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炎指导意见范文

时间:2024-01-09 17:21:34

支气管炎指导意见

支气管炎指导意见篇1

[关键词] 呼吸道合胞病毒;毛细支气管炎;临床路径;效果

[中图分类号] R562.25;R473.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6)01(b)-0142-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and significance of clinical pathway in the nursing of bronchiolitis caused by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RSV). Methods Ninety children with bronchiolitis caused by RSV admitted to 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of the Fifth Affiliated Hospital of Zunyi Medical University (Zhuhai) from October 2012 to May 2013 were selected as research objects and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n = 60) and control group (n = 30). Both groups received conventional treatment, on basis of which,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general nursing,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clinical pathway nursing. The quality of life, length of hospital stay, cost of hospitalization and parents' health knowledge, nursing satisfaction of the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 and compared. Results After nursing, the scores of physiological function, physical function, psychological function, body pain, vitality, social function, emotional role and total health scor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The length of hospital stay, cost of hospitalization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horter or lower than those of control group, while the parents' health knowledge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The nursing satisfaction rate of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as 86.7% and 72.3% respectively,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but the difference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Conclusion The clinical pathway applied in the nursing of bronchiolitis caused by RSV can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relieve clinical symptoms, improve children's satisfaction, the effect is significant.

[Key words]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Bronchiolitis; Clinical pathway; Effect

毛细支气管炎在临床上较为常见,是一种呼吸道感染疾病,而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是引发毛细支气管炎最为重要的病原体[1-2]。RSV毛细支气管炎具有病情反复、久治难愈等特点,易对患儿心理及生理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故对其实施有效的护理尤为重要[3-4]。临床路径护理是指以患儿病情、病情改变情况等为依据而制订的一种针对性护理模式,临床护理路径有利于护士形成标准化、预见性、主动性及具体化等方面的工作态度[5-6]。此外,也可培养患儿进一步认识护理的重要性,并确定护理目标,从而更加配合治疗,有利于患儿病情康复,最终提高患儿及其家属的满意度[7-8]。鉴于此,本研究对RSV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实施临床护理路径,旨在探究其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0月~2013年5月遵义医学院第五附属(珠海)医院儿科收治的RSV毛细支气管炎患儿90例作为研究对象。患儿均符合如下纳入标准[3]:①符合RSV毛细支气管炎病情诊断标准;②患儿家长均知情并签署治疗同意书。排除标准[4]:①精神障碍及沟通障碍者;②合并其他慢性疾病者。将所有患儿分为两组。观察组60例,其中男31例,女29例;轻度患儿30例,重度患儿30例;年龄30 d~2岁,平均(1.0±0.3)岁;病程5 d~6个月,平均(1.5±0.3)个月。对照组30例,男15例,女15例;年龄30 d~1.6岁,平均(0.9±0.1)岁;病程8 d~5个月,平均(1.7±0.9)个月。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儿均接受普米克令舒雾化吸入治疗:每次1 mL,2 mL生理盐水稀释,空气压缩泵雾化吸入,吸入时长10~15 min。对照组患儿实施一般性护理,观察组患儿实施临床路径护理,包括:①制订临床路径护理:成立临床护理路径管理小组,组员包括科主任、护士长、护士及相关主治医师等。根据标准护理计划制订针对性护理路径,制订内容主要包括入院指导、治疗、饮食与营养、健康教育指导、护理及出院指导等。②临床路径护理的实施:严格按照制订的临床路径进行护理,在治疗方面成立实施小分组,针对患儿病情进行相应护理,充分体现以患儿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具体实施内容包括:入院1~2 d,进行入院评估,指导患儿正确咳嗽与排痰、用药及健康饮食。入院3~4 d后,观察患儿一般情况,包括痰液颜色、治疗效果、药物不良反应等。住院5~7 d后,实施针对性健康宣教。住院8~12 d后,实施出院指导,嘱咐患儿家属避免带其出现在公共场所,并监督患儿按时服用药物。

1.3 观察指标

①护理前和护理4周后,采用生活质量量表(SF-36)对两组患儿生活质量进行评定。此量表包括8个维度,即:生理功能、躯体功能、心理功能、机体疼痛、活力、社会功能、情绪角色、总健康。分值在0~100分,得分越高,生活质量越高。②观察分析患儿住院时间、住院费用。③自制满意度及健康知识掌握情况表,以问卷形式展开,患儿出院前1 d进行。此量表包含25个选项(每项分为很满意4分、满意3分、可接受2分、不满意1分、很不满意0分),总分值在0~100分,70分对护理效果非常满意,健康知识掌握好。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护理4周后,观察组生理功能、躯体功能、心理功能、机体疼痛、活力、社会功能、情绪角色、总健康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见表1。

2.2 两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家长健康知识掌握情况比较

观察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住院费用低于对照组,家长健康知识掌握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见表2。

2.3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护理效果满意率为86.7%,对照组护理效果满意率为72.3%,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满意率稍有提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3。

3 讨论

毛细支气管炎是一种呼吸道感染疾病,在婴幼儿群体中较为常见,发病率较高,其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气促、哮喘等,病情较为严重者可能引发心力衰竭,严重危及患儿生命健康[9-10]。若患儿支气管周边细胞处于浸润状态,毛细支气管分泌的黏液将增加,从而引起气道痉挛,且气道壁也可能水肿,最终引发毛细支气管炎现象[11-12]。RSV毛细支气管炎是当前临床公认的引发毛细支气管炎的一大病原体,且RSV毛细支气管炎发病率及病死率明显更高[13-14]。该病具有病情反复、久治不愈等特点,对患儿心理及生理易产生极大影响,故对患儿进行有效护理尤为重要。而临床路径护理是一种依据患儿自身病情诊断结果、手术等制订的护理模式,可使护理过程更加标准化,使患儿从入院至出院均按照此路径进行护理,有利于患儿主动参与到治疗当中,最终促进病情康复,并提高患儿及其家属满意度[15-16]。因此,本研究在RSV毛细支气管炎护理过程中实施临床路径护理,旨在探究其效果,为临床提供数据支持。

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观察组生理功能、躯体功能、心理功能、机体疼痛、活力、社会功能、情绪角色、总健康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与鲍玉荣[17]报道的结果一致,表明临床路径和常规护理方式比较,可较好提高护理质量与临床疗效。究其原因,笔者认为这可能是因为临床路径护理理念为“以患儿为中心”,增强了医护团队精神,充分体现出了团队护理精髓。医护人员均依据临床路径进行,小组人员贯彻落实,有计划、预见性地工作,可有效避免盲目性的工作,有利于患儿的治疗,从而缓解患儿临床症状,提高患儿生活质量。此外,临床护理路径可明显提高患儿家属的满意度,促进医护人员和家属的有效沟通及交流。征得家属的同意是当前临床护理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实施临床路径时,需把相关治疗措施如实告知患儿家属,进而可大大降低家属的焦虑感,并取得家属信任。

此外,观察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均短于或低于对照组,健康知识掌握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对护理效果非常满意占比明显高于对照组,表明观察组护理方案更易被患儿及家属接受,这可能与如下因素有关[18-20]:与常规护理模式比较,临床护理路径可较好体现出医院多学科和多专业间的协同精神,有利于部门与科室间的信息交流与传递,大大减少中间环节。护理人员日常工作中的科学管理,有效规范诊治护理程序,进一步完善规范化、标准化与程序化,故可明显缩短或减少患儿住院时间与住院总费用,且临床护理路径对患儿治疗护理工作具有较好的规范作用,若患儿严格依据临床路径指导方向发展,并且无特殊变化,在规定工作内完成路径,患儿达到出院指标均可出院,明显减少住院费用,还可最大限度地减少患儿痛苦,并有效提高工作效率。

综上所述,RSV毛细支气管炎护理中运用临床路径进行护理,较好体现了医疗质量的标准化,可明显缩短患儿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缓解患儿临床症状及痛苦,提高患儿家属满意度,改善医患关系,是一种先进的管理理念。

[参考文献]

[1] 刘恩梅,陈慧中.努力提高中国儿科医生规范诊治毛细支气管炎的水平[J].中华儿科杂志,2015,53(3):161-163.

[2] 王和平,张园园,郑永红,等.毛细支气管炎患儿抗菌药物使用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14):3600-3602.

[3] 李宾,吴福玲,冯学斌,等.呼吸道合胞病毒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外周血CD4+ CD25+调节性T细胞与Th17细胞功能变化及意义[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14,28(5):426-228.

[4] 尚启云.护理干预对毛细支气管炎患儿治疗效果的影响[J].安徽医药,2014,4(3):393-395.

[5] 彭开珍,卢秋穗,周玉峰.院外护理干预对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遵医行为及疾病复况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12,3(24):2302-2303.

[6] Knizhnik AV,Kovaleva OB,Laktionov KK,et al. arf6,rala,and birc5 protein expression in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J]. Mol Biol(Mosk),2011,45(2):275-282.

[7] 任玉仙,王风霞.52例急性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的护理体会[J].宁夏医学杂志,2010,31(3):1228-1229.

[8] 朱亚非,方妍彤,梁振明,等.RSV毛细支气管炎SP-D基因多态性与甲强龙疗效的关系[J].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14,28(6):476-468.

[9] 王玉,游楚明,梁剑.Th17在小儿毛细支气管炎中的研究进展[J].中外医疗,2014,3(6):196-197.

[10] 贾俊峰,袁慧欣,赵建国,等.急救临床路径应用于战伤早期救治的探讨[J].中华灾害救援医学,2014,2(3):144-146.

[11] 钟勇勋,周渊.高渗盐水联合沙丁胺醇雾化吸入治疗毛细管支气管炎的疗效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4,21(3):1785-1788.

[12] 丁琪.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的临床护理与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2,14(3):354-355.

[13] 方敏,史源.毛细支气管炎的研究概况[J].中国医药指南,2010,13(4):192-194.

[14] 李宾,吴福玲,冯学斌,等.呼吸道合胞病毒毛细支气管炎与支气管哮喘的相关性研究[J].临床儿科杂志,2012, 2(3):116-119.

[15] 杜文飞.78例小儿急性毛细支气管炎的护理体会[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1(3):185-186.

[16] 裴培,崔占杰.毛细支气管炎护理体会[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5(3):51-52.

[17] 鲍玉荣.数字化临床路径系统实施的影响因素与对策[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5,6(3):198-200.

[18] 陆彩球,张琴,练文清.78例重症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的护理[J].当代护士,2010,12(5):52-54.

[19] 许芳,张凤琴.临床护理路径在毛细支气管炎患儿护理中的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3,7(4):113-114.

[20] 洪英妹.不同雾化吸入方法治疗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的护理[J].实用心脑血管病杂志,2011,19(3):1796-1797.

支气管炎指导意见篇2

关键词 细支气管炎 支气管炎 哮喘儿童 超氧化物歧化酶 一氧化氮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3.121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immunoregulatory role of SOD and NO for asthmatic disease in infants and its change in the levels of in blood serum.Methods:SOD and NO were measured by ELISA in 60 infants with asthmatic disease,who were divided into bronchiolitis group,asthmatic bronchitis group and bronchial asthma group,with 20 infants in each group and another 20 infants as healthy controls.The data were adopted analysis of variance to being statistical analyse.Results:During the acute phase and recovery phase of bronchiolitis group,asthmatic bronchitis group and bronchial asthma group,the levels of SOD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controls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hen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s (acute phase P<0.001,recovery phase P<0.001).While the acute phase and recovery phase of asthmatic disease,the levels of NO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controls,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hen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s(acute phase P<0.006,recovery phase P<0.035).Conclusion:The change in the levels of SOD and NO in blood serum was remarkable clinical sense in infant with asthmatic disease.Access to go a step further researcher about SOD and NO’changes in the levels of in blood serum,there is a sense guiding clinic in development and recovery of infantile asthmatic disease.

Key Words Bronchiolitis;Bronchitis;Asthmatic disease;Infant;SOD;NO

小儿时期由于解剖生理特点,气管、支气管较狭小,缺乏弹性组织,当呼吸道感染时,黏膜充血水肿,极易出现气道狭窄,阻塞支气管,临床上出现喘息、缺氧症状,而引起心力衰竭、呼吸衰竭等症状,导致患儿出现呼吸系统喘息疾病较多见。小儿喘息性疾病主要包括毛细支气管炎、喘息性支气管炎和支气管哮喘,呼吸道反复感染是造成此类患儿气道重构及进行性气道阻塞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一氧化氮(NO)在呼吸道慢性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2010年1月~2011年1月收治小儿喘息性疾病患儿60例,行血清SOD和NO检测,进一步探讨其在小儿喘息性疾病发病中的作用以及相互联系。

资料与方法

2010年1月~2011年1月收治小儿喘息性疾病患儿60例,根据病种分为3组,毛细支气管炎组20例,男13例,女7例,年龄4~24个月龄,平均14.6±2.2个月龄,病程平均7±2.45天;喘息性支气管炎组20例,男11例,女9例,年龄5~24个月龄,平均14.7±2.3个月龄,病程平均5.00±2.13天;支气管哮喘组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6~24个月龄,平均14.9±2.1个月龄,病程平均9.00±2.88天。3组病例均符合相应的诊断标准。另选择同期在东营市妇幼保健院行健康查体的健康儿童20例为对照组,男12例,女8例,年龄5~23个月龄,平均年龄14.68±2.21个月龄,该组儿童均基本排除呼吸系统疾病及心、肝、肾疾病史,无湿疹及变应性疾病家族史,且近1个月无感染及应用糖皮质激素病史,血清IgE检测大致正常。4组在性别、年龄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105)。

方法:分别采集4组患儿急性发作期用药前、恢复期(病程5~7天)空腹外周静脉血,取血清在-40℃保存以备同批测定。SOD测定:采用免疫黄嘌呤氧化酶分析法,操作按说明书;NO测定: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按试剂盒说明进行操作。

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13.0软件包建立数据库文件,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检验水平α=0.05。

结 果

毛细支气管炎组、喘息性支气管炎组、支气管哮喘组,患儿急性期、恢复期SOD值均低于对照组健康儿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急性期P<0.001,恢复期P<0.001),但毛细支气管炎组、喘息性支气管炎组、支气管哮喘组,患儿急性期、恢复期NO值均高于对照组健康儿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急性期P<0.006,恢复期P<0.035),见表1。

讨 论

儿童喘息性疾病是儿科常见病,冬春季节发病率较高,其病因多样,与遗传、过敏、免疫、感染和自主神经及内分泌、体液异常等有关,临床表现是咳嗽、喘息、肺部哮喘和(或)湿音,治疗上,需抗感染与抗气道炎症同时进行。近年来发现该类患儿体内血清SOD和NO水平,较正常儿童有明显临床差异,同时本文通过比较喘息患儿现在病程的急性期及恢复期,患儿体内血清SOD和NO水平的变化,进一步探讨喘息患儿体内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和一氧化氮水平对疾病发病的关系。

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参与的常见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血管内皮细胞能合成和释放多种血管活性物质,包括血管收缩因子如ET和血管舒张因子如NO,NO是一种活性很强的自由基气体,具有

复杂的生物效应的活性氮介质,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内源性细胞因子、极不稳定的生物自由基气体,在过敏源及炎症因子及淋巴细胞刺激下激活NO合成活性氧(iNOS),使NO生成增多。过量的NO扩张血管,促进炎症细胞渗出及炎症介质释放。活性氧(iNOS)导致的氧化应激是炎症的关键,iNOS可促进各种免疫效应细胞的集聚和激活,释放各种细胞因子,使收缩呼吸道物质增加,同时抑制扩张呼吸道物质的产生,导致呼吸道平滑肌收缩引起哮喘发作。

本研究结果表明,毛细支气管炎、喘息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患儿在急性期、恢复期其体内SOD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急性期P<0.001,恢复期P<0.001)。而NO值在急性期、恢复期,毛细支气管炎、喘息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患儿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急性期P<0.006,恢复期P<0.035),提示小儿喘息性疾病血清SOD表达降低,NO升高,且结果与多数相关文献比较,基本一致。毛细支气管炎、喘息性支气管炎患儿恢复期较急性期,体内SOD值有所升高,而体内NO值有所降低,但支气管哮喘患儿无论在急性期、恢复期,其体内SOD值无明显升高,NO值无明显降低,说明了哮喘的慢性气道炎症是持续性的,检测血清SOD、NO水平可评价哮喘的严重程度,为今后临床进行早期干预治疗提供新思路,也为临床哮喘急性发作的诊断及治疗效果的评价提供了重要参考。众多文献虽都证明SOD及NO在喘息儿童中存在的变化特点,但其病理生理仍不十分明确,同时结合对喘息儿童的不同治疗分案,对喘息患儿体内SOD及NO的变化,还需继续探索研究,从而进一步指导临床治疗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3,26(3):132-138.

2 高长龙.支气管哮喘患儿血清SOD、ET和NO水平检测的临床意义[J].淮海医药,2004,12(6):457-458.

3 Comhair SA,Erzurum SC.Redox control of asthma:molecular mechanisms and therapeutic opportunities[J].Antioxid Redox Signal,2010,12(1):93-124.

4 Go To K,Wamer TD.Endothelin Varsalitity.Nature,1995,375-539.

5 Heffler E,Guida G,Marsico P,et al.Exhaled nitric oxide as a diagnostic test for asthma in rhinitic patients with asthmatic symptoms[J].Respir Med,2006,100(11):1981-1987.

支气管炎指导意见篇3

[关键词] 肺炎支原体肺炎;支气管哮喘;血小板活化

[中图分类号] R72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2(c)-0039-02

临床研究显示,支气管哮喘为气道炎性反应疾病,因此当患者存在呼吸系统感染时其呈现高发的状态,而肺炎支原体肺炎作为小儿中较为常见的一类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由其导致的支气管哮喘发生率并不低[1],因此对其的研究也即较多,而以往临床中以往均存在肺炎支原体肺炎和支气管哮喘血小板异常的研究,但是对于两种疾病并发患儿的血小板活化状态的研究却相对少见。为研究观察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支气管哮喘患儿的血小板活化状态,现分析2011年6月―2013年6月间于该院进行诊治的56例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支气管哮喘患儿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于该院进行诊治的56例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支气管哮喘患儿为观察组,同时将同期的56名体检示健康儿童设为对照组。对照组的56名体检示健康儿童中,男32名,女24名,年龄2.0~12.5岁,平均年龄(6.3±0.6)岁。观察组的56例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支气管哮喘患儿中,男33例,女23例,年龄2.0~13.0岁,平均年龄(6.4±0.5)岁,其中急性感染36例,慢性感染20例;哮喘严重程度:轻度哮喘22例,中度哮喘19例,重度哮喘15例。

1.2 方法

将观察组患儿治疗前与对照组患儿均进行血小板活化指标的检测,血液标本为两组儿童晨起空腹状态下的肘静脉血,采集3.0 mL血液标本于30 min内送检,将其采用贝克曼库尔特EPICS ALTRA 流式细胞仪进行血小板活化指标的检测分析,检测统计指标包括PAC-1、CD62p、GMP-140及PAF,然后将两组儿童的血小板活化指标进行检测与比较,并比较观察组中轻度、中度、重度哮喘与急性、慢性感染患儿的检测结果。

1.3 统计方法

该研究中的年龄与血小板活化指标等均为计量资料,以t检验的形式处理,而性别构成数据则为计数资料,以χ2检验的形式处理,数据处理软件为SPSS15.0。

2 结果

2.1 两组儿童血小板活化指标比较

观察组患儿的PAC-1、CD62p、GMP-140及PAF检测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健康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观察组患儿中轻度、中度及重度者的血小板活化指标比较

观察组中重度哮喘患儿的PAC-1、CD62p、GMP-140及PAF检测水平均高于轻度与中度哮喘患儿,中度哮喘患儿则高于轻度哮喘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临床研究显示,较多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往往伴发支气管哮喘,这可能与肺炎患儿的炎性反应状态对呼吸道状态而造成的不良影响有关,其进一步影响到气道的反应性[2-3],患儿气道的高反应性即是支气管哮喘发生的重要原因,因此临床对于两种疾病并发方面的诊断与治疗研究均较为常见。但是对于两种疾病并发患儿的血液检测指标的研究相对较少[4],而以往较多对于支气管哮喘患儿血小板功能状态变化的研究,但是对于两种疾病并发者的血小板活化状态的研究却极为少见[5],因此认为对此类患儿进行此方面的研究价值较高。

该研究就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支气管哮喘患儿的血小板活化状态进行观察研究,结果显示,此类患儿较健康儿童呈现出明显的血小板活化指标的异常升高,提示此类患儿存在血液凝固性增高的情况,从而说明此类患儿存在微循环较差的情况,另外,重度哮喘患儿的活化指标高于轻度与中度哮喘患儿,而中度哮喘患儿则高于轻度患儿,提示对此类患儿进行血小板活化程度的检测与研究有助于了解哮喘的严重程度,而这与以往的单纯支气管哮喘患儿的变化程度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一致性。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支气管哮喘患儿的血小板活化指标呈现较高的状态,因此应注重对患儿此方面的监测与改善。

[参考文献]

[1] 董传莉,谢怀珍,张兰,等.肺炎支原体感染诱发小儿哮喘36例临床分析[J].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3,38(4):410-411,414.

[2] 吴铁峰.阿奇霉素联合丙卡特罗治疗儿童哮喘并发肺炎支原体感染临床分析[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9):2181-2183.

[3] 董金涛,梁丽红,蒋琼.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小儿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相关性分析[J]. 中国实用医刊,2013,40(9):71-72.

[4] 张秋生,徐昀,陈玉勤.孟鲁司特钠对支原体肺炎诱发哮喘患儿诱导痰中细胞因子的影响[J]. 中国实验诊断学,2012,16(8):1472-1473.

[5] 安小东.哮喘患儿血清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和血浆血小板活化因子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J].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2,35(4):63-64.

支气管炎指导意见篇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0019(2009)06-0057-03

【关键词】慢性咳嗽;病因;诊断;治疗

咳嗽具有重要的呼吸道局部防御作用,是一种保护性反射动作,可将吸入呼吸道内的异物或呼吸道分泌物排出体外。另一方面也具病理性,作为呼吸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咳嗽过于严重或频繁,以至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则失去其保护意义。

慢性咳嗽的定义尚未统一。通常指4周以上的持续咳嗽或反复发作性咳嗽。2004年欧洲呼吸病学会Morice及其成员对慢性咳嗽定义为咳嗽持续超过8周。Mc Garvey针对上呼吸道感染后部分患者咳嗽症状可以持续相当长时间的事实,也认为慢性咳嗽应该界定为超过8周。而3~8周作为一个重叠。慢性咳嗽的病因构成复杂多样,可为一种病因引起,也可2种甚至2种以上病因同时存在。常由呼吸系统疾病引起,也可由其他肺外疾病所致。

1咳嗽的病理生理机制

1.1 咳嗽反射的解剖通路

咳嗽反射弧包括:咳嗽感受器、传入神经、咳嗽中枢、传出神经、及效应器官。咳嗽感受器主要分布在喉、气管及一二级支气管,远端小气道分布较少,呼吸性细支气管以下不存在。另外咽、鼻、鼻窦、耳道、鼓膜、胸膜、心包、胃、食管、隔肌等处均有咳嗽感受器。当呼吸道炎症或呼吸道异物、分泌物、烟雾、有害气体等刺激或呼吸道受压迫、牵扯或其他内脏如心、食管、胃等受到刺激都可引起咳嗽反射。

咳嗽中枢位于延脑呼吸中枢的附近,兴奋性刺激作用与咳嗽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通过相应的传入神经通路(迷走神经、三叉神经、舌咽神经、膈神经的感觉纤维)传到咳嗽中枢,再通过相应的传出神经通路(支配喉、气管、支气管的迷走神经运动纤维、支配膈及其他呼吸肌的膈神和其他脊髓运动纤维)至吼、膈肌、腹肌、肋间肌及其他呼吸肌,产生咳嗽动作。大脑皮质也能引起咳嗽的发生。所以有时可主动控制咳嗽,这是精神性咳嗽产生的生理学基础。

1.2 咳嗽的生理意义及病理特征

咳嗽分四个步骤进行。开始为短暂深吸气,接着声门关闭,膈肌和呼吸肌快速收缩,胸膜、肺泡及声门下压力显著增高,声门突然开放,肺内高压气体喷射排出,咳后吸气延长,异物随气体而排出。有效的咳嗽可清除呼吸道的分泌物及异物,清除呼吸道刺激因子,是一重要的生理防御机制。慢性咳嗽则能够产生许多并发症,可使胸膜腔内压升高,静脉回流减少,系统性血压升高,反射性血管舒张及心动过缓。当同时伴随咳嗽后吸入时可致咳嗽晕厥。胸膜腔内压增加可引起气胸、视网膜血管破裂。大脑血管的高静脉压可增加颅内压,导致头痛。咳嗽应急可产生胸壁肌及腹肌劳损甚至肋骨骨折。频繁的咳嗽影响睡眠、消耗体力,不利于疾病的恢复。

2 慢性咳嗽的病因及特异性治疗

2.1 慢性咳嗽的病因按部位可分为

2.1.1 呼吸道 慢性咽喉炎、咽喉结核、喉癌,百日咳等。

2.1.2 气管-支气管疾病 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哮喘、支气管肺癌、支气管内膜结核、支气管异物等。

2.1.3 肺部疾病 肺炎、肺结核、肺脓肿、肺真菌、肺吸虫病、肺泡微石症、肺包虫病、肺泡蛋白沉积症、肺弥漫性纤维化等。

2.1.4 胸膜病变 胸膜炎、慢性脓胸、气胸、胸膜癌等。

2.1.5 心脏疾病 左心衰、肺水肿、心包炎、心包积液等。

2.1.6 纵隔疾病 主动脉瘤、纵隔肿瘤、淋巴结核等。

2.1.7 其他 膈下感染、精神性咳嗽、胃食管反流、药物诱发咳嗽、外耳道疾病、免疫性疾病等[9]。

2.2 慢性咳嗽的常见病因

2.2.1 鼻后滴注综合征

鼻后滴注综合征是多种上呼吸道疾患引起的综合征。后鼻道分泌物下滴病因包括:鼻咽部的急慢性炎症、变应性鼻炎、副鼻窦炎、咽喉部炎症等。感染源和变应原引起的炎症均可导致窦口阻塞,最终继发细菌感染,反过来又加重炎症发展。鼻后滴注引起的咳嗽是由分泌物刺激咽喉部的咳嗽反射器引起。表现为喉部发痒、疼痛、咳嗽伴或不伴咳痰、黏液脓性痰。部分患者喉部有分泌物流动感。鼻烟及口咽检查可见黏液或黏液脓性分泌物,黏膜表现鹅卵石征,咽喉壁可见结节状淋巴滤泡。鼻后滴注综合征的治疗随病因不同而异。慢性鼻炎需口服长效抗组胺药,局部用血管收缩剂或行脱敏治疗。局部使用皮质醇气雾剂,变应原疫苗治疗,抗白三烯药物,抗IgE单克隆抗体。副鼻窦炎需要用抗生素和局部血管收缩剂疗程至少6周。慢性咽炎要咽部雾化。

2.2.2 胃食管反流

胃食管反流是指胃内容物频繁地逆流到食管内,从而引起一系列症状的临床综合征。慢性咳嗽可以是胃食管反流的惟一临床表现。多见夜间咳嗽。其机制可能是:食管末端的酸刺激食管-气管、支气管咳嗽反射器引起咳嗽;微量反流物吸入呼吸道,刺激呼吸道的迷走神经诱发慢性咳嗽。常见症状有反酸、呃逆、呕吐、咽下困难、胃灼热等。24 h食道pH监测作为诊断该病的金标准,但只有当抗反流治疗后咳嗽症状缓解时才能证实胃食管反流的诊断。抗反流治疗药物包括:H-K-ATP酶抑制剂,H受体拮剂抗及胃动力药、一般措施包括睡前禁食2~3 h,平卧时取头高脚低位,戒烟,忌食饮巧克力、咖啡、果汁、酒等,经8周以上治疗无效者考虑诊断有误。可行纤支镜检查,以确定是否有误。

2.2.3 咳嗽变异性哮喘

哮喘是引起慢性咳嗽的一个常见病因。典型哮喘三联征包括:呼吸困难、咳嗽和喘息,但部分患者仅有咳嗽无喘息。抗生素治疗无效而支气管扩张剂治疗有效,且存在气道高反映性,称咳嗽变异性哮喘。多有个人或家族过敏史。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咳嗽表现为干咳,昼夜均咳,双肺无喘鸣音,上呼吸道感染,季节性变态反应,运动或吸入冷空气致气道炎症加重时其咳嗽症状更明显。对慢性咳嗽而客观检查正常者行肺功能测定、气道反应性、T细胞亚群及过敏源测定可明确诊断。表现为可逆性气道阻塞,支气管舒张实验阳性,支气管激发实验阳性,气道高反应性。发病机制与气道炎症及支气管平滑肌痉挛刺激咳嗽反射器有关。治疗上主张长期吸入皮质醇可减轻气道炎症,降低气道反应性,无明显的全身性不良反应。长效β受体激动剂可用于治疗夜间发作性哮喘和咳嗽,上述治疗无效时可用氨茶碱和其他支气管扩张剂。一般不用祛痰剂、中枢性止咳药和抗生素治疗。

2.2.4 慢性支气管炎和支气管扩张

慢性支气管炎指反复多次的呼吸道感染,慢性咳嗽咳痰每年持续至少2个月,病程超过2年。病理学特征是慢性气道炎症,重者致肺不张、阻塞性肺气肿、支气管扩张等不可逆损害。多由吸烟或吸入灰尘或烟雾环境因子所致。烟雾可促进黏液分泌,增加黏液黏滞度,并抑制气道的纤毛活动,降低黏液纤毛清除力。戒烟或脱离有害环境因子后咳嗽症状均缓解。治疗原则是抗感染,祛痰,止咳,解痉平喘。不宜选用强止咳药物,以免抑制中枢及加重气道阻塞导致病情变化。慢性支气管炎的气道阻塞呈非可逆性,一般对支气管扩张剂反应差。

支气管扩张分为先天性:因支气管软骨先天发育缺陷所致;后天性:常继发于麻疹、百日咳、毛细支气管炎和重症肺炎后,也可因异物堵塞或支气管淋巴结核或肿瘤压迫所致。感染和支气管阻塞是两个根本致病因子,互相助长。表现为慢性咳嗽伴大量脓痰(与有关)和反复咯血,多数肺底可闻及湿性音(位置较固定),有时见杵状指、趾。胸片可见双中下肺大小环状透光阴影,呈卷发影或蜂窝状,常伴肺段或肺叶不张及炎症浸润影。胸部高分辨率CT、纤维支气管镜、支气管造影可确诊。治疗主要防治呼吸道反复感染,关健在于呼吸道保持引流通畅和有效的抗菌药物的治疗。

2.2.5 嗜酸性粒细胞性支气管炎

嗜酸性粒细胞性支气管炎是随着诱导痰细胞分析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而发现的一个新病种。不伴哮喘的嗜酸性粒细胞性支气管炎被认为是引起成人慢性咳嗽的重要原因。临床特征慢性咳嗽多为干咳,不伴喘息;肺功能及气道反应性正常,而咳嗽敏感性增加,诱导痰中嗜酸粒细胞大于25%,抗生素和支气管扩张剂治疗无效,对皮质激素起作用。嗜酸性粒细胞性支气管炎与咳嗽变异性哮喘不同之处在于无气道高反应性,支气管扩张剂治疗无效。

2.2.6 感染后咳嗽

感染后咳嗽指呼吸道病毒或不典型微生物感染后所致慢性咳嗽。具有自限性。在伴随症状发热、咽痛、流涕消失后持续咳嗽4周以上,部分患者可有气道反应性的暂时升高,也可有暂时的气道阻塞现象但诱导痰中嗜酸粒细胞无增高。咳嗽反射器的阈值降低。治疗与咳嗽变异性哮喘相似。

2.2.7 肺部胸膜疾病

如肺炎、肺结核、肺部胸膜的肿瘤、肺真菌、肺吸虫病、胸膜炎、慢性脓胸等均可引起慢性咳嗽,均伴有其他伴随症状。胸片、CT、纤维支气管镜有助于诊断。治疗以控制原发病为主。

2.2.8 成人百日咳

百日咳是由于百日咳杆菌引起的一种呼吸道传染病。成人免疫力降低可能是患此病的原因。多呈慢性咳嗽,阵发性加重,夜间明显。伴咽部刺痛或咳嗽时气短。痰液中不易查到病原菌。诊断主要靠血清学检查。治疗首选红霉素,复方新诺明也有效。

2.2.9 药物相关性咳嗽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诱发的咳嗽,主要表现慢性咳嗽,持续性干咳,夜间及卧位时加重。机制可能是管紧张素转换酶活性受到抑制后体内的缓激肽、P物质、组胺、神经肽Y的聚积和PGE2合成增加引起。干扰前列腺素合成的药物消炎痛可减轻症状,口服氨茶碱或吸入色甘酸钠也有一定疗效。停药观察数日至1周咳嗽明显减轻或消失,诊断可成立。最有效措施是停药。

2.2.10 误吸

进食或饮水起过程中出现的咳嗽可能系误吸所致,钡餐检查若发现钡剂进入气道排除器质性疾病道可明确诊断,治疗主要是改变吞咽习惯,必要时鼻饲饮食。

2.2.11 迷走神经耳支受压

正常人外耳道存在有咳嗽反射器,耵聍、毛发等机械刺激可引起咳嗽,其信号沿Arnoid神经传导,引起难治性咳嗽。主要表现为干咳、可伴有声嘶。

2.2.12 心因性咳嗽

心因性咳嗽又称精神性咳嗽或习惯性咳嗽,多发生儿童。经各种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者可诊断。多发生在呼吸道疾病后,咳嗽持续,声音响亮、刺耳、犬吠样,分散注意力、睡眠时症状消失。无其他不适。止咳治疗无效。治疗措施主要有语言疗法、呼吸训练、心理治疗及松弛技巧训练等。

3 非特异性治疗

确定慢性咳嗽的病因有困难或针对病因治疗无效时,可用非特异性止咳药物对症治疗。非特异性治疗的主要机制包括:①改变黏液纤毛因素,如减少黏液产生、降低痰液黏稠度等;②提高咳嗽反射阈值;③降低呼吸肌的收缩程度。跟据作用于咳嗽反射的不同环节,可将止咳药物分为两类:a.中枢性止咳药,作用于延髓止咳中枢和孤束核,可提高咳嗽反射的中枢兴奋阈值。如非鸦片类药和抗组织胺类药苯海拉明。b.外周性止咳药,作用于外周神经,可阻断牵张感受器,减弱传入信号,如利多卡因气雾剂。疗效不佳常与祛痰药联用。

参考文献

[1] Patrick H.Chronic cough[J].Med Clin NorthAm,1995,79(2):361-372.

[2] Morice AH and committee members.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chronic cough[J].Eur Respir J,2004,24(3):481-492

支气管炎指导意见篇5

【文献标志码】

B【文章编号】1005-0019(2018)07-127-02

慢性支气管炎是一种常见病,主要是由于患者的气管及支气管粘膜周围组织出现非特异性感染,从而出现的一种病情缓慢的支气管炎症疾病,对于老年患者而言,由于免疫功能不断衰退,病毒感染抵抗能力下降,更易引发慢性支气管炎症疾病,此种疾病极易引发慢性阻塞性肺气肿以及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等,严重威胁老年患者身心健康。健康教育护理干预可以使患者自发的改变生活方式,延缓病情发展,提高生活质量,为此我院对此进行一次临床资料调查,取得了较好的临床应用效果,研究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在本次临床研究中,主要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的120例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作为临床研究资料,并对其进行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命名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60人,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30例,患者年龄区间为60岁~78岁,平均年龄为68±15岁,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健康教育护理干预,对照组60人,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29例,患者年龄区间为61岁~80岁,平均年龄在69±18岁,对患者单纯进行常规护理干预,两组患者年龄、病情程度有可比性,P>005,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在本次临床资料调查中,我院对60例对照组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进行常规护理,通过抗生素及激素药物使用,帮助患者控制感染、祛痰平喘。对60例观察组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健康护理干预,包括入院宣教,座谈会,出院宣教等几种形式,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①健康宣教,向患者及家属介绍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病理知识、发病原因及临床表现等,从而加深患者及家属对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疾病的认识,让患者对此种疾病有所重视。②饮食指导,每天摄取足够的热量与水份,通常情况下,每日饮用1500~2000ml的水,同时补充足量的维生素C与维生素E,戒烟戒酒,保持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③训练指导,每日进行适当的训练,以有氧运动为主,如慢跑、竞走、打太极拳等等,运动频率以每周五次为最佳,每次锻炼时间控制在半个小时左右,不可运动过渡,若是出现心悸、头晕等不适症状,患者要及时停止运动[1]。④用药指导,主要以抗生素类药物和激素类药物为主,指导患者及家属掌握安全用药知识,防止出现用药不当产生的危险,从而帮助患者控制病情发展。⑤心理指导,由于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是一种反复迁延性疾病,很多患者会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这对患者的病情康复会造成一定影响,因此我院要求医护人员要耐心的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心理辅导等,帮助患者消除不良情绪。

13临床观察指标本次临床研究主要观察指标为生活习惯改善率、生活习惯改善率、再次复发时间。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对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对计量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

2结果

3讨论

慢性支气管炎是临床常见病,主要是由于感染或非感染因素引发的一种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慢性炎症。对于老年患者而言,由于自身免疫能力不断衰退,抗病毒感染能力也不断下降,相比较青年人,老年人更易患上慢性支气管炎疾病[2]。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疾病迁延反复发作,极易引发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等并发症,严重威胁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随着临床护理模式的转变,护理工作不仅限于疾病护理,有组织有计划的健康教育也成为护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因此采用健康教育干预方式,让患者对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疾病知识增加了解,自发的改善生活方式,这无疑有利于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控制病情,为此我院专门针对于此进行了一次临床资料调查[3]。

此次调查研究发现,进行健康教育护理干预的60例观察组患者生活习惯改善率为9333%,患者能合理控制饮食,戒烟戒酒,自发进行低强度健康训练,大多数患者对疾病知识、药物知识都有一定的了解,疾病知识知晓率为9667%,最后患者疾病再次复发时间为1498±326。而进行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患者生活习惯改善率为7833%,疾病知识知晓率为8167%,疾病再次复发时间为1015±122。且P值为0015

支气管炎指导意见篇6

    1 背景

    咳嗽是临床上常见的病症,特别是慢性咳嗽大约占呼吸专科门诊的20%~30%,但临床误诊、误治率高,给患者的工作、生活和学习带来严重困扰。为此,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于2005年制定并颁布了《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草案)》(以下简称“2005版指南”)。学会通过专业杂志、报刊、会议、网络等多种途径对指南进行推广宣传,并与美国、日本呼吸科领域的专家就指南内容进行了交流。

    通过对指南的学习和应用,临床医师对咳嗽的病因分布与诊断的认识有很大提高。国内一些单位还相继对慢性咳嗽进行了研究,开展了诱导痰细胞学检查。有关慢性咳嗽研究的论著逐年增加。

    在2005版指南的推广与应用过程中,一些同行亦提出了宝贵的建议与意见。为进一步完善指南,及时反映国内外咳嗽诊治方面的研究进展,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于2008年组织有关专家对2005版指南进行修订。因为慢性咳嗽不仅涉及呼吸系统疾病,还与耳鼻咽喉、消化系统疾病等密切相关,本次指南修订特别邀请了耳鼻喉科、消化内科的专家参与,以提高2009版《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以下简称“2009版指南”)的专业性与权威性。修订后的指南基本保留原指南的结构与内容,只在局部作了调整与改动。以下简要介绍7个方面的内容。

    2 整体框架

    2005版指南分7个部分另加1个附件。2009版指南基本保留了原有的内容与结构,另外增加了“经验治疗”与“祛痰药物”2个部分,并将“亚急性咳嗽”作为一个部分单列。2009版指南总计有9个部分(表1)。

    2009版指南在急性咳嗽部分除了普通感冒外,还增加了急性气管-支气管炎的内容。慢性咳嗽部分常见病因仍为上气道咳嗽综合征(鼻后滴流综合征)、咳嗽变异性哮喘(cva)、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eb)和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erc)等4大病因。

    2005版指南中其他慢性咳嗽病因包括: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变应性咳嗽、感染后咳嗽、支气管内膜结核、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 性咳嗽、心理性咳嗽。

    2009版指南增加了支气管肺癌内容。咳嗽常为中心型肺癌的早期症状,但因早期普通x线检查可能显示“未见异常”,漏诊、误诊时有发生。因此,在详细询问病史后,对有长期吸烟史,出现刺激性干咳、痰中带血、胸痛、消瘦等症状或原有咳嗽性质发生改变的患者,应高度怀疑肺癌的可能,进一步进行影像学检查和支气管镜检查。

    2005版指南附件包括诱导痰检查、咳嗽敏感性检查及24小时 ph值监测等。咳嗽作为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目前对其严重程度的评判缺乏具体标准。因此,2009版指南附件在原有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咳嗽程度与疗效的评估方法,供临床参考使用。

    3 诊断术语

    2009版指南对4种慢性咳嗽相关疾病的诊断名称作了更改(表2)。

    1. 鼻后滴流综合征(pnds) pnds最早由美国学者提出,指鼻炎或鼻窦炎引起分泌物倒流鼻后和咽喉等部位,导致以咳嗽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但这一定义并未被广泛接受。欧洲学者不用pnds这一诊断术语,而直接采用“鼻炎/鼻窦炎”来表示鼻部疾病引起的咳嗽。主要原因在于一些上气道疾病引起的咳嗽并无典型的鼻后滴流感、鹅卵石样征和咽部黏液附着征。另外,目前无法明确上气道相关的咳嗽是由鼻后滴流直接刺激还是炎症直接刺激上气道咳嗽感受器所致。基于上述原因,2006年,美国胸科医师学会(accp)咳嗽指南委员会修订第2版美国咳嗽诊治指南时,建议用“上气道咳嗽综合征”(uacs)替代pnds。2009版指南采用了这一新的诊断术语,并且对uacs的定义进行延伸和扩展。在美国第2版咳嗽指南中,uacs的定义仍然局限于鼻炎和鼻窦炎的范畴。事实上,除了鼻炎、鼻窦炎外,慢性咽喉炎、慢性扁桃体炎等上气道疾病,甚至舌根部病变都可能引起咳嗽。因此,2009版指南定义的uacs同时包括了上述疾病。 尽管引入了uacs诊断术语,但2009版指南同时保留了pnds的诊断术语,一方面是考虑指南的连续性,另一方面是对于部分具有典型鼻后滴流感的患者,pnds的诊断名词比较形象易懂。

    2. 支气管内膜结核 在国内,以咳嗽为主要症状的支气管结核并不少见,2005版指南首次将支气管结核纳入慢性咳嗽病因。当时采用“支气管内膜结核”是因为临床医师对该名称“耳熟能详”。但实际上,支气管并无“内膜”这一解剖结构。因此,2009版指南摒弃了这个不规范的术语,用“气管-支气管结核”取而代之。

    3. 咳嗽变异型哮喘 鉴于目前国内文献对“cough variant asthma”的译法尚未统一,采用“咳嗽变异型哮喘”或“咳嗽变异性哮喘”者均有,2009版指南统一称为“咳嗽变异性哮喘”。

表1 2005版指南与2009版指南结构的比较     表2 2005版指南与2009版指南诊断术语的变化

    4 急性咳嗽的诊断与治疗

    2005版指南的急性咳嗽部分主要阐述了普通感冒的诊断与治疗。因为急性气管-支气管炎亦是急性咳嗽的一个常见病因,因此2009版指南增加了这一内容。

    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是由于生物性或非生物性因素引起的气管-支气管黏膜的急性炎症。病毒感染是最常见的病因,但常继发细菌感染。冷空气、粉尘及刺激性气体也可引起此病。起病初期常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随后咳嗽日渐加剧,伴或不伴咳痰,伴细菌感染者常咳黄脓痰。

    急性气管-支气管炎常呈自限性,咳嗽、咳痰一般持续2~3周。x线检查无明显异常或仅有肺纹理增粗。听诊可闻及双肺呼吸音粗,有时可闻及湿性或干性音。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要注意与流感、肺炎、肺结核、百日咳、急性扁桃体炎等疾病鉴别。治疗原则以对症处理为主。剧烈干咳者可适当应用镇咳剂,咳嗽有痰而不易咳出,可用祛痰药。如有细菌感染,如咳脓性痰或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增加,可依据感染的病原体及药物敏感试验选择抗菌药物。在未得到病原菌阳性结果之前,可选用大环内酯类、β-内酰胺类等口服抗菌药物。伴支气管痉挛时可使用支气管舒张药物治疗。

    在2009版指南修订过程中,有专家建议增加亚急性支气管炎的内容。理论上讲,既然有急性气管-支气管炎和慢性支气管炎,就应该存在介于两者之间的亚急性支气管炎,临床上亦可见到这类病人。但目前国内外对亚急性支气管炎的定义、诊断与治疗均无明确的内容,因此最后未将亚急性支气管炎写入指南。     5 诊断程序

    2009年指南的慢性咳嗽病因诊断程序结构基本与2005版相同,只在局部做了一点改动(图1)。因为咳嗽变异性哮喘与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为慢性咳嗽的常见病因,2005版指南将通气功能+气道高反应性与诱导痰细胞学检查并列为一线检查。考虑到一些医院尚未开展诱导痰检查,2009版指南提供了另一诊断途径,就是让患者先接受通气功能+气道高反应性检查,如气道高反应性阴性,再进行诱导痰检查。2009版指南的另一个变化是在诊断程序中亦将诊断性治疗(经验治疗)作为一种选择。

    另外,根据国内诱导痰细胞分类的正常值,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的诱导痰细胞学检查诊断标准由原来的嗜酸粒细胞占3%,改为 2.5%。

    6 祛痰药物

     临床上祛痰药物种类繁多,这些药物很多缺乏循证医学证据,但考虑到临床应用普遍,一些药物也确实有一定效果,因此2009版指南对比较常用的祛痰药物进行了介绍,这此药物主要包括:愈创木酚甘油醚、氨溴索、溴已新、乙酰半胱氨酸、羧甲司坦等。高渗盐水及甘露醇可提高气道黏液分泌的水合作用,改善黏液的生物流变学,从而促进黏液清除。

    图1 慢性咳嗽病因诊断程序(上为2005版,下为2009版) spt:变应原皮试 acei: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7 经验治疗

    目前我国一些基层医院设备和技术条件不足,有些患者因经济条件有限或其他原因不能进行相关检查,对这些患者可先进行经验性治疗。

    为了提高经验治疗的成功率,指南提出了6条原则。

    1.针对慢性咳嗽的常见病因进行治疗。国内外研究显示,慢性咳嗽的常见病因为咳嗽变异性哮喘(cva)、上气道咳嗽综合征(uacs)/鼻后滴流综合征(pnds)、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eb)和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erc)等。

    2.根据病史推测可能的慢性咳嗽病因。如患者的主要表现为夜间刺激性咳嗽,则可先按cva进行治疗;咳嗽伴有明显反酸、嗳气、烧心者则考虑gerc的治疗;如感冒后继发咳嗽迁延不愈,则可按感染后咳嗽进行处理。有鼻咽部疾病史者,咳嗽伴流涕、鼻塞、鼻痒、频繁清喉、鼻后滴流感者,可先按uacs/pnds进行治疗。

    3. 推荐使用覆盖范围较广、价格适中的复方制剂进行经验治疗,如美敏伪麻溶液、复方甲氧那明等。这些制剂对uacs/pnds、变应性咳嗽、感染后咳嗽等均有一定疗效。怀疑cva及eb者,可先口服3~5天糖皮质激素治疗,症状缓解后改用吸入糖皮质激素或联合β2受体激动剂治疗。

    4. 咳嗽、咳脓痰或流脓鼻涕者可用抗生素治疗。多数慢性咳嗽病因与感染无关,经验治疗时应避免滥用抗生素。

    5. uacs/pnds、cva、eb的经验性治疗常为1~2周,gerc至少治疗2~4周。口服糖皮质激素一般不超过1周。经验治疗有效者,继续按相应咳嗽病因的标准化治疗方案进行治疗。

    6.经验治疗一定要以病因诊断为导向,在了解当地慢性咳嗽病因分布的基础上进行。经验性治疗无效者,应及时到有条件的医院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病因。

    8 咳嗽症状评估

    咳嗽的评价包括咳嗽症状评估、生活质量测评、咳嗽频率监测及咳嗽音分析。目前国内咳嗽频率监测、咳嗽音分析尚未应用于临床。2009版指南主要介绍了相对简单的咳嗽症状积分及视觉模拟评分体系,提供了简便而且相对量化的指标,对咳嗽的病请评估及疗效观察有一定帮助。

    1.咳嗽积分(cough score)。咳嗽症状积分表(表3)分为日间积分和夜间积分两部分,每部分均按照不同的轻重程度划分为0~3分4个等级。该评分体系反映了咳嗽频率、强度以及生活质量受影响的状况。不论成人或儿童,日间积分与客观记录的咳嗽次数显著相关,但夜间积分与咳嗽监测指标的相关性欠佳。

    2.视觉模拟评分(vas)采用线性计分法,即作一刻度为0、1、2……10 cm的直线,0刻度表示无咳嗽,10刻度表示患者咳嗽最严重的程度(也可采用从0~100 mm标记的刻度直线)。数值越大,表示咳嗽程度越重,由患者自己对咳嗽程度进行评分。在用于治疗前、后的纵向比较时,vas评分能很好地体现咳嗽严重程度的差异,有较好的重复性和效度,与生活质量也有较好的相关性。

表3 咳嗽症状积分表

    结语

    近年来国内在慢性咳嗽诊治方面取得了较大进步,但仍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首先是指南尚须进一步推广普及。很多社区医院或基层医院的医师对慢性咳嗽的病因分布普遍缺乏认识,仍停留在“慢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或咽喉炎-抗生素加镇咳药”的习惯性思维中。慢性咳嗽误诊误治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未开展慢性咳嗽的相关检查,特别是诱导痰细胞学检查。此项检查并不需要贵重仪器与复杂的技术,但在慢性咳嗽病因诊断中起到重要作用,希望借助指南推广,将来有更多的单位开展这项检查。

    目前,北京、上海地区咳嗽的病因分布与广州有一定差别,这是地区差别,还是因为病例选择、诊断方法不同所致尚不得而知,有待全国多中心慢性咳嗽病因分布调查的结果证实。

支气管炎指导意见篇7

【关键词】毛细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相关因素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013-02

在临床上,毛细支气管炎是经常发生在婴幼儿时期的下呼吸道急性感染疾病,病毒感染是最主要的病原,并以RSV呼吸道合胞病毒最为常见。相关研究资料证实,约有三分之一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可继发支气管哮喘,这一问题已经成为严重困扰患儿健康的重要问题【1】。为了进一步探究毛细支气管炎后支气管哮喘的相关因素,降低疾病发生几率,笔者收集了2009年1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90例毛细支气管炎患者临床资料进行详细研究,研究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了2009年1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90例毛细支气管炎患者临床资料进行详细研究,其中,59例男,31例女,患者年龄在1.5个月-18个月之间,平均年龄为(3.5±1.2岁);患儿平均质量为(3.5±0.5kg)。病情分类:32例重型,58例轻型。

1.2 方法

三天内对上述患儿进行咽分泌物荧光测定或血清病原学检查。对上述患者进行五年随访,将发生支气管哮喘的患儿设定为研究组,将未生发支气管哮喘患儿设定为对照组,详细统计上述患儿的性别、年龄、肥胖、发病季节、病情、LRTI发病次数、湿疹、家族史等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支气管哮喘发病率

35例患儿发生支气管哮喘,55例未发生,发病率为38.9%。

2.2 哮喘的主要影响关系

重度疾病、亲属哮喘史、湿疹、LRTI反复发作等是导致患儿治疗后出现支气管哮喘的危险性因素。而性别、体重、环境、肥胖等因素均与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无显著关联。冬季是哮喘发生的保护性因素。详细情况见下表。

表1:哮喘的主要影响关系

3 讨论

在本质上来说,反复性毛细支气管炎反复发作与AHR的发病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2】。但是,现阶段,还没有确切的指标应用在毛细支气管炎发生后预测哮喘的发生。因此,详细探究毛细支气管炎后的相关性因素,对于预防、控制、早期治疗哮喘的发生有重要指导意义。相关研究资料证实,约有三分之一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可继发支气管哮喘,在本文研究中证实,35例患儿发生支气管哮喘,55例未发生,发病率为38.9%,与上述研究结果相吻合。在本文研究中还发现,冬季是支气管哮喘发生的保护性因素,究其原因主要与冬季动物、植物等过敏原暴露降低等有直接关系【3】。通过本文研究证实,重度疾病、亲属哮喘史、湿疹、LRTI反复发作等是导致患儿治疗后出现支气管哮喘的危险性因素。①通常情况下,重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自身的神经调节功能与免疫功能方面均存在欠缺,进而导致了支气管哮喘、反复喘息的频繁发作。可考虑给予患儿RSV或 RSV-Ig 等预防性单克隆抗体的治疗。②众所周知,重度疾病遗传多态性与婴幼儿免疫过程有直接联系,因此,亲属尤其是直系亲属的发病史,也是导致支气管哮喘的重要因素。③湿疹也是导致支气管哮喘的重要影响因素,就其原因分析皮肤过敏会导致全身的过敏性反应,进而导致全身性的过敏以及哮喘。④LRTI反复发作,会严重损害婴幼儿的身体健康与免疫功能,患儿家属与医务人员必须对LRTI反复发作患儿引起相当注意,可通过卡介苗等免疫制剂来提高患儿细胞免疫力。在本文研究中,地体质量患儿不是导致支气管哮喘的危险性因素,这与相关研究报道有出入【4】,可能是本文案例中低体重儿比例较低导致的。

综上所述,认清毛细支气管炎后支气管哮喘的相关因素,并针对性预防与控制,是降低哮喘发生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李宏,王亚亭 . 毛细支气管炎 280 例长期随访及其与支气管哮喘的相关因素分析 [J].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7,22(21):1646-1649.

[2]刘洁明,周也荻,刘晓艳,等 . 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联合特布他林及异丙托溴铵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的疗效及预后 [J].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8,23(22):1778-1779,1787.

支气管炎指导意见篇8

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这种疾病患病的病因是患者的支气管与气管黏膜及黏膜周围出现了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患有这种疾病的人会长期咳嗽,并伴有喘息,部分患者还会出现阻塞性肺气肿。对于患有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的患者来说,雾化吸入药物治疗是临床中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本文笔者将探究利多卡因在治疗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急性发作中的治疗效果,对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期间收治的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患者80例进行分析,情况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在该院接受治疗的80例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患者,其中男50例,女30例,年龄范围在38-6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4.6岁,病程5-21年,其中阻塞性肺气肿12例、支气管肺炎20例、支气管扩张10例,其它38例。所有患者均伴随重度喘息,且患者在急性发作时对利多卡因无过敏现象,以上80例患者均被该院确诊为患有急性发作的慢性型支气管炎。

1.2 方法

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平均每组40例,实验组患者给予利多卡因雾化治疗(2.0%利多卡因100.0mg/次,每天3次,持续5d),对照组患者给予生理盐水雾化治疗(10.0mL/次,每天3次,持续5d),但两组患者所使用的雾化治疗仪器是相同的(用氧流速均为8.0-10.0L/min,以氧气作动力的雾化器)治疗5d后对两组患者的相关数值进行观察与分析。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心率、呼吸频率、1s用力呼吸容积、最大呼吸量、二氧化碳分压值、动脉血压值等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本组研究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平均数(x±s)表示,采用t检验,P

2 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心率与呼吸频率的比较。实验组患者在心率、呼吸频率上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的改善,详情见表1。

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雾化治疗前,1s用力呼吸容积与最大呼吸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雾化治疗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1s用力呼吸容积与最大呼吸量均有显著提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两组患者吸入前、后1s用力呼吸容积与最大呼吸量比较(mL)

注:吸入前1s用力呼吸容积与最大呼吸量P>0.05,吸入后P

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在雾化吸入前,二氧化碳和动脉血压值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雾化吸入后,两组患者的二氧化碳分压值均降低,且动脉血压值均升高,但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疗效更加显著,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3 两组患者吸入前、后二氧化碳分压值与动脉血压值比较(mmHg)

注:吸入前1s用力呼吸容积与最大呼吸量P>0.05,吸入后P

3 讨论

利多卡因是一种常见的局部物,利多卡因在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治疗上具有积极、有效的作用,利多卡因能够有效治疗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①利多卡因在雾化状态下可直接作用在人体气道的平滑肌上,人体气道内平滑肌是否收缩与支气管腔的狭窄程度息息相关,利多卡因对气管平滑肌有直接的松弛作用[1]。②有效阻滞神经的传导:气道的慢性炎症会导致气道损伤,使气道基底膜的结构发生改变,导致患者气管的反应性增高。利多卡因在进入气道后作用于人体的神经感受器,有效缓解病人喘息[2]。③加强炎性细胞溶酶体膜的稳定,有效缓解患者的喘息症状。利多卡因的作用机理与阻滞钠离子的通道作用有着直接关系。

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的发病原因有很多,吸烟、感染、空气污染均会引起人体气道痉挛,气道痉挛会引起心率、呼吸频率的加快,而利多卡因可有效的缓解患者的心率与呼吸频率,从而有效治疗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患者,在临床中值得应用与推广。

4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研究表明利多卡因雾化治疗对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患者有着积极、有效的治疗作用,且疗效显著,利多卡因雾化治疗可以作为新型的辅助治疗方案,同时有关医学人士也要重视利多卡因的副作用,在对患者进行用药时剂量的使用也要谨慎。

参考文献:

[1]孙莉娜.利多卡因治疗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疗效观察[J].中外医疗,2013(03):106-107.

上一篇:应急救援行业前景分析范文 下一篇:休闲农庄的建设指导意见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