强。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以提升学生能力和素质为导向,强调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合理定位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统筹优化课程体系,更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

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等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要求的总体计划实施方案,是各高校组织、管理和监督人才培养过程的文本依据。目前,我校作为我国唯一一所民航学科专业门类齐全、将航空宇航科学技术与交通运输工程两大学科叉融合的高等学府,以培养高级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为使命,确立了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等建设发展的总体目标。为更好地实现学校发展规划,学校对培养方案进行再修订,从而构建更加合理的本科人才培养知识结构体系。结合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特点及我校民航特有专业的优势,通过对国内外其他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体系的对比,优化我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正确处理好培养方案的继承与创新,汲取老版培养方案的优点,改进其不足,紧密结合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培养目标定位和办学特色。

1培养目标与培养要求

培养目标与培养要求是专业培养方案的重要内容,是了解本专业的入口。

1.1培养目标。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具有鲜明的民航特色,主要在机务维修的理论与工程特别是机载电子设备与系统维护、以可靠性为中心的先进维修理论与方法、智能故障诊断、维修计划优化与维修管理等方面从事生产、教学(培训)与研发工作。本专业培养适应民航机务发展、具有健全人格和人文精神与人文素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富于创新精神和团结协作能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扎实的电子技术和信息系统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及基本技能、能从事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及工程管理的专门人才和具有在相关领域跟踪、发展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能力的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新性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兼顾非民航相关领域人才需求,逐步建成民航机务工程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基地。

1.2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电子信息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的学习及实践环节训练,具有电子信息工程设计与研究方面的基本能力,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2.1知识结构要求。具有扎实的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具有必要的人文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知识、社会服务意识与责任感,熟知必要的经济管理知识,;系统掌握本学科领域的基础理论、专业技术知识、基本技能和学习方法,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理论基础知识,主要包括电子信息工程学科、飞机电子系统及维修、计算机应用,并掌握一定的民航维修管理和适航管理知识,了解本学科专业技术前沿和发展趋势。

1.2.2能力结构要求。具有较强的英语应用能力、信息收集与综合处理能力;具有熟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具有开展机务维护工作的实际操作能力,具有飞机故障诊断和排故等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电子类技术开发和系统集成能力;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与沟通能力,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并具备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具有主动跟踪民航科学技术发展的自主学习能力。

2优化课程体系

2.1体现“平台+模块”的人才培养模式。“平台”分三个类型,即公共基础平台、学科基础平台和专业基础平台。其中,公共基础平台是指保证学科大类下各专业学生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础素质水平的课程总和;学科基础平台是指保证本专业学生所需要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础素质水平的课程总和;专业基础平台是指本专业特定需要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础素质水平的课程总和。通过三类课程综合的学习,可认为基本满足专业培养规格的基础要求。“模块”是指为达到本专业下某一应用领域“做事”所需的完整知识结构,本着柔性专业方向的原则,将部分专业课程按方向组成模块,即方向成组课,学生只能按方向成组选学其中一个模块。本专业的专业方向为航空电子,学生通过修读“平台”中的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达到“合格”的基础要求,再修本方向的专业课程应当能够达到专业方向的要求。

2.2课程设置及相关比例要求。课程设置中包括主要基础课和学科主干课,其中主要基础课由学校负责规定,学科主干课由本专业负责规定,数量约10门左右。主干课程包括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线性系统分析、自动控制原理、导航原理与系统、惯性导航系统、自动飞行控制系统等。本专业课程设置体系结构如表1所示。

3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环节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来说,实践环节尤为重要。本专业实践包括认识实习、金工实习、微机应用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认识实习在学生入学的第三学期集中安排,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对典型机构和机械加工以及飞机结构与典型飞机系统有初步的了解和整体概念的了解。金工实习也在第三学期集中安排,使学生对基本切削加工工艺有初步的了解,对先进制造技术的概念有比较准确的理解。微机应用实习使学生逐步加深对微机及微机操作语言工具的理解,引导学生能够熟练运用语言工具。飞机维修基础实习对维修技术基础有较为准确的理解,熟练掌握线路标准施工工艺和应用飞机维修文件。飞机电子系统实习需熟练掌握飞机电子系统的拆装、分解、校验、测试和运行以及CBT系统应用。毕业设计使学生能够综合利用本专业基础知识,独立完成能够实现特定功能的设计任务,包括为完成此任务而进行的资料检索和利用,以及准确的科技语言的阐述。结束语本文探讨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文中提出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要求符合当下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标准,进一步优化了专业课程体系,强化了实践教学环节,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具有重要意义,更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陈波,高秀娥,胡玲艳等.工程应用型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修订与探讨[J].大连大学学报,2016(3).

[2]张淑梅.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教学研究,2006,29(3):218-219.

[3]王素玉,于涛,孟祥豹.关于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与实施的思考[J].高教论坛,2011(8):28-30.

[4]张宏喜.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原则与实践———对安徽科技学院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思考[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9,23(1):66-69.

[5]李惟卫,杜雄,韩力等.电气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6,38(1):1-4.

自动化专业基础知识篇5

关键词:综合性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设计;专业需求

一、计算机基础教学总的目标

三十年来,我们综合性大学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从没有到开设、由点到面,从仅仅面向少数理工科开设,逐渐发展到成为非计算机专业都必须要普遍开设的必修课程,进行面向全体大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在综合性大学中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占全部学生数量的95%左右,因此面向这样一个庞大的学生群体,怎样培养他们的计算机素质,怎样让他们了解最基本的计算机知识是至关重要的。现代综合性大学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为所有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提供的计算机相关知识、动手能力与应用素质方面的教育,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掌握并使用计算机、进行网络检索及其他相关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进行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质。

二、综合性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

(一)大学一年级新生入学时计算机基础差异较大

有少数学生在高中时代已经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技能,自己拥有电脑的学生都具有不同的网络检索能力和简单的程序设计能力。而有的学生甚至连电脑什么样都没见过。学生的计算机了解程度差别很大。特别是智能手机的出现和应用,我们的生活和网络已经紧密联系在一起了。有的学生使用智能手机网络很熟。有的学生没有使用智能手机,在远离网络,学生的计算机水平会呈现出更大的差异。这些年来,我们针对学生基础差异大的情况,在国内高校中率先进行计算机基础分级教学。

(二)计算机基础课程设计单一,与专业需求结合不紧密

以往的计算机基础课程通常是办公自动化(Windows简介、计算机发展史、网络简介、Word、Powerpoint、Excel)等内容。近些年来,我们对文理科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了改革。即文科、理科分别开设不同的课程。所学内容与专业需求结合有一定改善。课程设置如表1。

随计算机的应用不断向纵深发展,综合性大学各个专业对计算机的应用更趋于专业化。如我校学科门类齐全,共设有31个教学院部,拥有涵盖哲、法、经、教、史、文、理、工、管、农、艺11个学科门类的本科专业78个。因此,计算机基础课没有和学院的特点进行需求结合、更没有做到与学生专业的需求进行结合那将会出现无的放矢的状态。计算机基础教学必须与学生专业需求紧密结合,才能发挥它的应有作用,才能展现它的强大生命力。

三、综合性大学新型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与设计

以专业需求为导向,建立全新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综合性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与设计应该使计算机基础教学更加贴近专业的需求。如艺术、建筑、经济等专业对计算机基础知识要求差别很大。所以,计算机基础课程要针对文科理科课程的不同有区别的对待,更要根据不同的各个学科以及专业的不同制定不一样的教学计划。有些工科专业工程性比较强的专业涉及到的科学计算较多,有些艺术类专业会比较注重多媒体图像的处理等。针对不同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应该包括该专业特点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我们将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针对不同专业开设与专业需求紧密联系的课程。更加细化教学计划,更加贴近专业,突出课程内容的实用性。

例如电子工程、物理、数学等专业中,侧重于过程控制设计、数学建模、算法分析设计等基础知识的介绍,以及相关的程序设计方法。实现检测仪表、过程控制仪表及计算机控制系统等过程控制。为掌握算法开发及设计、数据的可视化、数据分析工具软件以及交互式环境数值和计算的计算语言打下基础;对于机械、建筑、集成电路等专业侧重计算机辅助CAD、CAM、OLID、WORK等二维、三维制图等工具软件的介绍。在专业实践中将制图的繁重工作交给计算机完成。对于农学、化学、制药、生物专业侧重程序设计能力培养,使学生掌握程序设计方法解决专业学习中的试验过程、结果求证的编程问题;对于经济、统计、会计等专业要侧重数据库程序设计、数据的排序检索、数据统计分析、数据图表可视化等方面的教学;对于法学、哲学、管理等专业要侧重于信息管理系统、信息检索、网络检索能力的培养;对于艺术、教育、文史类的专业要侧重于艺术设计、多媒体、平面设计、环艺设计、视频制作等方面的培养。

基于以上的课程设计,针对各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按照重视基础、加强实践,重点突出专业应用能力的基本原则建立了新型计算机基础课程实用大纲。如表2。

四、采用全方位、多渠道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

以专业需求为导向,建立全新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之后,对教师的知识更新和充实是面临的实际问题。教师不但要精通计算机知识还要对学生的专业需求深入了解。教师在花时间和精力做到上述要求基础上,还应该借助相应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完成教学工作。充分利用电子商务、网络课程教学、数字化校园、数字化图书馆、数字化教学等资源。开放实验室,更新教学手段和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变被动学习为积极自觉参与学习,提高主动学习的能动性,这样就会形成一个良好学习氛围。应用计算机为基本工具切实解决专业学习问题,使计算机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共同得到提高,取得双赢的学习效果。

(一)利用Internet教学平台

网络的应用给计算机基础教学提供了非常好的平台。计算机的教学中操作的不足可以在Internet中得到极大的补充。本课程的网站上传相应的讲义、实验指导书、网络课程,还包含自学需要的素材库、试题库,以及考试系统等丰富的教学资源和软件,满足了各专业各种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二)开放计算机实验室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计算机知识与动手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在绝大程度上依赖于上机实践。因此开放实验室、开放校园网是实现新型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的关键环节。

(三)学生助课形式

学生对自己的专业需求最清楚,如何将所学计算机基础知识应用到本专业中解决实际问题学生更能切合实际。这样,在课堂教学环节或实验课教学环节教师可以有重点、有代表性地安排学生介绍自己利用计算机知识解决专业问题的小成果。进行示范,起到由点带面的效果,会大大促进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四)课程小组互助形式

自动化专业基础知识篇6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 教学改革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3C-0145-03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是让各专业的学生具备运用计算机知识为其所学专业服务的能力。各专业对高职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要求愈来愈高。然而我们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还停留在原来的基础上,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忽略了不同专业、不同基础学生的学习需求,也就是不管是对什么专业,什么基础的学生均采用统一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缺乏专业特色,不能有效实施因材施教,教学观念和教学内容陈旧老套,无法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在目前的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优化课程教学体系,突出专业特色,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知识更好地解决本专业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我们迫切要解决的问题。毕竟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在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方面起决定性作用,课程开设的质量以及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高低是相辅相成的,这也将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等诸多方面产生深远影响。下面将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作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一、高职新生计算机基础现状

根据教育部的规划,从2005年起,全国所有中学都要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但从我院近年来对入学新生的调查分析结果来看,95%以上的学生在中学阶段接触过计算机,但经常接触的仅占10%,80%~90%的学生会上网玩游戏、聊天、下载歌曲、看电影等,会运用计算机文件管理操作的占30%,经常使用Word软件的占80%,但熟练运用其编辑技巧的仅占10%,制作过PPT占10%,使用过Excel对数据进行处理的仅占5%。而从未接触过计算机的新生占5%。通过上机测试显示,有10%左右的学生不熟悉键盘或对文字录入存在问题。大部分学生对汉字输入方法和技术基本掌握,但汉字录入的速度和准确性均不太理想,对个别标点符号错录现象比较普遍,特别是录入速度参差不齐,在被测试者中,最快的每分钟60多汉字,最慢的每分钟几个汉字。大部分学生对计算机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欠佳,80%左右的学生在入学后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表现出对理论知识严重不熟悉,对计算机应用的掌握仅仅停留在上网聊天、玩网络游戏、看电影、浏览网页、听歌等应用上,更主要的问题是大部分学生没有认识到自己所熟悉的这点计算机知识并不能支撑后续课程的学习乃至今后学习、工作、生活的需要,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学习的重要性明显认识不足。

目前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和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重复性,我们也认为应该减少这些重复,但基于高校持续的扩招,各地区的高中生及三校生纷纷涌进校园,因受地域、经济和中学老师与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视程度及师资、环境设备、观念等方面的影响,高职新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水平、基本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度存在较大差异,而且这种差异还会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存在。同时,大部分新生虽然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但计算机基础应用水平普遍不高,所掌握的基础知识仍然未达到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标和要求,仍不能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可见,在高职院校中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还是必须的,关键是我们要适时调整其课程体系和教学策略,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二、优化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体系必须优先解决的问题

(一)教学中没有正视学生的基础差异

由于授课班级中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水平参差不齐,如果教师上课时没有顾及学生基础差异因素,学生的知识基础仅由教师的主观认定,就会给相当一部分学生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感觉,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失去对计算机学习的求知欲望和兴趣,结果是老师自我感觉课堂讲得满堂彩,但课下却有部分学生上课思想开小差、个别睡大觉、玩手机等不协调的现象。教师觉得自己的劳动没有得到学生的尊重和回报,学生也觉得教师讲授没有顾及自己的感受,与自己的愿望相距甚远。如果在我们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没有正视这一问题,也就是没有解决此问题的方法和对策,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就不能很好地把握教学的进度和难点,给学生的学习带来极大的困扰,就会给教学造成极不理想的两极分化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内容陈旧且与实际需要相脱节,未能与所学专业很好地结合

在原来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教学内容陈旧老套,跟不上时展的步伐。加上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各行各业都与计算机科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然而学院部分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对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认识不足,加上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师也缺乏对学生所学专业的了解,双方缺乏必要的沟通和了解,更谈不上双方的合作和支持,结果是各专业对计算机应用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开设的教学课时不足,授课教师也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讲授学生必须掌握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不能使学生具备运用计算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终导致了计算机基础的教学不能与学生所学的专业结合,学生只能简单地认识计算机知识,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专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三)教学的目标定位不明确,缺少能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教材

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的教学内容大都是参照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的要求进行编写的,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的目的只为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由于课程教学的评价目标定位不明确,没能从“知识目标”向“能力目标”转变,也就是没有深刻认识高职院校的生源状况及其培养目标,顺应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潮流,不但不利于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学习,甚至影响到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力的培养。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各专业领域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因此教学上应该以实践操作为主,知识传授为辅。由于高职院校教师受传统的教学模式影响很深,知识传授型的教学模式根深蒂固,但已经不符合职业教育的要求,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的认知能力也不适应这一教学模式。随着科技的发展,计算机科学技术已经与各行各业融为一体,拥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已成为现代人所必须具备和赖以生存的基础,能把计算机知识与专业知识结合在一起的人才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生产企业第一线培养具有丰富理论知识和很强动手能力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以满足市场需要。为此,我们应该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进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明确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以培养学生的能力。

三、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体系和教学策略的调整

(一)教学策略的调整

目前高职院校开设的很多专业都与计算机有着紧密的联系,迫使学生必须先学好计算机基础知识,才能进一步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例如:文科类专业对文字的编辑、排版的能力要求较高;产品或广告设计类专业要把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客户,必须熟练运用计算机多媒体工具软件等,其它专业几乎无一例外都对计算机知识有所侧重,但鉴于高职院校入学新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我们采取“学生自主分层,然后教师实施差异教学”的教学策略,既满足学生的学习愿望,也方便教师教学活动的开展,真正实施因材施教,严格要求。故教师在教学前必须对学生实施分层指导,首先让学生通过网络在线辅助测试系统,让学生摸清各自的实际情况、优势、弱势及层次定位等,然后参考选修课的运作模式,通过网络在线选课系统,并根据自己的基础知识、个性及喜好的需要及相关要求,自主选择相关教师在某一时间段内开设的相关模块的教学内容。这样就把原来具有多层次学生的班级变成为单一层次的学生班级,实现了课程的“自主式”按个性化要求对授课班级的分层。我们根据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掌握的程度分为初级班、中级班和高级班。其中初级班和中级班的课程为公共必修的内容,高级班的课程为公共选修的内容。

表1

基础层次 学习内容 考核方法

初级班(公共必修) 1、输入法练习;2、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知识;3、office基础操作;4、数据库基础;5、网络基础知识。 等级考试

中级班(公共必修) 1、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知识;2、数制转换与编码知识;3、office高级应用;4、数据库基础;5、网络原理及应用;6、常用电脑工具软件的使用。 资格认证技能比赛

高级班(公共选修) 1、数制转换与编码基础知识;2、操作系统的功能、作用及电脑的安装与维护;3、office高级操作;4、Access数据库开发管理;5、局域网的组建及应用;6、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 资格认证技能比赛

由于改变了传统的“一刀切”的教学方式,不会出现基础好的学生没有兴趣学甚至逃学、基础差的学生没有信心学并想放弃学习、而基础一般的学生能力提不高这种顾此失彼的局面。毕竟这种教学策略顾及学生基础差异的存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但得到充分的调动,关键是学生的学习激情被点燃,教学才能相辅相成,才能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二)课程体系的调整

目前我院不同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体系均按同一标准同一要求实施,没有根据各专业的特点进行个性化设置。为此,我们必须根据不同专业人才的知识和能力结构要求特点,重新设置对应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体系,使其发挥应有的、更大的作用,以满足当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在培养学生具有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应注重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能把专业知识与计算机知识结合起来灵活运用的学生,方显我们的办学特色。为达到这一目标和要求,应对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及知识结构进行大胆的改革和创新。课程体系的设置要参照学生专业情况,设置对应的专业模块课程,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进行选修。例如,对于电力、自动化、机电、建筑类专业可以选修 CAD 设计;对于电力自动化、电子、机电、测量类专业可以选修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数制的转换与编码等;对于建筑装饰、工业设计类等专业选修Photoshop、Flash等。同时根据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喜爱和为专业服务的需要,我们开设了A班和B班。其中A班为公共选修的内容,B班为专业选修的内容。

表2

专业层次 学习内容 考核方法

A班(公共选修) 1、数据库技术;2、程序设计(VB或VC等);3、网页制作技术4、动态网页及Web编程;5、多媒体制作技术;6、CAI;7、计算机软硬件维护;8、网络操作系统;9、流行软件介绍;10、电子商务。 资格认证技能比赛

B班(专业选修) 1、CAD(建筑、电子、机械);、2、财务电算化;3、信息管理系统;4、广告制作;5、PLC编程软件;6、单片机原理;7、3D MARKS;8、CORELDRAW。 资格认证技能比赛

由于针对不同基础、不同爱好、不同专业的学生采取分层、分模块选修的办法,使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活动得以很好地开展。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将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方法和动手能力影响巨大,在今后的教学工作当中,我们及时响应时代的迫切愿望,根据各专业不同时期对知识和能力结构的要求,适时设置对应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体系,使其发挥应有的、更大的作用。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是一个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它不仅是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的重心,而且也是连接社会经济与教育的纽带。优化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不但使我们的教学对象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能满足我们的教学对象继续教育、终身学习的需要。我们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应着眼未来,办出特色、创建一流。因此,高职院校的教育要实现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一方面必须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找出自身存在的根本问题,不断总结自身在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学习同行的先进经验;另一方面又要面向未来,应调整新形势下对不同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的需求,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优化课程结构,充实教学内容,增强学生走向社会的自信心及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李燕梅.高职高专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探讨[J].信息技术教育,2007(8)

[2]周燕霞.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体系设计的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0(6)

[3]拓守恒.“大学计算机基础”的分专业分层次教学研究[J].计算机时代,2010(10)

[4]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李瑞林(1964― ),男,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计算机教学及应用。

自动化专业基础知识篇7

关键词: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工科化学;教学实践

作者简介:吴亚盘(1978-),男,陕西西安人,三峡大学机械与材料学院,讲师;赵君(1980-),男,山东泰安人,三峡大学机械与材料学院,副教授。(湖北 宜昌 44300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三峡大学教学研究课题重点项目“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5-0110-02

工科化学是三峡大学(以下简称“我校”)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的学生进入大学后面临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它不仅是中学化学知识的拓宽和延伸,而且为后续化学课程(材料物理化学、材料化学、电化学分析等)的学习奠定基础,在材料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工科化学”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将直接影响到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学生运用化学基础知识处理材料制备及性能表征的能力。

工科化学课程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和教学要求,如学时少、重应用,所以不能像化学专业一样,当作一门专业基础课,面面俱到。以理科化学专业为例,无机化学及分析课程要求一学年100余学时,而作为工科专业,工科化学与无机化学及分析课程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却仅有48学时。两者相比较,工科化学课程学时被大大压缩。加之工科化学涉及化学中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元素化学及基础分析的部分内容,学生们普遍感觉难学。尤其面对有限学时的工科类学生,教师如何在有限学时内仍能使学生深刻把握相关的化学知识,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并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是每位工科化学教师都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本文结合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自身特点,从工科化学课程的培养目标及学科发展方向出发,探讨工科化学课程教学的特点,并结合实践对工科化学教学提出几点建议。

一、结合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特点,合理优化教学内容

目前,有关工科化学课程的教材很多,如江棂主编的《工科化学》、强亮生主编的《工科大学化学》、徐瑛等主编的《工科化学概论》、唐和清主编的《工科基础化学》、高发明等主编的《简明工科基础化学》等,针对不同学科、专业和适用对象,教材知识体系的设置和侧重点各不相同。根据该课程的专业基础课性质,按照突出物质的结构-性能与定量分析并重的原则,三峡大学选用了史启祯主编的《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作为该门课程的主要教材。该教材的特色是包含主篇和副篇两大块。主篇主要是铺就一个基础知识平台,为后续专业基础课程做铺垫,副篇主要是引用化学的应用实例及趣事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1]它吸取了国内外同类教材的精华,教学内容难度适中,语言形象生动,适用性强,较适合作为三峡大学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教材,该教材内容可以很好地为目前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的学生提供相应的智力储备。同时,为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工科化学的认识和了解,还将曹锡章等主编的《无机化学》、武汉大学主编的《分析化学》等教材作为教学参考书。

此外,鉴于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的学生特点及工科化学教学内容较多大,有关的价键理论等知识抽象难懂,因此,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笔者注重学科知识的拓展及实用化,除讲授教材内容外,还穿插介绍当前新能源材料方面的科技发展动态、工科化学方面最新的科研成果以及自身的科研工作进行讲解,不断优化和充实教学内容。例如,在讲授金属有机配合物材料时,笔者介绍了目前比较热门功能配合物材料当前的研究热点,并以自己在多功能金属配合物材料方面研究的成果介绍给学生。这些相关教学内容拓宽与延伸不仅提高了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也激发了学生的科研兴趣,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改革教学模式,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专业基础课的特点决定了它的教学方法不同于选修课,它不仅强调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学习方法的引导,而且更需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针对“工科化学”课程的专业必修课性质及其教学内容众多,需要理解和识记的知识点较难的特点,笔者坚持“教师正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原则,采用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结合课堂讨论、课外辅导、学生自主学习等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增强教学效果。

1.采用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板书、提问、讨论等方式组织课堂教学。然而,一些形象化、具体化的影音视频资料很难展现给学生。而多媒体作为一种新生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很好地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它能将抽象的概念直观化、具体化,并容纳较多的信息量,使课堂教学变得形象丰富有新意,教学效率高。[3]“工科化学”课程涉及无机化学中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元素化学和基础分析三大块内容。知识面广,内容枯燥,为尽可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笔者结合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培养方案,对所选用的教材中的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和压缩,制作多媒体课件,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采用了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通过浅显易懂的课堂讲授和内容丰富的课件展示,增加了学生对工科化学基础知识的认识,加深了学生对教材中的核心知识的理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积极开展互动教学,活跃课堂气氛

根据工科化学专业基础课的性质,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采用引导式讲授和学生讨论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方法,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4]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既重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课堂上,笔者会针对教材上相关的知识,常常向学生设定问题,留给学生课后查资料,下次课展开讨论。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而且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例如,在讲授绪论中物质的状态时,笔者提出“物质按其存在状态可以分为几类”;讲到新材料的分类时,提出“什么是等离子体”和“什么是液晶材料”等许多在生活中涉及到的化学类新名词、新概念,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然后教师再进行讲解,这样一来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这种互动教学方式使学生对工科化学的兴趣大增,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随之增强,对教材中的基本知识点理解更透彻,记忆更深刻,收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3.及时进行课外答疑,解决学生课后学习遇到的问题

考虑到要在48个学时内完成工科化学教学大纲的教学任务,而且知识点庞杂,难以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消化和掌握,笔者只能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很紧凑地按照教学计划安排好教学内容,课堂上没有充足的时间解决学生课后学习或完成作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了能让学生及时解决学习教材内容中遇到的问题,笔者每周专门安排一次课后答疑。通过实践发现,学生很珍惜与代课老师交流的机会,会把自己在学习教材、完成课后作业过程中遇到的困惑整理出来让老师做答。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对教材中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就更为透彻,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工科化学的积极性。

4.选择部分章节让学生主讲,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站在讲台上“讲授”,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听讲”,在讲课过程中,教师设置一些教学活动,与学生进行互动,调节课堂气氛。然而,这种以课堂为中心、死板灌输的教学模式严重制约了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学生只能按照教师设计好的课程教学内容被动学习,在课堂上基本没有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即使偶尔被提问,也会因缺乏足够的准备,发言效果不佳,导致缺乏自信心。

大学的三尺讲台,不仅仅属于教师,还属于学生,学生也可以借助这个讲台得到必要的锻练。如果能够给学生提供上台讲解的机会,学生就能够深刻体会站在讲台上的责任,就必须按照教师的要求将自己准备的内容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展现给其他学生。另外,学生在走上讲台之前,课前会做充分的准备,然后把自己准备好的知识传递给其他学生,无形中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例如,工科化学中,其中一章为《氢》,这一章主要讲解氢、制备、用途、同位素、氢化物分类、氢能源等,没有较难的理论。因此,笔者提前两周安排学生课后查资料和素材,做多媒体课件,课堂抽出一个学时让准备好的学生上讲台讲解。从4~5名同学上讲台讲解的情况来看,学生课前都做了精心的准备,而且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网络等媒体资料。学生的多媒体课件制作简洁,图文并茂,讲解结束后,其他学生可以提问,共同参与问题的讨论。这样一来,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沟通能力,而且为学生将来毕业时能够更好地在应聘中表现自己提供了锻炼机会。

三、探索新型考核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考核环节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专业基础课的考核不同于专业选修课灵活多样的方式,一般采取传统的闭卷考试,需要学生记忆的知识点多,容易使学生思想负担过重,给学生学习带来压力。而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的“工科化学”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其主要任务是简明地介绍化学中的部分原理,在中学化学的基础上,重点掌握元素及化合物的物质本性及变化规律,建立一个化学意识,在以后遇到相关问题时能够从化学的角度去解决。鉴于该课程的专业基础课性质和内容多、知识面广、学生掌握知识点难度大等情况,为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教学效果,笔者对该课程的考核方式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采取了中期课程小论文与期末闭卷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具体的成绩考核核算方法为:课堂表现、出勤情况和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占成绩的10%,课程小论文成绩占10%,实验成绩占10%,期末试卷卷面成绩占成绩的70%。这种考核方式不同于以往的“1+2”模式(总评成绩=卷面+平时+实验),既可客观地反映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同时可以真实地反映学生课后学习这门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期望能够全面反馈出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

四、结语

“工科化学”课程作为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其内容繁多、涉及无机化学、分析化学两个二级学科的部分基础知识。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为学生学习后续材料物理化学、材料化学、电化学基础等课程提供重要的基础。因此,合理优化教学内容,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起到至关重要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史启祯.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樊晓芳.高等院校无机化学教学改革探析[J].科技教育创新,2013,(3):146-153.

[3]李文旭,强亮生,徐崇泉.保证工科大学化学教学效果的若干思考[J].化工高等教育,2007,(1):61-63.

[4]赖雪飞,龙沁,何菁萍,等.开展课堂讨论提升学生能力——大一 工科基础化学课堂讨论实践与探索[J].化工高等教育,2014,(4):75-78.

自动化专业基础知识篇8

【关键词】大学通识教育;基础会计教学;优劣势分析;对策

教育部2011年7月28日颁布实施的“本科教学工程”的意见中明确指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实施‘本科教学工程’旨在针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还不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突出问题,特别是要在高校专业结构不尽合理、办学特色不够鲜明、教师队伍建设与培养培训薄弱、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不强等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上,通过一段时间的改革建设,力争取得明显成效,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需要。”正是基于培养这三型人才的要求,大学本科教学应采用通识教育模式。

一、大学通识教育的必要性

1、满足社会发展对劳动力素质的需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将要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劳动者的素质要求发生了根本变化。过去,计划经济条件下,劳动者一旦就业,如果没有特殊情况,一般都是在某一个岗位上“从一而终”;基于这样的社会现实,高校在人才培养上采用的是专业化的教育模式,教学中专业与专业之间的“楚河汉界”非常分明,学生的知识结构单一,就业时也很注重“专业对口”。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劳动者就业是市场化导向,而市场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变化迅速:今天还蓬勃发展的产业,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就已是“夕阳西下”了;因此,劳动者在其一生中要根据劳动力市场的变化而不断调整自己的职业和岗位,这就对大学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学教育就不该再是专业界限分明的专业化教育,而应是培养学生适应工作需要的能力教育,即要从专业知识培养转变为一般能力培养,而与此相应的培养模式就是通识教育。

2、矫正前大学教育不良后果的需求

众所周知,我国高中教育采用的是文理分科的模式,它将学生硬性划为文理两科,使学生在高中阶段形成被动偏科:学文的理科知识涉猎不足,学理的文科知识涉猎不足,导致了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影响到学生日后能力的提高和素质的全面发展。为此,大学教育阶段要针对性地弥补这种缺失,矫正此不良后果。因为,大学教育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所需人才的重任,这种人才应该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知识结构合理的、素质综合的。而通识教育正能解决此问题。因为在通识教育模式下,制度规定学生要在学校提供的所有公选课中选择数门非专业课程进行学习,这就能使学生在主要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兼顾非专业知识的学习,有可能弥补或是文科知识不足,或是理科知识不足的缺陷,从而成为一专多能、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劳动者。

3、满足学生个人兴趣爱好的需求

因我国的高考制度,使许多学生为了能进入大学学习,在高考时并不是按其兴趣爱好来选择学校和专业,而是以哪个学校和专业容易考上为导向,这就导致进入大学学习的学生,不少人对自己的专业不感兴趣;另外,因高中阶段的学生心智还不够成熟,他们往往不能完全意识到自己的兴趣爱好到底是什么;再者,人们的兴趣爱好随着他们对世界的了解和知识的丰富而发展变化着,许多学生在进入大学后才发现他们自己真正的兴趣点。如果我国大学的教育体制如一些西方发达国家所是,那么,学生就可以随其兴趣爱好和个人意愿来随时转换专业,以便能学习他们感兴趣的知识。但目前我国大学的教育体制只给学生提供了很小的转专业余地,而且,有时候只有学习成绩名列班级前茅的学生才有此机会,大部分学生都不能如愿以偿。这时,通识教育就能发挥其作用,来满足这部分学生的需要;也就是说,这些学生可以在学校提供的通识课程中选择他们感兴趣专业的课程进行学习,以便从知识积累上靠近他们的兴趣方向,形成复合型人才。

二、大学通识教育对象学习基础会计的原因及期望目标

大学通识教育的对象一般是非会计专业的学生,他们往往来自于不同的学科领域。如笔者所代通识课程——基础会计学,班上同学就来自于陕师大不同学院的不同专业:有物理、数学、化学、生物、计算机、地理、哲学、汉语、行政管理、历史、食品等专业;这些同学选修基础会计课程的初衷各不相同。笔者曾在所代班级做过问卷调查,得知学生选修该课程的原因有下述方面:第一,对课程的内容感兴趣,这部分同学占全班人数比例为25.8%;第二,为帮助将来就业,这部分所占比例为59.7%;第三,为修够学分,这部分所占比例为4.8%;第四,为了解这方面知识,这部分所占比例为3.2%;第五,为掌握一种技能,这部分所占比例为1.6%;第六,为将来生活中会理财,这部分所占比例为4.8%。根据调查,我们还得知学生对基础会计知识掌握的预期目标有:一般了解(占比11.3%),基本掌握(占比53.2%),完全掌握(占比35.5%)。从上述两方面的统计结果看,以帮助就业为目的选课的学生约占总人数的60%,想基本或完全掌握会计知识的学生约占总人数的90%。这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基础会计课程的突出特点:它是应用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学习它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更利于培养出应用型人才。

三、大学通识教育对象学习基础会计的优劣势分析

1、学习基础会计的优势

第一,具有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统计数据表明,约26%的学生选修基础会计是因兴趣使然,约60%的学生选修基础会计是因就业目的;还得知,想基本和完全掌握该知识的学生比例为90%。基于学生这样的选课原因和预期目标,学生自然会有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为,兴趣是成功的驱动力;纵观历史上的成功者,鲜有不是在兴趣的驱动下成就伟业的,如达尔文、爱迪生等,都是首先因对所从事事业的兴趣,进而通过不懈的努力探索,克服了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后才收获了成功。利于就业的目的也会对学生产生激励作用,使学生尽力学习和掌握基础会计知识;明确清晰的目标也能增进学生的学习干劲。因此,通识教育的对象不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是他们学好基础会计的优势之一。

第二,具有较好的数学基础。通识课程基础会计的选修者中有相当部分是理工科学生(笔者代过的班中理工科生一般占比约70%以上)。基础会计学虽然不用太多的数学知识,但其中也还有些数学计算方法,并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思维能力。特别是如果学生想沿着会计学的知识阶梯继续前进,数学基础好当然是优势了。特别是涉及到管理会计内容和会计信息系统知识时,数学基础好就能学得比较得心应手。因此,通识教育对象在学习会计学的内容时,由于他们数学基础较好而能更好地掌握会计知识。

2、学习基础会计的劣势

第一,缺乏经济及管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基础会计教学中,常会涉及到一些经济及管理类的基础知识。对专业学生来讲,他们在学习基础会计前,一般都已经具备了部分必要的经济类知识。大学通识教育对象因其来自非经济及管理专业,他们不具备学习基础会计所需要的任何前期知识,所以,当学习中遇到基于经济及管理类的知识之上的会计内容时,往往理解不清楚。

第二,学习时间易被挤占。由于通识教育的基础会计课程是选修课,当学生的专业课程负担较重、精力无法顾及全部课程学习时,学生往往就会首先牺牲选修课来保证专业课的学习,这就会影响到基础会计课程的学习效果。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不止一次地遇到过学生为此类问题前来沟通交换意见的。

第三,教学课时少致使学习内容不完整。由于通识课程安排的课时都比较少,一般是每周两个课时,长点儿的学期可能是38课时,短点儿的学期是34课时,都超不过40课时。而基础会计课程的内容至少需要50-60个课时才能讲完。这样一来,通识教育中基础会计的内容常常介绍不完,致使学习内容不完整。

第四,缺少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会计类课程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讲,学习了一段书本知识后,都要进行实习,以便通过现实中的操作运用,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得更深刻、掌握得更牢固。但对于通识教育的学生而言,由于课时紧张、没有实习安排等问题而导致所学的理论和书本知识无法通过实际操作而掌握得更好。

四、大学通识教育中基础会计教学效果提高的对策

1、选择合适的教材

就笔者所在的学校讲,通识教育中会计课程仅有基础会计一门,后续会计知识的学习要通过学生跨院选课来实现。考虑到学生抱有的选课目的及预期目标,要满足学生对会计知识的需要,就要重视教材选用。从目前情况看教材有三类:一适用于会计专业,这类教材会计理论内容多,核算原理讲述细,会计方法介绍完整,能为学生奠定扎实的会计知识基础,便于其进一步深造;二同时适用于专业和非专业,这类教材会计理论较前少,核算原理讲述简明,主要介绍核算方法和体系;三适用于非会计专业,这类教材只讲最必要的会计理论,介绍基本的核算原理,重点在核算方法上。基于此,适用于通识教育的应是第三类,因为它叙述简洁、内容完整,易于理解;用它不仅能满足学生学习目的和预期目标,还能在有限的课时内给予学生完整的会计内容和知识体系。

2、补上或缺的知识

前已述及,通识教育中的学生不具备任何基础会计的前期知识,从而常导致其理解会计知识有难度。为解决这类问题,教师讲课时,要随时关注学生的听课反映,同时,还应通过互动式教学方式及时发现学生在哪些知识理解上有问题,针对性地为他们补上缺乏的知识。笔者在教学中就遇到过此类情况:如学生不知道什么是“资金的时间价值”,为此,笔者讲课时结合相关知识的介绍,专门把该问题给学生做了较详细的介绍,清除了学生掌握会计知识的障碍。

3、创造实践的机会

因通识教育无法安排实践教学,为解决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笔者以为,可以在现有条件下尽量创造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进行学习实践。具体方法可以是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会计业务处理所需要的各种凭证以及账表等,临时创造出一个会计核算的环境,让学生在一种身临其境的状态下模拟会计业务处理,弥补缺乏实践机会的不足。

4、增强讲课的吸引力

由于班级规模过大和专业课程压力等方面的问题,再加上基础会计知识比较枯燥,常会影响到学生的听课积极性和注意力。为此,授课教师要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在授课中要祥略得当,重点难点突出,特别是要通过联系社会现实问题的讲述增强教学的吸引力;还可以通过使用会计课件添加一些生动活泼的图画、音乐等以增强授课的趣味性;以此吸引学生积极上课,认真听讲,保证基础会计的教学效果。

【作者简介】

上一篇:英语线上教学计划范文 下一篇:融合教育的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