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安全的问题范文

时间:2023-10-25 17:14:37

食物安全的问题

食物安全的问题篇1

【关键词】烹饪过程;有害物质;高温加热;N-亚硝酸基化合物;多环芳烃;致癌物质;污染

【中图分类号】R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6-0336-02

“民以食为天”,食品的安全卫生程度直接关系着人们的健康与否,食品的安全卫生程度又与烹调制作的科学与否密切相关。要使饮食营养科学合理化,人们尽管拥有“绿色食品材料”还远远不够,绿色食品还须科学烹调,因烹调加工时,假使方法不当,极易混进或产生一些有害物质对所谓的绿色原料造成污染 ,而且,烹饪过程中产生有害物质的环节很多,要使人们吃到真正的绿色食品,烹调工作者应着重做好以下工作,以确保烹调过程中控制好食品的安全卫生问题。

1 烹饪过程中控制食物的安全性,须慎防温度过低或过高

了解温度对微生物的影响。这是非常有必要的,据相关文献资料证明,温度大于50℃,一般腐败微生物停止生长;60℃以上时,微生物逐渐死亡;63℃~65℃经30分钟或70℃经5~10分钟,或85℃~90℃经3分钟;100℃经1分钟,微生物细胞就会被杀死,,但细菌的芽孢、霉菌的孢子一般在高温高压时才能杀死。如果熟悉了温度对微生物的影响,就可以根据不同的烹饪原料灵活选用加热温度和时间。如:知道蛋类易受沙门氏菌污染,加热时选用能杀死沙门氏菌的温度70℃~80℃且8~10分钟加热鸡蛋即可。加热时忌温度太高或太长。采用适当的火候烹制食品,不仅能杀菌消毒,还能确保食物营养,和使制品色、香、味俱佳。若温度过高或是过长可能会对制品产生很多有害成份。

据分析,一般认为高温、长时间加热对食物产生的有害物质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来自加热的客体——原料。长时间高温情况下,,原料中的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都极易转变产生有害物质。通常在45℃~120℃温度范围内原料的蛋白质处于正常的热变性状态,45℃——开始变性;55℃~60℃——热变性进行加快并开始凝结;60℃~120℃——逐渐变得完全凝结。蛋白质的这种适度变性,有利于人体的消化吸收,但随着加热温度的递增和时间的延长,蛋白质变性进一步深入,蛋白质分子逐步脱水,断裂或热降解,使蛋白质脱去氨基,并有可能与碳水化合物得羰基结合形成色素复合物,发生非酶褐变,使食品色泽加深。当原料表面温度继续上升到200℃以上且继续加热时,原料中的氨基酸、蛋白质则完全分解并焦化成对人体有害的物质,特别是焦化蛋白中色氨酸产生的-氨甲基衍生物具有强烈的致癌作用。不久前一眼科权威的研究结果向人们指出烧煮、熏烤太过的蛋白质类食物会造成体内缺钙,大量的临床资料及动物试验证明:近视眼的形成与机体缺乏钙铬等微量元素有关。摄入过多烧煮、熏烤太过的蛋白质类食物,会造成体内缺钙。从而导致眼睛近视。另外,随着加热温度升高、时间延长,糖类其他物质亦发生分解碳化,并随着加热时间的延长,铬焦化过程由表及里,这也是我们看到事物烧煮太过过造成碳化的原因。故此,烹饪过程中亦应严格控制高温,切忌将原料烧焦或烧糊。

产生这种现象的物质主要来自加热的主体-油脂,烹调用油加热温度不宜太高,因油脂的温域范畴广(一般在0℃~240℃都可选作烹调加热用)烹饪中常用油脂为传热的媒介物,以形成烹饪制品的不同风味质感。在加热油脂时,烹饪生产者通过实践,常可了解到:在一般烹调时,如果加热油温不高,且时间较短,油脂的色泽、透明度等都不会有太大的变化。但如果油脂过高或反复加热使用,油脂的变化逐渐明显起来。有不少有趣的实验已证明:油脂在高温下反复使用,经上述各种复杂的反应后,生成的物质对人和动物用相当的毒害。有人以高温加热油脂饲养动物一段时间后,发现生长停滞、肝脏肿大。最初认为是高温加热破坏油脂是的营养素所至。但有人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E后,亦不能改善此肿不良影响。所以认为可能是高温加热后产生的有害物质所引起。有人还发现用含高温油脂的饲料喂大白鼠数月后,普遍出现喂伤损的状瘤,并有肝瘤、肺腺瘤及乳腺瘤等。

高温加热油脂、所形成的有害物质是什么?专家一般认为是不饱和脂肪酸经加热而产生的各种聚合物。其中,三聚体因分子量大、不易被机体吸收的毒性较小;而分子量较小、易被机体吸收的环状单聚体和二聚体的毒性较强,可使动物生长停滞、肝脏肿大,甚至可能有导致癌作用。此外,油脂在高温发生热聚,害可形成致癌性较强的多环芳烃类物质,值得引起大家的重视。

为防止油脂经高温加热带来的毒害,用油加热时应做到:

(1)尽量避免持续高温煎炸食品,一般烹饪用油温度最好控制在200℃以下。

(2)反复使用油脂时,应随时加入新油,并随时沥尽浮物杂质。

(3)据原材料品种和成品的要求正确选用不同分解温度的油脂。如:松鼠鱼、菠萝鱼等要求230℃以上温度成型时,应选用分解温度较高的棉籽油和高级精炼油。

2 烹饪过程中,控制食物的安全,须谨防N-亚硝基化合物对食品的污染

食物安全的问题篇2

[论文摘要]本文从食品安全性的概念、我国食品安全性的现况、影响食品安全性的因素以及提高食品安全性的策略等几个方面对食品安全性问题进行了讨论,以期能够促进我国食品安全性的改善。

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问题关系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生命安全和社会的稳定。随着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食品的质量与安全的意识均在不断地增强,功能性食品、绿色食品、转基因食品等用语频繁出现在媒体和日常生活中。让城乡居民长期吃上“放心菜“、“放心肉”、“放心食品”,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本文从食品安全性的概念、我国食品安全性的现况、影响食品安全性的因素以及提高食品安全性的策略等几个方面对食品的安全性进行了初步的剖析。

1、食品的安全性的概念

由于科技、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食品安全性问题的内涵及轻重缓急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也不完全相同,人们对食品安全性的理解也有不同程度的差距。199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将食品安全性定义为“对食品按其原定用途进行制作和食用时不会使消费者受害的一种担保”。在我国食品的安全性通常被解释为“在规定的使用方式和用量的条件下长期食用,对食用者不产生不良反应的实际把握”。所谓不良反应包括由于偶然摄入某一种食品对机体所产生的急性毒性(伤害)或长期微量摄入所产生的慢性毒性,例如致癌性和致畸性等。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分析技术的提高,有些曾被认为是绝对安全、无污染的食品,后来又发现其中含有某些有毒有害物质,长期食用可导致消费者慢性中毒或危及其后代健康;而许多被宣布为有毒的化学物质,实际上在许多食品特别是在天然食品中以极微量的形式广泛存在,并在一定含量范围内有益于人体健康。因此,评价一种食品是否安全,并不是根据其内在的固有毒性,而是看其是否造成实际的伤害。

2、我国食品安全性现况

我国食品工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取得突出的成绩,但是仍存在不少问题,目前最严重的就是食品的安全性问题,重大食品中毒事件频频发生,假冒伪劣产品屡禁不止。用甲醇制作毒酒,用福尔马林浸泡海产品,在火锅中加入罂粟壳,用生石灰做豆腐以及阜阳奶粉等事件层出不穷。仅2006年就发生过多起食品安全问题:苏丹红事件,超碘奶事件、变质奶事件、孔雀石绿事件等等。接连不断的食品危机,使人们对食品的安全忧心忡忡,人们不禁要问,还有安全的食品吗?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老百姓日常议论和关注的话题。如果这个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将会对人民的身心健康、整体生活水平、食品工业乃致整个的经济发展造成负面的影响。

我们必须认真对待食品安全给我们带来的挑战,切实研究食品不安全问题,认真分析原因,采取积极的行之有效的对策,逐步消除食品的不安全因素,构筑适合我国国情的食品安全体系。

3、影响食品安全性的因素

专家认为,造成目前食品安全形势严峻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近年来,每年卫生部接到食物中毒报告100~200起,涉及数千人发病,百余人死亡;除意外事故外,大部分均是致病微生物引起的。如80年代在上海因食用污染毛蚶引起甲型肝炎大爆发累及30万人。从对消费者健康的影响出发,微生物性危害是我国食品安全的最主要因素,也始终是各国行政部门和社会各界努力控制的重中之重。

(2)长期使用农药、兽药、化肥、及饲料添加剂。农药、兽药、化肥、饲料添加剂等化学成分对食品安全性产生的影响,已成为近年来人们关注的焦点。如棚式蔬菜,为防止病虫,菜农往往超量喷洒农药或使用高激素、高营养素,使农作物超常生长。由于这些化学品性质稳定,不易降解,在食物链、环境和人体中可长期残留,对食品安全性以及人类健康构成了很大的威胁。

(3)环境污染。环境污染物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危及人类健康,比如说有机污染物中的二恶英、多环芳烃、多氯联苯等工业化合物及副产物,都具有可在环境和食物链中富集、毒性强等特点,对食品安全性威胁极大。在人类环境持续恶化的情况下,食品中的环境污染物可能有增无减,必须采取更有效的对策加强治理。

(4)食品添加剂。在食品的加工、包装、运输以及贮藏过程中,为了保持食品的营养成分,增强食品的感官性状,适当使用一些食品添加剂是必要的。但是要求使用量必须控制在最低有效量的水平,否则会给食品带来毒性,影响食品的安全性,危害人体健康。目前在食品加工中广泛存在着滥用食品添加剂的现象,如使用量过多、使用不当或使用禁用添加剂等现象。

(5)食品加工、贮藏和包装过程。食品在高温烹饪过程中,会产生一些毒性极强的致癌物质(如多环芳烃、杂环胺等),在加工过程中,会用到机械管道、锅、塑料管、橡胶管、铝制容器以及各种包装材料等,也有可能将有毒物质带入食品。另外,食品贮藏过程中产生的过氧化物、龙葵素等化合物,也给食品带来了很大的安全性问题。(6)食品新技术新资源的应用带来新的食品安全隐患。随着食品工业的迅速发展,大量食品新资源、食品添加剂新品种、新型包装材料、新工艺以及现代生物技术、酶制剂等新技术不断出现,造成直接应用于食品或间接与食品接触的化学物质日益增多,已经成为亟待重视和研究的问题。

(7)市场和政府现有措施不完善,仍存在着假冒伪劣产品,食品标签滥用,违法生产经营等。

概而言之,食品不安全因素可能产生于人类食物链的不同环节,其中的某些有害成分,特别是人工合成的化学品,可因生物富集作用而使处在食物链顶端的人类受到高浓度毒物危害。

4、提高食品安全性的策略

(1)强化政府监管,对监管不力、导致食品安全事件发生的有关部门实行问责制。

(2)加大对造成食品安全事件有关当事人、责任人的处罚力度。

(3)研究、开发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对食品生产流通全过程严格监控,保障食品安全,同时有关信息,确保人民群众的知情权。

(4)加强环境保护,全面控制水体、空气、土壤的污染,改变当前食品污染状况。

(5)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无污染、安全、优质的绿色食品。

(6)切实从源头抓起,防患于未然,消除食品污染于发源端。比如说减少农产品的污染情况,可尽量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等化学品等。

(7)建立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处理机制,确保发生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受害人员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市场存在的假冒伪劣食品能得到及时的收缴、查封;

(8)掌握食品安全知识,提高自我防护意识,改进饮食习惯,革除不科学、不文明的饮食方式,少吃或不吃油炸、熏烤及霉变食物等。

综上所述,吃的营养,吃的安全,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要求。我们相信,只要全社会都来重视食品安全,我国食品安全方面的问题一定会稳步改善,从而使人们吃上放心食品。

参考文献:

[1]陈君石,食品安全-现状与形势,江西食品工业,2003,1,4

[2]南庆贤,吕玲,动物性食品安全性问题及其对策,中国家禽,2002,24(22),6

[3]曾铭,彭珊珊,食品安全性问题初探,食品科学,2005,26(12),250

食物安全的问题篇3

关键词:食品;食品安全;质量安全管理

1 食品的安全形势

现阶段,我国的食品安全形势十分严峻,已经严重的威胁了我国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食品安全问题主要是指食品卫生问题,食品卫生与食品安全问题相辅相成,二者相互关联。在日常生活中,人民群众更关注食品卫生问题,不卫生的食品会给消费者带来一定的危害,在食用的过程中,会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国际食品安全委员会提出的食品卫生是指食物链中的所有环节都必须保证食品的安全性和食用性符合卫生条件,不会对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造成不利的影响。

尤其是二十世纪末以来,科学技术水平不断发展,极大程度的提高了农作物的生产技术,使得食品更加多样化,一些转基因食品不断出现,在食品种类不断丰富的同时,也给食品安全问题和食品卫生问题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另一方面,一些食品加工商为了自身的利益,使用不合格的、被污染的原材料进行食品加工,导致食品安全问题不断涌现,造成食品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尤其是近些年,一些列的食品安全事故不断涌现,例如禽流感、苏丹红等食品安全问题,使得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受到了极大地挑战,这些问题已经引起了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已经将食品安全问题放在了国家问题的重要位置上。

2 食品中的危害因素及控制措施

现阶段,食品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重点关注的问题。威胁食品安全问题的因素有很多种,尤其是在食品中的潜在的不良影响因素,这些因素能够引起人类的疾病、伤害人类的身体,这些因素包括生物因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主要给食品带来危害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1)自身原因。这主要是指食品本身就存在一定的有害物质,例如,鱼翅、河豚等本身含有一定的毒素,如果处理的不合格,同样会对人的身体造成一定的危害。(2)外部因素。这主要是指食品在运输、贮存、加工、销售的过程中,受到一些恶劣环境因素的影响,导致食品发生变质,产生食品污染。下面对威胁食品安全的各项因素加以分析:

2.1 生物性危害

生物危害是源头性的危害,一般情况下包括病毒、细菌、寄生虫等。一般情况下,食品危害的大部分都是生物性危害。如何对生物性危害进行控制是一个长久的课题,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减少生物性的危害:这些方法包括加热和冷冻,对食物进行充分的加热可以杀死食物中的大部分病毒、细菌和寄生虫,对食物冷冻可以使食物中的有害物质保持在最低水平,一些生腌或冷藏技术能够快的杀菌,切断污染源,提升食物的安全性。

2.2 化学性危害

食品中的化学性危害是指在食物的种植与养殖的过程中或者是食物的加工与运输的过程中受到化学原料、农药化肥等和化学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食物中的化学物质残留超标,从而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危害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食品的化学性危害是引起人类慢性疾病的主要原因,被化学污染的食品中的化学物质很难被去除,因此,面对食品的化学危害,一定要从根源做起,在食品的种植与饲养的过程中,不要使用化学物质超标的化肥农药以及饲料,在食品加工的过程中,要保障食品的生产中不使用超标的化学物质,保障食品的安全性。

2.3 物理性危害

食品的物理性危害一般存在于食品的加工、运输与销售的过程中,由于一些外部因素,导致食品在加工的过程中受到外部的污染,从而影响了食品的安全性。因此,在食品加工的过程中,一定要采用安全可靠的食品加工原料以及器皿,严格按照加工程序进行食品加工,在运输以及销售的过程中,要保障其安全性,以免食品在运输以及销售的过程中被污染。

3 构建食品安全质量管理的控制体系

构建科学合理的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有利于保障食品的卫生安全,维护消费者的基本权益。尤其是我国,作为人口大国,食品的销量与储量一直居世界前列,消费者对食品的安全性的要求更高,建立科学合理的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尤为迫切。

3.1 对食品危害进行风险分析

要想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首先要对食品的危害进行风险分析,科学有效的分析食品中存在的危害会对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产生哪些不利的影响。国际上最为通用的风险分析系统包括风险评估、风险管理以及风险信息交流三个相互关联的部分,这三部分相辅相成,相互作用,能够科学有效的对食品危害的风险进行分析,有利于食品安全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

3.2 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

构建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重要的一部分是根据市场需求,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要以“为人民服务,为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为宗旨,贯彻国家的食品安全管理政策,在食品流入市场前,进行科学合理的检测,不合格的产品禁止流入市场,进行食品加工的生产企业,要按照食品安全卫生生产规定进行食品的生产与加工,保障食品卫生,没有食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不可以进行食品加工与生产,食品在加工之后,需由卫生和质检部门检验合格后方可出厂,市场准入制度的建立能够有效地防止不合格的食品流入市场,有利于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

3.3 建立健全食品安全预警和应急处理机制,切实提高应对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突发问题的能力

要想构建科学合理的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就要建立健全食品安全预警与应急处理机制,这样能够切实的提高应对食品安全问题的能力,在食品安全问题出现的时候能够根据问题现象,提出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法,以免危害进一步扩大。尤其是近些年,毒奶粉、地沟油事件的频发,使得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严峻,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应急机制,能够有效地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带来的危害,缩小食品安全事故带来的不利影响,提高食品安全质量监督部门的工作效率。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对食品质量安全管理队伍的建设,加大执法力度,对生产黑心食品的加工商严惩不贷,取缔他们的生产资格,减少不合格的食品在市场的流通,只有这样,才能够切实保障食品安全,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3.4 加强食品生产经营企业食品认证制度,保证食品质量安全

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食品认真制度的建立有利于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这种制度也是责任制的一种体现,食品加工企业的经营者在这种制度下成为了保障食品质量与安全的第一责任人,负责对事物的质量与安全把关,食品生产与加工企业应该建立科学合理的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体系,落实责任制,响应市场准入制度,健全食品认证体系,从根源上减少食品危害,维护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汤天曙,薛毅.我国食品安全现状与对策[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2.

[2]陈锡进.中国政府食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分析框架及其治理体系[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9-36.

[3]吴志伟.浅谈食品生产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J].中国检验检疫,2010(3).

食物安全的问题篇4

关键词:环保 食品安全

中图分类号:X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1-0094-01

前言

古人常说“民以食为天”,尤其能够看出食品对于人们生活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要想提高食品的安全性,除了人们自身对其种植和生产进行监管以外,还应当加强环境保护工作,以降低食品所遭受的污染,并为食品的种植和生产提供良好的保障。虽然我们高中生无法全程参与到食品种植与生产过程中,但是我们可以发挥自身的监督作用,对环境和食品安全进行监督,确保两者能够朝着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下面笔者就对当前我国食品安全现状进行阐述。

一、现阶段我国食品安全现状

近年来,我国频发各类食品安全问题,引起了国人的高度重视。造成食品安全问题的因素有很多,如食品监管体制不健全等[1]。而食品质量问题主要集中在种植和生产过程中,主要体现在:(1)种植问题。很多农民在种植食品原材料时,为了追求产量和外观,很多时候忽略了农作物的质量,通常会使用一些违禁农药,这样不仅会影响到农作物的质量,还会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另外,还有一些农民为了扩大生产规模,没有充分考虑到种植位置等因素,如果在重工业园区附近进行农作物的种植,虽然也能够种植出农作物,但是农作物极容易受到重金属污染,从而造成食品安全问题。(2)生产问题。很多食品在供人们食用之前都会进行再加工,而再加工的过程若不合格也会造成很多食品安全问题。例如,我国存在很多食品小作坊,这些小作坊当中很少有国家所颁发的经营许可证,而且其在食品生产过程中,很多方面都不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甚至可以用脏乱差来形容。在这种环境下生产出来的食品,极容易引发食品安全问题,甚至威胁到人体健康,应当积极采取措施尽快加以解决。

二、对食品安全产生影响的环境因素

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过程中,各个地方的环境也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这些环境上的破坏严重影响了我国食品的安全性。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当前影响食品安全的环境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首先,生物因素。生物污染是产生食品安全的主要原因,其所产生食品安全问题具有很大危害性,如在我国香港所发生的禽流感事件等。其次,化学因素。化学因素是当前我国引发食品安全问题最常见的因素。现阶段,我国在种植食品原材料时,有的农户为了能够使种植出来的农作物看起来品质更好,经常会使用一些具有较强污染性的农药,这使得农作物也带有一定的毒性,从而威胁食用者的身体健康。还一些食品的生产厂商为了降低生产成本,会采用质量较次的包装材料,这种包装材料当中残留很多有害物质,当这些有害物质深入到食品当中,则会造成较为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最后,不确定性因素。随着转基因技术的出现和应用,根据当前技术无法准确判断出转基因食物是否会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尤其是其所具有的长期效应。上述种种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需要人们加强对其的管理,来保障食品的安全性。

三、加强环保工作缓解食品安全问题

1.使用环保药剂种植农作物

用大量药剂种植出来的农作物具有一定的危害性,使人们开始注重选择和使用绿色农产品。通常绿色农产品都很少使用化学药剂,但是在这种种植模式下农作物的产量相对较低,无法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需求,而且生产成本也较高,不利于规模化种植生产[2]。因此,我国相关企业开始开发生态环保药剂,在保障农作的质量和产量基础上,尽量降低其给环境所造成的污染,不仅能够起到很好的环保作用,还能够有效降低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应当普及使用此类药剂。

2.加强企业环保工作

重工企业是给环境造成污染的重要源头,其所造成的水土污染和空气污染都会严重影响到附近农作物的种植[3]。所以,企业应当加强环保工作,应当引进先进的设备对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气、废物进行处理,在满足生产需求的情况下也能够达到我国国家规定的相关标准。农户在选址时,应当尽量避免选择在工业园区附近,以免出现食品安全问题。

3.加强对食品生产企业的监管

政府部门加强在食品生产方面的监管工作,是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措施。首先,应当取缔小作坊。政府部门应当对容易出现小作坊的地区进行严格排查,避免更多危害人体健康的食品流入市场。其次,加强对大型食品生产企业的监管力度。大型食品生产企业如果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其所造成的危害性更大(如三鹿奶粉事件),应当加强对其的管理,使生产出来的产品都能够达到食用的标准。只有政府部门加强对食品生产企业的监管,使其在生产过程中能够严格按照我国规定的标准进行操作,才能保障食品的安全性,有效避免出现安全问题[4]。

总结

总之,食品安全和环保两者之间一直都存在紧密的联系。食品在种植、生产和加工过程中,会受到很多环境因素的影响,如果环境被破坏的较为严重,产生了污染,那么必将产生重大食品安全问题。因此,应当加强环保工作,不仅能够保护环境,还能够促使食品得到安全保障,避免发生食品安全问题,对我们高中生的健康成长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颜易.圣通环保:从源头解决食品安全问题[J].国际融资,2013,03(07):32-33.

[2]雨生,张琳,梁杰.环保型农资、生态环境和食品安全[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2(04):32-35+40.

[3]赵建军.我国目前食品安全的现状与对策[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02(06):63-64.

食物安全的问题篇5

关键字: 基层;食品;安全问题;控制管理

食品安全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人们追求生活质量与健康长寿,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食品安全已成为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社会管理水平和国家法制健全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准,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水平、身体健康及社会和谐。食品安全控制与管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餐饮食品从农田到餐桌的整个过程。因此,有必要抓好基层食堂食品安全,确保改变“吃动物怕激素,吃植物怕毒素,喝饮料怕色素,能吃什么心中没数”的状况。

基层食堂引发食品安全问题的几种情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对保证食品安全、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要意义。但食品安全的形势仍然很严峻,食品安全事件不断发生。2003年在我国爆发了影响力极大的非典型性肺炎,2004年国家卫生部共收到了重大食物中毒事件的报告397起[1]。从卫生部公布的2006年第三季度重大食物中毒情况通报中显示,一个季度仅餐饮单位就发生了重大食物中毒事件4l起,中毒人数有1699人之多[2]。2012年“瘦肉精”、“染色馒头”、“牛肉膏”。2013年“新西兰涉毒奶粉”、“地沟油”等。

(1)食品污染引发食品安全问题

其一,因环境污染、杀虫农药等引起的有毒物质积累,食品中重金属超标、农药残留等导致食品安全性问题。如核电站泄漏的放射性物质污染土壤、牧场、水源以及庄稼。

其二,滥用食品添加剂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食品加工过程中掺入添加剂,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和用量范围国家有明确的规定,使用不合理会危害人体健康。不少地区曾因使用含砷的盐酸、食碱,或过量的食品添加剂如亚硝酸盐、漂白剂、色素等而发生过急、慢性中毒。

(2)食品夹杂异物引发食品安全问题

由于在加工、制作过程中从业人员的疏忽,食品中央杂异物而引起食品安全问题。尤其是叶菜类食品,如菠菜、韭菜等,经常夹杂杂草、纸屑、细小竹签、铁丝等;而动物性原料特别是某些人工饲养的野生动物,经常夹杂小石子、细小铁砂等异物,极易导致就餐者在食用时引起舌、口腔、食道的破伤或牙齿的损伤。

(3)食用方法不当引发食品安全问题

我国地大物博,各地的特色菜品精彩纷呈,风味特色丰富多样,烹饪饮食文化源远流长,食用方法多种多样,由于食用方法不当而带来的食品安全问题时有发生。如“蟹黄汤包”、“炒山芋泥”、“豆腐羹”、“蜜汁喜丸”等菜品,其实际温度从外表难以判断,常给消费者常温的错觉[3]。很多消费者在享用此类菜品时,容易导致一定程度的烫伤;有一些特色冰凉菜品,食用时容易导致牙齿或口腔的酸痛。

(4)食品配伍不当引发食品安全问题

食堂从业人员缺乏必要的食物配伍常识,在制作菜品时如果配伍不当,会带来很多食品安全隐患。中医讲究“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在制作菜品时,食材之间的相克性被忽略,导致配伍出问题,如狗肉一般不宜与朱砂、鲤鱼等配伍,食用容易使人上火;猪肝与荞麦、鲤鱼与猪肝、虾皮与黄豆等一般不宜同食,否则容易引起腹胀、消化不良等症状;柿子与螃蟹、西红柿与地瓜、花生与黄瓜,同时食用会引起腹痛、呕吐或腹泻等不良反应等等[4]。

基层食堂食品安全控制管理

(1)提高食品安全思想认识,食堂管理一把手负责制

思想决定行动。基层食堂负责人一定要从思想上提高对食品安全重要性的认识,食堂事小却关乎全局。在当前的食堂管理思想认识上一定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重视不够。二是思路不清,不知道怎么抓、如何管。食堂管理者要经常深入食堂现场,督促检查指导,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经常与职工吃在一起,随时与就餐人员和炊事人员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

(2)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制度管理

食品安全控制管理体系只有在领导的的重视下才能建立起来,也是食品安全的有力保证,只有这样才能组织落实、人员落实、责任落实,从而形成一个食品安全控制管理网络。基层单位要把就餐职工满意不满意作为食堂管理的出发点,要从食谱、采购、验收、烹饪等环节,加强组织领导,深化制度管理,强化责任落实,层层把关,让职工吃的健康放心。

(3)严把“三关”,确保食品安全

一是严把食品原料关,抓好进货源头。进一步强化食品采购管理,进货必须通过正规的渠道。严禁购买“三无”产品。根据食品库存和原料特点、市场供应等因素严格控制采购数量。二是严把卫生关。严格做好食堂卫生清理、食堂消毒等防控工作,力争达到地面无垃圾、墙面无污痕、用具无油渍、库房无鼠虫、地沟无积塞、无杂物的“六无”标准,杜绝各种传染病的发生。三是严把考核关。在基层开展“职工满意食堂评比”活动。根据绩效考核办法,从烹饪质量、服务态度、卫生状况等方面进行详细检查和量化考核,并将评比结果列入季度考核,实行奖惩,提高食堂人员工作主动性、积极性和责任心。

(4)开展食堂从业人员的岗位培训,持证上岗

食堂从业人员必须经过上岗培训并且只有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培训应着重提高从业人员食品卫生安全意识,严防食物中毒,确保职工的身体健康。

认识与建议

“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关乎民生,与人们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基层食堂管理者要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问题,结合食品安全的几种情况,着力抓好组织领导、制度管理、把好“三关”、重视职工培训等管理工作,真正地让职工吃出健康、活出精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卫生部关于2004年全国重大食物中毒事件情况的通报[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05,17(5):464-466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卫生部关于2006年第三季度食物中毒事件情况的通报[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07,19(2):168-170

[3]朱云龙,刘颜,马京洁.论餐饮食品安全管理[J].扬州人学烹饪学报,2010(4):56-61

食物安全的问题篇6

1食品安全的影响因素

食品的生产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涉及环节众多,几乎每个环节都可能存在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

1)污染因素

食品污染是当前食品安全问题中最为常见的类型,是指在进行食品生产、加工、包装、运输以及烹饪过程中,由于接触到有毒有害物质而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这些有毒有害物质可能是食品自身本来就有的,也可能是由于环境污染或者生产加工工艺问题而产生的。食品污染问题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①生物污染:生物污染很容易引发各种各样的食源性疾病以及代谢毒素,威胁人体健康。在我国,微生物污染是影响食品安全的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在食品安全的各个环节都有可能产生。通常来讲,细菌对于食品的污染途径主要包括三种,即食品原料污染、食品加工污染以及食品储运污染。②工业污染:在当前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影响下,我国环境污染问题也在不断加剧,大气污染、水污染以及土壤污染等逐渐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也造成了严重的食品污染,例如,2005年广东北江韶关镉严重超标事件、2008年广西河池市砷污染饮用水事件,都是由于水体中重金属元素超标引发的,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影响。可以说,工业污染是造成食品污染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尤其是土壤污染,更是引发农产品污染的最重要源头。③农药残留: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农药的生产和使用量居世界第二位,每年由于农药引起的中毒人数占据总中毒人数约21%的比重,各种农药的滥用使得农产品中存在严重的农药超标现象,很容易引发急性中毒或者对消费者产生慢性危害。不仅如此,在畜牧产品中,部分不法商贩在饲料中添加违禁药品,如瘦肉精等,同样会导致食品污染问题,影响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2)工艺因素

在当前科技发展的带动下,食品工业采用的原料和加工工艺都在不断发生变化,各种各样的添加剂也开始充斥食品市场,在追求食品外观和味道的同时,却忽略了食品安全问题,如面粉增白剂的滥用。在当前许多食品的加工制作中,大都是采用油炸或者烧烤的形式,这样虽然食品的味道更加美味,但是会产生具有较强致癌性的有害物质,而各种新的加工工艺在使用中,如果不规范,则很容易引发食品安全问题,威胁消费者的健康和安全。3)管理因素引发食品安全的管理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当前我国对于食品安全问题重视不足,缺乏相对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对于食品安全卫生方面的监管存在很大的滞后性,往往是在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后,政府相关部门才会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补救,严重影响了我国食品市场的秩序和社会的稳定。②缺乏良好的监管队伍:当前,我国在食品安全方面投入的人力物力资源相对较少,卫生监督队伍薄弱,难以有效满足食品安全监督的实际需求。不仅如此,在监管队伍中,部分监管人员专业素质不高,不能有效执行食品卫生标准,无法对食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作出明确判断,更有甚者,为了满足个人私利,收受商家贿赂,对于食品安全问题视而不见,严重影响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

2食品安全的保障措施

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充分重视起来,采取合理有效的保障措施,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预防和解决,为人们提供更加绿色健康的消费市场。

1)构建食品安全与质量监管体系

食品安全质量监管体系不仅要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还必须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覆盖国内市场中所有的食品生产、制造和销售等市场行为,同时还应该加强对于进口食品的管理,确保监管体系具备整体性、预防性和教育性的特征,涉及整个食物链的各个环节。一方面,应该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建立相应的食品污染和监测信息系统,针对可能存在的食品污染问题进行及时预警和控制,避免被污染产品流入市场,从根源上杜绝食品安全事故;另一方面,要加快现代新技术的应用步伐,如物联网系统、基因芯片技术等,提升对于食源性疾病的病原体检测以及溯源能力,对生物性食源性疾病进行有效控制,保证食品安全。

2)完善食品安全法制体系

一方面,要严格法律用语,减少法律条款中的漏洞,加大对于违规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当前,我国在针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处理时,存在着措辞含糊、处罚力度小、伸缩性大等问题,使得部分食品安全违法违规人员不能得到相应的惩处,难以起到良好的警示效果。对此,应该对食品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修订和完善,加大处罚力度,强化食品安全法制建设,针对那些为谋私利不顾公众安全的单位和个人,应该严厉惩处,起到相应的警示作用,从根本上提高食品的安全性,为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提供有力保障。另一方面,要确保法律法规的有效落实,严格执法。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对各部门的资源进行充分整合,组建专门的食品安全执法部门,实现食品安全执法工作的系统化、常态化和完备化,减少和杜绝各部门之间相互推诿的现象,确保执法的严肃性和规范性。

3)促进食品生产专业化

食品安全问题的影响因素众多,但是其中最为关键的,还是食品加工企业的责任意识和质量意识。食品安全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其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对此,食品加工企业应该端正态度,树立相应的责任意识,在食品生产中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并遵循相应的职业道德。对于企业管理人员而言,应该树立食品安全意识,认识到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性,确保食品生产中工艺的先进性、原材料的可靠性以及质量的稳定性,同时,应该定期对生产车间进行全面消毒处理。保证食品生产的卫生环境;另外,要定期对基层员工进行体检,确保员工的身体健康。不仅如此,企业还应该对食品生产的过程进行透明化处理,主动接受公众监督,以关注消费者的健康为目标,创造企业利润。总而言之,食品安全问题是关系一个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问题,应该得到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本文立足我国国情,提出相应的食品安全保障措施,包括构建食品安全与质量监管体系、完善食品安全法制体系、促进食品生产专业化等,为食品安全管理提供了相应的参考依据,希望可以创造出一个健康、卫生的食品安全环境,推动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食物安全的问题篇7

近年来,大粮食的概念比较流行。所谓“大粮食”,就是把能吃并能为人体提供所需营养的物质。这个概念与国际通用的粮食(FOOD)概念是一致的,体现了粮食概念是变化和发展的,也提供了更好地解决发展中国家粮食安全问题的新思路。

一、何谓粮食安全问题

粮食安全(FOOD SECURITY)历来被世界各国政府所重视,通常我们把粮食安全理解为“粮食供求基本平衡”。1995年世界粮食首脑会议上通过《罗马宣言》,在世界范围对粮食安全作了理论性的规范,进一步明确了粮食安全的内涵。宣言指出,粮食是人类唯一的生存来源,人人享有免于饥饿的基本权利,当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在物质和经济上获得了足够、安全和富有营养的粮食来满足其积极和健康的膳食需要及食物喜好时,才实现了粮食安全。因此粮食安全应包括下述几层含义:其一,数量上的安全性。即通过粮食生产数量的积极稳定增长,满足人类对食物的解决饥饿问题;其二,无毒害性。即通过开发应用先进生物技术,尽可能减少有毒有害物质在土壤和粮食产品中的残留,减少、杜绝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并有效保持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条件;其三,高营养价值。即依靠基因工程技术和先进加工生产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改善粮食产品中矿物质元素和维生素等物质的含量,满足人体健康的基本需要。

粮食安全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的概念,它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达程度是密切相关的。每个国家对粮食安全有自己的理解,一般而言,发达国家注重全面平衡,宏观调节控制,以实现其粮食安全战略;发展中国家往往强调发展粮食生产,并适当限制消费,谋求粮食总量基本平衡。因此,评价和考核粮食安全问题,应充分考虑粮食品质对综合安全水平的影响。发展中国家在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时应考虑到粮食生产、消费与储备、粮食贸易与自给率、人均粮食占有量与贫困人口的粮食安全、粮食的数量安全与质量安全、粮食安全的成本与收益、粮食的静态安全与动态安全等方面的关系。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政府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坚持“以粮为纲”,致力于粮食总产量的提高,以解决老百姓的“吃饭问题”。通过数十年的努力,中国粮食问题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吃饭问题”已经成功地解决。1996年国务院新闻办《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指出:至1995年,我国粮食总产量居世界第一,比1949年增加了3倍多,人均380公斤,达到世界平均水平,粮食自给率超过95%。中国不但不会对世界粮食安全构成威胁,还将为世界粮食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粮食安全概念的内涵也在不断的变化。在我国过去,粮食安全的提法仅指保管好粮食,不使粮食品质下降或数量不发生短少等,只是粮食流通中的一个环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粮食供求矛盾基本解决,甚至出现了“过剩”这样的新问题。在这种背景下,党中央国务院提出要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粮食安全体系。“粮食安全”的提出扭转了过去一味追求产量的观念,进一步从贸易、结构、质量等方面强调了粮食安全的概念,从国家经济安全的大局出发,符合当前实际,更具有科学性。

二、发展中国家粮食安全应注意的问题

1.粮食生产、波动与储备

发展中国家粮食安全问题在考虑到粮食生产、储备关系的同时,还要考虑到由于自然灾害引起的粮食产量波动的风险。一方面,由于粮食生产的特殊性,无法避免自然灾害的破坏,每年都会产生一定的受灾面积,每隔几年,都会有一场大的灾害,导致粮食减产、或大面积停产,从而使粮食产量出现较大的波动。另一方面,粮食是一种季节生产常年消费、区域生产世界消费的商品,这样就产生了粮食流通空间与时间的间隔、生产与消费之间的不对称性。由于这种不对称性的存在,适当的粮食储备也显得非常必要。

对于以满足老百姓基本生存需要的作为粮食安全首要目标的发展中国家而言,数量安全是粮食安全的第一要务,因此,充足的粮食储备尤显重要。通过适当的粮食储备,以保证粮食的安全供给。由于粮食储备有一定的成本,因此必须保证合理的储备数量,既保证安全供给,又保证粮食安全成本的最小化。

2.粮食贸易与自给率

在考虑粮食贸易与自给率的关系时,还要考虑到国际市场粮价的波动、以及禁运带来的风险。在不考虑政治因素的条件下,发展中国家可以依赖国际市场保证本国的粮食安全,充分的在贸易自由化的进程中获得利益。但如果发展中国家完全依赖国际粮食市场,以保证本国的粮食安全,可能会把粮食安全的风险演变为一国的政治风险,一旦国际粮食市场价格波动,会迅速波及到本国的生活必需品物价,物价指数会发生变化,老百姓的生活会受到很大影响。如果发生禁运,则严重威胁到国家安全。可能会在双边、或多边关系中失去发言权、主动权,甚至可能会失去的独立,受制于粮食出口国。因此,发展中国家粮食对外贸易依存度、粮食自给率应该有一个合理的比例。

3. 人均粮食占有量与贫困人口的粮食安全

在发展中国家,由于财富分配的不均衡性,所以,总是存在一定数量的贫困人口。贫困人口的粮食安全问题是发展中国家特有的问题。贫困人口的粮食安全问题包括粮食的数量安全与粮食的质量安全。粮食的数量安全指的是贫困人口确能获得所需数量的粮食,粮食的质量安全指贫困人口每天能够获得足够营养与能量的食物。

一方面,贫困人口收入低下,导致他们的粮食需求得不到保障,尽管社会有足够的粮食供给(总量安全)、尽管人均粮食供给是安全的,但是对这一部分人群来说,粮食是不安全的。另一方面,随着居民收入增加和购买力水平的提高,导致食品消费结构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对粮食安全也会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因此,发展中国家在考虑制定本国粮食安全政策时,在充分考虑粮食总量安全、人均占有量安全的同时,更要考虑贫困人口的粮食安全,以及由于经济发展而导致的粮食结构性安全问题。

4.粮食的数量安全与质量安全

在考虑粮食的数量安全的同时,还要考虑到粮食的质量安全。确保提供的粮食必须是无毒害、高营养、健康的安全食品。近几年来由于供给粮食的质量不合格、农药含量超标而损害消费者健康的问题时有发生。人们迫切需要安全食品、卫生食品、有营养食品。提供的食品必须是安全、健康、有营养的绿色食品。

在发展中国家,理论界以及相关政府部门在研究“粮食安全”问题时,非常重视粮食的数量安全问题,而对粮食的质量安全问题有所忽视。数量安全是粮食安全的基本的、首要的、必须解决的问题,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所提供食品的品质、营养、环保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粮食的营养性、无毒害性、高品质是现阶段发展中国家在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时要考虑的主要问题之一。

5.粮食安全的成本与收益

粮食安全收益可以理解为一个国家借助于保障粮食安全而可能体现出来的社会经济收益和非经济收益。经济收益指粮食安全获得的实际经济利益,非经济利益指在粮食安全保证下,全体居民免遭饥饿的风险以及一国可能免遭的禁运、国际市场粮食波动等政治风险。

粮食安全成本,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为保障粮食安全而投入在粮食生产、流通、分配与消费等环节上的经济支出与机会成本。合理解决粮食安全问题,保证粮食安全成本与收益的平衡,是发展中国家在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时必须考虑的又一重要问题。发展中国家在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时,必须充分考虑粮食安全所带来的收益,以及保障粮食安全可能付出的成本,要以合理的成本保证本国的粮食安全。

三、粮食安全的指标体系

粮食安全的指标体系包括数量指标、粮食波动指标、粮食自给指标、质量指标(无毒害、高营养)多个方面。数量指标包括总量指标、个量指标,总量指标包括粮食总产量、粮食总消费量、粮食的储备水平;个量指标包括人均粮食占有量、低收入阶层的粮食保障水平;粮食波动安全指标包括粮食单产波动系数、粮食总量波动系数、国际市场粮价波动系数;粮食自给水平指标包括粮食的贸易依存度、粮食的自给率;粮食质量指标包括粮食的营养性、粮食的无毒害性。一些重要指标解释如下:

1.粮食总产量

粮食生产的总产量取决于自然资源、要素投入、生产成本、土地经营规模、农业技术进步等方面。在技术条件不变的前提下,一国资源数量的减少意味着该国粮食总产量和供给量的下降;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下降意味着相同的投入只能获得更少的粮食产量。农村劳动力、化肥、农用电、农业机械等要素投入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由于生产要素的不科学运用或价格上涨,可能导致粮食生产成本的上升。当成本上升的幅度超过收益提高幅度时,农民就会放弃或缩减粮食生产,从而导致粮食不安全性增加。土地经营规模的增加或减少、农业技术进步都对粮食安全产生直接的影响。农业技术创新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已经成为增加产量,从而提高粮食安全水平的重要原因。

2.粮食储备水平

粮食储备是在新的作物年度开始时,可以从上一年度收获的作物中得到(包括进口)的粮食储备量,也称作“结转储备量”。结转储备包括后备储备和周转储备。联合国粮农组织所采用的最重要的衡量标准是,一个作物年度结束时的转结库存,至少应为年消费量的17%到18%,即供两个月的消费。其中周转储备为11%~12%,后备储备为5%~6%。

而且FAO认为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确定粮食库存的合理界限,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1)安全界限。就是储备的数量要能保证在出现自然灾害和其他紧急情况时的供应需求,一般以常年产量与最低产量的差额作为储备的标准。(2)经济界限。就是库存粮食的费用小于或等于进口粮食的费用。如果发现粮食以外的出口创汇产品更有利,就可以减少国内粮食库存,用部分信用进口的方式达到国内粮食安全。

3.人均粮食占有量(Per capita grain availability)

粮食安全最终目标是保证任何一个人在任何时候可以获得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粮食。所以人均占有量的多少,是衡量粮食安全的一个重要指标。人均粮食占有量越高,则粮食安全程度越高。有研究表明,按照中国预防医学院、国家统计局:《中国七省市食物营养与健康状况》提供的数据,我国的一个标准人的每天生存性粮食的最低需求量要有0.681公斤,达到年均248.56公斤的粮食需求水平,就能基本保证每人的生存安全,但营养水平将低于卫生部门推荐的标准。若粮食的人均供给量低于248.56公斤,则可以肯定发生了绝对的粮食危机或绝对饥荒。

每人年均360公斤粮食是保障公民蛋白质需求的最低占有水平,当低于这个水平,会引起社会恐慌;当人均占有量为400公斤左右,可以基本上保证我国的每一个公民达到FAO关于粮食安全的基本要求,也可以保障大多数公民的营养性粮食安全。并且,还可以抵御50年一遇的最大减产对粮食安全构成的威胁,粮食生产能力或供给能力处于这一水平将基本消除粮食危机的阴影。

4.粮食的贸易依存度(Dependency ofTrade)

即为满足一国粮食总需求,从国际市场净进口的粮食占国内粮食总需求量的百分比。如果用表示一定时期一国的粮食总供给量(包括当年产量和结转库存)。表示粮食总需求量,则该国粮食贸易依存度可以表示为=00%。

粮食贸易依存度从另一个角度看,反映了粮食的自给水平,用公式表示就是:==。多数经济学家认为:≤5%,或者≥95%,即达到了足够高的粮食安全水平:≤10%或者≥90%,即达到了可以接受的粮食安全水平。在我国法律中规定,我国的粮食自给率一定要保持在95%的水平之上,这样可以减少贸易依存度,也可以避免受国际市场的较大影响,同时,也降低了粮食不安全的程度。

5.低收入阶层的粮食保障水平(The Level of Per Capita Owned Grain)

饥饿和贫困在世界各国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发展中国家贫困人口相对较多。在粮食供给量一定的情况下,一国粮食安全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低收入阶层粮食需求的满足程度。一个国家总体上粮食供给有余而一部分低收入者可能吃不饱饭或者营养不足。增加低收入阶层的粮食供给,可以显著地提高一国的粮食安全水平。

设一国长期营养不足的人组成了一个集合,他们的卡路里摄入量低于正常需要量,那么长期营养不足的人的粮食缺口额可表示成:=;∈;式中,是某个人的卡路里摄入量,因而该国的粮食缺口额总数()即是=∑ 。

通常,粮食不安全程度可以用营养不足人数占全国人口的比例来表示。或者营养不足人口粮食缺额的绝对数量与他们的实际需要量之比不表示,即:=或=。相应地,该国的粮食安全程度为=。

粮食安全的指标体系如下:

总的来说,发展中国家的粮食安全必须长期坚持的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粮食安全策略。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国际政治舞台上处于劣势,过于依赖它国的粮食安全策略容易在国际贸易中失去主动权,由于粮食的不可获缺、不可替代性,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粮食短缺可能会成为它国的经济或政治筹码,使自己在多边、双边谈判中处于不利地位。

食物安全的问题篇8

关键词:食品安全  环境保护   企业诚信建设    监管机制    饮食健康

一. 食品安全成为两会热点

通过对食品营养与安全的系统学习,全面系统地阐述了食品营养学和食品安全卫生学的基础理论和实际应用。在掌握了这些基础知识之后,便有了研究一下食品安全问题的意向。

最近的2011年的全国两会如火如荼,食品安全问题也随之再次被提上日程。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让食品安全成为2009年“两会”关注的热点,也催生了2009年6月出台的《食品安全法》,2010年春节期间,海南毒豇豆席卷全国,三位副总理携15部长共保食品安全,食品安全委员会应运而生。

然而2010年,微博仍盛传这样一个段子:“中国人的胃 很结实 ,它负责消化一切:胶面条、皮革奶、镉大米、瘦肉精、三鹿粉、甲醇酒、人造蛋、纸腐竹、地沟油、罂粟汤 ”。这虽然是一句调侃,但显然流露了百姓对当前食品安全的担忧。

食品安全问题是关乎民生的大问题,倘若国人还不关注这个关乎生命的问题,社会的安全问题将更加严重的荼毒生灵。

“很惭愧啊,刚吃饱,就出现了食品安全的问题。”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在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到食品安全问题连称惭愧。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关系人民群众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始终是百姓关注热点。今年两会,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再次重点关注食品安全这个话题,他们继续为全面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水平建言献策。如何解决食品安全问题,这些问题究竟源起何处,相信这些才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何去何从,才是我们真正要思考的问题。

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尚留在人们的记忆中,“皮革奶”的传闻再次撩动了人们的神经,食品安全问题成了老百姓日常生活中挥之不去的阴影。如今真的神马都不能吃了么?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近年来,食品安全几乎每隔一个阶段就出现。地沟油做菜,苏丹红染红鸭蛋,硫磺熏馒头……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信心越来越低落。

如何逐步恢复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信心?如何建立食品安全保证体系?一系列的问题摆在了人们的面前,一个经济总量已经居二望一的民族,所有曾经欺负过我们的列强几乎都被我们甩到了后面,而我们的食品安全问题,现在不得不高唱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在民众对食品安全充满悲观的情境下,良心、自律、诚信不能再是供人欣赏的奢侈品,因为它们直接影响食品安全。

㈠ 国家安全监测恢复消费者信息的基石

发达国家的食品企业,自律被提到很高的位置,企业以此来树立自己的诚信形象,博得消费者的信任。因此,很多企业的内控标准,常常远远高出国家标准。但在中国的现实环境中,不能把食品安全的“宝”,全部压在从业者的良心上。良心属于诚信体系,需要长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建设,在中国社会目前的阶段,食品安全还是要靠法治,靠政策法规和管理,然而最最重要的还是执行力。

我们国家每年已经十分关注食品监测问题,但问题是,中国食品安全事故还是“按下葫芦起来瓢”。 我国目前实行的事后检查的管理方式,是食品安全管不胜管的一个重要原因。从已经发生的食品安全事故看,问题总是出现在食品生产的最初环节。投放三聚氰胺的是奶贩子,海南毒豇豆风波出在种植环节,猪肉、牛肉注水也发生在进入市场之前。食品生产源头,是风险最高的地方,但也同时是管理最为薄弱的地方。

相关政府部门当然也早已意识到监管靠前的重要性,但在一些地方,责任部门显然还没有把食品安全监管当做头等大事。河南省审计厅的一项调查最近被曝光,调查发现,本该用于食品安全监测的专项资金,被各级部门挪作他用。所以说,正确的政策、法律、法规,还必须加之有效的监控管理,才是实现食品安全的切实手段。当然国家与政府也提出了解决的办法:

⒈强化源头管理

奠定安全基础近年来我国食品产业发展快速,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年加大,但同时由于准入门槛低等原因,大量食品企业规模小、分布散、集约化程度不高,自身质量安全管理能力较低。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有食品生产企业40多万家、食品经营主体323万家、农牧渔民2亿多户,小作坊、小摊贩、小餐饮更是难以计数。如此庞大的食品生产消费量、如此众多的生产经营者,再加之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还不健全,这是我国食品安全基础薄弱的最大制约因素。

⒉建立信用档案

加大教育宣传市场经济越发达,市场主体的诚信问题就越重要。目前我国社会诚信水平总体偏低,有些食品生产经营者为获取非法利益,甚至故意从事违法违规活动,带来了不容忽视的食品安全隐患。从近年来发生的食品安全案件来看,当前一些违法犯罪分子利欲熏心,不惜以他人的生命健康为代价,生产经营有毒、有害食品,非法牟取暴利,不但严重损害整个食品行业的形象、破坏正常的市场秩序,而且容易引发民众恐慌、影响社会稳定和国家形象。

3.整合监管机构

形成有效合力针对食品产业链条长、环节多、业态复杂的状况,目前我国采取了分段监管和品种监管相结合的模式,由多个部门来承担监管任务。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监管边界不清、监管重复和空白并存等问题。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政协副主席、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蔡威分析认为,目前,我国实行“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在这种体制下,各环节监管衔接不紧、力量分散,综合协调建设滞后,阻碍了我国食品安全工作的开展。

4.加大执法力度

 延伸监管链条 据报道,在查办的三聚氰胺奶粉案中,一个涉嫌生产销售数十吨三聚氰胺问题奶粉的主犯,最后只判了三年有期徒刑,而且缓刑三年。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小组讨论时,来自深圳海王集团的董事长张思民表示,出口国外的食品是要“终身负责”,没有规定期限的,就要终身负责;有期限的,要在有效期内“无限负责”。但在国内,违法成本太低,应该改变这种做法,今后在国内,“你要造假东西,终身禁入是一定的,倾家荡产是必需的。”

㈡总结

食品安全工程是最大的民生工程,它直接关系到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同时,食品安全关乎中国的国际形象和社会的和谐稳定。此次政府工作报告对食品安全问题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要求“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健全法制,严格标准,完善监测评估、检验检测体系,强化地方政府监管责任,加强监管执法,全面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水平”。但完善食品安全管理是一项复杂的、艰巨的、系统性的、长期性的工作,产业界、各级政府、行业协会、消费者和新闻媒体以及社会各界应当共同努力,切实履职尽责。对“农田到餐桌”各环节食品安全实施严格管控,从源头上消除不安全隐患,奠定食品安全基础;完善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提升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素质,落实食品安全企业主体责任;整合监管机构,尽快形成上下联动的监管体制机制,实现无缝对接;加大执法力度,促进社会和谐。圣人言,“知耻者近乎勇”。相比多次食品安全事故中监管者无辜的面目,副总理的“惭愧”直白而坦诚。如果监管者都能这般知耻,都能唤醒强烈的责任感,公众又怎会在“吃”的问题上战战兢兢?而惭愧仅仅是重视食品安全这一问题的第一步,在“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们期盼每个中国家庭都能吃的放心,中国的食品安全感就可能从惭愧到放心甚至是自豪。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食品安全问题不再是民众日夜担心的问题了,人民可以放心的吃饭穿衣,安居乐业。评价一个国家的发展状况,不但紧紧追随gdp的片面增长,人民的幸福指数却是比gdp更为重要的数据。当一个人连吃饭都要担心是否有毒的时候,幸福二字更是无从谈起。当食品安全问题不是再是一个问题的时候,我想那个时候人们才能真正的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

二.食品安全与环境保护关系分析

现有体制的城乡关系下,存在两种转移,即环保投资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环境污染由城市向农村转移。前者体现为人为的“重城轻村”式总体环境治理战略。2009年,全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为4525亿元,其中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为2512亿元,实际执行“三同时”项目环保投资1570.7亿元,共占90.2%。而2008年下半年中央财政用以支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资本仅为5亿元,2010年起安排的未来三年农村环境整治专项资金也只有120亿元。

大量的环保投资用于城市,而非农村,导致的后果就是,虽然城市环境的恶化趋势有所缓解,但是农村环境的恶化趋势却在不断加重。后者是一种非必须转移,由于农村环境监管相对宽松,以及城市环境管理的严格,导致大量城镇污染工业向农村转移。“城市污染农村的水和地,农村污染城市的饭和菜。”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城乡交叉污染正成为中国环保面临的新挑战。

虽然可以暂时带来农村人均收入的提高,但是整体来说破坏了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除了这两种转移,在现有技术水平和粮食需求下,粮食安全与环境安全无法同时保障,大量使用化肥与农药成为一种刚性选择,导致农村大面积的土壤污染和水体污染,再食品安全与环境保护079加上大量污染密集型产业在农村地区集聚,加剧了土壤和水体的污染,农村环境进一步恶化,大量食品不安全现象的出现成为一种必然。如何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有两种思路:治标的方法就是“堵”。与工业点源污染的末端控制思路不同,十二五期间应重点控制农村面源污染,改变传统的环境管理理念,变多头监管为联合共管。同时必须加大农村的环境监管力度,防止污染产业向农村地区转移。

国家层面上,十一五的工作其他方面基本理顺,农村却变成了“三不管”地带,今后阶段里,环保投资的重点应转移到农村地区。治本的解决思路就是“疏”。

解决农村问题,不能脱离城乡关系,要统一纳入大盘子考虑。把城市投资引向农村,作为生态转移支付,然后培养农村地区形成生态经济,不搞传统工业,不靠公益事业,要用自己的生态资源来从城市获取资金,获得独立发展。农村问题解决得不好,则双败;解决得好,则双赢。

食品安全问题,不能仅仅归结为部分人的道德沦丧问题。深层次思考,人祸虽为诱因,当前主导的发展理念才是罪魁。辨证看待食品污染,其积极意义在于,国家可能会以此为契机,真正地考虑农村环境问题。如何平衡城市环境与农村环境,如何保障粮食安全与环境安全,寻找有效的农村发展模式才是解决食品安全系列问题的最有效途径。

三.营养搭配构建合理膳食

㈠科学饮食七规则:

生活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健康意识的大大增强,现在人们已不单单追求“吃得饱,穿的暖”,而在意怎么样吃的比较健康,比较科学了。饮食可以满足身体的各种营养需求,让身体有足够的热能维持体内外的活动;有适当量的蛋白质供生长发育、身体组织的修复更新、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有充分的无机盐参与构成身体组织和调节生理机能;有丰富的维生素以保证身体的健康,维持身体的正常发育,并增强身体的抵抗力;有适量的食物纤维,用以维持正常的排泄及预防某些肠道疾病;有充足的水分以维持体内各种生理程序的正常进行。那么,怎样的饮食才算是安全又科学的呢?科学饮食宜遵守的八项基本原则,根据营养与食品科学的最新研究,《美国饮食指南》提出了科学饮食的8项原则,其内容如下:

1.宜食用多种多样的食物,以获得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成分。

2.宜吃均衡而充分的饮食,包括水果、蔬菜、谷物、油脂、奶及其制品、鱼、肉、蛋和豆类

3.宜保持理身高想的体重,一般男子身高1.60米和1.65米的正常体重应为50~64千克和53~68千克;女子身高1.55米和1.60米的正常体重应为46~59千克和49~63千克。

4.饮食宜以鱼肉、瘦肉、家禽、豆制品作为蛋白质的主要来源

5.宜食用含淀粉和纤维素较多的食物,把它们作为热能的主要来源。

6.宜讲究食糖,不要吃太多的糖。糖只能供给热能而几乎不含其他营养素。

7.喝酒宜适量,喝酒过多,对身体危害极大。

㈡三大营养素比例要合理

除了要遵守以上的七大原则外,每天进食要保证三大营养素的合理比例,即碳水化合物占总摄入量的60%~70%,蛋白质占10%~15%,脂肪占20%~25%。

碳水化合物主要由谷类、薯类和淀粉食品构成,控制食糖及其制品。脂肪主要以植物油为主,减少动物脂肪。脂肪中的饱和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之间的比例一般为1:1:1。蛋白质中应有1/3以上的优质蛋白质(动物蛋白和大豆蛋白)。

维生素要按供给量标准配膳,有特殊需要者另外增加。一般维生素b1、维生素b2、烟酸三者之间的比例为1:1:10较为合理。食物中钙磷比例也要适当。食物中钙磷比例在2:1~1:2之间基本符合机体的吸收和发育,若维生素d营养状况正常时,不必严格控制钙磷比例。

另外,我们要合理的膳食,使食物的营养素和我们机体的需求两者之间保持平衡。饮食的结构要合理,既要满足机体的生理需要,又要避免饮食构成的比例失调和某些营养素过量而引起机体不必要的负担与代谢上的紊乱。

㈢锻炼身体,修养容颜

[1]我认为,除了要饮食合理外,要想有一个健康的身体,适当的锻炼是必不可少的。

当然,每个年龄段的人都有各自的锻炼方式,只要适合自己就好。俗话说“吃在脸上”。这句话告诉我们,吃的好坏在脸上就可以反映出来;从另一个层面来说,吃的好也可以使我们的脸色好,看起来精神,大概就是所谓的荣光满面吧。

所以,对于女性的养颜美容来说,需遵循以下原则:

少食肉类食品和动物性脂肪。在一定条件下,肉类食品和动物性脂肪在体内分解历程中可产生诸多酸性物质,对皮肤和内脏均有强烈的刺激性,影响皮肤的正常代谢。皮肤粗糙,往往是血液中肌酸含量增高酿成的。

多吃植物性食物。植物性食物中富含防止皮肤粗糙的胱氨酸、色氨酸。可延缓皮肤衰老,改变皮肤粗糙现象。这类食物主要有:黑芝麻、小麦麸、油面筋、豆类及其成品、紫菜、西瓜子、葵花子、南瓜子和花生仁。

 注意蛋白质摄取平衡。蛋白质是人类必不可少的胚乳,一旦长期缺乏蛋白质,皮肤将掉去弹性,粗糙干燥,是面容苍老。但肉类及鱼、虾、蟹等蛋白质食物过食,可引起过敏。

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肤色较深者,宜经常摄取萝卜、大菘菜、竹笋、冬瓜及大豆成品等富含植物蛋白、叶酸和维生素c的食品;皮肤粗糙者,应多摄取富含维生素a、d的果蔬。如胡萝卜、藕、菠菜、黄芽菜等黄色,绿色蔬菜以及鸡蛋,牛奶,动物肝脏。同时还要摄取充足的维生素和足够的植物纤维素,以防止因便秘而带来的皮肤和脏器病变。

少饮烈性酒。长期超过限量饮用烈性酒,能使皮肤干燥、粗糙、老化。少量饮用含酒精的饮料,可促进血液循环,促进皮肤的新陈代谢,使皮肤产生弹性而越发滋润。

适当饮水。正常的成年人每日应饮水2000毫升左右。充足的水分供应,可延缓皮肤老化。

少摄入使人肥胖的事物。肥胖是导致皮肤老化和病变的危险因素。但不可过分节食,以免皮肤掉去活力。

睡眠充足。充足的睡眠既可清除身体委顿,也是使皮肤连结健美的一味良药。

适当药浴。凡含有柠檬酸和维生素的中草药或水果、蔬菜,都可做成药浴剂。适当的药浴会使皮肤白皙,光滑,柔软,滋润,细腻。

[2]人体需要42种以上的营养物质,包括各类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各种维生素、各种矿物质、必须微量元素和水。能构成42种以上营养物质的饮食必须由多种多样的食物来源来实现。

㈣良好饮食习惯,排除垃圾食品

因此,我们必须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可以挑食,只吃荤菜不吃素菜,当然也不能为了减肥只吃素菜,营养的摄取一定要均衡。有些东西也许好吃,但对身体不一定有好处。世界卫生组织公布了十大垃圾食品:

 ①油炸食品,此类食品热量高,含有较高的油脂和氧化物质,经常进食易导致肥胖;是导致高脂血症和冠心病的最危险食品。② 罐头类食品,不论是水果类罐头,还是肉类罐头,其中的营养素都遭到大量的破坏,特别是各类维生素几乎被破坏殆尽。③腌制食品。 ④加工的肉类食品(火腿肠等),这类食物含有一定量的亚硝酸盐,故可能有导致癌症的潜在风险。⑤肥肉和动物内脏类食物。 ⑥奶油制品,常吃奶油类制品可导致体重增加,甚至出现血糖和血脂升高。⑦方便面,属于高盐、高脂、低维生素、低矿物质一类食物。⑧烧烤类食品,含有强致癌物质三苯四丙吡。⑨冷冻甜点,包括冰淇淋、雪糕等。⑩果脯、话梅和蜜饯类食物,含有亚硝酸盐。

[3]这十大类垃圾食品中,不可否认的,大多数都是我们平时爱吃的东西,可是这类东西一直危害着我们的健康。尽管如此,并不代表我们能够不吃,因此,我们只能尽量的避免吃此类的食物,让我们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并不是所有的食物都可以一股脑的吃下去的,有些食物相克,吃了对身体反而有害。

比如说,黑木耳与白萝卜同食能导致皮炎与皮癣、老年斑,尽量避开同食。西瓜与羊肉同食会大伤元气、免疫力下降,导致多种病症。米汤与牛奶合服对维生素a造成破坏,长期服用损坏视力。红薯和鸡蛋同食易引发肠梗阻及腹胀,应尽量避开同食。蜂蜜和大葱同食会引起中毒,伤眼睛,引起眼睛不适,严重会导致失明。鸡肉和芹菜同食会伤元气,可使身体免疫力下降,会引起多种疾病,尽量少在一起食用。驴肉与菌类同食会引发心脑血管病,重者不及时抢救会死亡。土豆和甜柿子长期同食可导致尿结石、肾结石,应尽量少吃。红薯与西红柿同食会出现呕吐、腹痛、腹泻,可引发结石病,食用应尽量避免。醋与羊肉同食会引发心脏病,所以吃羊肉时,尽量不要放醋。吃菠菜时喝牛奶会引起痢疾。胡萝卜含萝卜素与酒精一起进入人体,就会在肝脏中产生毒素,从而损害肝脏功能。鸡肉与菊花茶同食会中毒,后果严重,应坚决避开。南瓜与羊肉同食易导致胸膜炎、肺气肿。

[4]很多食物同时吃下去,会影响我们身体的健康,我们在平时生活中应该注意。饮食中该注意的还有很多,生活中的饮食绝对不是可以马虎了事的。大家应该注意饮食的各个方面,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均衡饮食,努力得到一个健康的身体。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嘛,有了强健的身体,才可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过着愉快的生活啊。当然,一个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也是必要的。希望大家都可以吃得健康,生活愉快! 参考文献:

[1]:王增编著的《现代生活宜忌大全》,金盾出版社。 p56-78

[2]:唐俊的《食品健康与安全》论文。p183-193

[3]:张妍、姜淑荣主编的《食品卫生与安全》,化学工业出版社。 p45-52

[4]:王振华编著的《家庭健康食谱》,中国言实出版社。p44-48

上一篇:电子商务经济范文 下一篇:有机合成的定义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