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发展建议范文

时间:2024-01-26 17:34:43

循环经济发展建议

循环经济发展建议篇1

1.建立促进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

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在进行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实践的基础上,必须加快制定必要的循环经济法规,通过法规对循环经济加以规范,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建立循环经济特别要注意使用经济激励手段,如价格、税收和财政政策。目前,全国人大正在起草《清洁生产法》。应该说,这是我国推行循环经济在法律方面的一个良好开端。在这方面,可以充分借鉴日本的经验,制定《国家绿色消费法》和《资源循环再生利用法》,同时,建立具体资源再生行业(如家用电器、建筑材料、容器等)的法律。

循环经济要实现环境资源的有效配置,需要建立一套绿色保障制度体系。该体系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一是绿色制度环境,包括绿色资源制度、绿色产权制度、绿色市场制度、绿色产业制度、绿色技术制度等;二是绿色规范制度,包括绿色生产制度、绿色消费制度、绿色贸易制度、绿色包装制度、绿色回收制度等;三是绿色激励制度,包括绿色财政制度、绿色金融制度、绿色税收制度、绿色投资制度等。

2.探索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要建立循环经济,关键之一就是要改革现行的经济核算体系,从企业到国家建立一套绿色经济核算制度,包括企业绿色会计制度、政府和企业绿色审计制度、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等。核算体系改革的核心是改变传统国民生产总值(GDP)统计的方法,因为这种统计方法没有扣除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损失,是一种不真实、非绿色的统计核算。目前,一些国家已采用了新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方法,在计算国民生产总值时,扣除资源的消耗和环境污染破坏的损失。

在我国,应该加快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试点和总结。建议采用绿色国内生产总值(EDP)概念。EDP比较全面地体现了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的框架。EDP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减去产品资本折扣、自然资源损耗、环境资源损耗(环境污染损失)之值。通过全国(1999年和1995年)以及三明市和烟台市(1990年、1993年和1996年)的初步核算表明,建议的绿色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方法基本可行。这种核算结果可供各级政府领导部门使用,让他们看到传统国民生产总值和绿色国民生产总值之间的巨大差异,促使决策部门摒弃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选择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道路。

3.开发建立绿色技术支撑体系

循环经济的技术思路,是通过对经济系统进行物流和能流分析,运用生命周期理论进行评估,旨在大幅度降低生产和消费过程的资源、能源消耗及污染物产生和排放。在这一意义下,“绿色技术”体系包括用于消除污染物的环境工程技术,包括用以进行废弃物再利用的资源化技术,更包括生产过程无废少废、生产绿色产品的清洁生产技术。

建立绿色技术体系的关键是积极采用清洁生产技术,采用无害或低害新工艺、新技术,大力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实现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尽可能把环境污染物的排放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推行清洁生产技术要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通过清洁生产实现“增产减污”。同时,要把清洁生产的着眼点从目前的单个企业延伸到工业园区,建立一批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4.以绿色需求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绿色消费是推动循环经济的火车头。通过绿色消费教育,引导公众积极参与绿色消费运动,使循环经济的观念深入人心。在消费引导方面,各级政府要起保护环境的表率作用,通过政府的绿色采购、消费行为影响事业单位、企业和公众。例如在政府采购中,优先采购经过生态设计或通过环境标志认证的产品,优先采购经过清洁生产审计或通过ISO14001认证的企业的产品;在使用中,注意节约及多次重复使用,在办公用品等废弃后主动回收等。

5.积极开展循环回收利用的试点

循环经济发展建议篇2

关键词:循环经济对策建议

1.循环经济的内涵

所谓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的不同之处在于: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特征是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与此不同的是,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在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思想指导下,把自然、经济、社会和环境作为一个系统工程统筹考虑,立足于生态,着眼于经济,强调经济建设必须重视生态资本的投入效益,认识到生态环境不仅是经济活动的载体,还是重要的生产要素。要实现经济发展、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四者的相互协调和有机统一。

2.宜宾白酒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分析

2.1 可行性分析

2.1.1白酒行业的原料适于发展循环经济

白酒酿造以粮食为主要原料,而原料来源于土地,酿酒后的丢糟历来都是家畜饲养的饲料。目前,规模化酿酒后的丢糟,则采取工业化加工为丢糟粉、麦可利动物保健元素等饲料原料,饲料饲养家畜后的粪便,又是极好的有机肥,最终又回到有机原粮种植基地的土地上,这是一种典型的循环发展途径。

2.1.2白酒行业是个小污染行业,利于发展循环经济

酿酒企业的主要污染物为丢糟、黄水、有机污水、燃煤烟尘。其中:丢糟、黄水已完全循环利用,仅考虑如何提高其加工深度和精度,进一步提高技术附加值,控制一定产值的资源消耗;有机污水可以处理到符合养鱼的质量而排放,循环进入大自然,还需研究其回收利用途径,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以控制一定产值的资源消耗;燃煤烟尘通过处理后,达到标准排放,但未能循环利用,只有通过技术的进步,对燃煤设备进行技改,才能有效提高热能的利用率。

2.2必要性分析

2.2.1反哺农业的必要

实施工业反哺农业既是一项惠农政策,也是推进工农业相融互动、协调发展的一项有效途径。近年来,宜宾市凭着自身优势,加大力度,强化措施,积极探索工业,特别是农副产品加工业反哺农业之路,取得了较好成效。

一是通过采取优惠政策,扶优扶强,落实龙头企业的发展。

二是采取“公司+农户+基地”、“公司+支部+协会”、“订单农业”等多种生产经营模式推进农业产业化、集约化经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生产一斤酒约需三斤粮,全国白酒现在三分之二是液态酒,人们消费需求由液态酒(酒精勾兑酒)消费向固态发酵酒(粮食酿造酒)消费转变,使酒用粮食需求增加,缺口大。据有关资料统计,宜宾大量酿酒用粮需外调,酒用粮食零星种植,原料供不应求,宜宾红粮缺口20万吨。

三是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转移,增加劳务收入。据统计,2009年翠屏区16户规模以上农副产品加工业中有4794名固定职工,其中23010属于农民工,同时每年季节性用农民工2000多个,仅此一项将每年为农民工带来劳务收入2000元以上。

2.2.2促进工业旅游资源开发的必要

白酒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式有参观游览,参与生产过程,学习管理经验,购买产品等,容知识性、观赏性、商品性于一体,可以满足旅游者多方面的需要。白酒旅游资源的开发还能带给人们温馨愉快的生活感受:传递丰富新颖的知识、展示激动人心的场面、提供货真价实的白酒产品、让人们体会富有成就的喜悦。还能让人们了解白酒的生产过程,这些特征表明白酒旅游资源的开发能够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要,带给人们多方面的感受。另一方面,白酒工业旅游的发展依托白酒企业现有的设施条件,同时增加完善部分与旅游服务相关的设施和内容,在不影响正常生产的情况下,为白酒企业增加利润和收入开辟新渠道。同时,工业旅游的发展还大大增加了白酒企业的就业容量,降低了就业门槛,这对于就业负担过重的大型国有企业而言具有明显的就业替代效益。而且,白酒企业开发和利用白酒旅游资源对于吸纳失业劳动力,缓解突出的社会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据有关统计资料表明,旅游业每就业一人,会带动相关产业5—7人就业,尤其为白酒企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寅宾白酒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与建议

3 1整合资源,增强市场竞争力,为发展循环经济打下基础

宜宾除五粮液、五粮春等全国知名品牌外,还有叙府、竹海酒业、梦酒、故宫御等区域性品牌,具有打造成为全国知名品牌的先天条件和基础,只要善加扶持、精心培育,其品牌价值会快速提升,届时,宜宾将成为中国名牌白酒荟萃之地。优先扶持一批具有一定基础和发展潜力的白酒生产企业。在融资渠道上积极探索库存原酒抵押贷款等模式,扩大对白酒企业特别是成长型白酒企业信贷支持力度;在建设项目上鼓励企业技改扩能,通过技改,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和产品换代,帮助企业快速成长、壮大;在税收政策上建立激励企业扩大生产能力的激励机制,将本地企业技改资金投入纳入招商引资政策管理,帮助企业规避和减少相关税费,降低白酒生产税赋,提高中、低档白酒的市场竞争力,为发展循环经济打下坚实基础。

3,2发展农业一体化经营,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要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帮助农民找到脱贫致富的发展之路;只有立足特色,发展产业,建立企业利益与农民利益共同体,才能真正以工哺农、兴企富民。在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上,笔者认为,宜宾作为中国酒都,应以白酒主业为龙头,实施四大措施:

首先,向饮料产业延伸。玉米浆、果汁果蔬、茶饮料三大饮品系列,既与白酒生产有着“不解之缘”,又在我市农村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白酒企业应抓住商机,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进行产业开发,与农民签订规模种植合同,为农民提供种子、资金、技术等项服务,农民按照订单合同进行种植,真正做到反哺农业。

其次,向饲料产业拓展。如前述“循环经济”模式,笔者建议投资一定数量资金筹建有机饲料加工厂,对酿酒生产的酒糟、玉米浆生产剩余的玉米棒芯、秸杆等进行深加工,为农民发展奶(菜)牛、生猪、鱼禽等养殖业提供饲料。这一产业开发,将有力推动该地区农民规模化养殖的进程。 第三,向养殖业扩展。在发展饲料产业的同时,饲料工厂还应与农民联合,开展两大规模化养殖:一是投资资金在宜宾几个县镇建立奶牛养殖小区,规模养殖一定数量的奶牛、年产一定数量的优质鲜奶,并为周边地区农户提供优种后备奶牛;二是投资金在部分乡镇建立生猪养殖基地,既发展商品瘦肉,又作为农业产业化的重要链条,起到“循环经济”作用。两大养殖业采取“分步实施,滚动发展”的办法,以五年为达产目标期,可创造不错的收入,带动更多农户增收。 最后,向有机肥料产业推进。投资兴建有机肥料加工生产基地,按照“工业化生产、无害化处理”方式,将禽畜粪便等加工成有机肥料,为茶农生产有机茶、菜农生产有机菜和农民种植粮食提供肥源。

3.3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笔者认为,应“发展农业产业化循环经济”,对“农业产业化”与“循环经济”的认识是:循环经济是产业化发展的方向,产业化是循环经济的必由之路;循环经济偏离产业化路子便成为无源之水,而农业产业化离开循环经济也就没有了生命力;企业反哺农村,最忌拚资源、盲目上项目和搞短期效应;只有走农业产业化循环经济发展之路,才能实现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柳,白酒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理论与实证研究[J].软科学,2008,(2),64-66.

循环经济发展建议篇3

关键词:农业;循环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3 文献标识码:A

1 强化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意识

我们当前所谓的农业循环经济主要是指农业发展的同时强调社会、经济、环境、资源等协调一致的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道路。但是当前我国农民素质都不是很高,对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视程度不是很高,这就需要有关农业部门能够发挥自身的职能采用多种方式方法普及循环经济的形式,加快农业循环经济在我国的发展。

2 加强农业循环经济的基础理论研究

作为农业科研人员应该对我国目前农业发展情况有深入的了解,并认识到实现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性,科学地阐述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的基本涵义及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为了科学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

有关部门应该根据当前农业发展现状加强对农民宣传教育力度,充分地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进行传播,尽可能地使农民对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有深入的了解和正确的认识,加强农民绿色消费、创新生产、树立社会发展和自然资源和谐相处的价值观,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政府部门应该积极发挥自身的职能,增进和农民之间的关系,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农业活动中去,积极地引导农民树立科学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型发展观、树立自然是我们得以生存的基础的新型价值观、树立实现再生资源代替不可再生资源的新型生产观、树立限制一次性产品消费的新型消费观,进一步为实现农业循环经济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3 构建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财政支持体系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在农业税收制度上做了很大改进,不断的推进新的农业税费制度,进一步减轻了农民的经济独立,促进了农业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我们下一步就是实行新的农民补贴政策,使农民享受更多的政府待遇,促进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我们必须注意的是当前虽然农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导致的环境污染、资源的过度利用等等现象越来越严重,反过来也会导致农业生产质量的下降,我们不应该以破坏环境为发展经济的代价,应该实现可持续的发展,而农业循环经济就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金融制度方面,应该根据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制定和调整我国的财政分配制度,向发展农业方向做一些倾斜,尽可能地增强农业和农民的经济收入。各级地方政府需要根据当地农业发展水平,依法安排和落实农业预算,保证严格地执行农业预算制度,建立并不断完善财政支出政策。运用多种补助杠杆,引导社会各界加强对农业和农村的投资,促进农业和农村的快速发展。为了更好地实现农业循环经济,应该设置专门的农业生态发展基金,并安排对农业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增加各地区农业发展交流机会,农业发展地区应该建立小型的试验示范。根据当地的农业要素情况选定了科学的发展项目,政府及银行部门应该给予大力的支持。此外,还应该从国家、集体、社会出发,多渠道、多手段的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不断的增加农业的资金投入。但是,最近这几年虽然国家对农业经济的发展十分的重视,在资金上也给予了大力支持。但是实行农业循环经济的过程中,资金使用量将越来越多。所以各地方政府除了从财政方面获得一定的发展资金之外,还应该探索新的资金获取渠道,发挥失常运营机制和资源配置作用,政府、农民、企业三者之间应该共同努力,促进循环经济的稳步发展。

4 加强农业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

一要加大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力度。我国农业科研人员不足,人员知识水平不高,是制约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的技术研究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加大人才的培养力度,制定人才培养计划,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培养出一大批高素质、高水平的农业循环经济人才。二是完善农业科技投入和技术推广体系。这就要求政府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并完善其推广体制,以建立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投入和推广体系,千方百计地增加农业科技的投入。我国现阶段投入在农业上的科研经费远远不足。而这仅靠政府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就要创新农业科技投入方式,走市场化道路,鼓励和动员全社会各层次的力量加入到农业科技投入中来。调动人员从事农业科技投入的积极性,特别是发挥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园或场)、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的示范和技术推广作用。

5 培育农业循环经济的载体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是产业集群,政府应通过财税、金融等各种手段,加大对有技能的劳动力群体、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信息服务等方面的投入,形成植根于本地的农业产业集群。这就需要企业间建立一种学习和交流的机制,即鼓励各企业间建立一定的联系以促进交流和学习,用以增强企业间的承诺和信任。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另一个有效载体是园区建设。这就要求我们要根据我国现有的产业及区域布局,制定出包括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聚集的农业经济园区发展的规划,打破传统的行业和部门间的割据,同时以生产要素为纽带,将有共生关系的产品加工企业集中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园区或者几个集团内,从而实现有害污染物的内部闭路循环,使资源在生产过程中得到高效重复循环利用,进而使企业间相互依存,最终实现高效益、低成本的发展与扩张,产生集聚效益。另一方面,做好农副产品出口基地园区建设,大力推进出口农产品的清洁生产,使农副产品达到质量、环保等方面的国际标准。

6 探索农村发展循环经济的多种模式

大约有四种模式可以在不同的地区推行:(1)以鱼塘为中心的生态园;(2)间作不同作物、种养相结合的生态园;(3)山林基地种养相结合的生态园;(4)以沼气为核心、种养相结合的生态园;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民整体文化素质要加大对农民的教育及培训的力度,尽快地把文化素质较低的农民培养成高水平的新型农民;根据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采取各种形式以实施农村实用型人才的培训工程,培养一大批生产经营的能手,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力的水平;尽快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完善义务教育的有关政策;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大力实施“阳光工程”。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世界农业以实现循环经济为目的向前发展着,这也是二十一世纪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是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是长期性的,在实际的推广过程中会面临着各种问题,这就需要政府及相关部门能够大力支持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并做好宣传鼓励工作,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作为政府部门应该在思想上提高认识,财政部门也应该加强对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持,技术部门也应该无偿提供给农民相关的农业先进技术,促进农业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曲格平.发展循环经济是21世纪的大趋势[J].当代生态农业,2002,1:18-20.

循环经济发展建议篇4

曾培炎在讲话中说,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创新性很强的工作。要加快发展循环经济,使资源回收利用、循环使用,把废弃物化害为利、变废为宝,从根本上缓解资源供给的压力,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产生,通过节约降耗和培育循环利用产业提高经济效益,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落到实处。

会议指出,发展循环经济要着力推进六项重点任务:一是切实加强能源资源节约。抓好工业、交通、建筑三大领域和九个重点行业的节能工作,实施十大重点节能工程,推进千家重点企业节能行动,加强节材、节水、节地工作。二是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淘汰一批污染严重企业,着力改造一批重点企业,重点监管一批消耗高、污染多企业,限期治理一批不达标企业,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推进清洁生产改造,加强清洁生产审核,鼓励企业生产和使用清洁能源、无毒无害原材料。三是着力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加强矿产资源的综合勘查和开采,推进综合利用。以城市、资源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为平台,实行产业集聚发展、企业集中布局、污染集中处理和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四是广泛开展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和废旧产品再利用。建立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分选系统,推行废旧金属等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提倡闲置物品和旧物品的调剂使用。推进废旧机电产品的回收利用和再制造,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五是继续抓好循环经济试点。推进重点行业及企业、重点领域、重点园区、重点地区和城市试点,探索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模式,搞好分类指导,发挥示范作用。六是努力增强循环经济技术创新能力。以企业为主体,加强循环经济领域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以项目为依托,推进循环经济技术装备的研发制造,发展专业化的技术、咨询、管理服务。

会议从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无害化以及体制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全国“十一五”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0%左右,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30%,机电产品再制造达到一定规模,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提高5个百分点,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6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

会议要求,所有城市到2010年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所有新建燃煤发电机组同步安装并运行脱硫设施,已建燃煤发电机组在2015年以前全部完成脱硫改造;水泥行业现有日产2000吨以上和新建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要安装或建设低温余热发电设备;钢铁行业现有1000立方米以上高炉和新建高炉,要安装或建设炉顶压差发电设备。

会议强调,各地区、各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搞好规划,抓紧出台政策措施,尽快健全法规体系,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力争在新的一年迈出实质性步伐。

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以及地方和企业代表等作了典型发言,国务院副秘书长张平主持会议。中央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负责人、部分中央企业和行业协会负责人在北京主会场参加了会议。

循环经济发展建议篇5

一、新世纪日本循环经济的主要进展

1.开展废旧物资回收及资源综合利用

近年日本在废旧物资回收中,对旧船舶、旧汽车、旧家电越来越广泛关注。2000年日本开始构建“FRP(玻璃纤维强化塑料)废船回收体制”。这也是新世纪伊始日本迎来废船高峰期的一项重要措施。目前,日本有FRP废船超过1万只。还有约14万只闲置船只,正在加紧回收或廉价处理。随着《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2000年6月)、《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基本法》(2001年4月)的实施,日本每年约有500万辆废旧汽车,由厂家负责回收。车主交纳部分回收处理费。“家电垃圾”更是废旧物资回收的大宗。2002年日本全国指定交易场所回收的4种废家电(空调、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合计为1015亿台。”这些废家电,也由厂家或厂家委托的交易场所负责回收,用户向交易场所交付少量费用。仅此一项,每年就可回收10万吨左右的铁、铝、铜、铅等金属、塑料、玻璃等有用物资。

近年日本在资源综合利用上也有新进展。首先,是生活垃圾中的资源综合利用。2001年日本垃圾排放总量为5210万吨,人均每天为1100克。其中,生活垃圾约占67%。在生活垃圾中,塑料容器的比率约为4成。由于塑料制品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废旧塑料容器也加大了环境负荷。近年日本各市镇村积极实施《垃圾减量化计划》。其中,包括废旧塑料容器在内的资源回收率,2000―2001年已从14.3%增至15.0%。回收PET瓶(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制的瓶子,轻而不易碎),经粉碎既可作聚脂纤维的原料,又可再生PET瓶。1997―2002年日本市镇村PET瓶的回收率,已从9.8%增至45.6%。加之企事业的回收,PET瓶的总回收率已达53.4%。福井县武生市的残疾人生产设施“向日葵作业所”,近年用PET再生布制成购物袋。武生市称其为“环保袋”,提倡市民持袋购物,以减少临时性塑料包装等的环境污染。其次,是建筑工程废弃物的综合利用。2000年日本政府颁布《建筑材料再利用法》。随即又制定《建筑副产品适当处理推进纲要》。2002年还制定《建筑材料再利用推进计划》,并在全国构建建材信息交换系统、国土交通省也规定:施工单位要推进建筑污泥的再资源化和再生建材的使用等等。

2.推进“生物能源综合战略”

日本是能源匮乏的国家。早在1974年日本就制定并实施“新能源开发计划”,即“阳光计划”。1993年推出“能源与环境综合技术开发计划”,又称“新阳光计划”。近年在循环经济发展中,日本又将生物能源开发提到战略高度。2002年12月日本政府制定并实施“生物能源综合战略”。其中包括:(1)生物能源的生产、收集、运输战略;(2)生物能源转换战略;(3)生物能源转换后的利用战略。这一战略,是将家畜排泄物、木质废弃物、有机污泥、食品废弃物等未利用的生物能源,转换成沼气等气体燃料或甲醇等液体燃料,成为具有广泛使用性的高效燃料。构成日本近年发展新能源(太阳能、地热、风能、生物能源等)的重要内容之一。2003年文部科学省开始“生物能源复合处理及再生资源化工程”。农林水产省也实施“生物能源生产技术开发”等等。作为国家战略,日本为推进生物能源发展,采取诸多措施:(1)增设生物能源相关的信息网点并通过举办各类研讨会等,提高民众的认识;(2)构建有效利用生物能源的社会体制;(3)对地方发展生物能源给予支持;(4)相关府省组建“日本生物能源综合战略推进会议”;(5)设立政府的相关咨询机构等等。目前,日本能源自给率仅为20%。其中,核能占13%,生物能源仅占1%。日本政府计划到2010年将生物能源比率提高10个百分点,使日本能源自给率提高到30 %。届时,生物能源将成为最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新能源。

3.建设无垃圾型城市

从2001年6月开始,日本在大都市圈逐步建设无垃圾型城市。作为第一阶段的计划,是以东京都、琦玉县、千叶县、神奈川县为对象进行试点。2001年7月有关都县及相关省厅成立了“首都圈无垃圾型城市推进协议会”,并于2002年4月制定了中长期计划。该计划确立了超过国家基本要求的废弃物减量化目标。各都县充分利用本地区产业集聚和基础设施健全的有利条件,集中兴建废弃物处理及综合利用设施。东京都的日野市,2000年制定《创建无垃圾城市计划》。约向3万多市民讲请“垃圾改革”的必要性,实行以户为单位进行垃圾分类收集。其结果,一年后实现垃圾减量50%的效果。2002年7月,近畿地区(滋贺县、京都府、兵库县、大阪府、奈良县、和歌山县)也开始构筑无垃圾型城市。先是成立“京阪神无垃圾型城市推进协议会”,并于2003年3月制定了中长期计划。该计划规定了超过国家基本要求的废弃物处理目标。并决定以大阪湾广域临海环境整备中心为核心,整备废弃物综合利用设施,并培育适应循环经济发展的环境产业。

4.构建综合静脉物流体系

2001年7月日本政府制定了《新综合物流施政大纲》。以港湾作为静脉物流据点,在全国先后指定18个港口,逐步物筑综合静脉物流体系。(1)降低环境负荷。从2002年起,在海运、铁路等运输业,通过货主、物流企业等合作,实施降低环境负荷的相关举措。在确认已取得一定效果的场合,由政府发给补助金。(2)提高物流资源使用率。2002年以来,推进港口24小时开放和通关手续一步完成,已成为日本政府和港口管理者的当务之急。2001年11月,在港运劳资协议的基础上,实施装卸作业全年除1月1日以外364天24小时作业。并从2002年10月先在横滨港进行为期1年的试点,后在全国主要港口推广。从2003年7月通过使用EDI(电子信息交换系统)和SeaNACCS(海上货物通关信息处理系统),实施贸易、港口手续电子化,使各种手续一步完成。(3)发展国际物流特区。到2003年5月,日本政府认定的结构改革特区有117个。其中,发展国际物流特区的构想就有15个。如北九州市2003年在《国际物流特区构想》中确定:在北九州港增设太刀浦集装箱码头,到2004年底建成很有影响的集装箱港口。这一建设的一大特点,是引进民间资本,实施投资多元化。在全部1000亿日元的建设费中,国家投资520亿日元,地方投资330亿日元,民间投资150亿日元。设施建成后极大地提高了北九州港的国际竞争力,使之成为具有综合静脉物流体系的国际物流据点。

二、日本推进循环经济的重要举措

1.完善法制建设

世纪之交,日本政府颁布了《推进循环型社会形成基本法》(2000年6月)、《新环境基本

法》(2000年12月)。又对20多部循环经济立法进行制定和修订。如《提高资源有效利用法》、《固体废弃物管理法》、《建筑材料再利用法》、《食品循环资源再生利用法》、《绿色购入法》等等。2001年4月还颁布实施《PRTR法》(环境污染物质的移动、排放登记制度)。该法规定:各企业必须对列为登记对象的354种化学物质的数量,做到准确把握如实申报。加之原先颁布的《容器包装收集及再利用法》、《家电再利用法》等,已构建成循环经济的法律框架。随着日本循环经济立法的日臻完善,司法力度也在日渐增加。2000―2004年日本环境犯罪的检举件数,从2396件增至4377件,增长82.6%。同期,环境违法的率,也从65.2%增至68.8%。近年日本循环经济的法制建设,有几个明显的特点:(1)既坚持政策的连续性,又坚持法律的阶段性;(2)既做到立法目标明确,又做到措施具体;(3)既注重法律强制,又完善激励机制;(4)既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又重视政府的宏观调控。

2.重视科技开发

2000―2002年日本与循环经济有关的科研费普遍增长。生命科学研发费从177亿日元增至207亿日元,增长16.9%。环境保护研发费从53.2亿日元增至68.0亿日元,增长27.8%。在循环经济科研领域中,日本研制的废弃物再利用型烧却炉(燃气熔融炉)、生分解性塑料制品等,已居世界领先地位。2003年列入文部科学省、环境省等5省的国家级循环经济研发课题就有38项。如构筑城市生活排水废弃物处理体系、食品资源循环体系技术开发、资源循环型住宅技术开发、建筑废弃物资源再生利用技术研究、高效资源循环与回收技术研究等等。近年日本循环经济科技开发,有三个明显趋势:一是突出前沿。将纳米技术这一科技前沿技术,列为科技战略的重中之重。所谓纳米技术是指用纳米材料制造新产品的科学技术。近年日本紧紧抓住发展纳米科技事业,成为循环经济发展的一个新亮点。如文部科学省2003年“关于推进纳米材料研发方案”,就将环保材料、能源高效利用材料、发掘新机能高性能物质材料等置于重点。二是关注社会。在近年日本的国家与社会研发战略中,就将环境领域列为四大重点之一。着重进行有关地球温室效应;资源循环型技术;都市再生技术;化学危机物质综合管理技术;地球水循环变动技术等研究。三是注重实践。2003年日本已在推进“环境共生城镇”建设。已选定7个市(室兰市、饭田市、田原市、八幡市、京都市、北九州市、日南市)进行试点。其中,北九州市环境共生城就是比较突出的一个。该市场发展资源回收利用的静脉产业,已聚集九州地区190多家企业。有实力的大企业自己出资购地并按规划建设。对实力不强而有发展前途的中小企业,地方政府提供用地等优惠支持。此外,九州大学等18所大学,也纷纷进入并设立研发机构。使“环境共生城”成为研发、教育培训、科技示范、静脉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

3.实现全民共同参与

依照《新环境基本计划》规定的“实现中央、地方政府、企业及个人共同参与”的基本方针,近年日本又有新举措。(1)改革政府管理体制。首先,赋予环境省以重任。2001年新设置的环境省,除了有代表政府制定并实施循环经济的综合政策外,还有独立承担的6项重要管理职能。其次,健全协调机制。在相关府省遇有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事宜,要与环境省一道共同承担责任,或由环境省通过劝告等方式进行必要的干预。形成政府职能部门分工协作,由政府集体推进循环经济的新管理体制。(2)充分发挥中央环境审议会的纽带作用。审议会是战后日本政府依法设置并附属于各级政府的咨询机构。目前,日本内阁、政府各省、都道府县、市镇村,都设有审议会。中央环境审议会就是附属环境省的重要咨询机构。近年日本在制定并实施《新环境基本计划》中,中央环境审议会就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事先听取各界各阶层意见,对计划草案反复论证,提出许多有真知酌见的新观点新举措。尤其是对列入计划的战略任务,每年还要进行跟踪调查。其结果,由审议会议长向环境大臣报告,环境大臣向内阁报告。对政府环境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起了重要咨询作用。同时,中央环境审议会的主要成员,又多为行业、企业负责人。通过审议过程,也调动和发挥了企业、行业团体的积极性。(3)重视民众参与。2003年7月日本颁布《关于增进环境意识及推进环境教育的法律》,开展各阶层民众的环境教育。环境省为培养环境活动骨干人员,还建立了“环境顾问登记制度”。到2003年已有环境顾问3611名。内阁府从2003年10月起还开展“省资源省能源国民运动”。鼓励民众参与资源回收及垃圾减量等活动,从自身作起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4.推进国际环境合作

随着《新环境基本计划》的实施,推进国际环境合作已成为日本长期的基本方针之一。(1)积极推进国际间的合作研究。首先,日本积极参与联合国以及地区间的国际环境合作。如参加发达国家首脑会议、联合国各种委员会、经济合作开发组织(OECD)、亚太经济合作会议(APEC)、东盟与中日韩合会等等。就地球环境问题、能源资源问题、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等问题,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其次,开展地方公共团体的双边国家间合作。到2002年为止,日本都道府县的87%、政令指定城市的100%、全国21%的中心城市,都开展了国际环境合作。在全国地方公共团体进行的153项国际环境合作中,最多的是“水环境保护”(有30项),再就是“人工培养”(有27项)。(2)积极开展国际学者交流。1999―2002年在日本大学及研究机构中的外国学者,以2.2万人增至3万人。这些学者主要来自亚洲占48.8%,欧洲占24.9%,北美仅占17.7%。同期,日本派出的学者,也从9.4万人增至11.6万人。派出的地区,主要是欧洲占33.7%,亚洲占31.8%,北美仅为28%。这表明,亚欧已是日本开展包括环境在内的国际间学者交流的主要目的地国家和地区。(3)积极开展国际间信息交流。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独立行政法人)从1987年起,与美国、德国等相关机构构筑了“国际科技信息网”。现已提供包括循环经济在内的200多种科技信息资料。环境省每年还出版英文版《环境白书》,向国外发行。并通过亚洲太平洋环境信息因特网,用英语提供日本环境信息。

三、背景分析与前景展望

新世纪日本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是有其深刻背景的:

1.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现实要求

2000年日本经济社会活动的资源投入总量,约为21.3亿吨。在投入的资源中,约有一半被废弃掉,而在废弃物中的资源,实现回收利用的也仅有2.2亿吨。只不过是资源投入总量的1/10左右。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已使日本的资源与环境不堪重负。为使日本经济尽快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即“资源一产品一再资源”的物质循环流动过程。2000年12月日本政府在《新环境基本计划》中

明确规定:“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为总目标”,“以环境负荷小的资源循环利用为基础,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体制”。计划还制定了四项重点环境政策:实施污染者负担的原则;提刘环境的效率性;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推行环境风险制(RISK)。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对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既提出现实要求,也起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2.有公害肆虐与治理的经验教训

20世纪50―60年代,在日本政府经济发展优先政策推动下,公共投资向产业基础设施高度集中。企业一味追求经济效益,成为“世界公害大国”。1971年日本第65次国会集中审议公害问题,制定并修改14项环保立法,成为日本环境政策的转折点。20世纪70年代日本政府分别对大气、水质等制定“环境标准”,并对企业排气排水进行“浓度限制”。各市镇村也与辖区企业制定“防公害协议”,成为企业必须遵守的社会公约。经过艰辛努力,日本成为世界公害治理先进国家。从公害大国到公害治理先进国转变的经验教训,是日本举国上下用沉重代价换来的,至今成为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

3.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急切需要

据瑞士国际管理与发展学院发表的《国际竞争力年度报告》显示,1989―1991年日本的产业国际竞争力居世界首位。此后,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急剧下降。1999年为16位,2000年为17位,2001年为26位,2002年降至30位。这主要是制造业生产率低下所致。日本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TFP),1985―1990年均为2.3%,1990―1995年降至年均-0.2%。两个5年间的降幅达2.5个百分点。近年日本政府和企业采取诸多举措,急于寻求摆脱困境之路。其中,通过采取加快环保产品科技开发、促进资源综合利用等循环经济战略,不仅在减少环境负荷上做出贡献,而且成为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新源泉。

4.应对全球环境要求与限制

1997年12月由联合国气候大会在日本通过,并于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的《京都议定书》,昭示了国际社会在温室气体排放方面有法可依时代的来临。按照议定书的规定,全球工业化国家到2012年将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削减5.2%。其中,日本削减6%。然而,时隔6年,至2003年日本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13亿3900万吨。与《京都议定书》基准年(1990)12亿3700万吨相比高出8.3%。与削减6%的排放总量相比更高出14.3%。对此,在《京都议定书》生效之际,日本环境省官员大村史指出:“日本将全力以赴遵守《京都议定书》的规定。这不容易,但也并非不可逾越”。经济产业省也表明:在日本30个产业部门中,有11个可能无法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目标。事实表明:日本要达到议定书规定的减排目标仍任重道远。因此,应对全球性环境要求与限制,已成为当前日本循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循环经济发展建议篇6

一、我市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新型经济增长模式。换句话说,循环经济是指通过资源的循环利用和节约,实现以最小的资源消耗、最小的污染来获取最大的发展效益。

通过调研和讨论,我们认为,我市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不仅能够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经济效益,减少废弃物排放,改善生态和环境质量,而且还能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是我们实现资源型城市转型、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打造城市名片的重要途径。经过几十年的建设,特别是近几年来的快速发展,我市已初步形成了煤炭、电力、水泥、金属镁和畜牧业生产加工五大优势产业和门类较为齐全的经济发展格局。

年,全市煤炭开采量达到1000万吨以上,作为国家重点企业之一的鹤煤集团,年产量达724万吨,占到70%。全市发电量为31.3亿千瓦小时,装机容量为50万千瓦,万和电厂二期、三期投产后,全市装机容量将超过250万千瓦。全市水泥产量为335万吨,同力水泥公司是新型水泥企业的代表之一,年生产能力200万吨,三期、四期建成后,全市新型干法水泥生产能力将达到800万吨。全市限额以上金属镁企业16户,年产量达8万吨,镁粉、镁粒出口量居全国首位,已成为全国优质金属镁生产基地和加工基地之一。

我市是省畜产品生产、加工和出口创汇基地,是全国最大的规模化肉鸡养殖基地,年畜牧业产值和加工产值双双突破30亿元。万头猪养殖场32个,年出栏肉猪108万头;30万只规模化肉鸡养殖场210个,年出栏肉鸡9728万只;肉类产量达21.6万吨,禽蛋产量11.8万吨;猪鸡粪便处理加工厂10余家;饲料生产厂家64个,年消耗玉米、麸皮等农副产品70万吨;大用、永达等企业肉食深加工品种多样,部分产品直供肯德基、麦当劳、德克士等洋快餐公司,产品附加值大幅度提高。

近年来,我市城市生态建设不断取得新的进展,特别是新区的快速发展,已成为省城市建设的亮点。老区的城市改造、道路、灯光、绿化、污染整治、市容市貌等跃上一个新的台阶。淇河水质得到有效保护,为我国北方最清洁的河流之一。全市空气质量基本保持优良状况,好于全省平均水平。推广清洁能源和绿色能源、倡导绿色消费的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城镇环境和生态建设有了新的进展。

在调研中我们看到,丰富的自然资源为我市这个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长期以来产业发展结构不合理,资源综合利用率不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对全市的生态环境带来了许多的负面影响。煤炭行业产生的煤矸石,目前全市累积存放1500万吨左右,占地45万平方米,合计670多亩,并且仍以每年50万吨递增;矿井水每年排放量在3160万立方米;矿井瓦斯气体每年排放量在4541万立方米。金属镁行业历史上积累的废渣已达120万吨,并且每年仍以1:12的比例递增。电力行业产生粉煤灰每年在36万吨以上,排放的废气在164亿标立方米以上。水泥行业产生的废气每年排放量在95亿标立方米以上。化工、造纸等行业,废气、废水的排放也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和根本治理。

委员们在调研和协商讨论中深切感受到,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容量形势、逐步枯竭的自然资源和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如果继续走传统的经济发展之路,仍旧沿用“三高”(高消耗、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型模式,以末端处理为环境保护的主要手段,那么资源存量和环境承载力将不可支持未来经济的快速增长,必然阻碍快速发展的经济,并且会加大对生态和环境的破坏,贻害子孙后代。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积极探索城市转型模式,调整经济发展思路,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贯穿到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产品生产中,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通过调研和协商讨论,我们认为,我市发展循环经济具备一定的基础,部分产业具有一定的优势,煤炭、电力、水泥、金属镁和畜牧业生产加工五大循环经济产业链已初具雏形,城市生态建设也有了新的进展,居住环境大大改善,但这与建成国家级“循环经济发展试点市”的目标还有相当的距离。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我市还处于初始阶段,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还不少,主要表现在:一是少数人对发展循环经济认识不到位,认识水平有待提高;二是统筹规划和科学组织有待进一步完善,县区之间、产业之间、企业之间发展不平衡;三是政府主导循环经济发展的领导工作机制还不健全,责任落实还不到位;四是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机制还远未形成,政策支持不够有力;五是支撑循环经济发展的科技体系显得乏力,技术瓶颈制约比较突出;六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利益导向还不够明确,氛围不够浓厚。

二、我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亮点与前景展望

在调研过程中,委员们欣喜地看到,目前我市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已经做出了积极的努力,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一些具有鲜明的循环经济特色的环保项目已相继建成投产。比如,在煤炭工业产业链中,鹤煤集团利用煤炭开采中伴生的矿井瓦斯发电,首先在四矿建成2×500KW瓦斯发电机组;在二矿、三矿分别建成的年选煤能力45万吨和150万吨的选煤厂,通过对原煤进行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条,节约了资源,提高了产品附加值;年产1.8亿块的煤矸石烧结砖项目正在积极运作。在电力工业方面,万和发电公司利用发电时产生的粉煤灰制砖,投资650万元建成了年产1000万块的粉煤灰灰渣制砖厂。在水泥工业方面,同力水泥有限公司利用电厂产生的粉煤灰和工业废渣作为配料生产水泥,年消耗粉煤灰30万吨、工业废渣15万吨;利用水泥生产中产生的废气余热进行发电,每年可节约标准煤5.6万吨;对废水进行循环利用,实现零排放。在金属镁产业链中,维恩克镁基材料公司采用水煤浆代替原煤,提高能源利用率,使燃烧效率由原来的70%提高到98%。畜牧业方面猪鸡粪加工成有机肥料向市场出售,鸡血、羽毛、杂骨等下脚料加工成动物性蛋白质饲料等等。这些项目不但节约了资源,降低了物耗,减少了污染,给企业带来了明显的经济效益,而且也带动了五大产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为全市循环经济的发展树立了典型,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我市发展循环经济具有广阔的空间和良好的前景。水泥厂三期工程建成后,本市产生的粉煤灰可全部就地转化,并消化部分外地粉煤灰,公司日产熟料将达到1万吨,成为全省最大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企业之一。电厂二期、电厂三期和热电联产项目建成投产后,全市电力总装机容量将超过250万千瓦,成为重要的电力工业基地,届时本地煤基本上全部就地转化。晋煤东输、风力发电等项目建成投产后,我市将成为颇具特色的立体能源城市。煤化工项目、废弃物再利用项目以及企业之间的共生耦合空间的开发利用,将为我市经济发展拓展新的领域,注入新的活力。最近几年,我市将新上工业循环经济项目35个,总投资约115亿元,这些项目建成投产后,将使全市的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环境质量和城市生态得到显著改善。

通过调研和协商讨论,委员们对我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前景有了一些设想,认为完全可以在1—2两年内,把鹤煤集团、万和发电有限公司、同力水泥有限公司、维恩克镁基材料有限公司初步建成循环经济型的示范企业,构建较为完善的煤炭、电力、水泥、金属镁和畜产品生产加工循环产业链,带动生态农业和生态城市的建设和发展;用3—5年的时间,创建一批循环经济型企业和生态工业园区,建立比较完善的政府主导机制、公众参与机制、法制保障机制、科技支撑机制,建成清洁生产、垃圾回收利用、废旧物资回收利用、中水回用、绿色消费六大系统,使全市资源利用率大幅提高,污染物排放量显著减少,空气质量继续保持优良,废水再利用和固体废弃物利用达到国家先进水平,把鹤壁初步建成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市。

三、对我市循环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发展循环经济,要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降低废弃物排放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动员各方面力量,积极加以推进。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和认真的协商讨论,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大宣传,提高认识,营造全民参与发展循环经济的浓厚氛围

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既关系当展,又惠及子孙后代,利国利民,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共同参与。要通过运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和印发宣传品等手段,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大力普及循环经济相关知识,广泛宣传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提高对发展循环经济重要性的认识。要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活动,使各级领导干部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把发展循环经济的理念贯穿到各项经济工作中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使企业领导树立循环经济的新观念、新思维,创新发展思路,开拓性地经营企业;使公众树立自觉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绿色消费意识,自觉抵制浪费行为,把节能、节水、节材、节粮、垃圾分类回收及减少一次性产品的使用逐步变成每个公民的自觉行为,逐步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二)强化领导,落实责任,健全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工作机制

要加强对循环经济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一是组织落实,要成立由市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循环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建立由发改委、环保、财政和科技等职能部门组成的常设性工作机构。二是责任落实,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目标考核体系,对市直有关委局和重点企业下达发展循环经济责任目标,做到层层有责任,逐级抓落实。三是研究制定政策,通过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认真分析本地本部门实际情况,研究制定本地本部门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四是强化督查督办,发展循环经济领导小组要定期听取汇报,研究工作,深入基层,发现和解决问题。各成员单位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加强协作,确保循环经济项目、资金、技术和优惠政策落实到位,扎扎实实地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三)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建立适合我市实际的循环经济发展体系

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编制规划的重要指导原则,纳入规划。要通过调查研究、科学论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编制符合全市实际的循环经济发展中长期规划。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要加强对发展循环经济的专题研究,统筹安排节能、节水、工业垃圾综合利用、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等重点领域的专项规划。重点围绕煤炭、水泥、电力、金属镁和畜牧业生产加工五大产业,拉长产业链条,优化产品结构,促进产业之间的共生耦合,协调发展,重点安排工业废弃物再利用、再循环项目。在煤炭开采方面,要以鹤煤集团为龙头,围绕“三废”的综合利用,重点发展煤层气发电、矿井水综合利用、煤矸石烧结砖等项目;在电力生产及转化方面,以万和发电有限公司为龙头,围绕废弃物的综合利用,重点发展电—粉煤灰—水泥、电—余热和脱硫综合利用产业链;在水泥生产方面,重点培育同力水泥有限公司,形成水泥余热—发电和粉煤灰—水泥循环链;在金属镁冶炼及深加工方面,以维恩克镁业公司为示范,打造金属镁—废渣—建材产业链;在畜牧业生产加工方面,重点推动粮食—饲草、饲料加工—畜禽养殖—畜产品加工—粪便处理以及饲草、饲料—养殖—粪便—沼气—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两个循环链。通过建立适合我市实际的发展模式和经济体系,使全市的循环经济有序运作,快速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突出重点,示范带动,推动全市产业布局的合理调整

要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产业转型,促进产业布局合理调整。一要坚决关停高耗能、高耗水和高污染的小煤矿、小水泥厂、小化工厂和小冶炼厂,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为发展循环经济扫除障碍。引导企业以调整产品结构、拉长产业链条、全面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为重点,强力推行清洁生产。二要加快发展低耗能、低排放、具有高科技含量的重点项目,推动长治一鹤壁输煤管道项目、抽水蓄能电站项目、火龙岗风电场项目、1.8亿块煤矸石烧结砖项目、2×0.75万千瓦纯耗低温余热发电项目、维恩克1.2万吨硅热法金属镁冶炼项目等尽快建成投产。三要加快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各县区要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和工业生态学理论构建生态工业园区。从分析区内现有企业的能源、水和原料利用状况入手,通过引进关键链接项目,形成企业间共生和代谢的生态网络关系,打造园区内循环型的资源流、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和技术流的高效耦合系统。四要通过试点示范,总结重点产业、工业园区、示范企业实施循环经济的经验,提炼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模式,做到以点带面,带动全市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五)依靠科技,大力招商,走开放式发展循环经济的路子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废弃物排放,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保护社会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必须要有相关的技术作支撑。要努力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重点加强对节能技术、节水技术、链接技术、新材料技术、生态技术的研究开发,促进技术进步和科技成果的转化。要加强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联系,借脑借智,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投入必要的资金,对资源节约技术和废弃物消化利用技术进行革新和升级。论证和储备一批节能降耗、效益可观的项目,建立全市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工业污染防治和促进清洁生产的环保项目库,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培育招商引资载体,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争取国家资金和国债资金的支持,积极寻找投资合作伙伴,走出一条开放式发展循环经济的新路子。

(六)完善政策,健全法规,建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利益导向机制

1、要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国家已有的有关资源综合利用和废旧物资回收经营等税收优惠政策,不断加大执法监督检查的力度,逐步将循环经济发展纳入法制化轨道。比如,煤矸石、粉煤灰烧结砖项目技术已经成熟,条件已经具备,但由于禁止使用粘土砖的政策落实不到位,加上建筑设计技术不配套,导致产品市场开发步履艰难,废弃物综合利用项目不能尽快投产见效。建议政府给予必要的行政干预,搞好协调,加快我市禁止使用粘土砖的工作步伐。

2、要结合投资体制改革,调整和落实投资政策,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持。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政府投资的重点领域,对一些重大项目利用国债投资或进行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的支持,并发挥好政府投资的导向作用,引导各类金融机构,特别是通过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鼓励民间资本对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项目进行投资。结合我市当前实际,要重点加大财政对城市垃圾分类回收及再生资源利用项目的投入。

3、进一步深化价格改革,健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价格和收费政策,积极调整资源性产品与最终产品的比价关系,完善自然资源价格形成机制,通过水价、电价、气价等价格政策的调整,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4、进一步完善财税政策,通过财税杠杆的调节,促进循环经济快速发展。建立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的经济补偿机制,实行大宗再生资源回收处理收费和押金制度,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

四、关于几个具体问题的看法和建议

(一)关于招商引资和发展循环经济有机结合问题

如何利用招商引资来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招商引资的重点和重要载体,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更好地促进我市循环经济的发展,这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比如:在招商引资过程中,有意识地选择一些具有鲜明的循环经济特色或特点的科技型、集约型、综合利用型、环保型项目,储存到项目库,并大张旗鼓地向外推介;通过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联姻合作,对我们的传统产业、传统产品进行技术上的提升改造,或借外来品牌进行贴牌生产,增强市场竞争力;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和要求建立生态经济示范园区,为招商引资过来的优质项目提供良好的外部发展条件,等等。总的来说,发展循环经济要借助招商引资来推动,招商引资要坚持以循环经济项目作为主攻方向,如何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同步推进,形成我市独特的招商引资模式,更好地为发展循环经济服务,还需要我们全市上上下下共同努力去探索。

(二)关于提高原煤洗选率问题

对原煤进行洗选是煤炭行业延伸加工、循环发展的一个现成课题,目前鹤煤集团在二矿、三矿虽已分别建成45万吨和150万吨的洗煤厂,但选煤能力还不足200万吨,不到全市煤炭开采总量的20%。扩大原煤精选量、提高原煤洗选率是国家倡导的煤炭产业发展方向,通过提高洗选率,即优化了产品结构,提高了资源利用率,提高了煤炭产品的附加值,又为其他相关产业的洁净化生产创造了条件。鹤壁是座煤城,无论从环保角度,从资源高效利用角度,从优化煤炭产品结构角度,还是从提高经济效益的角度,都应该在这方面大有作为。如果说治理煤矸石山是不得已而为之的被动选择的话,那么提高原煤洗选率则是从源头抓起,做到了关口前移,目前我市的原煤入选率和全国35%的平均水平差距还很大。煤炭是我市的一个支柱产业,约占全市工业经济总量的26%左右,如果整个煤炭产业都能向下延伸一步的话,对全市循环经济发展将是一个巨大的推动,建议编制发展循环经济专项规划应考虑这个内容,把提高原煤入选率作为一个重要的指标列进去。

(三)关于引淇入城循环水系工程问题

引淇水入城是生态城市建设中一个非常好的创意,也是最能体现我们这座新兴城市特色的一大亮点,可谓是生态城市建设中的画龙点睛之笔。但在目前的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先天规划设计不到位就匆忙上马施工,加上其他方面的一些原因,目前的实际情况确实不尽如人意。本来应该是一条清新亮丽的市内景观河,现在有些地段变成了臭水沟,有些地段护坡植被损毁严重,有的甚至形成了泥沙碎石积淤堵塞。建议对这条景观河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改造和修护,使河水能够循环流动。可以考虑和即将开工建设的高速公路扩建工程结合起来,统筹运作,使新开挖的河道余土有去处,又解决了高速公路建设用土需要。这条景观河的建设还应和市区内的绿化工程结合起来,使护坡植被建设一步到位,让河两岸有花有草有树,使这条河真正成为新城区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四)关于废旧物资、固体废弃物回收利用问题

循环经济发展建议篇7

【关键词】氮肥行业 循环经济

一、加快发展氮肥行业循环经济在当前具有特殊意义

1.从我国能源安全的角度思考,氮肥行业发展循环经济有特殊意义

当前,随着国际原油价格的大幅上涨,能源特别是原油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竞争的焦点,也成为我国经济能否持续健康发展的症结和隐患。我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达47%左右。如何解决能源瓶颈制约、确保能源安全已成为我国政府极为关注的问题。在这一背景下,怎样对能源(石油、煤炭、天然气)实现科学利用、合理利用、高效利用,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难题。

2.从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角度思考,氮肥行业发展循环经济有实际意义

国家做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战略部署,是当前形势下的一个战略决策,其工作的重点就是抓好能源、资源的节约。在全社会形成节约能源、资源的风气,杜绝能源和资源的浪费。国家应该有计划的淘汰氮肥行业的落后产能,降低能源消耗。

3.从国家建设生态文明的角度思考,氮肥行业发展循环经济有其特殊意义

氮肥行业属高污染行业,环保治理投入大,粗放、不能循环利用的生产方式必将造成大量废弃物,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对环境的要求,并且对土地资源造成破坏和占用,对水体资源造成污染,对大气环境造成污染,这不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也不符合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更不利于国家提出的和谐社会发展的要求。

二、氮肥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符合当前形势需要

氮肥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条件已经具备,时机已经成熟,并且符合国家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

1.发展循环经济就是节能减排

许多氮肥企业正在大力发展和推动企业循环经济,合理治理三废,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目标,实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如许多氮肥企业已经成功实施的联产甲醇工艺技术;加强环保治理,氨氮废水实现污水零排放技术;合成氨生产中固定间歇气化的造气吹风气的显热潜热回收技术;脱碳放空气、合成氨放空气和弛放气等工业废气的有效成份实施回收利用;含残碳造气废渣等固体排放物进一步实现资源化利用等。这些技术的实施不但开发了下游产品、实现了资源的回收利用、达到了节能减排的目的,而且保护了环境、创造了效益。

2.发展循环经济国家高度重视、并且给予政策扶持,社会各界给予高度关注

从日前召开的全国循环经济工作会议上了解到,我国将综合运用财政税收、投资、信贷、价格等政策手段,争取在2010年建立较完善的循环经济政策支持体系,把传统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为以“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今年国家发改委已组织行业协会和专家研究提出了《节能产品目录》和《关于政府节能采购的意见》,目前正会同财政部门研究对生产和使用目录范围内产品给予减免税的优惠政策,并准备将目录中的产品列入政府采购范围。国家对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出了明确要求,把循环经济发展问题摆到了重要位置。社会各界对发展循环经济给予高度关注,为发展循环经济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氛围。氮肥行业企业应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努力打造循环经济型企业。

3.氮肥行业综合开发能力逐渐增强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一些先进的氮肥制造技术和以氮肥相关副产品为原料的产品产业链延伸及综合利用技术日趋成熟,全国氮肥行业已经开发出许多具有高附加值的产品,许多氮肥企业以肥养副、以副促肥的局面已经形成,并且形成了氮肥行业自己的竞争优势。以鲁南化肥厂为例,2008年以来,鲁南化肥厂依靠技术进步,狠抓节能降耗,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企业,形成了煤化工生态产业链、炉渣综合利用热电联产生态产业链、精细化工产业链和净化水生态产业链,实现了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今年以来,工业产值综合能耗、工业产值取水量、合成氨综合能耗等重点考核指标分别降低0.06吨标准煤/万元、19立方米/万元、13千克标准煤/吨氨,被评为山东省节能先进企业和全国石油化工行业节水先进单位。在氮肥行业产品开发和综合利用方面有了新的提高。 转贴于

三、氮肥行业发展循环经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模式,是一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任何新经济模式的推行和发展,都离不开良好的外部环境。氮肥行业在我国存在大、中、小氮肥企业并存,煤、气、油原料并举的现状。并且,氮肥行业因为历史、地域等多方面原因及一些自身条件的制约,发展循环经济压力较大,对外部条件的支持保障有更多要求。

问题之一:部分氮肥企业对发展循环经济思想重视程度不够。

尽管国家强调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意义,但一些氮肥企业对我国资源和环境的形势认识不足,对氮肥行业发展循环经济重要性、紧迫性缺乏认识;在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注重企业发展、轻视环境保护的现象依然存在;对氮肥行业发展循环经济还存在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的现象。

对策建议:加强国家氮肥行业协会和各省级协会的引导,强化各级媒体对氮肥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宣传,由氮肥行业协会或行业主管部门组织加强对氮肥企业负责人的专项培训。

问题之二:氮肥行业对发展循环经济科研创新不够。

氮肥行业发展循环经济需要理论、科研上进行支持。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还没有达到很深层次,不利于氮肥行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实践。

对策建议:国家组织相关专家进行专题研究,对氮肥行业循环经济进行统一规划。推行循环经济新技术,同时,把一些发展基本成熟、条件基本具备、具有代表性的氮肥企业作为典型,进行培养,重点扶持,促进氮肥行业发展循环经济全面发展。

问题之三:氮肥企业技改资金投入不足。氮肥行业循环经济项目往往需要较大的投入,氮肥企业由于资金有限,并且受到原材料价格上涨、产品限价的制约,压缩了氮肥行业利润空间,影响了企业技改资金的投入,导致企业自身的投入能力相对较弱。

对策建议:国家应从战略的高度,制定保障实施循环经济的政策,适当给予氮肥等相关行业税收及金融资金方面的支持,并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入,最大限度地给予资金支持,从而推动氮肥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促进氮肥行业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彭琴,龚新奇.从循环经济的国内外实践看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支撑体系的构建.北方环境,2003,12.

[2]王彦益.氮肥行业2004年形势回顾与2005年形势展望[J].中氮肥,2005,(03):7-10.

循环经济发展建议篇8

1、政府重视、组织完善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保证。市委市政府成立了市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领导小组,市主要领导任组长,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发展改革委,全面负责循环经济发展的日常工作。目前办公室主要工作是向市领导汇报循环经济发展情况,负责循环经济大会的筹备工作,编印示范企业宣传册,召集有关部门讨论有关循环经济事宜,制定循环经济规划和政策意见,起到了很好的牵头和协调作用。2、宣传到位、全民动员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扎实基础。为了让社会公众提高公众参与循环经济建设的积极性,市发展改革委与南湖晚报联合举办了“建设节约型社会大家谈”专栏,向广大市民征集“建设节约型社会”金点子和调研文章,组织专家对金点子和征文进行评审,召开了“建设节约型社会”金点子征集和征文活动座谈会,积极营造全民参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氛围。同时按照市领导重要批示的精神,组织相关部门收集、整理嘉兴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典型单位的有关材料,并汇编成册,以促进循环经济工作经验的宣传、交流与推广。

3、编制规划、制定政策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引导。为全面了解嘉兴市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及问题,做好编制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的前期工作,市政府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20__年度市重点课题,由市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完成。在此基础上,市发展改革委编制了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目前已提委领导讨论,同时,抓紧协调有关部门编制工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等专项规划的编制。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在已经出台的《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关于推进工业领域循环经济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强全市建筑节能工作的通知》、《关于开展资源节约活动的意见》等一系列的政策基础上,市发展改革委制定了《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实施意见》,准备提交市领导审查。

4、项目支撑、典型示范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抓手。按照省发改委文件要求,积极组织申报全省循环经济重点项目和全省生态化改造试点开发区,共上报了17个重点项目,其中有10个项目被列为省重点项目,投资总额为30亿元左右,上报了嘉兴港区、嘉兴经济开发区两个循环经济试点开发区。认真做好申报国家循环经济试点有关工作,组织推荐了乍浦经济开发区、浙江新都水泥公司、浙江华友钴镍材料有限公司等循环经济试点园区、企业。同时,参照省“991行动计划”的有关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初步排出嘉兴市循环经济百项重点项目,并召开了相关部门座谈会,听取修改、补充意见和建议,这些项目多数能在20__年建成并产生效益。

5、系统联动、创建特色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途径。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离不开国家和省的指导,也离不开县(市、区)和各部门的配合,更离不开企业和民众的参与。市发展改革委在坚决贯彻国家、省的有关文件、会议精神的基础上,注重协调各单位合力推进,发动群众参与,在保持与全国、省循环经济发展要求一致的前提下,深入挖掘嘉兴市特色,努力在水环境改善、土地节约利用、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废弃物综合利用等方面创出嘉兴市特色。

上一篇:区域经济模式范文 下一篇:乡镇环保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