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调查范文

时间:2023-11-16 12:14:52

婚姻调查

婚姻调查篇1

摘要:通过对企业职工婚姻状况的问卷调查,分析当前职工婚姻家庭呈现的特点及问题形成的原因,提出提高职工家庭婚姻质量,维护企业和家庭和谐稳定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婚姻状况;婚姻质量;对策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8010702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家庭的功能结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均发生了深刻变化。为深入了解和分析职工家庭婚姻状况,探寻新形势下如何化解家庭矛盾、构建幸福生活的对策和途径,推动湘钢科学、文明家庭建设向纵深发展,湘钢机电厂党委于2012年3月开展了一次“职工婚姻家庭状况问卷调查”,随机调查了512名职工,调查内容涉及到家庭幸福观、家庭理财、子女教育、夫妻情感、业余生活以及对婚外情的态度等方面,调查结果显示:湘钢职工婚姻总体状况稳定和谐、平等向上,但也存在家庭暴力、婚外情、不良生活习性等现象,本文就调查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其建议和对策。

1 职工婚姻家庭呈现的特点

(1)美满幸福的婚姻占主流。本次调查对象中,已婚职工占93.7%,离异职工占5.1%,丧偶职工占1.2%;男职工占59%,女职工占41%;30岁以上的职工占87%;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职工占35%。调查数据详见下表1:

从以上调查分析:机电厂职工家庭婚姻关系和谐稳定,爱情、亲情和责任是维系职工家庭稳定的主要纽带,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平等、开放,亲子关系呈现出一种良性发展的态势,美满幸福的婚姻和现代文明的婚姻观占据职工家庭的主导地位。

(2)女职工的家庭地位逐步提高。据调查,在家庭理财方面,62%的女性掌管了职工家庭的财权,而丈夫掌握家庭财权的仅为29%,夫妻实行AA制的家庭占了9%的份额;90%的家庭在大支出方面能够遵循平等的原则协商处理。这说明男女平等的观念已深入人心,女职工的家庭地位逐步提高,追求民主、平等、和谐的婚姻家庭关系已成为绝大多数职工家庭的共识。

2 职工婚姻家庭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此次问卷调查反映出机电厂职工婚姻与家庭生活质量主流是好的,是积极向上的,但其中凸显的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家庭暴力时有发生。调查中,有5%的职工表示“对配偶实施过家庭暴力”,这其中男性占60%;有4%的职工表明“自己遭受过配偶的家庭暴力”,这其中女性占65%。以上数据说明,家庭施暴者以男性居多,家庭暴力的直接受害者则大多为女性。

分析家庭暴力产生的具体原因:一是封建男权思想提供了家庭暴力的滋生土壤。受几千年来“男尊女卑”等封建残余思想的影响,有些男性认为自己在家庭中占有绝对统治地位,对妻子有支配权。同时,受钢铁企业人力资源配置的制约,员工中男女比例失衡,衍生出许多半边户,而其中一部分男性职工的配偶没有固定工作及经济来源,在经济、感情、心理上都过分依赖男方,加之婚姻基础不够牢靠,极易导致家庭暴力的发生。二是社会的习惯性宽容助长了家庭暴力的肆虐。家庭暴力长期以来被视为家庭私事,执法部门普遍存在对家庭暴力处理偏轻,打击不力,甚至以情代法。处治过轻无异于对施暴者姑息纵容,失去了法律应有的震慑和预防作用。三是“家丑不可外扬”思想掩盖了家庭暴力的真相。部分女性在遭受家庭暴力之后,往往因为怕丢面子而不敢声张,有的甚至还主动为对方解释、开脱,长此以往,不仅助长了施暴者的嚣张气焰,也使家庭暴力呈现反复性和循环性。

(2)婚外情成为婚姻“暗礁”。在此次调查中,对“婚外情”问题表示“憎恨和不能理解”的占45%,表示“能够理解和能理解但不支持”的占48%;对“配偶若出现婚外恋是否会选择离婚”这一问题,多半的职工选择“是”,40%职工选择“视情况而定”,这些均说明:只有仅近半数的职工对不合法的两性关系持坚决拒斥态度,职工婚外恋和婚外情现象并不普遍。但无法回避的是,在社会转型时期,越来越多的职工在两性关系的处理和态度上,显得更为自由、宽容和开放,传统的婚姻观念也较之淡化,一些人不再满足于平淡的婚姻生活。一些影视作品、出版物中的不良情感模式也日渐成为一种舆论导向,使思想不成熟的年轻人争相模仿。因此婚外情成为夫妻感情的最大杀手,甚至直接导致了离婚的结果。

(3)婚姻“亚健康”状态不容忽视。在调查中,职工在夫妻关系调处方面“经常与配偶发生争执”的占27.6%;“与配偶有交流障碍”的占20%;“经常查阅配偶手机、邮箱、钱包”的有8%;“配偶参加社交活动,感到有压力”的占26%;“当成功或失落时,是否会第一时间告诉配偶”,22%的职工选择“否”;“夫妻发生冲突或矛盾时,是否会主动交流并解决问题”,21%的职工选择“否”;就“夫妻离异最大原因”,67%的职工选择“感情不和”,仅有8%的职工选择“子女问题出现障碍或长辈干预”。这些统计数据说明:有近1/4的职工家庭正处在婚姻“亚健康”状态,虽然大多还没有出现无法弥补的裂痕,但夫妻相处中已出现明显的信任和情感危机。

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一是爱和沟通方式存在误区。在一些家庭中,夫妻之间在表达爱的方式、诠释爱的含义等方面较为片面狭隘,习惯于用自己的方式爱对方,甚至强迫对方为自己而改变。尤其是“80后”夫妻,自我意识强,生活中忍让与宽容相对弱化,婚姻磨合期相对延长甚至分道扬镳。二是职场压力导致情感疏远。随着企业的发展、竞争的加剧,不少家庭成员经常面临着分流、裁员和快节奏、高效能、高风险职业带来的经济和精神压力,夫妻双方平日大多忙于工作,难得挤时间悉心呵护和经营自己的婚姻。一些夫妻一旦遇到问题和困难,互相埋怨、指责,导致双方感情逐渐疏远,家庭矛盾激化。三是价值观的落差加速婚姻变故。夫妻中,如果出现一方追求事业的脚步不止,而另一方停滞不前,久而久之双方的共同语言、兴趣、社交圈随之发生变化,弱势的一方往往会产生强烈的不安全感,强势的一方则会产生更大的压抑和苦闷感。

(4)不良生活方式降低生活质量。在调查中,就“业余时间如何安排”问题,67%职工选择“和家人待在一起”,27%的职工选择“打牌、麻将消遣”和“与朋友相聚”,6%的职工选择“自己独处”,从这些数据不难看出:有近3成的职工业余生活喜欢泡在“麻将馆、茶酒楼、夜宵摊……”。随着企业的发展和壮大,职工生活质量如芝麻开花节节高。近年来,虽然机电厂党委通过强化企业文化建设,培养员工“共生、诚信、宽容、感恩、审美”五种人文素质,引导职工开展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丰富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但极个别职工因沉迷的泥潭不能自拔,不仅造成家庭债台高筑、夫妻反目,个别职工甚至因还不起高利贷而走上不归路……。也有极少数职工患有高血脂、高血压等吃出来的疾病影响和威胁着职工家庭生活质量。这些都应引起企业和社会的高度关注,如何有的放矢地做好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正确引导职工健康生活方式,仍然是机电厂党委需要长抓不懈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3 提高职工家庭婚姻质量,维护企业和家庭和谐稳定的建议和对策

“家和万事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婚姻是家庭的核心。没有稳定和谐的婚姻家庭,企业的基石亦将无从稳固。为了进一步提高广大职工家庭的婚姻生活质量,提出几点建议:

3.1 加强宣传教育,帮助职工树立正确的家庭婚姻观

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只有经营好自己的家庭,才能有更好、更多的精力来投入工作,才能为构建和谐企业、和谐社会做出更大贡献。针对近年来职工离婚率有所上升的现象,企业党组织要加大家庭美德和《婚姻法》等法律知识的宣传力度,积极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增强家庭责任意识和婚姻的忠诚度。要强化女职工的“四自”教育,把传统的“自尊、自信、自立、自强”赋予新的时代的内涵,使广大女职工成为家庭美德和良好社会道德风尚的实践者和先行者,努力营造轻松安宁、温馨祥和的家庭氛围,使家真正成为机电人心灵的港湾,工作的加油站。

3.2 设立婚姻咨询机构,为职工提供适当的家庭婚姻指导

近年来,机电厂工会在调解各类婚姻家庭问题的过程中发现,许多家庭矛盾,如果能及时给予正确的指导和调解,大部分婚姻完全有改善的机会。因此,工会在设立了“悄悄话”室的同时,还要丰富其职能,要联合计生委等相关部门力量,专业咨询、解答、疏通、协调各类家庭婚姻问题,有效降低离婚率,促进企业和社会的稳定。要对离异职工开展心理辅导,缓解心理压力,对单亲女职工家庭开展心理疏导和生活帮扶,帮助她们重拾信心,尽快走出生活阴影,融入新生活。

3.3 加强干预,加大对家庭暴力和社会恶习的防治力度

家庭暴力和社会恶习作为危害婚姻家庭稳定的重要因素,必须加强预防和制止。近年来,湘钢《女职工权益保护专项集体合同》、《关于严禁公司职工借、放“高利贷”的若干规定》等相关制度和文件的出台,对职工家庭暴力和借、放“高利贷”、等社会恶习以行政手段进行了相应干预,使家庭暴力和黄、赌、毒等社会恶习得到了有效遏制。同时,要通过湘钢报、电视台、职工网等宣传媒体对一些典型案件予以曝光,让职工家庭成员自觉远离暴力和黄、赌、毒侵害,使家庭暴力和社会恶习无机可乘。

3.4 提升女职工素质,以女职工的文明进步带动家庭的和谐

机电厂现有209余名女职工,她们在和男职工一样共同承担企业责任的同时,也肩负了繁衍后代、抚育子女、管理家庭、照顾老人的重任,她们是家庭中无可厚非的“保育员”、“营养师”和“守门员”。“职业女性+贤妻良母”的定位,使女职工在家庭中拥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企业党组织要通过不同形式的教育、培训,使女职工的综合素质逐步提高,以女职工的文明进步带动家庭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一是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为女职工发展、进步输送不竭源泉。要通过企业大环境对女职工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提高女职工对工作和生活的适应、承受能力和成就感。二是塑造优良的思想品质,使女职工成为出色的“园艺师”。企业党组织要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女职工牢固树立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自觉成为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典范。三是打造女职工建功立业平台,为女职工岗位成才构建坚实基础。要通过岗位建功、岗位成才等活动,使女职工的聪明才智在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中得到充分发挥,最终实现女职工全部的人生价值。

3.5 开展家庭文化建设,促进家庭、企业和谐和稳定

企业党组织要充分发挥工会组织在团结职工、凝聚职工方面的优势力量,把先进文化的理念贯穿到具体的工作、活动当中,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德育人、以情感人,通过开展“安全家庭”、“五好文明家庭”、“绿色家庭”评比,“安全家书”征集和“温馨家庭”图片展览,举办家庭文化表演赛等系列活动,引领广大职工积极参与文明家庭的创建活动,营造诚信友爱、融洽和谐的社会和人文环境。

婚姻调查篇2

一、近年来张家港市婚姻家庭呈现的新特点

1、家庭结构日趋单纯,生活追求各取所需。

在接受调查的1000个家庭中,由父母、子女组成的三口之家占了87.8%。绝大部分年轻夫妻结婚之后,不再与父母或岳父母一起居住,纷纷另起炉灶,建起了温馨的小家。不少小家庭只是在孩子出生之后一个阶段或节假日回去与父母团聚一下。这样一种模式不仅能满足年轻夫妻追求自由空间的需要,又满足了老年人清静、闲适的晚年生活追求,为他们腾出更多时间参加健身、旅游,发挥晚年余热、实现二次创业创造了条件,有效地减少了两代之间因生活习惯、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方面不同引起的家庭矛盾。

2、生活质量大幅提高,物质精神并驾齐驱。

调查发现,99.1%的家庭生活质量近年来有大幅度提高。具体体现在:一是家用电器现代化。37.7%的家庭用上了全自动洗衣机、电脑型电饭煲及微波炉等高档电器。电视机已全面普及,家均拥有达1.2台。71.4%的家庭有电脑、cd机、音响、家庭影院等文化娱乐设施,不少农村家庭由当初的彩电、冰箱、洗衣机三大件,发展到摩托车、空调、家庭影院等全方位的现代化。二是家政服务社区化。现代社会工作节奏的加快,竞争压力的增大,使家务劳动已日渐成为家庭的一大负担。但随着近年来社区服务业的蓬勃兴起,社区幼托服务、托老保健、家庭保洁、学生小餐桌等家政服务项目,为家庭减轻了负担。不少家庭,特别是中高收入的城市家庭,已成为社区家政服务的受益者。在接受调查的1000户家庭中,接受家政服务的户数2000年为239户,2001年上升到356户。三是文化生活健康化。近年来,家庭文化生活方面的消费呈直线上升趋势,读书、订报、看电影电视、看演唱会已成为家庭精神生活的主要方式。在接受调查的1000户家庭中,100%的家庭都有读书看报学习的习惯,藏书数量最少的为50多册,最多的达1000多册。48.7%的家庭有早锻炼、上健身房的习惯。特别是张家港市开展的“四个一”读书活动(即一顶书橱、一份报刊、一盆花卉、一件健身器材),极大地促进了家庭文化生活质量的提高。

3、家庭稳定仍为主流,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调查发现,63.2%的夫妻都表示对自己的婚姻满意或基本满意,100%的家庭都知道“男女平等”概念,99%的家庭都向往平等、稳定、和谐、民主的婚姻生活。这表明,我市家庭仍以稳定为主流,提高婚姻质量、追求幸福生活已成为全市广大家庭的共识。这些共同点体现在:(1)在事业上,夫妻各有追求,女性的经济地位相对独立。在接受调查的家庭中,有61.5%的家庭夫妇俩都各有自己的职业,其中不少夫妻在事业上都各有建树,形成了比翼双飞的格局。原创:16.7%的家庭丈夫在企事业单位上班,妻子在家种责任田或搞手工业、副业,既能照顾家庭,又有相当的经济收入。有3.2%的家庭夫妻都在自办的私营企业工作,丈夫、妻子各有分工,共同支撑企业的成长发展。(2)在家庭中,夫妻权利义务相对明确,女性的家庭地位进一步提高。调查中,55.3%的丈夫认为家务劳动是夫妻双方共同的义务,丈夫应该在工作之余分担家务劳动。48%的家庭遵循男女平等的原则协商处理家庭重大事务,妻子享有对家庭重大事务决策的权利;38.2%的家庭妻子享有对日常生活开支的支配权。还有不少丈夫认为“男人是赚钱的笆,女人是聚钱的斗”,赚钱交给妻子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互谅互让、协商解决已成为大部分家庭处理家庭事务的共同准则。(3)在婚姻情感上,夫妻追求趋向一致,女性的主体意识明显增强。在婚姻和感情方面,夫妻对感情生活的追求越来越注重质量和内涵,过去的温饱型婚姻已向质量内涵型转变。调查中,有99%以上的丈夫或妻子都希望配偶能在生活上给予必要的关心照顾的同时,在精神能给予慰籍,尤其在经受挫折和打击时多给予一点理解关心。88.7%的夫妻都认为沟通、交流是增强夫妻情感的必要手段,56%的家庭认为亲情在各人心目中的份量,决定了家庭的稳定程度。调查还发现,有不少职业女性在扮好单位及家庭两个角色的同时,越来越注重追求个人的生活空间,健身、美容、社交、旅游等休闲生活方式,极大丰富了女性的业余生活,过去那种一下班就围着锅台转,围着丈夫子女转,自己没有一点生活空间的女性已越来越少。

二、张家港市婚姻家庭方面存在的问题

调查反映出我市婚姻与家庭质量主流是好的,是积极向上的,但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也不容忽视。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

1、离婚率稳重有升,选择文明离婚方式的人增多。

从1998年-2001年协议离婚的数量由442对上升到568对,增28.5%。离婚数由838对上升到926对,增10.5%。离婚数量稳中有升,而其中协议离婚数上升明显,这说明男女双方选择文明离婚方式、共同协商离婚事宜、和平解决财产分割、平静接受离婚现实的人数在逐年增多。离婚原因依次为:婚外恋(占45%),性格、感情不和(占41%),家庭暴力(占10%),经济原因(占2%),其他(占2%)。

2、因婚外恋导致的家庭纠纷日益增多。

近三年来,在市镇两级妇女组织接到的来信来访中,婚外恋导致的家庭纠纷在逐年上升,所占比例由31%上升到45%,仅2001年市妇联接到的129件案件中,由第三者插足引起的家庭纠纷就有61件,占同期总数的47%。这些统计数据仅仅是从来信来访中发现的,许多未向妇联反映的家庭纠纷案件尚无法统计。

3、因家庭矛盾激化导致的社会问题不容忽视。

因家庭纠纷引起的社会问题,如自杀、虐待遗弃家庭成员、家庭纠纷上升为刑事案件、家庭成员患精神性疾病等问题,越来越引人关注。张家港市市区某新村许某,因丈夫常年在外寻花问柳,在某天深夜与丈夫激烈争吵后,对生活失去信心,上吊自杀。南丰镇某村18岁女青年孙某,因担心父母离婚后自己的生活学习费用无从着落,于2001年3月在南京卧轨自杀。2000年4月张家港市发生的4起恶性案件中,3件是家庭纠纷激化引起的,其中2起主角为女性。东莱镇唐某,女,42岁,因怀疑在自家油漆店内打工的安徽人宋某与其丈夫有暧昧关系,曾多次要求宋某离开,屡遭拒绝后怀恨在心,萌生了报复念头,于2000年7月18日下午4时,以上街买东西吃为名,从宋某租住处将其两个儿女(男孩,9岁;女孩,5岁)骗至一河塘边,将两人推入河中,致其溺水身亡。2001年市公安局接到因家庭纠纷引发的报警案件160多起,超过上年总数。

4、离婚妇女、离异家庭子女的合法权益时有侵害。

一是离婚农村妇女土地承包权受到侵害。农村妇女离婚前,土地承包合同都是以男方名义签订;离婚后,妇女的土地承包权无法落实到应有的份额,回到娘家又无法恢复出嫁前原有的土地,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二是部分离婚妇女的住房权益得不到保障。婚前所(购)建住房,法院判给了男方;婚后共(购)建住房,女方即使暂时拥有其中一部分的居住权,但因夫家骚扰,也不得不放弃,名不符实。三是因男方隐匿、转移财产,使妇女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四是子女随母亲生活的其抚养费往往难以落实,这类情况尤以农村居多。五是在农村非法同居的情况仍时有发生,不女在法院解除非法同居关系后只能空身走人。

三、造成张家港市婚姻家庭出现新问题的原因分析

从调查中暴露的婚姻家庭问题可以看出,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的因素,也有现实的因素,既有社会的原因,也有个人的原因。综合起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市场经济对婚姻家庭关系的稳定性带来一定程度的冲击

我国市场经济制度的逐渐建立,使市场主体在竞争机制中发挥了较大的能动作用。不少家庭成员面临着分流、下岗以及快节奏、高效能、高风险职业带来的经济压力和精神压力,加之现代社会人们的主体意识日益复苏,致使两性关系的矛盾越来越难调适。不少夫妻本来怀着美好的向往进入婚姻,但由于不善于化解社会压力和家庭矛盾,致使本该有希望挽救的婚姻一步一步走向死胡同。例如物资系统女工徐某,由于单位经济效益不好,下岗在家。丈夫见妻子下岗,不但不安慰,反而冷嘲热讽,致使妻子在打击下患上了糖尿病、白内障,最后渐渐双目失明。丈夫见妻子失明,干脆在外与一洗头女长期姘居,经组织多次做工作仍不能回心转意,最后夫妇俩不得不对簿公堂。市场经济对当代婚姻家庭关系的冲击还表现在利益驱动迫使现代人的婚恋观、价值观受到影响。以能否赚到大钱作为择偶标准、以赚钱多少决定夫妻在家中的地位、为了金钱不惜作为第三者破坏他人家庭、有了钱就寻找刺激等现象屡见不鲜。此外,社会转型时期人的自主性、流动性的增加,意味着人在更大程度上的自由解放,这必然会提高感情的风险和婚姻的难度。

2、道德观念的变化带来家庭美德的淡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家庭在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也受到了不少“洋现象”、“洋观念”的冲击。非法同居、试婚、包二奶、未婚先孕、找情人、老夫少妻等现象已屡见不鲜。一些新新人类的新思想、新观念,背叛了中国数千年来的传统美德,日渐成为年轻人争相效仿的时尚。一些声像作品、出版物中的不良情感模式也日渐成为一种舆论导向,使思想不成熟的年轻人争相模仿,就连现今的手机、呼机也已成为“黄色”信息的传播者。在当今许多新思维、新观念、新潮流的冲击下,社会总体道德水平呈下降趋势。一些人只求刺激,不顾后果;只图索取,不尽义务;只为一时开心,不作长远打算。家庭责任心淡薄、道德观念淡薄、法制意识淡薄。如妙桥镇一女青年,因难产并发症,切除了子宫,住院二个多月回家后,丈夫竞弃妻女不顾,离家出走,至今杳无音讯。在受尽公婆折磨后,这个女青年被迫回了娘家。港区镇某村章某,常年在外地做裁缝,与当地一女青年非法同居。回家离婚不成,竞把妻子脑部打成重伤,自己一走了之。一些娱乐场所的外来打工妹,为贪图一时享受,把“金钱和男人”作为猎物,恣意播撒情网,导致不少家庭纠纷的产生和婚姻的破裂。

3、女性综合素质偏低使她们很难走出弱势群体的阴影。

新中国成立以来,女性的整体素质较以前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从总体情况来看,女性的素质仍不尽如人意。“女子天生不如男”、“读书好不如嫁得好”,“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命中注定”、“逆来顺受”等封建思想观念仍有阵地。不少女性在外与男性一样在职场上拼杀,但回到家里却生活在传统封建思想的阴影下而不自知。有的女性在家庭矛盾冲突中往往走极端,要么逆来顺受,委屈求全;要么穷追猛打,大吵大闹;要么偏激狭隘,走上绝路。还有一些女性,在自己成为婚姻矛盾激化的受害者后,为了报复又往往成为弱小者的施害者。我市兆丰镇妇女顾某,夫妻感情不和,丈夫常年不交家里一分钱生活费,生活十分艰苦。在巨大的精神压力和经济压力下,她想到自杀。但又想到女儿在自己死后无人照应,仍要受苦,于是先让女儿服农药,随后自己服,结果自己被救活了,女儿却命归黄泉。在忍受肉体精神双重痛苦的同时,还得接受法律的制裁。还有为数不少的女性法制观念淡薄,明知法律已取消事实婚姻,但仍愿意与男方以夫妻名义同居;或明知做第三者不合法,仍与有妇之夫同居,最终落得“鸡飞蛋打”的下场。还有不少女性在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不懂得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4、社会对家庭矛盾的综合整治缺乏系统健全的监控。

家庭矛盾的发展,往往有其产生--积累--爆发的过程,如果能在矛盾出现之初或发展之时,由有关组织出面给予必要的疏导、教育和制止,往往能杜绝不必要的后果发生。但在现实社会中,有关组织和部门往往麻痹大意、各自为政。据不少女性来访者反映,在她们的人身权利受到侵害时,她们曾向有关部门求助过,但被告之:“这是家庭内部矛盾,我们无权干涉”,致使矛盾进一步激化。我国的《婚姻法》、《妇女权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障法》等法律,对保护妇女儿童,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起到了较好的保障作用,但在现实中,由于条款操作有一定难度或执行有一定的弹性,致使一些不法分子钻了法律空子。如重婚罪的界定、受害方请求赔偿的具体执行、妇女伤残程度的鉴定等,往往很难一一落到实处,形成了“法律上的条款不等于实际执行”这样一种尴尬局面。各级妇女组织在调处婚姻家庭纠纷方面有义不容辞的职责,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只能采取宣传、说服、教育等办法,对施害者难以产生一定的约束,加之各有关部门的少配合或不配合,往往孤掌难鸣,心有余而力不足。

四、对提高婚姻质量减少家庭矛盾的思考和建议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婚姻又是家庭的核心。没有稳定和谐的婚姻家庭,我们社会稳定的基石将不再稳固。为了有效减少家庭矛盾的发生,提高广大家庭的婚姻生活质量,我们建议全社会都来关心重视这件事,具体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大家庭美德建设力度,提高全社会公民的思想道德水平。

中共中央在《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中明确提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和实质内容。江总书记也指出: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原创:各级地方组织要在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这些重要指示的基础上,加大宣传力度,努力提高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水平。要把家庭美德建设纳入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目标,大力弘扬以“男女平等、夫妻和睦”为主的传统美德,以“尊老敬老、科学育子”为主的伦理道德,以“助人为乐、邻里团结”、“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为主的现代美德,在全社会营造“女士优先、儿童优先、老人优先”、“夫妻忠诚”、“老有所养、幼有所抚”的良好社会风尚。各级妇女组织要继续深入抓好“文明家庭”建设,动员广大家庭以科技富家、美德治家、文化乐家、卫生洁家,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家庭生活方式。要强化女性的“四自”精神教育,把传统的“自尊、自信、自立、自强”赋予时代的内涵,促使广大女性成为家庭美德和良好社会道德风尚的实践者和先行者。

2、加大法制建设和法制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公民的法制意识。

婚姻调查篇3

【关键词】婚姻法解释三;司法审判;阜新市

当今社会随着房价和离婚率的同步提高,司法审判过程中的问题也随之出现。为正确审理婚姻家庭纠纷案件, 最高人民法院根据民法通则、婚姻法、物权法、民事诉讼法、合同法等相关法律规定, 结合民事审判实践经验, 制定了《关于适用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三)》〔以下简称婚姻法解释(三)〕,并于2011 年8月13 日施行。该司法解释是继2001年12月出台的《婚姻法解释(一)》、2003年12月出台的《婚姻法解释(二)》之后,最高人民法院针对婚姻家庭纠纷案件中多发性的法律问题出台的第三部司法解释。解释对婚前贷款买房、夫妻之间赠与房产、父母婚后给子女买房的性质认定、亲子鉴定等相对集中且争议较大的问题进一步明确了法律适用标准。与此同时,也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有网友抨击:这部“新婚姻法”旨在保护男性,增加了男性出轨的可能,否定女性的家庭贡献,离婚有可能使女性造成净身出户的悲惨下场。那么该司法解释对司法审判的影响有多大,网友口中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多大,只有通过调查才能知晓。

一、婚姻法解释(三)的起草背景

据统计,2008 年全国法院一审受理婚姻家庭纠纷案件共计1286437 件,2009 年为1341029 件,2010 年为1374136 件,呈逐年上升趋势。2010 年全国法院一审受理离婚案件1164521 件,受理抚养、扶养关系纠纷案件50499 件,受理抚育费纠纷案件24020 件,受理婚约财产纠纷案件24676 件。2011 年一季度,我国共有46.5 万对夫妻办理了离婚登记,较去年同期增长17.1%,平均每天有5000多个家庭解体。中国离婚率已连续7年递增。加之房价居高不下,成为家庭中重要的财产。案件中相对集中地反映出婚前贷款买房、不动产收益、父母婚后给子女买房的性质认定等争议较大的问题,亟需进一步明确法律适用标准。婚姻法解释三因此应运而生。

二、社会现状对比及分析

(一)卷宗数据特点及产生原因

1.卷宗数据特点

在过去的一年里,太平区法院共审结民事案件970件,其中婚姻家庭案件468件,占民事案件的48.25%,与前年相比(审结民事案件967件,婚姻家庭案件447件,占民事案件的46.3%)收结案数量及比重均有所上升。其中调解结案287件,撤诉106件,调撤率达83.97%,其中涉及婚姻法解释三的案件53件,用以作为定案依据的案件12件。上述数据反映离婚案件的两个特点:1、离婚案件收案数量逐年增加。2、各类民商事案件中,离婚案件调解和撤诉率最高。3、婚姻法解释三的适用范围并不广泛,对司法审判影响较小,到目前为止“净身出户”现象为零。此外在阜新市其他法院也出现了相同的情况,婚姻法解释三的出台并未打破这一类案件的审判现状。

2.卷宗数据产生原因

(1)离婚案件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例如:在离婚案件中,在作出判决前进行法庭调解是法定程序,这是离婚案件的重要特点,因此大多案件选择调节或撤诉的方式结案,真正选择法官利用法律规定对其作出判决的毕竟还只是一小部分,所以婚姻法解释三的使用率并不像民众想象的那么高。

(2)离婚案件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及文化传统有很大的联系。对于像阜新这样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城市来说,房价并不想北京、上海这样的城市那么高昂,财产分割问题特别是房产产权纠纷的出现率并不是很高,加之农村婚姻与当地文化传统有很大的关系,涉及财产纠纷的可能性就更小了,所以实际司法实践中,效果并不明显,也充分体现了法律作用的局限性,更说明了我国实行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科学性和必要性。

(3)法律的有效适用需要一段时间。婚姻法解释三是跨别解释二出台六年之后问世的,在时间上跨度并不算小,再加之,新解释仅仅适用不到一年,时间不够长,作用并不那么明显。

(4)相关法律及其制度的配套适用。离婚损害赔偿制度,是我国2001年修正后的《婚姻法》所确立的一项新的离婚救济制度。为配合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正确实施,《婚姻法解释(一)》第二十八条至第三十条、《婚姻法解释(二)》第二十七条对离婚损害赔偿制度又作了详细规定。新的规定提出了离婚损害赔偿制度,同时与《妇女权益保护法》的配套使用使司法审判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二)卷宗数据与问卷调查数据对比结果原因分析

1.社会争议突出明显,其中重要的原因在于婚姻法的特殊性。主席曾经说过:“婚姻法是关系到千家万户、男女老少的切身利益,其普遍性仅次于宪法的国家根本大法之一。”这也正是此解释出台引起轩然大波的重要原因。但不排除社会上一部分人法律意识淡薄,对法律理解的不够深入,从而产生错误或者偏激的看法,甚至有个别不法分子试图借助网络宣传不实信息,试图利用舆论的力量夸大事实,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

2.个别法条的规定合理性的确存在一定争议,需要在司法实践中进行检验,客观做出合理的评价,对于不利因素因尽量采取其他相配套的辅助措施进行补救。例如:有关房产归属的相关解释规定。

三、预计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法院的离婚诉讼率降下来了,全社会的离婚率却上升了,因为男性出轨率上升、重婚率上升了,也因为离婚中最重要的房产问题被轻而易举地解决了。(二)女方婚前要求房产证加名的人多了,加重了产权登记机关的工作负担,进而加名税产生了,而且越来越高。(三)房价持续上涨,不仅与社会经济发展有关系,与此同时,自己购房结婚的女性将会增加,使得供需更加不平衡。(四)想要经济独立做女强人的女性增加了,抱着“傍大款”心思的女性减少了。(五)想有了房子后再结婚的人多了,进而晚婚晚育的剩男剩女增多了,社会老龄化程度加剧了,同时胎儿质量也下降了,社会保障制度负担加重了。

四、对司法审判的建议

司法解释的本意在于“根据当事人的需要、财产来源、当事人对相关不动产的贡献,基于公平合理原则,对所有权归属于一方的房屋作适当处理,保障配偶双方的公平利益”,实现“既要关心男性的利益, 同样应公平承认和保护妇女的利益;既要考虑婚姻当事人的利益,还要考虑到未成年子女及需要赡养的老人”等等全盘考量。在本人看来,这次的《婚姻法解释(三)》是解决了一些问题,主要缺陷在于还没有充分考虑到某些法条的实际适用问题和实行过程中的困难。也许这些立法的学者最初是想解决目前中国老百姓最关心的“房子问题”,但是太过于注重物权最后却导致了婚姻法对婚姻、对道德、对人性最起码的关怀。

参考文献:

[1]杜万华、程新文、吴晓芳《关于适用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三)》的理解与适用[J].

[2] 万伟伟《婚姻法》解释三形势下夫妻离婚时的房屋归属初探[J].法制与社会,2011(5)

婚姻调查篇4

一、近年来空勤人员婚姻问题的主要特点

2002年以来,该单位空勤人员中先后发生8起婚姻问题,导致了8个家庭解体。从这8起婚姻问题来看,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空勤人员婚姻问题呈逐步上升的趋势。发生的8起空勤人员婚姻问题,其中2002年以来发生4起,占总数的57.1%;2007年发生3起,占总数42.9%。

2、从矛盾暴露到提出离婚的时间逐渐缩短。2007年以前发生的空勤人员婚姻问题,夫妻矛盾暴露较早,经过反复做工作无效,当事人才提出离婚,持续的时间大都在一年以上。去年发生的3起空勤人员婚姻问题,从夫妻矛盾暴露到提出离婚的时间逐步靠前,个别空勤人员提出离婚时才暴露出夫妻矛盾。

3、离婚理由及原因多样化。从8起空勤人员婚姻问题来看,空勤人员夫妻离婚理由及原因逐步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有的是因为婚前感情基础不牢、性格差异大而引起的;有的是因为女方贪图享乐、不顾家而引起的;有的是因为家庭困难、一些实际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而引起的;有的是因为工作生活环境发生变化而引起的。

4、当事人“自我意识”普遍增强。多数当事人不再把离婚看作一件不光彩的事,而是把它当成个人的私事来对待,认为“结婚和离婚是每个公民的自由”,组织上不应该过多地干涉。还有的当事人认为,只要双方生活在一起没什么意思,就应该选择离婚,和和气气地分手。

5、女方当事人生活环境较好。8起空勤人员婚姻问题中,女方都生活在大、中城市。

二、空勤人员婚姻问题原因分析

空勤人员婚姻问题的发生,有着许许多多的原因。下面,主要从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客观原因

1、婚姻观念的转变。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商品经济的发展,部分飞行人员的婚姻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择偶上,已由过去的“三心牌”(“对自己关心”,支持丈夫的飞行事业;“带出去称心”,女方不追求时髦,朴素大方;“留在家里放心”,女方思想品质好,自理能力强)转变为“四好牌”(身材容貌要好,文化修养要好,职业要好,家庭条件要好)。在婚姻上,都更加注重婚姻生活质量,更讲求美满幸福的家庭生活,“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的观念较深,一旦婚后现实与婚前期望产生矛盾且不能调和,配偶双方更趋向于选择离婚而不愿继续凑合过下去,都较愿意摆脱自己认为痛苦的婚姻,寻找更为合适的伴侣,追求更幸福的生活。

2、婚前感情基础不牢。由行职业的特殊性,有不少空勤人员的婚姻都是始于中间人牵线搭桥。加之,空勤人员的管理较严,婚前两人在一起的时间相对较少,相互之间的交流、沟通受到一定的限制,对彼此的性格、爱好、工作情况、家庭情况等缺少深入的了解,如果双方性格差异较大,女方事先对飞行人员的工作性质、特点等没有一个深刻的了解和理解,没有作好吃苦的思想准备,婚后很容易引起不和而产生矛盾。

3、空勤职业的特殊性。空勤人员中,有部分的空勤家属不在部队或驻地工作,所以婚后夫妻两地分居的情况比较多。由于空勤人员工作的特殊性,不能经常回家,照顾家庭。女方工作之余还要承担带孩子、做家务,照料老人等夫妻共尽的义务,过重的生活负担,使一些从小生活在城市,过惯了舒适生活的人感到难以承受,加上现代城市丰富多彩生活的刺激,与同事、同学们生活产生鲜明的对照,越发觉得自己生活乏味。

4、空勤家属的吸引力下降。在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初,许多地方女青年都以能成为空勤家属为荣,但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人民收入稳步增加,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人们的物质观念越来越重,由注重政治荣誉转为追求物质利益。当一些具体问题得不到解决时,加上飞行职业的风险高、收入与航空公司差距大、住房难等诸多烦恼,极易引发夫妻纠纷,导致婚姻问题。

(二)主观原因

1、个别空勤人员处理解决婚姻问题的能力比较弱。在工作压力和飞行安全压力比较大的情况下,为了空勤人员能够集中精力训练,各级领导和机关在搞好服务保障上狠下功夫,尽力帮助他们解除后顾之忧,这对保持空勤队伍稳定,确保防线安全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有的空勤人员却因此养成了遇到问题一切依靠组织解决的习惯,处理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有的空勤人员平时生活在相对封闭的军营里,和外界交往少,生活经历比较单一,夫妻之间发生矛盾后,不知道怎么去沟通和解决,在处理家庭矛盾过程中,缺少主动性,方式方法不灵活,致使夫妻之间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

2、少数空勤人员不能及时向组织反映婚姻中的问题。部分空勤人员面子思想较重,发生夫妻矛盾后,一般不愿向组织反映,而是自己想办法解决。在处理婚姻矛盾时,有的空勤人员个性比较强,不愿主动和对方进行沟通,及时化解矛盾。有的空勤人员在与妻子发生矛盾后,不能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总认为一切都是对方的错,致使问题越来越严重。在矛盾激化以后,自己无法处理的情况下,才向组织上汇报,错失了做好调解工作的有利时机,使一个简单问题变得复杂起来,人为地增加了调解工作的难度。

三、空勤人员婚姻问题防范对策

1、更新思想观念,搞好分析研究,切实增强做好空勤人员婚恋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由于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各种利益关系在不断调整,人们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在不断发生变化,婚姻家庭问题也同样留下了社会变革的烙印。受社会上婚恋思想的影响,有的空勤人员在处理婚恋问题上变得更加实际,择偶时比较看重对方的家庭条件和社会背景,同时还考虑到了退路等问题;有的空勤人员对婚姻的期望值比较高。这都是无法回避而必须正视的问题。

2、搞好婚恋教育,帮助空勤人员树立正确的婚恋观,不断提高处理婚恋问题的能力,要区别不同类人员,在教育方面有所侧重。对处在恋爱期间的飞行人员,要着重教育他们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根据自身的客观条件掌握适度的标准选好配偶;对已婚的飞行人员要搞好家庭义务感、责任感的教育,引导他们摆正个人在家庭中的位置,尊重对方的人格,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对一些经济矛盾、家务矛盾较突出的家庭,要正确引导,教给飞行人员解决问题的方法。

3、准确掌握空勤人员婚姻情况、加强矛盾原因分析,努力化解夫妻矛盾。准确掌握空勤人员婚姻情况是化解空勤人员夫妻矛盾,确保空勤人员家庭稳定的前提和基础。要坚持部队、社会、家庭相结合的方式,全面了解掌握情况。对有矛盾的空勤人员,一定要弄清产生矛盾的真正原因,在摸准弄清产生矛盾的基础上,要积极做好调解工作。

婚姻调查篇5

【关 键 词】妇女/婚姻家庭/法律实践/实证研究/分析

1999年10月,笔者有幸承担了全国妇联中加妇女法律项目之一,即关于“妇女婚姻家庭条文与法律实践差距之实证研究”这一研究课题。从法律与社会视角作为切入点,探讨妇女法律条文与法律实践之差距在中国尚属空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妇女的地位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尤其是妇女婚姻家庭领域中的地位变迁尤为引人瞩目。但现实中法律的完美与实践中的差距还是存在的,如何缩小两者间的差距,是本文的主旨所在。笔者在走访了河北省妇联、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及石家庄市中级人民法院及不同职业群体的基础上,认为需要通过调查来论证这一课题。本课题采用了抽样调查、座谈、个案访谈、实地调查等方法。本文仅限于对河北省区域的调查,其中对农村人口及对女性的调查比例相对高些。

二、调查概况

本次调查在河北省区域内发放调查问卷1150份,共回收960份, 回收率为83.47%。有效问卷903份,有效率为78.52%。从性别看, 男性共295人,占32.7%,女性共608人,占67.3%;从区域看, 城市共259人,占28.68%。其中城市男性为88人,占10.26%,城市女性为166 人,占18.38%;农村共649人,占71.87%。其中农村男性为207人,占22.92%,农村女性为442人,占48.94%;从文化程度看, 男性大专以上的共91人,占10.1%,高中文化共87人,占9.6%,初中文化共86人,占9.5%,小学文化共20人,占2.2%;女性大专以上的共118人,占13.06%,高中文化的共244人,占27.02%,初中文化的共207人, 占22.92%,小学文化的共34人,占37.65%;从职业来看,工人244人, 占27%。农民253人,占28%。职员160人,占17.7%。干部180人,占19.9%;从婚姻状况看,未婚49人,占5.4%。已婚的831人,占92.02 %。离婚的共14人,占4.7%。丧偶的9人,占1%;从家庭结构看, 夫妻独立居住的共占56.4%,住男方家的占39.5%,住女方家的占4.98%,其它家庭结构占2.1%。笔者组织了46名调查员,展开调查, 主要采取面访填卷之方式。因问卷涉及到个人隐私、加之有人对调查本身不理解,问卷的总收回率及有效率尚未达到理想程度。

三、中国妇女婚姻家庭法律之机制

(一)婚姻家庭权益之内涵。

婚姻家庭权益是指婚姻当事人及家庭成员在婚姻家庭关系中依法享有的权益。这些权益蕴含着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人身方面的权益;二是财产方面的权益。中国宪法、婚姻法、收养法、民法通则、继承法对此作了较全面的规定。基于妇女的历史地位、现实状况及妇女的生理特点等因素,1994年中国首次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对妇女在婚姻家庭方面权利作了更加明确具体之规定。

(二)中国妇女婚姻家庭方面权利内涵。

妇女婚姻家庭方面权利主要指女性与男子享有平等的婚姻与家庭方面的权利,其内涵十分广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婚姻自。

中国民法通则、中国婚姻法、中国妇女法对此都作了明确的规定。所谓婚姻自是指妇女在婚姻问题上有决定自己婚姻大事的自由,不允许一方对他方进行强迫或任何第三者进行干涉。

2.人身自由权。

妇女享有独立的姓名权、名誉权;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参加工作、生产、学习和社会活动的自由;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抚育子女的权利;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实行计划生育之权利与义务。

3.财产方面的权利。

妇女与男子一样享有对共同财产平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妇女继承权与男性平等;妇女在特定情况下有要求丈夫扶养的权利。

四、研究妇女婚姻家庭条款与实践差距之意义

妇女地位是一个相对概念,妇女地位被定义为妇女在家庭、社会中取得和控制物质资源包括食物、收入、土地和其他形式的财富和社会资源包括知识、权利和声望的程度。中国妇女婚姻家庭地位是其社会地位之缩影,主要是相对于男性而言的。中国现行法律对妇女婚姻家庭地位从不同视点与程度作了相应规定,这对切实维护妇女在现实中的婚姻家庭地位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笔者认为研究这一论题,旨在缩小妇女法律条文与实践中的地位落差,并为达到这一目的找到一个最佳的结合点。

(一)重视这一问题的研究是完善中国妇女法律的突破口。

(二)从立法上保障妇女婚姻家庭权益是提高妇女整体地位的重要步骤。

(三)缩小妇女婚姻家庭条文与法律实践之差距,有助于消除封建夫权思想、男尊女卑思想及资产阶级思潮对婚姻家庭的侵蚀,对弘扬社会主义婚姻家庭道德有着重要作用。

(四)缩小妇女法律条文与实践中的差距有助于建立民主、和睦、平等、幸福的婚姻家庭关系。

(五)现实社会呼唤立法充分切实保障妇女婚姻家庭权益。目前中国现实生活中,仍存在岐视、虐待甚至残害妇女之现象。在农村及经济发展滞后的地区,拐卖妇女、包办婚姻、买卖婚姻、遗弃女婴等现象仍十分突出。现实告诉我们法律与实践还有一定的距离,法律对妇女权益保障的操作性尚显微弱,尤其是家庭暴力方面、离婚妇女的群体中,这种差距尤其明显。如何缩小这种差距,使妇女权益得到切实地维护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艰巨任务。笔者认为法律对妇女保护的视角应进一步拓展。

五、关于妇女婚姻家庭地位之调查分析

(一)妇女在婚姻家庭问题上的自。

1.中国婚姻状态的基本分析。

据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中国1990年15岁—19岁人口的有配偶的比例男性为1.78,几乎等于1982年0.91%的2倍;15岁—19 岁组女性有配偶的比例尽管比1990年高(4.63%),但与1987年和1982年的相差不很明显。1990年20岁—24岁男性有配偶比例与1982年比明显超过女性,全部早婚人口占同龄人口的5.78%,占已婚人口之和的1.37;其中女性早婚人口占同龄人口的4.68%,占女性已婚人口的0.87%;男性早婚人口中同龄男性人口的6.5%,占男性无婚人口的1.9%(注:参见总顾问巫昌祯、程深、郑小川编著:《妇女权益的法律保护》,人民法院出版社,1998年6月版,第288页。)。

2.15岁以上有配偶人口比重总的呈下降趋势。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人口平均寿命延长所导致的15岁以上丧偶人口比例呈下降趋势。1982年—1990年15岁以上丧偶比例呈下降趋势(注:参见总顾问巫昌祯、程深、郑小川编著:《妇女权益的法律保护》,人民法院出版社,1998年6月版,第288—289页。)。 这既是人口健康水平提高的一种标志,亦是家庭健全程度提高的反映。

3.离婚比例的绝对数依然较低,其增长呈定势。

根据普查资料,34岁以前各组的离婚人口比例,无论男女,1990年平均已超过1982年的相应水平,女性增幅较大。以25岁—29 岁组起,1990年男性各年龄组的离婚比例低于1982年,但女性1990年40—59岁离婚比例却明显高于1982年。从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1995年与1999年的统计看,1995年调解离婚与判决离婚的对数共计35012对,1999 年调解离婚与判决离婚的对数达37566对。1999年比1995年离婚对数多2554 对(注:数据由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研究室提供。)。河北省婚姻登记机关准予登记离婚的对数1990年为10010,1995年为11163,1996 年为12445,1997年为13681,1998年为15344。1998年准予离婚登记的对数比1990年多5334对(注:河北省统计局、河北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河北经济统计年鉴》(1999年卷)。)。这说明河北省的婚姻状况基本上是平稳的,但离婚率仍呈上升之趋向。

4.关于妇女婚姻家庭自状况之调查。

所谓自利是指实现个人目标之能力,即个人有权决定自身行为的权利。婚姻自则是指在婚姻关系中,男女两性个人有支配、决定感情与器官的权利,即有权决定结婚、与谁结婚、结婚方式、性、生育及选择离婚、离婚方式等方面的权利。一般而言,包括初婚决定权、夫妻性生活自、生育决策权和家庭重大事务决策权。婚姻家庭自是衡量妇女自及妇女在家庭中地位的一个重要测量指标。在传统婚姻家庭制度中,结婚宗旨主要是为传宗接代,是基于以经济利益之考虑,婚姻与爱是分离的,男女没有自由选择伴侣及解除婚姻关系的机会与权利。

(1)妇女婚姻自之调查。

根据本次问卷调查显示,中国妇女婚姻自的比例较高,表明当代妇女与男子结婚决定权基本平衡,但仍存在着城乡与性别间的差别。城市男性决定权较城市女性比例高。农村男性结婚决定权的比例较农村妇女高。城市男性婚姻自的比例高于农村男性。中国妇女婚姻自,很多是在父母、家人及他人的认同下实现的。

(2)中国妇女的择偶模式。

择偶是建立婚姻的前提,择偶方式从一个微观视角可反映出婚姻家庭关系的层次。尽管影响交往的各种因素随着时代的变迁有所变化,但择偶方式对婚姻自主的程度与质量仍是不可低估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次调查中,自由恋爱的共占20%,父母包办的占3.89%,别人介绍的占45.5%,通过征婚的占1.62%,其他方式占0.97%。这说明我国的自主婚占相当比例,是主流,但是自主婚的充分实现还受到诸多方面的限制。从自主婚实现的质量来看还有待提高,一些包办婚还存在。调查显示经人介绍成婚的占比例最大,说明择偶途径的狭窄。要真正地提高婚姻质量,拓宽择偶途径也是重要举措之一。

(3)关于结婚动机之调查。

笔者设计的问题依次是:经济、感情、习惯、逃避孤独、其他。其中选择“感情”的共514人,占56.92%,其比例最高。以年龄界分选择“感情”的,25岁以下占4.8%,25岁—30岁占16.1%,40岁—45 岁占16.9%,45岁以上占8.19%。说明中青年人对婚姻中的感情要求很高。在婚姻中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重大变化,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感情、重视感情,说明感情因素在婚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但也不能忽视少数婚姻,是基于经济、习惯等因素建立的。调查说明女性较男性更注重感情在婚姻中的位置,这与社会及男性对女性的价值定位有一定的关联。男性选择感情的占男性总数的54.92%, 女性选择感情的占女性总数的57.82%,比男性高出3.10百分点;城市选择感情的较农村的比例高。城市居民选择感情的占城市总人数的61.02%;农村为55.32%;选择感情为结婚动机的城市比农村高出5.7个百分点。 这说明在结婚的动机方面尚有性别之间及城乡间的差别,结婚动机不纯或有瑕疵也是影响妇女在婚姻家庭中地位的主要障碍之一。

5.妇女遭受家庭暴力比例。

抽样问卷调查表明,在903名被调查者中, 遭受家庭暴力的妇女共266人,占调查总数的29.45%,占妇女总数的43.7%;其中城市女性为77人,占8.52%,占城市妇女总数的46.39%;农村妇女为189人,占20.9%,占农村妇女总数的42.3%。女性遭受家庭暴力的情况显然高于男性。调查还表明文化层次较高的女性也受到家庭暴力之侵犯。遭受家庭暴力大专以上的女性占16.92%;高中以上的女性占34.59%;初中文化的女性占45.86%;小学文化的女性占6.36%。 本次调查说明尽管家庭暴力与受虐者的文化程度及区域有一定关联,即文化程度越高遭受家庭暴力的比例越低,城市妇女遭受家庭暴力的比例低于农村妇女。但本次调查同时说明,城市妇女与文化素质较高的妇女遭受家庭暴力的现象不容忽略。

从河北省各级妇联受理的来信来访看,尽管维护妇女权益之工作取得很大成就,但夫权思想、男尊女卑等封建观念在某些人头脑中根深蒂固。例如:1999年度河北省妇联统计县以上来信来访中婚姻家庭类的占了总数的54.22%,反映家庭暴力的占婚姻家庭类的9.32%。 家庭暴力不仅是家庭解体的重要原因,也是影响社会稳定的不利因素。

6.妇女家庭结构变迁之调查。

(1)家庭结构模式之调查。

1990年中国各种家庭类型模式日趋多样,单身家庭与四代同堂家庭并存。在中国单人户家庭占家庭总数的6.32%,与发展中国家的单人户家庭水平接近。如印度1990年为5.5%,但低于发达国家。 如美国1980年为22%,加拿大1986年为21.5,法国1982年为24.6%,瑞典1980年为32.8%(注:参见总顾问巫昌祯、程深、郑小川编著:《妇女权益的法律保护》,人民法院出版社,1998年6月版,第288页。)。本次调查显示核心家庭占56.4%,与中国妇女地位调查结果相吻合。中国核心家庭占家庭总数的67.31%,其中父母与未成年人子女组成的核心家庭占57.81%,这是中国家庭之主体。在核心家庭中, 不完全核心家庭的比重低,如单亲父亲与子女占1.83%,单亲母亲与子女占3.18%。反映出中国离婚率较低,及男性再婚率高于女性之现实,也反映出在中国夫妻离婚后,子女多随母亲生活的现实。本次抽样调查住所状况:夫妻独立居住的共509人,占56.43%;住女方家的共45人,占4.98%;住男方家的共357人,占39.58%。反映中国家庭日趋小型化、独立化,家庭关系简单化,也说明中国传统的男娶女嫁的婚嫁模式仍占有相当的市场。住所决定权以夫妻共同商量的占绝大多数,说明了女性在家庭中的位置越来越重要。但仍可看出男性在住房问题上的决定权处于优势位置的倾向。

(2)男女平等的家庭模式成为重多人的选择。

家庭模式是妇女婚姻家庭地位高低的一个重要的标志。

本次调查选择“男主外、女主内”家庭模式的共232人,占25.69%。其中男性的比例高于女性。反映出男女两性之间在此问题上的统一与对立;选择“女主外、男主内”共38人,占4.20%;选择“男女平等”家庭模式的共408人,占45.18%;从区域上看,城市居民选择男女平等的家庭模式较农村高出6.4个百分点。 家庭模式对男女两性在家庭中的位序有直接的影响。调查说明男女平等的意识在城市有更深刻的渗透。

7.中国妇女生育动机及生育行为上的决定权。

据1998年千分之二生育率抽样调查资料分析,中国农村妇女在一生中生育3个和2个孩子的比例从1979年的76%下降到1987年的52%。1990年人口普查结果表明1989年三孩以上的出生数占总出生数的19.32%,生育率达到2.3。经过20年的生育转变,中国的生育率, 从整体上而言,已降到更替水平。这次抽样调查,反映出人们的生育观的变化,也反映出男女两性对待生育问题之差异。

(1)本次问卷调查:已婚者共831人,占调查的92%; 未育的共123人,占13.62%;一个子女的共467人,占56.71%; 两个子女的共218人,占24.14%;三个以上子女共59人,占6.53%。

(2)生育目的以传宗接代、养儿防老居多。选择传宗接代、 养儿防老的共378人,占调查总数的41.86%。由于中国无固定的养老金,养儿防老仍是很多农民的普遍心理。本次调查显示在城市这种生育目的也是较突出的。本次调查农村男性持这一生育目的的共89人,占调查总数的9.85%,占农村男性总数的42.99%。农村女性共195人,占调查总数的21.59%,占农村女性总数的44.11%;城市男性共31人,占调查总数的3.43%,占城市男性总数的35.22%。城市女性共63人, 占调查总数的6.98%,占城市女性总数的37.95%。 由此可以看出在生育目的上性别之间、城乡之间的差别。而这种差别与传统的观念、文化构成及家庭模式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3)实施计划生育措施之调查。调查显示,在生育决策权上, 妇女的决定意识在增强。就总体而言,丈夫的决策权高于妻子,妻子并未完全享有与丈夫平等的决策权。因此笔者认为妻子完全决定自己是否生育的时代尚未到来。

从采取措施而言,妻子采取节育措施的共576人,占已婚者的69.31%;丈夫采取措施的仅75人,占已婚者的9.02%。由此可以看出妻子采取措施的比例比丈夫高出60.09个百分点,远远高于丈夫。 这说明在此问题上还有一些认识上的误区。从此现实出发,笔者认为立法上强调中国家庭生育意愿之问题,必须考虑夫妻双方之因素,要深化计划生育之政策,不只是要提倡晚婚,更要坚决落实晚育措施。此外要进行广泛的宣传,使生育上的性别平等更趋于现实,对生育问题的社会综合治理也是不容轻视的。其一,生育上的性别平等是女性家庭及社会上的地位与男性平等的重要前提;其二,转变人们的重男轻女、多子多福的生育观。但笔者认为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8.关于对婚外恋的态度的调查。

本次调查问题的设计是:对婚外恋态度依次是反对、无所谓、理解、正常、说不清。女性持反对态度的共230人,占女性总数的37.8%; 男性持反对态度的共156人,占男性总数的52.9%。 本次调查说明男性对此问题的反映从绝对比值而言高于女性,这表明男性对女性贞洁的要求仍是很高的。

9.关于妇女财产权利之调查。

(1)本次调查显示在家庭重大事务的决策方面, 双方共同决策的比例,在城市为77.72%,高于以妻子6.7%或丈夫15.54%为主的比例;在农村双方共同决策的比例为71.30%,高于以妻子6.38%或丈夫22.32%为主的比例。家庭存款等经济的决定权上,夫妻双方共同协商的比例在城市是83.85%,高于妻子16.15%或丈夫12.5%的单方面的决定权;在农村夫妻共同协商的比例64.66%,高于妻子18.26%或丈夫17.06 %的单方决定权。

(2 )在买衣服和其他非生活必需的消费上在农村家庭中子女的消费占36.87%,妻子的消费占28.12%,丈夫的消费占18.04%, 说不清的占16.98%;在城市家庭中子女的消费占45.93%,妻子的消费占46.67%,丈夫的消费占4.81%,说不清的2.60%。

(3)对女性财产权利重视程度的评估。

调查显示,在农村选择女性的财产权利很受重视的占16.21%, 受重视占57.89%,不受重视的17.29%,不太重视的占15.79%; 在城市选择女性财产权利在家中很受重视的占16.18%受重视的占65.20%,不重视的11.27%,不太重视的占7.35%; 大专以上文化选择妻子的财产权利在家中很受重视的占24.29%,受重视的占62.71%,不重视的6.21%,不太重视的占6.78%;高中文化选择妻子的财产权利在家中很受重视的占20.16%,受重视的占56.98%,不重视的占9.35%,不太重视的占13.57%;初中文化选择妻子的财产权利在家中很受重视的占14.15%,受重视的占58.04%,不重视的12.19%,不太重视的占15.61%; 小学文化选择妻子的财产权利在家中很受重视的占6.52%, 受重视的占43.48%,不重视的占15.22%,不太重视的占34.78%。 妇女的财产权利在家庭中的重视程度与区域及文化水平有密切的关联。城市中的妇女及文化程度高的妇女在家庭中的财产权利受重视的程度相对要高。

10.有关婚姻家庭质量之调查。

(1)婚后感情交流之调查。

在城市选择夫妻间经常沟通感情的共104人,占已婚的12.51%,占城市总数的40.94%。偶尔沟通感情的共74人,占已婚的8.9%,占城市总数的29.13%,从来没有沟通感情的共4人,占已婚的0.48%,占城市总数的1.57%;在农村经常沟通感情的250人,占已婚的30.08%,占农村总数的38.52%,偶尔沟通感情的201人,占已婚的24.18%, 占农村总数的30.97%,从来没有沟通感情的31人,占已婚的3.73%, 占农村总数的4.77%。婚后感情的交流程度是直接影响婚姻质量的一个因素。由此看出加强夫妻之间交流是夫妻感情融洽的手段之一。

(3)关于维持婚姻关系最重要因素之调查。

认为维持婚姻关系最重要的因素依次为感情、责任、子女、经济、道德。选择感情的占多数(参见表一)。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感情是维持婚姻的最重要的因素,但它并不是唯一的因素,维持婚姻的因素非单一的,包含着道德、责任与子女等因素,这也是我们在制定法律时要考虑我国婚姻的现实,不能过于超前。

表一

经济

责任

感情

子女

道德

农村

8.31%

21.72%

69.97%

14.74%

4.82%

城市

15.29%

15.70%

47.52%

9.90%

12.39%

男性

5.42%

14.58%

50%

9.17%

20.83%

女性

5.68%

21.68%

53.89%

11.58%

7.16%

(4)婚后夫妻对婚姻的态度。

在“婚后你是否想过离婚的问题”上,男性选择经常的占16.48 %,选择偶尔的占5.05%,选择从来没有的占12.39%; 女性的上述选择依次为2.16%,5.65%,34.53%;在城市选择经常的占城市人数的2.72%,选择偶尔的占17.71%,选择从来没有的占16.53%;在农村对上述的选择依次为的4.16%,7.85%,3.74%。在城市相对而言较为注重感情的培育。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及男女两性的心理差异,男女对婚后的感情也有不同评价。这也反映出高稳定下的中国婚姻内在的不稳定的问题,只有提高婚姻质量才能从根本上消除这种隐患。

(5)对夫妻性生活满意度之调查。

这是十分敏感的问题。在1150份问卷中,男性选择很满意的占44.06%,选择满意的占47.45%,选择一般的4.41%,选择厌倦的0.34 %,选择不满意的3.73%;女性对上述问题的选择依次为35.03%,39. 47%,16.11%,2.30%,7.07%,男女两性对性生活的满意度是有差异的。这与两性观念的差异与社会对男女的性价值观的要求不同有一定关系。城市与农村对此问题的选择也是有落差的。城市依次的选择为21.47%,33.18%,34.97%,0.61%,4.91%;农村对此问题的选择依次为20.33%,40.93%,30.64%,1.95%,6.13%。 笔者没有具体设计性生活满意度的指标,但从这一问题的调查结果看,我们可以看出提高人们相关的知识,是提高婚姻家庭质量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

六、对妇女婚姻家庭地位之评价

调查显示多数女性肯定自己在家庭中具有较高或很高地位。从年龄上比较,中年女性家庭地位最高。从文化程度上而言,文化程度较高的女性感受到自己的家庭地位高或很高,明显高于文化程度较低的女性。大专以上女性认为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很高占38.14%,高占50.85%,较高占25.42%,一般占27.97%,低占16.95%,较低占5.93%, 很低占3.39%;高中文化的选择结果依次为35.66%,46.31%,27.87%,8.20%,13.52%,3.28%,0.82%;初中文化的选择依次为20.77%,40.10%,37.2%,35.27%,3.86%,2.90%,1.45%;小学文化的选择依次为8.82%,11.76%,22.35%,8.82%,64.71%,8.82%,23.53%。 笔者认为文化层次与妇女对自己在家庭中地位的评价有一定的关联。文化程度较高的女性认为自己家庭地位较高,认为自己在家庭中处于较低或很低地位的人所占比例极小。相反文化程度较低的女性对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就没有那么乐观。但总体而言女性的家庭地位的自我肯定还是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这说明新中国成立后女性走出家庭,走向社会不仅在社会上有了一席之地,其家庭地位也因此而上升。因此笔者认为妇女的家庭地位与其社会及经济地位是有密切关联的。影响中国妇女婚姻家庭地位关键因素包括女性社会地位、女性经济收入、区域文化特点、家庭结构、夫妻感情、妇女文化程度、职业地位、经济收入等。女性的综合素质越高,其家庭地位越高,城镇妇女的家庭地位明显高于农村妇女地位。

七、关于缩小中国妇女法律条文与实践中差距的对策与建议

这次调查只是这个项目的一个部分。通过调查可以看到中国妇女的地位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妇女的经济地位、社会地位、家庭地位随着时代的变迁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存在的问题:由于传统观念束缚,女性的自我认识能力较弱,重男轻女的观念及夫权思想还有一定的残余,法律规定的笼统及执法上的女性意识的淡漠,使我们看到女性家庭地位虽有提高,但却低于男性。“男强女弱”、“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模式仍是家庭的主流。这预示中国家庭中男女之间实现法律的平等还需要各方面的努力。与城市妇女相比较,农村女性的家庭地位相对低些。农村妇女要实现自我价值目前尚有一定困难。中国婚姻法第2条、第9条至第14条、第18条对男女平等及夫妻在人身及财产方面的权利与义务作了较为全面的规定。中国妇女法对妇女在婚姻家庭中的地位作了更为具体之规定。但法律条款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是客观存在的。笔者认为要缩小中国妇女法律条款与实践中的差距须注意几个问题:

(一)实行灵活的就业机制。

如实行弹性的工作制、非全时工作制、阶段就业制等,以减轻女性在家务劳动中的强度。在家务劳动社会化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妇女既要参加社会劳动,又要承担家务及生育上的压力。从法律上保证实行灵活就业机制,以保障女性权益不受侵害。

(二)完善社会保障机制。

建议设立女性生育补偿基金制度,应将生育看成一项重要的社会工作,保证妇女在生育期有足够的物质条件、时间精力,这是社会进步之表现。它可以将目前一些妇女在岗不在业的行为公开化,使企、事业单位在雇佣女工时因生育而造成的损失与开支尽可能由社会统一负担,中国目前已有些城市开始实施了这项改革,但显然离实践的要求距离很大。

(三)完善相应的法律机制。

法律机制的不完善也是妇女地位在现实中失落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不否认这样一个现实,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和社会财富的急剧增长,导致了严重的性别职业分化及贫富差距增长。与男性相比,中国女性在竞争中处于相对劣势地位,女性的社会与家庭地位开始滑落,大批女工被列为编余人员,一些妇女开始回归家庭,把家庭与婚姻作为自己的寄托与支柱。妇女在经济上重新依附于男性,无疑是妇女家庭地位开始下降的一个信号。已滞后社会发展的婚姻家庭法与有关法律,在维护妇女权益方面已显得力不从心,笔者认为完善相关法律是缩小妇女婚姻家庭地位法律与实践差别的重要措施。

1.加强、加快生育方面立法工作,避免人口盲目增长,使女性生育质量与健康得到足够重视。

2.从立法上承认家务劳动的社会价值。

3.修改现行婚姻家庭法,充实有关内容条款,体现妇女权益的保障势在必行。令人欣慰的是在修订现行婚姻家庭法时,立法者始终关注和倾听妇女的声音。笔者认为将妇女权益渗透到婚姻家庭法中是妇女婚姻家庭地位提高的重要步骤。国际上一些女权主义者尖锐地指出:“法律是男性主宰结构的一部分,它的等级、组织、对抗形式和抽象解决相互冲突的权利的宗旨,使得法律成为父权式的机制——法律的语言和意象强调其男子主义;法律主张传统上与男子相关联的理性、客观性和抽象性,而与此相对立的则是妇女活动范围的情感性、主观性及情景思维的界定。”(注:黄列:《妇女与国际人权法》,载《外国法译评》, 1996第4期。)这一观点虽有点激进但是不能否认带有夫权色彩的法律,常常忽略了妇女的声音。笔者认为,社会上潜在的不利因素及妇女权利的笼统化、公式化使妇女权利的法律体现十分微弱,在修改现行婚姻家庭法时,只有突破法律上的性别结构,并考虑到女性的现实状况,才能使妇女的法律定位更为科学。

关于修改我国现行婚姻法的立法建议:

(1)建议补充和完善基本原则。

家庭暴力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中国传统的掩饰家庭暴力的观念已受到强烈冲击。2000年4月全国妇联就修改《婚姻法》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民意抽样调查结果显示:“96.1%的人认为修改后的婚姻法对家庭暴力应加以制裁”(注:全国妇联:《家庭暴力轻的也应法治——全国妇联对〈婚姻法〉提出修改建议(二)》,《中国妇女报》,2000年8月28日第1版。)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自己在家庭中的人格与尊严,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应采取有效法律措施制止家庭暴力。目前新婚姻家庭法草案已增设这一规定,这是中国婚姻家庭立法上一次重要突破,然而因其过于粗简,操作性微弱,真正落实这一原则尚有一定难度。笔者认为立法上应科学界定这一概念。目前有许多对家庭暴力概念的界定主要集中在人身权的行为上,未能科学地揭示家庭暴力之内涵。因为性别岐视对妇女身体上造成损伤较为明显,然而精神上的损伤因其隐蔽性而较少有记录,但事实上对妇女人身的伤害常伴随着对其精神上的伤害。因此要科学地诠释家庭暴力之内涵,须将对受虐者的人格、精神上的损害纳入到家庭暴力的视野。《全国妇联关于修订〈婚姻法〉全国民众意愿调查报告》中指出:“91.5%的人认为家庭暴力应当包括精神虐待”。 (注:全国妇联:《家庭暴力应当制裁——全国妇联关于修订〈婚姻法〉全国民众意愿调查报告之三》,《中国妇女报》,2000年8月3日。)笔者认为所谓“家庭暴力是指施虐者对家庭成员进行肉体或精神上的折磨、伤害或等行为,从而使受虐者屈从于施虐者。”笔者认为要真正消除家庭暴力须在法律上制定相应的措施,否则禁止家庭暴力的原则将形同虚设。

(2)增设国家保护与指导婚姻家庭原则。

中国妇女承受着社会、家庭与精神上的多重压力,传统文化教育对妇女人格的渗透,使中国女性对挫折的心理耐受能力低于男性。由于缺乏科学引导,致使一些女性在遭遇情感挫折后因无法走出困惑而踏上不归路。笔者认为设此原则,可突出婚姻家庭关系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重要作用。笔者认为要使婚姻家庭朝着健康文明方向发展,应建立专门的保护、指导婚姻家庭的研究指导中心,以减女家庭与精神负担。

(3)建议增设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相结合之原则。

目前离婚案件中,强调个人本位主义的倾向十分严重。据河北省邯郸市妇联1997年、1998年的显示,因第三者介入引发的婚姻纠纷的分别占婚姻家庭方面上访量的30%、25%。增设这一原则,可防止人们滥用婚姻自由权。

(4)建议适当拓宽夫妻人身关系的范畴。

建议增设夫妻有同居义务和终止同居义务之条款。新婚姻法将肯定夫妻有同居义务,但笔者认为为防止、扼止家庭暴力及婚内犯,增设终止夫妻同居的条款极有必要。在司法实践中,特别是在离婚诉讼,离婚妇女被毁容、被残害的恶性案件时有发生,所以允许夫妻在一定情势下终止夫妻同居义务是必要的。

(5)完善我国的离婚制度。

第一,应制订配套的法律措施,保障妇女的财产权利。

在协议离婚中,侵犯妇女财产权利现象时有发生。目前女方作为原告的占离婚案件的60%,为早日摆脱不幸的婚姻,妇女往往放弃了财产权利。新婚姻法将离婚申请到批准的日期作了延长,但在如何避免妇女财产权利受损方面未有切实措施。笔者认为应设立财产登记与审查制度(注:李秀华:《修改婚姻家庭法与中国妇女权益保障之研究》,载《女性与社会文化演进》,东西事业文化公司出版社,1999年6月版, 第134页、135页。)。离婚时婚姻登记机关或法院应对当事人的离婚协议的真实性、合法性、公正性予以审查。

第二,建议科学界定离婚之标准。

笔者同意将夫妻感情确已破裂改为婚姻关系确已破裂,但认为不应冲击感情在婚姻破裂中的主导地位,如果人为限制离婚,不仅会使婚姻质量大打折扣,且会使妇女在所谓合法婚姻内受到身体与精神的双重伤害。

第三,建议增设离婚之法定事由。

第四,建议细化离婚妇女住房权之问题。

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调查证实,在离婚案件中,夫妻感情确已破裂,因女方无房居住而未能判决离婚的占一定比例。要走出离婚之误区,必须改善夫妻在住房中的被动地位。笔者认为可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房屋居住权、承租权等问题的主要司法解释上升为法律条款,规定在新婚姻家庭法中,以弥补现行法律之不足。在住房与市场接轨的情况下,应考虑我国多数家庭中男强女弱的经济状况,注意维护妇女的合法权益。

第五,建议设立离婚损害赔偿制度。

在法院受理的离婚案件中,因夫妻一方与他人通奸、姘居、重婚或虐待、遗弃等原因导致婚姻破裂的占一定比例。在上述类型的离婚案件中,无过错方往往身心倍受伤害,由于我国法律对此类案件未作处罚与补偿规定,无过错方常常得不到任何补偿。因男方有过错而女方被迫提出离婚的占相当的比重,在破碎的婚姻中,女性的身体及至心灵所受的伤害通常重于男性,笔者认为上述原因导致的离婚案件中,在财产分割上注重对无过错一方予以补偿,有利于预防与制裁违反婚姻家庭法的行为,有助于使无过错方在物质上、精神上寻求公正与补偿。笔者认为从一定程度上而言,精神上的补偿更为重要,在增设离婚损害赔偿数额时,应确定赔偿金的下线,以确保无过错方的合法权益(注:李秀华:《改革与完善我国婚姻家庭制度之法理研究》,载《河北法学》,2000年第2期第15页。)。

4.加强执法环节、强化监督机制。提高执法者的素质及强化执法者的女性意识也很重要。

婚姻调查篇6

性别:( )男( )女 年龄_____ 文化程度_____

婚姻状况:( )已婚( )未婚

1、你认为找对象应采用:( )媒人介绍 ( )自由恋爱 ( )其他

2、你认为最合适的结婚年龄是:( )20~22 ( )23~25 ( )25以上

3、你认为生男生女重要吗?( )重要

( )不重要

4、如果你认为生男生女重要的话,你更喜欢:( )男孩

( )女孩

5、你身边有没有人不想结婚:( )有

( )没有

6、你身边有没有因为家庭状况不好而找不到合适的对象:( )有( )没有

7、你认为恋爱问题中"门当户对"重要吗?:( )重要

( )不重要

8、你在选择恋爱对象时考虑父母的意见吗?( )从来不考虑 ( )稍微考虑一些

( )完全听父母的

9、你认为农村经济的发展与以下哪些因素有关:( )国家政策

( )村领导的能力

( )农民文化程度的高低

10、你家的主要收入是:( )工资收入

( )副业收入

( )经济作物收入

( )打工的钱

11、你家的收入主要用于:( )购买生活必需品

( )准备盖新房子

( )用于教育

12、在你看来农村经济怎样才能尽快发展起来:( )提高主要农作物的产量

( )大力发展经济作物

( )有条件的人都去城里打工

( )掌握科学种田方法

13、你闲暇时一般都干什么: ( )找朋友一起玩   ( )看书、读报

( )看电视 ( )其它

14、你看电视时最喜欢看:( )新闻( )广告( )电视剧( )体育节目

15、你看报时最喜欢看:( )新闻( )广告( )社论( )致富信息

16、申奥成功了,作为青岛人,你感到:( )十分激动 ( )高兴 ( )与我无关

17、你认为申奥成功的好处是:( )有利于让世界了解中国,了解北京

( )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特别是旅游业

( )有利于我国体育运动事业的发展

( )没什么好处

18、到了XX年年奥运会你打算:( )到北京看比赛( )到青岛看水上运动

( )看所有的实况转播

( )还早呢,到时再说

19、你认为你的文化程度与你家的经济状况有关么?( )关系很大( )有一点 ( )没有

20、你打算让你的对孩子受到什么程度的教育:( )大学以上( )职业教育

( )高中 ( )受完义务教育

21、如果在此开设农村技术辅导班,你会:( )积极参加 ( )看情况 ( )不参加

婚姻调查篇7

关键词 父母 子女 婚姻质量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社会的发展满足了人们更多物质方面的享受,同时也出现了众多新的社会问题。通过近几年的统计,我国的离婚率上升、重婚等的一系列婚姻问题层出不穷,这些各式各样的不良婚姻关系普遍影响着下一代的婚姻质量。发展心理学强调童年经历对人一生的影响,所以孩子从出生时便对父母在婚姻中的相处模式有所觉察、模仿,从而获得关于父母、夫妻、婚姻的第一印象。

从目前的文献来看,对婚姻质量并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但是多数学者认为婚姻质量就是婚姻关系和谐程度和婚姻双方的主观满意程度。

家庭是孩子的最初教育场所,也是子女社会化的主要场所,良好的教养模式能帮助子女得到较好的社会性发展,不良的教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美国全国调查数据显示:在儿童期经历过婚姻破裂的孩子比完整婚姻家庭的孩子有更高的离婚的风险。研究发现父母离婚对孩子关于婚姻的态度有着不可抑制的影响,但父母经常发生冲突比父母的分开对孩子的婚姻观影响更为消极。那么父母与子女的婚姻质量之间的关系值得我们进一步深究。

1研究方法

1.1调查对象

本调查根据方便取样原则选取所居住小区的35组家庭作为调查对象。共发出问卷86份,收回有效问卷70份,回收率约81%。

1.2研究工具

本调查研究采用Olson的Enrich量表测量婚姻质量,Enrich共包含124个条目。内容包括过分理想化、婚姻满意度、性格相融性、夫妻交流、解决冲突的方式、经济安排、业余活动、性生活、子女和婚姻、与亲友的关系、角色平等性及信仰一致性共12个因子。每一个条目均采用5级评分制,总分越高表明父母的婚姻质量越高。婚姻质量问卷是由明尼苏达大学Olson教授等编订,其信度达到0.904,在国内外广泛使用。

2父母婚姻质量与子女婚姻质量关系的实证研究

2.1初步研究

通过对Enrich量表中的12个维度进行父母和子女之间关系的研究,在过分理想化中父母(平均值为45.5,标准差为4.14),子女(平均值为43.0,标准差为8.56);性格相容性中父母(平均值为31.17,标准差为7.38),子女(平均值为33.33,标准差为6.34);与亲友的关系中父母(平均值为36.33,标准差为6.31),子女(平均值为37.17,标准差为7.44)。可以看出,在这些维度中,父母与子女的态度在总体上差异较小且标准差的偏离程度也较小,数据较具有代表性。因此,本文认为用Enrich量表所衡量的父母婚姻质量与其子女的婚姻质量正相关,但是,具体的影响情况需要通过下文的实证分析进行验证。

2.2实证研究结果及分析

通过对Enrich 量表中衡量婚姻质量的12个主要内容进行回归分析,我们发现,在过分理想化p=0.080、解决冲突的方式p=0.000、与亲友关系p=0.065、与子女关系p=0.047、经济安排p=0.000以及性格形容性p=0.000几个指标上,父母与子女间表现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P

3结论

本研究尝试探索父母婚姻质量对子女婚姻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子女的婚姻质量与父母的婚姻质量分别在过分理想化、解决冲突方式、与亲友关系、与其子女关系、经济安排、性格相容性的六个维度上呈正相关,也就是说子女从小的生活中便耳濡目染的将父母的相处模式、解决冲突的方式、与配偶的情感交流方式内化为了自已对待恋爱、婚姻关系的应对方式,从而影响了自身的婚姻质量,成为了父母的“复刻”,父母的婚姻关系越积极,子女的婚姻关系也较为积极;父母的婚姻关系越消极,子女的婚姻关系也较为消极,能对子女的婚姻质量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因此,家庭和睦,婚姻幸福,才是孩子成长最好的温床,在生活中父母要注重以自己的行为表率,不断提升自身婚姻质量,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以利于保证子女今后婚姻生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袁莉敏,许燕,王斐等.婚姻质量的内涵及测量方法[J].中国特殊教育,2007(9).

[2] 杨阿丽,方晓义.婚姻冲突、应对策略及其与婚姻满意度的关系[J].心理学探新,2009(2).

[3] 郑希付.父母关系与子女行为异常[J].心理科学,1997(20).

[4] GREENBERG E F, NAY W R. The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Marital Instability Reconsidered [J].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1982, 44(2).

婚姻调查篇8

摘要:婚姻家庭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社会中的特殊群体,残疾人婚姻受到的干涉要比非残疾人多得多,残疾人婚配问题是残疾人长期以来面对的重要难题,也将是他们需要不断挑战的难题。本文以湖北省黄冈市的调研数据为依据,探究了黄冈市残疾人婚姻现状和影响因素,并总结出相应问题,为残疾人婚姻的良性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 :残疾人;婚姻;家庭

家庭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婚姻是形成家庭共同体的重要形式。从2007–2013 年度残疾人小康进程监测结果看,残疾人在婚率基本维持在63.0% 左右,远低于全社会83.1% 左右的水平。婚姻对于残疾人而言,不仅直接反映生活幸福感,也体现着获得情感生活和其他保障的水平。但考虑到残疾人的特殊性,其婚姻问题无法在短时间内有效的解决,因此,研究残疾人的婚姻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找到相应的对策显得尤为重要。

一、研究设计

1.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发和实证研究方法,实证研究包括利用观察法、访谈法、问卷调研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收集残疾人的相关动态和残疾人婚姻状况进行研究。

2.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有效问卷共有226份,男性残疾人118人,女性残疾人108人。调查对象的年龄集中分布在15~60岁之间,这一年龄段共197人,占87.16%;其余15岁以下5人,60岁以上22人。回收到的调查问卷中,有两份问卷的调查人年龄缺失。在所调查的残疾人中,肢体残疾和精神残疾占据多数比例,肢体残疾的调查对象有91人,占40.27%;精神残疾的调查对象为98人,占43.36%。视力残疾和智力残疾分别占7.52%,听力残疾2.21%,言语残疾1.77%。

二、实证研究

1.残疾人婚姻家庭现状

⑴婚姻状况。所调查的残疾人群中,未婚率28.76%,婚率52.65%,再离婚率12.39%,丧偶率5.75%,另有1个样本数据缺失。湖北省残疾人中,再婚有配偶残疾人约218.5 万,占15 岁以上残疾人数的60.23%,离婚及丧偶人口约88.8万,占15岁以上残疾人数24.46%。调查的婚率、离婚率、丧偶率与湖北省基本持平。

⑵家庭状况。在所调查的已婚的残疾人中,有近22%的残疾人配偶同样为残疾人。其次在161个已婚的残疾人中,有148个调查对象的家庭拥有子女,占全部调查对象的91.93%;有13个残疾人家庭现无子女,占总数的8.07%。

配偶收入是体现残疾人婚姻状况的重要因素,有29.81%的残疾人配偶收入在220 元以下,39.13%的配偶收入为221~1200元,在调查对象中配偶收入在3000元以上的残疾人仅有两人,约1.24%的比例。残疾人配偶收入普遍低于正常人群,残疾人家庭整体经济水平不容乐观。

⑶结识配偶途径(如表1)。通过亲友介绍认识配偶的达到51.33%,超过半数,通过网络结识配偶的仅有0.88%,通过相亲活动认识配偶的比例仅为0.44%,而在调查中没有发现通过婚介所和征婚来寻找配偶的。数据说明残疾人现阶段自由恋爱程度不断提升,在婚恋问题上也有很大的选择权和自由权。但残疾人结识配偶的渠道依旧较为单一。

2.残疾人婚姻影响因素(如表2)

在所接受调查的残疾人看来,收入、就业、康复治疗三个方面对婚姻产生了较大影响,收入是经济状况的直接体现,是残疾人的婚姻稳定的经济基础,就业情况则直接影响着收入水平,而康复治疗是使残疾人回复健康的过程。总计“影响很大”和“有影响”两项,超过80%的受访残疾人认为收入会对婚姻产生影响;约78%的残疾人认为就业能对婚姻产生影响;认为康复治疗对婚姻有影响的人约占总数的75%;而认为接受教育对婚姻有影响的人仅为40%。

在已婚婚姻和未婚婚恋的困难中,调查对象同样把经济条件和身体状况看做是最大的困难。

根据表3,接受调查的已婚残疾人中,有59.63%的人认为个人身体原因是婚姻生活最大的困难,57.76%认为金钱是婚姻生活的困难之一,占较大比例,可见在残疾人婚姻的影响因素中,经济条件和身体状况依然是影响多数人的最大困难。

根据表4,在未婚残疾人婚恋遇到的困难中,84.62%的人认为个人身体原因导致至今未婚,占全部未婚残疾人调查对象的最大比例,其次是金钱和环境偏见,各占30.77%,可见,经济条件、身体状况和环境偏见是影响残疾人未婚的最主要原因。

三、问题与对策

1.问题

⑴残疾人婚配难。残疾人婚配难依然是其面临的一大问题,在婚率低,离婚率高,丧偶率高,初婚时间晚。在我的调查中明显发现在婚率远低于2010年全国83.1%的平均水平,总体的离婚率和丧偶率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⑵经济负担重。经济问题是残疾人在寻找配偶和婚后生活遇到的第一大难题,作为弱势群体,多数残疾人本身收入较低,就业率低,没有稳定工作,他们需要通过大量支出来进行康复训练和治疗。而多数残疾人配偶也同样为低收入人群,整个家庭经济实力较弱。

⑶配偶身体状况欠佳。有些残疾人家庭夫妻双方都为残疾人,使得残疾人家庭生活更加困难。一些实际的案例表明双双有残疾问题的父母,他们的子女有残疾问题的比例也较大,而这些家庭可能因为经济困难、身体条件限制、精神问题等原因无法密切关注子女的健康状况。

⑷结识配偶途径单一。残疾人认为认识配偶途径有限,残疾人结识配偶的途径绝大多数为亲友介绍,因为身体原因和社会偏见少有人参加相亲、征婚等活动,婚介所、相亲大会也不愿接纳残疾人,很少有为残疾人举办的相亲活动。有限的社交范围成为了残疾人建立婚姻关系的主要障碍之一。

⑸外界存在偏见。我国在残疾人以及残疾人婚恋等方面相关的宣传教育力度较小,人们对残疾人的歧视情况仍不断发生,对于残疾人婚恋则存在更多的偏见。而残疾人家庭对于残疾人婚姻的态度也并不乐观,和社会具有不同的功能,家庭的支持是残疾人婚姻最直接的需求。

⑹自身心态差。残疾人在婚配过程中会时刻考虑自身的身体状况,在主观上对自我形态形成了消极的意识。部分残疾人自身思想保守,对婚姻持企求态度,本人或其家庭成员存在着“残疾者与残疾者结合”或“残疾者与贫困者结合”的观念,甚至有人选择逃避现实,不敢面对婚姻。

2.对策

⑴改善残疾人经济水平。政府应完善残疾人就业政策,残联、残疾人就业指导中心牵头,对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幵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从根本上提升残疾人经济水平。除此之外,对老年残疾人和失去工作能力的残疾人要给予持续性的社会救助,确保残疾人养老和医疗有保障,加大对经济困难残疾人的扶贫力度。

⑵提供残疾人康复治疗。政府和社会应给予残疾人尤其是重症残疾人更多的关注,提供科学的康复治疗方法,帮助他们解决大病医疗问题。尽管这些治疗可能难以从根本上解决残疾问题,但是有助于残疾人部分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和生活能力,有助于残疾人心理健康的恢复,这是残疾人最主要和迫切需求,也是残疾人婚姻生活的保障。

⑶树立正确的婚姻观念。对于残疾人个体而言,一是调整心态,树立残疾人缔结婚姻、组建家庭的信心,支持鼓励他们追求幸福;二是帮助残疾人树立正确的择偶观,在“门当户对”的基础上解放思想。在家庭和社会方面,需要社会工作者从社会层面消除对残疾人婚姻的歧视,通过广泛的社会宣传、社会政策和相关法律推动与时俱进的婚姻观念。

⑷提供残疾人婚恋渠道。残疾人婚恋渠道应建立在残疾人家庭基础上,并给与残疾人更多的婚恋自主权。各级组织要为残疾人和残疾人、残疾人和健全人提供见面机会,尤其是残联和社区,要发挥基层组织作用,解决残疾人婚姻家庭矛盾。其次要建立专门针对残疾人的婚恋网站,为残疾人婚恋开辟绿色通道。

⑸消除残疾人社会歧视。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改变社会对残疾人的歧视观念,呼吁全社会关注残疾人的生活状况,关心残疾人的婚姻状况,支持残疾人与健全人的自由恋爱婚姻,给残疾人更多的关爱。

⑹规范残疾人婚姻制度。婚检是残疾人婚姻生活中容易忽视的方面,婚检制度和孕检工作,有利于降低遗传缺陷儿的出生。残疾人婚后应确立明确的配偶监管义务,对于没有执行义务的配偶应给予适当的限制规定。

参考文献

[1]姚景川.第一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回顾[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4(6).

[2]国家统计局. 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6(12):1013.

[3]王献蜜,刘梦.我国残疾人婚姻家庭现状及需求分析[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8,6,(3):51一57.

[4]余道清,邓敬雄.残疾人婚姻家庭现状和对策研究[J].中国残疾人,2008(1).

[5]王冠,赵颖.浅析我国残疾人就业的困境与发展策略[J].经济研究导刊,2008(14):166 一168.

[6]接栋正.上海市残疾人基本状况与残疾状况分析[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7,(24):33一36.

[7]陈涛.残疾人婚姻家庭研究和发展的现状分析[J].人口与发展,2008(4):73一81.

[8]李荣时.我国不同婚姻状况人口性别比初探[J].人口与经济,1989,(2):45-49.

上一篇:安全员培训范文 下一篇:正数和负数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