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范文

时间:2023-11-21 00:28:10

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篇1

多维度多举措稳定工业经济增长

湖南全面推进工业企业复产达效,尽最大努力降低疫情对工业经济的影响。

无论形势如何发展变化,工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和要求不能变。围绕“稳预期”,认真落实中央.和湖南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进一步抓紧抓实抓细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全面推进工业企业复产达效,尽最大努力降低疫情對工业经济的影响。

一是一企一策推进企业复产达效。省委省政府选派2万多名千部赴2.5万家企业,“一企一策”帮助企业复工复产达产。着力疏通化解企业痛点堵点,及早发现、及时协调解决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重大问题,保障企业用工、土地、融资等方面需求,确保工业企业生产经营稳定正常。

二是搭建平台帮助企业拓展市场。引导企业创新销售模式,开展直播销售、线上展销会等挖掘国内市场。组织工程机械产业链发展大会、自然灾害防治技术装备产需对接会、湖南省工程机械与铸造行业产需对接会等活动,促进一批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中小企业与领军企业牵手合作。发挥产能优势引导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协调医疗物资生产企业纳,人出口国际采购通道,医用物资出口大幅增长。

三是落实政策提振企业发展信心。坚决落实中央出台的各项惠企政策,湖南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应对疫情影响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的30条“硬核”政策措施,召开专题座谈会部署信创工程、新型显示器件、工程机械等产业链发展,召开民营企业家座谈会,进一步坚定企业在湘发展信心。同时,落实疫情防控物资保障企业专项奖补等政策,跟踪评估政策执行效果,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牵头清理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缓解中小企业资金压力。

抓关键抓重点致力投资拉动产业发展

1-6月,湖南工业投资同比增长9.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6.8个百分点。

高质量发展根基在实体、支撑在产业,落点在一个个具体项目上。围绕“稳投资”,坚持以抓重大产业项目建设推进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建设,促进更多资源要素向实体经济集聚,努力培育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1-6月,湖南工业投资同比增长9.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6.8个百分点。

一是抓重点产业项目推进。向工信部推荐技术改造专项项目21个、高质量发展专项项目87个。4月下旬全省集中开工总投资3657.4亿元的829个重大项目,包括长沙车用锂电池、中韩合资智能显示等438个新兴优势产业链项目。加强制造强省重点项目精准调度服务,4月份,207个制造强省重大项目开复工率在99%以上,中联智慧城、三一智联重卡和道依茨发动机等项目顺利推进,惠科金杨、湘江鲲鹏、新金宝等一批项目投产形成新的增长点。

二是抓重大产品创新项目建设。在信创工程、人工智能、智能网联汽车、工业互联网、新材料等战略关键领域布局建设一批重大产品创新项目。1-6月,2020年全省120个重大产品创新项目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65.1%。一批项目在产业链中起到关键支撑作用,填补国内市场空白,补齐产业链短板。铁建重工累计成功研制全国首台(套)装备产品50多项,大直径泥水平衡盾构机等产品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华曙高科突破高质量激光烧结成形技术。

三是抓新基建项目布局。围绕新基建加强项目储备,征集储备新基建和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等项目1270个,争取金融机构和产业投资基金支持。湖南省“数字新基建”100个标志性项目,在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领域实施一批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以重点项目为牵引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抢占数字经济制高点。加快推进5G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发挥湖南在智能网联汽车、超高清视频、远程医疗和教育等5G核心应用场景方面的优势,加快5G应用场景从示范应用到推广覆盖。

补短板锻长板优化稳定产业链供应链

湖南把全省重点培育发展的20个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抓实抓出成效,更加注重补短板和锻长板。

常态化疫情防控下,产业链供应链既有“阻”和“断”的风险,更有“补”和“进”的机遇。湖南持之以恒把全省重点培育发展的20个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抓实抓出成效,更加注重补短板和锻长板,“一链一策”弓1导产业链向两端延伸、价值链向高端攀升,着力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

一是落实产业链供应链固链措施。突出领军企业带动,帮助大型龙头企业和产业链领军企业解决堵点卡点,促进上下游大中小企业协同复工,保障省内产业生态安全,提升复工复产的整体效益和水平。聚焦工程机械、轨道交通等优势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突破IGBT、中低速磁悬浮列车、永磁同步电机传动系统等关键技术并形成产业化能力。针对国际疫情持续蔓延导致全球产业链出现“梗阻”,支持省内相关企业加强研发,注重产业链协同创新能力提升,加快关键核心技术产品研发,巩固产业基础,保持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

二是提升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水平。出台《关于进一步提升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的意见》,建立产业链协同推进机制,分产业链绘制产业现状图和路线图,找出领军企业技术、人才等方面优势和短板,围绕产业链精准招商、精准布局。编制IGBT、智能网联汽车、智能电力运维装备产业等湖南省制造业重点领域产业链技术创新路线图,引导企业加大关键技术攻关。立足湖南信创工程、新材料、集成电路装备等领域基础优势,组织省内一批企业参与国家工业“四基”攻关,“神经网络芯片”等项目列人工信部揭榜攻关重点任务名单。实施“强玻引屏补端”工程,彩虹集团邵阳特种玻璃制造等一批项目加快实施。全省6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组织实施28个重点研发项目,突破微机电系统、SiC模块、智能网联车辆测试等一批关键共性技术,成功研发出一批新产品,制定国际标准1项、国家行业标准4项。

三是发展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着力推动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装备、航空航天等湖南优势产业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培育电子信息、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等部级产业集群。长沙工程机械、株洲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全力备战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竞赛决赛,株洲中小航空发动机、长沙自主可控计算机、株洲硬质材料、长沙先进储能材料等参加2020年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竞赛初赛,评选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17个。

提質量育增量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

湖南围绕“保市场主体”,坚持做强大企业、培育小巨人,充分激发企业发展活力。

一个地方的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根基在实体经济,主体在工业企业。湖南围绕“保市场主体”,坚持做强大企业、培育小巨人,充分激发企业发展活力,推动一批小微企业上规模、优势企业上台阶、领军企业上市,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一是加强领军企业培育。支持华菱集团、湖南中烟、三一集团等3家千亿元企业持续做大做强做优。围绕20个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和先进制造业集群持续引进和培育一批龙头企业,支持一批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的大型企业和集团加快迈上百亿元、千亿元台阶。加大产业链重点企业支持力度,重点抓好纳税10亿元以上的企业“一对一”服务,力争新增一批主营收人过100亿元的龙头企业。支持引导省内大型企业,围绕市场需求护大产量、做大规模,积极走出去加强国际技术交流和产业合作,不断提升企业竞争力影响力。

二是加强专精特新小巨人培育。全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1000家以上,10家成为全国首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开展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培育提升专项行动,打造一批全国单项冠军、隐形冠军,湖南累计获批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14个。继续实施中小企业“上云上平台”专项行动,促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2020年上半年全省42856家中小企业“上云”,2036家中小企业“上平台”。实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破零倍增”行动计划,每年支持300家以上中小企业实现发明专利零的突破。完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全省建成县市区实体窗口平台77家,培育中小微企业核心服务机构142家,及时帮助中小企业疏解资金物流、用工等方面问题,支持中小企业深度参与产业链重构与竞争。

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篇2

关键词:地质科技;产品质量;经济发展;探讨

1引言

以上研究对于探索地质科技对经济的微观作用机理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但笔者认为地质科技对经济的作用方式仍有其特殊性。研究地质科技对经济的作用方式一方面是研究地质科技进步对地质工作效率和地质科技产品质量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则是研究地质科技和经济发展的循环作用机制。通过对这两方面的研究,探索其中涉及的地质工作效率、地质科技产品质量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影响规律。而厘清两者的作用关系,有助于制定更有效的地质科技财政政策和经济发展战略。

2地质科技、地质工作效率和

纵观整个地质行业的发展,凡是重要的发展转折点都离不开地质科技的突破。笔者认为地质科技对地质行业工作效率的影响分三个方面。

首先是由于新理论、新方法的产生,地质工作者提高了对资源、能源以及地质环境的探测或评估效率,进而提高地质工作效率。

其次,地质科技能有效地促进新工具的发明和对已有工具的改善,而工具的改善也将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

与第一点不同,改善工具所带来的效益大小还取决于原生产规模的大小。而我国国土面积较大则决定了我国地质工作者的基数也较大,所以,新生产工具的投放将由于其惠及面大的缘故而有助益于整个地质行业工作效率的提高。比如,李超岭等发明了区域地质调查中的数字填图方法,加快了野外区调资料的整理和处理,为全国地质调查工作节约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

第三,地质工作人员通过学习新的地质科技知识也将有助于地质工作效率的提高。地质科技一方面要依靠地质科技产品的推广和使用来发挥作用,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武装地质工作者大脑的方式发挥作用。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著作中认为,人力资本是指通过对人力资源的投资形成于人体中的,通过生产劳动交换其价值的智力、技能和体力的总和,因此人力资本是一种特殊商品,应该属于无形资产。根据该定义可知地质工作人员通过培训和学习掌握一定的地质科技知识是一种人力资本的积累,在劳动中通过不断地发挥该资本的作用来提高生产效率,进而提高经济效益。

3地质科技、地质科技产品质量和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关系

笔者认为四个环节直接决定着地质科技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现讨论如下:

3.1地质科技产品质量的提高对能

源或资源型产业的促进作用笔者认为,像矿业、石油等能源或资源型产业的产业链是一个有机整体。从最初的矿产开发到后来的有色金属冶金化工,从原油、天然气等的开采到后来的成品油的生产都离不开地质产品,而地质产品质量的提高无疑将大大提高这一链条各个环节的效率,加速整个地质产业链的生产循环。例如,其在矿产资源开发方面具体表现为缩短勘探周期,减少开发污染,矿产品深加工等。对矿业企业而言,主要表现为提高企业综合经济效益,综合竞争实力和延长企业生命周期,为企业转型争取时间。

3.2地质科技产品质量提高对经济建设的促进作用

各种地质科技产品对经济建设的促进表现为:城市规划建设,改善区域投资环境,增加就业机会,工程环境调查、重大工程建设,交通运输路线的选址、建设及稳定性检测等。更具体地说,影响着城市区位开发的调查、交通路线的选址调查、工程环境调查等。

首先,对城市规划建设比较突出的贡献在于有助于防止和减少地下工程建设中可能出现的地面变形、洞室围岩失稳、地下水环境变异、地质生态环境恶化等导致的事故;有助于实施高质量的隧道工程、沉井工程、基坑工程与减少工程后问题;还有利于地下工程的选址、规划、设计和施工。

其次,随着都市化趋势的日益明显,地面工程建设项目不断上马,城市建设与发展对地质环境条件的依赖性也日益增强,搞好地质环境的调查,杜绝不良地质条件带来的隐患已经成为地面工程建设必备的环节。而高质量的地质研究报告(即科研所生产的地质科技产品)将有助于地质环境检测和评价及开展建设前的可行性分析。

再者,地质科技产品在增加就业方面表现为良好而精准的地质报告能吸引更多投资项目。随着投资环境的改善而吸引的外资企业不仅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还能引进国际先进的科技和为地方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有助于减轻政府负担和提升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3.3地质科技产品质量提高对相关

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高质量的地质科技产品还有助于促进地质旅游业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在地质旅游方面,高质量的地质调查报告不仅有利于地质公园景点的设置,还能为地质公园中缆车、铁索桥等设施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在现代农业发展和建设中,通过完成高质量的农业地质报告便于摸清农业地质环境底数,查明土壤中重金属、残留农药、化肥污染情况,有利于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基地”,提高特色农产品的竞争力,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4结论

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篇3

本文主要阐述了知识经济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知识经济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原因以及为促进知识经济发展我国应采取的措施,以期我国抓住机遇,从实际国情出发,大力发展知识经济,推动我国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

知识经济;生产力发展;推动作用

知识经济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而且它对生产力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我国要采取有效举措,促进知识经济持续、健康、稳步发展。

一、知识经济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一)知识经济的含义。

人类发明和发现的所有统称为“知识”,知识经济指的则是人们通过对各种知识的利用,对事物所进行的使用、分配以及生产之上的经济。自从人类社会形成之日起,知识在人类的生活生产中就发挥着巨大作用,它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反映,也是人类总结和积累出的生存生产的经验。在人类社会发展中,人类先后经历了游牧经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等经济形态。在这些经济形态中知识都发挥着巨大作用,比如在农业经济社会,人类发展农业需要适时播种,只有掌握了充足的有关节气的知识,才能实现适时播种农作物,这样才有利于农产品的丰收,假如农业生产缺乏知识的支撑,那么轻则减产,重则颗粒无收。再比如工业经济社会,它对知识的需求更加迫切,电动机、纺纱机以及蒸汽机的出现使得人们的体力得到充分的解放和延伸,是当时社会中人类知识的结晶。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社会经济形态层次与知识量是一个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它们在社会发展当中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从哲学理论角度来说,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知识会逐渐发挥出比其他任何生产要素更为重要的作用,进而知识经济就应运而生了。

(二)知识经济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

一般而言,无论任何形式生产力的发展都要经历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进程,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先后经历了游牧经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知识经济则是当今电子信息时代生产力发展的产物,是社会生产力高度智能化的充分体现。人类社会从游牧经济到知识经济,大体上共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自然的人化”阶段,这一阶段,人类通过对自身智慧的不断开发和利用,主观改变着自然中的一切事物,并从中获取到了自己所需的一切物质,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就是这一阶段的重要体现;二是“人的自然化”阶段,它主要是指人类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并对自然变化的既定规律有了一定的掌握,从而将这些认识和经验性的内容通过内化,变为自身所拥有的知识,使自己在社会生活生产中依据这些知识按照自己的目的去利用和改造自然。知识经济就是这一阶段的重要体现,此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资源、资本、土地的依赖性越来越小,知识和技术成为了物质财富增长的重要生产资料,因此,社会生产力的高度智能化发展就是当今知识经济的本质所在。

二、知识经济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原因

在近代科技发展史上,很多工业生产企业采用科学技术强化了自身的制造工具,在当时社会成为了最主要的生产部门,产业结构也由原来的以农业为中心转变为以工业为主。而就当今社会来讲,产业结构正逐渐由工业转变为信息和服务业,知识经济作为一种高级化的经济形态,它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一)社会生产力系统在现代科技发展得到了“软化”。

在工业社会,人们在生产中为了高效率利用自然资源,在工业社会时代,人们为了实现对资源的充分利用,在提升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上增加产品产量,开始在工业生产中推行机械化,这就需要充足的能源、材料以及交通运输设施来保障其顺利进行。因此,工业社会体现出了一种较为“硬化”的生产力系统。在当代社会,随着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所使用的生产工具也由较为笨重和需要人工操作的普通机器,发展为了精密化的人工智能机器;生产对象也由单纯的自然资源变为了人工合成材料和优质的新能源;劳动力类型也由密集的体力劳动者变为了科技型的高尖端人才;产业生产管理也由以往的靠经验,粗犷式的管理变为了集合了自动化、数字化和虚拟化的全方位立体化的科学管理。社会生产力系统的各个要素都在科技的发展下逐渐向“软”的方面发展,这就促使了社会生产力系统的“软化”。

(二)科技的进步缔造了新型的生产力系统。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新兴了一批以知识型软产品为代表的计算机和软件企业,如微软、iphone、联想等,它们逐渐成为其所在国的支柱产业。在现代学科技术的发展下,知识型软产品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技术与知识的竞争已成为当今国际竞争的主要方向,若要取得强大的竞争优势,就必须开发出最先进的高科技产品。因此,信息产业和服务业已成为知识经济下新型的生产力系统。

(三)科技的进步优化了生产力系统的整体功能。

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往往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和资源作为支撑,且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和物质来保障其基本发展。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更加注重经济增长方式的高效、优质和可持续性,更多的是在经营生产中依靠科学技术,以实现生产效率和效益并重发展。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下,国民经济增长方式得到了改变,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被处理得更加和谐。

三、发展知识经济促进生产力迅速发展

随着国际间经济竞争的日益激烈,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知识经济的发展,新的知识观念、知识生产和知识价值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增长具有重要作用。具体来说,我国发展知识经济必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重视人才在知识经济中的作用。

教育状况和劳动力素质是判断一个国家生产力水平和知识经济水平的重要测量指标。人是应用知识的主体,知识在创造、传播和使用过程中都需要优秀的人力资本来作为支撑。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就现阶段而言,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而且还存在巨大的差距。在现代社会,国家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优秀人才,但我国企业职工下岗后很难实现再就业,这充分说明我国劳动力的素质难以满足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只有抓紧时间大力发展教育,快速提高我国劳动力素质,才能促进我国知识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我们要从国情出发,在顺应社会发展趋势的前提下,加强我国教育观念和教育体制的转变,建立一套能够提高社会全体成员综合素质的开放式、多渠道的现代教育体系,同时加强对全体社会成员创新精神的培养,促进新知识的创造与应用,这也是发展知识经济所必需的。只有大力发展教育,重视人才的培养,才能使知识经济在促进生产力发展中焕发活力。

(二)提高全民创新意识和国家创新能力。

企业、科研机构、高校和政府是创新的骨干力量,国家在提高全民创新意识过程中要重点培养企业、科研机构、高校和政府的创新能力,并依靠“四个创新”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动力。在知识经济时代,国家和全体社会成员只有不断提高创新能力,才能依靠新知识不断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为此,需要把握好三个原则:第一,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企业是一个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经济效益是其发展的命脉,企业通过科技创新可以将最新的技术成果应用到生产之中,促进生产力的提高,同时企业经营生产活动面对的是市场,只有实现科技创新与市场需求的结合,企业才能创造出最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因此,企业要摆脱与经营生产相脱节的自我封闭式创新,要积极加强与高校、政府、科研机构等部门的合作,建立一套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新技术新产品的创新机制,切实发挥出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第二,投入是科技创新的保障。科技落后是造成经济落后的重要原因,而企业、国家对科技投入较少与科技落后有着直接联系,因此,为切实提高国家、企业乃至全体社会成员的创意能力,国家、企业和相关部门要加强在科技创新上的人力、物力、财力上的投入。第三,人才是科技创新的基础。劳动、资本、土地是重要的生产要素,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又成为了一种全新的生产要素,人作为知识的载体,尤其是人才作为科技创新的基础,国家要加强人才创新,引进和培养知识经济发展所需的高层次人才,依靠创新型人才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三)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发展知识经济不仅要注重知识的创新,更要加强新知识的传播和应用,美国之所以是当今世界上的头号经济强国,不仅仅是在于它具有强大的高新科技研发能力,关键一点在于它能有效地促进知识和信息的传播与应用,各个行业各个领域都能充分附加知识含量。目前,美国的农业劳动力只有3%,而占国民生产总值25%的制造业中的劳动力也不到10%,这充分说明了只有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才能产生不断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效益。我国在发展知识经济过程中要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有步骤有重点地进行高新科技的开发;二是将最新科技成果应用到传统产业之中,提高生产效率和效益,让旧的生产力焕发出生机和活力,同时增加了产品的科技附加值,使传统产业能够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因此,若要实现知识经济的全面发展,就必须运用高新技术来改造传统产业,使我国生产力水平总体提升。

(四)建立健全知识产业社会支撑结构。

知识产业的发展需要与其相对应的社会支撑结构,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组织是科技创新的主要力量,国家要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它们之间的关联,使其形成一个科研生产联合体。科研机构主要负责研究企业在经营生产中所需的新知识,并指导企业将其有效运用到生产之中。生产单位要为科研机构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并满足科研所需的场地、材料等物质条件。生产单位与科研机构只有相互促进,才能共同提高知识水平,为生产力的发展作出贡献。同时,国家还要建立行业性的科研中心或知识经济开发中心,将产业部门、科研机构和高校的联系进一步加强,实现三者之间的联合创新与攻关,形成在“产、学、研”上共同进行新知识的开发与应用,从而推动知识经济的发展,快速将科研成果转化到生产力上。在知识经济时代,我们要抓住机遇,加强对科技开发的重视程度,建立健全知识产业社会支撑体系,促进生产力迅速向前发展。

综上所述,知识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从我国实际国情出发,重视人才在知识经济中的作用,提高全民创新意识和国家创新能力,同时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建立健全知识产业社会支撑结构,依靠知识经济的发展推动我国生产力水平的提升。

作者:黄洁 单位:杭州市干部培训中心

【参考文献】

[1]邹春红,尹荣珍.浅谈知识经济促进生产力发展[J].商情(财经研究),2008

[2]王友林,彭波.论知识经济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J].时代经贸,2008

[3]薛丹.知识经济对我国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J].民营科技,2012,12

[4]张翠文.知识经济是更能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高级经济形态[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

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篇4

城市化的特征:城市,作为一个地区经济繁荣的载体,许多地区都在将城市化作为经济发展的一个衡量标准。城市化作为社会经济的一个转换方式和过程,包括了人口、经济、社会、文化等内容,从这些方面来看,城市化的首要表现就是人口的大规模迁移和集中,这些迁移的人口,大部分是农村人口,这是一个农村向城市转移人口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而产生以及形成的。其次,城市化的本质是通过人口的聚集而改变经济结构和生产生活方式,促进城市的繁荣和发展。城市化推动了农业生产和工业化的发展,并且促进了商业贸易的发展,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放弃了低效传统的第一产业,转而从事高效的第二第三产业,这些变化导致了城市产业结构的转变与升级,城市的财富创造值不断提高。第三,城市的劳动力剧增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经济的发展又使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发生了改善,人们的生活方式不断完善,相对而言,人们的素质不断提高,观念不断更新,文化不断提升,这些不仅是城市物质文明的进步,同时也是精神文明进步的体现[1]。

安徽省城市化经济发展:近几十年,工业建设使城市发展迅速,一个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反映了这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同全国相比,安徽省城市化发展的水平和速度有点过低。但是这只是在改革初期的安徽省状况,进入新世纪以来,安徽省迎来了发展的大好时机,城乡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以合肥,马鞍山,芜湖等城市为代表,省内各地区经济呈现快速健康发展趋势,近几年来每年生产总值都比上年增长百分之十左右,这显示着安徽省经济增长运行质量在稳步提高。

二、安徽省高等教育目前的发展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普遍开始重视教育程度,由20世纪80年代至今,社会主体的受教育水平由小学变为初中,再变为高中,后来是大学,现如今,大学已成为普遍的受教育水平,研究生和博士学位已成为主体教育水平攀升的下一个高峰。安徽省内的受教育水平总体来说也是依着这个规律发展的。另外,安徽省成人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近十年来发展规模不断壮大,各方面数据表明,安徽省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提高了整体受教育层次,各教育机构已拥有较完善的办学体系和较大规模的办学格局,为社会培养出了大批的优秀人才。

三、安徽省高等教育与城市化经济发展存在的关系

从各方面的相关资料我们可以看出,近年来经济的发展与人们受教育的程度是成正比发展的,经济是教育发展的基础和物质保证,教育是经济发展的智力基础。也就是说,受教育程度和城市化经济发展二者相互辅助,互相促进,共同发展[2]。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教育对经济发展起着提供人力资源的优势,教育通过对人的培养、改变、提高而对经济发展发挥作用。而经济的发展反过来又为人们受教育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条件,经济的发展是使人们受到高等教育的摇篮。下面我们就高等教育对城市化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城市化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影响两方面来研究高等教育与城市化经济发展的关系。

从高等教育的发展对城市化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促进方面来看,教育业的发展可以让受教育者接受文化和科学知识,高等教育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知识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发展科技教育来培养人才可以提高社会劳动力的文化素质,高等教育促进了人力资本的优化。现代工业的发展需要科学技术人才把科技成果应用到实际生产过程当中,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就是促进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资本,而劳动者的素质的好坏,科技文化水平的高低,经营管理能力的强弱,很大程度上来说都取决于他们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因此,通过教育来培养人们的劳动能力,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和素质,可以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不难看出,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高等学校分布都比较密集,就安徽省而言,合肥市是一个拥有众多高等教育机构的城市,而作为安徽省省会的合肥市,其经济发展势头可见一斑。一方面是因为,高等教育是培养知识信息人才的摇篮,另一方面,高等学校里面聚集着大量的学术成员,科学水平较高,可以为其区域提供各种科学技术的成果,从而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柱。 因此,从促进经济发展过程的角度来看,发展高等教育不仅可以全面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同时也可以促进科技产业的发展,拉动经济增长。

从城市化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程度的影响来看,一个城市或一个地区的经济为当地的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物质支撑。高等教育的发展会受到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就安徽省来看,70年代以前,安徽省属于贫困地区,当时人们普遍受教育程度很低,初中毕业就算是很高的学历,这就是经济制约了受教育水平,教育如果没有社会财力的支持根本就无法发展,只有物质生活丰富了人们才会从物质生产中解脱出来去接受教育,所以才说,经济的发展是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城市化促进了经济体系的改进与发展,城市化经济发展为人们接受高等教育提供了保障,同时也提出了要求,教育在受经济发展提供物质条件的同时也要为经济发展大力培养人才,这样才能促进经济的发展,从而进一步促进教育的发展。

四、高等教育与城市化经济协调发展

高等教育与城市化经济协调发展可以加强教育与经济的结合,建立互补互助关系,这种关系的建立不管是对高等教育领域的深化改革还是对于提高城市化经济的竞争能力,或者是对实现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要做到高等教育与城市经济协调发展,首先需要使高等教育与城市经济发展形成互补互助共同发展相互促进的合作关系。教育外部关系理论认为“教育必须受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所制约,并对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的发展起作用”,这句话不仅说明了教育为什么依赖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又表明教育需要发挥自身的职能来为社会服务[3]。这样就能够解释为什么要高等教育和城市化经济发展形成合作互助关系,这是由教育对经济的依赖性和教育本身所肩负的社会职能所决定的。高等教育与城市经济发展协调首先要加强地方政府对这一情形的认识,以加强高等教育的针对性,其次还要政府与企业进行联合合作, 共同为高校培养人才来促进经济的发展做出努力,最后,高校等教育机构要积极参与经济发展的重大决策,以城市经济发展路线和方向来培养所需要的技术人才。

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篇5

关键词:建筑;经济;十二五;市场

中图分类号:F4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2

一、当下我国建筑经济质量现状

我国建筑经济发展滞后,这对整个行业发展是严重不利的,施工企业一般以中小企业为主,大型集团企业相对较少,龙头企业不多导致建筑经济发展处在发不平衡的状态,辐射带动力能力薄弱,施工质量和经济效益尚未充分体现。当前我国施工企业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并且需要从根本上提高水平和企业发展的水平。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市场经济的深化,这将是重要的影响我国建设经济关键点。建筑企业市场化的发展导致一系列问题,首先暴露的竞争力不强问题。自由竞争是市场经济的特点,但我国施工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竞争力不足,严重影响经济质量的提高。我国“十二五”阶段必须优化市场经济环境建设,促进建筑施工企业系统的健康发展,为建筑施工企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建筑业企业经济质量的提升需要优化产业资源,同时需要不断提高资源在整个行业发展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促进集团化企业能够带动中小企业发展,最终全面提升整个建筑经济的质量。

我国建筑施工企业专业水平低质量对经济产生重大影响。建筑施工企业以中小企业为最多,因此,低水平的整体实力,这是不利于整个行业的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有必要从根本上提高施工企业的经济水平和质量,提高施工企业的质量经济需要培养人才的过程。我国“十二五”阶段,需要大力发展建筑业企业人才与专业水平,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建筑业通过建立完善的人才体系,最终提高施工企业经济质量的水平。我国施工企业经济质量水平低主要是由于企业资质低,低水平的专业化。专业水平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标准来衡量企业发展的水平,施工企业必须从劳动密集型企业向技术创新型企业转变,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经济集中更好的质量建设被发掘,以往的建筑企业主要是以土建为主,而装演与安装等项目没有与之协调发展,会导致施工企业的发展处于不平衡状态。我国建筑企业长期都是处于以一把瓦刀打天下的状态,对提高整个行业的质量经济水平将产生重大影响。

我国建筑企业经济质量效益长期处于偏低的状态,主要是因为建筑企业发展水平低,工程质量效率低下。在我国建筑工程项目中,以民用和工业项目比较多,而技术密集型以及资金密集型企业就相对较少,如果从低端建筑工程项目特点来看,成本高效益低下等问题就显得明显。建筑工程项目必须朝着高端的方向发展,方能逐渐提高整个建筑企业经济质量水平。

我国建筑企业在“十二五”阶段必须向着高端方向发展,这就要以高端工程项目作为建筑企业经济质量提高的着力点,从本质上提高建筑企业经济发展水平,使建筑经济为我国社会发展服务。我国的建筑工程企业长期处于结构单一化的状态,而这与“十二五”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是相悖的,只有建立多元化建筑经济发展方向,才能满足我国在“十二五”期间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多元化经营同时也是“十二五”阶段提高我国建筑企业经济质量的着力点。我国明确要在“十二五”期间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以及效益,建筑经济也同样要突出质量与效益,才能符合当今时展的要求。建筑企业经济水平的提高会受到建筑产业结构内部平衡的影响,这同时也是建筑企业经济可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突出矛盾。当下必须不断改善建筑企业发展结构,不断增强建筑企业经济运行的质量与效益,是我国建筑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首要任务,必须全面有效落实才能提高建筑企业经济能力与水平。

二、建筑企业经济质量调整的内容分析

改善组织结构是构建企业经济质量调整的重要内容。建筑企业发展需要从自己的特点,建立符合建筑企业经济发展目标的组织结构,组织结构优化以提高企业发展水平。施工企业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将少量的大型企业有大量的中小企业,从根本上促使全面协调发展。建筑公司大企业和小企业的结合,可以促进经济水平提高,同时有利于产业组织结构的创新和为发展提供重要保障。在建筑业企业竞争的过程中,必须建立承包商与分包商的协调发展的组织结构,促使组织结构成为连接总包与分包的桥梁,专业化建筑企业必须要以劳务承包与分包为依托,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以此全面提高建筑企业经济质量水平,建筑企业只有在“十二五”阶段建立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体系结构,方能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调整门类结构是建筑施工企业现阶段经济质量提高的主要内容。根据国家经济发展目标以及标准,构建企业经济必须要提高质量和水平,最终实现全面发展的任务。现代建筑必须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提高监管水平,不断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只有一流的质量才能产生良好的效益,构建企业的经济发展水平才能真正提高。现代建筑施工企业必须配备与建筑行业施工监督管理、勘察、设计、监理和咨询相适应的行业,才能实现真正的经济能力提高。只有不断加强项目管理,施工企业才能真正提高建筑工程质量,工程质量得到保证的情况下,才能使建筑业实现健康稳定发展的目标,才能真正提高建筑企业经济发展水平。

调整结构的制度建设来提高经济的质量已成为当务之急。需要从根本上改变体制结构发展目标,因为体制结构对一个行业的展影响程度越来越大,才能提高建设水平的经济发展。我国要实现“十二五”经济发展水平建设的质量和效益的双丰收,必须促进企业发展能力,深化系统结构。建设需要调整所有制结构,同时解决好所有权的问题引起的冲突,从战略高度调整建筑业发展布局,以增强经济实力和建筑行业的水平。建筑经济发展需要建立城乡协调发展的集体模式,国有建筑经济与非国有经济实现全面协调发展,只有通过有机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的形成和发展提高施工企业的经济发展水平。

三、如何提高建筑经济质量

抓住市场是提高建筑经济质量着力点的重要措施,施工企业发展的过程中需要逐步提高市场份额,才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十二五”发展阶段施工企业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在工业的发展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紧密围绕市场中心,提高建筑产品结构与生产结构,市场经济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行业发展方法与手段,产业的发展需要充分有效地利用好市场“看不见的手”,发挥市场的作用,提高行业的竞争力,促使形成行业健康和稳定发展的局面。施工企业市场经济质量改进过程需要使用方法,资源分配好的开发部门的优势和企业建立良好机制的进化。“五年”阶段我国将继续扩大对外开放,加快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建筑行业国内外市场将更紧密的联系,建设发展需要不断调整结构,调整过去低端产业发展情况,一些科技含量低,低水平的施工企业,施工质量和效率并重的企业发展目标。“十二五”期间,我国建筑施工企业要全面发展,就必须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全面观察好国内市场以及国外市场环境,唯有针对市场环境来实现结构调整,才能真正促进建筑施工企业的全面发展。

我国建筑企业发展过程中没有形成归类的行业发展局面,只有一个合理的分类才能使建筑产品行业规模越来越大,建设企业发展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必须扩大提高质量,坚持建立规模的基地发展模式,依靠规模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真正提高施工企业经济的质量。一些强大的市场潜力优势企业需要增加强度的发展,使一批特色企业快速发展,一些市场竞争企业需要加强政策支持,对一些生产高度专业化的浓度和高需要集中管理的企业,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建筑企业在十二五”阶段针对的优质企业,必须对其进行优先发展,优质资源资本流入这样的企业,为此创造一个良好社会环境。科技的力量是建筑企业提高经济质量着力点的重要措施,促进我国工业的发展,经济增长,必须依托科技创新力量才能够完成目标任务。

在当前我国建筑业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有机结合结构调整和科技进步,提高科学技术水平,不断优化产业发展环境,逐步改变我们的建筑施工企业缺乏科技含量和低水平的技术的现状。建筑行业发展必须协调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质量建立合理有效的经济机制,不断优化建筑业结构,行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才可全面提高。科技进步成为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建筑企业的重要依赖,推动科技发展,不断提高建筑经济质量。

参考文献:

[1]梁艳红.浅谈我国建筑经济的发展现状与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3(19).

[2]刘玲玲.浅谈如何提高建筑经济质量[J].时代金融(下旬),2012(05).

[3]张淑芬.关于建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探究[J].企业导报,2011(21).

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篇6

关键词:增长理论;农村经济;农村教育;原因分析

由金融危机引起的全球经济危机对我国的经济产生了严重的影响,相对于城市经济,我国的农村经济所受影响相对较小。但是,农村经济关系国计民生,在此背景下,分析发展农村经济对策,更具现实意义。“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从教育角度分析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因此,本文从农村教育角度分析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

1 教育促进经济增长理论分析

经济增长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历史上许多学者进行了相关研究。丹尼森等新古典学派研究了知识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丹尼森在《1929—1969年美国经济增长的核算》中得出:知识进展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最重要的增长因素。库兹涅茨提出经济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知识存量的增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结构方面的变化。索洛于1957年运用全要素分析法分析了美国上世纪前半期的经济发展,发现从1909—1949年间美国gnp的增长中,技术进步贡献了87.5%,而人均资本投入量的增加只贡献了12.5%,因此认为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最根本因素。

新古典增长理论把技术进步作为外生变量来研究,罗默、卢卡斯等提出的新经济增长理论不同意这种观点,岁默从内生性技术进步出发来解释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效应。经过分析认为:知识不仅能形成自身的递增效应,而且能够渗透于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使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也产生递增受益,从而使整个经济的规模收益递增。卢卡斯的观点与罗默类似,只是把技术进步换成了知识积累,他认为:人力资本是现代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和永久动力,各国经济增长的差异主要是人力资本方面的差异以及各国在国际贸易中的人力资本比较差异所致。

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了著名的人力资本理论,他认为,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主要的资源,人力资本理论是经济学的核心问题;在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的作用;人力资本投资与国民收入成正比,这种投资的经济效益远大于物质投资的经济效益。对1929年—1957年美国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作定量研究后发现:教育投资的收益率平均达到17%,教育投资增长的收益占劳动收入增长的70%,占国民收入增长的33%,也就是说,人力资本投资是回报率最高的投资。

对于农村发展与农村教育的关系,舒马赫进行系统研究后发现:发展中国家农村之所以贫穷,主要原因在于农村的教育落后,农民文化素质低,农村的组织、纪律等方面存在很多的缺陷。发展中国家农村问题的症结在于如何使农村生活活跃起来。而人是一切财富的首要和最终的根源。因此,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当务之急是加强对农村的智力援助,赠与有用的知识,加强农村的教育。农村教育要提高农村居民的受教育水平,要培养具有正确而坚定的价值观和信念的“完整的人”培养为农村、为人民服务的人。

2 农村教育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原因分析

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村生产方式传统,现代农业没有大范围推广;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产品附加值低;农村人口过多,农村生产效益低下;农民收入不稳定,消费能力弱等。这些问题的解决,虽然有多种方式,但最根本的还是农村教育。农村教育的发展能有力的促进这些问题的解决,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2、1 农村教育可以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我国农村经济要发展,必然需要促进传统农村生产方式的转变,发展现代农业。而要发展现代农业,就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劳动者,需要大量有知识、懂技术的新型农民,需要大量的农村人才。

提高农村劳动者的基本科学素质,提高农村劳动者的技术熟练程度以及对农村科技的快速消化能力,最根本的是农村教育。农村教育可以提高农村居民的受教育程度,增强其学习、钻研能力,提高农村居民的思想意识,从而促进农业科技的转化,现代农具的使用,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主要需要以下人才:(1)农村综合性人才,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多种专业知识。(2)农村科技人才。农村科技的发展对农业科技人才的素质提出更高要求。(3)农村新型劳动者。适应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的要求。(4)农村经纪人。农村管理部门与广大农户之间、农村生产者与农产品市场之间联系的纽带。

2、2 农村教育可以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更是农村经济的重中之重。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缓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国大部分地区仍然是一家一户生产、经营的小农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小农经济难以与大市场对接,农业比较利益低、农业科技进步慢、农民收入增长缓、剩余劳动力难以转移。而农业产业化则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农业产业化能有效解决农户小规模经营与社会化大市场的矛盾,提高农业的组织化、商品化程度,有利于促进农业的规模经营和技术进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农业的比较利益,是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农村经济的有效途径。

农业产业化组织作为农村中的企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中介,需要大量的农村管理人才、经营人才、技术应用人才以及科技开发者,这些都需要教育能够培养出大量实用的农村建设者。

2、3 农村教育可以影响农村人口,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首先,农村教育的发展,会促进农村人口出生率的降低。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会促进农民少生优生。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农村人口过多,农村土地偏少,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为世界人均的四分之一。从下表可以看出,随着农村居民文化程度的提高,农村妇女的平均生育率在不断下降,因此农村居民的文化素质对农村人口数量具有重要的影响。农村居民将因为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而提高生育意识,少生优生,有效降低人口的出生率,使我国的农村人口增长速度得到降低,缓解农村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促进农村人地矛盾的逐步缓解,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其次,农村教育的发展,会促使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向城市转移。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严峻的问题是我国农村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人地矛盾突出,劳动生产率低,需要转移。据统计:2006年底,我国有4.81亿农村劳动力,占全国劳动力7.64亿的62.9%,其中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为3.26亿,占全国劳动力的42.6%,而发达国家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一般在10%以下。据估计,我国有约1.5亿的农村劳动力需要从第一产业中转移出去。如果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够从农业中转移出去,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仅仅这一效应就可使农民生产效益提高40%。

但是由于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低下,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并不顺畅,转移到城市中的农村居民不能获得与城市居民同样的工作机会。农村教育在这一进程中将因为能够提高农村居民的各种素质,增加他们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工作机会,从而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进而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2.4 农村教育可以提高农民消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我国农村人均教育消费相当于城市的三分之一,农村教育消费不足,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家庭抚育子女上学,必然要支付相应的教育费用,这就是消费。消费会刺激生产,消费了教育费用,换取的是劳动者智力和体力的发展,促使社会再生产的进行。从经济效果看,农村教育是有限度的消费,但却是扩大了的生产,因此农村教育促进了农民消费,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2.5 农村教育可以提高农民抗风险能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农村教育的发展,可以提高农民抗击各种风险的能力。一般来说,受教育程度越高,其抗击各种风险的能力也就越强,从而使收入弹性降低。劳动力受教育水平越高,接受农业技术培训和农业职业教育能力强,适应各种工作的能力就越强,不容易受到经济形势波动的影响,劳动收入的抗干扰力和抗波动力就更强。特别是相对于目前的全球性经济萧条,劳动者收入的抗干扰力显得尤为重要,亦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途径。

总的来说,农村教育能够通过提高劳动者素质、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降低农村生育率、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民消费、增强农民抗风险能力等方式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因此,要发展农村经济,必须重视农村教育。

参考文献

[1]叶茂林,教育发展与经济增长[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舒马赫著,虞鸿均,郑关林,译,小的就是美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3]秦庆武,徐锦英等,中国“三农”问题的困境与出路[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

[4]刘斌,张兆刚,霍功,中国三农问题报告[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

[5]邱共华,农业剩余劳动力难解[j],当代经济,2005,(2)

[6]王启现等,我国农业科技进步与科研投资分析[j],科学管理研究,2007,(8)

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篇7

一、突出一条主线,以质取胜,推动科学发展

发展是第一要务,没有发展就没有质监事业。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在“好”的前提下加“快”发展,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思路的重大战略转变。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质量工作是主攻方向。要唱响以质取胜的主旋律,加大从源头抓质量的工作力度,推动质量兴业,建设质量强市。

(一)更加扎实地开展质量兴业、质量提升活动,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要重点以提高采标率和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生产源头打假以及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目标,提出一整套开展质量振兴的方案,要加强督促检查抓落实,确保活动有效开展。

研究制定质量兴业、质量提升的有关绩效标准,在引导企业牢固树立“质量第一”思想的基础上,推动企业学习和吸收先进的质量管理理念和方法,实现管理和技术的创新,将以质取胜战略落实到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努力提高企业现代管理水平和质量保证能力,要结合区域质量整治开展“质量兴业”工作,着力构筑政府推动、部门联动、企业主动、科技带动、社会互动的长效机制。

突出重点,分类监管,有效开展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工作。强化对许可证和3C获证企业以及重点行业的质量监管。逐步引入质量信用等级分类指标,启动建设*企业与产品质量监督管理信息网络。

(二)更加扎实地推进名牌战略,培育出更多的名牌企业和产品。

加大扶优扶强的力度,围绕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以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和节能环保产业等体现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的产业为重点,以打造品牌为抓手,大力推进名牌战略。主动联合经贸、外经、工商、科技、农业等部门,启动“百家企业创名牌工程”,扶持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的优势企业,培育一批凝聚岭南文化特色的优势品牌,表彰一批质量管理先进企业和先进个人。加强免检产品培育和动态监管工作,推荐符合条件的企业申报国家免检产品。

(三)更加扎实地促进节约型社会建设,把好节能降耗关口。

充分发挥名牌战略的引导作用、标准化的规范作用、计量的保障作用、质量管理的促进作用、监督执法的扶优治劣作用、产业政策的淘汰作用,促进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为特征的经济可持续发展。

大力抓好节能降耗标准体系建设,突出抓好重点耗能行业产品能耗定额和建档工作。推进节约型产品认证工作。进一步抓好能源类、节能类、替代能源类产品的监督抽查,加大对不合格企业后处理力度,促进能源与节能产品质量提高。组织开展高耗能专项执法检查和打假工作。组织制定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工作指引,开展对重点耗能单位能源计量工作的监督检查和节能降耗服务活动。

二、加强两大保障,技法结合,提高监督服务水平

(一)进一步推进“科技兴检”和“人才强检”战略的实施。

一是要在做专做强上取得新进展。在抓好技术机构的常规性建设的同时,要从服务主导产业、重要产品、社会需要出发,努力将有限的资金和技术集中起来,形成拳头,实现规模效应。按照国际和国内先进水平的标准,着力建设好现有的三个部级质检中心(食品、纺织服装、包装产品)。加速研究能力和装备能力的提升。

二是要在科技工作上取得新进展。要加快质检科技创新,切实加大科技工作投入,加快技术机构检测技术研发能力的提升。紧密结合*的产业结构,并针对监管工作需要,启动一批食品、加工农产品、工业产品和特种设备质量安全检测技术研究,增加技术储备。

三是在人才培养上取得新进展。建立健全教育、培训、激励机制,培育和引进一批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以及高层次中青年科技骨干,建设一批不同专业领域高素质、多层次的科技创新团队。

四是要在技术机构改革上取得新进展。要努力探索外引内联的建设新路子。以政事分离、法人治理、规范科学为目标,完善院(所)长负责制,推动技术机构向管理企业化、业务市场化、服务社会化转变,提高技术机构的监管支撑、安全保障、自我发展能力。

(二)进一步改善稽查工作的手段和条件,不断提高行政执法能力。

深入贯彻“围绕两个提高”、“落实两个六抓”的工作思路,坚持多管齐下、标本兼治,突出抓基础、抓重点、抓薄弱环节,全面提高防治效能和办案水平。

完善创新属地化源头打假责任体系。以落实打假情况通报制度、促请政府跟踪问责为重点,推进属地责任的全面落实。加强协管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其知情报情、协查协管作用。完善创新稽查机构、业务处室、技术机构之间的协作机制,促进技法结合,不断提高行政执法的有效性。完善创新执法机构联动机制,强化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加强大案要案的查处工作。严格落实《稽查执法工作规定》,加强行政执法检查监督,提高案件办结率和执行到位率。以稽查执法绩效评估考核办法为依据,进一步形成激约机制。进一步健全公正合理、便民高效、监督到位、保障有力的行政复议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行政复议工作。继续组织开展“质量月”等活动,动员全社会都来为质量振兴作贡献,为行政执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坚持“三为”方针,正确统筹,服务社会和谐。

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篇8

关键词:企业知识资源;循环经济;促进机制

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首次提到“循环经济”一词。后来,经济学家们对此不断修正、发展和完善,最后把“循环经济”提升为崭新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所谓循环经济,是按照自然生态物质循环方式运行的经济模式,它要求以资源节约和资源循环利用为特征,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经济活动。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企业知识资源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本,并逐渐成为企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

一、循环经济的层次分析

作为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循环经济强调在人类的生产活动中,自始至终地减少资源消耗、高效利用资源、保护自然环境,减少废弃物排放,推崇物质资源循环利用,谋求以最小的成本来实现最大的经济和环境效益。站在不同的角度,许多专家学者对循环经济进行了分析与阐述,在理论上通常把循环经济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企业内部层次、区域层次、社会层次。

(一)企业内部层次

企业内部层次是循环经济微观层面的基础循环,它是以企业内部广泛使用的科学技术为研究对象。科学技术在企业的进步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近些年以来,由于企业对科学技术的不当使用,使得科学技术在为企业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加大了对自然的破坏力。科学技术本身并没有对错,只是人类认知世界的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从微观层面来看,科学技术依然是企业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相互关系的有效手段。科学技术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有力保障。在企业内部,循环经济涉及的科学技术主要包括节能降耗生产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废弃物和副产品再利用技术和治理污染技术。

(二)区域层次

区域层次是循环经济中观层面的中循环,它以企业间运营、企业间协调发展为研究对象。区域层次是循环经济的建设方式由微观层面向宏观层面发展的过渡阶段。循环经济的区域层次是指循环经济的科学技术和理念在空间区域上的具体实施,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就在于区域层次。从空间尺度和类型的角度上,可以把区域层次划分为:生态产业链、生态产业园区、生态城市。其中,生态产业链是指一系列利用对方废弃物和副产品减少废弃物处理成本的企业;生态产业园区是自然、地域和工业的综合体,是依据工业生态学和循环经济理念而设计的一种新型工业的区域形态。园区内的企业不仅有相互竞争的关系,还有相互合作的关系,它们通过建立各种连接、合作关系而形成相互共生的生态网络;生态城市是从生态学角度进行城市设计,塑造节能、高效、和谐的人类居住环境。

(三)社会层次

社会层次是指循环经济宏观层面的高层循环,它以社会环境为研究对象,以整个社会的所有资源循环为出发点,社会层次的高层循环重点关注能源和物质资源在整个消费过程的前后是否可以再生循环利用。为了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的最大化,社会层次的高层循环发展目标是在建立整个社会的从生产、生活到消费的能量物质复合循环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宏观循环经济体系,以宏观循环经济立法为引导,进而探讨建立循环社会。

二、企业知识资源定义及与物质资源的区别

(一)企业知识资源的定义

企业知识资源是指以企业信息资源为基础的,企业自身所掌控的能够给其带来经济效益的一系列资源的集合。企业拥有丰富的知识资源,通常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企业自身掌控的非物质资产,这一部分资产虽然是无形的,但是其对企业的运营和管理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些非物质资产具体可以表现为:企业品牌、企业文化和企业信誉等市场方面的非物质资产;企业专利、企业版权和企业商业秘密等知识产权资产;企业工艺流程、企业管理流程和企业管理模式与方法等所构成的企业组织管理资产。第二,反映企业实际运营业务过程的并经过反复使用和验证都是正确的信息资源。这些资源都是每一个企业自身所拥有的个性化的丰富资源。第三,企业所具备的智力资源。企业的智力资源是指企业丰富的人力资源中蕴含的利用企业知识和创造企业知识的能力资源。

(二)与物质资源的区别

企业知识资源是一种非物质资源,与企业其他物质资源在本质上存在诸多区别。这些区别主要呈现在增值方式和个性化特征上。

1.企业知识资源具有非物质特性,它是无形的,很难有统一的尺度来衡量;而物质资源是有形的,方便衡量。

2.物质资源的效益是依靠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来驱动的,善于把握市场机遇的企业,其物质资源产生的效益就高;企业知识资源的效益是依靠企业自身的创造能力来驱动的,善于认真分析总结和思考的企业,一般都具有较强的创造能力,这种创造能力体现为更强的主观性,从而企业的知识资源效益就更好。

3.企业物质资源的积累是由小变大,循序渐进积累起来的,其发展速度是受到自身限制和制约的;而企业知识资源的积累是跳跃式发展的,其增值是无法限定的。

4.物质资源具有不可重复使用性,运用不当会逐步减少,随着使用过程的深入会出现磨损和资本贬值的现象;而企业知识资源具有极强的复用性,一般在使用过程中不仅不会出现损耗现象,而且还会不断创新和增值。

5.企业知识资源具有共享性,为企业所有的人员所共享;而企业物质资源很难实现共享,总是归企业不同的主体所拥有。

三、企业知识资源对发展循环经济的促进效应与促进机制

发展循环经济要求尽量减少对物质资源和能量资源的索取和损耗,同时尽可能增加对可再生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和回收。企业知识资源可以极大地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一)企业知识资源对循环经济的促进效应

效应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下,某些因素和结果之间构成的一种因果现象。效应多用于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描述。促进效应是指推动发展的某些因素和结果之间构成的因果现象。企业知识资源对循环经济具有极大的促进效应,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1.增强作用

企业知识资源对发展循环经济的增强作用体现在企业实施的信息化项目上。目前,企业都在实施信息化项目。企业通过实施信息化项目,可以提升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在整个经营、管理和决策过程中,促进企业充分使用和开发信息资源和知识资源,加速企业信息资源和知识资源的通信和共享,建立企业间的合作关系,拓展产业链条,减少产业链上各个循环经济结点的摩擦和碰撞,从而提高企业资源的循环效率,改善企业的自我调节能力和其产业链柔性,进一步提高可再生、可利用废弃物的使用效率。

2.服务作用

企业知识资源的使用具有跨越时空的特点,在循环经济的运营过程中,可以将虚拟交易融入其中,利用企业知识资源精简循环经济运营过程中的业务环节,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优化企业运营方式方法,减少企业循环经济运营中的浪费现象。同时,在企业虚拟交易过程中,运用企业知识资源可以服务于企业的物流、资金流,达到降低企业交易成本、优化企业物质资源、提高企业废弃资源再利用效率的目的。

3.关联作用

企业的知识资源是可以共享的。处在同一产业链条上的企业间通过知识资源的共享,可以实现跨越企业体制障碍,加强企业之间合作的目的。同时,可以将企业间的合作关联发展到相关产业链条的企业中,最终实现区域共同合作。在区域共同合作网络中,各个结点的企业之间可以充分进行信息和知识交流,带动产业循环运营,实现区域经济整体循环运营能力的提升。

4.协同作用

通过企业知识资源的使用和共享,对企业的减量生产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废物利用技术和污染治理技术等进行技术革新,进而帮助企业从经营的各个环节上减少对自然界的废弃物排放量,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推动社会总体循环体系的绿色运营,协同创造和谐的社会循环经济。

(二)企业知识资源对发展循环经济的促进机制

促进机制是指推动发展的内部组织构成和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和方面,需要企业、区域和社会共同推进。如下图所示,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企业知识资源的促进机制包含三个组成部分:企业层面促进机制、区域层面促进机制、社会层面促进机制。企业层面促进机制是基础层面的以企业内部技术为研究对象的小循环;区域层面促进机制是中层层面的以企业间运营为研究对象的中循环;社会层面促进机制是高层层面的以整个社会环境为研究对象的大循环。这三个组成部分是以层次关系来逐步展开的,呈现为塔式结构。同时,贯穿于发展循环经济的三个层面上,企业知识资源都在积极发挥着增强、服务作用以及关联和协同的促进效应。

1.企业层面促进机制

作为经济的微观主体,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中处于基础地位。发展循环经济就是要在企业中不断革新生产技术和工艺流程,推行节能减耗、生产环保,提高企业资源的使用效率,对企业污染进行提前预测和有效控制。企业知识资源充分发挥其增强作用和服务作用,可以从企业技术层面上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企业不断积累和使用知识资源,既有利于革新减量生产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废物利用技术和污染治理技术,加快企业自身的技术改造步伐,提高科学技术的利用效率,也有利于企业改善整个工艺的技术装备和工艺水平,减少原材料和能源的损耗,提高废弃物再生和再利用的效率,达到“节能、减耗、排污、增效”的目的。同时,对企业知识资源的深挖细掘,有利于企业更好地了解市场、把握客户需求,及时对企业生产和运营进行调整,推进清洁生产,积极整合企业物质资源,改善物质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完成企业业务流程的优化和固化,实现企业废弃物排放最小化和物质资源投入最优化的目的,推动循环经济的绿色发展。

2.区域层面促进机制

区域作为经济的中观主体,在发展循环经济中处于关键地位。循环经济的区域层次是指循环经济的理念和技术在空间区域的具体实施。发展循环经济就是要在区域层面上以生态产业链或生态产业园区的物流作为载体,进行生态产业链、生态产业园区、相关产业之间的资源共享,形成区域企业间的生态链,最终实现构建区域生态网络的目标。企业知识资源充分发挥其服务作用和关联作用,可以从区域层面上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产业链条企业间、产业园区企业间可以加速自身知识资源的共享和沟通,企业之间相互利用对方的资源,提高各个企业的环境适应能力,加速企业间物质和能量资源的流动,便于企业间整合各自的资源,降低单个企业的废物处置成本,有利于企业资源的综合化利用。另一方面,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不可能在一个企业中完成,往往需要在企业集团、产业集群或者区域层面上才能实现。基于企业知识资源共享交流,区域企业之间可以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通过区域企业间知识资源的共享交流,取长补短,建立区域企业之间的一体化循环经济体系。区域内企业不仅能够较好地处理自身产出的废弃物和副产品,还能够充分利用区域内其他企业的废弃物和副产品,使区域企业间构筑起物质闭环循环路径和能量多级利用体系。因此,应以企业间知识资源共享交流为基础,关联到企业之间其他资源的共享和组合,形成良性的区域循环产业链和区域循环产业园,从而促进循环经济体系在区域企业层面的发展。

3.社会层面促进机制

作为经济的宏观主体,社会处于发展循环经济的保障地位。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最终目的。以整个社会物资资源循环为出发点,社会层面上的循环经济应该重视资源在消耗中和消耗后的再生循环利用,在整个社会范围内建立起一体化的物质能量复合循环利用体系,形成人类社会的宏观循环经济圈,从而实现整体系统效益的最大化。通过充分发挥其关联作用和协同作用,企业知识资源可以促进社会体制层面上的循环经济发展。其一,利用企业的知识资源管理平台宣传知识,通过企业知识资源的利用和推广,提升公众、企业和整个社会的循环经济意识。塑造企业低排放或零排放的价值观,增强企业的经济责任感和环保责任感,同时把这种价值观关联到整个社会,通过整个社会的互相监督和互相限制,促进废弃物和副产品再生循环利用,营造整个社会循环经济的氛围。其二,积极搭建企业知识资源共享交流平台,提供循环经济的咨询服务,预先让公众和企业掌握废弃物和副产品的再生循环利用知识,促进公众之间、区域之间、企业与社会之间的资源流动,实现整个社会层面上循环经济的和谐运行,从而构建循环型社会。

作者:郭旭文 单位:河南科技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吴士锋.基于信息流导引作用的循环经济研究[J].情报杂志,2010,(5).

[2]程霞.信息资源对循环经济发展的促进机理研究[J].江苏商论,2012,(2).

[3]周晓惠.论企业知识资源的培育和分配管理[J].商业时代,2011,(19).

上一篇:产品的结构设计原则范文 下一篇:公共管理规范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