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气行业的发展趋势范文

时间:2024-01-09 17:22:02

天然气行业的发展趋势

天然气行业的发展趋势篇1

关键词:天然气 发展前景 潜在需求 潜在机会

一、前言

天然气一般指从地层开采出来的可燃的混合气体,其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类是以气态的形式从气井中开采出来的称为气田气;一类是伴随液体石油一起从油井中开采出来的称为油田伴生气。根据相关调研机构指出:气田气约占天然气总理的百分之60,其余为油田伴生气。天然气有热值高,不含灰分,容易燃烧完全不污染环境等独特的优势一直备受宠爱,是世界上最理想的工业与民用燃料。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以及少量的乙烷,丙烷,丁烷等有机物,这些物质都是重要的原料:甲烷除了用作燃料外还可以直接用于生产氢氰酸,乙烷,丙烷,丁烷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裂解后可以得到乙烯丙烯和丁烯也可以生产合成橡胶,合成纤维以及其他化工产品。总之,天然气作为能源和化工原料,可以说深入到世界工业,农业,国防和日常生活中的各个领域,我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我国可持续战略的发展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天然气利用现状

2.1我国天然气事业的发展

虽然我国是最早生产和应用天然气的国家之一但是由于长期的封建统治,我国的天然气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新中国成立特别是“八五”之后,我国和世界许多国家一样大力开发利用天然气资源并把利用天然气作为能源发展战略的重点之一。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促进了各个行业对各类能源的巨大需求,1999年,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二大能源消费国。1996年以前,我国生产力水平还不够发达,天然气工业基础设施还不够健全他,所以我国天然气消费增长缓慢,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生产力水平不断增加,天然气工业基础设施也逐渐完善和发展最近几年我国对天然气市场的需求量呈现出爆炸性增加的趋势。

从上图1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最近十年是天然气的额快速增长期,每年增长的幅度接近50亿立方米。尤其在2004年西气东输管道建成以来,全国天然气的增长接近100立方米。但是从相对规模上来看,天然气的消费始终才占一次能源消费的2%---3%。这说明天然气市场在我国仍存在很大的发展潜力,也表明达到2020年天然气在一次能源中的比列达到8%的目标还任重道远。

2.2天然气的利用区域

随着陕京线,陕京二线,涩宁兰,西气东输,忠武线,南海东方气田外输管线等重要天然气管道的陆续建成投产。我国天然气管网基本形成。我国天然气的供应局面已经呈现出西气东输,海气上岸,北气南下的趋势。随着“十五”重点工程的完成,在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等地区的城市燃料结构不断得到改善。据统计,我国大陆的31个省份中,除了自治区没有利用天然气外其他的30个省份都有不同程度的利用情况,其中四川仍然是我国天然气消费的最大的城市,江苏和北京一次排列为第二第三。尽管全国基本上都已经利用上天然气但是由于西南地区有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仍然是走在我国用气规模的前列,既是我国最大的天然气的产区之一又是最大的消费地区。长江三角洲,东南沿海地区由于其经济的发达,所能承受的气价很高,发展空间大,我觉得这些地区是未来天然气的主要消费市场。在不远的将来,我们应该尽快将天然气打入这些市场。

三、国外的天然气利用情况

在北美与西欧这些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大力推广燃气轮机联合循环发电和热电联供系统提高了天然气在能源转化中的效率。电力工业发达的美国预计在20年中天然气消费量已经在发电能源中的比例将会有很大程度的上升。俄罗斯和日本目前主要将天然气应用在发电事业上,但据估计在今后应用在发电事业上的天然气的比例将会有所减少。俄罗斯将会把天然气应用在其他工业和农业方面上,然而日本将会把重点放在发展独立分散的天然气发电系统,除此之外,民用燃具和制冷空调系统也是日本天然气的主要市场。综上所述,在国外天然气也几乎渗入到各行各业的每个领域,只是在不同领域有不同程度的利用但是总的趋势是天然气的需求量将会越来越大,可以作为未来能源市场的主要能源物质有其不可估量的价值。

四、我国天然气的应用前景

虽然在我国天然气事业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依然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目前我国能源工业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天然气在一次能源结构中比例太低:一次能源转化为电能的比列较低;一次能源转化为终端能源的效率也很低;能源的大幅度利用引发了大自然无情的报复。

4.1:利用天然气发电

为解决上述问题必须大力发展天然气事业并将天然气用于发电事业。我国以后天然气发电利用的总趋势将是从原料利用为主转变为发电利用为主;而且大量天然气将用于已建燃煤基荷电站的改造,新建的天然气电站则大部分为峰荷电站。

4.2天然气用作化工原料

未来10年天然气在在化工上的应用将会有大幅度的增长,但是天然气用作原料在消费结构中的比例将大幅度下降。绝大多数仍然用作合成氨的原料,这样将会有一批现用渣油或者煤炭造气的装置将改造成为天然气为原料从而提高工厂的经济效益。但是由于目前的气价还是处于较高的水平,很多工厂为了得到更多的经济效益而放弃使用天然气,,所以为了天然气事业的发展我们的政府必须进行宏观调控来控制气价达到环保效益双丰收。

4.3天然气用作车用燃料

随着油价的不断增长,越来越多的汽车已经承受不了车用燃料的费用,而且汽车尾气的排放对大气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污染。天然气的出现可谓解决了这两个重大问题。根据2000年底的统计,仅有33000辆汽车使用天然气,所以天然气在汽车燃料这块的发展还有很大的空间。根据湖北省天然气公司的规划将在湖北内新增加100座加气站,四川省将新增300座加气站届时估计会有10万辆汽车使用天然气。综上我们可以看出天然气对于解决汽车尾气排放的污染颇有现实意义。

五、结论

1,为了是天然气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我国应该像国外学习发展燃气轮机循环发电和热电联供系统。

2,在发展管道输气的同时要注意根据城市用气的季节性变化发展燃气峰荷电站和燃气CCHP三联供能系统。

3,在今后的10年内天然气作为合成氨的原料将会有很大的上升幅度但是在总的消费结构中的比例将会明显下降。

4,从经济和环保的角度上来看,我国应对目前以渣油和煤炭为原料的合成氨装置全面进行“以气代油”的技术改造。

参考文献

[1]胡奥林 世界天然气发电现状与趋势 2000(04)

[2] 吴承康 能源科学的发展战略研究[期刊论文]-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2000(04)

[3]郑莉 天然气化工的现状与发展前景(期刊论文)安徽化工

天然气行业的发展趋势篇2

关键词:城镇燃气,气源管网,分析

 

一、开县城镇燃气供给系统简介

开县城镇燃气由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重庆气矿(以下简称气矿)下辖的五百梯气田天东16、69井产天然气作为气源,通过(φ108×6~2.83Km)管线输送到南雅站保温降压分离计量后,再通过南开线(φ159×5~36.90Km)输送到开县关子口脱硫站进行干法脱硫,气质达到国家二类天然气标准,最后供给开县天然气公司和佛山新美陶瓷公司。

二、开县城镇燃气供气分析

1.开县城镇燃气供气特征分析

(1)用户供气结构分析

开县城镇公共燃气由开县天然气公司供给终端用户,包括开县城居民用气、开县CNG站、翠竹园职业中学、气矿开县基地和临江镇居民用气5家用户。开县工业燃气用户有2家,佛山新美陶瓷公司由气矿供气,欧华陶瓷公司由开县天然气公司供气。在2006~2008年,公共燃气和工业燃气用气量分别占总量的30%、36.3%、42.8%;70%、63.7%、57.2%,而其中主要用户佛山新美陶瓷公司和开县城居民用气分别占总量的70%、63.7%、52%;22.2%、26.4%、29%,其余用户气量合计占7.8%、9.9%、19%。

(2)用户供气参数分析

气矿根据开县城镇燃气各用户平稳生产需求,测算供气规模,结合供气合同进行供气参数的合理调配。最高瞬时流量根据气候变化能达到达到17.2~19.5×104m3/d,开县城镇燃气日供气瞬产变化见图1。〔1〕

图1 开县城镇燃气日供气瞬产变化图

通过对开县城镇公共燃气和工业燃气的日流量特征进行监控分析,〔3〕可计算出公共燃气日高峰系数Kd=1.23,小时高峰系数Kh=2.70;工业燃气日高峰系数Kd=1.1,小时高峰系数Kh=1.19;开县城镇燃气合计日高峰系数Kd=1.21,小时高峰系数Kh=1.69。。随着公共燃气比例的增高,高峰系数还有持续扩大的趋势,对于开县城镇供气稳定的困难将增加。

2. 开县城镇燃气发展趋势分析

(1)用户用气量历史增长性分析

近年来随着开县城镇的移民建设和经济发展,开县城镇居民燃气的需求规模迅速扩大,特别2006年后开县新城移民逐步形成规模,城镇居民燃气需求以年均30%~40%的速率增长。与此同时主要工业用户佛山新美陶瓷公司气量保持相对稳定,在2008年2月份该用户对生产工艺进行技术改造后,耗气量下降10%左右。用气量历史趋势见图2。

图2 开县城镇燃气规模变化图

(2)开县城镇燃气发展趋势分析

根据地方城镇建设和经济发展规划提供的相关数据分析,预计在2009年底开县地区居民燃气用户将达到9万户,2008~2011年燃气需求量年均增长率将达到60%以上,其中公共燃气由于新城移民建设逐步趋于稳定,年均增长率将同比呈下降趋势,约10%左右,此后增长率还将进一步降低。规划预计年需求量最终在达到0.28×104m3/a左右。见表2。。

表2 开县地区主要公共燃气用户需求预测表(104m3/a)

 

天然气行业的发展趋势篇3

1.1资料来源该研究选取新安气象站1979~2008年逐年的年、季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和平均最低气温以及逐年、季极端最高气温和极端最低气温及逐年无霜期、降水量等资料。

1.2划分标准季节划分采用气象学上的标准:春季是3~5月,夏季是6~8月,秋季是9~11月,冬季是12月和次年1~2月;高温天数指气温≥35℃的天数,低温指天数气温≤-5℃的天数;无霜期指从春季的无霜日到秋季的初霜日为无霜期。

1.3研究方法研究主要采用回归分析、趋势线分析等方法。通过引入气候倾向率和气候趋势系数来研究各要素的气候倾向趋势和变化幅度,并采用相关系数统计检验方法,检验气候趋势系数是否显著。

2气候变化特点

2.1气温变化特征

2.1.1平均气温年际变化特点。新安1979~2008年30年平均气温年际变化如所示。新安历年平均气温是14.3℃。从中可以看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平均气温最低,从80年代中期开始平均气温在平均值以上的次数越来越多,相对峰值和相对谷值都呈明显升高趋势;从90年代开始,波动较大,升温剧烈。新安近30年来,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拟合方程为y=0.046x+13.54,升温倾向率达0.46℃/10a,相关系数为0.71,高于中国50年的0.22℃/10a平均水平。

2.1.2气温的季节变化特点。新安1979~2008年各季平均气温年际变化如所示。新安春季的平均气温是14.8℃,从中可以看出,新安春季增温比其他各季的增温都剧烈,波动也比较大,线性增温倾向率0.92℃/10a,相关系数为0.73,在四季中增幅最大。从90年代初期开始,气温上升速率加快,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特别是从2000年以来,春季气温平均值基本都在15℃以上。新安冬季气温升高明显(),线性增温倾向率达0.36℃/10a。新安冬季的平均温度是1.9℃,从80年代开始到90年代末,冬季气温在波动中上升,波动较小,80年代的平均温度基本都在2℃以下,1984年出现了30年来冬季的最低值;90年代的平均温度基本都在2℃以上,从90年代开始,增温速率加快,冬温显著升高,暖冬现象严重;进入2000年后,冬季的气温波幅远远大于其他时期,气温忽高忽低,说明新安在冬季气温不断升高的同时,出现暖冬与冷冬的概率也在不断加大。新安秋季气温波动较大(),虽然有升有降,但总体在波动中上升,增温倾向率为0.36℃/10a,气候趋势系数为0.39,与冬季线性增温倾向率相同;平均气温是14.3℃,与全年平均气温相同。由可以看出,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新安的秋季平均气温基本都在14℃以上,呈稳定上升趋势。新安夏季气温波动较大(),平均气温是25.9℃。总体来看,虽然新安夏季气温呈上升趋势,线性增温倾向率为0.18℃/10a,但气温随年度变化的相关性还不强,尤其是从1997年开始,新安的夏季平均气温在波动中有下降趋势。

2.1.3极端最高(最低)气温年际变化特点。新安1979~2008年极端最低气温变化如所示。新安极端最低气温多出现在1月和12月,极端最低气温气候平均值是-10.9℃,其年际差异十分显著,2007年最高值-4.7℃比1990年最低值-14.7℃高10℃。极端最低气温变暖趋势十分明显(),增温剧烈,30年来极端最低气温除1990年的特殊年份外,总体呈明显的波动上升趋势,其线性拟合气候增暖倾向率为每10年1.06℃,气候趋势系数为0.5。新安极端最高气温多出现在6~8月份,极端最高气温平均值是39.4℃。新安1979~2008年极端最高气温年际变化中(),有升温趋势,线性升温倾向率0.26℃/10a。极端最高气温差异十分显著,1993年最低值36.6℃比2005年最高值41.7℃低5.1℃。与极端最低气温变暖趋势相比,极端最高气温趋势波动较大,有明显的周期性变化规律,气温升高与降低的周期一般为4年。

2.1.4高(低)温天数年际变化特点。新安平均高温天数是15.4d,在高温天数年际变化序列中,其年际差异十分显著,波动较大,1997年出现高温43d比1983年出现高温2d相差41d。新安1979~2008年近30年最高气温天数年际变化如所示。从中可以看出,新安高温天数峰值升高趋势比谷值升高趋势明显,高温天数的增加也十分明显,高温天数线性上升倾向率为2.29d/10a,气候趋势系数为0.27。新安平均低温天数是19.3d,在低温天数年际变化序列中,其年际差异十分显著,波动较大,1976年出现低温40d比2001年出现低温5d相差35d。新安1979~2008年近30a最低气温天数年际变化如所示,可以看出新安低温天数的减少十分明显,低温天数线性下降倾向率为5.11d/10a,气候趋势系数为0.52。

2.2无霜期年际变化特点新安平均无霜期是220d,在无霜期年际变化序列中,其年际波动不一(),在1979年到1982年间,无霜期波动较大,最大值在2006年的271d与最小值在1976年的195d的差值为76d。从1979年开始到1988年间,无霜期上升趋势比较稳定,是第一个高峰期;从1991年到2002年处于较低的缓慢地上升期;从2004年开始无霜期上升迅速,振幅增大。从无霜期年际变化的总体角度看呈明显性上升,上升倾向率为10.86d/10a,气候倾向率为0.55。

2.3降水变化特征

2.3.1降水的年际变化特征。新安1979~2008年降水量的变化序列如图8所示,新安年平均降水量为646.3mm,降水量总体趋势是在波动中明显减少,降水递减倾向率为3.97mm/10a,干旱化趋势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同时还明显看出,气候变暖后,年降水量振幅的相对变率比气候变暖前有明显的增加,表明随着气候的变暖新安年降水量变率增大,出现大旱大涝的可能性增加。就年代变化而言:80年代为丰水期,降水量比较稳定,高于平均值34mm,90年代波动中急剧减少,低于平均值44mm,为严重干旱期;2000~2008降水量比90年代有所增加,如果不考虑2003年的峰值,仍低于90年代的平均水平,其中,2003年的降水量是30年来最高,为严重洪涝年,使得10年平均值增大,其他年度降水量仍相对较少,干旱威胁依然存在。

2.3.2降水的季节变化特征。新安1979~2008年近30a来各季降水情况如图9所示。新安平均春季降水量为126.8mm。从图9中可知,新安春季降水在波动中呈减少趋势,递减率为6.87mm/10a,但降水量与年际变化相关性不强,而降水波动性规律较明显,春季最大降水量在整体变化趋势中呈7~8年的周期性,最小降水量在整体变化趋势中呈5~6年的周期性。春旱现象越来越严重。新安年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夏季平均降水量为322mm,占全年总降水量的50%,对全年降水影响最大。由图9可以看到:新安夏季降水同春季降水一样呈减少趋势,递增率为3.78mm/10a。虽然夏季降水量与年际变化相关性不强,但夏季最大降水量波动规律性最强,在整体变化趋势中呈6~7年的周期性变化,最小降水量波动规律也相对较明显,在整体变化趋势中相对呈5~6年的周期性变化。新安平均秋季降水量为167.4mm。由图9可知,新安秋季降水略有增加趋势,其降水量与年际变化相关性不强,降水波动规律也不明显,波幅较大,突变性较强。从2003年以来秋季降水量减少明显。新安平均冬季降水量为34.2mm。由图9可知,新安冬季降水略有增加,递增率为3.23mm/10a。由于冬季降水总量较少,故对全年降水变化趋势影响不大。

3气候变暖对农业及生态环境的影响

3.1气候变暖对农业气候资源的影响气候是进行农业生产的自然环境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条件之一。气候年复一年,周而复始地为农业生产提供着光、热、水、空气等能量和物质资源。因此,从农业的观点看,气候是一种重要的农业自然资源。大气中CO2等温室气体含量增多,引起“温室”效应,使气候变暖。以气候变暖为主导的气候变化必将对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产生明显的影响[1]。因为CO2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质所必不可少的原料,是太阳能量的转化和储存以及地球生物圈赖以生存和平衡的基础。一般说来,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其含量增加将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发育,但温度升高、有效水分减少会抑制作物对CO2的吸收,进而减弱光合同化过程的强度。气候变暖将导致地表径流、旱涝灾害频率发生变化。对气候变化敏感的传染性疾病的传播范围可能增加;与高温热浪天气有关的疾病和死亡率增加。研究表明,年平均气温升高1℃将引起农田蒸散量增加10%,地表流经量将减少62.9%,水资源总量将减少40%,土壤含水量减少10%,气温升高0.5℃耗水每公顷将增加30~75m3,加剧干旱的影响[2-6]。

3.2气候变暖对农业气象灾害的影响随着气温的升高,不定因素增多,气候变率加大、振幅增高,时空分布不均,气象自然灾害有明显的加剧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①从新安的降水量来看,总体趋势是在波动中明显减少,降水递减倾向率为3.97mm/10a,再加上气温升高导致蒸发力加大,造成作物水分亏缺,产生严重干旱;②降水变率加大、振幅增高,在干旱发生频繁的同时会导致暴雨、冰雹、大风等气象自然灾害的加剧,甚至出现严重洪涝;③从各季气温变化振幅来看,冬季的振幅最大,正负差值达到4.2℃,说明在冬季气温不断升高的同时,温度的不稳定程度有所增加,出现暖冬与冷冬的概率也在不断加大,冬季的寒潮和雪灾也会时有发生,低温冷害和霜冻会给农业造成损失。④从增温速度和波动情况来看,春季增温比其他各季的增温都剧烈,波动也比较大,说明新安春季的倒春寒发生概率也很大,对农业影响更大。由于果树因气候变暖开花期提前,处在开花、授粉期桃树、梨树、核桃、苹果等抗冻能力下降,倒春寒不仅影响传粉授精,更严重会导致果树花朵冻枯脱落,产量下降。⑤从高温天数和最高气温变化情况来看,新安极端最高气温以每10年0.26℃的速度上升,高温天数以每10年2.29d的速度增加,说明新安炎热时间不断延长,干热风、热浪和酷暑的影响不断加大。由于作物生长对适宜温度、能够忍受的高温和低温都有一定的要求,超过上限的高温会使作物遭受高温胁迫危害,生长发育受到抑制,产量大大降低,如果高温和干旱结合,就会导致植株大量失水,迅速枯死。夏季是苹果、核桃、柿子幼果膨大期,超过35℃以上的高温会严重抑制果实的生长发育,气温高达38℃以上就会对果实产生日灼伤害,使果实停止生长、枯死、脱落。

3.3气候变暖对粮食作物的影响气候变暖尤其是随之而来的异常高温会给粮食作物带来以下影响:①会对作物生长产生不利的热害,胁迫作物来不及灌浆甚至中断或终止正常的生长发育进程而提前成熟;②温度升高加速土壤中肥料的分解和流失,蒸散率增加抵消了原本不多的降水量,从而使作物生长的水分胁迫加重;③较高的温度加快了作物的生育进程,缩短生育期,使之来不及累积光合同化产物、充盈籽粒而提前成熟,导致籽粒不饱满或瘪粒而减产。玉米、高粱和谷子是耗水量较小的喜温作物,适应性强,气温升高对玉米、高粱和谷子产量影响不大[7];大豆是喜凉作物,气温超过25℃,就会抑制其生长,致使减产;小麦是喜冷作物,由于冬季变暖、寒冷期缩短,会使其停止生长的越冬期缩短。王石立等的计算揭示了气温升高时因蒸发变大而导致小麦水分亏缺情况,表明小麦全生育期内农田蒸散量将大于当前气候8%~12%,以小麦拔节、抽穗阶段更为突出,由于小麦全生育期水分亏缺加剧引起的小麦减产值将比当前气候下大8%~20%,灌溉将增加25%~33%,有灌溉条件的地区,小麦可能增产,但灌溉增加使生产成本提高,而在没有灌溉条件的地区,水分胁迫加剧则将导致减产。

3.4气候变暖对作物病虫害的影响害虫是变温动物,其体温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环境温度高,其生理代谢旺盛,生长发育快;环境温度低,其生理代谢弱,生长发育就慢。气候变暖,特别是冬季温度升高,将有利于害虫和病原体安全越冬,使来年春夏的虫病源基数增大,引发危害面积扩大,危害程度加重;春秋季温度升高,将延长害虫和病菌的可生育时期,有利于病虫害春季早发,冬季休眠推迟,危害期延长;而积温增加,可使1年中病虫繁育的世代增多,致使农作物受害概率增大;空气中CO2浓度增大,植株中含碳量增高,含氮量下降,致使害虫的采食量增大,导致对农作物的危害加重。

3.5气候变暖对自然植被的影响地球表面的植被类型及其分布基本上取决于年降水、年生物温度与湿度3个要素。未来各类自然植被将发生明显北移,南方的热带季风雨林将逐渐引进,相当多的树木面临不适宜的新的气候条件可能变得更为脆弱,尤其是寒温带针叶林将向北移入,部分树种甚至面临濒危状态。气候变暖,降水不能保持与温度的同步增加,导致植被光合作用所需水分供应不足,相当多的树种面临不适应新的气候条件,会变得更加脆弱、更易遭到病虫害侵袭。根据李英年对1987年以来黄河源区土壤湿度的监测结果分析,黄河源区下垫面蒸散量的加大使土壤向干暖化发展。这种气候因素的影响,导致近十几年来植被地上净初级生产力按9.506g/(m2•a)的倾向率下降[8]。

4对策与建议

气候变暖将导致地球气候系统的深刻变化,使人类与生态环境业已建立起来的相互适应关系受到显著影响和扰动。气候变暖将导致地表流经、旱涝灾害频率发生变化,特别是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气候变化将使我国未来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产量波动大;气候变化将影响人类居住环境,最直接的威胁是洪涝、山体滑坡和与高温热浪天气有关的疾病和死亡率增加等。因此研究气候变化的影响,探讨增强新安农业应变能力的对策措施,为新安农业今后的发展方向和结构布局的调整提供一些科学依据和可供选择的对策方案。

(1)调整农业结构和布局,发展特色农业、旱作农业和生态农业。引进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改变传统的耕作方式,大力发展经济作物经济林果业。

(2)水资源在减少,水需求在增加,水危机在加深。面对此环境,必须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推广集雨技术和节水灌溉技术,推广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灌滴灌等技术;加大人工影响天气力度,把开发空中水资源作为解决新安缺水问题的一条主要途径。

(3)改变土地利用方式,采取封山育林、人工造林,陡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扩大林草植被覆盖,减少乃至停止坡地种植,加强天然林保护,加快退耕还林步伐,营造农田防护林,发展农田林网和经济林果业,既能增强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库容,还能改善农田小气候环境,提高农作物的抗灾能力。坚决杜绝砍伐林木,变林地为农田的做法,杜绝烧荒、垦荒、“改造”荒地为“良田”补充耕地的办法。可以通过秸秆还田,减少残茬生物量的燃烧增加土壤有机质和肥力,把治理水土流失与提高土壤肥力、提高土地使用潜力等结合起来,形成作物-土壤-大气系统的良性循环。

天然气行业的发展趋势篇4

关键词:天然气 能源低碳 现状 趋势

步入21世纪以来,开发知识经济以及循环经济已经变成了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可是,我国的经济社会却面临着资源特别是能源短缺的现象。天然气属于高质、高效、洁净的化石燃料,在所有的化石能源里它的碳排放系数最少。天然气已经被大面积地应用在老百姓的生活以及生产等方面,当前在世界能源消费结构里所占的比率约为24%左右。

一、全球天然气能源利用趋势的变化

1.非常规能源井喷

在过去的10~15年期间,钻探非常规性天然气已经演变成北美上游区域的主要投资战略。据估计,到了2017年时,非常规性的天然气供应量会占到北美地区湿气总供应量的50%以上。

2.成本持续上涨

尽管公众始终关注油价的走向,可是被公众忽略的天然气勘探以及开发成本也在迅速上升。它的上升速度远远超出了通货膨胀率。

3.更改输运方式

不论在使用范围还是便利方面来讲,天然气依旧是运输领域的重要燃料。这个事实在短时间内是不会更改的。一旦油价继续增长,运输领域将会试着用其他非常规性燃料给予动力。

4.投资清洁能源

由于人们逐渐关注天气的转变,处理天然气能源问题的核心已经从现在怎样满足供应的一方而转变成需求的一方。天然气能源方面为可行的新技术营造了非常良好的投资环境。

二、我国天然气能源消费现状和发展趋势

1.我国天然气能源的消费现状

1.1天然气消费量迅速增长

由于国内天然气工业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及发展,最近几年我国天然气的需求量增长迅猛,天然气市场消费程度呈现快速上升趋势。可是,通过消费构成上来看,长久以来天然气在全国的一次能源消费构成中所占有的比率一直在2%-3%左右。由于国内天然气市场量的快速增加,以及我国执行国内、国外“两种资源”的策略,进行的进口天然气项目将逐渐增多,进口天然气总量占我国天然气消费量的比率将会逐渐提升。

1.2运用天然气的区域将更加广泛

从地区分布上来讲,天然气消费大多集中于拥有庞大油气田资源的新疆、四川、重庆、山东、河南、辽宁、黑龙江等地,用气大多是以油气田生产自用及油气田周围的化肥、化工用气为主。经济相对发达的长三角、东南沿海以及环渤海等地的气价承受能力大,天然气消费量逐渐提升,增长速度比油气田周边地区要迅速,是未来的天然气主要消费的市场。

1.3天然气的运用方向逐渐合理化

通常习惯于把天然气的运用方向大致区分为城市燃气、工业燃料、化工以及发电等方面。作为一个清洁、高效、使用方便的能源,除了化工原料之外,天然气已经开始被大批量地应用在城市燃气和顶替燃油、燃煤等其他工业燃料。

2.我国天然气消费的趋势展望

2.1天然气消费量依旧会迅速增长

在2010-2030年期间,天然气市场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其中:2015年前是增长最为快速的时期,天然气的需求量的年均增长将会超出12%,这个时期也是天然气市场发展的重要时期,国内天然气年产量会超出1000×108m3,每年进口气量将会达到500×108m3以上,全国天然气网基本形成,主要的大中型城市都已经运用上天然气;2015-2020年,天然气市场发展依旧处在一个相对快捷的阶段,天然气的需求量年均增长速度在8%-10%之间,预计在2020年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的所占比例将会达到8%;2020-2030年,天然气需求量的年均增长速度在5%-8%之间,使用的区域将会更加宽泛,全国绝大部分地级市都会使用天然气,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的结构中所占比率将会超出10%以上。

2.2天然气消费中心将持续“南下东移”,遍布全国

步入发展期后,我国天然气供应形式发生了转变,出现了“西气东输、海气上岸、北气南下”甚至是“就近外供”的形式。在这样的形式下,以后我国天然气的消费中心将会由产气区周边向东部地区以及南部地区不断转移。

2.3天然气使用结构持续优化并趋向稳定

以后天然气的使用方向将在当前的基础上持续优化并趋向稳定,依旧以“城市气化、以气代油、适当代煤和燃料置换”为主。天然气属于工业燃料,将主要为燃料置换、以气代油和工业锅炉等,更多应用在陶瓷、冶金、玻璃、建材、汽车制造等行业。天然气用在发电方面,主要用于调峰电厂以及热电联产项目。天然气用在化工方面,将主要用在合成氨、甲醇以及制氢等方面。

2.4天然气定价机制逐渐理顺,市场对气价的接受能力继续提升

由于未来天然气进口方面会不断扩大,预计国内天然气的价格会逐渐同国际市场实现某种程度的衔接。国内天然气价格定价机制会逐渐理顺,同石油、液化气、煤炭等“取代”能源的比价更为合理。

三、结束语

在基础设备逐渐完善的环境下,由于环保要求的提高以及人均生活水平质量的改善,经过各级政府、供气公司以及下游用户的不断努力,我国的天然气市场将出现消费量迅速增长、使用区域逐步遍及全国、运用方向持续得到优化的良好发展形式。天然气一定会在国家能源结构里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为节能减排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邹植牟.资本运营 裂变发展 以创新机制迎接天然气时代到来[J].城市燃气.2002(04).

[2]唐新华.发展循环经济 实现生产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中石化集团巴陵石化公司开展循环经济的实践探索[A].200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8.

[3]本报记者 陈果.中国正进入天然气时代[N].广东建设报.2008.

[4]吴平.我国石油资源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

天然气行业的发展趋势篇5

【关键词】天然气 利用 趋势展望

1 我国现今的天然气利用情况

1.1 天然气的消费量增长迅速

近几年,天然气的需求量强劲的增长,同时我国的天然气方面的工业基础设施也不断的被完善和发展,天然气的市场消费水平出现爆炸型提高。

通过对2000~2008年这几年我国天然气的消费量变化可以得出,近10年是我国天然气的消费量增长的快速期,年增长接近50×108m3,每年平均增长的速度远超14%。1996年我国天然气的总消费量占一次性能源的总消费量的1.7%,约为179×108m3,该比值远比世界的平均水平23%低。2008年我国天然气的总消费量占一次性能源的总消费量的3.8%,约为780×108m3,仍旧比世界的平均水平低。这表明天然气在我国的市场发展具有很大的潜力,同时也说明想要达到“于2020年把天然气的消费总量占一次性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提至8%”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1.2 使用天然气的区域更加广泛

“九五”之前,我国天然气的消费基本上是“就近使用”,主要消费集中于油气田的周边,生产区域跟消费区域基本上是一致的,主要是因为当时在我国还没有大规模修建天然气长输管道等基础设施。从地区分布上看,单单在川渝气区周围的天然气的消费量就是全国总消费量的40%以上,主要消费天然气的地区集中分布在有大型的油气田资源的地方,比如重庆、四川、辽宁、黑龙江、新疆、河南、山东等各个省、市、自治区,用气主要分为油气田自产自用以及油气田的周边地区化工、化肥用气。天然气在我国的供应格局是“北气南下、西气东输、海气上岸”和“就近外供”,那是因为随着川渝、塔里木、青海、长庆等陆地四大气区的天然气实现了全面东输以及海洋的天然气成功上岸,加之实施了进口液态化天然气的项目。

1.3 天然气的利用方向日趋合理

我国天然气的利用方法一般分为工业燃料、城市燃气、发电和化工等4大类。工业燃料领域中利用天然气的有比较多行业,比如特钢、冶金、玻璃、陶瓷、建材等;城市燃气的领域中可以细分成公福商业(指宾馆、饭店、学校、洗浴、餐饮等用户)、民用生活(指炊事、壁挂炉分户式供暖、热水)、CNG汽车(多为公交、市政车、出租)、冷热电分布式能源利用、集中供热、小工业企业燃料用气等;发电行业中多被用在热电联产和调峰电厂;化工领域中主要有化肥(天然气合成氨)、甲醇和制氢等。

2 我国天然气消费利用趋势展望

2.1 天然气消费量仍将快速增长

预计2010年全国天然气需求量会随国民经济的发展需求逐步攀升,同时随着国内天然气的长输管道以及地下储气库等一系列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我国天然气的需求总量可能会超过1200×108m3,但是考虑到实际的供应限制问题,我国天然气的实际消费总量可能在1000×108m3左右。2020年,我国的天然气需求总量将会超过2500×108m3,到2030年,我国的天然气需求总量将超过4000×108m3,从此我国的天然气市场将从快速增长期进入成熟期。估计在2010至2030年间,天然气需求总量的年均增长率会超过8%,其年均增长量约在100×108~150×108m3之间。

在2010至2030年间,我国天然气市场的发展存在阶段性,发展过程包括:

(1)在2015年前的这段时期是我国天然气市场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我国天然气的基干管网基本形成,主要大中城市均已利用上天然气,天然气的需求总量的年均增长率已经超过12%,这个时期作为我国天然气市场发展中的关键阶段,国内天然气的年产量也会超过1000×108m3,每年的进口气量估计可以超过500×108m3;

(2)在2015年至2020年期间,我国天然气市场的发展仍然处在一个速度较快的阶段而且需求总量的年均增长速度约在8%~10%之间,根据这个信息能够估测到,等到2020年时,我国天然气的消费能力在一次性能源的消费结构里占的比例将会达到8%;

(3)在2020年至2030年期间,我国天然气需求总量的年均增长速度维持在5%到8%之间,而且可利用的区域更加广泛,我国绝大多数的地级市都能用上天然气,此时,我国天然气的消费能力将在一次性能源的消费结构里占的比例超过10%。

2.2 天然气的消费中心会持续“南下东移”,它的覆盖面将会遍及全国

根据上文所说,我国的天然气资源分布以西部为主,所以,在市场形成的最初阶段基本都是遵从就近原则。当我国天然气的发展进入后期时,它的供应局面才产生变化,以“就近外供”为中心指导原则,显现出“北气南下、海气上岸、西气东输”的局面。在这个局面下,我国天然气的主要消费中心将从产气区向东部及南部地区转移。估计到2020年后,环渤海、长三角、东南沿海这三个地区的天然气消费总量会超过全国天然气消费总量的1/2,变成我国最主要的天然气消费区域。

2.3 天然气的结构不断完善并且逐步稳定

日后天然气主要仍以“城市气化、以气代油、适当代煤和燃料置换”为主并且利用方向将在现有基础上继续优化并趋于稳定。依照常规需要所划分出的四个用气方向,估计未来需要的使用方向主要是工业燃料和城市燃气,而且发电的利用比例逐步上升,化工方面的利用比例将会不断下降,在整体上显现出“三足鼎立”的情况。

3 结束语

依照上文来看,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内,我国的地下储气库、城市配气网支线管道、以及天然气长输管道等一系列的基础设备建设马上要进入快速建设阶段。当基础设备逐步完善,随着环保要求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在供气单位、各级政府、下游用户全体的共同作用下,我国的天然气市场势必会显现出消费量将快速增长、使用区域遍及全国、使用方向持续优化的良好发展前景。为了节能减排能作出更大的贡献,天然气必将在国家能源结构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

参考文献

[1] 李伟.我国天然气利用现状和发展趋势[J].2010年中国天然气产业及系统管网建设发展论坛

[2] 黄帆.我国液化天然气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J].天然气技术,2007(1)

作者简介

天然气行业的发展趋势篇6

2008的报业广告市场回顾

对于报业来说,几年前就已经提出了冬天的问题。那时是因为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带来的冲击。根据CTR媒介智讯的广告监测数据。2006年报业广告刊登额增长率仅为3.9%。2007年则是-1.6%的增长,而2008年前三个季度却恢复了19.8%的增长。这是否意味着报业在2008年的回暖呢?

进一步解析2008年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2008年的报业广告确实有所回暖,但19.8%的增长却包含着一定程度的水分。CTR对报韭广告版面量统计和价格统计的对比告诉我们,2007年下半年以后报业广告的广告占版量和刊登额之间出现了明显的差距。刊登额(价值指数)逐渐高于占版量(产能指数),这表明了刊登额的增长中存在刊倒价格上涨拉动的因素,这就是“水分”。从数据看,这种水分还有扩大的趋势。排除这种水分在技术上相当困难,如果排除了水分。报业广告的增长率就要打较大的折扣。

即使排除了水分,中国报业广告在2008年达到两位数的增长仍然是可以肯定的。这一方面是由于北京奥运对中国广告市场的拉动,另一方面是由于报业广告资源环境的变化。受到全国乃至全球高度关注的北京奥运会,无疑是企业推广和塑造品牌的难得机遇,奥运对广告市场的拉动作用非常明显。报纸虽然没有转播功能,但它丰富和独特的报道依然吸引着巨大的读者群体,因此,依赣于报纸的广告商在奥运前普遍加大了投放力度。这样使报纸广告在前8个月之前的增长率达到了23.6%。但是。这种态势只维持到7月,2008年8月以后报纸广告的增长就开始明显减速。

2008年报纸广告主要行业的增长反映了报纸广告资源的变化趋势。报纸广告的资源主要来自房地产、商业、汽车、通讯、金融、食品等行业,前3个行业的集中度高达63%~65%,而前6个行业的集中度则达到了80%。因此,这些行业广告的变化主导着报业广告的趋势。从数据可以看出,2008年报业广告恢复增长的重要原因是房地产、商业和金融业的贡献。

值得注意的是,进入第四季度后,报业广告增长出现了明显的下行,其结果将使全年的增长率低于前三季度的增长率。可以说,奥运的拉动已经结束,国民经济下行的影响已经开始显现出来。

这一次的“冬天”究竟有多冷

2004年以来的报业“冬天”使我们感到了寒意,但作为广告业基础的经济增长和消费增长依然使广告保持了较高的增长,报业的广告份额虽然有所下降,却还不致造成大的滑坡。但本次经济危机给中国传媒业、广告业带来的不确定性是很难精确估量的,甚至可能是巨大的。

但是。“冬天”既然来了,我们就得准备过冬,为了挺过“冬天”,就,必须认识“冬天”。

与2004年以后的报业“冬天”不同,这次“冬天”不是源于传媒行业。而是从金融业扩展到经济实体,从美国扩展到全球,影响到中国。因此这一次的“冬天”覆盖到了全部媒体。无论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将接受“冬天”的考验。我们常说,广告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当国民经济整体都面临危机的时候,广告业一定会有所体现。虽然我们现在还不能清楚地判断这次经济危机会发展到什么程度,也不清楚广告业会受到多大影响。但是,从广告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上,还是可以进行一些分析的。

首先。面对当前国际国内的严峻形势,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防止出现大的起落,是我们的首要任务。国务院及时出台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10项措施,确定4万亿投资计划,随后各省市又确定了10万亿的投资计划,使我们看到了中国抵御经济危机的能力。但是中国经济已经发展成为外向型经济,全球性的萧条必然给我国经济带来深刻的影响,而且这一次的影响至少要持续2年以上。因此,国民经济下滑不可避免,对传媒广告业的影响也要持续数年。

其次,传媒业与广告业具有高度的相互依赖性,传媒是广告的载体,广告又是传媒的主要收入来源。而传媒与广告的发展又依存于高广告依赖性行业的产业景气,认识传媒广告的趋势必须要认识这些行业的景气趋势。对于传媒业整体来讲,化妆品,浴室用品、商业、食品、药品、饮料、房地产、娱乐休闲、汽车、通讯等产业是重要的广告资源。前4个行业的广告集中度达到50%,而这9个行业的集中度则高达80%。因此。这些行业的景气对传媒广告的影响更大、更直接。对于报业来讲,最大的影响来自房地产、商业、汽车、通讯、金融、食品等,对这些行业的分析可以使我们更清晰地认识报业广告面临的景气环境。

房地产业是广告高依赖度的行业,而且主要依赖报纸广告,因为报纸的房地产广告效果是最好的。但是房地产业不景气是众所周知的事情,2009年房地产也会延续这样一种趋势。很多报纸广告经营者都感觉到,房子特别好卖的时候广告反而有所下降,而房子不怎么好卖的时候广告却明显增长,这就是房地产对广告的依赖。虽然房地产下滑带来的资金困难会影响广告预算的增长,但如果房地产不出现崩盘式的状态,房地产业还不会成为影响报纸广告大幅度下滑的主要因素。

商业广告主要指零售业和卖场广告,对报纸来讲,零售业和卖场广告是报纸的重要广告资源,但恶性竞争却使这类广告大大降低了报纸广告的含金量。经济下滑带来的收入增长缓慢和失业,不能不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能力,从而带来商业的景气下行。因此,商业广告的增长有可能也处于下行趋势。

目前汽车行业处于相当严峻的局面,汽车越来越难卖。销售利润大幅度下降,广告预算很难增长,汽车广告也将处在下行区。

通讯行业5个集团整合成3个集团的结果是竞争淡化,无论是运营商还是制造商都没有新的产品升级换代所带来的广告投放动力。因此。通讯广告将持续低迷的状态。

近两年,金融业广告的快速增长使其成为报纸广告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但奥运之后金融业的广告投放势头有所下降,而受金融危机影响最大的莫过于金融业,虽然金融业对广告的依赖越来越强,但金融业广告已不可能再保持前几年那样的高速增长。

2009年食品行业将是报纸广告的一个增长机会。这个机会来自于危 机,“三鹿事件”已经延伸到整个食品业,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信心受到严重打击。通过事件营销和危机营销去重塑自身品牌形象、重新凝聚消费者,这是需要广告的,没有广告部分食品企业就有可能垮掉,所以广告投放一向稳定的食品行业,可能由于危机事件对报业广告产生一定的拉动作用。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主要的广告行业几乎都没有明显的上行动力,因此2009年的报业广告不容乐观,报业也将面临“冬天”的严峻考验。

大事件产生的聚焦趋势

2008年对中国人来讲也许比任何一年都重要,因为在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中这一年的大事件比任何一年都多,而且这些事件比以往更加引起了全体人民的关注。是什么力量使全国上下同时聚焦在一个事件上?这就是媒体的力量。

传播事件是媒体的基本功能,受众通过媒体了解事件,如何没有媒体的传播,任何事件的影响都只会局限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但是,媒体的功能不仅是单纯的报道传播事件,它更有解读事件、挖掘事件、激起受众参与事件的功能。事件本身的性质、特征虽然是决定受众聚焦的基础,但媒体的传播力、影响力和权威性则是决定受众聚焦事件程度的关键。

那么在发生大事件时,受众主要通过哪些媒体来了解事件呢?央视市场研究的调查表明,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民众是通过多种媒体来了解抗震救灾信息的,其中最主要的是电视、报纸和网络(见图4)。

在北京奥运会期间。受众了解奥运赛事信息的主要媒体依然是电视、报纸和网络。地震和奥运两次事件性质不同,但受众获取信息的媒体来源却基本相同。数据表明了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在媒体多元化的时代,受众接触的媒体也更加广泛,新媒体开始受到关注;二是电视、报纸两大传统媒体的地位非常稳定,它们的作用不可替代。我们看到,在这些媒体中报纸并不具备直播和转播的功能,时效性也逊色于其它媒体。为什么报纸在事件报道中依然受到读者的欢迎。其地位依然不可动摇呢?这是因为在所有媒体当中,对事件报道的深刻、解读、客观、公正和权威的特点是报纸鲜明的特点。

可以说,媒体造就了受众向大事件聚焦的趋势,但并非所有媒体都可以产生这样的巨大作用。严格地讲,只有大媒体、领导性媒体才能产生聚焦效应。这一方面是因为大媒体、领导性媒体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是一般媒体无法达到的:另一方面大媒体、领导性媒体之所以成为主流媒体,是因为它们是与受众同时代、同文化、同价值趋向的媒体,它们代表了广大受众的时代观和价值观。由此,通过受众向大事件的聚焦,产生受众向大媒体、领导性媒体的聚焦。

“冬天”给报业带来什么变化

经济周期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客观存在,一年四季总是有冬天,也有春天。当然这次的“冬天”也许格外寒冷。寒冷的“冬天”会给报业带来什么呢?

“冬天”会带来市场格局的变化。每当经济危机的时候,我们都会看到一批企业生存下来,而且积累了迎接春天的能量;也会看到一批企业倒下去,成为经济危机的牺牲者,市场格局由此而发生变化。经济危机总是通过结构调整、产业重组而渡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在经济危机或者产业景气波动时表现得尤为明显。

传媒业、报业广告市场格局变化首先来自于广告商投放策略的变化。为了应对“冬天”,广告主一定会调整投放策略。这一调整一方面是投放量的调整,另一方面是媒体策略的调整。从投放量来看,会有一些广告主增加预算,但这类广告主可能数量很少,预算增加也有限。大部分广告主一般不会增加预算。甚至有相当数量的广告主可能要减少预算。而那些在“冬天”消失的广告主将不再是媒体的广告资源。在预算有限的情况下,广告主一定会精打细算。如果说“有一半广告费被浪费”在过去还能勉强容忍,现在就难以接受了,因为在这样的“冬天”接受一半广告费的浪费也许就选择了死亡。找回被浪费的广告费,最重要的就是媒体策略的变化。媒体策略变化的核心就是不再“天女散花”式的投放,放弃那些效果不佳的媒体。选择能够聚焦受众的媒体集中投放。

这样一来,处在聚焦趋势中的大媒体和领导性强势媒体的品牌力、影响力、传播力和渗透力将进一步提升,并由此全面提升广告效果。结果是一个强势媒体的广告传播效果往往超过几个弱势媒体的组合,因此,效果不佳的弱势媒体将被广告商放弃。在中国报业。《广州日报》多年来一直稳居全国广告经营的领导者地位;在东北,《辽沈晚报》广告经营也处在区域领导者地位。2008年在报业经营困难的情况下,它们依然逆市强劲增长,这就是聚焦效应的体现。最近笔者在与一些广告商和4A广告公司的接触中了解到,他们在区域性报纸的选择中,已经改变了策略,最多只选择前两位的报纸。在这种情况下,广告投放也产生了聚焦趋势,弱势媒体将会越来越困难。因此,大媒体、领导性媒体在“冬天”或许可以感觉到暖意,而弱势媒体则会感到无比寒冷。广告投放的聚焦趋势必然带来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结果,市场格局由此而改变。

“冬天”不仅有风险,更有机会。经营环境的变化使我们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但危机中危险和机会是并存的,广告增长的下滑是危险。广告主投放策略的变化则可能是机会。媒体要得到广告商的青睐,关键永远是广告效果。在经济高涨的时期,企业广告投入普遍增长,报纸几乎都可以借力增长;但在经济下滑的时期,广告市场规模难以扩张,报纸之间的生存和发展能力差距就会表露出来。从表面上看,这种差距是广告效果的差别。而从根本上看,差距是由媒体品牌力的积累所决定的。

“冬天”正是考验媒体品牌力的季节。我们看到,在前几年的报业“冬天”中并非所有报纸都随广告市场的下滑而陷入困境,即使是报业广告整体出现负增长时,仍然有一些报纸保持着较高的增长。例如,《广州日报》、《辽沈晚报》、《现代快报》等一批报纸都实现了逆市高速增长。这说明“冬天”也有温暖,机会就在自己手里。

“冬天”是“冬训”的好季节。创造好成绩的运动员都把冬天作为冬训的季节,通过冬训提高体能和综合素质来迎接春天的到来。中国报业经过了二十多年的高速增长和前几年的困难,当前又面临着更严酷的“寒冬”。现在是到了“冬训”的时候了。从逆市成长的报纸案例中可以看出,报业“冬训”的关键是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解决体制和机制问题。虽然中国报业随整个传媒业走上了市场化的轨道,但各个报纸市场化的程度却相差很大。虽然中国报纸面临的管理体制是相同的,报社自身无法改变大的体制环境。但成功的报纸之所以能保持持续发展,无不是在宏观体制的基础上做足了报社微观体制的改革。应该说。党和国家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传媒体制的改革,也倡导着媒体的改制。改革是媒体发展的根本动力,只有主动改革体制才能解决持续发展问题。

其次,转换经营理念。市场化的媒体离不开广告。广告也离不开媒体,媒体是广告的载体,过去很多媒体基本是在这样的理念下从事媒体广告经营的。而现在这种经营理念已经越来越不灵了。企业的传播已经到了整合营销传播时代,对企业来说。媒体已经不单纯是广告投放的载体,而成为企业整合营销传播的平台。这表明简单地以刊登广告经营媒体的时代已经过去,媒体必须适时转变经营理念。媒体与受众和客户之间需要建立的是关系式营销模式。

从受众来看。我们过去也进行受众需求研究,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向受众传播的模式。受众心目中的媒体品牌是他们选择媒体的基本导向,因此,建立稳定的媒体与受众关系,核心是与受众价值趋向的一致性。或者说,媒体价值趋向与受众价值趋向的一致性才是媒体对受众的真正回报。从广告主来看,过去媒体是通过收视率、阅读率去体现广告传播广度,媒体只是广告的载体。现在看,传播广度已远远不能够满足企业的传播要求,媒体必须与客户建立更深层的伙伴关系,成为企业整合营销的战略合作伙伴。才能给企业带来价值的回报。

2009年将是中国传媒接受挑战的一年。对于报业来讲,新媒体挑战的“冬天”还没有过去,经济大环境下行的挑战又已来临。但是,有中国改革30年的积累,有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我们不仅对中国经济“过冬”充满信心,也对中国传媒业“过冬”充满信心。

作者系央视市场研究股份有限公司

天然气行业的发展趋势篇7

[关键词]燃气 安全事故 分析 趋势 对策

[中图分类号] TE64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9-189-2

1前言

近年来,乌鲁木齐燃气发展迅速,但是燃气事故也在快速增长,据统计,2010年乌鲁木齐市发生各类燃气事故162起,受伤14人,死亡4人。2011年以来形势更加严峻:乌鲁木齐市王家沟钢材国际物流中心西郊停车场18号楼商铺1到3月连续发生4次闪爆,7人烧伤; 11月5日,乌市碱泉三街专用汽车厂家属院发生天然气闪爆,1人死亡, 3人受伤。这些恶性事故进一步引起了市民燃气安全的高度关注。

2本地区燃气事故统计及分析

通过图2-1、图2-2的综合分析,燃气着火、爆炸以及施工损坏燃气设施这3类事故,是近年来乌鲁木齐市发生城镇燃气事故的主要形式,处于逐年稳定增长态势,而中毒事故以及因其他原因损坏燃气设施事故则呈逐年下降趋势。

燃气事故发生场所分析。乌鲁木齐市近3年来发生的户内、户外燃气事故总数346起,其中户内333起,占事故总数的四分之三。

2.1户内燃气事故统计分析

通过图2-3、图2-4的对比发现,用户使用不当是引发事故的主要原因。事故数量及严重程度总体呈上升趋势。发生频率最高的是着火事故,户内着火事故三年来没有明显上升或下降趋势;爆炸、爆燃事故所占比例逐年上升,燃气中毒事故呈逐年下降趋势。每年的6月份是户内燃气事故高发期,12月至次年3月是户内着火、闪爆、中毒等事故的多发期。

2.2户外燃气设施损坏事故统计分析

原因分析。引发户外燃气设施损坏事故的直接原因主要有空中坠物损坏、车辆撞坏、施工损坏、火灾引起、维护保养、漏电击穿等6种。如表2-2:

施工损坏燃气设施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是城市各类改造施工频繁。如2010年10月9日,水务工程有限公司在自来水管线施工过程中,使用挖掘机误将温泉东路142号门前PE200中压天然气管线挖伤。

对比分析,乌市燃气设施损坏事故多发生于小区庭院及巷道内。主要原因是,一些地下管网年久失修,改造工程频繁,不能按要求严格办理手续,致使巷道、庭院内燃气设施损坏事故频频发生。

3城镇燃气事故发展趋势分析

3.1事故多发,安全形势严峻

综合以上统计分析我们看到:近年来,燃气事故数量总体逐年上升,后果严重的重大事故时有发生,行业安全形势严峻。

因为用户安全意识缺乏,违规操作、粗心大意而导致的燃气事故数量高居首位,一般都要占到统计事故总数的90%以上甚至更多。另外,政府机构的监管较薄弱。

3.2 天然气爆炸事故的主要原因和特点

(1)设备、设施老化破损导致天然气泄漏。

(2)设备、设施安全防护设施失效可能导致天然气泄漏、引爆。

(3)经营企业安全管理措施不到位,应急救援人员、技术和装备匮乏,出现紧急情况不能及时处理。

(4)用户对燃气设施缺乏监护。

(5)燃气设施、供气管线建筑物占压而损坏泄漏等。

4 预防和消减的对策

(1)理顺和健全政府部门的燃气安全监管体制。

(2)加强政府监管机构对燃气经营企业、燃气事故的监管执法力度。

(3)加大对城乡结合部、出租房等特殊地域燃气用户隐患的排查整治。

(4)规范城镇燃气事故上报、统计、工作。

(5)抓好燃气经营企业安全体系建设、安全管理和技术服务

(6)严格、科学规划和建设城镇燃气工程

(7)城市燃气设施和场所的重点监管措施

①加强燃气管线、设施的巡查和维护检修②建立健全入户检查燃气设施制度③严格监管燃气管道的检验、维护④坚决清理和处罚违章占压⑤加强对加气站、液化气站的监督检查⑥对退役液化气罐集中回收、做好超期、缺陷气罐的检验报废。

(8)深入开展全社会燃气安全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

(9)积极推进燃气事故社会保险事业

(10)燃气安全技术、安全设施改进措施

(11)积极开拓“物联网”技术在燃气安全领域的应用

(12)采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

(13)采用自控报警切断、阻火防爆等安全防护设施

①推广具有自动报警、自动关断功能的燃气阀。②推广使用民用燃气泄漏自动切断装置。③公福单位应安装固定式液化气可燃气体报警器。

5 燃气事故应急救援条件改进措施

天然气行业的发展趋势篇8

关键词:油气管道 原油 成品油 天然气

九十年代初期,我国的油气管道建设主要以原油长输管道为主;天然气管道建设处于刚起步的阶段,存在着管径小、运输量少、压力不足、运输距离短等问题;成品油管道建设几乎为零;九十年代后期,由于国家对油气管道建设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我国油气管道技术也不断提高和进步。以“四大中心”为核心的油气管道网正在形成,围绕在其周围的支线也在不断建设,我国的油气管道战略建设的序幕由此拉开。

一、我国油气管道发展现状

我国油气管道技术发展现状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原油管道技术发展现状

我国的原油管道技术发展起步早,发展迅速,历经多年的技术攻关以及创新改造,在技术水平上与国外先进国家的技术水平相差无几。在一些领域的研究和实践的成果甚至已经到达了世界顶尖的水平。目前,我国原油管道技术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长输管道的技术水平上,同时也属于我国最高水准的原油管道技术之一。

(二)成品油管道技术发展现状

我国的成品油管道输送技术与世界先进技术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成品油顺序输送技术尚处于初级水平,自动化的程度也比较低。在大落差动、静压控制等技术方面还存在着无法攻克的难关,这需要我国从事油气管道科研项目的科研院加大科学研发力度,早日突破成品油管道的技术难题。

(三)天然气管道技术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的天然气管道技术水平不断提升,但由于受到我国科技水平的限制,依旧存在着信息化程度低、调度不灵活、设备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等情况。因此,天然气管道技术的国产化和信息化就成了我国天然气管道技术未来发展的方向。

二、我国油气管道发展趋势

(一)未来油气管道建设的发展趋势

我国的油气管道建设在近年来取得的成就显著,并将在未来几年进入油气管道建设的高峰时期。在未来的发展中,我国的经济发展依旧离不开对油气能源的利用。然而,我国实行的资源战略性储备的政策,决定了我国需要从国外大量的引进油气资源,油气资源最好的运输途径就是管道运输,所以未来的油气管道建设会随着国家的政策、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而蓬勃发展。围绕着中-哈原油二期、中-亚天然气、中-俄天然气、中-缅油气的引进,建成西北、东北、西南、海上“四大油气资源战略通道”。四大油气资源战略通道形成了一张巨大的油气资源网,以“四大通道”为中心,向全国各地源源不断的输送油气资源。围绕“四大通道”重点进行联络线以及配套支线的建设,逐渐形成一套稳定的、全国性的油气供应体系。

(二)未来油气管道技术的发展趋势

我国未来油气管道技术上主要走大口径、大流量的路线。国家的经济发展,需要能源的消耗。要保证我国经济始终保持稳定的增长,油气能源的消耗量也会相对的增加。就我国的资源分布来看,未来新开发的能源必定会原理能源消费集中的东部沿海地区,而且如果从国外引进资源也是一项费时费力的工作。所以,积极改造油气管道运输技术是应对能源消耗不断加快的最好的办法。使用大口径、大流量的管道进行油气运输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采用的管材一定要满足油气管道运输的标准,尤其是厚度、硬度、直接、抗压能力以及抗腐蚀方面的相关要求。在管材的选择方面使用大口径、高压力、大流量的设计理念,已经被纳入我国油气管道的整体规划建设之中。在大力建设油气管道的同时,对油气管道区域内的信息化建设也是不可忽视的。我国无论是从成品油的灌输比例上还是天然气网络化的程度上与发达国家都有很大的差距。所以,学习国外先进的油气管道技术,推进油气管道网络化的进程是未来油气管道建设的发展趋势。

(三)未来油气管道国产化的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的油气管道核心设备主要是依靠国外进口,国产设备无论从质量上还是技术上都与进口设备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大批量的使用国外进口设备增加了油气能源使用的成本。综合以上因素考虑,实现我国油气管道核心设备的国产化,逐渐的成为了未来油气管道的发展趋势。目前,我国从事油气管道核心设备研发的科研院所和装备制造企业已经与中国石油联合,加大科技研发的力度,努力研制国产设备,以国际先进的油气管道设备为标准,不断努力实现我国管道核心设备的自给自足。在满足自身需求的情况下,实现油气管道核心设备的出口是我国油气管道设备国产化的最终目标。

信息化进程不断加快,各个产业都步入了信息化阶段,在油气管道的运输方面,如何才能够保障网络的安全平稳运行,是我国油气管道建设和发展中重点要考虑的问题。油气管道输送步入信息化阶段的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计算机技术的使用,计算机技术在油气管道运输中的使用使得我国的管道运输从手动化操作逐渐变为了自动化操作。现在我国的自控系统使用的技术和软件是国外公司开发的。由于我国油气管道不断增加,油气管道运输量逐渐加大,国外的软件和技术已经无法适应我国油气管道的发展,所以,我国国内油气管道运输自控系统自主研发也同样刻不容缓。使用国外的软件技术除了不适应我国的国情意外,在安全性、可靠性以及经济性上都不符合我国的基本要求,而且使用国外的系统软件无论是在维修还是维护上都存在着无法解决的技术难题。在我国油气管道运输中使用的SCADA软件就是国外研究的。所以,将SCADA软件国产化,提高关键设备和自控系统国产化水平是我国未来油气管道建设的发展趋势。

三、结语

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对资源的战略储备和输送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我国油气管道在经历了发展初期的坎坷后,已经逐渐走上了正轨。在未来我国油气管道在发展趋势上逐渐倾向于高科技化、网络信息自动化以及设备生产的国产化,不断努力创新,在提升我国油气管道技术水平的同时为发展我国综合经济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上一篇:人力资源市场调查报告范文 下一篇:教育调查研究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