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报告注意事项范文

时间:2024-01-22 15:19:22

测试报告注意事项

测试报告注意事项篇1

    随着高新技术在乡镇卫生院临床实验工作中的普及和应用,乡镇卫生院检验工作步入了科技新领域。因此,质量管理是检验学科建设的核心,没有检验报告的高质量,就谈不上学术的高水平,以人为本,一切为了病人的服务宗旨也就成为空话。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推进,病人的自我保护意识逐渐增强,对医疗质量的要求更高。2002年4月1日起开始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中,明确规定“因医疗行为引起的侵权诉讼,由医疗机构就医疗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这项规定被简称为“举证倒置”,即一旦发生医疗纠纷,由病人投诉,医疗机构必须拿出证据证明在诊治活动中一切医疗行为是正确无误的。那么围绕检验报告数据是否准确产生纠纷时,检验科如何举证自己的报告是准确的呢?加强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实施是最重要的证据。

1  必须建立实验室全面质量管理体系

为了保证实验结果的质量,必须对实验全过程进行控制,按系统学的原理建立起一个质量管理体系,认真分析、研究这个体系中各项要素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关系,以整体优化的要求处理好各项质量活动的协调和配合,使可能影响结果的各种因素和环节都处于受控状态,从而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可靠。

过程是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一组彼此相关的资源或活动。一份标本的检验是通过各个环节来完成的,临床医生为了诊断和治疗,书写化验单申请化验是过程的开始或过程的输入,这是实施过程的依据或基础,发出检验报告是输出,一份完整的检验报告全过程结束。一个完整的检验过程一般包含多个横向(直接)过程,包括医生开单、病人准备、护士采取标本、护士或卫生员运送标本、实验室接收与处理标本、分析测定标本、核实与确认检验结果、发出检验报告、医生根据报告数据用于病人的诊断与治疗等。同时,也会涉及多个纵向(间接)过程,这些纵向过程主要包括:(1)临床医生应掌握每项检验项目的实验诊断原理和临床意义,不断与实验室工作人员进行信息交流,以便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体征和病史准确地选择检验项目用于诊断和治疗;(2)护士应熟悉每项实验对标本的要求,根据检查要求告知被检者注意事项,知道在病人服用哪些药物或出于哪些病理生理状态下采集标本,会影响标本的检测结果;(3)卫生员应知道标本在运送时需要什么条件以及如何保证这些条件;(4)检验人员应进行仪器的校准、实验方法的选择、试剂监控、量值的溯源、质量的控制,在发出报告前根据申请单提供的临床诊断和实验室的记录,对本次结果与前次同项目结果做垂直分析,对报告的准确性进行再确认。如何进行这些过程的控制,就是全面质量体系的重要内容。实验室全面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与实施是实验报告准确的保证,也是举证的重要依据。

2  逐项登记记录并妥善保存

完整、详细的实验记录保存是质量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必须详细填写实验室日志,对标本的验收,不合格标本的处理,标本采集、送检、实验及发出报告的时间,室内、室间质量评价结果,仪器的维护、维修,试剂的批间差异,都应有详细记录。另外,管理人员和测试人员必须在记录本上签名,一旦病人投诉时,这些记录就是表明实验室质量的证据。

3  设定每项检验的误差允许范围

由于测定方法的不同,每项实验都有测定值可接受范围(误差允许范围),即同一份标本同时间重复操作测定值可不同,但一定要在允许的范围内。例如美国《clia 88能力比对检验分析质量要求》中,白细胞记数的可接受范围是靶值±15%。如果检验报告为wbc 1.0×109/l,病人提出质疑,实验室可取出保存的标本(在规定的保存期内)再重复检测,检测值落在(0.85~1.15)×109/l范围内,就可以证明检验报告是准确的。因此,在质量手册中应注明每项检验测定值的可接受范围。

4  仪器和试剂要符合要求

仪器、试剂、校准物和质控物等都是保证检验分析准确的关键因素,也是室内质控的核心。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许可制度,所购置的仪器、试剂必须有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许可证。应尽量使用与仪器配套的原装试剂。如用其他厂家的产品替代,使用前要严格鉴定,核准替代品试剂(试条)是否与仪器匹配,能否得出与原装试剂(试条)相同的结果。要保存好仪器和试剂鉴定记录,以作为处理相关医疗纠纷的举证依据。

5  强调检验报告的数据仅对所检测的标本负责

影响检验结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标本的采集过程以及采集标本时病人的生理、病理状态及使用的药物均要影响结果,甚至有可能在采集或运送标本的过程中某些“人为”因素产生的张冠李戴现象。因此,标本的质量是体系中要素之一,也是最不容易控制的环节。实验室应根据实际条件和检测要求,规定标本检测后在实验室内保存的时间,并严格保存,以便在医生或病人对检测报告的准确性提出异议时进行重复检验。

6  操作手册

实验室应建立严格的操作规程,编制实用而完整的操作手册,这也是全面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操作手册的内容应包括标本收集、运送、保存、处理的要求,实验方法及原理、操作步骤、试剂和仪器的要求、实验室工作条件、仪器校准方法及校准物、质控物规格、量值溯源、方法有限性和干扰因素的影响、分析物参考范围、测定值可接受范围、实验注意事项、质量控制措施、室内质量控制规则和失控限等。对于试剂,由于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在审批试剂时同时审批了其操作规程,因此应将使用的试剂和操作规程装订成册,并严格按规程操作。实验室必须妥善保存操作手册,并保存到停止使用两年后才能销毁。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和完好无缺的记录是举证的重要依据。

7  加强室内质控与室间质评

完整的室内质控是监测仪器稳定性和试剂质量的重要方法,也是保证检验结果准确的重要措施。若有失控现象,必须有失控的调查记录和改正措施。室间质评是对实验室检测结果准确性进行考核的重要方向。优良的室内质控和完好的质控记录是举证中的重要参考证据。因此,临床实验室应认真地做好各种检测项目的室内质评,保证检测报告的质量。

8  注意检验报告单的书写方式

检验报告单的书写要规范、整洁,不得涂改,注明报告时间。对检测结果的描述要科学、严谨、真实、可信。如医生申请血涂片找丝虫,报告应书写为:薄(厚)片法,发现(或未发现)丝虫;而不要写:丝虫检查阴性。

实验室应建立报告危及生命的检测结果的书面程序,即当某一检查结果明显异常提示可能危及生命情况时,实验室必须立即向申请检验的医生报告,并有相应的记录。

测试报告注意事项篇2

一、审计风险的成因及存在的主要环节

(一)审计风险的主要成因

1.审计机构自身不当形成的。如审计人员素质、能力的差别造成同类审计业务结论不同;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品质的高低决定审计行为的偏差,导致审计结论的偏差;审计人员在取证和选用证据上,都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如果取证不充分,其结论也就不一定合理;审计操作不规范、审计程序脱节、主观臆断、凭经验办事,就增加了审计的失误率;审计方法选择不当,也将影响审计结论的是否正确等。

2.社会环境对审计风险的影响。这主要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或执行不力,而审计人员又不能觉察所造成的风险。即使审计人员确认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合理或在关键环节上失控,其提出的修正建议是否能够真正适合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活动,也会形成一种修正风险。如果社会及公众审计意识增强,企业便会重视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严格会计核算,其审计风险就会降低。反之则升高。

3.经济环境对审计风险的影响。市场经济成份的多元化,被审计单位行为的不稳定性,如企业改组、兼并、重组等,使审计人员对企业的情况难以全面地反映和评价,获得正确结论的难度加大,从而增加了审计风险。

4.法律环境对审计风险形成的影响。法律是审计工作的依据,如果法律体系不完备或不衔接,审计人员就失去统一的判断标准,增加风险机会。我国先后颁布的《审计法》、《注册会计师法》等明确规定,对审计人员的失职行为和违章行为分别追究刑事责任、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

5.审计方法对审计风险形成的影响。一是审计方法模式滞后,仍停留在账项基础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阶段,而国外已发展到风险导向审计阶段;二是无论采用判断抽样还是统计抽样,它都是根据审计人员的经验主观判断,极易遗漏重要的项目;三是审计操作不规范,如审计人员为了降低审计成本随意放弃一些自认为不必要的审计程序,审计方法的选用不科学,审计报告的编写不明确、不公允等。

(二)审计风险存在的主要环节

1.签订审计约定书环节的风险。签订审计约定书,是委托人与被委托机构之间明确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过程,约定书一旦确定,就对双方均具有约束力。作为审计方,必须按约定的内容、要求按时出具审计报告,否则就构成违约。一般情况下,除老客户外,会计师事务所对被审计单位内部财务制度和内控系统是否健全和有效并不了解,而这些方面的状况又恰恰是审计机构和注册会计师能否得出客观、真实审计结论,发表客观、真实审计意见的基础。在现实中存在这样一种情况,只要客户上门并满足给钱这个条件,审计机构就把风险抛之脑后,按委托方的要求草率地订下约定书。结果有的在接触对方的审计资料后,才发现工作量非常大,为了赶进度,不按规章的要求进行审计,有的对被审计单位财务记录和原始凭证虽根本没有可信度,但为了提供审计报告而凭经验和逻辑进行推理。这样的审计报告通常会存在审计风险。因此,可以说签订约定书环节是产生审计风险的源头。

2.审计抽样的风险。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正确运用审计抽样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审计效率,同时也能保证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因为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对被审计单位的所有经济事项所涉及的财务收支都查实,而每一经济事项在财务会计上的反映真实与否,又关系到企业财务报表的客观性、合法性和真实性,这就有一个“公允”的问题。就是说,注册会计师要回答的仅是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反映了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而不是保证其绝对真实。虽然公允的要求减轻了注册会计师的责任和风险,但要达到公允的程度也并不容易,误差必须控制在可容忍的范围内。这就要求抽样要有可靠性,组成适量、有效的样本,以尽可能提高样本对总体的反映程度。否则,样本总体反映的情况差异超出可容忍的范围,就会使注册会计师对抽样结果产生信赖过度和误导错误,审计的公允性就会丧失,审计信息就有可能产生重大误导作用,形成审计风险。

3.审计取证环节的风险。审计证据是形成和支持审计意见的基础。错误、失真的审计证据必然得出错误的审计结论,不全面、不充足的审计证据必然会得出片面、不可靠的审计结论。

4.审计报告环节的风险。审计报告是审计的成果,也是追究审计责任和承担审计风险的具体依据。按照审计程序和正常逻辑思维,审计报告是依据审计约定书规定的内容和要求,依据审计抽样、取证所形成的工作底稿做出的,好像审计风险应存在于审计报告以前各环节。事实上,撰写审计报告本身不但存在风险,而且是防范风险的重要环节。因为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如果在审计报告中忽视风险的客观性,把查证结果的真实性进行绝对化肯定,并且忽视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责任,一旦有误,就可能产生风险。如果审计报告对审计的时间和空间范围表述不清,也有可能使审计报告的使用者产生误解,形成风险。此外,审计报告对有关关联问题、或有事项等的表述以及对被审计单位财务状况的影响的表述是否准确、得当,也有可能产生风险。

二、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一)从审计机构和人员方面看

要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系统的审计工作制度,以确保审计工作质量;增强审计工作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提高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强化业务培训,全面普及后续教育;严格遵守《注册会计师法》和《独立审计基本准则》及独立审计具体准则与独立审计实务公告,依法审计;严格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准则》的要求执业,遵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做好审计计划,尤其是审计风险的分析工作;有效运用审计抽样方法,重视审计取证工作;谨慎选择被审计单位,并与被审计单位签订业务约定书;提取风险基金或购买责任保险;聘请熟悉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律师。

(二)从审计程序的层面分析

1.受托阶段。要详细了解委托人的委托目的和业务内容,对可能产生的风险进行预测和分析,只有通过充分了解确认有承办能力,才能签约。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分清各自的职责范围,并对委托事项进行协商。要如实向委托人介绍社会审计的规定,以防以后发生误会。同时,审计机构还要注意防止委托方提供的假证据,在签约时要写明委托方对提供的资料的完整性和真实性负责等内容。

2.准备阶段。事务所要根据承办项目的要求和任务,以及被审计单位的行业特点和情况复杂与否,确定选派专业性强、能胜任的审计人员组成审计组。制定好审计项目、内容、目标、方法和任务等工作计划。

3.实施阶段。这一阶段的审计风险防范有三个重要环节:首先是审计取证,审计人员取得的证据必须充分、有力、合规合法、客观真实,具有可证性,收集的证据一定要经过审计人员、被审计单位的主管和有关人员共同签章才可生效。其次,应规范审计工作底稿,因为,审计工作底稿是审计人员在审计活动中制作的“原始凭证”。最后,审计人员应严格自律,自觉执行执业标准和职业道德规范。

4.报告阶段。提交报告前,应对审计工作底稿中有关重点问题、重要程序和对审计报告有直接影响的部分进行认真复核,确保准确无误。起草审计报告时,对审计报告中的审计结果及依据和审计评价及建议,要注意符合业务约定书约定的项目、内容和要求,做到事实清楚、客观公正。审计依据要准确,文字简练、措辞恰当、表达清楚。初稿形成后,送交委托方征求意见并限期给予书面反馈意见,要对委托方反馈意见的采纳情况予以说明,作为工作底稿归档。在发送报告的同时,要将各种相关资料整理归档。

(三)实施审计项目时

1.审计组及其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项目时,应当先对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和内部控制进行问卷调查和进行符合性测试,对被审计单位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高低做出评估,看其内控是否严密,并找出弱项,以作为实质性测试时的重点。

内部控制问卷调查可以由被审计单位管理部门自我评价,主要评价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内部控制问卷调查,只能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做出初步评价,要真正评价企业内部控制的质量,必须通过符合性测试。符合性测试主要是通过一定的审计方法,测试被审计单位业务活动的运行与相关内部控制的符合程度,找出弱项,确定实质性测试的重点。

2.在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进行问卷调查和符合性测试后,根据其评价以及对内部控制松弛部分和汇总的弱项,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并应当实施详尽的实质性测试程序,以便将检查风险以及总体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水平。在实施审计项目时,具体应进行以下实质性测试:

(1)流动资产类实质性测试。包括货币资金、短期投资、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及坏账准备、预付货款、其他应收款、存货、待处理流动资产净损失等项目的测试。流动资产的特点是流动性强。有些项目收支频繁,余额经常变动,如货币资金、存货等,需要经过盘点才能确认它的余额;另有些项目,是与其他单位的往来结算,如银行存款、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等,必须通过向对方单位询证才能确认。因此,盘存、函证是流动资产类实质性测试常用的方法。

(2)长期和固定资产类实质性测试。包括长期投资、固定资产和累计折旧、再建工程、无形资产和递延资产等项目的测试。长期和固定资产类项目的特点是使用期限较长,并在使用中保持原有形态,特别是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递延资产的价值都是分期摊销的。因此,盘存、计价、计算是长期和固定资产类实质性测试常用的方法。

(3)负债类实质性测试。包括短期借款、应付票据、预收账款、其他应付款、未交款项、预提费用、长期借款等项目的测试。除预提费用外,都是往来结算项目,审计方法主要是函证或计算核实。

(4)所有者权益类实质性测试。包括股本、资本公积、未分配利润等项目的测试。审计方法主要是查证有关规定、计算核实。

(5)损益类实质性测试。包括产品销售收入、产品销售成本、销售费用、销售税金、其他业务利润、管理费用、财务费用、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本年利润、所得税等。审计方法主要是查证有关规定,计算核实。

(6)其他类实质性测试。其他类审计主要是在实质性测试阶段需要关注的其他问题,如关联交易、或有损失、期后事项、持续经营能力等。这些事项不是都能从凭证账册中发现的,有的需要被审计单位提供,有的需要通过与管理人员和有关人员交谈了解,或通过有关合同、章程联系起来分析才能知道。对这些资料的取得,都要通过审计工作底稿记录下来,在审计报告中作恰当的披露。

3.审计组及其审计人员除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进行问卷调查和符合性测试,并实施详尽的实质性测试程序外,为降低审计风险还应要求被审计单位签署一份“被审计单位声明书”。这是因为对被审计单位的审计是建立在被审单位提供的会计资料和其他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的。如果被审计单位提供的资料不完整、不全面、不真实,审计人员据以做出的审计结论可能是错误的,从而会导致对审计成果使用者的误导。因此,要求被审计单位发表声明,表明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完整性承担责任。

测试报告注意事项篇3

2008年教材与2007年教材相比没有本质的变化,但对个别章节进行了增减和修改。主要变化如下:(1)在第5章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中,增加了2007年6月颁布的《关于审理涉及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活动中民事侵权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的内容。(2)将第6章第六节“审计业务约定书”的内容调整到第8章“计划审计工作”的第一节初步业务活动的内容中。(3)对第7章第二节“审计工作底稿”的内容重新进行了梳理。(4)对第12章“审计抽样”的内容进行了重新编写。(5)第13章至第17章中个别实质性程序有所修改。

二、《审计》章节重点、难点分析

根据2007年考试情况及考试大纲的要求,2008年审计考试仍应注重审计理论结合实务,以实务为主的考查方式。为此,建议考生关注以下重点内容。

(一)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职业道德的是经常考查简答题的内容。2007年的考试中职业道德的内容仅在业务质量控制的简答题中有所涉及,并没有直接命题。因此,在2008年的考试中考生对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既要把握好客观题,也要掌握好简答题。应做到根据题目所描述的具体情况,分析判断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是否违反职业道德。对职业道德规范的掌握,应特别关注独立性、收费与佣金、与执行鉴证业务不相容的工作和接任前任注册会计师的审计业务等具体内容。

(二)会计师事务所业务质量控制业务质量控制准则是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体系中的管理标准,是会计师事务所为了保证相关人员在执业过程中遵守相关技术准则(审计准则、审阅准则、其他鉴证业务准则和相关服务准则)和职业道德规范,所制定的控制政策和程序。尽管在2007年的考试中,对该内容考查了简答题。但对于业务质量控制要素及其内容考生仍应掌握;特别是职业道德规范、客户关系和具体业务的接受和保持、业务执行和监控等内容。

(三)财务报表审计的责任划分及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2008年的审计考试大纲中要求考生明确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由于注册会计师执行的会计报表审计最终是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发表意见,这也就注定了区分管理层、治理层对财务报表的责任和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审计的责任的重要性。应该说,注册会计师只是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的鉴证人,并不是保证人,被审计单位管理层才是会计报表的保证人。考生应特别注意将财务报表审计的责任划分与具体审计案例结合进行分析,并能够正确运用相关的司法解释。在这里考生应明确:第一,注册会计师只有按照审计准则的要求实施审计,保持合理的怀疑,才能履行好审计责任;第二,注册会计师无论怎样努力也难以做到绝对保证,只能做到合理保证。

(四)审计具体目标一是管理层对会计报表的认定。财务报表审计业务属于基于责任方认定的业务,管理层批准报出财务报表,就意味着对财务报表作出了认定。认定包括对交易和事项的认定;对期末账户余额的认定和对列报的认定。这部分内容属于重要的审计理论。考试题型也多样化,既可以考查客观题,也可以考查简答题甚至综合题。但近年的考试中,单独考理论的内容比较少,对这部分知识的考查主要是理论结合实务,也就是要求考生应做到将认定目标理论与重要项目的实质性测试程序相结合,融会贯通。近年考查的简答题经常针对所列示的各项认定,要求列示出注册会计师为实现各认定的审计目标应实施的最常用的实质性程序。二是审计具体目标。对认定、目标和审计程序的三者的关系可简单描述如下:

[字体:大 中 小]

审计目标是基于审计总目标和管理当局的认定推论得出的。要实现审计目标,必须实施具体的审计程序,最终才能对会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考生应将审计目标理论与财务报表各业务循环的具体审计实务(13-17章)相结合,融会贯通。这部分知识可以考查各种题型。如在近几年的客观题中经常针对注册会计师要实现的审计目标,列示若干审计程序,要求考生指出其中恰当或不恰当的审计程序等。

(五)审计重要性审计重要性,属于审计理论中的重点、难点和考点,各种题型均可能涉及。考生应掌握:第一,审计重要性的含义;第二,审计重要性的运用。对于重要性的运用应重点把握两个方面,首先,在计划审计工作时在财务报表层重要性水平和账户交易认定层确定重要性水平;其次,在评价错报影响时,如何考虑重要性。

(六)风险导向审计的基本思路根据有关风险导向的审计准,可以将风险导向审计的基本思路归纳如下:第一,注册会计师应当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以足够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而该过程中注册会计师通过实施的询问、分析程序以及观察和检查程序来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的重大错报风险就是风险评估程序。第二,注册会计师应当针对评估的财务报表的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以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b(这里的进一步审计程序包括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

(七)财务报表审计中了解和测试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内部控制理论知识属于重要的知识。考生应将内部控制理论与各业务循环内部控制的实务结合起来,融会贯通。考生还应把握好对内部控制的了解和测试。例如2005年的第二个综合题,资料中描述了注册会计师所了解的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情况,要求考生能够指出其是否存在重大缺陷,提出改进意见,进而确定控制测试程序,指出涉及的相关认定等。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设计有重大缺陷和执行失效的地方,就是会计报表存在或很可能存在重大错报漏报的领域。

注册会计师在财务报表审计的风险评估程序中应当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以评价其设计的合理性及是否得到执行,最终确定是否准备信赖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确定是否实施控制测试程序以确定控制运行的有效性)。控制测试是注册会计师在设计实施进一步程序可以执行的程序。通过控制测试以确定注册会计师预期信赖的内部控制是否得到有效的运行,最终确定通过实质性程序应获取的保证程度。

(八)审计抽样2008年考试大纲要求考生掌握审计抽样。而且在近几年的考试中客观题和综合题均涉及了审计抽样的知识。考生应在掌握好审计抽样基本概念的前提下,掌握注册会计师如何在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中设计样本,选取样本,以及对样本结果的评价。

(九)各业务循环主要账户的重要实质性测试属于重点、难点和考点,各种题型均可能涉及,近几年所占分数较多,充分体现了突出实务的命题原则。考生应注意:第一,将主要账户的认定目标理论与实质性测试程序结合;第二,掌握好函证、监盘、截止测试、分析程序等;第三,还要特别注意掌握好有关的会计知识。

(十)完成审计工作这部分内容主要体现在今年教材的第18章,属于非常重要的内容,不仅涉及审计准则,还涉及到一些会计准则,在考试中,各种题型均可涉及。考生应从以下方面掌握完成审计工作的内容:( 1)期初余额。注册会计师首次接受委托的情况下,由于期初已存在的余额是财务报表的组成部分,而且可能对本期报表具有重大影响,因此,注册会计师应关注期初余额,实施适当的审计程序,以合理确信其不存在对本期财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的错报。为此,考生应明确期初余额的性质、审计程序及其对审计报告的影响。(2)期后事项。注册会计师在对财务报表进行审计时,不仅要审会计年度内的交易事项,还要考虑所审会计年度之后发生和发现的对财务报表和审计报告产生影响的事项,即期后事项。考生应明确期后事项的含义和种类;各时段期后事项注册会计师的责任及其所采取的措施。(3)差异调整表和试算平衡表的编制。考生应掌握好调整分录的编制。

(十一)审计报告在历年的考试中审计报告特别是审计报告类型的确定是必考的知识,而且是经常出综合题的内容。要求考生必须能够根据审计所发现的问题首先提出正确的处理建议,其次,根据重要性和被审计单位管理层是否接受注册会计师提出的处理建议,确定审计报告的类型,最终,根据审计报告的内容和确定的审计报告类型草拟审计报告。

测试报告注意事项篇4

关键词:审计意见 遗传算法 财务指标

一、引言

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报告中出具的审计意见是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的概要表征(韩丽荣,2006),其以简单而明确的形式,向资本市场传达财务信息可靠性的信号,影响着投资者及其他利害关系人的经济决策。虽然审计意见是注册会计师在收集了大量审计证据后出具的,可是如果能根据相关财务信息,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审计意见的类型进行合理预测,将会大为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效率。因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遗传算法建立了审计意见类型的预测模型。这一模型可以为注册会计师出具审计意见类型提供辅助判断;或者作为注册会计师在接受审计前筛选客户的一种辅助手段;同时也为投资者和其他利害关系人证实和监督注册会计师的工作提供有益帮助;还可以作为法庭判断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辅助工具。

Dopuch等(1987)曾进行了基于财务指标和股票市场变量的审计意见类型预测,使用了probit模型,变量包括:资产负债率的变化量、应收账款占总资产百分比的变化量、存货占总资产百分比的变化量、期末总资产账面价值的自然对数、当年是否亏损一虚拟变量1表示亏损、在纽约或美国证券交易所上市时间是否超过5年――虚拟变量1表示超过5年、市场模型回归出的斜率即贝塔系数β的变化量、从市场模型回归出的投资回报的剩余标准差的变化量、股票回报率减行业回报率(行业指数)。朱小平、余谦(2003)进行了上市公司财务指标与审计意见类型相关性的logistic分析,研究假设是:认为当公司的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较差时,公司管理当局出于各种动机粉饰财务报表的可能性会增大,从而得到非标准审计意见。刘爱东等(2005)使用上年审计意见类型、资产负债率、净资产收益率正负变化等作解释变量,进行了审计意见类型预测的logistic分析。蔡春等(21305)进行了上市公司审计意见类型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发现资产规模、是否被sT、资产负债率、总资产周转率以及事务所规模是影响上市公司审计意见的主要因素。张玲等(2006)基于“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财务报告,其会计信息失真的可能性和程度均大于被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的财务报告”这一假设,将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上市公司作为会计信息失真的企业,被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公司作为配对样本。使用财务指标和Fisher判别分析方法,建立了会计信息失真公司的判别模型。由于统计方法会受到诸如多元正态分布、多重共线性、样本完全分离等统计约束,而且预测准确率低于计算智能模型,因此本文使用遗传算法建立了审计意见类型预测的规则积分模型,不但不受统计约束,而且判别规则透明清楚易应用、预测准确率更高。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从审计报告看,审计意见类型包括:2003年前的标准无保留意见、无保留意见加说明段、保留意见、保留意见加说明段、否定意见、否定意见加说明段、拒绝发表意见;2003-2006年的标准无保留意见、无保留意见加事项段、保留意见、保留意见加事项段、否定意见、无法发表意见;2007年起的标准无保留意见、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保留意见、否定意见,无法发表意见等。尽管在理想状态下,审计意见类型应与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无关,但为了更清楚地了解公司获得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具体原因,对审计报告进行统计,结果显示: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公司大都在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等方面直接或间接出现问题,如亏损、应收账款坏账损失、主营萎缩、借款逾期、担保逾期、诉讼赔偿、持续经营疑虑、关联交易、大股东资金占用、资产被冻结抵押、资产置换重组、审计范围受限、违反会计制度等。违反会计制度进行会计报表舞弊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以业绩考核、私人报酬最大化、取得银行贷款、发行股票及配股、仕途晋升为目的,一般调高利润或高估资产低估负债;另一种是为了少交税款,而调低利润或低估资产高估负债。通常前一种类型危害更大且数量多,换言之当公司业绩差时,舞弊的动机更强烈,公司未予调整或调整而审计范围受限,从而更易收到非标准审计意见。另外,会计报表也显示: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的公司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大多数处于正常状态(尽管也有少数公司业绩较差)。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反映公司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财务指标,采用积分的方法综合评判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试图找到审计意见类型与财务指标组合之间的对应关系,从而进行标准审计意见和非标准审计意见公司的预测,因此提出如下假设:

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与其获得的审计意见类型相关。即当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较差时。更多获得非标准审计意见;反之获得标准无保留意见

(二)基于遗传算法的审计意见类型预测方法遗传算法是重要的数据挖掘工具之一,由美国Holland教授于1975年提出,是以达尔文自然进化论和孟德尔遗传变异理论为基础的求解复杂全局优化问题的仿生型算法,其以适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为进化策略,对包含可能解的群体反复进行选择、交叉、变异等遗传学操作,从而使种群不断进化,以搜索到最优解。基于遗传算法的审计意见类型规则积分预测模型的通用形式如(表1)所示。首先寻找每个财务指标的最佳判别点以及每个财务指标相对应的得分,然后把某个公司的财务指标与最佳判别点进行比较,决定是加分还是减分,最后根据该公司多个指标的累计积分大小判断该公司应获得审计意见的类型。(表1)中X1-Xn是公司的财务指标,n是指标数;Cl-Cn是财务指标的阈值;V1-Vn是各指标的得分,类似于权重,但却和阈值交互影响,不同于普通的权重,各得分的取值范围限定在[0,1]之间。阈值和各指标得分均由遗传算法搜索得到。累计积分最初设为0,如果公司最终累计积分大于等于零就判为标准无保留意见,否则就判为非标准审计意见。Vi(i=1…n)前面的正负号取决于财务指标,如果该指标越大公司绩效越好,如总资产净利润率,则当Xi≥Ci时加上Vi,当Xi

(三)样本选取使用当年的财务数据预测当年的审计意见类型,本文从CSMAR数据库中过滤出了沪深A股2000-2005年不含金融类的所有上市公司数据作样本,经过数据清理,如查询新浪财经股票网填补空缺数据、删除数据缺损较多的个别样本,最后得到共7208家公司作样本。将所有样本分为两个集:训练集和测试集,训练集用于训练模型,测试集用于测试模型预测的准确率。其中训练集由2001-2003年的公司组成,共计3574家公司,包括404家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公司和3170家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公司;测试集由2000、2004、2005年的公司组成,共计3634家,包括460家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公司和3174家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公司。在所有

样本中,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公司占12%,而无保留意见加说明段或事项段类型占非标准审计意见总数的54%。

(四)指标选取笔者最初挑选了26个财务指标,根据经验和文献最终选取了15个指标,以反映公司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发展能力、现金流量水平和公司规模,如(表2)所示。根据假设定义各指标与审计意见类型之间的关系如下:一是流动比率、营运资金比率、应收帐款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净利润率、流动资产净利润率、固定资产净利润率、主营业务利润比重、总资产增长率、ln(总资产),假设上述指标越大公司绩效越好,公司越可能收到标准无保留意见。因此,积分符号为正。二是资产负债率、管理费用比例、财务费用比例,假设上述指标越大公司绩效越差,公司越可能收到非标准审计意见。因此,积分符号为负。

(五)指标均值差异检验使用SPSS软件对训练集的标准审计意见和非标准审计意见两类公司15个指标的均值进行差异性检验。柯尔莫哥洛夫一斯米诺夫正态检验显示,两类公司的指标均未同时服从正态分布,因此使用两独立样本曼-惠特尼方法进行检验,结果是显著性概率p均小于0.001,说明两类公司指标均值存在显著性差异。另外,标准无保留意见公司与无保留意见加说明段公司、与无保留意见加事项段公司、与保留意见公司(x1、X2、x3、X8、X13、X15除外)、与保留意见加说明段公司、与保留意见加事项段公司、与拒绝发表意见公司、与无法发表意见公司的指标均值也存在显著性差异,显著性概率p

三、基于遗传算法的审计意见类型预测模型

(一)模型构建本文采用Visual Foxpro编程,提取了审计意见类型的预测模型,如(表4)所示。采用染色体实数编码和40条染色体。每次进化保留上代4个最优个体。根据试算和经验交叉概率取0.65。阈值和积分的变异概率取为:进化的前100代取0.035,大于100代取0.005。终止进化条件为进化500代停机。

(二)预测分析累计积分最初为0,该模型表示如果某公司的流动比率x1大于等于1236就累加上0.411分。小于1.236就减去0.411分;如果财务费用比例x5大于等于5.564%,就减去0.303分,小于5.564%就加上0.303分。依次类推。最后该公司累计积分大于等于0,就预测公司获得标准无保留意见报告,如果累计积分小于0,就预测公司获得非标准审计意见报告。该模型预测准确率如(表5)所示,其中训练集回代准确率分别为:非标准审计意见79.70%、标准无保留意见80.60%,总准确率80.50%。测试集预测准确率分别为:非标准审计意见78.48%、标准无保留意见79.14%、总准确率79.06%,其中否定意见、拒绝发表意见和无法发表意见预测全部正确。包括训练集和测试集的所有样本的预测准确率为:非标准审计意见79.05%、标准无保留意见79.87%、总准确率79.77%。

如(表5)所示,2000-2002年度无保留意见加说明段类型预测准确率较低,可能原因是:1996年施行的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7号一审计报告中规定,当注册会计师出具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时,如果认为必要,可以在意见段之后,增加对重要事项的说明。但部分审计报告中的“重要事项”并没有重要到2003年以后的“可能导致对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疑虑的事项或情况”,或者“可能对会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的不确定事项”那样重要程度,即2000-2002年度的无保留意见加说明段类型,如果按照2003年以后的标准划分,大部分应归类于无保留意见加事项段中。少部分应归类于标准无保留意见中。(表5)也显示,无保留意见加说明段报告年平均数,多于无保留意见加事项段报告年平均数,如果按照2003年以后的标准,多出的且说明段事项内容不那么重要的报告将划归于标准无保留意见中。如果剔除无保留意见加说明段样本,则测试集的非标准审计意见预测准确率上升到85,05%。以000597东北制药为例,其2005年度的审计报告类型为保留意见。2005年的15项财务指标分别为:X1=1.281,X2=0.219,X3=3.396,X4=10.579%。X5=2.056%,X6=3.487,X7=0.776,X8=60.830%,X9=0.565%,X10=0.803%,x11=2.328%,X12=10.432,X13=8.969%,X14=-5.323%,x15=21.555。代人模型计算其累计积分等于-0.197,因此预测其2005年审计意见类型为非标准审计意见,预测结果正确。

四、结论与局限

测试报告注意事项篇5

【关键词】试验检测 ;盲样;管理

引言:试验检测的过程是一个系统的过程,从填写委托单开始到出具试验检测报告,在整个检测过程中都应遵循“科学、公正、客观、诚信、准确、及时”的质量方针,从而使出具的检测报告具有公信力、说服力。试验检测机构实行盲样管理、盲样检测是履行“科学、公正、客观、诚信”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出具的具有证明作用的检测报告有公信力、说服力的重要方法。所谓盲样管理就是指在试验检测过程中,试验检测员不知道样品的委托单位、工程名称、强度等级或标号等,这些具体信息只有收样人和样品管理员知道,而收样人和样品管理员不得参与试验检测工作,从而杜绝了试验检测人员伪造数据等现象的发生,保证试验检测过程的科学、公正、公平和试验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1、盲样管理样品的接收

样品的接收分两种,一种是委托单位自行到试验检测单位送样,一种是委托检测单位现场取样、送样。针对第一种,由委托单位将样品送至检测单位,委托人填写《委托单》,委托单应详细写明工程建设相关信息和样品相关信息、检测标准、评定依据等,由收样员仔细核对样品的种类、名称、数量、状态、样品附件(如出厂合格证)等,检查样品有无损坏、变质、样品数量是否满足检测要求。收样员在对样品的核对和检查过程中发现不符合要求的不得收样,需要重新送样的,要求委托方重新送样,符合要求的样品收样员在核对委托单信息和样品信息无误后在委托单上签字,将委托单客户联交予委托人。针对第二种情况,检测人员应在委托人员和见证人员的监督下,按照标准取样方法,按随机抽样的原则,抽取样品并打好包装,由委托单位现场填写委托单并注明取样的检测人员,检测人员将样品交收样员进行收样,收样程序严格按规定进行。

注:1、本《委托单》一式三份,监理(建设)、施工、检测各一份;2、施工单位应将本委托书及其检测试验报告一并归档;3、见证人签名处应加盖见证单位章。

2、样品的管理

收样员收样后随即送到样品储存室,交由样品管理员按本单位规定对样品统一编号,粘贴样品标识单(见表1),并将样品移入储藏室,对温度和湿度有要求的样品,应移入规定温度和湿度的储藏室,样品在移动和储藏过程中不得损坏、污染,样品标识应清晰明了、易于识别,但样品仅标识样品编号、名称、类别、数量、状态等,样品的委托单位、委托人、生产厂家等委托信息不得标识,样品的参数信息不影响检测工作进行的不得标识。标识后的样品应按类别整齐摆放,易于查找和取放。

样品标识单 表1

委托单编号 样品编号

批号 取样地点

取样日期 处置日期

流转状态 待检 在检 已检

3、样品的检测

收样人员将《委托单》送检测单位任务下达者,由任务下达者给试验检测人员下达《检测任务单》,《检测任务单》仅写明任务单号,检测项目、必要参数、检测负责人及辅助人员等,不向检测人员透露样品其他信息。针对本单位检测人员取回的样品,《委托单》上已经注明了取样人员,下达任务单时不再将此项检测任务下达给取样人员,坚持“提供样品的不知道是谁检测的,检测的人不知道是谁送的样品”。

《检测任务单》由综合管理部文员送达检测人员,检测人员凭《检测任务单》到样品储藏室领取样品。领取样品时应再次仔细核对样品,确认无误后按照规定的标准、规范进行试验检测,试验方法和试验环境必须符合要求。检测过程中及时填写试验检测原始记录,检测结束后计算、整理试验数据,形成完整的原始记录,签名后将原始记录提交给试验检测报告出具的部门,由该部门资料员统一出具试验报告。原始数据、记录要留存备查,具有可追溯性。检测人员仅提供试验检测数据和原始记录,不参与试验报告的编写,试验检测人员自始至终都不知道该样品的委托单位、生产厂家、委托人等信息。

4、出具检测报告

试验检测报告由专职资料员及时出具,在出具报告的过程中,不得向无关人员透露检测报告中的信息,并严格按原始记录、数据出具报告,不得扭曲事实、出具不实报告。授权签字人在审核试验检测报告时要对照原始记录、数据仔细审核,无误后方可签发。

5、样品的处置

检测完成的样品按委托方的要求做处理,需要将检测后的样品返还的,由样品管理员重新编号、标识、储存,及时返还委托方;需要按规定时间留样的,样品封存,按规定的数量将样品存放在温度、湿度符合要求的地方,并贴好标签、注明样品的信息;检测完成无特殊要求的可直接处理。

6、盲样检测管理的注意事项

(1)样品接收时,一定要检查样品的外包装有无特殊标记、委托单位不经意留下的单位或样品信息、其他有可能透露委托单位信息的记号等,一旦发现有记号,要及时清除与委托单位有关的标签、标识,以免泄露客户信息。有些委托单位,习惯在外包装上用记号笔写上单位的相关信息,如果不认真查看或不清理,直接贴上样品标识,很容易将委托方信息泄露。

(2)样品标识单的固定针对不同外包装采用不同的方式,以保证编码标识在试验完成前清晰有效、不脱落。

(3)严格控制样品室人员的出入,检测人员不得进入样品储藏室,由样品管理员统一负责样品的领取,以保证样品的原始性与准确性。有些试验室样品管理不严格,随便出入,有可能出现样品丢失、更换样品等现象,导致使用检测结果不准确、失真。

(4)收样人员应严格按照试验室保密制度对样品信息进行保存,如需查询,应严格按相关制度上报,批准后才能查阅。同时,收样员知晓委托单位信息,但不得将信息透露给样品管理员;样品管理员负责样品编号,不得将样品编号告知收样员。

在落实盲样管理各项程序的同时,执行从源头抓起、严守各环节流程、认真审核原始记录和试验报告的工作流程,严格杜绝试验检测人员与委托单位人员的直接接触,从源头上使收样成为盲样;规范收样程序并严格执行,制定完整收样流程,对来样统一编号,统一管理,对试验结果认真分析、评定、对不合格样品及时给出处理意见,使盲样管理的各项制度落到实处。

7、结语

试验检测工作的公平性、公正性是检测单位工作的生命和核心,确保这一宗旨就必须实行盲样检测。为了保证检测数据的公正性和权威性,避免人为因素对检验数据的真是结果产生干扰,按照盲样管理运行程序对样品的接受、流转、储存、处理以及样品识别等各环节实施有效控制,保证样品的代表性、有效性、完整性和必要时的可追溯性。

参考文献:

[1]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试验室资质认定工作指南【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7

测试报告注意事项篇6

【关键词】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注意事项

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是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重要技术支撑,也是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的最后技术把关环节。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是环境监测依法为环境管理提供技术支持、技术监督和技术服务的直接途径,是落实环评和“三同时”制度的重要环节。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监测在项目建成后试生产阶段进行,是对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建设、运行及其效果、“三废”处理和综合利用、污染物排放、环境管理等情况的全面检查与测试。

2001年环境管理部门根据《建设项目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253号)和《建设项目管理办法》(环保部原环保总局第13号令)的规定,依据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结果并通过现场检查的手段,考核建设项目是否达到环境保护部门要求的管理方式。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工作不断增加,验收监测管理和技术队伍不断扩大,同时也存在人员新老交替、各地技术及理论水平不均衡等现象。本文就在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过程中所经历的需注意的事项进行探讨。

一、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质量控制

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中质量控制是一项基础工作,只有在质量上得到了保证才能体现出验收监测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才能为环境管理起到技术支撑作用。

1.1 监测站的计量认证工作

我国计量法中规定,一个监测站(实验室)对外出具监测数据和监测报告的前提是必须经过技术监督部门的计量认证工作,在取得了计量认证资质后方可进行各种监测工作。

另外务必保证参与的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中的各种监测项目在通过的计量认证资质中有所包含的。没有包含的也应按计量认证规定来实施扩项等相关工作来保证所出具的监测数据和监测报告准确可靠。因此在出具的验收监测报告上必须有计量认证的标识作以保证。

1.2 人员情况

参加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现场监测、采样、分析和方案及报告编制人员,均要按国家有关规定持证上岗。尤其是验收监测方案和报告编制人员,还有项目负责人均应具备由国家环保部颁发的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培训合格证书。技术人员最好是学环境工程的,审核人知识点要全面一些。

1.3 设备情况

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所使用的仪器设备均要由有资质的检定部门进行检定并出具合格的仪器设备检定证书方可使用。不能够进行检定的仪器设备也需通过自校准可比对等方式并充分按国家量值溯源要求进行认定。将所有的检定证书或有效的认定材料复印件随仪器设备一起携带。

1.4 监测方法及标准规范的使用

监测方法务必是现用可行的国家已出版并已实施的标准方法,也就是计量认证已认证的监测项目及方法。所有标准规范也务必是国家现用可行的,另外这些标准和规范的单行本务必已存档的。一般情况下,应以环境影响评价阶段所执行的环境标准作为验收阶段的验收标准。如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在环境影响评价的批复文件中,有特别要求的,应当按照批复文件的要求进行验收。如出现新标准时对水气污染物排放情况进行校核,说明是否能满足新标准的要求,如果出现满足原标准,但不能满足新标准的情况,可以通过验收,但应在建议中提出验收后继续改进的建议。

1.5 监测分析中的质量控制

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分析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按国家有关规定、监测技术规范和有关质量控制手册进行。

(1)水质监测分析:采样过程中采集不少于10%的平行样;实验室分析过程一般加不少于10%的平行样;对可以得到标准样品或质量控制样品的项目,在分析的同时做10%质控样品分析;对无标准样品或质量控制样品的项目,若可进行加标回收测试的,可在分析的同时加做10%加标回收样品分析。

(2)气体监测分析:采样器在进现场前对气体分析、采样器流量计等进行校核;采样过程中采集不少于10%的平行样。

(3)噪声监测分析:监测时使用经计量部门检定、并在有效使用期内的声级计。

(4)固体废弃物监测分析:采样过程中采集不少于10%的平行样;实验室分析过程一般加不少于10%的平行样;对可以得到标准样品或质量控制样品的项目,同时做不少于10%标准样品或质控样品;对不可得到标准样品或质量控制样品,可以做加标回收样品的项目,同时做不少于10%的加标回收样品。

这些方法也应是每次监测均要实施并有明晰的原始记录的进行存档,在报告中也要有所说明的。

1.6 记录和报告的质量控制

验收监测的采样记录及分析测试结果、报告等,按国家标准和监测技术规范有关要求进行数据处理和填报,并按有关规定和要求进行三级审核。

二、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中风险防范工作重点

2.1 审核清洁生产情况

清洁工艺应符合:选用高效、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艺,工艺过程配置合理,高效设备,能量消耗低,副产物少,新鲜用水量水,污染物产生量、排放量,中间物料循环利用、三废综合回收利用,技术经济指标先进,安全可靠程度高,生产过程运行稳定,

清洁原辅材料及能源应符合:根据实际可能合理选用原辅材料,利用无毒、无害原材料,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新能源,提倡常规燃料的清洁化使用

清洁的产品应符合:产品质量保证,合理利用产品功能和寿命期,合理包装,包装材料易于回收、复用及再生。

2.2 检查防范措施的可行性

根据环评中对风险评价的结果,按照环境风险管理部门提出的要求,检查企业制订的风险管理计划和防范措施.是否对项目存在的潜在危险、有害因素、可能发生的突发性事件(一般不包括人为破坏及自然灾害)、引起有毒有害和易燃易爆等物质泄漏,确定有效的控制技术、管理程序。

2.3 检查防范措施的针对性

要参照《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0)要求,检查企业对四类142种爆炸性、易燃性、活性化学物质、有毒化学品中,所涉及到的如在氧化、还原、硝化、磺化、烷基化、氯化、电解、聚合、催化、裂解、焦化等过程中,是否具有明确的防范措施。

2.4检查防范措施的到位情况

核实应急救援工作是否准备充分,按应急预案基本内容检查:装置区、贮罐区、环境保护目标等是否划为应急计划区;机构、人员、设施、设备与器材等是否已到位;规定预案的级别及分级响应程序是否合理;报警、通讯联络和交通管制等保障措施是否有力;应急监测为指挥部门提供决策依据准备情况;现场、邻近区域的防护、清除污染、善后处理,恢复措施情况;人员紧急撤离、疏散、应急剂量控制、撤离组织计划撤离组织计划及医疗救护准备情况;对邻近地区开展公众教育、培训和有关信息准备情况。

三、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监测方案及编写报告

3.1 编制验收监测方案需要注意的问题

建设项目环境监测方案编制是开展环境监测工作的基础,规范监测方案编制是提高监测数据的代表性、准确性、可比性的重要举措,也是为了减少监测的人为误差和随意性,提高监测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措施。监测部门接到委托任务后,首先要明确项目负责人,在现场勘查的基础上编制验收监测方案。编制验收监测方案时需注意建设项目实际建成与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及其批复和初步设计是否一致,有什么差异,这些需在验收监测方案中列表对照说明。验收监测的执行标准选择要正确,一般验收监测评价标准以环境影响报告书(表)为准,如果环境影响报告书(表)中执行的标准在验收监测之前有修订变动或者废止有新的标准,即环评当时适用的标准与现行的标准有不一致,在与原环评审批部门充分对接沟通的基础上,可以执行由原环评审批部门确认的新标准。验收监测因子和监测频次选择要合理。一般根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的分析,选取该建设项目的特征污染因子,并根据技术规范要求选择监测频次,如有总量控制要求,则监测频次可以增加。环境管理检查内容要反映项目特性,筛选出主要环境因子,确定调点。验收监测方案需报负责验收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实施。

3.2 编写监测报告需注意的问题

验收监测报告是以验收监测方案为基础对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执行情况检查的反映和总结,是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的最重要依据。编写验收监测报告时需注意建设项目实际建成与初步设计、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及其批复是否一致,有什么差异,在验收监测报告中说明;验收监测的执行标准及其应用要合理;验收监测结果的评价要准确,一般除了对各种污染物排放浓度监测结果是否达标进行评价分析外,还要有对与建设项目主体工程(即生产设施)配套建设的污染防治设施的污染物去除效率进行评价;对于总量监测指标要实施污染物总量控制核算;环境管理检查结果要详细、公正;发现建设项目存在的问题,要提出建议。报告中时刻注意有效数字的使用和保留的小数点位数。

以上为在验收监测中需注意的事项,针对这些需注意的得到重视,相信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工作一定起到它仍有的作用。公众环境安全可以得到保障,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以得到实现。

参考文献

[1]白璐、陈帆等.《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培训教材》,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11.

测试报告注意事项篇7

1仪器的特点

①自动测量:自动检测、计算、显示、打印结果,测量准确,重复性好。②输入方式:采用触摸屏和笔或外接鼠标作为输入方式。③计算方式:有多种形式的计算方式,可进行定性、定量检测。④可预设操作程序,并可储存检测结果。⑤样品形式:96孔可视化布板,同一板上可同时进行12个不同项目的测试。⑥检测速度:8通道检测迅速准确,测试前的震动混匀功能。⑦光学系统:采用多滤光系统,内置4个滤光片波长为405、450、492、630 nm,可提高测量精度。⑧具有质控功能,可对检测结果进行质量控制。⑨全中文界面,人机对话方式的菜单操作系统,操作简单易懂。

2仪器简明操作流程

2.1开机流程打开仪器后面的电源开关,系统进入初始化流程,若系统检测正常,屏幕会显示主界面的6种功能模块,使用者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具体功能操作。若初始化过程中有错误发生,系统会弹出窗口报告错误信息,建议应及时进行检查,排除故障。

2.2项目设置在检测一个新项目前,必须设置好这个项目各种参数。目前,应用ELISA法测定的项目均有相配套的试剂盒产品。因此,在项目设置前首先要阅读被检项目试剂盒说明书,然后根据说明书的要求设定各种参数。定性检测选择cut-off计算方法,定量检测可依据试剂盒说明书选择仪器提供的相应的定量计算方法。波长的选择可采用单波长也可用双波长,但为了提高检测的精确度,减少测定干扰和电路干扰,在实际应用中,建议测定时最好选择双波长。某一个新项目参数的设置完成后,就会添加在项目列表里,以后测定该项目不必重复设置。若修改项目,在项目列表里选中某一项,点击“修改”即可修改项目参数。

2.3样品测试在样品测试前,应先进行测试参数的设置。根据需要依次对布板方向、走板方式、振板方式进行选择,然后点击“确定”键进入96孔酶标板可视界面。按“项目”键,选中要测定的项目,在96孔酶标板屏幕界面可任意设置空白位、阳性对照位、阴性对照位、样本位等。但应注意布板设置顺序要与加样的实际操作过程一致,否则会出现相反的结果,造成假阴性或假阳性现象。布板完成后按“确定”键,即开始进行走板测试。出现“等待光源稳定”和“测试中”界面,走板测试后,系统进入测试结果显示窗口,按“保存”键可保存每个样本的测定结果,按“打印”键可打印测定结果。

2.4系统管理在打印综合报告前,可先进行系统管理模块的操作,输入报告单将要显示的相关信息。如点击“系统设置”键,可对医院名称、检测时间、检测日期、打印机型号进行设置。点击“字典功能”键,可完成检验科室、送检科室、检验医生、送检医生、样本类型等信息的添加、修改、删除。

2.5输入病人信息在主界面按“病人信息”键,进入病人信息窗口。首先输入检验日期,显示出所有测试过样本,选中某一病人样本后,点击“添加”键,可添加一个新的病人信息,点击“修改”键,修改一个新的病人信息。病人信息输入完毕后,按“确认”键保存修改。

2.6综合报告点击主界面中“综合报告”键,进入综合报告窗口,选中病人栏后,点击“病人报告”查看报告详情。按“打印”键即可打印出该病人的测试结果。按“全选”可连续打印全部病人报告。

2.7关闭系统所有测试完成,可以安全关闭仪器电源开关。注意关闭电源后,如果需要重新开机,不能立即开机,应等待30 s以上再打开。否则,对仪器造成不利影响。

3应用体会

酶标仪是专配于ELISA试验的自动化检测仪。GF-M3000型酶标仪自动化主要性能体现在自动测量上,ELISA试验的操作流程还是以手工操作为主,其实验的每一步骤、每一环节均会影响到检测结果的准确性[1]。许多医疗机构在使用酶标仪之前是通过目测判断结果,操作过程随意性比较大,在使用酶标仪后操作必须规范。从我们应用的经验来看,操作者在实际的工作中应注意以下几个主要问题:①实验前先将试剂盒、样品从冰箱中取出在室温下平衡30 min,注意过期的试剂盒不能使用,待检样品要新鲜,防止细菌等污染。②不同厂家生产的试剂盒因生产工艺和操作方法略有不同,应严格按照试剂盒的说明书操作。③反应温度、时间要准确。④不同批号试剂不能混用。⑤使用标定的移液器加液,移液吸头不能混用。⑥洗板要干净,要控制好洗涤时间和次数,避免交叉污染。⑦滴加显色剂时,滴瓶应垂直,持力均匀,注意要先加A液后加B液,A、B液不能混合加入。⑧加入终止液后,在规定时间范围内使用酶标仪检测结果。⑨勿将样品或试剂洒到仪器表面或内部,操作完成后注意做好清洁工作。⑩不要在测量过程中关闭电源,以免影响数据的正常保存。⑾使用后盖好防尘罩。

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卫生医疗设备在理论、技术、功能等方面也在不断创新。酶标仪作为一种特异性强、敏感性高、简便、快速的酶免疫技术,在医学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2]。当前,卫生装备更新速度很快,数量、质量快速增长,为了临床诊断的准确性,减少医疗纠纷,对使用者规范性操作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应把医疗技术人员的培训放在设备使用的前面。同时,酶标仪作为一种精密医疗设备,进行定期的检测和常规维护保养及日常管理是非常重要的[3-4]。这不仅能提高设备的使用率和完好率,还能确保医疗设备安全性、可靠性和有效性,在诊疗中发挥其应有的效能,避免误诊、漏诊和应用安全等医用器械不良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陈晓旭,刘杨.RT-2100C型酶标分析仪的应用与维护[J].医疗卫生装备,2008,29(6):70-71.

[2]吴根娣.现代检验医学仪器分析技术与应用[M].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236-247.

[3]侯明晓.加强医疗设备管理促进效能发挥[J].医疗卫生装备,2008,29(6):66-67.

[4]钱英.医疗设备使用安全性探讨[J].医疗卫生装备,2008,29(6):95-96.

测试报告注意事项篇8

(一)合规风险管理框架与要素

合规风险管理框架需要强调合规程序,即明确制定内外部风险驱动因素下的工作程序,主要包括监管规则库及其变动管理、政策管理、风险评估、合规监控、合规风险测试、关键风险测量、风险与问题管理以及管制与报告等内容,突出合规风险防范的第一责任在业务条线;同时,明确合规文化、合规责任、外部监管规则及其变更管理、合规政策、合规程序、管制及组织、监控与测试、问题与整改、升级与报告等要素,并建立适当的业务控制和业务流程,防范合规风险。国际先进银行均设置合规官负责合规管理工作,管理合规风险及相关事务。在一些国际性银行,就合规管理工作设置了总部合规(GlobalCom-pliance)、业务合规(BusinessCompliance)、企业合规(EnterpriseCompliance)等部门,在全球范围,负责识别和缓释合规风险,升级报告风险问题,并提供持续客观的合规性监管。其中,总部合规负责制定境内外标准政策,对境内外合规标准执行情况进行监督;业务合规负责各业务条线的合规标准制定与执行监督;企业合规负责跨条线、跨产品、跨服务、跨司法管辖权的合规监督管理,如反洗钱、营业执照登记等。

(二)合规风险监控、测试与报告

在合规监控和测试方面,业务合规和企业(跨条线)合规部门的职责主要包括:制定和维护合规监控和测试计划;依据风险评估结果决定合规监控和测试的范围和频率;独立进行合规监控和测试;根据合规监控和测试的结果,判断控制合规风险措施的有效性,识别风险和存在的问题;将结果信息传递给银行的股东;修改合规监控和测试计划;监督发现问题的整改等。总部合规的主要职责包括:建立健全合规监控和测试的相关规章,并监督执行;指导条线和跨条线合规部门的合规监控和测试;统筹所有的监控和测试工作;明确报告路线,并定期集中报告结果等。银行的合规监控和测试是符合性测试,判断是否符合制度规定,对事项本身的风险并不作评估。同时,银行应在董事会层面设置审计委员会、风险委员会等管理合规事项;在管理层层面设置合规委员会,管理合规事项;同时,建立合规管理报告路线,由部门通过委员会进行部际交流沟通,并视事件的性质与残余风险情况,逐级报告。

(三)合规管理系统支持

银行应注重科技手段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一是建立全球监管规则管理系统,收集和相关监管规则,对监管规则变动进行及时跟踪,并建立应对机制。二是建立规章制度合规性审查机制,并通过系统进行、维护和管理。三是对规章制度进行分类管理和重检机制。四是开发合规监控系统,进行自动化的合规监测等。

(四)风险与合规文化

银行应强调日常经营要管理好风险,倡导全员对风险的识别、升级上报和充分讨论,逐步形成识别风险、管理风险和报告风险是每一位员工的自觉行为。同时,银行应注重日常培训工作,开发培训教程,并对员工接受培训提出明确要求,通过持续的培训,提升员工的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能力。

二、关联交易管理模式思考

关联交易管理受到多个监管机构的监管,其监管规则由于监管目标的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异,是一项复杂的、专业的合规管理事项,属于跨业务领域的合规管理事务。因此,银行应坚持专业和专注的基本原则,借鉴国际先进银行的合规风险管理实践经验,从监管规则库建立、监管变动管理、风险评估、控制措施、信息收集处理、信息披露与报告以及专家队伍建设等方面开展工作。

(一)完善关联交易制度体系

监管规则的理解是合规风险管理的起点和基础前提,内部制度建设是管理的依据,是落实外部监管要求的有形标准。主要工作内容包括:一是建立外部监管规则信息库。对监管机构在关联交易监管方面的各项管理要求逐项分类归集,建立可满足多维度检索的、分条款和具体要求的外部监管规则信息库。同时,在建立健全内部规章制度的基础上,构建内部制度与外部监管规则的一一对应关系。二是建立外部监管规则变动管理工作机制。在已建立的外部监管规则信息库的基础上,密切关注外部监管规则变化情况,并通过内部制度与外部监管规则的映射,及时更新关联交易管理的有关规章制度,并进行相应的风险评估,做到及时响应,避免滞后执行可能带来的不良影响。

(二)建立风险评估和控制体系

逐步建立关联交易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体系,逐步形成风险识别、升级上报和充分讨论的工作机制,并依据风险评估结果,权衡成本和风险承受度,采取适宜的控制措施。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制定关联交易风险评估办法,细化评估关联交易风险的方法,按照重大风险、重要风险和一般风险划分关联交易风险类别,明确对不同风险等级的关联交易事项的控制手段。二是制定关联交易风险报告制度,及时监控风险变化情况,明确风险升级标准、报告路径及风险应急预案。三是建立关联交易风险识别和风险响应的业务流程,构建关联交易风险识别和风险讨论的氛围。四是建立与风险控制相匹配的内部控制措施,实施控制活动,并进行及时的评价,针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

(三)创新关联交易管理工作模式

关联交易的管理重点需要借助信息技术的应用,从满足信息披露的要求逐步发展为日常的控制和管理。主要的工作内容包括:一是借助科技手段提高预警阈值的有效性和提示信息的及时性,在易发生关联交易风险事件的业务领域的流程中,嵌入实时测算和信息提示功能,逐步实现对关联交易的事前控制。二是根据关联交易公允性规定,逐步积累关联交易非公允性案例,分析非公允性的特征,例如交易周期、交易对手资质、交易额度等方面特征,梳理各种产品的非公允性判断规则。在建立判定规则的基础上,建立针对不同交易种类的关联交易公允性提示信息库,嵌入业务系统。三是采取多元化的检查方法,进一步提升现场检查精细化程度,组建专业、稳定的专家检查团队,确保检查效果;组织分支机构之间、分支机构和附属公司之间的现场交叉检查,加强对附属公司和海外分支机构的现场检查,并进一步加大“回头看”的力度;增加非现场检查。

(四)夯实关联交易信息管理基础

做好关联交易系统建设工作,一方面着重解决数据集中收集、使用和管理中的难题,实施关联交易集中管理;另一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事前控制方案,通过嵌入业务流程的模式落实关联交易的事前控制,确保监测预警的有效执行,前移关联交易风险控制,有效防范关联交易风险事件发生。

(五)完善关联交易信息披露流程

在关联方和关联交易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基础上,按照信息披露要求,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将关联交易信息的披露处理过程流程化、规范化。同时,充分利用外部审计师的工作调查表、关联交易信息管理系统等相关信息编制披露信息,满足披露要求。

(六)建设专业化业务管理团队

针对关联交易管理工作的专业性和复杂性,我们应着手建设一支更加专业和更加专注的业务管理团队,并逐步形成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专家、稳定队伍的人才培养和使用机制,确保培训到位、宣传到位、技能到位、管理到位,为夯实关联交易管理奠定坚实基础。

上一篇:工业分析测试报告范文 下一篇:乡镇年度总结和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