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范文

时间:2024-01-25 17:31:14

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篇1

加快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着眼于加快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作出的战略决策,也是省委省政府为推动龙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作出的重大部署。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到,城乡一体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实现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才能让农民和城镇居民都享受到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乡一体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应有之义,只有加快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才能不断增强产业集聚和辐射带动作用,努力形成以小城镇建设带动新农村建设、促进现代化大农业健康发展的新局面。城乡一体化是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举措,只有加快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才能打破城乡分割、对立的局面,使城乡人口、技术、资本、土地等要素相互融合,逐步达到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上的协调发展。城乡一体化是增进民生福祉的迫切需要,只有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建设两个轮子同步驱动、协调发展,才能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才能有效缩小城乡贫富悬殊差距,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近年来,我们着眼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大力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程和城镇化建设试点工程,使城乡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城乡差距逐步缩小,城镇化进程大大加快,有力促进了龙江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我们通过推进农垦、森工小城镇建设和实施“百镇建设”试点工程,一座座现代化小城镇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建成一批工业重镇、商贸大镇、边贸强镇、旅游名镇,全省城镇化率达到56.5%。我们组织一些地方整村推进,着力加强省级重点示范村建设,促进新农村建设由试点先行向全面推进转变,使农村面貌发生深刻变化,农民生活大大提高。我们着眼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积极探索场镇共建和城镇化建设有效途径,双峰农场与裴德镇、鹤山农场与双山镇场镇共建试点和沿乌苏里江四县(市)城镇化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加快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着眼于加快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作出的战略决策,也是省委省政府为推动龙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作出的重大部署。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到,城乡一体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实现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才能让农民和城镇居民都享受到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乡一体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应有之义,只有加快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才能不断增强产业集聚和辐射带动作用,努力形成以小城镇建设带动新农村建设、促进现代化大农业健康发展的新局面。城乡一体化是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举措,只有加快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才能打破城乡分割、对立的局面,使城乡人口、技术、资本、土地等要素相互融合,逐步达到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上的协调发展。城乡一体化是增进民生福祉的迫切需要,只有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建设两个轮子同步驱动、协调发展,才能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才能有效缩小城乡贫富悬殊差距,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既是一项艰巨的历史任务,也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我省的城镇化仍然处于发展初期阶段,新农村建设仍属于起步阶段。不论城镇化建设,还是新农村建设,都需要加快建设进程。要抓好规划设计。加强县(市、区)村镇体系规划编制工作,构建大中城市、小城镇和新农村统筹协调发展的龙江现代化城镇体系。明确功能定位,走符合实际的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之路。搞好区域布局,科学合理摆布生产区、生活区及预留区。强化产业支撑,打造一批农牧型、工矿型、商贸型、旅游型的小城镇和新农村。突出文化品位,注重挖掘、保护、展现龙江文化和民族特色。注意建筑风格,设计出一些生态宜居、美观适用、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建筑样式。房屋内部设计也要尊重群众意愿,符合生活习惯,方便生产劳动。要加快建设进度。一定要充分利用有限的施工时间,确保高质量、高标准如期完成建设任务。抓好开工建设,所有项目都要倒排工期、设置施工节点,各有关部门要协调解决影响开工的各种问题。严格落实责任,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工作责任机制,确保每项工作分工明确、配合密切,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优化服务环境,最大限度地减少办事环节,不断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加强督导检查,掌握工作进度,及时解决问题。要完善配套设施。按照布局合理、结构优化、一体服务的原则,加快县乡道路、通村路及田间道路建设改造,加快推进小城镇电力、通讯、燃气和供水、排水、供热、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突出抓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电网改造、信息通讯设施建设,加快城乡教育、医疗、文化、休闲娱乐等公益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条件。要创新体制机制。探索打破城乡二元、区域界限、行政分割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增强城乡发展活力。拓宽投资渠道,建立以政府政策扶持和政府投入为导向、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深化合作共建,实现事业共用、产业互融、市场共兴。积极进行“扩权强镇”试点,努力增强镇域经济社会发展活力。积极进行农村户籍制度改革,努力消除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障碍。加快完善土地经营管理制度,推动实现大机械作业、科学化管理和规模化经营。健全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城乡居民在基础设施建设、环境绿化美化、村容村貌整治等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011年以来,我们紧紧围绕“经济区”发展战略和“十大工程”发展举措,把蔬菜生产作为保供给稳物价的重要任务来抓,扩大了生产规模,2011年全省蔬菜种植面积达664.8万亩,总产量达1631.1万吨,今年上半年全省春夏菜播种面积达452.1万亩,设施蔬菜种植面积达59万亩。推广了先进技术,在冬季温室番茄、青椒、茄子等果菜类生产栽培技术上实现突破,在千亩以上蔬菜生产基地、25个部级园艺作物标准园建立示范棚、示范田。强化了市场建设,改造升级17个蔬菜专业批发市场,2011年全省蔬菜专业合作社发展到639个,蔬菜产销订单面积达到240万亩。加大了扶持力度,强化政策、资金、金融支持,为蔬菜生产提供坚强有力保障。

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篇2

■一、基本情况

掇刀区下辖两镇两办(街道),国土面积616平方公里,城区面积29.93平方公里,行政村78个,总人口24.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6万人。近年来,区镇两级财政投入城乡一体建设资金23942万元,其中:2008年1868万元,2009年19201万元,2010年2947万元,“财政的输血”,积极推进了城乡基础设施的对接、社会事业的同轨及公共服务的同享。

■二、具体做法

1、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近年来,全区共投入3240万元,用于改造农业方面的中低产田、土地改良和村级道路建设。2008至2010年重点加强了对农村路网的建设,投入资金共计834万元,修建村级公路80多条,目前全区村级公路基本实现了村村通的目标。土地产出率得到较大提高,为调整产业结构、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打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如喜民园现代农业园区是掇刀现代农业发展示范点和新农村建设示范点,项目占地面积20平方公里,初步规划为现代园艺展示区、生态水产观光区、特色种养示范区、水岸渔乡体验区、山地涵养运动区、森林休闲度假区和以观音湖为核心的水上游乐区。除碧水蓝天生态园外,还成功引进“四季春”蔬菜采摘园、兴隆开心农场2个项目。项目总投资达到1270万元,目前财政已投入资金970万元。

2、以工业园和城郊村居民点建设投入为重点。围绕区委、区政府提出的创城乡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三个发展圈的思路,我们多方筹措建设资金,确保基础设施与项目入园同时推进。麻城工业园自2008年5月开工建设以来,已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5200万元,其中财政投入1900万元,征地1500亩。园区全长3.8千米的主干道路基工程全线贯通,完成水泥路面施工3.4千米;园区内主供水、供电干网建设已全部完成。在拆迁安置居民点工作中,我区财政投入350万元,安置拆迁农户48户,目前已竣工44户,所有拆迁农户在今年春节前可住上新居。

3、在积极引导农民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上做文章。根据我区农业块头小,产业规模不大的区情,我们在财政投入上积极引导农民坚持走错位发展和差异化发展的路子,力求小中求“特”,小中求“精”。鹅产业是我区重点发展的畜牧产业。我区充分运用财政杠杆调节作用,每年安排30万元财政扶持资金,对商品鹅养殖户、种鹅养殖户、新建标准化鹅舍进行奖励。同时,对利用一般农田从事肉鹅养殖的养殖户或养殖小区,在用地、用电、用水方面将给予相关的优惠政策。仅团林铺镇,今年就计划养鹅80万只。

此外,为了扶持特色农业,我们投入财政资金35万元用于精心培植“天露奶水牛”项目,打造出“一杯奶”农业品牌。目前,天露奶水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已存栏奶水牛700多头,奶水牛养殖成为一项新兴的富民产业。

4、以农村公共事业发展为目标。区级财政共投入资金417万元,主要用于建立科技文化活动室、标准化卫生计生室、休闲健身活动场所的公益事业建设上。目前,已建成沼气池5400个,并全部投入使用,已解决43个村4万余人的饮水安全问题。44个村建立了标准化的卫生计生室;全区参合农民达8.46万人,覆盖率达到100%;农村低保户2498人,全部享受国家规定的政策,189名五保老人全部实现了集中供养;农村全部实现了广电网、电信网、互联网村村通。这些惠民举措的实施,使农民群众更多地享受到了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实惠和发展的成果。

5、以提高村级领导干部素质为根本。农村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也是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施者。为了提高村两委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工作效率,强化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班子建设,我们共投入149万元用于解决村干部津补贴,组织村主干外出考察学习、一村一名大学生的培养等,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村主干驾驭全局的工作能力和带领农民增收致富的能力。

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篇3

【关键词】城乡规划;城镇建设;规划管理;规划建设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 China's urbanization process is accelerating, coordinating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has gradually become an important measure of the spatial layout,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sustainabl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urbanization proceeded steadily in the background,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gradually reveal some lag and irrationality, which for the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results had a certain impact. This paper aimed to improve the management capacity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issues related to a simple discussion.

【Key words】Urban and rural planning;Urban construction;Planning and management;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城乡规划指的是在一定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时期,对城镇土地利用和空间布局进行规划和部署,同时对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具体的实施方案进行监督,从而促进城乡布局的合理化。城乡规划是我国城镇化进程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城乡规划的科学性以及管理的有效性,对于城乡布局以及社会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1. 城乡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存在随意性。

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是一项具有行政能力的管理方式,是当地政府意愿的体现,具备一定的行政管理特征。由于城乡规划过程中的城镇储备能力有限,因此经常处在应急的状态。当地的政府在城乡规划进程中缺乏持续发展的长远战略目光,往往是每一届政府出台一届新的管理方案,在这种情况下,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工作也难以持续有效的开展。

(2)城乡规划体系不健全。

城乡规划体系的不完善使得城乡规划工作缺乏宏观的指导,因此在实际规划建设决策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很多城镇的体系规划缺乏层次,而且性质雷同,在同一个区域内存在较多的重复建设,不仅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也为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带来的更大的难度。另外, 由于针对小城镇的规划管理制度不完善,使得小城镇在城乡规划中处在尴尬的地位,也失去了自身的特色。由于城乡规划体系不健全,使得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流于形式,缺乏实质的办公程序,只能依照领导者的意愿进行。近几年陆续颁布了一系列关于城乡规划的法律法规,为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提供了相应的技规程和政策指导,但是城乡规划建设管理仍然任重道远。

(3)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执法难度大。

执法难度大是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顽疾,长期存在,却始终没有获得有效的制止。究其原因,主要有:第一,受到政府权力的牵制,执法者在执法的过程中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阻滞而无法顺利执法;第二,个别单位和个人为了追求更大的利润,利用金钱打通关系,而大量的占用公共资源;第三,很多按照规划要求应当拆除的建筑物,往往周旋在罚款与拆除之间,甚至利用罚款来躲避拆除,使得执法工作面临两难的境地;第四,个别领导干部带头违法,以重点项目作为掩护,从中谋取利益。这些因素的存在,都使得执法工作难以顺利进行。

(4)城乡规划建设管理人才匮乏。

管理活动的有效开展,需要专业的人才队伍提供保障。在城乡规划建设管理中,由于人才的缺乏,使得建设管理技术十分滞后,缺乏科学的管理手段,对城乡规划建设的正常运转也带来了一定的阻碍。

2. 提高城乡规划建设管理能力的途径

(1)加强对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的重视。

城乡规划建设是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和必经之路,通过科学的城乡规划建设管理,能够促进城镇的持续发展。同时,也能够促进农村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和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进而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因此,我们必须要充分认识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的重要性,明确其在现代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在城市人口相对饱和的状态下,大力发展城镇经济,能够在促进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同时,提升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城镇经济的持续发展。

(2)建立健全完善的法律体系。

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篇4

一、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为主线,以新民居和城镇化建设为载体,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努力建立并不断完善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生产要素有序流动的体制机制和制度,推进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二)发展目标。城镇化水平有新提升,农村经济有新发展,农民生活有新改善,农村社会事业有新进步,农村文明程度有新提高,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有新进展。到2015年,全市城镇化率提高到56%,人均gdp达到5万元以上,农村非农就业劳动力比重达60%左右,城乡差距得到明显缩小。城镇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以上。城乡实现比较充分就业,社会保险实现城乡全覆盖,城乡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实现基本均衡,城乡居民生活条件基本实现同质化。全市选择抚宁、北戴河作为统筹城乡发展试点县区,并分两个层次推进城乡一体化,到2015年,三区实现城乡一体化目标;到2020年,四县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目标。

二、主要任务

(一)统筹城乡发展规划,构建城镇体系框架。按照统筹生产生活生态,建设宜居宜业宜游新秦皇岛的目标,着眼于环渤海地区、京津冀城镇群区域发展,科学编制《秦皇岛市城乡一体化建设总体规划(20xx年-2020年)》、《秦皇岛市域城镇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和《县区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20xx年-2020年)》。合理确定城镇空间布局,实施中心城区“西移北进”主体战略,带动西部滨海地区和内陆地带卫星城镇发展,。以新民居建设为契机,大力推进农村中心镇、中心村建设,促进产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基础设施建设向中心村集中。按照 “一次整体规划、分期推进建设、逐步完善功能”及村内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街院净化、“一建四改”的要求,确保到2015年有25%以上的村完成新民居建设任务,逐步实现农村居住和生活条件与城市接轨。到2015年,全市建成20个中心镇,300个中心村,30个产业园区(年销售额超百亿元的10个,超50亿元的20个)、100个乡村休闲旅游农业观光点。

(二)统筹城乡产业发展,推进产业聚集。从构建城乡一体的现代产业体系入手,建立健全城乡产业协调发展新机制,促进城乡产业合理布局、三次产业有机融合、城乡经济要素有序流动和城乡产业有效对接,实现优势互补、协调发展。按照 “一个中心、三个基地”的产业定位,充分依托中心城区对县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推进县域工业化进程,强力推进产业聚集区建设。

按照旅游立市战略,以休闲旅游市场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农业旅游资源为基础,以生态环境建设和农民增收为出发点,积极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构建融现代农业和现代旅游为一体的城乡旅游产业体系。

(三)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坚持把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转向农村,按城乡共建、城乡联网、城乡共享的原则,加快城镇水、电、路、气、讯和污水及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努力实现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聚集区和小城镇建设相协调、相配套,不断增强城镇的吸引力和承载力。加快推进津秦客运专线、承秦高速公路项目建设。加快县域公路交通网络建设,形成国省干线与乡村道路相互交织的四通八达、布局合理、快速便捷的交通网络,构建我市半小时经济圈。加快四县污水处理厂项目建设,适时谋划中水回用和垃圾处理项目。加紧谋划建设向各县工业园区输油、输气管道项目,为用油、用气企业落户创造条件。加快推进抚宁360万千瓦、卢龙240万千瓦电厂项目前期工作,推进昌黎风力发电厂项目前期工作。加大对市域内中小河道综合治理力度,实施小型水库除险加固、人饮安全、“三北防护林”、沿海防护林工程建设,提高防洪抗灾能力和农民健康水平,构筑市域绿色生态保障体系。

到2015年,实现市、县区高速公路联网和城乡客运一体化或公交化,实现所有乡镇通柏油路,宽带网覆盖率、电话普及率达100%,城市水网、气网延伸到三区所有行政村,四县有条件的行政村全部通自来水或实现集中供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2.98%,其中,50%的城镇及村庄绿化率达30%以上。加强城乡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乡垃圾场(站)建设,形成户集、村收、乡运、县处理的城乡垃圾无害化集中处理体系。

(四)统筹城乡公共服务与社会事业发展。加快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 事业发展,不断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取消中小学择校费用,推进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建立义务教育阶段新教师补充机制、城乡教师交流机制,城乡中小学校结对率达到100%。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推动城乡基本医疗全覆盖,健全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落实乡村医生从事公共卫生服务财政补助经费,为农村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向农民提供安全价廉的基本医疗服务,促进城乡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建立完善乡、村两级计划生育服务体系,稳定农村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完善和落实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开展城乡文明生态创建活动,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搞好县区图书馆、文化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支中心、基层服务员建设和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建设,提升城乡文化的渗透力、融合力和创新力,使城乡人民共享文化建设成果。发展农村体育事业,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强以科技和信息服务为重点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五)统筹城乡劳动力就业与社会保障。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和覆盖全市的就业服务网络,加强农村就业培训、指导和服务,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每年组织农民就业技能培训3万人次,新增转移就业3万人。同时,大力拓展农村内部就业空间,促进农民充分就业,近郊区要大力发展以设施农业为重点的现代农业和旅游休闲农业,促进一、三产业融合,拓宽农民就业渠道。中远郊区要以优势农产品的规模生产、加工和物流业为重点,挖掘农村多领域就业空间,促进农民向现代农业产业工人转变和加快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乡一体的社会救助机制。积极推进农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逐步扩大范围,力争到2015年实现全覆盖。巩固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乡村覆盖率要达100%,农民参合率达95%以上。完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建立健全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联动机制,巩固和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城镇“三无”人员的集中供养水平,积极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加强困难救助和就业帮扶,发展慈善事业。

(六)统筹城乡社会管理。要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政府管理体系,打破城乡分割、部门分治的管理体制,建设服务型政府,促进政府服务向基层和农村覆盖,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经济社会发展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研究制定秦皇岛市乡镇、村庄行政区划整合办法,促进村庄综合整治和中心镇、中心村建设。创新农村管理和服务模式,探索建立农村公益服务员制度,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和村民中心建设,提高基层管理和服务能力,完善农村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结合乡村区划改革实际,以建立联村党组织、建设联村村委会等方式,推进村级组织设置改革。推广在农村社区、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和产业链上建立党组织的做法,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

三、保障措施

(一)加大组织领导力度。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农村综合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尽其责的全市统筹城乡发展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市、县区成立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县区委农工委,由农工委负责日常组织、指导工作,并协调有关部门落实城乡一体化政策和措施。各县区要根据统筹城乡发展目标、任务要求,研究制定出符合当地实际的实施方案,并将城乡统筹发展的主要指标分年度规划、量化;市直相关部门要根据全市目标任务要求,研究制定支持措施。市委、市政府将组织有关专家对各县区的方案和市直相关部门的措施进行审查论证,并予以批复。各县区、市直各相关部门根据批复意见,制定年度工作安排,全面组织实施。

(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市、县(区)要分别整合资源,加大城乡发展的统筹力度,推进经济要素向农村投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倾斜、产业发展和支持重点向农村延伸。国土部门要认真落实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新民居建设周转用地、村庄土地整治和土地置换政策,将其收益用于村庄建设和提高村民社会保障水平。财政部门要从体制和政策上研究措施,加大财政资金整合力度,调整优化支出结构,集中资金投向、投量,重点解决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带有战略性、全局性的问题。发展改革部门要在主导产业和重大项目规划布局上向县、乡倾斜,会同交通、广电、电力、通信等部门对县、乡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优先予以安排。规划部门要认真组织编制《秦皇岛市城乡总体规划》,并加强对《县区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编制与新民居建设规划的指导。建设部门要加强对城镇体系建设和农村新民居建设的规划设计、建设监管与服务。环保部门要认真研究制定农村环境整治的具体措施并指导基层组织实施。农业、林业、水务、交通、教育、卫生、民政、文化、体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旅游、公安、金融等部门要结合各自的职能,研究制定具体政策措施,并认真组织实施。

(三)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要完善公共财政制度,建立政府主导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营造统筹城乡发展的新环境。要调整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信贷投放结构,保证各级财政对农业投入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大幅度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在不低于土地出让平均纯收益15%用于农业(国发【20xx】8号)的基础上,大幅度提高土地出让收益、耕地占用税新增收入用于农业的比例,大幅度增加对贫困地区农村公益性建设项目的投入。从20xx年起,市、县区财政每年按上年财政收入的1%安排统筹城乡发展专项资金,市级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各县完善基础设施、公益服务项目建设和统筹城乡试点及工作经费支出;县区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建设及工作经费支出;各级财政要加大资金整合力度,确保在农村立项的水、电、路、气、通信、文体、教育、卫生、绿化、环保等公共基础设施、公益事业项目投入的70%投向中心镇、中心村建设,低于此投向和投量比例的,各级财政不得拨付资金;城市维护建设税新增部分主要用于乡村建设规划、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全面落实农业补贴政策,确保国家支农惠农强农的各项资金及时足额落实到位。加大对农村金融政策支持力度,拓宽融资渠道,引导更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村,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方式,组建市、县(区)两级现代农业发展投资公司、小城镇建设投资公司,逐步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投融资平台。要广泛运用市场机制,引导战略投资者、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服务事业建设。

(四)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围绕统筹推进“三个集中”(推进工业集中发展、引导农民向城镇转移和集中居住、稳步推进土地适度集中规模经营),促进“三化联动”(联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促进政府职能向规范化服务型政府转变、社会资源向社会资本转变、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变,从统筹城乡发展、破解“三农”问题入手,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要深入推进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深化市、县区政府部门管理体制改革,大力简化和规范行政审批,全面推行并联审批和集中服务,构建统筹城乡发展的管理体制。要大力推进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逐步实行按居住地登记户口,促进人口的集聚和合理、有序流动,凡已在城市市区范围内具有合法固定住所和稳定生活来源的人员及与其共同生活的配偶、父母、子女,自愿在城区落户的,均准予落户。构建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及就业培训、就业优惠政策、就业援助、就业工作责任体制。大力推进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加快实现城乡保险制度全覆盖。积极推进城乡学校、医院用人和分配制度改革,推进城乡教师、医务人员合理流动。要围绕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农村产权制度,全面开展农村集体土地和房屋确权工作,落实农民对土地和房屋的财产权;创新耕地保护和村庄土地整治机制,确保耕地总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探索建立农村产权流转制度,完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转让、出租、作价入股等市场流转形式,流转的集体建设用地不得用于房地产开发或“小产权房”建设。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未利用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得改变土地用途。要深化农村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农村多元化投入机制。积极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构建党领导下充满活力的群众自治机制。

(五)加大服务力量整合力度。整合领导、部门、企业、学校等社会力量,把新农村“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分别作为各级党委、政府的“一把手”工程继续深入实施。“百千”工程以建设宜居宜业宜游之城为目标,以富民美村为要求,以改善人居环境为重点,坚持标准,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整体推进,注重长效,做到沿城、沿路、沿景区“点、线、面”结合,全面推进村庄整治建设。重点抓好以共谋发展思路、共兴农村经济、共办社会事业、共推村庄建设、共育文明村风、共促管理民主为内容的新民居、新设施、新环境建设。新民居建设要着力搞好农村新民居建设规划布局、开展村庄整理与宅基地置换、完善农村新民居公共服务工作。新设施建设要整体推进农村公路建设、农民安全饮水、农村电气化、乡村连锁超市、广播电视通信“村村通”和宽带进村入户等工程配套建设,从根本上改变乡村基础设施落后状况。新环境建设要由示范村整治向整乡镇连片整治推进,全面提高改路、改水、改电、改房、改厕、垃圾污水处理、农业面源污染处理水平,使村容村貌、生态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篇5

【关键词】绿道;增城;绿色经济

1 绿道的基本概念

“绿道”内涵相当丰富,在不同的环境和条件下会有不同的含义。在此,笔者引用《珠江三角洲绿道网总体规划纲要》的相关定义,绿道(Greenway)是一种线形绿色开敞空间,通常沿着河滨、溪谷、山脊、风景道路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立,内设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的景观游憩线路,连接主要的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古迹和城乡居住区等,有利于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自然、历史文化资源,并为居民提供充足的游憩和交往空间。

2 绿道的主要功能

2.1 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绿道可以划定一定范围的生态敏感区或农业生产用地作为城市生态廊道或组团隔离带。防洪固土、清洁水源、净化空气等;生物栖息地保护;生态环境保护;通风廊道,缓解热岛效应。绿道维护生物多样性并为野生动物迁移提供通道。

2.2 提供大量游憩机会:提供亲近自然的空间;提供开展步行、爬山、骑自行车、游泳、划船,以及其他户外休闲活动的场地;为短距离出行者提供清洁、方便的通道,集环保、运动、休闲、旅游等功能于一体。

2.3 体现社会与文化的价值:保护和利用文化遗产;串联城市社区与历史建筑、古村落和文化遗迹的通道;为市民提供健身、嬉戏的空间场所,促进人际交往及家庭和睦。

2.4 促进经济发展:可以全面提升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完善城市功能,强化地方风貌特征,提升发展品位促进旅游观光业及相关附属产业发展;为周边居民提供多样化的就业机会;提升城市形象和绿道周边土地利用价值。

3 增城市绿道建设实践

增城市绿道建设历程主要包括三个阶段:

3.1 规划建设三大主体功能区,以不平衡发展破解发展不平衡2003年起,根据不同区域资源禀赋条件,增城市把全市1616平方公里划分为三大主体功能区, 南部重点开发的新型工业区、中部优化开发的文化生活区、北部限制开发的生态产业区。

3.2 实施全区域公园化战略,建设宜居城乡

2007年,增城市率先提出实施全区域公园化战略,用公园化的理念来统筹城乡规划建设,变“在城市里面建公园”为“在公园里面建城乡”。经过几年的努力,增城市以其良好的生态环境名副其实的成为了广州东翼的“绿肺”,也是珠三角经济圈中的绿洲。

3.3 大力推进绿道建设,推动绿色经济发展

增城市充分利用山水田园和优美的生态资源,以“幸福市民、快乐游客、致富农民”为宗旨,按照生态化、人性化、产业化、市场化和效益化的要求大力推进绿道建设。增城市推进绿道建设的做法可以归纳为: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把绿道建设成一项系统工程;营造环境,发展产业,把绿道建设成一项基础工程;机制保障,有序推进,保持绿道旺盛生命力。

4 绿道建设与城市绿色发展的关系

绿道建设与城市绿色经济发展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 促进周边地块土地升值,优化城乡投资环境

绿道作为公共产品具有较强外部经济效应,增城绿道不但为游客提供生态休闲旅游空间,同时也改善了当地居住环境,吸引更多房地产投资,促进不动产升值。增城市绿道建设率全省之先,作为增城市展示其休闲、健康、宜居城市的窗口,其营造的品牌效应对吸引投资的贡献巨大。同时基础设施、环境卫生改善对增城的房地产投资产生明显的拉动效应。表现在全社会固定资产和房地产投资快速增加。从 2008年和2009年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较来看,2009比 2008年增长 21.87%,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 39%。

4.2 带动农民就业创业、促进农民增收

增城绿道建设以绿道为藤,以藤结瓜的方式串起景点景区,沿线建设了一批旅游驿站、农家旅馆和生态旅游村。绿道成为市民休闲健身道、游客观光消费道、农民增收致富道的绿色经济之道。绿道所产生的就业效应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直接就业效应,主要是因绿道建成后对绿道的维护、卫生管理和治安联防而带动就业岗位和就业人数的增加;二是间接就业效应,绿道的建成对增城的旅游业具有极大的拉动作用,同时,绿道本身也已经成为增城旅游的一部分,由于旅游业的高关联性,所以它将通过带动其它行业的发展,例如餐饮(农家乐),食品供给、自行车出租业以及为绿道旅游提供各种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行业等,从而间接带动就业岗位和就业人数的增加。

4.3 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进一步完善

增城绿道的建设本身涉及公路、自行车道、绿化工程、防洪堤围、公园、广场以及各项配套服务设施,对改善区域性的交通环境、城市和农村的面貌等具有重要的作用。绿道建设还完善了沿绿道的各项旅游设施,如绿道沿线设置了多个服务区、驿站等,也保证了绿道沿线游客和居民能够享受到便利的服务。

4.4 以一种全新的角度推进了城乡一体发展

统筹城乡一体化的根本任务在于建立现代化的乡村。传统的城乡一体化使得农村通过城市化实现城乡一体,但这种一体化的实现消灭了农村固有的特色、破坏了生态环境,增城市绿道的建设则从一种全新的角度推进了城乡一体的发展。

一方面,实现城乡经济的链接,城乡一体化发展首先是要实现农村与城市经济收入均衡。增城绿道使城市居民通过绿道到乡村旅游观光,把城市消费引入到乡村,成为农民增收致富之道,为农民带来切实的经济效益,也促进了农民就业。真正实现了“城市带动乡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城乡一体化发展道路。

另一方面,促进城乡社会生活的趋同化,绿道建设使城市的各项服务设施辐射至沿线各村庄,又使城市居民享受到农村良好的自然环境,实现了城乡居民的社会生活越来越趋同,城乡差距正在缩小。随着绿道建设与公园化战略同步实施,中心城区“绿色崛起”,道路绿化使城市居民享受到了过去只有农民才能享有的清新空气、幽美环境,同时城市居民通过绿道游体验乡村生态环境。

另外,促进城乡空间的有机融合,包括城乡基础设施衔接、配置以及城乡生态环境的融合等。绿道建设首先是改善了交通设施,加强城乡之间的联系,其次自行车休闲绿道的建设本就是城乡一体化在空间上的宏观呈现,再次环境卫生上城乡统一处理垃圾,改善了城乡环境面貌,最后绿化工程和一系列生态公园的建成把乡村的生态环境引入城市。因此,绿道的建设可以达到合理布置城乡基础设施,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构成城乡在空间上融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朱泽君 论绿道对发展绿色经济的作用――以增城绿道建设的探索和实践为例

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篇6

一、以统筹城乡党建来统筹城乡发展的必要性

以统筹城乡党建来统筹城乡发展,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的根本要求,是解决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矛盾的必然选择,是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现实途径。

(一)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视角看,有必要以统筹城乡党建来统筹城乡发展。当前我国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日益加快,这说明我国的城乡经济基础发生了深刻变化。城乡经济基础的变化必然要求城乡上层建筑的变化。城乡党建作为城乡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也要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面对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我们必须统筹城乡党建,探索建立城乡互动、区域联动、功能互补、共同提高的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这是当前党的建设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紧迫任务。统筹城乡党建必然会促进城乡的统筹发展,这是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的具体体现。因此,统筹城乡发展要求统筹城乡党建,并要求以统筹城乡党建来统筹城乡发展。

(二)从解决城市与农村二元经济结构的矛盾视角看,有必要以统筹城乡党建来统筹城乡发展。由于经济发展、历史文化等诸多原因,我国形成了以社会化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城市经济和以小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农村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党的基层组织也被划分为城市基层党组织和农村基层党组织两大体系。近年来,随着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随着中央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国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总体上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优势互补、共同提高的发展阶段,各类要素资源在城乡之间频繁流动,城乡发展出现了大开放、大流动和大融合的趋势。与此同时,城市和农村的干部、人才、党员等基本要素也随着劳动力的市场化频繁流动,寻找更能适合他们发展的空间和舞台。这些变化给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既提出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挑战是说基层党组织遇到了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新思路新发展,那就是要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机遇是指通过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统筹城乡党建,能够较好地解决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矛盾。因此,要彻底解决城乡二元结构、工农差别和城乡差距等现实问题,必须构建统筹城乡基层党建新格局。

(三)从党的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视角看,有必要以统筹城乡党建来统筹城乡发展。党的建设从来都不是空洞的、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历史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者相同历史时期的不同发展阶段,党的建设都要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与时俱进。这是党的建设的基本规律。当前,城乡生产方式、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利益关系多样化等新趋势,使城乡基层党建面临着新的时代课题。同时,城乡基层党建也存在许多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为城乡党建融合度不高、工作规划和运行相对分离、资源配置相对分割,组织设置、党员教育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一体化进程缓慢等。只有统筹城乡党建,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统筹城乡发展。要统筹城乡党建,就必须对城乡基层党组织功能、党组织设置、党的活动方式和党员教育管理等进行调整改革,不断提高城乡基层党建的整体水平,使党的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更加适应,更加协调,更加融合,走出一条基层党建服务经济建设中心的改革创新之路。

二、以统筹城乡党建来统筹城乡发展的主要思路

以统筹城乡党建来统筹城乡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工作的部署和安排上,既要统筹规划,协调推进,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重点突破。当前应着力解决四个问题,即明确思路、健全组织、整合资源和构建机制。

(一)明确构建统筹城乡一体党建工作新格局的基本思路。从统筹城乡发展的角度来构建城乡一体党建工作新格局,要坚持改革创新,以整体的思路、系统的观点和开放的理念改进党的基层工作,不断调整城乡基层党组织设置,加强城乡党员动态管理,创新活动形式和方式,优化城乡资源配置,实现城乡互动,使统筹城乡党建与统筹城乡发展在指导思想上相互一致、在工作目标上相互协调、在工作成效上相互促进,在构建统筹城乡一体党建新格局的过程中,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共同发展。

(二)优化城乡基层党的组织设置。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工业化步伐的不断加快,经济成分、经济主体日益多元化,人才、资金、技术、资源等各种生产要素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流动加剧,这就要求我们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优化组织设置。优化城乡基层党的组织设置,应该坚持地域相邻、行业相近、优势互补、便于教育管理和有利于发挥作用的原则。比如,实行村村联建、村企联建、村与社区联建等模式,建立“区域型”党组织;在产业链上、在专业协会中、在社区楼宇内,建立“产业型”党组织;利用网络资源,开展网上党建活动,打造融就业、服务、咨询、信息、培训于一体的交流平台,建立“网络型”党组织;在流动党员比较集中的劳务市场、商贸市场,采取单独建、联合建等形式,建立“流动型”党组织。这样的党组织设置,能够实现区域联动、城乡互动、共建共享、共同发展的目标。

(三)建立整合城乡资源的基层党组织互助体系。城市有资金、技术、人才的优势,农村有土地、资源、劳动力的优势。如何把城市和农村的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发展战略,就需要建立整合城乡资源的基层党组织互助体系。比如,可以开展“城乡手拉手、党群心连心”活动,使城乡党组织结对共建、城乡党员结对互助、城乡干部与群众结对帮扶,把城市的资金、技术、人才、项目通过组织链送到农村,把农村的土地、资源、劳动力充分利用起来,实现城乡资源的优势互补。再比如,在党建工作经费、党务管理人才等方面,引导城市支援农村;在活动场所、培训设施、教育网络等方面,实现城乡综合利用;在工作经验、技术信息、技能培训等方面,达到城乡互学共享,充分发挥城乡资源的整体优势,形成统筹城乡党建带动城乡共同发展的新合力。

(四)创新基层干部培养选拔机制。建设一支有本领、重品行、作风硬的城乡基层党组织干部队伍,对于以统筹城乡党建促进城乡发展意义重大,这就要求创新基层干部培养选拔机制。比如,要建立选调人才进驻村镇制度,促使城市人才向农村流动,可以有计划地从市区机关选派优秀干部到农村基层挂职任职、驻村帮扶,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实现“一村一名大学生”的目标。要拓宽农村基层干部来源,注重从农村致富能手中培养选拔村干部,实施“能人村官”计划;从外出务工返乡的优秀人员中培养选拔村干部,实施“凤还巢”工程,等等,让优秀人才源源不断地进入村级组织领导班子。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只有创新基层干部培养选拔机制,才能构建统筹城乡的基层党建新格局,并通过统筹城乡党建来统筹城乡发展。

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篇7

关键词:农村 小城镇建设 经济发展 措施

十报告提出,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小城镇是连接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化,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支撑点。加快小城镇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总钥匙”,是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和必由之路。

一、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性

目前,我国的农村城镇化正处在加速发展时期。农村小城镇是我国城镇体系中层次最低,数量最大的群体,它处于城市之尾,农村之首,起到连接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桥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通过减少农业人口,增加城镇人口的方式有效地解决工农两大产业间的利益失衡问题,还可以扩大农产品市场的空间范围,提高农民的相对和绝对收入水平。因此,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有利于促进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国未来城市的城市化发展道路,可能的选择方案将是走总体城市化与农村城市化共同推进的道路,即在发展大中城市的同时,有计划地推行农村城市化,重点建设好一批县城镇和中心镇,使其逐步具有城市功能,成为总体城市化的组成部分。显而易见,没有农村城市化,整体城市化将难以实现。因此,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既是整体城市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其重要推动力量。

2.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有利于促进农村工业化的发展。乡镇企业尤其是乡镇工业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问题也日益暴露出来。乡镇企业规模小、布局分散,大部分分布在农村,不仅难以管理,而且无法实现相应的聚集效益。通过小城镇的发展,使目前分散的部分工业企业积聚到小城镇,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资源的最佳配置,促进乡镇企业上规模、上档次,加快发展步伐,走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工业化道路。同时,农村企业转变增长方式,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发展农村经济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发展小城镇可以加强对资源利用的规划管理,并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规模经营,有利于转变乡镇企业尤其是乡镇工业的经济增长方式。

3.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能够促进农村小康的早日实现。小康社会是一个综合性概念。衡量小康社会的指标也是多方面的。应包括社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素质、生活质量、社会分配结构、社会秩序等多方面的内容。小城镇建设可以集中相当多的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体育、信息和服务事业。这对于提高农村人口生活质量,促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将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农村小城镇建设不仅可以通过促进工业化、商品化而为农村实现小康提供物质基础,而且也可以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从而推动农村小康的全面实现。

4.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可以有效地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我国目前不仅有1亿多农业剩余劳动力等待转移,而且数量每年还在增加。实践证明依靠大中城市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有限。而乡镇企业由于正在发生增长方式的转变,其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呈下降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大力发展农村小城镇,可以促进乡镇企业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可以有效地转移剩余劳动力。农村小城镇通过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使土地相对集中,这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了前提条件。另外,农村非农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可以为农业采用先进的、大型的农业机械设备提高机械化水平。同时,小城镇建设为农村职业教育、科技推广应用创造了条件。这将有利于农业生产、管理的科学化。

二、农村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上的误区。有的认为建设小城镇就是把农民变成市民,圈地、搞市政建设;也有的理解为发展小城镇就是“县改市”,“县改区”、“乡改镇”。

2.实践上的问题。有的不从实际出发,盲目攀比,一哄而上,乱铺摊子,结果市场建起来了,却“有场无市”,造成资源浪费、空亏财力;有的忽视调查研究,不重民意,不按经济规律办事,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结果决策失误,搞成“烂尾”工程;有的仅靠动员行政力量,搞小城镇经济建设,忽视了市场机制的运作,结果成效不大;有的光顾眼前利益,单纯算经济帐,忽视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不注重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长远利益,对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造成隐患等。

三、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的措施

1.科学进行规划,创新城镇建设方式。按照城乡一体化进行规划,拉大小城镇骨架,合理布局、提升档次,构建协调的城镇化发展体系。要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依托产业、形成特色、择优发展”的原则,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前景和城镇格局现状的特点和问题出发,坚持小城镇多元化的发展。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计划,从促进产业化、现代化和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出发,重点扶持打造一批有特色的小城镇。

2.实行市场运作,多渠道筹措城镇建设资金。一是按照“政府策划,财政支持,市场运作”的思路,整合城镇资源,优化资源配置,通过经营城镇赚钱建城、谋划项目争钱建城、适度举债借钱建城和增收节支挤钱建城,努力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二是本着“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吸引民间资本投资城镇建设。将所有可经营性的基础设施项目向国有、集体、外资和个体经济开放。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小城镇普通住宅开发、旧城改造和新村建设。对能够取得投资收益回报的各类基础设施,可以实行经营权有偿转让。

3.构建产业体系,增强小城镇的经济实力。从实际出发,利用当地资源、环境条件发展经济,逐步形成能够体现和发挥自己优势的产业聚集,逐步构建聚集效应明显的产业体系。一是把城镇化建设与工业化结合。要以园区建设为平台,以项目建设为支撑,以招商引资为动力,不断壮大特色的工业体系。二是把城镇化建设与农业产业化结合。要依托丰富的农业资源,围绕特色主导产业,不断壮大农业产业体系。三是把城镇化建设与市场建设结合。大力加强专业化市场建设,发展新型商业业态,拓展服务领域,提升服务层次,实现以市场活流通,以流通促生产,逐步培育壮大内外相联的市场体系。

4.坚持建管兼顾,提高城镇综合管理水平。一方面完善乡镇政府小城镇管理职能,建立职能明确、结构合理、精干高效的小城镇管理体制,健全基层小城镇建设管理机构,加强对各级小城镇建设干部的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另一方面全面推进依法治城,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用文化提升市民素质,用制度强化监管,用机制强化激励,统一城市管理职能,加强综合执法队伍建设,提高城镇管理水平。

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篇8

关键词:城乡规划;建筑管理;法律体系;监督

前言

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后,需要对城乡的土地和空间进行合理布局,并有效的监督各项基础建设设施和方案,从而确保城乡布局的合理化。在当前我国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城乡规划作为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通过有效的提高城乡规划建设管理能力,实现城乡规划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更好的促进城乡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

1 城乡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 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存在随意性

城乡规划建设管理体现的是政府的意愿,具备一定的行政管理特征。但由于城镇储备能力十分有限,再加之部分政府在城乡规划中缺乏长远战略眼光,管理措施及方案经常性变动,由于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具有较强的随意性,这也导致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很难持续开展下去。

1.2 城乡规划体系不健全

当前部分地区城乡规划体系缺乏完善性,这也导致城乡规划工作缺乏宏观性指导,在实际决策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很大一部分城镇体系规划不仅缺乏层次性,而且性质雷同现象十分常见,重复建设现象较为常见,从而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并增加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的难度。另外,当前小城镇规划建设过程中,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小城镇规划建设缺乏自身特色,管理流于形式,办公程序缺乏实质性,尽管近年来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陆续颁布,但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水平仍然不高。

1.3 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执法难度大

在当前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工作中,执法难度大是其中非常关键的问题,而且这个问题具有长期性。这主要是由于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执法人受政府权力的牵制,实际执法过程中存在许多因素对其进行阻滞,从而导致执法无法顺利进行。部分单位和个人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利用不合法手段来打通关系占用大量的公共资源。部分需要拆除的建筑物会利用罚款来躲避拆除,从而给执法工作带来较大的难度。部分领导干部存在带头违法的情况,往往利用重点项目作为掩护,并从中谋取利益,导致执法工作无法顺利开展。

1.4 城乡规划建设管理人才匮乏

城乡规划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专业人才队伍的支持。但当前城乡规划建设管理中人才缺乏,建设管理技术水平不高,管理手段缺乏科学性,这严重阻碍了城乡规划建设工作的正常运转。

2 提高城乡规划建设管理能力的途径

2.1 加强对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的重视

通过强化城乡规划建设,有利于加快城市化发展的进程,并进一步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科学的城乡建设管理有利于城镇化的持续发展,并对农村工业化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对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及经济产业结构具有积极的意义,为农业现代化发展目标的实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我们要对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的重要性给予充分的认识,进一步明确其对现代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作用,加大力度发展城镇经济,加快推进城市化发展进程,为城镇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2 建立健全完善的法律体系

根据相关法律来对城市政府的城乡执法主体地位进行明确,确保能够做到依法行政。同时对于越权和违法审批及其他一些违占地、建设的行为加大处罚力度,确保规划管理的合理性,为城乡规划执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特别是在当前依法行政工作推进过程中,城市规划面临着新的问题,而且规划监察难度不断增加,在这种情况下,需要进一步提高城市规划监察机构的规模,树立城市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确保城市规划的有效实施。

当前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离不开法律法规的支持,需要建立健全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的法规体系,这样城乡规划管理建设工作才能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使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加快制度化的发展进程。任何一项行政决定都需要以明确的规定作为依据,这就需要确保自由裁量权的合理性,否则会导致程序出现混乱,因此需要强化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明确自由裁量权,确保其能够与不同时期城乡规划相关程序的要求相符合。另外,还需要进一步明确城乡规划建设审计和法宝规划和法定通则之间的关系,确保形成的一个严密的管理体系,明确城乡规划的技术标准。

在开展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工作中,还需要符合城市建设的客观规律,而且要遵循城市规划中对于土地和基础设施等的相关规定,需要遵循相关的环节。因此进一步完善城乡规划中的相关法律法规,能够有效的避免城乡规划管理中随意性情况的发生,有效的遏制职权滥用及越权的行为。

2.3 加强对规划管理的监督

城乡规划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作,这也决定了规划管理工作的长期性和不间断性,为了保证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需要各级行政主管部门将其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并且做好日常的监督与管理,确保各项管理制度能够顺利的实施。对于监督检查的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进行处理,督促相关人员坚守岗位,完成自身的职责。只有制度才能保证和维护监督,没有以制度为载体的监督是软弱的监督。在这些年的规划管理实践中,很多地方存在着事前基本没有监督、事中基本缺乏监督的现象、内部监督流于形式的问题,对此必须要加强内部监督机制的建设,并且促进内部控制度的完善,从而实现对规划管理的有效监督,提高城乡规划建设管理能力。

2.4 增强人员素质

由于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具有较强的复杂性,无论是管理程序还是操作过程中都十分繁琐,这就对城乡规划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城乡规划管理人员,不仅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同时还要具备较高的道德水准,这样在具体工作中才能自觉遵守相关的规定,并坚守好自己的工作岗位,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城乡规划管理的能力。

3 结束语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这也对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为了有效的提升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的能力,需要对城乡规划的作用给予充分的重视,并进一步强化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工作,努力提高城乡规划建设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到城乡规划建设管理中来,有效的提高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水平,使城乡规划工作能够顺利实施,加快推动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的步伐。

参考文献

[1]彭新唐.新型城镇化与城乡规划建设[J].广西城镇建设,2014(2).

[2]王欣光.浅析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的难点及改革思路[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30).

上一篇:网上支付存在的问题范文 下一篇:传统农业现状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