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允价值的应用范文

时间:2024-01-11 17:28:53

公允价值的应用

公允价值的应用篇1

2008年全面爆发的金融危机在导致全球数万亿美元经济损失的同时,也引起了会计界和金融界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应用空前激烈的辩论。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给人们正确认识公允价值计量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学术界与实务界纷纷加大了对公允价值计量的重视程度,并认真对其进行研究。本文从财务报表使用者的角度来研讨公允价值计量问题。在众多计量属性中,为何报表使用者如此偏爱公允价值计量,极力支持公允价值会计,尤其近几年其发展势不可挡,这不仅要归功于公允价值自身具有的不可替代的核心优势,也要得益于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契机。当然,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应用也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在其应用历程中也遇到了很大的阻力。本文通过SWOT分析,提出了未来公允价值应用的WO战略和ST战略,认为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未来要得到广泛应用,不仅要从其自身计量的精确度方面加以改进,从而改变其当前的劣势,同时也要注重有效沟通、消除威胁。

二、公允价值应用的SWOT分析

SWOT是战略管理中的一种分析方法,主要用来确定企业本身的竞争优势、竞争劣势、机会和威胁,从而将公司战略与公司内部资源、外部环境有机结合起来。笔者借助SWOT分析法,将公允价值计量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自身所具有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进行一个较为全面的分析,同时也对公允价值计量面临的机会(Opportunities)以及威胁(Threats)做一定探讨。

(一)公允价值应用的优势 近年来公允价值计量之所以得到会计界和金融界的大力推崇,主要在于其自身具有的一些比较优势。公允价值的核心竞争力构成了其在众多会计计量属性竞争中的竞争优势。

(1)消除利得交易。所谓利得交易,是指对于企业已经出现的利得和损失,企业管理当局会通过选择其实现的时间以及金额来控制报告期间的净收益。通常的做法是卖掉价值上升的部分而继续持有价值下跌的部分。这样的处理将使得会计信息失去可比性(裘宗舜,2009)。而若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在期末资产和负债都要进行“新起点计量”(Fresh-start Measurement),价值的变动都将反映在未实现利得或损失中,从而很好地消除利得交易。

(2)增强相关性。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与可靠性之间必定要权衡,过度的稳健性(如历史成本计量)会损害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价值,进而降低会计信息的有用性。但过度地追求相关性而完全置可靠性于不顾,也会使会计信息变得毫无用处。与历史成本相比,公允价值以市场为基础,不受时间和计量主体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在纵向的时间维度和横向的空间维度内均具有可比性,能够较为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从而能更加确切地反映企业的经营能力及偿债能力,继而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公允价值计量因其遵循“真实与公允”,凸显相关性和透明度,兼具合理可靠性,因而具有其优势。

(3)提高透明度。在当前会计实务中广泛应用的各类会计计量属性中,公允价值是唯一能够提高金融机构财务报告透明度的计量基础(于永生,2009)。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2008)也认为公允价值会计能够提供最透明的财务信息。由于以历史成本作为会计计量的基础,管理层通常能够采取一些会计手段来掩饰其经营管理方面的失误。除非出现重大经营问题,管理层总可以使其财务报告指标达到既定水平,从而获得高额薪酬与奖金。而如果全面有效地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则可以透明地反映金融机构内在的财务状况,以降低会计信息的不对称性,从而有利于投资者正确地评价企业管理层的管理水平和经营业绩。因此,公允价值计量能够提高财务报告的透明度。

(二)公允价值应用的劣势 公允价值计量的劣势,是指公允价值计量相对于其他计量属性而言,存在的能力上的限制或缺陷。没有任何一种计量属性是完美无缺的,因而没有一种计量属性能够完美地计量一切会计要素,公允价值计量也存在备受指责的劣势。

(1)可靠性不强。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是人们最为关注的,也是其应用广受争议之处。就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对公允价值的定义来看,都将其定义为当前市场的脱手价格。脱手价格是建立在预期交易而不是现实交易之上,出售资产时是用所能收到的价格来表示,而不是已收到的价格;转移负债时采用所愿意支付的价格,而不是已支付的价格。即公允价值计量是以预期的而不是以已发生的虚拟交易为对象(葛家澍,2010)。具体到实务操作时,又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公允价值计量技术本身比较难以掌握,其涉及许多的估计、假设和判断,因此容易导致可靠性较差;二是有人会利用这一点,故意去制造虚假的会计信息。总之,公允价值的可靠性不强确实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应用。

(2)估值技术不完备。按照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颁布的第157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公允价值计量》的规定,公允价值可以分为三层次:一是活跃交易市场资产和负债的市价;二是类似资产和负债的市价;三是运用估值模型进行估价。当不存在活跃的交易市场时,则需要按估值模型进行估价。然而采用模型估价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采用模型估价时往往都要求扩展使用不可观察信息,这些信息来源随时都可能消失;其二,大多数金融工具的估价模型都是针对繁荣经济条件而设计的,并没有考虑经济衰退时的情况,这些模型也没有包括所有相关风险因素;其三,近几年迅速发展的金融产品经过组合打包证券化后,再以新的金融衍生品向市场出售,这些连续证券化的过程增加了风险水平,即使能够考虑相关风险,计算这些新的金融工具风险水平也是很困难的。

(3)顺周期效应。所谓顺周期效应,是指在经济萧条时期,采用公允价值将迫使金融机构确认大量的投资损失和贷款减值准备,从而降低了资本充足率以及信贷和投资能力,使本来已经恶化的经济状况更加糟糕;在经济繁荣时期,采用公允价值将导致金融机构确认更多的投资收益和计提更少的贷款减值准备,从而提高了资本充足率及信贷和投资能力,使本来已经过热的经济环境更加火热。公允价值的顺周期效应一直备受争议,Wallison(2008)指出,公允价值不仅在经济萧条时造成资产价格的非理性下跌,而且在经济繁荣的时候造成资产泡沫,具有鲜明的顺周期效应特征。但也有学者,如Laux和Leuz(2009)认为现在下定论还为时过早,需要对公允价值会计进行更为细致的经济分析。张荣武和伍中信(2010)则认为所谓的“顺周期效应”只是金融界等利益集团强加给公允价值的“莫须有”的罪名。本文认为,不管公允价值是否具有顺周期效应,会计准则的制定者出于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和促进公允价值会计发展的目的,应该采取措施缓解顺周期效应。

(三)公允价值应用的机会 会计信息对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而决定会计信息质量的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深受会计环境的影响(张荣武,伍中信;2010)。就机会而言,公允价值应用主要面临两个方面的机会。

(1)报表使用者对信息需求的改变。20世纪60年代末的实证会计理论“信息观”认为:首先,有效市场的投资者有能力寻找和吸纳所有相关信息,会计师们没有必要去帮助他们;其次,不需要改变计量属性,只需要通过充分披露来补充信息就可以提高历史成本财务报告的决策有用性。然而,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这种信息观因不能完整及时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而遭到各界的批评。谢诗芬(2004)认为会计人员已经日益有责任把现行价值或者公允价值体现在财务报表中,以提高财务报告的决策有用性。这是因为所有权与经营权互相分离,财务报表最初是报告管理当局对企业资源的受托责任,公允价值变化所导致的未实现损益不能反映管理层的业绩,因此被认为是典型的在控制范围之外的事项,从而更倾向于使用历史成本计量。然而市场经济是动态的,服务于市场与企业的会计不能够无视市场日新月异的变化,尽管真实的信息对所有的投资者决策都有用,相关的信息不一定有助于每个使用者作出决策,但相关却并不可靠的信息仍然受到一些决策者的偏爱(葛家澍,2010)。

(2)衍生金融工具的迅猛发展。随着金融创新和金融自由化的迅速发展,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比重逐步易位,无形资产大量涌现,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利益相关者对会计信息需求的变化,使得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受到巨大冲击,而更能适应环境变化的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应运而生。由于衍生金融工具最大的特点是价值波动大,反映其价值的不确定性是衍生金融工具对会计的一项要求,也是投资者对会计信息的要求。会计实践已经证明并且将继续证明:公允价值是计量金融工具最相关的计量属性,也是衍生金融工具唯一的相关计量属性(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1998)。即使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过去了,但在可预见的未来,金融创新也不可能消失,而是在更加健全的控制与监管下发展,只要金融创新存在,公允价值的应用就有展现其魅力之处。

(四)公允价值应用的威胁 威胁是指对公允价值的应用发展不利的外部因素,它们有可能会损害公允价值计量目前或未来的竞争地位。市场上也确实存在很多不利于公允价值发展的因素,即威胁。

(1)市场化程度较低。公允价值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其可靠性取决于市场化程度的高低,如果市价在一个活跃的、流动的和健全的市场形成,那么它就为公允市价提供了最好的依据;相反,若市场缺乏活跃性、不健全或者在市场上交易的资产或金融工具较少,那么市价的公允性可能就有待商讨。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发育尚不充分,市场化程度还不高,资产交易不活跃和大量私人信息等现象十分普遍,所需要的数据资料较难获得,公允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及估计。因此,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实践中要得到广泛的运用还存在一定困难。

(2)会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公允价值要得到广泛应用,离不开一批高素质的会计人员。高素质的会计人员,如财务报表的编制者、注册会计师、财务分析师等可能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去掌握公允价值计量中的一些技能。就我国广大会计人员整体素质而言,目前尚没有完全达到公允价值广泛应用的条件,这主要是因为长期的计划经济模式使会计人员缺乏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会计职业判断和分析训练的结果。

(3)缺乏专门的公允价值应用理论。公允价值在理论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除了可靠性差、估值技术不足和顺周期效应等几大难题之外,还有一些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另外,虽然当前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大量引入了公允价值,但到目前为止,尚无一套专门的有关公允价值的理论框架体系为其具体实施提供科学依据,公允价值计量还没有形成一套较为规范、标准的方法体系。

三、公允价值应用的未来:基于SWOT分析的建议

通过SWOT分析后,可得到如表1所示的SO战略、WO战略、ST战略和WT战略等四种战略。在理想情况下,公允价值计量面临优越的机会,并且也具备足够的核心竞争力以充分利用这些机会。此时,公允价值计量所要做的就是牢牢把握机会,快速发展,即SO战略;WT战略则完全相反,公允价值计量面临许多外部威胁,同时内部条件也差,公允价值计量在各计量属性竞争中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想要快速发展十分困难。实际情况是,公允价值既不是完美无缺的,也不是毫无价值的。虽然公允价值应用的威胁因素仍然存在,但市场已经为公允价值的应用提供了很多机会。因此,本文不考虑两种最极端的SO战略和WT战略,只对相对符合公允价值应用实际情况的WO战略和ST战略进行分析,以期能够有助于公允价值应用的发展。

(一)公允价值应用的WO战略

(1)厘定可靠性。关于可靠性问题,有几点需要澄清。首先,估计、假设和判断是会计固有的,并不因为这些影响其可靠性;其次,可靠性不等于精确性和肯定性,会计是一门相对准确(合理可靠),而非精确的学科。若存在活跃的交易市场,可以采用第一层次(资产和负债的市价)和第二层次(类似资产和负债的市价)的估计,不仅具有很好的相关性,可靠性也完全不逊色于历史成本。当需要运用估值模型来估计公允价值时,用合理成本、合理可靠地估计现金流量的金额、时间和折现率是可行的。因此,在市场处于正常情况下,应该最大限度地采用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的估计,只有当市场已经不正常,如金融危机时期、市场不活跃或交易无序,才不得不采用第三层次估计。

(2)扩展信息披露。会计要素本身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如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1985年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定义的资产为“过去的交易或事项的结果,并且由实体控制或获得的可能的未来经济利益”。若严格按照会计要素的定义,则财务报表需要报告的是价值的分布而不是单个数字(王守海、孙文刚和李云,2009)。但会计实务中,会计很少使用现代数学工具来描述概率价值,特别当资产没有活跃市场的时候,仍使用点估计来代替资产的真实价值,这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信息使用者。虽然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已经了相关规定来指导在非流动市场上资产公允价值的估计,但有关风险的信息和计量误差的信息披露仍然较少,因此应该加强这方面的披露。

(3)缓解公允价值顺周期效应。在缓解公允价值顺周期效应方面,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已经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具体包括:第一,改革金融资产减值模型,以预期损失模型替代已发生损失模型;第二,为缺乏流动性的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计量提供更加详细的指引,允许报告主体在业务模式发生变化时对金融资产重分类;第三,赋予报告主体更大的公允价值选择权,降低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在计量上的错配效应。目前,部分国家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在缓解顺周期效应方面正在做出努力,相信这一问题在未来能够较好地得到解决。

(二)公允价值应用的ST战略

(1)提高会计人员和社会公众的公允价值应用能力。提高会计人员整体素质是一项艰巨而又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我国会计规范的主管部门可以通过广泛的宣传和教育,使会计人员基本上都能够掌握和熟练应用有关公允价值计量的准则及其指南。另外,对社会公众实施大众化的公允价值应用能力教育也是极其重要的,当然也应有一个足够的过渡期以使各方掌握专门技能。总之,对会计人员和社会公众进行公允价值应用能力教育是公允价值广泛应用的关键。

(2)协调监管部门之间的联动。协调会计规范与金融审慎监管,有益于维护金融稳定,保持经济持续发展,这也是国际社会从金融危机中取得的重要经验教训之一。陈旭东和逯东(2009)认为会计规范制定机构应该与金融监管机构合作,在现行金融监管制度中加入逆周期因素。20国集团会议一再呼吁,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和各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应该根据应对金融危机的需要采取行动。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已经针对20国集团会议的要求提出了一套解决和分段实施的方案,包括建立与监管部门和各利益攸关者之间的对话机制,与巴塞尔委员会定期举行相关会议等。而且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已经加强合作,以回应金融危机对会计准则提出的挑战。只有协调好会计规范与金融审慎监管,才能发挥会计在稳定金融体系和促进经济健康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四、结论

公允价值和历史成本作为重要的会计计量属性,前者是预期的,但却是当前的市场信息;后者是过去的,但却是比较真实可靠的。虽然我国现行企业会计准则体系适度、谨慎地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但公允价值的广泛应用并未实现。另外,由于纯粹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只可能存在于理想状况,因此,笔者认为我国以及全球的会计计量模式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仍然将采用历史成本计量与公允价值计量并存的混合计量模式。基于上述认识,本文认为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不可能完全取代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在推进历史成本会计模式向公允价值会计模式转变的同时,绝不能完全摒弃历史成本和会计稳健性原则。

[本文系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会计政策选择管理理论与效应研究》、教育部基本科研业务费青年教师资助重点项目《后金融危机时代下的会计准则等效研究》(2010004)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葛家澍、窦家春、陈朝琳:《财务会计计量模式的必然选择:双重计量》,《会计研究》2010年第2期。

[2]葛家澍、叶丰滢:《论财务报表的改进――着眼于正确处理双重计量模式的矛盾》,《审计研究》2009年第5期。

[3]黄世忠:《公允价值会计的顺周期效应及其应对策略》,《会计研究》2009年第11期。

[4]陈旭东、逯东:《金融危机与公允价值会计:源起、争论与思考》,《会计研究》2009年第10期。

[5]柯东昌、裘宗舜:《财务报告信息质量特征及约束条件探讨――基于(征求意见稿)思考》,《财会通讯》(综合・上)2009年第1期。

[6]王守海、孙文刚、李云:《公允价值会计和金融稳定性研究――金融危机分析视角》,《会计研究》2009年第10期。

[7]于永生:《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公允价值会计问题研究》,《会计研究》2009年第9期。

[8]张荣武、伍中信:《产权保护、公允价值与会计稳健性》,《会计研究》2010年第1期。

[9]周明春、刘西红:《金融危机引发的对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的思考》,《会计研究》2009年第9期。

[10]谢诗芬:《公允价值:国际会计前言问题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1]赵彦锋、汤湘希、王昌锐:《公允价值会计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12]FASB. Accounting for Derivatives and Hedging Activities. Statement of 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s No. 133. 1998.

[13]Wallison, P. J., Fair Value Accounting A Critique. 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 for Public Policy Research Outlook Series, 2008.

公允价值的应用篇2

关键词:公允价值;可行性;实证

公允价值是2006年我国会计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公允价值作为强化相关性、重视可靠性的重要计量属性,是未来财务会计的发展方向。其所具有的深厚的理论渊源为实践应用奠定了基础,而在实践中的应用又推进了公允价值理论的进一步深化。为改进财务报告准则提供借鉴,实现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建设理念上的突破。

一、公允价值应用的理论可行性分析

1.公允价值是经济学中价值概念的会计表达

价值是经济学的精髓,价值增值是管理学的永恒追求。作为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分支学科,财务学和会计学的核心概念在逻辑上一直是价值。但是,对财务和会计发展历史的考察却表明,长期以来的事实却并非如此。罗福凯认为,考察财务学的核心范畴及其演进过程,可以探索和描绘出财务理论的变迁过程及其内在逻辑;财务理论经历了以本金、资本和价值为核心的三大逻辑转变过程;当价值取代资本在财务学中的核心地位之后,价值创造成为财务学的研究对象。公允价值会计代表财务会计未来发展方向,标志着会计正从成本计量走向价值计量。

2.公允价值是计量企业智力资源的最恰当属性

1991年,Barney正式提出了“资源基础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企业内部所拥有的资源是决定一个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决定一个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和企业经营战略的广度和深度。一个企业要想获得并维持竞争优势,其内部所拥有的特异资源和能力必须具备如下四个特性:有价值性、稀缺性、不完全可模仿性和不完全可替代性。企业的有形资源一般都是非稀缺的、可模仿和可替代的,而特异的智力资源由于存在路径依赖、社会复杂性、原因模糊以及存量资产之间交互关联性等因素的作用下,这些只能在企业内部逐步积累的智力资源所具有的不完全模仿性、不完全可替代性使其在创造竞争优势和超额利润中的作用日益凸显。而现行的以历史成本为主的会计模式却不能在财务报表中反映和报告这些特异智力资源,现行财务会计这种逃避的做法不是长久之计。智力资源的本质就是能为企业带来超额赢利能力,即未来经济利益。未来经济利益通常用未来现金流量来计算,因此,“未来经济利益的现值”能够代表智力资源的最主要的本质特征,是对智力资源的最恰当计量。而公允价值计量就是基于价值和现值的会计计量,所以,公允价值就是智力资源最恰当的计量属性。

3.财务报告的决策有用性为公允价值在表内确认提供了理论基础

由于信息传递中“逆向选择”的存在使企业和投资者都会蒙受损失,为了抑制这种现象的发生,经济学认为,拥有信息优势的一方要想办法把信息传递给没有信息的一方,即“信号传递”或“显示原理”。作为众多信息传递手段中的一种,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同。但面向过去的历史成本使其产生的财务报表对投资者的未来决策有用性不足,而且无法进入表内只好在表外披露的信息越来越多。大量的表外披露使得目前公认的财务报表作为传递最有用信息的角色和地位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因此,这种固守历史成本,仅通过表外披露来提高决策有用性的方式只是权宜之计。1995年,奥尔森提出了净盈余理论,这一理论直接导致了计量观,即会计人员已有责任将现行价值或公允价值体现在财务报表本身之中,可以预见,将有越来越多的资产和负债项目以公允价值体现在财务报表之中,使财务报表回归至财务报告的核心地位,作为向投资者传递企业信息的最主要手段。

二、公允价值在上市公司应用的实证分析

从2007年1月1日起,由于公允价值在我国上市公司的运用使会计核算基础发生重大变革,也给公司带来准则执行之初的资产及权益状况的全面刷新。

1.公允价值对2006年年末股东权益的影响

据《上海证券报》2007年4月23日统计的1139家上市公司中,共246家公司股东权益调节表下“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以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项目发生了调整,其中241家正向调整,5家负向调整,合计变动数值为53917亿元。以2006年年报为例,由于会计政策变更需追溯调整2007年起处的留存收益,导致上市公司2006年年末股东权益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是持有大量金融资产的上市公司更为突出。这些公司股东权益发生巨大变化的主要原因是金融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

2.公允价值在投资性房地产方面的应用

(1)由于公允价值在投资性房地产方面适用条件非常严格,大部分上市公司投资性房地产的核算并未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截至2007年4月23日已披露年报的1139家上市公司中,在股东权益调节表中对“拟以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项目”进行调整的上市公司仅有10家,合计调增金额4031亿元。这一调整金额对于这1000多家上市公司总计3万多亿元的股东权益来说,显然微不足道,在这10家公司中,调整金额最大的是中国银行,其将33.18亿元资产列为以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

(2)投资性房地产的上市公司谨慎选择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原因:绝大多数企业对投资性房地产计量选择成本法,更多的是看中成本法对利润的调节作用。因为,在成本法下,当房地产出售时,售价减去成本产生的利润能够一次性全部进入当期收益,在使用公允价值计量时,由于每个报告期末都要根据当时的公允价值确认损益,到出售时,实际已将收益分摊于各个报告期。因此,未来期望通过出售房地产资产实现利润大幅增长或扭亏的企业当然会继续使用成本法计价。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公允价值应用的理论土壤已经成熟,且在实践中也发挥作为重要计量属性的作用。在以后的工作中,还要继续加强公允价值的应用理论研究;采取改革现行的审计委托模式,加快评估行业立法进程;构建证券市场法规及诉讼机制,协同治理市场中的败德行为;完善公允价值运用的外部环境等各种有效措施。保证公允价值在完善我国现行会计标准和独立审计准则、改进财务报告、减少会计信息失真,推动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作者单位:河北金融学院

参考文献:

[1]FASB.SFAC No.7: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金流量信息和现值[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35-37.

[2]A.C利特尔顿著,林志军译.会计理论结构[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89:41-42.

[3]董必荣.自创商誉问题研究――一种“资源基础竞争优势观”[D].厦门大学,2005.

公允价值的应用篇3

我国颁布的新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一是在金融资产及与金融资产同质的资产计量中将公允价值作为首选计量模式;二是大部分会计准则都将公允价值作为备选或辅助计量模式;三是只有与报表的编制和调整相关的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完全没有涉及。可见,公允价值的运用已成为我国未来会计计量的必然趋势。

一、公允价值在新准则中的体现

我国运用公允价值的具体会计准则较多,在这里仅就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投资性房地产和生物资产等几个典型的准则作一简要分析。

(一)债务重组。新会计准则关于债务重组的规定,基本回到了我国1998年时的情形,与国际会计准则中相关规定大致相同。与原债务重组准则相比,新准则重新引入了公允价值,脱离了原来“以账面价值作为记账基础、增值部分作为权益”的思路。将转出资产原账面价值和现时公允价值之差作为重组收益处理。

(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新会计准则规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同时满足两个条件时,以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这两个条件:一是交换具有商业实质;二是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公允价值均能够可靠计量的,应当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作为确认换入资产成本的基础,除非有确凿证据表明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更加可靠。换入资产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结果就会产生利润。这对于房地产投资企业则孕育了一定的机会,由于可能每年重估地产价值,并以市值反映其账面价值,将直接大幅提高每股的净资产,降低市净率。如果上述两个条件不能同时满足,则仍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作为换入成本,不确定损益。

(三)投资性房地产。新准则颁布之前,投资性房地产没有作为单独的一项资产反映,而是与企业自用房地产一样纳入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进行核算,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反映企业房地产的实际构成情况及各类房地产对企业经营成果的贡献情况。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企业可以在成本模式和公允价值模式之间自由选择。如有活跃的房地产交易市场,有确凿证据表明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可以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这种模式下不计提折旧或减值准备,公允价值与原账面值之间的差异计入当期损益。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引入正式奠定了重估净资产值方法作为房地产上市公司估值的核心地位。这必将引导市场对该方法进一步的认可。而且随着投资性房地产物业的增多,特别是人民币升值和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新会计准则采用后,会引导市场更多地关注各项投资性房地产物业的真实价值,并使重估净资产值方法成为评估投资性房地产企业的主要标准之一。对以开发业务为主的房地产企业来说,新会计准则的实行也会导致投资者以更为稳健和客观的估值标准来衡量一个公司的价值。

(四)生物资产。为了规范企业与农业生产相关的生物资产的会计处理和相关信息的披露,根据我国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及发展水平,财政部制定了《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准则。根据我国生物资产准则,企业可以选择以历史成本或公允价值来计量生物资产,以历史成本模式为主,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要满足一定条件。条件为:一是生物资产有活跃的交易市场;二是能够从交易市场上取得同类或类似生物资产的市场价格及其他相关信息,从而对生物资产的公允价值做出合理估计。这与《IAS41――农业》不同,IAS41规定下,企业对生物资产的计量没有可选择性,只要公允价值能可靠确定,就只能运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

新会计准则体系引入公允价值,体现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的趋势。与国际会计准则相比,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在确定公允价值的应用范围时,更充分地考虑了我国的国情,作了谨慎的改进。

二、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应用的“谨慎性”分析

公允价值在1998年出现于我国的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易等具体会计准则中,后来出现了不少公司滥用公允价值来操纵利润的现象,在2001年作了修订而被限制使用。因此,新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应用强调“适度”,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公允价值在新准则中的使用仍属“适度”使用

国际会计准则及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会计准则,已将公允价值作为重要甚至是首选的计量属性加以运用。我国新会计基本准则明确规定:“会计要素在计量时可供选择的计量属性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但在一般情况下应当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在引入其他计量属性上采取了适度、谨慎的态度,规定根据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要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我国已的38项具体会计准则中,涉及会计要素计量的有30项,其中又有17项程度不同地运用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涉及范围之大显而易见。但从规定可以看出,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在我国会计计量中仍属主导地位,公允价值等计量属性仍属适度和谨慎利用。

(二)苛刻的公允价值确认条件表明使用的“谨慎性”

几乎所有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具体准则都规定要以成本进行计量,在满足一定的条件时可以公允价值进行计量,但是规定的条件和要求较为苛刻。例如,《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明确规定:企业应在资产负债表日运用成本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但如果有确凿证据表明其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地取得,应当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并且规定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应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必须有活跃的房地产交易市场;二是企业能够从房地产交易市场上取得同类或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及其他相关信息。在企业会计准则――生物资产、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具体准则中关于公允价值的使用前提都有类似的苛刻条件。不难看出,我国新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运用采取了非常谨慎的态度,不是任何企业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运用公允价值,不能满足公允价值适用条件的企业或事项是不允许运用的。

(三)我国慎用公允价值的内因分析

我国之所以要谨慎地运用公允价值,有其必然的原因。首先,发育中的市场经济仍不完备。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虽然基本确立,市场经济环境与国际上较为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计划经济的痕迹仍然存在,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还没有彻底完成,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非市场化因素依然存在,有相当一部分资产或负债缺乏完善的市场,活跃的市场还存在一些非市场因素的影响,难以通过市场获取有关公允价值的完备信息。因此,在我国发育中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如果不加限制而无条件地运用公允价值必然会带来公允价值的滥用,并最终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可以会使利用公允价值而操纵利润的不良现象再度抬头。其次,我国当前的诚信环境仍有待完善。公允价值的确定,有赖于活跃市场上的报价或需主观判断的发生在最近证券市场、资本市场和各种交易市场上的交易价格和预期未来净现金流量的现值,既然有主观判断,也就必然会一定程度地受到管理者和会计人员主观意志的影响。我国目前在公司治理方面还存在许多缺陷,利益的驱动和监管不力造成企业诚信缺失,目前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因此,在我国当前的会计环境下,适度和谨慎地运用公允价值仍是最优的选择。

三、合理运用公允价值的一些措施

尽管我国目前全面应用公允价值的条件尚不成熟,但是与国际会计协同,按照国际会计惯例进行公允价值计量肯定是必然趋势。为了尽早地推行公允价值,笔者认为可以采用以下措施:

(一)培育市场,完善公允价值应用的市场环境

公允价值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它的客观运用取决于市场培育的程度,特别是生产资料市场和二手交易市场。完善公允价值在我国应用的市场条件应该积极培养各级市场,获得客观市场价格,因为市场价格是最为客观的,可靠程度最高,也是最简便的公允价值的来源。

(二)健全法制环境,建立会计师问责制

发达国家能有序地推行公允价值进行会计计量,除了良好的市场环境之外,还有健全的会计师问责制度。如美国《证券法》中要求注册会计师承担所有会计报表的举证责任并实行数额高昂的惩罚性赔偿制度,这些措施能相对有效地保证财务报表信息的可靠性。有健全和良好的法制环境,美国在近年来大力提倡和推行公允价值的应用,这与其法律制度能有效保障财务报表信息的可靠性是密切相关的。

(三)提高现值技术的可操作性

公允价值要通过现值技术去分析取得,当市场上不存在公平市价时,就需要应用现值技术来计算出相应的公允价值。因此,在推广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时,法规部门应根据我国的实际,制定关于采用现值技术来估计公允价值的操作指南,进一步规范现值的确认、计量和报告问题,提高现值技术在具体实务运用中的可操作性,为在目前我国市场经济环境中市场信息不够充分的情况下应用公允价值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方法。

(四)加强守法宣传,抑制利润的操纵行为

公允价值计量原则在我国经历了“用而又弃、弃而再用”的过程,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的市场体制和法规体制还不够完善,让一些企业运用公允价值进行利润操纵,使会计信息显失公平。当不存在活跃市场时,运用现值技术估计公允价值时涉及不确定因素,更为操纵利润提供了方便。因此,加强守法宣传和道德教育,从主观上消除利润操纵的动机是杜绝假借公允价值而实则从事造假的根本措施。

(五)降低获取公允价值的成本

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历程不长,获取和评价的机制仍不完善,需要不断加强公允价值的理论研究,建立信息共享平台,提高公允价值获取的技术操作水平,使其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容易获取各种资产或负债的市场价格,降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采集成本,为公允价值的推广做好准备。

公允价值的应用篇4

[关键词]公允价值 可操作性 可靠性

我国市场经济目前正处于发育阶段,市场环境尚不完善。如何应用公允价值才能保证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如何在成本一效益的基础上实现公允价值的可操作性等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研究公允价值应用的问题是有现实意义的。

一、 公允价值运用的难点分析

1.公允价值计量的可操作性

公允价值表现形式较多,在实务中如何选择使用,如何观察同样或类似资产或负债的市价,当没有可观察市价的时候,如何采用估价技术,这些问题都是公允价值计量实务中的可操作性问题,也即公允价值在技术上的可行性问题,它是制约公允价值可靠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现行成本是可观察的市场价格之一,很多时候被认为是企业资源投入价值的最佳计量。它能使现时的投入价值和现时的收入相配比,以便正确衡量现时资产给其带来的未来现金流量远远高于市场整体的预期时,企业选择被市场总体认可的公允价值还是选择对自身更具相关性的个体价值,尚值得商榷。从这个意义上说,作为公允价值的企业资产或负债的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要充当比任何一个市场参与者的主观估计更有信息含量和更中立的预测尚有一定困难。

2.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

越来越多的相关关系人关注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的决策相关性,但关于资产或负债的风险和收益相关的信息对报表使用者与报表编制者来说具有很大的不对称性,信息质量的可靠性难以保证。如果无报表使用者以外的其他监督主体的话,使用公允价值相当于给了报表编制者很大的操纵机会。报表编制者常常利用这个操纵机会制造假象骗取投资,也使得报表使用者无法用当前信息来充分判断公允价值的公允性。同时金融工具的价格具有波动性。因此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如何,这是推广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必须解决的难题。

二、我国推行公允价值的应用建议

我国按照国际会计惯例进行公允价值计量己是必然趋势。为正确的应用公允价值,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完善。

1.完善公允价值应用的市场条件

公允价值真正得以运用不仅仅要靠会计界的努力,还需要外部环境的完善,包括经济环境、法律环境及人文环境。首先,经济环境主要指各级市场,公允价值的推行直接受市场发育好坏的影响。公允价值虽不完全等同于市价,但其是获得公允价值最为客观、简便的来源,因此应积极培育各级市场。其次,我国公允价值的运用还存在诸多现实条件的限制,如市场不够发达,估价技术不成熟等等,公允价值极易被某些违法乱纪者利用,必须相对应地实施更为有力的监管,加大滥用公允价值的成本。

现阶段为完善公允价值在我国应用的市场条件应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各级市场,获得客观市价

为使公允价值的取得更为客观、直接,应努力培育各级市场,特别是生产资料市场和二手交易市场。为促进生产资料市场持续、健康、稳定地发展,应从四方面入手:一是进一步加强生产资料市场监测与调控工作;二是积极培育农村生产资料市场,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三是大力创新流通业,推动生产资料市场增长方式的转变;四是加快批发市场的改造和提升。

关于二手交易市场,建立适当的市场准入门槛,引导品牌企业进入市场,严把资质审核的关口,政府应鼓励和支持中介服务机构,从而使交易双方能够获得相对公允的市价信息。

(2)加快各种金融价格市场化进程

在证券价格逐渐市场化的同时,国债发行中的投标、竞价方式,以及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进行,使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得到了很快的发展。金融价格的逐步市场化,为金融衍生品公允价值计量的实施提供了有利条件。

2.提高现值技术的可操作性

现值技术是估计公允价值的重要方法,当不存在公平市价时,就需要应用现值技术计算出相应的公允价值。提高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可操作性,是要使其在具体实务运用上操作性强,既便于具体操作,又能很好地解决具体问题。在这方面除了应加强外部环境的改变外,还应从准则与制度上及相关法律上给予明确的有利于具体实务操作上的要求。

3.强化对企业和市场的监管

在从会计准则角度规范企业行为的同时还应该加强政府对市场的监管力度,完善监管机制,规范企业的经济活动,避免不公平交易的发生和操纵利润的情况,同时加大对会计信息质量和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的监督检查。

4.加强守法意识和道德教育

因为曾经有些企业利用公允价值对利润进行操纵,我国对公允价值曾经“用而又弃”。利润操纵所采用的计量方法是利润操纵者根据其主观意志进行的选择,利润操纵所采用的并不是真正的公允价值,因此计量结果也是不公允的。若存在活跃市场,公平市价需要有公平交易才能产生。我国进行的利润操纵多采用不公平交易的方式。若不存在活跃市场,运用现值估计公允价值涉及不确定因素,更为操纵利润提供了方便。因此加强守法意识和道德教育,从主观上消除利润操纵的动机,是杜绝利用公允价值从事造假的根本防范措施。

5.会计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

新准则对信息披露的要求更加严格,金融工具会计准则要从信息质量和内容两方面规范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行为。信息质量的标准包括全面、及时、实质、可靠、可比等;信息内容的标准包括企业经营业绩、财务状况、风险管理策略会计政策等,这将对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和透明度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新准则需要会计人员作出更多的职业判断。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后,很多规定非常复杂,大量业务需要会计人员作出职业判断,这将直接增加企业业务核算的难度,甚至会出现情况相同但会计处理相反的现象。没有高素质的会计人员,公允价值不可能得到合理估计和很好地运用。

参考文献:

[1]赵德武.会计计量理论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

[2]葛家澍,刘峰.会计理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

[3]程春辉.全面收益会计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4]葛家澍,林志军.现代西方会计理论.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

[5]谢诗芬.会计计量中的现值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6]常勋.财务会计四大难题.立信会计出版社,2002.

公允价值的应用篇5

(一)公允价值计量的基础数据较难取得准确计量公允价值是公允价值会计应用中最关键的问题。在完全市场条件下,公允价值的计量操作简单,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公允价值计量的过程就是寻找市场参照价格,而这种价格也是存在的。中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是:从活跃市场获取公允价值是非常困难,因为中国确定公允价值的市场条件还不完善,没有公平价格的形成机制,市场不活跃,各方交易信息不对称,交易中存在很多不公平的因素,很多需要公允价值的事项无法找到最直接的市场价格来计量。当无法从活跃的市场上取得报价时,需要采用估值技术来确定公允价值,这时用未来现金流量的折现值计量,这是估计公允价值的最好估值技术,而在估计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时点、折现率通常过多地依赖于会计师事务所和会计人员或专业团队的职业判断。而目前中国会计人员专业素质普遍偏低,与公允价值会计相关的计量数据不易获取,极大地影响公允价的可靠性。

(二)公允价值执行保障机制不健全中国运用公允价值计量的一个不足之处是目前公司治理结构方面的缺陷和内部控制的不完善。虽然中国上市公司设立了董事会、监事会等机构,聘请外部独立董事,但实际中监事会、董事会、独立董事的监控作用被弱化,企业未能从根本上建立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公司治理机制。同时,很多公司没有设立内部审计机构或者形同虚设,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管理当局往往是会计信息的垄断提供者,为了达到自己的预期目的就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选择最为有利的会计政策,公允价值会计很容易被用来作为盈余管理的工具。

二、国际公允价值会计应用借鉴

(一)IAS(国际会计准则)公允价值应用情况IASB(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在2009年5月正式了《公允价值计量(征求意见稿)》,对公允价值的相关术语进行了定义,建立了公允价值的计量框架,并就非活跃市场环境下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提供了指南。2009年7月、11月IASB分别了《金融工具:分类和计量(征求意见稿)》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9号———金融工具》(IFRS9),对现行金融资产的分类和计量问题进行了修订,重新调整了金融资产的分类标准。IFRS9将金融资产的分类标准改为要求主体以其管理金融资产的商业模式和合同现金流特征为依据,对金融资产进行分类,且主体商业模式是第一因素,当金融资产具备商业模式和合同现金流特征这两个分类条件时采用摊余成本计量,其他情况只能按公允价值计量。2010年5月,IASB了《应用公允价值选择权的金融负债(征求意见稿)》,建议将应用公允价值选择权指定为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变动全额计入损益,同时将变动总额中报告主体自身信用风险影响的部分转计入其他综合收益。2010年7月,IASB了《其他综合收益项目的列报(征求意见稿)》,损益和其他综合收益表的损益部分中应包括如果一项金融资产重分类后采用公允价值计量,重分类之前的账面价值和重分类日公允价值的差异导致的利得或损失。2011年IASB了征求意见稿《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抵销》,以期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和美国公认会计原则下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抵销建立一个共同的标准,其中要求在报告期末,主体按金融工具类别分别披露有关已确认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信息应包括以公允价值计量确定的组合层面的调整数,以反映主体对交易对手信用风险的净暴露,或者交易对手对主体信用风险的净暴露。

(二)GAAP(美国通用会计原则)公允价值应用情况2006年9,FASB(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正式《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57号—公允价值计量》,对公允价值计量进行了定义,建立了公允价值计量框架,并加强了对公允价值计量的披露。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对公允价值会计产生了强烈冲击,G20峰会、金融稳定理事会等组织纷纷倡导建立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和审计准则。FASB先后一系列准则,强调在确定公允价值时不能简单依赖市场交易价格,主体需要更多地通过对价格下跌时间长短、跌幅以及市场流动性的综合判断,借助内部估值模型和假定条件来确定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对在资产和负债交易量交易额急剧萎缩和非正常交易秩序情况下如何公允价值的确定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进一步指导,允许金融机构在市场流动性不足、交易价格扭曲的前提下,采用其他合理的价格估算方法来计量资产价格。2009年8月,FASB《关于负债的公允价值计量》中指出,在许多情况下负债可能由于合同条款和法规的限制而缺乏可观察的市场信息,因此在计量其公允价值时,主体既可以使用相同或类似负债的公开报价,也可以使用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2009年9月FASB《对计算每股净资产(或等值指标)的某些主体的投资》,对满足特定前提的金融服务类投资公司允许其根据被投资公司每股净资产来计量其投资。

三、完善中国公允价值会计应用的政策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公允价值的估值技术,畅通公允价值的获取渠道首先应尽快完善中国市场经济体系,努力培育各类市场,积极完善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建立活跃的市场报价机制和交易体制,使企业在应用公允价值计量时能够从市场上直接获取更多的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信息,这是降低公允价值应用成本和改善公允价值应用环境最有效的方法。其次建立统一完备的公允价值计量指南,进一步优化公允价值的估值技术。中国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研究成果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公允价值计量指南。同时加强公允价值会计的理论研究,着力从会计发展规律上研究的现值技术和公允价值会计理论方法,研究建立公允价值独立的计量准则。最后应在关注并借鉴国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研究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公允价值会计的相关理论,在建立系统的公允价值会计框架的基础上制定独立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重点研究公允价值的定义、计量指南、披露框架和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与趋同,有效地指导公允价值计量的操作。

(二)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和道德素质,建立良好的职业环境公允价值的运用是要求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诚信度,公允价值成为利润操纵的工具与会计审计人员职业道德的缺失有直接的联系,我们应该借鉴国外的先进做法,加快建立完善企业、会计师事务所和个人的信用档案。建立一套完善的企业及个人信用体系,把企业负责人、财务负责人、注册会计师和会计人员作为会计信息真实性的重要责任人落到实处。加强守法意识和道德教育,强化继续教育,提高会计人员甄别会计信息能力,提高会计人员职业判断水平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同时应该加强会计业务培训,不断提高相关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水平。加强对新会计准则,特别是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广泛宣传,使每位从业人员从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同时加强对从业人员进行新会计准则及公允价值计量方法的培训和学习,使其尽快熟悉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尽快掌握相关知识并能加以具体应用。

(三)健全会计法律法规制度建设,强化政府对市场的和企业的引导和监管很多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盈余管理的预期的风险收益远远大于风险成本。因此在政府层面应当健全法律制度,加大惩处力度,使操纵被揭露的成本远远大于其可能的收益,如建立民事赔偿机制,追究有关责任人的民事赔偿责任;对粉饰报表的企业及其高管人员从重处罚,并对协同粉饰报表的注册会计师进行重罚,提高造假者的造假成本,使造假者无利可图,构成犯罪的坚决追究其刑事责任;另外中国现行公司法和证券法过于刚性化,三年连续亏损作为上市公司暂停上市的依据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企业为了保住上市公司而滥用公允价值。为了配合新准则的实施,有必要对此类条款加以修改和完善;同时,在现行法规中,应对如何界定虚假会计信息、如何追究披露虚假信息会计人员的法律责任、责任人之间如何划分责任进行明确规定。

(四)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强化监督监督机制,防范企业盈余管理通过培养职业经理人市场、完善信息披露制度等手段,不断完善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让更多的投资者参与到当前的资本市场中,促进产权的多元化,缓解上市公司内部人控制的局面,从而确保企业能够合理地运用公允价值会计。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使会计政策的选择权增大需要会计专业判断的事项增多,很可能导致会计人员滥用会计准则,应当严格按照中国《会计法》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做好各项会计监管机制的建设工作,一方面要督促企业尽快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建立内部审计制度,另一方面加大政府审计和注册会计师中介机构的审计力度,最大限度地防范企业利用公允价值进行盈余管理。

公允价值的应用篇6

【关键词】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应用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公允价值模式被引入新会计准则之中,也成为了是新准则一大亮点,新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含义、计量属性、适用范围等都做出了明确的界定。

一、公允价值的本质规定性

2006年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定义是:在公平交易的条件下,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偿清的金额。公允价值具有三个方面质的规定性:①公平性,公允价值的公平性是指针对交易双方而非特指交易某一方的公平性,是交易双方的自主、自愿意识的反映,即交易环境的相对独立性和市场环境的完全竞争性是公允价值的基础。②估计性,公允价值的估计性主要指在市场环境变化的条件下,公允价值的计量是一个估计的金额而非确定的、固定的金额,公允价值中的“公允”是相对的公允而非绝对的公允。③透明性,公允价值的透明性是指交易双方在获取资产或进行债务清偿时必须对对方能够充分了解,交易双方能够在透明的环境下全面、准确了解市场相关情况。

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应用

自2007年企业会计准则实施至今,我国对于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性房地产及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方面。

首先,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交易性金融资产方面的应用。交易性金融资产期末按公允价值(一般为市场价格)进行价值评估,当市场价高于其成本价时,两者之间的差额计为公司的当期收益;反之,当市场价低于成本价时,两者之间的差额计入公司当期损失,这样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应用就直接影响着企业当期的损益,并反映出资产当期的市场价值。

其次,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投资性房地产方面的应用。企业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采用公允价值模式的,应当以资产负债表日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调整其账面价值,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从我国实际情况看,投资性房地产市场刚刚进入加速发展阶段,预计投资性房地产升值潜力较大,采用新会计准则中的公允价值计量,总体上看每年重估增值额会增加,从而使得企业当年的净利润上升。目前,国内评估市场刚刚起步,公允价值确定的是否合理是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是否准确、合理的关键。

最后,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方面的应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在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时,应以公允价值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而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其一是该项交换具有商业实质;其二是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可靠计量。若资产交换双方是在公平、自愿条件下进行交易的,且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取得,那么此时公允价值则反映了企业资产的现时价值,从而具有很强的相关性,运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将提升会计信息的质量。

三、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国内对于公允价值的引入较为谨慎,公允价值在提供及时、真实及有用的会计信息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越性和必要性,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应用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形成及运用缺乏一定的合理性。①公允价值模式是一种理想化的计量模式,是根据当前市场状况对资产、负债的真实经济价值进行计量,存在成熟而活跃的市场是该模式有效运用的先决条件。②我国目前的会计电算化及相关信息技术的应用程度不高,企业应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缺乏应有的技术手段,相关信息难以及时准确获取,这在客观上制约了公允价值的推广和应用。③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运用会产生顺周期效应,即在经济萧条时期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将迫使金融机构确认大量的投资损失及贷款减值准备,从而降低了资本充足率以及信贷、投资能力,从而使本来已经恶化的经济状况更加恶化;在经济繁荣时期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将会使金融机构确认更多的投资收益及计提更少的贷款减值准备,从而提高了资本充足率及信贷、投资能力,从而使本来已经过热的经济环境更加火热。

其次,有关公允价值计量可靠性的判断标准及确定方法尚缺乏统一规范。①在新的会计准则颁布之前我国一直采用成本计量模式,至今尚未形成一个单独完整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②公允价值的估值技术不够完备。在不存在活跃的交易市场的情况下,需要按估值模型对公允价值进行估价,然而采用模型估价却存在不少问题:其一,大多数金融工具的估价模型是针对经济繁荣条件而设计的,并未考虑经济衰退时的情况,而且这些模型也没有包括所有相关风险因素;其二,近年来迅速发展的金融产品经组合打包证券化后,以新的金融衍生品向市场出售,这些连续证券化的过程增加了风险程度,而这些新的金融工具风险水平却很难计算。

最后,公允价值计量缺乏一定的客观性、易成为管理当局和利益集团利润操纵的工具。在资产不存在活跃市场的条件下,公允价值的估值技术无论在贴现率的选择方面还是对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方面,都更多依赖估值人员的职业判断,由于未来现金流量的大小、时点等都是不确定的,运用估价技术对公允价值进行计量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显失公允”的现象,加上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内部控制及外部监督的不完备,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就极易成为管理当局及有关利益集团利润操纵的工具,从而也加大了公允价值的监管难度。

四、改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对策建议

首先,加快构建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及其框架体系。在借鉴国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及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运用中的问题,对公允价值的相关理论进行研究,以构建系统的公允价值会计框架及独立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同时,在深入研究公允价值计量中的有关估价技术的基础上,构建范围明确、公开透明、程序优化、便于操作的公允价值估价模型系统,以提高估计公允价值计量的公允性、合理性及可操作性。

其次,进一步完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运用的市场条件。①进一步促进生产要素市场、资本市场及商品市场的发育和完善,通过建立完善、有效的市场体系使公允价值的取得更客观、更有效、更经济。②进一步加强市场制度建设,通过破除行业垄断、行政垄断及地区垄断以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规则,从而保证市场交易主体能够按市场公允价格进行交易。③进一步推进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实现市场信息资源的公开化、透明化,以方便企业会计人员在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时能够迅速、便捷地获取相关参考数据,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公允价值的可靠性。

最后,建立健对公允价值计量的监管机制。①完善我国公司治理结构,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以加强对企业管理层的约束,从而保证有关使用公允价值会计政策在整个企业的一致性。②强化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对企业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实施的监控,以最大限度地保证评估价格的公允性。③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为公允价值的实施与监管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

参考文献:

[1]卢真.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运用研究[J].企业经济,2009(11):156-158.

[2]范新安.公允价值在我国新会计准则中的应用及影响分析[J].财会通讯,2009(1):52-62.

[3]潘念萍,胡阳.会计计量的关键:公允价值计量与成本计量[J].财会月刊,2009(10):86-87.

公允价值的应用篇7

摘 要 在蔓延全球的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公允价值是否应该继续使用成为会计界争论的焦点。基于此种情形,本文客观分析了公允价值在实际运用中的困难,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建议,以期能对公允价值在未来的应用提供帮助,使其更好的为经济发展服务。

关键词 公允价值 可靠性 计量模式

在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第157号准则中,公允价值被定义为:在计量日,市场参与者之间进行的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项资产所收到的价格或转移一项负债所支付的价格。该准则的结束了公允价值计量方法散乱不统一的局面,保证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然而这一计量模式在2008年的全球经济危机中备受争论。面对各界对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争议,我们应站在客观的角度,全面分析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利与弊。

一、公允价值运用中遇到的难题

1.公允价值界定的困难

一方面,公允价值的理论研究水平有限。对于公允价值来说,完善的理论比活跃的市场和高素质的人才更重要。理论研究的缺失,特别是公允价值内涵及外延研究的缺失,极大阻碍了公允价值的应用和发展。当前对公允价值的定义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如公允价值强调“交易”,这与持续经营假设及资产和负债强调的预期未来给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的流入或流出是相矛盾的。公允价值应定义为脱手价格还是买入价格?价格是基于市场参与者的共同认可还是交易双方自行商定?这些都是存在争议的问题。然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并没有对此给出一个明确的界定,这无疑增大公允价值应用的困难。

另一方面,缺乏完善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虽然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其颁布的第157号公告中明确了公允价值计量的三个层次,但对其具体应用却没有给出明确规定。在信息对称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方便的获得交易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或估计值,而当信息不完备时,投资者的行为往往受到其他投资者的影响,那么此时的交易价格或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还能称之为公允价值吗?这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此外,由于缺乏具体的应用指南,公允价值成为关联方交易和人为操控利润的有力屏障,从而导致会计信息可靠性和相关性减弱。

2.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的可靠性问题

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由于其决策的高度相关性,越来越受到相关关系方的青睐。但由于以下几点原因,人们担心其主观随意性较大,提供的会计信息不可靠:

首先,公允价值的获取在实务中的可操作性差。当前企业一般是通过行业协会或资产评估机构来获得活跃交易市场上非货币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而现实经济中大量资产和负债是没有活跃交易市场的,它们的公允价值的确定需要依赖估值技术。而在采用估值技术时,各种估计参数的选择具有弹性,这就增大了实务操作的困难。此外,公允价值的获取应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进行,并尽可能缩小信息的不对称程度。而事实上并不存在完全竞争市场,而且市场上每个参与者的信息是不对称的,从而导致公允价值很难确定。

其次,公允价值的确定,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这就增大了主观因素对公允价值的影响,使会计人员职业能力和道德素质的高低成为影响公允价值会计信息可靠性的一个关键因素。

最后,市场监督体系不健全成为阻碍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应用的一大障碍。现实中,许多企业往往利用公允价值来操纵利润,掩盖企业的真实经营情况。究其原因,主要有:在企业内部,企业监督机制不规范,内部审计人员在虚假会计信息治理和监管方面发挥的作用有限;在外部,由于监督及惩罚力度不够,部分审计部门甚至提供虚假审计报告,从而影响了公允价值的准确获取。

二、有效实施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措施

1.明确公允价值的界定准则

首先,应加强公允价值的理论研究。只有理论弄清楚了,实务才能跟的上。因此为了解决公允价值在实际运用中遇到的难题,首先就要完善对公允价值的理论研究,从根本上明确公允价值的使用条件和判断依据。具体到我国来说,我们应充分吸取2008年经济危机的经验教训,加快对公允价值的理论研究,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从而为我国全面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提供有利条件。

其次,要细化具体应用指南。细化具体的应用指南是对抽象理论的详细说明,它的出台有助于提高准则的可操作性,避免由于对理论的误解而造成的误差。特别是针对目前没有明确规定和细化的交易事项,应制定一系列切实可行、符合我国当前市场经济状况的应用指南,并不断调整细则,以帮助市场参与者更好的运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2.加强市场监管,提高公允价值的可靠性

从市场角度出发,通过加强市场监管来确保公允价值的可靠性,具体来说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第一,完善公允价值应用的市场条件。从公允价值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知道,市场化程度越高,公允价值就越接近市场价格。因此要想普及公允价值的应用,我们应:首先,积极完善各级市场,为获取准确市价创造条件。虽然,市价并不完全等同于公允价值,但市价是最可靠、最方便获取的。因此,我们应努力培养各级市场,使某项资产或负债的交易价格更透明,更利于公允价值的获取。其次,建立健全的公允价值评估政策和程序。面对市场上大量的需要依赖于估值技术获得公允价值的资产或负债,为了使得到的会计信息更可靠,我们应建立一系列公允价值评估政策和程序,并兼具灵活性和原则性的进行运用,努力提高公允价值估计的准确性。最后,还应该建立一个共享的信息平台,由专门的机构负责维护和管理,实时更新交易信息,使市场交易者能获得最新的市场价格,并以此为基础确定交易的公允价值。

第二,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能力和道德素质。在公允价值的应用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职业判断,而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公允价值评估的可靠性。因此,应加强对会计人员的素质培养,使会计从业人员不断更新观念,尽快掌握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具体应用,保证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从根本上杜绝人为操纵利润的现象发生,为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的运用创造良好的环境。

第三,加强监控力度,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在企业内部,应改变内部审计人员的执业观念,使其真正认识到自己的职责,切实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在外部,一方面应建立一个由企业、国家机关、会计师事务所等联合组成的监督队伍,以降低企业操纵利润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国家应通过完善立法,加大对违规操作的惩罚力度,改善公允价值评估、会计、审计的执业环境。

3.加强会计准则制定者与金融界等的沟通

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对公允价值争论最激烈的两方是准则的制定者和金融界。在这次危机中,公允价值的使用使许多金融企业遭受了重创,甚至老牌的雷曼兄弟都没能幸免。于是,金融界提出废止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要求。这就从侧面反映出一个问题,即在准则的制定过程中并没有倾听来自金融界的声音。因此,在未来的准则制定中,我们要吸取教训,认真听取来自金融界的声音,充分考虑公允价值计量对银行业乃至整个金融界的影响,加强准则制定者和金融界等利益相关主体间的沟通和协调,确保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我国的有效实施。

诚然,公允价值的运用值得反思,公允价值也不是最完美的一种计量模式,但我们并不能否定它在反映非货币资产真实价值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任何一种计量模式都有它的局限性,公允价值也不例外,我们应辩证的看待,肯定它带来的进步性,也认识到它的不足。在今后的公允价值运用中,我们应对其严格规范,进一步完善市场和加强监管力度,使其更好的为经济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 朱磊.公允价值会计的负面影响及改进.证券市场导报.2009.9.

[2] 涂冰艳,李卫斌.公允价值会计在当前的难题及应对措施.会计之友.2009.10.

[3] 马晓文.公允价值计量及其对企业财务报告的影响.2009.5.

公允价值的应用篇8

关键词:会计计量公允价值投资性房地产债务重组

会计计量问题是财务会计,乃至整个会计系统的核心问题。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经济证券化的快速发展,过去以历史成本为主的会计计量模式逐渐不能满足经济变化的需要。在此背景之下,一种新的会计计量模式――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模式由此诞生。

一、公允价值的本质

目前各大会计相关标准和会计学界对公允价值的理解有所差异: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于2006年将2000年的SFAC7《在会计计量属性中运用现金流量信息和现值》的公允价值定义修改为:“在计量日市场参与者之间的有序交易中,销售一项资产将要收到或转让一项负债将要支付的价格”。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在IAS32中规定将公允价值定义为“熟悉情况并自愿的双方在公平交易的基础上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结算的金额。”具体到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对公允价值的定义是:“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或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自愿交易双方进行资产交换或负债清偿的金额计量。”

简单来说,公允价值的基础是商品的市场交换价格。具体而言即计量那一天基于假想交易的脱手价格。该商品交换市场价格是有序交易中,即交换双方完全自愿并满足双方所想的价格,并且该价格可以反映市场上存在了一段时间的价格。无论是在过去还是在现在,这个交易是大量发生的,且合乎所有商业规则,其报价是公开、公正,并随时可以取得。因此,确定公允价值的并不是两个主体交换的双方,而是所有的市场参予者在活跃市场中作出的资产与负债的定价。

二、公允价值在我国的会计运用

(一)公允价值会计

“公允价值会计,又称市值会计,调到市价会计,是指以市场价值或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作为资产和负债的主要计量属性的会计模式”。根据公允价值的实质,公允价值会计其实就是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会计确认、计量、披露中的运用,其中又包括了价值的确认、价值的计量和价值的披露三个阶段。所以,有人认为:“公允价值会计指某些项目(目前主要指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主要是前者)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并在财务会计中进行两步确认:先进行正式记录(按复式簿记要求),再计入财务报表,成为财务报表的表内项目的会计模式。”

(二)公允价值在投资性房地产中的会计运用

投资性房地产,是指为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或者两者兼有而持有的房地产。《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中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引入了投资房地产领域:“不对投资性房地产计提折旧或进行摊销,应当以资产负债表日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调整其账面价值,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公允价值在房地产领域的运用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如果一项房地产所在地存在着活跃的交易市场,而且企业可以获取市场上相关的一系列价格信息,则可以对房地产进行公允价值的后续计量。然后以“资产负债表日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调整其账面价值,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反映在公允价值变动中,并通过‘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对企业利润产生影响。”二是投资性房地产的转换。当投资性房地产用途发生改变之时,应当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投资性房地产或是转换成的其他资产。计量之时,应注意要以其资产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作为账面价值。如果公允价值大于账面历史价值,则计为损益,反之则为资本公积,计入所有者权益。

(三)公允价值在债务重组中的运用

1998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中在我国的会计准则中首次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因为实施效果不理想,在2001年修订中对其进行了回避。06年又将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模式重新引入了债务重组。在债务重组中运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除了计量资产之外,更重要的是如何确定负债的公允价值。

1、资产的公允价值计量

“如果用于偿还债务的非货币性资产存在活跃市场或存在同类产品的活跃市场,只要双方是公平交易,不存在关联交易,那么他们交易的市价便是该资产的公允价值。”在计量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现金流和贴现率。确定现金流的公允价值,需要首先确定预计现金流量中可以确定的无风险的现金流量,然后依据选不含风险的利率(如国债利率)进行折现,得到的值就是资产的公允价值。贴现率指的是每期产生的现金流量的风险不同,采用不同的贴现率。因为不同资产由于外部环境,如市场竞争、供应等因素的变化,未来现金流量时所面临的风险也就不同。如果将风险体现在贴现率中,改变了以前那种一成不变的状态。其本质就是一种公允价值的计量方式。

2、债务的公允价值计量

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于2000年认为,债务的公允价值是指“估计目前所需资产的价格以便与债权持有者结算债务或将该债务转移给另一家资信状况相当的主体的金额。”一般认为,负债公允价值分为三种:作为资产的公允价值、与债权人清算中的公允价值以及交换的公允价值。前两种是债权双方的正常方式和非正常方式的偿还债务。而最后一种涉及到了第三方,即愿意接受债务,而债权人也愿意更换债务人,允许其日后偿还。其中计量债务的公允价值之时,需要考虑的就是债务主体的信用情况,信用情况的好坏和变化对债务的公允价值的高低会产生不小的影响。

三、我国公允价值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学界一般认为:公允价值在我国经历了引入阶段、有限制的应用阶段)、有限制的扩大应用阶段。从各阶段名称就可以看出,公允价值在我国是受到限制的,因为其在运用的过程中存在着三个主要问题。

(一)公允价值计量完成的难度高

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完成难度之所以高,首先在于企业难以及时获得与公允价值相关的信息,缺少统一的国家市场交易信息平台,造成了信息的不对称。其次,国家缺乏详细的、可操作的公允价值计量指南,相关的国家文件基本上只有《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一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造成了在实践中尚有大量的相关问题无所依据,无法解决。第三,缺乏专业的公允价值会计人员。由于公允价值引入我国的时间尚短,而且计量方法中有着很高的专业的技能技巧,加之我国现有的会计从业人员,其知识结构多以会计核算知识为主,即使是注册会计师,也是以会计知识为主。对于公允价值计量这种颇有些复杂且操作要求高的新制度和新技术不熟悉。

(二)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等准则执行保障机制不健全

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模式基本上是以公司制度为基础的,但目前我国公司在治理结构方面存在着许多天生的缺陷,并且内部缺少必要的控制和监管。就公司治理而言,董事会、监事会应该是公司治理的核心,然而我国的公司制度现状是,真正实行公司制的企业数量不多,而其中的监事会、董事会无法发挥全部的权利,尤其是监控作用被大大削弱。这导致了在我国部分上市公司中,尤其是在那些国有企业和家族企业中国家股或法人股一股独大,造成了上市公司完全成为“内部人控制”的现象。在这种公司体制下,公司内部审计机构或是完全没有,或是形同虚设,根本就没有内部审计的功能。这无疑是对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模式的一大打击。

(三)公允价值计量存在操纵利润的风险

上文在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应用时提到过,公允价值有时会成为公司操纵利润的工具。公允价值只是一种价值的计量方式,本身没有好坏之分。但目前在我国,由于上述的三个问题的存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往往成为了许多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的工具。现在许多公司为了规模效应而极力进行资本扩张。在相互扩张的过程中,不同公司与公司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成为关系复杂的关联方。在具体的交易当中,转移价格是经常用到交易手段。而公允价值往往被作为转移价格的关键一步。通过使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关联方企业在进行非货币易和债务重组时确定的公允价值与它的实际价值或市场价格会出现相背离的情况,进而通过关联方之间这种非公平的交易到粉饰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降低税负、转移公司利润等目的。”

针对以上三个问题,我们需要从改善市场环境出发,在加强监管和监督的基础上提供公允价值的应用指南,降低操作难度,建设公允价值会计应用的支撑体系,此不赘述。但总的说来,现有问题不是短时间之内就能解决的,公允价值会计在我国的应用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参考文献:

[1]常勋.公允价值计量研究[J].财会月刊,2004

[2]葛家澍,窦家春. 基于公允价值的会计计量问题研究[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

[3]李俚.公允价值计量投资性房地产在我国上市公司的运用分析[J].科技致富向导,2008

[4]田霞.我国债务重组准则中的问题探讨[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6

上一篇:对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建议范文 下一篇:智慧农业行动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