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与同性婚姻

时间:2022-10-22 07:04:41

婚姻与同性婚姻

【摘 要】 同性婚姻与婚姻间是否存在内在冲突?这些冲突能否协调?从婚姻的角度考察了基督教文明和中国传统文明中的婚姻观念后,发现其与同性婚姻中在宗教、宗族、生育、爱情等各个基本方面均存在内在的冲突。这些冲突是把爱情作为婚姻的基础所造成的,也影响到现代的同性婚姻的推行。由于传统观念,导致许多同性恋者走入异性婚姻,导致不幸。同性婚姻的时机在国人观念上看仍不成熟。所以,同性婚姻的研究需立足于这些社会现实,构建广义的包括同居制度在内的广义的“同性婚姻”制度。

【关键词】 婚姻;婚姻观;同性婚姻

Marriage and same-sex marriage

HAN Xuzhi

South-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dong Shenzhen 5114003, China

【Abstract】 Have marriages and same-sex marriage got internal conflict? Can these conflicts coordinat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 Christian marriage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civilization, civilization in the concept of marriage, and same-sex marriage found in various fundamental aspects of marriage, there are inherent conflicts that in turn affect the implementation of modern same-sex marriage. Because of these traditional ideas, leading to many gays and lesbians into heterosexual marriage. So, it must be marriage and same-sex marriage in the settlement built on a broad basis, including cohabitation system, including “gay marriage” system.

【Key words】 Marriage; Concept of marriage; Same-sex marriage

引言

我们平日思考同性婚姻,多从法学的角度思考其构建的法律依据。但是法律决不能脱离社会现实,为何自2001年李银河教授在《婚姻法》修改时提出在中国构建同性婚姻的专家意见以来10年时间过去了,这个问题仍没有一点点进展?为何虽然当今性法学已成显学,但是同性婚姻问题却彻底“熄火”,鲜有人再问津?笔者认为这是由于法学界同性婚姻大多脱离于社会现实或超前于社会现实。所以,今日笔者再论,试图以法社会学的视角考察同性婚姻与社会中的婚姻、婚姻观的关系,试图找出同性婚姻出路的方向。

1 传统的婚姻

一部人类婚姻的发展史可以大致概括为从原始的以性的快乐目的本能群婚,到性与爱分离的宗族婚姻,再强调到性与爱结合的近现代婚姻。性的快乐目的经过一个循环在婚姻中得到回归。

和前面分析同性恋一样,在逐渐受西方影响的中国中,为了更好弄清楚同性婚姻问题,笔者将分别考察基督教文化的婚姻观和中国传统的婚姻观。

1.1 基督教文明的婚姻观

法国散文家蒙田(Montaigne)说,我们结婚,不是为了自己。传统基督教观念认为,婚姻是神圣的。其不是由神道命定,便是由国家裁成。婚姻幸福与否的问题是在且不论的,一个人把神圣义务完成后,便已算得到幸福[1]。

古代的婚姻在神圣义务之外,重要的是经济、政治、社会的功能,爱情、幸福是无足轻重的。据波斯纳考察,“中世纪的罗马天主教会为了减少、未婚私通以及同性恋的发生,就鼓励人们早早结婚。”[2]欧洲还曾经由于经济、政治、社会原因废除一夫一妻制,据赖希考察,“三十年战争以后,欧洲人后减少,纽伦堡地方议会于1650年2月14日废除一夫一妻制:‘……今后十年内,每名男子准予娶两名女子’”[3]。不过,在古代欧洲无论何种时期,基于双系抚育的理由和为妇女和子女提供保护,社会需要婚姻通常永久地持续下去。

可见,在这种神圣化、国家化的婚姻观下,个人无法在婚姻中追求其自身爱情,更不用说同性恋的婚姻了。加之基督教文明对同性恋婚姻的敌视,同性婚姻在基督教文明的古代可谓是绝不可能的。这也是为何至今美国的同性婚姻问题仍然一波三折的缘故。波斯纳分析道:“然而,尽管只有天主教认为婚姻是神圣的,但我们社会的大多数人都认为,婚姻不仅仅是一个生育许可证,它也还是人们生活的一种可欲的、甚至是一种高贵的状态。允许相同性别的人结婚,这就是宣布,或更精确地说,会被许多人理解为宣告,同性恋婚姻是一种可欲的甚或是高贵的生活状态。我们社会中多数人都没有这样的信念……”[2]。

但是恰恰是这个“绝不可能”的土壤上,经历了性革命、同性恋运动,使得同性恋非犯罪化、合法化,最终使得同性婚姻得以实现。如丹麦在1989年成为首个公开承认同性恋终身伴侣的国家,2000年荷兰正式承认同性婚姻……反观中国,这不得不引起我们深思。

1.2 中国传统的婚姻观

一般认为,中国从群婚杂交发展到形成婚姻制度后,婚姻观逐渐开始形成。从古字体“娶”可看出,所谓“娶”,左半是“女”,右半是“取”。有一个男人手执一个女人的耳朵而与之成婚的意思。而“婚”字体,左半是女,右半时昏,有婚姻在黄昏下进行之意,有夜晚偷偷进行的“抢夺婚”的含义。婚娶之事通常又被称为红事,高罗佩考证,这是由于“红色在中国一直象征着创造了、性潜能、生命、光明和快乐”[4] 。可见男女婚姻并创造生命是中国婚姻的历史渊源。

下面,笔者就中国婚姻的宗族、生育观念、必须结婚的观念、神秘主义观念、中国传统婚姻观与现代婚姻思想的冲突一一进行分析。

1.2.1 婚姻的宗族、生育观念在中国,婚姻可以说从来就不是一个个人行为。《礼记.婚仪》中写道,“婚姻者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中国的婚姻更多为了宗族关系,对宗族负责。唐律在律法上明确了婚姻的“七出三不去”(七出即:“不顺父母”、“无子”、“淫”、“妒”、“恶疾”、“多言”、“窃盗”;三不去即:“有所取无所归”、“与更三年丧”、“前贫贱后富贵”。)制度。其中七出的第一位就是“不顺父母”,第二位就是“无子”,可见其宗族观念、繁衍后代的观念之强。

《孟子•滕文公下》曰:“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古代中国的婚姻强调的是两个家族的结合,所以强调父母之命。有时婚姻甚至是政治家的政治手段,如文成公主的故事。有时是典型的经济行为,如俗话所说“嫁汉嫁汉,穿衣吃饭”、“找个好归宿”,又如童养媳。所有的这些都要求婚姻牵涉到更多的人更多的利益,并以这些利益为主。甚至对于个人的利益追求,也是停留在“双系抚育”、“养儿防老”,这样的具有宗族绵延功能的生育后代的利益上的。

时至今日,这种观念虽然淡化,但还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过年时我们贴出年年有鱼图,其实双鱼象征的就是,男孩子抱着鱼说明通过生育男孩。有男女朋友的,带回家“见家长”意味着关系的确定,结婚前必须双方家庭的同意,否则引发不断的争端。结婚时莲子、花生,就是由于莲子、花生豆象征生子。结婚后去拜观音菩萨,如果“一索得男”、享受“弄璋之喜”就是最幸福的了。……甚至连骂人都是还是“”或者诅咒别人“断子绝孙”为主。“”就反映了一种想通过和别人母亲分享一点做了别人父亲做了别人祖宗的权利。“断子绝孙”这是反映了中国人的观察,别人一旦连后代都没有,这是最悲惨的。

凡此种种,都是说明了直到现在,宗族观念和婚姻的生育观念仍在中国人中占据主流。

1.2.2 必须结婚的观念《周礼•媒氏》曰:“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战国时越王下令“女子十七未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其中共同反映一点就是“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也不得不说是一种影响深远的中国传统婚姻观念。

现代社会生活中,女青年们仍常说“拍拖这么久,不结婚就分了!”、“还要我等多久?!”、“找个人嫁了吧”等等。这个表明,结婚仍然是社会很多人的必然选择。连男女之间的不结婚都被国人视为一个很严重的问题。这种必须结婚的观念导致了年过三十的人变成了各种亲朋好友甚至是党组织关系的对象,而关系的话题就是其的“终身大事”。这点让众多的同性恋者很困惑。社会的压力使得同性恋者要不被迫走入异性婚,要不离群索居,甚至到国外居住。在张北川等2005年对男同/双性恋者及变人群的调查中,分别对一定数量的未婚和已婚人士进行了访谈。在未婚受访人群中,50.8%(总样本量1507人)认为“由于不(认真)与女性谈恋爱或不想结婚(含再婚),家长和社会的态度(曾)使自己感到很大压力”;在对婚姻的态度方面(总样本量1497人),30.5%确定未来独身,26.4%未来准备结婚,39.4%还没有确定是否结婚[5]。

1.2.3 神秘主义观念

中国婚姻,也和天命等神秘主义因素有关。周朝《礼记》规定“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中国各地的婚俗无一不有一些背后的宗教礼仪或神秘主义因素。从所谓“姻缘天定”、“天作之合”到“月下老人”的传说、“千里姻缘一线牵”、“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等等,都说明了婚姻背后的神的力量。

现代以来,伴随着西方的“合星座”、“合血型”,古老的“合八字”风俗仍在中国有很大市场。许多人都相信“缘分天定,不等强求”,《三世书》算命不过披上了现代的外衣走入了人们的生活。婚礼当日的风俗仍“不得乱来”,必须“说吉利话”等等……凡此种种,说明了神秘主义的婚姻思想至今犹存在许多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之中。

1.2.4 中国传统婚姻观与现代婚姻思想的冲突

一方面,通过上文的总结我们可以发现,中国传统的婚姻观念强调婚姻神圣,婚姻不是个人事务,人到了一定年纪必须结婚,结婚必须生子。时至今日,如果你斗胆不结婚或结婚不生子,那么你将必然收到一系列的“关心”和“问候”。

另一方面,传统的婚姻观是绝不以爱情为基础的。以爱情为基础的都是爱情悲剧,不是婚姻,如《梁山伯祝英台》(其中该剧中的同性恋成分本文暂且不表)、《孔雀东南飞》等等。上文已述,维系婚姻的因素绝对不是爱情,而是一系列的社会、政治、经济因素,直到我们的父母辈还信奉“搭帮过日子”、“先结婚后恋爱”。

最后,马克思说“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近代以来婚姻越来越强调爱情因素,但是恰恰又是这爱情因素又有颠覆婚姻的危险。因为婚姻的本意和其要件与爱情是无关的,强调爱情的基础地位必然使得传统婚姻的许多价值受到消减。在强调爱情、强调当事人选择的情况下,这种选择必然会与上文谈到的遗留下的传统婚姻观发生严重的对立与冲突,无论是上文谈到的不结婚的“单身族”或不生孩子的“丁克族”、还是结婚不走“程序”的人,都会承受非议和压力。

其中非议最多的莫过于同性婚姻了。爱情作为个人的选择,必然导致性偏好也可以成为个人选择。所以同性恋者要求结婚的权利也是题中之义了。但是,要求同性婚姻却和中国男女成婚、姻缘天定、结婚生子、传宗接代等等根深蒂固的婚姻传统观念产生了巨大的矛盾。

确实,我国古代没有歧视敌视同性恋者,但是前文已分析过,大多数的同性恋者都是双性恋,都走入了异性婚中。并且其并没有作为被定义的特定群体的同性恋群体,更不存在同性恋诉求。所以,在历史上有敌视同性恋的国家都建立同性婚姻制度的时候,为何这一制度在我国还有这么大的阻力呢?除了之前分析过的西学东渐的知识原因、“反性主义”与专制主义相结合的政治原因外,更多原因是否传统婚姻观的原因呢?我们能接受不生孩子的同性之间的神圣的婚姻吗?

看来,在离结婚不结婚、摆不摆酒都还是一个能引起关系的社会事件的今日,国人还真的未能接受受到请柬时还要问“新娘是女的吗?”这样的问题。这是客观存在的。研究同性婚姻时必须注意。

2 同性恋者的婚姻

上文谈到,现实因素逼迫同性恋者走入异性婚姻中去,所以本节笔者谈两个层面上的同性恋者的婚姻,一是在异性婚姻中的同性恋,二是在“同性婚姻”下的同性恋。

2.1 在异性婚姻中的同性恋

霭理士曾经说过,同性恋者结婚(异性婚)是当然要不得的[1]。但是正如上文分析的那样,无论中外,确实有许多同性恋结了婚。笔者认为,这种婚姻是社会虚伪、不道德的表现。是社会的虚伪毒害个人的自由,贻害无穷。

在异性婚姻中的同性恋过的不幸福,常常寻找婚外的同性恋,甚至婚外与同性同居,甚至可能导致离婚时,或导致个人生活的毁灭性破坏。另一方面,法律无视这一现象,把同性同居不算“与他人同居”处理,导致受骗方更感悲伤。

一个鼓吹欺骗的社会绝对不是一个好社会。如果一个社会使得人必须要结婚,但是同性恋之间却不能结婚,这问题如何解决?同性恋者的结婚权问题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使得我相信在制度上必须寻找一个出路,否则社会真正的道德诚信将荡然无存。

2.2 “同性婚姻”下的同性恋

至于出路是什么,是不是就是同性婚姻,这是值得探讨的,也是本文探讨的主题。我们先从“同性婚姻”的定义和“同性婚姻”的利弊分析这两个方面探讨这个问题。

2.2.1 定义“同性婚姻”

为何此处的“同性婚姻”要加引号?这就是因为笔者采用一种广义的“同性婚姻”定义。笔者认为,广义上指一种规定同性之间的同居权利义务的制度规定。狭义上同性婚姻指同性之间缔结受法律保护的婚姻关系。

为何要采取广义的“同性婚姻”呢?这是有两方面决定的:第一,因为前文分析的众多现实观念原因,同性婚姻无法一步到位,但又不可不为,广义的“同性婚姻”一方面使得最终目标实现狭义同性婚姻指明方向,另一方面确认同性恋者的权益,为上文提到的种种矛盾寻求出路,部分地满足了同性恋者的“结婚诉求”,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第二,同性关系的模式研究,凯查杜里安认为同可以分为稳定的配偶关系(close couple)、松散伴侣(open couple)、职能型(functional)、异常职能型(dysfunctional)、无性人(asexuals)几种[6]。其中稳定的配偶关系,也就是符合我们狭义的同性婚姻的方式的只是五种中的一种。更多的同性恋者可能更需要一种广义的“同性婚姻”制度,一种准婚姻制度,或者一种同居制度。

2.2.2 “同性婚姻”利弊分析

笔者认为,建立广义的“同性婚姻”有利之处有四:第一,使得同性恋者进入法律视野,使得权利得到保障。第二,“同性婚姻”有利于减少短期同性性关系,减少性病传播。第三,允许“同性婚姻”,有利于人口控制。第四,“同性婚姻”的构建是保护少数弱势群体的必由之路。

有人可能认为,“同性婚姻”会诱使异性恋者转变为同性恋者。首先暂且不论这样的论调是否“政治正确”,就是已经允许“同性婚姻”的国家的情况也告诉我们不是这么回事。“同性婚姻”有什么坏处,笔者才疏学浅,暂且看不清,如有反对者,欢迎拿出证据把我说服。

3 结 语

综上,虽然有人认为同性婚姻“熄火”,有人认为同性婚姻不可行。笔者认为,虽然同性婚姻的确和中外传统的婚姻观有本质的冲突,但是这种冲突也许也是爱情与传统婚姻观的冲突,无论是家庭、宗族、经济、宗教、神秘主义、生育等因素还是其他因素,也许更本质的并非表面上的同性婚姻与婚姻的冲突,而是爱情因素融入婚姻之后的婚姻内部的冲突。随着经济的好转,个人感情的追求,这个冲突爱情的生理是无法阻挡的历史潮流。所以,同性恋的冲突只是爱情的冲突里面最为激烈的一种而已。所以,同性婚姻也是必然改变婚姻观的。

观念与制度是相互作用的,同性婚姻制度的构建是能够推动这个进程的。但是,由于婚姻观念的原因,这个制度无法一步到位,也不能一提就是同性恋者之间的婚姻,因为这是和婚姻观的直接冲突。但是若纳入同性同居制度则不同,这样构不成对婚姻观的直接冲突,在爱情上又得到支持,并且从侧面上推动爱情改变婚姻观,进而为狭义的同性婚姻铺平道路。

所以,本文在分析婚姻和婚姻观念后加之考虑同性恋者共同生活的类型,综合分析同性婚姻的利弊得失后最终得出广义“同性婚姻”的提法,试图以社会学为依托,为法学研究同性婚姻指出这一分步走的路径。

参考文献

1 [英]霭理士著,潘光旦译.性心理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

2 [美]理查德•A.波斯纳著,苏力译.性与理性[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3 [美]威廉•赖希著,陈学明,等,译.性革命――走向自我调节的性格结构[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0.

4 [荷兰]高罗佩著,李零译.中国古代房内考――中国古代的性与社会[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5 贾平.存在与尊严――从薛某案看当代中国同性恋相关法律的变迁[EB/OL],www.省略/08zunyan.htm.

6 [美]荷兰特.凯查杜里安(H.Katchadourian)著,郎景和,赵伯仁审订.性学观止[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

[收稿日期:2011-08-29]

上一篇:扬起中国性科学的风帆――《中国性科学》杂志... 下一篇:运动依赖与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