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家庭辅导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04 17:19:01

婚姻家庭辅导方案

婚姻家庭辅导方案篇1

今年以来,区妇联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法治建设工作的各项要求,通过抓好法治宣传教育、夯实依法行政基础、建法治工作新格局等举措,法治工作取得较好成绩。现将有关工作情况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构,推动法治建设顺利实施

区妇联党组高度重视法治建设工作,坚持把法治建设工作与妇女业务工作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认真谋划、精心组织。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由隆阳区妇联党支部书记、主席段梦妹任组长,分管法治工作的副主席李丽任副组长,各部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区妇联法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自上而下形成了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亲自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确保普法活动有序展开。同时,将法治工作纳入了重要议事日程,定期召开会议定期研究部署,经常听取情况汇报,妥善解决法治建设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二是精心安排部署。针对法治建设工作提出的新的目标和要求,结合工作实际,对年度法治建设工作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制定并严格实施《隆阳区妇联系统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第七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和《区妇联2020年度法治建设工作计划》,严格按照目标的要求和计划,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组织妇女干部系统地学习了党的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战略等法律法规以及党的和四中、五中全会有关文件精神,把中央“八项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妇女权益保障法》、《反家庭暴力法》、《未成年青少年保护条例》、《信访条例》等法律法规作为重点学习内容。

二、深入学习,服务基层,推动法治建设责任人履职落实

坚持把法治宣传教育作为政治理论学习的重要内容,做到了法治宣传教育同政治教育、理论学习同安排同落实。

载普法宣传的一系列内容,扩大知晓率、转播率。一是深入学习宣传宪法。教育和引导妇女干部充分认识学习和贯彻实施宪法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明确宪法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不断增强崇尚宪法精神、遵守宪法规定、维护宪法权威的自觉性。开展法律主题教育,精心组织法治宣传日活动,通过观看录像、集中学习和讨论等方式进行法律知识辅导,通过座谈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增强学习效果,使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更好地融入单位工作和妇女干部的生活之中,真正收到实效。

二是依法化解社会矛盾。制定《隆阳区妇联婚姻家庭指导服务中心工作机制》,面向有需求的妇女、儿童和家庭,围绕维权服务、家庭服务、资讯服务、外展服务等提供法律咨询、家事调解、维权指导、法律援助婚恋调适、心理咨询、家庭关系辅导、法治宣传教育等方面的服务;建立妇女干部特邀陪审员、妇女权益联席会议等制度,设立妇女法律援助中心、家庭暴力投诉站等社会监督机构,开通妇女维权12338热线,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以信访接待工作为重点,建立信访接待、受理、登记、答复以及联合“会访”等制度,并做好信访热点难点问题的调查和分析,确保维权信访工作落到实处。一年来,区妇联共接待妇女群众来电来访45件,共68人次,已解答各类法律政策、提供咨询、心理疏导、调解45件,其中转介法律援助6件,区妇联为其提供婚姻家庭法律法规咨询解答和心理疏导服务,其中所有信访件都得到妥善处理,妇女儿童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

三是狠抓落实法治宣传教育责任。利用“三八”妇女维权周、法治宣传周等时间节点,积极开展主题志愿宣传、法律知识竞赛、流动法制服务课堂等“网上+网下”法治宣传活动。在妇联微信公众号《隆阳女声》专题宣传妇女维权普法活动,效果明显。深入开展“不让毒品进我家”专题活动、防诈、反恐、反邪、防艾等宣传活动,通过广场宣传、入户发放宣传资料、微信宣传标语留言点赞活动等形式,扩大平安宣传的广度和深度,有效助推“平安建设”提升。推进婚姻纠纷调解工作水平,开展乡镇(街道)婚姻家庭纠纷调解专员业务培训,继续做好婚姻家庭纠纷定点调解工作,注重提升婚调志愿者的调解水平。

四是“一站式”取证与保护助推维稳。2020年7月29日,在隆阳区妇儿工委成员单位—区检察院的推动下,在区人民法院、隆阳公安分局、区民政局、区司法局、区妇联等其他成员单位积极配合、共同努力下,隆阳区先行先试,在区妇幼保健院创新创建全市首个隆阳区“一站式”取证与保护中心。“中心的建立以及‘一站式’取证与保护工作机制的推行开启了隆阳未成年被害人司法保护与社会综合保护的新模式,将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因询问方式不当导致取证质量不高、放纵犯罪,或者反复询问造成“二次伤害”等问题,要求询问未成年被害人做好预案,争取诉讼过程中只询问一次。询问采取适合未成年人身心特点的方式,在专门的场所进行。”这是隆阳区公检法司医等多部门组织一体化工作机制的有益探索及成果,是隆阳区高度重视未成年人司法工作、进一步拓展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工作的创新实践。

五是维护家庭和谐,促进社会平安稳定。为有效维护家庭和谐,促进社会平安稳定,隆阳区妇联组织全区基层妇联开展了家庭矛盾纠纷隐患排查工作。社区工作者从抚养关系、婚姻关系、婆媳关系、遗产继承纠纷、家庭暴力、留守妇女儿童、夫妻关系等10种情况排查宣传。一是充分发挥网格分片包干形式开展地毯式排查。二是通过宣传栏、微信、LED显示屏等方式宣传婚姻家庭、妇女儿童权益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营造了以德治家、文明立家、科学兴家的良好氛围。三是充分发挥社区妇女志愿者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中的作用,通过走访有婚姻家庭矛盾纠纷苗头的家户,把矛盾纠纷消除在萌芽状态,以家庭的和谐促进社会的稳定。四是做好婚姻家庭矛盾纠纷隐患排查化解登记和婚姻家庭矛盾纠纷隐患排查分类台帐。

六是创新妇女维权,携律师事务所成立婚姻家庭辅导室。区妇联结合全区实际,创新妇女维权新做法,携手当地部分知名律师事务所在城区南北方向分别成立了春裕婚姻家庭辅导室和凌云婚姻家庭辅导室。两个婚姻家庭辅导室的成立,为有需要的个人、夫妻、家庭等提供婚姻辅导、心理疏导、婚姻问题咨询、家庭矛盾处理的服务,促进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同时,也为进一步探索婚姻家庭矛盾纠纷调解创新了新思路和新方法,创新调解和解模式,树立文明家庭新风、促进家庭和睦、营造稳定的社会环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是开展婚姻问题咨询服务。对情绪激动或情绪低落的来访者将其引导至婚姻家庭辅导室,主动安抚询问,避免矛盾激化;另一方面以尊重、保密、平等、客观为原则,倾听来访者的诉说,明确双方争议的焦点,引导双方换位思考,比较优劣,避免冲动离婚。婚姻家庭辅导室成立以来,接案处理婚姻家庭咨询2件,离婚劝导和调解2件,法律咨询1件。二是个案辅导和跟踪服务。与来访者初步建立专业关系,对来访者陈述的事实进行梳理、澄清、判断后,掌握其迫切的需求,理顺个案辅导计划,协助来访者逐渐摸清、找到问题的根源,通过摆事实、明证据、讲法律,解开其内心的困惑,教导其辩明是非曲直,从而帮助他们回到正常的生活或过好往后的生活。婚姻家庭辅导室成立以来,跟踪个案3例,服务约18人次。三是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活动。除了婚姻家庭辅导工作,组织辅导室的志愿者定期深入乡镇(街道)开展婚姻法律知识系列普法宣传教育活动,通过讲述婚姻法律知识,婚姻法律知识有奖问答,发放婚姻法律宣传资料等活动内容,营造浓厚的学法氛围,让群众知法懂法,依法维权。婚姻家庭辅导室成立以来,共开展了4次专题宣讲活动,受益人数200余人,发放宣传资料2000余份。四是借网络平台送贴心服务。为推广婚姻家庭辅导室服务,强化咨询辅导功能,以及加强和服务对象的联系,建立了隆阳区婚姻家庭辅导群,定期分享和婚姻家庭相关的话题、知识,关注有咨询和辅导需求的服务对象,指引其到现场面谈,建群至今,婚姻家庭辅导员已活动动态5条。

三、精心组织,丰富载体,深入开展基层妇女权益法律法规宣传教育

一是持续开展“建设法治中国·巾帼在行动”活动。普法维权宣传与全国妇联、省妇联、市妇联相互呼应,形成声势,注重在“3.1”、“3.8”、“6.1”、“6.26”、“12.1”、“11.25”、“12.4”等重要节点集中开展主题普法宣传。结合媒体宣传一对多和开展活动面对面的两种宣传方式,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教育妇女通过正当渠道反映诉求。积极利用“三八”妇女维权周、“国际反家庭暴力日”等时间节点,区妇联认真组织各基层妇女组织学习法规条款,并联合多个部门全区上下联动,开展婚姻家庭宣传片展播、法律专题大型讲座等宣传教育活动。六一期间,广泛宣传未成年人保护法,开展各级领导慰问儿童等工作。借助“6•26”国际禁毒日的东风,开展了声势浩大的禁毒宣传活动。一是在辖区机关单位、中小学校发放《禁毒宣传手册》3000余册,在挂钩乡蒲缥镇组织有关人员现场讲课。通过活动的开展,全面提高了居民,特别是中小学生的识毒、拒毒、防毒能力,使禁毒工作更加深入人心。二是开展“七五普法”“法治宣传进校园”“法律进移民安置点”活动、组织全区妇联系统通过摆摊设点、广播、电子屏宣传、现场咨询、走村入户、培训讲座、文艺汇演等形式,在各乡镇(街道)开展普法、道德素质提升和居民安全防范知识宣传,积极参与“大调解”工作和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工作,充分借助社会化维权网络的优势,切实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三是把“不让毒品进我家”与“创建平安家庭”相结合,由乡镇(街道)妇联牵头,大力发展巾帼禁毒志愿者队伍,组织巾帼禁毒志愿者深入社区、村镇、学校以及部分家庭,向广大妇女群众介绍毒品形势,普及禁毒知识,传播禁毒观念,宣传禁毒法规。四是开展帮教活动。组织妇女志愿者以“多助一”“一助一”等形式,开展关心生活、帮助学习,心理辅导等帮教活动,让涉毒妇女、有不良行为的妇女和生活困难的妇女儿童充分认识到毒品的危害,感受到社会的温暖而自觉远离毒品。五是积极配合区禁毒委在五洲国际广场开展了集中宣传活动。集中宣传教育活动期间,我们向全区广大妇女姐妹发放了倡议书,向广大居民发放宣传资料2000余份,张贴标语200多张,把禁毒宣传推向高潮。“11.25”国际除暴日期间,印制2万份平安家庭宣传折页,发放至家家户户广泛宣传反家庭暴力法;“12.1”世界艾滋病日期间,开展系列大型宣传活动。一是配合相关部门开展“携手防疫抗艾,共担健康责任”为主题的世界艾滋病日大型户外宣传活动,共发放艾滋病、性病等各类宣传折页1000余份、宣传年历800余份、宣传围裙600余条、避孕套1000余盒,免费为往来群众HIV检测60余人,接受前来咨询的60余人。二是组织单位干部职工先后到扶贫挂钩点瓦渡乡平林子村、安和村、蒲缥镇开展禁毒防艾知识宣传教育活动。活动主要采取集中教育和深入群众家中发放宣传单、宣传布袋、宣传围裙等形式开展。共发放宣传材料100余份,发放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折页、知识读本布袋等宣传资料300余份。“12.4”宪法宣传日期间,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活动。一是积极配合区司法局等部门在五洲国际广场开展宪法集中宣传活动,以摆设宣传摊点、悬挂标语、展出宣传展板、开展法律咨询、普法志愿服务活动,发放宣传册,赠送环保购物袋等方式集中宣传。二是结合学习贯彻党的五中全会精神,区妇联于12月1日深入学习法治思想,组织宪法、党章和其他党内法规学习活动和宪法宣誓活动。三是组建宣传团,于12月3日深入蒲缥镇开展党的五中全会精神宣讲活动,努力实现让五中全会精神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

二是重点开展反家暴法宣传和培训工作。积极开展反家庭暴力法宣传和培训工作,提高广大群众和工作人员反家庭暴力的意识和能力。与公安、民政、法院、教育、卫计等重点部门积极沟通,在其系统内开展反家庭暴力法宣传培训。区妇联依托会议、讲座等形式,对基层妇女干部及巾帼志愿者进行了反家暴法培训。

三是深入开展“七无五防”宣传活动。开展“不让毒品进我家”等“七无五防”宣传活动。在商场举办“不让毒品进我家”禁毒宣传活动,通过开展反家暴宣传画涂色展示、反家暴知识问答、反家暴文艺演出、相关部门现场答疑等,将禁毒、防邪教、防艾等“七无五防”内容宣传蕴含其中,进一步提高“平安家庭”创建知晓率。

四是深入开展普法宣传周活动。一是“宪法进机关”,开展宪法宣誓活动。12月1日上午9时,隆阳区妇联主席段梦妹带领全体干部职工进行庄严宣誓,拉开了以“深入学习宣传法治思想 大力弘扬宪法精神”为主题的宪法宣传周的序幕。通过宣誓,全体妇联干部职工进一步加深了对宪法的理解,增强了弘扬宪法精神,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了运用宪法思维、宪法理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宪法进校园”,开展普法知识讲座。11月30日,民建保山市委专职副主委、隆阳区妇联兼职副主席皇学秀、隆阳区妇联主席段梦妹等一行人到保山市第十一中学开展“爱心筑梦关注成长”主题活动。皇学秀老师用《一头骄傲的驴》的故事进行法治知识讲座。为师生讲解了宪法的基本知识,使该校师生明白了什么是宪法、宪法在日常生活中都有哪些体现、怎么学习宪法以及如何维护宪法的权威。此次活动增强了师生的法治观念,使宪法深入人心。三是“宪法进农村”,开展普法宣传活动。12月3日,为扩大宪法宣传覆盖面,隆阳区妇联主席段梦妹、副主席李丽等一行人深入蒲缥镇开展“宪法宣传进农村”活动。活动中由隆阳区妇联主席段梦妹带队成立巾帼志愿宣传队,向社区的妇女群众及儿童发放妇女儿童维权的相关知识手册,积极向妇女群众宣传反家暴法和妇女权益保障法,以及未成年人保护法,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赋予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此次活动共发放普法宣传册100余本、宣传页200份,发放平安家庭宣传围裙300个,环保购物袋300个,接受群众咨询26人次,为宪法宣传贡献巾帼力量,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四是“宪法进家庭”,开展普法宣讲。12月4日,隆阳区妇联积极行动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到扶贫挂钩点瓦渡乡以悬挂宣传宪法的条幅、入户走访发放《宪法》读本等形式,重点对《宪法》进行了详细解释,深刻解读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宪法的重要性。此次“宪法进家庭”活动,共走入24户家庭,发放宪法读本等宣传资料60余册,其他宣传资料100余份,平安家庭围裙300个,增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宪法法律意识。

五是“宪法进民族村寨”,开展普法宣传活动。12月4日至9日,隆阳区妇联积极配合区司法局先后到潞江镇丛岗村、瓦窑镇舞龙村、杨柳乡联合村开展以“弘扬宪法精神建设法治隆阳”为主题的宪法宣传活动。活动以庄严的宪法宣誓拉开序幕,通过法治文艺表演、有奖知识问答、法治展板、张贴标语、设置咨询台、发放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开展党的五中全会精神、民族政策、法律法规等宣传活动,促进各民族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此次活动共发放各类宣传材料1000余份、平安家庭围裙600个。六是“宪法进网络”,开展公益普法。宪法宣传周期间,隆阳区妇联在微信公众号登载《以案说法·女性维权课堂》、《民法典解读》、《反邪教知识》、《命案防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内容,采取图文并茂的形式,将宪法与生活的联系展现给广大妇女群众。

四、完善制度,加强建设,经常开展接地气的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

一是加强基层普法宣传体系建设。结合在全区开展接地气、聚人气的好家风好家教活动,广泛宣传男女平等宪法原则和基本国策,将保障妇女儿童权益的宣传内容纳入本年度普法计划。通过巾帼普法城乡行、巾帼普法微课堂等载体,坚持网上网下相结合,积极开展适合妇女和家庭特点的群众性法治宣传活动,引导妇女增强法治观念、提高法律素养。将妇女权益保障法、反家庭暴力法等列入普法清单,并专门制作了宣传折页,坚持在各类宣传调研工作中强调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以普法行动提升家风建设,进而促进良好社风形成。让群众知法、学法,增强他们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意识,从侧面推进法治建设。

二是运用媒体开展普法宣传。充分利用区妇联微信公众号进行普法宣传,开设巾帼微普法专栏,对涉及妇女儿童维权的法律法规,通过图文、案例、视频等广大妇女、家庭喜欢的形式进行深入宣传,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同时依托乡镇(街道)等微信平台,进行联动转

三是开发制作和使用普法宣传品。区妇联开发制作平安家庭宣传围裙、环保购物袋等普法宣传品,制作反家暴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宣传折页,普法宣传品宣传面广,内容简单有效,受到了群众的广泛欢迎。

五、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不断强化法治建设作用

一是把普法教育与依法行政结合起来。把普法教育作为推进妇联改革的基础性工作,教育和引导妇女干部不断提高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范围、程序、内容和手段行使权力,履行职责,依法管理机关事务工作,做到不越位、不缺位、不错位,不断提高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水平。

二是把普法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结合起来。认真研究和把握妇女干部思想行为的规律和特点,加强法治教育,发挥好法律对妇女干部行为的强制规范作用。同时加强道德教育,发挥好道德对思想和行为的教育约束作用。建立普法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的长效机制,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开展社会公德、职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形成知荣辱、守法纪、促和谐的崇高风尚。

婚姻家庭辅导方案篇2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王勃的诗读来令人伤感,亦如参加两岸婚姻当事人辅导班中大陆配偶们的心声。相逢即是有缘,对过客如此,何况是同根亲缘的两岸同胞?又怎能因浅浅的海峡阻隔了缘分,搁浅了爱?

大陆“娘家”让爱更坚强

1987年开放两岸探亲后,两岸婚姻也随之出现。截至目前,已有34万多对两岸同胞喜结连理,这一群体还在以每年1万多对的速度增长。随着数量的不断增加,两岸婚姻家庭也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海峡两岸婚姻家庭服务中心副主任范瑜表示,“两岸婚姻本身和普通婚姻一样,大多数是在感情基础上的结合,但它要面对的婚姻以外的问题实在太多了。”

随着两岸民间交往的深入,目前两岸配偶的权益诉求范围已从婚姻缔结拓展到了收养、就业、社保、教育、户籍、出入境等多领域,涵盖到两岸婚姻家庭的各个环节。而与台湾其他外籍配偶相比,大陆配偶在岛内还存在身份取得时间过长、学历采认范围有限,以及不能获得完整的遗产继承权等问题。此外,尚未前往岛内生活的大陆配偶,对于赴台后的生活环境和困难了解尚有不足。

大陆配偶的这些问题实际上早已被关注。在两岸有关部门搭建沟通平台的同时,大陆有关方面也在想办法解决跨海婚恋群体的实际困难。首期海峡两岸婚姻当事人辅导班的举办,就是意在通过面对面的形式,对大陆配偶的相关权益进行沟通和交流。为帮助大陆配偶更好地理解相关政策法规,来自福建省公安厅出入境管理局、省高院、省公证处、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等部门的工作人员,就大陆配偶出入境、两岸婚姻中相关法律问题及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解释与说明。民政部社会事务司婚姻收养管理处许立阳表示要加大对婚姻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增强两岸同胞对婚姻家庭的责任感,并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不少已在台湾岛内生活多年的大陆配偶也认为,大陆配偶不仅需要了解大陆的法律法规,也要了解台湾岛内的一些相关制度。福建省高院“民一庭”副庭长董碧仙并提醒大陆配偶,两岸婚姻在相关法规层面,如财产分割、子女抚养等方面存在差异,假如婚姻亮起“红灯”,要明确在哪里解决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的权益。

辅导班中,大陆配偶们围绕两岸婚姻政策、出入境管理、社会保障等方面提出的问题,都得到了各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的详细解答。其中一些个案问题,由于涉及层面较广,也得到了相关部门的综合协助,给予说明和解释。“这次辅导班的活动对我们有很大帮助,出入境、社保以及大陆对两岸婚姻相关法律规定都是我们这些大陆配偶很关心的问题。我也通过这次辅导班的举办认识了不少和我一样的姐妹,以后去台湾生活大家也可以彼此照顾。希望这种辅导班今后多办,让大陆配偶们可以更多了解当前两岸婚姻政策和制度。”大陆配偶张晓溶对记者欣慰地说。台湾“中华生产党”主席卢月香还建议,希望将来能够在台湾设立针对大陆配偶的办事窗口,帮助大家在台湾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她也希望这种辅导班可以尽快在岛内举办,让身在台湾的大陆配偶也能及时了解到当前的婚姻政策。台湾“中华新住民党”主席陈芷筠告诉记者,这次带来不少姐妹的问题,有关部门对政策的解释和说明,让她心里很踏实,准备把这些对问题的说明和解答带回岛内和姐妹们一起分享。和记者说起这次辅导班的举办,她对记者提到最多的就是“娘家”、“很温暖”。范瑜告诉记者,两岸婚姻家庭服务中心作为大陆配偶的“娘家”,此次开设两岸婚姻当事人辅导班,目的在于对大陆配偶做好辅导工作,为两岸婚姻提供更好的服务保障。她也表示,中心会持续关心和帮助大陆配偶,反映他们的诉求,并协同大陆相关部门,推动两岸婚姻方面的利好政策出台。

台湾“婆家”需正视权益

两岸婚姻可谓“三通”之外的“第四通”,在增进两岸情感与交流中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作用。如何维护、发展两岸婚姻,为两岸配偶谋求共同福祉,已成为不可避免的问题。

鉴于两岸的现状,如何帮助在台大陆配偶维权是大陆相关部门面前的一道难题。大陆配偶在台多处于社会底层,缺乏组织,凭借个人呼吁的力量还远远不够。因应形势,大陆民政部门积极构建两岸婚姻家庭服务载体,2012年相继成立海峡两岸婚姻家庭服务中心、福建省海峡两岸婚姻家庭服务中心、厦门市海峡两岸婚姻服务中心,并开通了海峡两岸婚姻家庭服务网(),以期为两岸婚姻家庭谋福祉。

然而,促进两岸婚姻健康发展,仅仅依靠大陆一方的推动还远不够。国台办交流局张宪春认为,两岸婚姻对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有着积极意义,而其中衍生出的问题,尤其是大陆配偶在台湾生活、工作遇到的一些问题,需要两岸共同努力,互相交流,一起改进,共创两岸婚姻家庭更加美好的未来。

2003年9月,台当局规定,大陆配偶在申请入台、长期居留时都需先行“面谈机制”。而面谈的问题大都很刁钻,经常会涉及夫妻私密生活的细节,其理由是防止“假结婚”。但不少两情相悦的情侣却被难倒,使得大陆配偶无法入台团聚。大陆配偶徐丽娜已是第7次被台当局面谈后拒绝入台。她告诉记者“面谈制度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完全由面试官的感觉判断”。她也感叹,台湾公职部门和社会,给大陆配偶一个基本的尊敬有那么困难吗?台湾中华两岸婚姻协调促进会周池春告诉记者,目前面谈机制导致“入台难”,进而使得不少真心相爱的两岸情侣因此感情破裂,成为台当局人为政策下的牺牲品。她也认为,目前岛内对大陆配偶身份取得时间、大陆高校学历采认范围有限等问题都需要台当局予以正视。作为大陆配偶在岛内自发组织之一的台湾“中华新住民党”主席陈芷筠表示,由于台当局人为政策,加之岛内部分人士对大陆配偶“污名化”,使这一群体在岛内长期处于弱势,几乎每天都会接到陆配求助讯息。范瑜也对记者表示,大陆两岸婚姻家庭协会成立半年来,遇到许多前往求助的两岸配偶,他们共同关注的一个问题就是岛内何时才能全面取消对大陆配偶的歧视。

在大陆方面积极推动大陆配偶权益的同时,台当局在对待大陆配偶问题上也出现了不少转变。2009年6月,台当局修改相关规定,将在台大陆配偶申请身份年限由结婚满8年缩短为6年;由结婚满6年申请“长期居留”后方可申请工作,改为获得“团聚证”并进入“依亲居留”阶段后,无需申请即可工作……“我来台湾15年了,现在我们大陆新娘的待遇好很多了,过去蛮委屈的。”在桃园石门水库开设度假村的大陆配偶张丽娟如此说道。大陆配偶罗秋娣和她的看法一样,大陆的发展对我们帮助很大,大陆新娘的地位在不断提高,但我们更希望同岛内外籍配偶一样,可以享有更多该有的权益。

婚姻家庭辅导方案篇3

2015年5月29日,喀什师范学院正式更名为喀什大学,定位为多民族、多学科、多形式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大学。我校法学本科于2002年招生,在学校“以教学为中心,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生命线,以培养合格人才为目标”办学思路的指导下,坚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培养了大批法律人才。对法学本科生而言,婚姻家庭法学是应用性和实践性较强的一门课程,旨在通过理论学习及应用,使学生系统掌握基本理论和制度,理解和熟悉相关的法律规定,培养学生运用相关理论和法律规定分析、解决婚姻家庭问题的能力。说过:“婚姻法是关系到千家万户、男女老少切身利益的,是普遍性仅次于宪法的根本大法。”从1950年我国第一部婚姻法的颁行,到1980年婚姻法,再到2001年的修正,以及司法解释的相继出台,《婚姻法》在调整婚姻家庭关系、维护社会稳定与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喀什地区社会经济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种因素综合作用催升了离婚率。通过调查得知,在喀什地区某基层法院2015年处理的民事案件中,婚姻家庭类案件已略超50%①,其中涉及的人身、财产关系和孩子抚养、妇女权益保障等已成为喀什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迫切需要相关法律人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高校法学教育的目标与方向,作为新疆南疆的领头高校,培养熟悉《婚姻法》和擅长处理婚姻家庭案件的高素质法律人才成为摆在我校面前的一道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就培养高素质法律人才而言,现代法学教育在传授法学理论知识的同时,应以提高学生的法律实务能力,培养实用法律人才为己任。就法学专业而言,主要是指采行能力为重的培养模式,丰富社会实践,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应用、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②教育部教高[2007]2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继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然而,我校法学教育目前面临十分尴尬的局面:一方面,新疆尤其是南疆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大量掌握法学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另一方面,学生不能很好地应对社会需求,实践、应用能力不足。从这个角度说,我校婚姻家庭法学教学改革值得密切关注与深入研究。

二、我校婚姻家庭法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认识不到位。比较而言,传统的填鸭式理论教学模式对教师的要求不高,照本宣科,或推崇漫无边际的聊天,或沉迷于讲演,期末结课时即是教学任务完成时,至于学生学了什么、学到什么,在所不问。结果是学生学了后篇忘前篇,讨论不会,模拟法庭不练,法律规定不理解,为了考试死记硬背,考完就忘完,工作中一窍不通。究其原因,在于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认识不到位,教学不仅要授人以鱼,更应授人以渔。(二)教学内容陈旧狭窄。教学内容陈旧狭窄,首先局限于教材,教师往往习惯于数年使用同样的教材,一般不轻易更换;其次,教学内容局限于婚姻家庭法的历史发展、基本原则、婚姻的成立与效力、婚姻的终止、收养、法律责任等;再次,欠缺亲属关系与继承方面的内容,受课时所限,只能穿插在个别案例中讲解;最后,教师的实践、创新能力不够,未立足喀什实际及充分利用本地资源,课堂缺乏色彩。(三)教学形式单一。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习惯于教师满堂灌、学生埋头记的模式,课堂教学大多为理论讲授,偶有案例,也仅是为了辅助学生认识一些难懂的理论,实践教学尚未独立,也未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开展实践教学,更别提校外实践的开展了。(四)课程设置与安排不尽合理。在我校法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婚姻家庭法学是一门选修(限选)课程。受语言和风俗习惯等影响,该课程分别由民汉教师授课,且在不同的学期开设,民汉班学分和学时存在较大的差异,课时短缺,且均为理论课时,未设置实践课时。民汉师生相互之间交流不够,特别是在实践活动方面缺乏合作。这些都给民汉班级的授课、交流与合作带来一些问题,既影响教学效果,也不利于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五)师资科研薄弱。除进修、读博等,法学教研室在岗民汉教师不足十人,师资力量十分薄弱。其中,仅有两名民商法学研究生,但研究方向均非婚姻家庭法学。汉语班一直由法学其他专业的教师授课。教师中执业律师寥寥,鲜少专注婚姻家庭类案件。因此,教师自身欠缺实践,解决婚姻家庭案件的经验不足,不能很好地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此外,有关婚姻家庭法学的科研成果不多、不精,难以实现科研促教。(六)考评机制滞后。学生一学期学完婚姻家庭法学课程,虽有平时成绩,但主要看期末成绩,导致有的学生比较功利。因此,考评机制的滞后不利于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实践活动。而在职称压力下,教师过多专注于科研,不能、不愿将大量的时间用在教学上,这对课程改革及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是十分不利的。

三、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指向改革我校婚姻家庭法学教学

(一)教学目标再梳理。法学教育的生命力在于实践性,对婚姻家庭法学这门课程而言亦是如此。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前所述,现今南疆社会经济的发展,渴求“用得上、下得去”的法律人才。这不仅指掌握了多少法学知识,应主要突出学以致用的能力,而如何培养应用型的法律人才理所当然地成为我们应当坚持不懈并努力实现的教学目标。(二)更新拓展教学内容。更新拓展教学内容,可以选择一本婚姻家庭法学教材作为主教材,其他为教师备课之用,以采各教材的长处,做到教学内容丰富化。同时,选择合适的教辅、案例集、习题集也很重要。合理适用PPT、视频教学,实现课堂教学动态化。增加继承法、亲属法内容,引入伦理学和社会学观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家庭观,注重女生“四自”教育。充分利用喀什本地特色和资源,为教学增添一些民族特色、地方特色。众所周知,喀什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主要有维吾尔族、汉族、塔吉克族、回族、柯尔克孜族等31个民族,西部与塔吉克斯坦相连、西南与巴基斯坦接壤,周边邻近国家还有吉尔吉斯斯坦、印度等,发展了特有的经济和文化。可以由民汉师生合作调研,取得关于民族婚姻家庭的第一手资料,对民汉婚姻家庭关系进行对比,适当介绍一些涉外婚姻家庭案件以及国外法律的相关规定。(三)多种教学方式齐下并用。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推行实践性教学已成共识,这需要多种教学方式齐下并用,即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综合交叉运用多种实践教学方式;不仅仅针对课堂,法学教育更广阔的天地应在社会实践中,还要融合其他资源,借助其他途径,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逐步培养学生像法官、律师、检察官一样思考。这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改革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让实践教学成为一种独立、优位的教学方式。而且眼光不能局限于一学期教与学任务的完成,要把学习和运用放到更长远的时间中。1.课堂实践主要采用案例分析、分组讨论、开展辩论赛和模拟法庭、表演节目等方式。传统的案例教学无非是教师在课堂上讲读一些案例,让学生发表意见,最后由教师总结,但选编的案例大都体现了编排者的意志,教师让学生思考、发言无非是考查学生是否掌握了某个知识点,追求的是正确答案。改革后的案例分析,应有教师自身参与的案件,让学生“看到”当事人提供了哪些证据,在举证、质证、辩论阶段如何抗辩等,逐步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可以选择大学生婚恋、同居方面的热点问题,展开分组讨论、辩论赛和组织节目表演,让学生在讨论、辩论和角色扮演中思考、成长,切实认识到婚姻不是儿戏,从而树立正确的婚恋家庭观。指导学生面向全校公开举办模拟法庭,以及开展模拟法庭竞赛,充分利用我校新建的数字化模拟法庭,邀请法官、律师作精准化的指导,在锻炼学生胆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思考、解决问题、应用知识的能力。2.课后(外)的应用课后(外)指导学生参加社会调查、法律咨询、法院旁听与实习,有目的地培训学生的法律思维和应用能力,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分析和解答活生生的案例。在解答法律咨询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向教师求助③,教师可以点开云雾,帮助学生扫除思维上的障碍,传授分析案件的思路。学生可以先在学校作关于大学生婚恋、同居方面的调查,再逐步与外界打交道,培养与人交流、为人处世的能力。为避免旁听流于形式,教师要提前和法院沟通,要求学生事先做准备,查询相关案例,回校后组织讨论,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组织学生开展模拟法庭④,培养学生的协调、表达、应用能力,增强团队意识。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经常提示该案例,以巩固学生的认识。深入指导专业实习,不仅包括学生记录庭审笔录的准确性和速度,还要引导学生分别站在法官、原告、被告的角度去思考。在实习结束后,指导学生面向全校开展经验交流。3.其他资源和途径的利用教师在布置作业或在期中布置写作时,应尽量避开教材和书本,到广阔的社会中选择热点问题、疑难案例,培养学生查找资料、分析和思考问题的能力,为写作毕业论文和申报课题做准备。在写作毕业论文和申报课题时,婚姻家庭法学的选题往往受到较多学生的青睐,如“80后”、“90后”离婚案件的原因及启示,婚姻家庭法在喀什少数民族中落实状况研究⑤。现今学生大多为“80后”、“90后”,独有个性,透过“80后”、“90后”离婚案件,可以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婚姻家庭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婚恋家庭观,并通过自身积累的诉讼技巧、调解策略帮助周围的家庭,为社会和谐作出一些贡献。而为完成课题,学生需要进行问卷调研、数据分析、报告写作等,会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分析和写作能力等。另外,应充分利用诊所课堂,其与众不同之处在于法律人像医生一样诊断当事人的疑难杂症,学生接触真实案件,教师传授办案经验,还可以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在体验人生中提升实践、应用能力。(四)改革课程设置与安排。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宜将婚姻家庭法学课程确定为法学本科生的必修课,统一民汉班级的学分和学时以及开课时间,将汉语班的学分、学时分别至少提高至3和54,又从理论课时中分出一部分作为实践课时,建议初步确定理论部分36学时,实践部分18学时。这些改革措施也有利于民汉班级和教师间加强交流与合作。(五)提升师资和科研水平。教师要不断提高对自己的要求,包括学历、兼职、进修、科研等方面。努力读取博士,根据意愿选择婚姻家庭法学作为研究方向,以弥补师资欠缺。努力考取律师执业资格,提升实践、应用能力,争做“双师型”教师,为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积极响应“”,到公检法司等实务部门学习锻炼,同时聘请法官、检察官、律师到我校任教,加强理论与实务的互通。积极参加进修、学术会议等,多合作申报婚姻家庭法学课题,写作质量较高的论文,提升科研水平,以科研促教。(六)改进考评机制。关于学生的考评机制,要细化平时成绩,由原来主要考查课堂秩序和理论知识的掌握,转向着重考查应用能力,即参与实践的次数、程度与效果,且加大平时成绩的比例,由原来的30%提高到50%,降低期末成绩的比例,避免以一次考试决定学生的总评成绩。鼓励教师积极投身于教学工作,科研教学两手抓,在评先选优、评定职称时,同等条件下予以优待。

总之,随着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的召开,喀什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我校应不断改革和提升法学教育,培养出更多“用得上、下得去”的应用型法律人才,服务于南疆社会经济发展,为新疆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做出更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汪铁民.两次主持联席座谈会讨论婚姻法草案.检察日报.2014-03-03.

[2]杨大文.婚姻家庭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3]段冰.浅析法学实践教学体系的重构.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

婚姻家庭辅导方案篇4

关键词 家庭 冷暴力 精神暴力

作者简介:齐慧玲,兰州大学法学院法律硕士。

一、家庭冷暴力的定义

“家庭冷暴力”是指夫妻在产生矛盾时,是对另一方表现较为冷淡、轻视、放任和疏远。是对家庭成员采取非暴力形式而是通过精神暴力的形式表现出来。这种暴力一般表现在夫妻之间矛盾虽不诉诸武力,但却通过暗示的威胁、言语的攻击,在经济上和性方面进行控制。彼此有意用精神折磨来摧残对方,使婚姻处于一种长期的不正常状态。这种精神上的折磨和摧残,甚至比肉体伤害更可怕。其明显特征是漠不关心对方,将语言交流降低到最低限度,停止或敷衍性生活,懒于做一切家务等等。很多离婚案件的前奏就是家庭冷暴力。造成家庭冷暴力的直接诱因有第三者插足、婚外恋、重男轻女、性格不合、女方失去生育能力等等。家庭冷暴力作为一种隐形暴力形式,造成的伤害绝不亚于显性暴力,甚至还会造成精神隐疾。受到冷暴力对待,女性大多有委屈感、被控制感,感情变得脆弱、易激动,心理上常常处于孤独状态,健康受到极大损害;被冷暴力折磨的男性,往往因此变得多疑、自私、自卑、不愿与人交流 。由于冷暴力既不见血也不见伤,是典型的隐性暴力,因此很容易被当事人用“我们在闹别扭”一语带过,而忽视了它对自己的身心所产生的巨大伤害。事实上,研究显示,在出问题的婚姻当中,冷漠不语比大吵大闹对婚姻的伤害更大,更容易导致婚姻破裂。

二、家庭冷暴力的特征

(一)家庭冷暴力存在的普遍性

当下一个无法避免的问题就是家庭暴力,然而作为重要部分的冷暴力也以一种无法阻挡的发展趋势侵袭着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据调查相关数据显示,在我国所有家庭都或多或少会存在家庭冷暴力的现象。中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刘吉吉对我国大城市的两千多个家庭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有93%的家庭对自己的婚姻质量不满意,70%以上的家庭都有过或正处于不同程度的冷暴力现象。社会调查显示:在3500多个发生在浙江、湖南、甘肃三个省份的家庭暴力中,有88%的矛盾家庭中夫妻二人互相不说话,60%以上的矛盾家庭中丈夫对妻子不闻不问,甚至有的家庭中的丈夫不准妻子与异性进行普通的交往,对妻子的经济实行严格控制,更有甚至夫妻二人长期没有性生活。从中我们发现冷暴力问题愈演愈烈,侵蚀着和谐的家庭生活,已经成为了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弊病。

(二)家庭冷暴力发生的隐蔽性

随着大众法律意识的增强,当家庭中发生诸如拳打脚踢的热暴力时,受害一方往往会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于是一些人会采取一种更为隐蔽的方式,比如用冷暴力来消极冲兑发生在夫妻二人之间的矛盾,大多数表现形态是冷淡、疏远、互相不关心、看不起对方、放任对方的行为,侵犯对方的精神和心理受到严重伤害。同时对于冷淡、放任、疏远以及漠不关心等这些心理概念难以给出精确的定义而且因人不同也会以不同的状态表现出来。在家庭“冷暴力”行为当中,通常施暴者大部分是男性,而受害者一般是女性。家庭冷暴力大多发生于家庭内部,其实施的时空也有很大的隐蔽性,一般很难为家庭成员之外的人所获知。相对于热暴力而言,冷暴力给予受害者往往是精神上的伤害,而精神伤害很难像热暴力一样在身体上留下伤痕。因此这种主观性和隐蔽性就造成了相关人员对受害者伤情鉴定困难,所以要做出正确、合理的裁定也极为艰难。

(三)家庭冷暴力后果的严重性

夫妻双方是家庭关系的主要成员,在家庭生活中占据了主导地位。核心家庭数量增多,逐渐取代了大家庭慨念。随着家庭人口数量的减少和代际间关系的简单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减少了代际之间的冲突,逐渐性地缓和了大家庭的矛盾,但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其中之一便是夫妻之间家庭冷暴力的发生。当发生冷暴力时夫妻间感情受到伤害,会使受害一方寻求新的情感寄托和慰藉,易发生婚外情、婚外恋,致使家庭矛盾进一步恶化,使得家庭关系僵化和复杂化,最终导致婚姻的破裂。另一重大的影响就是严重阻碍孩子的成长,一项调查显示:家庭不温暖的孩子出现了种种毛病, 一半以上成绩下降,五分之一不爱回家,十分之一性格严重扭曲,甚至会沦为少年犯。也有研究表明,在冷暴力中长大的男孩成年后虐待女性的可能性比非冷暴力家庭中长大的孩子高15倍。长期生活在一个扭曲的家庭中生活的,会导致孩子的性格发生严重扭曲,导致孩子孤僻、自卑、忧郁、行为上表现为偏激、懦弱、自残、古怪、与人沟通有问题等等。

三、家庭冷暴力的防治措施

鉴于家庭冷暴力存在的普遍性、发生的隐蔽性、后果的严重性、存在的长期性和克服的困难性等,我们需要综合使用各种社会资源和方法来解决此问题。

(一)出台相关的法律文件

我国《婚姻法解释一》第一条对“家庭暴力”中的热暴力进行了界定,但可以看出对精神暴力和性暴力领域这两个家庭暴力其他两个方面没有谈及。法律对家庭冷暴力并没有做出明确的界定,从法律中也找不出关于冷暴力的具体法律条款。我国对于家庭中的冷暴力行为只是简单地在道德层面予以谴责,法律上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这使得保护家庭冷暴力中的受害者只是一纸空文。同时我国《婚姻法》规定:家庭暴力还包括精神伤害,受到精神伤害同样可以到妇联等相关部门投诉。但是家庭冷暴力具有隐蔽性,相对于身体上的伤害而言,精神残害并不会在身体上留下伤痕,所以即便是向有关部门投诉也很难取证。在司法实践中,即使构成犯罪但家庭暴力的刑事案件一般都量刑很轻,施暴者相对得到的惩罚也比较轻,受害者的合法权益就很难得到保护。因此,为了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使其尽快脱离家庭冷暴力,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出台相关法律文件对家庭暴力的定义、行为方式、惩罚措施、救济途径等方面进行完善,所以制定相关方面的法律条文就迫在眉睫。 (二)规范和完善其他救济途径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43条规定:“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家庭成员,受害人有权提出请求,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以及所在单位应当予以劝阻、调解;对正在实施的家庭暴力,受害人有权提出请求,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应当予以劝阻。”因此当婚姻家庭生活中发生诸如暴力或虐待问题时,受害方可以向居委会、村委会及所在单位请求援助。然而就现状看来,存在于我国用来反对家庭暴力的各级社会援助机构是我们平时常见的调解委员会、村委会、居委会、妇女联合委员会及各级政府内管理儿童妇女工作的相关机构,但是这些社会救助也凸显出一些问题,例如反家庭暴力力量不统一,协调能力差,缺乏专业群体参与,工作内容较简略等。对于此种现象,在一些家庭冷暴力严重的地区,法律可以授权政府在设立特定专门的组织进行一系列的法律援助和法律救助,在社区成立机构,并安排专职人员进行法律帮助,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对普通群众开展宣传教育工作抗衡家庭冷暴力,对在家庭暴力中受到伤害的一方进行一定程度的救济。婚姻家庭咨询师这一行业兴起于2007年,是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批准的,若婚姻咨询师想要进入这一领域从事相关专业服务,他们必须得经过专门婚姻家庭领域的规范化培训,才可提供理论层次的帮助来辅导那些普通生活中遇到了恋爱、婚姻、家庭生活问题的求助者。婚姻家庭咨询师的安抚和帮助可以尽量地减少家庭矛盾并对已经造成不可挽回伤害的受害者进行心理辅导,进而让受害的一方早日摆脱摆脱家庭冷暴力对其造成的心理创伤。婚姻家庭咨询机构在西方国家以及香港、澳门、台湾地区非常普遍也非常流行,设有普通人所需要的各种相关专业,及时有效地为普通人进行服务,解决人们人们在婚姻中遇到的各种困惑。所以,婚姻家庭师有巨大的潜能供我们挖掘出来进一步挖掘,我们必须找到婚姻家庭咨询师的巨大社会调和力,向全社会服务并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一旦将婚姻家庭咨询师配备在各个市州县的社区、妇联、法院、民政部门,成立一个专门的机构,专业性地辅导趋向于解散的婚姻和家庭,有效地安抚、慰藉对家庭冷暴力中受害者的心理创伤,才能有效避免因家庭冷暴力而引发的未成年人犯罪及婚姻犯罪事件的发生。

(三)夫妻双方应加强沟通与交流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在不断地加快又加快,社会上各行各业的竞争也在越来越激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微妙复杂,大多数人面对生活压力举手无措,不知道怎么样去解决婚姻问题,只能通过家庭冷暴力宣泄自己在生活和工作中的负面情绪。从相关的调查中不难看出,现在面临家庭冷暴力的不仅仅是家庭主妇,更多的是职场女性,其中不乏高级知识分子、白领、公务员,而且其丈夫是与其在统一社会阶层的人群,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体面的职业以及良好的教育背景。冷暴力出现在这种家庭大部分情况下归因于社会生活的快速运转节奏的加快及巨大的生活压力。高速运转的的工作环境造就了巨大的工作压力,而这种压力无处释放,回家后疲惫的身心又不到为慰藉,缺乏必要的沟通与关怀,矛盾或冲突由此而生。想要这种家庭情况得到预防和缓解,需要夫妻二人的齐心协力、共同沟通、积极主动处理,才能释放负面情绪,多注重关心照顾对方,可以以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加强沟通理解、相互包容支持,寻求合理渠道抒发在高强度和高运转下形成的生活和工作中的压力。

四、 结语

婚姻家庭辅导方案篇5

 

关键词:婚姻法  离婚制度   夫妻财产制度

我国原《婚姻法》对于稳定婚姻家庭关系、保障和发展家庭关系建设、促进社会发展曾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婚姻家庭关系呈现出新的特点,旧婚姻法的缺陷日益显露,已无法适应社会的需要。新婚姻法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出,它的出台较好地弥补了1日婚姻法中的不足之处,作出了一些符合杜会要求的新规定,可以说新婚姻法是一部更为科学、更为系统的法规,具有很强的操作性。本文主要就婚姻家庭关系中的离婚制度及夫妻财产制度的相关内容进行论述,提出拙议,以求教于大家

     一、夫l的离婚制度

传统上我国的婚姻一直处于超稳定状态,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离婚率呈上升趋势,对于婚姻的聚合与解体已经很难茼单地评判好或不好。因此,新《婚姻法》对离婚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是面向2l世纪的婚姻家庭法的重要内容之一。笔者首先就离婚的法定条件进行论述。

(一)修改前的离婚法定条件

1980年实施的婚姻法对离婚作了明确规定:人民法院在审理离婚案件时,应当进行调解;如夫妻感情确已破裂,经调解无效.应予离婚也就是说,法院在对要求离婚的当事^进行判决时,是以“夫妻感情确已破裂为准于离婚的唯一标准。这一规定在一定时期内和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调整婚姻家庭关系的实际需要。因为它一方面沿用了I950年制订婚姻法中的“自由离婚”原则;另一方面又确立了“破裂主义”原则。同时,在教育人们树立正确的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观方面,也起到了推动和促进作用,这已为十几年来的实践所证明。

但是,髓着时间的推进和社会条件的改变,尤其是向社会主义市场经薪体制转轨以来发生的一系列的变化,这一规定的不完善之处就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从婚姻的法律特征看,单以“感情破裂作为离婚的法定条件,不能体现婚姻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2)从立法形式上看,它是采取概括式规定,不利于法律的适用和遵守。(3)在内容上单以“感情破裂作为准予离婚的唯一标准,具有超前性.不能真实反映我国当前的婚蛔状况。

(二)修改后我国的离婚形式和离婚法定条件

为了适应当今社会条件的变化和发展,保障公民婚姻家庭权益的需要,新《婚姻法》本着保障离婚自由,但又反对轻率离婚的指导思想,总结了20年来的实践经验,对我国离婚制度从立法上加以确认和补充。

1.关于协议离婚制度

我国修改前的《婚姻法》第24条规定:“男女双方自愿离婚的准于离婚。双方须到婚姻登记机关申请离婚。婚姻登记机关查明双方确实是自愿并对子女和财产问题已有适当处理的应即发给离婚证”但由于此条规定中的……双方须到婚姻登记机关申请离婚……”,“须到”二字力度不够;另则“适当处理的古义摸糊不清,不利于实践中正确适用法律,也不利于督促婚姻登记管理机关履行监督职责因此,为维护协议离婚的严肃性,保护当事^的合法权益修改后的《婚姻法》在原《婚姻法》的基础上,针对以上两点作如下规定:(I)进一步规定协议离婚的实质要件。重申双方当事人同意离婚的意思表示必须真实、自愿;双方就离婚后对子女的抚养、教育的权利和义务要达成协议,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判决;双方就离婚后有关共同财产的分割,共屙债务的清偿,一方是否需要另一方予以经济帮助等事项要达成协议,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判决。(2)强调了协议离婚的形式要件。修改后的《婚姻法》将原规定中的…-双方须到婚姻登记机关申请离婚……改为“……双方必须到婚姻登记机关申请离婚…·-”,其中强调必须”二字,有其一定古义:申请离婚登记,不适用有关的规定。申请离婚登记,夫妻双方必须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如一方或双方当事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或无民事行为能力的,都不适用协议离婚。以上有关协议离婚的重申与补充,有利于保护妇女和子女的合法权益,便于双方当事人较自觉遵守和履行。

2.关于判决离婚制度

修改前的《婚姻法》第25条第2款规定“^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应当进行调解,蛔感情确已破裂,调解无效,应准予离婚”从这一规定中不难看出,破裂主义在诉讼离婚的法定条件中只有原则性的概括,没有具体的列举,给执法带来困难和主观随意性,“感情破裂”在理论上的局限性和实践中的不足之处也显露出来。对此新《婚姻法》在原基础上作如下补充:(I)重婚或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2)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3)有、吸毒等恶习屡教不改的。(4)因感情不和分居满二年的。(5)其他导致夫妻感情破裂的情形。一方被宣告失踪,男一方提出离婚诉讼的,应准于离婚。

笔者认为,修改后的《婚姻法》使离婚条件具体化这不仅在立法技巧上,采取概括性规定

与具体倒示相结合的办法,而且使判决离婚的条款更科学、更规范、更具有操作性。其理由有:(1)采取概括性原则规定与列举离婚理由相结音,是离婚立法的发展趋势,儿国外离婚立法看.有许多国家都采取了这一方法,在实际运用中,起着相辅相成的作用(2)从婚姻的本质来看,婚姻是男女两性精神生活、性生活与物质生活的共同体,感情的交流只是夫妻精神生括的一部分并不等于也不能代替掏成婚姻本质的另外两方面。婚姻的破裂并不只是感情的消失,只有上述三方面的内容都遭到了破坏,才意哮着婚姻的崩溃和死亡。(3)感情作为人们的一种心理状态,属于精神生话的范畴,不是法律调整的对象,将“夫妻感情破裂”与具体理由相结合,我们就不再是用主观标准评价婚姻关系,而是用客观标准来认定它的现状,从而对应否准予离婚作出正确的判断。(4)将概括性原则规定与列举离婚理由结合起来,可减少审判人员判案的随意性,更好地维护公民合法的婚姻权益由此可见耐离婚制度进一步的确认和补充.填补了过去立法中的空白,提高了《婚姻法》的可操作性。

二、夫妻时产制

夫妻财产制是婚姻家庭关系的一项重要内容,修改后的《婚姻法》儿不同的角度对夫妻财产制的构建怍出了很多增补规定。笔者针对修改前后的我国夫妻财产制谈几点看法。

(一)修改前的夫妻财产制

修改前的夫妻财产制是杜会主义计划经蒋背景下的产物,反映了当时的经济体制和城乡家庭时产关系的实际状况。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孕育和发展我国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以公有制为主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局面。198o年颁布的婚姻法,一方面继承了195o年婚姻法中贯穿的男女平等原则,另一方面又突破了原有法律的局限性应当指出,经过20年的社会变迁和经济结构的转型,原《婚姻法》中所规定的夫妻财产制潜在的不足和不适应性已经逐一显现出来。

(二)修改后我国的夫妻财产制

婚姻家庭辅导方案篇6

 

关键词:夫妻财产制度 夫妻共同财产制度 夫妻专有财产制度 夫妻约定财产制度

夫妻财产制度,又称婚姻财产制度,是关于夫妻婚前财产和婚后所得财产的归属、管理、使用收益、处分以及债务的清偿和婚姻解除时财产的清算等法律制度。[1I1981年《婚姻法》(以下简称旧《婚姻法》)第十三条对比作了概括性的规定:“夫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归夫妻共同所有,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这就确定了以共同财产为主,约定财产为辅的夫妻财产制度。

这种高度概括性的规定是与改革开放前中国的社会历史条件和家庭生活状况相适应的。在中国社会已经发生巨大变革的今天,人们的婚姻家庭观念和婚姻家庭关系都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变化,一方面家庭观念淡化,家庭凝聚力减小,夫妻关系动态的唯一性和排他性在实践中不断受到挑战,离婚率上升,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家庭财产出现了价值高档化,品种多样化.所有权复杂化和消费途径多元化的特点。人们的财产权利意识不断增强,基于这些变化,上世纪9O年代以来,修改《婚姻法》,建立新型夫妻财产关系的呼声日益高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多次总结专家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了《婚姻法》修正案,随后最高人民法院又作出了相应的司法解释,对有关问题进行了具体而明确的规定。修改后的《婚姻法》(以下简称新《婚姻法》)对婚姻家庭制度的许多方面予以发展和完善。对夫妻财产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以法律条文的形式明确地界定了夫妻共同财产的范围,创立了夫妻专有财产制,健全了夫妻约定财产制,本文拟就以上问题提出看法,以求抛砖引玉。

一、明确了夫妻共同财产的范围。完善了夫妻共同财产制度

夫妻财产是夫妻关系中的重点,夫妻共同财产是夫妻财产关系中的重点。旧<婚姻法》规定的“夫妻双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归夫妻共同所有”的夫妻共同财产制度,对改革开放以前和改革开放早期的中国来说是合乎国情的。因为当时人民并不富裕,劳动所得除供家庭人口的生活以外,所剩无几,所以大多数人没有清晰的财产权利意识,没有夫妻财产与家庭财产区分的意识,甚至夫妻财产分别所有往往被视为感情破裂的征兆,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们收入渠道的丰富化和多元化。除劳动之外,多样的投资活动日益蓬勃发展,接受继承和赠与的财产普遍存在,家庭财产逐渐丰富有余。夫妻之间要求设立分别财产或设立更为详细的所得共有制Et益膨胀,其目的在于保证个人更自由地从事经济活动而不受配偶的干预。也在于个人划分家庭债务和个人债务的连带责任的需要等。在旧体制下形成的旧《婚姻法》对夫妻共同财产的范围规定不够确切;使之越来越难以解决在新的形势下,特别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出现的纷繁复杂的夫妻共同财产而引起的纠纷。

根据旧《婚姻法》的规定夫妻关系在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是夫妻共同财产,即婚后所得共同财产制,从理论上讲,这一概念是明确的,但是夫妻共同财产具体范围包括哪些,夫妻共同财产与夫妻个人财产有何区别联系等总是无法解决,实践中因此而引发的纠纷也屡见不鲜。为解决争议,最高人民法院曾于1993年作出了司法解释,试图界定夫妻共同财产的范围,但这一些解释在实践中难以贯彻执行,一方面,该解释自身存在着许多不足,其中有些条款本身就违背了法理.另一方面,由于它并非由最高立法机关作出,而是由最高司法机关作出的,因此实践中只能对个案的审理有一定的帮助而不利于对夫妻家庭的普遍指导。因此,在新《婚姻法》中,立法者明确以法律条文形式,以列举和归纳的方法确定了夫妻共同财产的范围,这是婚姻家庭立法方面的一大进步。

新《婚姻法》第十七条规定了“夫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下列财产为夫妻共同财产,(1)工资、奖金;(2)生产经营的收益;(3)知识产权的收益;(4)继承或赠与所得的财产,但遗嘱或赠与合同中确定归夫或妻一方的除外;(5)其他应当归夫妻共同所有的财产。”综观本条,我们可以对以下问题予以明确:

婚姻家庭辅导方案篇7

婚姻地震了,并不意味着当初的选择错了

《南都娱乐周刊》主编在微博上发出的“周一见”话题博文,一脚踢爆了“文章出轨门”。不少网友立刻感叹马伊当初“瞎了眼”,养了文章这只“白眼狼”。可是,婚姻地震真的就代表一个人若干年前的选择错了吗?

2005年马文恋情曝光时,马伊已是风生水起的一线女星,文章还是到处跑龙套的小演员。虽然二人事业发展和年龄差距比较大,在外人看来属于女强男弱,但并未妨碍两人热恋并于2008年步入婚姻殿堂。从表面上看,文章仅仅是靠坚决而猛烈的追求,才俘获了马伊的心。但是他们结合,真的只是未经深思熟虑的“头脑发热”的选择吗?显然不是。

男女之间建立亲密关系,必须经历了解、关心、依赖、双向互动、共享、信任和承诺这7个步骤。文马两人在电视剧《锦衣卫》的合作中结识,但真正让两人相互了解、欣赏和双向互动的,却是在电视剧《奋斗》中。合作《奋斗》一剧时,马伊认可了文章的才华,两人“戏里戏外都是情”,让赵宝刚导演都“有点不能接受”。在进一步交往中,马伊被文章的勇气打动。两人事业发展和年龄差距那么大,周围朋友都不看好,文章仍不放弃,用实际行动让大家转变了看法。这也让马伊对他更加信任。直到两人都把对方介绍给了父母,可以说,他们的关系已经进展到承诺的地步。

从婚姻管理的角度来说,衡量两个人是否适合结婚,还可以使用一个“3A3L模型”。3A,是AIM(人生目标)、 ATTITUDE(对世界的态度)、ASSISTANCE(双方互);3L,是LIKE(喜欢兴趣爱好)、 LEVEL(阶层)、LOVE(爱)。

从这个“结婚3A3L模型”来看,3A方面,两人都想做大明星,两人都是积极勇敢的人,两人都能满足彼此的心理需求。3L方面,两人都喜欢音乐和车,两人学历、院校、专业都相当,彼此都爱对方、都有几段恋情。差别只在事业、年龄、原生家庭环境以及爱的方式。因此,当初马伊和文章结婚是比较匹配适合的,虽然他们之间也有不少需要调和的差异和冲突。现在文章出轨,这场“事故”显然是他们婚姻管理懈怠的结果,而不是当初选择的后果。

婚姻管理懈怠造成的

脱轨事故

要想维护家庭幸福长久稳固,最重要的是夫妻“步调一致”、共同成长,构建强大的婚姻共同体。马文发生婚姻危机的原因就是两人在婚后没有共同成长,在建立共同体方面出现了偏差和懈怠。

第一,事业上,马伊在2008年结婚后,只推出一部力作《风和日丽》,更多精力都花在生育女儿方面。而文章呢?力作接二连三,甚至演而优则导。事业的迅猛发展,满足了文章渴望成功的内心需求,也满足了马伊希望丈夫更强的内心需求。但是马伊的事业停滞不前,却无法满足文章对妻子仰望的需求。马伊也一度感慨:“如今和文章一起上街,被认出的概率有90%;很多时候,别人是先认出文章。”当马伊不再是事业上的“马司令”,便不再能驾驭冲劲十足的“文章同学”。

第二,情感沟通模式上,他们夫妻的情感模式是崇拜型或者家长型。马伊婚后在电视访谈中讲到,一遇到冲突矛盾,文章就很快道歉,然后她便理性分析处理。恋爱时两人在情感上属于不平等状态,结婚后,两人仍未改变这种状态。当文章在事业上已经超越马伊时,夫妻情感沟通模式未变化,没有朝夫妻平等发展,自然会出现问题。

第三,感情警戒上,从马伊第一次怀孕开始,文章每次有新作品拍摄或者上映,都会传出绯闻,而且大都有照片公布。但是马伊始终表现得“完全信任”,任事态发展。虽说明星夫妻绯闻总是难免的,但是不设情感警戒线,给的信任越多越容易误判。

第四,婚姻共同体上,文马夫妻婚后第二年便生了大女儿。第一次当妈妈的马伊全身心扑在孩子身上,从这时开始,文章对妻子的评价也更多的是说她是个“好妈妈”。马伊养育孩子期间,文章电影拍了14部,电视剧12部,只有2013年的《小爸爸》是和马伊合演。文章和姚笛倒在电视剧《失恋33天》和《裸婚时代》中有两次合作。文马夫妻日常聚少离多,感情难免生分。

“周一见”之后,婚姻危机

如何处理

婚姻危机出现后,首先要找出原因,并判断是什么样的危机,最后才能提出危机解决方案。

文马之间为什么会出现婚姻危机呢?除了他们在婚姻管理中的懈怠之外,还要分析他们各自的人格及原生家庭环境。从马爸爸为女婿开脱的长微博及一些报道来看,马伊家是一个典型的上海知青家庭,父母是被耽误的一代,中年下岗,生活艰苦。弱势的家庭环境导致马伊从小就非常努力,懂事、理智,很会体贴人。文章则出身公务员家庭,经济条件相对比较好,但父母同样传统而保守,望子成龙,对文章管教极严。严格的父母往往不太会尊重孩子的感受,因此就导致文章比较叛逆,脾气暴躁,甚至身上带有痞气―反感权威,却又渴望被强大的人物关心体贴。这正是马伊的人格特征,于是一方面,他们因对方人格中自己缺失却渴望的部分相互吸引;一方面又会不可避免地产生冲突和挣扎。

文马婚姻危机的表象是“小三儿”入侵。可是这段婚外情真的牢靠吗?以“南都”曝光的“证据”图片来看,姚笛表情活泼,动作很多、很大也很亲昵;文章却包裹严实,肢体僵硬,表情冷漠,两手揣在口袋。他很警觉,生怕被人发现,甚至比较排斥在公共场所有亲密动作。从肢体语言上就能看出,这段婚外情并不牢靠。从对这段恋情进行投入与收益分析,就不难发现:姚笛的收益是疯狂地享受了一段与“成功男人”的爱情,可能还会为她带来成名的机会;而文章呢?除了婚外女人带来的新鲜感和刺激外,他的投入极大,不仅是失去明星的声誉,还有婚姻、孩子、家庭及财产。所以,文章对这段婚外恋情肯定是有所保留和充满警觉的。从恋情曝光后,文章表现出的道歉态度和马伊家庭表现出的接纳态度来看,文章要选择回家。

那么,适合这对明星夫妻的危机解决方案是什么呢?

第一,文章真正道歉。发一条“致周一见”的微博是远远不够的,他需要认知到婚外情对马伊的伤害及对婚姻的破坏。作为出轨方,他要将自己的内心轨迹梳理清晰,并明确自己未来的婚姻选择。

第二,马伊要在心理上接受老公回家。马伊需要明白,出轨不是婚姻的终点,只是婚姻生命周期里的一个过程。虽然她谅解到“恋爱虽易,婚姻不易”,她的父母家人也对事件表示谅解,但真正别过心里的劲儿,还需要很长的时间,甚至需要专业人士介入做心理辅导。

第三,以“培育”为目的进行沟通。双方需要找到婚外情的真正原因,倾听对方的心声,围绕具体事件沟通具体的解决方案。

第四,找到婚姻继续存续下去的核心需求。这个需求不可以是为了孩子、为了面子,而应该是两人从各自内心找到和对方在一起的需要。

第五,重新踏上爱的旅程。在接下来的婚姻生活中,文马两人要吸取教训,注重构建婚姻共同体,在人生各方面共同进阶,成就对方,完善自己。

婚姻家庭辅导方案篇8

关键词: 离婚/自由/保护/救济

当面对不断升高的离婚率、更多的因父母离婚而受到伤害的儿童以及因离婚而陷入贫困和痛苦的一方当事人时,我们必须有所行动,应该建构一套有效的制度和程序,以确保将离婚给当事人的伤害降至最小程度,并切实保障离婚后经济上处于弱势的一方及未成年子女的生活不因离婚而陷入贫困。

一、对离婚自由进行适当限制

(一)自由的相对性特征

“自由是社会中的自由,不是孤立的、无联系的、个人的自私的自由。此时,自由是一种状态,自由是通过平等的限制来实现的。自由又是一种结构,个人的自由、团体的自由和众人的自由都不能找到任何凭借和渠道来侵犯社会中任何个人或任何类别的人的自由。从而认为这种自由只是正义的代名词,是与正义的同一。”[1] 从这个角度说,自由是社会中的自由,社会中的自由要求行为主体行使自由权利的同时不妨碍、不损害其它人和整个社会的自由,所以说自由就是社会正义,或者说自由的限度或外延是社会正义,人类对自由的不懈追求就是对社会正义的不懈追求。为了实现社会正义,人类必须对自由作出某种程度的限制或者说要准确把握自由的内涵和外延。

(二)离婚自由的相对性表现

离婚自由相对性主要表现在婚姻法自身的约束。

首先,婚姻自由的目的是为了建立和巩固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关系,离婚自由是对结婚自由的补充和完善,是对婚姻自由的保障。无论结婚自由还是离婚自由都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因此婚姻法规定了结婚和离婚必须经过一定的程序,指明了结婚自由和离婚自由的范围,划清了合法与违法的界限。因此不得滥用离婚自由这一权利损害配偶及他人的合法权益和社会利益。

其次,婚姻法在属性上虽是私法性质,但亦应该看到婚姻家庭主体之间有不同于一般市场经济主体间的利益价值运行规则,人身依附关系、伦理关系强烈,家庭成员间社会责任和道德义务表现得尤为突出,因此婚姻法具有强烈的“公法”功能、社会保障功能,所以2001年修正《婚姻法》第三十三条、第三十四条在一定程度上对离婚自由进行了适当的限制和必要的调整。

最后,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生活风俗习惯和历史文化传统不尽相同,对婚姻自由的理解上尚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离婚自由的相对性、地域特性、特殊性更为强烈。所以2001年《婚姻法》第五十条对民族自治地区的婚姻家庭法作出允许变通的规定。

(三)正确理解离婚自由应有之意

真正做到离婚自由将能体现出社会的进步和社会的文明程度,离婚自由在婚姻法中的应有之意应为:

1、离婚以夫妻感情确已破裂、无和好可能为基本前提,这是由社会主义婚姻的本质(以爱情为基础的两性结合)和婚姻家庭的自然属性决定的。

2、离婚的目的是为了埋葬死亡的婚姻,是为了解除双方肉体和精神的痛苦,而不应该因为离婚而加重痛苦或造成新的折磨。

3、离婚自由体现的是社会正义,不应该因为离婚而造成一方特有的生活困境,不应该因为离婚而造成家庭其他成员创伤式的精神伤害。

4、结婚意味着爱情的结合和社会责任、家庭责任的承担,离婚也应该反映爱情的破灭和家庭责任、社会责任的承担,不应因为离婚而造成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的缺失。[2]

二、离婚具体法律制度的相关构思

(一)离婚原因立法宜采用概括的破绽主义

婚姻法关于离婚原因应采用概括的破绽主义,即以婚姻破裂为离婚的惟一充分而必要的理由,具体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婚姻双方当事人就离婚达成合意即可申请离婚,由当事人双方同时到婚姻登记机关提交申请,领取离婚证。如仅就离婚达成合意,就财产的分割没有能达成协议的,由婚姻当事人单独向法院提起分割财产的诉讼。

2、婚姻双方当事人均无证实对方有过错或因犯罪行为造成婚姻破裂的义务。

3、“婚姻破裂”的标准确定为配偶一方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经法院调解无效。除法律明确规定外,婚姻当事人无需向法院说明离婚理由,法院只审查确系婚姻当事人一方的真实意思表示即可确认。

4、不因婚姻当事人一方有过错而剥夺其提起离婚的权利,否则在当事人双方均有过错的情况下,这一死亡婚姻将无法解除。

5、应当尊重婚姻法对离婚权的限制,如在女方怀孕、哺乳期内,男方不得提起离婚诉讼等。

(二)确定共同财产分配的按需分配原则

离婚财产分割方法是离婚自由利益衡平机制的重要一环,生活中有人极端地认为“离婚官司就是分财产官司”,而现实也表明多数离婚诉讼的财产分配左右着当事人对待离婚的态度。

夫妻财产制度及其离婚时分割方法的演进反映了在世界范围内妇女地位的不断提高和社会正义理念的逐步实现。从妻子离婚后一无所有的财产并吞制到可以拿回部分嫁妆价金的统一财产制、从夫妻各自所有的分别财产制到离婚时有权获得一半财产的共同财产制,直至结婚后实行分别财产制,离婚时有权分享增值的分享财产制,更多的国家对家务劳动给予与职业劳动等同价值的评价。无论夫妻双方是否均外出工作,是否有经济收入,对家庭所作的贡献视为相同,因此,即使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实行分别财产制,根据离婚时公平财产分割法,一方仍有权分得对方的财产。中国2001年修正《婚姻法》规定,夫妻婚后所得的共同财产离婚时适用均等分割原则,以及照顾子女和女方权益、照顾无过错方等原则,但这些貌似公平的原则,在具体实施中所引致的后果常常使当事人感觉不公平,违背正义的理念。因为尽管对夫妻共同财产平等分割的原则隐含着保护无社会工作、承担主要家务劳动一方的利益的理念,但这只是肯定了家务劳动的价值,是对家务劳动付出的回报。但是,从事家务劳动一方减损的人力资本并没有得到补偿,也无法分享因其贡献而提高了人力资本一方的预期利益。

笔者认为,中国婚姻法应当采用公平财产分割法,公平分割财产的机制就是要在离婚时,主要不考虑婚姻期间财产的状况和财产的来源,而重点考虑当事人的具体情况和需要,因此,各方面条件处于弱势的一方,不仅可以分割一半共有财产或分享对方增值的财产,而且还可以获得更多的比例:

1、分割财产时首先区分共同财产和个人财产,区分的标准有(1)当事人约定,婚姻当事人就全部或部分财产的性质进行约定的,从其约定;(2)取得时间,结婚之前取得的为个人财产,结婚以后取得的为共同财产;(3)财产性质,专属于婚姻当事人一方的财产为个人财产,其余均为共同财产。

2、对共同财产的分配不再与过错相联系,分配的标准是以当事人当时或未来的财产需要和收入能力为基础。分配时考虑的因素主要有:(1)夫妻双方各自的就业能力、商业机会;(2)夫妻双方各自的受教育程度、经济状况;(3)夫妻双方各自的身体状况、年龄差异;(4)个人财产的数量和质量;(5)婚姻持续的时间和各自对家庭的贡献。

(三)确立对未成年子女的保护原则

对于有未成年子女而需要离婚的家庭,现行2001年修正《婚姻法》没有从保护未成年子女的角度进行规范,笔者认为婚姻法应当从程序和实体诸方面设计,保护未成年子女在父母的离婚过程中受到最小的伤害。

1、有未成年子女的离婚应当通过诉讼程序进行。

与诉讼离婚相比较,两愿离婚更不利于社会对婚姻的挽救,婚姻登记机关只要审查离婚合意是婚姻双方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即同意离婚,发给离婚证,并不问双方当事人对离婚引起的其他问题的解决,特别是对未成年子女的抚养有没有尽到责任。现实中,有很多的当事人为了尽快达到离婚的目的、或为了满足对方提出的要求,甚至迫于对方的压力等原因,会主动放弃代未成年子女向对方索要抚养费或足额生活费的权利,表面上是自愿的,但其实质是违反婚姻法精神的,将未成年子女置于危险困境的边缘,极易导致未成年人陷于贫困和痛苦之中。强制通过诉讼程序离婚,法院会考虑未成年子女的利益,减少其因父母离婚陷于贫困和痛苦之中的可能性。

2、采取强制性的法律规定,为保护未成年子女的利益暂缓离婚。

可由法律做出强制性的规定,凡是有未成年子女的夫妻要离婚的,配偶双方必须先就未成年子女的抚养达成一个令社会能够接受的合意,由受理离婚诉讼的法院进行审查,在配偶双方没有就未成年子女的抚养达成一个令社会能够接受的合意之前,离婚诉讼中止进行。

(四)建立配套的离婚辅助救济制度

法律在保障离婚自由的同时应当实现保护弱者利益的社会正义。离婚救济制度通过损害赔偿强制过错方补偿无过错方的损害,抚慰受害者的精神,达到明辨是非、分清责任的目的,实现法律正义;通过离婚扶养费、补偿费和经济帮助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离婚时的弱势一方在经济上的后顾之忧,保障离婚自由的真正实现。综观各国立法,离婚救济制度有离婚损害赔偿、离婚扶养、离因补偿和离婚经济帮助等多种形式:

1、离婚损害赔偿

离婚损害赔偿制度是一项古老的离婚救济方式,早在实行过错离婚主义的1804年法国民法典中就明确规定:如离婚被判为过错全属夫妻一方,则该方得被判赔偿损害,以补偿他方因解除婚姻而遭受的物质或精神损失。这一规定一直沿用至今。[3] 尽管现代盛行无过错离婚主义,一些国家仍将离婚损害赔偿作为重要离婚的救济方式。因为,过错可以不作为是否准予离婚的法定条件,但法律对确因一方过错所引起的离婚不应无所作为,只有追究有过错方的损害赔偿责任,才符合法律的正义。

但是,近年来,对在无过错离婚的背景下是否还应采用离婚损害赔偿制度在一些国家出现了反思与讨论。有学者认为,离婚损害赔偿制度背离了无过错离婚原则,加大了离婚成本,有使纠纷时间延长、扩大当事人之间的鸿沟,延缓当事人走出阴影之嫌。[4] 这种反思在制定法律上得到了反映,如2000年修订的瑞士民法典亲属编取消了离婚损害赔偿制度,设立了易于操作的离婚扶养制度,对婚姻关系中弱势的一方生活困难者与遭受损失者通过离婚扶养予以保护和救济。

2、离婚扶养

综观现代各国的离婚扶养制度,原则上是基于需要,不考虑当事人的过错情况,是对于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原配偶提供的必要的救济方法,以公平和补偿为理念。离婚扶养与夫妻之间的扶养性质不同,离婚已解除了夫妻之间的身份关系和财产关系,双方自婚姻关系解除之日起,相互扶养的权利义务即已消灭。但对于因离婚而陷于生活困难,或生活水平严重下降的一方,则通过离婚扶养的方式,补救因离婚所产生的消极后果,补偿当事人一方因结婚所产生的对婚姻信赖利益的损失。设立离婚扶养制度意在确保离婚自由的同时,有效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特别是婚姻关系中弱者的利益,以实现法律的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稳定,减轻社会负担。所以有学者认为,离婚扶养请求权是因夫妻身份而生之扶养义务在离婚时的延伸和表现,或者说是离婚导致的婚姻生活保持请求权的丧失之填补或救济,是对离婚不良后果的有效弥补。[5] 离婚扶养制度变化的趋势是更加追求公平正义,注重保护弱者利益,逐渐摈弃过错理念,不拘泥于形式平等。

3、离因补偿

离因补偿是指离婚时一方当事人向另一方支付一定的财产,以弥补对方因离婚而遭受的损失。离因补偿重在公平,保障离婚当事人不因离婚而造成生活水平严重下降,减少离婚给当事人以及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同时,离因补偿的请求权人无须负担他方有过错的举证责任,只要负责举证离婚使自己的生活水平下降或遭受了某种损害即可,是否应当给予补偿,则由法官根据具体情节裁判。如法国民法典第270条规定:离婚时,一方配偶得向另一方配偶支付旨在补偿因婚姻中断而造成的各自生活条件差异的补偿金。补偿的数额,依受领方的需要以及给付方的收入情况而定,但一般应当考虑离婚时双方的生活水平以及在可预见的将来此种情况的变化。

4、离婚经济帮助

离婚经济帮助是指离婚时对生活困难的一方,另一方有扶养能力的应当从其个人财产中给予困难方一定的资助的制度。离婚经济帮助是中国自1950年《婚姻法》颁布以来一直沿用的离婚救济方式。

2001年修订《婚姻法》在1980年《婚姻法》规定的离婚时应对困难一方给予经济帮助的基础上,增设了离婚损害赔偿制度与家务劳动补偿制度,强化了经济帮助的内容,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离婚救济制度体系,它反映了我国有关离婚指导思想的重大变化,由保障离婚自由、反对轻率离婚发展为保障离婚自由、实现保护弱者利益的社会正义与法律公平。不可否认,这一离婚救济体系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立法观念仍显落后,一些法律条文只注重追求形式上的平等,而未充分考虑实际结果的公平与平等,这就使表面上公平平等的规定难以落到实处,身处弱势一方的利益难以得到救济。如修订后的离婚经济帮助仍然存在条件苛刻、帮助时间短、适用范围窄,受助者难以得到真正帮助的问题。其次,各种相关规定仍过于抽象、有些规定不符合实际情况,如关于离婚时对家务劳动的补偿规定就几乎是形同虚设。[6] 再次,程序公平的重要性没有得到重视,如损害赔偿的取证难就是由于举证规则没有从受害方的视角为他们着想,其结果必然造成离婚损害赔偿难以真正实现其本应有的作用和价值,甚至引起负面影响。

笔者认为,如何将公平原则、补偿原则、衡平理念实质性地体现在我国的离婚制度和保护妇女离婚权益的妇女权益保障法中,制定出一套不拘泥于形式平等,更加追求公平正义,注重保护弱者利益,周密严谨,操作性强的离婚衡平制度仍然是我们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三、相关法律制度的保障与完善

(一)对现行民事诉讼法的修改

1、婚姻案件民事诉讼的特殊性分析

婚姻纠纷属于民事关系纠纷的范畴,但与其他适用民事诉讼法审理的普通民事案件又有所不同,因为婚姻关系是以人身关系为主、财产关系为辅,财产关系大多带有强制性,且权利义务的对等互动要求低。[7] 由于婚姻关系的特殊性,中国现行民事诉讼法对诉讼制度已作了某些特殊规定,如起诉权的特别限制、必须的调解程序等,然而这些特殊规定并不能完全适应婚姻案件审理的需要,因为普通民事诉讼程序的普适性与婚姻诉讼的特殊性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

(1)普通民事诉讼的对抗性不适用于婚姻案件

婚姻案件虽然是当事人之间的纠纷,有时甚至是比较激烈的冲突,但由于当事人之间特殊的身份关系,以及这种关系的自然属性、人身和伦理属性,使他们之间的争议不仅需要运用事实和证据加以解决,更重要的是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因此处理案件时要考虑合情合理合法,要考虑他们日后生活的和睦相处,以对抗式诉讼处理婚姻案件,容易加剧当事人之间的紧张关系,导致案件向极端方向发展,造成当事人之间互不相让、彼此敌视。

(2 )普通民事诉讼的公开性不适用于婚姻案件

婚姻案件一味强调公开原则,对妥善解决当事人之间的争议或许弊大于利,尤其在我国“家丑不可外扬”传统文化影响下,婚姻纠纷本来就是不可示人的私事,在大众面前论争,会使双方受到很大的伤害,一旦公开审理,双方为了面子都想胜诉,其行为可能会走上极端,结局可能会只剩离婚一种了,婚姻关系改善几乎不再可能。

(3)普通民事诉讼对审判效率的追求不适用于婚姻案件

在一般民事诉讼中强调“迟来的正义非正义”是正确的,但对于婚姻案件强调效率未必有益。有时,婚姻诉讼的发生是出于当事人的一时激愤,对这类案件除了依据事实和法律处理外,时间也是很好的方法,给当事人较长时间思考、反思,也给了当事人自己妥善处理矛盾和亲友协助转化矛盾以较充分的时间,所以对婚姻案件宜拖延不宜速决。[8]

2、建立婚姻案件专门民事诉讼程序

制定专门的婚姻诉讼法或者民事诉讼法中的婚姻特别程序,建立专业化的法官和法庭。

(1)离婚案件的审理不适用简易程序。

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前提条件是“事实清楚、权利义务关系明确”的案件,一般而言,在离婚诉讼中导致双方当事人无法就离婚诉讼达成协议的情形主要包括有是否同意离婚、子女由谁抚养、抚养费用的确定、夫妻财产如何分割以及共同债务的承担等问题。有的就其中一个问题争执,有的就多个问题争执。实际生活中,大量的普通的离婚案件不属于可以适用简易程序的民事案件。

(2)离婚案件的审理不设最长期限。

就离婚案件个案而言,没有审理期限的限制,给当事人较长时间思考、反思,也给了当事人自己妥善处理矛盾和亲友协助转化矛盾以较充分的时间,要求承办法官高度的自我约束。

(3)强化法院审理期间的调解力度。

调解是离婚诉讼法定的不能省略的必经程序,法院在审理离婚案件的整个过程中都必须贯彻调解原则,从受理案件开始到判决前为止,审判人员都可以依职权主动进行调解。[9] 同时,调解不仅是审理离婚案件的程序性要件,也是判断应否准予离婚的实质性要件之一,只有当夫妻双方“感情确已破裂、调解无效”时,法院才可以准予离婚。

(4)对离婚案件中涉及身份关系的判决,实行一审终审。

离婚诉讼审理的对象是双方当事人的身份关系和财产关系,有关身份关系的判决应当确定一审终审原则,避免双方当事人的身份关系长期处于不确定状态,否则对社会、对他人均会产生诸多不良影响。

(二)加快发展社会保障制度

1、实施自由离婚制度与发展社会保障机制的关系

中国传统婚姻家庭的社会价值还体现在具有一定的社会保障功能。结婚、组成家庭是婚姻当事人减轻社会对个人不利影响的堡垒,离婚使得婚姻当事人抗击外部对己冲击的能力减弱,如果社会保障体制能够及时弥补所丧失的婚姻家庭的这一功能,对于平衡其利益、慰抚其精神,尽可能减少离婚事件给当事人的生活以及社会安定带来负面影响具有积极的意义,以使当事人不必因离婚后的生活保障问题而长期忍受配偶的重婚、家庭暴力、虐待遗弃等行为,能够让当事人在这些行为发生之初即寻求法律上的救济,从而真正实现离婚自由。

2、加快发展与离婚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

建立离婚后社会保障救济制度。对离婚后造成的一方陷于贫困,可以通过离婚辅助救济途径解决,如果不能使生活困难者达到社会平均生活水平,国家应当承担离婚后的社会保障救济责任,即离婚后生活困难的或在社会上失去竞争力的一方可以得到必要的社会保障救济。

如英国现行的法律在处理夫妻离婚时的财产分割和子女抚养问题上,强调要把这些问题纳入到整个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中去考虑,因为英国离婚的人群当中大部分是收入较低的平民,在离婚时一方要求另一方付比较高的抚养费几乎是不现实的。相当一部分英国妇女在结婚以后,就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家里,从事家务劳动,照顾家庭,失去了必要的在社会上竞争劳动岗位的能力,或者说她占有的社会资源与其他人相比要少得多。 如果有一个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妇女离婚后就可以得到必要的社会保障救济,她也不必因为担心离婚之后得不到生活保障,而在一个不幸福的家庭中继续迁就下去。

建立健全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对婚姻家庭的立法有深远意义。中国婚姻家庭法律制度的建设绝对离不开社会保障制度的同步发展,因为家庭物质生活的内容与社会保障制度息息相关。这也要求中国进一步完善离婚救济制度的立法,以对离婚之后的弱势一方提供更趋公平合理的法律救济。

注释:

[1] [英]埃德蒙·柏克著,蒋庆、王瑞昌译,《自由与传统》,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105-106页。

[2] 梁冰、王道强:“论 ‘离婚自由’的’必然性’和’相对性’”,载中国法学网,iolaw.org.cn/shownews.asp?id=12503,2005年7月4日。

[3] 《法国民法典》,罗洁珍译,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第87页。

[4] 罗丽:“论日本的离婚抚慰金制度”,载《法学评论》2002年卷第2期。

[5] 陈小君著,《海峡两岸亲属法比较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09页。

[6] 夏吟兰:“离婚救济制度之实证研究”,载《政法论坛》2003年第6期。

[7] 曹诗权著,《婚姻家庭继承法学》,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第48页。

[8] 郭丽红著,《冲突与平衡:婚姻法实践性问题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363—365页。

上一篇:电力安全生产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下一篇:捏彩泥的心得体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