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团队建设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09 17:22:44

员工团队建设方案

员工团队建设方案篇1

关键词:CIPP;高校;教学团队;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6-0246-02

高校教学团队作为教师合作发展的有效组织形式,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加强教学团队的建设与管理,促使教学团队有效运作,评价是关键。当前,人们对教学团队评价关注度不够,使得教学团队评价缺乏系统性和有效性,严重阻碍了教学团队的运作和改良。CIPP作为一种有效的评价模式,将其应用于教学团队评价,不仅可以奠定教学团队评价的理论基础,而且有利于建构教学团队评价实施策略,激发教学团队工作绩效。

一、CIPP评价模式的构成与启示

CIPP评价模式是由美国著名教育评论专家斯塔弗毕姆及其同事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革新泰勒目标评价模式的基础上系统确立起来的,主要由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成果评价组成。斯塔弗毕姆认为评价的最重要的目的不在于为评价对象的优劣提供证明,而在于改良评价对象,使评价对象更富有成效[1]。而满足一个机构评价需求的最好方式就是制度化一个全面统一的评价体系[2]。CIPP评价模式的建立则满足了现实发展对教育评价的内在要求。

(一)CIPP评价模式的四种类型

1.背景评价

背景评价主要是指对实施方案出台的背景及方案目标确定的依据进行评价。它的主要内容包括:在特定的情景内对实施方案存在的需求、问题、困难以及解决方式等。背景评价的方法有调查法、文献法、访谈法、德尔斐技术等。背景评价的主要目的在于“确认方案目标与方案的实际影响之间的差距”[3],以及如何确定切实可行的工作目标,其本质上是属于一种诊断性评价。

2.输入评价

输入评价是在背景评价的基础上,对能够完成目标的几种可行性方案的优缺点进行的评价。它的主要内容包括:要实现目标的方案有哪些,每种方案的优缺点、人员配备、经费使用,方案优劣等。输入评价的主要方法包括对比、列清单、听证会等。实施输入评价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决策者选择有用的资源、解决问题的策略”[4],其本质上属于一种选择性评价。

3.过程评价

过程评价主要是指对确定的方案的实施过程的评价。它的主要内容包括:方案执行的程度和进度如何?是否按预定计划进行实施?方案实施参与人员接受并践行其角色的程度如何?实施过程中外在条件的支持程度如何?过程评价的主要方法为跟踪记录、数据库、现场观察等。进行过程评价的主要目的在于实施并改善采用方案的设计及程序,提供方案实施的真实过程记录,以便用于解释和支撑结果。

4.成果评价

成果a评价主要是指对预设方案实施后取得的结果所进行的测量、解释和判断。成果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方案是否满足了预定目标或需求?方案实施后产生了哪些预期结果和非预期结果?参与方案实施的人员对取得的结果持何种态度等。成果评价的主要方法包括对结果的标准进行定性和定量,收集参与人员对结果的判断,进行质与量的分析。实施成果评价的目的在于判断方案符合需求的程度、全面考察方案的效果。

(二)CIPP评价模式的现实启示

1.重构了教育评价观

如何认识和理解评价,对于选择和实施评价具有重要的影响。传统的教育评价观是以泰勒的目标评价为主导,认为评价的主要目的在于证明,而斯塔弗毕姆的CIPP评价观是一种系统的、改良取向的评价观。他认为教育评价的最大目的在于为学校领导、方案实施人员以及学校教师提供信息,以便在必要时对方案进行修正和改进,提高工作绩效。这种系统的、可操作的、全面的、具有诊断性和反馈意义的评价观,对教育评价的革新与发展无疑是一种创新。

2.突出了教育评价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CIPP评价模式是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和成果评价的有机结合,能够系统、全面地对教育对象进行评价。CIPP在继承了目标评价优点的基础上,更加出色地发挥了评价的诊断性和发展。通过实施CIPP评价,可以对教育活动的全过程进行监控,通过监测和问题反馈,使评价更具有现实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当前高校教学团队评价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我国高校教学团队评价研究现状来看,对教学团队评价的设计和实施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重数量、轻评价。近几年高校教学团队的数量骤升,国家级、省级、校级教学团队层出不穷。很多高校只关注教学团队组建的数量和规模,并以此作为校际间评比的显性指标,而忽视了对教学团队进行有效的管理和评价。教学团队建设和管理过程中缺乏有效地评价环节,没有构建系统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模式、直接影响了教学团队作用的发挥,不利于激发教学团队成员的教学积极性,使教学团队始终停留在组建时的工作状态。

第二,重目标、轻过程。传统的目标评价一直是教育评价里的主导,并影响着各种教育评价的执行。我国教育评价仍有目标评价的色彩,评价标准主要是依据科研成果、教研项目、学生成绩及评教。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和整理,来评价教学团队的成效。这种一站式的评价很少顾及教学团队运行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不能够对团队运行过程进行监控,因此难以保障团队的有效运作。

第三,重指标、轻规划。由于当前受高校评价的显性指标的影响,对教学团队的评价更注重可衡量的指标,如团队规模、团队结构、团队带头人、团队教学研究等。这种本位评价倾向,只能够对团队的现状进行评定,但却不能有效地促进团队内在机制的生成。好的评价应该是系统的、全面的,对目标的设定、实施、效果有科学合理的规划。加里·德斯勒等认为管理者应将评价视为一个一体化的过程,并将绩效管理定义为一个将目标设定、绩效评估与开发整合成一体的独立的通用体系[5]。

以上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高校教学团队工作绩效的发挥,因此,迫切需要提高对教学团队评价的认识,探索和研究适合高校教学团队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满足现代教育发展变革对教学团队的新要求。

三、基于CIPP的高校教学团队评价实施策略

随着高校教学团队数量的增加,教学团队的教学引领作用逐步突出,建立系统的评价体系对教学团队的建设与管理至关重要。在高校教学团队中实施CIPP评价模式,目的是为了摒弃目标评价模式的单一性,通过实施背景、输入、过程、成果四种评价,从而激发教学团队的整体工作效率,彰显团队成员的主体性,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有效合作,充分发挥教学团队的教学引领作用。

1.教学团队背景评价策略

背景评价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下评定其需求、问题、资源和机会。对教学团队进行背景评价主要是明确教学团队的建设目标及规划,掌控影响教学团队运作的需求、问题、资源和机会。实施教学团队背景评价要从两个方面进行。第一,对教学团队进行态势分析。对教学团队进行态势分析主要是通过内部资源、外部环境有机结合起来,明确教学团队的资源优势和缺陷,了解教学团队运作所面临的机会和挑战,从战略与规划两个层面加以调整计划,保障教学团队实施目标的顺利达成。第二,从博弈论视角分析教学团队的各种关系。这些关系包括学校与教学团队之间的关系,教学院与教学团队的关系,教学团队与教学团队之间的关系,教学团队负责人与成员之间的关系,教学团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等等。通过理论分析和科学论证,明确各种关系的责、权、利,确保各个主体主观能动性的有效发挥。这种背景评价有利于对教学团队进行科学定位,为教学团队目标设定提供保障。

2.教学团队输入评价策略

输入评价是对能够达成目标所需要的条件、资源以及各种被选方案的相对优点所进行的识别和评价,它是实施背景评价的一种延伸和拓展。教学团队输入评价的重点在于选择最优实施方案,对教学团队运行过程中的各种参与人员、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团队运作的保障措施、经费预算的使用策略等方面进行评价。实施教学团队输入评价,主要是通过专家论证、小组讨论的方式对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考察。一是考察教学团队运作方案的适切性、有效性和经济性。二是考察实施方案中教学团队管理人员、团队成员之间的协作机制,是否具有有效的激励机制、评价机制、工作绩效管理机制等。三是考察团队运行实施方案的保障制度和经费管理制度,通过论证考察这些制度设计是否合理,是否有效保障教学团队有效运作。

3.教学团队过程评价策略

教学团队过程评价主要是对教学团队运作方案执行的监督、检查和反馈,便于为实际参与者提供改进参考,便于对教学团队运行进行实时监控。这种过程评价强调把教学团队成员的教学,团队组织的教研活动的全部情况都纳入到评价的范围,强调评价者与具体评价情景的交互作用,注重评价对象和评价活动的整体性。实施教学团队过程评价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通过深入课堂和教研活动进行实时实地考察,记录每个团队成员的教学情况和教研情况,通过预先设计的教学评价指标进行打分,并做好记录。另一方面是围绕教学团队目标和规划设计访谈问题,对学校管理者、团队负责人、团队成员、学生、教学督导进行访谈,从不同角度了解教学团队运行情况,重点考察保障政策的执行情况,团队领导情况,教学团队分工,团队成员的合作分享,教学实践反思,教学研讨,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创新等内容。通过以上两个方面的调查与访谈,将数据分析整理,从量和质两个角度建构教学团队运行监测数据库,分析教学团队运行状况和问题,并作出及时反馈。

4.教学团队成果评价策略

教学团队成果评价有别于科研团队的评价,科研团队的评价主要基于科研成果和科研项目的数量与级别,而教学团队的评价相对难以量化,而效果也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显现。因此,进行教学团队成果评价应采取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首先,定量评价主要是对团队的教学研究、教学改革成果数量的统计,对授课学生成绩的统计,对教学团队负责人、团队成员、学生的问卷调查的统计等,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收集分析整理,从可视性角度来评价教学团队目标规划的实施程度与效果。其次,采取成果汇报答辩会的方式,由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管理人员、团队负责人及成员、学生共同参与。通过展示成果,专家提问,共同评价教学团队的成果,剖析团队运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改进教学团队下一步的工作目标和工作方案。

参考文献:

[1]李雁冰.课程评价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84-85.

[2]Stufflebeam,D.Strategies for institutioinalizingevaluation:Revi-

sited[A].Occasional aper Series(Vol.18)[C].Evaluation Center Western Michigan University,1997:3.

[3]肖远军.CIPP教育评价模式探析[J].教育科学,2003,(3):43.

[4]黄静宜.CIPP课程评价模式简析[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5,(26):39.

员工团队建设方案篇2

“共享心智模型”(SharedMentalModels)的概念最早由Cannon-Bowers和Salas提出,他们将“共享心智模型”定义为:团队成员所持有的一种知识结构,它使团队成员形成对于任务的准确解释和期望,从而能够协调成员的行为,并能适应任务和其他成员的需求[4]。过去的十几年里,“共享心智模型”被用来研究团队功效。团队中存在的能够指导成员行动的“共享心智模型”有助于提升团队工作的效率[5]。适应能力被认为是高绩效团队必备的一项重要能力。“共享心智模型”能够提供关于上述团队适应性的机制的解释,即“共享心智模型”所提供的能动性能够使团队快速高效地在困难的情况下重新组织策略。国内学者也做了大量深入的相关研究。白新文[6]、曹科岩[7]指出,“共享心智模型”可帮助团队成员正确一致地对任务进行评价和预期,从而使成员的行为相互协调,尤其对于需要密切配合的工期紧张的任务,能够通过降低过程损耗来保持甚至提升团队绩效。吕晓俊[8]的研究指出,共享心智模型的一致性和准确性越高,越能促进团队绩效。同时,针对“共享心智模型”形成过程的研究,白新文[6]指出团队成员在共享信息和想法的基础上修改和提高各自的“心智模型”,最终形成“共享心智模型”。从上述研究可以看出,“共享心智模型”能够改善组建成工程项目团队不同背景的成员之间缺乏共同认知的局面,通过共享机制,使工程项目团队成员对问题的认知程度增强且更易形成共识,降低信息沟通成本,避免重复错误的发生,从而提高工程项目团队的工作效率。

2问题分析

工程项目知识管理过程中存在着团队成员知识共享程度较低的问题,导致某些人员在面临棘手的工程问题时,难以及时获取并应用必要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如何帮助工程项目团队构建“共享心智模型”,以实现个人知识的及时共享,从而其他成员能够掌握并应用解决问题所必要的知识,是本文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为此,必须要找到影响“共享心智模型”形成的因素。Kraiger等[9]提出了一个用以分析影响“共享心智模型”的不同因素的概念架构,具体包括环境、组织、团队和个体4个层次。武欣等[10]指出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团队成员之间的友谊关系、团队成员的满意度与“共享心智模型”之间有正向关系。基于以上关于“共享心智模型”研究成果的分析,并且确立构建工程项目团队“共享心智模型”的目标是提升项目团队知识管理水平之后,可以从环境(包括是否存在推动知识共享的条件等)、组织和团队(包括内部关系是否和谐、是否采取了必要的措施等)、个体(包括是否有知识共享的主动性等)3个方面考虑并构建工程项目团队内部“共享心智模型”的形成过程模型(见图1)。“共享心智模型”的形成过程分为3个过程:内部和外部知识交换过程、内部环境作用过程、措施实施过程。工程项目团队在这3个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会阻碍其形成“共享心智模型”。2.1内、外部知识交换过程内、外部知识交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内部知识流失到外部。这是因为工程项目团队内部与外部存在着知识的交换,一方面,项目团队从外部获取必要的知识以弥补自身某方面知识的欠缺;另一方面,项目团队内部的知识流到外部,而这两种知识流动的过程都是非可逆的。因而,一旦工程项目团队内部成员流失到团队外部,而其个人“心智模型”中的知识还未能转化到整个工程项目团队的“共享心智模型”中,就将为整个项目造成损失。例如,在技术招标过程中,负责技术方案的工程师流失到项目团队外部,导致该技术方案要求的核心知识一并流失,最终使工程项目团队在技术招标中失败。2.2内部环境作用过程“共享心智模型”产生于项目团队内部,因此它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整个工程项目团队内部环境的影响。这里的“环境”所指的是工程项目团队内部的文化氛围。良好的文化氛围能够促使项目团队成员产生将自己的知识与其他成员进行分享的心态,并有助于项目团队成员之间的协同合作,进而促进“共享心智模型”的构建。然而实际上,每个人都有利己心理,而“共享心智模型”的构建需要利用的是利他心理。利己心理将导致知识囤积,而利他心理会促使共享行为的产生。因此,如何有效地引导团队成员在利己心理和利他心理的矛盾作用下的行为,对“共享心智模型”的构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3措施实施过程措施实施过程是指工程项目团队内部的管理人员通过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促进“共享心智模型”能够在整个工程项目团队快速地形成。然而,在现实情况中,工程项目团队在采取措施的过程中仍然存在比较多的问题。(1)共享的模式单一。传统上,工程项目中的技术类知识的学习采用的是“师傅带徒弟”的“干中学”方式,即徒弟通过观察师傅如何工作并且亲身练习和操作的过程,慢慢地掌握诀窍、逐渐形成类似的“心智模型”。这种共享的方式能够使徒弟较好地掌握必备的技能,但要对某些专业技能有较深的理解和运用往往需要耗费很长的时间。这样就很难适应工程项目在时间上的要求,因为某些工作要求的工期非常紧迫。因此,工程项目团队有必要在传统的知识共享模式之外发展并应用更多的知识共享模式。(2)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工程项目团队成员个人的“心智模型”很难产生共享的自发性。项目团队成员之间虽然需要合作,但是更存在着竞争。因此,员工会担心将知识共享之后将导致自身地位的降低。特别是当自身所掌握的知识能为自己带来比其他人更多的报酬时,这些成员就更加缺乏进行共享的动机。因为他们进行知识共享的结果是自己丧失了原有的技术优势,自身的利益受到了损害。所以,工程项目团队必须要实行适当的激励措施,对知识共享者进行奖励,弥补由于知识共享可能给其造成的损失。(3)缺少“心智模型”共享平台。尽管目前网络技术在大部分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中逐步得到应用,但就我国而言,网络技术在工程项目领域利用程度仍然很低。例如,项目团队成员一般将自己做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储存在个人计算机上,很少将方案共享。这样,当其他人遇到了类似的问题时,因无法从以往的解决方案中获得有益的经验,就得从头做起,导致团队工作绩效下降。因此,通过构建“心智模型”共享的信息平台将有助于团队成员及时获得解决棘手问题的必要知识,这对于项目团队工作绩效的提升大有裨益。

3工程项目层面“共享心智模型”构建框架

鉴于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大量信息以及繁多的工序,需要各种各样的知识来解决问题,为了实现高效准确的知识管理,有必要结合信息技术,搭建以网络信息平台为载体的“共享心智模型”构建框架。另外,还需要将线上的共享活动与线下的交流活动有机结合,配合必要的能够促进工程项目团队成员进行知识共享的激励措施,推动工程项目团队“共享心智模型”的构建,从而实现有效的知识管理。构建的“共享心智模型”框架如见图2所示。3.1基础设施层基础设施层构成了工程项目知识的传输渠道,它是文中基于“共享心智模型”工程项目知识管理系统的最底层。基础设施层由通信网络和硬件设备两部分组成。其中,通信网络层位于基础底层,用于支持工程项目信息的传输。而硬件设备层是知识管理系统内存取工程项目信息的物理结构,它与通信网络层协同工作,共同为该系统提供硬件支持。3.2数据资源层数据资源层为整个知识管理系统的稳定运行提供数据支撑,是整个系统的关键层。通过利用结构化以及非结构化的数据管理技术,该系统构建了能够帮助解决工程项目中问题的案例库、知识库和专家库。这些数据库相互关联,有力地支撑系统用户对工程项目领域中知识及专家信息的获取和类似案例的借鉴。3.3应用支撑层应用支撑层是位于数据资源层和业务应用层之间的一个逻辑平台。它由若干基础性软件组成。在功能上,它与上下两个层次紧密关联。对于下面的数据资源层,应用支撑层提供最基础的对工程项目中的知识进行数据处理的服务。它能够挖掘并整合数据资源层的各类数据,具有包括文本挖掘等数据处理机制,检索算法和案例推理,以及维护案例库、知识库和专家库等功能;对于上面的业务应用层,应用支撑层能支持其功能的实现。一方面,它能提供外部数据接口,便于将外部必要的能够解决工程项目问题的知识导入系统内部,实现标准、规范的数据和信息的操作与管理。另一方面,应用支撑层下设的用户界面可以为知识管理系统应用功能的进一步开发提供支持。因此,应用支撑层的设计不仅能够有效地促进建筑业中工程项目团队内部知识的共享和整合,尽量地避免由于人员流出造成的工程项目团队在知识上的损失。同时,在知识流入一侧,应用支撑层能够使工程项目团队有效地获取外部的知识,从而保证工程项目团队在知识管理过程中始终具备知识更新的能力。3.4业务应用层在工程项目知识管理系统中,业务应用层处于核心位置。通过采用有效的技术手段,该知识管理系统能够提供知识挖掘、表示、共享、利用等服务,指导工程项目团队成员解决问题,做出决策,提升工作绩效。为了适应系统的功能需求,需要将业务应用层划分为3个功能更加具体的子层面:知识整合平台、实践社区和专家黄页。(1)知识整合平台是业务应用层的核心模块。它能够为知识管理系统的用户提供一个友好的协同工作环境。针对工程项目知识具有“碎片性”的特点,知识整合平台能够完整地支持知识挖掘以及案例的表示、储存、检索以及更新等知识管理过程,实现从信息到案例,从经验到知识,从专有到共享的转化。(2)实践社区将工程项目团队内的工作人员依据不同的工作角色和内容组织起来,形成一个个临时性的讨论团体。不仅能够有效地总结、记录和存储讨论组内部人员的知识,还可提供一个在线交流的平台,从而有助于知识在团队成员之间及时的共享。(3)专家黄页的功能是将与项目相关专家的个人背景和专业知识领域以及其处理过的案例等信息进行整合,并提供查询功能,使得工程项目团队成员能够查找到相关专业领域的专家。同时,系统提供在线答疑的功能使得工程项目团队成员能够直接向专家提问,从而能获得相应的知识。由此可见,通过业务应用层的3个子层面相辅相成的作用,系统能够为工程项目团队提供一个“用户友好型”的网络交流环境,促进工程项目团队内部知识的共享,使面对棘手工程问题的人员及时获得必要的知识。3.5知识门户层知识门户层是用户进入系统的接口,使用户能够访问各个业务子系统。用户进入系统进行操作之后,该层会进行响应并且能够显示处理结果。利用这个平台,工程项目团队成员可以查询工程项目领域中类似的案例和知识,或与其他从事类似工作的成员进行在线交流和探讨遇到的问题。同时,还可以通过专家黄页来查找并问询某个领域内的专家。通过上述各种途径,工程项目团队成员可以获得相应的知识。这种方式有助提高知识共享效率,降低工作成本,提高工程项目团队工作绩效。同时,系统赋予工程项目团队成员上传案例的权限,并按照其上传案例的数量和质量,给予积分奖励。另外,用户进行问题解答、分享知识等操作也将获得积分奖励。积分的高低对应用户权限的多少,系统通过这种方式来激励成员共享知识行为。3.6线下活动层线下活动层与线上活动层相互配合。线下活动层的功能主要是实现工程项目团队成员之间能够“面对面”地进行近距离交流。这有助于加深成员相互的了解,提升协同合作默契程度。同时,通过召开线下讨论会、讲座等活动,可以促进工程项目团队内部友好的知识分享的氛围,强化各个成员进行共享知识的心理。更重要的是,线下活动层是开展激励措施的重要环节。在线上活动中积分高的团队成员将被邀请举办讲座、开设培训等活动,并将被授予“知识明星”等荣誉称号。同时,可以根据成员积分高低划分档次,给予对应的物质激励。3.7访问控制层访问控制层是基于“共享心智模型”构建工程项目团队知识管理系统的最外层。它的功能主要是确保系统用户能够对系统中的各类资源进行安全的访问。由于系统用户包括工程项目领域中的技术人员、专家以及系统管理员,他们各自对于用户界面、系统功能以及访问权限需求不同。因此,通过认证身份和管理权限等方式,知识管理系统能够针对不同客户的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

4“共享心智模型”框架的实施

通过网络信息平台的搭建,将工程项目领域的大量知识存储在数据库中,提升共享知识的效率,形成知识管理的设施基础。其次,通过设置用户访问知识管理系统接口,用户可将自己所掌握的经验、技能等信息上传到系统中,经过整合和再表达的过程形成易于被分享的工程项目知识表示形式,从而可将基于项目特性的知识更新到数据库中。同时,该系统不仅允许用户组建“实践社区”在网络上进行相关知识的分享,还能够组织用户开展线下的面对面交流会、讲座等活动,这样就可以丰富知识共享的途径。为了更好地促进工程项目团队成员知识共享的自发性,该“共享心智模型”构建框架设计考虑采用必要的激励措施,包括给予上传和分享知识较多用户线上的积分奖励,以及线下分级的荣誉和物质奖励等措施。用户的共享活动使系统不断完善。通过上述的共享平台设计,创造利于知识共享的条件,从而实现有效的项目层的知识管理。

5结语

本文构建的知识管理系统以信息化平台为载体,同时结合线下层面的交流活动,并且配备一系列促进知识共享的激励措施。工程项目团队的“共享心智模型”的构建能够提升知识共享程度,优化对工程项目知识的管理,最终提高团队绩效。后续的研究还将结合知识管理方法和信息技术的进步,不断地完善整个“知识共享”的信息化系统。同时,对于该应用“共享心智模型”的工程项目知识管理系统有效性还有待进一步通过实际应用效果进行论证。

员工团队建设方案篇3

近日,一师十三团机关全面启动“转作风、下基层”活动,机关科室与全团23个农业单位挂钩,机关干部“沉”到一线走访职工群众。在活动中,各科室人员走连入户,与挂钩单位的致富标兵、科技人员、连队业务干部座谈,目前共征集到地力改造、人畜饮水、滴管系统改造、技能培训、小额贷款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110条,并通过现场调研办公的形式对部分问题进行了解决,做到了“情况在一线掌握、问题在一线解决、矛盾在一线化解、稳定在一线加固、作风在一线转变、科学发展在一线体现”。(周 翠)

“三个建设”进社区

为抓好今年社区党建工作,七师一二八团社区从“阵地建设”、“特色建设”、“队伍建设”三个方面着手,全力提升社区党建水平。

“阵地建设”即健全社区各项设施,整合辖区资源,充分发挥社区中心作用,组建社区志愿者服务队为职工群众服务。“特色建设”即通过开展社区活动和积极宣传,努力打造“一社区一特色,一社区一品牌”。“队伍建设”就是要增强社区党员干部学习意识,通过学习提升队伍层次、服务水平和办事能力,更好地为职工群众服务。 (田小梅)

党员活动有备案

今年,二师三十四团党委按照“先试点、逐步推开、不断完善”的思路,对基层党员实行了活动备案管理,积极探索党员干部教育管理的新途径。该团要求各连队党支部将党员开展活动的情况、家庭情况、组织交办的各项任务完成情况、承诺的践诺情况等记录下来,实行备案管理。团党委定期对基层党支部的备案情况进行调阅,使党员的各项活动都得到党组织的有效监督和管理。目前,各基层党支部已建立基层党员档案23册。(陆亚东)

“党员能人”显成效

为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让基层党组织成为团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桥头堡、培养党员成为带领职工群众致富奔小康的排头兵,今年,八师一三三团实施了“党员能人”培养计划,引入“党支部党员双向承诺制”、“党员富民工程”等机制。团场通过培养连队市场经纪人、科技致富领头人、政务公开监督员、法律知识宣传员四类基层“党员能人”,充分发挥他们的“能人”效应,现已初见成效。目前,该团有“党员能人”500多名,活跃在种植业、养殖业、流通业等各领域,带领越来越多的职工群众走上了致富路。(王新萍)

党建经费有保障

员工团队建设方案篇4

关键词:团队学习;应用;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6-0122-02

经济法案例课程作为经济类、管理类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经济法案例课程的教学应越来越注重实用性。做好教学研究工作对于教学实践和本专业教学的发展至关重要,从而实现学生学习经济法案例课程的应用效果。

一、团队学习的特点

团队学习是一个部门或组织的集体性学习活动,是学习型组织进行学习的基本组成单位,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学习模式。

1.团队成员组织结合比较紧密,具有组织结构、团队精神和团队执行力。经过分组后的小组团队建设,小组内有明确分工,通过学习活动形成团队精神和团队文化。

2.团队学习的任务明确、分工清晰、目标坚定。人们的意识中团队具有“整体”的概念,具有组织建构的特点。组建的团队,成员往往有着适合自己“性格”的任务分工,会主动思考为了团队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在团队的整体利益上有着共同的目标,并清晰地知道目标、方向、原则分别是什么,为完成共同目标,成员之间彼此合作。

3.团队学习执行力较强。加强团队建设,使团队精神树立、团队文化形成,以此来开展团队学习的方式,将团队精神和文化植入学习活动中,更能激发团队成员的学习兴趣、热情、好奇心、活力和创造力。在团队组织的力量下和实现团队目标的过程中,使得团队成员的存在有了价值,团队学习利于发挥成员个体特长,形成合力,提高学习效率、效果。

4.团队学习体现了“做学教合一”和“学教做合一”的理念。通过将问题(案例、项目等)作为任务提前下达给各学习团队,充分信任同学们的综合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无论结果如何,先去实践,甚至下大气力鼓励学习团队去做、去实践,这种学习方式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创新能力。学习团队通过做案例、做项目、做演示,在做前学、在做中学、在做中教、在做后教,教学相长。同时,团队学习模式又体现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个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主动安排时间、查阅资料、做课件,自主分析、展示、总结,整个学习过程都体现“学”字当头的精神。“如何调动、激发学生的潜力和学习兴趣?如果将‘教’与‘学’的次序变一下,会怎么样?……可以尝试推进“学教做合一”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改革、研究、实施。”

二、经济法案例课程教学与学习现状

1.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不强。以前传统授课方式,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学生很难调动起来,总是被动“接受”教师的讲解,互动限于学生回答教师的问题。案例的呈现方式也限于课前或者课堂上,在案例分析或者知识点的讲解上是以教师为“主导”进行,学生学习时空受限,难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只重视自己的‘一言堂’,不注重师生的互动性。不少教师甚至还采用‘黑板加粉笔’的传统讲授模式……”传统的教学方法影响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2.学生缺乏针对专业特点的学习方法。尽管学生选择了管理类、经济类的专业,但对于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特别是法学基础理论不了解,专业知识没有太多储备,专业精神没有树立起来,同时也没有形成针对本专业和相关课程特点的学习方法。

3.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够。通过经济法案例课程的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可以看出,如果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去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可能大部分学生对于问题(案例)的思考比较肤浅,不能深入而系统地去研究分析问题,难以培养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学生不能充分而认真地利用现有学习资源。在网络资讯飞速发展的今天,学生可选择的娱乐项目“好看的”、“好玩的”比较多,学习资源比较丰富,但是充分有效利用学习资源的同学还比较少,没能真正地起到应有的学习效果。

5.经济法案例课程作为非专业课程,学生思想认识上重视程度不够。如果按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团队学习在经济法案例课程中的应用路径探索

俗话说,“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工作团队就是这样。在学习方面,团队学习的模式同样有着很大的优点。这种学习模式能最大化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加学习兴趣和实现自我价值。在这种学习模式下,又可以使用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项目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来增强教学效果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在经济法案例课程中,作者探索到一条团队学习模式的应用路径。

1.团队建设。以每班40人为例,可以随机用报号的方式将其分为6组,即:1~6,报号1的为1组,报号2的为1组,共六组。也可以采用其它方式分组,要以方便团队学习为目的。每组要在6分钟组建自己的团队,选出队长,设计团队名称、标识,制定队训、队歌,建立团队工作流程和运行机制等。然后进行团队展示,每组5分钟。在以后的团队学习中不断加强团队建设,形成经济法课程学习团队。在分组的基础上,不断开展团队建设。“分组教学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可以更好地辅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有效的理解和掌握。”团队学习模式是建立在分组教学的基础上,实现更优学习效果的方式。

2.团队精神建设。首先教师要介绍本经济法案例课程的特点和法律的精神,让通过团队展示,增强团队合作意识,通过队徽、队训、队歌等内容,激发团队气势,凝聚团队力量,形成经济法案例课程学习的团队精神。学习团队要经常组织起来,逐渐形成团队的“士气”。通过老师点评组建团队过程中每组和每人的表现,形成学生主动学习、快乐学习、共同学习的习惯和团队良性竞争与合作的和谐局面。

3.团队学习的应用。通过辅以使用其他教学方法,应用团队学习模式,极大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效果。首先,提前一周呈现案例,每组组长召集团队成员通过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和多种学习形式,来根据落实任务、查阅资料、理论分析和案例研讨,最终形成案例分析成果和团队汇报材料。在上课时,通过团队成员密切配合,利用多种方式进行案例展示和案例分析汇报。整个过程各团队成员全部参与,分工合作,形成团队学习合力。

4.专业学习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通过组长召集,团队成员在课下学习研究案例或者做项目。经过做课件、查阅资料、设计案例呈现方式、理论分析等环节,最终形成案例成果。在无限的时空中,每位学生积极参与,思想和观点反复碰撞,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又可以灵活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及电子信息技术,因此有利于专业学习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5.经济法案例比较适宜团队学习模式。经济法案例案情具有以下特点:①当事人再多都可以主要归为“双方”当事人或“三方”当事人。②案情具有鲜明的“矛盾冲突”。所有的案件都有明确的诉求,这是同学们分析的基本点。③案情比较适合“当事人”去归纳和梳理,然后根据诉求寻找法理,形成对案例的分析结论。④问题或纠纷的处理结果存在“唯一性”或确定性。基于此,利用团队学习模式,团队成员在展示案情、分析案例时,通过分工可以分为双方当事人或第三人(“原告”、“被告”、第三人),通过自己喜欢的、创新的形式“演示”出矛盾冲突,找出经济法律的适用,最后完成案例分析。

四、经济法案例课程应用团队学习模式后取得的效果

团队学习模式在经济法案例课程中的应用,增加了课程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学习的兴趣,形成了良好的研讨问题的习惯和学习氛围。通过开发学生学习团队的潜能,在团队实践和展示的每个阶段,充分关注成员间的创意和开拓精神,表现出团队学习的乐趣、创造力、激情、气势……该学习模式使学生的想象力得以充分发挥,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最终使学生在专业学习能力、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及综合能力方面都得到较大提高。

参考文献:

[1]商学院.高效团队不可或缺的七大特质[N].中国证券报,2008-10-31:A10.

[2]卷首语[J].生活教育,2011,(1).

[3]覃川.架设三二连读“中高职贯通”立交桥[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

[4]廖旺荣.高职院校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高教论坛,2011,(10).

员工团队建设方案篇5

针对80后员工高离职率的现象,以A跨国公司为案例,对其80后员工的高离职率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公司氛围与文化不好、团队建设缺位成为公司80后员工选择离职的主要原因。从团队建设的角度,提出A公司应从实施部门领导对团队建设负责制、组织充分有效的团队建设活动、重视团队文化建设三个方面着手,以降低公司目前高离职率的现象。

关键词:

80后;离职率;团队建设;案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1009402

企业最重要的资源是人,要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不仅需要物质资源,更重要的是能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使员工能够全心的为企业工作。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才的重要性更是得到不断地提升,核心员工的去留和工作积极性可能会对企业业绩产生巨大影响,甚至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

80后指1980年-1989年出生的一代人,时至今日,他们中最年长的已经32岁,最年轻的也已23岁,由于这一代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较多,他们已逐步成为企业知识型员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80后成长于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迅速发展、社会日趋多元化的时代,因而时代也赋予了他们鲜明的个性特征:他们个性独立、崇尚自由、以自我为中心,对生活和工作有着自己独特的认知,因而他们在工作上有着更高的不稳定性,如何降低80后员工的离职率,成为本阶段学术界和实业界共同关注的重点课题。本文以A跨国公司为案例,分析了团队建设对降低80后员工离职率的重要性,并从团队建设的角度提出了相应建议。

1 文献回顾

1.1 80后员工离职率及离职影响因素分析

国内知名调查机构正略钧策通过对大陆制造业、高科技、医疗、金融、能源等11个行业的千余家企业进行调查发现,作为职场的新生代,80后员工的离职率达30%以上,高出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80后员工的离职率明显高于60后和70后员工,流动性相对较高。

针对80后新生代员工高离职率的现象,很多学者对其原因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分析。金冬梅等研究发现80后员工的离职倾向在性别、年龄、目前组织工作时间、岗位性质和组织类型等因素上差异不显著;而在受教育程度、工作年限和组织规模等因素上差异显著。李田以

个体访谈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探讨了组织因素(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和个人因素对80后知识型员工的离职意愿的影响,发现工作满意度和组织承诺与80后知识型员工的离职意愿呈负相关关系,个人基本情况、个人能力和个人兴趣等对80后员工的离职意愿有一定影响。

1.2 团队建设对员工和组织的影响

团队建设(Team building)作为激励员工参与到团队活动中去的一种方式,它已经成为现今企业或者其他组织机构用于增进员工与组织沟通的主流方式。在团队活动中,上级和下属在一起,参与到集体活动中,这些活动不直接关系到工作,但能通过工作之外的集体活动来加强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WIW Sulaiman研究发现团队建设能够拉近上层管理团队和下层员工的关系,团队建设也能改善员工的态度,提升员工的技能,增加员工的知识,使得员工更加明白自己的工作职责。Clinton等认为团队建设和培训是建立团队合作能力(cooperative skills)、提升员工动力(motivation)、改善员工行为(behavior)的必要途径,团队建设战略的成功实施,能够增加员工的工作满意度以及对组织的忠诚度。

虽然关于团队建设对员工、对组织的作用及重要性已有较多探讨,但目前将团队建设应用于80后员工离职率的研究很少,因此本文以A跨国公司为例,探讨团队建设对降低80后员工离职率的重要性,并从这一角度提出相关建议。

2 A公司案例分析

2.1 A公司基本情况

A公司是一家全球领先的市场研究咨询公司,已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业务,目前在中国大陆的上海、北京、广州等地均设有分公司,大陆员工总数超过千人。公司员工呈现出年轻化的特点,约有一半的员工为80后,且绝大部分都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近年来随着公司80后员工的增多,公司员工离职率也大幅提升,个别部门甚至单月离职率达50%以上,出现集体离职的现象,包括有些刚入职不久的员工也选择了离职。

2.2A公司80后员工离职原因调查

针对公司高离职率的现状,公司领导层非常重视,并吩咐人力资源部门对员工的离职原因进行了相关调查,人力资源部门设计了一份离职问卷,并由员工办理离职手续时交还,离职问卷及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注:调查为多选。

调查结果显示,有80%的80后员工认为公司氛围与文化不好,沟通存在障碍,经常导致团队冲突,进而导致其离职,这也成为80后员工离职的主要原因,显著高于其余各项影响80后员工离职的因素。

2.3A公司80后员工离职原因深入分析

从表面看,A公司80后员工离职率高企的主要原因为公司氛围与文化不好,但这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则是公司的团队建设没有做好,没能激励员工参与到公司的团队活动中去,进而使得员工与员工、员工与公司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降低了员工的工作满意度。而80后员工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注重工作满意度的群体,低的工作满意度只会导致低的工作忠诚度,于是使得公司离职率居高不下。

3 降低A公司80后员工离职率的建议

从团队建设的角度,我们认为应从如下方面增加团队之间的沟通与凝聚力,从而减少80后员工的离职率。

3.1实施部门领导对团队建设负责制

要降低团队员工的离职率,首先应该让各部门领导对该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并知悉80后员工离职的真正原因。这里,人力资源业务伙伴(HRBP)就起到了一个核心的作用。HRBP们应该及时的与各部门各团队领导进行沟通,将离职问卷中发现的问题反馈到各团队领导。只有领导重视了这个问题才能够开展团队建设,这是团队建设的起点。

其次,团队领导需要进行观念上的改变。今后的团队不再只是一个任务导向的团队,更应该多关怀员工,与员工交流。与员工的沟通能够使团队领导掌握团队成员的面临的问题或思想动态,这样也能够很好的协调团队气氛和成员之间的关系。

再次,团队领导应该改变与员工之间的关系,不再只是上下级的隶属关系,而更应该主动承担责任。当员工工作遇到问题的时候,团队领导应该帮助员工,协调资源,与员工一起并肩作战。只有这样,才能够进一步建立信任,增强团队凝聚力。

3.2组织充分有效的团队建设活动

团队领导充分认识到团队建设的重要性后,应多组织开展各类团队建设活动,使团队中的成员都能参与进来,并且在活动中建立良好的团队协作关系。团队建设活动是一个有效的沟通过程,在该过程中,参与者和推进者都会彼此增进信任、坦诚相对,愿意探索影响工作小组发挥出色作用的核心问题。

开展团队建设活动需要首先考虑以下几个问题:(1)团队建设活动的目标是什么?团队建设能够给团队带来什么?(2)什么时候需要开展团队建设?(3)开展怎样的活动才能达到目标?如何开展?

团队建设活动的细分目标可以有很多,如帮助新进员工更好的适应、融入团队。例如A公司出现新员工入职不久便离职现象,如果公司能及早的带领新员工参与到活动中,让他/她更快的适应公司,也许新员工流失的现象会大大减少。

团队建设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则可以多种多样,可依据活动细分目标的不同而不同,常见的团队建设活动有集体体育运动、旅游、聚餐、唱歌比赛等。

3.3重视团队文化建设

团队文化,抑或企业文化,是在企业中潜移默化形成的价值主张、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团队文化是企业的精神支柱和经营管理之魂宝,它在企业(团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并被全体团队成员认可和接受。

企业管理层和团队领导者应重视团队文化的建设,通过富有凝聚力的团队文化,将各个团队成员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为团队的目标而共同努力。

4 结论

本文以A跨国公司为案例,分析了团队建设对降低80后员工离职率的重要性,并从该角度,对如何提高员工忠诚度、降低离职率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可供各企业在招聘和保留80后员工方面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宋欣.“80、90后”员工现状调查[J].现代企业文化,2012,(7):2425.

[2]金冬梅,温志毅.员工离职倾向影响因素研究———以“80后”离职员工为例[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3):6972.

[3]李田.80后知识型员工离职影响因素研究[D].镇江:江苏大学,2010.

[4]Swaleh Toofany.Team building and leadership: the key to recruitment and retention [J].Nursing Management,2007,(4):2428.

[5]WIW Sulaiman,Maizatul Mahbob,Badrul Hassan.An Analysis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Team Building: The Impact on Human Resources [J].Asian Social Science,2012,(8):2938.

员工团队建设方案篇6

一、项目概况及管理思路

(一)项目概况

泰国某管道施工项目由12个独立的子项目组成,工作范围主要包括:12条管线(管径8英寸-16英寸),合计长度约为35公里。其中,包含定向钻穿越31处,约14.1km;顶管29处,约1.12km;12座计量站(包括管道建设、控制室、光缆铺设、SCADA系统、UPS等)、2座隔离阀室、11个阀坑。12条管线分布在泰国中部和东部的5个府,距离曼谷90~300公里范围内,项目周期为2015年8月~2019年1月。

(二)项目特点及管理思路

该项目具有施工周期长、项目分布广、中标价格低、国际化程度高等特点。因此,为了更好地运作该项目,项目在实施前期提出了如下指导思路:

第一,践行国际化项目管理理念。一是运用PMBOK管理理念和应用P6软件进行项目管理。二是运用泰国当地的风俗习惯、思维方式、遵守泰国法律。三是推进项目走“国际化、市场化、高端化、差异化、精细化”发展之路。四是项目团队成员具有较丰富的施工经验,均能用双语进行交流。

第二,低成本管理策略。一是尽量减少操作岗数量。通过对泰国市场进行调研,了解到泰国市场劳动力较充足,除个别特殊工种外,基本可以在当地雇佣。因此,本项目只从国内调迁了10名关键操作岗人员,其余用工全部属地化。二是大量使用属地化资源。泰国市场设备、物资供应充足、齐全,基本可以满足施工需要,本项目施工资源全部计划属地化,除少数仪器外,全部从当地租赁、采购。三是密切与PMC、业主沟通,优化施工方案。建立与PMC、业主沟通渠道,通过现场的详细踏勘,提出施工优化方案,降低施工成本,并积极寻找索赔点,及时开展索赔工作。四是灵活调度使用资源。充分利用该项目由12个小项目组成的特点,灵活掌握开竣工时间,实时调度资源,增加资源利用率,降低施工成本。五是采用P6软件,实时跟踪,及时响应,控制成本。充分发挥P6软件的优势,加载施工资源,进行施工模拟,验证计划的可执行性,并在施工过程中对成本、工期、范围实时监控,及时进行资源调整。

第三,加强项目前期管理,提前部署筹划。按照PMBOK项目管理理念推进项目,重视前期项目规划工作。虽然项目在2016年才能进入施工阶段,但是公司在2014年12月就成立了项目部专门负责该项目的运作。充分利用好项目筹备期,多次对泰国当地市场资源进行调研,并与业主等各方接触,收集相关干系人需求,尽可能多地获取项目相关信息。然后,对整个项目进行合理的WBS分解,多次召开专家论证会,就施工实施方案及计划进行详细讨论,并通过将资源计划载入P6软件中,做好项目前期的规划、计划工作。

二、项目前期管理工作的应用实践

(一)组建项目团队

鉴于该项目国际化程度高、中标价格低的特点,在组建项目团队时,充分考虑了团队骨干的项目管理综合能力,尽可能压缩项目团队的规模。在公司范围内,通过公开竞聘的形式,选拔出项目团队领导班子,由项目团队领导班子结合项目特点选拔,并组建项目团队。项目团队由8名成员组成,平均年龄31岁,最低学历大学本科。其中,取得PMP证书5人,通过托福、托业考试3人,一级建造师3人,注册安全工程师1人,注册焊接检验师1人,注册招标师1人、质量工程师1人。

(二)组织施工现场踏勘调研

践行公司“赢在起跑线之前”的管理理念,项目部团队成员做了精心的准备,制作了34页的踏勘计划,多次与施工经验丰富的一线人员探讨踏勘内容,在项目开工前7个月到泰国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实地踏勘。整个踏勘持续近一个月,项目团队与EPC主管领导紧密配合,分别到罗勇、巴真等5个府实地调研,沿着管线徒步行走,搜集影像资料、与业主沟通、据理力争、优化设计线路、寻找项目索赔点。了解当地市场行情,与业主、EPC、潜在分包商进行洽谈。在泰国期间,项目团队与50家潜在分包商和供应商就工程分包(顶管分包、水泥制品分包、弯管分包等)和工程物资供应及属地化雇工进行洽谈。项目团队先后两次赴其他类似项目调研交流泰国项目工程建设经验,并到中石化、澳大利亚Macnell等公司在泰国的管道建设项目工地上参观与学习。

(三)编写项目管理计划

踏勘完成后,项目部根据踏勘收集到的资料,编写施工组织设计。在编写的过程中,多次与公司相关专家沟通,施工组织设计初稿完成后,邀请管道工程二处和有类似经验的项目部,对项目施工方案进行讨论。根据讨论会的意见,施工组织设计前后经过8次修改。为使方案更具有可执行性,项目部先后邀请焊接、试压、防腐等经验丰富的人员50余人次,召开4次方案讨论会。施工组织设计编制完成后,提请公司专家委员会进行讨论,请公司相关专家对项目施工方案把脉会诊。

(四)项目目标成本测算

项目的目标成本测算,根据施工组织设计、泰国GULF电站管道EPC项目实施方案和现场调研信息等资料,编制项目目标成本。并且,经过与相关专家等多次沟通,不断从资源、工期等方面进行优化,形成最终的目标成本。

(五)实施属地化

属地化资源配置是国际化的必要条件。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我们必须降低项目的实施成本,通过国内外资源对比分析、租买分析选择合适的资源,充分利用属地化资源。除项目实施不可替代人员外,在该项目争取实现人员属地化率60%以上,设备物资属地化率95%以上。

(六)全面深化应用P6软件

为了达到项目计划、量化、精细化管理的目标,该项目部在全公司第一个设立了计划工程师岗位,应用P6软件,对项目进行科学合理的计划。并且,定期开展P6培训,使全员了解P6原理。

(七)建设项目团队

团队组建后,为了进一步提高团队成员的英语水平和业务能力,开展了每天英语半小时、项目内部培训等活动,并与管理水平高的项目部、经验丰富的老员工进行交流。

(八)制度建设

项目团队成员开始集中办公后,制定周工作计划,每周工作6天、上晚自习等。为使项目管理制度化、流程化,根据项目特点,制定了项目岗位职责、RACI矩阵等,并初步制定了物资采购、办公室管理等相关制度。

(九)安全风险管理

严格按照上级单位要求,安排全体项目人员进行防恐培训。同时,根据现场踏勘情况,制定安全风险点源图及风险登记册,并有计划地逐步开展现场风险的定性、定量分析,制定风险规避措施。

三、结语

项目实施前的准备工作是项目管理的重要阶段之一,同时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阶段。在项目实施前,从团队建设、制度建设、风险管理、目标成本、实地踏勘、方案编写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的规划,才能使项目在实施过程中有章可循、顺利推进,从而使项目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员工团队建设方案篇7

关键词:团队文化建设;急诊护士;核心能力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4年1-12月参加急诊护士核心能力常规培训方案进行培训的24名就职于江苏大学附属医院急诊科护士作为对照组,其中女性20名,男性4名;平均年龄(31.5±3.6)岁;学历:本科以上学历13名,大专学历11名;能级:N1级护士6名,N2级护士12名,N3级护士6名。将2015年1-12月对24名就职于江苏大学附属医院急诊科护士作为观察组,其中女性20名,男性4名;平均年龄(31.3±4.1)岁;学历:本科以上学历14名,大专学历10名;能级:N1级护士6名,N2级护士12名,N3级护士6名;采用团队文化建设融入在急诊护士核心能力培训方案进行培训。两组护士性别组成、年龄、学历及能级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融入团队文化建设的急诊护士核心能力培训方法1.2.1团队文化建设方法1.2.1.1价值观的确立文化核心价值观与愿景科室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医院员工在岗工作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的基础,任何组织的成功都是共同的价值观对员工的维系[3]。愿景为团队指明方向。本研究通过头脑风暴法确立了急诊护理团队的核心价值观为:团结、专业、进取、高效;愿景为:让团队更卓越,让患者更满意。强调在工作中,急诊护理团队要团结协作,共同进取,共同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为患者提供高效、专业的护理服务。在科室环境布置、各种会议、活动中强调,让确立的价值观深入人心,成为团队价值评判标准。1.2.1.2制定硬性保障机制以培训计划为蓝本,科会为契机,完善相关硬性保障工作。(1)确立科室文化核心成员小组:以急诊科护士长为组长,急诊急救专科护士及科室带教秘书为小组成员,小组成员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科室实行APN团队式排班,组长由核心小组成员担任,并且均为N3级护士,组员为N2、N1级护士,形成老、中、青梯队。(2)建立科会制度:培训模式以科会为切入点,明确硬性的“约束力”,在医院制度下制定科室科会相关制度。将护士需要共同遵守的东西明确化、有形化,让护士的行为有章可循。(3)建立并规范科会流程:明确科会培训内容,同时也凸显出团队文化氛围,具体培训形式可有:团队形式的应急预案演练、团队式床边护理查房、组长主持组员参与的团队形式疑难病例讨论等等。在流程中注重文化环节的设计,可有生日祝福、正能量传递、积极向上的工作感悟的传播,将科室文化融入到培训中去。1.2.2制定护士核心能力培训计划由核心成员小组制定护士核心能力培训计划,主要涵盖急诊护士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专科知识与技能、应急能力、教育与沟通能力、相关制度执行能力五大模块。1.2.2.1主题月学习根据急诊六大病种、常见病种、上一年的培训需要确立每月培训主题。一种形式为科会主题业务学习讲座,由组长主持,小组成员参与;另一种形式为围绕本月主题,在科室信息平台上传学习内容,每周二提问,作答方式为分层次回答,组员回答组长补充。此方案充分体现出团队合作精神,进一步提高团队的知识的夯实,也培养了组长的教学能力。1.2.2.2案例讨论团队遇见疑难、少见病例,以小组为单位,组长主持,成员参与,组织全科在科会上进行疑难病例的讨论、分析及总结,将专科知识进一步拓展。遇到失败案例,与全科护士在学习中反思,同时将情感加入讨论环节,激发护士更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由心灵深处得到启发。对于低年资护士,遇到典型的疾病抢救,组长组织团队内护士复习及知识延伸,以达到专科理论与实践的互相促进、提高,也进一步实现了教学相长,达到老带青团队能力提高的目标。1.2.2.3应急演练形式为以小组为单位,组长主持,成员参与,围绕培训计划实施,选择近日需求高或薄弱环节进行团队式应急演练。要求演练前组长负责分工协调,撰写剧本,分角色扮演,组长开场介绍,终场总结并汇总成文字材料。在演练结束后,由其他小组进行点评。此方案为进一步提高全科护士应急能力,组长的组织协调能力,更是提高了团队内的凝聚力。1.2.2.4团队临床能力比赛以核心成员小组为策划组,以急诊六大病种、常见病种为比赛内容,定期组织团队形式的核心能力比赛。核心成员赛前进行策划并分工,将比赛策划书提前上传至信息平台,及时解疑答惑。比赛准备期积极参与并组织护士训练,给予鼓励与指导。比赛过程中,负责协调工作,汇总图文材料,发表新闻稿。比赛中以实际临床情境为背景,涉及到专科、基础知识及操作应用能力、急救护理思维、应急能力、护理文件书写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等,对护士个人、团队都是一个提升的过程,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团队的凝聚力。1.2.2.5团队式SBAR交接班模式由于急诊护理工作的特殊,急诊医务人员数量多,交接班频繁,然而交接班是一个高风险的沟通过程,如有疏忽威胁到患者安全[4]。同时交接班质量也是护士个人核心能力及团队凝聚力的重要体现。急诊交接环节涉及部门较多包括了急诊-病区、急诊内部各模块间(院前-抢救-留观-EICU-急诊病房)、抢救室内部。往往抢救室内部交接班是薄弱环节。本研究组采用团队式标准化交接班,交接班革新为小组对小组交接。组长之间互相交接抢救室概况:患者数量、病情级别及分管护士、特殊事件,接班组长根据患者病情将组员分人到床;随后,组员以标准化沟通形式及查检表交待病情,接班组员对不清楚的环节进行询问,双方组长进行补充并强调护理重点。标准化沟通形式,是指现况(Situation,S):描述当前情景,患者现在出现的问题是什么;背景(Background,B):提供一个简要的背景,患者疾病基本信息;评估(Assessment,A):采用最佳的判断,对患者做一个基本的评估(视、触、叩、听);建议(Recommendation,R):提出可以采取的行动建议,也称SBAR沟通模式。同时,也进一步厘清护理组长及组员管理患者的思路,提高了组长对组员的管理能力,体现了能级对应,增强了团队的核心能力及凝聚力。1.2.3注重文化氛围的培育1.2.3.1科室确立畅通的沟通途径文化核心小组成员定期召开会议,强调及传播科室的核心文化价值观;小组成员作为护士的代言人,及时保证信息的通畅;护士之间、护士与护士长之间保持通畅的沟通途径,有面谈、信息、网络等各种途径。1.2.3.2积极宣传,营造氛围科室内努力营造与核心价值观匹配的氛围,使得护士为充分认可,建立自己的使命感与归属感。积极加大正面人物、事件的宣传,在绩效管理中体现奖惩,优秀者推选为省级、市级专科护士人选。让护士具有紧迫感,为个人、为团队、也为责任主动去参与各种培训,不断学习与进步。1.2.3.3护士长发挥引领作用团队领导人是科室团队文化的工程师,要加强自身素养的培养,做好文化核心价值观的示范作用;倾听不一样的声音,允许“生态雨林”的存在,建立一种宽容的护理文化环境;为护士提供舒适、安全的工作硬件环境,在生活区提供便利、舒适的设施;让护士保持愉悦、阳光的心态,将护士个人的奋斗目标与科室团队目标相一致,从而实现个体与团队的共同进步。1.3评价指标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护士核心能力及护士工作满意度等工具对培训效果进行分析。一般自我效能感,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测量,该表最早由心理学家RalfSchwarzer教授编制,目前已被翻译成至少25种语言,在国际上广泛使用,中文版由张建新翻译并使用。该量表共10个条目,每个条目均为1~4分,总分为40分。得分越高,表明自我效能感越高。护士核心能力采用中国注册护士核心能力评价量表,是2005年发展的一个全方位测评注册护士核心能力的评价量表。该量表由7个维度,55个条目组成。量表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评分,总分为220分。分数越高,能力越强。护士工作满意度采用美国学者创建的卡劳斯克/米勒满意度量表(MMSSS)。该量表包括8个维度、31个条目,按Likert5级评分法评分,总分为155分,得分越高,表明护士职业价值观越好。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描述,采用两样本t检验进行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护士培训前后得分比较经培训后对照组护士核心能力、一般自我效能感及护士工作满意度均未得到明显改善,分析原因可能与传统培训模式死板,内容枯燥等原因相关。

3讨论

3.1改变了急诊护士核心能力培训的着力点从文化建设角度考虑护士的精神层面,从马斯洛层次理论满足护士更高一级的需要,树立护士正确的价值观,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将价值观精髓融入护士内心,让护士从“我不得不去做”转化为“我要去做”。3.2巧用“软力量”,从关注急诊护士团队着手采用多形式、多样化的团队式培训,让团队之间形成良性竞争,团队内部建立学习氛围,充分发挥组长的引领作用,从而带动与鞭策护士主动去学习并进步。护士在一个良性竞争的团队中,更加有责任感、荣誉感、归属感,能力得到激发[5]。3.3护士长做好引领者急诊科是医院面向社会的窗口,同时接待的患者也是病情急、危重,家属情绪波动大,护士面临的压力高、挑战大。团队支持尤为重要。护士长是科室团队文化的工程师,注重自己的言行,对护士的关心与沟通。在团队内出现有悖于团队价值观事件时,谨慎处置,刚柔并济。做好团队的引领与维护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继平.护理管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91-98.

[2]杨亚萍.培育科室文化打造优秀团队[J].中国医院,2008,12(3):57-59.

[3]吴欣娟.护理团队文化建设与管理实践[J].中国护理管理,2012,12(6):8-9.

[4]RossCT,SeupaulRA.Minimizingmedicalerror:Standardiza-tionofpatienthandoffintheED[J].AmJEmergMed,2011,29(5):567-568.

[5]朱必英,李艳.医院护理团队建设影响因素与护理文化建设思考[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4,31(6):717-719

员工团队建设方案篇8

社会实践报告(1000字)

作为当代优秀的大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进行社会的接触的必不可少的,大学作为学术的发扬地及学术的教授场所,缺少社会的实践实例,我们大学生专业所学习的专业知识及专业运用最终都是服务于社会的,是不可能与社会分离及脱节的,在二零一九年我在重庆库克装饰工程设计有限公司进行了为期一周的社会实践,在公司的工作中我以初入社会的初学者心态虚心进行学习,向公司前辈学习,同时努力将专业所学知识与公司的工作进行结合,在工作中我参与了家装装饰设计工作及广告图案设计方案和壁纸设计工作,在工作中我积极与团队人员进行沟通,进行工作方案的设计方向,在积极运用专业知识的前提下获得设计团队的认可,并使团队设计方案的最优化,公司参与设计方案的团队都对我提出的设计方向和大体方向进行了肯定和讨论,并最终通过了一致认可。在家装装饰设计工作中,客户与公司给出的方案并不满意,在客户与公司负责人员进行商讨的时候,我被团队负责人推荐对客户进行意向调查,在与客户进行沟通,并了解客户的喜好意向之后,我预想出了两套方案供客户挑选,在对其中一套装饰设计的细节进行修改后客户表示满意,并与公司重新达成了合作意向。

在重庆库克装饰工程设计有限公司的社会实践期间,我积极参与能够参与的工作,听从公司负责人的安排与工作,对公司负责人所安排的工作完成度较高,公司负责人的满意度也较高。与此同时公司所安排我参与的设计团队也对我的专业知识运用和工作能力进行了肯定,我不仅积极参与团队的工作,提出我的意见和建议,更对团队中所没有注意到的细节进行了发掘,使整个团队所设计的作业达到更优,使整个团队的设计作业细节部分趋于完美,得到了负责人的肯定及客户的认可。

在工作中我秉承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对所参与的设计作业部分进行了再三的检查,确保没有纰漏。在与公司和团队的人员相处中我以后辈的相处原则学习和请教我所不足的地方。在和公司负责人和团队设计人员的学习相处中我发现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不足之处,积极认真的改善我的不足,力求完美。

在此次的重庆库克装饰工程设计有限公司社会实践期间,我充分的把自身的专业知识进行了运用,并在运用的同时积极吸收团队前辈们的建议,使我的专业知识运用更上一层楼,与社会客户的需求相符。更让我在假期的生活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与社会需求与专业知识相结合的宝贵经验,让我的专业方向得到了极大的运用和实践,明确了我的学习方向,让我在学习中的目的性更加明确。

上一篇:公路文化建设方案范文 下一篇:基层治理工作情况汇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