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生态系统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4-01-31 18:04:00

保护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保护生态系统的重要性篇1

【关键词】电力;继电保护;防护;重要性

电力企业负责我国人们生活与生产中的电力供应,对于人们生活与生产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电力供应过程中,常常会因为一些人为原因或者环境、设备等原因,造成电力系统供电的可靠性降低,影响人们生活与生产的正常用电。所以电力工作人员设计安装了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装置,以系统的保护作用提高电力系统的供电可靠性。本文主要探讨继电保护系统中防护装置的重要性。

一、电力继电保护系统防护装置的相关问题研究

电力继电保护系统的防护装置一般是由检测部分、执行部分与逻辑部分组成,三者相互协调工作,共同对电力系统进行防护。在电力系统发生异常时,防护装置的检测部分将发挥其检测的作用,找到电力系统元件故障点;逻辑部分主要发挥其逻辑分析的作用,并且判断应用何种防护手段来减小影响;最后执行部分发挥防护作用,对故障元件进行必要的维护,提高电力系统元件运行的可靠性。

电力工作人员对继电保护系统防护装置进行设计时,需要考虑到各种因素对防护装置运行时的影响,尽量做到在发生电力系统元件异常时,防护系统能够自动、迅速、有选择性地对异常元件进行处理,从而保证整个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

电力系统发生异常的原因多种多样,大致可以分为人为原因与设备原因。电力企业中有很多工作时间较长,经验比较丰富的老员工,他们对于电力系统中的故障问题有自己的处理方法,这就造成一些老员工工作态度不认真,仅凭经验办事,他们认为自己足以处理继电保护系统中的所有故障问题,一些小问题因为处理不及时或者处理方法不正确导致延误最佳处理时间,造成不必要的损失。还有一些新入行的工作人员对于业务还不熟悉,专业知识不足,不能够熟练、正确地操作相关防护系统,致使继电保护系统的防护工作不到位,引起不必要的损失;继电保护系统中的防护装置是需要定期进行养护与维修的,其中一些微小的元件更是需要加倍小心,发现设备异常时必须严格进行检修,以防因为设备异常造成损失。还要提高对检测部分的重视,注意数据采集系统所采集的电气物理参数的准确性,这样双重保护,才可以有效地保证继电保护系统的设备正常运行。

二、电力继电保护系统防护装置运行的干扰因素

2.1根据常识,电力系统运行的干扰因素之一就是雷击,同样继电保护系统中防护装置的有效运行也需要时时注意雷击问题。雷击可以瞬间产生高频电流,使电力系统的电压瞬间升高,这很可能导致防护装置失灵或者误动;一般在电力系统运行区域都是禁止高频干扰的,这是因为高频电流会产生较强的电场与磁场,这两种场相互作用,影响防护装置中二次回路的正常工作,破坏防护装置的稳定性;小电阻设备因为其电流流动大,在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零序电流选择性地跳闸,这有可能产生直流电源干扰,使变电站电网电位高于大地电位,致使防护设备内部的逻辑部分回路发生变化,造成继电保护系统电位差异常,影响保护作用。

2.2发电厂和变电站的电磁干扰也是电力系统运行的干扰因素之一,比如说变电站的二次回路自身干扰以及一次回路中的较强电磁干扰,继电保护装置中的元器件、导线等等都会成为受信器,使变电站中的自动化设备产生垃圾信息并影响工作人员的操作和监视工作,以及对事故的分析准确性。

2.3电力系统中电网产生峰尖、欠压、过压等产生的电压噪声都会直接影响到继电保护系统防护装置的内部,并对其造成极大的危害。

2.4继电保护系统防护装置中的数字集成电路在电路高速开关时所引入的直流电流也会对防护装置造成一定的干扰。虽然数字集成电路所带来的电流、电压很小,但是在特定的状态下将造成非常严重的干扰噪声。

三、提高电力继电保护系统防护装置运行可靠性的改进措施

电力企业也应该将电力系统的管理工作作为重点,以积极的态度、科学的办法、先进的技术进行创新管理,提高防护装置的设计水平,进而提高继电保护系统的作用,为人们的生活与生产提供可靠的保障。电力继电保护系统故障原因在上文中已经提到,所以说要着重解决这俩个问题,然后从管理与技术应用方面,提高继电保护系统运行的可靠性。

第一,继电保护状态检修质量关系到电力资源供应的稳定性与安全性,因此,要想提高电力继电保护系统防护装置运行的可靠性,就必须提高继电保护状态检修的质量。因此,检修人员应该以统一性、统筹规划性、适用性、实用性与安全性为原则进行状态检修,结合国家状态检修标准,以先进的技术提高状态检修的质量。2011年,我国110千伏变电所继电保护装置状态检修完成比例约为75%,很好地提高了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运行下供电的可靠性。开展继电保护状态检修应注意的问题主要有;

(1)要严格遵循状态检修原则,在实施工程中也要不断的吸取经验。

(2)重视状态检修的技术管理要求,尤其是对继电保护装置的检验,对整个电力系统来说都是非常需要的。

(3)状态检修的经济性要求,依靠技术经济分析进行决策。

(4)高素质检修人员的培养,掌握状态监测和故障分析的手段,参与检修决策,综合评价设备的健康状态,能制定优化检修计划和检修工艺。

保护生态系统的重要性篇2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贡献

Abstract: The nature protection area construction protects the biopersity most efficient paths. By the end of 1993, our country altogether established various types nature protection area 763, total area 66,180,000 hm2, approximately composed the land area 6.8%. This article in summarizes in our country nature protection area construction achievement foundation, outlined the nature protection area to each kind of natural ecosystem, the wild biology, the domesticated species, the wild blood relationship to plant and the idioplasm resources conservation present situation, including has constructed the nature protection area for protection biopersity various components quantity, the area, the distribution and the management; Has appraised the nature protection area to the biopersity various components protection effect; Has analyzed the existence question and proposed that strengthens measure which the biopersity protects.

key word: Nature protection area; Biopersity; Protection; Contribution

1. 前 言

一般而言,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分为“就地保护”(in situ conservation)和“迁地保护”(ex situ conservation)两种方式,前者是主要措施,后者是补充措施。普遍认为,生境的“就地保护”是生物多样性保护最为有力和最为高效的保护方法。就地保护不仅保护了所在生境中的物种个体、种群或群落,而且还维持了所在区域生态系统中能量和物质运动的过程,保证了物种的正常发育与进化过程以及物种与其环境间的生态学过程,并保护了物种在原生环境下的生存能力和种内遗传变异度。因此,就地保护在生态系统、物种和遗传多样性三个水平都是最充分、最有效的保护,它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根本的途径。

就地保护措施就是建立自然保护区,通过对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有效管理,从而使生物多样性得到切实的人为保护。自然保护区建设在全世界得到普遍的推广,至l993年,全世界已建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有关的自然保护区8619个,面积达79226.6万hm2,约占全球土地面积的6%[1]。中国自然保护区始于l956年建立的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经过近40年的努力,全国已建立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763个,总面积6818.4万hm2,约占国土面积的6.8%[2],其中,与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关的生态系统类和野生生物物种类自然保护区717个,面积6607万 hm2。中国自然保护区建设对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的保护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2. 中国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现状与评价

中国自然生态系统分为森林、草原与草甸、荒漠、内陆湿地和水域、海洋和海岸等5个类型[3],已建自然生态系统类自然保护区共433个,面积4703万hm2。

2.1 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

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生态系统。中国地域辽阔,森林类型很多,分布很广,森林面积13370万 hm2。据研究,我国陆地生态系统共分27大类460个类型,而森林生态系统就占了16大类,约185个类型[4]。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工作开展最早,50年代和60年代建立的自然保护区多半是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至1993年底,全国共建立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371处,面积1429万hm2;另建有森林生境野生动、植物物种类型自然保护区l80个,面积337.8万 hm2。两者面积合计1766.8万hm2,占全国森林总面积的13.3%。森林生态系统类型保护区的建立不仅有效地保护了大量的森林资源,更重要的是保护了各种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森林生态系统,在科学研究和改善生态环境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我国已建的森林类型保护区不仅数量较多,为全国自然保护区主体;而且分布较广,遍布全国所有林区和生物地理区域,代表着各种森林植被类型。比较典型和重要的有:保护寒温带针叶林的黑龙江呼中保护区;保护温带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的黑龙江丰林、凉水保护区,保护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的辽宁白石砬子、医巫闾山,河北雾灵山,河南老君山等保护区;保护亚热带落叶、常绿阔叶林的河南鸡公山、安徽马宗岭等保护区;保护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安徽古牛降、清凉峰,福建梅花山,江西井冈山,湖南八大公山、壶瓶山,广东鼎湖山,广西大明山,四川缙云山,云南哀牢山,西藏察隅等保护区;保护热带雨林、季雨林的云南西双版纳,海南尖峰岭、白水岭、五指山等保护区。此外,我国还建立了一批保护山地森林垂直分布带谱的保护区,如吉林长白山、陕西太白山、湖北神农架、贵州梵净山、云南高黎贡山、哈巴雪山等自然保护区。我国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已初步形成全国性网络,具有一定的基础,但与我国森林资源和森林生态系统多样性保护的要求相比,尚有一定差距,虽然自然保护区面积已占森林面积的13.92%,但与我国林业用地面积相比,仅占林业用地面积的6.72%。在保护区分布方面也尚有不合理的地方,如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分布比较集中的福建、湖北、浙江、广东等省,自然保护区面积与其森林资源拥有量还不相适应,有待加强。此外,大兴安岭林区和黄土高原、太行山地区水源涵养林区的自然保护区建设也有一定差距。

2.2荒漠生态系统的保护

我国荒漠面积约192OO万hm2,占国土面积的30%左右[6],主要分布在西北内陆地区和青藏高原。主要类型有草地荒漠、典型荒漠、极旱荒漠以及高寒荒漠。我国荒漠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建设始于1983年建立的新疆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到1993年底,全国共建立此类型自然保护区7个,面积3006.7万 hm2;另建有荒漠生境野生动、植物物种类型自然保护区7个,面积560.2万hm2。两者面积总计3566.9万hm2,占我国荒漠总面积的l8.58%。其中比较典型和重要的有:保护原始高寒荒漠生态系统和珍稀野生动物的新疆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保护高寒荒漠2.3 草原与草旬生态系统的保护

、高寒草甸和珍稀野生动物的西藏羌塘保护区;保护极旱荒漠生态系统的甘肃安西自然保护区,等等。我国已建的荒漠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虽然数量不多,仅占保护区总数的1%,但面积很大,占全国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45%。这些保护区的建立对维持和改善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保护野生动物和植被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荒漠地区自然条件恶劣,荒漠生态系统十分脆弱,一旦破坏,很难恢复,特别是西北地区将是21世纪我国能源和经济建设的重点区域,因而当前更要注重荒漠类型保护区的建设,尽可能多地划定一些保护区。另外,由于荒漠保护区面积大,难以封闭管理,因而要采取特别措施,加强对已建保护区的管理,禁止在保护区乱捕滥挖野生动、植物资源,特别要阻止保护区内非法采矿活动。

2.3 草原与草旬生态系统的保护

我国草原资源十分丰富,现有草地约17300万hm2,占国土面积18%[5],主要分布在东北西部、内蒙古、黄土高原北部、西北地区以及青藏高原。草原类型主要有典型草原、草甸草原、荒漠草原和高寒草原4大类。我国草原和草甸自然保护区建设起步较晚,发展也较缓慢。至1993年底,全国共建立草原与草甸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14个,面积 137.8万hm2;另建有草地生境野生动、植物物种类型自然保护区2个,面积4.4万hm2。两者面积共计142.2万 hm2,约占我国草地面积的0.82%。其中比较典型和重要的有:保护草甸草原的黑龙江月牙湖、吉林腰井子等保护区,保护典型草原、草甸草原和沙地疏林草原的内蒙古锡林郭勒保护区;保护干草原生态系统的宁夏云雾山草地保护区;保护山地草原和草甸的新疆天山中部巩乃斯草甸、金塔斯山地草原等保护区。我国拥有广大面积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草原与草甸生态系统类型众多,并孕育了比较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然而,已建的草原与草甸生态系统类型保护区不仅数量偏少(仅占保护区总数的2%),而且面积也很有限(亦仅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有些典型的草原和草甸生态系统至今尚没有建立自然保护区。另外,从草地资源保护的角度看,现有保护区也远远不能满足我国草地资源保护与持续利用的要求。

2.4 内陆温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的保护

内陆湿地和水域包括湖泊、河流和沼泽。我国湖泊、河流众多,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北三江平原、青藏高原、蒙新地区和云贵高原;沼泽主要分布在东北山地、三江平原和川西若尔盖高原等。内陆湿地和水域总面积3800万hm2,占国土面积的4%。我国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始于70年代后期,目前已建自然保护区16个,面积91.6万hm2;另建有内陆湿地和水域生境的珍禽、候鸟、水生野生动植物类型自然保护区64个,面积675.4万hm2。两者面积合计767万hm2,约占我国内陆湿地和水域总面积的20%。其中,比较典型和重要的保护区有:保护原始沼泽生态系统及珍禽的黑龙江洪河保护区;保护高原湿地的贵州草海保护区;保护湖泊生态系统和珍禽的内蒙古达赉湖、吉林查干湖、云南茨碧湖、泸沽湖等保护区;保护河流生态系统的海南文澜江、四川通江诺水河等保护区。湿地生态系统具有滞纳洪水、抗旱排涝、净化水质和调节气候等功能,并且还是许多珍禽和水生野生动植物的重要栖息与繁衍场所。但湿地生态系统也具有脆弱易变的特点,易受自然条件制约和污染影响。目前,由于乡镇工业污染日益严重,许多湖泊和河流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甚至影响到人体健康。因此,应加强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区的建设,而目前湿地类型保护区的数量和面积都偏少。我国河湖众多,类型丰富,流域面积在100km2以上的河流有5万多条,面积在1km2以上的天然湖泊有2800多个,此类型保护区的发展潜力很大。2.5 海洋和海岸生态系统的保护

我国濒临太平洋,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近海水域纵跨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有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四大海区。面积达470多万km2。大陆岸线长达1.8万余km,近海有5100多个岛屿。我国近海因地域差异形成许多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如河口、港湾、红树林、珊瑚礁、岛屿和海流等多种生态系统类型。到1993年底,我国已建立海洋和海岸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25个,面积37.8万hm2;另建有海洋野生动、植物物种类型自然保护区31个,面积336.3万hm2。两者面积374.1万hm2,分布于从鸭绿江口到北仑河口的海岸沿线和近海海域。其中,比较典型和重要的保护区有:保护珊瑚礁生态系统的海南三亚、临高角等保护区;保护红树林生态系统的海南东寨港、青澜港,广东内伶仃岛——福田,广西山口、北仓河口、福建龙海等红树保护区;保护海涂湿地等保护区;保护岛屿生态系统的海南万宁大洲岛、浙江南麓列岛等保护区。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近海海域面积相当于陆地面积的l/2,随着海洋国土意识的不断加强,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将逐年增加,海洋环境的污染也日益加剧。与其要求相比,海洋和海岸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建设存在较大差距,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面积上都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3.中国野生生物物种的保护现状与评价

中国是世界上物种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动植物种类约占全球动植物区系的10%左右。由于我国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特别是自第三纪后期以来,我国大部分地区未受冰川覆盖的影响,保存了许多在北半球其它地区早已灭绝的古老孑遗种类,特有种、属也很丰富。加强中国野生生物资源的就地保护将对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作出巨大贡献。我国野生生物自然保护区建设始于60年代,在80年代得到充分发展。至1993年底,全国共建立野生生物类自然保护区284个,面积1904.1万 hm2。国务院公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257个动物种和类群以及国务院环委会公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中354个植物种的大多数都已得到有效的就地保护。

3.1 野生植物的就地保护

我国已建立野生植物类型自然保护区70个,面积104万hm2。其中:

——保护珍稀濒危植物的代表性保护区有:保护原始水杉林的湖北利川、湖南洛塔保护区;保护洪桐的湖北星斗山保护区;保护银杉的广西花坪等保护区;保护桫椤的贵州赤水、四川金花、邻水等保护区;保护金花茶的广西防城上岳保护区;保护苏铁的四川攀枝花、云南普渡河保护区;等等。

——保护珍贵用材树种的代表性保护区有:吉林白河长白松保护区;福建罗卜岩楠木保护区;福建三明格氏栲保护区;等等。

——保护珍

贵药用植物的代表性保护区有:黑龙江五马沙驼药材保护区;广西龙虎山药材保护区;等等。虽然绝大多数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已在自然保护区得到保护,但由于有些物种种群不集中,在保护区内的种群量比较有限,而种群的相当部分散生在保护区之外,这些种群极易遭受威胁,应以建立自然保护点的方式加强对保护区外种群的就地保护。有些经济药材植物极易遭受人为破坏,即使在保护区内,也遭到偷采偷挖,如人参、杜仲、天麻等植物,对此,需要采取特别的保护措施。此外,以往的植物就地保护比较偏重于大型木本植物,常常忽视对草本及灌木植物的保护,而草本植物往往因生活强度弱,对环境改变特别敏感,常因人类影响而更易走向灭绝。在今后的保护区发展规划中,应注意这些方面。

3.2 野生动物的就地保护

在284个野生生物类保护区中,有214个为野生动物类型,面积1800.l万hm2。其中:——保护陆栖哺乳动物的代表性保护区有:保护大熊猫的四川卧龙、唐家河,甘肃白水江、陕西佛坪等16个保护区;保护金丝猴的陕西周至、西藏芒康等保护区;保护东北虎的黑龙江七星粒子保护区;保护亚洲象的云南南滚河保护区;保护长臂猿的海南坝王岭保护区;以及陕西牛背梁羚牛保护区,海南大田坡鹿保护区等。

——保护水生哺乳动物的代表性保护区有:湖北长江新螺段和天鹅洲两白暨豚保护区;广西合浦儒艮保护区;新疆布尔根河狸保护区;辽宁大连斑海豹保护区等。

——保护以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的代表性保护区有:浙江尹家边扬子鳄保护区;广东惠东海龟保护区;新疆霍城四爪陆龟保护区;江西潦河大鲵保护区;辽宁蛇岛保护区等。

——保护珍禽及候鸟的代表性保护区有:黑龙江扎龙、吉林向海、辽宁双台河口、江苏盐城、西藏申扎、云南会泽、甘肃尕海等鹤类保护区;山西运城、山东荣城、新疆巴音布鲁克等天鹅保护区;山西庞泉沟、芦芽山等褐马鸡保护区;陕西洋县朱鹮保护区;江西鄱阳湖、青海青海湖鸟岛、内蒙古达里诺尔、甘肃苏干湖等侯鸟保护区。

——保护珍稀鱼类和其它珍贵水产资源的代表性保护区有:黑龙江呼玛河、逊别拉河保护区;福建宫井洋大黄鱼、长乐海蚌保护区;辽宁三山岛海珍品保护区;广东海康白蝶贝和海南临高白蝶贝保护区;等等。我国野生动物资源就地保护已取得很大成就。但仍有相当数量的野生动物种处于濒临灭绝的危险之中,如华南虎、东北虎、白颊长臂猿、白掌长臂猿、朱鹮、赤鹤等种群数量均在100只以下。而且以往的保护主要集中在珍稀濒危动物种,而忽略了一些常见野生动物种的保护,继而使这些种类也走向濒危,如黄羊、狼、黑熊等。另外,以往的保护偏重于脊椎动物,特别是大型哺乳动物,而忽视了无脊椎动物,如昆虫、贝类的保护。对水生动物的保护也重视不够,这些物种都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得到重视。

4. 中国遗传资源的就地保护

遗传资源是指驯化家畜动物、栽培作物的品种资源及其野生亲缘种。我国农业历史悠久,遗传资源极其丰富。随着外来品种的引进、推广和高产品种的种子专业化生产,使家畜和作物的遗传多样性发生深刻的变化,我国特有的一些地方性古老、土著品种已逐渐消失。随着自然生境的不断缩小,一批农作物野生亲缘种正遭受生存威胁,有些已经消失。这些野生亲缘种对改良作物品质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应当得到有效的就地保护。在我国已建的自然保护区中,以遗传资源为主要保护对象的不多,主要有:保护栽培果树野生亲缘种的新疆巩留野核桃保护区、塔域巴旦杏保护区等;保护野生花卉资源的湖北保康野生腊梅保护区、黑龙江老山头荷花保护区等;保护淡水鱼类种质资源的江西鄱阳湖鲤鲫鱼产卵地保护区等。遗传资源保护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个重要方面,受到国际社会的日益关注。中国是世界作物的重要起源中心之一,据统计,在我国栽培的600多种作物中有237种起源于本国。而我国在遗传资源就地保护方面差距较大,甚至尚未起步,很多工作有待于开展。例如,我国是水稻的起源地之一,分布有3种野生稻,但至今尚未建立野生稻生境自然保护区,随着农业开发,野生稻生境将日益缩小,不久将会消失,造成重大经济损失。遗传多样性的保护与利用已成为国际性关注的热点,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中,遗传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是一项关健内容,涉及到国家的利益。因此,加强遗传资源的保护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战略问题,应给予特别的重视,在自然保护区规划中,应十分重视遗传多样性的就地保护,力争多建立一些保护区。

5. 结 语

我国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已取得很大成就,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一定距离。随着《生物多样性公约》的生效和实施,对生物多样性的就地保护将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中国是该《公约》的缔约国之一。我国政府已将生物多样性保护列为90年代和21世纪环境保护工作重点,制定并公布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在《中国21世纪议程》中也将生物多样性保护列为重点项目。为了切实加强生物多样性的就地保护,国家计委已委托国家环保局编制《1994 - 205O年中国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该规划目标在2000年,全国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国土面积10%;到 2050年达国土面积l5%。然而,真正实现此项宏伟目标还须付诸十分艰巨的努力。

参 考 文 献

国家环保局.《1993年全国环境状况公报》公布.中国环境报,l994年6月4日.

薛达元,蒋明康.中国自然保护区类型划分标准的研究.中国环境科学,1994,14(4):246-251

陈灵芝主编.中国的生物多样性椣肿醇捌浔;ざ圆撸本嚎蒲С霭嫔纾?993

陈昌笃.谈我国草原的保护.见:中国自然保护文集.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0,117-121

保护生态系统的重要性篇3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贡献

一、前言

一般而言,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分为“就地保护”(insituconservation)和“迁地保护”(exsituconservation)两种方式,前者是主要措施,后者是补充措施。普遍认为,生境的“就地保护”是生物多样性保护最为有力和最为高效的保护方法。就地保护不仅保护了所在生境中的物种个体、种群或群落,而且还维持了所在区域生态系统中能量和物质运动的过程,保证了物种的正常发育与进化过程以及物种与其环境间的生态学过程,并保护了物种在原生环境下的生存能力和种内遗传变异度。因此,就地保护在生态系统、物种和遗传多样性三个水平都是最充分、最有效的保护,它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根本的途径。

就地保护措施就是建立自然保护区,通过对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有效管理,从而使生物多样性得到切实的人为保护。自然保护区建设在全世界得到普遍的推广,至l993年,全世界已建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有关的自然保护区8619个,面积达79226.6万hm2,约占全球土地面积的6%。中国自然保护区始于l956年建立的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经过近40年的努力,全国已建立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763个,总面积6818.4万hm2,约占国土面积的6.8%,其中,与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关的生态系统类和野生生物物种类自然保护区717个,面积6607万hm2。中国自然保护区建设对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的保护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二、中国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现状与评价

中国自然生态系统分为森林、草原与草甸、荒漠、内陆湿地和水域、海洋和海岸等5个类型,已建自然生态系统类自然保护区共433个,面积4703万hm2。

2.1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

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生态系统。中国地域辽阔,森林类型很多,分布很广,森林面积13370万hm2。据研究,我国陆地生态系统共分27大类460个类型,而森林生态系统就占了16大类,约185个类型。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工作开展最早,50年代和60年代建立的自然保护区多半是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至1993年底,全国共建立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371处,面积1429万hm2;另建有森林生境野生动、植物物种类型自然保护区l80个,面积337.8万hm2。两者面积合计1766.8万hm2,占全国森林总面积的13.3%。森林生态系统类型保护区的建立不仅有效地保护了大量的森林资源,更重要的是保护了各种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森林生态系统,在科学研究和改善生态环境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我国已建的森林类型保护区不仅数量较多,为全国自然保护区主体;而且分布较广,遍布全国所有林区和生物地理区域,代表着各种森林植被类型。比较典型和重要的有:保护寒温带针叶林的黑龙江呼中保护区;保护温带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的黑龙江丰林、凉水保护区,保护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的辽宁白石砬子、医巫闾山,河北雾灵山,河南老君山等保护区;保护亚热带落叶、常绿阔叶林的河南鸡公山、安徽马宗岭等保护区;保护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安徽古牛降、清凉峰,福建梅花山,江西井冈山,湖南公山、壶瓶山,广东鼎湖山,广西大明山,四川缙云山,云南哀牢山,察隅等保护区;保护热带雨林、季雨林的云南西双版纳,海南尖峰岭、白水岭、五指山等保护区。此外,我国还建立了一批保护山地森林垂直分布带谱的保护区,如吉林长白山、陕西太白山、湖北神农架、贵州梵净山、云南高黎贡山、哈巴雪山等自然保护区。我国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已初步形成全国性网络,具有一定的基础,但与我国森林资源和森林生态系统多样性保护的要求相比,尚有一定差距,虽然自然保护区面积已占森林面积的13.92%,但与我国林业用地面积相比,仅占林业用地面积的6.72%。在保护区分布方面也尚有不合理的地方,如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分布比较集中的福建、湖北、浙江、广东等省,自然保护区面积与其森林资源拥有量还不相适应,有待加强。此外,大兴安岭林区和黄土高原、太行山地区水源涵养林区的自然保护区建设也有一定差距。

2.2荒漠生态系统的保护

我国荒漠面积约192OO万hm2,占国土面积的30%左右,主要分布在西北内陆地区和青藏高原。主要类型有草地荒漠、典型荒漠、极旱荒漠以及高寒荒漠。我国荒漠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建设始于1983年建立的新疆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到1993年底,全国共建立此类型自然保护区7个,面积3006.7万hm2;另建有荒漠生境野生动、植物物种类型自然保护区7个,面积560.2万hm2。两者面积总计3566.9万hm2,占我国荒漠总面积的l8.58%。其中比较典型和重要的有:保护原始高寒荒漠生态系统和珍稀野生动物的新疆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保护高寒荒漠、高寒草甸和珍稀野生动物的羌塘保护区;保护极旱荒漠生态系统的甘肃安西自然保护区,等等。我国已建的荒漠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虽然数量不多,仅占保护区总数的1%,但面积很大,占全国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45%。这些保护区的建立对维持和改善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保护野生动物和植被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荒漠地区自然条件恶劣,荒漠生态系统十分脆弱,一旦破坏,很难恢复,特别是西北地区将是21世纪我国能源和经济建设的重点区域,因而当前更要注重荒漠类型保护区的建设,尽可能多地划定一些保护区。另外,由于荒漠保护区面积大,难以封闭管理,因而要采取特别措施,加强对已建保护区的管理,禁止在保护区乱捕滥挖野生动、植物资源,特别要阻止保护区内非法采矿活动。

2.3草原与草旬生态系统的保护

我国草原资源十分丰富,现有草地约17300万hm2,占国土面积18%,主要分布在东北西部、内蒙古、黄土高原北部、西北地区以及青藏高原。草原类型主要有典型草原、草甸草原、荒漠草原和高寒草原4大类。我国草原和草甸自然保护区建设起步较晚,发展也较缓慢。至1993年底,全国共建立草原与草甸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14个,面积137.8万hm2;另建有草地生境野生动、植物物种类型自然保护区2个,面积4.4万hm2。两者面积共计142.2万hm2,约占我国草地面积的0.82%。其中比较典型和重要的有:保护草甸草原的黑龙江月牙湖、吉林腰井子等保护区,保护典型草原、草甸草原和沙地疏林草原的内蒙古锡林郭勒保护区;保护干草原生态系统的宁夏云雾山草地保护区;保护山地草原和草甸的新疆天山中部巩乃斯草甸、金塔斯山地草原等保护区。我国拥有广大面积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草原与草甸生态系统类型众多,并孕育了比较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然而,已建的草原与草甸生态系统类型保护区不仅数量偏少(仅占保护区总数的2%),而且面积也很有限(亦仅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有些典型的草原和草甸生态系统至今尚没有建立自然保护区。另外,从草地资源保护的角度看,现有保护区也远远不能满足我国草地资源保护与持续利用的要求。

2.4内陆温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的保护

内陆湿地和水域包括湖泊、河流和沼泽。我国湖泊、河流众多,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北三江平原、青藏高原、蒙新地区和云贵高原;沼泽主要分布在东北山地、三江平原和川西若尔盖高原等。内陆湿地和水域总面积3800万hm2,占国土面积的4%。我国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始于70年代后期,目前已建自然保护区16个,面积91.6万hm2;另建有内陆湿地和水域生境的珍禽、候鸟、水生野生动植物类型自然保护区64个,面积675.4万hm2。两者面积合计767万hm2,约占我国内陆湿地和水域总面积的20%。其中,比较典型和重要的保护区有:保护原始沼泽生态系统及珍禽的黑龙江洪河保护区;保护高原湿地的贵州草海保护区;保护湖泊生态系统和珍禽的内蒙古达赉湖、吉林查干湖、云南茨碧湖、泸沽湖等保护区;保护河流生态系统的海南文澜江、四川通江诺水河等保护区。湿地生态系统具有滞纳洪水、抗旱排涝、净化水质和调节气候等功能,并且还是许多珍禽和水生野生动植物的重要栖息与繁衍场所。但湿地生态系统也具有脆弱易变的特点,易受自然条件制约和污染影响。目前,由于乡镇工业污染日益严重,许多湖泊和河流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甚至影响到人体健康。因此,应加强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区的建设,而目前湿地类型保护区的数量和面积都偏少。我国河湖众多,类型丰富,流域面积在100km2以上的河流有5万多条,面积在1km2以上的天然湖泊有2800多个,此类型保护区的发展潜力很大。

2.5海洋和海岸生态系统的保护

我国濒临太平洋,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近海水域纵跨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有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四大海区。面积达470多万km2。大陆岸线长达1.8万余km,近海有5100多个岛屿。我国近海因地域差异形成许多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如河口、港湾、红树林、珊瑚礁、岛屿和海流等多种生态系统类型。到1993年底,我国已建立海洋和海岸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25个,面积37.8万hm2;另建有海洋野生动、植物物种类型自然保护区31个,面积336.3万hm2。两者面积374.1万hm2,分布于从鸭绿江口到北仑河口的海岸沿线和近海海域。其中,比较典型和重要的保护区有:保护珊瑚礁生态系统的海南三亚、临高角等保护区;保护红树林生态系统的海南东寨港、青澜港,广东内伶仃岛——福田,广西山口、北仓河口、福建龙海等红树保护区;保护海涂湿地等保护区;保护岛屿生态系统的海南万宁大洲岛、浙江南麓列岛等保护区。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近海海域面积相当于陆地面积的l/2,随着海洋国土意识的不断加强,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将逐年增加,海洋环境的污染也日益加剧。与其要求相比,海洋和海岸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建设存在较大差距,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面积上都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三、中国野生生物物种的保护现状与评价

中国是世界上物种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动植物种类约占全球动植物区系的10%左右。由于我国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特别是自第三纪后期以来,我国大部分地区未受冰川覆盖的影响,保存了许多在北半球其它地区早已灭绝的古老孑遗种类,特有种、属也很丰富。加强中国野生生物资源的就地保护将对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作出巨大贡献。我国野生生物自然保护区建设始于60年代,在80年代得到充分发展。至1993年底,全国共建立野生生物类自然保护区284个,面积1904.1万hm2。国务院公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257个动物种和类群以及国务院环委会公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中354个植物种的大多数都已得到有效的就地保护。

3.1野生植物的就地保护

我国已建立野生植物类型自然保护区70个,面积104万hm2。其中:

——保护珍稀濒危植物的代表性保护区有:保护原始水杉林的湖北利川、湖南洛塔保护区;保护洪桐的湖北星斗山保护区;保护银杉的广西花坪等保护区;保护桫椤的贵州赤水、四川金花、邻水等保护区;保护金花茶的广西防城上岳保护区;保护苏铁的四川攀枝花、云南普渡河保护区;等等。

——保护珍贵用材树种的代表性保护区有:吉林白河长白松保护区;福建罗卜岩楠木保护区;福建三明格氏栲保护区;等等。

——保护珍贵药用植物的代表性保护区有:黑龙江五马沙驼药材保护区;广西龙虎山药材保护区;等等。虽然绝大多数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已在自然保护区得到保护,但由于有些物种种群不集中,在保护区内的种群量比较有限,而种群的相当部分散生在保护区之外,这些种群极易遭受威胁,应以建立自然保护点的方式加强对保护区外种群的就地保护。有些经济药材植物极易遭受人为破坏,即使在保护区内,也遭到偷采偷挖,如人参、杜仲、天麻等植物,对此,需要采取特别的保护措施。此外,以往的植物就地保护比较偏重于大型木本植物,常常忽视对草本及灌木植物的保护,而草本植物往往因生活强度弱,对环境改变特别敏感,常因人类影响而更易走向灭绝。在今后的保护区发展规划中,应注意这些方面。

3.2野生动物的就地保护

在284个野生生物类保护区中,有214个为野生动物类型,面积1800.l万hm2。其中:——保护陆栖哺乳动物的代表性保护区有:保护大熊猫的四川卧龙、唐家河,甘肃白水江、陕西佛坪等16个保护区;保护金丝猴的陕西周至、芒康等保护区;保护东北虎的黑龙江七星粒子保护区;保护亚洲象的云南南滚河保护区;保护长臂猿的海南坝王岭保护区;以及陕西牛背梁羚牛保护区,海南大田坡鹿保护区等。

——保护水生哺乳动物的代表性保护区有:湖北长江新螺段和天鹅洲两白暨豚保护区;广西合浦儒艮保护区;新疆布尔根河狸保护区;辽宁大连斑海豹保护区等。

——保护以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的代表性保护区有:浙江尹家边扬子鳄保护区;广东惠东海龟保护区;新疆霍城四爪陆龟保护区;江西潦河大鲵保护区;辽宁蛇岛保护区等。

——保护珍禽及候鸟的代表性保护区有:黑龙江扎龙、吉林向海、辽宁双台河口、江苏盐城、申扎、云南会泽、甘肃尕海等鹤类保护区;山西运城、山东荣城、新疆巴音布鲁克等天鹅保护区;山西庞泉沟、芦芽山等褐马鸡保护区;陕西洋县朱鹮保护区;江西鄱阳湖、青海青海湖鸟岛、内蒙古达里诺尔、甘肃苏干湖等侯鸟保护区。

——保护珍稀鱼类和其它珍贵水产资源的代表性保护区有:黑龙江呼玛河、逊别拉河保护区;福建宫井洋大黄鱼、长乐海蚌保护区;辽宁三山岛海珍品保护区;广东海康白蝶贝和海南临高白蝶贝保护区;等等。我国野生动物资源就地保护已取得很大成就。但仍有相当数量的野生动物种处于濒临灭绝的危险之中,如华南虎、东北虎、白颊长臂猿、白掌长臂猿、朱鹮、赤鹤等种群数量均在100只以下。而且以往的保护主要集中在珍稀濒危动物种,而忽略了一些常见野生动物种的保护,继而使这些种类也走向濒危,如黄羊、狼、黑熊等。另外,以往的保护偏重于脊椎动物,特别是大型哺乳动物,而忽视了无脊椎动物,如昆虫、贝类的保护。对水生动物的保护也重视不够,这些物种都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得到重视。

四、中国遗传资源的就地保护

遗传资源是指驯化家畜动物、栽培作物的品种资源及其野生亲缘种。我国农业历史悠久,遗传资源极其丰富。随着外来品种的引进、推广和高产品种的种子专业化生产,使家畜和作物的遗传多样性发生深刻的变化,我国特有的一些地方性古老、土著品种已逐渐消失。随着自然生境的不断缩小,一批农作物野生亲缘种正遭受生存威胁,有些已经消失。这些野生亲缘种对改良作物品质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应当得到有效的就地保护。在我国已建的自然保护区中,以遗传资源为主要保护对象的不多,主要有:保护栽培果树野生亲缘种的新疆巩留野核桃保护区、塔域巴旦杏保护区等;保护野生花卉资源的湖北保康野生腊梅保护区、黑龙江老山头荷花保护区等;保护淡水鱼类种质资源的江西鄱阳湖鲤鲫鱼产卵地保护区等。遗传资源保护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个重要方面,受到国际社会的日益关注。中国是世界作物的重要起源中心之一,据统计,在我国栽培的600多种作物中有237种起源于本国。而我国在遗传资源就地保护方面差距较大,甚至尚未起步,很多工作有待于开展。例如,我国是水稻的起源地之一,分布有3种野生稻,但至今尚未建立野生稻生境自然保护区,随着农业开发,野生稻生境将日益缩小,不久将会消失,造成重大经济损失。遗传多样性的保护与利用已成为国际性关注的热点,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中,遗传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是一项关健内容,涉及到国家的利益。因此,加强遗传资源的保护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战略问题,应给予特别的重视,在自然保护区规划中,应十分重视遗传多样性的就地保护,力争多建立一些保护区。

五、结语

保护生态系统的重要性篇4

论文关键词 生.物多样性 环境立法 改革完善

随着近年来我国环境的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面对的环境状况出现了诸多的问题和挑战。因此,我们要认清楚自然生态环境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意义,推动环境立法的有序进行,做好生态多样性保护工作。

一、环境与生物多样性

(一)生物多样性内涵

生物多样性定义众多,内容广泛,包括了动植物资源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等多个方面。它是地球生物资源丰富性的具体体现,反映了生物之间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生物多样性也是生物之间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综合构成。其中的物种多样性是指自然环境中存在的生物形式多样;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生物圈内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性;遗传基因多样性是指生命体内决定性状的遗传因子及其组合的多样性 。

(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生物多样性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生活提供了众多的生产和生活原料,维持生物多样性能够保证食品物种的丰富和材料来源的丰富。同时,生物多样性还能保持土壤肥力,保证水质以及调节气候,从而保障和改善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生物多样性的维持还有益于保持地球物种的丰富多样,保护地球生命物种的基因库。防止濒危物种带来的生物基因库匮乏。

二、环境恶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一)生态环境退化,物种多样性锐减

由于长期的经济发展 ,不合理过度开发利用引起我国生态环境急剧恶化。森林面积减少,草场退化、沙化,湖泊湿地减少,河流干涸以及水体污染等多种原因造成生态环境的整体恶化。同时加上滥捕、滥猎,导致我国动植物数量急剧减少,濒危物种逐渐增多。

(二)遗传基因多样性受环境影响而降低

大量的动植物资源丧失,必然会导致遗传基因的减少,从而导致遗传基因多样性降低。长期的保护不利和过度开发,我国众多地区的动植物资源明显减少。以野生水稻为例:早期调查中的野生稻分布点已经由16个减少到现在的3个,分布面积也大幅缩小。

(三)环境恶化造成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丧失

环境恶化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尤为明显。大量的人类活动改变了生存环境,草场变耕地,山林成农田水泊,导致原来的生态系统发生重大变化。生态系统的剧烈变化也会导致系统内的生物构成和生存方式发生变化。此外,许多自然生态系统被改造成人工生态系统,造成了生态系统单一,同时在改造过程中也导致生物物种多样性大量丧失 。

总之,由于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索取,我国现存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生物多样性迅速丧失。生态系统的破坏和生物物种的减少,最终会威胁人类自身的健康和社会发展。由此,我们需要加强环境保护,为生态多样性的丰富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环境立法的意义

(一)环境立法是保障生态环境安全的需要

生态环境的迅速恶化使得生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而生物物种安全涉及的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保护工作与环境保护关系紧密。这就使得做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成为实现其他目标的基础 。

(二)环境立法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持,是社会长远发展的必需要素。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和生产需求,对环境的破坏增加,对生物多样性的威胁加剧,导致濒危物种灭绝的速度加快。长期偏重于经济发展,忽视自然环境的保护和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使得我国的生物多样性严重受损,无法满足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要求。只有通过相关的环境立法,保持良好的生存环境,从而为众多的生物存在创造条件,并以此为基础,科学合理地利用自然生物资源,保障人类社会健康持续发展。

(三)环境立法是健全我国法律保护体系的需要

加强环境立法,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法律依据,使得我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有法可依。建立一个健全合理的法律保护体系,能够从制度层面和法律层面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开展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 ,同时使具体的保护工作能够有明确的规范和指导。填补了法律空白,也提高了保护工作的有效性。

四、加强环境立法的基本原则

(一)环境立法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科学发展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战略思想。我国社会发展的要求和自然资源的消耗需要有长远的规划和发展预期,需要有符合发展规律的发展思想科学合理地进行指导。

(二)环境立法坚持物种平等原则

任何物种在自然生态环境中欧冠都有其独特地位和功能,是不可或缺的组成要素。无论物种的生命形式和功能大小,都应该得到尊重。人类与其他物种在生态环境中应该是互相平等相互联系依赖的关系,我们要尊重其他物种存在的合理性和平等性,不能自居高等,要通过科学细致的环境立法,保护物种共同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促进物种间的平等协调发展。

(三)环境立法要结合地区实际状况

自然生态环境是个复杂的系统,在不同的地理条件下呈现出多样的地域特点,衍生的生物链、生物物种也各不相同。例如我国高原地区存在其他地形下没有的独特动植物资源,沙漠环境中的生物物种和生态链也与平原地区差别很大 。因此,要针对各地区的独特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研究本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因地制宜地制定切实可行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四)环境立法要充分考虑公众的可参与性

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作用很大,从而显著改变了环境中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因此,做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主要就是控制好人类活动的不良影响以避免产生生态破坏。在制定环境法规时,要综合考虑当地居民的生活生产特性,以明确地法规制度控制当前活动对生态环境不良影响。同时,从方便居民活动角度出发制定符合地区居民发展特点的环境保护法律,从而引导居民科学合理地开展日常活动达到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共存、共同发展。如果制定的法律与当地的实际状况不符,保护工作的可操作性和公众的参与积极性都会降低,限制自然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实际效果。

(五)环境立法要注意吸收借鉴先进成果

相较于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我国的环境立法工作比较滞后,存在很多不足。对于国际上已经取得的环境立法工作成果,我们应该积极引进运用以完善自身的立法工作;对于暴露出的一些问题和教训也要相应地吸收借鉴,防止类似问题的产生。此外,引进相关人才,促进经验技术交流也是加强工作中切实可行的方法。但是在吸收借鉴当中,我们要充分结合我国的国情和现实条件,不能盲目照搬,要重视理解消化 。

五、环境立法中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一)环境立法存在的相关问题

1.环境立法目的不明确难以适应发展需要。现行的环境立法工作比较注重对于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忽视了生态环境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立法目的不明确造成了后续的环境法律制定工作重心偏离,制定的法律法规不能满足实际工作需要从而影响法律法规的执行实施效果,导致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开展不力。以往法律片面注重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和开发,而不是以改善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为主要目的。这样的认识需要改变,要从宏观上树立系统保护、全面保护的长远保护思想。

2.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存在漏洞。现行的法律条款制定的时间较长,已经落后于现实发展需要。陈旧的法律规定不符合当前的工作条件和实际状况;部分法律只有大略的规范,缺乏明确可依的具体条文规定,造成具体实施困难。此外,一些地区性的环境保护法规与国家性的法律不协调一致,甚至产生矛盾。这就造成环境保护的具体实施工作难以开展,取得的保护效果不明显。

3.环境立法在多领域存在法律缺位问题。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主要针对个别的环境问题进行法律规定,没有系统性地对整个生态环境改善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做出整体协调规划,造成一些重要领域的法律规范不健全、不完善。比如对进来突显的外来物种入侵问题和基因库保护问题都缺少系统合理的法律规定,导致相关工作不到位。

4.法律执行机制不完善。体制不健全和执行不到位等原因使得我国的法律执行效率低下。部分地区和部门存在无法可依、有法不依和执法不严等问题,而且相关检查部门、执法部门和监督部门之间协调管理不善,权责划分不清晰且缺少必要的执法条件,这些问题共同作用导致环境保护法律的执行难以实现,对产生的有关问题找不到责任人或者处罚不当,妨碍了生态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二)改进环境立法工作的措施

1.纠正环境立法的目标偏离,完善法律规定 。从环境立法目标认识上,加强对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重视,制定全面规范的法律条文切实指导相关工作的实行。对不符合生态系统保护目标的陈旧条文及时修订,使得制定的法律条款能顺应自然生态发展的现实需要。针对实际保护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及时制定相关法律以指导生态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填补法律上的空白。

2.制定明确清晰的法律条款,提高相关法律的可操作性。粗略笼统的法律规定严重影响相关工作的开展,使得环境保护法律执行困难,影响了法律规范纠正作用的实现。规定清晰、权责明确地法律法规,能够提高实际运用中的执行效率和实际效果,更好地促进保护工作顺利进行。

3.健全法律管理体制,加强法律执行落实。科学合理的法律法规需要健全的管理执行机制来落实施行。因此,环境立法工作还要建立健全相关的组织管理机构,协调相关部门的配合执法,使得制定的法律能够有效执行、违法者得到追究惩罚,从而提高环境保护的效果,保护生物多样性。

六、结语

保护生态系统的重要性篇5

1 衡水湖湿地属性

按照国际湿地公约的湿地分类[1],衡水湖湿地主要为湖泊湿地、沼泽湿地、水体沼泽化湿地、盐沼湿地、河流湿地和渠道湿地等。其中湖泊湿地、沼泽湿地是湿地的主体,类型与面积占据主要地位。其他类型湿地居次要地位。此外,还有少量人工湿地如沟渠、养鱼池等。各种类型湿地关系十分密切,它们相互依存,共同构成衡水湖湿地生态系统。任一类型湿地的退化都将对衡水湖湿地的生态与环境功能产生巨大的影响[2-4]。

1.1 生物多样性保护层次

衡水湖具有非常重要的湿地生态服务功能,是北温带野生动植物聚集地和候鸟南北迁徙不同路线的交汇处,这里有植物370种,鸟类286种,鱼类26种,昆虫194种,两栖爬行类17种,哺乳类17种,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

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的完整性与保护珍稀动植物有着同等重要的意义。许多物种虽然未被列入国内外各种动植物保护名录,但其或为重点保护珍稀鸟类提供栖息地和繁殖地,或直接(间接)为这些珍稀鸟类提供食物,共同构成适宜的鸟类生境。所以保护这些物种,保护生物多样性对于珍稀鸟类的保护也是至关重要的。同时,保护生物多样性也就是保护湿地这一天然物种基因库,以利于我们子孙后代对物种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人类生存和生活也都具有重要的现实和潜在的意义[5]。

1.2 湿地保护类型

湿地是位于陆生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性地带,在土壤浸泡在水中的特定环境下,生长着很多湿地的特征植物。湿地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拥有众多野生动植物资源,是重要的生态系统。很多珍稀水禽的繁殖和迁徙离不开湿地,因此湿地被称为“鸟类的乐园”。湿地强大的生态净化作用,因而又有“地球之肾”的美名。根据《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级别划分原则》(GB/T 14529-93),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于自然生态系统类的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6]。从生态系统特征上看属于以华北内陆淡水湿地生态系统为主的平原复合湿地生态系统。

2 湿地生物多样性功能评价方法

生物多样性的3个主要层次是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这是组建生物多样性的3个基本层次。基因多样性代表生物种群之内和种群之间的遗传结构的变异。每一个物种包括由若干个体组成的若干种群。各个种群由于突变、自然选择或其他原因,往往在遗传上不同。因此,某些种群具有在另一些种群中没有的基因突变,或者在一个种群中很稀少的等位基因可能在另一个种群中出现很多。在同一个种群之内也有基因多样性,在一个种群中某些个体常常具有基因突变。生态系统多样性既存在于生态系统之间,也存在于一个生态系统之内。总之,物种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最直观的体现,是生物多样性概念的中心。基因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内在形式,一个物种就是一个独特的基因库,可以说每一个物种就是基因多样性的载体;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外在形式,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最有效的形式是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7-9]。

作为水陆相兼的生态系统,湿地的独特生境使它同时兼具丰富的陆生与水生动物植物资源,对于保护物种,维持生物多样性具有难以替代的生态价值。湿地生物多样性是所有湿地生物种种内遗传变异和它们生存环境的总称,包括所有不同种类的动物、植物、微生物及其所拥有的基因和它们与环境所组成的生态系统[12]。

物种多样性是群落生物组成结构的重要指标,它不仅可以反映群落组织化水平,而且可以通过结构与功能的关系间接反映群落功能的特征。

在湿地生态系统评价方法的基础上,结合生物多样性的理论和实践,将物种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作为一级指标,下设二级、三级亚指标,建立可操作性较强的湿地生物多样性评价指标体系[13],见表1。

人类威胁程度分值

对资源保护部构成威胁5保护区与未开发生境毗邻5

资源的有效保护受到一定的威胁3保护区周边尚有未开发生境3

资源的有效保护受到较大的威胁1保护区被已开发的区域环绕1

根据湿地生物多样性现状调查结果,对照以上赋值逐项打分,将所得分数累加即得到该湿地生物多样性评价总分值。计算公式为

保护生态系统的重要性篇6

关键词:自然资源;环境保护;管理措施

1 湿地保护的重要性

1.1 维持流域生态环境的良好发展 黑河湿地区域具有丰富的水资源和湿润的气候,生长、栖息着多种多样的动植物,物质交换相对自成体系,因而构成了独立的生态系统。同时,湿地又和流域中分布的森林、草原、沙漠等生态系统一起构成了全黑河流域的综合生态系统。湿地既是全流域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同时和其他部分又互相影响和相互制约,甚至相互转变。湿地干涸将逐渐使其沙漠化,相反,若采取有效的修复措施,通过渠道引水,干涸的湿地又将恢复昂然生机。湿地生态环境的变化,必然对维持流域生态环境的良好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1.2 维持生态发育平衡发展 黑河湿地生态系统是我国具有重要生态保护价值的区域,是最具有保护价值的湿地之一。 黑河生态系统的平衡,是维持张掖系统平衡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生态关键要素,也是黑河生态保护的核心区域和重点保护对象,对提供鸟类迁徙、繁殖和栖息生境,生态发育平衡等,都具有十分重要和不可替代的生态价值与功能。

1.3 促进黑河生命的长久健康发展 湿地系统对径流的滞留作用主要表现在截流降雨、增加土壤下渗、抑制蒸发、缓和径流等。湿地物种的多样性主要依赖于区域独特的湿地生态系统的物理、化学、水文因素,当区域湿地生态系统发生明显变化时,将直接威胁区域物种多样性和珍稀物种的生存,进而威胁黑河生态系统的生命健康。健康生命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保持黑河流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保护湿地就是保护我们母亲河的健康生命。进而将促进黑河生命的长久健康发展。

2 对我县自然资源开发模式的反思

我县是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技术落后的农业县,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积聚财富的主要方式只能是大量开发自然资源,我县经济仍只能是农业型的经济。在实行资源开发型经济发展模式时,我县采取压低农副产品和原材料价格的做法,以刺激加工工业即第二产业的发展,从而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如棉花加工,番茄制品等。这种做法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应有的作用,但从长远看,则存在着严重的弊端。2.1 影响了自然资源开发企业的自身发展由于粮价低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农业基础投人不足,已严重动摇了农业的基础地位。

2.2 造成了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采、乱采滥挖,采富弃贫,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式开采,破坏自然资源,造成严重浪费。原材料低价在刺激加工工业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也使企业不注重提高利用效率,在资源利用上处于高投入低产出的状态,以巨大的自然资源消耗维持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造成了严重的浪费。

3 建立有效的湿地保护新途径

3.1 加快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建设速度 黑河湿地位置特殊、资源丰富、功能多样,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社会意义。实践证明,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湿地的有效途径。因此,通过各级政府解决我县湿地保护区布局欠合理、类型单一、结构不完整的问题显得很有必要。

3.2 创造有利于湿地资源保护的法制条件 湿地资源保护是一项公益性事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多数湿地仍处于非严格意义的保护状况。只有建立一定的管护队伍,才能使日趋减少、面临威胁的湿地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因此,应健全相关的法规条例,加大执法力度,禁止一切破坏或不利于湿地资源保护的行为发生。

3.3 理顺关系,协调管理,综合治理 湿地作为生态系统,包含许多资源,分属不同的部门管理,如林业、农业、渔业、牧业、水利、环保等。如何协调好这些部门的关系,关系到湿地资源保护事业的兴衰成败。为此,我们要加强部门间的联系与协调,努力在湿地资源保护上达成共识,采取协调一致、多管齐下的保护行动,运用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封难禁牧,搭建围栏,修筑工程等综合措施进行预防和保护。

3.4 建立自然资源保护基金 政府加大投资力度,成立自然资源保护专项基金,资助自然资源的恢复与保护,替代资源的开发,以及自然资源的综合利用等工作,促进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

保护生态系统的重要性篇7

关键词 :35kV 变电站 ;继电保护装置 ;基本要求;状态检修

中图分类号:TM4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5(a)-0000-00

前言

变电站是输送电能的重要场所,通过变电站对电压的等级进行切换,来完成电能输送和配置的任务,是电力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电网规模的不断扩大,35kv变电站所承担的任务日益繁重,在变电站中包含众多的电气设备和各种元器件,为了确保整个生产过程的安全性,需要继电保护装置能够充分的发挥安全保护功能,自动、迅速以及有效的对发生故障的部位进行分析诊断,从而采取有效措施对故障点进行隔离或者消除,从而降低电气设备的损坏程度,减少因故障所带来的经济损失,保证电能的正常输送。

1 35kV 变电站对于继电保护装置的基本要求

在35kv变电站运行的过程中,如果电气元件或者线路发生故障时,继电保护装置能够根据故障的特点以及危险程度,在发出预警的同时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可以通过断路器跳闸来控制故障的扩展,减少对电力系统造成的影响。现阶段,我国35kv变电站中对于继电保护装置的要求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快速性。因为电能的输送关系到工业生产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所以在变电站出现故障时,继电保护装置应该快速的诊断出故障点,并且及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减小因为故障所造成的影响,确保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第二,可靠性。继电保护装置的作用就是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所以在发生故障时,应该保证装置能够可靠的执行动作,尽量避免发生拒动和误动的现象。第三,选择性。根据变电站系统内部发生故障的原因以及部位不同,继电保护装置所采取的保护措施也不相同,所以要根据实际状况,有针对性的选择保护方式,将故障有效的隔离或者消除。第四,灵敏性。因为变电站内部系统的故障随时都可能会发生,所以需要继电保护装置能够对电气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控,发现故障时,能够灵敏的感知,及时做出正确的处理。这主要是由保护装置的灵敏系数决定的,所以要选择技术性能良好的继电保护装置。

2 35kV 变电站中应用继电保护装置的主要任务

2.1监视电力系统的整体运行情况

因为35kv变电站在区域供电中承担着较为重要的任务,一旦变电系统出现故障,将会严重的影响到区域供电的稳定性,所以要加强对系统运行状况的监视。在系统运行的过程中,一旦出现故障,继电保护装置要对距离最近的断路器发出跳闸命令,以减少因故障所造成的影响。为了提高系统整体运行状况的监视程度,应该选择性能优异的继电保护装置,根据变电站的实际运行需求,从装置的型号、规格、设计以及安装等,都要进行匹配,以确保监视的高效性,为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创造有利的条件。

2.2及时反映相关电气设备的不正常工作情况

在变电系统中,有些故障是隐性的,在没有明显的故障表象时,是无法判断何时会发生故障,是威胁变电运行安全性的潜在隐患。所以继电保护装置应该对变电系统中的异常现象以及达到维修条件的设备进行检测,在发现符合相关条件的设备时,应该及时发出预警,通知值班人员,然后对设备进行检修,这是继电保护装置应该具备的预警功能。

3 35kV 变电站继电保护装置的状态检修

3.1继电保护装置的校验周期和内容

为了保证在35kV变电站的电力系统出现故障时,继电保护装置可以保持正常动作,定期对继电保护装置及相关设备的二次回路进行校验与检查是至关重要的。根据规程,对于微机型继电保护装置,新投入运行的保护装置在运行后的第一年内应进行一次全部检验。以后,每3年进行一次部分检验,每6年进行一次全面的校验。继电保护检验应按照相关规程中规定的项目进行检验,检验时应认真作好记录,检验结束时应及时向运行人员交待,在有关记录簿上作好记录,结束后应及时整理检验报告。

3.2二次设备的状态监测

为了保证继电保护装置中二次设备工作的可靠性与正确性,必须对其状态进行有效的检测,并且合理估计其使用寿命。35kV变电站继电保护装置二次设备的状态检测主要包括:TV、TA二次回路的绝缘性能是否良好,以及各部分测量元件的磨损情况;直流操作、逻辑判断与信号传输系统的运行状态。检修人员必须认识到继电保护装置二次设备与一次设备的状态检测存在较大的不同,二次设备状态监测并不是针对于某一元件,而是要对特定的单元或系统进行有效的监测。例如:在对继电保护装置二次设备中相关元件的动态性能监测中,在线监测技术并不是完善适用的,有时也需要使用离线检测方法,从而才能对于其实际状态进行科学、合理的监测。

3.3故障信息的分层诊断与处理

为了有效提升35kV变电站继电保护装置的检修效率,在进行故障信息的诊断时,可以应用分层诊断的方法,并且根据诊断结果采取合理的检修措施。通常情况,35kV变电站的故障信息分为三层:第一层为常见的遥感信息,即在SCADA系统中快速获取相关开关的变位情况;第二层为继电保护装置的保护动作信息;第三层为各种故障的录波信息。在继电保护装置故障信息的分层诊断中,可以根据相关设备电力开关的动作信息,进行其运行状态的基本判断。如果在判定某一种故障后,继电保护装置仍然存在不正常运行的问题,则要按照要求进行其他层次的故障诊断。

当35kV变电站发生运行故障时,继电保护装置将自动向监控系统发送大量的故障信息,其中包括相关电气设备的开关动作信息、保护动作信息、时间顺序记录、电气量波形信息、故障录波功能记录等,如果继电保护装置处于正常运行状态,则会根据实际情况自动进行故障辨别和处理。当继电保护装置完全或部分丧失应具备功能时,则表示继电保护装置存在某些运行方面的问题。检修人员可以利用监控室装配的专家系统进行继电保护装置运行状态的检测,迅速查处其不正常运行的原因和控制措施,同时利用信息系统进行反向推理,确定最佳的维修方案。

4结束语

35kv变电站作为电力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应该确保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所以应该充分发挥继电保护装置的功能,提高电力系统运行的安全性。为了有效预防变电运行中元器件或者线路发生故障,要从继电保护装置的设计、选型以及安装进行全程掌控,选择性能优良的保护装置,为电力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创造有利的条件。

参考文献

[1] 李海燕. 电力系统.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

[2] 李勇.浅谈配电系统降损节能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J].广东科技,2008,(14).

保护生态系统的重要性篇8

关键词:铜壁关自然保护区盈江片区;生物多样性;热带雨林;种质资源

中图分类号:S759.9S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3168(2011)03-0043-03

Biodiversity Assessment of Tongbiguan Nature Reserve Yingjiang Area

WEI Fan

(Yunnan Institute of Forest Inventory and Planning, Kunming 650051, China)

Abstract: Biodiversity assessment of Tongbiguan Nature Reserve Yingjiang Area has been conducted. It was concluded that this protected areas is a treasure of tropical rainforest at northernmost latitude in China, rich in biological diversity and protected species, also has high value in both ecology and economy. The level and ability of conservation management institute are not coordinated with the protection object at nature reserve at present. Suggestions have been put forward for future conservation work.

Key words: Tongbiguan Nature Reserve Yingjiang Area biodiversity tropical rainforest germplasm

收稿日期:2011-04-12;修回日期:2011-05-30.

作者简介:卫 凡(1979-),男,上海人,助理工程师.从事森林资源调查工作.

铜壁关自然保护区是云南省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地区,而盈江片区又是铜壁关保护区的主体组成部分.在全球气候变暖的今天,对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措施进行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和现实意义. 1自然保护区概况

铜壁关自然保护区是经云南省人民政府1986年3月批复,于1987年8月正式成立的省级自然保护区.盈江管理所下设3个管理站(昔马、格夺、铜壁关),1个林区派出所,1个实验站,人员编制30人.

铜壁关自然保护区盈江管理所片区位于盈江县西部国境线一带,沿国境线长116 km.地理位置位于97°31′~97°45′E,24°27′~24°51′N,地跨昔马、那邦、铜壁关、芒允4乡镇,总面积19 265 hm【sup】2【/sup】,占全县总面积的4.35%.功能区划为:核心区7 017 hm【sup】2【/sup】,缓冲区10 758 hm【sup】2【/sup】,试验区1 490 hm【sup】2【/sup】.森林覆盖率86.67%.

铜壁关自然保护区系高黎贡山南延支系尖高山向西南延伸的余脉,处于内陆热区向印缅北部及藏东南过渡地带上,地势地貌复杂,相对高差悬殊较大,海拔210~2 595 m.区内山势陡峭,江河纵横,沟谷深切,立体气候极为突出,生境多样.保护区地处北回归线以北,深受孟加拉湾暖湿气流影响.地理环境气候的特殊性造就了保护区与其它热区相比具很多不同性,是我国境内不可多得的又一热带新的特殊类型.区内分布的以龙脑香科为优势的娑罗双林是我国乃至世界上纬度最北的龙脑香林分布地区,是印缅热带雨林向东和北分布的极限类型,面积超过400 hm【sup】2【/sup】,是我国迄今为止面积最大的龙脑香林.

保护区周边3 km范围内涉及4个乡镇8个村38个自然村1 248户6 254人.有集体林面积16 438.6 hm【sup】2【/sup】,其中用材林2 066.6 km【sup】2【/sup】,薪炭林21.6 hm【sup】2【/sup】,经济林25.9 hm【sup】2【/sup】,竹林21 hm【sup】2【/sup】,防护林778.6 hm【sup】2【/sup】.根据PRA调查,保护区周边群众收入主要以粮食为主,占69.82%,林业占8.25%,牧业占14.9%,副业占7%.林业、牧业对保护区森林资源依赖程度较大.周边群众由于文化、科技、经济等因素的制约,产业结构单一,社会经济发展滞后,大部分农民生活贫困.

铜壁关自然保护区的管理目标是保护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完整的热带山地生物气候垂直景观,丰富的珍稀濒危动植物及生境;为教学、科研提供场所和依据.是以保护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为主,集科研、教学、宣传教育、生态旅游、社区协调发展为一体的综合性自然保护区. 2生物多样性概况

铜壁关自然保护区因其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在云南省乃至全国生物资源已查明编目的重要自然保护区中有着显著地位.1992年2月,在林业部与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对全国700余个自然保护区评选中,铜壁关自然保护区被评为我国40个具有全球意义的A级保护区之一. 2.1生态系统多样性

铜壁关自然保护区拥有丰富的生态系统类型,从210 m的低海拔热带河谷到2 595 m的高海拔山峰地带,形成了较完整的山地垂直气候带,发育形成了多样化的生态系统类型,主要有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热带季节雨林生态系统、热带季雨林生态系统、热带山地雨林生态系统、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中亚热带落叶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中亚热带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热性竹林生态系统、暖性竹林生态系统、热性灌丛生态系统、暖性灌丛生态系统、热性草丛生态系统、河流湿地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等.植被作为生态系统初级生产者,分布状态决定保护区群落与生态系统分布格局. 2.2植被类型多样性

保护区内分布着雨林、季雨林、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竹林、灌丛、草丛7个植被类型.包含了17个植被亚型,28个群系,42个群系以下的群落.以乔木为标志的生态系统有22类群落类型,它们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竹林有8个群落类型,次生类型的灌丛有4类,灌丛的退化类型草丛有7类. 2.3物种多样性与遗传基因多样性

保护区地处北回归线以北,深受孟加拉湾暖湿气流影响.造就了保护区与其它热区相比具有很多不同性,是我国境内不可多得的又一热带新的特殊类型.区内物种丰富,是一个天然物种基因库,有种子植物3 475种,国家珍稀濒危保护植物46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4种、国家Ⅱ级保护42种,濒危植物6种、稀有植物18种、渐危植物22种).此外,还分布着云南省级重点保护植物51种,直立买麻藤及国家Ⅱ级保护植物鹿角蕨是本区特有种.盈江砂仁、昔马空竹、盈江玉山竹等是1994年保护区综合考察时发现的新种.

保护区内栖息着哺乳动物151种,属珍稀保护动物38种,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15种,Ⅱ级重点保护动物23种,濒危物种26种.重要的珍稀濒危动物有爪洼野牛、熊猴、蜂猴、猕猴、短尾猴、灰叶猴、白眉长臂猿、穿山甲、马来熊等.

鸟类有382种.国家Ⅰ级保护的有绿孔雀、灰孔雀雉、黑鹳、黑颈长尾雉、赤颈鹤等5种;国家Ⅱ级保护的有黑颈鸬鹚等44种.属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红皮书1998年公布的受威胁物种名单中的有黑颈长尾雉、白腹锦鸡、绿孔雀、黄嘴鸦雀、红头鸦雀等5种.

鱼类有36种.昆虫有346种,国家Ⅱ级保护昆虫有彩臂金龟一种. 2.4珍稀保护植物物种多种多样

Ⅰ级保护植物:秃杉、桫椤

Ⅱ级保护植物:四薮木、董棕、鹅掌楸、滇桐、云南黄连、香果树、云南石梓、铁力木、大树杜鹃、云南娑罗双、野茶树、云南山茶花、鹿角蕨等.

Ⅲ级保护植物:顶果木、盈江龙脑香、瑞丽山龙眼、天料木、滇楠、紫薇、木姜子、厚朴、林生芒果、红花木莲、红椿、铁杉、蓖齿苏铁、榆绿木、见血封喉、老虎须、云南肉豆寇、云南七叶树、云南苏铁、滇菠萝蜜等. 2.5自然景观多样性

奇特的自然景观――娑罗双树林,中国榕树王,滇橄榄王, 铁树胜景,巨藤与鹿角蕨,季雨林和丰富的珍稀、濒危动植物种类,以及较为完整的生物气候垂直带景观和伊洛瓦底江上游水系(羯羊河、南奔江、大盈江等)自然景观也是生物多样性存在的基础条件之一. 3生物多样性评价 3.1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

铜壁关自然保护区拥有丰富的生态系统类型.从210 m的低海拔热带河谷到2 595 m的高海拔山峰地带,形成了较完整的山地垂直气候带,发育形成了多样化的生态系统类型.其中有热带、亚热带的森林生态系统;热性、暖性竹林生态系统;热性灌丛、暖性灌丛生态系统;热性草丛生态系统;河流湿地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等.保护区植被共包括了7个植被型17个植被亚型28个群系42个群落.在一个保护区内有这样较完整的生态系统是罕见的.

保护区内发育着种子植物214科1 229属3 475种(含种下分类级), 我国所有热带地理分布类型在本区都有,占保护区属数的近80%,反映了保护区强烈的热带性质.以热带亚洲属及变型最多,有324属,占属数的27.88%.在307 km【sup】2【/sup】面积上分布着3 475种,密度为11.32种/km【sup】2【/sup】,充分显示了植物种类异常丰富.保护区因具有独特的生物地理环境,水热条件优越,区内栖息着众多的动物种类,有陆栖脊椎动物631种,昆虫346种.保护区面积19 265 hm【sup】2【/sup】,在如此狭小的地域内有如此繁多的物种,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丰富的物种多样性也造就了遗传基因多样性.特有种属分布多、重点保护物种多.具有国家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46种,占我国389种的11.8%,占云南省156种的29.5%.其中Ⅰ级保护的1种(桫椤),占国家Ⅰ级保护植物的1/8,云南Ⅰ级保护植物的1/4.除46种国家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外,还分布着云南省级重点保护植物51种,占省级重点保护植物的23.4% 3.2独特而典型的热带雨林

保护区内分布的以北越龙脑香、盈江龙脑香、云南娑罗双为代表的热带季节雨林是我国乃至世界上纬度最北的龙脑香林分布地区,是印缅热带雨林向东和北分布的极限类型,面积超过400 hm【sup】2【/sup】,是我国迄今为止面积最大的龙脑香林.这里有最典型的热带亚洲属,如龙脑香属、娑罗双属、团花属、白颜树属、八宝树属等.保护区还分布着见血封喉属、合欢属、龙血属、省藤属、铁青树属等多种较典型的旧世界分布及变型属,其中铁青树属的尖叶铁青树在我国仅见于这一区域,在我国及云南省珍稀濒危保护植物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如桫椤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幸存至今的少数乔状蕨类之一,各地数量都很少;鹿角蕨形似梅花鹿的鹿角,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在我国仅见于这一狭窄区域;长蕊木兰是被子植物中最古老的科,非常罕见,是植物进化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的珍稀濒危物种;阿萨姆娑罗双,极高大乔木,是东南亚热带雨林的标志和建群成分,我国仅见这一区域;纤细龙脑香属东南亚热带雨林的典型成分,我国仅在本区域有分布.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地理区位造就了我国热带新特殊类型,植被类型和植物群落结构颇具特色,与我国其它热区的植被相比有很多独特点,是我国境内不可多得的又一热带森林资源,也是我国热带新特殊类型. 3.3特有植物及生境的脆弱性

铜壁关自然保护区地处我国最北、最西的热带雨林区,已超过地理学上的热带,位置十分特殊,植物区系复杂,既有较多的热带种属,也有较多温带种属,但种属的生境适应性脆弱.例如,云南婆罗双是东南亚热带雨林优势科龙脑香科(Dipterocarpaceae)分布在热带北缘的一个物种,它在群落中成单优势种.在自然条件下,成熟的母树平均3~4 a出现1次盛产期,每株树可产生2 000~6 000粒种子,但种子寿命短,一般仅5~6 d,得不到发芽条件的种子很快丧失生命力,使云南婆罗双在一些地方己成为“间歇型”的下降种群类型. 3.4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奇特,具有较大的潜在经济价值

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复杂的地形地貌造就了保护区及其周边地区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大盈江、虎跳石位于盈江县城西南角的坝尾,大盈江数百米宽的江面在这里被两座屹立于江中的巨石挡住,两石间有7.3 m宽的狭缝,翻滚湍急的江水从狭缝中通过,滔滔江水拍打巨石,声震如雷,白浪滔天,气势夺人.景色秀丽――保护区内瀑布、温泉、奇峰异石等奇观异景比比皆是.休闲的好去处――古树奇木(中国榕树王、杨梅王、苏铁胜境中国橡胶母树王和少数民族的龙树圣境文化更是游客想往的好地方.保护区边缘地区少数民族占人口总数的一半以上,主要是景颇族,另有傈僳族、德昂族、汉族、白族杂居其间.在这片富饶美丽的土地上,各民族之间友好往来,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景观,它与自然景观相辅相成构成独具特色的旅游基石. 3.5经济植物种类繁多,种质资源丰富

保护区内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物种种类较为丰富, 有野生食用植物68种、淀粉植物38种、纤维植物50种、油料植物45种、芳香油植物40种、鞣料植物41种、染料植物16种、树脂与树胶植物17种、观赏植物91种、其他经济植物22种,共计428种以上,都具有较好的经济价值和开发价值. 4建 议

1)铜壁关自然保护区地处我国最北(北纬24°51′)最西(东经97°46′)的热带雨林区,已超过地理学上的热带,位置十分特殊,是我国乃至世界不可多得的又一个热带雨林分布区,具有很重要的保护价值.对于这样一个具有世界意义的重点生物多样性保护地区,应把生物多样性保护放在各级政府工作的重点,加强管理及能力建设,积极创造条件申报国家级保护区,争取国家的关注和资金支持.

2)对于这样一个重要的保护区,过去国际国内知道的人并不多.因此,加强对外宣传, 扩大影响,争取国际关注和国际支持,应视为保护区管理的一条重要策略.

3)保护区周边有自然村38个,涉及6 000多人,对保护区自然资源的依赖性较大,因此,要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 要把保护生物多样性放在工作首位,积极推进社区共管和社区发展.

4)盈江是地震灾区, 保护区是地震受灾户,基础设施落后,重建家园是当前的首要工作,国家已给予大力支持,在重建家园的过程中,各有关部门要给予更多的关注照顾.

5)云南婆罗双是东南亚热带雨林优势科――龙脑香科(Dipterocarpaceae)分布在热带北缘的一个物种,它在群落中呈单优势种,是“间歇型”的下降种群类型,要对其进行抢救性的人工繁殖研究.

6)铜壁关自然保护区内勐来河下游和洪奔河下游生物多样性丰富地段是建立热带季节性雨林云南婆罗双单优群落永久性监测点的最佳位置,应尽早启动建设监测体系.

参考文献:

[1]高升,杨卫玲.阿萨姆娑罗双在中国分布的海拨新记录[J].云南林业,2006(1B):218-219.

[2]徐贵华.铜壁关自然保护区盈江管理所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J].云南林业,2011(1) .

[3]FCCCP.保护区综合管理计划(盈江片)[Z].2002.

上一篇:金融科技与科技金融的区别范文 下一篇:司法局扫黑除恶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