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开题报告范文

时间:2024-01-10 17:30:07

人工智能开题报告

人工智能开题报告篇1

商业智能的前景是什么?是机构中各个层级中越来越多的人会使用商业智能,还是更专注以决策为中心的分析以及满足各种不同类型用户信息需要的能力?

根据IDC的研究,商业智能市场每15年循环一次。第一个周期(1975~1990年)的特点是主机和一些统计软件上的产品报告制作。第二个周期(1990~2005年)标志着商业智能“现代纪元”的开启,并具有了使用更简单的、基于客户/服务器的商业智能工具。最终随着商业智能平台主要套件的发展,查询、制作报告和OLAP技术从客户/服务器移植到了基于Web的架构。

IDC的研究报告中预计2005年将成为商业智能市场的另一个转折点,现在看来已经实现:各行业企业机构对商业智能投资浪潮的开始。如果“15年-循环”的趋势继续保持下去,在2005~2020年的这个周期中,企业将把重点放在将商业智能的应用扩展到其内部和外部用户上,同时将商业智能从它的传统重心――制作报告转变到以决策为中心的功能上。

以往的经验和目前的市场趋势显示了下一个15年里商业智能的两个关键发展方向。

商业智能“大众化”

传统的商业智能市场原本集中在分析师或企业高层,他们仅仅是企业中的一小部分人。虽然商业智能工具具有复杂的报告开发、OLAP和高级分析解决方案,但对大部分决策人来说,并不适用。

但问题是,任何一个全企业范围的商业智能策略都应该是将数据在合适的时间提供给合适的人,从而支持机构中各个层次的决策制定。IDC的调查显示,仅仅15%的管理者相信他们的企业现在可以达到这个目标。

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方法是,商业智能解决方案需要通过更好的数据可视性、更好的交互性、附加的基于常见研究界面上的内容处理和文字挖掘功能、对协同工作和工作流或引导分析的支持,来更广泛地接触更广泛的用户。这个商业智能解决方案的一般推动力是将商业软件界面转变为一个与在线媒体网站类似的东西。

另一个类似方法是将更多商业智能注入运行中的应用。IDC将此定义为智能过程自动化(IPA,intelligentprocess automation)。IPA是商业智能工具和商业过程自动化(BPA,businessprocess automation)配置软件的集合。IPA软件使在响应分析驱动工作流事件的商业过程中,可重复、可操作的决定自动化。事实上,并不存在单独的、预先包装的IPA软件解决方案。相反,企业、组织正开始将商业智能、数据仓库、BPA和数据整合元素整合为IPA解决方案。IPA的目标是通过与用户的自然工作流相匹配并使之自动化,在分析和操作功能之间创建一个无缝链接。

以决策为中心的商业智能

商业智能的第二个关键发展方向是从信息交付(例如制作报告)发展到协力完成、以决策为中心的商业智能(DCBI)。商业智能的大部分解决方案简单集中在制作报告和对历史数据基于OLAP的分析。

对组织的决策者而言,只收到一个报告或一个识别值得关注事件的警报显然是不够的。它需要知道应该采取什么行动。目前的事实是,决策制定者普遍基于直觉而不是事实分析来行动。

商业智能解决方案如何支持涉及对未来的假设和建模的实际决策制定过程呢?也就是说,商业智能如何做到不仅仅是识别一个问题,并且提供寻求可行的解决方案的过程呢?模型能够帮助预测一个问题的各种解决方案的可能结果,并且他们甚至能探测或模仿商业结果中可变因素的影响。这就是通过预见性分析实现的“如果怎样,会怎样”分析的本质。同时它还会提供其他的自动化决策支持。

实现DCBI的一个关键因素是增加传统报告制作和OLAP技术,并且具有当选择了一个具体方法后,通过显示一个期望值的可能性,来处理大量数据、找到模式和进行了解、并应付不确定性的能力。

为长期商业智能策略奠定基础

将商业智能大众化和重点放在以决策为中心的商业智能是两个互补的趋势。此外,完整的商业智能解决方案必须将企业、组织内外不同用户的不同需要考虑在内。例如,当经理们可能需要将意外警报发送到他们的移动设备、需要深入他们个人化仪表盘了解详细信息的能力时,经理主管人员也许正在寻找记分卡应用程序。当前沿员工可能正寻求一个搜索界面或嵌入应用的引导分析时,分析师也许在要求完善的核心和预见性分析。

一个强有力的基础应该能够支持所有这些组成成分的多重分析工作负荷及其数据整合、分析和交付的需求。在所有成功的商业智能配置中的关键因素是综合数据、数据质量、主要数据管理和数据仓库的组合,从而建立起一个可升级的、灵活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你可以一步一步的部署各种各样的末端用户工具和应用程序。

商业分析技术价值及前景

IDC对市场的分析显示,商业智能代表了一套独特的、用来查询、报告制作、OLAP、数据挖掘和统计的软件工具。因此商业智能是更广泛的商业分析的一部分。它由工具(商业智能和数据仓库)和应用(用户关系管理、供应链分析、财务管理和劳动力分析)组成,用来跟踪、分析、建模和传送支持决策制定和制作报告的过程的数据。

2005年全世界商业分析市场产生了165亿美元的软件收入。IDC预期这个市场在下个五年会保持每年10%的复合增长率。

在既定的市场内,竞争者包括两种类型的软件供应商:

几个大的供应商;他们提供包括数据整合、数据质量、查询和制造报表、高级分析工具,以及各种各样预先包装的分析应用程序的、广泛的解决方案。

大量的、瞄准机会的中小规模的供应商将重点放在一个或仅仅几个相关的市场区域内。

在新的智能商业浪潮中,大小供应商的机会将会保持平衡。不同的供应商会带给市场具有吸引力的特性、功能和服务的组合。这些组合提供给用户机构必须的工具来开始或继续他们正在进行的性能管理工作。

人工智能开题报告篇2

[关键词] 会计信息化 发展趋势 商业智能 移动商务

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把人类带进了信息化社会并使信息化工程逐步深入经济生活各个领域。党的“十七大”指出:“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可见,加快信息化建设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发展经济的必然选择。如何及时、准确地掌握市场信息并运用所获取的信息有效地整合和运用资本、技术和人力资源就成为企业组织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因此,企业应加快管理信息化建设,而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关键是会计信息化。

会计信息化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平台,容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与业务流为一体,反映会计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高度数字化、多元化、实时化、个性化、动态化的会计信息系统。会计信息化是会计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是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与手工会计相比,会计信息化不仅是处理工具的变化,在会计数据处理流程、处理方式、内部控制方式和组织机构等方面都与手工处理有许多不同之处。它的产生发展对转变会计职能,提高会计队伍素质和会计工作质量,加速信息传递,加快企业管理现代化,促进会计理论研究和会计实务的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和加强国民经济宏观管理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会计信息化将更加不断升级和完善,它在经济管理中也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其应用前景非常广阔。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今,会计信息化是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发展前景非常广阔。企业只有建立和发展会计信息化,才能抢占竞争优势,否则,在世界竞争日益加剧的现在和将来,不建立和发展会计信息化的企业,有可能是“等死”。把握好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有助于企业及时调整会计信息化的发展策略,加快会计信息化的建设。

一、系统开放,信息资源高度共享,数据处理高度实时

通用管理软件很难能满足客户所有业务环节的要求,在现在和未来,企业建立信息系统时,也将很难选择一家公司的产品解决所有业务环节的问题,因而对不同厂家系统的集成能力将成为企业重要的要求。目前,有的管理软件供应商为此提供了EAI(enterprise application integration),EAI企业应用集成是将基于各种不同平台、用不同方案建立的异构应用集成的一种方法和技术。EAI系统设计目的是便于客户和集成商快速简单地实现会计信息化与与其他应用系统的集成,EAI将帮助企业实现跨环节的功能集成。随着EAI系统的不断完善、发展及其广泛推广应用,会计信息化将彻底消除信息孤岛,从而实现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另一方面,先进的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系统的高度共享和开放性将使会计信息的处理与披露由传统的及时性提升为实时性,能够做到对会计数据处理的高度实时化,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可以随时查看企业的经营及财务状况,从而为及时、准确作出决策,积极应对市场变化提供了保证。

二、会计报告的新突破

在会计信息化下,随着会计目标的转变,信息使用者对财务信息的需求呈现多样化趋向,因此,财务报告的模式将出现多元化,其中有些财务报告的模式对于传统财务报告的模式而言是新的突破。

1.专用财务报告模式

在实际会计工作中存在着许多特殊信息,使用者对财务信息的需求有不同的特殊需要。因此,就产生了“专用报告”。专用报告是为不同的信息使用者提供不同的财务报告,它考虑了不同类型用户之间的信息需求差别,有选择地和重点地对特定用户披露特殊信息。

2.外部报告模式

对于小型企业而言,将更多地采用外部报告模式,因为将财务会计交给外部专业机构可节省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成本,减少不必要的设置,取得规模效益。另一方面,这种报告模式有利于改进报告质量,降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成本。

3.多模式报告模式

多栏式报告模式是对同一经济业务按多种会计方法加以处理,并将由此得到的不同信息在财务报告中予以披露。由于传统会计模式的局限性,它所提供的单一信息不便于比较不同计量和确认方法下得出的结论,也不便确认不同信息的价值。在会计信息化的条件下,从技术上可以突破传统模式的局限性,使得单一信息转向多元化信息,使得信息使用者重视不同会计方法下有不同的用途并产生不同的经济后果,从而,为决策提供更好的服务。

4.在线实时报告模式

基于先进的Internet信息技术,可以大大提高会计信息的容量和信息的时效性。因此,就产生了在线实时报告模式。在线实时报告模式是指企业通过设置Internet站点,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定期更新的财务报告。这种报告模式的特点是,通过Internet,采用超文本的形式,将企业所发生的各种生产经营活动和事项适时反映在财务报告上,并将报告存储在可供使用者查询的数据库中供用户随时查询。在线实时报告将成为会计信息化条件下极为重要的财务报告模式。

三、商业智能(BI)的普及

利用企业内部现有数据资源收集知识,进而做出正确战略决策的能力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企业关注的焦点。在这个问题上,商业智能(BI)开始逐步得到运用。商业智能的普及将成为会计信息化的主要发展趋势。

商业智能是如何利用企业积累的数据增进对业务情况的了解,帮助企业在业务管理及发展上作出及时、正确的判断,然后采用明智的行动。简而言之,商业智能是能够帮助用户对自身业务经营做出正确明智决策的工具。商业智能的本质就是对提取的业务数据进行智能化的分析,揭示企业运作和市场情况,帮助管理层作出正确明智的经营决定。企业在商业智能解决方案的帮助下,及时准确的合并报表对内部交易能够快速准确地实现对账,实现数据一次采集分层过滤抵销的功能,真实反映集团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用户能够通过充分挖掘现有的数据资源,捕获信息、分析信息、沟通信息,发现许多过去缺乏认识或未被认识的数据关系,帮助企业管理者做出更好的商业决策。

目前,商业智能产品及解决方案大致可分为数据仓库产品、ETL产品、OLAP和前端展示产品、数据挖掘产品、元数据管理产品、集成以上几种产品针对某个应用的整体解决方案等。

从全球范围来看,商业智能已经成为最重要的信息系统。从国内来看,商业智能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所认识,其中包括金融、电信、保险、能源、零售等行业的决策者。据ChinaBI统计,2006年中国大陆地区的BI产品许可证市场容量约为8亿元人民币,同比2005年增长33%;BI系统集成(BI软件系统,但不包括许可证)市场容量约为6亿元人民币,共计14亿元。BI市场带动相关软硬件销售额为5亿元人民币。在未来几年内商业智能市场需求旺盛,市场规模增长迅速。

根据ChinaBI调查,目前在金融、电信、保险等行业已经对商业智能耳熟能详,但是真正开始规划项目时,有的人能够参考公司的实际需求进行设计,有一部分人却是无从下手,只能参考供应商的建议;在能源、制造、零售等行业听说商业智能的人越来越多,但是规划项目时仍然是参考供应商的意见为主,没有技术力量根据公司实际情况自主规划。在政府部门、其他行业大部分人仍然对商业智能的概念接触不多。

在制造、零售等众多行业,ERP的发展已经成熟,在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ERP后,对公司的管理日益规范。但是ERP无法满足企业管理者决策所需要的报表和数据,因此BI应运而生,而且将得到快速发展。

四、智能型会计决策支持信息系统

会计信息化分会计核算信息化、会计管理信息化、会计决策信息化三个层次内容。其中会计核算信息化是会计管理信息化和会计决策信息化的基础,是企业管理的基石。

管理型会计是对企业管理进行支持,它包括财务计划、分析和控制管理功能;决策型会计是对企业经营决策进行支持,它包括筹资决策、投资决策、资金使用和管理决策等。当前,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会计管理和会计决策支持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尚不十分理想。

现代经济活动的复杂性、多变性和瞬时性,已对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一管理者都需要依靠科学的预测来作出判断决策。管理者的决策方式已从经验决策方式转向科学决策方式,在这种趋势的引导下,智能型会计决策支持系统的应用将构成未来的会计信息化的极为重要的内容。决策支持系统能综合各种因素,考虑历史变化,分析将来趋向,提出各种可供决策者选择的决策方案,为管理者进行经营决策提供帮助和支持。智能型会计决策支持信息系统,向模拟人的智能方向发展,系统具有听觉、视觉、触觉等功能,能模拟人的思维推理能力,能思考、推理、证明,学会自动适应环境变迁。因此,我们加大开发力度,在会计信息化中引入先进的技术和方法,尽快发展高性能、高层次的会计信息系统,是会计信息化的客观要求及其发展趋势,智能型会计决策支持信息系统是会计信息化的最高层次和最终趋势。

五、移动商务

移动商务,是指通过移动通讯网络进行数据传输,并且利用手机、PDA等移动终端开展各种商业经营活动的一种新电子商务模式。其商务活动主要以借助移动通讯技术,使用移动终端为特征。通过移动通讯解决方案实现随时、随地的沟通,创造没有疆界不停顿的商务机会。

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企业会计具有随时随地移动办公的客观要求。因此,会计信息化应该具有移动商务功能,能够支持移动电话、PDA等移动通信工具,充分考虑到移动互联网终端设备及网络传输特点、用户需求特点。会计信息化的移动商务强调简易快捷,提供实时准确的查询和重要交易处理。

在应用上,提供针对领导人员(包括总经理及业务经理)的信息查询,针对销售、服务等业务人员的信息查询及录入,查询内容可依据不同的角色设定。目前,会计信息化所提供的移动商务功能的移动商务产品已经有所开发和应用,但其功能性向更完善,应用性向更普及方向发展,带领用户全面进入移动商务时代是其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1]辛茂荀:会计信息化.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2]陈宏明占丽:会计信息化下财务报告模式探讨.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3]中国商业智能网:2006-2007年中国商业智能发展报告.

[4]顾弘敏:会计信息化发展问题研究.地质技术经济管理,2004(10)

人工智能开题报告篇3

今天的知识型员工所面临的难题之一是工作繁重而工作效率没有太大的提高。一些产品和服务非常看重过程,例如不断改进和去掉无用的步骤等;还有的则强调人员的工作效率――例如,让经理去培训一名初级员工接手一项任务。

消费类人工智能助手为企业解决方案已经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苹果的Siri于2011年推出,具有多种功能,包括执行互联网搜索和设置提醒等。考虑到要求Siri执行的任务种类繁多,它的表现还是相当不错的。Siri和亚马逊的Alexa 以及Google Now,代表了“基于综合语音的人工智能”这一理念。这类通用人工智能助手前景虽然看好,但也更容易失败,因此不太适合作为工作场所的工作效率工具。

以下列出了公司通过专业的人工智能助手提高员工工作效率的三种方法:

消除日程安排的“痛点”

您有没有过通过来回发送消息准备一次会议的经历?对于许多专业人士来说,这是一个常见的“痛点”――特别是有多公司人员参会的情况。几年前,基于Web的工作安排工具(例如,ScheduleOnce和Calendly)上市了。这些工具虽然有用,但其服务有局限性。如果人工智能有办法缓解“痛点”,会怎样呢?

您可以采用x.ai,这是一个帮助您安排会议的人工智能个人助手。网络应用机构Geeks Chicago公司总裁Mark Tuchscherer说,大约6个月前开始使用x.ai,安排公司、客户和潜在客户参加的会议。从那以后,“通过使用x.ai来自动安排我的会议活动,每个月节省了大约一到两个小时的时间。”

Tuchscherer说:“当我准备使用x.ai时,我只需要在CC字段添加一个电子邮件地址,系统就会接手会议安排^程”,他还补充说,到目前为止,x.ai还没有遇到过人工智能或者自然语言处理通常相关的任何小问题。Tuchscherer说:“事实上,x.ai用于安排活动的专业性是它效率如此高的一个原因。”

“随着时间的推移,它让我改变了一些习惯,我不会在晚上或者其他不方便的时候举行会议。” Tuchscherer说。

x.ai展示了创建虚拟个人助手的专业理念。x.ai不是全能型的服务于所有用户,而是只用于工作安排。此外,服务被明确地设计用于电子邮件,因此不需要处理音频。x.ai出现于2014年,在市场上仍然是相对较新的面孔。像其他软件即服务产品一样,x.ai提供使用受限的免费版本,以及功能更强大的付费版本。

让新员工尽快进入角色

新员工的经历长期以来一直不令人满意,新员工想提出问题以了解他们的环境,而老员工希望新员工尽快开始着手高质量的工作。还记得您上次开始一项新工作吗?您带上一个笔记本,草草记下您要会面的人的名字,以及没完没了的公司专业术语,尽您所能,抓紧记录。

人力资源管理协会报告说,大约17%的新员工在不到三个月内离职,认为糟糕的入职流程是离职的主要原因。人工智能服务在这方面可能会有所帮助,例如,把入职过程系统化的Talla。

这项服务的主要特点体现在逐步信息,以及问答功能,Talla首席执行官Rob May说:“程序包含了数百个常见问题和答案,涵盖的主题有不同辖区的工资法等。”May说:“我们还在内部使用Talla来提高我们开会的效率:Talla帮助我们在会议前后快速的收集数据。

Talla员工开始接受使用人工智能系统进行例行的人力资源查询,比如关于假期的问题。然而,现在公开讨论的是,是否可以通过这种方法应对一些更敏感的话题,例如骚扰问题。”

人工智能服务真的能对新员工的工作效率产生积极影响吗?它的主要好处是减少了重复性的工作。例如,人工智能方法不会一开始就用大量的数据“轰炸”员工,而是渐进式的。从人力资源专业人员的角度来看,这意味着减少了低价值的问题(例如,“我们今年享有哪些假期?”),让新员工有更多时间从事高价值的活动,例如领导培训和创建公司品牌等。Talla目前的实现方式采用了基于文本的服务,能够与Slack和Microsoft Team相集成。

提升商业智能

从商业智能资源中得到有意义的见解,一直是IT经理和领导们要考虑的问题。掌管大型业务部门的高管需要及时、客观的数据,而要求员工提供的每日简报可能太多了。人工智能助手可以帮助解决管理层的需求信息。

Premium Retail Services公司的企业软件架构师Aaron Hayes说:“我每天都和Sisense Everywhere打交道,接收有关业务状况的报告。”Sisense Everywhere与亚马逊的Echo产品集成在一起,具有语音处理功能。他解释说:“我通常每星期向Sisense Everywhere提出大约100次查询。这么频繁的使用它,我也感到惊讶。”它给工作效率带来的好处是,使用语音命令比在用户界面中输入命令快得多。

使用人工智能语音系统最主要的一个问题是地区方言和口音,但这很快就会解决了。Sisense产品主管Guy Levy-Yurista说:“我们有一个全球团队,包括了欧洲、以色列,以及美国等地的人。目前为止,我们已经与Amazon Echo进行了非常积极的互动;它成功地处理了各种地区方言变体和口音。”

人工智能开题报告篇4

从去年美国大选结束后,“fake news”(虚假新闻)持续成为美国社会热议的名词。因为虚假新闻,一名闯进华盛顿一家披萨店开枪,原因是Facebook等社交媒体上盛传这家披萨店是美国总统候选人希拉里与其竞选阵营高管开办的儿童色情集团基地,因此“义愤填膺”前去“伸张正义”。这件事迅速引发了美国社会的强烈关注,而这仅仅是过去一段时间里,美国甚嚣尘上的假新闻中一个突出案例。

此前,美国著名新闻网站BuzzFeed分析报告,称在美国总统大选投票日之前三个月,社交媒体Facebook上的关于大选的虚假新闻,比真实的新闻更受关注。在网络上流传的二十大假新闻的转发率达870万,而《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美国主流媒体的二十大选举新闻的转发率却只有740万。这二十个虚假新闻中,倾向性非常明显,有十七个虚假新闻是抹黑希拉里的。在希拉里和大多支持她的美国主流媒体看来,正是以Facebook为代表的社交媒体上流传的虚假新闻毁掉了希拉里胜选的机会。

而美国知名独立民调机构皮尤调查中心去年12月也了一份社交媒体用户调查报告,称约有四分之一的美国人承认分享过虚假新闻,另有三分之一的美国人表示他们“经常”会看到编造的政治新闻,同时有三分之二的人称这种现象已经造成了“很大的混淆”。由此,社交媒体尤其是Facebook承受了巨大的舆论压力。

与传统媒体不同的是,Facebook的新闻,并非由人工编辑组稿而成,而是完全依赖于人工智能。2016年8月,Facebook掌门人扎克伯格高调宣布,裁撤掉整个人工编辑团队,Facebook新闻内容全部交由人工智能来编排,以保证新闻不受人工编辑的个人偏见所影响,保证所谓的“中立性”。但现实却是,在人工智能全面代替人工编辑后,Facebook却因为虚假新闻和偏见,招致了更强烈的质疑。

以人工智能编辑新闻,是否真的存在根本缺陷呢?

一、Facebook社交媒体:最有权力的“新闻编辑”

根据美国皮尤调查中心的《2016新闻媒体现状》报告,目前三分之二的美国成年人通过Facebook看新闻。Facebook事实上已经成为美国人获取新闻的主要工具。而决定什么样的新闻到达受众,需要经过编辑和。Facebook掌门人扎克伯格曾经再三强调,Facebook是一家科技公司,并不是媒体。但是《挪威晚邮报》主编给扎克伯格公开致函,他的公开信中却指出:“你就是全世界最有权力的编辑”。

Facebook在新闻传播中之所以拥有越来越强大的“编辑权力”,原因就在于它具备了其它传统媒体所不可能具有的规模优势,那就是占据全球七分之一人口的用户,以及随之而来近乎海量的信息。目前,Facebook日均活跃用户达到4亿,仅是其中传播的视频点击量每天就达到了30亿次。

但同样是“新闻编辑”,Facebook和传统媒体的竞争却完全不是在同一个舞台上进行。传统媒体一直所奉行的原则是内容为王。从本质上说,无论是美国全国电视网还是《华盛顿邮报》,各家传统媒体都是新闻内容的生产者,而Facebook却根本没有生产任何新闻内容,Facebook仅仅是向用户提供让其“感兴趣”的新闻。

而这一点正是传统媒体和社交媒体最根本的区别,传统媒体通过人工来编辑新闻,提供信息有限,且所有用户获取的都是同一版本的新闻。而Facebook向用户提供的新闻,内容丰富性完全是传统媒体所无法比拟的,而且可以针对不同用户提供个性化新闻。但Facebook这些工作绝非靠人工所能完成,Facebook的人工智能编辑也就应运而生。

二、人工智能:识别什么是“最重要的信息”

在Facebook上传播新闻,并非是新鲜事。实际上,自从十多年前Facebook作为一款社交软件产生之日起,用户们就开始在Facebook上传播信息,其中就包括很多新闻。其后,不少传统媒体也在Facebook上开设账号,将自己采制的新闻传递给Facebook的用户。当时,在很多传统媒体眼中,Facebook仅仅是一个补充性质的新闻网络传播渠道,信息的主动权依然控制在自己手中。

然而,Facebook在不声不响之间开始控制新闻的传播,核心动作就是“push”(推送),将要传达的新闻主动“推送”给用户。而最主要的就是通过两个渠道,一个是News Feed(信息流),另一个则是Trending(流行话题)。

News Feed诞生较早,2006年就已推出,但最初仅仅是来自亲朋好友账号内容更新的提醒。慢慢的,News Feed开始出现按类别罗列的“新鲜事”,例如“以下可能是你感兴趣的健身新鲜事”,而最终,2013年,News Feed开始出现各种“你可能感兴趣”的新闻类别,也就是扎克伯格所谓的“个性化报纸”。这种新闻阅读模式,完全跳出了传统媒体的渠道制约。

Trending(流行话题)推出相对较晚,是在2014年7月推出,严格说起来可以算是News Feed的附属产品。但与以往News Feed不同的是,Trending(流行话题)更强调的是其他人在关注什么信息。而且,Trending的信息,更侧重于时事新闻。

不管是“你可能感兴趣”的News Feed还是“大家都在关注”的Trending,Facebook的目的,都是希望用户能对其提供的新闻感兴趣,并点击阅读。不过,谁能知道在海量的新闻中,用户“感兴趣”的重要信息到底是什么呢?而这就不是数量有限的人工编辑所能完成的了。正如Facebook掌门人扎克伯格在2016年9月一次直播中说的那样:人工智能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对人而言,什么才是最重要的信息?这就是Facebook引入人工智能新闻编辑的目的。

三、排序:人工智能筛选新闻的目的

如何让人工智能识别什么是用户“最感兴趣”的新闻呢?核心就在于人工智能的“算法”,或S我们可以将其比拟为人的思维方式。而人工智能“算法”的目的,是给新闻“排序”。

对于Facebook用户来说,他在News Feed中或许会收到数千条信息,然而他有时间阅读的仅仅只有数百条甚至数十条,要想吸引用户,就必须在第一时间让用户看到他最感兴趣的信息。因此,对于人工智能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将用户最感兴趣的新闻排在前面,而将不那么吸引用户的新闻排在后面。而如何排序就决定了虚假新闻是否会以较大概率出现在用户面前,也决定了新闻是否有偏见,更决定了社交媒体盈利的核心利益。

虽然Facebook的算法作为公司的核心机密,一般不会对外披露细节,但是我们依然可以通过众多报告资料发现,Facebook的算法一直在不断调整改进。最初,Facebook的算法极其简单,例如在判断用户对某条新闻的兴趣度时,会简单计算其在特定新闻页面上停留的时间,尔后又开发出了“点赞”功能,再往后又开始分析“点赞”是发生在阅览前还是阅览后。而对用户的个性分析也要通过算法来进行,例如喜欢浏览哪些类别的新闻,跟哪些人联系频繁。同样,对虚假新闻的分析甄别,同样也需要通过算法,例如之前Facebook会计算新闻中引用的次数,尔后又会提供用户点击标签功能,被较多人认为是虚假新闻的信息,排序就会被极大的往后挪动。

事实上,如果仅仅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滤除虚假新闻,Facebook并非没有办法。正如Facebook最初做的那样,Facebook在其推介新闻的算法中,来自传统媒体和新闻记者的稿件,相对占据比较大的权重,因而其新闻真实性显然要高很多。然而,很快Facebook在其算法中降低了传统媒体的权重,其推介新闻的真实性自然也因此大打折扣。

也就是说,人工智能到底能不能有效识别虚假新闻,关键就在于人类程序设计员为它设定了怎样的算法。如果有过错,本源也是来自于人类,而并非是人工智能的过错。问题是,Facebook为什么要在其设计的算法中,降低传统媒体的比重呢?答案只有一个:利益。

四、算法:Facebook的利润之源

Facebook一直标榜的,是竭尽全力向用户提供能令其感兴趣的信息。然而,吸引用户关注的目的,还是为了获取经济利益。

而Facebook获利的手法跟传统媒体并无本质区别,例如传统的电视媒体,是靠吸引观众关注,通过插播广告主的信息来获利。而在Facebook,广告主提供广告费是为了使自己的信息能尽可能的提高在信息排序中的位次。只有Facebook推送的新闻能提起用户更大的兴趣,那么广告主在其中夹杂的广告信息才能获得更好的回报。

在过去的2016财年,预计Facebook的全球广告收入将接近260亿美元,相比前年的170亿美元出现了52%的暴涨。而相比四年前,2012年Facebook的营收只有50亿美元。与营收相比,更重要的是利润。2012年Facebook刚上市时,甚至一度还出现亏损的窘境。2012财年,Facebook营收达到50亿美元时,全年利润只有微薄的5300万美元。而2016年前三季度,Facebook利润就分别达到15亿美元、20亿美元和23亿美元,全年利润差不多将会达到80亿美元之多。如果再来看Facebook的收入结构,我们可以发现,在Facebook2016年第三季度70亿美元的营收中,广告收入就占到了68亿美元。

如果回顾Facebook从2013年开始从逆境中成长的经历,我们就能清晰的看到,无论是News Feed的改变还是Trending的推出,Facebook的成长,正和其坚定的媒体化方向有着紧密的关联。正是向用户推送包括新闻在内的信息,Facebook赢得了巨大的利润。而这与Facebook的算法密不可分。而所有对于算法的所谓“改进”,一切目的都是为了帮助广告主提高广告信息的到达率。

五、社交媒体崛起:新闻还是“新闻”吗?

从Facebook设计的算法来看,我们必须明白,Facebook的“新闻”,本质上只是用户感兴趣的“信息”。这跟新闻专业媒体所说的“新闻”,无论是内容、形式乃至价值取向都有很大的不同。只要能获取广泛关注,Facebook上就不介意把这些“新闻”排序提高,甚至对其进行推广。而这些来自普通用户而非专业机构的“新闻”,往往没有专业人士的审核,失实甚至造假的可能自然要远大于传统媒体。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Facebook上虚假新闻泛滥,是在2016年夏天开始引起关注。而正是在2016 年 7 月,Facebook宣布对News Feed 算法进行了重大调整。News Feed把排名第一的位置提供给用户的亲友,而不再优先展示来自传统新闻机构的内容。

把人们获取消息的优先顺序,改变成亲友传播的信息优先,这实际上把新闻放回到了大众媒体产生之前的状态。在电视、报纸等大众媒体产生之前,人们获取新闻的渠道不正是来自亲友和邻居们的叙述吗?降低专业新闻机构的把关作用,虚假新闻的泛滥自然难以避免。但是,决定哪些新闻最终到达用户,其实也并非单纯由用户的亲友决定,而是由Facebook的算法决定。人们以往常常把网络信息传播称为“去中心化”的模式,但实际上,看似自由的信息流动,却越来越集中于单一的“中心化”的社交媒体渠道,越来越躲不开人工智能算法的“排序”。

扎克伯格一直不愿意承认Facebook的媒体属性,只愿意把Facebook称为技术工具,那是因为成为媒体就要承担媒体的社会责任。当Facebook传播的新闻以取悦用户的目的来进行选择性的“排序”以获取利益时,不可避免将影响到用户对世界的判断。Facebook确实不生产新闻,但是它在分发新闻。当分发渠道发生根本改变时,新闻自身也必将被改变。而这不但依赖于扎克伯克及其团队的自律,更离不开各国政府及民众在外部对其进行监督。互联网的治理,我们才刚刚起步。

(作者单位:浙江电视台电视教育科技频道)

人工智能开题报告篇5

关键词:智能电表;质量监督;创新与实践

作者简介:鲍洪波(1968-),男,安徽枞阳人,国网安庆供电公司营销部(农电工作部)主任,工程师。(安徽 安庆 246003)

中图分类号:F272.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6-0195-02

自国网安庆供电公司(以下简称“公司”)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以来,通过建立智能电能表质量监督指标体系,对智能电能表全过程进行质量控制与质量监督,确保了智能电能表计量准确、运行可靠,有效防范了智能电能表质量风险,使智能电能表推广与应用得以顺利推进。公司在推进智能电能表质量监督工作的实践与创新方面值得相关单位借鉴与学习。

一、达到智能电能表质量监督工作目标的主要途径

1.建立质量监督工作理念

智能电能表质量监督是指从智能电能表应用宣传到货质量检定、安装质量控制、运行质量监督、客户反馈质量跟踪等全过程质量监督工作。公司针对当前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与智能表推广应用,不断创新和完善监督机制,从智能电能表入库验收、检定、出库、安装运行、运行抽检、临时校验等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入手,通过建立智能电能表检定、安装、质量抽检等过程的质量考核机制,促进智能电能表质量管理水平的提升。

2.制定质量监督指标体系及目标值

通过智能电能表质量监督流程,规定智能电能表质量监督过程中的职责、管理内容与方法,确立智能电能表质量监督的一般原则,规范智能电网建设宣传与智能电能表检定、安装、运行管理等工作,进而推动智能电能表质量监督水平的整体提升。

质量监督指标体系分为:工作评价指标(见表1)和执行监督工作指标(见表2)。

3.质量监督工作具体实施过程

(1)加强信息储备。收集智能电能表中标厂家、数量和到货时间,在线智能电能表运行档案,入库验收抽检合格率、全检合格率、成品库抽检合格率、运行表抽检合格率、临时检定合格率、运行表分批故障率、运行表分类故障率、运行表批次不合格率和运行表可靠率等质量信息及抽检验收完成率、全检验收完成率、运行抽检完成率、安装完成率等信息。营销部根据收集的信息上报电能表申购计划,编制智能电能表抽检、轮换的年度、月度计划。

(2)制定年度、季度、月度智能电能表宣传、抽检、安装工作计划。营销部根据收集的信息,依据“JJG596—1999电子式电能表检定规程”规定,制定年度、季度、月度在线运行智能电能表抽检、周检计划。根据工作需要制定智能电能表宣传计划。

(3)制定电能表入库抽检验收、待装电能表质量抽检计划。该公司计量部根据智能电能表到货厂家、批次,依据“国家电网公司智能电能表质量监督管理办法”,制定智能电能表入库抽检计划。对全检合格的智能电能表,依据检定台体、检定人员制定待装智能电能表质量抽检计划。

(4)制定智能电能表安装计划。公司市场及大客户服务部根据营销部下达的安装工作计划,制定具体安装地点、安装时间等工作计划。

(5)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宣传。公司营销部、党群工作部利用地方新闻媒体,广泛宣传智能电网相关知识以及智能电网在提供清洁能源、节能减排、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6)加强进社区服务宣传。公司营销部组织业务单位开展“进社区”服务宣传活动,活动内容包括现场展示各种规格的智能电能表,宣传智能表知识,利用移动计量检测车开展智能电能表现场校验服务等内容。

(7)邀请参观检定流程宣传。公司营销部组织邀请人大、政协代表、客户代表、新闻媒体、供电服务社会质量监督员代表等,采取参观智能电能表质量监督流程、座谈智能电网建设,收集供电服务的意见和建议,完善公司智能电能表质量监督流程。

(8)入库前质量抽检。公司计量部按照智能电能表到货的厂家、批次,首先开展元器件比对工作,比对合格的开展设备入库,比对不合格启动退货程序。其次样品送省电科院进行电磁兼容试验,试验合格开始抽检验收,试验不合格启动退货程序。根据“国家电网公司智能电能表质量监督管理办法”对到货智能电能表进行抽检验收,验收合格后进行全检验收,验收不合格时根据“国家电网公司智能电能表质量监督管理办法”进行评价,须启动退货程序的立即启动,须厂家立即整改的报公司营销部联系厂家进行整改。

(9)入库后全检验收。公司计量部对验收合格的智能电能表,依据“JJG596—1999电子式电能表检定规程”规定和相关技术规范开展全检验收,并将检定记录上传至SG186工程营销业务应用系统,全检验收试验合格率大于或等于98.5%,评定该批次合格,合格的智能电能表送成品库待装,不合格电能表退回厂家更换;全检验收试验合格率小于98.5%或出现同类故障智能电能表数大于或等于3只时,评定批量存在质量隐患的,限期厂家整改,整改延期或整改后再次试验仍不合格,按二类质量问题上报公司营销部。

(10)待装质量抽检。公司计量部对成品库智能电能表每月按库存量的10%进行抽检,抽检中按检定装置和检定人员均匀抽取。计量中心对检定装置的运行情况和检定人员的工作质量进行分析,形成分析报告报公司营销部备案,其中工作人员工作质量分析作为计量中心对检定人员月度绩效考核的依据之一。

(11)公司计量部根据业务换表流程进行配表,配表实行点对点的配置原则。

(12)人员业务技能培训。公司营销部组织安装人员,开展业务技能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智能电能表的性能和装箱、运输、安装的注意事项,被拆换的电能表需要客户确认的事项。

(13)安装公告。公司市场及大客户服务部依据智能电能表安装工作计划,提前3天在安装地点公告更换智能电能表事项公告。

(14)安装。公司市场及大客户服务部根据智能电能表安装计划和智能电能表更换时间、地点,组织开展智能电能表的更换,填写换表工作单,记录新旧电能表的底度,并告知客户确认。

(15)运行质量抽检。公司市场及大客户服务部根据月度智能电能表抽检计划安排,将现场运行的智能电能表进行轮换,交计量部进行检定,计量部对电能表运行质量进行分析报公司营销部备案。公司市场及大客户服务部负责填报抽检完成率。

(16)临时检定。公司市场及大客户服务部根据客户申报的故障检定、申校报告,将电能表轮换后交计量部进行检定,也可根据客户的要求,由计量训、客户服务中心利用移动计量检测系统到现场开展检定,并出具检定报告,填报客户申请检定统计表和合格率统计表。同时对故障成因、申校合格率进行分析报公司营销部备案。

(17)省电科院质量监督。公司营销部、市场及大客户服务部根据省电科院对运行中智能电能表质量监督管理的要求,按制造厂家、批次、安装时间、地点、数量足额送检,并根据检定结果统计运行智能电能表质量分析报表。

(18)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质量监督。公司计量部、市场及大客户服务部根据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对运行中智能电能表质量监督管理的要求,按制造厂家、批次、安装时间、地点、数量足额送检,并根据检定结果统计运行智能电能表质量分析报表。

(19)95598投诉受理。公司95598的客户代表按照制定统一的智能电能表有关问题的答复意见答复客户,同时宣传智能电网建设相关知识。

(20)客户服务大厅质量投诉受理。客户服务大厅根据客户质量投诉情况,填写工作单,经电检人员初检,需要进行申校的交计量部进行临时检定。

(21)绩效考核。公司营销部根据年度、月度智能电能表现场安装、抽检计划考核计量部、市场及大客户服务部的完成率,根据电能表的运行情况考核安装工作质量和检定工作质量。

(22)改进计划。公司营销部根据来自市场及大客户服务部、计量部关于电能表工作质量分析报告,按智能电能表检定规程规定改进运行电能表检定周期,滚动修订电能表轮换计划。

二、确保质量监督工作流程正常运行的人力资源保证、绩效考核与控制

1.组织机构

智能电能表质量监督工作组织机构由公司的分管领导、营销部、物资供应中心、计量部、市场及大客户服务部专业技术人员组成。

2.专业管理的绩效考核与控制

(1)绩效考核:信息储备。采取常态记录,对执行智能电能表质量监督所需填报的各项工作报表进行收集。主要通过入库前的质量抽检,收集智能电能表生产厂家产品质量信息;通过入库全检以及库存中抽检,收集智能电能表产品的质量、人员的工作质量信息以及检定装置的稳定性;通过现场抽检和临时检定,收集智能电能表运行质量信息;通过现场质量抽检合格率、安装完成率指标,收集工作质量信息。

(2)开展评价。根据所记录的信息,对智能电能表生产厂家产品质量进行考评,并将有关信息反馈到招标采购部门;对员工的工作质量进行考评,记录到月度绩效考核中;对电能计量检定装置的重复性和稳定性进行考评,保证装置稳定、可靠。

(3)控制:对智能电能表质量监督各环节执行情况进行分析和点评,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根据分析、点评结果,制定改进措施和建议,将改进措施和建议反馈给相关单位。

三、改进的方向和对策

一是在推行智能电网建设中,部分客户对智能电网建设的相关知识了解甚少,对智能电能表的准确性、稳定性存有疑虑,对推进智能电网建设存有抵触情绪。对策:不断加大宣传推广力度,以提升执行智能电能表质量监督所要达到目标值的速度。

二是随着智能电网建设的不断深入,新设备、新技术的应用日新月异,计量检定与安装人员业务水平和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对策:对相关人员进行强化培训,进行新技术的学习,提升业务水平,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三是随着智能电网建设的深入,智能电能表应用全覆盖,智能电能表的入库、检验、安装、运行等工作各环节质量管控指标的绩效考核有待细化。对策:首先要以省电科院、政府质量监督抽检合格率100%为目标,树立“公平公正、计量为民”的理念,强化电能表质量监督和控制,确保智能电能表运行准确率达100%;其次将绩效考核精细化管理,寻找差距,分析原因,综合考量人、财、物等综合因素差异,不断加大计划循环执行应用的力度,促进快速实现和接近目标值。

公司通过开展智能电能表全过程质量控制与全过程质量监督,确保了在运智能电能表的计量准确、运行可靠,有效化解了其他地市引发的智能电能表舆情,真正做到了“让政府放心,让人民满意”。

参考文献:

[1]宗建华.智能电能表[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

人工智能开题报告篇6

关键词:智力资本;信息披露;困境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217(2006)06-0060-05

一、智力资本信息的重要性

随着知识经济不断发展,智力资本在企业价值创造和竞争位势中的关键作用日益凸现,智力资本信息披露问题不仅备受学术界的关注,也日益引起实务界的重视。

智力资本信息披露问题之所以受到各界的高度关注,是因为智力资本具有非常突出的战略地位,这可以用战略管理领域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资源基础论”(Barney,1991,1999,2003;Grant,1991,1998;Peteraf,1993;Wernerfelt,1984)来加以解释。在“资源基础论”看来,每个企业都是一个独特的资源体系,不同企业所拥有的资源是不同的。某些企业之所以能够获得持续竞争优势,是因为这些企业拥有或控制了一些有价值的、稀缺的、难以模仿的特异资源,并且还具备一个恰当的组织结构能够将这些特异资源价值创造潜力充分发挥出来,这种同时具备有价值性、稀缺性和难以模仿性的特异资源主要是由智力资本构成(Stewart,1997;Ross et a1.,1997;Lev,2001;Sveiby,1997,2001;Marr and Schiu-ma,2001)。因此,在资源基础理论看来,智力资本是一个企业长期经营业绩和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

由于智力资本直接关系到企业在产品市场的竞争位势和长期经营业绩,因此,有关一个企业的智力资本信息是企业外部各类利益相关者共同关心的企业核心信息。智力资本信息披露的不足将不仅会影响投资者的投资决策,提高投资者的投资成本(Amihud and Mendelson,1986;Boone and Raman,2001;Shi,2003),还会进一步妨碍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影响智力资本密集型企业的健康发展(Lev,Sarath and Sougiannis,2000)。

二、智力资本信息披露的现状

尽管智力资本信息是企业外部各类利益相关者共同关心的企业核心信息,但智力资本信息披露目前却陷入了一个严重的困境,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

(一)难以纳入财务报表内进行反映和报告

根据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的第5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在现行的财务会计模式下,一个项目必须符合可定义性、可计量性、相关性和可靠性才能进入会计系统,并在最终的财务报表中加以综合反映和报告(FASB,t985)。然而,绝大部分智力资本很难满足现行财务会计模式这种苛刻的入账要求。根据可定义性,一个项目只有当其(包括其所产生的未来收益)能够被企业完全拥有或控制时,才有可能作为资产确认入账,然而,智力资本一般却很难满足这一要求,因为智力资本往往都与人密切相关,智力资本的最终产权一般都不能明确的归属于企业,而是归属于企业家、经理和雇员等人力资本所有者本人或被多个产权主体所共同拥有。可计量性和可靠性也是制约智力资本确认入账的重要因素。按照可计量性和可靠性要求,一个项目只有当其能够用货币可靠地计量时才有可能被确认入账。然而,智力资本一般却很难用货币可靠地计量,因为智力资本所创造的未来收益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不仅如此,智力资本一般不存在有组织的、竞争性的市场,这使得我们既无法通过市场来确定其公允价值,也很难通过计算其未来收益的现值来确定其公允价值。此外,智力资本的历史成本往往也很难确定,即使能确定,一般认为也与其未来的价值创造潜力不具有系统的相关性。由于不符合现行财务会计模式苛刻的入账标准,智力资本一般很难纳入财务报表内进行反映和报告。

(二)表外披露也严重不足

尽管智力资本不能确认入账,难以在表内进行反映和报告,但企业完全可以通过表外自愿披露的方式对外传递智力资本信息。那么,目前智力资本信息的表外披露情况又怎样呢?在智力资本信息披露方面,瑞典和丹麦企业一直走在全球的前列,它们不仅创立了多种智力资本计量和报告模式,少数企业还有着长达十几年的智力资本信息披露历史。然而,即使在这两个国家,智力资本信息披露目前也刚刚处于起步阶段(Sweiby,2001),对外公开披露智力资本信息的也仅仅是少数知识型企业。在英国,对许多企业的高层管理当局来说,智力资本还是一个比较陌生的词,很多人根本不知道智力资本一词的涵义,虽然少数企业开始运用平衡计分卡等模型来计量和管理智力资本,但仅仅用于内部管理目的,很少有企业试图将其智力资本信息对外公开披露。爱尔兰公司目前也很少在其财务报告中披露智力资本信息,少数企业虽然对外公开披露智力资本信息,但往往是以定性说明的方式进行(Brennan,2001)。在西班牙,尽管很多公司对智力资本信息披露问题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但目前仅有少数公司开始对外披露智力资本信息,并且不是以专门的智力资本报告的形式,而是在年度财务报告中对智力资本信息进行补充披露,一般仅有3~4页的篇幅(Ordonezde Pablos,2003)。部分意大利企业也开始尝试对外公开披露智力资本信息,但主要披露的是关系资本方面的信息(Bozzolan et a1.,2003)。在加拿大,目前智力资本信息披露问题还主要处于学术界讨论阶段,很少有企业对外公开披露智力资本信息,而且加拿大企业最常用的词汇是智力财产(intellectualproperty)一词(Bontis,2003)。目前,澳大利亚的很多公司已经认识到了智力资本对于企业长期经营业绩的关键作用,但真正去计量和报告智力资本的公司还很少,并且也没有建立起一致公认的智力资本报告框架。笔者对2005年我国上市公司科技50强企业2004年度的财务报告也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发现: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在智力资本信息披露方面还仅仅限于强制性披露的范畴,除了在资产负债表及其附注中对少数能够确认入账的智力资本进行报告和简要解释外,没有哪一家企业采用自愿披露的方式对外公开补充披露智力资本信息。

三、智力资本信息披露不足的根源

(一)“物质资本至上”的财务会计模式约束

目前世界各国的企业产权制度都是一种“物质资本至上”的企业产权制度。财务会计作为企业剩余索取权的计量模式(谢德仁,2001),自然也为物质资本所有者服务,只注重反映物质资本所有者在企

业的权益及其动态变化情况,而不太重视反映企业的其他利益相关者在企业的权益及其动态变化情况。相应地,只有那些产权能够明确归属于企业,从而最终能够明确归属于物质资本所有者的资产才能在现行财务会计模式下得到充分的反映和披露,而那些产权不能明确归属于企业的资产则往往被忽略。由于绝大部分智力资本的最终产权不能明确地归属于企业,更不可能归属于特定的物质资本所有者――股东或债权人,而是归属于企业的其他利益相关者或被多个产权主体共同拥有,因而智力资本信息无法在现行财务会计模式中得到充分反映和披露。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1)会计恒等式排除了大部分智力资本确认入账的可能性。现行的会计恒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是按照“物质资本至上”的企业产权制度设计的,右边反映的仅仅是股东和债权人这两类物质资本所有者的权益,左边的资产也因此只能反映那些产权明确的、能够最终归属于股东或债权人的资产,由于大部分智力资本的产权不能明确归属于物质资本所有者,因而被会计恒等式排斥在外。(2)资产等会计要素的界定和确认标准制约了智力资本的确认入账。目前各国会计准则定义资产的一个核心标准是要求其产权能够被企业完全所拥有或控制,很多智力资本由于不能被企业完全所拥有或控制,因而既不符合资产的定义,也不符合会计确认标准的要求。从而难以确认入账。(3)计量尺度的选择也制约了智力资本的确认入账。由于物质资本所有者关心的主要是企业财富的增加,而货币又是财富的综合计量标准,因此,现行会计模式选用货币作为单一计量尺度来综合反映物质资本所有者在企业的权益及其增减变动情况。由于智力资本一般是很难用货币准确地计量的,因而很难在现行的财务会计模式中进行反映和披露。(4)财务报告也按照物质资本所有者的需要来设计,忽视了智力资本信息的披露。首先,作为财务报告核心的资产负债表是直接依据会计恒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来构建,大部分智力资本由于其产权不能明确归属于物质资本所有者因而无法纳入资产负债表;其次,作为财务报告必要组成部分的表外披露,其所披露的内容和形式也是根据物质资本所有者的需要而设计,智力资本信息在表外也没有得到应有的披露。

(二)产品市场竞争的制约

如前所述,在资源基础理论看来,智力资本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和长期超额经营业绩的根源,因此,智力资本信息的公开披露涉及到企业在产品市场竞争的商业秘密问题。尽管智力资本是企业经过过去独特的历史路径、在社会复杂性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而逐步形成的,具有难以模仿性,然而,难以模仿性是相对的,仅仅是个时间和程度问题(Collis andMontgomery,2000)。如果企业向其竞争对手公开披露智力资本的详细信息,那么,将会加速其竞争对手的模仿进程,危及企业的竞争优势。因此,如果现行的法律制度没有明确的披露要求,企业一般不愿意向资本市场公开披露智力资本的详细信息,以免泄露企业的商业秘密。Verrecchia(1983,1990)、Darrough and Stoughton(1990)、Feltham and Xie(1992)、Sanker(1995)和Ackert,Church and Sanker(2000)等人的研究都表明,如果信息披露危及到企业的商业秘密,那么企业会隐瞒部分信息,采取选择性的信息披露政策。

(三)信息披露“政治动机”(political motives)的影响

尽管智力资本具有巨大的价值创造潜力,但是,智力资本价值创造潜力的发挥却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企业管理当局在对外公开披露智力资本信息时可能存在一定的风险。因为在企业外部的利益相关者看来,智力资本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和长期经营业绩的源泉,因而智力资本信息的公开披露可能会导致投资者对企业经营业绩的过高预期,一旦企业的实际经营业绩和他们的预期相去甚远,那么将不仅祸及企业的股票价格,在目前各国普遍强化保护外部投资者利益的法律环境下,企业管理当局还可能承担一定的法律风险。因此,如果相关的法律制度没有强制要求公开披露智力资本信息,企业管理当局一般不愿意公开智力资本信息。不仅企业管理当局,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结构也不愿意为智力资本信息的公开披露提供相应的服务,因为智力资本价值创造潜力发挥的高度不确定性也可能会给他们带来一定的法律风险。因此,从智力资本信息供给的相关各方来看,由于公开披露智力资本信息可能会给他们带来一定的法律风险,因此,出于对自身的保护,相关各方都可能对智力资本信息的公开披露持消极的态度,这无疑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抑止智力资本信息的公开披露。

(四)没有成熟的智力资本理论指导

缺乏成熟的智力资本理论指导也是造成智力资本信息披露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智力资本理论体系的不成熟主要表现在:(1)没有系统的理论依据。迄今为止,除了少数学者运用“资源基础论”或“知识基础论”论述智力资本外,大部分学者在论述智力资本时往往都是就事论事,没有合理的理论依据。(2)多种不同的称谓和定义。目前理论界至少使用in-tangibles、intangible assets、intangible resources、intel-lectual capital、intellectual property、immatetial assets等多种不同的词汇来表述智力资本,不仅如此,不同学者和组织对智力资本的界定也不尽相同。(3)没有统一的分类。目前理论界对智力资本不仅有最为常见的关系资本(或外部资本)、结构资本(或内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三分法(Edvinsson and Malone,1997;Gunthe,2001;Mouritsen et a1.,2002;Roos eta1.,1997;Sanchez et a1.,2000;Stewart,1998等),还有人力资本和组织资本(或机构资本)的两分法(Bontis et a1.,1999;OECD,1999;Petty and Guthrie,2002),市场资产、知识产权资产、人才资产和基础结构资产的四分法(Brooking,1996)以及技术基础资产、顾客基础资产、市场基础资产、雇员基础资产、合同基础资产、组织基础资产和法律基础资产的7分法(N.N.,2001)。(4)多种不同的计量和报告模式。有关智力资本的计量和报告目前还存在The ICNavigator、Intangible Assets Monitor、IC-Rating(tm)、Intangible Value Framework、Intellectual Capi-tal Monitor、Balanced Scorecard、Value Chain Score-board等多种不同的模式,不同模式之间尽管存在部

分相似之处,但是相互之间差异很大。(5)缺乏足够的经验证据。目前的智力资本研究还主要处于理论探讨的范畴,没有足够的经验证据,这不仅严重影响了智力资本理论的影响力和说服力,也大大制约了智力资本理论的应用。

由于缺乏成熟的理论框架,目前智力资本及其信息披露问题还主要处于学术界的探讨阶段。尽管很多企业希望对外公开披露其智力资本信息,但由于缺乏成熟的理论指导,也不知道如何去编制和披露智力资本信息,结果导致智力资本信息披露的严重不足。而对于那些已经对外公开披露智力资本信息的企业来说,由于缺乏统一的理论指导,不同企业往往采用不同的模式来计量和报告智力资本,因而所披露的智力资本信息相互之间还缺乏可比性。

四、改进智力资本信息披露的几点建议

在不泄露企业商业秘密的前提下,改进目前的智力资本信息披露至少要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一)加强智力资本理论研究,扩大智力资本理论的影响

由于缺乏系统的智力资本理论指导,很多企业希望对外披露智力资本信息却不知道如何有效地披露智力资本信息,因此,要促进智力资本信息的充分披露,首先要强化智力资本基本理论研究。具体来说,未来要特别注重以下几方面的研究:第一,寻求坚实的理论依据,增强智力资本理论的理论说服力。目前的智力资本研究没有系统的理论依据,缺乏应有的说服力,因此,未来的智力资本研究必须积极寻求相关学科的理论支持。进一步的研究可以尝试运用“资源基础论”来构建智力资本理论体系,Boun-four(2003)、Grant(1997)、Ordonez de Pablos(2003)和Michalisin et a1.(2000)等在这一方面已经做了非常有益的尝试。第二,要深化智力资本内涵、分类、计量与报告等方面的研究,加强不同观点和模型之间的沟通和协调。目前无论是智力资本的称谓和定义,还是智力资本的分类、计量和报告等各个方面都存在多种不同的观点,没有哪一种观点和模型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迫切需要深化现有的相关研究,统一不同的思想和流派,形成逻辑一致的智力资本理论框架,以更好地指导智力资本信息披露。第三,要强化经验研究,积累丰富的经验证据,增强智力资本理论的现实说服力,促进智力资本信息的公开披露。

(二)政府相关部门应积极介入,强化智力资本信息披露的协调与规范

智力资本信息披露问题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单纯地依靠学者、企业和民间组织的自发努力是不够的,政府的相关部门必须主动介入,积极推进智力资本信息的公开披露。目前,相关政府部门至少应在以下几方面做出积极努力:(1)组织专门力量加快智力资本的理论研究。目前,欧盟(包括其多个成员国)和其他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并组织专门力量启动了多项智力资本研究计划。(2)成立专门机构协调和规范智力资本信息披露工作。目前智力资本信息披露在各国还属于企业自愿披露的范畴,没有统一的规范,因而实务界呈现出了多种不同的智力资本计量和报告模式,不同模式之间差异很大,所披露的智力资本信息相互之间缺乏可比性,迫切需要权威机构来协调不同企业的智力资本信息披露工作,以增强智力资本信息的可比性,促进智力资本信息披露走向规范化。(3)要制订和完善与智力资本信息披露相关的法律、法规,降低智力资本信息的公开披露给企业管理当局和会计师事务所等所可能带来的风险,在不泄露企业商业竞争秘密的前期下,促进智力资本信息的有效披露。

(三)积极构建利益相关者会计,促进智力资本信息的有效披露

如前所述,制约智力资本信息披露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传统的“物质资本至上”的企业产权制度及其所决定的现行财务会计模式,绝大部分智力资本正是由于其产权不能归属于物质资本所有者而不能在现行财务会计模式中得到充分的反映和披露。然而,近年来“物质资本至上”的产权制度逐步受到“利益相关者理论”严峻挑战,作为一个利益相关者组织,企业应该为各个利益相关者共同服务的思想不仅成为理论界的一个基本共识,也得到了各国公司法的普遍认同。与企业产权制度的最新发展相一致,财务会计作为企业剩余索取权的计量工具,也应该从传统的“物质资本至上”的财务会计模式转变为利益相关者会计模式,以促进智力资本信息的充分披露,为企业的各个利益相关者共同服务。具体来说,“物质资本至上”的财务会计模式转变为利益相关者会计模式重点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拓展现行的会计恒等式。按照“资产=物质资本所有者权益+人力资本所有者权益+其他利益相关者权益”来重新构建会计恒等式。其中,“物质资本所有者权益”是指股东和债权人等物质资本所有者在企业的权益,“人力资本所有者权益”则是指经理和雇员等人力资本所有者在企业的权益,而“其他利益相关者权益”则是指其他利益相关者团体在企业的权益。这样,财务会计系统不仅能够反映和披露那些产权明确归属于物质资本所有者的资产信息,还能够反映和披露那些产权无法归属于物质资本所有者的智力资本信息。(2)放宽现行的要素界定和会计确认标准。凡是能够为企业未来创造收益的都应该认定为企业的资产,而不管其产权究竟是归属物质资本所有者还是企业的其他利益相关者,也不管其能否用货币进行可靠地计量。这样智力资本将不会因为会计确认标准的苛刻约束而难以入账。(3)建立多维的计量和报告模式。应该以货币计量为基础,建立多维的会计计量模式,促进智力资本信息的充分披露。应按照“资产=物质资本所有者权益+人力资本所有者权益+其他利益相关者权益”来构建一种全新的“资产权益表”,左边反映企业的各类资产,不管其产权最终可以明确归属于物质资本所有者还是归属于人力资本所有者,右边则反映各个利益相关者团体在企业的权益。在此基础上,还要增加表外定性信息的披露,充分反映和披露那些无法量化的智力资本信息。在这种全新的计量和报告模式下,智力资本信息可以得到充分的反映和披露。

人工智能开题报告篇7

究竟什么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似乎并没有认识一致的统一标准。我们的看法是,所谓特色也许是指与各级政府、研究室、发展研究中心、社科院相比存在非常显著的不同,不是政府举办,不受财政供养,没有行政级别,员工选任自己选择,研究选题、研究课题不是命题作文,而是独立自主的选择等等。

民间智库的问题出现晚,发展历史不长。如果把这个问题的讨论放在中国30年改革开放的大视野下,那些所谓特性新型智库也就是在中国30多年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应运而生,管理体制、治理结构、运行机制与官方智库显著不同的公共政策研究机构,这样的公共政策研究机构很可能成为未来现代智库,现在它只是现代智库发展的中间阶段。这让我想起樊纲教授多年前提山的一个栅念,他的概念不好听我要做个纠正,新旧体制博弈中顽强生存发展中的现代智库的过渡性形态。

中改院正好是这样一个在改革开放中应运而生,在服务改革开放的决策中不断发展的改革政策研究机构,在政府没有下达的研究课题,没有财政拨款的支持,没有稳定的法律地位,没有研究成果上达决策过程的窘境下,怎样才能不断产生具有科学价值,具有凝结共识作用,具有广泛影响的广泛研究成果,可以说我们已经进行了20多年的探索。

第一,作为改革之库,一定要把服务改革决策、凝聚改革共识、营造改革氛围作为自己的使命、责任和自己的基本追求。要密切跟踪党和国家大政方针和战略部署的实施所需要的具体政策,前瞻性地来研究重大改革难点和热点课题,这里面我可以给大家报告几个例子。上世纪90年代初,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节之后,国有企业改革成为当时改革的重点,中改院连续提交了将近20份改革建议政策报告,大部分改革建议政策报告都进入了相关决策部门的研究视野,引起了多方面的关注。与此同时,中改院还和原国家体改委的生产司合作,在全国首先举办股份制改革试点研究人才研讨班,为全国培养第一批股份制改革的研究人才。90年代初期,我们国家曾经进行过土地承包责任制的激烈争论,导致不少农民对土地承包责任制忧心忡忡,中改院通过长达一年的田野调查,先后提山关于深化农村经济改革的60条建议和尽快实现农村土地使用权长期化的政策建议,其中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的建议被十五届三中全会直接采用,也受到全国人大的高度重视,全国人大主要领导三次带队到中改院征求对士地立法的建议。

第二,尽管是民建机构,但都要急国家之所急,急社会之所急,不失时机进行危机应对性改革研究。每当改革发展处在紧要关头,中改院都会不失时机地进行危机应对性改革研究。1994年的通货膨胀到1998年的通缩危机,2004年结构性过热,中改院都向政府提交了人量政策建议报告,很多政策建议报告都被计为用作研讨、制定政策的参考件。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中改院论证了我国出口导向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投资出口导向型增长方式已经终结结论。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提出了以危机挑战改革,以改革来应对危机的建议。这个报告被很多党政机关作为参考学习资料。英国《经济学家》在两周之后就综述发表了这个报告的主要观点,凤凰卫视也进行了连续几天的解读。

第三,作为改革研究机构必须把握改革的趋势性走向,前瞻性研究全局性、战略性、基础性、储备性改革改策。十四大后,我们院深入研究中国走向市场经济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可能是在全国比较早地出版了一套《走向市场经济的中国》从书(10本),这套书曾经被美国国会图书馆收藏,中英文版都有很多国家大图书馆收藏。2003年SARS危机后,中改院相继提出用经济建设型政府转向会共服务型政府,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构建汇集13亿人口的公共服务体系一揽子建设,受到决策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长期普遍关注。

2007年,我们受联合围丌开发计划署委托撰写《中国人类发展报告》,深入分析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阶段性特征,提出公共需求全山快速增长与公共产品短缺,公共服务不到位,成为我国新阶段社会的突出矛盾,系统回答了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和转型中大国怎样走向共同富裕的重大课题,被政策文件和学术论文大量采用。

2009年,我们提交的“十二五”改革规划研究报告,较早提出以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的改革规划思路,成为“十二五”规划起草的重要参考。2012年我院根据领导批示,研究撰写国家发展战略研究丛书,一套10本被列为“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计划,有4本专著入选新闻出版总署“2012年度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用英文和日文出版,还有3本由香港三联书店用繁体字出版。

最近我院向有关部门提交了以“改革跑赢危机”为题的30条改革建议,我们已经提供给本次会议,请各位专家参阅指导。

第四,作为改革之库,必须努力建设改革研究品牌,提升改革研究成果及在服务改革决策当中的影响力。智席的影响力在于研究成果的品牌效应,不在于其规模和级别,经过22年的不懈努力,我们已经建成了五大品牌,我这里就不讲了,只举几个例子。这几年我们出版中国改革年度报告,每年都被《新华时报》、《光明日报》等重要媒体做人量报道,主流网络媒体也进行连载,并入选参加国际书展,其重英文版在亚洲博鳌论坛年会上赠阅。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把英文版赠送给驻华机构和外国大使馆,被很多部委和城市选为中心学习组参考读本或教材。

第五,作为智库要主动适应自身生存和发展环境的变化,用改革的办法办改革研究机构,不断巩固、独立、客观研究重大改革问题的体制机制,智库的独立性是智库产生政策和社会影响的重要基础。建院之初中改院也曾是正厅级事业单位,实行财政差额拨款。1992年下半年,中改院提出事业机构、企业化管珲的自我改革方案,主动退出财政事业编制,放弃行政级别,不要财政拨款,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由此走上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我积累、自我发展之路,实现董事局下面的院长负责制,经费独立,人事独立,实行全员岗位聘任制,创造了独立客观研究改革热点课题的体制基础。

第六,在没有财政拨款的情况下,在体制障碍仍然存存的情况下必须坚持小机构大网络,其中一个重要条件就是要构建小机构研究人课题的网络专家基础。

第七,要加强国际合作交流,提升改革研究成果的国际影响。中改院长期参与实施国家部委执行的多边、双边国际合作,利用国际研究资源,加强国际交流合作,这不仅广泛借鉴了其他转型国家改革的经验教训,而且逐步扩大了作为智库的国际影响。但是在民间智库发展面临公共政策研究市场发展滞后,政策研究垄断仍然非常严重,政策研究需求信息不对称,参与公共政策决策过程渠道不畅,法律地

人工智能开题报告篇8

角色认同

2005年,对上海社科院来说,是个重要的年份。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的专业研究机构,面对市场经济,面对国内外的新形势,该怎样发挥作用?这个关于生存与发展的问题、在社科院争论了多年的问题,终于在这一年里有了基本共识――构建一个新型智库!让王荣华没有想到的是,在2006年1月上海宣传系统的务虚会上,常务副院长左学金代表上海社科院党政班子第一次对外说出这个想法时,当即得到市委副书记殷一璀的肯定,认为社科院是一个研究实体,这个定位好。

“但是,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社会主 义新智库这个提法,当初在社科院提出讨论的时候,不同意见和看法还是存在的。”王荣华微微一笑,“有的人摇头摆手,不过更多的人开始琢磨、体会、思考新智库的含义。”

“我是这样解释的:智库是核心;国内一流,是要在国内处于一个领先的位置;国际知名,是指研究成果要在国际同行中产生显著影响;社会主义,是一种价值立场,就是要为党和政府的决策提供解渴、解扣的咨询服务;新,就是要体现改革创新精神,努力进行社会科学的方法创新,理论创新,研究体制机制创新。”

“社科院新智库的角色定位,与高校和政府研究机构还是有所区别的。高校的优势是基础理论研究和学科体系建设,主要任务是培养人才;政府研究机构处在工作一线,需要处理大量应急性事务,需要马上实现领导的想法,讲究短平快。而社科院没有板凳决定脑袋的局限和困扰,可以借助专家学者长期以来的专业研究和国际的、历史的、地区之间的比较,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重大难题进行前瞻性思考,可以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提出有分量、有见解的政策性建议和解决问题的思路。这种定位,与高校和政府研究机构就有了区分和错位。这番解释使大家的认识逐步聚焦。一位在上海社科院工作了近30年的研究员说,我们社科院的发展方向争论了二三十年,现在我们终于清楚了,明确了。”

经世致用

有了智库定位,对上海社科院而言,发展的方向更加明确,特色和优势也越来越鲜明。

“世界发展看东亚,东亚发展看中国,中国发展看上海。上海这颗东方明珠的快速发展也为我们社会主义新智库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与这样一个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上海社科院没有理由不知名。今年是上海社科院建院50周年,有岁月沉淀下的丰厚成果为根基,我们有什么理由不领先?国内一流、国际知名不是随便说说的。”王院长的责任与豪情溢于言表。

“我们想成为一只下金蛋的鸟。这个‘金蛋’就是有分量、有前瞻性、有见地的决策咨询成果,就是对社会有影响、对政府重大决策有帮助的信得过、靠得住、用得上的宏观思路和咨询意见。”

这几年社科院在资政育人、服务社会方面确实做了大量工作:

2007年,湖南省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在一份课题研究报告上作了重要批示,认为上海社科院的这个报告是一剂管用的良药,要求组织省委中心组专题学习。这份报告是上海社科院文学所花建研究员对湖南文化产业进行实地调研后提交的。他分析了湖南文化产业的优势、存在问题、发展思路和对策建议,提供了一张具有操作性的发展路线图。此后,花建成为湖南省委省政府的座上宾,多次应邀作报告。

科学技术怎样成为产业链中的内生环节?如何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上海社科院与杨浦区委、区政府合作策划组织了“杨浦发展国际论坛”,对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和城区联动发展进行专题调研,来自美国、英国、印度、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城市问题专家分享了课题研究成果。国家科技部党组把三区联动作为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试点,教育部也认为这是大学为城区服务、为社会服务的一条有效途径。上海市委市政府对社科院的工作也给予充分肯定。美国旧金山还为三区联动项目投资2亿美元……

国务院批准广西北部湾2020年发展规划后,有关部门为了制定前瞻性的实施计划找到上海社科院,社科院组织了经济学、社会学、城市研究、港口研究、区域研究、国际问题研究方面的精兵强将,分工协作,全力以赴展开调研工作、撰写研究报告……

“从心开始,以道相同,尽情投入。”王荣华的这句话语重心长,颇具感染力,无形中道出管理艺术的真谛。长三角开发和一体化、浦东综合配套改革、2010世博会主题演绎……上海社科院都有深度参与,经世致用的同时也不断扩大自身的社会影响。

立足上海

这些年,王院长担任上海市政协驻会副主席,在政协分管5个方面的工作,是个大忙人,在社科院更是重任在肩。他每天都像一架高速运转的机器,白天在政协“公转”,晚上在社科院“自转”。

“我们的‘客户’是市委市政府,真金白银给了你,你怎么能没有交代?投入要有产出,你产出什么?你拿什么回报政府?你为政府、社会提供了怎样的思想、智慧和理论支持?你喝的是黄浦江的水,为上海服务责无旁贷啊!”王院长诚恳负责的谈话给记者留下深刻印象。

“韩正市长在今年的两会报告中也提出要充分发挥科研单位思想库、智囊团的作用,他对社科院提出了土地、环保、社会保障、外来人口的管理、节能减排、区域发展等13个课题。我常常想,上海要提高文化软实力、建设‘四个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其实是非常希望研究人员冷静地思考,提出独立的看法。怎样才能让政府少走弯路?怎样才能让优秀人才尽心尽力搞研究、持续不断地出成果?新智库的定位和目标正是要回应社会实践的需要。”

当记者问起王院长有什么烦恼时,他说:“构建智库需要资源,需要钱啊!社科院争取财政以外的资金支持不是件容易的事。有的企业老总说,要互利共赢,可社科院怎么互利共赢?尤其是一些涉及全局性、战略性的中长期课题,由谁来资助?”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智库这个目标,年过六旬的王荣华不断寻找合作平台,拓展资金渠道,行色匆匆。

作为上海社科院的“掌门人”,王荣华告诉记者:“我的任务是做好协调统筹和服务工作,把大家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研究事业后继有人,薪火传承,这就是我最大的成就。我是承上启下的过渡性人物,接力棒到我这儿我就拼命跑,跑完这一棒就交给下一个人。但是,在我这棒里我一定跑好,交棒的时候也一定交好。”

对于王荣华来说,自己干得怎样精彩也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使上海社科院真正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社会主义新智库。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看来不仅仅是知识分子个人的学者风范和人间情怀,更是王荣华带领下的上海社科院繁荣发展的共存之道。

上一篇:安全管理工作方法和手段范文 下一篇:房地产项目资产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