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养结合的社会效益范文

时间:2024-01-25 17:31:19

医养结合的社会效益

医养结合的社会效益篇1

[摘要]近年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已有了深刻的变化和长足的发展,医疗服务市场逐步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管理模式转变,这给医院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课题,新形势下医院如何进行人才培养,如何培养与时代相适应的新型人才是医院管理者应该重视的课题。

[关键词]医院;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R19[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6(a)-154-02

人力资源是影响区域综合竞争力的最重要战略资源,企业的竞争实质上就是人才的竞争,所以,“不断加大学科技术建设力度,积极开展医学科研和创新,努力培养跨世纪专业人才”[1],是医院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在市场经济中能持续发展壮大、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

1 医疗服务市场的形势与医院人才需求的特点

1.1 医疗服务市场的形势

全国卫生工作会议重新明确了我国卫生事业是“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主义公益事业”的性质,并提出医疗机构改革要“以病人为中心”,明确了医院的办院宗旨仍然是要体现“救死扶伤、实行人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些实质内涵体现了新时期医院的工作具有更强的服务性。在这一政策的指导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医疗服务市场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并逐步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管理模式转变。医院经营步入不完全市场经济的轨道,我国医疗服务市场进入了不完全竞争的市场[2]。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逐步完善,医院发展的外环境已发生了深刻变化,作为独立经营实体的医院,已不能再由政府统包,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为医院发展的客观要求与必由之路。

1.2 新时期医院人才的特点与定位

针对新时期医疗服务市场形势的发展变化,医院人才的特点是应具备品德、服务、技术、经营和管理等全方面的素质。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一切为人民服务,就要求医务人员要有高尚的品德、全优的服务理念、高超的技术,同时,医院进入市场经济,就要有经营的理念和质量效益的观点,管理是各项工作的关键,管理人才在现代医院管理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目前我国多数医院管理人才匮乏,且多数公立医院中的管理人才是由专家型人才转换而来,这在过去计划经济时挥了应有的作用,但在今天市场经济的考验面前就显得力不从心,思路不阔,重点轻面,全局观念不够,有的还存在心胸狭隘,不能任人唯贤,不利于医院的建设和发展。因此,新形势下医院人才培养的目标应定位在: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社会主义高尚品德、有服务意识与服务技能的、掌握现代医学知识的专业技术人才,以及心胸宽广、任人唯贤、掌握现代经营和现代管理技能的专业人才。

2 新时期医院人才培养的思路

2.1 人才效益性的认识

医院人才培养首先要认识投资与效益的关系。医院人才的知识转化可给医院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效益的产生具有间接性和长期性的特点,正是由于效益间接性和长期性的原因,加上医院管理者任期制的影响,一些医院往往对人才培养存在短期效益的思想与行为,采取医院人才的“拿来主义”(主要靠引进人才),“实用主义”(缺什么人才就引进或培养什么人才,什么时候缺,什么时候引进或培养)。人才培养缺乏规划性、目标性和延续性。这必然影响了医院人才培养工作的正常开展与医院远期目标的实现。所以医院人才培养应具有规划性与目标性,建立完善的人才管理培养制度,并长期开展工作,这样才能培养出医院所需要的人才,才能真正体现出人才培养的效益性。

2.2 实行点与面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法

医院人才培养的原则之一应该是实行全员性培养。全员培养中应注意做到“点”与“面”的结合,“点”的培养,即指重点人才的培养,一般是从中、高级职称的中青年人员中选择重点人才苗子,定目标、给任务、加压力、重投资,强化品德与学术的造就,对其设立的培养目标是专业学科带头人,培养目的是使其较好地掌握新技术,跟上现代医学发展的步伐,使医院保持某方面的先进性。“面”的培养是医院人才培养的基础,也是最重要的方面,首先,医院人才结构是一种由高、中、初档次医学人才互补形成的合理、稳定的能级结构,如临床学科的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的结构。只有各能级人才的合理存在、功能互补,才能发挥医院人才的最佳效果。其次,由于现代医学专业分工的精细化与病人的疾病、心理、社会因素的复杂化,使得医院人才群体性特征更显重要,也就是说,疾病的诊疗过程常常需要多学科、多能级的医务人员共同参与;医疗工作的完成有赖于医院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与有序配合。所以,只有搞好“面”上的人才培养才能使医院功能得到正常发挥,才能提高医院总体服务水平与医疗技术水平,真正增强医院整体实力,提高医疗市场的竞争力。医院人才培养应采取分层次培养的方法,初级人才主要是基础与素质的培养,尤其强调的是“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近年来对临床住院医师实行的一套科学化、标准化的全面、全程培养的方法,对医院人才培养具有战略意义。中高级医院人才培养侧重于掌握深、高、新的医学知识与技能,以及传、帮、带的能力。

2.3 服务技术性人才的培养

现代医疗卫生工作突出服务性,要求医院在人才培养中必须改变重技术轻服务的传统观念,培养与时代相适应的具有专业技术素质与服务素质的服务技术型人才。服务技术型人才培养必须重视两个“三基”的训练,一是“技术三基”的训练,即通过医学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提高专业技术素质。二是“品德三基”的培养,即道德基础培养、法制基础教育及心理、社会基础知识教育。道德基础培养是通过思想品德教育,培养良好的公民道德意识与职业道德意识;通过民族与社会责任感教育,培养事业心与奉献精神;通过群体意识教育,培养集体亲合意识,个体互补意识,勤奋钻研精神。法制基础教育是要通过法制教育,尽快提高医务人员的法律观念与意识,使之能自觉地依法行医。心理、社会基础知识教育是通过医学心理学与社会人文知识的教育,使之懂得病人心理因素的作用,社会联系的影响,掌握与病人沟通的技巧,提高服务社会、服务病人的意识与水平。

2.4 注重临床型医学人才的培养

医院人才培养应面向病人,面向临床,培养大批能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医学人才。由于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其人才的成长周期较长,只有在临床一线,与病人直接沟通,严密观察疾病的发生、发展全过程,并坚持在诊疗工作中长期实践,不断积累,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优秀医学人才。但近年来出现了种种不利于临床型医学人才培养的不良现象,例如,现代先进医疗仪器的广泛应用,一方面为临床提供了便利的诊疗手段,另一方面也因此出现了一些临床医师重仪器、轻临床,放松了临床基本功的训练,一些医院因此淡化了严格临床培养的好传统。现有职称评定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着重文凭、轻实践,重外文与论文,轻临床的倾向。人事制度上医学人才或苗子随意改行,放弃专业改管理,管理专业人员又得不到重用,不能因人而用,发挥人才的最大优势,这些都影响了临床医疗梯队的正常建设,影响了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质量。

2.5 注意医院管理人才的培养

医院管理人才的培养问题均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观念上,对医院管理干部看成“脱产干部”“非专业人员”“不产生效益的行政干部”;培养上缺乏计划性和目标性,常“以干代培”,“以修代培”;途径上存在不重视卫生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而多是从医疗专业技术干部中选拔培养,忽视管理人才的专业性、科学性,认为临床专业技术干部锻炼一下就可以成为管理专业干部。其实,管理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门高科技的科学,它具有生产性和效益性,尤其在新的形势下,医院运行机制上明显的市场性与经营性,以及内涵建设上对质量效益的要求,使医院管理作用凸显重要。只有搞好医院管理人才的培养,搞好医院科学管理,才能提高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和医疗服务水平,才能给医院带来明显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使医院的正常经营与发展得到保障。

2.6 量才而用、充分发挥人才的激励效应

在管理上要科学合理的设置工作岗位,配备合适的人才,明确不同岗位的责、权、利,完善岗位考评制度,合理使用精神、物质激励手段,发挥人才的最大作用,同时要尽可能满足人才的成就感和心理满意度,改进奖金补贴分配方法,加大知识、智能、能力、贡献在奖金补贴中的比重,在人才使用上做到“四用”,成绩显著的优先任用,贡献突出的破格重用,有发展潜力的抓紧使用,有棱角有创劲的大胆使用。以此增加对人才的吸引,促进人才快速增长,激活内部的竞争力[3],创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使医院建设达到最大限度的提升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建华.新形势下军队医院建设发展的思考[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4,11(4):1-5.

[2]袁惠云,黄淇敏,罗蒙.公立医院医疗市场开发的机制研究[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6,13(3):288-290.

[3]王文聚,李晓琼.军队医院人力资源开发的几点思考[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6,13(3):269-270.

(收稿日期:2007-04-11)

医养结合的社会效益篇2

【关键词】公立医院 PPP 难点与对策

公立医院推行PPP,即在卫生领域推动政府控制的公立医院与社会资本合作,是增加公立医院投入、优化医疗资源配置的有效手段,有利于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全社会医疗卫生服务投入,缓解日益紧张的医疗服务供求失衡局面,同时对公立医院形成一定的契约约束,促进医疗效率的提高。客观分析公立医院推行PPP的难点所在,提出针对性强的解决办法,将有助于公立医院更好地推行PPP,更好地缓解看病难的社会难题。

一、公立医院推行PPP的难点总结

(一)主导思想上存在重融资轻发展误区

当前地方债困局难解、偿债高峰已至,PPP应运而生,更多地还是被作为一种缓解政府融资难的融资渠道在对待,在思想上难免存在着重融资、轻发展的误区。实质上,PPP更加侧重于强调发展模式而非简单的融资功能。政府举债和PPP都能实现公共项目的融资,政府举债重点注资于没有收益的公益性事业发展,PPP重点注资于有一定收益的公益性事业投资和运营,从而实现政府与市场的合理分工。

在公立医院推行PPP的过程中,公立医院作为主导方,如果思想上存在上述误区,很容易走上发展的老路,而且在推行PPP过程中与社会资本产生矛盾,导致推行进度缓慢,过程中矛盾重重,甚至出现合作走向失败的情况。

(二)公立医院公益性与社会资本逐利性存在冲突

不论医改怎么走,公立医院始终应该坚持公益性,这是当前公立医院的社会定位和历史使命。为了突出公立医院公益性,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从供求两方面增加投入,提高基本医疗经费和重病补助,希望70%以上地区实现分级医疗,同时根据医疗的工作特点,合理提高医务人员薪酬,调动积极性。这种政策导向,将逐步使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的社会定位,承担起为居民提供质优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的历史使命。社会资本参与公立医院改革,不论是哪一种形式和属性的社会资本,不论以哪一种方式与公立医院合作,也不论合作形式、期限如何,最终期望的都是达到盈利预期并顺利退出。社会资本天生的逐利本性,与公立医院所秉承的公益性原则天然地存在冲突,需要协调。

(三)合作模式设计难度高于其它行业领域

公立医院作为一类提供特殊公共服务的公共部门,与其它许多提供公共服务和准公共服务的部T有着不同之处,也决定了公立医院与社会资本合作的模式设计难度要高于其它行业领域。一般来说,PPP合作模式主要有政府购买、股权合作、委托运营、BOT、TOT等形态,公立医院因其特殊性,在合作模式设计上必须兼顾到公益性原则,使合作既具有落地实施的可行性,又具有兼顾公立医院公益性和社会资本逐利性双重目标的可行性。

二、有效推行公立医院PPP的发展对策

(一)树立发展模式改革重于融资方式的主导发展思想

推广PPP,除了解地方政府解债务之困,更重要的是通过政府举债与PPP之间的分工与协调,建立公共经济领域的科学发展模式,让社会资本的机制、资金与公共部门的资源通过特许经营、政府购买等多种形式在收益性公共项目上融合,使政府有更多的精力和资源专注于无收益、低收益的公共项目开发,推动城市建设管理的创新。

在公立医院推行PPP过程中,关键需要充分重视并体现契约精神,社会资本相对于公立医院处于弱势地位,在立法和项目合同签订两个层面给予PPP中社会资本一方切实、合法、有效的保障。在立法层面,当前对于PPP的立法正在陆续出台、完善之中。在项目合同签订层面,基于PPP项目周期长、未来不确定因素多的特点,合作双方对可能发生的因素尽可能地约定并预先制定好应对机制及措施,切实消除社会资本的后顾之忧。只有公立医院充分尊重参与合作的社会资本的应有权益,严格按照合同约定办事,才能在合作过程中找准自身定位,形成高效的合作模式,PPP合作的预定目标才能得以实现。

(二)筹划协调公立医院与社会资本发展目标的相对统一

公立医院引入社会资本合作的目标,在于优势互补、分工协作,最终社会资本实现预期收益并顺利退出,公立医院能集中精力提供更质优价廉的公共卫生服务,实现公立医院整体上公益性的发展目标。虽然公立医院公益性原则与社会资本逐利性本性差异很大,但这不并排斥二者之间的协调合作。本质上社会资本与公立医院的趋利性是相反的,但合作发展目标是共同的。公立医院在与社会资本达成项目合作时,既要履行作为代表政府合作一方应尽的义务,同时又要履行代表政府监管的职责,监管合作项目的规范运营,保护所有投资合作方的合法权益和项目众受的共同利益,达到公共部门、私人企业、社会公众三者利益的协调统一。

在公立医院推行PPP过程中,为更好地协调公立医院与社会资本二者的合作关系,实现共同发展,需要把握以下两个原则:一是坚持核心医疗服务由公立医院提供,坚持公立医院对基本医生资源和关键医疗服务的主导和掌控权,社会资本在其它方面可以与公立医院展开多种形式的合作。为了防止医生资源的流失,防止医生整体技术水平的下降,防止医疗服务质量的降低,需要政府对医生的薪金福利待遇给予有效的、合理的保障。只有这样,公立医院才能随着与社会资本合作力度的深化与广化而提供足够满足需求的、更及时便捷的医疗服务。二是在确定与社会资本的合作模式时,明确动态平衡调整的合作机制。通过事先的约定、事中的监控和事后的执行,以调价、补贴等方式对低收益项目合理补偿,以调价、调整合作期限等方式对高收益项目合理摊薄,使双方之间的合作能满足有意参与到PPP模式中的社会资本基本的利益目标,又不至于加重公立医院和社会受众的成本。

(三)积极探索多种有益的合作模式

结合公立医院公益性和社会资本逐利性的特点,从实际出发,比较适合公立医院推行PPP模式的合作模式主要有BOT模式、PFI模式、委托管理模式以及新兴的医养结合模式等几种。

医养结合的社会效益篇3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医德现状;医德建设

【正文】

近些年来,卫生事业面临市场经济的竞争和挑战.医务工作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正在发生变化,传统的医德医风经受严峻的考验,随着医院的管理体制、经营机制的改变,医务人员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准则也在变,出现了一些人民群众对医务人员的道德失衡、道德失范、道德失调等现象不满意的热点问题。

一、 医德现状

现如今,受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少数医务工作者政治学习有些放松,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观念有些淡泊,在行业作风建设的认识上产生了误区,具体如下:

1、价值背向,医德失范

国家对医院实行差额补贴的同时又使医院物质市场化,价格的涨跌使市场供求关系发生变化,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受市场经济体系的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个别医务人员在遇到通过正当途径而利益得不到实现时,就可能寻求非道德补偿追求经济效益。医方提供超出患者实际需要的医疗服务,目前热点问题反应较多的是给病员开大处方、检查多、用好药多、费用高,把一些保健药品和营养品推销给患者,这些均给病人增加了负担,严重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2]。同时,使医患之间产生了鸿沟,甚至互不信任,直接影响到医疗卫生战线的形象,同时还会给党和政府造成了不良影响。

2、利益驱动,医德失衡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条件的不断提高,传统医德发生变化,受利益的驱动,部分医务人员的是非观、利弊观、尊卑观也随之发生变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医院成为方便用户自主经营的医疗卫生服务主体,既要讲求社会效益,又要讲求经济效益,二者一旦处理不当,必将导致见利忘义、医德失衡现象发生。医务人员从自身的利益出发,重复检查乱收费、收受红包、回扣以及开大处方等问题,由此扰乱医疗秩序,败坏了医德医风。

3、效益碰撞,医德失调

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医院建设和发展由依赖型向经营服务型转轨。医院在考虑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十分重视其经济效益。但是,医疗服务的价值是无法用金钱直接来衡量的。而对患者,医院既有择优治病救人和救死扶伤的道义,同时又有承担医院运行成本不断增加的负担。在政府补偿不足的情况下,在具体实施中难免使二者产生碰撞。

二、重建医德

医德作为一种医院发展的内生性资源,是确保医院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因素之一[3]。因此,强化医疗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教育仍然要首先从社会主义医德教育、敬业教育等方面入手,引导医务人员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树立正确的医德功利观。

1、加强教育,提高卫生队伍自身素质基地

马克思主义的人才观告诉我们,人才培养必须坚持两个标准,即业务标稳和政治标准。胡总书记在全国卫生工作会上强调指出:“卫生队伍的思想业务素质,直接关系到人民健康的质量,要采取有效措施。”因此,必须加快加强提高医务工作者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提高两个素质离不开教育和学习,主要是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1 始终不渝地积极组织广大医务工作者认真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和胡总书记的以人为本的重要指示,以武装全体医务工作者,指导工作。

1.2 深入持久地开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教育,使医务工作者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将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入脑入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1.3 坚持反腐倡廉教育。要不断组织医务工作者学习有关纠正行业不正之风的指示决定,使大家了解在新形势下我们卫生行业怎样进入市场、占领市场,不断培养全体医务工作者的事业心、责任感,从而做到爱岗敬业,一切以病人为中心。

1.4 加强专业技术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医务工作者业务技术水平的高低与人民健康服务的质量密切相关,为此,要有计划地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多种形式的医学技术学习,如开展继续教育、病案讨论、选派人员到国内外深造学习等。各级领导要表彰鼓励大家刻苦钻研自学成才,不断提高专业水平,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质量。

2、以人为本,强化从业观念

坚持社会主义医德就是以人为本,救死扶伤,防病治病,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的身心健康服务。这就要求我们医务人员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对待病人,用高尚的医德情操救治病人,以优质的服务搞好医疗业务工作,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增进人类健康。为此我们就必须结合市场经济实际,构建起全新的社会主义医德体系,并结合医德教育建立健全相应的规章制度,制定出台各种监管措施,切中各类弊端的要害,从而增强医德教育的效能,为医德教育进一步开展做保障。

3、培养良好的医德修养,强化自身素质

医德修养的过程就是将社会的医德规范和医德要求转化为自己的内在医德品质的过程。培养良好的医德修养,就要在医德规范、医德原则与规则上下功夫,结合社会实践,养成医德修养的自觉性,在从医过程中,不断给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使医德修养达到慎独境界,即在个人独处的时候,仍坚持道德信念,遵守医德原则和规范。[1]

4、建立自查自纠制度,及时改进工作

医院要有明确的自查自纠规定,做到值班查、院领导查、科主任和护士长结合自己科室部门的情况查、医务人员结合自己的岗位查,重点查服务态度、医疗质量、医患关系、收费标准、投诉信件。通过“四查五重点”活动,及时了解医德医风的现状,做到边查边改。

参考文献

[1]杨艳红.医德修养与医德评价.临床执业医师考试考点精编,2006;997-998

[2]谢承钧.良好的医德是发展医院经济的内生性资源.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2;18:364-365.

[3]杨同位.过渡医疗的对策.中国医学伦理学.2002;4:20-21.

医养结合的社会效益篇4

关键词:民营医院;教学体系建设;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F2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6-0089-02

民办医学院校因起步晚,办学水平、办学条件与发展数十年的公办医学院间存在很大差距。在政府和卫生主管部门的直接参与下,多数优质卫生资源直接或间接地分配给公办医学院校,民办医学院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少、发展空间有限,与条件好的民营医院合作是一条新途径。从促进卫生事业发展和医学专门人才培养的角度看,民办医学院校与民营医院合作具有“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条件。以医学人才培养为纽带,重视和加强教学体系建设,利于民营医院提升办院水平、促使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同发展。

一、民营医院在人才培养中的价值取向

1.重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 医院要牢记“防病治病,实行社会主义的医学人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健康服务”的宗旨,明确提高医疗护理质量,保障人民健康,促进医学科学的发展的基本职能。中国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仍然存在。到2015 年非公立医疗机构床位数和服务量要达到总量的20%,政府部门也在加大推进力度,这为民营医院发展提供了机遇[1]。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不断加速的背景下,民营医院欲在激烈竞争得一席之地就必须考虑社会效益,把社会效益当作民营医院可持续发展的潜在资源去经营,避免“急功近利”思想,重视医疗的公益本质[2],唯有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才能得到社会更多的支持。

2.提高对医院基本任务的再认识。包括民营医院在内的各类医院,其任务为医疗、教学和科研、预防和技术指导。医疗质量、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健康指导等离不开专业技术人员,人才是民营医院最核心、最宝贵的财富。民营医院要建立人才引进和培养的长效机制,把人才培养纳入医院重要议事日程,使医院成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和施展才华的基地[3]。长期受医疗任务重、医疗风险规避意识增强等影响,一线技术骨干对待教学科研工作的主动性和热情不高,对教学技能训练和参与临床教学的责任意识不强,对教学科研需要医院管理者从思想认识上、管理方式上、政策保障上采取得力措施激励医疗骨干参与人才培养活动。

3.领悟教学建设对医院发展的价值。民营医院参与医学人才培养,要从“提升医院骨干人员的教学水平,拓展医院的服务功能,扩大医院的社会影响,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等方面去理解其价值意义。医学院校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是双方进行人才培养必须执行的根本标准,要遵照教育教学规律实施教学活动。民营医院根据所承担的教学任务和目标要求,建立完善的教学体系保障教学活动顺利开展,达到“提升师资队伍教学能力,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完成医院应尽社会责任”的夙愿。

二、民营医院教学体系建设的内涵

民营医院可从“教学管理体系、教学运行体系、教学质量控制和保证体系、临床实践教学培训体系”四方面进行教学体系建设。

1.教学管理体系。教学管理体系在整个体系中起计划、管理、调控和保障作用,可从设立教学管理机构,配备教学管理人员,制定教学管理制度等方面考虑。教学管理机构要根据医院的具体情况按需设置,明确其职责范围,避免工作交叉。教学管理人员配备可根据需要专、兼职结合,日常管理宜选择热爱教学工作、有责任心并熟悉高等医学教育管理的人员[4],使教学管理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管理制度在规范、引导医学生成为合格医务工作者中发挥重要作用,医院须注重对学生职业习惯和诊疗规范的培养和训练[5],制定出既保证教育教学运行,又体现民营医院的管理特色的规章制度。

2.教学运行体系。教学运行体系中师资队伍是最核心的要素,其职业道德、教学素质和业务技能直接影响到学生。医院必须高度重视师资的选拔、培养、使用,利用合作院校师资的教学优势有计划地开展“帮扶”训练,通过教学比武、教学方法研讨等途径,提升师资队伍的教学能力。同时,还要建立教学必须的讨论室、多媒体教室、客观结构化考试(OSCE)室等,为师生开展教学活动营造良好的氛围。按照教学大纲和临床技能达标要求规范教学行为,完善课表、成绩册、教学日历等教学文件。

3.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是督促、落实、检验人才培养过程和效果的必备环节,是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降低风险的有效措施。建立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是规范教学过程,促进临床教师不断提高教学能力,保障教学工作质量的长效机制,在人才培养及教学目标落实中具有监督、指导、评价、沟通和激励的作用[6]。应建立教学督导组织,对教学过程进行督查、沟通、评价等,促使教学各环节有效衔接,教学目标有效落实。

4.临床实践教学培训体系。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和发展创新”相统一的人才,成为社会发展对教育的新诉求。民营医院从利于人才可持续发展的视角,构建新的临床教学实践教学培训体系,既可为本区域(院)在岗人员提升业务搭建平台、拓展医院的社会服务能力、扩大医院社会影响,又能为学生临床阶段教学活动注入新思想、为学生毕业后从业和终生学习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三、民营医院教学体系建设策略

培养“高素质合格医学人才”为民办高校和民营医院合作的焦点,有高质量的专门人才医院可以不断打造行业品牌,有高质量的毕业生高校可以持续发展。教学体系建设可从四个方面考虑。

1.一个中心。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中心。医学生是服务于医疗卫生一线的应用型人才,既要重视学生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更要注重学生职业道德、实践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的培养。民营医院教学体系建设要围绕这一中心开展工作,强化全体员工的教学意识,采取有力措施抓好落实,否则人才培养将会脱离卫生实际,偏离人才培养目标。

2.二个目标。以“提升育人水平,提高服务能力”为目标。“提升育人水平”就是要在教学体系建设时,从思想武装、制定措施、教学安排、效果评估等方面做出利于人才培养的决策,在医院内部传递正能量,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全面提升育人水平。“提高服务能力”就是要在教学体系建设中,从岗位设置、人员配制、制度出台、质量评价等方面,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从“患者”和“学生”两个主体对象上做到“以人为本”,尊重高等医学教育规律,科学调配教学资源,变僵化的“管理”为人性的“服务”。

3.三大责任。即“人才培养的教育责任,服务患者的道德责任,服务地方建设的社会责任”。履行教育责任是民营医院提升临床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可优化医院骨干医技人员的理论水平,实现知识技术的文化传承,利于医疗技术成果的推广。开展医疗实践活动服务患者,可以检测医疗卫生人员履行“为人师表”的职业道德要求,促使医技人员良好医德医风的形成,实现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社会责任。

4.四项举措。制定以“完善的管理服务体系,良性的教学运行体系,有力的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全新的临床实践教学培训体系”为主要内容的管理措施。这是民营医院教学体系建设的基本内容,也是民营医院融入独特元素,形成教学体系建设特色的主体部分。可根据医院的具体情况进行设计,如可以与合作院校进行管理骨干“换岗”训练,共建临床技能考核及培训中心,开展“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等。

四、民营医院教学体系建设的相关问题探讨

1.发挥高层管理者的决定作用。利用民营医院机制灵活的优势,建立高效顺畅的运行机制,发挥高层管理者在重大事件决策、重点项目落实、长远发展规划、整体资源配置等方面的决定作用,及时给院内职能部门明确的信号,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确保各项工作顺利推进。

2.发挥医学院校的指导作用。医学院校发挥教育教学管理经验优势,主动给民营医院有效指导,参与民营医院教学体系建设的全过程,尤其要在临床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方面给予支持,共同培养一批精干的临床教学队伍。

3.培育民营医院的教学特色。民营医院要整合自己的专业优势、科室特色、专家团队、服务品牌等内容,设计出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学体系,把人才培养过程变成医院特色培育的抓手,把开展教学和科研合作作为提升师资水平的切入点,构建“医教研学”联动的运作机制,打造民营医院品牌。

参考文献:

[1]张立红,梁杰,张爱萍.北京市民营医疗机构发展现状与对策探析[J].中国医院管理,2013,(12):10-12.

[2]王景明.对中国民营医院发展的认识与思考[J].中国医院管理,2012,(9):12-13.

[3]张梅,崔剑.公立医院与民营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差异及创新对策[J].中国医院管理,2011,(11):57-58.

[4]谢大蓉,刘利,程琴.高等医学院校非直属附属医院教学体系的构建与保障[J].医学教育探索,2009,(7).

[5]高源,张静,黄蕾,等.提升医学生综合素质的医院文化体系构建[J].中国医院管理,2013,(5):77-78.

[6]王琪.构建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探索[J].职教论坛,2011,(8):12-13.

收稿日期:2014-02-19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2010-JKGHAG-0327);河南省卫生厅教育教学研究课题(WJLX11074)

医养结合的社会效益篇5

【关键词】 医院绩效考核 医疗质量 沟通 两个效益

随着社会对医疗质量、医疗安全和服务质量的日益重视以及医院管理制度的全面改革,在医院实行绩效考核已成为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通过绩效考核,医院主动调整组织结构和经营策略,优化科室资源,将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到聘后管理、人员任用、人才培养、岗位培训等各项制度中,并在绩效考核评价过程中逐步统一个人职业生活目标和医院总体目标,使医院管理者与卫技人员沟通更加紧密、畅通,将有利于提高医疗质量、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增强医院综合竞争力,使医院不断发展。本文下面就对医院实施绩效考核的作用做如下论述。

一、方法

绩效考核制度的设计与实施效果,是决定医院能否顺利开展新技术、新项目、新方法,使业务收入增长,经济活力增强及社会效率增加的关键。工作中我们以客观公正、民主公开、注重实绩为原则,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坐标与导向相结合、项目与权重相结合、完整与实用相结合,将员工考评内容分为德、能、绩、勤四个方面,依据职务职级的不同、工作条件的不同、履行岗位责任的不同,赋以不同的权重系数,确定各绩效指标的分值分配,并规定各项目的打分标准。最后把绩效考核结果与专技人员任职资格的评审及聘任、绩效工资的增减、职务升降、奖励惩处、教育培训、转岗分流等工作挂钩,同时对有重大科技发明、贡献突出的,根据效益情况给予重奖。以临床科室为例,其通过反复论证设计了工作效率、管理效能、服务质量、医疗质量、医疗安全四项量化考核指标,重点考核病床使用率、平均住院日、科室成本与医疗收入之比、病人满意度、劳动纪律、诊疗规范执行率、医疗纠纷发生率、急救物品完好率等情况。

二、作用

绩效考核是绩效管理的关键环节,其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整个绩效管理过程的有效性和完整性。通过对员工的工作业绩、能力、态度以及个人品德等进行观察、评价,判断卫技人员与岗位的要求是否相称,并以考核结果作为员工调任、升迁、加薪等重大决定的依据,使员工了解和发现自己的弱点,这比消极的指责与批评效果会好得多。具体地说,绩效考核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岗位聘用方面

实施绩效考核是医院岗位聘用的一项有效措施。员工在实现个人职业生涯的过程中,将不断地从一个岗位转移到另一个岗位,从比较低的层次上升到比较高的层次,伴随着岗位和层次的变化,他们不断接受新岗位和高层次的挑战,而其是否适应这些变化,是否满足新岗位和高层次的要求,这就需要不断进行绩效考核。每一项职务都要求特定的知识和技能,每一个员工又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同一职位的不同员工之间的绩效可能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差别,而且越是在高层次知识和技能的工作岗位上,这种差别越明显,员工职务的晋升和降职必须有足够的依据,而不能只凭医院管理者的好恶轻率地决定。只有实施绩效考核,分析其适合何种职位,在实际工作中是否具备新的工作岗位所需要的能力和素质,对已上岗后的卫技人员根据各类岗位工作特点制定绩效考核指标,按需设岗、聘任上岗、优化结构,才能为员工搭建公正平等的竞争平台,不断提高自己的医疗技术,同时提高医院的竞争力。

2、人员培训方面

通过绩效考核,一方面能使医院管理者准确地了解各层面员工的素质和能力,有针对性地对存在的问题制定培训计划,针对卫技人员的短处进行补充学习和训练。另一方面,个人绩效考核的结果能增加员工的自我认识,使他们逐步明白自己存在的不足和急需解决的问题,明白自身素质与新岗位和高层次的要求存在的差距。经过不断的绩效考核、评价,让员工不断接受医院培训和自我培训,帮助他们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改善素质结构,完成自我定位,最终实现个人职业生涯目标和医院总体目标的统一。实践证明,绩效考核充分发挥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提高了员工的综合业务素质,为医院发掘、培养、激励人才提供了依据,为制定和完善今后的员工培训计划提供了依据。

3、人才培养方面

绩效考核工作与人才培养有密切的联系。如果没有绩效考核,重点培养对象的选拨就缺少依据,同样没有相应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绩效考核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为保证医院医疗、科研人才的工作持续发展,形成合理人才梯队,为储备后备人才建立库源,我们采取“滚动进出”的方式进行循环培养,以内部培养为主、外部引进为辅,坚持专业培养和综合培养同步进行,即培养本专业领域内掌握较高技术水平的专家型人才和在本单位或本科室工作领域具备全面知识、有较高管理水平的综合卫生管理人才。通过绩效考核,将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到卫技人员的薪酬分配、聘后管理、人员任用、人才培养、岗位培训等各项制度中,在绩效考核评价过程中逐步统一个人职业生活目标和医院总体目标,使医院管理者与卫技人员沟通更加紧密、畅通,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为医院管理者正确地了解人才、合理地使用人才、科学地管理和培养人才提供可靠的客观依据。

4、选拨任用方面

选拨任用的标准是德才兼备,需要因事用人,用人所长,容人之短。要想判断人员的德才状况、优点缺点,近而分析其适合何种职位,必须经过绩效考核。每一项职务都要求特定的知识和技能,每一个卫技人员又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要扬长避短。在对在岗卫技人员的业务水平、思想素质进行综合量化考核和评估后,如果发现一些人的素质和能力已经超过所在职位的要求,而适合担任更具挑战性的职务,则可晋升其职位;如果发现一些人的素质和能力已经不能达到现在职位的要求,则应降低其职位,调整到与其能力和素质相匹配的职位上去;如果发现一些人用非所长,或其素质和能力发生了跨岗位的变化,则可进行横向交流,调整到其所长的岗位上去。

5、医疗质量管理方面

对员工进行绩效考核是提高医疗质量的有力措施。实践中我们将绩效考核项目指标体系应用到临床科室综合医疗质量考核中,选定考核内容,明确指标来判定一个科室真正的医疗质量,由此评比的先进常常具有可信性、公平性。通过实施绩效考核,在医疗活动中对基础质量和环节质量层层把关,明确指标来判定一个科室真正的医疗质量,将多个指标用于临床医疗质量的评估,并把这些指标有机结合在一起,对各具体项目指标,采取权重与数字量化方法,设定不同标准和分值,对医疗质量作出数字化评价,最终得出的医疗质量评估成绩代表真正的医疗质量。如此动态的绩效考核,便于员工随时查阅信息中对自己工作和质量情况的评价,规范了员工的执业行为,使每个人在自己的岗位上各司其职,达到了自我调整、自我控制的目的,也为医院和科室对员工工作绩效进行评估提供了依据。另外,医疗质量的评价不仅要注重终末指标,对环节质量也需关注,抓质量应从源头、环节、过程、细节努力的理念有利于真正提升医疗质量,有利于各科室间的公平竞争。通过公平、公正、全面、有效、全程地监督、评价各病房的综合医疗质量,对环节及终末医疗质量均起到了监控作用,使综合医疗质量的检查操作性更高,结果具有可比性,医疗质量和服务质量明显提高,医疗纠纷下降,优质的服务取得了病人的尊重和信任。

6、双向沟通方面

绩效考核是医院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管理沟通活动。医院管理者通过科学的手段对员工进行绩效考核,动态评定和测量其在本岗位上的工作行为与效果,确立绩效等级,发现和了解员工和科室的工作优势与缺陷,并通过反馈、沟通,对其绩效能力进行辅导,制定相应的改进计划和绩效发展目标,帮助他们提高绩效,纠正工作中的偏差,进而固化原有的优势,提升科室和个人的工作能力,以帮助其不断向更高的绩效目标迈进,最终实现科室和医院的整体能力的提升。另外,绩效考核有助于组织成员之间信息的传递和感情的融合,通过上下级之间对考核标准、方式以及结果进行充分的沟通,可以促进员工之间的了解和相互协作,促进临床、卫技和职能科室之间的沟通,建立共同的愿景,增强科室和医院的凝聚力、竞争力。工作中我们采取了以下途径:绩效考核结束后,将考核结果反馈给科室,让科室了解目标完成情况,若有异议可提出申诉和投诉;绩效工资核算完毕,在OA系统和院务公开栏公告核算结果,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成立绩效考核小组,组织卫技人员与行政人员交叉互评;成立绩效工资复核小组,对整个核算过程、数据、结果进行复核、签字确认。通过以上方法接受全院员工的监督和检查,增加了绩效核算的透明性,体现了公开、公正和公平性,得到了广大职工的认可。

7、两个效益方面

员工的医疗业务素质和医德医风如何,是能否吸引病员来院就医的重要因素,也是直接产生社会效益、提高医院经济效益的前提条件。通过对卫技人员进行绩效考核,必定会使他们严格遵守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认真执行临床各级人员考核细则,使每个人都树立起“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在日常医疗活动中体现专业技术人员的规范服务,吸引病人,为患者营造一个温馨、舒适的诊疗环境,在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情况下降低医院总成本,减轻患者就医负担,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总结

对医院卫技人员的绩效考核工作,不能简单地当作一件独立和简单的技术工作,它本身就融合了医院的文化和战略,其有效运用还需与医院管理的其他策略和政策取得时间、空间和员工内部的一致性,如此才能有的放矢,发挥积极的作用。绩效考核仅仅是整个管理工作中的一个环节,考核工作要想真正有效,需要其他工作的共同配合,例如激励、培训的手段等。同时,只有管理人员既具有绩效管理的能力,也具有绩效管理的动力,医院对卫技人员的绩效考核工作才能真正产生效果。

【参考文献】

[1] 奚玉芹:企业薪酬与绩效管理体系设计[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2] 诺伊:人力资源管理——赢的竞争优势(第五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医养结合的社会效益篇6

大家下午好!在此辞旧迎新之际,我们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忙碌辉煌的一年已经过去,新的一年已经到来,在这新的一年中我将在大家一如既往的支持下和大家一起完成我院20**年的医疗工作、社区工作、宣教工作、人才培养工作和内科的门诊工作。希望大家在新的一年工作中能给我以更大的帮助和支持,把我院20**年各项工作完成的更好。现把我院今年以上几方面工作计划和思路叙述如下:

一、总思路:根据卫生局20**年综合目标考核内容医疗工作、人才培养重点突出十个理念、五个加强、两个提高。

1、十个理念:就是我院20**年提出的十个文化理念的延伸。

2、五个加强:是加强医疗技术水平提高和医疗质量的管理;加强医疗考核制度的落实和管理工作的细化、量化;加强服务品牌的建设;加强人才培养的力度;加强团队建设的步伐。

3、两个提高:通过以上两个方面的加强达到两个提高的目标就是社会效益的提高和经济效益的提高,这也是十个理念的第十个文化理念。

二、医疗工作、人才培养:

(一)基础医疗质量:通过修订《医疗质量检查考核标准》,对医疗文书书写制度、请示报告制度、查对制度、会诊制度、病例讨论制度、首诊首科负责制度等医疗核心规章制度。采取平时督促抽查和集中检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基础医疗质量和环节医疗质量进行严格把关,多措并举,使我院的医疗质量明显提高。

(二)医疗文书质量:1、严格按照《**省病历书写规范》的要求,对住院病历、病程记录及其相关资料的书写提出进一步的规范化要求,认真组织学习,每月进行一至二次质量督导检查,落实奖惩兑现,奖优罚劣,使临床医师的病历书写意识和书写质量大有提高。2、各科室及时地上缴病历,现病历严格按《**省病历书写规范》要求及时地书写现病历和病程记录。3、建立门诊手册,开展门诊输液建立观察病历。加强处方质量检查,每月随机抽查5天处方,合格率要求在90%以上。4、门诊及住院科室的各项基础登记也能够按要求进行,基本符合质量标准要求。

(三)医技科医疗质量:1、加强医技人员技术培训及服务质量的改进,注重检测结果的符合率及准确率的监测并纳入考核范围。2、不断增设新项目以满足临床需要,其中检验科今年新开展甲肝抗体、乙肝抗体及梅毒螺旋体检测项目,适应临床科室安全的需要。放射科规范阅片制度和堵漏差错和纠错制度,今年至少熟练开展两项新项目,如上消化道造影、钡餐透视要熟练开展,腰椎片的质量要提高合格率。3、注重同临床一线科室的沟通和交流。

(四)门诊部医疗质量:提高门诊医生的责任意识、风险意识和竞争意识,严格遵守首诊首科室负责制,认真地进行门诊登记和门诊手册、门诊处方书写,通过对处方、基础医疗文书书写进行质量检查,完善门诊医疗文书的各种记录,门诊处方书写合格率达95%,门诊人次力争增长15%。

三、医疗安全工作:

医务科针对医院发生的医疗纠纷制定了《医疗事故防范和处理预案》,继续加强对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业务技术能力培训;特别是《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学习;举办急诊系列知识培训,加强医务人员的业务技能的培训;举办《医疗事故防范和处理》的专场讲座,结合身边的或本院发生的典型案例进行剖析,教育广大医务人员如何有效地防范医疗纠纷,保护患者和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合法权益。组织全院医务人员学习《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护士管理办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卫生专业法律法规,在全院上下掀起学法懂法守法的热潮。通过我们的努力,有效扼制医疗纠纷发生的势头。

四、人才培养、继续医学教育:

实行继续教育和人才引进相结合的方式,填补我院技术人才的不足现状,不断培养实用型人才,为加强我院技术力量奠定基础。同时制定鼓励、激励学习的措施。

(一)继续教育工作:

1、将继续教育纳入我院的工作计划,注重院内、外人员培训及宣教。

2、鼓励参加各类成人高考及学历转化教育。

3、积极撰写论文,每年每人至少3-4篇工作心得体会或论文。

4、举办学术培训班。

5、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各临床科每年4次以上上墙宣传,到社区开展6次以上防治宣传活动。

(二)三基训练和教学工作:医务科和护理部联合开展学术讲座,使医务人员的急救理论知识和技能有明显的提高。护理部进行护理操作大练兵,使广大护理工作者掌握娴熟的操作技能。医务科加强医疗技术操作规程的考核力度,不断提高医疗技术力量,各种考核都和绩效管理挂钩。

(三)、教学工作

1、接收进修生,实习生、对口下乡工作人员。

2、对新上岗职工开展岗前教育工作

五、体检工作

配合医院组织成立体检队伍,组织配备B超机、心电图机等体检专用设备,新推出健康体检套餐,简化体检程序,为下乡体检提供优质、优惠、高效的服务,方便广大人民群众健康体检的需求,医生轮流下乡到基层卫生室开展预防工作。

六、宣教工作:

医养结合的社会效益篇7

[关键词]高职高专 社会服务模式 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2-0174-02

一、高等医学院校社会服务模式改革的背景

1 新型医疗体系改革的要求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全面改革,中国的医疗体系发生巨大变化。原有单一公有制体系解体,形成多种所有制并存状态,私人医疗机构迅速扩张,许多原来的公有制服务机构分化转变成私人所有或其他所有制形式。管理体制从严格控制到逐步放权、放开,药品价格不再由政府全面控制,凸显商业化、市场化特征,医疗服务开始以追求经济效益为主要目的。虽然医疗体系建设在特定范围内有其成效,但却带来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颁发后,国家开始从基层卫生机构建设、全科医生培训、公共卫生项目要求、公共卫生均等化等方面进行医疗体制改革,以期从根本上解决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构建新型医疗服务体系。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对医学院校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深入了解我国及高校所在地区医疗发展需求,在学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社会培训和对外服务等方面与之相适应,才能发挥高等医学院校应有的功能,才能找准其的生存空间。要发挥医学院校特有的专业技术优势,提供高质量的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在职卫生人员培训、社区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务,拓宽医学院校的职能,这既是国家的需要,也体现了高校的社会功能和社会价值。

2 医学院校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高等学校不仅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发展科学文化的基地,也是知识型企业和高科技产业的重要支撑。能否把科学技术与生产实践结合起来,把提高学术水平与创造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结合起来,已经成为衡量大学办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开展社会服务,丰富社会服务内涵,提高社会服务质量,是高校生存与发展的根本依据。高校只有找到符合发展需求的社会服务途径,从办学定位、人才培训、专业设置等诸多方面适应社会发展变化需求,才能找到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开展社会服务有助于激发高校改革发展的活力和动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社会服务中寻找到创新点,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积极推动产学研结合,建立专业领域的学科特色。强化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可以使高校的教学和科研更加贴近社会生活的实际,改变高等教育与社会实际相脱离的弊端,推动高等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医学院校服务社会的特点与意义

高校是知识生产和传播的中心,高校提供的社会服务具有学术性、社会性和广泛性。应充分利用人才和科技优势能更好服务社会,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创新社会服务方式,满足社会现实的需求,同时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广泛为社会服务。在新医改形式下,医学院校可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在职教集团引领、社区卫生人员培训、社区卫生服务、康复养老项目开展,尤其在保障人民健康方面发挥医学院校的重要功能,增强高校社会服务的能力及水平,实现教学与培训并举、教育与服务同行。

同时,通过高校的社会服务与社会参与,将高校人文精神传递到社会,使高校厚重的文化沉淀通过社会服务的具体实施得以体现和传播。通过社会服务,高校丰富的文化内涵得以外化,并对社会有深远的影响;通过文化传播,可提升人民素养,改变生活方式甚至是价值观,更加深化高校服务社会的重要意义。

三、长春医学高专的社会服务模式创新

多年来,长春医学高专以提高服务吉林省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目标,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职教集团、成教部、培训中心,开展多层次、多角度的社会服务功能,在完成社会服务的同时,也扩大了学校社会影响力,增强了办学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1 服务于社区卫生工作

近年来,长春医学高专发挥其专业及人员优势,承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于区域卫生工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形成缘于学校前瞻性设计,顺应了国家新型医疗体系的发展,也与教育部对高校医院发展前景设计相吻合。学校“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建设成部级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部级社区卫生人员技能培训基地,形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品牌;同时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资源优势,进一步拓展医疗服务项目,为社区居民提供健康保障,同时也为学生实习、在职社区卫生人员培训等提供基地保障。这些都为社区卫生服务拓宽了道路。

2 依托职教集团和成教部,扩大培训能力

2009年,长春医学高专为区域卫生行业培训更多的实用性基层医务工作者,建立了全国最大的模拟教学医院,为各种培训的开展提供了先进的教学环境。作为吉林省全科医学培训基地,近两年来完成吉林省社区卫生人员岗位培训、乡镇卫生院管理及业务人员培训等总量达5000余人次,切实发挥了学校的服务社会功能。2010年,民政部批准长春医学高专为“部级紧急救援培训基地”,吉林省卫生厅批准学校为“国家基本药物实施培训基地”。为加强基地建设,学校积极开展与职教集团成员单位的交流,发挥行业职业技能培训基地作用,建立医学行业省级职业技能大赛制度,每年开展一次护理职业技能大赛。各种基地培训工作的开展,为吉林省卫生行业乃至全国培训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也锻炼了教师队伍,提升了学校整体教学质量和办学特色。

3 加大对外交流与合作力度

近年来,长春医学高专举办多期针对省内医疗单位的医护英语培训项目,培养国际化医护人才。同时扩展国际友好院校合作,积极构建多层次的交流、合作模式,巩固和加深与澳大利亚、新西兰等院校的合作交流,开展与美国大峡谷大学教师学生短期培训互换,落实相关医疗单位优秀护理人员海外培训等项目,为吉林省卫生行业培养了一批国际化医务人才,提升了学校教育对吉林省卫生行业发展的贡献力。

4 创新医学院校多渠道服务社会模式

2011年,学校筹建了一所以“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为宗旨,居家情境下的新型养老机构,将康复、养老、基本医疗、学生实习实训有机融合,在解决日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的社会问题的同时,也努力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实现了教学与岗位需求的零距离,可有效增加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通过多渠道的社会服务模式的开展,学校的办学层面更加立体化,同时学校的社会影响力日益提升,学校的整体实力迅速增强。

参考文献:

[1]程军,共建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探析[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

[2]张影,邓传德,地方高校办学特色建构的误区及基本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11,(1)

[3]姚红,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适应性探析[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0,(19)

医养结合的社会效益篇8

本研究数据来源为2018年3月—6月,吉林医药学院医学类专业学生随机发放的调查问卷,问卷经查阅文献后自行设计。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87份,回收率95.67%;有效问卷276份,有效率95.50%。所有数据由SPSS17.0进行数据分析。各年级学生构成为:大一86人(31.16%)、大二94人(34.06%)、大三51人(18.48%)、大四26人(9.42%)、大五19人(6.84%);性别构成男生167人(61.59%),女生109人(37.41%)。问卷的主要内容包括:志愿活动的参与情况、志愿活动参与目的、志愿活动与公益创业的认识、参与公益创业的期望等方面。并结合问卷调查开展了相关的座谈。结果显示,大二、大三学生参加健康志愿活动的次数较多,大四、大五学生参与次数少;性别上女生参与次数略多于男生。参与健康志愿活动动机方面大一、大二从众心理的学生比例较高,大三以上的学生基本上以实践为主要目的;男生从众心理高于女生。医学生对于公益创业的了解程度上,普遍处于“了解”状态。在公益创业期望值上,多数医学生认为公益创业盈利小或没有盈利,且随着对医学专业知识的学习深入,对公益创业的盈利期望越小。在问卷调查结果基础上开展了具有针对性的座谈。梳理后有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由于大一新生对健康志愿活动了解较少,加之尚未开展专业课程和技能训练、对大学生活不熟悉,因此不敢参与;而大二大三学生基本适应了大学学习和生活,学习了医学相关的基础知识,参与健康志愿活动较积极。二是多数学生认为愿意参加疾病预防宣传、健康科普的志愿者活动。三是对于公益创业多数同学,仅仅停留在通过媒体了解到相关信息,感觉深入了解公益创业的途径少、公益创业的教育几乎没有。四是多数同学认为公益创业很难经营,困难很大。

2讨论

2.1积极开展公益创业教育

当前,创业教育已经在我国高校得到了较大的进步与发展,而公益创业作为其中的一个新分支相对发展滞后。2009年,公益创业在国内出现,学术界对公益创业的内涵等界定尚不明确。加之大部分创业教师本身对于公益创业了解和研究不深入,虽然高校普遍开设了就业创业课程,但与公益创业或公益创业教育相关的授课内容很少或是基本没有[6],因此积极开展公益创业课程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课程建设上我们可以借鉴国内外相关经验和校内课程建设体系。一是做好课程整体设计,将公益创业与医学专业知识学习、医学技能训练、思想政治教育、医学生人文素养培养以及创业训练有机结合;二是加大相关教学资源建设的投入,引入国内外较成熟的公益创业教材和课程资源;三是强化公益创业师资力量培养,充分发挥“走出去、请进来”的应用型教师培养机制,将创业教师及部分思政教师排到国内医学公益组织进行学习,同时邀请社会公益创业行业专家到校讲座等。

2.2系统性的组织和宣传健康公益活动

对于医学院校,开展健康公益活动十分常见,但均存在杂乱现象,各部门具有自身专业领域相关的健康公益活动。例如:团委组织的“三下乡”活动,附属医院各科室有自行的各种“疾病日”健康教育活动,各学院有自己的社会实践活动,某些医学研究室也有医学科普活动等等。做健康公益活动时往往局限于小范围内,很难做到校内外多方参与,志愿者数量、活动规模、经费支持和社会影响力往往效果不佳。因此,系统性地组织和宣传健康公益活动很有必要。一是建议校内成立专门的管理委员会及办公室负责此领域工作;二是亟须学生公益创业来承接以上工作,通过商业模式将医学院校的健康公益活动系统化、规范化和特色化。

2.3利用公益创业实现健康公益活动的长效发展

上一篇:社会医学的性质范文 下一篇:道路交通安全概论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