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系统的基础理论范文

时间:2024-01-09 17:25:56

呼吸系统的基础理论

呼吸系统的基础理论篇1

核心概念;整体备课;生物科学素养;迁移应用

随着高中生物学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越来越多的的高中生物学教师关注生物学核心概念的教学,尝试引导学生从繁杂的“单纯”概念的记忆中解脱出来,转向对核心概念的构建和深层次的理解,实现零散的概念知识科学系统的整合及迁移应用,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一、高中生物学核心概念是学科中心的概念

高中生物学知识包括生命科学事实、基本原理、科学概念、模型等类型,人教版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教材将核心概念等同于核心知识。刘恩山教授认为,核心概念是基于课程标准某个主题的知识框架中概括总结出来的,特别强调概念之间的关联和概念体系的结构。笔者经过近两年的高中生物科学概念学法指导研究认为,高中生物核心概念主要是指位于学科中心的概念性知识,包括概念、原理、模型、规律及理论,是学科知识的主干部分。一般用陈述句表述核心概念。核心概念与我们平时所说的普通定义或概念等有较大区别。以“群落”这一核心概念为例,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对“群落”的表述是“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而从核心概念角度来看,“群落”是种群概念研究的延续,是多种有直接、间接关系的生物种群有机组合在一起;有一定的物种组成(物种丰富度);有特定的空间结构、边界和范围;在一定的变化条件下还可能发生群落演替。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核心概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形成正确的知识体系,促进生物科学素养的养成。

二、核心概念教学的三个基本环节

1.发挥整体备课优势,凸显核心概念

整体备课是相对于我们教师或集备组平时的课时备课而言的,其是依据系统论的系统教学设计的一种模式,即对某个教学模块的整体设计。教师在整体备课中,要综合考虑课程标准、学生具体学情及教学内容,对学科知识进行整体上创造性教学设计。整体备课是教师在进行逐个课时备课之前要实施的一个环节,事关该模块教学,起到高屋建瓴的作用。

整体备课时要注意凸显核心概念在整个模块知识框架中的位置,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原有知识储备、符合各模块或单元知识内在逻辑的基础上,尝试围绕核心概念开展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形成每个模块内部及各个模块间的知识体系或知识网络。

如在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细胞代谢模块的整体备课中,我们要重视“细胞呼吸”核心概念的地位。在学生的前概念知识基础上,要针对如何引导学生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细胞呼吸过程的分析、呼吸概念的归纳等知识进行备课,还要备光合作用有关内容,以及《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中的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概念。在教学时,注意“细胞呼吸”这一核心概念与光合作用联系,为后续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概念教学奠定基础,促进学生形成有关概念体系。

在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内环境与稳态》模块教学前,用系统论思想指导整体备课,人体细胞是人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结构层次;常见的人体细胞举例;每个细胞内可以相对独立地进行一系列细胞代谢活动;人体细胞生活在内环境中;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与人体细胞的关系;植物体维持稳定性的机制;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调节。每个层次都是个独立的系统,都要维持相对稳定才能行使正常功能。因此,针对一个模块知识的整体备课让我们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从而全盘把握。

2.创设生物实验情境,提升核心概念的建构能力

结合生物学是一门实验学科的特点,教师精心创设实验情境,指导学生动手进行实验探究,并进行实验反思与总结,促进核心概念的构建。

在核心概念“细胞呼吸”教学中,创设以下实验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1)实验小组通过预习,尝试配制酵母菌培养液。由此,学生建立“细胞呼吸过程需要分解有机物,常见的是葡萄糖”的认识。

(2)通过创设外界通入氧气、不接外面氧气两种实验情境进行对照实验,学生获得“细胞呼吸包括有氧呼吸、无氧呼吸两种方式”的观点。

(3)通过有氧、无氧条件下细胞呼吸的产物的检测,学生自然得出“细胞呼吸包括有氧呼吸、无氧呼吸两种方式,产物有二氧化碳、酒精等”。

(4)引导学生分析:本实验中单一的自变量是什么呢?因变量、无关变量又是什么?

(5)思考、讨论:反应底物选择葡萄糖溶液的理由是什么?本实验选择的有氧、无氧条件是如何完整实现?本实验检测实验产物的如何归类?

(6)如果要比较两种呼吸方式放出的热量多少,本实验还可以进行哪些拓展?

通过逐步深入的实验探究,使得学生建立对“细胞呼吸”这一核心概念的正确认识:细胞呼吸是指细胞通过分解有机物,常见的是葡萄糖,以有氧呼吸或无氧呼吸的方式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酒精等,同时放出能量的过程。

3.结合生活实践情境,提高概念迁移应用能力

检验概念掌握情况的标准是学生能否灵活应用概念,能否做到学以致用。如在“种群”概念教学中,努力给学生创造应用已学概念的机会。由理想状态下细菌分裂的后代数量分析入手,学生建立Nn=2n的数学模型;进一步思考:若在一个有限的培养基中细菌分裂的后代数量又如何变化;有机地结合课本中的实例建立“S”型增长、“J”型增长曲线的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外来入侵物种最可能朝哪一种增长曲线的方向发展?“S”型增长曲线的1/2K值和K值对于保护有益动物、防治有害动物有什么启示?在学生自学基础上分小组进行的数学模型的建构,并应用模型进行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路。

学生结合有关生态系统核心概念知识多次实地考察学校附近的高洋农场,分析其农业结构,上网查阅、研究国内外最优的生态农业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化的生态农业模式的建议,并在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会上展示、交流,获得老师、同学的一致好评。

呼吸系统的基础理论篇2

关键词:脊髓损伤;肺康复;呼吸系统并发症

脊髓损伤是多由外伤引起,如交通事故,高处坠落,打击伤,砸伤,高处跌落,车祸等,是一种较常见的严重致残的疾病。脊髓损伤患者各阶段都有可能发生并发症。呼吸系统并发症是脊髓损伤患者常见又危险的并发症,也是脊髓损伤患者急性期死亡的重要原因[1]。无论在脊髓损伤急性期或是稳定期,呼吸道感染特别是下呼吸细菌性感染经常是困扰患者及医生的突出问题。

脊髓损伤患者(尤其是高位脊髓损伤患者)常常由于肋间肌肉失去活动而靠仅存的膈肌运动来完成呼吸动作。因而呼吸和咳嗽力量减弱,痰不易咳出,久而久之,痰堵塞支气管、气管造成肺不张、肺炎、而产生呼吸困难,甚至病情恶化。肺部感染是脊髓损伤患者严重的并发症,也是脊髓损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肺康复训练对改善脊髓损伤患者的呼吸状况,预防和减少呼吸系统并发症有重要意义[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02月~2012年02月收入康复科病区所有脊髓损伤患者128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64例,观察组64例,对照组男性40例,女性24例,年龄16~80岁;观察组男性38例,女性26例,年龄12~78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配合程度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按康复科护理常规进行治疗,护理。对照组根据患者自身情况每日行物理治疗,给予预防呼吸系统并发症相关知识宣教。而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每日增加1组肺康复训练。具体方法如下。

1.2.1腹式呼吸 患者取卧位或坐位,呼吸时腹部放松,经鼻缓慢深吸气,吸气时意念将气体吸往腹部。呼气时缩唇将气缓慢吹出,同时收缩腹肌以增加腹内压,促进横膈上抬,把气体尽量呼出。卧位吸气时可用双手置于腹部,随吸气双手随腹部膨隆而向外扩张;呼气时腹部塌陷,同时双手逐渐向腹部加压,促进横膈上移。

1.2.2咳嗽训练 患者处于放松舒适姿势,双手置于患者腹部且在呼气时做3次哈气以感觉腹肌的收缩,嘱患者练习发"K"的声音以感觉声带绷紧,声门关闭及腹肌收缩。将这些动作结合,指导患者做深弹放松的吸气,接着做急剧的双重咳嗽。

1.2.3呼吸肌训练 患者取仰卧位,腹部放置沙袋作挺腹练习,增强腹肌力量,开始为1.5~2.5 Kg,以后可以逐步增加至5~10 Kg,腹肌练习5 min/次。同时用一抗阻呼吸器(为一具有不同粗细直径的内管),在吸气时产生阻力开始练习3~5 min,3~5次/d,练习时间可逐渐增加至20~30 min,以增加吸气肌耐力。

1.2.4叩击、震颤 手指并拢,掌心成杯状,置于患者胸背部,运用腕关节摆动轮流轻叩30~45 s,患者可自由呼吸。叩击拍打后用手按在患者胸背部,嘱患者作深呼吸,在深呼气时作胸壁震动,连续3~5次,再作叩击,如此重复2~3次,再嘱患者咳嗽以排痰。

2结果

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均未发生呼吸系统并发症,随访两年,患者呼吸系统并发症发生例数,见表1,数据采用χ2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呼吸衰竭和肺部感染是脊髓损伤患者的严重并发症。人体有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胸式呼吸由肋间神经支配的胸间肌来完成。而腹式呼吸由膈神经支配的膈肌收缩来完成。脊髓损伤患者(尤其是高位脊髓损伤患者)由于胸式呼吸消失,呼吸非常费力,呼吸表浅,无力咳痰,易发展为坠积性肺炎,其结果导致呼吸道感染难以控制或浓痰堵塞窒息而死。

脊髓损伤患者由于呼吸肌神经传导障碍,引起呼吸肌麻痹,造成呼吸困难。呼吸功能障碍[3],排痰能力下降,加上长期卧床,抵抗力下降因素,加重肺部感染。因此,加强肺康复训练,辅助患者排痰,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是预防和控制肺部感染的重要措施。

腹式呼吸、缩唇呼吸训练可预防呼吸道塌陷,促使更多的肺泡参与交换,促使肺内血液循环。同时进行有效的咳嗽排痰动作训练,有利于膨胀肺部,改善通气和供氧,使患者能主动排出呼吸道分泌物。高位脊髓损伤的患者,由于膈肌受累,使膈肌运动发生障碍,加强膈肌力量训练,可增强膈肌收缩力,增加膈肌活动幅度,改善呼吸困难症状。叩击、震颤可促使粘稠、浓痰脱离支气管壁,在患者深呼吸时,将痰液等分泌物移向大气道,排出体外。

综上所述,肺康复训练可以有效预防脊髓损伤患者呼吸系统并发症,延缓病情发展,该操作简单、方便,患者易接受,易掌握,具有良好的依从性。值得在住院期间及家庭生活中推广和实行。

参考文献:

[1]叶添文,贾连顺.颈椎脊髓损伤呼吸系统并发症及其处理[J].国外医学.骨科学分册,2004,17(6):330-332.

[2]关骅.临床康复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101-105.

呼吸系统的基础理论篇3

关键词:图表题 解析 应用技巧

图表题目是高考中重要的一种考题形式,这一类型题目所考查知识的难度不是很高,但要求学生必须具有较强的获取信息的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同时要求学生能够把信息转化为文字并进行准确的表达。所以说高考中的图表题不仅在于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掌握,更重要的在于考查学生的科学能力和科学潜力。它不仅很大程度上适应了现代高考对学生能力的要求,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使中学生物教学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

一、坐标图形题

坐标图形题目包括坐标曲线和坐标柱形两种类型,它可以反映一定的生物学事实和原理,可以表现相关变量之间的关系。对于此类题目的解决要求学生首先明白横轴和纵轴所代表的内容,另外若为曲线图我们要从中找寻出纵轴随横轴的变化规律也即要明确曲线的含义;若为柱形图则需要找寻出相应的教材考点,对考查的生物学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在梳理出答题必备的知识要点基础上,对题中各个选项进行有针对性的筛选。

例如,下列关于影响酶活性的因素表示正确的是:

A BCD

【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影响酶活性因素的知识,以及图表分析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全面掌握有关酶的知识并注意酶的各项特性的适用条件,在一定的范围内酶的催化效率增强超过一定范围后酶的催化效率会降低;还需注意高温、pH值过高或过低都可引起酶变性且活性不可恢复,低温则使酶活性受抑制,但可恢复。从图中变量分析酶浓度和底物浓度是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而非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应用】坐标图形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类图形,它可适用于教材所有考点,应用最多的为光合作用。解答中除对横纵轴理解,对曲线的走向观察;还需要特别关注一些特殊点的分析,比如曲线与横纵轴的交点,曲线的最高点等;另外解答中要引导学生学会图形的转化,尽可能将不熟悉图形转化为常见图形,题目的解答难度必然会大大降低。

例如,下图表示某绿色的非绿色器官在氧浓度为a、b、c、d时,CO2释放量和O2吸收量的变化。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a浓度时的氧最适于储藏该器官

B.氧浓度为b时,无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量是有氧呼吸的5倍

C.氧浓度为c时,无氧呼吸最弱

D.氧浓度为d时,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强度相等

【答案】 B

【解析】此题目考查了呼吸作用的相关内容以及呼吸方式与氧气浓度的关系,具体涉及:有氧呼吸时O2吸收量与CO2释放量相等,无氧呼吸则只释放CO2不吸收O2同时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消耗等量的葡萄糖所释放的CO2之比为1∶3。依据以上理论对照图形我们不难看出:氧气浓度为a时完全为无氧呼吸,氧气浓度为d时则只有有氧呼吸;b和c时要根据关系式计算,b点时有氧呼吸释放的CO2为3,这样无氧呼吸释放CO2为5,两者都换算成葡萄糖,无氧呼吸为有氧呼吸的5倍。

【应用】柱形图的应用更多还可应用于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细胞内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的数量关系或细胞增殖某时期细胞内部的变化分析;遗传结果的分析以及生态系统食物链中各营养级生物所含能量或生物量的分析。此类问题需根据各选项所考查知识点逐一分析。

二、知识性图形

知识性图形题目是以图形为载体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是一种纯知识考查,但是题目综合性相对较大。解答过程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丰厚的理论基础。

例如,人和动物体内糖类、脂质和蛋白质的代谢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协调统一的过程,下图是三大物质代谢及其相互关系的示意图,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在f和g过程中,都能产生丙酮酸、[H]和ATP

B.在j和l过程中,氨基酸必须经过脱氨基过程

C.胰岛素的作用是促进a、c、e、g、h、k过程,抑制b、d过程

D.当人体糖类物质不足时,可促进h过程

【答案】 C

【解析】该题是以糖代谢基本理论为载体考查了三大物质的转化关系,同时也涉及糖调节的基本内容,具体要求掌握:呼吸的基本过程及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产物比较,转氨基和脱氨基的区别和应用,胰岛素的作用机理。

【应用】知识性图形题目也可以通过大圆和小圆表示概念的从属关系,通过箭头表示相关的过程。它们一般取自于课本图形的改编或是以课本文字转换而来的图形,解答中学生可以将图中的信息与教材理论想对应,找寻考查知识点。

三、表格题

表格题目属于材料题,常常以列表形式,传递有关生物学的概念、原理等基础知识的信息,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获取并处理信息,综合分析问题等能力。题目信息一般比较隐蔽,它要求学生作答时首先要能够从题目中获取相关的信息,并能够将此信息与教材相关的理论紧密结合,从而寻找解答题目的切入点。

例如,小麦品种是纯合体,生产上用种子繁殖,现要选育矮秆(aa)、抗病(BB)的小麦新品种;马铃薯品种是杂合体(有一对基因杂合即可称为杂合体),生产上通常用块茎繁殖,现要选育黄肉(Yy)、抗病(Rr)的马铃薯新品种。请分别设计小麦品种间杂交育种程序,以及马铃薯品种间杂交育种程序。要求用遗传图解表示并加以简要说明。(写出包括亲本在内的前三代即可)。

【解析】本题要求根据提供的作物育种材料,用遗传图解的形式设计出小麦和马铃薯品种间杂交育种的程序,并加以简要说明。它以孟德尔遗传定律及其在实践(如作物育种)中的应用为基础,比较全面而又重点地考查学生的多种能力并且与其他图形题目相比较又可以体现学生独立设计并描述实验的能力。而且遗传图形的考查在近几年高考中曾经多次出现,在复习过程中应特别重视。

针对此题目小麦的杂交育种可直接应用教材的遗传过程,难度一个在于要有简单的文字说明,这是学生平时较少接触的,但学生基本可以解决;另一个则表现在亲本的选择,因为根据教材学生很容易选择(AABB×aabb),但根据题意可以看到最终选择的个体为aaBB,所以亲本应为(AAbb×aaBB)。

关于马铃薯的杂交育种,难度较前者大大提高了。首先学生注意题目中的一个重要信息:马铃薯品种是杂合体(有一对基因杂合),采用块茎繁殖,所以选择亲本时不能纯粹按习惯进行选择纯合亲本。亲本应为yyRr×Yyrr;获得后代后在其中选择出所需要的黄肉抗病性状;在进行块茎繁殖即可得生产所需。

例如,利用基因工程手段,已成功培育出生产干扰素的酵母菌。某药厂引入该菌后进行生产研究。下表是在一固定容积的发酵罐内培养该酵母菌,并定时取样测定培养基的pH及菌体数量(万个/毫升),几次取样结果如下:

由于取样时技术员的粗心,忘了标记取样时间。下列对该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取样次序:a、c、b、g、f、h、d、e

B.g样时初级代谢产物已有相当积累

C.如果要扩大培养,可在c样时期选取菌种

D.d样时培养基的养分几乎被耗尽

【答案】 A

【解析】本题以生物工程为载体,考查了微生物代谢的基本理论及解读微生物群体生长曲线图的能力。表格中体现由酵母菌的菌体数量和pH,由此信息学生应得出在固定容积的发酵罐内培养酵母菌,酵母菌数量越多,CO2产生越多,pH越低,因此,取样顺序应为a c e h g f d b;其次根据菌体数量可以判断不同取样时间菌体所处种群数量时期,依据各时期菌体特征即可做出准确判断。

【应用】除以上文字表格题和数据图表题外,还有以“+”或“-”表示的表格题,解答中要明确表格的首行和首列的含义,要能够通过对表格中数据的分析找出相应的关系,得出相应的结论,最终根据各选项的考察点得出正确答案。

四、概念图

概念图是用联系词把概念之间有意义的联系表示出来的一种图形,由概念、连线和联系词组成。联系词和概念能表达一句话或一个观点。

例如,下列是关于生态系统成分的概念图,①~⑦表示有关连线的序号,箭头⑦的意义是“C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据图分析回答:

(1)图中C代表的是。写出连线上的联系词 。

(2)若表示碳循环的有关连线,则“B~C”表示B通过 作用提供原料给C。若表示能量流动的有关连线,则其中不应该画出的箭头联系是。

(3)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通过 紧密联系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依据此原理,可以合理巧接 ,实现农业生态系统内,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并减少环境污染。

【答案】(1)生产者 固定 (2)分解 ④ (3)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食物链 能量和物质的多级利用

【解析】此题综合考查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以及在农业生产上应用的基础知识。将生态系统的知识应用到发展生态农业上,合理巧接食物链就相当于延长了食物链,能实现能量和物质的多级利用。

【应用】概念图是近两年新建立的一种图形题,此类题目解答相对较为简单,但学生必须具有较深厚的知识基础,要能够理解各概念间的关系同时还需注意教材概念的准确描述和书写。

分析近几年的高考题目,我们不难看出“能力立意”始终是考试的一贯主题。学生只要掌握了各类题目的基本解答技巧,定会在高考中游刃有余。

参考文献

[1]《名师伴你行(09年一轮复习方略)》.

[2]《天利38套》.

作者单位:

1.陕西省渭南高级中学生物组

2.陕西韩城象山中学生物组

呼吸系统的基础理论篇4

方法:选取2011年12月到2013年4月我院收治的呼吸系统感染患儿60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头孢呋辛50~100mg/(kg・d)分2次,疗程3~5d,观察两组治疗疗效。

结果:治疗组头孢呋辛治疗小儿呼吸系统感染有效率达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83.3%,P

结论:头孢呋辛治疗呼吸系统感染疗效确切,药物不良反应少而轻。

关键词:头孢呋辛 小儿呼吸系统感染 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6-0191-02

急性呼吸道感染(acute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ARI)是儿童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小儿呼吸道的解剖生理特点以及机体免疫特点致使该人群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的发病率高,其临床症状可以从不显性感染到威胁生命的重症感染,尤其是急性下呼吸道感染(acute low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ALR-TI)是威胁儿童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1]。本文选取我院2011年12月~2013年4月60例小儿呼吸系统感染,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头孢呋辛治疗,疗效明显,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文选取2011年12月~2013年4月60例小儿呼吸系统感染,其中男37例,女性23例,病种急性扁桃体炎20例,急性支气管炎16例,支气管肺炎24例。年龄最小10个月,最大8岁,平均年龄3岁1个月。

1.2 方法。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头孢呋辛50~100mg/(kg・d)分2次静脉滴注,3~5d为1个疗程。

1.3 疗效判定。①痊愈:症状体征消失,周围血象正常,胸片正常;②显效:症状体征消失,肺炎者胸片的炎性阴影大部分吸收,痰培养阴性;③进步:症状减轻,体征有好转,肺炎者胸片的阴影有所吸收,痰培养阴性;④无效:用药3d后临床无好转或恶化。

2 结果

治疗组30例呼吸系统感染患儿痊愈21例,显效5例,进步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对照组30例呼吸系统感染患儿痊愈15例,显效7例,进步3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3.3%,P

3 讨论

细菌性病原是小儿肺炎的重要病原,2000年芬兰的一项126例小儿肺炎22种病原研究,54%为细菌感染,32%病毒,14%为不明病原;本文选取2001~2002年157例1个月至13岁住院社区感染性肺炎患儿病原调查显示,46例(26.8%)为细菌感染,28例(17.8%)为病毒合并细菌感染,其中肺炎链球菌是最常见的细菌性病原,病毒感染及支原体感染分别为28例(17.8%)和27例(17.2%);2004年芬兰154例2个月至17岁儿童社区下呼吸道感染病原研究,79%为一种病原感染,其中近60%为呼吸道细菌性病原,肺炎链球菌居首位,其次为肺炎支原体和肺炎衣原体;而且学龄前与学龄期儿童细菌性病原种类和分布并无差异[2]。

随着广谱抗菌药物、免疫抑制剂和抗肿瘤药物的广泛应用、各种导管的留置以及呼吸机的普及,加之对免疫缺陷病和真菌感染诊断水平的提高,儿童侵袭性真菌感染呈上升趋势。肺部是侵袭性真菌感染最常见的部位,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invasive pulmonary fungal infections,IPFIs)指真菌侵入气管支气管及肺组织引起的感染,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的病原菌种类在儿科缺乏系统研究。回顾性分析2006―2010年北京协和医院诊断的152例成人肺部真菌感染病例,在确诊的38例患者中,病原菌依次为曲霉(39.5%)、隐球菌(34.2%)、毛霉属(10.5%),而念珠菌仅2例(5.3%)。在临床诊断的患者中,致病菌以曲霉和曲霉+念珠菌占第一位,而在拟诊和定植患者中以单纯念珠菌占首位。对肺部真菌感染有重要影响的宿主和(或)环境(危险)因素包括:①基础疾病: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先天发育异常、慢性疾病和重度营养不良等。②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各类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尤其是联合免疫缺陷病、细胞免疫缺陷病和慢性肉芽肿病(CGD)等[3]。③继发性免疫功能低下:抗肿瘤药物导致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减少;长期应用广谱抗菌药物、糖皮质激素以及其他免疫抑制剂;骨髓移植和器官移植后以及HIV感染和其他严重病毒感染等。④侵入性操作:包括血管内留置导管、留置导尿管、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机械通气、腹膜透析、血液净化和胃肠外营养等。⑤环境危险因素:免疫功能基本正常的儿童,由于吸入大量真菌孢子,如空调污染、密切接触鸽类以及接触有真菌存在的环境等,超过机体抵抗力而发病,常见的有肺隐球菌病和侵袭性肺曲霉菌病[4]。

本组资料显示,治疗组30例呼吸系统感染患儿痊愈21例,显效5例,进步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对照组30例呼吸系统感染患儿痊愈15例,显效7例,进步3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3.3%,P

参考文献

[1] 孙华瑜,林霞.三种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治疗下呼吸系统感染的成本-效果分析[J].中国临床药学杂志,2010(04):89-90

[2] 帅冬怡,邓建文,陈诚.头孢呋辛与洛美沙星治疗下呼吸系统感染的对照研究[J].实用临床医学,2007(02):178-180

[3] 王运中,陶云珍,吾金彪等.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流感嗜血杆菌感染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0(04):182-183

呼吸系统的基础理论篇5

[关键词]追踪方法学;新生儿肺部感染;无创呼吸机通气;护理质量;护理管理

肺部感染是新生儿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新生儿抵抗力低,呼吸道功能尚未发育完全,而且新生儿呼吸力量较弱,发生感染后容易导致呼吸窘迫,甚至发生窒息,引起严重后果[1]。因此对于肺部感染较重或呼吸微弱的新生儿,多需要呼吸机辅助呼吸,以改善患儿的肺部通气功能和肺部的换气功能,改善患儿的肺部功能,避免严重低氧血症的发生[2]。新生儿组织结构及呼吸道防御功能都较为薄弱,在呼吸机支持过程中的护理与成人存在很大的差异,而合理的护理措施能够改善患儿的治疗效果,促进患儿的康复。该院2018年7—12月在肺部感染49例患儿无创呼吸机机械通气支持护理管理过程中采用追踪方法学提高护理质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新生儿感染无创呼吸机通气护理管理中应用追踪方法学,实施前后护理人员无变动,护理单元共有护理人员11名,其中主管护师4名,护师3名,护士4名;护理人员年龄19~45岁,平均年龄(31.2±4.6)岁;其中本科学历7名,专科学历4名,选择实施前(2018年1—6月)患儿为实施前组,选择实施后(2017年7—12月)患儿为实施后组,患儿入选标准:①足月新生儿;②肺部感染诊断明确且行无创呼吸机通气支持;③新生儿体重>2500g。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器官系统感染;②合并先天性肺部或心血管系统疾病。实施前组患儿54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26例,年龄2~26d,平均(11.4±3.6)d,实施后组患儿49例,患儿年龄4~25d,平均年龄(11.6±3.4)d,两组患儿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成立追踪检查小组:科室成立追踪检查小组,由护士长担任组长,两名主管护师担任组员,要求组员均接受过追踪方法学相关培训,了解相关流程,熟悉相关调查方法。(2)个案追踪:对护理个案进行追踪调查,自入院至出院,对整个护理过程进行追踪分析,对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护理文书缺陷情况进行记录分析。并对患儿家属及责任护士进行访谈,内容包括护士对患儿家属的宣教情況,健康指导相关内容的知晓程度。对主管护士访谈相关的护理措施掌握程度、护理措施落实情况、手卫生依从情况等。追踪结果:①护理措施落实不到位。②手卫生依从性偏低,手卫生指征掌握不准确。③护理文书记录不及时,部分护理操作缺乏可溯源性。④患儿家属宣教情况尚满意,患者对疾病认知、呼吸机支持的必要性以及患儿呼吸机支持阶段的风险等有充分了解。(3)系统追踪:对因肺部感染的病例进行系统追踪,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是否有新生儿呼吸机支持的标准护理流程;②是否有相关的培训制度及落实措施;③是否有相关的考核措施。追踪结果:①科室有相关的标准护理流程。②有相关的培训制度,但落实情况不满意,培训时间间隔和培训内容缺乏计划性,随机性较大。③存在相关的考核措施,但是措施细节欠缺,不能全面评价护理过程。(4)持续改进针对患儿个案追踪及系统追踪结果,改进护理措施,修订流程及制度。①严格落实护理措施,修改护理记录表达,每次护理记录有签名,交接班对护理内容有核查。②每月进行定期手卫生培训及考核,加强手卫生管理,增强手卫生意识。③定期进行新生儿呼吸机支持的标准护理流程及护理措施培训,提高护理的实际操作和理论水平。④修订护理考核措施,增加条目,确保能够覆盖新生儿肺部感染呼吸机支持护理全过程等护理内容。通过对追踪结果中问题的改进,不断提高护理管理的措施及水平。(5)效果追踪评价:连续进行6个月的追踪方法学改进,对实施后6个月及实施前6个月的护理质量及护理满意度进行评价,追踪护理质量的改进效果。

1.3评价指标

采用护理满意度评分表对护士基础护理、整体护理进行评分。并比较患儿住院时间及呼吸机支持时间。

1.4统计方法

数据分析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追踪方法学实施前后护理质量变化

追踪方法学实施后基础护理评分,整体护理评分及护理文书评分均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追踪方法学实施前后治疗情况

追踪方法学实施后患儿呼吸机支持时间及住院时间均少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肺部感染是引起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新生儿的呼吸系统发育不完善,而且呼吸肌力量薄弱,发生肺部感染后,不仅肺泡容易塌陷,而且分泌物不容易排出,易堵塞呼吸道,发生呼吸窘迫及呼吸衰竭的风险极高。在新生儿肺部感染的治疗中,呼吸支持是重要技术手段,呼吸机支持不仅能够改善肺部的通气和换气功能,而且能够维持肺泡的张力,减少肺泡塌陷的风险。新生儿呼吸机支持过程中,虽然能够改善患儿的乏氧状态,但是仍面临呼吸支持带来的风险,诸如呼吸机相关肺损伤、呼吸机相关感染等,不仅影响患儿的康复,而且也可能造成附加的损伤,甚至影响患儿的顺利康复,也可能成为患儿不良预后的原因。在呼吸支持过程中,对呼吸道进行合理的管理,能够减少呼吸支持对呼吸及循环系统的不利影响,对于提高患儿呼吸支持的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呼吸支持过程中,采取合理的护理措施能够改善患儿的预后。因此在患儿的治疗过程中,提高护理质量对于改善呼吸支持的效果,促进患儿的康复具有积极的作用[3-4]。

追踪方法学是针对工作中某一问题进行追踪,发现根源进而提出解决办法,是医院管理评价的重要工具,也是实现质量持续改进的常用方法,在医院管理、医疗流程管理及护理质量改进中被广泛应用。在对肺部感染无创呼吸机通气护理质量的提升过程中采用追踪方法学进行改进,通过个案追踪、系统追踪等方法[5-6],发现新生儿肺部感染呼吸机呼吸支持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影响护理质量的因素,如在护理过程中流程的不完善,采用针对性的措施改善护理流程,避免差错时间的发生[7-9]。再如护理过程中存在护理操作过程中手卫生意识不够,通过强化手卫生意识训练提高手卫生依从性,能够有效降低呼吸机相关感染的发生,加快患儿呼吸功能恢复的进程,缩短患儿的住院时间。再如在护理文书管理上由于流程不规范导致护理文书漏签字、漏记录等情况有所发生,通过改进护理文书书写流程和责任制提高护理文书的质量。并且针对培训不足等情况,完善培训制度,提高学习频率,提高护理人员在整个新生儿呼吸机支持的过程中的护理能力及对病情的观察能力。实现在制度、流程、技术培训及个人护理能力各个环节上的提高,从而提高护理质量,改善治疗效果和患儿的预后[10]。在对实施前后护理质量的比较发现,实施追踪方法学后基础护理及整体护理质量提高,护理文书质量也较实施前明显改善。而且患儿的呼吸机支持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缩短。说明通过追踪方法学不仅能够提高护理质量,也能够改善患儿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在新生儿肺部感染呼吸机支持通气护理中,采用追踪方法学能够提高护理质量,改善患儿的治疗效果,提高护理满意度。

呼吸系统的基础理论篇6

【关键词】护理程序;新护士;培训

为满足患者对医疗的需求,病房大量扩充床位,是护士不能及时补充儿缺编,造成呼吸科一个年度一次分入新护士11人。为了让新护士在短时间内熟练掌握常见呼吸病的护理知识和各种专科护理技术,尽快独立工作,我们运用护理程序工作原理对新护士进行了系统化整体培训,收到较好效果。

1 评估

1.1呼吸病房对护士的要求:呼吸病房的护理工作特点是危重症护理多,抢救多,治疗用药发杂多样,因此,客观实际工作中要求护士要有熟练快捷的基础和专科操作技术。如每个护士要在一小时内完成输液15-2人次;一小时内完成动脉取血并作出取血分析结果15人次。另外,能熟练使用心电监护仪、各种输液泵、甚至呼吸机的应用。很多专业知识是新护士在课堂和实习中前所未见的。

1.211名新护士背景:10人是在本医院实习毕业的学生,其中只有4人在呼吸病房实习过。另一人是其它护校毕业且未在呼吸病房实习过。面对如引高的要求,11名新护士心理压力很大,对能独立工作无信心。

2诊断

新护士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缺乏及工作无信心。

3培训计划:分3个阶段

最终目标:一年后11名新护士全部通过转正考核,成为肯有良好专业素质、熟练掌握基础及专科护理技术的呼吸科合格护士。

3.1第一阶段:

3.1.1目标:新护士3个月内掌握常用专科知识和技能,独立值班和配合拯救。

3.1.2培训措施:

3.1.2.1由科内医风好,专业素质高,技术全面,临床经验丰富的教学老师专人负责,制订详细的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

3.1.2.2脱产集中3天,熟悉本科环境,了解医疗护理现状和今后本科的发展规划及对护士的客观要求。讲解科内各项护理制度:礼仪培训包括怎样与同事融洽关系;怎样与同事、领导病人打招呼及仪表、着装、行姿的规范要求。

3.1.2.3分2组为别在2个病房实际工作,由病房教学老师具体指导。要求将掌握的基本制度及基础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3.1.2.4 每周安排一次集中讲课,请护士长和业务骨干结合多年的临床经验和教训,讲授专科疾病护理知识和专科操作技术。如肺心病吸氧的护理、咳痰的护理、咳血病人的护理、哮喘病人的护理及吸痰器的使用、简易呼吸器的应用、文丘里面罩吸氧的应用、心肺复苏技术、各种输液泵、监护仪、除颤器的应用等等。要求学生必须将讲过的内容及时运用到实践中,尽快熟练掌握。

3.2第二阶段:

3.2.1目标:半年内新护士较熟练掌握各项专科护理知识和技术,较熟练应用护理程序找出病人的护理问题及采取正确的护理措施。

3.2.2培训措施:

3.2.2.1由病房带教老师和业务骨干具体指导、纠正新护士的实际工作。

3.2.2.2科教学负责人、科护士长与各病房护士长及业务骨干共同对新护士的工作再评估,发现新问题,采取新措施,达到预定目标。

3.3第三阶段:

3.3.1目标:一年后新护士熟练掌握基础和专科护理技术,独立熟练配合常规抢救,全部通过转正考试。

3.3.2培训措施:组织新护士业务查房,达到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提高。

4评价

4.1评价方法:理论考试,技术操作考核,征求医生、护士、病人意见综合评价。

4.2评价结果:

4.2.1第一阶段:①预期目标全部达到,各项理论、操作考试合格,医生、护士、病人对新护士反映评价较好。②新护士学习态度非常认真,,工作努力,下班后、休息时甚至带病坚持听课、考试。

4.2.2 第二阶段:①目标基本达到,每个人上交的护理病历基本合格,但有遗漏的护理问题,护理措施不全。②通过考核、考查发现由于工作量大,理论知识不足,临床经验欠缺,尽管非常努力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工作安排、配合不合理,出现工作忙乱现象。

针对这些情况,请有经验的护士用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给予了具体指导。

4.2.3 第三阶段:目标实现11名护士全部通过转正考试。在全院的护理部护理技术考试中,有5人成绩优秀受到奖励,在多次的对病人的满意度调查中,11名护士都多次受到病人的提名表扬。由于科内RICU扩建,选拔了7名新护士入ICU工作,现已一年余,她们能基本完成ICU的个项基本工作,较熟练地使用各种常用仪器,受到患者及医生好评。

呼吸系统的基础理论篇7

一、教学目的要求

(一)要求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关于细胞、生物的新陈代谢、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生命活动的调节、遗传和变异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以及这些知识在农业、医药、工业、国防上的应用。

(二)通过生物学基础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的教育。

(三)要求学生掌握使用高倍显微镜,做简单的生理实验等的基本技能。

(四)培养学生自学生物学知识的能力,观察动植物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生殖发育的能力,分析和解释一些生物现象的初步能力。

二、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

(一)从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和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出发,认真选取生物学基础知识:选取生物的结构和生理的知识。结构知识是理解生理知识的基础。生理知识是阐明生物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等的基础知识。因此,必须重视选取形态结构和生理的知识。

(二)选取生物学基础知识,必须做到理论密切联系实际。

1.选取生物学基础知识,要密切联系工农业生产实际。生物学是农业、畜牧业和医学等方面实践的理论基础,通过学习生物学知识,要使学生知道生物与生产的关系十分密切,应该利用和改造有益的生物,防除有害的生物。

2.要密切联系各地的自然实际。由于我国幅员广大,各地的生物种类有很大差别。因此,所选取的植物和动物,既要重视其典型性,又必须尽可能是各地比较常见的,以便学生可以直接观察到这些动植物和了解这些动植物的生活规律。

3.选取的生物学基础知识,要密切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使学生加深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同时更加深刻地认识学习生物学的意义。

(三)适当选取反映现代生物科学水平的生物学基础知识。

现代生物科学发展很快,生物课必须重视用现代生物科学的观点来阐述教学内容,并且适当地增加反映现代生物科学水平的知识内容,使学生对生物科学发展的现状有个初步的认识,为他们进一步学习现代生物科学知识和参加工农业生产打下必要的基础。

三、班级现状分析

本学期我任教高二(2)、(3)、(4)三个班级,三个班级人数分别为:46、45、46人,虽然通过班主任,我对个班的现状有了一点了解,但由于生物是从高二开始的起始课程,所以具体情况还不能下定论。

四、教学进度安排

高中阶段学习的生物学知识,是在初中生物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的,学习生物的基本特征,侧重于生命活动的共同规律的内容。主要包括细胞、新陈代谢及其调节、生殖和发育、遗传和变异的知识。初中和高中两个阶段所学的生物学基础知识,既有所分工、又互相衔接,高中生物学是初中生物学知识的综合、概括和提高。

高中二年级开设的生物必修课(第一学期),每周2课时,共计34课时。讲述细胞、生物的新陈代谢、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生命活动的调节、遗传和变异等生物学基础知识。

五、教学内容及其课时安排

高中生物必修课教学进度

单元

知 识

学生实验

课时

要 点

教学要求

项 目

绪论

生物的基本特征

生物科学的新进展

高中生物课学习的要求和方法

b

a

a

2

生命的物质基础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

b

c

实验: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

2+1+1

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

细胞主要的亚显微结构和功能

细胞周期

细胞分裂

b

c

a

实验:

1.颤藻和水绵细胞的比较观察

2.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

生物的新陈代谢

光合作用的发现,光合作用及其重要意义

根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

植物的矿质营养

动物的营养

呼吸作用

a

b

b

b

b

实验:

1.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2.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

2+5

应激性和生命活动的调节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高等动物的激素调节

高等动物的神经调节

a

a

b

1+1+2

生殖和发育

减数分裂和配子的形成

a

2

具体教学内容如下:

绪 论

生物的基本特征(细胞结构,新陈代谢,生长现象,应激性,生殖和发育,遗传和变异,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的概述。

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和发展方向。学习生物学的重要意义。

说明: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和发展方向,只要求学生作一般了解。

一、细胞

细胞的发现。细胞学说。原生质的概念。

细胞的化学成分:水,无机盐,糖类, 脂类,蛋白质,核酸;上述物质特别是蛋白质和核酸的重要作用,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真核细胞的亚显微结构——细胞膜,细胞质(其中含有线粒体、质体、内质网、核糖体、高尔基体、中心体等细胞器),细胞核(核膜、核仁、核液和染色质)。细胞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一个细胞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细胞的分裂:无丝分裂。有丝分裂——细胞周期;细胞的分裂期分为前期、中期、后期、末期,各个分裂期的细胞核结构变化的特点。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的异同。有丝分裂的重要意义。减数分裂是一种特殊方式的有丝分裂。

〔实验〕用高倍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初步学会使用高倍显微镜。

说明:在《细胞》中,以下内容只要求学生作一般了解。

1.细胞的发现,细胞学说,原生质的概念。

2.内质网、核糖体、高尔基体、中心体等细胞器。一个细胞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

3.无丝分裂。减数分裂是一种特殊方式有有丝分裂。

二、生物的新陈代谢

新陈代谢的概念。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的概念。

绿色植物的新陈代谢:水分代谢——细胞在形成液泡以前靠吸胀作用吸水;细胞在形成液泡以后主要靠渗透吸水。渗透吸水的原理。渗透作用的概念。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水分散失的方式和意义。

矿质代谢——植物需要的元素(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根吸收矿质元素的过程——交换吸附。植物对离子的选择吸收。矿质元素的利用。

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的重要意义。高等植物叶绿体中的色素及其作用。光合作用的过程(光反应,暗反应)。atp(三磷酸腺苷)的简式,atp与adp(二磷酸腺苷)的相互转变。

呼吸作用——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本质区别。呼吸作用的生理意义。呼吸作用的过程(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有氧呼吸的过程与无氧呼吸的过程的异同。

动物的新陈代谢:体内细胞的物质交换——单细胞动物与外界环境直接进行物质交换;多细胞动物(如哺乳动物)的体内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间接进行物质交换。

物质代谢——食物的消化(单细胞动物、低等的多细胞动物、高等的多细胞动物消化食物的特点。哺乳动物的消化过程概述)。营养物质的吸收(小肠在形态结构上适于吸收的特点,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物质代谢的过程(糖类代谢、蛋白质代谢的过程概述)。

能量代谢——气体交换(单细胞动物和多细胞高等动物进行气体交换的特点)。能量的释放、转移和利用。高等动物在缺氧状态下通过无氧呼吸获得能量。

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同化作用的两种不同类型(自养型、异养型的概念和特点)。异化作用的两种不同类型(需氧型、厌氧型的概念和特点)。

〔实验〕(1)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2)观察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交换吸附现象。

(3)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说明:1.在《生物的新陈代谢》中,以下内容只要求学生作一般了解。

(1)细胞在形成液泡以前靠吸胀作用吸水。渗透吸水的原理。*渗透作用的概念。

(2)根吸收矿质元素的过程——交换吸附。

*(3)植物对离子的选择吸收。

(4)呼吸作用的过程(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有氧呼吸的过程与无氧呼吸的过程的异同。

(5)单细胞动物与外界环境直接进行物质交换。

(6)单细胞动物、低等的多细胞动物、高等的多细胞动物消化食物的特点。

三、生命活动的调节(4∶0)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生长素的发现。植物的向光性和向光性形成的原因。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在实践上的意义。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高等动物的激素调节(甲状腺激素、性激素、生长激素的分泌部位和生理作用)。昆虫的激素调节(内激素、外激素的分泌部位和生理作用,昆虫激素在生产上的应用)。神经调节(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第一范文 网整理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说明:在《生命活动的调节》中,以下内容只要求学生作一般了解。

*1.生长素的发现。

*2.昆虫的激素调节。

四、生物的生殖和发育(9∶0)

生物的生殖。生殖的概念。

生殖的种类:无性生殖(分裂生殖,孢子生殖,出芽生殖,营养生殖);有性生殖(配子生殖中的卵式生殖)。这些生殖方式的特点和概念。

减数分裂与有性生殖细胞的成熟:减数分裂的概念和意义。的形成过程。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受精作用的概念和意义。

生物的发育。发育的概念。

植物的个体发育(以荠菜为例):胚的发育过程,胚乳的发育过程。

动物的个体发育(以蛙为例):胚的发育过程(包括卵裂、囊胚、原肠胚各期),各种组织、器官和系统的形成。胚后发育。胚的发育与环境的关系。

说明:在《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中,以下内容只要求学生作一般了解。

*1.生殖的种类。

*2.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方式的特点和概念。

*3.植物的个体发育(以荠菜为例)。

1.在高中二年级学习高中生物知识的基础上,以下内容要求掌握:

(一)生命的基础

细胞的化学成分——水,无机盐,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上述物质特别是蛋白质和核酸的重要作用,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真核细胞的亚显微结构——细胞膜,细胞质(其中含有线粒体、质体),细胞核(核膜、核仁、核液和染色质)。细胞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

有丝分裂——细胞周期;细胞的分裂期分为前期、中期、后期、末期,各个分裂期的细胞核结构变化的特点。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的异同。有丝分裂的重要意义。

2.在高中二年级生物课中作为一般了解的以下教学内容,要求达到掌握:

内质网、核糖体、高尔基体、中心体等细胞器。一个细胞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

无丝分裂。减数分裂是一种特殊方式的有丝分裂。

3.〔实验〕用高倍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学会使用高倍显微镜。

(二)生物的新陈代谢(5∶2)

1.在高中二年级学习高中生物知识的基础上,以下内容要求掌握:

新陈代谢的概念。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的概念。

细胞在形成液泡以后主要靠渗透吸水。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水分散失的方式和意义。植物需要的元素(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矿质元素的利用。

光合作用的重要意义。高等植物叶绿体中的色素及其作用。光合作用的过程(光反应、暗反应)。atp(三磷酸腺苷)的简式,atp与adp(二磷酸腺苷)的相互转变。

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本质区别。呼吸作用的生理意义。

多细胞动物(如哺乳动物)的体内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间接进行物质交换。

哺乳动物的消化过程概述。营养物质的吸收(小肠在形态结构上适于吸收的特点,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物质代谢的过程(糖类代谢、蛋白质代谢的过程概述)。

气体交换(单细胞动物和多细胞高等动物进行气体交换的特点)。能量的释放、转移和利用。高等动物在缺氧状态下通过无氧呼吸获得能量。

3.在高中二年级生物课中作为一般了解的以下教学内容,要求达到掌握:

细胞在形成液泡以前靠吸胀作用吸水。渗透吸水的原理。

根吸收矿质元素的过程——交换吸附。

呼吸作用的过程(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有氧呼吸的过程与无氧呼吸的过程的异同。单细胞动物与外界环境直接进行物质交换。

单细胞动物、低等的多细胞动物、高等的多细胞动物消化食物的特点。

4.〔实验〕(1)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2)观察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交换吸附现象。

(3)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三)生命活动的调节(2∶0)

在高中二年级学习高中生物知识的基础上,以下内容要求掌握:

植物的向光性和向光性形成的原因。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在实践上的意义。

高等动物的激素调节(甲状腺激素、性激素、生长激素的分泌部位和生理作用)。神经调节(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

呼吸系统的基础理论篇8

关键词:训练;呼吸;心理;地域差别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11-0207-02

声乐通俗理解就是唱歌。声乐艺术源远流长,无论东方或是西方都有着浓厚的悠久历史。在公元前的古希腊就有了唱歌艺术,而在中国的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奠定了中国诗歌艺术创作的民族文化传统,对中国后世的诗歌创作影响巨大深远。人民用歌声赞美劳动,歌颂爱情,这些音乐创作都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也是中华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在现在声乐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常有一些耗费了大量金钱、精力的学生,历经数载求学,最后却一事无成,不仅违背了发声规律,还养成了一身唱歌的毛病,只得从头再来。追根究底,这与声乐教师的教学方法有很大的关系。教学中的失误,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还很有可能“误人子弟”。分析总结,主要有以下四点原因:第一点,发声技巧掌握和运用的问题;第二点,声乐教师的教学方法的问题;第三点,学校自身问题;第四点,区域差异。

一、鼻音和喉咙问题及解决途径

(一)鼻音问题及解决途径

鼻音问题主要表现在鼻息不畅,声音像是闷在鼻子里,缺少鼻腔共鸣。鼻腔发声的原理是软腭的提开阻塞通往鼻腔的气流而产生。鼻腔共鸣和鼻腔发声是两个概念,它是人为控制进入鼻腔的声波而产生的共鸣效果。因此,在练习发音时要注意软腭的状态,用练习打喷嚏来体会软腭自然提起的状态;还可以进行“江阳”辄的发声练习,跳音、顿音的联系。

(二)喉咙问题及解决途径

喉咙方面的问题主要有,抖声、喉音、喉头上提等等。

抖音是由于喉咙抖动不稳,气息不流畅致使发声器官处的肌肉失控,进而表现为声音无规律的抖动,这就需要练习者多做单音直声的发音练习。

有时过分追求音量就容易造成声音的不自然、僵硬,高音上不去低音下不来,听不出音色的变化,造成上下共鸣不统一。解决喉音的问题最重要就是练习吸气,打开喉咙,还可以多做哼鸣练习,多选速度较快的练声曲。

喉咙上提的问题主要是唱高音时感到心有力而气不足,这时需要练习者多做吸气训练,学会利用“u”母音进行发声练习,边吹气边发声。

二、呼吸问题及解决途径

古语有云,气动则声发。良好的呼吸方法是唱好歌的基础,在声乐教学中,呼吸技能的训练成为学习声乐的重要内容。但是,这里所说的呼吸并不等同于日常的生理呼吸,它是一种特殊的技能,需要通过刻苦的训练才能获得。

人们通常所讲的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和原生态唱法,其唱法不同,发声、音量、共鸣也不尽相同,有所区别,但呼吸却是学习的基础。唱歌时需要人体的多个器官共同工作,主要包括肺脏、胸廓、膈肌。膈肌控制着肺部的扩张和收缩,胸廓的收缩和扩张则需要靠呼吸肌肉群的工作来完成。呼吸器官良好的相互配合给呼吸训练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歌唱的呼吸方式

歌唱的呼吸方式一般分为三类:胸式呼吸、腹式呼吸、胸腹式联合呼吸。

胸式呼吸主要是利用呼吸肌的扩大,胸腔的缩小进行呼吸,横膈肌并不参与呼吸运动,这种呼吸方式由于呼吸量小,呼吸浅,易造成胸部紧缩,喉腔有压迫感。

腹式呼吸主要是利用膈肌运动进行呼吸,与胸式呼吸相比较,用这种方法呼吸,呼吸较深,气的容量大,利于歌唱。

胸腹式联合呼吸结合了前两者的特点,取两者的长处,在深呼吸的基础上,调动呼吸肌肉群和横膈肌的合理运动。不仅吸气较深,使肺容量加大,减少对喉腔的压力,还可以使呼吸肌肉群和膈肌得到适当放松,使其灵活运动。运用胸腹式联合呼吸方法,可以让声音流畅,音色变化灵动,从而通过歌声传达出的情感也更加丰富。

(二)呼吸训练方法

演唱不同风格、不同内容的歌曲时,所表达的情感也不一样,对呼吸技能的运用也不一样,只有对所演唱的音乐风格有深刻的认识,正确运用呼吸技巧,才能使演唱者和听众感受到流动的旋律,感受到音乐的色彩和生命力。本文主要论述的训练方法有:歌唱呼吸气方法、呼吸与练声曲相结合的方法以及呼吸时的心理训练。

歌唱的呼吸训练方法分为两个步骤:吸气训练和呼气训练。吸气训练是由横膈膜的垂直下降和下肋骨的两侧外扩这两个动作完成的。在进行吸气训练时要保证这两个动作的连贯、自然,从而确保在增加胸腔的“高度、广度、深度”三度上,增加胸腔的容量。呼气训练也是需要横膈肌和下肋骨两个连贯、自然的动作来完成,与吸气不同的是,这时的横膈肌和下肋骨是恢复到原来的位置。呼吸训练切忌急躁、机械,要保持自然且有规律,时刻掌握气量的大小、强弱,把握好与声带、共鸣、情感、吐字等各方面的关系,各方面的统一协调才是唱好声乐的基础。

呼吸与练声曲相结合是必要的。用练声曲训练呼吸方式,可以让初学者打好基础,加上练声曲的歌词旋律简单易学,初学者很容易达到要求,增加初学者的信心。练习练声曲的难易程度应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同时掺杂需要多种技巧的练声曲来进行训练,利于学生的重复练习,巩固呼吸技巧。

中国有句话叫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在书法绘画上这叫做意境,在音乐上这叫做感觉。如果要给感觉下个定义,感觉就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歌唱的呼吸技能需要借助人脑的内部语言即大脑的认识活动和外在的视觉表象共同配合来完成的,关键就是建立认识关键,而这种大脑的认识活动也就是前面提到的感觉。一些抽象又生涩的专业术语就需要声乐老师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表达出来,比如“深呼吸”就像“打哈欠”,“高位置”就是“哼鸣”等等。声乐老师要学会利用不同的声乐“感觉”去纠正学生在唱歌时存在的问题,使学生逐渐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

三、学校教学本身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俗语说,勤能补拙。声乐学习者先天条件不是很好,可以通过学习一系列的技巧改变现状,提升自己的演唱水平,但如果声乐教学中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如课程设置;学生先决条件良莠不齐,教师却不能因人而异;教学与实践脱节等等,都可能导致声乐教育的失败。

(一)课堂教学的计划设置

声乐教学中的课堂教学设置决定着教学质量的成败。因为在实际教学中,声乐课程设置一般较宽泛自由,有些教师的教学计划缺乏针对性和目的性,教学目标也不够清晰,不能根据学生的生理特点、掌握的文化知识、理解感悟能力的程度来进行教学,结果导致原教学计划与实际课堂教学脱节,无法达到预期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所以,针对这一情况,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制定详细的计划,做好学生平时学习记录,让学生的声乐学习循序渐进。声乐教师还应该定期总结经验和心得体会,积累教学素材,丰富更新教学方法,给学生提供一个系统、规范的教学。

(二)因人而异的声乐学习

每个学生的先决条件不同,认知感悟能力不同,对声乐的理解不同,声音的特点不同等因素都有可能成为学生在声乐学习中的阻碍。声乐教师就需要根据学生的表现和能力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启发学生根据自身实际练习声乐。正如前面提到的,有的学生理解能力差,不明白专业术语,这就需要教师把抽象转化为具体,把抽象思维转变成具象思维,让学生学会正确的发声方法。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能力水平的高低,进行有针对性的作品演练,让学生在实践中进步。

(三)教育与实践相脱节

一个优秀的声乐表演家不仅要求演唱方法和技巧上过关,水平够硬,还需要具备较高艺术素质,演唱时声情并茂,能传达出乐曲想要表达的情感。而现实的声乐教学中,往往只注重对学生演唱技巧的训练而忽略的学生情感表达的培养,也不注重歌曲创作背景的表述,使学生缺乏对歌词的理解能力,结果往往导致学生厌学,教学成果不尽人意。因此,在今后的声乐教学中,声乐教师要兼顾对学生声乐技巧的训练和音乐素养的培养,声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采取适合的教学方法,从而保证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四、地域差异

都说音乐是没有国界,没有地域差别的,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对于我国较偏远的内陆地区,语言障碍、文化差异、教学条件等问题的存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声乐的教学,增加了声乐教学的难度。

(一)边远地区在声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教学条件差。教学所需的软硬件设施都有限,缺少必需的教学设备和器材。交通的闭塞,使得与东部的地区差距很大。

第二,学生基础素质较差。对于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存在语言使用上的障碍,再加上当地的教育水平较落后,使得学生对汉语的掌握不够熟练,增加学习声乐的难度。

(二)应对措施

第一,结合实情,降低教学难度。对于基础差的学生,要降低声乐教学的起点,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控好教学的切入点,对一些重点进行重点讲解,力求所有学生都能掌握,努力提升学生们的声乐水平。

第二,民族化教学。对于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开展声乐教学一定要结合当地的民族特色,找到不同文化的契合点,努力给学生营造一个融洽的学习氛围,同时鼓励学生加强对本民族文化的学习。中国有很多能歌善舞的民族,少数民族的学生很早就可能表现出对声乐方面的天赋,声乐老师要针对这些有特点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进步。

五、结语

玉不琢不成器,一块璞玉只有经过精雕细琢之后才能成为艺术珍品。学习者学习声乐亦是如此,需要经过千锤百炼,相信经过声乐教育者的不懈努力,一定能为我国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声乐表演艺术家。

参考文献:

[1]刘玉金,陈志敏.声乐教学中的难点及对策分析[J].青年文学家,2012,2:80.

[2]种浩.声乐教学中巧用"哭与笑"[J].大家,2010,6:154.

[3]赵红艳.边疆高校声乐教学的难点重点探究[J].音乐大观,2013,5:163-163.

[4]刘静.艺术学校声乐教学的难点分析及其对策[J].北方音乐,2014,3:107-107.

[5]刘敏.试析提高高校声乐教学效率的方法[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6:143-144.

[6]贾楠.高校民族声乐演唱教学浅析[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10:71.

[7]杜娟.浅谈想象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及其运用[J].教育探索,2012,2:47-48.

[8]林妮.论广西少数民族音乐元素与高校声乐教学的结合[J].学术论坛,2012,6:213-216.

[9]郭红岩.声乐教学中示范教学法的研究与实践――从声乐教学中看教师的示范作用[J].音乐创作,2014,6:192-194.

作者简介:

上一篇:个人理想演讲稿范文 下一篇:高龄老人补贴申请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