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任审计关注重点范文

时间:2023-10-10 11:55:45

离任审计关注重点

离任审计关注重点篇1

一、任中审计与离任审计相比更具独特的优势

(一)任中审计时效性更强,可避免干部“带病提拔”。从时间上看,任中审计能更早地发现问题。有的领导的违规违法问题贯穿于整个任期中,早一点发现,就更多地减少损失。如果等到离任审计时发现,可能有些错误已经造成,损失也已经无法挽回。从效果上看,离任审计时,有的领导已经离退休或者已经履行新职,有的甚至成为审计部门的上级,问题查出来了,最后很多事不了了之,抑或新官不理旧账,抑或板子打在后任身上,导致中央作为廉政重要措施之一、人民群众寄予厚望的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效力大打折扣。而任中审计,则可以分清责任,任中解决问题,经济责任审计的成果能得到较好地运用。

(二)任中审计是建立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重要一环。离任审计一般意味着“盖棺定论”,而任中审计还有在任中就对其预警和教育的作用。有任中审计,对有违规违法行为能起到一定的挽救作用。更重要的是,实行审计监督关口前移,能防患于未然,从根本上促进干部廉洁勤政,求真务实,科学决策,合理使用资金,并自觉置身于群众监督之下。还有利于提高干部整体素质,有效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同时,如果各地都将任中审计作为一项日常性的工作全面开展,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逐步走向公开化、民主化、法制化,实现各地党政主要领导干部任期内都能进行一次任中审计,就能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发挥事前、事中监督的威力。

(三)任中审计更有利于提高审计工作计划性,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审计质量。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之一就是受托,受组织部门的委托开展审计。由于多方面原因,单纯的离任审计时,审计部门不能在制定下一年度工作计划前掌握工作任务量,具体审计哪些领导、审计多少单位,审计机关心里没底,只能初步制定一个控制数,主动性较差,由此也对全年的整体工作带来一定的影响。而任中审计能避免这些问题。

首先,有利于全年审计项目的时间和数量安排。由于审计力量有限,而离任审计任务的不可知,安排其他审计项目时在数量上就会有所保留;任中审计的审计时间易把握,可以将审计工作分阶段进行,既可以做到突出重点,有目的、有计划的安排任中审计,又可以节约审计成本,降低审计难度,更容易发现存在的问题。

其次,有利于项目之间的审计资源整合。经济责任审计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与其他审计类型的联动模式,如:预算执行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的结合,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的结合等,任中审计可以更好地做到这一点。而离任审计任务在全年是分次或分步委托,出现了一些已完成的项目在事后又有经济责任审计任务,虽然可在原有项目的基础上作一些补充工作完成新项目,但还是在一些程序上较之初始就进行审计类型联动,花费了更多时间。

再次,有利于审计机关把握审计重点。由于任中审计在时效性上具有优势,审计部门在审计内容上可以突出重点,及时作出预警:一是违反决策程序,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造成工作失误且可能导致国家财产损失浪费严重的;二是失职读职,给违法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的;三是急功近利,甚至弄虚作假,利用不正当手段骗取政绩的;四是做假账、算假账、报假账,挪用专项资金,私设“小金库”,甚至贪污受贿的。

二、任中审计与离任审计相比存在暂时的劣势

笔者认为,任中审计与离任审计相比存在暂时的劣势主要有下面几点:

(一)观念上的偏差。在有些人的眼中,离任审计已经逐步进入了轨道,离任时的审计也属于正常程序。但是对任中审计的理解不够,认为审计部门查他们的次数更多了,耽误他们的时间。有的审计人员也觉得实现任中审计后审计项目增多,查出的问题和离任审计反映的问题相比不那么集中,“至少不那么醒目”。这些都是不对的。任中审计不但节约了审计时间,而且提高了审计质量。审计的目的也从查问题,转向为服务中心工作、服务制度创新,着眼从宏观上解决问题,这方面的观念应转变过来。

(二)制度上的缺失。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已开展了十多年,各级领导对离任时要接受审计比较配合,而一旦作为任中审计对象,由于制度上的缺失,容易产生种种疑虑,是上级领导对自己不信任了?还是自己有重大经济问题了?这里需要审计机关以及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的组成机关及时做好解释和宣传工作,同时建立起标准化的任中审计制度,以制度来约束和规范任中审计行为。要逐步建立以任中审计为主、任中审计与离任审计相结合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机制,要详细规定任中审计的权限、程序、结果运用办法等。大力推动以任中审计为主、任中审计与离任审计相结合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模式的建立,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对领导干部监督“关口”的前移。

(三)审计评价上的困难。目前,审计系统还未出台任中审计的评价标准,各地审计机关结合实际制定的标准在内容和尺度上也不尽相同,所以说评价标准问题是经济责任审计的一个难点,更是任中审计的一个难点,原因在于任中审计属事前或事中监督范畴,各项经济行为将要或正在进行,执行结果的优与劣还未见分晓,审计部门在此时介入,对事项评价的恰当与否及审计建议的针对与否都存在一定的风险和难度。

(四)被审计对象选取难。任中审计是在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开展的审计,确定哪些领导作为被审计对象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再加上有的审计机关在政府换届后接到的离任审计任务较重,再安排大量的任中审计项目可能审计力量不足。因此任中审计要量力而行,以质量为重。

三、创新任中审计方式,推进任中审计发展

(一)把握审计重点,选好审计对象。任中审计时可以重点把握以下三种对象:一是有 反映且经初步查证确有经济违纪违规行为的领导干部,必要时将之列入审计计划,及时进行审计;二是对那些发展潜力大的年轻领导干部,特别是对拟提拔的领导干部,通过任中审计,既能发现人才,又能加强监督;三是对财政财务收支数额大、有财政资金分配权、行政审批权的部门和单位的领导干部及国有企业的领导人员,给予重点关注,而对经费、人员较少的诸如团委、台办、妇联等部门只需实行离任必审;四是认真组织实施好对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的任中经济责任审计。

(二)创新审计方法,做到“五个结合”。

1.任中审计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相结合。任中审计内容以财政财务收支为载体,客观反映被审计对象履职期间本地区、本部门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组织预算执行情况、基础设施投入和社会事业投入情况、国有资产使用管理情况、政府或部门负债情况、国家有关政策的贯彻执行情况、财政管理和财经纪律执行维护情况财务收支相关方面的审计,充分反映被审计领导干部的履职情况,突出被审计对象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地方经济中应负的经济责任。

2.任中审计与离任审计相结合。南通市积极探索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 “捆绑式”审计方法,两位地方党政领导中,任何一方接受离任审计,另一位在职的领导干部同时进行任中审计。

3.任中审计与地方换届选举相结合。任中审计的最大优势是可以避免干部的“带病上岗”,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审计部门根据地方党委、政府的要求,结合换届选举对领导干部进行任中审计,审计结果报告为组织人事部门考察、提拔、任用干部提供了真实、详尽的数据资料,充分发挥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在干部监督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4.任中审计与专项资金审计相结合。由于当前面临着审计人员少,审计任务重的困境,审计力量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合理调配审计力量,确保审计质量,将任中审计与专项资金审计项目结合起来同时进行,既突出被审计领导在专项资金使用、管理中的经济责任,又做到有的放矢,节约了审计资源。

5.任中审计与查处案件相结合。审计部门在年初安排任中审计项目时,与纪检监察机关要及时沟通,将人民来信反映问题较多的单位和干部列入当年计划项目中,并作重点关注。同时要求审计人员树立案件意识,在审计过程中发现的失职渎职、违纪违法案件做到及时向有关部门移送。

(三)创新审计评价,明确经济责任

在进行审计评价时,由于任中审计是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形式之一,我们特别要注意审计评价应体现出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应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独特性,通过审计评价体现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审计评价时要考虑服务对象需求,必须跳出单纯的财政收支角度,延伸扩展。要能抓住组织部门关注的重点,能满足的尽量满足,增强审计报告可用性,提高审计结果的利用程度。要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纳入任中审计评价体系中去,促进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实践科学的发展观的自觉性。

一是关注经济指标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中的应用。一方面应重点关注指标与县(市、区)党政领导干部职责之间的关系,但注意不能对等;对书记的评价主要以任期内地区经济发展规划的科学性和地方性政策的出台是否与国家方针政策相一致;对县(市)长的评价主要是以执行和贯彻国家方针政策是否到位以及对县委制定的发展规划的执行情况。因此在客观评价整个领导班子的经济责任的同时,也可以准确划分和评价党、政一把手各自的经济责任。另一方面应辩证的运用经济指标,既要看正面指标,还应结合负债情况、环境生态保护情况、资源及能耗情况,关注可持续发展状况。通过正反两方面数据综合分析,才能客观评价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履行状况。

二是要突出内部管理的有效性评价。重点审查评价单位内部管理的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有效,可验证有关经济事项运行的合理合法性,并对被审计单位今后完善内部控制,确保经济事项合法运行起到最基本的保证作用。

三是突出经济决策事项的可行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对正在进行的经济事项应侧重可行性研究的审查和评价,看其是否按程序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对已完成的决策事项应侧重效益评价,验证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

四是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评价落脚点应当是“人”,要将审计评价“人格化”。要关注领导干部执政能力,通过重大经济事项评价决策能力,通过管理状况评价管理能力,通过财务管理中的问题评价执行国家政策的能力,最终的审计评价应反映出该名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个性特征。

在进行任中审计评价时,要把握这些重要原则,做到既有理有据,又严谨慎重,要从全局出发,一方面对苗头性的违纪违规行为予以警示;另一方面对于审计没有研究透的问题要慎下结论,避免“越位”和“错位”。在责任确定上,要结合领导干部的具体岗位职责,将经济责任落实到职责中的具体环节,如管理、监督、检查、决策等,突出责任的岗位特点,提高整改意见的针对性。

(三)提升结果运用,为领导决策和行政问责服务。

任中审计突出的特点之一就在于它是任职期间的审计,是一种动态的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评价。如何运用好任中审计的结果显得尤为重要,这是决定任中审计是否具有生命力的重要环节。

1.审计结果要作为干部考评、使用的依据。组织部门可将审计结果报告存入干部考察档案,作为对领导干部职务升降、交流、免职、 辞职、等提出审查处理意见的重要参考依据。对能严格执行各项财经纪律,且实绩突出的领导干部,要给予提拔重用,表彰奖励;对单位存在倾向性、苗头性问题的,要对领导予以诫勉警示,及时提醒;对违反有关纪律制度,问题较为突出的,要视情况做出换岗、免职、降职等处理;对触犯法律的,要及时移交司法部门立案查处。同时被审计单位要将整改情况形成专报上报组织部门,整改结果作为干部考察档案的一部分。

2.审计结果要为领导决策服务。对单位违反财经纪律制度的,审计部门按有关规定做出处理的同时,还应针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从中剖析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中存在的苗头性、倾向性和普遍性问题,形成专报或综合报告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

3.积极推广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开问责制度。如沭阳县推行了《领导干部任中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开问责评议暂行办法》,规定由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单位中层以上干部和群众代表、下属单位的负责人、行政村的党支部书记以及部分县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县直机关主要负责人和乡镇党委书记到会问责,还有新闻媒体记者现场采访报道。此办法的颁布,促进了审计结果的应用,在当地起了很大的反响。我们需要进一步不断探索,将对领导干部履行职责的审计监督与民主政治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切实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监督的社会效应。

离任审计关注重点篇2

关键词: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

一、引言

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是审计中的新领域,也是审计中的重点与难点。此外,进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必须履行的义务。目前,我们正处于一个资源约束紧张、环境污染严重的社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改善环境质量是当务之急,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正是解决这一现实问题的有力手段。领导干部往往会因为想要提高自己的政绩,在忽视环境的前提下做出不恰当的决策,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可避免这一情况的发生,因此,执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相关概念

(一)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含义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是对离任的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间的自然资源资产的使用情况、与自然资源资产相关的资金使用情况、自然资源资产政策法规的执行情况等进行审计,重点是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情况。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应该采取以政府审计为主、社会审计为辅的方式,从经济性、效率性、和可持续性等方面展开监督、评价和鉴证。

同时,要明确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与环境会计绩效审计的差别,虽然二者在很多方面具有一致性,但是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强调自然资源的使用效果和效率,而环境会计绩效审计强调环境的污染与治理。

(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目标

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总目标是实现生态文明的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说:1、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可以约束领导干部的行为,督促其确立正确的政绩观。2、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可以促进建立健全监管体制,完善责任体系、正确评价政策执行情况。3、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可以推动认识和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全方位推动加快生态文明建设。

三、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内容

(一)审计自然资源资产法规政策的执行情况

法规政策是管理自然资源资产的根据,因此对自然资源资产法规政策的审计应该是第一步。地方领导人作为受托责任方,肩负着管理当地自然资源的重要使命,因此必须确保自然资源资产相关政策的执行。所以,在领导干部离任时,必须对自然资源资产法规政策的执行情况进行详细地审计。

对自然资源资产方面的法规政策执行情况进行审计,可以用来评价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对自然资源资产的管理和保护是否尽到应有的责任,有助于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此外,对法规政策执行情况进行审计,可以评价当前的法规政策是否适用、是否需要调整,有助于不断修正自然资源资产方面的法规政策。

(二)审计与自然资源有关的重大决策活动

与自然资源有关的重大活动是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中要重点关注的区域,因为领导干部有可能借用此部分来提升个人业绩。与自然资源资产重大活动相关的决策行为,主要指政体现政府在维护自然资源资产公共利益方面的决策责任。具体需要关注的地方有:一是关注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比如是否有占用耕地用于商业地产的行为;二是关注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是否合法合规,比如是否存在国有资产流失、损害农民利益的问题;三是关注水资源的保护情况,是否存在污染水资源的情形;四是关注矿山的恢复治理情况,是否有资金投入到矿山的恢复治理中。

(三)审计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情况

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情况主要指自然资源资产使用的效率与效果,可以从检查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与是否有效入手。审计相关自然资源资产工作目标完成情况,比如是否完成以及完成的效率,来评价领导干部对自然资源资产的管理是否尽到责任,可以促进领导干部依法行使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权。

自然资源资产的管理需要一套配套的管理体系,管理体系的执行是否存在漏洞,执行力度是否足够都影响着自然资源资产的管理水平。审计人员可以从审计管理体系入手,在审计的过程中执行穿行测试,以测试管理体系在自然资源资产的管理中是否真正有效。

(四)审计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真实性

以数字衡量自然资源资产的使用情况最有效的载体就是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因此,审计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是审计中的一个关键步骤。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可以依据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方法,将所有的自然资源资产进行分类、核算汇总、最终形成报表。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体现某一时点上自然资源资产的价值,反映一定时间内自然资源资产存量的变化。因此。审计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真实性,有助于资产负债表的使用者真实了解自然资产的使用状况和管理状况。

四、推进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建议

(一)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

试点,是指在全面开展工作前,先在一处或几处试做。因此,开展审计试点是实现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最便捷且有效的步骤。首先要进行试点选取工作,即选择自然资源资产丰富且具有代表性的省、市或者县、区。然后,实地考察、了解自然资源资产权属、分布、结构、管理、利用、效果等情况。最后,研究制定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实施方案。

(二)加强审计专业人员队伍建设

针对自然资源资产审计这一审计中的新领域,政府审计部门、社会审计部门以及内部审计部门要有新的思路。解决特殊的审计工作,要用特别的方法。因为自然资源资产审计不同于以往的审计,需要专业知识的胜任能力,因此,各级审计部门要聘请专业人士对这一领域进行培训,学习相关课程,比如环境科学与工程、自然资源管理等相关专业。除了学习以外,还应加强实践,学会运用各种专业技术手段和方法处理审计中遇到的难题。积极创新审计技术方法,拓展新的审计思路,不断提高审计的质量和水平。

(三)领导干部开展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加入专业人士

对领导干部开展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涉及到自然资源资产的数量、质量和价格等专业问题,不同于普通的经济责任审计,现有审计人员的能力不足以实现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因此,为了确保审计质量,确保公正、客观地评价领导干部在自然资源资产使用、管理和监管方面的责任履行情况,国家审计机关和社会审计机构需要聘请在自然资源资产领域的专业人士提供技术方面的支持。

(四)社会公众也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参与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

审计机关在确定审计计划时可以考虑公众的需要与建议,为了确保审计的公证性,可以在审计实施过程中聘请公众作为监督人员。在审计评价时听取社会公众的直观感受,接受社会公众对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阶段性审计结果和最终审计结果的评价与打分。社会公众参与到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中,对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具有重要意义。

五、结论

本文仅对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相关概念、内容和执行建议进行了探讨,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研究还应包括更多的方面。执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对于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里程碑作用,我们期待并相信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有识之士的努力下一定会早日实现。(作者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

基金项目:2015年哈尔滨商业大学研究生创新科研项目,项目编号:YJSCX2015-377HSD

参考文献:

[1]陈献东.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若干思考[J].审计研究,2014,05:15-19.

[2]刘英明.关于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的思考[J].工作研究,2015,08:155-156.

离任审计关注重点篇3

(一)离任审计实施难,审计建议难以落实

有些单位接任领导认为离任审计与己关系不大,敷衍了事,要求被审单位提供的资料和文件难以满足,审计调查取证难。离任领导大多任职时间长,少则3-5年左右,多则8-10多年,审计期间跨度大,资料繁多,业务量大,在此期间有关政策及财务、当事人变更频繁,新来人员对过去发生的一些经济事实不清楚,这些都给审计工作带来困难,使其无法深入进行,无法揭示深层次的问题,审计质量得不到保证。也有些企业只看到领导在位时的业绩,对其存在的问题不重视不追究,只是一味让后任去处理,这样导致继任者积极性不高、甚者不理前任的遗留问题也不采取有效措施,听之任之,导致审计结果利用率低,削弱了审计效果,这样审计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更有甚者,审计者与被审计者的领导层次不清,往往出现同级审计,或者是被审计人员甚至将变成审计人员上级,使审计人员在离任审计伊始就处于困境,存有顾虑。诸多因素,导致了离任审计实施难,审计建议难以落实。

(二)审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内部审计力量薄弱,审计质量缺乏保证

离任审计是一种综合性的业绩评价工作,没有一成不变的工作模式可以借鉴,而且涉及的知识面广,要求审计人员既要懂财务、审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又要懂工程、管理、法律等方面的知识,不仅要具备查帐技能,还要具备口头及书面表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等。但大多数内部审计人员由会计、审计专业人才担任,对工程及法律知识不够精通或知之甚少,这样就无法胜任离任审计工作。由于专业胜任能力的不足,内审人员往往采取传统的内审方式方法来做离任审计工作,就无法查出深层次的、普遍的、倾向性的问题,也无法对查出的问题进行透彻的、综合性的分析,导致无法发挥离任审计应有的作用,削弱了审计工作的质量。

二、针对离任审计工作中的主要问题,提出如下解决思路

(一)科学分类,针对不同类别的离任者选择不同的审计类型

离任审计的主要目的是正确评价领导干部在任期间的业绩,对其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客观评价,肯定成绩、找出不足,为组织部门的干部任免与选拔提供科学依据,因此应该提倡“先审计后离任”的工作模式。但如果对所有的离任者都采取统一模式不仅费时费力也不一定能取得理想的效果,所以有必要对不同的离任者采取不同的审计方法。对于转任、调任、升迁的领导干部坚持“先审后离”,让其最大限度的配合审计部门工作,如果真的查出了问题,视问题大小合理进行处理,即可避免干部任用方面的失误也可增强干部的责任感,并可进一步提高内审部门的威信,提高审计效果、成果。对于辞职、退休或不再安排新的领导岗位的干部可以视情况采取“先审后离”或“先离后审”,这样就可以让继任者尽快投身于工作,避免由于前任离任前无心工作而让企业生产经营工作受到影响。

(二)协调内部审计与组织、纪检部门的关系,加强离任审计工作的配合

离任审计要在审计领导干部主持工作期间的重大财务收支、遵守法律法规、提高企业经营效率与效果的同时,还要重点审计其对重要资产处置、基建工程建设、重大物资采购等重大经济事项的决策与实施结果,提出客观评价,增强其责任心和责任感,提高其治企能力。组织部门应将离任审计结论作为考核任用干部的主要依据,并将审计情况写进考察材料并进行任前公示。纪检监察部门要把审计结果作为干部率先垂范、廉洁自律的重要凭据纳入廉政档案管理。

(三)提高效率,确保离任审计工作的质量

各部门应增强全局观念和宏观意识,加强协调配合,将离任审计引入干部管理与监督之中。组织和纪检部门也要监督审计结果的执行情况,对于审计中查出来的问题,其整改责任均应由现任主要负责人承担,并作为对其考核升迁等的依据。审计方法上要大胆改进,对于管辖单位多,时间跨度长的离任审计,必须采取适当的抽样审计和重点审计。从账户入手,结合座谈、走访等账外调查法,全面真实高效地拿出审计结果;推行“双保证书”制度,即被审计单位或个人签订向组织提供真实资料保证书,审计人员签定审计质量责任保证书,以相互监督和制约。为了降低风险保证审计质量,也可以尝试由多部门联合参加的任中专项审计,这样就有利于解决离任审计时间仓促、工作量大、突击性痕迹突出的缺陷。离任审计还要充分利用内审部门在日常审计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及收集到的资料和外部中介结构在内部控制审计中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等问题,深挖管理层舞弊及管理层凌驾于内控之上的行为。审计部门还应实行审计公示制度,促使审计人员履行程序,做到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同时与被审计领导存在利害关系的人员必须申请回避。

(四)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加强企业内部审计力量

吸收即懂财务、审计专业知识又懂工程、造价、法律、计算机等方面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加入到审计部门,鼓励审计人员参加中国注册会计师或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资格考试,并采取多途径、多渠道进行后续教育和岗位培训,使审计人员不但具备专业胜任能力而且要一直保持这种能力。法人治理结构中,在董事会设立审计委员会或者由董事会直接领导内部审计部门,使其具有独立性和权威性。离任审计时,选派责任心强、综合素质高的人员加入审计项目组,并通过检查会计账簿、会议记录、工作总结、监管报告、制度规定,个别谈话、召开座谈会、进行民主测评等方式全面了解情况,并根据平时积累的资料和掌握的情况对重点问题和重要情况给以更多的关注。

离任审计关注重点篇4

(一)注重内控制度评审 内控制度评审是审计的重要内容,若内控制度不存在、不合理、不健全或执行乏力,必须实施详细全面审计并予以提示,从而降低风险。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和执行与责任人的经济责任和管理能力是息息相关的,加强内控制度的评审,则奠定了对责任人评价的基础工作。建立健全完整配套和相互制约的内部控制制度是部门单位规范管理、促进经营的前提条件,也是堵塞漏洞、杜绝浪费,提高效能的重要举措。经济责任审计的过程,是对内部控制制度符合性测试的全过程,从基础性工作人手,审核责任人任期内有无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及落实情况如何,并以此检查验证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可信度。通过审核内控制度找准症结所在,并以此作出恰当地评价。

(二)注重审核任期经济责任目标 经济责任目标是以责任状的形式明确了责任人任期内各项考核指标。审核经济责任目标是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内容之一。经济责任审计在充分维护责任目标的基础上,围绕责任目标量化并细化审计内容。企业经济责任目标一般包括销售、税利、利润、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开发、资产保值增值等,实施审计时应围绕上述内容,拓展和延伸审计内容。如审核固定资产投资应依据项目计划和招投标合同,审核实际投资支出,并将投资收益列作审计内容。资产的保值增值应以企业的净资产为审核依据,它是对资产、负债、损益内容的真实性审计。

(三)加强资产等报表项目审核 资产、负债、损益的审计蕴含在对经济责任目标的审计之中,是对各项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的审计,也是对责任人任期内贯彻执行财经纪律、廉政规定的检查监督。审核、比较任期终与任期初始阶段资产负债的增减变化,是审核检验责任人任期内资产是否保值增值的依据,是对责任人任期内经营成果的最终确认。审核资产,应依据企业提供的实物盘存资料及相关的账、证、单、经济合同,审核货币资金、存货、固定资产、长短期投资、在建工程等实物资产的真实性与完整性,将责任人任期终了货币资金的实际结存额、任期内形成的有问题存货、固定资产增减内容、长短期投资损失或收益、在建工程支出及合同进度作为主要内容审核清楚。审核资产额中的费用支出,应同核实损益结合起来。

(四)关注审核债权债务 债权债务的审核是离任经济责任审计不可或缺的,包括审核责任人任期内债权债务的增减变化、债权债务的真实性、债权债务的结清情况、债权的变现能力和举债偿债能力、有账款的成因及潜在损失等。责任人经手尚未结清的债权债务应作为重点审计内容。依据购销合同、相关票据审核应收、预付,应付、预收等往来账项业务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与合法性,依据其他相关合同,审核其他往来。逾期应收款、不良举债、结算中形成的问题资金和任期内发生的坏账损失,这些应是深度审计的内容。对工程支出类债务的审计,应将工程合同、招投标标书、工程决算报告、工程审计报告作为审计内容,审核工程往来结算的真实性。

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难点

(一)存量资产清查确认难 存量资产的确认是离任经济责任审计中的难点之一,其表现为:一是数量上的差错,单位负责人离任,均要全面清查盘点存量资产。审计时,仅查清数量并不难,难的是因管理制度不完善,不易确认责任人、离任者的责任。二是存量资产报废的确认。离任审计时,经全面的清查核校,往往提出相当数量的固定资产和存贷需要作报废处理,审计人员既不具备对需要作报废处理资产作出质量鉴定的知识和技能,也没有批准作报废处理的职权,而接任者又坚持不作报废就不签字认可,这给审计工作增加了难度。三是存量资产价值的确定。主要表现在:企业离任审计中,对企业时间较长的存货、或因质量问题,或因技术更新而造成的无形损耗,或因市场变化等诸多原因,交接双方为存货的实际价值有争议,而审计人员只能审查其库存成本是否准确,在未实现销售之前,难以确定其实际销售价格。

(二)债权债务清理确认难 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是近年国家实行适当抽紧的政策,企业间的债权债务往来频繁,金额增大,且拖欠时间相应较长,企业只要将债权债务挂在账内,并经核查组清查,就属于正常状态,即使三年以上的应收款,也应单独列账,尽力催收,但离任审计时,由于企业交接双方所处的位置不同,对债权债务的态度也各异,离任者希望各种应收款项不作坏账处理。接任者则往往提出对超过三年或其他特殊因素的应收款项要作坏账处理。而审计机关在审计过程中,既无时间、也无人力对提出的大量有争议应收款项逐笔清查核对,故难以认定。

(三)未入账费用或收益确认难 在离任审计实践中,几乎每个企业都存在未入账的费用或收益。主要包括三种情况:一种是有关人员预支款项或垫支办理有关业务,尚未结算;第二种是实际已经发生,但未支付款项也未挂往来账目;第三种是支出不合理或其他原因,主管负责人未批准报销处理等。在单位负责人不变的情况下,这些账外经济事项,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活动的运转,会入账处理,而离任审计时,企业交、接双方由于所处地位不同,对这部分账外经济事项所持的处理态度也不同,再加上有关费用特别是业务招待费用的支出是否真实等,给审计认定造成很大困难。

(四)或有资产与或有负债认定难 在市场条件下,往往发生一些当期甚至近期无结果,却可能后期发生损益的经济活动事项,成为或有资产、或有负债,如有的为他人担保,是否要承担连带责任及要承担多大的连带责任,企业主要负责人离任时,交接双方都要求审计组予以认定,而审计人员又难以提出准确的结论。

三、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改进对策

(一)建立双向责任制,确保离任审计在真实可信的资料基础上进行 实行双向承诺制度,即审计组长向被审计单位承诺,严格执行《中国注册注册师独立审计准则》和《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等有关法规,实事求是、客观公正、保守秘密、廉政从审;被审计单位法人代表、财务科长、主管会计,被调查单位有关责任人以书面形式向审计组承诺,保证其向审计组提供的会计资料和相关资料真实完整、无账外资金和账外资产,否则承担相应的行政责任、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从而使审计和被审计双方能够在平等的地位上就各自应遵守的职业道德规范作出相互承诺,达到相互监督、互相促进的目的。

(二)采取多种调查方法,扩大抽样与调查面 在全面审查被审计单位财务资料的基础上,列单价提供的呆坏账、账外费用、财产盘点等情况,确定适当的抽查面。一般情况下,抽查金额在30%、40%为宜。经抽查,差错率超过5%,应继续扩大抽查面和调查面;特殊情况下,则要变抽查为全面调查,确定抽样,可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等距离抽样,随机抽样或等距、随机抽样相结合等多种方法。

(三)合理认定损失,坚持谨慎原则 对审计单位提出作坏账处理的往来款项、作报废处理的固定资产和存货,必须在有充分证据的情况下予以认定,否则不可作损益处理。具体来讲,认定坏账损失必须有准确可靠的证据证明对方已经死亡或破产且破产或遗产不足清偿的应收账款,或者经法院等和法机关判决,判定不能收回的款项,除此之外,不能认定为坏账列入当期损益,但可作为其他事项在意见书中交待;对存货和固定资产报废,除房屋建筑物等经实地勘验已拆除、毁坏外、其他的则必须经有关技术等专门机构鉴定,否则不作报废处理。

(四)界定未实现不确定事项,坚持实事求是 离任审计中,对被审计单位的潜在亏损、或有负债等尚未实现的不确定事项,应持实事求是的态度,科学界定。笔者认为,凡经核实的存量资产盈亏和毁损、坏账损失等,不管账面是否反映,只要已经实现,均应在审计中如实转为明亏,调整当期损益,而对成本结转正确但存货成本价高于市场销售价格,转账可能造成的损失以及单位或有负债等尚未实现的事项,难以预计出准确的数字,在审计意见中只确认该经济事项可能有损失,但不可定量,以免结论与实际发生背离。

离任审计关注重点篇5

关键词:交通系统;离任审计;侧重点

领导干部的离任审计报告作为考核、任用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和载体之一,是内审机关工作成果和质量的集中体现,是审计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作为内部审计部门,对本系统各下属单位的一把手离任审计必须要做到100%覆盖。具体实务中在离任审计报告中要关注哪些方面,重点放在什么地方,如何让单位领导和组织、人事部门读懂,一目了然,这一直是各级审计机关不断探索的重点。笔者通过在交通系统工作的几年时间所接触的一些离任审计案例,略有体会,总结应把离任审计的侧重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物资产定好交接日,一定要有盘点

离任审计时,大部分已经确定了接任的领导,内部审计人员所出具的审计报告,不但要有对离任领导的评价,还要对接任领导有所交待,其中的实物资产交接就是重点部分。一个单位的实物资产总体包括现金、银行存款、库存材料及固定资产等。首先要确定一个准确的交接日,以此为依据,对现金进行盘点,银行存款余额要与银行出具的对账单进行核对,库存材料及固定资产要与负责管理的人员进行实地盘点,出具盘点表,最好是注明资产的现状,分在用、报废、已售未核销等几种情况列明,以上材料都要有相关人的签字认可,最后再由离任者签字,作为离任报告的附件进行存档。

二、债权债务分清具体原因,区别对待

截止到领导离任的时点,要对单位的往来款项进行一次清理,首先争取全部入到账内,对于确实不能入账的,要出具账外所挂收入或成本的证据,把其纳入到审计分析中。对于单位账上的往来款项不能直接简单地确认为债权、债务,应分析其成因,区别对待。因为单位的往来款项形成会有多种原因,其中也涉及到会计人员业务处理方法不对的问题,有的对于一些上级拨款也在往来中挂账;还有的是预付款项,但业务完成以后不能取得相应的发票所以挂账;还有的是长期挂账的应收款但已经不能收回,应核入坏账;或不用支付的欠款,应核入结余等等情况。在我们进行离任审计的时候,就要对以上种种情况进行分析,从中整理出真正的债权及债务金额,对于不属于往来款项的项目要进行调整分析,以便能真实地反映一个单位的债权债务情况。

三、评价各项指标的完成情况,审计资产保值增值情况

对离任领导任期内各项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是离任审计的重点内容,它直接反映离任干部在其任职期间的功过与得失。因此通过分析其对上级单位下达任务的完成百分比等硬性指标,审核其收支总量、支出结构等财务收支指标,计算其资产负债率、净资产增长率等与财务状况相关的指标,衡量领导干部任期期间组织收入的能力和满足本单位各项支出的程度,以此反映领导者任职期间履行经济责任的综合情况。资产是否保值增值体现了一个领导者的工作能力和管理水平,在审计中,要通过对净资产的增减变化检查和调整,抓住净资产是否保值增值这一因素,来评定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间单位的积累能力。通过对收支结余检查情况的分析,反映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的家底情况,从而达到客观公正地评价领导者任期所具备的综合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平。另外还有一些综合指标,如安全生产方面和社会满意度,单位的行风评比结果等,也可将提高职工生活待遇、福利保障能力以及有关社会费用负担能力等因素纳入其中,使审计评价内容更为全面、形象。

四、评价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参与的所有重大决策事项

重点要抓住三个方面进行,一是决策产生的环节,主要检查决策依据的充分性、决策程序的科学性,是否有个人独断专行、决策失误,造成损失、浪费和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二是实施环节,主要检查实施过程的真实性、合规性、合法性,是否在执行过程中未按计划实施,随意进行改动,变动部分是否进行了重新决策;三是效果环节,主要检大经济事项的效益性,是否未能达到预期效果,或未能实现决策产生地原本意愿。如果任期时间较长,可把决策事项分类进行评价,如分为工程建设施工方面、物资采购方面、资产处理方面等,针对相关类别的领导决策进行分别评价,主要看其决策是否遵循科学、民主及依法原则,决策产生的效果如何,给单位带来的好的效果或坏的损失都要具体说明。

五、评价领导干部个人任期内廉政纪律执行情况

重点审计领导干部任职期间,遵守与经济相关的廉洁自律规定情况。通过对领导干部所在单位的资产处置、工程招投标、物资购置、重大经济活动、职务消费等方面个人行为的检查,揭露经济活动中利用职务暗箱操作、、贪赃枉法等问题,评价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责任。

六、评价单位内控制度健全和执行情况

了解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在加强内部管理和制度建设等方面履行的职责情况;调查专项资金管理制度、会计岗位责任制度、内部稽核制度、离任接任办理交接手续等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情况;对任期内各项内控制度的健全性、有效性,特别是制定的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价。

参考文献:

[1]李 婧:关于领导干部离任审计的思考[J].经营管理者,2011,(04):365.

[2]汤 超:离任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中国外资,2011,(13):123.

离任审计关注重点篇6

健全的审计监督机制是企业集团管理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随着企业集团管理的重点逐步转到经营效益、 风险防范,集团内部审计职能的重点也应该从原来对财务收支审计和任期责任审计转为对经营效益和风险的审计,从原先的事后审计逐步转变为事中、 事前审计。本文从企业集团角度出发,针对内部审计的组织机构、 工作职能以及内部审计工作中需关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 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组织机构定位

在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工作发展的很长一段时期,企业内部审计地位是十分尴尬的,内部审计部门没有被赋于应有的地位和职责,游离于企业主要经营管理活动之外,如同医生诊断,不能切中要害一样,不能准确把握企业经营命脉,提出切实可行的问题和建议。同时,开展内部审计工作,被审计对象的终端都连着一名高层领导,审计过程中的困难和阻碍是可以想象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新公司法、 证券法的实施,企业集团内部法人治理结构不断完善,内部审计组织机构需要进行重新定位和调整,其工作应由董事会或其下设的审计委员会直接领导,内审部门定期向董事会报告工作,遇重大问题可以直接向董事长报告。如此,保证了内审部门和人员独立于经营管理层,能够独立、 客观、 公正地履行审计职责;也使经营管理层对审计查出的问题、 提出的改进意见不能怠慢。

二、 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的职能

随着企业集团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经营风险的增大,内部审计的职能范围已不再仅仅定位于 “财务审计” 和 “任期责任审计” ,已经扩展到财务收支审计、 经济效益审计、 投资可行性评价审计、 基建工程管理审计和预算管理、 考核审计。可以说,内部审计的触角已延伸到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1. 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审计署在 1986 年和 1999 年分别出台了 《关于开展厂长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几个问题的通知》 、《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办法》 ,促使国有企业纷纷成立内部审计机构,这也是早期企业集团内部审计职能主要定位于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原因。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是通过对企业领导人员在任职期间所负责单位的财务收支活动的真实、 合法和效益,以及企业领导个人履行经济责任、 遵守财经纪律和廉洁自律情况的检查和评价,其结果是组织、 人事部门对干部进行考察、考核、 综合评价、 任用和奖惩兑现的重要依据。应当指出的是,离任审计应在领导干部任期届满前进行,可是在现实工作中,“先离后审” 、 “先任后审” 的现象普遍存在,与组织人事工作往往衔接不上。如果离任不审,就会职责不清,损失的责任将无法追究;如果先离后审,就会对离任领导缺乏约束力,往往使审计流于形式。因此,严格离任审计的时点是完善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机制、 增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权威性与约束力的重要工作。2. 财务安全和资金使用效益审计。随着金融业风险的加剧,资金存放安全问题已成为内部审计关注的重点。但从企业资金管理现状来看,在资金管理上偏重安全性因而不作为、 忽视资金效益的问题似乎更加突出。因此,内部审计应以促进企业价值增值为目标、 对资金的存放、 流向、 效益进行审查,将财务安全审计和经营效益审计结合起来,尤其要加强对决策失误、 管理不善造成的损失和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的审查,促进资金安全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3. 基建工程项目追踪审计。基建工程项目追踪审计就是对一个基建项目的工程概算、 招投标、 施工、 竣工、 决算等全过程的监控和审计,不同于一般的事后的静态审计。首先,内审人员从施工图纸开始全面了解工程内容和施工过程,直接参与工程的招投标、 概算、 验收、 决算,审查施工是否符合国家规范;其次,要对工程设计变更的原因、 合理性以及是否造成浪费等方面进行审验;第三、 要定期监督检查各种材料的质量以及配比,是否严格符合设计和质检的要求。这样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就可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处理,内审人员还可以掌握关于工程施工的第一手资料,为进一步的工程决算审计打好基础。4. 预算管理和经营业绩考核审计。全面预算管理和经营业绩考核已成为企业集团管理的重点,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应服务于预算管理和经营业绩考核。对预算管理的审计包括对预算管理原则、 预算控制机制、 预算管理组织体系及其编制、 执行、 调整、 分析、 考核等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审计。因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年薪与经营业绩考核相挂构,受利益驱动的影响,被考核企业可能对账面成本、 利润进行 “加工” ,使账面利润失去客观性,因而对各单位经营业绩特别是对利润真实性的审计就很有必要。另一方面,企业对利润的片面追求可能忽视不良资产的消化,增加经营性潜亏,因此内部审计还应注重对企业资产质量的审计,促进对不良资产的管理,减少潜亏,提高资产质量。5.投资可行性及风险评价审计。企业集团的投资管理是一项重要工作,但目前也存在着管理薄弱的问题,特别是在投资项目前期可行性分析中,存在只注重技术可行性分析,忽略经济效益和风险评估的倾向。为促进资产的保值增值,内部审计工作应加强对投资全过程的监督,特别是强化经济效益和风险的评估,评价实际投资收益,总结投资经验和教训,达到投资的事前、 事中和事后控制的效果。同时应严格责任追究制度,对审计中发现的因决策失误、 管理不善造成的严重损失和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应该追究相关责任人员的责任。

三、 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工作中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离任审计关注重点篇7

关键词:离任审计;执行机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与减排潜力研究”(13BJL11);西安石油大学2014年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培育项目(2014yp130817)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1月24日

一、引言

科学发展观理念自2003年7月提出,在党的十七大上被写入,在党的十报告中被列入党的指导思想,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重大战略思想已逐渐深入人心。然而,一些地方政府及其领导干部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呈现了许多问题。近几年,一些地方政府只看到短期利益,通过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资产来取得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领导干部为了提高自身政绩,不按自然资源资产的规律进行开发使用的问题日益严重。中国的高速发展,是以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为代价的,是一种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严重影响到了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如果领导干部考核体系不做出改变,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就难以真正落实。所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改革和完善干部考核评价制度体系,推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这是对环境保护的一种重视,也是一种制度的进步。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推出,可谓是迫在眉睫。本文在借鉴以往关于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自然资源绩效审计、自然资源审计等各类研究的基础上,阐述了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目标、内容与特点,并结合实际提出了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执行机制。

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内容与特点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自然资源资产的离任审计,是以国家机关及相关的审计工作人员为审计主体,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对我国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间自然资源资产的使用和保护等相关责任的履行情况的审计,客观上反映了领导干部的“绿化”责任履行情况。为了实现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和有效保护资源的目的,落实离任审计终身追究制的建立,应重点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一)自然资源政策制定和落实情况。自然资源作为一项公共物品,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对客观评价领导干部在任期间对自然资源资产的利用和保护情况:是否切实履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与各部门相关的自然资源政策是否科学、合理,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是不是能够促进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对政策的制定情况进行审计,促使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审计政策执行时要充分考虑本地区自然资源的特点,审计相关的政策执行是否具有效率性。

(二)自然资源管理的可持续性。根据可持续发展理论,自然资源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要有规划、有节制、合理的开发和使用,保护环境,这样不仅可以满足本代经济发展的需求,更能保证代际间公平。

在开展自然资源资产的离任审计时,应重点关注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落实领导干部任职期间是否完成自然资源资产工作目标,评价其管理状况以及管理责任,促使领导干部依法行使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权。

(三)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就是要统计、核算自然资源资产负债的存量及流量情况,全面记录自然资源资产使用及开发保护情况,评估当期自然资源价值量的变化,为推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工作提供具体的科学依据。

目前,国内外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方法制度还不成熟。在统计部门联合其他相关部门探索完成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之前,审计机关可尝试对特定自然资源开展试点审计,如土地资源的土地出让情况、耕地保护情况;矿产资源的探矿权、采矿权,矿产资源消耗情况,以摸清自然资源资产家底。

从离任审计的目标及审计内容来看,不难发现,与其他类型的审计方式相比,自然资源资产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具有以下特点:

(一)对象的特定性。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关键环节,是准确界定其审计对象。本文认为,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对象是领导干部任期内所辖区域的各经济主体当期(期末―期初)对自然资源的占有、消耗、恢复和增殖活动,评价其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他的继任者也可以通过这些审计数据和审计材料,总结前者工作的成功经验,从失败中吸取教训,能更全面地了解新单位的家底情况,对其做好接任工作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促使其发扬成绩、克服缺点,达到可持续发展。

(二)职能的双重性。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具有监督和鉴证的双重作用。即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既要对基层领导干部是否违反与自然资源利用及保护的法律进行审计,体现出离任审计的监督职能,又要客观地评价离任领导对自然资源资产的开采、利用、保护和管理的责任,体现离任审计的鉴证作用。

(三)程序的特殊性。按照相关规定,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必须根据党委提出调任领导干部的需求,由党委组织部门向内部审计机构提出对调任的领导干部进行离任审计的委托建议后,内部审计机构才按程序开展实施离任审计,这属于一项非经常性的受托审计行为。另外,人事变动事先保密性强,内审部门无法将离任审计工作纳入全年工作计划,也导致审计业务的不确定性和被动性。

三、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执行机制

虽然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工作才刚刚起步,也没有现成的、能够直接借鉴的模式,但其作为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改革任务的具体举措,可尝试开展重点自然资源试点审计,进行大胆的摸索。

(一)审计主体。审计任务的主要承担单位即离任审计关系中的第一关系人(审计主体),政府审计部门通常扮演着这样的角色。因为离任审计的第三关系人(委托人)主要是政府的组织人事部门,借以确认或解除干部在任期内的对自然资源的保护责任,可以作为干部选拔任免的重要依据。但内部审计因受限于审计范围,审计结果缺乏权威性,不能承担这一任务。那么,社会审计机构是否具备离任审计的主体资格呢?离任审计不仅具有很强的政策性,而且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作为代表政府利益、为政府选拔录用人才服务的机制,属于强制审计的范畴,故社会审计不能替代政府审计机关完成这项工作。首先,社会审计组织不具备行政职能,没有审计监督权,不能给被审对象下达审计通知书,也不能以审计机构名义出具审计意见书和处置决定;其次,社会审计是一种受托审计,需要收取一定的服务费,很难说一些组织不会从成本效益角度决定服务的时间、工作的深度和质量;最后,我国社会审计还不够健全,其审计结果的公允性和权威性值得斟酌。所以说,只有政府审计机构可以承担离任审计的主体。

领导干部离任审计责任重大,党委组织部门一般在每年年底之前向下一级的党委组织部门提出下一年度的干部考核计划。下一级党委组织部门向同级审计机构提交审计委托书,并协调整合本级纪委监察部门、党委组织人事部门、财务会计各方力量共同参加离任审计工作。每个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全方位联动,组织人事部门提出离任干部的调动计划建议,财务会计部门提供与离任官员有关的预算、决算、债权债务状况、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纪委监察部门参与监督离任审计每一环节的工作,确保整个过程公平公正。审计机构可以引进各领域专业学者参与审计工作,重点查明领导干部及其所在部门、单位的下列事项:遵守国家财经政策法规和规章制度的情况;预算和财务计划的执行和决算;预算外资金的收支和管理;领导干部个人借用公款、使用公用财产的情况;债权债务状况;自然资源资产的使用及保护情况;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以及其他需要审计的事项。

审计机关审计结束后,应公平客观地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收支、财政收支、环境保护和被审计领导干部在经济活动中应当负有主管责任或者直接责任的事实作出评价,出具审计意见书。审计意见书应报送至同级党委组织部门、纪委监察部门和组织人事部门,也可抄送领导干部本人。审计机构必须如实建立审计档案,组织部门要将审计结果归入干部政绩档案,写入考察材料,做到充分重视审计结果,并充分利用审计结果。

对领导干部开展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时,如果领导干部对本单位、本部门违背国家规定的行为负有主管责任或者直接责任,依法应当给予行政处分或者纪律处分的,应及时向纪委、监督部门提出相关建议。如果领导干部对本单位、本部门违背国家规定的行为负有主管责任或者直接责任重大,构成犯罪的,直接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图1)

(二)审计时机。在实际审计工作中普遍存在“先任后审”、“先离后审”的现象,尤其对已升任领导干部的审计,给审计人员带来了巨大的无形压力,导致审计目标模糊,削弱了审计作用。审计机构应将审计时机前移,做到任前、任中和离任审计的有效结合。任前审计,从源头上净化干部队伍;任中审计,可以采取季度小审、半年大审、年终全面审,并同离任审计紧密结合,形成强有力的审计监督之网,将任中审计这一监督措施纳入干部的日常管理,作为干部年度考核指标之一,及时对出现的问题予以解决,既可以随时敲响警钟,又可以将任中审计所积累的结论直接为离任审计所使用,可以有效地解决单纯任后审计“马后炮”的问题,保证审计的客观性、公正性,同时也可以减少离任审计的工作量,高效整合审计资源,充分降低审计风险,保证审计结果的公正性。

主要参考文献:

[1]张鲁娜.自资源资产审计[J].经济研究导刊,2014.19.

[2]李扬等.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2013――理论、方法与风险评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3]林忠华.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探讨[J].审计研究,2014.5.

[4]陈献东.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若干思考[J].审计研究,2014.5.

离任审计关注重点篇8

关键词 经济责任审计 腐败治理

一、研究背景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实现对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实行审计全覆盖,预示着全国各地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全面步入审计全覆盖的常态化阶段。十八届六中全会于2016年10月在北京举行,中心议题是全面难现蔚常在反腐败制度建设上将持续发力,经济责任审计作为新时期发现腐败、揭露腐败、治理腐败的和反腐利剑和“免疫系统”,必将在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二、地方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经济责任审计已经成为地方审计部门工作的重点之一,各地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也正处于由离任审计逐步转入任中审计的关键时期,但目前地方的经济责任审计在审计理论上和审计实务中均存在缺乏统一量化考核指标、审计结果利用率低,审与用之间“两张皮”、相关部门沟通不畅等亟待改进的地方。

(一)经济责任审计缺乏统一的量化考核指标

我国开展经济责任审计以来,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经济责任审计量化评价体系,最新的《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也未对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作出原则性说明,这直接影响了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效果,[1]这也是困扰我国当前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一大难题。

(二)现行的先离任后审计的工作方式成效不高

在长期以来的审计实践中发现,有些领导干部特别是部分新提拔重用的领导干部,财经法纪意识不强,对相关经济责任不清晰,导致任中出现违规违纪现象。现在执行的审计还是以离任审计为主,经济责任审计变成了一项事后监督,如果在任职之初,领导干部就对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财经纪律、财经制度等熟悉了解,做到关口前移,早提醒、早防范,就会防止管理失控、小问题铸成大错误。[2]

(三)审计结果利用率低

在现行的经济责任审计实践中,对审计结果的使用差强人意。审计过程中对发现的问题管理不够精细化,对于审后未整改的审计问题缺乏健全的监督体系,使得经济责任审计“一审了之”,没有专门机构负责审计结论落实的状况,客观上降低了审计效能。

(四)相关部门之间沟通不畅

在审计实务工作中,由于各单位信息沟通渠道不畅、部门协作配合机制尚未建立或不够完善等原因,普遍存在经济责任审计与结果运用、责任追究脱节,很大程度上存在审计查处与整改和成果利用“两张皮”,缺乏协作机制,影响审计效果的运用。

三、对策与建议

(一)建立健全评价指标体系,形成考核“记分卡”

但就目前而言,国内统一的评价标准和评价原则尚未建立,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成为了开展经济责任审计重点和难点。[3]是经济责任审计专业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形成一套完善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权威的评价结论必须以科学的评价指标为依据。

经济责任审计必须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为此,科学引进平衡计分卡的概念,对应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建立相关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汇总打分。评价指标体系可从经济责任的内容层面和经济责任的综合特征层面这两个方向对领导人经济责任进行评价,每个方面设置不同的权数,审计人员可根据审计要求选择一个或两个方向同时进行评价,[4]为经济责任界定提供依据。

(二)把握资金使用各个环节,形成调查“全跟踪”

在审计实践中,利用多种审计手段全方位获取调查对象各种信息并进行分析。高度关注财政、金融等政策实施情况和运行效果,密切关注县域经济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领域改革等方面的进展情况和薄弱环节,促进民生资金发挥最大效益。

(三)明确协作配合、统筹制定计划,形成问责“大合力”

各部门对审计成果的运用要做相互协作、相互配合,握指成拳,形成合力。一是明确组织领导、加强联络沟通。纪检监察机关和审计机关各明确一名主管领导负责协作配合事宜,纪检监察机关案件监督管理室、审计机关法规科负责具体沟通联络工作。对相互移送的问题线索,由纪检监察机关牵头,加强与审计机关沟通协调,建立工作台账,及时跟踪掌握相关情况,并强化调查处理结果运用。二、明确协作配合、统筹制定计划,审计机关在制定年度审计计划前,应征求纪检监察机关意见。纪检监察机关需要审计查证的事项,应及时向审计机关提出,审计机关视情列入年度审计计划。三是实行资源共享,成果互用。各部门完善问题线索相互移送和协作配合制度,明确细化指导意见,聚指成拳,形成合力。

(四)立足地方政府廉政建设,形成问责“全覆盖”

高度关注依法行政、履行职责情况,深入落实“任前告知、任中审计、离任审计、离任交接”四位一体的审计机制,推动监督关口向事中、事前监督转移,实现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的局面。一是要扫除盲区,推进审计对象全覆盖;二是要关注经济责任,推进审计内容全覆盖;三是要创新模式,推进任职过程全覆盖;四是要多措并举,推进渠道手段全覆盖。综合以上四种手段,把握审计重点,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做到一审多用,一审多果,节约审计成本,避免只求数量、不顾质量的做法。[5]

(作者单位为日照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简介:李莘(1989―),女,山东日照人,助教,会计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会计审计(会计制度研究、内部控制、经济责任审计等)。宋艳梅(1974―),女,山东日照人,讲师,研究方向:会计审计(会计制度研究、企业内部控制等)。]

参考文献

[1] 李晓春,高维红,李艳萍.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商业会计,2011,21(27):38-40.

[2] 李华.对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思考[J].中国市场,2012(48):94-95.

[3] 王志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与探索[J].商,2014(7):122.

[4] 王学龙,郭江波,汪旭.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探讨――基于平衡计分卡的视角[J].财会通讯,2010(7):39-40.

上一篇:云计算基本原理范文 下一篇:钢结构安装技术协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