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民营企业发展范文

时间:2023-09-19 19:25:43

促进民营企业发展

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篇1

关键词:民营企业 发展 思路

我国民营企业发展历程及问题

我国民营企业发展历程

从我国民营企业个体发展看,民营企业是从家庭企业起步,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不少民营企业进行股份合作制的试验,到90年代后期公司制越来越多成为上规模民营企业选择的组织形式,并逐步取代股份合作制而成为民营企业的主要形式。从国家整体看,23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私营和民营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历了“拾遗补缺”“有益补充”“鼓励支持”“共同发展”“公平竞争”的发展过程。

我国民营企业存在问题

虽然民营企业创业者以顽强的意志克服重重障碍获得了初创期的发展,但多数民营企业具有一些先天的弱点,主要表现在:不少企业初始积累不足,起步水平不高,低水平重复投资,难有后劲;有些投资者缺乏创业经验,盲目性较大,成功率较低;有些民营企业追求目标短期化,采取不正常竞争手段,不惜以造假、损害环境获取近期利益;有些民营企业产权制度有缺陷,企业制度不规范,留下不少后遗症;有些民营企业缺乏管理基础,在短时期快速膨胀和发展后就走向衰退;不少民营企业家素质有待提高等。

民营企业经营思路

首先,树立创新意识。随着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民营企业只有及时把新思想、方法、技术付诸实施,才能在竞争中永立于不败之地。企业创新主要包括企业技术创新和企业管理制度创新,持续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是民营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克服弱势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法宝。其次,积极应用新技术方法。民营企业根据自身发展实际,积极将计算机及网络等技术广泛运用到企业的管理中。第三,重视人力资源管理。要强调“以人为本”,在管理观念上必须坚持把“以人为本”放在首位,坚持以人为本,目的就是发挥员工主观能动性,尽最大可能释放员工的创新能力,以确保民营企业的竞争优势。第四,加强知识共享。民营企业应强调员工与企业的显性与隐性知识进行共享与交流,促进员工提高创新能力,不能让员工为了保护自己的职位,防范同事对自己拥有企业信息的共享,这样才能促进企业不断发展。第五,经营目标多元化。企业经营目标不仅仅局限于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的最大化。在新时期的民营企业必须把“员工利益的最大化”纳入其目标之中。同时,对于与企业关系密切的集团如客户、供应商、社会公众、潜在的投资者、政府、战略伙伴,考虑这些集团的利益最终为企业取得高于投入的回报。第六,提高企业主素质。不少民营企业主常常自以为是,听不进别人的意见,企业的管理漏洞百出,改革开放的深入对民营企业挑战达到空前,这就要求管理者决策与管理更加快捷、高效,所以管理者必须不断进行自我提升。第七,建立良好诚信制度。良好诚信会不断招财进宝,民营企业走向成熟就要面对社会,以诚相待,就要树立自己的社会形象,重信誉、守合同,追求可持续的发展和效益。第八,改变传统观念。民营企业必须打破“传子不传贤”的封建观念,从家庭化经营中走出来,破除任人唯亲思想,树立任人唯贤的观念。

改善外部配套环境

完善财产保护制度。民营企业在初创时期,很多创业者就心有余悸,对个人合法财产用各种名目加以掩饰,而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就更产生了不安全感,甚至有些民营企业主将财产转移到境外,这是极不正常的现象。当前,我国已将私人合法财产应受保护写入宪法,未来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消除民营企业主的后顾之忧。排除市场准入歧视。除了国家必须垄断经营的行业以外,要允许民营企业主投资在更广泛的领域以独资、合作、合资、参股、特许经营等方式进入,扩大民营企业主投资领域,激发民营企业主投资热情,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国有企业重组。扩大融资渠道。融资渠道不畅已经成为不少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制约。政府要鼓励商业银行扩大对民营企业的贷款,支持建立为民营经济服务为主的金融机构。在企业上市、发债、兼并、收购等直接融资方面给民营企业以支持,加快发展我国中小企业市场(创业板市场),放宽上市条件,进一步为民营企业直接、间接融资拓宽渠道。改善市场环境。要简化民营企业工商登记等手续,制止乱摊派、乱收费,破除地区分割、行业壁垒,放宽研发人才入股比例,在税收、土地使用、企业开办、进出口等方面,取消一切不利于民营企业发展的不合理的限制。发展社会服务体系。政府要在发展创业辅导、投资咨询、管理诊断等中介服务,发展培训中心、技术市场、人才市场和信息服务市场等社会体系,为民营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产前、产中、产后提供系统服务。

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篇2

【关键词】民营企业 制约因素 对策

近几年来,民营企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支生力军,为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但是,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民营企业的发展遭遇“瓶颈”,发展势头有所减缓,发展速度参差不一。如何排除障碍以保持民营企业的发展势头,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本文就此作粗浅探讨。

一、民营企业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企业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驱动力之一,为我国经济发展、市场繁荣和扩大就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为产权构成单一、单个企业规模优势与聚集发展规模优势都不突出、管理水平低下、创新意识不强、设备科技含量低、从业人员总体素质低下、利用外资吸收民间资本以及融资难、企业生命周期短等问题,所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民营企业的寿命非常令人担忧。综观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起初几年飞速发展,过后便销声匿迹了。是什么制约了民营企业的发展?怎样才能突破障碍,取得可持续发展?这是我们所要思索的。

二、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民营企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有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从主观看,民营企业的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现代管理知识

大多数民营企业都脱胎于老的国有企业或乡镇企业,主要经营管理者都是这些企业的生产销售上的骨干。他们具有相当丰富的实际操作经验,但缺乏相关的、系统的、全面的管理知识,大多都是跟着感觉走,凭着经验套,虽然大多数企业在一定时期内还能有一定的发展,但由于缺乏长远发展眼光和现代管理知识,丧失了持续、快速、全面发展的机遇。

(二)缺乏科学的管理体制

公司法规定,有限责任公司必须由三人以上,五十人以下的股东组成。目前民营企业的股东一般在五人左右。除了部分企业为家族式结构外,大多数企业的股东都是由原在一起工作的同事组成。在企业初创时期,尚能同心协力,为企业的生产经营出谋划策,但当企业生产经营达到一定的规模,形成了一定的生产能力后,股东之间为权利,为利益分配而产生的矛盾逐渐突出,导致股东间的合作无法进行。一些企业甚至将原有企业进行分割,使刚刚走上良性发展道路的企业,遭遇重大的挫折甚至倒闭。

(三)缺乏科学的决策机制

少数企业内部缺乏健全的规章制度,导致生产经营决策的盲目,特别是财务管理的缺乏,给生产经营带来极大的随意性,甚至可能遭致致命的打击。某市一家生产规模销售超亿的民营企业,与外商签订销售合同仅凭法人代表的个人感觉。在和这位法人代表进行讨论,如何把握销售的盈亏平衡时,他简单认为“销售价格,成本原辅材料,成本,减去人工工资,只要有赚头就行了”。但事实上,把相当多的成本,例如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税收等等方面都未计入成本,导致成本管理决策失误。而这种决策失误将会对企业造成致命的打击。

(四)家族制模式阻碍了企业的发展

为了避免企业股东之间的矛盾,相当多的企业在成立时就将自己的直系亲属作为股东拉入企业,并在生产经营中委以重任。这种模式便于管理,使企业发展较快地达到较高的水平。但这种家族式企业发展到一定的水平,便会出现不和谐的因素。主要表现为某些握有企业经营、销售权力的亲属自认为劳苦功高,收入与职责不般配,出现消极怠工现象。大权在握的直系亲属对生产经营形成不同的观点,相互指责,维护各自的利益,产生内耗,影响甚至阻碍了企业的发展。

从外部条件看,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缺乏对人才的吸引力

虽然民营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在少数人的心目中民营企业仍不是择业的第一选择。从目前看,择业者特别是大中专毕业生首先选择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因其收入比较高,福利待遇完备,工作相对稳定。其次是大型民营企业。实在就业无门的,才会到民营小企业工作。由于这种择业心态的存在,使民营企业的发展缺少新鲜血液的输入,发展后劲不足。二十一世纪的竞争,实际上就是人才的竞争,民营企业在这方面如果不能有所突破,要继续做大做强、可持续发展将成为一句空话。

(二)缺乏金融单位的支持

由于国有商业银行的转轨改制,上市准备,银行贷款的投向和标准发生了较大程度的变化。特别是中行,建行的贷款政策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就其现有的贷款标准,至少都应该是全国500强企业,才能成为其贷款的新增客户,个别银行甚至提出取消500万元以下的贷款客户。因此,一般中小型民营企业贷款难、融资难将极大地制约其健康、快速发展。

(三)缺乏发展用地政策的支持

国家土地政策的重大变化,也制约了民营企业的发展。一些民营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生产经营规模,进入快速扩张的阶段。据调查,其中60%以上的民营企业都有征地、拆迁,扩大生产能力的需要。但从2004年下半年起,国家出台了较为严格的土地政策,使民营企业的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成为空中楼阁。地方政府虽然每年尚有一定的用地指标,但这部分土地指标用于多种用途,留给他们的仅是极小的一部分。且政府在分解土地指标时,又要考虑那些大型民营企业,同时提出了投资密度或投资强度的概念,这对部分具有较好发展前景,同时目前规模较小的企业都是将是一个无法解决的难题。

三、解决民营企业发展障碍的对策

民营企业的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首先是其自身要努力做大做强,其次是离不开社会各方面,特别是政府的扶持,要给民营企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众多民营企业的发展既要依靠自身的努力,又离不开政府和社会各方的大力扶持和支持。

(一)要有先进的发展理念

企业要不断做大做强,必须摒弃家族制模式。如果说在企业初创时由于各种经济因素和人力因素的制约而不得不然的话,那么经过多年发展,企业步入正常发展轨道,这种模式应到了寿终正的时候了。须知建立什么样的企业制度是事关企业科学、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问题。有什么样的企业制度,就有什么档次的企业。家族制、合伙制,基本上对应于中世纪末期的作坊生产时代,而对应于现代市场经济时代的,是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和管理制度。而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形式是公司制,包括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它们都有民主的管理制度,有规范合法的治理班子,有较为科学的决策机制,比较能经得起市场竞争的风浪。所以,目前仍沿袭家族制结构模式和管理模式的企业应果断地向公司制转变。有些民企老总可能缺乏这种紧迫感,作为政府相关管理部门有义务给予思想上的启发和实践上的支持和操作上的指导,使其真正建立起一套科学的、符合科学发展的公司制度。

(二)要有现代管理知识

管理薄弱是民营企业与生俱来的致命伤,传统的经验型管理不含任何科学管理因素,它只是一种由资本原始本能支配的,小农时代的管理方式。具有直接性、盲目性和野蛮性等特点。这一点如不加转变,企业发展也是一句空话。

企业管理的改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制度方面看,应从经验管理向现代科学管理转变;二是从主体方面看,应从家长式管理向企业家管理的目标迈进。所谓现代科学管理,核心是以人为本,即人的因素第一,不仅要重视人的劳动因素,也要重视人的各种人格因素,包括情感,愿望,各种物质文化需求。所谓企业家管理,只是一种终极目标,犹如“政治家治政”一样。事实上管理企业的人不可能皆是企业家,而且企业家的标准也不是固定的。但是企业家作为一种美誉可以激励众多企管人员提高管理素质。

改善企业管理是民营企业自身的愿望,所有者和经营者都是渴盼并且为此作了很大努力。但为什么成效不大?主要是在于缺乏系统的学习培训。须知现代管理知识不可能自发地产生,它是需要通过灌输的。如果任由民营企业管理者自己摸索,那么他们摸索得到的只能是传统经验,无非是对工人的“管、卡、压”。因此,民营企业管理的改善亟待政府的支持的帮助。政府要提供管理技术方面的培训、政策咨询和提供法律帮助;还要组织民营企业管理人员走出去参观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发展模式,拓展企业家视野,为提高管理素质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这样的活动不仅限于大型企业,政府部门应把这样的考察活动扩展到所有企业,使每个企业都有这样的学习机会,借以提升企业主的管理水平和经营能力。

(三)要有把握发展机遇的能力

作为企业经营者必须肩负时代重任,把握时代脉搏,勇立时代潮头,不辱时代使命。解放思想,切实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破小富即安、立危机忧患思想;破不思进取、立奋发有为思想;破因循守旧、立敢为人先思想;破得过且过、立敢为负责思想;破为难怕苦、立迎难而上思想。以创新的思路、创新的举措全力抢抓企业发展的新机遇,提前谋划,提升企业形象,加快企业发展,提升企业竞争力,全力做好人才、信息、产业发展的文章,在新一轮产业转移的机遇中,全面提升产业能级,使企业越做越大,越做越强。

(四)要注重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是凝聚、规范、引导、和激励员工为实现企业共同目标而奋斗的精神力量,在现代企业中占据灵魂的位置。先进的企业文化可以更好地营造一种整个企业“同呼吸共命运”的意识和一致行动的氛围。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员工的潜力和团队力量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挖掘;有特色的企业文化也是彰现个性和创新的强大推动力量,使得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自主和自由地发挥。[1]

现阶段,规范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企业文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个越讲求企业文化的企业就越有可能赢得市场及社会公众的信任与赞誉,就越能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形成巨大的无形资产,并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主动。要将企业文化建设纳入企业战略发展框架之中,与企业内部的制度建设相同步。首先要建立日常的管理机构,负责企业文化建设的日常管理工作,制定相应的计划,组织检查考核和总结。其次,企业文化建设要同企业其他管理工作一同研究、部署、检查、考核和总结,才能保证企业文化建设的实施结果。要对企业文化在企业内部广泛推广,使之更加深入人心、凝聚人心、鼓舞人心,进而形成浓厚的文化氛围,激发他们为实现企业的美好前景而努力工作。[2]

企业文化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性任务,需要进行坚持不懈的努力,需要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充分利用一切宣传教育企业文化,探索更有效的方式方法。

(五)要激发企业的自主创新活力

民营企业面临着自主创新意识弱、创新能力不足、风险意识不强、人力资源有限等问题。因此,要激发企业的自主创新活力,健全利益激励机制技术合作机制和融资机制。一是建立利益激励机制,调动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积极性。各级政府要逐步健全和完善鼓励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财政税收政策,要在政府采购制度架构中向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倾斜;二是健全技术创新合作机制,提高民营企业创新能力。要通过合作创新,广泛地建立企业间及产学研紧密合作的创新机制。同时推进企业与科研院所之间的产学研合作,使企业获得持续的创新能力;三是健全自主创新的融资机制,为民营企业自主创新提供资本支持。要专门设立面向民营企业创新创业服务的金融机构和政策性银行,以扶植和培育民营企业及对其进行金融支援,解决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资金不足的问题。此外,还要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目前的民营企业好比较的弱小。

政府应该在政策,具体业务,凭金融,财政,税务等方面加大扶持的力度,使得民营企业有更好的发展空间。

总之,民营企业的发展,企业自身要争气,要苦练管理内功,政府要协调社会各方,从政策,组织,智力上给予扶持,多管齐下,才能实现民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红岩.企业为什么需要文化王卫平[J].经营与管理,2010年8月:74页.

[2]高安.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经营与管理,2010年7月:85-86页.

[3]张远军.我国民营企业应对危机的对策研究[J].经济纵横, 2011年10月: 100-102页.

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篇3

关键词:民营企业;政策障碍;公共政策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8-0187-04

32年来,民营企业作为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新生事物,得到了长足发展,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民营企业与其他经济成分一样都是中国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承担者,为社会主义市场体制改革和经济增长提供了有效保证和持久活力。但民营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中各种经济成分并存地位上的不平等,使民营企业难以以“同等身份”与其他经济成分竞争生存;严格而且过高的准入门槛,把民营企业拒于许多领域之外,从而失去发展的机会;融资渠道的政策,使民营企业的市场应对能力不佳,资本循环不畅,企业难以做强、做大;现行的土地及用地制度,不但限制了民营企业的发展,而且侵蚀了企业大量地投资利润,降低了企业再投资的能力;现行税制上的不平等,以及政府职能机构不到位、制度不健全和政策环境不理想,都在不同程度上阻碍着民营企业的发展。因此,针对民营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障碍,分析、制定支持性的公共政策显得非常重要。

一、在法律上给民营企业一个公平的地位

在中国的宪法和各项法律措施中,民营企业与其他的经济成分相比较,仍属于“二等公民”,地位上的不平等,使民营企业在自由竞争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中,身份上处于劣势,在公平竞争的同一起跑线上,民营企业已落后一步。其结果是:在各种并存的经济成分中备受歧视。其他经济成分享受的有些优惠政策,民营企业无法享受,其他经济成分无须力行的障碍性政策,而成为民营企业的屏障。在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秩序中,由于民营企业“二等公民”的身份,在起跑时先落后一步,这种天生的不公平使它在营运中就倍感困难:非民营的与之有业务往来的企业对它的信任度不足,业务往来的条件就会变得苛刻;在融资过程中,因为它是民营企业,银行对它的贷款及贷款幅度就会无形紧缩,上市需经过比其他企业更为严厉的考核,从而造成融资渠道上的不畅。由于社会对民营企业的歧视,在新闻的报道中,民营企业的负面宣传被加大,无形中人们对民营企业的偏见加深,人才宁愿待在经济效益、工资待遇一般的国有企业,也不愿“屈就”于各方面稍胜一酬的民营企业中;民营企业的产品一出炉问世,首先受到的是消费者更多的质疑,而不是观念上的赞许。

民营企业在法律上的不公平待遇,也就预示了自由竞争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不公平。社会主义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就必须给民营企业在法律地位上的解放,要繁荣经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就必须给民营企业在法律上一个公平的地位。这就要求完善整个法制体系,在对待各种经济成分的权益保护和义务履行上应一视同仁,完全公正、不偏不倚,私有财产与国有资产不但同样受法律保护,而且在其保护程度上也要完全一致。法律在对企业及企业间的纠纷处理上不能因“姓公、姓私”而有所偏袒。只有在法律这个大前提上给民营企业一个公正的地位,才能逐渐打破人们长期以来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对民营企业形成的偏见,才能使民营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中自由公平的竞争,才能使民营企业进一步快速、健康、发展,做大做强,最终使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并迈开关键的一步。

二、取缔民营企业准入行业上的限制性政策

企业准入行业政策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营领域和其发展过程中的空间拓宽,也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发展机遇。我们并不反对国有企业绝对控制涉及国家安危的例如“核工业”等部门,但也反对给予民营企业“二等公民”的待遇,即把民营企业的准入行业限制的太窄,使民营企业失去发展的机会,就目前而言: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在准入行业上存在不平等,而且与外资企业在准入行业上亦不能平起平坐。国内有七十多个行业允许外国企业进入,而民营企业只能进四十个。电信、石油、天然气、电力等行业外国企业可以进入,但是不允许民营企业进入。即使在一些民营企业准入的行业里,国家在政策上把门槛提的很高,民营企业往往因为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限制被拒之门外。由于传统观念的偏见、法律对民营企业的不公,民营企业在审批时必须经历复杂烦琐的手续,即在注册、征地、取得经营许可、进入新的行业、投资立项等具体活动中,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制约比对公有制经济要大得多,公有制经济在几乎所有的领域都是“已进入者”,大多不需要再通过审批和许可。而对民营企业的审批非常严格,往往使一些民营企业投资者望而却步或半途而退。

对民营企业在准入行业上的限制,使民营企业的经营领域变得狭窄,失去发展的机遇,民营企业在和国有企业竞争时只有在夹缝中求得生存的机会。民营经济是从资金、技术门坎低的竞争性产业领域生存并发展起来的。现在的民营经济无论在经济和技术实力等方面都大为增强,已经具备了进入资金密集和技术密集产业的能力,进入的门坎只剩下政策壁垒。所以,扩大民营企业的准入行业显得十分必要。这就要求:(1)除涉及国家安危的一些部门外,对民营企业的投资领域完全开放,使民营企业、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在投资机会上一律平等。(2)降低企业的准入门槛,使民营企业有更多的机会进入更为广泛的领域与其他经济成分展开公平的竞争。(3)民营企业的审批手续应程序化、简单化,取缔偏见和人为障碍。为民营企业的投资大开方便之路。从基本趋势来看,民营经济必将从竞争性产业领域逐步渗透到所有产业的可竞争性领域。因此,国家要深入研究产业内部的可竞争性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民营企业放开一切可以按市场原则进行运营的产业和亚产业领域,包括道路、桥梁、污水、垃圾处理、电信、邮电等基础设施,乃至文化、卫生和教育等“软产业”领域。

三、畅通民营企业融资渠道

中国的民营企业起步比较晚,发展时间短,资本积累不足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企业的运作也是一个资本运作的过程,资本不足,企业就难以形成良性循环,影响了企业的正常运转,资本不足,企业就会失去发展的机会和空间领域的拓展,资本不足,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就会降低,面对市场的起伏变化,甚至夭折、破产。所以畅通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对于民营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造成民营经济融资难是多方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解决民营经济融资问题的对策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应当采取突出重点,全方位下手的综合对策,我们认为今后至少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力度:

1.建立健全信用评审和授信制度。政府、银行和中介等机构和部门要推进信用制度建设,建立信用信息征集与评价体系,实现民营企业信用信息查询、交流和共享的社会化,为民营企业从金融机构获得担保贷款和信用贷款建立信用基础。

2.国家和各金融机构应加大对民营企业的贷款力度。中国人民银行应当加强信贷政策指导,改善民营企业融资环境,加强对中小金融机构的支持力度,鼓励商业银行调整信贷结构,加大对民营企业的信贷支持。各金融机构要努力改进金融服务,转化服务作风,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为民营企业提供金融支持。各商业银行和信用社也要改善信贷管理,扩展服务领域,开发适应民营企业发展的金融产品,调整信贷结构,为民营企业提供信贷、结算、财务咨询、投资管理等方面的服务。另外国家要鼓励各种担保机构为民营企业提供信用担保,鼓励企业依法开展多种形式的互融资担保。

3.全面实施金融创新,推进金融深化。(1)鼓励创办风险投资公司或风险投资基金。首先要鼓励境内外风险投资公司落户中国,有关部门要尽量为它们创造良好的运营环境;其次各级政府通过投资公司等投资机构带头投资设立风险投资基金。(2)政府出面建立创业辅导体系。(3)创新委托投资制度。(4)政府出资或提供其他优惠,支持委托担保。(5)鼓励租赁、保险、非正式股权和非正式借贷的发展。国家只有全面地实施金融创新,推进金融深化,才能进一步地拓宽民营企业资金的来源渠道,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4.加快推进民营企业上市步伐。民营企业上市也是民营企业最重要的融资方法之一。对于一些产值高、效益好的民营企业,政府职能部门要积极引导、鼓励企业把握时机,开辟多条渠道,推进民营企业上市。一是加快民营企业在国内A股直接上市;二是为民营企业买壳上市创造良好环境;三是抓住有利时机,积极推动民营企业赴海外上市融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积极进行理论、观念和制度的创新,彻底消除民营企业上市障碍,国家、政府要允许民营企业发行股票、债券,并公平进入,大力支持和鼓励更多的民营企业通过改制上市;支持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国有股向民营企业的转让。大胆创新,努力推进中国证券市场多层次发展,借鉴发达国家证券市场发展的经验,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按照企业证券上市交易门槛的高低、风险性的大小及证券流动性的强弱,使证券市场分为四个不同层次的发展框架,即主板交易市场、创业板交易市场、场外交易市场和柜台交易市场。证券市场的各个不同层次对应不同的企业,各有一个不同的筛选机制,使企业有可能递进上市或递退下市,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市场结构体系。民营企业要找准定位,加快与境内外证券市场的对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和机会的可能性,进行合理定位,选择在境内主板、还是到海外主板、创业板直接或间接上市。

国家、政府、职能部门在推进民营企业上市方面要着重采取以下政策措施:(1)支持行业龙头民营企业重组发展、做大做强。支持上市公司、拟上市公司根据发展规划和发展战略,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筹资功能,扩大投资范围和领域,促进优势资源合理地向上市公司、拟上市公司集中。尤其支持行业龙头企业,通过收购兼并,重组发展,做大做强。(2)积极培育优质上市公司后备资源。在行业选择、创业投资、重点区域突破方面做好引导工作。大力支持、鼓励各产品行业和业务领域的龙头骨干企业即专业巨人,创造条件,发展成为优质上市公司。鼓励境内外有实力的战略投资人和机构投资人,对市场前景和成长性好的中小企业进行风险投资入股。(3)对拟上市公司采取扶持政策措施。各地要对拟上市公司在改制设立时涉及的税收、土地、资产界定、有关服务收费等政策性问题和历史遗留问题,在不构成上市障碍的前提下,作出支持性的妥善处理。(4)做好股份公司规范设立和股权统一登记托管这两项基础性工作。各发起人要严格按照法律规范进行公司设立,各业务主管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指导。建立股份有限公司股权的统一登记托管制度。

四、深化用地制度改革

不合理的用地制度已经影响到民营经济的投资积极性,改革现行用地制度刻不容缓。我们认为用地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是逐步市场化,首先,要努力改变现行严重缺乏透明度和公允性的土地协议转让制度,尽量使经营性土地实行招标、拍卖和在土地市场挂牌交易的市场化转让,为民营企业获取经营用地提供公平的环境;其次,要尽快建立土地交易有形市场,以使闲置、零星的土地被集中起来,调动出来,尤其是为那些用地较少的中小型民营企业、个体户提供一个获得用地的交易平台;最后,要对现行城市拆迁补偿制度进行必要的调整,补偿时不仅考虑房主的利益,更要顾及到承租人因投资牵涉的各种利益。

五、改革现行的税收制度

要真正地鼓励和发展民营企业,国家、政府、职能部门就必须改革现行的税收政策,在税种设计、税收优惠上对各种所有制一视同仁,另外,本着对民营企业扶持的原则,在税收政策上给予倾斜。

1.实行统一的企业所得税政策,将内外资公司置于公平的竞争起点在坚持实施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政策中,中国出台了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以及一些涉外税收优惠政策。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加入WTO,涉外企业的超国民待遇产生一定的负作用。一是由于外资企业的税负低于内资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国内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二是不法纳税人钻税收政策的空子,利用假外资骗取税收优惠,使国家遭受损失。涉外企业作为一种经济主体,其发展是与其他企业的发展紧密相连的,因此,尽快实行内外税收政策统一,不但是完善市场机制、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也是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平衡发展的需要。

2.政府应该改变目前基于生产环节的增值税制,实行基于消费的增值税制。税法规定,中国实行生产型增值税,固定资产所含的增值税不能抵扣。对非公有制经济来说,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值税不能抵扣,直接导致民营企业投资效率低下,回报周期过长,使市场经济机制下民间投资的风险加大。如果将增值税由生产型改为消费型,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值税可以进行抵扣,投资的回报周期缩短,提高投资效率,增强民间投资的意愿,有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增值税改型后,虽会暂时减少部分税收收入,但由于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税收收入反而有了稳定增长的基础。

3.合理、灵活的设计税收优惠,扶植民营企业的发展。税收优惠的目的是为扶植某种所有制经济或相关产业的发展,其作用主要体现在某种所有制经济或相关产业发展的初期。中国的民营企业相对于其他所有制企业而言还处在起步、资本积累的阶段,国家可以合理的设计优惠方式对民营企业给予扶植。根据世界各国税收优惠政策的实践,税收优惠有减免税、起征点、税收扣除、优惠税率、退税、盈亏互抵、税收抵免、延期纳税、加速折旧和准备金制度等多种形式。其中,加速折旧、税收扣除、税收抵免和准备金制度等形式属于间接优惠方式。随着经济的发展,税收优惠由直接优惠转向间接优惠已成为各国税收优惠政策发展的共同趋势,中国对民营企业的税收优惠制度也应遵循这种趋势,减少使用减免税、优惠税率等直接优惠方式,多采用加速折旧、税收扣除、税收抵免和准备金制度等灵活有效的间接优惠方式,以便使中国的民营企业做大、做强。

六、转化政府职能,促进民营企业发展

目前,中国政府职能机构不到位、制度不健全和政策环境不理想。要促进民营企业和其他所有制经济的发展,政府就必须转化其职能:即强化政府的宏观管理职能,弱化政府的微观管理职能,转化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以更好地引导、服务于民营企业的发展。

(一) 强化政府的宏观管理职能

1.强化战略引导职能。政府的职能要转向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战略措施的研究和制定方面。应主要围绕国民经济总量平衡和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提高,制定和实施以中长期发展战略为主的指导性计划体系,这就要求政府引导民营企业的发展方向,使民营企业在合理的产业结构中得到快速、健康的发展。除此之外,地方政府还应运用好信息搜集、处理和手段,为民营企业提供信息服务。一些由专业经济管理部门转化成的行业协会,要尽快改变原有的政府运作方式和习惯,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发挥好为民营企业服务的职能。

2.强化平衡协调职能。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要通过适时调整宏观财政和货币政策,保证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平衡,防止经济大起大落和收入分配两极分化,推动经济发展。这就要求政府:一是运用税收政策、产业政策引导民营企业和其他所有制经济的行为方向,引导产业结构的合理转化和优化。二是协调各阶层社会成员的利益,维护并实现一定的公共目标,增进社会福利,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维护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三是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市场主体行为,营造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的环境,逐步建立起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

3.强化保护职能。政府要通过合理的政策引导,帮助民营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规避风险,努力保障民营企业的利益。中国已加入WTO组织,政府政策的制定和引导要在遵守WTO规则下进行。一是制定一整套保证公平竞争的法律法规,以防范和纠正阻碍竞争的行为,增强民营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二是制定促进民营企业出口的一般性政策。

(二)弱化政府的微观管理职能

1.向“服务型”政府转变,是弱化微观管理职能的基本方向。加入WTO后,政府部门必须主动应对体制性挑战,使政府的管理方式、管理机制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树立“服务型”政府的新形象,为民营企业发展带来更高的效率。

2.以审批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改变政府对民营企业的过多管理。这就要求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凡能由市场调节、民营企业自己决定、中介机构能提供服务的事项,政府坚决退出不再审批。能取消的坚决取消,能下放的坚决下放,不能“错位”、“越位”。政府的职能要切实转变到经济调节、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上来,为民营企业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各级政府要进一步树立服务意识、公仆意识,热心服务,提高政府部门的服务质量。

(三)转化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

政府要积极的培育扶持各类社会中介组织,积极的促进中介组织的法制建设,使中介组织的活动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明确规范政府与中介组织之间的关系,保证中介组织的的独立性。鼓励各类社会中介机构为民营企业提供创业辅导,企业诊断、信息咨询、市场营销、投资融资、贷款担保、产权交易、技术支持、人才引进、人员培训、对外合作、展览展销和法律咨询等服务。

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公共政策是一个庞大的体系,我们仅从几个主要的方面做出了基础性的分析,许多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性因素还未完全纳入,有待于我们继续细化和完善。总之,在这个庞大地政策系统中,各子系统之间要相互配套、协调合理,以确保该系统的层次性和统一性。就整个系统而言,要把它建立成一个开放的、与时俱进的体系,要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不断深入而吐故纳新。只有这样,公共政策体系才能成为一个有机的体系,中国民营企业才能持续、健康、快速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胡秀俊,朱鹏.影响和制约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的内部问题浅析[J].中国科技信息,2006,(10).

[2]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R],2002-06-29.

[3]周翼翔 ,王学渊.路径以来对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的影响[J].技术经济,2006,(8).

[4]吕家麟.论中国民营企业发展外部环境因素的困惑与对策[J].理论导刊,2008,(8).

[5]李益.民营企业的支持性公共政策研究――中国民营企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政策[J].经济研究导刊,2006,(9).

[6]保罗・萨缪尔森.经济学:第16版 [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7]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对于利润、资本、信贷、利息和经济周期的考察[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8]梁毅雄.目前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的法律环境分析[J].理论界,2006,(11).

[9]靳能泉.四大问题影响中国民营企业发展[J].现代企业,2007,(2).

[10]李凤鸣.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的困境与对策[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7,(7).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Private Enterprise in China Supporting Public Policies and Measures

LI Yi

(Jiangmen Polytechnic, Jiangmen 529000,China)

Abstract: Obstacles exist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ivate enterprise,such as injustice in law,restrictions on access to the trade and land utilization system,inequality on the tax policy,unsmooth financing channel as well as incomplete government's function organization and unsatisfactory policy environment,all of which hamper the progress of private enterprise.Therefore,private enterprise should enjoy a fair position in law and unblocked financing channel through banning the restricted policy of access to the trade,reforming the existing land-using system and tax system,changing government's function,which is significant to the healthy and fast development of private enterprise and not merely involves prospering the economy of our country,perfecting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system,but also concerns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t cause with distinct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篇4

一、“管理层收购”方式的选择

以往,西部地区国有企业的改制往往采取股份合作形式,即员工持股。这种方式对于调动全体职工的积极性有重要的作用。但是这种做法自身也存在着严重缺陷:一方面公司的所有权被广泛分散到不承担任何管理责任的大量投资者手中,很难对董事会及企业经营产生较大影响,而企业经营者也由于持股数量较少,造成经营压力较小、经营管理的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另一方面管理愈加复杂,股东与管理人员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状况加剧,股东对管理人员的管理效率下降。在管理人员不占企业股份或股份比例较小时,管理人员为提高公司业绩所付出的劳动与其得到的报酬可能不成比例。在这种情况下,管理者会出现置股东利益于不顾,而追求自身利益的行为,如在经营上耗费大量资源、进行奢侈性支出、减少小股东的股息分配等,即出现所谓的“道德风险”问题。

2000年以来,我国许多企业相继采取了“管理层收购”即MBO(Man?鄄agementBuyout)方式转让股权,即目标公司的管理者利用借贷资本购买本公司的股份,从而改变本公司所有者结构、控股结构和资产结构,进而达到重组本公司目的并获得预期的收益的一种收购行为。它追求的是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适当结合而非严格的分离,通过管理层对公司的收购,经理人实现对企业决策控制权、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接管,矫正企业过度分权产生的成本和道德风险。

在目前西部地区国有企业普遍缺乏效率,亟需向民营企业转制的进程中,对部分中小企业实施“管理层收购”方式,不失为解决问题的一个途径。西部中小企业规模相对较小,资本量有限,相对国外管理层收购的90%股权集中度,中国的管理层收购是相对性收购。根据对国内所发生的10多起案例统计,管理层平均持股比例为25%,仅保持了管理层在股权上的相对多数和对公司的相对控制。对于西部地区企业外援融资困难条件下,中小企业股权转让资金数额要求较低,难度也大大减小。另外,中小企业多数不属于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关键领域,经营者与所有者合一的特性使成本降低,市场反应更加灵活,更能提高决策速度,使得企业具有较大的成本下降空间和提高经营利润能力。

二、“管理层收购”方式的作用

解决国有企业产权不明晰和产权主体缺位问题。通过向管理层转让股权就是要明确企业的契约各方在权力、责任、利益等方面的关系,构建企业长期激励机制。从出售方角度来讲,国家或集体是通过企业并购和剥离来解决“国退民进”的问题,也就是说,卖给本企业的管理者并不是一个必要的条件,也不是惟一的选择。然而目标企业的原管理者因其独特的地位,更加熟悉和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具有其他人无可比拟的竞争优势,因此,也就往往容易成为企业竞购中的获胜者,或者说是卖方考虑把企业卖给谁的优先人选。

解决企业经营过程中委托成本过高问题。国有企业的最终委托人虚化导致难以形成完整的委托――链,割不断的政企关系必然形成的过度行政干预和严重内部人控制并存的局面,事实上存在软预算约束。通过“管理层收购”方式,形成了经营者持大股的产权结构,实现“贴身经营”,有利于降低委托――成本,提高经营决策效率。再有,在国有企业民营化的前提下,政府由原国有企业的大股东变成了小股东、债权人,同时能够制定相应的法律规范,保护小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不受其他股东或经营者的侵犯。管理层收购后,政府对企业不再行使监控职能,也就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可以有效地节约成本。

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实现政府与企业双赢结果。国家以合理的定价将企业转让给经营者,使存量资产没有损失,国有资产也不会流失。通过这种转化,国有资产从不必要的行业及领域退出,由私人资本予以弥补,一方面提高了市场的整体效率,另一方面使有限的国有资产可以充实到国家急需资金或须重点扶持的领域,实质上是优化了经济结构,有利于实现合理的国有资产布局。而企业经营者通过收购,从受托人的角色,直接转变为企业所有者的角色。企业的利益对他们而言,不再是纯粹的外部性因素,而是成了内部化因素,自身利益的激励使得经营者更加重视企业的经济效益。

提高管理层的经营管理水平。企业家作为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决策者,他们的才能优劣以及能否充分发挥是企业能否发展的重要前提。通过管理层收购有利于完善管理层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极大地提高管理者的积极性,有利于在中国形成真正的企业家阶层,并且影响国有企业的改革和经营。

三、实行“管理层收购”方式需要把握的几个问题

目标公司的选择。管理层收购属于杠杆收购,管理层首先要进行债务融资,然后再用收购企业的现金流来偿还贷款。消费品、商品流通等竞争性的产业领域,往往发展较为成熟,选择具有稳定现金流的成熟行业,有利于“管理层收购”方式的顺利实施。

公平确定资产的交易价格。国有企业中国有股大都占据较大比例,但是无法上市流通,以往管理层收购过程中,资产转让价格一般是采用协议的方式来确定的,大多数情况下都较大幅度地低于市场竞争价格,导致了部分国有资产流失,因此进场交易、公平竞价确定“管理层收购”方式股权的转让价格,成为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和遵循保障国有股权益原则的关键。

收购资金的来源。融资问题可以说是“管理层收购”方式在我国实施的瓶颈问题。为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我国明确规定收购者不得向包括本企业在内的国有企业借款,也不得用拟收购的企业资产作抵押进行融资或贷款,同时银行也不向权益性投资提供贷款。因此,建立相应的贷款机构和抵押机构来解决这一问题就显得尤为突出。近几年,国内许多信托公司都建立了自己的“管理层收购”方式基金,利用信托工具实施“管理层收购”方式,在规避收购主体的合法性,解决融资困难等方面具有相当的优势。如TCL成功实施“管理层收购”方式的关键是从增量资产而不是存量资产上核定,他们与惠州市政府签订了为期5年的授权经营协议,核定当时TCL的净资产为3亿多元,规定每年企业净资产回报率不得低于10%,管理层从增长部分中按不同比例获得股权激励。这种方式无疑提供了另一种资金渠道,但需要建立相应的法规进行规范和管理。

“管理层收购”方式实施后的监管。管理层收购完成后,如果监管没有跟上,公司有可能出现以高管人员为基础的“一股独大”、转移公司利益的可能性。在偿还“管理层收购”方式的借贷资金时,需要坚持先后顺序,经营者是第一债务人,企业是第二债务人,只有在第一债务人确实无力还债时才由企业承担责任。在这一点,国外建立的“个人破产制度”(我国目前只有法人破产制度)值得我国借鉴,即只有在经营者个人宣告破产之后,仍不足以偿还时,才由企业承担偿债义务。

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篇5

解放思想引领江苏民营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历史表明,没有解放思想,就没有江苏民营经济的发展,解放思想贯穿民营经济发展的全过程,解放思想引领江苏民营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江苏民营经济最初起步,是第一次思想大解放中江苏农村改革和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的“意外之获”。改革开放之初,江苏冲破“两个凡是”,积极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乡镇企业,一定程度地推动了城乡个体经济发展。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和城乡个体经济的起步,城乡出现了私营经济萌芽。对此,江苏在大力快速发展乡镇企业的同时,并没有阻扼私营经济的最早萌芽,而是以解放思想为引导,顶住争议,排除干扰,用好党中央“看一看”和“三不”政策精神,用好1982年至1985年党中央连续出台的四个农村一号文件精神,用好乡镇企业中“个人企业”的政策,用好有关民营科技服务机构的政策,保护并推广苏北农民创造的“双轨并进、四轮齐转”的耿车模式。这使“私营经济”在当时还没有正式名分的情况之下,得以萌芽和初生。

江苏第二次思想大解放的主要成果是外向型经济的大发展,这也使江苏民营经济有了一定的较有利的“伴生”气候。上世纪90年代初,在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精神的指引下。江苏以“三个有利于”作标准,冲破姓“社”姓“资”的思想束缚,民营经济开始发展。1992年10月,省政府出台了《关于鼓励支持我省个体私营经济进一步健康发展的意见》。1997年底,省委、省政府积极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召开全省个体私营经济工作会议,对发展我省民营经济进行专门部署,出台《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意见》。这前后两次政策推动,使民营经济开始摆脱80年代后期的压抑,陆续出现机关干部下海创业、国有企业职工下岗或辞职创业、科技界知识分子创业、农民自主创业等,民营经济创业气氛渐浓。

江苏解放思想的最新最重要成果,就是民营经济近6年来领先全国的全面高速发展。这标志着江苏以解放思想为先导,经历了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和外向型经济突飞猛进两大发展阶段之后,进入了以民营经济蓬勃发展为显著特征的第三大发展阶段。2000年和2004年,省委、省政府先后两次召开全省民营经济工作会议,并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私营个体经济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六放”的方针和“三个毫不动摇”的理念,即:思想上放心、放胆,工作上放手、放开,政策上放宽、放活和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加速发展,毫不动摇地把放手发展民营经济作为富民直接有效的途径,毫不动摇地把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出台的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由此大力清除思想疑惧,牢固确立发展民营经济在实现“两个率先”、富民强省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形成了党委政府全力主导民营经济发展、各职能部门全力以赴齐抓共促民营经济发展的全新局面。与此同时,省人大通过了《江苏省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条例》、《江苏省发展民营科技企业条例》,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改善企业发展环境的规定》(十不准),省财政每年安排2亿元民营企业担保基金,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支持企业做强做大。大力提倡和弘扬“创业、创新、创优”的新江苏精神,全社会创业文化趋浓,涌动出民营企业家的创业大潮。自2002年始,江苏私营企业数连续6年居全国首位,江苏民营经济发展能量在强力释放,呈现全面高速发展态势。2007年,在国际经济走势不佳、外资经济发展趋缓的情况下,江苏民营经济依然保持快速增长,实现增加值12908.7亿元,占GDP的比重超过一半,达到50.5%。

民营经济的最新发展成果突出表明:第一,民营经济是富民的主渠道。当前全省个体私营经济户数已占全省市场主体92.8%以上,解决实际就业机会1300万个,全省城镇私营个体就业人数达734.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连续5年下降并控制在3.5%以内,2007年底降到3.19%,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年均70万人,民营经济正在改变以往江苏经济总量大而老百姓不够富的情况,城乡居民经营性、财产性收入连续多年保持30%左右的年增幅。第二,民营经济是发展的倍增器。民营经济内生动力强,有着天然的市场效益意识,财富积累速率快。2007年,个体私营经济注册资金从2000年1000多亿元增长为10000多亿元,增长了10倍。注册资金亿元以上的私营企业从2000年的8户增长为865户,增长了108倍多。一批规模企业扩张力十分强劲,而一批科技型民型企业。在将高新技术转化为生产力、走向市场过程中,更是呈裂变式发展态势,显示出极强的膨胀力。

解放思想,民营经济是积极力量

江苏30年民营经济发展历程显示,民营经济因其充满内生活力、创造性发展,已成为解放思想的主体力量之一,民营经济的发展过程,也是推进思想解放的过程。

首先,民营经济推动解放思想和实践创新。改革开放初,江苏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在整个80年代到90年代初,乡镇企业的高速发展一直是江苏最大的经济发展优势,在江苏抓第二次历史发展机遇时,乡镇企业更是迅速成为江苏外向型经济的“半壁江山”。尽管民营经济的发展还处在“补充”或“配角”的位置,但民营经济的发展活力明显优于乡镇集体经济的发展增长态势,推动了解放思想的深入,促进了破除所有制的观念禁锢,促进了破除“苏南模式”只适合发展乡镇集体经济的既有经验束缚。民营经济以强大的生命力,给人们带来直接的发展红利,并推动深刻的观念变革。90年代,乡镇企业和地方国有企业因体制原因跌入发展低谷,民营经济积极参与改革改制,兼并收购中小国有企业,参股改造大型国有企业。吸纳分流的富余劳动力,民营企业以灵活的体制机制和适应市场的能力使乡镇企业实现了“第二次创业”,完成了江苏所有制结构由单一到多元的变革。一批乡镇企业的全国同行业佼佼者改制为民营企业,形成了江苏民营经济发展的新特色、新优势,民营经济成为“新苏南模

式”的主要经济驱动力,使江苏走出了一条富有特色的存量改革、次生型民营企业迅速发展和增量改革、原生型民营企业“井喷”发展的创新之路。

其次,民营经济推动解放思想和完善政策。改革开放30年来,国家宪法涉及因应民营经济发展进行了4次修改,1982年提出“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城乡劳动者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1988年提出“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1999年明确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04年郑重提出“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从“补充”到“允许”,从“重要组成部分”到保护“合法的权利和利益”,民营经济的重要作用、重要地位得到确认。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因应民营经济发展出台了许多重要政策法规。2004年初,省委、省政府在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的过程中,虽然遇到一些思想障碍,但全省民营经济发展的成功实践,冲破保守思想羁绊,呼唤和推进了新的政策措施的出台。事实证明,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省工商联的积极参政议政、建言献策,总结升华了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的实践,进一步解除了发展限制、放宽了准入领域,营造起民营经济发展的更佳环境。这恰好说明民营经济发展与解放思想和政策法规日臻完善的正相关关系。

解放思想,增创江苏民营经济发展新优势

当前,民营经济面临着新的解放思想,重点要解决“会不会发展”、“善不善创新”的问题。我们要坚持解放思想,学习好贯彻好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精神,以解放思想来破解民营经济发展遇到的新问题,以解放思想来把握好民营经济发展的新机遇,充分尊重民营经济创业主体的创新创造精神,把民营企业家的首创精神保护好发挥好,冲破传统发展观念的束缚,创新民营经济发展模式,坚持好字优先、又好又快的发展导向,促进、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形成以高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新格局。实现民营经济“由低到高、由大到强”的历史性转变,在科学发展道路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

解放思想,创新实践,工商联要继续发挥好桥梁助手作用。当前,要突出抓好民营经济转变增长方式的引导、促进、鼓励和支持工作,主要着力于六方面:一是进一步促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江苏民营经济要保持长期高速增长,关键要靠科技进步引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撬动增长的新杠杆、拥有市场竞争力的只能是自主创新。要进一步促进创新成果向民营企业集中、创新人才向民营企业流动、创新政策向民营企业倾斜。要进一步促进民营企业更大幅度的研发投入和更大力度的新技术、新产品开发。依靠推进自主研发创新增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促进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创新产学研结合的最有效运行机制,促进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产业布局的调整。二是进一步促进服务业发展。服务业发展与工业化水平正相关,江苏已经具备了发展条件,关键是要发挥产业优势,牢牢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基础,促进民营经济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业、软件、金融、旅游、商务、会展、信息咨询、法律服务和科技服务等生产业。还要促进江苏民营经济积极抢抓全球产业格局调整的新机遇,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产业,一手抓主动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一手抓主动发展境内企业服务外包业务,大力促进产业的专业化分工。要促进改变民营经济文化产业腿短腿软现象,引导发展文化产业,支持民营经济把文化产业做强做大,使之真正成为江苏新的重要支柱产业。三是进一步促进产业集聚。民营经济是产业集聚的主力军,要促进民营经济一手抓传统产亚集聚如纺织服装、不锈钢制品、汽车造船等产业的继续做大做强、继续领先。一手抓新兴产业集聚如软件、新能源、生物医药的后发优势,争先进位。充分抓住沿海开发机遇,促进一批临港产业集聚新崛起,促进一批苏南产业向苏北梯度转移,促进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集团,促进支持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促进建好一批集聚效应的产业基地,提升民营经济整体发展优势,增强江苏三大区域的发展优势。四是进一步促进制造业提高水平。民营经济的主体发展力量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攻坚战也在制造业,要促进民营企业以技术创新来改造提升,走新型工业化之路,实现主导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传统产业品牌化。要促进民营企业做强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两大产业,鼓励挺进石油化工产业,鼓励在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环保四大新兴产业中加快规模化发展步伐。五是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外向拓展,充分实施“走出去”战略。促进民营经济在新形势下对“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作出新的发展战略部署,鼓励民营企业立足世界、放眼世界筹谋长远发展之道。要引导、促进民营经济优化经营结构主体,引导、促进鼓励更多、更优、更强的民营企业进入国际市场。促进、引导优化出口商品结构,促进高附加值的产品出口。引导优化贸易方式结构,加快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向研发、向核心部件产业推进。促进培育自己的营销网络、自己的配送服务,提高在国际价值链中的地位。要促进、引导优化出口市场结构,推进市场多元化战略。促进、引导发展服务贸易,拓宽新兴服务领域的出口,拓宽文化产业衍生的服务贸易外向发展空间。促进、引导、帮助民营企业变单一项目的“走出去”为产业集聚的“抱团”走出去,变单一建厂开发的“走出去”为兴办开发区打造产业基地的“走出去”,促进、鼓励和帮助民营企业创造一切可能求得突破性发展,利用一切有利因素又好又快地发展,创造出更强、更大、更优的“走出去”效应。六是进一步推进民营经济行业组织的市场化改革。进一步健全行业商会机制,促进行业商会的自律发展和民间商会功能的充分发挥。

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篇6

关键词:厦门;民营经济;发展

我国的经济体制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市场经济体制。民营企业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逐步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民营经济在我国GDP中的比重也越来越大。厦门作为我国的经济特区之一,繁荣发展其民营经济,是厦门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厦门民营经济的发展历程

1980年,国务院批准厦门成立经济特区,当时厦门的民营经济刚刚萌芽,还基本处于空白的状态。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促进了厦门民营经济的迅速发展,到了九十年代,邓小平的南方讲话以及十四大的所有制体制改革,促进了民营经济的发展。同时,厦门政府出台了相关规定,鼓舞了厦门民营经济的发展。到二十一世纪,厦门的民营经济步入了黄金发展期,2005年的“非公经济36条”和2010年的“新36条”,以及党的“十”的相关政策,为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了广阔的空间。同时,厦门政府为厦门民营企业的发展扫除障碍,制定了一系列的发展规划,为全市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二、厦门民营经济发展的问题

1.民营企业经营管理上的不合理

(1)我国民营企业在经营中普遍存在着家族经营的现象,“任人唯亲”的局面没能得到彻底改变。企业的管理者在经营上有自由决策权,企业的接班人往往为企业创立者的子女,企业产权处于封闭的状态。而市场经济是开放的经济,封闭式的经营和缺乏市场考察的决策,不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同时,“任人唯亲”可能会导致企业管理的混乱,阻碍企业的发展。

(2)不少企业将经济效益视为企业发展的唯一目标,为了偷税漏税,企业的会计舞弊现象时有发生,对内对外采用不同的账本,同时,民营企业的企业法人更换频繁,不利于企业的管理。

(3)劳资矛盾突出。民营企业员工的工资报酬和休息时间得不到可靠保证。虽然国家的《劳动法》和相关法律法规对员工的工作、休息休假和劳动报酬进行了规定,但不少企业仍然没能按照规定执行,或者钻法律的漏洞,压榨员工,员工的合法利益得不到切实的保障,劳资矛盾比较突出。

2.政府对民营企业的限制和管理

我国对民营企业实行注册登记制度,对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予以登记,并颁发营业执照。民营企业的经营范围必须是政府确认的范围,在诸如电信、石化、航空和烟草等行业,基本上是由国家垄断经营,民营企业的市场准入受到一定的限制。同时,由于我国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且民营企业自身抗风险能力不强等原因,民营企业的融资非常困难。在知识产权日益受到重视的当今社会,企业在创造出了新的产品和新的技术之时,因为融资渠道受限,专利和新产品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大打折扣。

三、民营经济发展的策略

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优化企业管理和人力资源配置

民营企业要改变计划经济的管理理念,在企业管理中,改变家族式和集权式的经营模式。在企业的经营中,应以市场为导向,合理评估市场风险,实现投资决策的民主化,实现企业资产的合理增值。同时,企业在人才选聘时要做到“任人唯贤”,选拔优秀的人才,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再者,要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保证员工的合法利益,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2.民营企业的国民待遇

民营经济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作用,但在发展过程中,民营经济受到一定的限制和歧视,不利于民营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政府应转变重外资而轻内资的理念,在市场准入和税收政策方面公平对待民营企业,真正实现民营经济的国民待遇。在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中,政府应不断完善企业发展的公共服务,为企业发展提供专业的咨询和服务,促进民营企业的健康发展。

3.打造民营企业的产业集群,实现互补竞争

企业的产业集群可以实现企业的优势互补,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在厦门的民营企业中,应打破传统的行政区划限制,重新整合各种资源,以企业空间的联系和产业的联系优化配置各种资源,形成完整的企业发展链条。同时,在发展过程中应加大对骨干企业的培育,努力打造厦门的优势产业,打造知名品牌,促进民营企业的发展。企业在共生共荣和相互联系中,不仅可以增强经济技术的联合,还能实现企业之间的互补竞争,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四、结束语

民营经济的发展对厦门经济的繁荣有重要作用。在厦门民营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民营企业经营管理上的不合理和政府对民营企业的限制,民营企业的健康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阻碍。因此,厦门民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企业管理和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应重视民营经济的重要作用,实现民营企业的国民待遇。最后,要努力打造民营企业的产业集群,实现互补竞争,促进民营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曹 茜:厦门民营经济发展分析[D].2009.

[2]刘绵勇:厦门政府在民营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分析[J].厦门理工学院学报,2009,17(2).

[3]林民书 贺东伟:我国民营工业企业发展空间布局特点及其演变[J].河南社会科学,2011,19(4).

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篇7

一、当前我国民营企业税收政策现状分析

(一)对民营企业与税收政策的界定

对于民营企业的准确定义,目前学界并没有统一的说法。一般意义上,民营企业是从企业性质的性质来划分企业类型,即相对于国有性质而言的。因此,民营企业可以指除“国有独资”、“国有控股”外的所有企业。为保持前后一致,本文将民营企业的界定为私营企业与个体经营企业,相关数据选取也以此作为标准。税收政策是政府财政政策的一种,指政府为了实现特定的政策目标,运用税收手段调控宏观经济的方式。税收政策也是税收制度的一种,也体现在税制要素的不同规定,但具有临时性、灵活性等特点。在规范的税收制度下,国家为了促进民营企业的发展,往往在一般的税制规定内,做出一定的调整,如缩小课税范围,降低税率,延迟税款征收等,以降低民营企业的税收负担。

(二)民营企业税收政策的现状

本文从一般性税收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两个方面分析陈述民营企业所得税税收政策的现状。从一般性税收政策来看,个人独资企业与合伙企业以外的民营企业按照25%的税率,对来源于中国境内外所有扣除一定的费用后纳税。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以及个体工商户按照个人所得税的生产、经营所得纳税,税率是5%———35%的五级超额累进税率。从税收优惠政策来看,一是对小微企业实施税收优惠———对于符合规定的小微企业,企业所得税税率按20%征收。而且,自2014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对年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10万元的小微企业,按其所得的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按20%的优惠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二是,促进民营企业融资的税收政策。民营中小企业对于投资的吸引力不够,我国政府为了缓解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出台政策鼓励投资企业对于特定民营企业的投资。

二、国外扶持民营企业的税收政策

西方国家促进民用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有很多,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美国和德国的税收政策:

(一)美国扶持民营企业的相关政策

美国陆续颁布实施了《小企业投资法》、《纳税人免税法》、《经济复兴税法》等。首先,允许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选择按个税纳税方式缴纳所得税,避免重复征税;其次,在企业投资方面,允许企业使用加速折扣,加速民营企业资本周转速度;最后,利用税收政策鼓励企业进行科技创新。

(二)德国扶持民营企业的相关政策

德国扶持民营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很全面,深入到了企业发展的各个方面。首先,为促进民营企业的发展,德国给以其所得税低税率的优惠政策;其次,在鼓励企业投资上,德国政府对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投资于机器设备的部分给予附加折旧的优惠;最后,德国政府对特定地区的企业给予5年内免除特定税费的税收政策扶持。

(三)国外民营企业税收政策的启示

一是,政策目标明确。国外政府都对民营企业在本国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有着充分的理解和认识,制定的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相关税收政策目标明确,特定的税收政策对应民营企业发展中的特定问题。为了切实保障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将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通过立法确定下来,将民营企业的扶持政策法制化。二是,分类实行税收优惠。各国对民营企业的税收政策并非完全相同,对于不同类型的民营企业有不同的税收优惠。各国政府税收优惠政策对于技术创新企业都给予了区别一般企业的所得税优惠。此外,对于落后地区的民营企业,政府也设立了特定税收政策给予税收优惠,如德国政府对在落后地区新建立的企业,给予5年内免征营业税的税收扶持。三是,多种方式并存。各国采取了多种税收优惠方式一同来扶持民营企业的发展。例如:美国的税收优惠政策中,既有对小规模企业的税率优惠,又有鼓励投资的加速折扣优惠,还有对投资收益的减免税。

三、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的改进思路

首先,完善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税制体系。在增值税制度上,扩大一般纳税人的征收范围,保证企业的公平竞争。在所得税优惠上,可以考虑进一步降低小微型民营企业的所得税率,根据小微企业的盈利状况进一步细化税收优惠措施。在营业税方面,对于民营企业纳税人可设计起征点。其次,税收政策要有所侧重。推动民营企业的发展的税收政策应当有针对性,结合我国当前的宏观经济环境和产业政策,利用税收政策鼓励民营企业从事科技创新、环境保护、吸纳下岗职工和残疾人士等特定项目。并且拓展税收优惠的手段和方式,如加速折旧,投资抵免,盈亏相抵,允许融资难的中小企业延期纳税等。再次,改进民营中小企业纳税服务。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相比,财务管理水平相对较低,税务部门应“国民等观”,减少对民营企业的纳税服务歧视现象。同时,加大民营企业税收优惠的宣传,落实促进民营企业税收优惠的具体政策。

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篇8

国家档案局局长毛福民出席会议并发表了重要讲话。他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非公有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已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实践表明,民营经济的存在与发展有利于促进社会资本的积累与扩大,促进工业化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带动经济总量、财政收入和人民收入的增加;有利于解决就业问题,可大量吸收劳动力,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他指出,民营企业档案是民营企业在生产、经营和管理等各项活动中形成的有保存价值的文件材料,它是民营企业真实记录,是企业的重要资产和信息资源。民营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需要档案工作的支撑与保障,也应承担建立档案、保护档案的义务。伴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民营企业档案工作的需求也日益增长。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处于应对反倾销、反补贴等贸易争端的第一线,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提高企业自身素质,必须有完整、准确、系统的档案为依据。目前我国沿海发达地区的民营企业已经从规模小、科技含量低、管理落后,向着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管理先进的方向发展。建立和开展档案工作是民营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内在需要。做好档案工作,就是要促进企业资源的科学管理,从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他说,王刚同志1998年对一份关于民营企业档案工作的报告批示:“非公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企业档案工作是我国档案事业的一部分。沈阳市局关于重点扶持和发展民营企业档案工作的意见是可行的。希望抓紧这方面的工作,以积累一些经验。”

为贯彻落实王刚同志的批示精神,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毛福民强调,做好民营企业档案工作,是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重要任务。积极引导和促进民营企业建立和做好档案工作,是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服务经济建设的基本职责。首先,要把民营企业档案工作纳入管理范围,加强分类指导。其次,要引导民营企业经营者不断提高档案意识。第三,要引导民营企业自觉依法管理档案。第四,要积极探索民营企业档案管理模式。

毛福民对当前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如何为民营企业档案工作提供有效服务进行了部署:要明确对民营企业档案工作的指导原则,即自主管理、高效适用、因企制宜;要为民营企业档案工作营造良好环境,包括营造档案健康发展的政策保障环境、企业对档案工作需求的环境、学习提高的环境;要不断提高为民营企业档案工作服务的实效,为民营企业提供档案业务咨询服务?熏开展档案代存寄存服务、档案技术服务和档案人员培训服务。

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副主席孙晓华出席会议,他希望工商联要与档案管理部门加强沟通与配合,并适时组织、举办民营企业档案工作经验交流活动,推动民营企业档案工作的开展。

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向会议发来贺信。贺信说,积极探索和开展民营企业档案管理工作,是政府促进民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必将对民营经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引导民营经济建立完善企业档案,将有利于提升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维护自身利益、规避市场风险、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快速协调发展。

重庆市副市长谢小军向会议代表介绍了重庆的经济社会情况。

会议透露,国家档案局正在制定《企业档案业务规范》。

上一篇: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范文 下一篇:税务筹划与税务风险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