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乡村建设实施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10 17:29:12

未来乡村建设实施方案

未来乡村建设实施方案篇1

为了进一步加快我县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进度,确保实现村村有室议事目标,根据省、市委组织部要求,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加快进度,保证质量,作好**年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工程扫尾工作。

**年年终考核时,全县当年新建活动场所只有部分完成了土建、室内外装璜及围墙、大门等配套设施建设,达到了省市规定的竣工标准,大多数只完成了土建主体工程,特别是列入国债项目建设的86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4月中旬,省上将派出检查组,采取明查暗访和重点抽查的方式进行全面抽查。目前,中央、省、市、县四级已先后五次为每个项目拔付补助资金2.4789万元,省市明确规定4月中旬未经竣工验收的项目不再拔付后续资金和按标准配备办公设施。按照省市要求,各乡镇如果不能在4月中旬前完成室内装璜、外墙贴砖、围墙、大门及院落平整等扫尾工程建设,则活动室硬件建设及设备购置所需缺口资金只能由县、乡(镇)、村三级自行解决。因此,乡镇党委对此务必高度重视,集中时间确保于4月中旬全部完成扫尾工程,建立健全工程建设文书档案和资金使用专账,做到“一村一档案”、“一村一专账”,特别要收集整理建筑材料采购等方面的规范票据和工程承包合同工程监视等重点资料。在工程全面竣工、县上统一配齐办公设施和电教设备之后,乡镇党委要及时办理集体财产移交手续,完善管理使用制度,明确管理的具体责任人,迎接省市检查验收,接受工程建设经济责任审计。**年部门帮建、项目带建活动室,相关乡镇要参照国债项目管理办法,尽快与工程实施部门联系,搞好工程建设的完善和室内布置工作。

二、统筹安排,提前部署,迅速掀起**年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高潮。

各乡镇要按照**年目标责任书上签订的新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任务要求,尽快完成新建活动室的选址工作,积极与包乡帮建单位联系,多方筹资,制订实施方案,尽快启动,并将工程建设计划及时上报组织部备案。有整村推进扶贫项目带建的乡镇,尽早与项目实施单位联系,搞好配合,进一步靠实责任,迅速启动,**年所有活动室新建、维修工程确保在8月底前全面完成建设任务。

三、认真开展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回头看”工作。

在做好去年活动场所建设完善工作的同时,各乡镇要对近年来新建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进行一次全面的实地检查,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检查工程进度。对近年来新建活动室情况进行认真自查,检查新建工程是否完成,设备配套是否齐备,工程未完成、设备未配齐的要找出原因。对工程竣工,未配齐或配了部分设备的要实事求是的建立统计资料,做到心中有数,近年来(不含**年)新建活动室自查结果及设备配置统计资料于4月上旬上报县委组织部。

二是检查电教设备等配套设施的管理使用情况。近年来,县委组织部多方筹资,为部分村级组织活动室配备了制度牌、电教设备及音像资料,部分新建活动室县、乡(镇)、村三级筹资配齐了办公设施。各乡镇要把这些公有财产的管理使用情况,包括管理制度的建立及落实情况,管理人员履行职责情况,电教设备的使用情况作为这次检查的重点,凡制度不健全、管理职责不明确或落实不到位,电教设备未用于党员教育管理的要下大力气限期整改。县委组织部对办公设施、电教设备的使用情况将进行专项检查,乡镇党委对村级组织办公设施、电教设备挪作他用尚未损坏的要责令追回,已流失或非公用造成损坏的要照价赔偿。

三是检查活动室的管理使用情况。检查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是否办理了集体产权移交手续,检查活动室在村级党组织实行民主管理、民主议事、民主决策和开展党员经常性教育方面是否发挥了应有的作用,是否有专人管理,是否经常开展活动。切实解决只建不管不用的问题。同时要积极探索和完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管理使用的有效办法,确保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在农村党建工作中发挥主阵地作用。

未来乡村建设实施方案篇2

近年来,“执行难”一直是困扰人民法院工作的一个难点,也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大量执行案件不能得到执行,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案件当事人不满意,公众不满意,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平安建设。为切实解决人民法院的“执行难”,今年年初,最高人民法院决定在全国法院开展为期半年的未结执行积案专项活动。我市两级法院在专项活动中,清理出一批涉行政机关、事业单位、乡镇人民政府、村委会的案件(以下简称涉行政执行案件),这些案件在未结执行案件中占到一定比例。从集中清理结果来看,尽管法院采取了一系列执行措施,但执行收效甚微,执结案件只占11%,标的额占3%。为此,市中级法院专门对全市法院此类案件作了专题调研。

一、涉行政执行案件的基本情况

(一)案件数量情况

截至20xx年1月,全市法院清理出未结执行案件1037件,标的额3436万元,其中涉行政执行案件136件,占未结执行案件的13.1%;总标的额1156.98万元,占33.7%。具体市中级法院7件,标的额630.24万元;城区法院55件,标的额245万元;**县法院62件,标的额221.52万元;海原县法院12件,标的额60.22万元。市中院未结执行案件数量虽然较少,但标的额占全市法院54.5%,**县法院此类案件数量最多,城区法院此类案件数量和标的额也占相当一定比例,见表(一)。

涉行政执行案件统计表(一)

法院

案件数量(件)

案件数量

所占比例

标的额(万元)

标的额

所占比例

市中级法院

7

5.1%

630.24

54.5%

城区法院

55

40.4%

245

21.2%

**县法院

62

45.6%

221.52

19%

海原县法院

12

8.9%

60.22

5.3%

合计

136

100%

1156.98

100%

(二)被执行人情况

涉行政执行案件中,被执行人为行政机关的7件,标的额406.84万元;事业单位16件,标的额141.57万元;乡镇人民政府37件,标的额355.23万元;村委会74件,标的额252.04万元,见表(二)。

涉行政执行案件被执行人情况统计表(二)

被执行人

案件数量(件)

案件

所占比例

标的额(万元)

标的额

所占比例

村委会

74

54.4%

252.94

21.9%

乡、镇人民政府

39

28.7%

355.43

30.7%

事业单位

16

11.8%

141.77

12.2%

行政单位

7

5.1%

406.84

35.2%

合计

136

100%

1156.98

100%

(三)债务形成原因

此类案件债务形成原因具体为:因工程建设欠款形成债务45件,占33%;因垫付水费、铺设小康路、交三提五统费用、开办企业等向金融部门贷款形成债务37件,占27.29%;因经济纠纷欠款形成债务19件,占14%;因劳动关系及劳务报酬纠纷形成债务14件,占10.3%;因土地补偿款纠纷形成债务11件,占8%;其他原因形成债务10件,占7.5%,见表(三)。

涉行政执行案件债务情况统计表(三)

债务形成原因

案件数量

占全部案件比例

工程建设欠款

“普九”建设(12件)

小康路建设(16件)

办公楼建设(17件)

33%

小计45件

贷款

(主要用于垫交水费、修小康路、交三提五统费用等)

37件

27.2%

经济纠纷欠款

19件

14%

劳动、劳务欠款

14件

10.3%

土地补偿费

11件

8%

其他

10件

7.5%

合计

136件

100%

二、 涉行政执行案件的基本特点

(一)乡村两级债务占较大比例

从被执行主体来看,被执行人为行政单位、事业单位、乡镇人民政府、村民委员会。其中以村委会为被执行人的案件数量最多,占到54.5%。乡镇人民政府作为被执行人的案件 标的额也占相当比例。乡村两级债务占到涉行政执行案件的83.1%。行政单位作为被执行人的案件虽然数量较少,只有7件,但债务数额最大,占总标的额35.2%。

(二)建设欠款是形成债务的主要原因

从债务形成原因来看,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因普九验收建设,乡村路面硬化、办公楼建设而形成建筑工程欠款;因垫交水费,三提五统费用,办公楼建设等贷款形成债务;因经济往来形成债务;因劳动关系或劳务报酬而形成债务;因土地补偿纠纷形成债务等原因。其中又以建设工程欠款最多,案件数量(含贷款用于工程建设)占到此类执行案件的一半。

(三)债务形成时间比较集中

从债务形成时间来看,主要集中在1996年至20xx年这五年期间,这一时期是乡村两级完成一些基本建设(如农村小康路面硬化)和国家下达任务(如普九达标)建设时期。未结执行案件中还存在一些“陈年旧账”,这些案件债务发生时间较早,当事人通过协商要款无望的情况下才向法院起诉。如建行**县支行与**县宁安乡人民政府借款纠纷一案,1985年12月,**县宁安乡人民政府所属企业从建行**县支行借款35万元,由乡政府进行担保,后企业倒闭后债务一直未偿还。1995年,建行**县支行依法起诉后,双方达成调解协议由乡政府履行还款义务。后银行申请法院执行,案件一直未执结。又如原告**市郊区建筑安装有限公司诉被告**市第三中学、**市教育局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一案,1992年5月原告为被告建设教学楼,被告欠原告部分工程款一直未偿还。20xx年原告起诉后,法院依法判决,原告申请执行,在执行过程中,**市第三中学被整体拍卖,所欠工程款未清偿,案件无法执结。上述两起案件债务形成时间长达十几年。

(四)被执行人或法定代表人变更多

一是一些乡镇、村在区划调整中被合并,由合并后的乡镇承担责任。合并后的村、镇原本就不想偿还原村、镇负担的债务,再加上有的村、镇合并时操作不规范,给案件的执行带来更大的困难。二是由于债务形成时间较长,被执行单位的法定代表人一般经过多次变换,债务发生时的单位负责人早已不在,新的单位负责人认为不是自己在任期间所欠债务,经常出现“新官不理旧债”现象。三是有些乡村开办企业倒闭后,乡村作为开办方承担偿还责任从而成为被执行人。

(五)“私贷公用”案件占一定比例

在农村税费改革前,村委会为完成“三提五统”税费任务,投资兴办村集体企业,或完成一些公益事业,由村干部以个人名义贷款归村委会使用,村委会给村干部出具借款手续,从而形成一大批“私贷公用”案件。农村税费改革后,由于村委会不能再向群众征收所欠款项,造成村委会无钱偿还村干部借款,导致村干部未能按期还贷而被信用社等金融部门起诉。如**县法院受理的执行案件中有25件案件(标的额58万元)属典型的“私贷公用”案件。这些案件的借款人为村委会的主任、会计、村党支部书记等,为了完成交纳水费、三提五统费用的工作任务,他们以个人名义在金融机构贷款后,所贷资金直接由村委会使用,村干部未能按期还贷而被信用社起诉。

(六)这些案件都属于法院“久执未结”的积案

1998年,党中央下发11号文件,要求加大法院执行力度,切实解决法院执行难。当时从各个法院清理出来的未执执行案件中,涉行政案件就占到一定比例,清执的效果并不好。此次清理未结执行案件活动中,涉行政执行案件仍旧成为执行案件中的重点和难点案件。

三、涉行政执行案件难执行 “难”在何处

涉行政执行案件难执行,究竟难在何处,我们通过分析,认为主要原因如下:

(一)客观方面,西部地区经济基础较差,地方财政支付能力有限

涉行政执行案件中建设欠款占的比例最大,一方面行政单位、乡镇政府、村委会完成基础建设,加快地区发展的愿望迫切;另一方面地方财政紧张、经费有限,建设过程中在资金缺口比较大的情况下由建设单位、个人垫资或金融部门贷款完成建设,从而形成债务。乡镇、村级财政体制和农村税费改革后,乡镇政府财政收入明显减少,有限的财政收入要维持基本开支,无多余的经费用于清偿“旧帐”。而占较大比例的村委会财产状况则更是“雪上加霜”,有些村委会连办公用房都是租借,根本无财产可供执行。

(二)主观方面,被执行人自觉履行意识差

一些被执行人单位负责人往往认为债务不是自己在任期间所欠,主动履行法律义务的意识差。前面已经讲到,此类案件是“陈年旧帐”,且单位负责人已发生变更。有些单位负责人对旧债认可,对法院执行工作能够理解;有些单位负责人不认旧帐,对法院的执行置至不理,往往会说:“谁欠下的去找谁” 、“要钱没有,办公室你们可以随便封”之类不讲理的话;有些村委会换届后,新班子对前任欠下的债务拒绝接受,拒不履行义务。乡镇党政领导互相推诿也是影响案件难执行的又一原因。乡镇党委书记是实际上的一把手,但不是法定代表人。一些乡镇党委书记和镇长间相互推诿,使案件无法顺利执行。涉村案件中也存在村支部书记和村主任相互推诿的现象,村主任虽是村委会的法定代表人,但常常以自己说了不算为由,要求法院找村支部书记解决,而后者则以自己不是法定代表人为由推脱不管。

(三)法律规定不完善,无法采取强制执行措施

《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中均规定:被执行人未按执行通知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人民法院有权查封、扣押、冻结、拍卖、变卖被执行人应当履行义务部分的财产。现行法律对政府机关哪些财产可以执行规定不明确,对执行政府机关财产又多有限制,政府机关的收入主要是财政拨款,法院很难主动执行到政府的资金。按照国务院的有关规定,政府的预算内资金和预算外资金都属于财政性资金,法院都不能查封,除非这些资金是计划用于清偿债务。但对政府的资金状况执行人员无从掌握,财政部门对执行人员的协助要求大多不予理会,法院不能主动向财政部门申请拨付部分资金用于偿还债务,只能由政府积极向财政部门申请。法律规定的强制执行措施遇到涉行政执行案件则往往是“无计可施”。

(四)执行人员产生畏难情绪

在执行涉行政执行案件时,法官多是采取协调,找领导汇报的方法解决执行问题,往往是路没少跑,话没少说,工作没少做,但收效甚微。在以往的执行工作中,法院也采取过拘留被执行人负责人,查押被执行人财产,冻结被执行人账户的强制措施,被执行人通常会找到上级党委、人大、政府领导出面干预,结果往往是解除措施,放人、放车。一方面影响了执行人员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执行人员对涉行政案件也产生畏难情绪。

在此次清理未结执行活动中,全市法院也采取及时汇报、加强沟通等多种措施,积极争取当地党委、人大、政府的支持,加大执行力度。如市中院组织召开了全市法院执行工作会议,及时掌握全市法院执行动态,协调解决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对全市法院涉行政执行案件情况进行专题调研。城区法院专门召开了有涉乡镇、村案件法定代表人参加的积案执行动员大会,要求在限定时间内执结案件。**县法院针对62件行政机关案件召开会议,分析成因和对策,上报县委、人大,请求协调解决,化解执行难题。海原县法院也及时向县委、人大汇报情况。目前,从全市法院来看,清执效果并不理想,截至20xx年6月,全市法院共执结涉行政执行案件15件,标的额35万元,执结案件只占11%,标的额占3%。

四、涉行政执行案件“欠执未结”带来的危害后果

(一)损害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我国宪法和法律明确规定,公民的生命健康权、人身权、私有财产权等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法院执行工作是实现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关键。当事人(单位或个人)以自己的资金支持政府完成了建设和工作任务,解了“燃眉之急”,事后连基本的垫入款项都无法要回。案件起诉到法院审结后,长时间无法执行,使一些当事人生活“雪上加霜”,一些经济实力小的企业经营困难。当事人的合法利益受到直接损害。如城区法院受理的张泽民诉**市柔远镇刘台村村委会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一案,1999年原告张泽民与他人合伙为刘台村完成了小康路面硬化工程建设,下欠47874.50元刘台村一直未付,案件判决后,法院采取措施、多次执行此案,因刘台村无财产可供执行,法院通过镇政府多次协调此案,仍无法执行。张泽民孩子考上大学后,无钱交学费,多次到市委、人大、政府上访,市领导亦多次做出批示,但至今未能执结。

(二)损害了法制统一和法律尊严

执行难问题的存在,对个案来讲,损害的是胜诉当事人的合法权利,但从整体层面上讲,损害的却是法律尊严和司法权威。人民法院作出的生效裁判,体现了国家的意志。生效裁判依法得到尊重和执行,是衡量一个国家法制发达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是司法权威的重要体现和组成部分。法院生效判决长期无法执行,法院的威信无法树立,法律尊严受到破坏。

(三)增加了社会不安定因素

近几年来,涉诉信访中反映执行案件的内容所占比例较大,从党委、人大、政府等部门批转到法院的信访件中反映执行案件的也较多。涉行政执行案件长期不能执行,一些当事人不断到党委、人大、政府等部门上访,有些当事人越级上访,影响了正常的工作秩序,增加了社会不安定因素,与构建安定有序、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相矛盾。

(四)加重了法院工作压力

近几年来,法院的执行工作受到社会各界关注,在每年召开的人大会议及行风评议活动中,社会各界对法院执行工作提出的意见均居首位。执行工作压力越来越大,执行积案年年增加。判决生效后案件无法执行,群众认为法院与政府都是国家机关,是“官官相护”,对法院工作不理解,到处上访、告状。乡镇政府、村委会则不支持、不配合法院执行工作。“执行难”所引发的各种矛盾集中到法院身上,加大了法院工作压力,增加了工作难度,影响了法院公正执法的形象。如海原县法院受理的张兴林申请执行海原县海城镇政府集资建房合同纠纷一案,20xx年判决后,案件一直无法执行,申请人认为法院执行不力,多次向多部门上访,反映自己的案件“久执不结”,区、市领导多次逐级批示,上级法院也下发督办令,案件至今未结。

五、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出路

近几年来,涉行政案件“执行难”问题已经引起党中央高度重视,国务院及有关部门下发文件推动清欠工作落实。去年底,中央政法委下发《关于切实解决人民法院执行难问题的通知》,从加大党委对人民法院执行工作的领导力度、建立健全国家执行威慑机制等六个方面对解决“执行难”问题进行了总体部署。前不久,党中央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工作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完善执行工作机制,加大执行工作力度,让打赢官司且有条件执行的当事人及时实现权益,维护国家法律权威。党中央的决定为人民法院进一步解决执行难问题指明了工作方向。人民法院的执行工作要借东风、鼓干劲,切实加大执行力度,及时执结此类案件。

(一)积极争取领导重视,大力支持

涉行政执行案件“执行难”问题仅依靠法院通过法律程序往往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需要依靠党委的领导、人大、政协及相关职能部门的支持和配合。各级党政部门和执法监督部门应树立全局意识,从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统一和尊严,维护党和政府的形象,维护改革开放大局,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维护司法权威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重视人民法院执行工作。在涉及政府有关案件的执行过程中,切实运用行政的、经济的和法律的手段,想方设法督促被执行人履行法定义务,切实解决执行难问题,为法院执行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从而理顺正常的经济秩序,维护政府形象和社会稳定。

(二)综合治理,督促履行

中央政法委《关于切实解决人民法院执行难问题的通知》中指出,要将法院执行工作纳入县(市、区)、乡镇社会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责任考核范围,建立基层协助执行工作网络,配合人民法院作好执行工作。如我市**县政法委全面贯彻落实中央规定,结合法院解决“执行难”问题存在的具体困难,制定下发了《关于切实解决“执行难”问题的意见》。要求**县各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要将人民法院执行工作纳入本乡镇、本部门、本单位综合治理目标责任考核范围,建立基层协助执行工作网络,配合人民法院做好执行工作。该实施意见对解决法院执行难问题进行了有益探索,有力的推动了法院执行工作的开展。

(三)抓住时机 及时清积

全市法院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政法委、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切实解决执行难的要求,树立克服执行难的信心,从主观上消除畏惧心理,主动、及时、经常性地汇报执行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使各级党委、人大、政府了解、理解、支持法院的执行工作。近日,**市城区已经拟定出台了《**市城区化解乡村债务工作实施方案》,准备利用3年至5年时间将城区乡村两级债务全部化解。全市发院在执行涉行政案件时,要及时将辖区内的此类案件情况通过汇报的形式向当地党委、人大、政府等反映情况,将这些案件欠款能够纳入政府清欠范围内,逐步化解这些案件。努力做到依法办事、顾全大局,慎重稳妥,既要为政府依法行政和企业合法经营创造良好宽松的法治环境,也要切实维护法律的公平与正义。

(四)提高执行能力,加大执行力度

全市法院要进一步加强对执行人员的业务培训与考核,严肃执行工作纪律,建立健全执行工作程序,强化依法执行观念,做到公正与效率相统一,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相统一,严格执法与文明执法相统一。对涉行政执行案件,可以采取提级执行或交叉执行的方式,加大执行力度。对有财产拒不履行义务的被执行单位和个人应采取多种执行手段,该查封拍卖的查封拍卖,该冻结划拨的冻结划拨,对个别阻挠执行的被执行单位法定代表人依法予以拘传、拘留,对擅自转移、变卖、毁损查封财产、有能力拒不履行的被执行单位应按法律的有关规定,追究其相关责任。

未来乡村建设实施方案篇3

近年来,我县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改善农村生产和人居环境,稳步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保护,农村环境状况不断改善。但是,农村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生活污水普遍未得到有效处理;农村“家园清洁行动”长效管理机制还未健全;畜禽、水产养殖污染依然严重;农业面源污染未得到有效的防治;局部地区重点行业污染仍未得到有效控制;农村环保宣传和农村环保协管员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农村环境保护是我县环境保护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着力解决影响广大农村群众身体健康的重要问题,是提高经济发展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的重要内容,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生态支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生态省发展战略的重要基础。全县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和生态创建活动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把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和生态建设摆上重要位置。

二、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主要目标

(一)总体要求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实施“生态”的战略,紧扣“应先行、走前头、争上游”实践载体,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为原则,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质量为根本出发点,以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为基本任务,加快推进生态创建,促进我县生态良性循环,构建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生态宜居型的城市组团。

(二)主要目标

通过持续开展三年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和生态创建活动,至2012年底前,农村环境污染得到较好的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得到较好的治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恢复与建设取得较大进展,重点区域环境质量明显好转。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农村饮用水卫生合格率达到90%以上,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50%以上,开展生活污水治理的行政村比例达到20%以上,开展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置的行政村比例达到80%以上,生活用能中清洁能源所占比重达到40%以上,农膜回收率达到60%以上,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70%以上,规模化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0%以上,分散养殖户建设有沼气池,工业污染物排放达标率达到80%以上。全县“四绿”工程达到市要求,60%的乡(镇)街道、30%的村(居、社区)完成市级以上系列生态创建。建成农村三级环境管理机构,环境监管能力得到持续加强,公众环境意识得到提高。

三、围绕农村环保工作重点,解决农村突出的环境问题

(一)深入开展流域(段)水环境综合整治

要按照县政府关于流域(段)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方案的通知(政文〔〕80号)的要求,持续深入地推进我县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有效遏制我县支流(内河)水质恶化趋势,保障饮用水安全。

1、以整治畜禽养殖污染、生活污染为重点,加强干流沿岸村镇及各乡镇境内所有支流(内河)的综合整治,逐步改善支流(内河)的水质。

2、继续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和建设

一是加快实施县、建制镇饮用水源地保护区规范化管理。年底,各级政府要加强水源保护区内排污口排查,拆除水源地保护区内与水源地保护无关的违法建设项目和排污口,设置饮用水源地地界标志、宣传告示牌及水源保护区隔离设施,重点要抓好溪源宫水源保护区内的污染治理和三溪口水库的围网建设、生活污染治理及关闭取缔福清调水源地一级水源保护区内的码头及与供水无关的项目;建设二级保护区内生活污染处理设施,加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农田退耕等工程措施;制订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至年底前,成立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管理机构,配备专(兼)职人员。二是加快乡集中饮用水源地保护建设。各地政府在年6月底前完成乡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环境调查与卫生评估、水源地划定及规划编制并上报;至2012年底前,完成乡、村农村供水工程建设,成立管理机构,配备专兼职人员,制订水源保护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及农村生活饮用水卫生合格率达到90%以上。

(二)加强畜禽、水产养殖污染防治

1、制定县畜牧业发展规划。县畜牧渔业局在年底前完成全县畜牧业发展规划编制和规划环评工作,上报县政府批准实施,将全县畜禽养殖总量分解落实到相关乡镇街道,各乡镇街道并依照所下达的养殖总量控制和布局规划,积极引导养殖场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2、加快畜禽养殖业污染整治。各地政府根据《市畜禽养殖禁养区、禁建区划定方案》和《县畜禽养殖禁养区划定方案》,在年底前,依法取缔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完成禁养区外超标排污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整治,特别是高速公路两侧、青口片陶江流域及支流两侧、荆溪镇荆溪、桐溪上游、上街溪源宫水源保护区的畜禽养殖场;建立畜禽养殖长效管理机制,对无法达标排放的养殖场依法予以关闭,对未完成治理任务和出现回潮的地方和责任人,予以通报并严肃追究责任。山区、半山区乡镇要根据畜禽养殖布局规划,合理安排,加强管理,防止畜禽养殖无序盲目的发展,造成环境污染。至2012年底前,全县规模化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0%以上。

3、严格审批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建设。县直各部门在实施全县畜牧业发展规划前,暂停审批新建、扩建的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

4、加强分散畜禽养殖管理。各乡镇街道要严格控制可养区分散养殖规模,分散养猪存栏原则上不得超过3头,且必须配套建设沼气池,通过沼气、堆肥、无害化畜禽粪便还田、生态养殖等综合利用方式,实现养殖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5、制定县水产养殖规划,加强水产养殖污染治理。县畜牧渔业局在年底前,完成本辖区的水产养殖产业规划编制,并报本级政府批准实施;通过推广名优新品种和生态养殖模式,扶持和壮大一批生态型养殖企业和加工基地。各乡镇街道政府在年底前全部取缔现有分布在干流的投饵类、施肥类网箱养殖,年底前,要依法取缔和搬迁饮用水源保护区、重要水库、敏感水域养殖、无证经营、不符合水功能区划的水产养殖。

(三)加快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全面完成污染物减排任务

1、完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制定规范化管理机制。在底前南通、青口污水处理厂建成,并投入运行;荆溪污水处理厂应按照小城镇建设的要求,对选址规模进行进一步论证,争取年内动工建设。加快完善青口汽车城污水处理厂、上街大学城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建设,完成汽车城内所有企业污水、上街旧城区和南屿片区的污水管网接驳工作,污水处理负荷率达到60%以上。各乡镇街道政府在年底前,完成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内乡(镇)、村污水处理设施和截污工程建设;结合生态县创建活动,分批在创建生态乡(镇)、生态村中同步建设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并进行规范化管理,至2012年底前,全县开展生活污水治理的行政村比例应达到20%。

2、加大农村“家园清洁行动”建设力度,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加大农村环境整治力度,年各乡镇(街道)建成1座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年底前,完成80%乡(镇)和80%行政村垃圾整治工作。

3、大力推广使用农村卫生户厕。各地政府要积极实施农村卫生户厕建设整村推进模式,加快卫生户厕改造,至2012年底前,全县农村卫厕普及率达到50%以上。

4、提高农村清洁能源使用率。各地政府要加强农村清洁能源使用推广,因地制宜,积极普及电能、沼气、秸秆、太阳能、水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及天然气、清洁油等化石能,减少薪炭使用,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至2012年底前,全县清洁能源使用率达到40%以上。

(四)控制农村重点行业污染

1、规范工业集中区建设,加强污染整治。县直各部门要加强农村新建项目的审批管理,规范工业区管理;县经贸局负责制定各乡镇街道制定工业集中区整治方案,并指导推进工业集中区整治工作。至2012年底前,全县乡(镇)、村工业污染物排放达标率达到80%。

2、加强工业污染重点行业整治,对列入工业污染整治重点的重金属、造纸、制革、制药、纺织印染、化工、食品加工(包括定点屠宰企业)等重点行业开展专项治理,对超标排放或不能稳定达标企业列入限期治理企业名单,并严肃查处企业偷漏排行为。限期治理仍不能达标排放的,予以关闭。在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深入开展清洁生产审核,促进废水的减量化、再循环和再利用。

3、加强医疗行业的污染治理。年建成青口、上街、南屿、荆溪和鸿尾等五个乡镇中心卫生院医疗废水处理设施;卫生系统的医疗废物按规范处置。

4、加强制砖行业的污染治理。根据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县粘土砖厂拆除整治工作方案的通知》的要求,于年6月30日前拆除全县违规违法的53家机砖厂;于年6月30日前拆除我县交通干道两侧土砖窑。

5、强化矿山污染整治,实施总量控制方案。相关县(市)区政府要尽快关闭未达到最小开采规模的矿山,及时公布年石材开采总量,达到逐年递减10%的目标,并分解落实到每个矿山企业;责令矿山企业配套规范的污水处理设施,落实水土保持、生态恢复措施;禁止在矿产资源规划禁采区内设立矿山开采企业或开采点。

6、加大整顿和规范河砂开采力度。县水利局负责监督落实河砂开采的整治,牵头组织清理取缔在禁采区开采以及无证照开采河砂的违法企业,严厉打击超量开采、盗采偷挖河砂等违法行为,确保防洪、通航河水利工程安全,保障河砂资源可持续利用。

(五)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加快循环农业基地建设

1、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及有机农业。各地政府要加快生态农业建设,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业、绿色农业及有机农业,逐年提高种植面积比例,开展生态创建乡(镇)街道的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业种植(养殖)面积应达到60%以上。

2、积极推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减少化肥施用量及施用强度。县农业局、科技局在年底前制定本辖区农业化肥施用控制方案,化肥施用强度应逐年递减5%以上;开展生态创建乡(镇)街道的农用化肥施用强度应小于250公斤/公顷。

3、大力推广使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生物防治和精准施药等技术,减少农药施用量。县农业局、科技局在年底前制定本辖区农药施用方案,重点解决农药施用量、农药流失量大的突出问题;开展生态创建乡(镇)街道的农药施用强度应小于3公斤/公顷。

4、加大农膜回收再利用。各地政府要大力推广既能降解又能被土壤微生物分解的降解膜,提高农膜回收再利用,从年开始,农膜使用量及流失量均要逐年递减15%,至2012年底前,全县各乡(镇)、村的农膜回收率达到60%以上。

5、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加强田间露天焚烧管理。县农业局、科技局在年底前制定本辖区秸秆综合利用方案,积极推行秸秆还田、秸秆堆肥、秸秆气化等资源回用技术,严格禁止露天焚烧;从年开始,秸秆综合利用率逐年提高10%,至2012年底前,全县各乡(镇)、村的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70%以上。

6、积极防治农村土壤污染

建立土壤环境质量常规监管体系。县农业局在年底前,摸清全县土壤污染现状,建立适合我县实际的土壤环境质量监管体系,每年要对主要农产品产地、污灌区、工矿废弃地等区域的土壤污染实施监测,并向社会公布,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六)加强农村自然生态保护

1、加强乡(镇)、村绿化建设。县林业局牵头制定全县城乡绿化一体化“四绿”工程建设方案,启动绿色城市、绿色村镇、绿色通道、绿色屏障工程建设;各乡镇及相关部门按照“四绿”工程的要求抓好落实。

2、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县水利局牵头建立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制定农村水土流失治理方案,组织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3、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环保、水利、林业、畜牧渔业局等部门要加强内陆水域生态系统的保护,逐步恢复农村地区水体的生态功能。

4、保护生物多样性,防范外来物种入侵。农业、林业、畜牧渔业、环保等部门要加强对外来有害入侵物种、转基因生物和病原微生物的环境安全管理,严格控制外来物种在农村的引进与推广,保护农村地区生物多样性。

(七)大力开展生态创建活动

全县从年开始,全面启动国家、市级生态县创建工作,2016年前完成国家级生态县创建。在年底前,县发展改革局牵头负责完成县生态规划编制工作;各乡(镇)街道、县直各部门要高度重视生态县、生态乡(镇)街道、生态村(居、社区)创建,完成生态县、生态乡(镇)街道建设规划编制并公布实施,制定生态创建实施方案,作好创建的各项准备工作和保障措施,积极动员和发动干部群众积极参与生态创建,落实创建责任制,按期完成创建目标。年创建一个国家级生态乡(镇)街道、一个省级生态乡(镇)街道、一个市级生态乡(镇)街道、3个省级、16个市级生态村。

四、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保护工作长效机制

(一)推进农村环保管理体系建设

1、加快构建农村三级环保管理机制。各级政府要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在年底前,建立县、乡(镇)街道、村三级环境保护管理体系,成立县环境保护委员会,组建乡(镇)街道环保所(站),村明确环保专干。

2、提升农村环境保护地位。环保工作重心要适当向农村倾斜,重点加强环境监察的硬件设施、技术手段和人员队伍建设,逐步建立较为完善的农村环境预警监控体系,使城市环保与农村环保并重的要求真正落到实处。

(二)建立健全农村环保投入机制

1、提高生态创建奖励资金。实行“以奖促治”、“以奖代补”、“以奖”等鼓励政策,对成功创建各类生态乡(镇)街道、生态村(居、社区)的,在积极争取中央、省市级财政奖励基础上,县级财政安排一定的预算予以奖励。

2、加大农村生态环境建设项目的资金投入。县、乡(镇)街道财政每年要安排一定的经费,同时积极争取中央、省市级资金支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试点和项目,重点支持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水质改善和卫生监测、农村改厕和粪便管理、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畜禽和水产养殖污染治理、土壤污染治理、有机食品基地建设、农村环境健康危害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外来有害物种入侵防控。

3、逐步提高农村环境管理工作经费预算。县政府每年从财政预算中安排县农村三级环境管理、监测标准化建设专项工作经费,提高农村环境保护、监测和监控能力。

(三)严格实施农村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一岗双责”制

1、严格执行《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一岗双责”暂行规定的通知》(政{}1号)和《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市贯彻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一岗双责”暂行规定实施意见的通知》(榕政综{}35号)。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是本行政区域、本部门职责范围内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农村环保工作负全面领导责任;分管农村环保工作的负责人对农村环保工作负综合监管领导责任;其他负责人对分管业务工作范围内的农村环保工作负直接领导责任。

2、农村环境保护实行属地管理、分级负责、部门指导相结合的原则。地方各级政府全面负责行政区域内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县财政局对全县农村环保及生态创建资金投入实施编制预算;县发展改革委负责编制全县生态创建建设规划,对全县农村经济发展和乡(镇)街道生态创建规划编制实施指导;县环保局对全县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评估、划定、规划、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农村环保三级管理体系建设,环保产业协会建设,生态创建等实施指导;县水利局对全县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建设、水质监测实施指导;县卫生局对全县饮用水卫生合格率的监督监测实施指导;县农业局负责编制全县生态农业建设、农业化肥农药控制、秸杆综合利用、农膜回收利用、农业土壤污染治理、农村普及清洁能源等实施指导;县畜牧渔业局负责编制全县畜牧业发展规划和水产养殖规划,对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和水产养殖污染治理实施指导。县建设局对全县农村污水处理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等实施指导;县爱卫办对全县农村爱国卫生和农村改厕实施指导;县经贸局对农村工业节能和循环经济技术推广应用,淘汰污染严重和落后的生产项目、工艺、设备,农村工业集中区污染防治实施指导;县国土资源局对全县矿山整治和植被恢复实施指导;县林业局对农村绿化建设实施指导;县科技局对全县农村环保技术研究、开发与推广实施指导。

(四)完善乡(镇)环保工作年度考核制度

建立乡(镇)街道环境管理考核机制。各乡(镇)街道政府应适时提请当地党委组织部门开展辖区内乡(镇)街道年度环境保护工作考核,将农村环保三级管理机构建设、重点流域整治、重点行业整治、农村饮用水源保护、畜禽与水产养殖污染整治、农村生活污水及垃圾治理、生态乡(镇)街道及生态村(居、社区)创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各项内容纳入其中,将乡(镇)街道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年度环境保护工作完成情况作为干部年度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

(五)增强环保科技支撑能力

1、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技术研究和开发。各地政府要建立和完善农村环保科技支撑体系,将农村环境保护技术研究列入重大科技专项,用于农村环保科研和开发的资金应逐年提高2%。

2、加大环保实用技术推广。县科技、环保、农业、建设、畜牧渔业等部门每年应推出一批适合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以及农村健康危害评价等方面的环保实用技术,政府将对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一定的奖励。

(六)加强农村环境监测和监管

1、规范环境监测职能分工。环保部门负责农村饮用水源地、农村工业行业环境监测,卫生部门负责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林业部门负责自然保护区环境监测,建设部门负责风景名胜区环境监测,农业部门负责农业土壤环境、水土保护流失区监测,水利部门负责流域、湖库环境监测,渔业部门负责水产养殖水域的环境监测,国土资源部门负责矿山地质环境监测。

2、加大环境监管力度。发展改革局同经贸、环保、国土资源、农业、畜牧渔业等部门加强农村引进项目的政策把关,严格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加强环境影响评价和环保“三同时”等环境监管,加大环境监督执法力度,开展环保执法监管年活动,严肃查处违法行为。

3、加强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建立健全县环境监控中心,在重点区域和重点排污企业有计划按步骤安装在线监测监控装置,并与当地环境监控中心联网。加强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建设水质、空气自动站,完成三级监测站标准化建设。加强环保监察能力建设,监察机构通过省级标准化达标验收。

(七)加大环保宣传力度

1、加快组建环保协会。至年底前,环保局要牵头组建环保协会,广泛邀请社会各界人士参加,注重吸收热心农村环境保护人士及农村代表,并大力支持环保协会开展工作。

未来乡村建设实施方案篇4

1. 档案意识普遍较差。建设(业主)单位重建设、轻档案思想严重,对档案工作不重视,没有建立领导机制,且只有60%的建设点设有专人管理档案,档案的责任落实不到位。

2. 档案收集不齐。只有20%-30%的建设点有前期报批材料、原材料检测资料、质保资料,有竣工验收和结算资料的不足25%,应当形成的文字材料严重不足。

3. 档案整理不规范。档案资料没有按国家《科技档案案卷质量构成的一般要求》的标准、规范整理建设项目档案。归档范围模糊不清,一些档案资料应归未归。

4. 档案管理不到位。仅有23%的建设点装订了档案,档案材料主要分散于在施工单位、村委会、乡镇建环中心或新村办三方,未确定负责档案整理的单位,未形成完整的一套档案材料。

5. 档案利用率极低。由于应当形成的材料未形成,未及时收集整理规范的档案,不便于查询和利用工作的开展。

由此可以看出,村民集中居住区建设档案工作还相当差,规范管理程度低,档案工作没有与工程建设工作同步开展,远远落后于工程建设工作。

1. 对档案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项目主管部门和建设(业主)单位档案意识薄弱,没认识到项目档案可为项目建成后将来几十年的运行维护管理提供证据、依据查询利用和维护参与建设的广大农户财产权益等方面的作用。

2. 没有建立档案管理责任制。档案材料散存于各部门人员手中,管理职责不明确,未及时将相关资料收集齐全并及时归档管理。有些档案工作者不熟悉相关法律法规,不清楚档案材料的归档范围,导致一些材料应归未归。同时业主单位、建设单位、镇政府相关管理部门三方没有统一的档案管理和整理制度。

3. 档案业务指导不到位。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业务指导人员少,深入基层指导居住区建设档案少,与建设或业主单位联系不够密切,档案业务指导未到位。

4. 档案整理标准不统一。居民点建设是个新兴事务,相关档案整理和管理的标准不够明确,全县也没有集中开展居住区建设档案的专题培训,导致居住区建设档案工作整理标准和办法不统一,甚至模棱两可、无据可依。

5. 督促检查不到位。相关部门在工作督促检查中没有将档案工作纳入督促检查内容,对档案的规范管理工作没有制定相关考核标准和办法。相关主管部门也没有将居住区建设档案纳入新农村建设档案检查考核范围,造成了居住区建设档案的漏管。

村民集中居住区建设档案工作是整个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村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工作的客观反映,是建设历程的历史见证。加强村民集中居住区建设档案工作迫在眉睫,县委办、县政府办、县委农办、县发改局、县住建局、县国土局、县统筹办、县档案局等相关部门要携手合作,齐抓共管,共同做好村民集中居住区建设档案管理工作。

(一)加强宣传,提高档案工作认识。集中居住区建设档案是反映居住区建设过程的客观依据,是建设手续办理、施工管理、工程质量、工程管理的真实记录,对工程投入使用和维护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的报批手续、土地流转(租用)协议、承发包合同协议居民参与建房协议、一事一议记录和建设方式等是以后查阅利用的重点。因此在建设之初就要加强对各项材料的收集和整理,保存有价值的文件材料,文字资料,为以后的查阅利用打下基础。各相关部门要加强集中居住区建设档案价值和作用的宣传,提高参与建设各方对集中居住区建设档案工作意义的认识,形成合力,共同做好集中居住区建设档案工作,为新农村建设保存好历史,服务好广大百姓。

(二)强化档案管理责任,务求落实到位。县档案局负责档案业务培训、监督和指导,县新村办、各乡镇人民政府及下属建环中心或新村办负责报批、审核、监督和指导;各村委会、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设计单位、检测单位负责材料的形成、收集和管理。业主(村委会)单位要确定专人负责档案工作,收集各相关单位整理完善的档案并重新统一编号,整理为居住区建设档案一式两套以上进行管理,并按规定向镇乡综合档案室移交一套完整的档案。建设、业主、监理单位及镇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四方应密切联系,要按照各自职责对自身形成的档案负责,确保档案完整、准确和系统。

(三)规范档案整理标准,完善档案管理办法。由县档案局和县新村办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新农村集中居住区建设档案管理办法》,明确按项目档案进行整理和管理,相关部门根据各自职责遵照实施。

(四)加强检查验收力度,确保档案工作质量。集中居住点建设工程完工后要及时整理档案,项目验收前,要将居住点建设档案专项验收作为工程竣工验收的前提条件,必须通过档案验收后,方可进行工程项目竣工验收。各相关部门要加强对村民集中居住区建设档案的督促检查,将档案工作内容纳入检查考核内容。县档案局和县新村办要将居住区建设

未来乡村建设实施方案篇5

【关键词】乡镇水利站现状问题改革发展

一、乡镇水利站的现状

本人所在的县是贵州省黎平县,到目前为止,全省88个县,1319个乡镇中设有水利站的乡镇1198个,占乡镇总数的91%,有121个乡镇未设置水利站,占9%。设有水利站中,由县水利局为主管理的有203个乡镇水利站,占水利站总数的17%;由乡镇政府为主管理的995个乡镇水利站,占水利站总数的83%。总编制数为4982人,全额财政拨款人数4721人,差额拨款人数227人,自收自支人数34人。涉水专业人员不到三分之一。

二、乡镇水利站存在的问题

1、机构不健全,体制不完善。目前我省还有121个乡镇尚未建立水利站,占乡镇总数的9%。在这些乡镇,农村水利建设管理工作主要由片区水利中心站承担,由于没有具体的管理系统,水利工程运行,效益受到较大影响。

由乡镇为主管理的水利站,占乡镇总数的85%,水利站人员兼有其他临时性的工作,精力分散,农村水利工作开展受影响;其余由水利局和乡镇共同管理的水利站,工作开展情况较好。

2、机构设置不合理,乡镇水利站管理体制没有理顺。乡镇机构改革后,水利服务组织负责人任免、人员调配、工作考核由乡镇负责,人员工资调级、职称评定、档案管理等由县水利(务)局负责,造成人员管理与使用相分割的矛盾。一方面导致了乡镇水利服务组织管理出现脱节、缺位,服务组织管理责任难以落实;另一方面造成乡镇水利服务组织工作安排不协调、不配合,乡镇事业人员无所适从。

3、经费保障不足,乡镇水利站的生存发展十分困难。乡镇水利站的收入主要来自于三块:财政拨款、水费提成和多种经营。由于经费短缺,多数乡镇水利站基础设施、办公条件还很简陋,缺乏必要的办公设备、仪器,有的甚至无固定办公场地,更谈不上办公自动化和现代化,乡镇水利站需要将很大精力投入到维持生存上,严重影响自身职能的履行。

4、服务体系薄弱,难以适应农村水利发展新形势。我省乡镇水利站编制人员少,一般只有2―3人,专业化程度低,有的站甚至只有1-2个人员,还经常被抽调去参加其他工作,基层水利服务体系薄弱,贵州是高原山区,地形地质复杂,工程分散,点多面广,农村水利建设管理工作难度大。贵州经济欠发达,基层水利人员长期工作在乡村,工作条件艰苦,福利待遇低,办公条件极其落后,因此,很难招到正规学校毕业的学生,同时由于任务重,经济状况不好,难以得到高质量的培训,总体素质偏差,对水利工作的技术指导和服务显得非常艰难,农村水利工作受到较大程度的影响。

三、针对乡镇水利站的现状及问题做出的改革

1、改革的目标。通过2至3年的改革,切实解决当前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产权主体不明确,管理责任不落实的问题,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水利管理体制,明确所有权,放开经营权,形成自筹资金、自行建设、自主经营、自我管理的发展机制,促进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走上市场化运作的轨道,提高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2、坚持的原则。坚持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安全和农民用水利益至上的原则;坚持“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谁负担”,落实工程建设和管护责任的原则;坚持政府规划指导、政策引导、资金扶持,鼓励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建设和管理的原则;坚持因地制宜,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实行民主决策,积极稳妥推进改革的原则;坚持开发利用与保护并重,促进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利用的原则。

3、改革的形式。1)、承包、租赁、股份合作小型水利工程的个人或组织,作为小型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与管理、 运行、维修养护、安全保卫、防汛等的执行主体,负有对水利工程进行规划设计、筹资建设、组织施工、使用管理、安全运行、维修养护的责任与义务;同时,应制定各项规章和管理制度,搞好水量统配与灌溉服务,协调好用水户之间的关系。

2)、农村小型水利工程通过承包、租赁或拍卖等形式回收的资金,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4、改革的实施步骤。1)、确定范围。2)、界定产权。3)、资产评估。4)、确定方案。5)、公开招标。6)、签订合同。7)、建档备案。

5、保障措施

加强领导,完善机构。乡镇成立农村小型水利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专人负责具体工作。

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是公益事业,各级领导要切实负起责任。要将此项改革任务纳入政府目标管理,通过签订责任状,明确目标责任,形成齐抓共 管、各负其责的工作格局。

广泛宣传,营造氛围。农村小型水利体制改革是一项探索性的工作,政策性强、情况复杂,涉及到农村千家万户的利益。因此,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使此项改革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深入人心。

强化指导,落到实处。乡镇水务部门要加强对农村小型水利体制改革工作的指导,组建工作组深入到各街乡镇场指导工作,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实行奖励,激励先进。从今年开始,每年开展一次全区的小型水利体制改革工作评比活动,对完成任务和达到质量要求的给予奖励。

落实经费,推动工作。乡镇财政部门从年度部门预算中安排一定的工作经费用于农村小型水利体制改革工作,确保改革工作正常开展。

合理定价,依法征收。农村小型水利工程改革后,其灌溉用水、排水收费标准,要按照有关规定,在区物价和水务部门的指导和监督下,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要积极推行科学灌溉、节约用水、定额配水、按方计价、超量加价的计量收费办法,促进节水型社会的建设。

加强管理,促进发展。凡是新建的农村小型水利工程要全面建设项目法人负责制,要实现新建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的有机结合。在制定建设方案的同时制定管理方案,核算管理成本,明确工程的管理体制、管理机构和运行管理经费来源,对没有管理方案的工程不予立项,不准从其它渠道安排扶持资金。新建水利工程,管理范围未明确划定的工程,不予批准工程开工建设。要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将管理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步实施,并明确划定工程的管理范围、树碑立界。区水务、国土、建设部门共同监督。

四、结论

未来乡村建设实施方案篇6

一、我市农村基本状况

我市辖5县(市)2区,5个县(市)建成区面积85.26平方公里,乡镇总数128个,其中:建制镇81个、集镇47个,有1355个行政村。目前,全市128个乡镇总体规划已全部编制完成,7个县(市)区均编制了村庄整治规划,253个村庄完成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有垃圾填埋场(点)30个,其中已建成未投入使用的9个(未验收),垃圾运输车辆260 台(包括大小车辆,大的2吨、小的0.5吨左右),已建成生活污水处理设施10套,有污水处理设施的村27个(数据由市环保局提供),垃圾有集中收集处理村522个,全市垃圾无集中处理村830个,有非正规垃圾排放点102处。从统计数据情况来看,我市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农村卫生环境治理工作开展的不平衡,垃圾治理工作任务十分艰巨。

二、垃圾清运体系建设情况

自2013年初,按照省政府和市政府工作安排部署,我市农村环境整治工作,以“一年全启动,三年见成效,五年全覆盖”为总目标,各县(市)每年完成行政村数量不低于20%,双塔龙城两区不低于33%的速度推进,在乡镇村推广“9有”即:乡镇3有:有垃圾处理设施、有污水处理设施、有养殖粪便处理设施;行政村6有:道路有硬化、道路有边沟、宅旁屋后有绿化、村内有垃圾收集设施、村内有保洁员、有村规民约。垃圾清运体系主要采取:村收集、镇运输、县处理的运行方式。 

2015年末,省编办按照省政府要求,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职责由住建厅划转到省环保厅。在农村垃圾处理体系方面,推广垃圾源头处理和“四化”处置(分类化、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逐步实现生活垃圾“户分类、户处理、不出院、零填埋”。推行“五指分类法”,将可腐烂的生活垃圾堆肥造粪、可燃烧的分解燃烧、可卖的积攒变卖(可二次分拣的暂时存放)、建筑垃圾填坑垫道、有毒有害垃圾集中收集处置的农村垃圾分类减量资源化利用机制。

三、农村垃圾整治进展情况

2018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中办发〔2018〕5号),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明确了六大项任务,即:抓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抓好农厕改造与粪污治理、抓好乡村规划建设与管理、抓好村容镇貌提升、抓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抓好建设和管护机制建立。我市围绕这六项任务,结合省政府制定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制定了《朝阳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确定了工作目标和重点任务,明确了各部门职责。根据《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全省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排查整治工作实施方案》(辽政办明电〔2017〕9号)精神,2017年,朝阳市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开展朝阳市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排查整治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朝政办发〔2017〕16号),并按照实施方案要求,对全市所辖区域内的非正规垃圾和漂浮垃圾堆放点进行排查,并将排查结果录入信息系统。排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市所辖区域内非正规垃圾推放点共计102处,其中:大于500m3的生活垃圾共83处、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共3处、离田农业生产废弃物共4处,大于5000 m3建筑垃圾共12处。

四、农村垃圾清运面临的问题

未来乡村建设实施方案篇7

一、政治背景

乡村自治制度作为地方自治制度的组成部分,是南京国民政府出于本身的政治需要而制定的。

众所周知,南京国民政府在腥风血雨中建立后,为树立其政治统治的合法权威,始终以孙中山事业的继承者自居。孙中山遗教被提升为国家的最高根本法,三民主义被称为治国安邦的灵丹妙药。国民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发表宣言说:“全国人民乃至本党自身之一切苦痛经验,皆可归纳一点,即已往一切之苦痛乃在不能确信三民主义,努力实行建设之过。今后之生路,亦即在于努力实施三民主义之建设。”[1](P627)在国民党中央的大力鼓吹下,关于三民主义的研究和宣传迅速成为社会热潮,国民政府也将以“总理遗教”为标识的地方自治作为一项当务之急,推向了政治建设的前沿。

地方自治是孙中山三民主义理论的一项重要内容。按照孙中山的构想,地方自治当以县为单位,以实行民权、民生两主义为目的。他说:“无分县自治,则人民无所凭藉,所谓全民政治,必无由实现,无全民政治,则虽有五权分立、国民大会,亦终未由举主权在民之实也。以是之故,吾夙定革命方略,以为建设之事,当始于一县,县与县联,以成一国,如此,则建设之基础,在于人民,非官僚所得而窃,非军阀所得而夺”[2](P35-36)。孙中山认为,县为中国传统的国家行政管理单位,人民对县有深厚的观念认同,“事之最切于民者,莫如一县以内之事”,从政治与人文环境来说,县比省更适合作自治单位。只有实行县自治才能实现直接民权。

从理论上讲,孙中山的县自治主张无可挑剔,但一经实践便会遇到不少问题。单从人民利益上看,人民最为关心的往往不是县事,而是乡村之事,乡村是天然的人民生活和政治单位。再则,一县范围的直接民权如果不从更小的单位——乡村着手进行,则不可能真正实现。换言之,没有乡村自治作基础,县自治便无从谈起。对此,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初政界渐成共识。一些省份纷纷进行乡村自治实践,造成了乡村自治运动的声势。

山西全省推行乡村自治最早。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前,阎锡山就将山西村制(村政)与三民主义联系起来。他说:“欲实现三民主义,除村政外,无法下手,”“先总理曾评为藉村政以实行三民主义,最为相当,盖有由也”。[3](卷8,P93-94)1927年8月,阎锡山为扩大山西村制的政治影响,捞取政治资本,进一步修订了村制法规,完善了关于村民会议、村公所、息讼会、监察委员会等的制度规定。(注:详见拙文:《阎锡山与山西村制变革》,《晋阳学刊》2001年第5期。)

山西村制被各地视为乡村自治制度的范例。1927秋,江苏民政厅长钮永建呈文省政府,指出:“民权之训练,民生之培养,皆职厅应负之职责,今欲御繁以简,切实可行,似宜仿办晋省村制,用植始基,而资附丽”[4](P352-353)。于是江苏仿效山西,实行村制。随后,浙江、江西也着手举办。

从制度规定看,江苏、江西两省与山西的村制形态较为相似,但制度精神有了很大不同,具有了鲜明的行政化特征。如两省均未有村民会议的内容,村长副等公职人员自然皆非由全体村民选举。江苏的村长副系由市乡行政局长保举,其村制组织变为了政府的行政末梢机关。浙江的街村委员会也受政府严格的行政监督,其会议决议须经市县政府核准后,方能由街村委员会公告实行。对于街村经费预算,政府也拥有最后裁决权。此外,浙江也没有村民会议的内容,它所确立的只是一种间接民主制度。

除山西、江苏、浙江等省政府外,国民党地方党部在浙江萧山东乡也积极从事乡村自治活动。东乡自治实行乡村两级自治体系,以村自治会为基本组织,受区分部的指导监察,受乡自治会的指挥,乡自治会则受区党部的直接指挥指导。《萧山东乡自治会组织法》规定,村自治组织正式成立后,其权力机关为村民大会,村民大会闭幕后为民众团体代表大会,代表大会闭幕后,为村自治会全体委员会及其执行委员会。乡自治组织完竣后,其权力机关依次为:1)由各村自治村民组成的乡民大会;2)由各村民众团体代表组成的各村代表大会;3)由各村自治会全体委员会选出代表组成的全体委员会;4)由全体委员会互选执行委员3人组成的执行委员会。[5]

综观1927年后的乡村自治实态,虽然各地均揭橥“三民主义”,但其制度形式各异。南京国民政府深感有整合划一的必要。1928年6月,阎锡山乘机向中央政治会议提议,将山西村制推行于全国。7月25日,政治会议复电称:其提案“规划精详,并悉晋省行之,已著成效,良可钦佩。现内政部正草拟县组织法,自应尽量采纳,本日第三五二次政治会议业经议决,交内政部法制局查照办理矣”[6]。9月,国民政府颁布《县组织法》,初步确定了全国统一的乡村自治制度。

二、主要内容

1928年12月,为促进乡村自治等内政工作的全面展开,内政部在南京召开了第一期民政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限期实行乡村自治案》,指出:“地方自治,为训政实施之基础,而乡村自治,又为地方自治之造端,乡村自治不良,则县自治无由美备,而训政设施,亦感困难。我国对于乡村自治,除晋省外,向无一定之成规,际此建设伊始,关于村里闾邻各长之任用标准,以及一切制度之改革厘订各项,亟应颁布施行,以期实现,苏皖闽浙赣五省处交通便利之区,接近畿辅,尤宜树之风声,模范全国,事关训政基本工作,认为无可缓行。”[7](P77)因此,呈请中央迅即颁布乡村自治法,限令苏皖闽浙赣各省,于一定时间内筹办完竣。

第一期民政会议检讨了乡村自治的意义和运作方式,推动了乡村自治的政治实践。会后,国民政府将《县组织法》酌加修改(主要将村里的称谓改为乡镇),重新颁布。接着,《乡镇自治施行法》、《乡镇闾邻选举暂行规则》、《乡镇坊自治职员选举及罢免法》等法规陆续出台,从而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乡村自治制度体系。(注:参见徐百齐等编:《中华民国法规大全》,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行政,(一)内政部分”。)

(一)自治机关

1.立法机关——乡镇民大会。其职权为:选举及罢免乡镇长及其他职员;制定或修正自治规约;议决单行法规;议决预算决算;议决乡镇公所交议事项;议决所属各闾邻或公民提议事项。会议办法:1)大会以到会公民过半数之同意决定之;2)大会以各该乡长或镇长为主席,但关于乡镇长本身事件,其主席由到会公民推定;3)乡镇民大会由各乡长或镇长召集,每年开会二次,如有特别事件或乡镇公民十分之一以上要求时应召集临时会。临时会关于乡镇长本身事件,应由监察委员会召集之,关于监察委员会本身事件,乡镇长延不召集者,应由各该乡镇超过半数之闾长联名召集。

2.执行机关——乡镇公所。设乡长、镇长一人,副乡长、副镇长一人(500户以上者增设一人)。乡镇公所于现行法令、区自治公约及乡民大会或镇民大会决议交办的范围内,办理下列事项,由乡镇长执行:户口调查及人事登记;土地调查;道路、桥梁、公园及一切公共土木工程建筑修理;教育及其他文化事项;保卫;国民体育;卫生疗养;水利;森林培植及保护;农工商业改良及保护;粮食储备及调节;垦牧鱼猎保护及取缔;合作社组织及保护;风俗改良;育幼养老济贫救灾等设备事项;公营业事项;自治公约拟定事项;财政收支及公款公产管理;预算决算编造;县政府及区公所委办事项;其他依法赋予该乡镇应办事项。

3.监察机关——乡镇监察委员会。该会由乡镇民大会在选举乡镇长副时,另选监察委员若干名组成,开会时由各委员依当选次序轮充主席。监察委员会得随时调查各该乡镇公所的帐目及款产事宜。乡镇财政收支事务之执行有不当时,监察委员会得随时呈请区公所纠正之。监察委员会纠举乡镇长违法失职情事,得自行召集乡民大会或镇民大会。

4.调解机关——乡镇公所调解委员会。该会由乡镇民大会选举若干人组成(乡镇长副不得被选),办理民事调解及依法撤诉的刑事调解事项。

(二)自治职员

1.资格:乡镇公民年满25岁,有下列资格之一者,得为乡镇长副、乡镇监察委员会的侯选人:1)侯选公务员考试或普通考试高等考试及格者;2)曾在中国国民党服务者;3)曾在国民政府统属之机关任委任官以上者;4)曾任小学以上教师职员或在中学以上毕业者;5)经自治训练及格者;6)曾办地方公益事务著有成绩、经区公所呈请县政府核定者。现任军人或警察、现任职官、僧道及其它宗教师除外。

2.产生办法:区长民选以前,乡镇长副由乡镇民大会加倍选举产生,报由区公所转请县长择任,闾邻长由闾邻居民会议推选。乡镇长副、监察委员等自治职员的选举程序为:1)区公所于选举前5日内派定选举监理员一人,投票管理员、开票管理员各若干人;2)选举前15日内将公民姓名公告于本公所门首;3)公民于选举日领取投票纸时,先在投票人名簿所载本人姓名下签名;4)自治职员之选举用无记名投票,按照应选出之名额于侯选人姓名上加圈。5)自治职员之选举以得票多数者为当选。

3.罢免:乡镇长违法失职时,乡镇民大会应报由区公所转请县长罢免,但县长亦得自行罢免之。闾邻长由本闾邻居民会议罢免改选。监察委员、调解委员均由乡镇民大会及法定程序罢免。其具体程序为:如乡镇监察委员会依法纠举或有法定人数之公民(全体公民百分之三十以上)签名提出罢免案,经监察委员会审查无误时,得提交乡镇民大会公决。提出罢免案之公民得附具理由书,被提出罢免案之自治职员亦得提出答辩书,分别于开会15日前、7日前送达各公民。罢免案经投票公民过半数赞成时始为确定。

4.公给及任期:乡镇长副、监察委员均为无给职,但依情形之必要,得支办公费;乡镇长副任期一年,得再被选。

(三)乡镇公民与自治财政

规定中华民国人民无论男女,在本乡镇居住一年或有住所达二年以上,年满20岁经宣誓登记后,为乡镇公民。有出席乡民大会或镇民大会及行使选举、罢免、创制、复决之权。其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不得享有以上权利:有反革命行为经判决确定者;贪官污吏、土豪劣绅经判决确定者;剥夺公民权尚未复权者;禁治产者;吸用鸦片或其代用品者。

规定乡镇财政收入为:各该乡镇公产及公款之孽息;各该乡镇公营业之纯利;依法赋予自治款项;县区补助金;特别捐(征募此捐应由乡镇民大会决议)。乡镇预算决算由乡镇民大会通过后呈报区公所核查,汇转县政府备案。乡镇财政收支应于每三个月终公布一次。

南京国民政府的乡村自治制度基本上是在山西村制基础上的发展。第一,它没有突破山西村制的总体框架,在乡镇编制上,仍然以百户为标准,即百户以上之村为乡,不足百户者联合邻村为乡;在乡村自治体的组织上,仍然有立法、执行、监察、调解四大机关,只不过将山西村制的息讼会改为了调解委员会;在乡村公民资格上,同样没有性别、财产及教育等积极资格的限制。第二,它充实了不少新的内容,如增添了所谓反革命者、土豪劣绅等乡镇公民的消极资格限制,政治意味更浓;乡镇自治人员均由公民直接选举产生,选举方法也程序化、规范化,渗透着现代民主制度精神。当然,这种民主还只限于社会层面,而且有着严重的缺陷。如乡镇民大会的决议只要有到会公民过半数的同意即为有效,对全体乡镇公民具有约束力。它对到会公民所占应到公民的比例未作原则性规定,这就为表面上是多数人的统治,实则少数人专政,埋下了伏笔。

不过,南京国民政府乡村自治制度根本否定了江苏等地将乡村自治行政化的倾向,指明了乡村自治的民权主义方向,这是应该予以肯定的。

三、实施与转捩

南京国民政府颁布的上述乡村自治制度,反映了其改良和划一乡村组织,推动乡村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诉求。但受乡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注:参见拙文《略论民国乡村自治的社会制约因素》,《贵州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其实践结果与制度精神之间出现了巨大的反差。国民政府的有关法令制度在地方流于形式,即使在河北定县、广东中山这些各方面条件公认较好的县份都未能幸免。

定县是近代乡村自治的发源之地。20年代中期,中华平民教育会选择定县为实验县,大力开展平民教育,改良人民生活,使定县成为全国的教育先进县。在南京国民政府《县组织法》和《乡镇自治施行法》颁布后,河北省制定了《河北省各县乡自治总纲及纲要表》,以为推进乡村自治的指南。1930年,定县县政府据此将全县分成6区,编为310乡。(注:河北省民政厅根据本省省情,通令各乡村地方一律编乡,未设镇制。)随后,全县依法进行了乡长副等乡村自治人员的选举,建立了乡村自治机关。

据河北省县政建设研究院1934年调查,定县除几个特殊的乡村因有特殊的人力来指导帮助,有少许规模外,一般的乡村因不了解自治的意义,不感觉自治的需要,一切事业很少有进行的表现。全县的乡村自治体普遍缺乏主动性,对县区交办之事往往因循敷衍,搪寒应付。“县区叫干什么事,他们(乡长——引注者)就干什么事,县区叫他们怎样组织,他们就怎样去组织,能应付的事情就敷衍了事,有什么组织,他们照样挂上了一块招牌,就算完事了”[8](P30)。乡村自治人员虽由选举产生,但存在两大弊病:一是选举人对被选举人的能力绝不注意,以致各乡的乡长副,不识字的有之,庸愚不堪的有之。自身没有自治能力,“更不知自治是什么一回事,叫他膺一乡之长,于自治事业,那里能够发展?”[8](P33)二是乡长表面上是由民众普选,但民众根本就不明白选举的意义,没有选举的兴趣,甚至连选举字也不会写,易于被人操纵,以致出现了豪绅把持的现象。因此,定县乡村普选的制度,似乎是实行了,然而其结果不过是一种虚应的故事。所谓乡监察委员也形同虚设,他们根本没做监督财政或纠举乡长副违法失职的事情。

定县在实行乡村自治的过程中,普遍出现了自治机关行政化的现象。河北县政建设研究院就此指出:乡村自治机关“本为民众自身集合的处所,为谋本身的福利而设立,但其结果,变成了一种下级行政机关,负传达公文和征发的任务。于本身所负的责任,几乎渺然不相关涉。所以猛一去看,各区和有些乡村进行的步骤,如组织方面和实施方面,好像甚合法令的规定。可是深一层去看,却没有多少实际的活动”[8](P24-25)。

中山县为孙中山的故乡。1929年2月,国民政府根据中央政治会议决议,确定中山县为模范县,并颁布《中山县训政实施委员会组织大纲》。10月,正式成立中山县自治筹备处,将全县划分为9个自治区,委任各区自治筹备处主任,同时由各区指导乡、镇设立乡事委员会百余个。

中山县推行乡村自治伊始就顿失人民信仰。一些区筹备处主任为了解决经费问题,呈准县政府征收各种附加费、特别捐。“苛细杂夹,名目繁多,徒使人民未得自治之益,而先蒙自治之害。虽然有些区筹备处得了这项特别收入,除了应支几个职员的薪俸和开销一些办公费,此外均未能切切实实的做事,致令到自治施行程序所规定的半年完成筹备的自治方案,只成了所谓‘官样文章’”[9]。至1930年3月,中山县撤消自治筹备处,将所有自治工作划归县政府第二科办理。4月,又撤销乡事委员会,成立区公所,并在各乡镇设乡镇公所筹备处265个。中山县的村治没有取得什么良好的成绩,其“离‘自治’两字,尚在百千里之遥”[9]。

定县、中山县在当时均有模范县之誉,其乡村自治的实际办理情况尚且如此,它县更可想见。1932年10月内政部在第二次全国内政会议上指出,各地地方自治能够达到预期成绩者百不见一,即使办理较优的省市,其“自治机关组织完成之后,自治之事业,已难进行,人民之信仰,亦未增加。盖所谓地方自治机关,本为民众自身集合之所,以谋本身之福利。而结果乃纯变为下级行政机关,负传达公文及征发之任,于本身之责任,几于渺不相涉,故有时观其步骤虽甚合,考其实质则全非。驯至人民因办理自治而负担日重,怨望日增。长此以往,不独有背本党训政建国的初衷,实为国家前途莫大的隐患”[10](P24-25)。会议决定对现有自治法规进行实质性修改。

值得注意的是,蒋介石在这次会议上提出了《重新制定县区镇组织法规,区或乡镇以下施行保甲制度案》,推销其在江西、安徽、湖北、河南四省废自治行保甲的经验。会后,陕西、福建、浙江等省纷纷改行保甲。至1934年10月,中央政治会议决议:“地方保甲工作,关系地方警卫,为地方自治之基础,应由行政院通令各省市政府提前办理。”[11](P263)于是保甲制度迅速在全国大部分省份确立起来。

保甲制度是自治制度的对立物。时人指出:保甲的功用是安定社会秩序,自治则是地方人民参政的阶梯,是整个地方政府体制上的变革;保甲是辅佐官治的制度,保甲人员虽然由户长甲长推选,但最后选委大权操在政府之手,自治则是整个宪政系统中的基层组织,一切自治人员均由人民公选。[12]内政部承认,“保甲制度之本身,与现行自治制度,不无抵触”[11](P263)。为解决保甲与自治之间的矛盾,内政部建议将保甲与自治融为一体,即以保甲代替闾邻,以乡镇代替联保。1936年5月,行政院长蒋介石主持召开全国地方高级行政人员会议,通过了关于融保甲于自治中的地方自治议案。三个月后,中央政治会议据此通过了厘定法规原则,正式决定容纳保甲于自治之中,乡镇的编制为保甲。

1937年7月,立法院通过《保甲条例》,作为《县自治法》的补充。这样,国民政府以立法形式确立了保甲在自治组织中的地位,使保甲获得了所谓“新生命”:“依县自治法,县以下为乡镇一级,并未因施行保甲制度而稍有变更,于办理自治事务,训练民众使用四权,毫不发生影响。在自治未完成前,依照现在事实,甲长由本甲内各户户长公推,保长由本保内各甲甲长公推,至自治已有相当之成绩,人民已受四权使用之训练,保甲长由乡镇区长,召集所属保甲公民推举之,仍与自治法上,以公民为单位之本旨,不相违背。”“是由自治法产生之保甲条例,与在剿匪区内产生之编查保甲户口条例,性质上稍有不同”。[13]

30年代初期以来与自治相对立,且已形成取而代之之势的保甲制度,经过立法解释,被融入了所谓自治制度之中。

不过,30年代中期国民政府紧锣密鼓地重新起草或修订的以上几种自治法规,均未明令颁行,原来的乡村自治制度体系也未明令废止,遂使制度混杂。这种状况直至1939年才根本改变。

1939年9月,国民政府公布了蒋介石提出、中央执行委员会和国防最高委员会审核通过的《县各级组织纲要》。12月,行政院公布《县各级组织纲要实施办法》,规定各省无论敌后与前方,三年内一律完成。这就是以“自治”相标榜的新县制。新县制虽然仍有乡镇自治的规定,但已与原来以行政村为区域,以直接民权为灵魂的乡村自治制度迥异。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以保甲为乡镇内的编制,根本动摇民权制度的基础。保设保办公处、保民大会,甲设户长会议,这些会议均以户为参加单位,封建宗法关系起着纽带作用,这是与民权主义的基础——人权背道而驰的。而保甲制度所规定的各户户长互保连坐,更具有落后性、封建性。因此,将保甲纳于自治组织,使自治制度发生了畸变。

第二,扩大自治区域,实行乡镇民代表会制,取消直接民权制度。20年代末确定的乡村自治制度,规定百户以上的村庄地方为乡,其不满百户者,得联合邻村编为一乡;百户以上的街市地方为镇,其不满百户者编入乡。但因地方习惯,或受地势限制,及有其他特殊情形的地方,虽不满百户,也可为乡镇。乡镇均不得超过千户。这就是说,乡镇的规模在100-1000户之间,基本是自然村镇。而新县制的乡镇以10保为原则,不得少于6保,多于15保;每保以10甲为原则,不得少于6甲,多于15甲;每甲以10户为原则,不得少于6户,多于15户。这样,乡镇原则上在600-1500户之间。其实际规模往往要比这大许多。伴随乡镇规模的扩大,乡镇民代表会被乡镇民代表会制度取代。直接民权的制度精神不复存在了。

未来乡村建设实施方案篇8

1 存在问题

近年来,为了适应农村经济发展,保证农村建档工作的顺利实施,部分乡镇档案管理部门对“村档乡管”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和尝试。随着“村档乡管”工作的逐步深入,一些问题逐渐显现出来。

1.1 村级干部档案意识淡薄。部分村级干部档案意识淡薄,对档案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无法将档案材料收集充分,结果部分档案残缺不全。有的村级干部对应存档的材料未按照要求及时存档,甚至为牟取私利占为己有。部分村级干部更换频繁,在任期间无暇顾及档案管理工作,加上新任村级干部未能及时与往任干部沟通,久而久之档案管理工作便被抛诸脑后。

1.2 村级档案管理水平低。村级档案管理工作通常由村会计或干部负责管理,缺乏专业的档案管理知识,整体业务素质较低,致使档案管理工作水平低下;部分行政村工作条件较差,没有设立专门的档案室,有的虽然有档案室,但是缺乏专门的档案管理柜等用品,档案随处堆放,极易发生火灾、霉变或被虫蛀鼠咬等,酿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1.3 档案管理发展不平衡。不同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存在较大差异,档案管理工作也有较大差距。例如,一些经济稍好的行政村,对农村档案管理工作比较重视,能够按照要求进行管理。而对于一些经济条件较差的行政村,根本没有经费支撑档案管理工作,缺乏必要的档案管理设备,一些档案管理人员也只是临时负责,严重影响了档案管理工作质量。

2 相应对策

2.1 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村档乡管”是落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工作,为保证“村档乡管”工作的顺利实施,要求档案管理部门因地制宜,制订有效的档案管理方案,深入农民群众当中,积极听取意见,为“村档乡管”工作有效落实创造良好条件。档案管理部门还应根据自身工作特点适当扩大档案收集范围,例如,收集有关村里重大决策材料信息,以及民与民、民与村形成的协议合同等材料,并要求有多个备份由村、乡镇共同保存,有效避免因档案材料丢失造成的损失,便于今后档案的管理和查找。

2.2 注重宣传,加强业务培训。为保证“村档乡管”工作的顺利实施,应加大《档案法》宣传力度,并要求乡村相关领导认真学习,以此提高乡村各级领导对档案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为此,档案管理部门领导应充分发挥管理职能,将村、乡档案立卷和管理纳入议事日程。同时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以此增加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培训时注重结合农闲、农忙时段,开展长期、短期的培训工作,并注重培训内容应由浅入深、由粗到细、以点带面,使其形成系统的档案管理知识,逐渐提高其档案管理能力。

2.3 加强领导,投入管理经费。乡镇领导干部应起到积极的带头作用,成立“村档乡管”领导小组专门负责该工作的具体落实。首先,定期召开“村档乡管”领导会议,讨论档案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难题,结合不同行政村发展特点寻找有效的解决措施。其次,增加对档案管理工作经费的投入,尤其应及时购买档案管理柜和材料夹等,并指派专门的人员负责日常的档案管理,定期打扫档案室并进行消毒处理等,防止档案发生霉变、虫蛀等。

2.4 制定制度,加强跟踪监督。为保证乡镇、村级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有章可循,避免工作过程中其他因素的干扰。首先,档案管理部门应在遵守《档案法》规定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乡镇、村的具体情况,制定详细的档案管理制度,并要求各级部门认真落实,例如,制定档案统计、登记、借阅、保密制度等。其次,为充分调动档案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应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明确乡镇、村级主管领导相关责任,实行岗位责任制,使其各司其职,切实抓好档案管理工作。最后,档案管理部门应积极开展跟踪监督工作,加强档案管理监督力度。应经常和乡镇档案管理人员深入乡村调研,监督和指导档案管理工作的实施,及时发现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并调动一切可能调动的资源解决档案管理工作中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

另外,村级相关领导干部应正确认识“村档乡管”工作的重要性,尤其不能错误地认为将档案材料上交给乡镇相关部门就算完成任务,而应切实肩负建档工作的责任,一丝不苟地完成农村建档工作。

上一篇:科技创新指导意见范文 下一篇:幼儿家庭教育指导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