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农民增收工作总结范文

时间:2023-11-24 11:34:40

促进农民增收工作总结

促进农民增收工作总结篇1

__乡2015年促进农民增收工作在乡党委、政府的安排部署及县级相关部门的支持下,精心组织,广泛宣传,认真落实,在今年上半年取得了明显成效。按县委、县府办公室《关于分解落实2015年促进农民增收工作目标任务的通知》(青委办〔2015〕27号)精神,我乡认真落实,开展了自我检查,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截止2015年6月30日__乡农民生产经营所得总额为1175.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694元。按生产行业划分,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为1813.1万元,其中:农业收入为901.2万元(种植业收入832.6万元、其他农业收入68.6万元),林业收入87.4万元,牧业收入482.6万元,工业收入110.7万元,建筑业收入58万元,商饮业收入96.2万元,服务业收入11.6万元,其他收入65.4万元,农业生产总费用为842.7万元。到2015年上半年我乡农民农村经济净收入为970.4万元,农村外出务工劳务收入为205.4万元。

今年上半年我乡农民人均纯收入完成2015年度目标任务的47.3﹪,到2015年底预计我乡农民人均纯收入将达到7860元,在__年的基础上增长17.2﹪。

(一)高度重视,健全机构

为扎实推进我乡促进农民增收工作,乡党委、政府把该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多次召开会议研究此项工作。乡上成立了以乡长王萍为组长,驻村领导为副组长,乡农业服务中心、财政所、村两委为成员的__乡促进农民增收工作领导小组。各村分别成立了以村党支部书记为组长,相关村社干部为成员工作小组,具体各村促农增收工作的落实。明确分工,强化责任,确保2015年工作目标的完成。

(二)大力宣传、积极发动

通过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党员大会,开辟宣专栏,制作固定标语等形式,全力营造促农增收工作的氛围。通过有效的宣传,把党的政策化作农民群众的实际行动,增强了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有力地推动了促农增收工作的顺利开展,营造了群众积极参与的良好氛围。

(三)科学规划、强力推进

为了切实做好全乡促进农民增收工作,根据各村实际发展情况制定了__乡2015年促进农民增收工作实施方案。一是在种养业方面以保证我乡原有的种养业优势,大力发展以绿色山珍、有机茶叶、中药材、林下魔芋为基础的特色产业,在南溪村、五星村规划建设有本地特色的农业科技示范片1500亩。二是在林业方面以加强核桃标准化管护为主,加快银杏风景林建设,计划实施第二轮退耕还林项目。三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化解群众生产风险,保障发展农业生产、增收致富。四是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增加劳务输出工资性收入。五是严格落实各项补贴政策,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加强精准扶贫力度,以贫困户基础建设、产业发展为中心,做到“村村有产业基地、户户有增收项目”。

(一)我乡农业生产发展以传统方式的种养业为主,结构单一,缺乏发展新动力。下一步将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加强林业中的银杏、核桃等产业发展,加快茶叶管护与茶叶加

工厂建设,使当地茶叶优势尽快产生经济效益。(二)大、小春生产发展不协调,调整大、小春农业生产结构。下一步将加快发展我乡中药材生产优势,促进小春农业生产产出,增加农民收入。

促进农民增收工作总结篇2

要让务农种粮有效益、不吃亏、得实惠

韩长赋说,这次会议再次强调,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这是因为,我国主要农产品供给已经由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的总量平衡、丰年有余,转变为目前的总量基本平衡、结构性紧缺。今后确保农产品总量平衡、结构平衡、质量安全的任务十分艰巨。

最新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粮食产量达11791亿斤,已连续9年实现增产、连续五年稳定在10500亿斤以上。但是,供求缺口仍然在逐年扩大,进口数量逐年增加,进口品种逐年增多。

同时,近年来我国农业生产成本快速增长,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持续攀升,农业土地租金和融资成本不断上涨,而农业比较效益持续下降。

韩长赋对此表示,必须坚持不懈地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对重要农产品品种进行战略平衡,着力强化农产品市场调控,切实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调动农民务农种粮积极性,迫切要求健全农产品价格支持保护制度,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和农产品精深加工,加快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使务农种粮有效益、不吃亏、得实惠。”他说。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要做到“两个加快”

此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讨论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讨论稿)》,并强调要积极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按照党的十要求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韩长赋说,贯彻落实中央要求,推进“四化同步”,必须做到“两个加快”: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把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上来,使农业发展更多依靠科技进步、设施装备改善、劳动者素质提高驱动,更多依靠一、二、三产业发展联动、“四化”良性互动,着力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加快农业的组织和制度创新,在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着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韩长赋强调,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要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和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为重点,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稳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确保农民“收入倍增”要再拓宽渠道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在“收入倍增”中着力促进农民增收,农民收入至少应与城镇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并力争超过。韩长赋说,十提出2020年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意味着农民人均纯收入每年需实际增长7%左右。

韩长赋说,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重点是稳定家庭经营收入、促进工资性收入增长。为此,要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优化品种结构,加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促进优势农产品出口,促进农产品产销衔接,增加农业经营收益。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完善生产、加工、流通环节的利益分配机制,加强农业产业损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推动减免流通费用,让农民从价格上升、产品增值中得到更多实惠。

同时,扩大农民就业创业空间,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农业,推进农民创业基地建设,扶持农民创办小微企业,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增加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

明年力争粮食再丰收农民收入增速不减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确定,明年农业农村工作的目标任务是:“保供增收惠民生、改革创新添活力”,确保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再获丰收,确保农民收入增长势头不减。

韩长赋说,明年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为核心目标,以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着力强化政策、科技、设施、装备、人才和体制支撑,千方百计使粮食产量稳定在10500亿斤以上、农民收入增幅保持在7.5%以上,努力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和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持续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和农业资源利用率。

促进农民增收工作总结篇3

一、主要的工作做法

1、深入群众,广泛宣传,当好政策法规宣传员。在了解了环州村委会各村情况后,我和村委会的领导多次深入各村,密切联系群众,通过广播、标语、出黑板报、座谈等各种形式,广泛宣传各级党委政府的支农惠农富农政策及各项法律法规和新农村建设的有关部署要求,认真学习《云南省农村工作守则》和农村科技文化知识,引导当地农民转变思想观念,增强发展意识、法制意识和安全意识。积极开展宣讲活动,重点宣传农业生产安全知识和法律法规。

2、真抓实干,促经济发展,当好富民强村服务员。环州村委会地处寒冷地区,主要种植烤烟、马铃薯等经济作物,为了老百姓能有更好的经济收入,我们村委会的工作人员经常深入各村各寨帮助百姓出谋划策,指导经济作物种植,村农增收。今年环州村委会种植近1000亩烤烟,我们村委会工作人员从烤烟的育苗、种植、中耕管理、烘烤、收购的各个环节,多次深入村里指导帮助农民,让他们对烤烟有信心,做得更好。应为今年天干,烤烟种植时候缺水严重,我们帮助各种烟户及时移栽,想办法浇水,确保烤烟的成活率,促进烤烟顺利成长。截至8月底,村委会的烤烟成熟的比较好,烘烤出的烟叶质量也较好,从收购后的农民反映,能够卖到好价钱,百姓们非常高兴,在大旱之年,百姓的经济收入并没有大幅度减低,看到烟农们高兴的眼神,我们干到无比的高兴。在抓好烤烟种植的同时,我们并没有忘记其它的经济作物,部分群众靠种植板栗、核桃等林果作为经济作物,我们积极帮助他们做好种植技术的服务,对马铃薯的种植管理、药物除虫等技术进行指导,对板栗等林果的成熟期管理进行帮助,让果农们也能卖到好的价钱,促农增收,当好富民强村的服务员。

3、加强村民的精神文明建设。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协助村干部从群众要求最迫切、最直接的水利、道路、学校等方面入手,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改善当地生产生活条件,为群众办实事和好事。落实好惠民扶持政策,动员群众投工投劳,集资建设村建道路和解决饮用水困难。通过各种会议,帮助村民提高自我发展、共同发展的思想、意识和信心,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境界,促进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集体主义思想,促进村民团结,减少村民的矛盾和不愉快,提升村民的思想境界,建设好和谐、文明、富裕的新农村。

4、抓好集体经济发展。指导村干部因地制宜,谋划发展思路,拟订新农村建设规划,推进实施“万元增收计划”,抓好“一村一品”产业化发展,千方百计促进当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种植业方面:积极引导各村大力发展魔芋产业和洋芋产业,鼓励形成规模种植,提高质量,并协调联系订单收购;并继续做好烤烟的种植,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养殖业方面:积极宣传落实今年有关养殖的实惠政策,及时发放母猪养殖补贴款,引导群众发展养殖,扩大规模,提高质量;帮助群众争取养殖贴息贷款和小额信贷,培育养殖大户;农产品方面:积极引导村民将农产品流通销往外地和县城,极大的加快了商品流通,群众再不为农产品无市场销路发愁了,繁荣和搞活了经济。

5、调解纠纷,化解矛盾,当好矛盾纠纷调解员。环州村委会地处政府所在地,人员复杂,群众的矛盾纠纷也较多,我们在抓好村委会工作和经济发展工作的同时,尽力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协助村干部调解和及时化解土地、房屋、宅基地、婚姻、养老等矛盾纠纷多起,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开展群防群控,把问题处理在基层,消除不稳定因素,保护当地经济社会繁荣稳定,为了给新农村建设创造和谐安定的环境。

二、取得的工作成效

通过积极努力的开展工作,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总的说下来,群众的思想意识有所提升,群众村民之间更加团结了,新农村和谐的环境有了很好的创建。群众发展生产的信心得以增强,群众的经济收入在大旱之年得以保持,做到了促农增收。指导和此促进经济产业的发展,烤烟的中耕管理没有出现大问题,烤烟的烘烤也一样较好,收购平稳,烟农也比较高兴。种植核桃、板栗、马铃薯等经济作物也有较好收成,群众也在其中增加了经济收入。基层组织建设也得到增强,各党支部发展迅速,党员的素质正逐步提高,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也得到增强。

三、存在的不足

通过近半年的农村工作,是我更加的成熟了,但是对农村工作还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差,还不能很好的解决部分矛盾纠纷和群众上访事件,处理事件的能力还有所欠缺。自身学习方面还不够,不能更好的要求自己加强学习,对党的方针政策不能与时俱进。同时,协调能力还有待加强,不能更好的到外边各部门协调资金物资帮助群众谋发展,没能起到协调作用。

总之,在环州村委会工作的半年时间里,我能要求自己,加强学习,严肃工作纪律,不辱使命,认真履行职责,充分发挥在环州村委会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深入走访,联系群众,体察村情民意,开展调查研究,摸清情况,积极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因地制宜,出谋划策,能帮助抓好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和群众增收,引导群众勤劳致富奔小康,积极为群众办实事和好事,但也还存在许多不足,下一步,我将积极努力的工作,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新农村建设指导员。

>>更多同主题文章 村委会指导员个人工作总结

2012年乡镇村官个人工作总结

2012年公交驿站组长工作总结

语文教学质量分析总结范文

大三学年个人总结

机电专业大学生社会实结

现代化学校工作个人总结

教师工作个人总结

信贷员工作个人总结

促进农民增收工作总结篇4

经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今天召开县委农村工作暨全县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有关农村工作会议和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对全县“三农”工作、扶贫开发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刚才,同志对去年的农业农村暨扶贫开发工作作了全面回顾总结,对今年的工作进行了深入安排部署;同志宣读了2011年促进农民增收综合目标考核结果的通报;同志代表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与各乡镇党委、政府签订了2012年度促进农民增收综合考核目标责任书;会议还印发了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强化农村基础建设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意见》、《关于加强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在全县开展“县级领导包乡、县直部门帮村、构建大扶贫格局”活动的通知》(征求意见稿),进一步征求各乡镇、各部门意见、建议,请大家认真组织讨论,并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着重就做大县域经济总量,推进“三化”促“三农”、兴“三农”,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讲几点意见。

一、我县农业现代化水平低、农村建设滞后、农民收入不高的根本原因是全县经济总量偏低和“三化”发展不足

去年11月29日和12月27日,中央先后召开了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和农村工作会议,对当前扶贫开发工作和农业农村工作作了全面部署。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要求,坚持政府主导,坚持统筹发展,更加注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加注重增强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更加注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更加注重解决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努力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总理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农情,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任务。总书记和总理的重要讲话,为我们扎实做好“三农”工作,切实推进扶贫开发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我县农业人口占全县总人口六成以上,大多数群众还生活在农村,发展好农业、建设好农村、把广大农民的利益保护好,把他们的民生问题解决好,实现农业增产、农村发展、农民增收,才能为“一工二城三农村,提速转型惠民生”的发展战略奠定坚实的基础,老百姓也才会切实感受到我们工作的实际效果,认可和拥护我们的工作,确保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稳定,建设黔中最具竞争力的中等城市的目标也才能得以实现。过去的一年,是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业产业化取得新进展、农民得到较多实惠的一年。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县农业现代化水平低、农村建设滞后、农民收入不高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

农业现代化水平低:一是农业产业化水平处于较低水平。农业龙头企业和种养大户受政策扶持和项目支持力度不够,融资困难,生产规模难以实现再扩大,产业结构调整制约明显。二是农村专业合作社组织化程度不高。全县登记注册的47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绝大多数停留在一个章程,一份名单,没有真正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带动作用不明显。三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灾能力严重不足。2011年,我县遭遇持续干旱,全县13万多人和3.5万头(匹)大牲畜饮水困难,全县农作物受灾33.14万亩,直接经济损失达2.5亿元,新植茶园和牧草全部枯死,农业项目实施受到影响,进度缓慢。

农村建设滞后:一是缺乏行之有效的村庄规划,老百姓私搭乱建,村容村貌杂乱无章。二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总体水平低,覆盖面小,受益群众少,通村公路、饮水工程、农村学校设施、基层卫生医疗体系等涉及广大农民切身利益的民生工程欠账还很多。三是基础设施规划和建管机制缺失,缺乏行之有效的配套措施,建成后因疏于管理和维护,运转效能下降。

农民收入不高: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去年达到4635元,虽然高于全市、全省平均水平,但只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7%,农民收入仍然处于较低水平。再从结构上来看,4635元中,家庭经营性收入2501元,财产性收入95元,转移性收入104元,工资性收入1935元,可见农民还是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经济来源,实现农民增收,从现阶段来看,提升工资性收入是关键所在。

我县“三农”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究其最根本、最核心的原因,在于我县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发展滞后。“三化”滞后,工业体系不完备、信息化带动缺失、科技支撑不足,无法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实现农民工资性增收,无法合理调节农民种植养殖的结构组成,无法形成抗灾抗病的现代农业,导致工业反哺农业的长效机制尚未得到有效实现;“三化”滞后,使得基础设施建设在城镇和农村均处于较低水平,城乡共享公共设施的统筹发展格局尚未真正形成,农村基础设施远远不能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三化”滞后,工业经济和城镇经济仍处于初级阶段,人口的集聚效应和人口“红利”尚未有效显现,物资流通尚缺乏有效的硬件和机制保障,农产品需求总量有限,农业经济尚处于较低水平,农业产业化的迫切性仍然不足,农业市场得不到大发展大繁荣;“三化”滞后,县乡财政收入有限,难以支撑短时间内对民生的较大改善,难以在较短时间较大范围内整体推进脱贫致富工作。

“三化”发展滞后,与我县经济总量过低互为因果。县域经济总量增长是“三化”发展的必要前提和重要体现,“三化”发展是县域经济总量增长的重要载体。面上做大经济总量,就现阶段来说,在于做大工业总量、提升城镇化水平、打造现代化农业,实现生产、流通、消费、分配各个环节的有机结合。近年来,我县经济得到了较大发展,但整体仍然处于较低水平。一是经济总量小,结构不合理。去年全县GDP尽管达到了50.95亿元,在全市、全省来看还不错,但远低于全国县均生产总值85亿元的水平。二是经济发展质量不高。一方面,工业集约、工业集群水平都还很滞后。我们工业亩均投资额58.07万元,低于国家100至150万元的水平;工业亩均税收5.8万元,低于国家12到13万元的标准;工业主导性企业及其上下游产业没有真正的形成。另一方面,农业集约水平仍然很低,我们的人均耕地面积是0.86亩,高出全省人均耕地面积0.75亩14.6%,但是我们的人均农业产值仅仅比全省高2.1%,资源优势没有形成经济优势。

加快做大全县经济总量,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统筹解决“三农”问题和推进扶贫开发,是建设黔中最具竞争力的中等城市的道路上一项十分艰巨的战略任务,全县各级部门、单位要充分认识“三农”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要认真贯彻国发〔2012〕2号文件、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十一届人大六次会议精神,围绕“稳中求进、提速转型”的总基调、总目标,按照“一工二城三农村,提速转型惠民生”的发展战略,扎实开展招商引资、重点项目、效能建设“三个攻坚年”活动,努力开创全县农村工作的新局面,为把建设成黔中最具竞争力的中等城市奠定坚实基础。

二、以“三化”促“三农”、兴“三农”,全力提升县域经济总量

按照中央、省、市有关农村工作会议和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我县统筹推进“三农”工作和扶贫开发工作,就是要坚持以“三化”促“三农”、兴“三农”,实现三个突破,即:以工业化促进农民致富、以城镇化带动农村发展、以产业化提升农业现代化,力争在工业反哺农业方面实现新突破、在城镇化带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实现新突破、在农业产业化生产方面实现新突破,不断推动全县经济总量扩大,加快扶贫开发,促进农民脱贫致富。

第一,以产业化作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突破口,不断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合力促进农民较快增收。一是抓好农业结构调整,扎实推进农业规模化生产。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政府引导为辅助,以农民自愿为基础,以农民增收为目标,按照“东南粮油、西北果药、中部茶蔬烟、面上养禽畜”的思路,充分利用我县6个万亩大坝和14个千亩大坝的平地优势,积极发展能够连片开发、规模生产和促农增收的特色经济作物,大力发展优质米、蔬菜、茶叶、优质肉猪等产业,努力把贡皇米、大明屯堡茶、林卡辣椒、高峰葡萄等品牌打造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名优品牌,走“特色农业”、“品牌农业”的道路。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确保到2015年实现全县粮食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比例从60:40调整为40:60。二是抓好生态畜牧工作,积极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养殖。以加快向生态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加强良种繁育技术支撑、强化动物检验防疫工作、发展产业化深加工经营为重点,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步伐,努力提升畜牧业在大农业中的比重、畜牧业收入在农民收入中的比重,确保到年末生猪存栏达15万头,大牲畜存栏7万头,家禽存栏170万羽,肉类总产量2.2万吨,禽蛋产量8100吨,水产品产量2100吨,牧渔业总产值超过5亿元。三是抓好农业专业合作社建设,有力促进产业化经营出实效。在大力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的同时,要大力培育机制健全、运营有效、农民信赖的专业化合作社组织,通过能人带动、市场运作,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政策支持力度,简化登记程序,减免有关税费,放宽经营范围,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和市场经济经营水平,逐步形成贸工农、产供销一体化的产业化农业模式。尽快研究和建立政府主导、合作社为载体的农产品市场信息收集与机制,加快推进生产与消费对接,支持直供直销,确保我县粮食经济作物大丰收的情况下农民能够大增收,切实调动农民种植的积极性。四是抓好集体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切实加快土地流转机制的建立。要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鼓励和引导农户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要进一步加大征地制度改革力度,重点规范征地行为和程序,完善征地补偿安置,调节好农地转用后级差地租收益分配,让被征地农民分享城镇化成果。五是加快设施农业建设。要加大对设施农业的财政资金支持力度,落实好农机具补贴,鼓励和重点支持条件较好的地方建设成上规模、上档次的生产基地。大力实施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项目,积极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示范县申报,深入开展粮油作物高产创建和园艺作物标准园建设工作。要进一步完善农田水利、农产品流通、农业技术推广等农业基础设施,增强农业抗灾减灾能力。全力推进水务一体化改革工作,为工农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第二,以工业化促进农民致富,关键是要做大经济总量,增加更多的就业岗位,大幅提升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工业化是当前和今后相当一段时间里我们经济工作的核心要务,要依靠工业发展,实现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形成工业反哺农业的长效机制。一是要以园区平台建设为抓手。工业园区的建设发展承担着加快转型的责任,承载着推动跨越的希望。现阶段的首要任务就是打造好黔中新区、黎阳高新区和夏云工业园、羊昌工业园、乐平工业园这一系列工业平台,加快土地收储工作,实现其协调发展,切实完善园区功能,切实保障用电、用水需求,加快交通、排污治理等配套设施的建设。二是要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和项目攻坚力度。要全面落实“招商引资攻坚年”的各项任务措施,面向重点地区、重点企业,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要综合考虑项目的成熟度,既要算好经济账,也要算好生态账,确保生产发展和生态保护。坚定不移地把扩大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第一抓手,以投资总量的增长促进经济提速发展,想方设法加快项目建设进度、提高项目的开工率、落地率、资金到位率和达产率,拉动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三是要积极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要全力推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我县招商引资准入条件,有利于扩大就业岗位和促进农民增收的项目,特别是要给予提供较多就业岗位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政策上的支持和优惠。四是要通过工业化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实行以工带农,进一步培育本地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引进更多农业企业入驻我县,带动农产品种植养殖和加工,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吸纳农民就近就业,促进农民向城镇有序转移;实行以工促农,鼓励涉农企业充分利用资金、技术和人脉加大对农业生产技术的投入,不断提升农产品附加值,进而带动农民增收;实行以工辅农,用工业化的理念来助推农业产业化发展确保集约集群效应,用信息化的技术促进农业市场需求与生产方的信息对称确保丰年增收,用先进的工业化生产方式来改进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确保农业生产技术迈上新台阶。

第三,以城镇化带动农村建设,关键是要不断提升公共服务设施的覆盖面,加快民生工程的建设,实现基础服务设施城乡协调发展的新格局。一是要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工作。要把规划做好,要把规划落实,让规划成为农村村落建设、通村公路、饮水工程、危房改造和地质灾害搬迁等工作的科学指导。在规划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在规划结构上,做到布局协调、结构合理,既要提高公共服务设施的影响面、覆盖面,又不出现闲置浪费;既要确保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又要坚持工程质量的最优化;既要符合本部门工作的实际情况,又要统筹兼顾其他部门的规划布局。还要从生态社会效应和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等多方面来考虑,积极与上级主管部门、县相关部门、乡镇进行良好的衔接,确保规划对接顺畅、并行不悖。要高度重视控违拆违工作,把现在无序混乱的农村房屋建设形势控制下来,避免在将来付出更大的代价。二是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和土地出让收益要重点向农业农村倾斜,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涉农信贷的投放力度。要充分发掘和拓展新的资金来源渠道,研究充分发挥财税政策和财政资金杠杆作用的办法,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和吸引各类企业、社会组织、个人资金投入农村民生工程项目建设。要认真研究国发〔2012〕2号文件涉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充分吃透政策中的灵活性,加大向上汇报、沟通和宣传的力度,主动请上级机关来检查指导,积极争取省直对口单位的关注与支持,积极争取上级领导的关心的帮助。逐步形成政府主导、多方筹资、稳健多元的融资机制,努力为各项农村公共设施建设顺利实施提供有力保障。三是要加快农村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加强运营维护工作。充分利用农业综合开发和水利工程项目的实施,大力抓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烟水配套、河道治理、小农水利等工程建设。今年要加快启动225户994名群众的地质灾害地区搬迁工作,确保完成饮水安全项目18处,解决1.5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完成160公里的通村公路硬化,争取在三年内实现90%以上的行政村通油路(水泥路)。高度重视工程类项目的运行维护,对于已经建成的通村公路、饮水安全工程、学校食宿设施、乡村卫生室等项目,要建立健全相应的运行、维护、管理制度,做到有人员、有设备、有经费,真正把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工程建成持久发挥效益的好项目。四是要以产业为依托,引导农民向城镇有序转移。加快壮大城镇产业体系特别是第三产业体系,增强城镇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实现人口集聚的效能。制定优惠政策,引导有想法有本事的农民自主创业,将在城市有稳定职业和住所的农村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

第四,以增强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为突破口,加快群众脱贫致富。一是要坚持以造血式开发,产业化扶贫为抓手。有项目为载体、有产业作支撑,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才会实现根本性转变。要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大力支持贫困乡村和农户发展优势特色种植业、林果业、养殖业等,形成产业基地,通过发展经济的办法实现农牧民的脱贫致富。对那些生产、生活环境恶劣,客观条件无法脱贫的乡村,要采取异地搬迁脱贫的办法。需要强调的是,异地搬迁不是扶贫工作的结束,而是工作的开始,必须预先做好搬迁后的农户劳动安置计划,确保搬迁农户不因搬迁而致贫。二是要实施对口帮扶。要巩固“千名干部下基层、三层结对帮群众”活动取得的一系列成效,加强单位、部门对贫困地区的帮扶工作,帮助困难群众理清发展思路,寻找致富门路,增强造血功能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从根本上解决脱贫致富的问题。三是要以政府为主导,大力培养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结合我县产业园区的劳动力需求和全省新型技术型劳动力市场需求,通过人力劳动部门组织培训,进一步增强农民的劳动和就业技能,提高农民素质。特别要结合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方向,加大对林果业、养殖等实用技术的培训,使农牧民熟练掌握农牧业生产技术,成为某些方面的行家里手,不断提高农牧业的投入产出效益和农民的增收致富能力。

促进农民增收工作总结篇5

发展主导产业,支撑农民增收。按照“后山村扶贫开发大兴林果促增收,川塬村设施、休闲农业提质增效促增收,城郊村旧城改造发展商贸、园区经济促增收,全区技能培训多元就业促增收”的思路,建成以刘家村、张家沟为主的无公害蔬菜基地12000亩,以赵家庄、石嘴头、陈家堡村为主的果品生产基地11000亩,形成了3个标准化养殖基地和大散关、冯家塬、解甲滩等“农家乐”乡村旅游基地,打造形成了“红富仙桃”、“大散关休闲农家乐”、“晁峪花椒”等知名品牌。依托爱姆食品等加工企业和农产品交易市场,带动粮、菜、果、肉、奶、蛋等副食品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发展,构成了生产有基地、加工有企业、营销有组织、流通有市场的多元化经营格局。全区“一村一品”专业村达到30多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9个、民俗旅游点6个,后山村农民的产业经营收入已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以上。推广“支部、协会、基地、农户”四位一体党建促发展模式,建立各类产业协会、合作社20个,先后在晁峪乡的花椒协会、石鼓镇的桃协会等建立党组织5个,创建市级优秀农民专业合作社1个,创建全省百强农民专业合作社1个,新发展会员1400名,入社会员2089户,占全区农户总数的12.82%,辐射带动1万多农户发展主导产业。

加快扶贫开发,带动农民增收。实行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移民搬迁、文化事业、劳务培训的“五倾斜”。制定出台《关于加快后山区农村开发建设的资金奖励扶持意见》、《发展一村一品补贴实施办法》、《小额到户扶贫贴息贷款管理方案》等政策,发放扶贫贴息贷款400万元,对农民新发展水果每亩补贴50%的苗木费。支持农村140户贫困、特困、残疾及双老家庭实施土坯房改造,完成5个村65户移民搬迁和槐树岭等扶贫重点村的开发建设任务。发展节水灌溉1000亩,完成太晁路扩建和冯家塬等37条农村产业路建设任务,解决庙坡等10个村5500人的饮水困难,建成村级卫生室61个,67个行政村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后山村面貌得到较大改善,村级组织引领农民增收的能力持续增强。

实施举措到户,加快农民增收。制定出台《区关于切实做好农民增收举措到户工程实施意见》,编制全区农民增收规划。与群众面对面填写《农民增收举措到户工程明细卡》,摸清农户基本情况,帮助分析增收路径;根据农户劳动力的结构、收入结构和增收资源状况,结合实际为农户提出增收对策与建议,并落实帮扶政策措施;坚持把党委、政府支持农业、就业、创业补贴、信贷、扶贫等政策措施,印发到村,告知农户;积极引导支持创业户“二次创业”,带动乡亲邻里增收致富,帮助劳务户解决实际困难,增强增收能力,通过发展专业合作社等措施,促进种养户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引导和帮助兼业户向创业型、劳务型、种养专业性转化,抓好扶贫户移民搬迁、整村推进、产业扶持、技能培训工程,促其尽快脱贫致富。

开展科技支农,促进农民增收。积极邀请西农大、省农科所等专业技术人员到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服务,累计推广应用经济效益好、见效快的实用技术及项目180多项。通过实施科普惠农工程,高家镇方溥英、石鼓镇赵家庄果树协会先后被评为全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先进个人和省科普惠农富民计划示范协会,分别奖励5万元。利用互联网、远程教育、手机短信等平台,传递农民致富增收信息,帮助解决产前经营决策、产中生产管理、产后市场开拓等难题,发挥了科技在农民增收中的作用。

扶持农民创业,助推农民增收。制定下发《关于支持创业扩大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采取“减免税费、小额贷款、贷款贴息、培训补贴”等措施力促全民创业。累计举办创业培训9期,190多人创办企业,创业率达60%,创业带动就业人数1226人。支持和鼓励村级组织兴办、扩建工业园区,共有24家企业落户,石油机械、电工设备、特种门业等产业初具规模,村集体每年增收达100万元以上。结合城中村旧城改造实际,引导村级组织利用三产用地发展商贸流通、餐饮娱乐等产业,想方设法增加农民致富增收机会。针对石鼓、高家镇征地补偿较多的实际,引导失地农民管好用活土地补偿款,指导农民将征地补偿款投向建筑租赁、施工机械、房屋租赁等行业,实现产业安置和就业转移,建成镇村二、三产业园及农贸市场8个,入驻企业300户,增加就业岗位6000多个。

促进农民增收工作总结篇6

“一号文件”的出台不是偶然的。因为自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农民收入增长就已持续放缓,尤其是近7年,更是连续低速增长,不及城镇居民收入的1/5。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由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1.8∶1左右,扩大到3.1∶1。农业发展缺乏动力、农村发展缺乏亮点、农民增收缺乏支撑的局面,已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了。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民是中国最大的社会群体。不解决农民的实际问题,就谈不上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所以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农民收入长期上不去,不仅影响农民生活水平提高,而且影响粮食生产和农产品供给;不仅制约农村经济发展,而且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增长;不仅关系农村社会进步,而且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

高度重视并认真解决“三农”问题,是我们党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一以贯之的战略思想。如果说前5个“一号文件”记载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历史进程和前进步伐,让几千年在温饱线上挣扎的农民越过了贫困,那么这一个“一号文件”,则无疑是要引领农民朝向更灿烂的明天,以更加快速的步伐迈向全面小康。因此,落实“一号文件”,贯彻“一号文件”,在当前显得重之又重。

新闻媒体作为党和人民之间的桥梁,理当充分发挥自己独特的优势和作用,把促进农民增收的职责义不容辞地肩负起来。具体到我们河南的新闻媒体来说,更要将这一使命放在非常突出的位置,努力营造促进农民增收的浓厚舆论氛围。因为河南是农业大省,是粮食主产区,农民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最高,破解“三农”难题的任务也最繁重。

要大力宣传做好促进农民增收工作的重大意义。如上所述,做好促进农民增收工作,事关全局,意义重大,是当前和今后都要坚持的战略方针。要通过宣传,使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党员干部,从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高度,深刻认识做好促进农民增收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增强解决好“三农”问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要通过宣传,使各地区、各部门认清形势,把握优势,找准出路,增强做好促进农民增收工作的信心。要通过宣传,在全省上下形成“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良好局面。

要深入宣传“一号文件”关于促进农民增收的方针政策。“一号文件”的总体要求,总揽全局,思路明确,重点突出,统筹兼顾,是新闻宣传必须牢牢把握的方针。总体要求的核心是“多予、少取、放活”六个字。所以,文件中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诸如集中力量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产业,促进种粮农民增加收入;继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发展农村第二、第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增加外出务工收入;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搞活农产品流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深化农村改革,为农民增收减负提供机制保障;做好扶贫开发工作,解决农村贫困人口和受灾群众生产生活困难;加强党对促进农民增收工作的领导,确保各项增收政策落到实处等,都是围绕这六个字展开的。要想方设法,使广大干部群众了解和掌握这些政策,提高贯彻落实文件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要重点宣传我省贯彻落实“一号文件”的最新情况。在破解“三农”难题、促进农民增收方面,我省各地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结合当地实际,取得了许多好经验、好做法。譬如,近几年来,我省坚持用发展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重点抓好全国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加工和全国优质畜产品生产加工两个基地建设,推进了农产品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带建设;譬如,我省发挥农村劳动力数量多、素质较高的优势,积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就业,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增加了农民的务工收入;譬如,我省积极发挥中心城市和小城镇的带动作用,大力发展第二、第三产业,促进了农业劳动力的有序转移……这些做法和经验推广的情况如何,又有什么新的创造,取得了哪些成效,都要及时总结和报道。

要突出宣传一批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先进典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宗旨;“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是党员干部行使权力的准则。是否做到了这些,要在实践中检验,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就是一块很好的试金石。农民是增收了,还是减收了;是负担重了,还是负担轻了;是眉开眼笑,还是愁眉苦脸,都会说明一个地方工作的情况。对于那些务实为民的先进,对于那些有新举措、新亮点的典型,要及时发现,大力弘扬,充分发挥其示范效应,引导全省上下、各行各业奋发向上,争创一流,让“一号文件”精神真正化为各地实实在在的行动。

营造促进农民增收的浓厚舆论氛围,需要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不同媒体的协同作战,需要新闻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新闻工作者要发扬不怕吃苦、勇挑重担的精神,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生活,真正从鲜活的基层实践中捕捉报道的信息。同时,要充分运用消息、通讯、特写、言论、图片等不同的报道样式,发挥各种报道样式的特殊作用,使我们的宣传既扎扎实实,又丰富多彩。

眼下,全省广大干部群众正在学习“一号文件”,正在落实“一号文件”。新闻媒体要以此为契机,把这一好势头引导好,勇为农民增收鼓与呼,逐步形成舆论强势。

促进农民增收工作总结篇7

(一)199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会议亮点:确保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稳定农村土地承包政策。大力发展市场需要的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继续走产业化经营的道路。

1997年党的十五大以后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全面发展农村经济。在农业连续丰收的好形势下,一定要保持更加清醒的头脑。对农业,在思想上必须始终重视而不可有任何麻痹,在工作上必须切实加强而不可有半点放松,在投入上必须不断增加而不可有丝毫减少。当前,顺利实施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做好各项经济工作,要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自觉地重视农业。要着力优化农村经济结构,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进一步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确保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要稳定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主要是稳定农村土地承包政策,继续落实减轻农民负担政策和粮棉收购政策,保护和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要积极稳妥地推进粮棉购销体制改革,尽快建立有利于粮棉产销协调发展的新的流通体制和价格形成机制。要进一步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农田基本建设,搞好农业生态环境治理,强化农业的科技基础,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在确保粮食稳定增长的同时,大力发展市场需要的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继续走产业化经营的道路,促进农业增值增效。

(二)199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会议亮点:增加农民收入和保持农村稳定。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

199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要求,稳定和加强农业。1999年的农业和农村工作,要全面贯彻落实十五届三中全会的部署,稳定农村基本政策,下大力气抓好增加农民收入和保持农村稳定这两个突出问题。要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动力,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广泛开辟农村就业空间,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乡镇企业,建设小城镇,努力使农民收入稳步增加。减轻农民负担,扎实推进扶贫开发。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搞活农产品流通。同时要全面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促进农村社会安定团结。

(三)199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会议亮点: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走出一条在政府引导下主要通过市场机制建设小城镇的路子。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199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调整地区经济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城乡经济协调发展。西部开发要重点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植树种草,有计划、有步骤地退耕还林,调整产业结构,优先发展科技教育。

会议要求,发展小城镇是一个大战略。小城镇建设要合理布局,抓紧规划,规模适度,注重实效。要注意运用市场机制,更多地发挥民间投资的作用,走出一条在政府引导下主要通过市场机制建设小城镇的路子。会议还要求,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要从调整优化结构、增加农业投入、扩大以工代赈、促进农产品流通等方面采取综合措施,开辟农民增收的新途径和新领域。

(四)200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会议亮点:把加强农业和增加农民收入放在经济工作的突出位置。注意安排—些有利于农民直接增收,有利于提高农业抗灾能力和改善农村市场条件,有利于提高农业竞争力的建设项目。认真搞好乡镇机构改革。

200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把加强农业和增加农民收入放在经济工作的突出位置。“九五”以来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实现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折。现在突出的问题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高度重视这个问题,把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明年经济工作的—件大事来抓。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紧紧依靠科技,优化农产品品种结构,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大幅度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要积极稳妥地实施城镇化战略,加快乡镇企业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农业产业化是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实现农业规模经营、引导农民进入市场的有效途径和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带动力量,应当大力推进和扶持。要正确处理调整农业结构与稳定粮食生产的关系,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不能放松粮食生产继续贯彻落实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的政策,保护农民的利益和种粮积极性。粮食播种面积要保持相对稳定。要进一步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支持农田水利建设、农业生态建设和农业科技推广。注意安排—些有利于农民直接增收,有利于提高农业抗灾能力和改善农村市场条件,有利于提高农业竞争力的建设项目。要加快农村税费改革和农村金融改革。高度重视减轻农民负担,让农民休养生息。认真搞好乡镇机构改革,下决心精简财政供养人员,健全农村金融体系,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加强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支持。还提出,加强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特别是农业,需要继续增加投入。

(五)200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会议亮点: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新阶段农村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尽快把畜牧业发展成一个大产业。要把食品质量、卫生和安全工作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

200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调整农业结构,深化农村改革,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新阶段农村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是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要大力开发优质专用农产品,尽快把畜牧业发展成一个大产业。要把食品质量、卫生和安全工作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加快建设农产品质量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加强农产品市场建设和管理,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无公害食品。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促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途径,要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中一件大事来抓:扶持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进一步扩大退耕规模,认真落实各项政策,加快宜林荒山荒地造林步伐,要继续抓好水利、公路、农村电网等基础设施建没,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同增加农民收入结合起来,多搞一些小型基础设施。今年出台的粮棉流通体制改革,对于健全农产品市场,促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的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各地和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扎扎实实向前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2002年要在总结经验,完善政策,加强指导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中央和省级财政要加大转移支付力度,重点向粮棉主产区和贫困地区倾斜,保证农村教育和基层政权运转的必要开支。稳定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是保障农民权益、促进农业发展的制度基础。在具备条件的地区,土地流转必须坚持“自愿、有偿、依法、规范”的原则,不能刮风,不能下指标,不能强制推行。继续抓好农村“三个代表”学习教育活动。

(六)200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会议亮点:国债资金使用要向农村倾斜,向生态环境建设倾斜。要切实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快城镇化进程。

200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调整和优化国债资金的使用方向和结构,着力提高使用效益。其中要求:向农村倾斜,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民收入;向生态环境建设倾斜,加快实施退耕还林,促进可持续发展。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农业基础地位不能动摇。围绕发展优势农产品,调整区域布局,切实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快城镇化进程,广开就业门路,拓宽增收渠道。

(七)200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会议亮点:必须坚持“四个始终重视”。坚决遏制乱占耕地的现象。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扶持力度,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200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农业基础地位,高度重视并认真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我们党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一以贯之的战略思想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下去。我们必须始终重视农业的基础地位,始终重视严格保护耕地和保护、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始终重视维护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农民的利益,始终重视增加农民特别是种粮农民的收入。要坚决遏制乱占耕地的现象,继续调整农业结构,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推进优势农产品合理布局。要加大政府投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扶持力度,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要加强农业科技储备和技术推广,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要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要完善扶贫开发机制,做好农村扶贫工作。

(八)200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会议亮点:已经实行的政策不能变,已经给农民的实惠不能减。要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出发,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我国现在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

促进农民增收工作总结篇8

一、指导思想与目标任务

1、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市委全委(扩大)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按照“优粮扩经、主攻畜烟、发展蔬菜、巩固果药、拉长链条、打响品牌”的农村经济发展思路,壮大优势产业规模,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全面落实党的强农惠农政策,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加快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进程,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城乡统筹和谐发展。

2、奋斗目标。通过三年努力,到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总体翻一番,达到4000元,年均增长26%,力争赶上全省平均水平。

二、工作重点

3、持续推进畜牧业二次创业。顺应肉畜市场形势,从良种推广、资金扶持、科技服务、饲草加工、疫病防控五大环节入手,做强布尔羊,大上秦川牛,扩大生猪养殖,发展沿页岭南北以布尔肉羊、秦川肉牛为主的畜牧产业带。大力推广“闫怀杰万元户营”模式,大幅提高户养比率;改变传统养殖习惯,鼓励群众种草养畜,科学饲喂,缩短育肥周期,提升养殖效益。到年,全县羊、牛、猪饲养量分别达到40万只、13万头、3万头,存栏分别达到21万只、7万头、1.3万头,畜牧业产值达到4亿元以上,使畜牧业总产值占农业生产总值的60%以上。

4、做大做强烤烟产业。把烤烟产业作为强县富民的主导产业,全面落实《县烤烟生产若干政策规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对种植大户优先安排烟炉、浇灌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不断加强烤炉、烟水配套、防雹等基础设施建设,减少灾害损失。巩固老基地,发展新基地,着力发展一批大乡(镇)、大村、大户。到年,形成以丈八、河西、崔木、桑树塬、常丰等乡镇为主的3万亩烤烟产业带,实现产值3600万元、税金800万元,农民人均增收470元以上。

5、优化粮食种植结构。按照“因地制宜、优化品种、提高单产、增加收益”的思路,主攻优质化,进一步调整粮食作物内部结构,在东部乡镇重点发展优质小麦和高粱生产,西部川道乡镇重点发展优质玉米和名优小杂粮,形成以杜水河、酒房河、两天河流域为主的10万亩优质玉米产业带,每年种植小麦10万亩,小杂粮3万亩,全县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30万亩左右,总产达到7万吨以上。

6、抓好干杂果和药材生产。充分利用退耕还林等相关政策,发挥我县林地资源广阔的优势,大力发展以优质核桃为主的干杂果,使全县干杂果建园达到11.5万亩。加强野生核桃、山杏扩盘抚育管理,提高产出效益,在县城以西形成10万亩核桃产业带。到年,使全县干杂果产值达到5670万元以上,农民人均干杂果面积达到1.5亩,人均干杂果收入达到740元以上。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引导群众大力发展黄芩、柴胡、板蓝根等地道中药材,不断提高生产质量和市场效益,形成有生产基地、有购销网络、有加工企业的产业经营体系。到年,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3万亩。

7、加快蔬菜产业发展步伐。认真落实《县促进和扶持蔬菜产业发展的政策规定》,鼓励支持群众发展设施蔬菜。成立蔬菜工作站,创建良舍蔬菜专家大院。大力推广无公害生产技术,兴建设施蔬菜示范基地,推行订单生产模式。到年,形成以城郊和九成宫、招贤、两亭川道为主2万亩无公害蔬菜产业带,使大田蔬菜面积达到3万亩,反季节蔬菜大棚达到200座。

8、推进农业产业化。牢固树立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理念,坚持引进与扶持并举,引导与服务并重,从信贷支持、信息服务、技术指导、政策扶持、市场开拓等方面入手,积极培育和壮大农产品加工、销售龙头企业。扶持雅各布尔羊肉加工厂发展壮大,尽快达产达效,实现产、加、销一条龙,带动肉羊产业持续发展;加强与秦宝牧业及市内外其他龙头企业的横向联系,提高产业生产与加工的关联度,促进肉牛产业扩张规模,提升效益。依托县烟草公司这一龙头企业,继续坚持订单生产、预约服务、公平收购、畅开收购、让利于农,强化科技服务,提高单产和烟叶品质。坚持原粮生产与发展肉畜产业相结合,开展饲料加工、秸秆青贮,提高原粮过腹还田比率,以畜牧业扩张规模实现原粮就地转化,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扶持小杂粮加工企业扩张规模,做大做强,带动粮食生产在稳定产量的基础上提升效益。

9、大力发展中介组织。围绕农业主导产业,以发展专业合作社为重点,坚持市场运作与政府扶持推动相结合的原则,从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引进、人员培训、农产品促销等方面给予扶持,着力在规范内部管理、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形成市场化运作上下功夫,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开展市场营销、信息服务、技术培训、农产品加工储藏和农资采购经营等活动,努力培育一批合作领域纵深化、合作方式紧密化、合作组织实体化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到年,使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30个,社员总数达到1500人。

10、积极实施品牌战略。整合品牌资源,集中力量打造“惠麟”牌布尔羊肉、“麒康”牌小杂粮、“九成宫”牌蔬菜、“玉麟”牌珍品核桃、甜杏仁等特色农业优势品牌。围绕特色农产品,加快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申报认证,积极拓展农产品市场,扩大特色农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11、壮大劳务经济。坚持就近转移与跨区转移、常年转移与季节性转移相结合,加快建立劳务输出和输入地用工协调机制,建立稳定可靠的输出基地,实现劳务输出专业化、市场化。加强县劳动力中心市场建设,加快县、乡、村三级劳务信息网络平台建设,灵通用工信息。紧盯劳动力市场需求,以实施“人人技能工程”为依托,由教育部门牵头,有效整合和充分利用县域培训教育资源,重点抓好家政、餐饮、建筑等服务领域技能培训,提高外出务工人员就业能力,使其真正掌握1~2门专业技能,实现由劳力型向技能型的转变。通过努力,力争使全县外出务工人员每年保持在7500人以上,实现劳务收入6000万元左右,使劳务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0%以上。

12、加速推进城镇化。围绕麟北煤田开发,加快交通运输、仓储配送、流通加工、商贸服务等现代化物流体系建设步伐,带动二、三产业快速发展。把推进农村工业化与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结合起来,加快崔木、招贤、两亭、天堂、良舍等小城镇建设步伐,完善基础设施,改善投资环境,使人流、物流、资金流向小城镇集中,促进农民群众向产业靠拢和挪位,转移农民,富裕农民。大力发展旅游业,注重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依托我县隋唐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资源,精心编制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深度开发旅游产品,带动餐饮服务、交通运输等第三产业发展。

13、推行新农村建设星级管理。按照“量化考核,评星定等,因村施策,多策并举,梯次达标,全面推进”的工作思路,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改善人居为目标,开展新农村建设星级管理。分级制定晋星计划,落实晋星措施,加大包村帮扶力度,开展领导联点、部门包抓、干部驻村帮扶活动,促进各类村晋星升等。到年底,全县建成五星村5个,达到建制村总数的5%,建成四星级20个,达到建制村总数的20%,每个村三年至少晋升一个星级等次,全面消除无星村。

三、保障措施

14、建立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农业和农村支出预算。财政支农资金总量每年高于上年12个百分点,每年将新增财力的30%以上和土地出让金收入留县部分全部用于支持农业农村发展,农业发展资金增长15%以上。采取减免税费、贷款贴息、直接补助等办法,鼓励引导农户、社会资本投资,逐步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投资机制。县财政安排50万元农业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重点用于龙头企业的贷款贴息、技改补贴、品牌创建和专利申请补助。对示范带动作用强、效益明显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产业示范园点和先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由财政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给予奖励。

15、狠抓示范园区建设。按照“市场引导、科学规划、多元参与、典型带动”的思路,加大人力财力投入,跟进配套服务,大力发展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充分发挥示范引导和辐射带动作用。对布尔羊饲养量500只以上和秦川牛饲养量300头以上的标准化养殖场,每个分别补助10万元和20万元;集中发展蔬菜大棚20座以上的小区,每棚补助2000元,连片种植大路菜200亩以上,每亩补助500元;集中新发展干杂果100亩以上,每亩补助100元。推行领导干部包抓农业产业示范园区制度,建立健全县级领导、涉农部门主要负责人及乡镇党政正职包抓示范园区考核办法。鼓励和支持涉农单位技术人员带薪领办、创办示范园区,推动主导产业向园区靠扰,发挥聚集效应,带动产业发展。

16、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按照“项目整合、资金捆绑、渠道不乱、用途不变、集中使用、各计其功”的原则,整合项目资金,大力实施安全饮水、节水灌溉、基本农田、农村道路、土地整理和农业综合开发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改善农业基础条件。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三化一片林”、生态家园建设等重点工程,大力开展“绿色”创建活动,加快“四沿”绿化步伐。年成功创建国家生态示范县,巩固和提升农村生态建设成果,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奠定基础。

17、强化科技支撑。加快农业实用技术的示范和推广,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努力使主营品种为农民群众所接受,主推技术为农民群众所掌握,依靠科技提高农业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完善农业技术人员绩效考核办法,建立激励机制,引导农业科技人员深入生产一线进行全程服务,全面提高农民种养水平。推进农产品标准化体系建设,加强良种、市场信息、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确保动植物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全面整合财政补贴、阳光工程、劳动、教育、扶贫等各个渠道的职业培训资源、资金、人才和项目,大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重点培训种养能手、科技带头人、农村经纪人和专业合作组织领办人。

18、加快扶贫开发进程。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加大扶贫开发重点村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和贫困户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引导和支持贫困户发展特色种养业和多种经营,努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按照“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要求,积极推进扶贫移民搬迁和生态易地搬迁,努力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不断减少低收入人口数量。到年,力争全县完成30个扶贫重点村建设,搬迁贫困人口6000人,基本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使低收入人口减少到1万人以下。

19、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加快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强化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完善“村财乡管”制度,健全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探索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依法流转新模式,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水平。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农村经营大户、民营业主和科技人员进入农村从事农业规模开发。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不断创新集体林经营体制机制,依法明晰产权、放活经营、规范流转、减轻税费,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林业生产力。

20、加大信贷支农力度。建立农业信用担保制度,增加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信贷资金总量,科学确定贷款期限,加大农户小额贷款投放力度,满足农民结构调整对资金的需求。县农业银行、县农村信用合作社要积极创新金融支持农业和农民增收的业务品种和服务手段,为农民在种植业、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等方面及时提供资金,促进农业主导产业稳步发展。

21、落实惠农强农政策。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党的惠农强农政策,坚决做到已经实行的政策不能变,给农民的实惠不能减。认真落实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地膜玉米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粮食直补、退耕还林补助、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等各项政策。严格执行减轻农民负担“四项制度”,加强农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监督管理,确保减负政策落实到位。

四、组织领导

22、提高思想认识。确保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严肃的政治问题。全县各级各部门必须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集中精力抓好农民增收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事关全局的大事,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体现在具体的工作决策、工作部署、资金投入和干部使用上,形成“重视三农,关注三农”的工作导向。各乡镇党政主要负责人是本乡镇农民增收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直接责任人,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推进农业内部挖潜增收、开拓农业外部增收的新领域上,提高驾驭领导农村工作全局、领导科学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能力。

23、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把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治本之策,结合村委会换届选举,按照“三好书记”(有较好的生产经营能力,熟悉市场,是带领群众致富的好手;会管理、善营销,是村上的好当家;群众口碑好、品行好,处事公道的好干部)的标准要求,把理念先进、能力较强、带头致富的农村能人选拔到村级组织中去,使村级组织真正成为引领农村发展的“领头雁”,把党建工作的成效更好地体现到带领群众真抓实干、增收致富上来。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认真做好在农村致富能手和农村优秀青年中发展党员的工作,组织党员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发挥党员在促进农民增收中的示范带动作用。探索建立农民人均纯收入完成情况与村组干部报酬挂钩考核、从优秀农村两委干部中选拔副科级领导干部进入乡镇党政领导班子的新机制和新途径,原则上村党支部书记年薪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倍,每年按2%比例从优秀村干部中考录乡镇公务员,进一步调动村组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24、强化工作考核。健全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农村经济发展考核指标体系,进一步提高农民增收在目标责任考核中的权重。建立促进农民增收的激励奖惩机制,制定奖惩办法,实行重奖重罚。每年表彰一批促进农民增收工作的先进乡镇、村和基层干部,扶助培育一批农民人均纯收入超万元的乡村和农户典型。纪检监察、农业、审计、统计等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完善农民收入调查统计和核查手段,建立健全农民增收工作监督机制。要将促进农民增收作为衡量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绩效的重要标准,关心农业农村工作一线的干部,注重从一线发现和选拔干部,为农民增收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25、形成整体合力。各涉农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强化服务观念,切实履行职责,加强具体指导,根据本《意见》精神,结合产业发展实际,深入调查研究,制定具体的政策措施和实施办法,细化任务,强化措施,抓好落实。宣传、广电等部门要大力宣传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措施、先进经验、典型事例,激励群众、鼓舞群众。县级各部门都要把支持农业和农村工作、促进农民增收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找准服务的切入点,积极主动地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营造全社会服务农村、关注农业、关爱农民的浓厚氛围。

上一篇:美术的基础知识范文 下一篇:乡镇乡村振兴工作思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