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向、过去还是单向、未来

时间:2022-04-05 12:24:27

摘要:时间观作为跨文化交际的要素之一,其内容因不同文化产生差异。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时间观的不同解读必然引起交际冲突。本文从时间使用和时间取向两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中美时间观差异并指出其根源所在,同时介绍了相关策略,试图减少跨文化交际中的冲突,提升交际的成功率。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时间观;多向时制;单向时制

1.研究背景

在全球化浪潮席卷下,跨文化交际活动日渐频繁。然而现代交际学认为,语言是作为人类交流的手段之一且具备重要性。万物之间的交际不能没有语言,但语言和非语言形式是并存的。时间观作为非语言交际的一种方式,在人际交往中能够表达思想,传递感情和交换信息,自身具有独特的交际功能。美国人类学家霍尔(Hall)指出:“时间会讲话”,它传达的信息响亮而清晰,有时比有声语言更直截了当(Hall Edward T,1959)。时间观是在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自然形成的,即时间作用于人类,人类对其感知、认识和反映,形成了时间概念。时间作为一种非语言形式,是构成文化的一个要素,正如霍尔(Hall)说:各个文化就像拥有自己的语言一样,拥有自己的“时间语言”(Hall Edward T,1973)。由于中美文化存在差异,必然会带来时间观的冲突,反之影响不同文化群体间的正常交际。因此分析处于不同社会、文明以及文化中的人类交际中所出现的时间观差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当今社会,研究不同文化中的时间观也就具有必要性。一直以来关于中西方时间观差异对比文章居多,但鲜有文章具体到中美国家去描述。本文以时间使用为主,时间取向为辅,更加清晰地为大家阐释中美时间观差异并提出强有力的应对策略来减少不必要的交际冲突,从而提高交际的成功率。

2.文献回顾

本节文献回顾是关于时间观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两大经典理论及研究范畴,本文以爱德华・霍尔理论为主线,以克拉克洪和斯乔贝克理论为辅线,以此来阐述时间观。

2.1 爱德华・霍尔的多向时制与单向时制(或称为多元时间制和一元时间制)

爱德华・霍尔式美国著名的人类学家,跨文化传播的奠基人,他在《超越文化》(Beyond Culture)一书中首次提出“多向时制”和“单向时制”两种概念。多向时制把时间以分散、随意、灵活对待,倾向于在一个时间段内可以做多件事情。相反,单向时制把时间看成是一条直线,可以分割,但不可重复,有起始点,强调日程安排,期现长短,阶段性和准时性的时间观。它讲求效率,倾向于短期内计划在一个时间段只做一件事情的习惯。这两个概念提出后被频繁引用,成为分析文化时间差异的理论主线。

2.2 克拉克洪和斯乔贝克时间导向理论

《价值取向的变奏》一书中,克拉克洪和斯乔贝克提出了六个价值理论,时间观便属其一。在书中他们除了提到多向时制和单向时制理论外,又提出关于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时间导向理论。

3.中美时间观念差异及其根源

3.1 中国时间观

3.1.1 时间使用――多向时制

时间属于永恒的哲学话题,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中国的时间观比较传统。中国文化注重整体,擅长综合性思维,趋向于采用多向时制。中国虽有“一寸光阴一寸金”、“浪费时间就是浪费生命”、“光阴一去不复返”等常见的谚语,但在内容与时间的精确度上与美国大相径庭。因此人们在用时习惯上比较随意和模糊。以汉语口语短语举例:

例(1)“一袋烟的功夫”

例(2)“掌灯时分”

例(3)“不见不散”

以上3个例子均反映出模糊的时间观。既然出现模糊的时间观,再加上中国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做事讲究时机成熟,因此中国人做事突显出机动、灵活性较强,计划性略弱的特点。例如:亲朋好友走访不必事先约定,对于突然造访、爽约、迟到等行为持宽容态度;当我们去一家小餐馆吃饭,常常看见老板一面给第一位顾客结账,一面回答第二位顾客“老板,什么时候出锅?”的提问,甚至还在同时招呼进门的顾客。这就说明中国的时间观提倡在同一时间内做很多事情,而完成的过程全然不受计划的限制。当然,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人们的时间观开始发生变化。新浪网曾进行了名为“中国人到底有没有时间观念”的调查,如下图所示:

结果显示中国人的时间观念正在增强。

3.1.2时间取向――过去

中国坚持“人之初,性本善”,认为人类的美好总是在过去。中国有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人们常说的这句话即把过去当作现在生活的指南。所以出现“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姜还是老的辣”、“以史为鉴”等习惯用语,所以中国采取过去时间取向。

3.2美国时间观

3.2.1时间使用――单向时制

在美国,时间就是金钱的这一观念深入人心,他们将时间作为一种宝贵资源和有形商品,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所以与中国不同,美国采用单向时制,懂得“心无二用”的道理。因此他们制定详细的时间表,讲求计划的周密、严谨性。正如霍尔(Hall)所说:在西方世界,任何人都难脱离单向时制铁腕的控制。实际上,社会及商业生活甚至性生活都受制于时间。时间完全编织人们生活的网络(Hall Edward T,1959)。因此美国人把对时间观的严肃性已经作为他们的一条生活行为准则。

3.2.2时间取向――未来

与中国文化时间取向相反,美国文化基于“原罪”说,提倡“人之初,性本恶”。但认为人是有待完善的,即他们深知后退无路,所以鼓励人们改变原罪,不断忏悔,努力奋斗,超越自我,完善自我。例如:在中国人眼里,“老”意味着尊重和权威,而在美国人眼里“old”则意味能力衰退,所以他们喜欢用Respected或 Senior 来替代old。所以在美国,人们很少回顾过去,一切着眼未来,他们以未来的时间观作为生活的导向。

3.3中美时间观产生差异的根源

3.3.1背景不同

中国古来是以农业为本,以耕为生的农业大国,历史长达5000年,并讲求“天人合一”、“和谐共存”。千百年来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种循环往复的时间观制约人们生活,使得中国人觉得时间充沛,可随意支配。相对中国,美国只有200多年的历史,民众对历史淡化,加之受西方文化和工业革命的影响,美国则更加重视时间观。

3.3.2对时间认识不同

两国对时间观念,时间使用和时间取向的认识截然不同。例如,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出现许多“慢走”、“慢用”、“慢悠悠”、“来日方长”等惯用语,而美国人在日常生活中重视时间观,称自己是钟表的奴隶。

4.中美不同时间观的应对策略

时间观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处于不同社会、不同文明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的行为举止和思维方式。它是一种深层文化,隐藏于思维深处,看不见摸不着,但时时刻刻都在强烈地影响着人们的行动和思维,并塑造与其相适应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民族性格和交际行为(贾玉鑫,1998)。那么中美处于不同文化的时间观中,对双方时间观不太了解难免会出现交际失败,为了避免时间观不同带来的交际障碍,建议一下几点:

4.1了解与沟通

只有对不同文化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才能对对方的言行举止抱一个理性的认识,即坦诚相待。

4.2避免以“本民族主义”为中心

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的时间观根深蒂固,属于一种既定思维。当对方的言语行为与既定思维相违背,冲突便会产生,平等交际便会消失,文化冲突不可避免。因此要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思考,切忌以“本民族主义”为中心。

4.3学习与借鉴

文化无优劣。所以我们要对不同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在跨文化交际中,培养移情能力(empathy),尽量学会站在对方立场,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成功率。

5.结语

各个文化群体形成的各自的时间观都有其社会和文化渊源。中美时间观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的人们对时间观所持的不同态度。时间作为非语言行为,栖存于文化结构深处,中美差异在时间使用上表现为多向时制和单向时制;在时间取向上表现为过去时间取向和未来时间取向。不同时间观映射到跨文化交际中,必然导致交际冲突。对于文化,不存在良莠好坏之分,所以努力调整心态,将了解与沟通、避免以“本民族主义”为中心和学习与借鉴这三点相结合,相信能够减少因时间观差异所引发的冲突,达到交际的成功。(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Hall Edward T. The Silent Language[M].New York:Anchor Books.1959:20.

[2]Hall Edward T. The Silent Language[M].New York:Anchor Books.1973:36.

[3]爱德华・霍尔.超越文化[M].何道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4]陈晓萍.跨文化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5]韩银燕.钱鑫.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时间观念差异对比[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16-17.

[6]贾玉鑫.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1997.

[7]高华伟.浅析跨文化交际中的时间观念[J].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学报,2006(4):315-316.

上一篇:网络背景下高校后勤管理浅析 下一篇:浅析新媒体技术下高校图书馆员的职业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