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任经济责任审计计划范文

时间:2024-02-04 17:06:47

离任经济责任审计计划

离任经济责任审计计划篇1

一、建立领导干部相关动态数据库,做好基础工作。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与当地组织部门进行协商,请求其为审计部门适时提供纳入审计范围的各级领导干部信息。包括现任职单位、起始时限、职务等相关信息。在得到以上信息后。审计部门可以建立起经济责任审计电子数据库,这样对哪些领导干部和单位已审、哪些多年未审,就能做到一目了然。二是审计部门可以对近年来开展的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和其他审计项目进行整理,建立起电子档案,做到心中有数,并将两类电子数据库有机结合,为项目计划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据。

二、对审计对象进行分类。做到管理有序、突出重点。为了科学安排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任务,满足对领导干部监督的需要,审计机关可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单位领导干部的经济管理权限及其工作性质、经’济活动规模、掌握财政资金量大小等对审计对象实行分类管理。可将地市级的经济责任审计对象分为六大类:第一类为掌握各县(市、区)经济决策权、经济执行权和承担当地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的县(市、区)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派出机构;第二类为重要经济主管部门,经济活动总量较大、掌握财政资金较多、下属单位较多的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第三类为规模较大、资金总量较大的院校、医疗等事业单位;第四类为授权经营的资产经营公司、大企业集团等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第五类为党委、人大政协、群众团体:属下无独立经济组织或资金总量和规模较小的政府部门、事业单位、未改制企业等;第六类为市管县属单位正职领导干部的所在单位和各县(市、区)审计机关。通过分类管理,针对不同的审计对象,采用不同的审计频率,对不同岗位的领导实行一届审两次或离任审一次等。按照党政部门不同性质。采取不同的审计方法。对资金运作总量大、下属单位较多,且转移支付资金量大的重要党政部门领导干部,以预算执行审计加经济责任审计为主,关注全部政府性资金;对资金运作总量一般、有一定的专项资金、也有一定下属单位的党政部门领导干部则以财务收支审计加经济责任审计。对一些单位较小、财政资金主要用于人头经费和日常运转的部门、单位领导,以财务收支审计代替经济责任审计;在条件成熟的前提下,对一些管理比较规范、资金量小的单位领导,以离任交接制度代替经济责任审计。通过对不同类别的审计对象有针对性地开展审计,做到既全面审计,又突出重点,讲求效率,充分利用审计成果。

三、与各成员单位沟通,做到争取主动、协商一致。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是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管理和监督,为干部任免提供依据,这就决定了经济责任审计不仅仅只是一家部门的事,因此要想制定科学合理的审计工作计划,审计部门必须改变过去经济责任审计是委托审计,不好作计划、不能作计划的观点和被动等任务上门的做法,把制定计划作为提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每年年初制定年度计划时,主动与组织、纪检等成员单位多进行一些沟通。了解年度内这些部门在干部监督和管理方面的重点及要求和干部调整动向,向他们说明年度内审计力量的分布情况。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年度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计划,然后将计划初稿分别送有关部门,或者召开经济责任审计联系会议,听取有关部门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计划的意见,最后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形成正式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计划,并以领导小组的名义下发执行。

四、科学安排审计项目计划。做到综合平衡、长短结合。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作,同时审计部门任务量的来源很多,既有上级指令性任务和授权任务,又有地方政府交办的任务,还有部门之间的委托任务和协调任务。因此在制定计划时应充分考虑各个审计期间任务量和审计资源的均衡配置,做到统筹兼顾,长短结合,年度计划与长期计划均衡。把当年计划与前几年度计划执行情况及未来几年审计工作规划一起统筹考虑,采用滚动式计划法,确定当年计划。既保证能对审计范围内的审计时象在一定的时间内轮审一遍,又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任务不至于集中在某一年度,确保审计资源的高效利用。

五、与其他审计项目结合,做到全盘考虑、集散有度。经济责任审计计划有其严肃性,必须实行统一管理,但并不是说这些计划和任务一定要由经济责任审计机构去完成。在制定计划时就要考虑结合利用各种审计资源,做到两个结合:一是经济责任审计与财政预算执行审计、财务收支审计、效益审计等项目相结合。凡经济责任审计与其他专业审计有交叉的,由综合部门制定计划时统筹考虑,合二为一,指定同一部门完成,并且要求都按照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程序实施,在审计时兼顾领导干部责任评价所需的经济指标。一方面防止对同一单位重复进点审计,给被审计单位带来不必要的负担;另一方面可以综合利用审计力量和审计成果,以节约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二是任中审计与离任审计相结合,防止“审、用”脱节。针对“先离任,后审计”。审计监督功能弱化的现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应由离任审计逐步转向离任审计和任中审计并重,由事后监督向事前、事中监督转变。在制定审计项目计划时,应根据干部管理需要,提高领导干部任中经济责任审计项目比例,并通过建立各成员单位日常信息沟通机制和审计结果运用反馈办法等,更好地发挥审计结果在加强对领导干部权力的制约与监督、干部选拔任用中的综合效用。

离任经济责任审计计划篇2

一、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

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重在检查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守法守规的情况,其目的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有助于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不能因领导干部离任而放松经济监督,通过开展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可判断一个单位经济运行是否存在漏洞、是否合理等。二是在我国大力开展反腐倡廉工作的背景下,开展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能推动我国依法治国和依法行政工作的进程。三是开展相关审计工作可以提高领导干部对审计工作的认识,促使领导干部严格要求自己,在工作中守法奉公、清正廉洁、勤政为民,有利于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四是开展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可以加强对基层的经济监督,保障财务收支的合法、合规性,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二、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难点

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政策性强、层次性高、影响面大,具有一定的难度和风险:(1)审计工作不规范。审计工作大多是在领导干部调动离任或者换届后开展,所以,组织部门大多不能在年初确定需要审计的对象,或者审计重点不突出,导致审计工作流于形式。(2)审计力度薄弱。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涉及面较广、政策性较强,如何保质保量地完成审计任务是目前各级审计机关普遍面临的一大难题。(3)领导干部态度消极。离任领导干部觉得自己已经离职,不再管理被审计单位的人员,对审计工作消极配合;而新任领导干部因不了解前任发生经济问题的前因后果,抱着新官不管旧账的观念,也消极配合审计工作,导致审计工作无法顺利开展。

三、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解决方案

(一)规范审计程序

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应以《会计法》、《审计法》以及对党员领导干部的管理要求等为依据,对领导干部的经济行为和成果作出综合评价。审计工作应明确审计目标、责任范围和评价标准,确保真实性、规范性和准确性,形成真实准确的审计工作报告。审计工作人员要按照审计程序开展工作,从审计项目计划的确定,到审计通知书的送达,再到审计报告、审计取证、询问被审计单位意见以及审计处理决定等各个环节,都要依法开展,减少审计工作的随意性。其次,应当建立审计管理制度、监控制度和岗位责任制。推行审计质量复核、抽查和考核制度,规范审计标准,提升审计质量,力争做到各审计项目定性准确、事实清楚、处理恰当,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避免审计风险的发生。

(二)把握审计重点

经济责任审计有利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是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审计人员既要详细审计财务报表,判定财务收支的规范性,又要广泛调查走访、翻阅档案,获得较为客观的审计证据。在审计过程中,审计部门要尊重客观事实,抓住审计关键环节,客观准确地描述审计结果。一是要重点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单位的财务收支,保证财务收支的合法性、真实性、有效性。二是重点审计基建工程和经济合同,有效控制开支,减少经济损失。三是重点审计企业负债、资产、损益等,促进企业依法经营、确保企业正常运转和资产增值保值。四是重点审计专项资金、债券、债务管理和预算外资金使用管理等。

(三)完善保障措施

审计人员是审计工作的执行者,也是确保审计工作质量的关键,审计人员应努力学习,不断提升业务素质和政治素质,始终将审计规范作为行动指南,并约束自身行为,在审计方案、底稿、证据和报告方面都要落实相关审计准则和审计制度,始终将质量管理的要求贯彻到审计全过程当中去。为了不断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审计部门需要完善相关保障措施:一是建立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系统,制定审计工作的操作规范和评价标准,并且建立明确具体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操作规程,为具体审计工作作出指引,有效规避审计风险;二是增强审计的计划性。审计机关要在年初制定年度审计计划,有重点、有计划地开展审计工作,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三是充分发挥审计联席??议的作用,降低审计风险。

四、结语

离任经济责任审计计划篇3

一、县级以下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主要问题

(一)计划性与临时性的矛盾。由于经济责任审计对象的不确定性造成了任务安排的临时性,直接影响了审计部门的计划性,审计力量的协调成为突出问题。由于审计任务的临时性、没有计划性,最明显的表现形式就是“先任后审”的逆程序作法,这样一来经济责任审计就流于形式,起不到监督领导干部廉政勤政的效果。

(二)审计风险与审计质量的矛盾。由于目前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入化,人事变动频繁,离任审计对象较多,如领导换届,一次性的离任审计委托少则三~五个、多则十几个(有的时间跨度较长上级有关部门要求在较短的时间内拿出审计结果报告),而审计部门力量较少,审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审计方法还多停留在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方法上,审计资料的连贯利用也较差,往往使离任审计工作“人疲马乏”效率不高,经济责任审计质量很难保证,存在一定的审计风险。

(三)审计评价与评价标准的的矛盾。审计评价也是一个较难的问题,如何客观、准确、具体地对领导干部任期内经济事项进行评价,一直是审计人员在审计中急需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在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以及内控制度的健全、有效的评价方面,缺乏一个较为系统的评价体系,没有量化界定,审计人员难以操作。

(四)审计结果与公开透明的矛盾。审计机关根据审计情况写出审计结果报告,审计结果报告报送上级人民政府,抄送干部管理和纪检监察部门,审计结果不公开、不透明,审计结果运用缺乏标准,不利于将群众监督与审计监督结合起来,也不利于审计人员在群众监督下,不徇私情、客观公正地实施审计。

二、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应采取的对策

(一)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领导,重视和支持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要建立、健全各级经济责任审计机构,选调和配备一批政治素质好、熟悉审计业务、具有一定政策水平的干部从事这项工作,以尽快适应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发展需要,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力量。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从多方面给审计工作尤其是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以必要的支持,为尽快全面推行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二)实行真正意义上的部门联动。成立一个由党政有关领导参加,组织、人事、监察、审计等部门组成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小组,专门负责经济责任审计的组织协调和管理工作,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及时布置、反馈和研究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地方党委、政府要根据干部管理监督工作的需要,确定经济责任审计制度规模;干部管理部门和审计机关共同拟定经济责任审计计划名单,提交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小组讨论决定,再提交党委、政府批准,纳入审计机关年度项目计划。组织部门严格应坚持“先审计后离任”的原则,做到不审计、不任、不重用,参考审计结果,再决定人事去留。将“离任审计”的观念转变为“任职审计”的观念上来,积极推行“任中审计”有利于分解工作量,避免突击性,从而使得审计部门有充裕的时间来澄清问题,保证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结果的利用率。

(三)保持职业性。分清什么可以评价,什么不可以评价,严格按照《审计机关审计事项评价准则》标准。具体做到:1、不属于规定审计范围之内的事项不予以评价。2、没有经过审计的事项不进行审计评价。主要指有的具体事项,虽属审计范围,但由于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没有涉及,如根据被审单位或个人提供的工作总结、业绩报告、会计报告、述职报告等之类的资料等。3、没有足够的证据作支持的审计事项不予评价。4、评价尽可能用数字说明问题,从而表达事实,进行评价,不能脱离数字这种表现形式去盲目评价。5、在评价中要注意分清工作和经济上的失误。是属于工作失误还是违法违纪行为,是集体行为还是个人行为,力求准确无误。6、全面提高审计人员素质 ,要加强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教育,除了定期的业务培训以外,还要鼓励审计人员自学,定期开展审计工作经验交流,针对审计评价中出现的问题,采用典型案例分析等办法,提高审计人员业务水平和技能,正确规范对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

离任经济责任审计计划篇4

一、目前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责任审计实施相对滞后

经济责任审计通常是在上级部门提出委托审计的书面指令和申请后,审计部门予以安排的一项审计工作,不同于列入年初制定的审计工作计划的审计项目,大多数属于上级或主管部门临时交办的审计事项。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是先离任后审计,这就使得经济责任审计流于形式,并没有为组织部门或人事部门在领导干部的人事任免上提供参考依据,也就没有真正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

(二)经济责任审计质量不高

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是评价被审计者经济职责的履行情况以及开展经济活动情况,因此,经济责任审计侧重的不应是被审计者单位财政财务收支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本身,而应是被审计者对问题应承担责任的界定和评价。但在实际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通常将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被审计者单位财政财务收支情况和相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的检查上,从而影响了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

由于经济责任审计期限的跨度通常较大,被审计者任职期间单位财务会计人员发生变动的可能性很大,这给审计工作带来了新的困难。一方面,后任会计可能对任职之前的工作情况不甚了解;另一方面,后任会计可能对任职之前的工作不愿意介入,尤其当任职前的工作存在一些问题时。了解情况难,取证难也会影响到经济责任审计质量。

(三)经济责任审计责任界定难度较大

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通过被审计者单位财政财务收支及其相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的检查,评价被审计者经济职责的履行情况、开展经济活动情况。但是,影响一个单位财政财务收支及其经济活动情况的因素是复杂的,可能是由于主观原因,也可能是由于客观原因;可能是由于领导干部个人原因,也可能是由于领导班子集体原因;可能是由于历史遗留问题造成的,也可能是由于现实的问题造成的。因此,对被审计者所应负的经济责任做出客观公正的界定和评价的难度比较大。

二、完善我国经济责任审计的对策建议

目前我国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可以通过完善年度工作计划、突出审计重点、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等多方面的完善加以解决。

(一)与相关部门及时沟通,完善年度工作计划

经济责任审计是发生在党政领导干部任期内、任期届满或离任时,而比较清楚领导干部任期情况的是组织部门或人事部门。因此,审计机关在制定下年度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计划时,应主动与组织部门或人事部门沟通,了解即将任期届满或离任的领导干部信息。根据具体情况,做好年度工作计划。预先对领导干部任期内的经济责任做出客观公正的界定和评价,可以为组织部门或人事部门选拔任用干部提供客观依据,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

(二)根据经济责任审计的特殊性,突出审计重点

经济责任审计除了检查单位财政财务收支和经济活动是否真实、合法外,更重要的是检查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间是否在单位各项经济活动中履行了经济责任。因此,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除了将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的合法性、真实性作为审计重点,更重要的是重点审计被审计者在任职期间所做作出的重大经济决策及其实施效果,如决策内容是否合法、决策程序是否规范、决策实施是否有效等。还应重点审计领导干部是否遵守财经纪律和廉政规定情况,如单位财务是否公开、单位购买活动中审批、经办是否分离等。另外,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有效也应是经济责任审计的一个重点内容,如业务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资产管理制度等。

(三)建立科学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要环节,是审计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经济责任审计发挥作用的关键所在。要对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间应承担的经济责任做出客观公正的界定和评价,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完整的、统一的经济责任界定标准和审计评价标准体系。从领导干部经济工作目标完成程度,贯彻执行国家重要经济政策情况,重大经济事项决策及其效果等多方面建立统一的评价内容和范围、统一的评价标准,突出对被审计领导干部个人经济责任的评价。

离任经济责任审计计划篇5

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对领导干部任职期间所承担经济责任的审计,是我国特有的审计监督形式,是加强对领导干部权力制约和监督、预防和治理腐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完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一项重要制度。经济责任审计的开展有利于促进政府管理水平和企业经营决策水平的提高,为干部管理部门正确评价和使用干部提供了重要依据,但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阻碍着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向前推进。笔者根据近几年来的审计工作实践,谈谈自己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肤浅认识。

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经济责任审计法律法规不完善。自开展经济责任审计以来,我国已制定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等原则性规定,但仍未能满足新形式下经济责任审计的需要。法律法规、理论制度和实践操作中存在薄弱环节,主要表现为:审计理论上未形成规范化体系;审计对象的确定、责任界定、评价等方面没有统一规定;缺乏统一的审计操作指南,对审计内容、程序、方法、结果运用等没有统一的标准,致使在审计中遇到的新问题时,因法律法规的不完善难于议定,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审计的发展和监督制约作用的发挥。

(二)审计项目策划不够缜密,审计监督作用难于发挥。目前经济责任审计计划大多数由干部管理部门下达,管理模式还存在一些缺陷。有些干部管理部门对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重视不够,没有策划年度审计项目,常常是临时委托或交办审计任务。任中审计制度没有得到较好的执行,任中审计在经济责任审计中比重偏低,事前事中审计少,事后审计多,特别是在领导干部换届调整时审计项目过于集中,有时任用干部时只是委托审计部门走走形式而已。有的干部被提拔任用后,为履行手续,要求在短时间内完成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有的被审计领导干部已升职,但审计后仍查出一大批问题。先审计后离任的原则并没有得到有效贯彻落实,使审计结果运用严重滞后,影响了审计监督作用的有效发挥。

(三)审计评价标准不统一,责任界定难度大。审计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的内容和成果,是审计部门为干部管理部门提供考核使用干部的主要依据。审计评价是一个系统工程,评价内容涉及到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财务的收支管理、重大经济事项决策和执行、经济监督和管理、廉政建设等多方面的内容,而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着评价标准不统一,有的审计评价来自于国家的法律法规,有的来自于地方规章制度等不同的层面,经济责任审计应对哪些事项、哪些指标做出评价以及如何评价,没有统一、规范、操作性强的评价标准,这就很难把握好审计评价尺度,加上由于审计环境、审计人员职业判断不同,导致审计评价不一致。如重大决策问题,违规金额达到多大金额时,才属于严重违规;什么情况下,内控制度属于建立健全、基本有效;怎样才能界定经济责任履行好或差的等次。不同的审计人员面对同样的问题可能会做出不同的审计评价,甚至出现言过其实或不正确的评价,从而给被审计的领导干部造成较大的经济责任评价风险。另一方面领导干部经济责任难以界定。一是存在责任划分范围不明确。有的既属于党委职责范围,也属于政府职权范围;有的是属二级单位问题,在界定这些问题时无明确规定。如对有所属二级单位的,延伸审计二级单位时,由于这些单位人财物由主管部门统一管理,但财务独立核算,财权和事权相对独立,当这些单位被审计查出有问题时,不好界定主管部门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二是责任量化不明确。对于绝大多数领导干部来说,在其上任时,没有具体规定任期内要达到的目标和需要完成的任务,审查成果和业绩没有明确的量化指标依据,导致责任划分模糊,难以准确界定。有的被审计单位违反财经纪律,既有领导干部的个人行为又有领导班子的集体行为时,很难界定个人所起的作用大小。造成上述原因是没有制定统一的评价标准和责任划分原则。

(四)审计结果与任用相脱节。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是为干部管理部门正确使用提供依据的,而在实际工作中,审计部门将审计结果报告上报后,完成了审计委托任务,而干部管理部门如何运用审计结果报告、怎样运用不属于审计部门职权范围。干部管理部门没有明文规定如何运用审计结果以及审计结果运用情况如何反馈,经常是一方面审计机关查出大量的违纪问题,另一方面是干部管理部门无视审计结论,依然提拨提升使用被审计的干部,或是被审计对象已被提拨重用后才给予审计,没有真正把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贯穿于监督管理之中,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计结果的运用和深化。造成经济责任审计与领导干部任用的脱节,主要是干部管理部门不够重视,没有制定审计结果运用的一些规定。

(五)问责机制不健全。经济责任审计的必然趋势是从问效到问责。落实责任追究的问责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审计结果运用没有得到有效的运用,屡审屡犯的问题依然突出,对于存在什么性质的财政、财务问题的干部应提醒、诫勉、追究责任以及降职、免职等也没有具体规定。审计问责不到位,导致如挤占挪用财政资金、自行处置资产、超标准列支招待费、未按规定实行政府采购、经济决策失误造成重大损失等问题,几乎成了被审计单位的通病,有些单位,任中审计发现的问题,离任审计中仍然存在,上任甚至是前几任审计查出的问题,下一任审计仍然照犯,影响经济责任审计权威性的发挥。造成上述原因是运用审计结果运用没有得到有效执。

二、相关对策

(一)完善经济责任审计的规章制度建设。根据法律,制定具一套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规章或地方性的规章制度,如《经济责任审计对象分类管理办法》、《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办法》、《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划分原则》、《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办法》、《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问题责任追究办法》、《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告办法》等,形成一套既相对统一又结合各地实际的科学评价体系,进一步明确审计对象和内容,规范审计程序,把公权力大、公益性强、公众关注度高的政府部门和各级党委、政府的主要负责人,作为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对象,切实保障审计工作的独立性、确保审计的公平、公开和公正。

(二)科学策划审计项目,有效发挥各部门责任。在审计项目策划上可探讨两种模式。一种是联合拟定计划。将领导干部任前、任中、离任审计与干部管理部门开展的领导干部定期考核、任职、离任考核结合起来,将经济责任审计项目与审计部门常规审计项目结合起来,由干部管理部门和审计部门共同分析审计计划,由干部管理部门下达计划。另一种是,由干部管理部门一次性将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计划下达给审计机关,审计机关每年按照党委和政府中心工作及经济监督的需要,有重点、有计划地安排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并将项目安排情况报组织部门备案。同时进一步完善计划管理,加大任中和任前审计力度。将任中审计作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点,逐步提高其所占的比重。对在管辖区内的领导干部,可根据不同情况,一般三至五年安排一次审计,特殊情况随时安排审计,确保“先审计、后离任”原则得到有效贯彻实施。

(三)完善评价体系,合理界定责任。为公平、合理评价领导干部,应制定一套科学、规范、实用性较强的评价体系。评价体系应包括评价的原则、内容、方法、标准等内容。评价原则遵循严格依法、权责一致、实事求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评价内容要结合任职的具体岗位和内部分工来确定;评价方法要采取分类评价和综合评价相结合。分类评价中,对市(区)党政主要领导干部评价,要突出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政府性资金收支管理、重大经济事项与执行、经济监督与管理;对部门领导干部评价,要突出部门职责履行、财政收支管理、重大经济事项决策与执行、内部经济监督与管理;对于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评价,应则重经营职责履行、财务收支管理、重要经济政策执行、重要经营决策与执行、内部经济监督与管理等。综合评价中,应确定为几个等次,如确定为3个等次,并对每一个等次所要具备的条件或完成的目标给予明确。评价要把握以下原则:一是独立性原则。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实事求是地评价功过是非。二是谨慎性原则。坚持是什么就评价什么,审计什么就评价什么,审计多少就评价多少,并获取充足的审计证据或证明材料、资料;对审计过程中未涉及的具体事项、未经过审计的事项以及法律法规未明确规定的审计事项均不作评价;对因被审计单位和个人的原因或受审计手段的限制不能实施的审计程序,应当进行客观公正的陈述。三是客观性原则。用已掌握的事实和数据说话,决不能主观臆断。在责任的划分上,应坚持权责一致。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主持谁负责、谁签批谁负责、谁决定谁负责的原则来划分责任。对审计发现的问题按照上述原则确立了责任人后,再根据有关规定和具体情况,对被审计的领导干部所应承担的直接责任、主管责任进行界定。

(四)重视审计成果运用,强化审计效力。一方面要完善纪检监察机关、组织人事部门、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财政部门、建设部门、税务等部门对审计结果运用制度。建立综合分析、案件协查和移送、审计信息反馈、审计情况汇总报告等制度,切实推进审计成果运用。另一方面把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与干部使用结合起来。一是作为干部选拨使用的重要依据。把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作为干部任职前公示的内容,使经济责任审计与干部任职公示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明确规定领导干部的升降、免职、交流、转任和辞职等不经过审计,原则上不得实施,以解决 “审用脱节”以及“先离后审”问题。二是作为干部奖惩的重要依据。把审计结果写入干部考察材料,归入干部实绩档案,并作为领导干部谈心、谈话及实行诫免的重要内容并形成制度。对审计结果反映的一般性问题,可以采取谈话的方式;对问题较多、性质较严重的,要采取在一定范围内给予通报、诫免等方式进行警示教育;对普遍性、典型性问题,要分析原因,总结教训。对于履行经济责任较好的干部应给予提拨重用。

(五)建立完善问责工作机制和规章制度。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从审“事”入手,以评“人”告终,只有把处理问题与处理人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地将结果运用落到实处。一方面,要建立健全问责工作机制。对于问责客体,在其任职时采取书面的形式,向领导干部告知其所应承担的经济责任,使领导干部到岗后,在对所承担职责有整体认识的基础上,及时了解并掌握所承担的经济责任。另一方面,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规章制度。实现经济责任问责规范化,既可以为问责提供依据,又能规范问责行为。一是要明确问责主体,即“由谁来问责”。在强化纪检监察和组织等相关部门问责功能的同时,要强化审计机关的权力,赋予审计机关更多更大的调查权、处理处罚权和问责权。二是要明确问责客体,即“向谁问责”。目前,一些地方部门存在主体责任划分不明确,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规章制度予以明确。如一个地方出现了问责的事件,要承担责任的到底是党委还是政府?哪些领导要负责任?主管领导还是分管领导?负怎样的经济责任?都必须有相关规章制度来约束。三是要合理界定问责范围和具体的处分方式,即“问什么责和应受到什么样的处分”。从政绩平平、管理不善、损失浪费、违规违纪、决策失误到触犯法律等行为都应属于经济责任问责的范围,并规定与之相应的具体处分,如批评教育、通报批评、责令作出检查、调离或免职、撤销党内职务、追究刑事责任等。对因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经济责任出现问题的领导干部,从责任追究的范围、原则、内容、程序等方面一一作出规定,为实施责任追究提供了政策依据。

参考文献:

[1]经济责任审计法规文件汇编.海南省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

[2]韩明升.经济责任审计实务.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3]陈正兴.市县长经济责任审计实务.

离任经济责任审计计划篇6

(一)石油销售企业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是国家、企业的法律法规所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中办发〔2010〕32号)、《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管理暂行办法》(国务院国资委令第7号)等法律法规,规定了应对企业领导人员开展经济责任审计。2012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实施的《企业标准-内部专项审计规范.第4部分:经济责任审计》(以下简称《审计规范》)对经济责任审计作了明确的规定;2013年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股份公司)颁布实施的《经济责任审计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也规定股份公司所属企业应规范开展经济责任审计。

因此,石油销售企业作为国有控股企业的组成部分、股份公司的所属企业,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既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

(二)石油销售企业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具有重要意义

2013年12月27日,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在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进一步加大经济责任审计力度,促进强化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要按照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两办关于经济责任审计的规定,深入推进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力争在审计的深度和质量上有新的突破。”

石油销售企业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是落实刘家义审计长的讲话精神,推进依法治国、依法治企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经营战略目标,向健康良性方向发展的必要途径;更是加强企业领导干部监督管理,促进企业党风廉政建设和企业领导人遵守财经纪律的有效措施。

二、石油销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先离任后审计的审计程序带来的矛盾

1、先离任后审计未充分发挥审计作用

石油销售企业在遵守股份公司《办法》中规定应遵循“离任必审,强化任中”的原则中,普遍是只执行“离任必审”,采取先离后审的方式,在企业领导人离任当年或委托的时间内实施审计,时间上的滞后对已离任或调任的领导人缺乏了约束,不利于监督企业领导人的履职行为。这种事后监督的行为从客观上削弱了审计的权威性,也未达到将审计结果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的效果,降低了审计的震慑作用。

2、离任审计任务重、时间紧迫与审计人员不足的矛盾突出

近年来,由于企业领导干部交流频繁,遇上换届调整的年度,离任审计的任务十分繁重,在审计人员严重不足的销售企业,要在一定的时间期限内完成任务,审计人员只好硬着头皮干,因疲于奔命而使审计质量大打折扣,不利于今后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健康发展。

(二)责任界定存在较大难度

1、离任者与继任者的责任划分较难

由于有的石油销售企业领导人离任时未实行经济责任交接制度,离任者已到新单位就任或退休等,接任者不知情况全盘接收,双方没有交接,当历史遗留问题较多和短期行为带来损失或较为严重问题时,很难准确认定和区分责任,影响了经济责任的划分。常见的是投资决策及工程建设、资产权属的证照办理、债权债务、合同履行等方面形成的问题。

2、个人和集体的责任划分较难

集团公司《审计规范》规定:经济责任审计应对被审计领导人员履行经济责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所应承担的直接责任、主管责任、领导责任,应区别不同情况界定。实际工作中,审计人员很难正确的界定,主要原因是问题的产生受多种因素影响,有制度、体制的客观原因,有审计人员个人分析问题能力、知识结构有限的因素,有被审计单位违纪违规隐蔽性强、不愿或不能提供审计证据导致取证难等,难以划分领导人应承担的具体责任。当问题较严重时,单位可能提供虚假会议纪要等来证明是集体决策,以减轻领导人个人责任,要准确界定是个人或集体责任却难找到其他依据。

(三)缺乏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

近两年,研究和探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文章层出不穷,目前国家、企业都没有统一的审计评价指标标准和指标体系。从石油行业各环节来看,油气田、勘探与开发、炼油与化工、销售等环节都有相关研讨,还有经验交流推广材料,但并不真正适应销售企业或能在实际中具体运用。各单位一直沿用凭经验总结的方法在进行审计指标评价,这将影响审计人员做出正确的审计评价。

(四)审计人员素质偏低制约审计质量提高

由于石油销售企业统一执行 “三控一规范”政策,省公司和二级公司的机关大幅减员,各个职能部门合并精简,二级公司的审计科人员拆分到其他科室,只设审计岗或连岗位也没有,审计资源大量流失。因此有的销售企业率先成立审计(监察)中心,但聘用的审计人员个人素质参差不齐,职称偏低、经验不足是主要问题。高级职称寥寥无几,多数连中级职称都没有,年轻人审计经验也不充分,面对专业技能要求高、经济业务涉及面广、不确定因素较多的经济责任审计,多数不能完全胜任。人员素质偏低大大制约了经济责任审计质量的提高。

三、石油销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存在问题对策建议

(一)规范审计运行机制

一是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充分发挥审计组织协调作用。对审计程序带来的问题,应建立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即联席会议。股份公司《办法》明确规定:“联席会议的主要职责是贯彻落实上级部门有关经济责任审计方针政策,监督检查、交流通报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开展情况,协调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因此对先离后审、批量换届等问题,可以交联席会议讨论解决,规定任职不到三年者不得轻易离任,减少离任审计的无计划性和突击性问题。

二是借助外部资源,着力推进任中审计。股份公司《办法》规定:“在离任必须审计的前提下,加快推进任中审计,将审计关口前移,提高审计效果。”具体措施是有计划地对届满三年的领导人进行任中审计,在领导人任期较长的时期内分段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既使监督更加及时又减轻了离任审计任务集中时的压力,实行以“任中审计为主,离任审计为辅”的新方式,任中审计结果可以直接在离任审计时共享,有效提高离任审计质量和效率。当批量离任任 务下达后,受审计资源的限制,还可以采取外委授权审计的形式,缓解审计资源不足的矛盾。

(二)建立责任界定的相对标准和制度

一是上级审计机构可以在统一的评价体系中对领导人应负的直接、主管、领导责任有相对明确的界定标准,对属于领导人个人行为、主观武断、集体舞弊等形成的问题界定为直接责任,对集体决策和事后客观因素等造成的问题界定为主观责任,对下属执行不力、认识错误等造成的问题界定为领导责任。一般除参考会议纪要(记录)、审批签发的文件、工作分工等资料,还要深入分析发生问题的背景、问题的性质、造成的影响、领导人在其中起到作用程度等综合因素,正确引用有关的法律法规,做到证据在握、事实真实清楚,才能准确界定领导人的责任。

二是建立企业领导人离任交接制度。上级管理部门要制定领导人经济责任交接制度,要求编制交接表或交接报告,也可以采用对重大事项进行承诺的方式签订承诺书,前任和继任领导人都要对企业的经济事项或重大事项承担责任,防止未决事项出现推诿、悬而不决的现象,促进各任领导人尽职履行责任,交接书在审计组进场后作为必须提供的资料交审计组,也便于经济责任审计做出正确的责任界定。

(三)建立不同环节的评价指标体系

因石油行业各环节经济业务不同,统一的标准体系执行起来有难度,差异性过大。上级审计机构可将目前石油行业各业务环节探讨建立评级指标体系的种种做法总结、完善起来,建立各个环节尤其是适合销售企业经济业务特点的指标评价体系,分别下发统一执行,审计人员可以从量化的角度客观公正地做出审计评价,为界定经济责任提供硬性支撑,让数据说话,也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审计人员的风险。

(四)建立审计人员激励机制

为提高审计人员个人素质,调动审计工作积极性,除鼓励审计人员参加常规的后续教育、职业培训外,对参加高一级的学历、职称考试合格者,实行报销费用、创造条件及时聘任的奖励;对经验丰富、达到较高专业职称和专业能力强、工作热情高的年长同志,打破条框限制、简化条件予以提拔晋升、委以重任作为激励,全方位调动审计人员学习、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保护审计资源、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离任经济责任审计计划篇7

一、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为了把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抓实抓好,**市在组织领导,制度建设,计划管理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委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列为廉政建设和干部管理的重要内容,制定了《**市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组织办法》,建立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和纪检、监察、组织、人事、审计五部门日常工作联系制度。市、县两级机关积极联系协调,各部门密切配合,经常沟通情况,共同研究解决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通过各方共同参加,加大了审计力度,提高了审计威信,初步形成了党政齐抓共管,各部门分工协作的良好局面。

(二)完善规章制度。为强化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管理,市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先后制定下发了《**市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办法》、《**市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委托制度》、《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操作细则》等,通过制度建设,提高了审计质量和工作效率。

(三)规范审计程序。为了防范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每年年底,各部门定期衔接,分析经济责任审计情况,确定审计对象。审计部门严格按照《审计法》规定的审计程序对被审计对象进行审计。在摸清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有重点地查阅财务帐目及有关资料,对发现的疑点逐一核实,将查证结果予以登记。实施审计后,经过综合汇总撰写审计报告,然后,如实向领导做好汇报,对经济责任问题交有关部门进行处理。

(四)严格审计纪律。要求审计人员自觉恪守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廉洁奉公,保守秘密的职业道德,严格执行审计工作纪律和审计人员守则。对工作不负责任、搞人情审计和以审计谋私的给予严肃处理。

(五)提高审计效率。做到了“四个结合”:即对地方党政领导的经济责任审计与预算执行审计相结合;对部门领导的审计与行业审计、建设项目审计和专项资金审计相结合;离任经济责任审计与任中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经济责任审计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相结合。从而,解决了经济责任审计任务重、委托过于集中的矛盾,有效地提高了审计效率。近三年来,共确定审计项目188个,审计县、科级干部169人,审计企事业单位负责人24人,查处违规金额6320万元。

(六)运用审计结果。市委把对领导干部的组织考察和审计监督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区县和市直单位领导班子建设。安排使用干部时充分运用审计部门的审计结果,较好地发挥了审计结果在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作用。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随意性较大。有些区县组织、纪检(监察)、审计部门之间协调沟通不够,年初未能协商制定出较为符合实际的经济责任审计计划。有的年初虽有计划但在执行中变动较大,临时交办、委托的审计项目较多,致使审计对象随时增加,审计质量也得不到保证。

(二)经济责任审计的外部环境较差。有些领导干部对经济责任审计的意义认识不明确,对接受审计监督不理解,有怨言,不积极主动地予以配合;有些单位财务管理混乱,帐目不清,从而加大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难度;法律法规不健全、不配套,比较完整科学的评价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

(三)“先离后审”、“边离边审”的现象仍然存在。对领导干部进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其结果作为组织部门考察、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之一,理应充分利用审计结果坚持“先审计后离任”的原则,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是在领导干部职务变动后才通知审计部门进行审计,造成审计工作和用人工作相脱节。直接影响了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在领导干部离任时应起的作用。

(四)审计人员业务素质与审计工作质量要求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由于受经费等条件制约,审计人员培训和业务交流机会少,知识老化,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在实际操作中沿用财务收支审计的方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受到一定制约。

(五)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评价体系不规范。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是一项非常严肃细致的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质量要求高,特别是要求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对发现的问题必须查深查透,这样才能进行正确的定性和评价。如对地方政府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由于涉及的经济指标较多,除审计财政、财务收支和主要经济指标外,部分综合经济指标需要反映但又无法进行审计和一一核实,增加了审计风险。

三、原因分析

上述问题的存在,有来自主观方面的原因,也有来自客观方面的原因,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宣传不够,对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性和意义认识不到位。对县以下党政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中办和国办早在90年就作出了明确规定,2000年又对进一步加强县以下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再次进行了强调。但在实际工作中,学习宣传不到位,有些单位和一些领导干部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认识不明确,认为经济责任审计是搞形式,走过场,找麻烦,以致于出现抵触情绪和不配合现象。

(二)协调沟通不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没有形成合力。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有效发挥联席会议作用,是经济责任审计相关部门加强协调配合,共同搞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有效途径。但有些地方在具体操作中,相关部门协调配合不够,各行其是,没有很好地发挥联席会议作用,致使审计工作程序不规范,审计质量得不到保证。

(三)制度完善不够,审计质量得不到保证。由于相关制度不完善,造成有些单位和一些领导干部在执行财经纪律过程中,有章不循,违规操作;有些单位在决定重大项目时没有形成可供审计参考的依据,责任不好划分,加大了审计工作的难度,对审计对象本人也很难给予准确的评价。

四、关于规范和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几点对策

加强干部监督是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事关党的建设和政权稳定,对于贯彻落实从严治党方针,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作为干部监督的一种形式,是确立或解脱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一项制度,是识别和考察干部的一种有效措施,在具体工作中,必须把握和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要明确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和内容。为什么要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明确这一问题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审计人员正确地实施审计,同时,也是对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经济(经营)等领导责任和廉洁自律情况进行客观的科学评价。其目的有三:(一)正确运用审计参数,评价领导干部的工作经营业绩及廉洁自律情况;(二)强化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意识,促进提高干部工作效率;(三)为正确考察和使用干部提供依据,推进干部队伍建设的科学化、民主化进程。

审计内容主要是运用审计手段确定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包括财政、财务收支和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合法、效益情况。主要内容应包括代政府管理的预算外资金的收支、划转、使用、管理及效益情况;部门、单位的财务收支情况;国有资产管理使用情况;债权债务情况;预算外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配发的办公用品登记管理使用情况;本人主要经济责任及其它需审计的情况。

二是要正确把握审计的对象和时机。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强化对“一把手”的监督,审计对象主要应包括市、县(区)党政群机关、事业单位及下属机构的主要负责人;各乡镇(街道)党委书记、乡镇长(主任)及直属单位、所辖行政村的主要负责人;市、县(区)属国有、集体企业的法人代表。以上干部在意向提任、调任、退休、轮换、辞职、辞退、解聘、机构裁撤合并等任前或离任前,都要由组织部门安排进行审计。

组织部门委托审计机关对领导干部进行审计,要严把“三关”。一是任前审计。对有调整意向的干部,由组织部门委托审计机关,提前一段时间进行审计,根据审计结果认真分析干部的经济责任、政绩大小和廉洁自律情况,作为干部用与不用的重要依据,避免任用干部失查失误。二是任中审计。在对干部的监督管理中,结合组织部门的年度考察、考核,同时对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进行任中审计。三是日常审计。结合审计部门的年度审计计划,在调整干部之前对拟提任和调整的干部提前让审计部门按收财务支审计项目进行,审计通知书直接对单位,审计的单位数量适当扩大,组织上重点利用拟调单位的审计结果识别干部。

三是要辨证地分析和运用好审计结果。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既正视审计结果的客观性,又考虑形成结果的多方面因素,恰如其分地认定干部的实绩和经济责任,并结合其它考核情况,慎重地作出处理。对于审计中发现地问题,相关部门要及时联系,交流情况,互通信息,搞好配合,研究处理意见,形成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加强监督管理的整体合力。经审计认为工作成绩突出的按照规定给予表彰奖励或提拔重用;对一般性的问题,由组织出面谈话教育,打招呼、敲警钟;对问题较多但够不上党纪政纪处分的,予以诫勉;对因工作失误造成严重损失或有经济问题的,该调整职务的调整职务,该降免职的降免职;对严重违纪的由纪检监察机关立案查处;触犯刑律的,交司法机关依法查处。安排使用干部时充分运用审计部门的审计结果,较好地发挥审计结果在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作用。

四是要以学习贯彻《干部任用条例》为契机,加大学习宣传力度。中央颁布的《党政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对考察领导干部工作中进行经济责任审计作出了规定,从近两年的审计结果也可以看出,实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是加强干部管理和监督,促进廉政建设,推进依法行政的一项重要措施。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应从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依法履行审计监督职责的高度,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切实把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抓紧抓好。

五是要加强协调沟通,形成合力,确保审计工作的规范性和审计质量。继续坚持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制度和“先审计后离任”的原则,有效发挥联席会议作用。组织、纪检(监察)、审计等成员单位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强协调沟通和配合。每年年初协商制定经济责任审计计划,切实做好计划管理、项目委托、审计实施、审计成果利用等各个环节的工作,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稳步推进。以共同参与审计进点会和交换意见会的方式,进一步规范审计工作程序,确保审计质量。

离任经济责任审计计划篇8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体制性矛盾

经济责任审计是指企事单位的法定代表人或经营承包人在任期内或承包期内应负的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所进行的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目的是分清经济责任人任职期间在本部门、本单位经济活动中应当负有的责任,为组织人事部门和纪检监察机关和其他有关部门考核使用干部或者兑现承包合同等提供参考依据。

一、审计独立性方面的矛盾

审计的独立性是审计工作的灵魂,经济责任审计又对审计独立性有着特定的要求。众所周知,审计的独立性,主要是审计主体的独立性。而审计主体的独立性也是由审计主体在审计关系中的地位来确定的,我们在以往的审计独立性分析中,只从财产所有权与管理权“两权”分离的角度分析审计关系及其审计主体地位。在“两权”分离条件下,财产所有者将自己的资产委托其他有管理能力的人管理,财产管理人接受财产所有人委托后,即承担起了资产受托管理经济责任。财产所有人为了促使承担受托经济责任的财产所有人忠诚、有效地履行其受托责任,委托与财产所有人和财产管理人均无经济利害关系的“第三人”对财产管理人的受托经济责任进行监督。

经济责任审计绝对独立性,要求审计主体的绝对独立。而目前我国经济责任审计相对独立,审计主体与绝对独立的审计要求存在着尖锐矛盾。这种矛盾主体表现在:审计委托关系的混乱,难免会将经济责任审计引向相对独立的歧途。无论是厂长(经理)离任审计,还是承包经营责任审计,在一些地方都是政府审计、社会审计、内部审计一起上,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中,人们的思维仍未从传统计划经济的定式中解脱出来。一些地方对企业主要负责人进行经济责任审计,一纸文书,打发给内部审计去审了,实质上这种委托关系的建立缺乏受托经济责任这种客观基础,这种委托是不成立的,有些单位内部审计对企业主要负责人进行经济责任审计,不可能得出公正客观的审计结论。

二、审计委托方式方面的矛盾

审计主体与被审计单位的审计关系建立,必须通过审计报告接受人或审计授权人的委托才能建立起来,由于审计关系建立的方式不同,也就出了“组织性委托”和“制度性委托”之分。所谓组织性委托,是指由企业、事业单位或政府机关以经济组织的身份,采用书面协议或合同的方式,要约审计组织如会计师事务所,根据审计委托的范围和内容进行审计的一种委托方式。在这种委托方式下,经济组织可根据自身的需要,确定审计目的、审计对象范围,确定审计时间,而审计组织必须按照审计协议或审计合同中规定的审计目的、审计对象范围、审计时间,开展审计查证工作,并根据审计取证的不同情况作出相应类型的审计报告。这种审计委托方式主要是社会审计接受委托的方式。

在实际工作中,经济责任审计委托组织化倾向是十分明显的,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经济责任审计“两个暂行规定”中,明确指出了经济责任审计由组织人事部门、纪检监察机关向审计机关提出对领导干部进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委托建议,审计机关依法实施审计。目前,在实际操作中,根据“两办”的“两个暂行规定”由组织人事或纪检监察部门进行委托,并出具委托书,审计机关根据委托,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在实际工作中,组织人事部门主要工作任务是考核和管理干部,纪检、监察部门主要工作任务是检查干部违法违纪行为,对违法违纪党员干部进行处分,或进行其他组织处理,审计委托方与审计实施方二者工作目标不同,工作性质不同,容易导致审计结果与审计目标偏离。

三、审计覆盖范围确定和划分的矛盾

从政府经济责任审计覆盖范围上看,在我国现行体制下,理论上区分与实践上区分存在着突出矛盾。从企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覆盖范围上看对一个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只包括董事长,在实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因建立内部制约机制的需要而实行董事长和总经理、决策和经营分离的模式,如果只对董事长进行审计,而不对总经理审计,经济责任审计范围覆盖而显然较小。经济责任审计覆盖范围中所产生的矛盾,将对经济责任审计整体效果有着重要影响。

在经济责任审计中,除了存在审计范围的确定方面的矛盾外,还存在着经济责任区分难的问题。正确区分领导干部在履行职务过程中的个人责任和集体责任,明确其履行经济责任行为的性质,是公正、客观评价领导干部在任期内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基础,在领导干部任期责任划分中。一是前任与后任的责任划分难。二是个人责任与集体责任划分难。三是直接责任和间接责任划分难。

四、审计配合机制方面的矛盾

经济责任审计不是独立存在的一项活动,它与审计委派人、被审计人等都有着十分紧密的配合关系,从而形成了一个有机的审计配合机制,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这种配合机制并不完善,有些方面矛盾十分突出。经济责任审计配合机制上的矛盾主要表现是:

1.审计主体关系配合的矛盾

在实际工作中,审计机关与审计委派人的关系主要是指审计机关与组织人事、纪律检查等部门的关系。在处理这方面的关系上,一些组织人事部门和纪检部门不够严肃。

2.审计查证配合的矛盾

上一篇:旅游企业调查报告范文 下一篇:教育信息化市场调研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