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环境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4-01-24 17:41:46

学校环境的重要性

学校环境的重要性篇1

关键词: 高新校区 , 景观环境设计理念,空间形态

Abstract: a good campus environment is a university history printed an remember show, is also the future development concept to show, it is the university spirit and proclaim way bearing. And the traditional campus emphasizes scientific rationality, and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memorial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main building is different, the modern university campus to the person's attention reflected in every corner of the campus.

Keywords: high school district, landscape design concept, space form

中图分类号:TU972+.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 现代高校新区景观环境设计的方法理念具体的体现

1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一条重要的设计理念,近年来已成为环境设计的普遍原则。具体地说就是设计及其所构成的景观环境应该适应特定主体人群的思想和行为。回到大学校园景观环境设计问题上,就必须在规划设计思想中树立人文精神。所谓人文精神,就是“以人为一切价值的出发点和源泉,以人为尺度、标准去疏解宇宙万物,衡量一切价值的精神,就需要深入了解主体人所具有的特点和要求。

2景观设计的整体性

现代大学园林是有机的整体,在景观设计中,应以系统的思维来思考校园景观的整体性,不能把各个校园空间割裂成片段。广义的校园景观包括多层次内容,从校园的总体布局到建筑实体以及外部的园林环境,现代的校园景观强调的是园林的独立性,建筑实体是限定与围合外部园林环境的重要界面之一,而外部园林环境则是建筑实体的背景与衬托,两者应相互统一,园林环境应形成完整的系统。

3面向交往、重视交流

校园之所以成为校园,不仅在于它有各种教育建筑,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交流的空间、学习的场所、研究的氛围。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特别是高校新区的规划和建设己开始从封闭逐渐往开放型、智能型过渡,校园环境己成为重要的媒介体,为师生们提供交流文化、沟通信息、融汇知识的场所;校园中的交往,从大学生的小范围交往,到与学校内不同教师、社会上不同家庭、不同集团、不同民族、不同国界的人的交往,交往的范围越来越大,交往的性质越来越多。因此,对校园的景观环境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满足大学生在交往中的不同需求,用不拘一格的手法,创造出简洁明快、富有时代气息和文化品位而又各具特色的校园环境。

4重视环境精神的融入

在环境设计中体现校园精神,让萃萃学子在具体的浓郁学术气氛中继承学校优良传统,展现奋发向上的精神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在高校新区环境的设计中,一般运用以下三种方法将精神内涵渗透于环境之中。

4 .1环境风格的建立

充分利用校区内独特的自然景观,创造风格浓郁的、体现校园个性的景观环境是建立富有精神内涵的校园环境的重要方法。如清华园、末名湖早己成为清华与北大校园的代名词,影响一代代学子,深深印入师生与到访者的心中。

4 .2历史环境的传承与纪念环境的创造

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历史,并将这些历史刻写于校园环境之中。通过阅读、感悟这些反映校园历史的建筑、雕刻、碑刻、林地能帮助学子更好地领悟校园精神。对于高校新区而言,建设的时间虽短,但其对应的老校区都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和历史环境,在校园环境的建设过程中应注重对这些重要的历史环境的传承和借鉴,需要考虑设置一些纪念性环境,如杰出人物、教育家的纪念雕像、纪念园、展示廊等,并将它们与校园环境相融合,使学子在缅怀往昔中得到激励。

4 .3现代精神的融入

在校园景观环境设计中加入能反映学校宗旨、学生精神生活、学科特点的环境要素也很重要。小品、雕塑在这方面能起到很大作用。如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馆前象征生命结构的DNA雕塑,天津大学新建科学图书馆前象征着人类对宇宙奥秘探索的子母球体雕塑,麻省理工学院地球科技馆前的大帆雕塑,通过抽象的,充满现代气息的表达方式来展现环境的精神风貌。

5注重情感空间设计

5 .1情感设计手法

情感设计是通过特定的物质环境载体,满足人们丰富的内心体验的一种设计方法。它协调了人的情感行为与场所精神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具体的空间环境中会有具体的体现。

5 .2现代教育理念对校园环境的要求

传统的高校规划是基于传统的教育理念基础上,一味注重功能分区,道路骨架,以院系为单位的建筑群,却忽视了主体人的思想动态及其行为模式。新的教育理念的转变,给大学校园的环境规划设计带来了新的理论和思维,现代大学,尤其是高校新区更加强调环境的潜移默化作用,更加注意情感设计在环境中的应用,注意高校主体人并不等同于其他社会人群,就能营造出满足各种情感的“境界”。

5. 3营造“有生命力的情感场所”

高校空间形态规划设计依据学生的心理及行为方式,最重要的一点是要使每个学生找到自己的人格特性,成为一个情感丰富,精神健康的高素质人才。

6强调景观生态性和场所文化性

6 .1景观生态性

新建高校区一般都选址在城市的边缘和新区,拥有较好的自然生态环境,而一个全新的校园建设必然给原生的生态环境带来深刻的影响;同时具有鲜明特征的自然环境亦会对校园空间氛围产生强烈的作用。因此在城市生态系统中,大学校园作为一个独立的子系统其景观环境应考虑以下功能:一是保护城市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保护城市环境敏感区域,特别是城市郊区边缘地带等这些对城市生态系统具有特殊意义的区域,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异质性,追求景观环境的生态性;二是有利于城市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新一轮城市化进程。

6 .2场所文化性

校园的文化性在现代高校规划中具有突出意义;它的营造既包括物质环境的内容,又包括精神环境的内容,如果说建筑实体为人们提供了最基本的使用空间,侧重物质需求,那么园林环境则侧重精神需求,园林环境对于形成一个完善的,富有人文精神和场所精神的校园有着重要的意义。

7便利周到的坐憩设施

学校环境的重要性篇2

论文摘要:校园文化环境分为物质文化环境(硬环境)和精神文化环境(软环境)两个层次。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建设是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基础,根本在于文化设施和校园景观的规划和建设融入丰富的文化内涵。校园精神文化环境建设是校园文化环境的目的,根本在于规章制度、符号体系、文化活动等的制定、提炼、组织过程中体现浓厚的人文理念。

优化校园文化环境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工作。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可以为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营造氛围;可以为培养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需要做好支撑;可以为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科学文化素质教育提供保障;可以为高层次的校园文化活动创造条件。因此,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性工作。

一、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基本任务

校园文化环境可以划分两个层次:一是以文化设施、校园景观等为代表的物质文化环境;一是以规章制度、符号体系、文化活动等为代表的精神文化环境。高校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任务,就是在文化设施和校园景观的规划和建设融入丰富的文化内涵,实现功能性、艺术性与教育性的统一;在规章制度、符号体系、文化活动等的制定、提炼、组织过程中体现浓厚的人文理念,实现规范化、科学化和人性化统一。

二、建设功能性、艺术性与教育性相统一的校园物质文化环境

1.在建筑功能性设计中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全面提升校园建筑的文化内涵是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建设的基础。建筑的目的和意义就在于通过各种功能的实现为人服务,在建筑功能层面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一方面,要通过合理的规划、现代化的设施更好、更便捷的实现其基本功能;另一方面,就是通过精心的设计、巧妙的布局完善其扩展功能。给师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更多的便利、更多的服务,让其全方位感受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2.在建筑设计中融入人文关怀的理念

理想的大学校园建筑美学设计有其独特的气质,是功能性、艺术性、教育性的统一,通过其传达的人文关怀理念给与身处其中的师生愉悦的精神感受,陶冶师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师生的爱校热情。因此,在学校建筑规划和设计过程中,要注重与现有校园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的融合与协调,体现和谐性;精心设计每一栋建筑,使其既与周边环境协调统一,又同时具有独特的建筑形式;要认真装饰建筑内部环境,以高雅、庄严、艺术气息浓厚的装饰设计体现教育建筑的庄严感和神圣感,全面提升建筑的品位和层次。让学生在学习生活的过程中不断被建筑文化的魅力所熏陶和感染,从而实现校园建筑的育人功能。

3.建设承载深厚历史和人文价值的校园景观

校园景观的规划和设计是提升校园文化层次的点睛之笔。校园景观的规划设计涵盖了校园的山、水、园、林、路等,强调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统一,承载着学校的历史和人文价值。要通过整体呼应,协调统一的布局体现校园景观的和谐感;要通过发掘校史中的优秀人物、标志性事件等,选择最具代表意义和象征意义的部分作为校园景观设计的主体来增加历史感;要将校训、校歌、校徽等元素通过校园景观的方式加以强化,增强校园景观的教育性;要以雕塑、书画作品等元素营造文化氛围,丰富校园景观的内涵。让校园景观浓厚的历史氛围和文化气息时刻影响学生,提升校园物质文化环境的层次和品味。

三、建设规范化、科学化和人性化相统一的精神环境

1.建设以人为本的制度体系

健全的制度体系是校园精神文化环境健康、和谐发展的保证。实现规章制度的规范化、科学化和人性化,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要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不断改进和完善校园制度体系。高校是知识分子相对高度集中的场所,对于社会新的变化、新的理论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和理解力和接受力。所以,在高校制度体系运行过程中,更加需要及时废除不合理的规章制度,修改与现实需求不相适应的规章制度,确立解决新问题的新型制度,这也是高校制度体系灵活性、有效性和约束性的基础。二是要不断增强服务意识。服务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多年来,我国高校在制度规范方面都是重约束、重管理、轻服务,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只有在制度设立和执行的过程中全面贯彻服务理念,为学生的生活服务,为学生的教育服务,最终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做到教育、管理与服务并举,才能形成富有生机的精神文化环境。

2.打造特色鲜明的文化符号体系

符号是文化最具代表性的体现,是高校校园精神文化环境的凝练和浓缩。校歌、校徽、校训、校史、典型的校园景观、大型典礼仪式等等都属于校园文化符号体系的范畴。高水平的校园文化符号体系可以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号召力,是校园文化环境传承历史、引领后人的重要参照。建设校园文化符号体系,需要以学校发展历史为参考,以学校现实发展条件为基础,以学校未来发展预期为方向,科学的提炼和总结,避免同质化、共性化,追求特色化、个性化,通过校园文化符号全面提升校园文化环境的内在氛围和外在形象,使校训、校歌、校徽等校园文化符号体系广大师生、校友的精神寄托。

3.建设高水平的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精神文化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校园精神文化环境水平的重要途径。建设高水平的校园文化活动,一是文化活动要实现艺术性和观赏性的统一。坚持艺术性和观赏性的统一是校园文化活动整体形象的基本要求,是校园文化活动吸引力和影响力的基础。二是要坚持教育性和思想性的统一。文化活动是教育理念和思想传播的有利方式,与此同时,它们也是文化活动的基本目的。坚持教育性和思想性的统一,需要探索合理的艺术表现手法,将主流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的渗透与提升文化活动的吸引力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寓教于乐。三是校园文化活动要做到文艺性与科技性、政治性的统一。提升校园活动的层次,需要突出科技创新活动的分量,以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需要大力开展政治参与活动,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政治学习、形势教育,更重要的是探索和设计提升学生政治参与主动性的活动形式。这也是社会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

高等学校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是全面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优秀的校园文化环境,可以激励大学生继承和弘扬学校优良传统,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爱校热情,促使其不断勤奋向上、求实创新。通过全面、科学的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不断满足大学生学习成才的需要,陶冶大学生的美好情操,增强大学生对校园文化环境的认同感,进而增强其对学校历史、学校文化的认同感,达到文化育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陈启文.高校校园文化环境建设路径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6,(12).

[2]蔡宏生,郑文慧.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中的校园文化环境建设[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07).

学校环境的重要性篇3

校园景观设计中的文化脉络主要是由校园历史文化、学校教学的特征、整体风格的导向所组成,高校不仅是做学问的地方,更是一个不断衍生新的文化气息,并可以直接进行文化传承的地方,也是进而影响广大公民素质的文化基点。大学校园环境景观当之无愧的成为校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潜移默化的陶冶着师生的性格情操,使师生在优美的环境中休闲、交流、学习,纾解生活压力。

校园环境景观设计生态景观趋势

校园环境景观顾名思义,是人工与自然生态环境完美组合对大学校园地域环境面貌的直观体现。校园环境景观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历史内容,发挥着无形的教育作用,它在赋予师生优美典雅的环境的同时,承载着记录校园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价值取向的重任。在古朴、自然充满书香气息的校园环境景观的熏陶下,历代学子孜孜以求,在接受文化科技教育的同时,培养积极的心理情感和奋进的精神。感受着校园环境景观带来的归属感、责任感和自豪感。潜移默化中形成勤学奋进,爱国爱校,胸怀博大,诚实善良等优良品质的适应大数据时展的一代新人。

一、大学校园环境景观的发展概况

校园环境景观历史与现状最早的校园景观追溯到古代,应该是大教育家孔子在山林之中,古树之下的授课环境,古代校址的选择更注重自然山水并与古典园林建筑相融合。到了近代,解放初期,校园多是由闲置会馆、祠堂、教会学校遗址改建,新建学校多以建筑为主,校园环境景观仅表现为绿化的花草树木。当时间的车轮把我们带到21世纪的今天,校园环境景观已被赋予了太多的设计技术理念与人文的内涵,当代的校园建筑、景观以它形态各异的造型、丰富的色彩、饱满的质感、委婉的线条,多情的图案符号,传达着当代校园生活的文化底蕴和气息。营造出体现多元化、立体多层次充满智慧与创意的校园,充分表达了校园环境景观建设与教育相融合的理念。

二、校园环境景观设计的目的

优雅美丽的校园环境能够给学生带来身心的放松与舒畅,减轻高校生活、学习的压力,使学生们能够开阔心胸,陶冶情操,默默耕耘书坛,让学生的心灵与智慧同时得到洗涤,因此说校园环境景观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优雅的大学校园环境也代表着一个学校的人文精神面貌,不仅展示自我文化内涵,也起到提高了本学校的知名度的作用。随着现代旅游热朝的出现,许多大学校园环境景观,已成为当地著名的旅游胜地。通过带动旅游产业的发展,弘扬和传播人文精神底蕴,促进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

三、大学校园环境景观设计原则

大学校园环境景观设计是综合了设计学、建筑学、生态学、教育学、环境资源学、环境心理学等多种学科的环境设计艺术学科。本着尊重自然规律、尊重生态规律,以人文历史和学生的心理、年龄为出发点,以低成本创造高质量优美校园,使校园环境景观设计与大学教育目的完美结合,适应当前培养高情商高智商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校园环境景观设计具体原则:1)安全性。它是设计、建筑行业必须首要考虑的第一要素。要严把质量关选用优质原材料,优化结构性能,避免不稳定的形体。为师生创造和谐安全的校园环境。2)可持续性。尊重自然规律,坚持自然资源循环利用。把景观和教育,科技和人文齐抓共管,让生态景观在校园生生不息代代相传。3)功能性。校园主体建筑除保证学校正常的教学工作、生活外,要依照素质教育的要求,根据校园地域环境生态环境及人文教学特点设计建造能启迪师生智慧的校园景观。

四、影响校园景观设计的因素

对校园环境景观设计产生影响的原因包括:自然因素、人文因素两方面。其中自然因素又分为:自然环境与城市环境。人文因素又可分为:校园文化、城市文化及可持续发展因素。

五、校园景观设计发展的未来方向

旅游人文性校园校园景观设计要把当地城市的文化特色和民族风情相结合,在开发校园发展的历史,突出校训和对人才的培养模式的前提下,把当地的城市文明和现代文明相结合,在校园景观设计中留下最难以磨灭的印记。在吸引游人观赏的同时提高校园知名度。可持续发展生态性校园校园景观设计越来越注重可持续发展、生态、环保。校园环境景观时建在当下延用于未来。景观设计以绿化为主题,使得可持续性和生态性相辅相成,相映成辉。

六、结束语

学校环境的重要性篇4

对现化中学生的心理需求以及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来加强对校园文化活动的引导和阵地建设,是一个教育不可忽略的重大问题,理论和实践都告诉我们必须重视对校园环境文化的建设。

一、校园环境文化是一个校园生态系统

众所周知,学校是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教育的机构。从生态学的观点看,校园是一个独立的生态系统,它有着自己的结构和功能。校园生态系统是开放系统,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着物质、能量和信息,从而使自己保持着一种有序状态,并不断地发挥着自己的能。校园环境文化,在培养学生综合性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并不是课堂教学所能够完全承担的,它需要多种逻辑的训练。校园环境文化,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之一,有其独特的作用。

二、校园环境文化对学生有影响作用

校园的环境文化通过教育者的组织和利用可以对受教育者产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养性怡情、陶冶情操的积极作用。这种积极性的功能需要通过教育者的设计而体现。校园以环境文化的育人功能仅仅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是不能充分发挥的,学校的老师,尤其是领导必须有意识地利用校园环境文化,甚至可以改变某些校园环境文化来为学样教育育人服务。校园环境文化对学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学生的心理平衡;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学习的内容和方式。

三、重视对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近些年来,学校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加强了校园环境的绿化美化和设施建设,校园的环境文化建设有了很大的改观。为适应新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学校都进行以学校内部综合改革,并把比较多的精力散到了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上来,特别是对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给予了高度重视。这都是因为我们已经认识到了学校校园环境文化的创建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的发展有着其独特的潜移默化的、深刻有力的影响作用:

1、重视对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是学校发展的需要。

前些年来,特别是90年代以来,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中出现了令人担忧,必须须引起高度重视的严竣问题。

2、营造校园环境文化气息是学校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

以上功能的发挥中显出,学校校园环境文化是学校积极开展思想教育的极好阵地,必须加强重视和强化建设。

3、创设校园环境文化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极好舞台。

学校环境的重要性篇5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主要生活场所是大学校园,校园环境、校园文化水平和氛围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以及良好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来说至关重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要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必须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大力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学校是高职学生所面对的最直接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环境。大学阶段,家庭环境的影响己经退居次要地位,社会环境的影响还没有成为高职学生思想品德的主要影响源,学校是他们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这些活动提供给他们重要的实践经验,促进他们加快成长。学校的办学层次和水平、发展趋势和前景、师资质量和管理水平、学科专业方向、教学方式方法、校风班风教风学风、师生关系与同学关系、校园文化生活、校园自然环境的设计建设、学校周边环境状况等,是高职学生接触最多最直接的环境因素,影响着他们思想品德的形成。

搞好学校环境建设,可为高职学生教育环境建设创造良好的现实基础。通过加强学校教育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范围,可以促进高职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优良的思想品德。良好的习惯和品德一旦形成,会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并会在环境变化时发生迁移。大学中形成的习惯和品德既可为大学生走向社会提供立身处世的依据,有助于他们成为社会的合格成员,又可对他们的业余活动给予指导,学校教育环境建设是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的重点.加强学校教育环境建设要把握三方面重点,即要重视校园自然环境建设、校风学风建设.校园自然环境包括校园规划布局、建筑面积与风格、绿化状况、运动设施状况,以及活动场所的整洁度、噪音和采光情况等方面。一般而言,校园规划都比较讲究,要求较高,国家也为此制定有相关标准。一些高校校园建设以创新、朴实、严谨、清新和充满生机的风格,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生活、修养环境。但也有不少高职院校在校园环境建设上有种种“欠账”,存在不少问题,致使校园环境育人功能不强,不能催人奋发向上,反使人感觉压抑、烦躁和不快,影响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修养的虔诚度,不利于他们思想品德素质的提高。因此,必须加强校园规划建设管理,抓紧校园绿化和美化工作,搞好教室图书馆的采光、通风、温度调节措施,注意墙壁等的颜色,保持宿舍洁净,以良好的环境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性情,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让每一面墙壁都能说话,每一个学习生活场景都能育人”。

校风是学校环境建设的关键因素,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重要的精神环境和心理氛围,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重大的熏陶感染作用。良好的校风使人见贤思齐、从善如流,促进健康人格的发展形成。它也是一面无形的墙,能够挡住社会不良风气对校园的侵蚀,减弱浮躁之气的袭扰,使学校保持浓厚的学钻研氛围,远离市井之气。学风是校风的核心内容和评价标准,实事求是、勤奋严谨、进取创新是每一所大学所共同追求的目标,在良好的学风之下,校园才能桃李芬芳,英才倍出。建设优良的校风、学风是高职院校每一个教师和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每一个人都应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校风、学风建设增彩校园文化环境是学校教育环境建设的“软件”,包括校园内的社会心理氛围、生活方式、课外活动等内容。校园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整体性、独特性和两面性,它以人才和知识密集区别于世俗文化,呈现出积极、健康、清新、高雅的风貌。校园文化一方面高扬主流文化的旗帜,但也存在课桌文化、宿舍文化、广告文化等非主流文化。要充分利用校园报刊、广播电视、橱窗等阵地和手段,开展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高尚的精神境界,努力发掘培育积极的因素,进行必要的引导和规范,保持和谐稳定,形成健康的文化氛围,锻造人才成长成才的良好环境。

总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手段和有效途径。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见效的,我们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努力加强校园校风、教风、学风建设,进一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水平。

参考文献

[1] 王珊.如何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中[J].教育教学论坛,2014(32).

[2] 黄爱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高教论坛,2012(11).

[3] 王伟.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逻辑结构研究[J].价值工程, 2010(35).

学校环境的重要性篇6

关键词:环境教育 绿色学校 廉洁文化

一、学校绿色教育发展态势:任重道远

众所周知,科技的发展像一把“双刃剑”,科技的发展在给人类文明带来进步的同时,

也使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遭到了前所未有的严重破坏。我们感到庆幸的是人类作为地球环境中的主导者,还有着自我反省的意识和悔改的能力。越来越多的人已经逐渐认识到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一个重要课题。学校是教育的主要场所。学校进行环境教育的有力条件是其他任何部门所无法比拟的,因此,学校“绿色教育”便在世界各地广泛兴起。因此,中国的学校绿色教育,作为环境教育这一伟大系统工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还亟待加强,亦可谓任重而道远。

二、学校绿色教育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

人们的生态意识尚待增强,人们的环境素养有待提高。根据我国的环境教育的实践来看,这些方面的素质都普遍较低。主要集中表现在环境情感不深,环境认知水平低,环境伦理观念不强,环境技能水平不高,环境习惯没有形成自觉。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是一个需要全体公民共同加以解决的的问题,仅仅是单个人素质的提高是不成的。在学校里面就需要科学规范的管理和学生的自觉学习和遵守。学校环境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亟待解决。这些问题的广泛存在值得我们思考,它们是作为一个整体的各个方面出现的,我们不能忽略其中的任何一个问题的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将会严重导致我们进行环境教育的不良效果,因此我们必须尽快相处办法对这些问题加以很好地解决。

三、学校绿色教育的发展对策:科学有效

明确教育目标,健全教学体系。教育的目标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新时期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课题,经济能否可持续发展关系到未来社会我们的生存和发展。环境素养是构成未来公民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一定要明确教育目标。加强环境教育的师资建设,加大环境教育的资金投入。我们都知道教师是教育的主要参与者,学校绿色教育也不例外。从某种意义上说,学校绿色教育的开展能否成功,教育质量的高低直接取决于环境教育师资队伍的强弱。因此我们必须大力加强环境教育的师资,开展环境教育的实践活动,尽快建立环境教育的评价机制。环境素养的提高不单是环境意识的增强和环境知识的增强,更重要的是在于环境技能的提高和良好环境习惯的养成。对环境教育的开展试行奖罚分明的评价机制,用以对环境教育进行鼓励和鞭策,使我们的学校绿色教育能在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教育氛围中顺利开展。

四、学校绿色教育的发展归宿:廉洁文化环境

环境友好型校园的内涵,指的是全校都彩玉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教学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建立人与环境良性互动的关系。环境友好型校园的特征从本质上可以说是一个全校性、综合性、广泛性的学校绿色教育的结果,根据目前国内外一些绿色学校的成功典范的考察,可以归结为一些共同特征:第一,有一个对环境友好的课程。第二,具有对环境友好的教育氛围。第三,鼓励校内人员全员参与,从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观出发,学校作为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传递者和实践地,应当提倡公平、民主、尊重、信任、平等观念。第四,学校重视校园环境和当地环境教育的资源。第五,社区与学校的互相开放。第六,鼓励以学生为中心,丰富的教育教学方式。高举“绿色”旗帜,实现美好愿望。环境友好型校园是广大师生追求的一种理想,也是新时代我们解决环境问题的必然要求,加强学校“绿色”教育,建设环境友好型校园,意义非常重大。

参考文献

[1]黄宇.国际环境教育的发展与中国的绿色教育[J].比较教育研究,2003(1)

[2]腾仙娟.如何将生态道德纳入学校德育[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10)

学校环境的重要性篇7

关键词:环境教育 绿色学校 廉洁文化

一、学校绿色教育发展态势:任重道远

众所周知,科技的发展像一把“双刃剑”,科技的发展在给人类文明带来进步的同时,

也使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遭到了前所未有的严重破坏。我们感到庆幸的是人类作为地球环境中的主导者,还有着自我反省的意识和悔改的能力。越来越多的人已经逐渐认识到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一个重要课题。学校是教育的主要场所。学校进行环境教育的有力条件是其他任何部门所无法比拟的,因此,学校“绿色教育”便在世界各地广泛兴起。因此,中国的学校绿色教育,作为环境教育这一伟大系统工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还亟待加强,亦可谓任重而道远。

二、学校绿色教育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

人们的生态意识尚待增强,人们的环境素养有待提高。根据我国的环境教育的实践来看,这些方面的素质都普遍较低。主要集中表现在环境情感不深,环境认知水平低,环境伦理观念不强,环境技能水平不高,环境习惯没有形成自觉。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是一个需要全体公民共同加以解决的的问题,仅仅是单个人素质的提高是不成的。在学校里面就需要科学规范的管理和学生的自觉学习和遵守。学校环境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亟待解决。这些问题的广泛存在值得我们思考,它们是作为一个整体的各个方面出现的,我们不能忽略其中的任何一个问题的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将会严重导致我们进行环境教育的不良效果,因此我们必须尽快相处办法对这些问题加以很好地解决。

三、学校绿色教育的发展对策:科学有效

明确教育目标,健全教学体系。教育的目标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新时期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课题,经济能否可持续发展关系到未来社会我们的生存和发展。环境素养是构成未来公民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一定要明确教育目标。加强环境教育的师资建设,加大环境教育的资金投入。我们都知道教师是教育的主要参与者,学校绿色教育也不例外。从某种意义上说,学校绿色教育的开展能否成功,教育质量的高低直接取决于环境教育师资队伍的强弱。因此我们必须大力加强环境教育的师资,开展环境教育的实践活动,尽快建立环境教育的评价机制。环境素养的提高不单是环境意识的增强和环境知识的增强,更重要的是在于环境技能的提高和良好环境习惯的养成。对环境教育的开展试行奖罚分明的评价机制,用以对环境教育进行鼓励和鞭策,使我们的学校绿色教育能在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教育氛围中顺利开展。

四、学校绿色教育的发展归宿:廉洁文化环境

环境友好型校园的内涵,指的是全校都彩玉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教学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建立人与环境良性互动的关系。环境友好型校园的特征从本质上可以说是一个全校性、综合性、广泛性的学校绿色教育的结果,根据目前国内外一些绿色学校的成功典范的考察,可以归结为一些共同特征:第一,有一个对环境友好的课程。第二,具有对环境友好的教育氛围。第三,鼓励校内人员全员参与,从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观出发,学校作为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传递者和实践地,应当提倡公平、民主、尊重、信任、平等观念。第四,学校重视校园环境和当地环境教育的资源。第五,社区与学校的互相开放。第六,鼓励以学生为中心,丰富的教育教学方式。高举“绿色”旗帜,实现美好愿望。环境友好型校园是广大师生追求的一种理想,也是新时代我们解决环境问题的必然要求,加强学校“绿色”教育,建设环境友好型校园,意义非常重大。

参考文献

[1]黄宇.国际环境教育的发展与中国的绿色教育[J].比较教育研究,2003(1)

学校环境的重要性篇8

关键词:校园环境设计以人为本

近年来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教育越来越人性化,而旧有的校园环境已无法与这一教学理念相协调,迫使学校重新认识校园环境的重要性,并建设与新的教学理念相适应的校园环境。而在建设过程中有些学校盲目借用城市其它环境的规划形式(如公园规划,小游园规划等等)导致校园环境不伦不类;也有些学校校园脱离了师生这一服务主体,一味追求豪华奢侈,浪费国家资源。

学校校园是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教化育人的关键场所;是教师学生学习的场所、生活的家园;是丰富学生个性空间的室外课堂;它的一花一草一木对学生的道德、品格、修养无时无刻不在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如何营造适合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的良好校园环境,走"以人为本"的新型设计之路是关键。

1“以人为本”在校园环境设计的意义

"坚持以人为本"已广泛运用到城市环境建设中,成了城市建设的主导理念。这一理念的内涵是城市的规划发展建设,围绕如何让人更加舒适地工作学习生活来展开,使城市更多地体现人性的特点,更富于人性的关怀,让市民成为城市的真正主人。

学校是城市环境中日益庞大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校园作为师生教学生活的场所,特定的因素和使用主体决定了环境的基本特点,其环境设计应体现高等学府的特色,而与其它环境规划有所区别;因此需加紧步伐宾弃陈旧的、不合理的设计理念;讲求"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共存"的原则;建立以"师生"为服务主体的设计理念,按照师生活动规律统筹考虑交通、休闲、交往等多种功能,强调人与环境的融合;并从布局形式、空间尺度、环境氛围、交通组织、单体设计等方面为师生营造亲和感,开辟一个赋予学生感受个性成长的需要和心灵成长的力量的天地,营造一个在其中学习和生活会有一种归属感、安全感、舒适感的环境氛围;把学校校园建设成环境宜人的,符合师生员工生活、工作和学习及审美情趣的良好自然生态环境景观场所。因此把"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到校园环境设计中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 学校校园空间的设计原则

校园环境空间划分要以"师生"的心理和行为需求为出发点,寻求各个空间之间的平衡、和谐和统一。现总结学校校园空间的人性化设计原则:

2・1空间的多样性

校园空间的多样性是指以建立整体环境为前提,设计出既满足师生对公共活动空间的向往,又满足他们自我意识所需的个人空间,实现人与环境的对话。具体表现在空间的形态上和功能上。形态上的多样性主要体现在活动场所的多样性,空间类型和层次尽可能丰富,以对应不同行为活动和不同层次的人群的需求。多样的校园空间为师生提供了丰富的交流场所。功能上的多样性体现在空间容纳活动内容的多样性,空间的气氛尽可能的宽容,不仅能容纳公共活动的开展,还要给个体的各种需求提供足够条件。

2・2 尺度的人性化

校园空间形态具有场所尺度与个体活动尺度两个层面,空间的尺度一定与其使用目的相适应;尺度必须要使人们在其中感到舒适。人们的各种行为需要一定的空间,也只有提供了相应的空间,才会有了丰富多彩的生活行为。校园的空间类型,应在研究掌握人们行为习惯的规律上进行规划,将师生引导到校园中来,才能充分发挥校园空间的各种功能。

2・3 空间的文化性

校园空间是一个具有文化内涵和人文特征的场所,它强烈地要求设计者要抓住学校这个小社会的文化特征,并突出学生这个特定主体,强调精神环境与物质环境并重;重视历史文脉,体现校园文化特色,体现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的有机统一。空间文化性的创造,可以吸引师生参与校园各项活动,使校园生活更加丰富多样,富有文化气息。在缺乏文化氛围和底蕴的新校区规划中,空间的文化性创造是促进校园文化氛围形成的重要手段之一。

2・4 景观的自然性

课余时间,学生从充满理性的、有秩序的建筑如教室、图书馆或者宿舍踏入校园,如果所见的都是庄严的建筑、规整的道路和修剪整齐的绿篱,就很难缓解他们紧张的情绪。为满足师生接近自然的需求,在远离建筑的园林绿地空间里应尽量体现自然的景观,充分展示校园景观特色,有利于心情的愉悦与放松,寻回纯朴的天性。校园园林空间设计应以自然与人工巧妙结合,从而达到感性与理性的和谐融合。

2・5 象征性

校园中带有象征性的空间往往具有标志作用,并传达出更深层次的内涵,使意境得以升华,校园的文化氛围也得以加强。例如香港科技大学校园的扇形广场,广场中心作为古代科技象征的大红色日晷雕塑在浅蓝色的建筑背景衬托下,显得格外耀眼夺目,它作为科技大学的象征和引导空间的标志,给人们一个信息:人们已踏入了校园的范围。

2・6 个性

尼采有句名言:"体系可以驳倒,唯有个性的东西吸引我们,这才是永不可驳倒的东西。"校园的每一个空间都应进行精心设计,体现各自特色。空间的精心设计决不意味着豪奢的铺装和华丽的修饰,可适当营造具有校园特色的创意空间,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但校园建设中所体现的个性不宜过于偏颇,避免引起人的乏味、偏激之感。

2・7 教育性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谈到:"对周围世界的美感,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变得高尚文雅,富有同情心,憎恶丑行。"这就是陶冶教育,或曰"情境教育",能产生"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的效应。可见,如若校园园林空间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能经过精心安排,巧妙搭配,使之具有一定的积极的教育意义,可以促进生活在其中的学生高尚精神的追求和积极人生态度的形成。

上一篇: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史范文 下一篇:人工降雨的危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