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鼻在人工气道中的作用

时间:2022-05-07 05:30:00

人工鼻在人工气道中的作用

摘要:目的 探讨人工鼻在气管切开患者的气道管理中的效果。方法 对60例气管切开患者应用人工鼻进行气道管理。结果 应用人工鼻后效果满意。结论 气管切开患者应用人工鼻进行气道管理,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人工鼻 气管切开 护理

人工鼻又称温-湿交换过滤器(HME),是由数层吸水材料及亲水化合物制成的细孔网纱结构的过滤装置,是多种感应器的组合,它能模拟鼻的功能,将呼出气体中的热和水气收集并保留下来,吸气时气体经过人工鼻, 以温热、湿化的状态带入气道内,保证气道获得有效、适当的湿化。同时,人工鼻对细菌有一定的过滤作用,能降低管路被细菌污染的危险性[1]。本科采用美国产专用气切人工鼻对60例气管切开患者进行气道管理,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60例患者均为2013年1~12月在我院呼吸内科重症监护室(RICU)住院的患者,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18~72岁,平均(53.5±6.25)岁。呼吸衰竭33例,重症肺炎19例,气道狭窄8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采用气管切开建立人工气道呼吸机支持。观察组定时湿化;对照组采用人工鼻湿化。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人工鼻持续气道湿化过滤法,即用人工鼻连接于气管套管口,24h更换1次,如有污染随时更换;观察组采用定时气道湿化,即用无菌注射器抽取无菌生理盐水3~5ml缓慢滴入气管切开的套管内,1次/h,并根据痰液黏稠度增减湿化液量与次数。两组基础护理相同,翻身叩背1次/2h,无菌生理盐水20ml加入盐酸氨溴索30mg雾化吸入,1次/6h,肺部有痰鸣音或有咳嗽时随时吸痰,观察组气管套管口用2层湿纱布覆盖,有污染及时更换。

2.护理

2.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痰液污染或阻塞者应随时更换,不能重复使用。

2.2检查呼吸道是否通畅 当人工鼻阻塞时,则会引起气道内压上升,导致肺顺应性降低和气道抵抗的上升。应监测呼吸节律、频率、血氧饱和度、心率,注意缺氧及窒息表现,出现异常时及时更换阻塞的人工鼻。

2.3保持人工鼻与气管导管连接紧密,防止脱落和漏气。

2.4观察患者痰液的量和性状 ⑴痰液黏稠度:Ⅰ度(稀痰):痰如米汤或泡沫状,吸痰后玻璃接头内壁无痰液滞留;Ⅱ度(中度黏痰):痰的外观较Ⅰ度黏稠,吸痰后有少量痰液在玻璃接头内壁滞留,但易被水冲洗干净;Ⅲ度(重度黏痰):痰的外观明显黏稠,常呈黄色,吸痰管常因负压过大而塌陷,玻璃接头内壁常滞有大量痰液且不易用水冲净。⑵痰培养阳性率:多次检出同一种细菌或痰培养菌量≥107cfu/ml可判定痰培养阳性(+)。⑶呼吸道刺激:表现为刺激性咳嗽、血性痰,或肺部哮鸣音。⑷日吸痰次数。⑸湿化程度:湿化不足表现为痰痂形成,湿化过度表现为呼吸急促、痰液呈水样、血氧饱和度下降3%以上。(6)呼吸道阻力:增加表现为呼吸频率增加5次/min以上或出现吸气性呼吸困难。

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0软件,行x2检验。

4.结果

4.1痰液黏稠度比较,见表1。

从表1中可见,观察组痰液黏稠度Ⅰ度1例,Ⅱ度7例,Ⅲ度22例;对照组痰液黏稠度Ⅰ度11例,Ⅱ度10例,Ⅲ度9例;痰培养阳性率比较,观察组10例,对照组3例;日吸痰次数>6次比较,观察组18例,对照组3例;湿化不足比较,观察组21例,对照组1例。两组比较,x2=5.95,P

4.2监测湿化效果 人工鼻内壁可见的水珠越多,证明湿气产出量高,湿化效果好[2]。

5讨论

人工鼻湿化与定时湿化相比有以下优点:(1)提供适宜的温湿度:人工鼻作为被动型湿热交换器,能模拟人体解剖湿化系统,补偿了机体内热和水的丧失;(2)提供有效的滤过:吸入气体经过过滤网滤过后吸入,阻挡了大颗粒菌尘,增加了吸入气体的洁净度,减少了外部细菌的侵入,以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生;(3)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由于吸入气体的洁净度、温度、湿度接近生理需求,痰液分泌量减少,湿化不足、湿化过度、呼吸道刺激征等并发症减少;(4)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人工鼻与气管切开的套管衔接紧密,翻身、咳嗽不易脱落,患者痰液不会外溢,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同时由于吸痰管直接从人工鼻的吸痰孔插入,不用将人工鼻反复拔出,既不会中断供氧,又不增加污染的机会;(5)减少护理时数:应用人工鼻湿化后,痰量和吸痰次数减少,同时由于人工鼻直接接在气切套管上,减少了湿化、滴液、更换纱布、更换导管等工作量,减轻了护理工作量。

参考文献

[1]叶蝶莲,韩月明,赖慧晶.人工鼻在人工气道患者中的应用与护理[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06,11(1):66.

[2]胡靖青,卢佩霞.湿热转换器在人工气道患者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02,16(4):220.

上一篇:视频教学在手术室新护士带教中的应用体会 下一篇:手术室优质护理服务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