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链存在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4-01-25 17:31:46

食物链存在的意义

食物链存在的意义篇1

关键词:VMI 冷链物流 优点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鹤: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3-268-02

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对鲜活农产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更加注重生活的质量和食品安全问题。反季节果蔬和水产品为代表的高价值量农产品冷链迅速兴起。农产品及水产品具有的鲜活性、易腐性、易损耗性的特点,决定了其物流过程中的实效性和保质性等方面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本文基于这种背景下提出了基于VMI管理的冷链物流模式。

一、冷链物流简介

所谓冷链物流是指易腐食品从产地收获(采摘或捕捞)之后,在产品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直到消费者手中,其各个环节始终处于产品保质所必需的低温环境下,以保证食品品质和安全.防止污染。减少损耗的特殊供应链系统。它由冷冻(预冷)加工、冷冻贮藏、冷藏运输及配送、冷冻销售四个方面构成冷链物流系统(图1所示)。

根据储存温度的不同,可将冷链物流产品分为三种:分为冷冻产品,如冰棒、冰淇淋和速冻饺子和包子之类的温度要求在-10度以下保存的产品;冷藏产品.如鲜奶、酸奶、果冻、奶油等温度要求在2-80度保存的产品;恒温产品,如巧克力、糖果类的温度要求在10-15度恒温保存的产品。根据产品的性质不同也可以将冷链物流产品分为三种:初级农产品,如蔬菜水果、肉禽蛋类等;加工食品,如速冻食品、奶制品等;药品,如疫苗等。本文主要以农产品产品加工、贮藏、运输、分销和零售为例。农产品冷链物流管理模式的研究对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民增收具有重大意义。

二、我国冷链物流的现状及其滞后的原因

1.我国冷链物流的现状。据了解,目前我国每年约有4亿吨生鲜产品进入流通领域,果蔬、肉类、水产品冷链流通率分别达到5%、15%、23%,冷藏运输率分别达到15%、30%、40%,流通腐损率分别达到20%-30%、12%、15%.仅果蔬这一类每年损失就达1000亿元以上。而发达国家蔬果流通率达到95%以上。肉禽类和水产品流通率均达到100%,流通中的损失率不到4%。按照国际标准,易腐物品物流成本最高不超过其总成本的50%,而我国冷链物流食品在运输过程中的损耗巨大.就整个物流费用就占到易腐食品成本的60%,有的易腐食品售价中甚至有高达70%是用来补偿物流过程中损失的货物价值。

我国各类食品的年产量达lO亿吨。占世界食品总量的16%,肉类、水果类、水产类的产量均占世界第一位。而用于冷链配送的车辆严重不足。目前我国汽车冷藏车辆约3万辆,只是美国的1/7,日本的1/4。冷藏保温汽车占货运汽车的比例仅为0.3%左右。铁路冷藏车辆只有6900辆。占全国总运行车辆2%,而且大多数是陈旧的机械式速冻车辆。规范的、保温式的保温冷藏车辆更少。我国的冷库容量及低,很多的冷库仅限于肉类、鱼类的冷冻储藏。

2.我国冷链物流滞后的原因。冷链物流的硬件设施相当落后。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大多数的农产品并未实现冷链运输。配送中心多数是常温仓储,没有专业的冷链物流配送中心,空间利用率和年利用率均不高。布局不合理,设施陈旧,部分冷库属于无证设计与安装.设计不尽规范,缺乏统一标准,存在诸多安全隐患;冷链运输能力相对于发达国家太落后,大多数属于机械运输式配送。导致流通过程中损耗巨大。

冷链物流的软实力跟不上。我国的冷链物流体系尚未形成,第三方物流发展缓慢,大多数的冷链产品物流配送都是由经销商或零售商自己实施的,冷链产品的物流还处于自营式物流为主导。冷链物流系统的各个环节和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产业化程度和产供销一体化水平不高,"缺乏有效的资源整合和总体规划,造成冷链产品物漉的横向合作和纵向协调不够,没有建立战略技术联盟。无法实现上下企业的互利共赢。冷链技术人才缺乏,导致冷藏专业技术落后,而已掌握的冷链技术由于各种原因在目前还得不到很完全的应用,致使冷链成本居高不下。信息网络和服务网络不健全,无法保证供应链上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顺畅传递。

三、基于VMI管理的冷链物流模式探讨

冷链产品的物流配送一直是导致我国冷链产品成本居高不下的原因,同时因为关系到冷链产品的质量与食品安全问题。配送模式的研究对于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VMI是指供应商库存管理。在供应链环境下,由供应链上的供应商、制造商等上游企业对众多分销商和零售商等下游企业的流通库存进行统一管理和控制的一种新型的管理方式:其主要思想是实施供需一体化。

1.基于VMI管理的冷链物流配送管理模式。我国目前冷链物流的配送模式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以第三方物流公司主导运输的物流配送,此种方式中生产者、经销商和分销商之间只是普通商家与客户关系,冷链产品需要的特殊保存环境也得不到保证,基本都是常温保存与常温配送,供应链环节之间没有分销商的销售与库存信息共享,仅仅是简单的订单与发货信息传递;还有一种是自营式物流配送,经销商和分销商(超市)自己实施物流配送,此种方式中资源得不到合理配置,要求生产者、经销商和分销商必须要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都要有一定的的库存产品(多数都是在常温仓库或机械式冷冻仓库中保存)以备销售,冷链成本居高不下。供应链环节之间缺乏衔接.企业之间无法实现互利共赢。

本文设计一种以专业仓储配送中心为核心的企业供应链库存管理模式(如2图所示):冷链食品的生产者(农民)将取消自己的初级产品库存,只负责生产,预冷机构或加工机构只负责中转,可增加部分初级产品库存用于当前的加工成为半成品(农产品具有特殊性,消费者对于初级农产品、半成品、库存产品都有需求,购买之后都可以直接或是加工后食用,因此此处的半成品,主要指已经加工一半或已经加工好的但未放人专业仓储配送中心的产品);仓储配送中心可以作为经销商的角色,担任供应链上的蓄水池重任,负责整个供应链上产品的库存仓储,并联合物流运输中心负责为分销商调拨配送;超市和菜市场只作为分销商的角色,保持较底水平的库存以备流通。生产者、加工机构、仓储配送中心和分销商共同分享消费者的需求信息。

2.基于VMI的冷链物流运作流程。基于VMI管理的冷链物流运作流程如图3所示。(1)分销商(超市)将库存余量与每日销售量等信息传递给仓储配送中心;(2)酉己送中心将(1)中的信息及自己的库存信息与生产商共享;(3)仓储配送中心利用VMI系统对分销商的需求量进行预测;(4)配送中心根据VMI系统预测的需求量预先为分销商确定补充库存策略及生产商的生产策略性评估建议,计算出原始订单,并将原始订

单传送给生产商安排生产计划;(5)生产商对分销商的需求量进行策略性的评估,评估供给的增加与减少,并对自己生产、加工的产量进行调节;(6)配送中心根据原始订单和实际库存量修正形成仓储配送订单.然后根据物流管理系统计算出经济的运输安排,并将此订单和运输安排传送给分销商;(7)分销商队仓储配送订单的核对和确认,并将正式订单传递给经销商;(8)仓储配送中心根据正式订单,安排配送作业,并通知分销商已发货通知;(9)分销商依据仓储配送中心的发运信息,对产品进行验收入库;(10)配送中心根据发货后的库存水平和生产商生产的产品来安排车辆补充自己的库存。

3.基于VMI的冷链物流管理模式的优点。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1)从供应链的全过程来看,降低了供应链系统的整体费用。集中仓储,集中配送。能减少冷库节点和仓储费用,集合有限冷藏车配送的能力.配送更多的冷链产品,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利用。(2)使整个供应链系统更加具协调性与敏捷性。基于VMI的冷链物流运作模式增强供应链结点(农民。加工机构、仓储配送机构、分销商)间的紧密性。同时也提高了其整体供应链的敏捷性与协调性,对市场需求具有更快速的响应力。(3)供应链结点企业间衔接更加紧密,加强生产商(农民)和分销商间信息的共享与实时传递。有利于为“三农”问题的解决,农民通过分销商了解每日销售信息和当前市场需求是什么,可以进行更为准确的生产和供应计划,从而降低了牛鞭效应的影响。(4)生产商(农民)的产品库存都转移到了专业的仓储配送中心,减少了仓储物流过程中的损耗.让农民能专心于生产而不用愁仓储和销售,使得原本由生产商库存控制与管理问题实际上就转化成了经销商的专业化库存控制问题;对于食品安全问题也能得到更好的控制。(5)经销商(以及生产商)对分销商的库存进行管理,降低了分销商的平均库存量,使分销商专业于销售而不用愁冷链仓储技术,并且使得有计划的小批量、多批次配送模式得以实现。

四、总结

食物链存在的意义篇2

以“生态系统”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看多媒体视频,由于我国部分地区环境保护做得不够好,我国的绿地已经逐渐减少,绿地减少使得当地温度变高,土壤缺少水分而沙漠化,沙漠化的地区绿色生物变得更少,生物也不能在此地生存,继而人类也不能在此地生存。该视频片断说,像这般沙漠化的地区在我国变得越来越多,如果持续下去,我国将是一个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方。教师引导学生继续思考,目前经常出现的雾霾问题、温度升高的问题,学生从多媒体视频中理解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又从自己身边的例子感受到改善环境问题迫在眉睫,他们就能够感受到环境教育的重要意义,愿意自主吸收与环境教育相关的知识。学生愿意自主学习,教师的课堂教学会更有效,而有效的教学又能推动环境教育的展开。

二、探索知识规律,让学生领悟到科学探究的方法

在有效教学的理论中,如果强行塞给学生生物理论,学生不仅不会对这些知识感兴趣,也不会意识到这些概念的真正意义。初中生物是一门要求学生自己探索知识的课程,只有在探索中他们才会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学生意识到环境教育的重要性后,接下来他们就会迫切想要了解怎样做才能改善未来的环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索以下日常生活中容易看到的现象:树皮中有白蚁类的昆虫,这些昆虫依附于树木提供的营养而生,啄木鸟食昆虫而生活,啄木鸟死后尸体被细菌分解,细菌能够存活,细菌分解后的营养物质成为土壤中的腐殖质,树木吸收腐殖质中的营养,它们生长得更茂盛,茂盛的树木给昆虫提供更多的营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学生经过思索能够发现它们属于食物链的关系,如果食物链中任何一个环节断掉,那么与之相关的生物都将不能存活。这时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思考,我们目前的环境为什么会恶化呢?学生经过思索就能感受到我们的自然环境就是一个大的食物链,人类在这个食物链的顶端,现在我们亲手破坏了绿色植物,这导致整个生生不息的食物链遭到破坏,所以我们必须付出代价。想要改善环境,首先就要从恢复食物链开始,而恢复食物链第一要务,就是要做好绿化工作。学生通过探索知识规律,就能够明白解决环境问题最终的方法就是做好绿化工作,而做好绿化工作的根本,就是从现在开始重视初中生物知识的学习。教师要应用有效教学理论引导学生探索知识,让学生在探索中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并促使让他们努力地学好环境保护相关的知识。

三、重视知识实践,让学生寻觅到环境教育的宣传途径

在有效教学理论中,如果学生仅仅只是学习理论知识,他们依然无法真正理解学习知识的意义,如果能够让学生把学过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他们就能够利用自己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当学生意识到学好初中生物知识能改善自己的生活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去进行调查,比如,要求学生去调查自己居住的小区、街道的绿化情况,并让学生思考怎样运用学过的环境知识才能改变现在的生活环境。学生经过实地调查就能发现,虽然我国现在很重视绿化工作,可是在生活中很多人依然没有环境意识,破坏环境的事情时有发生。学生发现了问题,就会积极思考要怎样宣传才能让周围的人了解环境与人类之间的关系,让周围的人不再破坏环境。学生一边学习一边进行环境保护的宣传,教师的环境教育才会变得更有效。使用有效教学的理论能够推动教师的环境教育工作,它使整个初中生物教学变得更有效。教师可以以环境教育为例,进一步思索如何在课堂上开展有效教学。

食物链存在的意义篇3

【关键词】冷链物流配送,路径优化

冷链物流技术,是一种能够将我们所熟知的速冻食品进行储存和运输的技术,这种技术能够保证冷冻的食品在运输的过程中,面对的各种恶劣环境都能确保食品本质不发生腐烂变质,从而尽力的减少运输过程中所造成的不必要损耗。

一、冷链物流技术进行配送路径优化的必要性

冷链物流技术作为保障食品运输质量而孕育而生的一种新型物流技术,就目前来看还不太完善,尤其在运输的过程当中,对于容易腐败变质的食品没有明确的制度规划;整个运输的过程中容易受到各种情况的影响,而加大成本的投入,同时还会造成许多不必要的损失;因此我们物流行业的相关人员必须要对整个冷链物流配送环节以及配送的路径优化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探究,并且提出能够有效的措施和策略,以保证运输成本不在运输途中因各种情况的变化产生不必要的损失,这对于我们的冷链物流配送技术有着非常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力。

二、冷链物流的定义

所谓的冷链物流就是一种能够将视频进行地温冷冻储存,并进行运输的新型物流配送领域技术,冷链物流是社会科学高度集中发展所创造出来的产物,是传统的冷冻技术在逐年累月的发展中所衍生出来的一种新型技术。

(一)冷链物流可以运用的领域:冷链物流普遍的被用作易腐烂变质的物品保存运输过程当中,从食品的角度上来说,冷链物流配送技术可以包括一些蔬菜水果、肉类和鸡蛋等等,而同时,这项技术领域也包括了一些非食用性的产品,例如名贵花卉、植物种子等;此外还有药品、水产品、熟食、牛奶、雪糕和调味料等等,其所涉及的领域之多、项目之庞杂可见一斑。整个冷链物流配送技术的最根本目的是为了保证所运输的事物不腐烂不变质,因此也就需要一个能够良好有效维持运输环境的低温的制冷系统,由于这项技术所要求的环境温度要求远比一般的物流技术要求更高更多,因此所需要进行的设置和投入也就更多,整个冷链物流技术配送技术可以算的上是一项大工程了。

(二)冷链物流技术在配送过程当中的意义:物流配送所需要运送的食品的冷冻和储藏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进行一整套完善的低温度安全控制体系,为了确保食品的安全性,整个冷链物流运输过程都要严格的按照规则来逐步完成,货物的装卸和保存的环境需要进行严格的把关,储藏运输的任何过程和环节每一项都不能落下,绝对不能缺少对每一个关系到食品安全的大小环节的资金投入和导向控制;冷链物流技术最终的配送过程将直接导致物流行业未来市场的具体走向和未来发展的规划,对于整个物流配送路径环节有着深远的影响力和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冷链物流配送技术的路径优化

冷链物流的配送路径优化在实际操作的过程当中,首先需要做到的就是先进行总运输成本的模型创建,在创建时候,我们要细致的考虑配送过程当中的物品流失损耗问题,另外,进行配送的车辆也必须为冷藏车,这是因为冷藏车能够有效的保存物品并进行低温储存运输,同时,启用冷场车也能够避免其它物流配送车辆的改装费用,从而极大的降低成本;其次就要对冷链物流的配送路径进行优化措施。

对于物流的配送来说,冷链物流配送所面对的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在满足客户需要的时间限制和品质限制前提下,怎么样来节省配送的总成本;我们可以通过建立的配送模型进行时间上的配送方案规划,并最后在众多的配送方案当中找出一个可以有效进行的可行性实施策略;而我们所谓的可施行性方案措施,都必须要满足以下规定条件才能得以实施:首先我们必须要保证每一条配送路径上面的不同客户的货物综合不能够超出冷链物流配送车能够承载的总量,其次我们需要确保每一根配送的路径,其实际的长度绝对不可以超出所进行运输配送的物流车一次所能够运输的最远配送距离;除了这些我们自身的要求以外,我们的每一位客户所进行委托运输的货物还不可以超过运输车的数量限制要求,每一位客户只能有一辆配送车进行配送流程服务,最后我们必须要在规定的时间之内,将顾客的货物按时的送到其所要求的指定地点,不能延期;另外我们所进行配送的所有货物必须在低温冷藏的条件下进行配送运输。

根据以上的观点,我们可以看出,冷链物流的车辆在进行配送的环节上,对于路径优化问题的需求性,冷链物流配送不但面临着正常物流车辆配送要处理的路径优化问题,同时还要面对成本节约的一些问题,除了这些以外,运输配送所进行服务的客户也会由于自身的某些特殊性,而对我们提出一些特殊的新要求,因此也就产生出了额外的多余成本,例如生肉、海鲜一类的容易腐烂变质的产品,在运输过程中所造成的成本浪费,或者是能源设备所造成的消耗问题等等针对于这些难题,也就需要我们对于整个冷链物流配送路径的优化建立相应的模型和路径网络。

结束语:随着我国现今社会的科技不断发展,国内外各种多元化的技术每分每刻都在进行日益更新,因此人们对于物流的需求也就不断的增大了,人们对于饮食的新鲜和品质的要求也就催生出了冷链物流技术配送的发展和运用,因此我们要根据冷链物流配送路径所具备的特殊性,从原有成本和运输当中的成本损耗等各个方面进行入手,建立冷链物流成本节约的模型,同时根据模型进行成本节约、路径优化等多方面的研究,力求真正解决对客户配送过程中的路径优化实施的有效办法,真正的做到,在节约资源成本的前提下,最大化的满足客户要求,从根本上提高运输的实际效率,并且保证食品的新鲜和安全。

参考文献:

[1]刘勇,崔炳谋,王小东.物流配送路径优化问题的模型及改进[J].物流科技月刊,2011(09).

[2]鲍氏生.冷链物流运营管理研究[d].同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5(12).

[3]刘玉书,吴志勇,李强.冷链物流配送成本问题和实际解决方案[J]东北物流配送技术周刊,2012(10).

食物链存在的意义篇4

冷链物流与冷藏冷冻食品两业联动已是老话题,其实说到底,关键就是三大核心话题。

共同走第三方冷链物流的道路

前两年新建的中国百胜杭州配销中心的特点就是提供一条完整的冷链。货物在冻库、冷藏库以及冷藏车之间周转时,都将在低温卸货码头暂存。低温卸货码头为全封闭结构,有效控制了卸货区域的温度,这样冷藏车、低温卸货码头、冷藏库以及冻库就形成了恒定温度的货物保存空间,可以使货物在恒定温度下保存、搬运,选择和运输,确保冷链的完整性,从而保障食品的安全与品质。

百胜的这一做法给了中国冷链物流业一记响亮的耳光。因为这本是冷链物流企业最应该做的事情,但却让餐饮企业抢先了。虽然它不符合现代经济社会分工的规律,但在条件尚不成熟的今天,我们只能先适应它再改变它。

有两个模式可以作为尽快改变这一现状的选择。一是让这些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将让已建成的食品全程冷链的设备、技术和资金得到最大效率的发挥,也就是说,让其独立成为专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从而更好地为更多的食品生产经营企业服务。这方面已有不少成功的先例,如河南双汇物流投资有限公司、天津康新物流有限公司,上海光明领鲜物流有限公司等等。另一个模式是让那些虽有资金实力却并不具有实际操作实力和市场客户资源的食品生产和经营企业与目前已初具规模的冷链物流第三方企业合作,或融资、或投资、或合资,大家抱团发展。

近年来,我国冻品行业所反映出来的问题日渐突出。数据显示,多年来,由于我国冷加工及冷链物流设施不足,冷鲜肉仅占10%,冷冻肉制品产量只占肉类总产量的15%,与发达国家肉类冷链流通率100%、占肉类总产量比重50%的水平相比差距很大。而由于第三方冷链物流的不发达,很多冷冻食品企业还停留在自营物流阶段,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作为与冻品行业直接打交道的冷链物流行业从业者,若与冻品行业实行产业联动,即可在协同发展、降低成本的基础上实现共赢。

得标准者方能得天下

今年7月初,闹得沸沸扬扬的走私冷冻肉事件让人深思。尽管国家食药监总局、海关总署和公安部联合通告,对所有查获的走私冷冻肉品均依法予以销毁,并将追查走私入境冷冻肉品的来源及销售去向。但追究到底,此事反映的还是冷链物流标准问题。

据了解,目前我国对冷冻肉的存储期限方面没有强制性法规,只有牛肉方面有可参照的推荐性标准《GB/T17238-2008鲜冻分割牛肉》,规定“冻分割牛肉应贮存在低于-18℃的冷藏库内,贮存不超过12个月。”其他肉类冻品保质期尚无明确规定。

那么,肉品冷冻太久有什么危害呢?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冯平介绍,由于冻藏时间较长,冷冻肉的油脂会氧化,水分和蛋白质会有大量流失,因此冷冻肉的口感和营养都要比鲜肉差很多。

目前之所以会发生类似走私冷冻肉等事件,除易腐食品在运输环节中温度波动会造成食品变质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目前我国冷链物流标准混乱。一方面,目前我国冷链物流标准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上相互交叉;另一方面,大部分冷链物流的标准多为推荐性标准,不具有强制性,因此约束力极低,对冷链物流企业指导作用非常有限。因此,国家相关部门应尽快出台国家标准,在国标出台前,应将行业标准作为国家推荐性标准,规范物流行业。

精细化管理:岂止是一个冷字

无论对于食品企业还是冷链物流企业,设备、技术和资金都是硬实力,而精细管理则是软实力中的硬实力。精细管理即所谓“5s”,整理、整顿、清扫、清洁、习惯(纪律)等五个单词的英文缩写,泛指生产经营管理的精细化。

冷链物流的精细化管理一般围绕温度控制来进行,整个冷链从仓储、运输到配送,再到终端消费,都必须在规定的温度范围之内,它涉及到人员的配备、装货的效率、时间的配合等等。比如,可以精细到每台车都必须配备两个驾驶员,以防止疲劳驾驶,每4个小时要更换一次驾驶员;要放两个温控仪,中间放一个,后面放一个;每台车上都配备红外检测仪,为的是在装货前测量温度,因为产品的出库温度也是非常重要的。其他诸如对冷库环境、卫生、人员身体健康等,也都有严格和具体的要求。

对于冷链物流来说,这些无疑都是对的,但并非全部。那么还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呢?

变静态管理为动态管理。古代希腊哲学家德谟克里特早在两千年前就发现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静止是相对的,而运动则是绝对的。这是最朴素的辩证法,适用于大千世界中的万事万物。无论是对人的管理还是对物的管理,都有动静之分。既然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和最高境界是靠标准监管,那么相对于人的监管而言,标准的监管无疑属于静态的监管,因为标准是不可能老变化的,否则也就不称其为标准了。但是,被标准所监管的对象却是人和物,这方面的变数就太多、太大了。诚然,现在冷链物流行业乃至整个物流行业的标准制定还处在起步阶段,目前大多数物流企业在实践中所实施的只是企业标准,其实,如果严格按照企业标准管理和操作,其效果一点不比实施国家标准差,因为企业标准往往比国标更严格。

现在的问题是,很多冷链物流企业对标准的监管往往还停留在技术层面和粗线条的监管,更主要的是,很多企业的管理还只是对人的管理,认为只要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上就是管理到位了。由此衍生出的问题就是忽视对管理细节的严格要求和依据标准进行日常的动态的管理。

麦当劳之所以成功,就在于其对细节的动态管理非常到位、严格。麦当劳不仅有几百页的管理标准和技术标准,而且连每一片面包的厚薄、气孔大小以及吸管的直径都有严格限定;不仅每家分店经理每时每刻都要检查每一个工作流程是否严格按照标准实施,而且总店每天都要通过电脑终端,检查每一个分店的经营业绩和标准实施情况,把已有的标准真正付诸实施并体现在每一天每一刻的操作实践中,变静态管理为动态管理。

变物流管理为供应链全程管理。有A、B两家物流公司,都是搞冷链物流的,论企业规模、硬件设施装备、管理人员业务素质双方都差不多,前些年市场份额也相差无几。可是,去年的营业额却大大拉开了两者的差距,A公司在营业额下降的同时,其客户也流失了不少,而流失的客户中有很多到了B公司。其中的重要原因就是B公司有了新的秘密武器——食品冷链全程解决方案,而A公司还停留在原有的仓储配送解决方案上。

那么,食品冷链物流解决方案相比老方案,其优越性在哪里呢?其设计者的回答是:其一,加大了管理环节电子商务的比重和科技含量;其二,把电子商务管理的触角向上下游作了延伸,这套完整的解决方案不仅包括仓储配送软件,还包括与仓储配送软件相配套的食品制造业和零售业的内部物流软件。

食物链存在的意义篇5

【关键词】连锁超市;冷链

一、连锁超市的定义及发展情况

1.连锁超市的定义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超级市场在广州、上海等地悄然兴起。随后,超市迅速发展开来,并且已经成为国内竞争最激烈,规模最大的零售业态。根据商务部2004年颁布《零售业态分类》标准,零售业分为食杂店、折扣店、便利店、超市、大型超市、百货等17种。连锁超市是指经营同一类别的商品和售后服务的若干超市以一定的形式合并成统一的整体,通过企业外表形象的标准化、经营管理活动的专业化、组织人事规范化以及内部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做到使复杂的商业活动实现相对的简单化,从而达到规模效应。连锁超市在价格体系上实行低价格、低利润、高周转经营;在销售方式上采取开架售货,顾客自选的方式,是适应大量消费、大量销售、大量流通的新型零售流通手段。实行统一进货、统一配送、统一管理,把超市和连锁经营的双重优势有机地结合起来,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是超市普遍采取的形式。这正是促进零售商业和流通机构现代化、体系化的“流通革命”。

国内连锁超市可分为内资企业与外资企业。外资企业包括家乐福、沃尔玛等;内资连锁超市有华润万家,人人乐,物美,家家悦等。

2.连锁超市的发展情况

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表明,2005-2009年,超市行业经营状况良好,购进及销售总额都呈现稳定增长趋势,购进总额分别为2614.9万元,3267.4万元,4142.5万元,4182.8万元,4786.5万元;销售总额分别为3093.5万元,3908.5万元,4502.3万元,5151.0万元,5701.4万元。这5年的复合增长率分别为16.3%和16.5%[1]。同时超市业态会往综合化、小型化、生鲜化三个方向发展。

二、连锁超市冷链体系发展现状

1.冷链的定义

冷链(cold chain)是指易腐食品从产地收购或捕捞之后,在产品加工、贮藏、运输、分销和零售、直到消费者手中,其各个环节始终处于产品所必需的低温环境下,以保证食品质量安全,减少损耗,防止污染的特殊供应链系统[2]。一般来看,超市主要冷藏产品有生鲜产品、乳制品、速冻米面等产品。

生鲜产品是我国连锁超市冷链物流的主要对象。一家超市要火,首先生鲜要火。生鲜是超市的一座金矿,也是超市最基础的商品。据第二届中国零售业生鲜经营高峰论坛显示,2009年我国连锁零售企业生鲜经营业绩显著提高,连锁零售企业生鲜类商品平均销售额为2.34亿元,其中65%的企业生鲜销售额过亿;2009年生鲜类商品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比例平均为19.33%,相比2008年的12.44%提高了55.4%,连锁超市冷链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2.连锁超市冷链体系现状

超市冷链包括冷冻采购、冷冻贮藏、冷藏运输及配送、冷冻销售四个方面构成。

冷冻采购,是超市冷链的首要环节。要求在采购时就要对生鲜产品等进行冷冻,在首要环节保障原料的新鲜性。目前国内有70%的连锁超市的冷链采购以总部统一采购为主。目前国内仅有15%的连锁超市直接联系生产基地,例如蔬菜种植基地、水产养殖基地、生禽生产基地。形成了从生产基地、批发市场、生鲜配送的一条龙产业链。

冷冻贮藏,包括食品的冷却储藏和冻结储藏,以及水果蔬菜等食品的气调贮藏,它是保证食品在储存和加工过程中的低温保鲜环境。在此环节国内连锁超市主要涉及各类冷藏库加工间、冷藏柜、冻结柜及家用冰箱等等。

冷藏运输,包括食品的中、长途运输及短途配送等物流环节的低温状态。它主要涉及铁路冷藏车、冷藏汽车、冷藏船、冷藏集装箱等低温运输工具。在冷藏运输过程中,温度波动是引起食品品质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运输工具应具有良好性能,在保持规定低温的同时,更要保持稳定的温度,远途运输尤其重要。

3.中国冷链设施装备状况

汽车冷藏车辆:目前,中国保温车辆约有3万辆,而美国拥有20多万辆.日本拥有12万辆左右。中国冷藏保温汽车占货运汽车的比例仅为0.3%左右,美国为0.8%~1%,英国为2.5%~2.8%,德国等发达国家均为2%~3%。2010年冷藏车产量为2788辆,同比上升117%。

铁路冷藏车辆:在全国总运行车辆33.8万辆中,冷藏车只有6970辆,占2%,而且大多是陈旧的机械式速冻车皮,规范的保温式的保鲜冷藏车箱缺乏,冷藏运量仅占易腐货物运量的25%,不到铁路货运总量的1%。

冷藏公路运输:欧洲各国汽车冷藏运量占比为60%~80%;中国汽车冷藏运输占比约为20%。目前,现代化的冷藏卡车严重不足。我国冷藏保温汽车占货运汽车比例仅为0.3%。而发达国家中,美国为1%,英国为2.6%、德国达到3%。

食品冷藏运输率是指食品冷藏运输率是指易腐食品采用冷藏运输所占的比例。欧、美、日等国则均达到80%~90%,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约50%。目前我国每年需调运的易腐食品约4000万吨,中国的食品冷藏运输率约10%左右。

冷冻销售,包括各种冷链食品进入批发零售环节的冷冻储藏和销售,它由生产厂家、批发商和零售商共同完成。随着大中城市各类连锁超市的快速发展,各种连锁超市正在成为冷链食品的主要销售渠道,在这些零售终端中,大量使用了冷藏冻陈列柜和储藏库,由此逐渐成为完整的食品冷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冷链物流中心的建设是物流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物流中心的位置。规模,形式及设备的选择是一次性的决策,将对建成后的运作成本将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比如,连锁企业的配送中心距离市中心每增加10公里,配送成本平均增加4%至7%。所以,从战略角度考虑物流规划是节约成本的关键。冷库容量:中国目前的冷库总容量为700多万立方米,很多冷库只限于肉类、鱼类的冷冻贮藏,而当生产淡季和原料资源不足时,往往使冷库处于闲置耗能状态。

据了解,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也曾投资数亿元人民币先后修建了100多座气调贮藏库,并从国外引进了一批较先进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加工生产线,主要用于农副产品加工储藏。但由于不适应我国国情,引进的机械设备利用率不高,绝大多数企业规模小,水平低,加工产品质量不稳定,加工废弃物未得到综合利用,企业成本高效益差。

三、连锁超市冷链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冷链体系不完善,各个环节衔接不和谐

首先,由于中国农业的产业化程度和产供销一体化水平不高,从农业的初级产品来看,虽然产销量巨大,但在初级农产品和易腐食品供应链上,既缺乏食品冷链的综合性专业人才,也缺乏供应链上下游之间的整体规划与协调,因此在一些局部发展中存在严重的失衡和无法配套的现象,例如:在冷库建设中就存在着重视肉类冷库建设,轻视果蔬冷库建设;重视城市经营性冷库建设,轻视产地加工型冷库建设;重视大中型冷库建设,轻视批发零售冷库建设的现象。整体发展规划的欠缺影响了食品冷链的资源整合,以及行业的推动。

其次,我国冷藏运输工具保有量在迅速发展,以冷藏保温汽车为例,1985年约有600量,1990年约有1万量,1995年约有1.5万辆[3]。但是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明显不足。冷链配送效率低、库存调控能力差等都成了直接影响超市生鲜经营的最大障碍。

冷链建设是中国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业产品标准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农产品保鲜加工是农业生产的继续,是农业再生产过程中的“二产经济”。发达国家把产后贮藏加工保鲜放在农业的首要位置,如美国农业总投入30%用于生产,70%用于产后加工保鲜;意大利、荷兰农产品保鲜产业化率为60%,而日本则大于70%。产后产值与采收时自然产值比,美国为3.7比1,日本2.2比1,而我国仅为0.38比1。大量的初级农产品几乎都是以原始状态投放市场的,因此损耗率很高。例如中国果蔬的损耗在25%~30%,而美国只有1.7%~5.0%,由此可见我国农产品的保鲜加工具有很大的经济潜力。

2.低温物流中心供应紧缺

从上述情况来看,中国目前的冷链设施和冷链装备不足,原有设施设备陈旧,发展和分布不均衡,无法为易腐食品流通系统地提供低温保障。大型有规模的冷链中心紧缺,由此产生两个直接后果,一是易腐食品特别是初级农产品的大量损耗,由于运输过程中损耗高,整个物流费用占到易腐物品成本的70%,而按照国际标准,易腐物品物流成本最高不操过其总成本的50%。二是食品安全方面存在巨大隐患。缺乏足够的储藏区和备货区——因为超出存货能力有限。而国内冷库数量不足,连锁超市冷藏方面与第三方合作较少。

3.相关标准缺乏

目前我国生鲜食品进入市场的门槛较低,缺乏完善的检测评定标准,一些企业难以自律或者自定标准、降低标准。目我国易腐物品装车大多在露天而非在冷库和保温场所操作,80%-90%左右的水果、蔬菜、禽肉、水产品都是用普通卡车运输,至多上面盖一块帆布或塑料布。有时候,棉被成了最好的保温材料。

四、连锁超市冷链体系的发展建议

冷链是超市的一座金矿,也是超市最基础的商品。在上海超市的十余年发展过程中,开始时是政府用政策来扶持和鼓励超市经营生鲜,以后,超市接受了生鲜的概念,老百姓接受了生鲜的概念,不仅传统的“三生”食品进入了超市,而且连广义的“五生”食品也成了超市的主力商品。为什么现在还要再过冷链关呢?因为还没有做好冷链。有一大批超市仍然没有跳出传统超市的框框,不能适应现代消费者的需求。当然,冷链并不好做,经营完善冷链也有一个发展过程。小卖场不便做冷链,这仅仅是一种常理,实际上,几百平方米的小超市也可以改建成专业的生鲜超市,但如果全面改建也会面临很大的风险。

连锁超市冷链的发展与完善,须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要建立完善的冷链体系,运用专业制冷设备与制冷工具,由专业人员来管理冷链业务。二是要发展冷链的一条龙模式,完善“农超对接”,逐步达到产供销一体化。三是要建立连锁超市冷链标准,切实降低安全隐患,维护消费者利益。四是要建立超市冷链中心,建立生鲜食品的供应网络,或者与第三方冷藏中心合作,整合资源,避免浪费。

参考文献

[1]《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

[2]刘华伟,冯耕中.物流与供应链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3]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冷链物流专业委员会,中国物流技术协会.中国冷链物流发展报告(2010)[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

夏威威(1987—),男,河南人,天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物流工程。

食物链存在的意义篇6

关键词:食品供应链;瓶颈制约;因应对策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我国的农业生产和发展问题,始终把农业发展放在首要地位,对“三农”问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通过解放农业生产力,改革农业生产关系,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农业的发展,比较好地解决了人民的吃饭、穿衣等生活问题,广大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也得以迅速提高,在解决了温饱问题的基础上,较快地实现了小康的目标。与此同时,人们的食物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相继提出了多品种、少数量、无污染的要求,但我国食品行业现有的软硬件条件还远不能适应消费者“多品种、少数量、保安全”的新型消费模式。再从我国食品供应链的整体运行质量和水平来看,问题更多,也更加复杂,由于食品供应链的总体设计不合理,链上组织和机构之间相互脱节,缺少配合,难以协同运作,从而导致我国食品供应链的实际运行不但存在成本高、效率低的问题,而且对食品安全的防范、监控和保障能力极其低下。据美国埃森哲咨询公司不久前公布的统计数据,由于我国食品供应链存在大量问题,致使全国每年有总值不低于七百五十亿美元的食品在供应链的物流运送过程中腐烂变质,有些国内外学者甚至估计这一损失可能在一千亿美元左右。像新鲜蔬果、乳制品、肉类和水产品等容易腐烂变质的食品,其售价中大约有七成是用来补贴物流供应链过程中货损的支出。在刚刚过去的两年里,频频闪亮的国内食品安全红灯,无情的折射出我国食品行业表面繁荣背后难以掩饰其的悲哀,从苏丹红、孔雀石绿到夺命小果冻、回收奶早产奶,再到福寿螺、瘦肉精和多宝鱼,这些触目惊心的食品安全事件,无一不与食品供应链的无序性、脆弱性有关,尤其是一再引发消费者恐慌的苏丹红事件,更是集中反映了我国食品供应链的问题[ 1],也使我国消费者对食品行业的发展失去了应有信心和忠诚度。据调查,在许多大中城市,食品已成为消费者眼下最不放心的商品,消费者对食物类商品的不信任率高达65%以上,他们一方面处于失望与无奈的挣扎之中,一方面又热切地期盼着拥有一个安全卫生的食品消费环境。就连食品专家也不得不面对“吃”的难题,深为吃的问题所困。如今果蔬专家不敢吃水果蔬菜,畜牧专家不敢吃肉食禽蛋,水产专家不敢吃龟蟹鱼虾,已是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 2]。

二、影响我国食品供应链有效运作的主要瓶颈因素

(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尽管我国的公路、铁路、内河航运和远洋运输航线建设速度和营运里程逐年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由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长期欠账,积重难返,目前全国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方便快捷的道路交通运输网络尚未形成,专门用于食品运输的公路、铁路、航空及水上常年性运输通道更是无从谈起。尤其是内地的一些地区交通运输基础设施陈旧落后,建设规划不到位,资金投入不落实,交通设施建设欠账较多。还有不少地方的交通运输布局长期不合理,建设速度远远跟不上发展的需要,致使食品供应链物流阻塞时有发生,甚至使食品供应链频繁出现断链现象。

(二)港口冷藏设备和冷藏仓储设施严重不足

作为特殊商品的食品对防腐、保鲜、安全等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食品供应链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冷冻冷藏链、保鲜链和食物安全链[ 3]。但由于我国目前的港口冷藏设备和冷藏仓储基础设施严重不足且发展滞后,无法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冷冻冷藏食品供应链。现实中所谓的食品供应链,充其量不过是一般商品供应链的简单延伸而已,根本无法适应食品安全呼声日高及食品贸易国际化的要求。一位国际食品冷藏物流供应链发展商曾不无感慨地坦承,由于在中国港口难以找到合适的冷库和其它专用食品仓储设备,他的公司在过去的20多年里不得不把冷冻食品中的85%运送到香港或一些东南亚港口,然后再把冷冻食品分期分批转运出口到中国大陆,只有15%的冷藏食品直接运到港口冷藏设备和冷藏仓储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较好的上海,大连等港口。由此可见,目前我国的食品冷冻冷藏供应链还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亟待迅速提升和不断完善。

(三)食品冷藏运输专用车辆投运率极其低下

从目前我国易腐保鲜食品的装卸搬运上看,无论是装船卸船,还是装车卸车,大多都是在露天作业,而不是按照iso9001:2000质量标准或安全食品供应链标准iso22000:2005等国际食品质量安全标准的要求,在冷库和保温场所操作,也无法达到haccp的食品安全危害控制要求。此外,在我国现有的公路食品运输总量中,易腐保鲜食品的冷藏运输率大约只有20%左右,其余80%左右的果蔬、禽蛋、肉食、水产品大多是用普通箱式货车运输,甚至直接用普通卡车运输。由于我国食品运输采用公路冷藏运输的比例较低,因此食品损耗高、效率低问题一直没得到很好的解决,整个物流费用占食品零售价格的70%多,远远高于“食品物流成本最高不能超过食品总成本的50%”的国际标准,极大地削弱了我国食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四)食品供应链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平台尚未形成

尽管我国食品行业近年来在制造过程机械化、仓储管理自动化以及产品品牌推广、物流配送和食品安全控制等方面已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时至今日,现代物流信息技术和设施在食品供应链物流中的应用仍很不充分,信息化水平较低,尤其是能反映物流现代化水平的物流信息技术和装备设施,如bc、fm、rfid、gps、gis、edi、crm、vmi、qr、ecr、jmi、cpfr、scor技术,以及农产品食品保鲜技术、低温制冷技术、冷链设计技术、智能化仓储和配送技术与装备等在食品物流供应链中的应用普及程度比较低,从而严重影响了我国食品供应链的总体运作水平和运作效率,延缓了我国食品供应链与国际接轨的程度和速度。由于食品供应链的信息化水平低,致使食品供应链上的信息阻塞,不够透明和畅通,供应链各环节时常脱钩,从而造成食品在运输途中发生无谓耽搁,大大增加了食品的安全风险。国外的实践业已证明,食品供应链的高效运作离不开供应链上各成员单位的精诚合作,因此食品流通领域的核心竞争早已从产品、资金、网点布局、品牌宣传的竞争,发展到自动化技术、科学物流配送、人性化服务的供应链竞争,即以现代化、信息化为手段的提高周转率、加快市场响应速度、降低安全风险和严格成本控制的信息化大战。但遗憾的是,目前国内在针对食品流通行业特点,如品种繁多,单据格式复杂并日趋规范,客户结算烦琐,保质期管理严格,多单位结算、多币种换算,操作要求简单快速等特点,引进或开发科学实用的食品供应链信息管理软件,以便为食品供应链管理和信息化诊断分析提供解决方案方面还非常薄弱,无法为决策者监控食品供应链的安全危害和关健控制点,及时解决供应链运作过程中的具体问题提供强有力的信息保障。

(五)食品供应链自身存在的内部瓶颈制约

我国的食品供应链先天不足,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不少自身问题。如忽视市场预测或预测不准、计划调整和生产要么过剩要么不足、食品批号老化、对客户要求反应迟钝、渠道渗透及产品铺货率低、产品推广不理想、安全责任难以划分、横向协调较难、配送作业主动性差等,可以说都属于供应链运作的问题或与供应链密切相关[ 4]。从供应链集成整合的角度看,这些问题不是孤立的点,而是相互联系的链,是供应链策略及流程运作系统的问题。如物流成本高和物流服务水平低等问题久拖不决,原因就在于食品供应网络布局、需求预测、库存控制和分销政策等方面存在问题。应该说这些问题的出现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供应网络的不合理布局必然产生订货提前期延长、长距离不合理运输、中转配送量增加等弊端,并引发计划和预测的提前期延长,进而使预测的准确性、计划的灵活性下降。此外,订货提前期延长还意味着要应付更大的市场需求变动,使得其中的所有后勤环节都变得复杂和不可控,导致客户服务价值大为降低。

三、舒缓与化解食品供应链瓶颈制约的因应对策

(一)搭建和完善食品供应链运作的基础平台

通过不断加大交通基础设施投入,尤其是增加内陆地区、西部贫困落后地区交通设施建设的投入,以优化全国路网布局,尽快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一个路网布局合理、交通设施完善、交通功能强大、交通方式多样互补、方便快捷的道路交通运输网络和陆海空立体交通体系。在建设资金的筹措和投入上,可以考虑采用国家扶持、地方自筹、民间集资、中外合资以及bot等多种筹资形式,通过实施优惠政策,调动各方建设交通基础设施的积极性。

在食品供应链中大力推广应用冷链技术,完善和优化冷链的运作和管理系统,不断提高冷链运输和配送在食品供应链物流运输中的比例。尤其要在食品供应链系统的运输和配送环节,增加冷藏冷冻运输工具和车辆的投放和使用。与此同时,加快港口冷藏设备、专用冷藏冷冻仓库等仓储设施的建设,为食品供应链的冷冻冷藏化提供物质基础。通过建立食品冷冻冷藏供应链,将易腐、生鲜食品从产地收购、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直到消费的各个环节都置于适当的低温环境之中,以保证食品的质量,减少食品的损耗,防止食品的变质和污染。我国在“十五”期间对冷链的建设投入和建设步伐明显加快,中国肉类协会在“十五”期间,曾力推在城市尤其是大城市配套发展能适应小包装、冷却肉生产流通需要的储藏、运输、销售不中断的“冷链化”物流计划,提出要以向社会开放、市场化经营、增加配销功能为指导原则,加速冷库的技术改造、经营管理和全方位服务工作,提高冷库利用率和扩大社会服务面;在运输和销售环节则要大力倡导冷藏集装箱运输和按规定温度展销产品的新形式。这些举措的推出和逐步实施,已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

加快食品供应链的信息化进程和提高信息化水平,已成为食品业界内外和上下的一种共识。无论是食品生产企业还是食品物流企业都对食品供应链管理的信息化提出了迫切要求,食品供应链成员企业的合作也使得食品供应链渠道呈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各种、经销、直营、代销、卖场销售、高档食品的酒店销售和快速食品的加盟连锁业务等发展迅速。食品供应链的竞争能力越来越依赖于以各种自动识别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基础的物流信息技术的支撑,竞争的关键也演变为以信息化为工具的提高周转率、加快市场响应速度、降低经营风险和严格成本控制的信息化大战[ 5]。沃尔玛的全球信息管理系统和光明乳业的信息化、低成本配送的巨大成功说明了信息化对食品供应链整体水平的提升所起的作用。以鲜度维持为例,即使在供应链中的零售店销售阶段,要维持其新鲜度和安全度也是比较困难的,再加上终端销售的食品种类繁多,如果没有先进的信息系统就很难对产品货架期和保鲜度进行有效管理。相反,若采用计算机系统对食品鲜度进行维持,可将每种食品的主文件设定为商品有效期和准许销售期限,在商品入库时输入生产年月,计算机系统就可以自动判断各类食品是否可以入库。对在库商品严格地按照先进先出原则进行作业,每日由作业人员检验商品日期,为保证不出现超过准许销售期限的商品,还可以对将接近准许销售期限的商品提供预警功能,及时提醒食品的保鲜期。

(二)改进和完善食品供应链的内部运作机制

众所周知,食品供应链的流通加工环节可提高食品保存机能,从而使提供给消费者的食品保持较高的新鲜度。因此,要注重加强对食品供应链中的食品冷冻、农副产品分选、食品分装、食品精制等流通加工作业的管理,通过有效实施配送和流通加工一体化策略,提高食品供应链的配送效率和效益。所谓配送和流通加工一体化策略,就是在实施食品集约化共同配送的同时,引入先进技术和设备,对食品进行在途加工和配送中心加工。如生鲜食品要求低温保鲜,对质量、鲜度、营养均有很高要求,因此其配送策略应遵循“当天加工,当天配送”的配送原则,通过设置一条从进货、分割、加工、包装、配送运输直至零售店销售的供应链,使流通加工与配送一体化、集成化。这种供应链组织形式无论是对食品流通加工的有效运转,还是对配送活动的完善与发展,都不失为一种有效的组织形式。

除此之外,食品供应链改进与完善的核心还在于大力发展以冷冻食品和生鲜食品物流为主的食品冷冻冷藏供应链,从而实现食品生产、加工流通、装卸搬运、保管储藏、运输配送和消费过程的安全化、绿色化。这就需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开辟公路、铁路、航空及水上常年性食品运输通道,并按照区域分工、优势互补和经济合理和的原则将其联结起来,发挥各类运输工具的优势,消除不必要、不合理的关卡和收费,在全国范围内构建高效率、无污染、低成本的绿色运输网络和联动运输系统;二是在有条件的地方建立集约化、专业化的食品生产、储藏、流通加工、物流生产配送基地,以规模作业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如餐饮服务业对食品的集中加工、配送中心对生鲜蔬菜的辅助加工等。与此同时,注意对食品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边角废料实行集中处理,以减少分散生产和消费者分散加工所造成的废弃物污染;三是促进食品生产部门采用尽量简化的以及由可降解材料制成的包装,使食品供应链全程都尽可能采用可重复使用单元式包装,在食品包装物上印制的广告与使用说明也应尽量做到规范并合乎有关规定和要求,并尽可能做到科学合理的回收处理食品包装材料,直至实现循环使用各种包装材料的目标。

四、简要结论

在现阶段基础比较薄弱、运作环境不良和管理理念落后的情况下,研究如何提升我国食品供应链的整体运作质量和效率的问题,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但食品供应链作为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其运作质量和效率问题的解决需要多方面的努力,除了下大力气构筑和完善我国食品供应链运作的基础平台、改进食品供应链的内部运作机制外,还应该多管齐下,在加快食品供应链标准化体系、食品供应链质量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和促进食品物流配送的社会化、综合化、专业化、系列化与网络化上做足做好文章,只有这样才能最终降低食品供应链的运作成本、保障食品供应链的运作安全,进而从整体上促使我国食品供应链运作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邹艳洁,金鑫.食品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从“苏丹红”事件引发的几点思考[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5(5).

[2] 张振飞,赵鹏,刘泊.食品物流业与食品物流链[j].中国仓储与运输,2006(1).

[3] 张连军.浅析我国食品冷藏物流的现状与对策[j].物流技术,2006(1).

[4] 平海.关于发展我国食品行业物流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2005(11).

食物链存在的意义篇7

    关键词:食品供应链;瓶颈制约;因应对策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我国的农业生产和发展问题,始终把农业发展放在首要地位,对"三农"问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通过解放农业生产力,改革农业生产关系,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农业的发展,比较好地解决了人民的吃饭、穿衣等生活问题,广大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也得以迅速提高,在解决了温饱问题的基础上,较快地实现了小康的目标。与此同时,人们的食物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相继提出了多品种、少数量、无污染的要求,但我国食品行业现有的软硬件条件还远不能适应消费者"多品种、少数量、保安全"的新型消费模式。再从我国食品供应链的整体运行质量和水平来看,问题更多,也更加复杂,由于食品供应链的总体设计不合理,链上组织和机构之间相互脱节,缺少配合,难以协同运作,从而导致我国食品供应链的实际运行不但存在成本高、效率低的问题,而且对食品安全的防范、监控和保障能力极其低下。据美国埃森哲咨询公司不久前公布的统计数据,由于我国食品供应链存在大量问题,致使全国每年有总值不低于七百五十亿美元的食品在供应链的物流运送过程中腐烂变质,有些国内外学者甚至估计这一损失可能在一千亿美元左右。像新鲜蔬果、乳制品、肉类和水产品等容易腐烂变质的食品,其售价中大约有七成是用来补贴物流供应链过程中货损的支出。在刚刚过去的两年里,频频闪亮的国内食品安全红灯,无情的折射出我国食品行业表面繁荣背后难以掩饰其的悲哀,从苏丹红、孔雀石绿到夺命小果冻、回收奶早产奶,再到福寿螺、瘦肉精和多宝鱼,这些触目惊心的食品安全事件,无一不与食品供应链的无序性、脆弱性有关,尤其是一再引发消费者恐慌的苏丹红事件,更是集中反映了我国食品供应链的问题[ 1],也使我国消费者对食品行业的发展失去了应有信心和忠诚度。据调查,在许多大中城市,食品已成为消费者眼下最不放心的商品,消费者对食物类商品的不信任率高达65%以上,他们一方面处于失望与无奈的挣扎之中,一方面又热切地期盼着拥有一个安全卫生的食品消费环境。就连食品专家也不得不面对"吃"的难题,深为吃的问题所困。如今果蔬专家不敢吃水果蔬菜,畜牧专家不敢吃肉食禽蛋,水产专家不敢吃龟蟹鱼虾,已是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 2]。

    二、影响我国食品供应链有效运作的主要瓶颈因素

    (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尽管我国的公路、铁路、内河航运和远洋运输航线建设速度和营运里程逐年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由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长期欠账,积重难返,目前全国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方便快捷的道路交通运输网络尚未形成,专门用于食品运输的公路、铁路、航空及水上常年性运输通道更是无从谈起。尤其是内地的一些地区交通运输基础设施陈旧落后,建设规划不到位,资金投入不落实,交通设施建设欠账较多。还有不少地方的交通运输布局长期不合理,建设速度远远跟不上发展的需要,致使食品供应链物流阻塞时有发生,甚至使食品供应链频繁出现断链现象。

    (二)港口冷藏设备和冷藏仓储设施严重不足

    作为特殊商品的食品对防腐、保鲜、安全等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食品供应链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冷冻冷藏链、保鲜链和食物安全链[ 3]。但由于我国目前的港口冷藏设备和冷藏仓储基础设施严重不足且发展滞后,无法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冷冻冷藏食品供应链。现实中所谓的食品供应链,充其量不过是一般商品供应链的简单延伸而已,根本无法适应食品安全呼声日高及食品贸易国际化的要求。一位国际食品冷藏物流供应链发展商曾不无感慨地坦承,由于在中国港口难以找到合适的冷库和其它专用食品仓储设备,他的公司在过去的20多年里不得不把冷冻食品中的85%运送到香港或一些东南亚港口,然后再把冷冻食品分期分批转运出口到中国大陆,只有15%的冷藏食品直接运到港口冷藏设备和冷藏仓储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较好的上海,大连等港口。由此可见,目前我国的食品冷冻冷藏供应链还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亟待迅速提升和不断完善。

    (三)食品冷藏运输专用车辆投运率极其低下

    从目前我国易腐保鲜食品的装卸搬运上看,无论是装船卸船,还是装车卸车,大多都是在露天作业,而不是按照ISO9001:2000质量标准或安全食品供应链标准ISO22000:2005等国际食品质量安全标准的要求,在冷库和保温场所操作,也无法达到HACCP的食品安全危害控制要求。此外,在我国现有的公路食品运输总量中,易腐保鲜食品的冷藏运输率大约只有20%左右,其余80%左右的果蔬、禽蛋、肉食、水产品大多是用普通箱式货车运输,甚至直接用普通卡车运输。由于我国食品运输采用公路冷藏运输的比例较低,因此食品损耗高、效率低问题一直没得到很好的解决,整个物流费用占食品零售价格的70%多,远远高于"食品物流成本最高不能超过食品总成本的50%"的国际标准,极大地削弱了我国食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四)食品供应链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平台尚未形成

    尽管我国食品行业近年来在制造过程机械化、仓储管理自动化以及产品品牌推广、物流配送和食品安全控制等方面已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时至今日,现代物流信息技术和设施在食品供应链物流中的应用仍很不充分,信息化水平较低,尤其是能反映物流现代化水平的物流信息技术和装备设施,如BC、FM、RFID、GPS、GIS、EDI、CRM、VMI、QR、ECR、JMI、CPFR、SCOR技术,以及农产品食品保鲜技术、低温制冷技术、冷链设计技术、智能化仓储和配送技术与装备等在食品物流供应链中的应用普及程度比较低,从而严重影响了我国食品供应链的总体运作水平和运作效率,延缓了我国食品供应链与国际接轨的程度和速度。由于食品供应链的信息化水平低,致使食品供应链上的信息阻塞,不够透明和畅通,供应链各环节时常脱钩,从而造成食品在运输途中发生无谓耽搁,大大增加了食品的安全风险。国外的实践业已证明,食品供应链的高效运作离不开供应链上各成员单位的精诚合作,因此食品流通领域的核心竞争早已从产品、资金、网点布局、品牌宣传的竞争,发展到自动化技术、科学物流配送、人性化服务的供应链竞争,即以现代化、信息化为手段的提高周转率、加快市场响应速度、降低安全风险和严格成本控制的信息化大战。但遗憾的是,目前国内在针对食品流通行业特点,如品种繁多,单据格式复杂并日趋规范,客户结算烦琐,保质期管理严格,多单位结算、多币种换算,操作要求简单快速等特点,引进或开发科学实用的食品供应链信息管理软件,以便为食品供应链管理和信息化诊断分析提供解决方案方面还非常薄弱,无法为决策者监控食品供应链的安全危害和关健控制点,及时解决供应链运作过程中的具体问题提供强有力的信息保障。

    (五)食品供应链自身存在的内部瓶颈制约

    我国的食品供应链先天不足,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不少自身问题。如忽视市场预测或预测不准、计划调整和生产要么过剩要么不足、食品批号老化、对客户要求反应迟钝、渠道渗透及产品铺货率低、产品推广不理想、安全责任难以划分、横向协调较难、配送作业主动性差等,可以说都属于供应链运作的问题或与供应链密切相关[ 4]。从供应链集成整合的角度看,这些问题不是孤立的点,而是相互联系的链,是供应链策略及流程运作系统的问题。如物流成本高和物流服务水平低等问题久拖不决,原因就在于食品供应网络布局、需求预测、库存控制和分销政策等方面存在问题。应该说这些问题的出现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供应网络的不合理布局必然产生订货提前期延长、长距离不合理运输、中转配送量增加等弊端,并引发计划和预测的提前期延长,进而使预测的准确性、计划的灵活性下降。此外,订货提前期延长还意味着要应付更大的市场需求变动,使得其中的所有后勤环节都变得复杂和不可控,导致客户服务价值大为降低。

    三、舒缓与化解食品供应链瓶颈制约的因应对策

    (一)搭建和完善食品供应链运作的基础平台

    通过不断加大交通基础设施投入,尤其是增加内陆地区、西部贫困落后地区交通设施建设的投入,以优化全国路网布局,尽快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一个路网布局合理、交通设施完善、交通功能强大、交通方式多样互补、方便快捷的道路交通运输网络和陆海空立体交通体系。在建设资金的筹措和投入上,可以考虑采用国家扶持、地方自筹、民间集资、中外合资以及BOT等多种筹资形式,通过实施优惠政策,调动各方建设交通基础设施的积极性。

    在食品供应链中大力推广应用冷链技术,完善和优化冷链的运作和管理系统,不断提高冷链运输和配送在食品供应链物流运输中的比例。尤其要在食品供应链系统的运输和配送环节,增加冷藏冷冻运输工具和车辆的投放和使用。与此同时,加快港口冷藏设备、专用冷藏冷冻仓库等仓储设施的建设,为食品供应链的冷冻冷藏化提供物质基础。通过建立食品冷冻冷藏供应链,将易腐、生鲜食品从产地收购、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直到消费的各个环节都置于适当的低温环境之中,以保证食品的质量,减少食品的损耗,防止食品的变质和污染。我国在"十五"期间对冷链的建设投入和建设步伐明显加快,中国肉类协会在"十五"期间,曾力推在城市尤其是大城市配套发展能适应小包装、冷却肉生产流通需要的储藏、运输、销售不中断的"冷链化"物流计划,提出要以向社会开放、市场化经营、增加配销功能为指导原则,加速冷库的技术改造、经营管理和全方位服务工作,提高冷库利用率和扩大社会服务面;在运输和销售环节则要大力倡导冷藏集装箱运输和按规定温度展销产品的新形式。这些举措的推出和逐步实施,已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

    加快食品供应链的信息化进程和提高信息化水平,已成为食品业界内外和上下的一种共识。无论是食品生产企业还是食品物流企业都对食品供应链管理的信息化提出了迫切要求,食品供应链成员企业的合作也使得食品供应链渠道呈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各种、经销、直营、代销、卖场销售、高档食品的酒店销售和快速食品的加盟连锁业务等发展迅速。食品供应链的竞争能力越来越依赖于以各种自动识别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基础的物流信息技术的支撑,竞争的关键也演变为以信息化为工具的提高周转率、加快市场响应速度、降低经营风险和严格成本控制的信息化大战[ 5]。沃尔玛的全球信息管理系统和光明乳业的信息化、低成本配送的巨大成功说明了信息化对食品供应链整体水平的提升所起的作用。以鲜度维持为例,即使在供应链中的零售店销售阶段,要维持其新鲜度和安全度也是比较困难的,再加上终端销售的食品种类繁多,如果没有先进的信息系统就很难对产品货架期和保鲜度进行有效管理。相反,若采用计算机系统对食品鲜度进行维持,可将每种食品的主文件设定为商品有效期和准许销售期限,在商品入库时输入生产年月,计算机系统就可以自动判断各类食品是否可以入库。对在库商品严格地按照先进先出原则进行作业,每日由作业人员检验商品日期,为保证不出现超过准许销售期限的商品,还可以对将接近准许销售期限的商品提供预警功能,及时提醒食品的保鲜期。

    (二)改进和完善食品供应链的内部运作机制

    众所周知,食品供应链的流通加工环节可提高食品保存机能,从而使提供给消费者的食品保持较高的新鲜度。因此,要注重加强对食品供应链中的食品冷冻、农副产品分选、食品分装、食品精制等流通加工作业的管理,通过有效实施配送和流通加工一体化策略,提高食品供应链的配送效率和效益。所谓配送和流通加工一体化策略,就是在实施食品集约化共同配送的同时,引入先进技术和设备,对食品进行在途加工和配送中心加工。如生鲜食品要求低温保鲜,对质量、鲜度、营养均有很高要求,因此其配送策略应遵循"当天加工,当天配送"的配送原则,通过设置一条从进货、分割、加工、包装、配送运输直至零售店销售的供应链,使流通加工与配送一体化、集成化。这种供应链组织形式无论是对食品流通加工的有效运转,还是对配送活动的完善与发展,都不失为一种有效的组织形式。

    除此之外,食品供应链改进与完善的核心还在于大力发展以冷冻食品和生鲜食品物流为主的食品冷冻冷藏供应链,从而实现食品生产、加工流通、装卸搬运、保管储藏、运输配送和消费过程的安全化、绿色化。这就需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开辟公路、铁路、航空及水上常年性食品运输通道,并按照区域分工、优势互补和经济合理和的原则将其联结起来,发挥各类运输工具的优势,消除不必要、不合理的关卡和收费,在全国范围内构建高效率、无污染、低成本的绿色运输网络和联动运输系统;二是在有条件的地方建立集约化、专业化的食品生产、储藏、流通加工、物流生产配送基地,以规模作业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如餐饮服务业对食品的集中加工、配送中心对生鲜蔬菜的辅助加工等。与此同时,注意对食品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边角废料实行集中处理,以减少分散生产和消费者分散加工所造成的废弃物污染;三是促进食品生产部门采用尽量简化的以及由可降解材料制成的包装,使食品供应链全程都尽可能采用可重复使用单元式包装,在食品包装物上印制的广告与使用说明也应尽量做到规范并合乎有关规定和要求,并尽可能做到科学合理的回收处理食品包装材料,直至实现循环使用各种包装材料的目标。

    四、简要结论

    在现阶段基础比较薄弱、运作环境不良和管理理念落后的情况下,研究如何提升我国食品供应链的整体运作质量和效率的问题,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但食品供应链作为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其运作质量和效率问题的解决需要多方面的努力,除了下大力气构筑和完善我国食品供应链运作的基础平台、改进食品供应链的内部运作机制外,还应该多管齐下,在加快食品供应链标准化体系、食品供应链质量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和促进食品物流配送的社会化、综合化、专业化、系列化与网络化上做足做好文章,只有这样才能最终降低食品供应链的运作成本、保障食品供应链的运作安全,进而从整体上促使我国食品供应链运作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邹艳洁,金鑫.食品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从"苏丹红"事件引发的几点思考[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5(5).

    [2] 张振飞,赵鹏,刘泊.食品物流业与食品物流链[J].中国仓储与运输,2006(1).

    [3] 张连军.浅析我国食品冷藏物流的现状与对策[J].物流技术,2006(1).

    [4] 平海.关于发展我国食品行业物流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2005(11).

食物链存在的意义篇8

〔关键词〕 食品物流安全风险,风险来源,“白酒塑化剂”风波,主要举措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3)01-0065-04

随着“酒鬼酒”事件的持续发酵,“塑化剂”再次引起了众多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据湖南省质检部门调查,白酒塑化剂并非人为添加,而是产生于生产、流通过程中使用的包装容器和输送设备。尽管这一事件的调查核实仍在继续,但近几年与物流相关的食品安全事件频繁发生,使我们不得不再次审视物流对于食品安全的重要影响。如由于废弃物回收物流监管不力导致的“地沟油事件”,转运、储存环节出现问题导致的“食品病菌门”,蔬菜、水果为了保持新鲜喷淋甲醛事件,食品中为了延长保质期过量添加防腐剂事件,流通加工环节添加剂的滥用导致的染色馒头事件、毒大米事件、毒豆芽事件等。究其原因有生产过程中添加物的滥用,有流通加工环节不法商贩的恶意添加,也有流通过程中食品的变质与毁损等。这些与物流密切相关事件的发生,使我们有必要从物流角度来研究食品安全风险问题。

一、食品物流安全方面存在的主要风险

食品安全包括“食品供给安全”和“食品质量安全”。供给安全是指食物的供给数量能否满足消费需求,而质量安全则指食品中是否含有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造成损害和威胁。长期以来,“民以食为天”的状况决定了众多学者对于“食品供给安全”的关注,但是随着粮食供给数量问题的解决,“食品质量安全”问题被提上日程。但是多数学者都是从食品安全生产环节研究“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从物流角度来研究食品安全性的学者并不多,当前研究的重点也多集中在冷链物流中的农产品运输、储存问题上,而对于物流安全与食品安全的关系认识还不全面。 张延平和谢如鹤认为食品物流安全是指食品在生产、加工、贮藏、运输以及配送直至消费者的全过程中不使消费者受到损害的一种担保。其主要包括设施、设备、人员和操作流程规范等部分所构成的安全体系。本文主要从食品物流供给安全风险和食品物流质量安全风险两个角度分析食品物流的安全性。

(一)供给安全风险。主要涉及物流能否确保食品在数量、空间、时间上满足消费需求。人们对于食品的消费具有种类繁多,规模巨大,持续不间断消费的特性,因此保障食品供给安全是物流所必须承担的长期艰巨任务,同时也面临着众多风险。

1.数量供给风险。物流在食品供应链中具有保障供应、调剂余缺的功能,但若企业间信息共享程度低,物流管理能力差,物流设施设备落后,便会出现库存积压或短缺现象,导致食品生产与需求割裂。

2.空间供给风险。物流通过运输、配送活动可以实现食品的空间价值,即把食品从生产地运到消费地,或从高价值地运到低价值地来满足不同地域内的需求,促使食品价值得以实现。在这一过程中物流处于跨地域动态作业状态,不但承担着来自转运过程中的风险,还面临市场不确定风险。

3.时间供给风险。食品时间价值的实现主要是通过物流储存保管功能的运用,从而弥补食品供应与需求在时间上的差异。在这一环节主要涉及食品毁损、变质、灭失的风险和降价、失销风险。

当前,随着我国科学技术进步和生产力的大幅提高,使得人们的温饱问题得以解决,食品供给安全方面的风险并不突出,其风险主要集中在因缺乏信息共享和对物流的有效管理而导致的供给与需求不协调。

(二)质量安全风险。食品质量安全风险是当前我国乃至世界所关注的热点和难点。根据美国食品微生物标准国家顾问委员会对食品危害的定义,即“任何能导致消费者健康问题的生物、物理和化学因素”,本文主要从微生物风险、物理风险和化学风险三个角度来分析物流对于食品质量安全的影响。

1.微生物风险。主要包括食品在转运、储存保管、流通加工环节因冷链设施不完善,作业不规范,卫生不达标等原因导致的食品变质,滋生细菌的风险。近几年,水饺的葡萄球菌超标,雪糕、奶粉的大肠杆菌超标,大米的黄曲霉毒素超标等一系列“病菌门”事件的频繁发生,再次验证了食品的微生物风险不管来源于哪一环节,任何企业都离不开对物流的依赖和管理,也充分证实了从物流角度研究食品安全的重要意义。

2.物理风险。这里的物理风险主要涉及由于物流操作不规范,物流设备选择不当、包装物强度不够导致的食品丢失、毁损、外物混入等,这一风险虽不直接损害食品的品质,但会导致食品质量下降或价值降低。

3.化学风险。与物流相关的化学风险主要包括防腐剂、保鲜剂的过量滥用,如食品防腐剂的添加,蔬菜水果喷淋甲醛;与食品直接接触的物流设备、材料中化学成分的溶入,如“白酒塑化剂”风波;流通加工环节添加剂的滥用风险,如染色馒头事件、毒大米事件、毒豆芽事件等。近些年,食品中化学物质溶入,恶意添加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这也将是未来食品安全问题重点研究的领域。

此次“白酒塑化剂”风波的不断蔓延,把人们的目光再次聚焦到食品物流安全问题上来。尽管我们不能把责任都推到物流身上,但与物流相关的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使我们不得不再次审视物流的重要性,进一步探究食品物流安全风险的来源。

二、食品物流安全风险的产生原因

为什么食品一出现问题找不到原因的时候,都会说“可能产生于流通环节”,这里的流通环节多数是指物流环节。尽管不排除某些企业在推卸责任,但为什么物流环节总能成为人们推脱责任的借口,到底物流该不该为其买单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分析食品物流安全问题的来源。

如图1所示,食品物流安全风险主要来源于物流操作层、企业管理层、技术层和外部环境层四个方面。物流操作层是危害食品安全的主要来源,其涉及的环节最多、最复杂;而管理层管理能力的强弱也会通过操作层得以体现,影响到操作层的作业效率和绩效;技术层主要体现在储存保管技术和包装技术虽是保障食品安全的有力措施,但其自身的安全性也不容忽视;而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会常常导致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

(一)物流操作环节的复杂多样。食品物流的操作环节复杂多样,参与的企业众多,是最难管理也最易出现问题的地方。在物流各环节中容易出现损害食品安全的活动是运输、配送、装卸搬运和流通加工。运输、配送的效率会直接影响食品的时效性和品质,决定食品企业对于保鲜剂、防腐剂的依赖程度;装卸搬运会直接影响食品物理性损害的程度;而流通加工环节操作的规范性、合法性都会直接影响食品的安全性。如近几年出现的染色馒头、毒豆芽、毒大米等事件都是由于在食品的流通加工环节恶意添加染色剂、漂白剂、增长剂造成的。流通加工环节参与的个体商贩众多,其自律性较差,而且分散经营不易监管,导致危害食品安全的事件频繁发生。因此,在物流操作层需要重点管理和监控的环节就是流通加工。

(二)管理层组织管理不力。在企业管理层,其计划的合理性、组织沟通的有效性、决策的科学性和监控的全面性都会直接影响食品物流的效率和安全。这里的计划包括生产供应计划、配送计划及转运计划等,这些计划的合理性和决策的安全性是食品物流安全的重要保障。组织、沟通的有效性会直接影响物流各环节的衔接及企业之间的合作,这是食品物流安全问题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很多时候恰恰是因为各环节脱节,导致食品供应周期延长以及食品变质,从而加剧了企业对防腐剂的依赖程度。另外,食品物流的安全性还离不开企业对食品生产、流通领域的全程跟踪和监控。

(三)技术手段的不合理应用。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企业间的信息共享成为可能,为企业制定科学合理的决策提供依据。目前,在整个食品供应链中信息的作用日益凸显,其决定了物流、商流、资金流的效率性和可靠性。而储存、保管、包装技术的先进性既有力地保障了食品物流的安全,降低了食品在品质、数量方面面临的风险,但同时这些技术自身的安全性又反过来影响食品安全。如保鲜剂、防腐剂的使用虽能减少食品的腐败变质,但其自身的危害却增加了食品安全风险。再如此次的“白酒塑化剂”事件,使用的塑料容器、输送工具虽有利于物流作业的完成,提高效率,但其自身所含的塑化剂却危害了白酒的食用安全。

(四)外在环境的不确定性因素。食品安全风险的另一个来源是外部环境,主要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法律法规环境。在自然环境中对食品物流安全构成威胁的是自然灾害,这是不可抗力造成的,如地震、洪水等会导致食品毁损、污染、丢失等现象的发生。社会环境则主要指治安状况、人们的自律意识、社会舆论等会影响食品丢失被盗的几率。而法律法规的健全程度、执行力的强弱、惩罚的力度都是食品物流安全的重要保证。

综上所述,物流的发展是食品安全的保障,而不是食品安全事件的元凶,更不是众多企业推脱责任的借口。但是由于目前我国物流业相对来说比较落后,与快速发展的食品业对物流的需求不相适应,再加上企业对于组织管理不到位,物流观念欠缺才导致与物流相关的食品安全事件频发。

三、应对食品物流安全风险的主要举措

从以上对于食品物流安全风险来源的分析,能够发现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虽不在物流本身,但其与物流密切相关,这才是众多企业常常把食品问题推到物流身上的原因。要做好食品物流安全问题,应对食品物流风险,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对食品供应链的管理和监控力度。食品在不同节点企业之间的流转、存储构成了食品的跨企业供应链系统,每一个企业在其中都承担着不容推卸的责任与使命。食品物流安全问题的解决需要跨部门、跨组织的多方合作。不但需要企业内部加强组织管理和质量监督,更需要企业间的合作与协调,建立食品链全程管理、监督、跟踪系统,层层把关,层层监督,做到分工合作,职责明晰。首先要加强食品供应链中物流与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的跨企业集成。食品物流的安全离不开准确的商流、高效信息流、强大资金流的支撑与配合。第二,加强企业之间合作机制的建立。食品要想在保质期内快速流转离不开企业之间无缝化衔接的实现。因此,企业之间的协调性、合作性都会直接关系物流的安全和效率。第三,建立、健全供应链信用机制及激励机制。对于节点企业、物流企业的优劣由其他与之有直接联系的企业进行信用评级管理,并与激励机制配合使用,以保证食品在各个环节的安全。第四,实施责任追溯制度,提高食品供应链全程跟踪、监控的能力。近几年出现的多起食品安全事件正因为缺乏必要的全程跟踪、监控能力,导致企业之间互相推诿、扯皮,工商质监部门难以明确责任归属,只能各打50大板,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二)重视安全的物流设施、设备和技术在食品业的应用。要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离不开先进、安全的物流设施、设备和技术的使用,尤其是冷链物流的发展对于解决食品安全问题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在我国冷链物流的应用远未普及,所覆盖的食品范围相当有限,设施设备供给不足,难以满足不间断、紧密衔接的冷链物流体系的需要。因此,提高食品安全性,发展冷链物流是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首先,要加大冷链物流设施、设备的投入力度,在硬件条件上保障供给。其次,加大冷链物流在食品业的使用范围。一直以来,冷链物流较多用于较高价值的生鲜农产品、冷冻食品,但在其他食品行业应用较少,对物流与食品安全的关系认识较为欠缺。第三,加强对冷链物流的管理、监督能力。冷链物流实施的效率高低根本在于组织管理能力的强弱。要建立流畅、紧密的冷链物流体系,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转运计划、实施高效规范的作业流程、建立全程不间断的跟踪、监督机制。第四,重视物流设施、设备与技术自身的安全性,防止其自身危害食品安全。一方面需要包装材料生产和研发企业加大食品级包装、储存材料和技术的研发力度,保证安全、健康、绿色;另一方面,质监部门要加大对于食品包装材料和技术的监管和惩罚力度,从源头上杜绝工业产品包装材料流入食品行业,以次充好,危害食品安全。

(三)建立社会化食品物流系统。社会化公共物流服务体系的建立是一个国家物流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它能够有效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实现快速响应,从而打破地区封锁,突破行业限制,实现经济一体化的目标。发展社会化物流系统对于提高食品物流的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应从以下方面着手:首先,建立快速高效的运输、配送系统。科学配送方案的制定、配送路线的合理规划、运输方式和运输工具合理的选择等措施可以降低食品行业对于防腐剂、保鲜剂的依赖性,满足食品对于上市时间的要求,降低食品超期风险。第二,加大冷藏冷冻设施的投入。各级地方政府一方面要根据地方食品特色建立社会化冷链设施、设备,以租用或投资入股的方式满足企业及个体用户的需求。另一方面,要积极组织、支持企事业单位自建冷藏、冷冻设施,在用地、税收方面给予优惠,并帮助其组织货源,实现社会化改造。另外,还需要整合地方各种形式的冷链资源,提高利用率和实现规模效益。第三,食品生产企业、流通企业转变经营观念,重视与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合作,利用其专业化、规模化优势弥补自身物流能力的不足。第四,加强食品行业信息共享机制的建立,以信息流带动物流、商流、资金流的高效运转,实现食品快速、安全供给。第五,加强交通运输、储存保管、货运等物流企业之间的合作,打破企业之间的限制,为实现食品物流无缝化衔接提供条件。

(四) 完善食品物流安全风险的评估和管理机制。食品物流安全性直接关乎食品的安全性。健全的风险评估机制和预警机制,有利于企业提高风险的预见性和应对能力。企业科学识别食品物流的风险来源,重点把握薄弱环节,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对于减少危害和不利影响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要加强食品物流安全风险来源的识别。食品物流安全风险的来源很多,但各风险发生的概率有大有小、危害的程度也各不相同,因此,识别食品中存在的物流安全隐患,找出食品不安全的影响因素,通过规避、减小和消除危害是化解食品物流安全风险的主要手段。其次,对食品的物流安全风险进行评估,判断各风险危害的程度。主要包括各物流环节对食品可能发生危害的程度测评、危害物的剂量、数量描述和可能导致的后果描述等。最后,建立食品物流安全风险管理机制。目前,企业对于食品安全的风险管理越来越重视,但多数企业在风险管理决策、执行、审核监督方面做得还不够。

总之,由于食品的特殊性,其安全问题不再是某个生产企业或流通企业自身所能够保障的,而是需要整个食品供应链参与企业的配合与协作,尤其是注重食品链上物流的安全性。因此,要做到食品物流安全必须从研究造成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和作用机理入手,正确识别食品物流安全风险的来源,既要加强食品物流的投入和管控力度,又要重视物流技术本身的安全性和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对于食品安全的影响。对于广大物流企业来说应该迎难而上,从发展冷链物流、食品供应链角度入手,提升自身的资源整合能力和管理能力,实现食品无缝化供应与流通,使物流不再成为食品安全事件的替罪羊,为广大消费者健康、安全的食品供应护航。

参考文献:

〔1〕雷晞琳,莫 鸣.食品供应链中食品安全风险的来源与防范〔J〕.企业活力,2012(11).

〔2〕钱廷仙.农产品销地批发市场物流配送优化探析〔J〕.现代经济探讨,2010(4).

〔3〕王之泰.物流如何面对食品安全问题〔J〕.中国储运, 2011(8).

〔4〕陈业华,刘 莹.基于物元理论的虚拟物流联盟风险分析及控制策略〔J〕.科学决策,2010(5).

上一篇:粮食运输安全范文 下一篇:新能源的社会效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