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任审计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9 19:19:41

离任审计论文

离任审计论文范文第1篇

1.1认真划清现任与前任责任的界限现任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存在的问题中,不能排除历史遗留的因素,比如上一任领导干部不作为所留下的“烂摊子”。由于上一任未充分进行离任审计,使得上一任与现任之间的界限模糊不清,因此,合理认定现任干部在任期内的工作业绩是摆在审计人员面前的重点。

1.2离任审计的时点滞后目前条件下,通常是先离任后审计,违反了离任审计工作程序,使坚持先审计后离任的原则存在困难,加之现实中对干部任命常常是党委决策在先,离任审计工作未及时跟进,即便在审计中发现了问题,也常常因为已是“过去时”或亲疏远近等关系而没有及时追责,削弱了审计结果对领导干部管理和使用的作用。

1.3审计力量的投入不到位按常规来说,一般由审计部门执行领导干部的离任审计工作。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审计力量严重不足,而且审计工作存在人员频繁调动、时间跨度大、审计形式单一等问题,审计部门人手不够,基本的审计任务勉强完成,没有多余精力去丰富审计形式,这就大大影响了离任审计的工作质量和审计成果的充分转化运用。审计部门应注重培养并保证足够的审计力量,保证充裕的审计时间,将离任审计工作落实到责任人,进行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的审计监督,深入推进审计成果的转化应用,使审计工作落到实处。

1.4对离任审计后的整改情况不乐观审计结果下达后必须追加后续审计,跟踪调研过去审计曾查出的问题是否有效整改。而在实际工作中,审计后的整改情况往往不尽人意,“新官不理旧账”的现象普遍存在,相关领导对于整改命令以“人走了不好执行”为由敷衍搪塞,甚至拒不执行。有的新任领导也提出“不了解情况无法执行”的说辞,对于整改效果殚精竭虑,怕影响个人业绩。有的领导直接提出“不合自己口味不执行”的说辞,明显表现出拒不执行的态度,对审计结果的执行工作产生较大的阻碍。

1.5干部离任审计的认识问题“审与不审一个样”、审计作用发挥不佳是当前干部对于离任责任审计的普遍认识。在实际工作中,个别干部思想上存在惰性,行为上不反对但也不主动配合,对于审计工作的目的、意义的了解仍停留于“有问题才审计”的层面,甚至对此相当抵触。如何来扭转这种观念,一直是让审计部门头疼不已。

2强化离任审计应采取的几点措施

2.1提高审计效率由单纯查错纠弊型审计向注重绩效审计转变。在查清领导干部任期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的基础上,更加关注其履职的绩效性。通过审计其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重大经济项目决策程序是否规范、资金投入产出效益情况、预算资金收支情况、执行财经法纪及廉政规定情况等,来正确分析评价领导干部的政绩。

2.2开展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由单纯评价资金使用向全面评价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转变。以往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中常常存在“千人一面”、笼统模糊,领导和干部管理部门看不懂、用不上、不能用等问题。为此,专门制定具有各系统、行业特点的审计评价标准,进行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力争评出特色、评出政绩,提高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可读性和可用性。

2.3加强审计队伍建设由单纯监督评价领导干部个人向综合监督评价整个干部队伍方面转变。要充分发挥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探索一个系统包括主管部门、下属单位在内的系统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方式,转变过去报告单个项目审计结果的做法,定期将多个项目审计结果进行综合整理,提出加强干部队伍宏观监督管理的意见建议,并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归入领导干部个人廉政档案,以适应越来越复杂的离任审计工作的需要。

2.4要讲究审计技巧,提高审计质量离任审计应该围绕“突出科学发展导向”这个核心,《政绩考核办法》有破有立,既不简单以GDP论英雄,又强化约束性指标考核。要突出科学发展导向,把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社会和谐进步、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建设,以及解决自身发展中突出矛盾和问题的实际成效,作为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讲究审计技巧,提高审计质量。

2.5要发挥监督职能,重视结果运用把政府负债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强化任期内举债情况的考核、审计和责任追究,防止急于求成、盲目举债搞“政绩工程”;注重审计发展思路、发展规划的连续性,审计坚持和完善前任正确发展思路、一张好蓝图抓到底的情况,考核积极化解历史遗留问题的情况,把是否存在“新官不理旧账”、“吃子孙饭”等问题作为考核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履职尽责的重要内容。

离任审计论文范文第2篇

近年来,各级审计机关针对自然资源资产方面的审计主要包括退耕还林、生态公益林、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农业开发、排污费等专项资金项目的审计和审计调查,侧重于审查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情况,揭露有无挤占挪用、虚假冒领和损失浪费专项资金等行为,仅限于审计资金管理使用、财务收支情况层面上,也没有针对自然资源资产建立专门的审计评价指标和评价体系。而对领导干部离任审计,之前只是经济责任审计,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还处于空白阶段。

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存在的问题

1.指标体系尚未建立和完善。

目前,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人不明确,所有权人权益不落实,是造成一些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重要原因。

2.审计重点、内容和范围不明确。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对于全国各级审计机关来说是全新的课题,据了解,目前全国已有部分地方的审计机关开始进行探索。自然资源资产所涉及的范围广,就审计而言,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审什么、怎么审,无先例可以借鉴,一些基础工作还有待于规范和完善。

3.目前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较难实施

从上至下没有建立相应的责任追究机制,就算确定了审计的对象、内容、范围,审计结束后也不能对相关责任人追究责任,审计结果难以得到应用。

三、加强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措施和对策

1.调查摸清地方现有的自然资源资产现状。

由相关部门组成调研组对林业、环保、水保、农粮、国土、矿管、水利、工信等单位和部门涉及自然资源资产的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收集相关资料,了解地方自然资源资产分布和管理情况,明确所有权,形成自然资源资产数据档案,在各单位、部门之间要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同时,向审计“金审工程”建议将自然资源资产数据库列入审计OA“1拖N”系统,为开展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做好数据资料储备,便于今后更好的开展这项工作。

2.建立和完善自然资源资产的指标和考核体系。

自然资源和经济有所不同,如何量化评估自然资源资产,需要政府和相关部门根据上级下达的指标任务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指标分解,建立起一套科学可行的计算方法和指标体系。同时,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根本上还要从干部考核上下工夫,不少地方的发展片面地依靠自然资源,这种竭泽而渔的做法在目前我国环境问题已到达临界点的背景下已然行不通。只有通过建立和完善自然资源资产考核体系,出台对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生态环境考核的实施细则,使领导干部在考虑如何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高度重视包括环境、生态、污染治理等各项指标,才能摒除过去牺牲青山绿水、片面追求GDP的做法,才能落实好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

3.明确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对象、范围和内容。

要通过摸清自然资源资产的现状,结合审计的监督职能来确立审计对象、范围和内容。对涉及自然资源资产的各级政府部门和单位,其领导离任时都可作为审计对象。同时要结合相关部门、单位的职能来明确审计内容,如对林业部门要着重检查其贯彻执行国家关于林业建设和发展的方针政策、完成植树造林指标、森林资源管理、森林采伐监督、林权林地管理以及合理开发利用等情况;对环保部门要着重检查贯彻执行国家环境保护方针政策、开展环境影响评价、监督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活动、处理重大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监督执行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等情况。对相关部门、单位的审计重点应围绕涉及现有自然资源的资产负债以及指标完成情况来实施。

4.建立科学、完善的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

实施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就必须建立起审计评价体系,才能使审计结果得到有效应用,也将使领导干部在任期间更加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在进行重大决定时能充分考虑生态因素。可参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细化评价项目,设定评价档次,对领导干部在任期内对自然资源资产的管理使用、科学利用等情况在审计结果报告中给予中肯的评价,也和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一样归入领导干部个人档案,作为各级党委、政府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之一。

5.制定结果运用办法,加大责任追究力度。

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必须要有具体可操作的措施,否则就将流于形式,可参考目前实行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该制度主要是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还包括后期的跟踪监测,管理上十分严格。在领导干部作出自然资源资产决策时,要先进行分析评估,提出生态保护措施,对肆意追求经济利益、损害生态环境的行为,将进行终身负责、终身追责,这样才能真正起到警示作用。

离任审计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基层央行领导干部离任审计

1999年,中国人民银行制定并出台了《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制度》(以下简称《审计制度》)。《审计制定》规定,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重要业务部门、行属企事业单位的主要负责人离任时,由人民银行内审部门对其任职期间履行职责情况进行审计,并确认其承担的责任。领导干部提升、调动工作、离退休、辞职等离任时,由内审部门对其任职期间履行职责情况进行审计,是对领导干部任职时的政治、思想、作风、工作等情况进行一次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是健全干部监督机制,督促干部正确行使职权,保持干部队伍纯洁的一项重要措施。《审计制度》建立以来,各地审计部门认真履行了自身的职责,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但在实际工作中,基层人民银行领导干部离任审计也存在一些不足,需要认真对待和改进。

一、基层人民银行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1.领导干部离任后才审计。《审计制度》第一章总则中第四条规定:离任审计是指中国人民银行领导干部离任时必经程序,实行先审计后离任,特殊情况可先离任后审计。《审计制度》明确规定,除了特殊情况外,领导干部离任应先审计后离任,这是领导干部离任时必须经过的程序。领导干部离任,就是因提升、调动工作、离退休、辞职(辞去职务或辞去公职)等情况离开原任岗位和职务,一般来讲都是有足够的时间先审计后离任,只有当有的单位出现重大混乱局面或重大风险时,需要紧急从别单位或下级调入“能人”时,或者领导干部突然提出辞去公职,或者人民银行进行重大体制改革,领导干部需大变动等特殊情况时,领导干部才可先离任后审计。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无任何特殊情况,领导干部都是先离任后审计,既违反了《审计制度》规定,又给工作带来了被动,尤其是领导干部离任提升,假如离任审计中发现已离任提升的干部有重大问题,虽然可以根据审计情况对其进行公正、客观处理,但给单位工作和上级行威信都会带来不利影响。

2.离任审计与人事、纪检部门考核、考察结合不够。领导干部离任,尤其是领导干部提升和调动工作,在领导干部离任前,人事和纪委监察部门就会对领导干部任职期间贯彻执行法律法规和金融方针政策,重大事项的决策能力,领导、组织、管理、协调能力,勤政廉政及廉洁自律,执行财经纪律,干部任用等情况进行认真考察、考核,考察、考核的范围基本在离任审计的范围之中。但在实际工作中,离任审计与人事、纪检部门的考察、考核往往脱节,结合得不够好,人事、纪检考察、考核一般在领导干部离任前进行,离任审计一般在领导干部离任后进行,因而容易出现重复审计、考核,离任审计结论的作用被冲淡,对领导干部进行全面、客观、公正评价也会受到影响。

3.离任审计与全面审计脱节。全面审计是对一个单位的各项工作进行一次全面的检查和评价,离任审计的内容一般不会超出全面审计的范围。在基层人民银行,全面审计一般每年安排1/3的单位,也就是说所有单位三年就可轮审一遍,县(市)支行比较少的,每两年就对其全面轮审一遍。通过全面审计,基本上可以对一个单位当然也包括领导干部作出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但在基层行,离任审计往往与全面审计脱节,即使是上一年或刚刚对单位进行过全面审计,也不能作为领导干部离任审计的依据,还得重新安排离任审计,离任审计也不能代替全面审计,离任审计后不久又得安排全面审计。两者结合得不够好,容易造成重复审计,增加了被审计单位的工作压力,影响了正常的工作。

离任审计论文范文第4篇

离任审计风险寓于审计的整个过程中,审计准备、实施、终结三个阶段都存在风险点,现细分析如下:

(一)在审计准备阶段,通过三个途径对风险加以防范。

一是评价被审计对象的风险的总体水平。由项目牵头人收集离任领导的基本情况,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专业判断,对离任领导所在单位的内、外环境的风险作一个初步评价。此时,还需加强与被审计单位管理部门的信息沟通,初定重要性问题水平,使之既能够在会计报表重要水平的约束下,又能满足派出单位领导层对有关问题更深一步了解的需要。二是评价审计人员的胜任能力。从审计人员是否有从事该项审计的技术水平,在从事审计过程中能否能保持形式及实质上的独立,时间和手段能否满足审计项目的要求三个方面评价胜任能力,保证参审人员能够运用一定的检查程序来控制风险。三是初步确定总体审计策略。在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离任领导的管理能力后,通过一定的审计分析在控制风险前提下,以最低的审计成本来完成审计任务而采取的措施,减少检查中由于准备不充分而引起的审计效率不高的问题发生。

(二)在实施阶段,合理化解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

一是对固有风险的评估,主要是通过会计报表、账簿、凭证的审核,对其公允性,从存在或发生、完整性、权利和责任、估价或分摊、表达与披露等五方面发表意见,虽然它受被审计单位所处特定经济、金融、管理环境,历任领导的管理措施延续等多种因素影响,但仍然应从专业判断角度加以稳健确定。二是以业务的发生评估控制风险,首先确定某种业务的发生可能存在的潜在错弊,并确认哪些控制措施可以防止或者发现这些错弊,然后通过调查内部控制结构,并进行控制测试,获取控制措施是否适当被设计和有效执行的证据。只有这样,一方面有利于调查和评价的操作;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审计人员发现内部控制中的不足之处,以建议被审计单位予以完善,并实现业务发生的控制风险与会计报表项目控制风险相互验证。三是在实施具体的审计目标时随之而来的是检查风险,需使用一定的分散风险的方法。根据各项认定的检查风险,就可以确定各个具体审计目标的检查风险,当一项认定只有一个具体审计目标,则该认定的检查风险也就是该具体审计目标的检查风险;如果一项认定有几个具体审计目标,则每个具体审计目标都具有和其所属认定相同的检查风险。

(三)在终结阶段,严密工作程序减少风险机率。

概而言之就是分为四个层次,一是审计内容再界定,通过对或有事项、期后事项、重要性问题的进一步的询问、查找、比较、汇总,决定其适当的披露方式;二是审计过程再复制,通过不同责任人对工作底稿复核,确保审计质量,控制审计风险,并在审计工作即将结束之际,以审计准则为标准,对整个审计工作一检讨,看是否符合审计准则的要求;三是审计意见再确认,将提出审计意见的初步建议,并与被审计单位进行沟通,并由项目负责人对审计意见的初步建议进行审核,可为审计意见的正确性提供合理的保证。四是要求被审计单位在审计期间向审计人员提供的各种重要口头声明作书面陈述,一方面有利于明确被审计单位的责任;另一方面则在发生行政复议时,有利于保护审计人员。

二、离任审计风险的控制

离任审计是建立在单位活动审计的基础上,一方面审计结果失真,对离任人的评价不实、不准,将会给派出单位选拔、任用干部造成很大危害。另一方面离任人大都控制一定权力,有存在着,违纪违规或严重经济犯罪的可能性,审计质量要求较高,因此离任审计风险除了在实施审计程序过程中进行控制外,还应从宏观、微观两个角度进行控制,来降低离任审计风险。

(一)离任审计风险的宏观控制

1.开展离任审计工作首先要紧紧依靠党委领导。

离任审计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情况复杂,党委的重视是开展好这项工作的基本保证。党委应切实加强对离任审计工作的领导,把离任审计纳入干部任用的必备程序,使离任审计报告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党委还应对离任审计机构的设置、人员配备及经费保障等予以大力支持,为离任审计工作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2.要注重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与配合。

建立离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明确各相关部门在离任审计工作中的职责和任务,并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加强协调与配合机制。

3.要不断完善离任审计法规制度。

《中国人民银行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制度》、《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离任审计操作规程》是实施离任审计的直接规章制度,但还不够完善,还需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一些工作规范如:离任审计指南、双向承诺制、责任追究制等工作规范,不断完善离任审计法规制度,使离任审计工作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二)离任审计风险的微观控制

1.划清前任领导与本任领导的责任。

由于单位的管理是连续的,前任领导遗留下来的问题,可能对本任领导产生较大影响,致使其任期目标难以实现或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因此在分析评价离任人的任期成绩时,要具体分析这种影响,划清前任与本任领导的责任。

2.划清离任人员与其他负责人的责任。

单位的管理的重要方面往往是由集体决策的,如果某项决策失误,而决策时离任人曾表示反对意见,这种损失的责任就不能由离任人来负担,而主要应由其他表示同意的领导成员负担。又如在财务决策方面,如果财务负责人未请求报告离任人员,或采用先斩后奏办法致使费用突破指标的情况发生,这种责任也不能归咎于离任人员。

3.正确处理管理成绩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

单位管理成绩是同内部努力、员工素质分不开的,另一方面也受当地大环境影响。如当地金融机构不良资产偏高,经营亏损,金融风险较大,应该说是多种因素作用结果,央行监管只是因素之一,因此在评价履行监管职责时很难做到客观公正。又如:任期内由于管理费用偏紧,造成单位硬件设施跟不上,也不能直接归咎于离任人。所以在评价离任人成绩时要具体分析成绩的因果关系,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价。

4.离任审计期间的界定问题。

与一般的审计不一样,离任审计往往是跨越几个会计年度的,而且起始日期还往往不是整齐的月初或月末,这样便常常没有对应的会计报表可供参照。于是,实务中一般以最为接近的会计报表结算日期作为离任审计期间的起止日期,而在此离任审计期间内则视为一个大的会计年度,然后运用职业判断对于一些重要项目及变化异常项目分别按年度进行详审。

5.特别关注关联方交易及非货币易。

在离任审计中需要着重予以关注的是被离任审计单位与其关联方的交易以及在离任审计期间发生的非货币易。在涉及这些方面的业务中一定要认真审查,是否存在以非正常价格转让造成资产流失的现象;有无隐匿收入、费用,自设小金库,资金体外循环的现象等等。这就要求在离任审计开始之处向被离任审计单位所取其关于关联方的申明书,并在抽查大额资金往来的业务中高度注意那些发生频繁的往来单位,对其应收应付款项一定要进行详细的盘查,明确其往来款项是否真实发生及其性质。

6.正确评价合理与合法的关系。

实际工作中往往遇到合理与合法的矛盾问题。有些开支可能是合理的,但可能不符合现行法规和财务制度。反之,有些开支是合法的,但可能不合理。对这类问题应做出客观的评价,只要是符合管理效益提高的大原则,并且这种开支又节约了本单位的其他资金,那就应该给予肯定。

7.锐意改革与决策失误的关系。

管理是有风险的,有时难免发生决策失误。作为一个管理者,既要积极进取,又要在发现决策失误时,迅速做出新的决策来纠正,以减少损失。同时应该看到,这种决策失误带来的损失与造成的损失有本质区别。审计人员对此进行评价时,要注意措词准确,既肯定其进取精神,又要指出其失误与不足。

离任审计论文范文第5篇

(一)土地账户在国外的运用1.SEEA2012的框架分析SEEA系统描述了经济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环境资产的存量与变动量。即为了能融合经济与环境的信息,SEEA采用实物量计量方法和货币价值计量方法把水、矿物、能源、森林、渔业、土壤、土地与生态系统、污染与浪费、生产、消费和积累的信息既独立表示,又加总合并在一起,使各种信息能够整合在SEEA的总体框架中。这样就能提供一些有关经济与环境的具体数据,包括资源的使用状态、使用趋势以及相关经济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等。2.澳大利亚的实践经验澳大利亚将土地账户的编制作为一个用空间位置信息来集成经济、环境和社会数据的实验性项目。具体来说,采用了SEEA的框架,认为土地账户集成信息并提供相关的信息来讨论下列事项:人口定居;可持续生产的产品与服务;了解对于不同土地管理的决定所付出的成本以及带来的收益,包括对碳循环、水供应与水质、物种的分布与数量等影响;了解土地在采矿和农业方面的承受能力;测量环境的健康状况;了解发生在土地上的经济活动对经济、环境和社会产生的成本与收益;公共或私人对于保护环境的投资,例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当然只靠土地账户无法提供足够的信息,但是相关的信息可以依靠土地账户而组织起来。

(二)国外情况对于我国的适应性分析SEEA2012的框架由众多的表格组成,主要是为了描述经济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环境资产的存量与变动量。相比较而言,澳大利亚在SEEA2012基础上有所扩展,加入了居住地的使用数据、主要农作物用地数据和畜牧业用地数据等,使该表格反映的内容更加符合澳大利亚的实际情况。对比我国实际要求,我们既可以通过土地账户观察自然生态保留区的森林面积是否减少、食物安全保障区的农作物面积的增减情况;又可以通过土地账户对比不同土地的经济价值等。总体来看,类似国外的土地账户能够提供包括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间内对于土地的管理以及利用的信息,依据这些信息能顺利展开对领导干部的离任审计。

二、土地账户的表格类型、计量单位及其在我国的表现方式探讨

(一)土地的定义及分类方法SEEA2012建议对土地采用以下两种方法分类:按土地的使用分类和按土地的覆盖物分类。按照澳大利亚的做法,土地使用的主要大类有:农业、林业、水产养殖用地、建设和相关区域用地、维护和恢复环境功能用地、尚未予分类的其他用途土地、未使用的土地、用作水产养殖或者容留设施的内陆水域、用于维护和恢复环境功能的内陆水域、尚未予分类的其他用途内陆水域和未使用的内陆水域。土地覆盖是指地球表面观测到的物理和生物的覆盖,包括自然植被和非生物。联合国粮农组织已经对此制定了相关的分类标准,其一级分类包括:人工地表(包括城市和相关区域)、草本作物、木本作物、多种或分层作物、草原、树木覆被区、红树林、灌木覆被区、水生或定期淹没的灌木或草本植被、天然植被稀少的区域、陆地荒原、永久积雪和冰川、内陆水体、近岸水体和潮间带。

(二)土地账户表格的类型、计量单位选择描述土地使用变化和土地覆盖物变化的表格采取不同的方式编制:既编制当期的实际情况,又编制当期期末改变的矩阵;在此基础上编制结合不同资产变化类型的表格;最后再在实物量表格的基础上编制以价值量表示的表格。1.描述土地使用变化与土地覆盖物变化的表格(以实物量为计量单位)SEEA2012提供了两张描述土地使用情况的表格:一张是单纯的描述增减变化;另一张是描述具体的变动,即一类土地使用面积的变化是由哪一类土地使用面积的变化而形成的。制定表格的前提是要确定相关土地使用情况的分类,如农业、林业等所使用的土地,具体见表1与表2;描述土地覆盖物及其变化情况的表格,具体见表3与表4。由上述表格可以得到土地使用和土地覆盖物的增减变动量、原因以及相互的转化,以便能更直接地观察到相关政策及其经济活动对于土地的影响。2.描述两者关系的表格(以面积为单位)SEEA2012中并没有反映两者关系的表格样式,但是其用处不容忽视。虽然土地覆盖物与土地使用有相当密切的联系,但两者依旧是有区别的,如覆盖物同是森林但可能有不同的用处,可能有些是自然存在的、有些是人工培养的,即同一片森林中的树木用途是不同的。在澳大利亚实践中设计了相关的表格,见表5。这样便可以将土地覆盖物信息与土地使用信息整合起来,提供的数据更加细致,使从该表中分析得出的结论更加准确,从而使相关决定更加贴合实际情况。3.以货币金额计量的表格(本例以澳元为单位)以货币金额计量的表格基本与上述表格一致,其区别就是计量单位不同。我们认为,虽然存在着活跃的土地交易市场,但是要确定土地的价值仍然是一个复杂的工作。首先,土地不是孤立存在的,比如土地上的建筑物、森林等,要分离这些成分是困难的。其次,虽然有活跃的土地交易市场,观察到的价格可能不具有代表性。最后,存在一些可能永远不会被交易的土地,比如保护区里的土地或者是偏远、荒凉的土地。SEEA2012针对综合资产提出了以下计量原则:(1)土壤资源:虽然土壤账户与土地账户是两个账户,但是两者联系十分紧密,所以常常被一起考虑,尤其是农作物土地,其价值更是含蓄地包含着土壤的价值。(2)建筑物:不应当包括在内。(3)土地改良费用:不应该包括在内。(4)生物资源:不应该包括在内。(5)道路和公共用地占的土地:原则上应当计量其价值,但是确定合适的价值难度较大。(6)可再生恢复使用的土地:应当用净现值(NPV)将相关价值计入。从澳大利亚的实践来看,以货币表示的土地账户与以实物量编制的大致相同,参见表6。由于土地的价值主要与土地价格的重估有关,所以在土地货币资产账户中增加了“重计值”以真实反映土地重新评估后的价值。

(三)对我国现有情况的具体考虑1.对于我国土地实物量计价情况的考虑本文认为,我国土地的定义应该与国际趋同,而且SEEA2012对于土地的定义具有权威性,并能适应我国的实际情况。从这一点来看,我国的土地资产在使用方向和覆盖物两个方面,与国外的情况没有明显的区别。但是,我国的土地管理在产权方面与国外的情况有着本质的区别:不仅有着农村集体土地与城郊国有土地之间的不同权属,还有着尚未真正产权化或有着其他难以划分产权的情况。因此,应当将专有的产权问题作为一个重要因素来进行土地的划分,见表7。2.对于我国土地价值量计价情况的考虑我国的土地存在着较国外情况而言更难的是价值量的确定问题。首先,按我国的现状来看,由于我国存在着大量的没有活跃市场甚至不能买卖的土地,如自然生态保留区中的土地,因此相关的计量将会是一个突出的难点。即使是在活跃市场下的土地,如何选择有代表性的数据做为其价值也是值得关注的问题。对于前者,虚拟一个市场或者假想存在买卖双方进行买卖,或许是一个可行的确定土地价值的方法;对于后者则需要选择出最具有代表性土地价格的数据。这些都是比较困难的。采用货币计量是当前必须要做的工作。因为土地由于地形地貌、海拔、周围环境和基础设施等因素会造成其对于经济社会价值的不同,而土地覆盖物表和土地使用表不能表达这些信息,必须借助土地的价格来表达这些综合而复杂的信息。其重要性还在于:第一、不同账户的计量单位各有不同,如土地为公顷,水为立方等,这就不能使不同账户呈现在同一张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下,而采用货币计量的方法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第二、只有提供了不同区划、不同区域不同的土地价值,才能了解不同地域土地资产的经济价值。第三、货币指标能够结合经济活动反映对土地资产耗用量的货币价值额,以辅助宏观经济决策。综上所述,本文认为我国按价值量计价土地资产表格应如表8所示。需要说明的是:表8应当总括地反映某一行政区内(或者是某一环境功能区划)土地资源情况,是该地区自然资源资产表格与“国家和地方资产负债表”的具体构成内容和编制依据;表格动态状况及其与其他表格的结合,也是考核某一地区土地资源利用状况的最重要资料。

三、土地账户在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中作用分析

经过上述分析,土地账户可以提供关于土地使用的管理与控制、土地覆盖物的管理与控制、以及土地价值变化方面的信息。将自然资源资产的利用情况纳入对领导干部的考核体系,会促使各资源资产的合理利用,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势态;我国强调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加大对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重要意义也就在于此。通过对上述表格的分析看到:这些表格的横向比较,可以看到不同地区、不同环境功能区划之间的差别,从而对生态环境利用状况差的地区提出发展建议;而这些表格的纵向比较,尤其是各构成因素的结构性变动趋势等,则可动态地掌控某一地区领导人在任期内对资源环境的利用状况,对领导干部的业绩给予准确的评价。举例来说,若某一地区土地覆盖物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可能是森林减少、建筑物的扩张,可能是官员为了提高绩效而过度开发森林。这样,表格中的数据就能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提供适当的、证明力强的证据,以保证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顺利实现。

四、结语

本文以领导干部的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为目的导向,探讨了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中土地账户的编制与使用。经过讨论分析认为,SEEA2012的框架能基本适应我国的实际情况,经过适当的调整之后能够在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作用。对澳大利亚的实践情况进行分析后,也表明了我国编制土地账户的可行性与实用性。此外,本文还进一步对表格类型、相关指标的选择与确立、相关计量方法以及土地账户的使用提出了一些个人看法。做好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和审计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

离任审计论文范文第6篇

对企业高级管理人员进行离任审计,应由上级单位或母公司派出审计小组;没有上级单位的,可以外聘审计机构,同时由被审计对象所在单位的内审机构协助开展审计工作。不应由本企业内审机构单独执行审计业务,这主要考虑到审计的独立性和客观性问题,在对本企业领导人员尤其是法定代表人和总经理进行审计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利益冲突。

2、离任审计应在被审计对象离任前完成

离任审计对降低企业经济损失、增强被审计人员以及企业其他人员的责任感、保持审计威慑力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企业应先进行离任审计,再进行人事任免。离任审计意见应作为干部任免的重要依据,避免"带病"提拔或重用。不应延后进行审计,将离任审计搞成补充审计。有的企业由于审计环境或审计人员配备的问题,不进行离任审计,或在被审计人员办理完离任手续很长时间以后再补充进行离任审计,错过了离任审计的最佳时机,增加了离任审计的难度,增加了审计成本。应在审计报告出具前,被审计人员不得办理离职手续。当然,被审计人员在本集团内部企业之间轮岗调动的,如果被审计人员在办理离职手续后仍然受控或可控,可视情况办理离职手续。

3、离任审计应安排当事人现场述职

离任审计收集的资料应包含被审计人员的述职报告并安排被审计人员进行现场述职。被审计人员可以对审计组进行述职,或在述职时安排审计组人员在场。被审计人员现场口头述职,可以突出其自身工作的重点内容,并对书面述职材料进行解读,便于审计组人员理解。同时,现场述职还能够强化审计组的权威性,扩大内部审计的影响。

4、离任审计的范围不应局限于企业高级管理人员

离任审计的范围应扩展到重要部门负责人、重要的业务主管,以充分发挥离任审计的积极作用,可适度借助接任人员和企业其他部门兼职审计人员的力量开展审计工作。比如,全球领先的信息与通信解决方案供应商华为公司,将离任审计的范围扩展到与经济及投资工作关系密切的业务负责人及主要业务人员,这些业务包括但不限于财务、采购、市场、外协及各类合同管理和投资管理。

5、离任审计应与其他内控手段结合使用

如,离任审计与关键敏感岗位的岗位轮换等手段配合,可以促使相关关键敏感岗位人员在任职期间加强自我约束,并使得接任人员在接岗后能够保持原岗位工作的延续性,对减少舞弊和欺诈行为,降低企业经济损失,提升企业道德文化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

离任审计论文范文第7篇

确定自然资源离任审计的审计目标,既要考虑一般意义上的国家审计目标,又要考虑全会通过的《决定》作出的关于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一般意义上的国家审计目标可以划分为根本目标、现实目标和直接目标三个层次,其中:根本目标是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现实目标是推进法治、维护民生、推动改革、促进发展;直接目标是监督和评价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刘家义,2013)。本文把一般意义上的国家审计目标与《决定》作出的战略部署结合起来,认为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根本目标是:“通过揭示领导干部在自然资源资产使用、管理和监管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从体制、机制和制度层面分析原因,提出建议,促进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从而推动科学发展,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维护国家资源安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直接目标是:“通过检查和评价领导干部在自然资源资产使用、管理和监管方面的责任履行情况,促进建立健全系统完整的加强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制度体系、促进用制度来加强对自然资源资产的管理。”审计直接目标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促进建立健全并推动执行源头严防的加强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制度体系。主要包括按照两权分离、一件事一个部门的原则,促进建立健全管理体制,统一行使所有者职责;促进建立健全并推动执行产权制度,解决所有权人不到位、所有权权益不落实等问题;促进建立健全并推动执行用途管制制度,解决任意变更土地用途、任意开发山地、林地、湿地、湖泊等问题。2.促进建立健全并推动执行过程严管的加强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制度体系。主要包括促进建立健全监管体制,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职责;促进建立健全并推动执行有偿使用制度,解决自然资源资产及其产品所付费用太少、价格没有体现资源稀缺状况和开发中对环境的损害等问题;促进建立健全并推动执行生态补偿制度,解决生态产品的公共性、外部性等问题。3.促进建立健全并推动执行后果严惩的加强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制度体系。主要包括促进建立健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防止领导干部为了任期内的经济增长,不顾资源环境状况,盲目开发造成生态环境严重损害等问题;促进建立健全并推动执行损害赔偿制度,解决违法违规成本过小等问题。

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对象范围

自然资源是审计的载体。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认为,自然资源是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利的自然因素和条件。《英国大百科全书》将自然资源定义为:人类可以利用的自然生成物及生成源泉的环境能力。前者如土地、水、大气、岩石、矿物,以及其群集的森林、草场、矿床、陆地、海洋等;后者如太阳能、地球物理的循环机能、生态学的循环机能、地球化学的循环机能等。《中国大百科全书》认为:自然资源作为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来源,一般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气候资源、旅游资源等(刘耀彬,2014)。并非所有的自然资源都是资产。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资产主要特征是能够给所有者带来收益。自然资源要成为自然资源资产,需要进行资产化,即将自然资源作为商品投入社会的再生产,提供服务,以获得资产收益。因此,自然资源资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社会物质财富的源泉,是自然环境中天然存在、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可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具有稀缺性、有用性(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及产权明确的自然资源。自然资源资产的范围十分宽泛,根据生成机理、生成条件、稳定性和蕴藏量等进行分类,自然资源资产可分为无限的和有限的自然资源资产,其中有限的自然资源资产根据其可更新性和可再循环性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又可分为再生性的和不可再生性的自然资源资产(王文军,2013)。在我国开展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初期,要突出审计重点,抓自然资源资产的主要方面,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当前,选择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审计对象范围,可重点关注关系经济社会发展的生产资料和关系人民生活的生活资料,特别是要加强对战略性资源的审计。具体来说,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审计对象范围可包括以下5个方面:1.矿产资源。这类资源属于不可再生性自然资源,其中:有些可以通过再循环回收得到重新利用,包括金属矿物和许多非金属矿物;有些是一次消耗性的,包括煤、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矿物。2.土地资源。土地资源利用类型一般分为耕地、林地、牧地、水域、城镇居民用地、交通用地、其他用地(渠道、工矿、盐场等)以及冰川、永久积雪、石山、高寒荒漠、戈壁沙漠等(朱群芳,2013)。3.水资源。水资源是不可替代的一种重要资源,不仅为维持地球一切生命所必需,而且对一切经济问题都有生死攸关的重要意义。它虽然可以再生,但再生的速度和数量都是有限的,而且分布不均匀。4.森林资源。森林作为地球上可再生自然资源,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地球之肺”,净化空气、保护土壤、涵养水源、调节气候。5.海洋资源。海洋资源指的是与海水水体及海底、海面本身有着直接关系的物质和能量,包括海水中生存的生物,溶解于海水中的化学元素,海水波浪、潮汐及海流所产生的能量、贮存的热量,滨海、大陆架及深海海底所蕴藏的矿产资源,以及海水所形成的压力差、浓度差等。广义的还包括海洋提供给人们生产、生活和娱乐的一切空间和设施。

三、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审计内容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和资源环境审计具有密切的联系,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是经济责任审计和资源环境审计的交集。在确定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内容时,既要考虑《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又要考虑资源环境审计工作的要求,如《审计署关于加强资源环境审计工作的意见》等。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和上述影响因素,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审计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然资源资产使用情况1.自然资源资产可持续利用情况。审计要关注储存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情况,是否将相对固定的供给量分散在较长时间内使用;关注恒定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情况,是否在现有的条件下最经济有效地利用资源,有无由于使用不当造成资源闲置浪费和经济损失情况等;关注临界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情况,是否能平衡当期使用收益和未来使用能力之间的关系,既在当期取得尽可能大的收益,又不影响未来利用资源的能力等。2.自然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情况。审计要监督自然资源资产价格和税费改革情况,关注价格是否反映了市场的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生态环境损害成本和修复成本等;关注自然资源资产的配置情况,能由市场形成的价格是否交给市场定价,是否收取合理的使用费、保护费、补偿费;关注政府在自然资源资产配置中发挥作用情况,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出让转让是否采用招拍挂形式,防止无偿或低价转让,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等。3.自然资源资产节约使用情况。审计要把资源是否节约使用放在重要位置,关注是否着力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率,降低单位产出资源消耗,有无乱采(挖)滥伐、无序开发等导致资源浪费情况;关注自然资源资产消费方式和结构调整情况,有无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如降低煤碳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等;关注自然资源资产开发使用中的科技创新的投入及成效,关注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情况,是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4.自然资源资产实物量和价值量变化情况。审计要关注自然资源资产存量及其变化情况,来评价领导干部的生态政绩是“正”还是“负”;关注自然资源资产的质量情况。关注自然资源价值量变化情况,包括自然资源单位价格估定与总价值量核算。对直接参与市场交易的自然资源是否与未进入市场交易的自然资源采用不同的估价方法,直接参与市场交易的是否采用市场法进行估价,如市场估价法、成本核算法、净价法等。

(二)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情况1.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建立健全情况。审计要重点关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建立健全情况,是否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是否对属于全民所有各类自然资源资产的数量、范围、用途统一管理,是否充分行使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置权,实现权利、义务和职责的统一;是否将反映自然资源资产消耗和利用成效指标纳入地方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评价体系,防止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来论英雄;在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是否主要考核生态环保指标等。2.自然资源资产产权界定情况。审计要检查是否对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生态空间进行统一确权登记,是否形成归属清晰、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是否因国有产权虚置或弱化造成资源过度消费,国有收益被转化为部门、企业或个人的利益等。3.自然资源资产生态补偿情况。审计要关注自然资源资产补偿机制建立情况,是否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建立开发与保护地区之间、上下游地区之间、生态受益与生态保护地区之间的生态补偿机制,如基于主体功能区的生态补偿机制,基于跨界流域的补偿机制,基于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恢复补偿机制,基于生态公益林地、湿地、水资源的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等;对生态产品受益对象明确的,是否建立地区间横向生态补偿制度,让生态环境消费的成本内部化、制度化、刚性化;对生态产品受益对象不明确的,上级政府是否通过均衡性财政转移方式购买生态产品;如果审计对象自身是生态产品受益者,是否按照补偿机制的要求进行付费;如果审计对象是生态产品生产者,是否如期收到补偿并积极生产更多生态产品等。4.国家自然资源资产开发和使用政策贯彻执行情况。审计要关注这些政策措施的执行情况,是否在加快落后产能技术的淘汰更新、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以及科技创新等方面发挥了促进作用。

(三)自然资源资产监管情况1.自然资源资产监管体制建立健全情况。审计要重点关注自然资源资产监管体制建立健全情况,是否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监管职责,是否对各类自然生态空间进行统一的用途管制制度等;是否建立健全国家监察、地方监管、单位负责的监管体制;是否形成政府、企业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监管新机制;是否做到区域联防联控;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人和监管者是否相互独立、相互配合、相互监督等。2.自然资源资产用途管制情况。审计要监督是否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要求,将国土空间划分为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是否按照环境功能区划将国土空间分为生存生态安全和聚居环境安全两大环境功能,并与主体功能区规划相统一;对某一具体区域,是否按照禁止开发、限制开发、重点开发和优化开发的要求,实行不同的政绩考核评价标准;是否严格保护耕地,防止任意变更土地用途;是否对水域、林地、海域、滩涂等生态空间建立用途管制,防止土地指标用完后,任意开发山地、林地、湿地湖泊等。3.自然资源资产损害责任追究情况。审计要监督领导干部是否为了任期内的经济增长而不顾资源环境状况,盲目决策、盲目开发,造成潜在的生态环境损害甚至不可逆的系统性破坏。4.自然资源资产损害赔偿情况。审计时要关注领导干部是否建立了自然资源资产损害赔偿制度,是否对违反环境法律法规行为进行处理处罚,防止没有建立赔偿制度,或有令不行;要关注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处罚金额,防止因数额太少,导致违法成本过低,不能弥补生态环境损害程度和治理成本等。

离任审计论文范文第8篇

[摘要] 京珠高速公路管理处自20__年起对基层单位领导干部实行离任审计制度以来,认真履行审计监督职责,不断推进审计创新,充分发挥离任审计在规范管理、加强廉政建设、强化干部队伍素质等方面应有的作用。本文结合京珠管理处基层单位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工作实际,认真分析当前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工作中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的对策。

[关键词]基层单位 领导干部 离任审计 思考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是适应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需要而产生、发展起来的一种审计制度。它是对领导干部所负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一种客观公正的审计鉴证,是审计结果的人格化。

领导干部离任审计是经济责任审计的一种形式,是指各级领导干部任期届满,或者在任期内提升、调任、免职、辞职等离任情况时,对其任期内经济责任进行的审计。任期经济责任,是指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对其所在单位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以及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等有关经济活动应当负有的责任。

一、开展领导干部离任审计的意义

1、加强对基层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严格管理干部,是形势发展的客观要求。通过实行领导干部离任审计机制,有利于加强干部监督管理,为进一步客观、公正评价和使用干部提供了重要的依据,符合官员选拔和任免制度,同时也拓宽了干部监督、考核的渠道。

2、有利于调动领导干部的积极性。将“科学决策、民主管理、依法理财、规范从政、勤政廉政”情况纳入领导干部离任审计范畴,把履行职责与工作绩效作为评价领导的重点,从而调动领导干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促进领导干部科学决策、依法行政,提高管理经济与社会事务的能力。

3、规范内部管理,促进廉政建设。开展基层单位领导干部离任审计的落脚点是查明领导干部任期内的经济责任,有利于规范干部遵纪守法,从机制和源头上防范和治理腐败行为,对促进党风廉政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4、客观公正地鉴定前后任的责任。离任审计立足于领导干部所在单位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使“家底”有据可查。同时,划清了前后任的责任,有利于工作的交接,保持工作的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二、基层单位领导干部离任审计的主要内容和方式

京珠管理处实行一级核算、二级管理的财务管理模式,下属30余个基层单位均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公用经费支出财务核算实行报账制度,日常会计核算通过“小蜜蜂”财务软件进行,每月底定期到管理处报销所发生的费用。京珠管理处结合行业和本单位实际制定了《京珠管理处基层单位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工作暂行办法》,明确以下审计内容:

1、执行国家有关财经法规的情况。主要审查是否有重大违纪违规问题,对每项支出是否严格把关,对于大型支出,是否坚持所务会班子成员集体研究决定,没有独职独权之行。

2、上级部门下达的主要经济责任目标完成情况。审计时,主要审查领导干部任职期间与上级签定目标责任书的完成情况,单位财务预算有无超支,单位后勤财务资金的收入、支出和使用是符合要求。。

3、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主要审查维修改造、绿化维护等专项资金是否做到了专款专用,有无按规定使用。

4、国有资产的管理、使用和保值增值情况。固定资产是交通行政事业单位的“家底”,发挥效益的基础。审计时,主要审查固定资产账实相符情况,使用、维护、调拨、处置报废等方面的管理是否按规范程序操作。

5、内控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重点审查基层单位是否建立健全内控制度,财务预算、费用审批是否严格按内控规定执行,有无违规操作的现象。

6、领导干部在任期间廉洁自律情况。遵纪守法、廉洁自律是对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推行基层单位领导干部离任审计,主要是审查领导干部任期内有无、贪污等腐败行为,从源头上防范和治理。

三、基层单位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应遵循的原则

1、独立性原则。要求离任审计人员在形式上和实质上应具备独立性原则,与被审查单位或个人没有任何特殊的利益关系,在执行审计时,不受个人或外界因素的约束、影响和干扰,保持客观无私的精神和态度。

2、客观、公正原则。审计人员要坚持实事求是,通过审计调查取得具有充分证明力的审计证据,用掌握的事实和数据说话,提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意见。

3、谨慎性原则。对领导干部离任审计评价要保持谨慎的态度。对审计未涉及、证据不充分、依据不明确、责任不清楚的事项不予评价。对应评价的事项,还要充分听取被审计单位领导的陈述和申辩,针对有异议的事项,应进一步核实、研究,以确保审计报告的准确性。

四、基层单位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应遵循的程序

京珠管理处基层单位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工作在处党委的领导下,成立由财务部门、人事部门、资产管理部门和纪检部门等相关人员组成的离任审计小组。自实行基层单位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制度以来,离任审计工作覆盖面达100%,做到了凡离任必审计。审计小组根据以下程序对基层单位领导干部实施审计工作:

1、下发离任审计

通知。对于需要进行离任审计的基层单位领导干部,由财务部门提出离任审计工作任务,报处党委批准后实施,并正式下发离任审计通知。

2、制定审计实施方案。审计小组根据确定的工作任务,制定具体的审计方案和审计项目计划。

3、送达审计通知书。审计小组在实施审计前1-2个工作日,向被审计的领导干部所在基层单位和领导干部本人送达审计通知书。审计通知书的内容包括:审计的范围、内容、方式和时间;对被审计领导干部及其所在单位配合检查工作的具体要求;审计小组成员名单;审计纪律要求等。

4、实施现场审计。审计时,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基层单位应当向审计小组及时提供与上级部门签订的目标责任书、单位的财务会计资料、资产清单、工作总结、重要经济合同、内部控制制度及个人任职期间的述职报告等有关资料。审计小组通过审查被审计单位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核实实物资产,查阅与审计事项有关的文件、资料等方式进行实地审计。

5、出具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审计小组实施审计后,应向被审计的领导干部所在单位和本人提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意见,指出存在的问题。并将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向被审计基层单位和领导干部征求意见,被审计基层单位领导干部及其所在单位应在指定日期内反馈书面意见,否则视同对审计报告书无异议。被审计领导干部及其所在单位对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所阐明的事实或措辞有异议的,应做出具体、详细的说明。审计小组对有效期内反映的有异议事项,应进一步核实、研究,若有必要应当修改审计报告。

6、做出审计结论。审计小组将审计报告连同对审计报告的书面反馈意见,一并提交本单位党委领导审定,审定后对被审计基层单位下达审计报告。

7、落实审计整改。被审计基层单位收到审计报告后,必须切实执行审计意见,认真整改,并在规定期限内以书面形式向审计小组报告整改情况。

五、当前基层单位领导干部离任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1、审计组织协调不到位。京珠管理处因为没有设置专门的审计机构,而是成立由财务部门、人事部门、资产管理部门和纪检监察部门组成的离任审计小组,但是各部门都有各自的工作安排,在实施审计时,人员抽调难度大,审计力量难协调,有时只好由财务部门唱“独角戏”,其他部门的职责未切实履行。

2、离任审计程序待规范。领导干部调动是个较敏感的问题,从基层单位离任审计实践情况看,多数时候未坚持“先审后离”而是执行“先离后审”程序,使离任审计工作成例行公事,流于形式。

3、离任审计质量难保证。一方面由于审计人员均属内审人员非审计专业人员,业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审计工作质量;另一方面由于基层单位领导干部的任期一般较长,需审计的范围较广,审计时间紧任务重,审计力量又不足,导致审计质量无法保证。另外,实际执行审计时,主要以财务会计移交资料为审点,导致内控制度是否有效防止舞弊等一些深层次的问题难以查实。

4、离任审计评价难规范。虽然单位结合有关规定及实际情况制定了《京珠管理处基层单位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工作暂行办法》,明确了审计的程序、内容等,但实际工作中有关审计标准、审计评价、审计建议的执行等缺乏具体的指导。评价标准不能完全符合审计实践需要,存在一定的差异。如基层单位领导干部应承担的直接责任与主管责任,主观责任与客观责任等界限较难划分,不好准确进行评价,特别是一些量化指标方面缺乏一个较为系统准确的评价标准,在审计评价过程中,审计人员难以规范操作。

5、审计结果利用率不高。基层单位领导干部审计中发现和反映的一些违纪违规问题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有关责任人没有得到及时的查处,没有与领导干部的升迁、奖惩紧密相联系,“审归审,提归提,审计提升两张皮”,影响了审计结果的运用,审计监督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审计影响力受到了削弱。

六、加强和改进基层单位领导干部离任审计的对策思考

1、建立组织协调工作机制,形成审计合力。离任审计小组应加强协调,密切配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并健全联席会议制度,及时研究解决审计中遇到的困难、发现的问题,共同做好基层单位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工作。

2、坚持“先离后审”原则,规范审计程序。处理好“先离后审”与“先审后离”的关系是做好离任审计工作必须注意的一个问题。基层单位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应坚持任前审计、先审后离、一审计二离任三使用的基本原则,也是领导干部考核及任用工作的一个重要程序。

3、狠抓基础,切实提高审计工作质量。一方面,要加强审计队伍建设,加大对审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和审计知识的培训力度,使审计人员既具备过硬的工作作风又能成为业务能手,为开展审计活动储备人力资源。另一方面,要把握审计重点,必要时把离任审计工作与日常审计活动结合起来,做到资源共享,提高审计效果与效率。另外,要认真总结离任审计工作经验,积极探索审计方法,规范程序,强化监督,使离任审计工作逐步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切实离任审计工作质量。

4、建立规范的评价标准,提高审计评价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审计评价的结果是对领导干部考核任用的重要参考,为使审计评价有理有据,应建立一套科学、规范、实用的基层单位领导干部离任审计评价体系。要将定性分析评价与定量分析评价有机结合起来,使审计评价更具操作性。对于定性评价标准,应紧密围绕经济责任来建立,突出真实性、合法性原则。对于定量评价标准,应从年度财务预算是否超计划等量化指标来界定。同时,应坚持从实际出发,独立、客观和公正地区分基层单位领导干部的直接责任与间接责任、主观责任与客观责任、前任责任与后任责任、领导责任与个人责任、故意责任与过失责任,确保审计评价客观、公正,切实提高离任审计评价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离任审计论文范文第9篇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是我国政府审计领域的新兴产物,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创新。本文在对国内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研究现状述评的基础上,针对国内研究的不足,分别从审计署牵头制定该项审计工作的制度规范、审计方法的创新、重视审计案例的运用和发挥政府部门内部审计监督作用四个方面,对我国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提出改革建议。

关键词:自然资源资产离任 审计研究 现状述评

一、引言

作为公共物品的自然资源,政府接受了社会公众的委托对其进行管理,并对该资产的所有者(即社会公众)承担公共受托责任。而领导干部作为政府的管理者,要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承担主要责任。由于政府部门与社会公众间存在着明显的信息不对称和利益不一致,为了确保领导干部对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的合法、合规性,社会公众有必要对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对自然资源资产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恰当的监督。于是,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应运而生。从政府管理自然资源资产的实践来看,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一直是衡量领导干部政绩的“标尺”,领导干部便宁愿牺牲资源也要发展经济,且在离任或退职时,也难以对其行为追究责任,该问题也引起了党和政府的持续关注。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更是将国家对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重视上升到战略的高度。目前,我国还没有系统的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框架,使得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具有研究的必要性和现实性。

二、我国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

研究现状述评为了了解国内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研究文献的总体情况,本文分别以“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为主题和篇名,运用中国知网进行搜索。截至2015年8月底,涉及该主题的文献(除报纸)有60篇。同时,为了保证研究结果的相关性,本文去除检索文献中的专题研讨会通知(3篇),筛除与主题无关的文献5篇,其中对同一作者主题相似的论文不重复计算,除去5篇,最后对筛选出的47篇文献计量分析。下面,分别从不同角度阐述分析结果:

(一)从论文数量和发表期刊角度

目前国内研究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论文数较少,其中少数发表在核心期刊上,大多数刊登于省级公开发表的刊物上。若将研究倾向于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论文排除在外,单纯研究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论文数就更少了。同时,文献均以期刊为刊载物,在硕士和博士毕业论文中均没有此类研究,篇幅的局限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研究的理论深度。

(二)从时间角度

上述文献大多集中于2014年以后发表,这可能与2013年底《决定》中对开展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工作的规定,2014年初,总理在两会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中的“努力建设生态文明美好家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密切相关。另外,企业在其生存环境的推动下,出于不同目的重视绿色竞争力的同时,也引发了国家审计工作向自然资源方向的拓展。

(三)从研究内容(主题)角度

根据文献的分布表及研究主题,对文献研究内容分析。

1.问题对策类研究。从文献的统计结果看出,这类研究最多,如祝素月、夏晶晶,2014;马智娟、宗耀星,2014;董贤磊,余芳沁,2014。问题主要涉及审计主体权责不明、对象难以界定、依据不健全,专业性强及工作任务繁重、自然资源资产信息收集难度大及结果问责难以贯彻等。同时,大致从各政府部门联合开展审计工作、重视审计队伍的专业素质、建立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信息系统、期中与离任审计结合和风险导向审计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2.关键性问题界定研究。与问题对策类研究不同的是,这类研究主要基于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本身,为实践提供理论基础。例如,陈献东(2014)从审计主体、目标、对象范围和内容四个方面对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进行研究,认为审计主体不仅仅是国家审计机关,还包括内审机构、中介机构和社会大众;通过对审计根本目标和具体目标进行定义全面概括了审计目标;认为审计对象范围主要包括土地、矿产、水、海洋等自然资源;审计主要内容是自然资源资产使用、管理和监管情况。张宏亮、刘恋和曹丽娟(2014)通过专题研讨会综述形式就审计目标、审计主体与范围、审计内容与方法和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方法等方面将目前与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相关的主流观点进行汇总。

3.理论框架研究。这类研究的论文还比较少,具有代表性的是蔡春、毕铭悦(2014)从理论层面分析了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基本动因和基础理论,剖析了构建理论框架的十个关键性问题。此外,与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相关系数较高的研究主要是自然资源资产及环境审计方面的研究。如,张宏亮、王秀华(2007)结合国际关于自然资产审计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初步探索了我国自然资产审计的理论框架,并探讨了自然资产审计与自然资产会计的衔接。

4.基于离任审计视角的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研究。在统计文献时发现,国内关于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研究有些是以资产负债表的编制为侧重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耿建新教授(2014)在研究了国外已有的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探索了国内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方法、要素及结构,丰富了离任审计的审计线索与证据。此外,从著作文献资料来看,国内已有学者对与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较相关的环境审计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如蔡春、陈晓媛(2006)编著的《环境审计论》一书较为系统地构建了环境审计的框架。虽然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和环境审计有很多相似之处,但由于其受政府审计特性的约束,在内容和性质上与环境审计还是存在差异,环境审计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并不完全适用于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研究。从上述多角度分析结果和掌握的资料来看,国内涉及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研究并不多,研究重点多是基于操作层面的问题和对策,缺乏制度层面的深入系统研究。但是,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制度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应从其中的关键性问题入手,本文就目前国内在该项研究还未涉及的一些关键领域提出改革建议。

三、我国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改革建议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与我国现有的审计工作相比,有其自身的特性。我们应深入了解该审计工作特点及我国自然资源资产的实际情况,在通用审计制度建设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以扭转国内研究匮乏、实践鲜有成效的局面。

(一)审计署牵头抓紧制定自然资

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制度规范目前,我国只有很少的法律和规章对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有所涉及,且规定都不明确、可操作性弱。相关部门虽已制定了与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有关的法律法规,如《环境保护法》《节约能源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为该审计工作提供了审计依据,但缺乏可操作性。同时,作为调整审计关系的行为规范与工作指南的最高准则,《审计法》与《国家审计基本准则》也没有明确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刚性规定及详细准则。强制性和可操作性制度规范的缺失,是我国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工作举步维艰的重要原因。鉴于以上问题,我们可采取以下措施:

1.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规范应由审计署牵头,并与自然资源管理部门协同制定。从审计工作的权威性及政府在社会变迁中的主导作用来看,政府提供制度规范的成本要远远低于其他组织,并能以最快的速度践行规范。政府的具体哪个部门担此重任呢?从国际经验来看,多数与环境相关的规范的都是由审计机关和自然资源资产管理部门共同制定的。而我国,作为被审计对象的自然资源资产的管理部门是不能成为制度的制定主体,而应是重要的参与力量,否则将影响到制度的可行性。

2.提高法律和规章的强制性和可操作性。一是要修改关于政府审计工作的有关规定,增加对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强制要求。二是利用《审计法》《会计法》等法律修改的机会,将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写入法律。此外,制定规范时,必须考虑与我国的各种与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相关的环保法规及会计、审计准则规范等有关条款的协调,避免操作上的混乱无序。

(二)创新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方法

根据对一般审计方法的定义,笔者认为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方法是指国家审计人员在对被审计单位领导干部任期内关于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的情况审计的过程中,根据相关的标准、收集审计证据、做出审计结论、提出审计意见而采取的各种手段的总称,其应包括常规审计方法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特殊审计方法。由于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特殊性,其审计方法应在传统审计的方法上有所创新。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方法的创新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传统审计方法的特殊运用。由于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是从环境审计、政府审计中分离出来的一个审计分类,有些传统审计方法也能满足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需要,即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对传统审计方法的特殊使用。如专家法,即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过程中,可聘请相关学科的专家辅助审计,以弥补现有审计人员专业化水平不足的缺陷。

2.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特殊的审计方法。

(1)拓展常规审计内容。在常规审计中融入对领导干部任期内管理自然资源资产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监督内容。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不仅包括对财政收支审计,还包括自然资源产管理系统的审计、政策制定、实施过程审计等。

(2)审计分析方法的创新。考虑到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专业性,应创新相应审计分析方法。如,机会成本法,适用于对因耕地占用、废弃物占地等原因造成的损失的计量;GPS检测法,利用GPS系统进行区域性的防护林保护工程、耕地开发等审计;风险导向分析法,可用于对跨年度成本预测和效果评价分析。

(3)审计评价方法的创新。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中,主要有以下评价方法:主客观因素评价法,分析领导干部在对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中的行为或事项源于主观创造力或主观过错,还是源于客观因素;责任区分评价法,包括区分不同责任之间及责任人之间的界限,使责任清晰明确。

(三)重视并发挥政府部门内部审计机构的监督作用

开展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工作时,有效发挥政府部门内部审计机构的监督作用,可弥补审计力量的不足,形成审计合力。一方面,该项审计工作任务繁重、专业性强,国家审计机关的审计任务和审计力量的矛盾突出,难以做到对审计工作的全覆盖。另一方面,对自然资源的污染、损害行为往往存在滞后效应和长期性,而政府部门的内部审计能及时评价和监督领导干部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方面的日常行为,为离任审计提供了及时、准确的审计证据,提高审计结果的可靠性。如何有效发挥政府部门内部审计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工作中的作用呢?

1.制定相应的政府内部审计工作的制度规范及操作指南。具体来说,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有关规范中加入对政府部门内部审计的强制要求;另外,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建立一套内容具体、易于操作的政府部门对领导干部进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内部审计制度规范,使内部审计人员对本单位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情况的监督有章可循。

2.加大政府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培训,适应专业化审计的要求。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中,政府内部审计机构应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自然资源管理的标准和政府会计核算准则,监督并评价本单位领导干部对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的公允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待条件成熟时,可考虑建立政府内部审计师制度,并将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纳入考核中,提高政府审计的准入门槛。

(四)重视对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案例的运用

目前,我国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目标、对象、方法、内容等还未统一,可审计工作却未因审计标准的缺失而止步不前。例如,贵州省委将对领导干部的责任审计扩展到自然资源资产领域,并率先在一些市县开展试点工作。为了弥补审计标准的不足,审计部门应总结并提炼这类实践中折射出的审计理论与方法,形成审计案例供政府审计人员学习。具体操作如下:

1.审计机关可与一些财经高校合作总结更多的审计经验,以案例的特征分类形成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案例集。如《水审计———各国最高审计机关的经验》的编制者收集了各国关于水资源的审计工作报告,并根据水的不同用途整合出不同类别的审计案例,并分析不同类别审计案例的审计范围和方法。

2.通过进行案例教学和经验交流,将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案例集在审计人员中推广。审计人员应重点学习如何制定并实施审计计划、采用哪些审计方法、怎样发现疑点并追踪审计、如何取得有效的审计证据并做出审计决定等。因地制宜,将审计实践案例成功运用于当地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实务中。

参考文献:

1.蔡春,陈晓媛.环境审计论[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

2.董贤磊,余芳沁.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相关问题及建议[J].商业会计,2014,(18):76-78.

3.马志娟,宗新星.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及责任追究研究[J].财政监督,2014,(8):65-68.

4.祝素月,夏晶晶.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思考[J].财会研究,2014,(5):67-69.

5.陈献东.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若干思考[J].审计研究,2014,(5):15-19.

6.张宏亮,刘恋,曹丽娟.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专题研讨会综述[J].审计研究,2014,(4):58-61.

7.蔡春,毕铭悦.关于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理论思考[J].审计研究,2014,(5):3-5.

8.张宏亮,王秀华.我国政府自然资产审计理论框架的构建[J].财会月刊,2007,(2):47-49.

9.耿建新.我国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与运用探讨———基于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视角[J].中国内部审计,2014,(9):15-22.

离任审计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任期;离任;时间选择

中图分类号:F2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1

一、问题的提出

提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时间选择这一问题原因有二:一是何时实施审计将直接影响到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效益和风险。举个简单例子:如果被审计对象任期很长,而审计只是在离任时进行,则任期内若有什么问题或损失就很难得到及时补救和挽回。二是有关经济责任审计的理论和制度对审计时间的安排尚无统一的规定和意见。本文拟就经济责任审计的时间选择做一下简要讨论。

二、经济责任审计时间选择的现状分析

目前在经济责任审计的过程中,通常会遇到两种尴尬的局面:“做不完”以及“没事干”。由于过去很多年实行对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时间是在“领导干部任期届满,或者任期内办理调任、转任、轮岗、免职、辞职、退休等事项前”进行的规定,导致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带来了诸多不便。

第一,审计任务与审计力量时常发生冲突。按以往规定,应接受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领导干部是在其任期届满或面临升、降、转、轮、调、退的时候,导致审计对象需要审计的时间跨度长、涉及内容多,因此审计部门的力量要满足大批量、多工作量的审计显然是不可能的;而在平时,由于没有干部工作变动,组织人事部门没有审计任务交办,审计部门专职从事经济责任审计的人员却闲着“没事干”。

第二,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往往缺乏主动性。按照以往规定,经济责任审计要组织人事部门委托后方才进行。也就是说,如果没有组织人事部门的委托就不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某种意义上,经济责任审计部门成了组织人事部门的办事机构,工作被动,审计机关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制约。

第三,审计质量难以保证,审计风险相应增加。经济责任审计是全方位的审计,涉及面广,主要包括领导干部的决策、内部控制、遵纪守法等方面,如果进行大批量的突击审计,难免会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审计的深度广度都达不到,这种经济责任审计并不会对人事部门后续的人事任用产生实质性作用,实则造成了一种资源浪费。

因此,要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职能,有必要对经济责任审计的时间选择慎重考虑并做相应改进。

三、任期内审计与离任审计的选择

天津市卫生局下发的津卫审〔2011〕492号文,《关于天津市卫生局直属单位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规定》第四条提出“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实行任中定期审计、专项审计与离任审计相结合。领导干部任期内应当接受三年一次定期审计和上级相关部门及领导交办的专项审计;任期届满或者任期内因工作调动、转任、轮岗、免职、辞职、退休等原因离任的,应当接受离任经济责任审计”。这样做的好处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任期内进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能更加体现监督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对领导干部进行任期内审计较之离任时审计,更能发挥审计监督及时性和有效性的作用,使审计监督的关口前移,以利于防微杜渐,保护领导干部。

2.任期内进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更有利于干部的健康成长。干部的健康成长是渐进的,干部的考察和培养是一个过程。一次离任审计起不到长期考察培养干部的作用,通过任期内审计,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评价干部的业绩功过,促进工作的改进,提高管理经验,有利于促进干部的健康发展和单位事业的良性循环。

3.任期内进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有利于将审计结果融入到组织、人事部门对领导干部的考察评价之中。较之离任时审计,任期内经济责任审计更能及时向组织和人事部门考察干部提供较为经常、及时的信息依据,这样更有利于对干部的考察和培养。

4.任期内进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堵住漏洞,挽回损失。当前有关领导干部涉及的一些经济案件,涉案追溯时间往往较长,这也跟监督的滞后性不无关系,如果我们能及时定期开展任期内经济责任审计,对于及时发现问题,保护国有资产安全,同时也保护干部起到重要的作用。

5.任期内进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还有利于解决离任审计时间紧张的问题。领导干部离任时往往时间仓促,此时安排审计一般审计期间跨度大,会造成审计时间紧张,从而影响审计质量。如期间已进行过任期内审计,一般而言,离任审计时间就会相对较短,这样就能较好的解决审计时间紧张的问题,有利于保证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

需要指出的是,强调了任期内经济责任审计,并不是不要离任审计,津卫审[2011]492号文件指出无论有否实施过任期内审计,领导干部离任时还是必须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这是因为离任审计可以对被审领导干部任期内经济责任履职情况做出评价,对被审领导干部所在单位的经济状况进行审计确认,明确离接任双方的责任界限。

四、审计时间的选择

单就离任经济责任审计而言,究竟应该在领导干部离任前实施还是离任后实施?对此时间的安排应该根据不同情况,安排合适的审计时间,经济责任审计应当有计划地进行。

1.离任前实施审计。有的领导干部离任有明确的时间表:如到了退二线或退休年龄的、届期满后明确不再连任的、所在单位改制合并已有明确期限要求的。对于上述情况,应该安排在离任前实施经济责任审计。还有一些领导干部离任前,组织人事部门已有明确的意见,如调任(包括平调和晋升)的,审计部门根据具体情况及时安排离任时间。另外,对于群众意见较多,举报不断,且没有经过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或前次经济责任时间间隔较长的领导干部,则必须在离任前安排审计,即使已有任命,也要在经济责任审计结束后再予赴任为宜。

2.离任后实施审计。对于任期内进行过经济责任审计,间隔时间又短,离任前没有充足时间安排审计的、临时决定解聘或提出辞职的、以及其他必须立即离任且离任前安排审计有困难的,可以安排在离任后进行审计。

五、结语

上一篇:税务审计论文范文 下一篇:审计助理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