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治理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04 17:18:47

地下水治理方案

地下水治理方案篇1

第二条水量分配是对水资源可利用总量或者可分配的水量向行政区域进行逐级分配,确定行政区域生活、生产可消耗的水量份额或者取用水水量份额(以下简称水量份额)。

水资源可利用总量包括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和地下水资源可开采量,扣除两者的重复量。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是指在保护生态与环境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前提下,通过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措施,在当地地表水资源中可供河道外消耗利用的最大水量;地下水资源可开采量是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内,通过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措施,在不引起生态与环境恶化的条件下,以凿井的方式从地下含水层中获取的可持续利用的水量。

可分配的水量是指在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已经很高或者水资源丰富的流域和行政区域或者水流条件复杂的河网地区以及其他不适合以水资源可利用总量进行水量分配的流域和行政区域,按照方便管理、利于操作和水资源节约与保护、供需协调的原则,统筹考虑生活、生产和生态与环境用水,确定的用于分配的水量。

经水量分配确定的行政区域水量份额是实施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相结合制度的基础。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水量分配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下其他跨行政区域的水量分配。

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水量分配是指以流域为单元向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的水量分配。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下其他跨行政区域的水量分配是指以省、自治区、直辖市或者地市级行政区域为单元,向下一级行政区域进行的水量分配。

国际河流(含跨界、边界河流和湖泊)的水量分配不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水量分配方案由水利部所属流域管理机构(以下简称流域管理机构)商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订,报国务院或者其授权的部门批准。

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下其他跨行政区域的水量分配方案由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商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制订,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

经批准的水量分配方案需修改或调整时,应当按照方案制定程序经原批准机关批准。

第五条水量分配应当遵循公平和公正的原则,充分考虑流域与行政区域水资源条件、供用水历史和现状、未来发展的供水能力和用水需求、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要求,妥善处理上下游、左右岸的用水关系,协调地表水与地下水、河道内与河道外用水,统筹安排生活、生产、生态与环境用水。

第六条水量分配应当以水资源综合规划为基础。

尚未制定水资源综合规划的,可以在进行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调查评价、供需水预测和供需平衡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水量分配试点工作。跨省、自治区、直辖市河流的试点方案,经流域管理机构审查,报水利部批准;省、自治区、直辖市境内河流的试点方案,经流域管理机构审核后,由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水资源综合规划制定或者本行政区域的水量份额确定后,试点水量分配方案不符合要求的,应当及时进行调整。

第七条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公布的行业用水定额是本行政区域实施水量分配的重要依据。

流域管理机构在制订流域水量分配方案时,可以结合流域及各行政区域用水实际和经济技术条件,考虑先进合理的用水水平,参考流域内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用水定额标准,经流域综合协调平衡,与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协商确定行政区域水量份额的核算指标。

第八条为满足未来发展用水需求和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用水需求,根据流域或者行政区域的水资源条件,水量分配方案制订机关可以与有关行政区域人民政府协商预留一定的水量份额。预留水量的管理权限,由水量分配方案批准机关决定。

预留水量份额尚未分配前,可以将其相应的水量合理分配到年度水量分配方案和调度计划中。

第九条水量分配应当建立科学论证、民主协商和行政决策相结合的分配机制。

水量分配方案制订机关应当进行方案比选,广泛听取意见,在民主协商、综合平衡的基础上,确定各行政区域水量份额和相应的流量、水位、水质等控制性指标,提出水量分配方案,报批准机关审批。

第十条水量分配方案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一)流域或者行政区域水资源可利用总量或者可分配的水量。

(二)各行政区域的水量份额及其相应的河段、水库、湖泊和地下水开采区域。

(三)对应于不同来水频率或保证率的各行政区域年度用水量的调整和相应调度原则。

(四)预留的水量份额及其相应的河段、水库、湖泊和地下水开采区域。

(五)跨行政区域河流、湖泊的边界断面流量、径流量、湖泊水位、水质,以及跨行政区域地下水水源地地下水水位和水质等控制指标。

第十一条各行政区域使用跨行政区域河流、湖泊和地下水水源地的水量通过河流的边界断面流量、径流量和湖泊水位以及地下水水位监控。监测水量或者水位的同时,应当监测水体的水质。

第十二条流域管理机构或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批准的水量分配方案和年度预测来水量以及用水需求,结合水工程运行情况,制定年度水量分配方案和调度计划,确定用水时段和用水量,实施年度总量控制和水量统一调度。

当出现旱情紧急情况或者其他突发公共事件时,应当按照经批准的旱情紧急情况下的水量调度预案或者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预案进行调度或处置。

第十三条为预防省际水事纠纷的发生,在省际边界河流、湖泊和跨省、自治区、直辖市河段的取用水量,由流域管理机构会同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批准的水量分配方案和省际边界河流(河段、湖泊)水利规划确定,并落实调度计划、计量设施以及监控措施。

跨省、自治区、直辖市地下水水源地的取用水量,由流域管理机构会同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批准的水量分配方案和省际边界地区地下水开发利用规划确定,并落实开采计划、计量设施以及监控措施。

第十四条流域管理机构和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水资源管理监控信息系统建设,提高水量、水质监控信息采集、传输的时效性,保障水量分配方案的有效实施。

第十五条已经实施或者批准的跨流域调水工程调入的水量,按照规划或者有关协议实施分配。

第十六条流域管理机构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根据本办法制定实施细则,报水利部备案。

地下水治理方案篇2

[关键词]生态景观 河道综合治理 应用

[中图分类号] TV8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4-306-1

1前言

生态景观的概念才是近几年来生态学中发展的新理念,其主要是指在一个较大的区域内,由很多生态系统所组成的一种景观结构,通过生态景观的建立,可使该结构系统在相互作用、相互协调以及不断变化之下,起到促进生态和谐,保护环境的作用。由于生态景观理念具有的可行性、创新性等优势,也在我国河道的综合治理工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饮水概况及现状

海东市属青海省所辖市,其中的乐都区地处海东市湟水中下游,属于半干旱区域。由于该区降雨分布不均匀,加之自然地理条件比较复杂,造成水资源的相对紧缺,近年来,更是随着人口自然增长,气候干旱,水源变化以及水质污染等多种的原因作用,导致该区域范围内的大部分地方长期存在饮水污染、饮水紧缺等现象。由于海东市乐都区范围的饮水问题的日益严峻,有关部门也提高了对河道治理工程建设的重视度,并加强了对该区域河道的综合治理工作,以期能够通过有效的治理,来满足人们的用水需求以及用水安全,进而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生态保护。

3生态景观在河道综合治理中的应用

根据我国大量的河道综合治理工程的情况来看,将生态影响设计理念应用于治理当中,对提高生态自然环境的合理性,避免环境污染,保证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种情况下,海东市乐都区在河道综合治理中应用生态景观设计,也就成为了必然的趋势。因此,笔者就通过以下几点,来论述生态景观在河道综合治理中的应用。

3.1河道断面

在河道综合治理生态景观设计中,河道的断面设计包括有浆砌石挡墙设计、干砌石挡墙设计、砌石挡墙结合堆砌自然石块护岸、蜂巢网箱挡墙护岸以及松木桩排钉打式护岸等多种设计方案。从目前乐都区的河道综合治理情况来看,多选用的是蜂巢网箱挡墙护岸,其又被称做网格断面,主要是由两层蜂巢状的网格箱所组成。第一层网格箱埋设深度为50―80cm左右,在金属网格箱内填塞鹅卵石或块石等物,而在网格箱顶部,可以用来摆设景观自然块石和护坡绿化结合,从而充分体现出生态景观的理念。

3.2河道水利水工构筑物

常见的河道水利水工构筑物设计方案主要有跌水构筑物、橡胶坝、液压合页坝等几种。其中,跌水构筑物主要由陡坡与跌水两部分所组成,陡坡和跌水又分单级和多级两种。橡胶坝是指由高强度锦纶布和橡胶粘合在一起,之后将其锚固于底板上,形成封闭式的坝袋,最后再经由充排管路用水(气)充胀成为一种袋式的挡水坝。该橡胶坝所具有的优点是坝顶可溢流,并可根据需求来合理调节坝高,以有效控制上游的水位。液压合页坝属于近年发展起来的具有先进理念的水利水工构筑物之一,将其应用于河道综合治理工程中时,具有结构坚固可靠、不怕泥砂淤积、不阻水、不受飘浮物影响等多种优势。其可以在尽量减少水量损失的情况下,充分地冲掉上游漂浮物,从而使河水更加清澈,且该方案的放坝速度快,防洪抗洪效果十分有效[1][2]。

以上所介绍的三种河道水利水工构筑物设计方案各具优势,在当下的河道综合治理工程中应用均已经广泛。而在实际的应用中,我们应该根据河道工程的实际情况与实际需求、规模、投资成本等方面综合考虑,最终合理地选择适宜的河道水利水工构筑物设计方案。

3.3河道水质及生态改善

在河道综合治理工程中,首要的一项目标便是对水质及生态环境的改善,而将生态景观理念应用于河道综合治理工程中时,其对河道水质及生态发送的理念与方案主要体现在如下几点:

(1)入河污水分散处理方案。为避免污水处理厂及污水输送管道对河道内水质造成污染,可利用有效的生物处理技术,针对入河污水进行分散处理,尽量能够使点源污水在入河前便得到处理。

(2)射流曝气增氧方案。通过浮筒式扩散曝气装置,提高水中的溶解氧值,进而为水体当中的有机物提供氧化条件。此种方案可使河道实现接触氧化治污目标,以消除河道臭气,防止有机淤泥不断淤积。

(3)生物浮床水质改善方案。其于一些已经被重度污染的河道,由于水体生态系统的严重破坏,导致其失去水体自净的能力,因此,利用人工生物浮床生态系统的建立,可以尽最大可能地弱化水体中的有害物质,进而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当然,该方案比较复杂,且投资成本较高,不太适用于本次所讨论的河道治理中。

(4)湿地工程水质净化方案。该方案主要是指利用天然洼淀,经由科学的人工修整,建设出天然湿气处理系统,使其能够在土壤与耐水植物的联合作用下达到对河道水质净化的效果。但该方案应用于乐都区河道治理工程中,由于其投资成本较高,可行性较弱。

(5)天然与人工填料接触氧化方案。通过水流从天然滤料间流过时发生的滤吸附过程,起到对水内有机物的氧化分解,进而对河道水质进行有效净化[3]。

3.4河道景观绿化

河道景观绿化也属于河道生态景观治理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河道景观绿化设计方案诸多,例如在河道综合治理中常见的各式休闲小广场、滨水植物种植、滨水步道、景观平台、休闲活动场所等等,均属于河道景观绿化的范围。

但是,不论在河道综合治理中采取怎样的河道景观绿化设计方案,均需严格遵循以下几点要求:

(1)优化自然河道功能与空间布局。通过对自然河道功能与空间布局的优化,从而有效地满足人们到经济、防洪、饮用等方面的多重需要,实现河道综合治理工程的环境、社会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发展。

(2)美化城市。河道景观绿化还肩负着美化城市的作用,因此,在绿化时还需以改善人居环境,促进饮水安全、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为主。

参考文献

[1]王勇强.山西省潇河和谐水环境建设工作浅析[J].中国防汛抗旱,2011,21(3):40-42.

[2]费成效,黄百顺,顾娜.城市河道治理模式发展趋势研究探讨[J].江淮水利科技,2011.

地下水治理方案篇3

【关键词】:水土流失;水土保持;方案设计;水库除险加固

中图分类号: TV 文献标识码: A

1工程概况

凤凰水库位于云南省玉溪市红塔区西南的珠江流域南盘江水系洲大河的支流密罗河上游,是一座以灌溉、防洪为主,兼顾下游城镇供水等综合效益的小(一)型水库,总库容471.71万m3,兴利库容328万m3,水库控制径流面积34.7km2,设计灌溉面积3263亩;年平均降水量997mm,多年平均蒸发量1765.6mm,年平均气温15.8°C,多年平均最高气温20.8°C,日最大降雨量为88 mm。

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主要内容有:①对大坝及左右坝肩进行整体防渗、坝面整修;②封堵输水涵,新建输水隧洞;③改建溢洪道等。

2水土流失的成因及特点

2.1水土流失成因及预测分析

凤凰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划分为施工期和运行期两个时段。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施工期,运行期一般不再产生新的水土流失,也不会对植被造成新的破坏。因此,水土流失预测时段为施工期。工程施工过程中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量主要是施工区地表及植被遭到破坏,而导致土壤侵蚀加剧增加的水土流失量,包括主体工程施工区、施工交通区、施工生产生活房建区、料场、弃渣场等。工程区由于无水土流失监测资料,因此只能根据原地貌及植被情况,土地利用现状、水土流失现状及施工工艺估算流失量。

根据工程建设可能产生的水土流失预测结果,并结合已建类似工程水土流失防治与水土保持监测进行综合分析,该工程的水土流失在时间上集中在建设期,在空间上以边坡、弃渣场、土料场、施工生产生活区为主。所以,上述区域是本工程水土流失的防治难点和重点,也是水土保持监测的重点。

2.2项目区水土流失的特点

该建设项目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具有如下特点:

①工程对地面的扰动、损坏土地和植被等,明显呈现以工程为中心的点状分布,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具有连续的点状分布特点,所以应加强主体工程的防护措施;②工程区人口稠密,要注意采取土地整治措施,对能增加土地的区域,应尽量进行覆土整治,以解决当地百姓的耕地问题;③在工程的建设中,有施工场地表土剥离的临时堆放等,这些松散的土石方在建设过程中如果不注意防护,将形成较严重的水土流失。因此,在主体工程施工过程中应加强临时防护措施,并与主体工程同步施工;④由于主体工程施工进度较快,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一旦没有与主体工程同时施工,施工队伍撤离后就难以回过头来重新施工,因此水土流失的治理工作应纳入施工承包合同,与主体工程同步进行施工。

3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的目的和意义

3.1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的目的

玉溪市凤凰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是为消除水库病害隐患,保证大坝安全运行而进行的一项重点水利工程。除险加固工程水土保持方案的编制,是为了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及《云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等法律、法规,落实开发建设项目必须编制水土保持方案的规定,确定建设单位的防治责任范围,正确处理工程建设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在正确分析工程建设对区域水土保持影响的基础上,针对工程建设的特点及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面积,侵蚀总量和水土流失危害,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和措施,采用有效的防治方案,使工程建设造成的水土流失得到及时的治理,同时,保证水土保持设施与主体工程建设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从而达到有效控制和减少项目区域内的水土流失。

3.2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的意义

通过水土保持方案的编制和相应的水土保持防治措施的有效实施,首先可落实法律法规,规定建设单位的水土流失防治义务,明确防治范围,使法定义务落到实处;其次,可把水土保持列入开发建设项目的总体规划,与主体工程同时实施,把水土保持项目列入工程建设的总体安排和年度计划,防治经费有法定来源;最后,方案的编制使水土流失防治有了科学规划和技术保证措施,按方案确定的各项治理措施进行分期治理,将工程建设期的水土流失危害程度尽可能减少到最低程度,对恢复美化工程建设区及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工程建设过程中采取的水土保持措施得不到有效实施,不仅会对工程建设区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危害,同时将对水库下游及项目建设区周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所以工程建设期间的水土保持措施应与主体工程同时进行,使工程建设造成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并尽快恢复植被。

4水土保持方案设计

4.1方案编制原则及目标

4.1.1方案编制原则

(1)全面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及水利部、国家计委、国家环保局(1994)013号文件,关于《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管理办法》、水利部1995年的第五号令及《云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

(2)结合项目区工程建设造成的水土流失特点,坚持工程措施和生物相结合,认真贯彻“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的水土保持方针;

(3)水土保持措施应布局合理、经济合理、可操作性强;

(4)坚持水土保持与环境美化,绿化相结合的原则;

(5)水土保持措施应具有针对性,因害设防;

(6)水土保持工程实施应与主体工程协调一致;

(7)林草措施树种、草种的选择应以当地气候、立地条件等相适应;

(8)应进行水土保持措施的典型设计。

4.1.2方案编制目标

(1)使项目区因工程建设造成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的控制,使水土流失危害降到最小程度;

(2)使项目区因工程建设造成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恢复因工程损坏的植被;

(3)有效保证各项工程设施的安全运行,防止水土流失对各项工程设施的损坏;

(4)改善工程建设区生态环境,保护凤凰水库水体不因工程建设而污染,减少水库淤积,不影响水库效益的正常发挥。

4.2防治责任范围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按《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规范》(SL204-98)中的有关规定,一般应包括项目建设区和直接影响区两个部分,凤凰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项目建设区和直接影响区及间接影响区分述如下:

4.2.1项目建设区

项目建设区为凤凰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中各类项目的征用、租用地范围及土地使用管辖范围,具体为大坝枢纽区、进库公路、料场和临时用地。

4.2.2直接影响区

一般指水库淹没区和项目建设区以外的开辟的移民区。

水库为已建水库,不存在移民安置问题,鉴于上述原因,水库的淹没区不列为水土流失治理责任范围。

综上所述,凤凰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的水土流失防治范围为项目建设区,直接影响库区在施工过程中应加强预防监督工作,防止施工过程中弃渣直接进入库区,该区列为预防监督区。

4.3水土流失防治分区及水土保持措施布局

4.3.1水土流失防治分区

本方案主要解决因工程施工造成的新增水土流失的治理,按照防治责任范围明确、治理措施布局合理、技术经济指标可行、方案实施后防治水土流失效果明显的原则,根据凤凰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施工的特点和区域水土流失的状况,按照防治责任范围划定的界限,结合主体工程施工进度,确定本工程水土流失防治分为4个区:主体工程防治区、弃渣场防治区、施工临时场地防治区、砂砾料场防治区。

4.3.2水土保持措施布局

(1)水土保持措施总体布局

依照本工程水土保持方案中确定的防治体系及方案的防治原则和目标,以防治新增水土流失和改善工程区生态环境为主要目的。根据项目主体工程开发建设的特点,以水土流失预测为科学依据,因害设防,合理配置各防治区的水土保持措施。在措施总体布局上,工程建设以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临时措施结合;直接影响区主要以植物措施为主。

(2)水土保持措施分区布局

主体工程防治区以植物措施和临时措施相结合。工程施工期间,对于由于工程施工所形成的面采取必要的临时拦挡措施;工程结束后,对面采取植被恢复措施,并结合园林小品,更好的发挥水土保持植物措施的生态作用,达到美化环境的目的;弃渣场防治区主要以整理绿化地和植物措施为主,施工临时场地防治区在施工期间以临时措施为主,施工结束后,首先整理绿化地,然后采取植物恢复措施。

4.4水土保持方案实施及保证措施

水土保持工程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即水保工程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4.4.1组织领导和管理措施

(1) 建设健全项目水土保持组织领导体系,确保各项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

(2) 加强《水土保持法》学习、宣传工作,提高工程建设人员及周边群众的水土保持意识;

(3) 明确责任,做好方案实施的监督工作。

4.4.2技术保证措施

以本方案为依据,技施设计阶段严格按照国家标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16456-1996)进行设施和施工,施工前由水保技术人员对施工人员进行培训,施工中严格检查施工质量,严格监理制度,对质量不符合的及时纠正或返工,以保证各项技施的质量标准。同时对库区群众普及水保科技,抓好宣传教育,搞好监督执法,预防保护,做好安全用火,防止森林火灾及病虫害,维护好各项目水土保持设施等工作。

【参考文献】

[1]宋晓强等.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成因和特点分析[J].水土保持通报.2007,27(5):108-113.

[2]彭庭国等.湖北荆门雨淋山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水土流失防治对策[J].亚热带水土保持.2012,24(3):47-49.

[3]孙志勇,于海波.大伙房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水土流失防治方案[J].吉林水利.2005(5):39-40,43.

[4]杨英等.新地河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水土保持方案特点[J].水利水电工程设计.2010,29(2):27-30.

[5]黄小燕,陈茂青.浅谈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水土流失防治措施[J].城市建设.2011(15):507-508.

地下水治理方案篇4

年初以来,按照局工作部署,我处对自身目标进行认真分解、落实。负责起草了《流域哈尔滨江段水污染防治实施方案(2007—2010)》,确定了“十一五”期间流域哈尔滨江段治理的目标和任务;进一步完善了我市《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置预案》;全面开展了饮用水源地整顿及工业企业污染防治工作,确定了32家限期治理单位,10家中水回用单位,30家节能示范单位;组织两次大规模的工业企业安全隐患排查工作,对80家存在问题的单位提出了整改要求。目前,各项工作正在进行之中,现将工作进展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制定《流域哈尔滨江段水污染防治实施方案》

年初,为进一步落实国家《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07-2010)》要求,我处组织制订了《流域哈尔滨江段水污染防治实施方案(2007-2010)》,并经市政府同意印发。“十一五”期间,我市将通过实施饮用水源保护、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重点污染源治理、流域综合整治、环境监管能力建设等五项工程,强化水污染防控工作,确保流域水环境质量有较大改善。同时,经过我处大量的调查摸底,健全了我市工业企业污染治理项目库。结合更多范文请到国家规划,积极配合省、市发改委,将哈尔滨气化厂等9个点源治理项目、朱顺屯等3个饮用水源地保护区综合整治项目及文昌三期等污水处理厂建设项目报国家,争取国家资金支持。目前我市三大类24个项目已纳入国家流域治理规划中,总投资约22.5亿元,争取国债支持6亿余元。

二、进一步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

(一)组织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划界工作。经调查,全市共有35处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地表水和地下水)。目前,依兰、方正等县已经完成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划界工作,已报我处备案,其他各区、县(市)正在按要求进行划界工作。

(二)组织对饮用水源保护区内污染源进行整顿。四方台、朱顺屯两处饮用水源保护区内的放牧点已被取缔,已对较大的度假村下达限期整改通知,目前度假村已确立治理方案,较小的度假村由道理区政府负责马上搬迁;程家岗垃圾处理场的整治方案正在进一步论证之中。西泉眼确定了21家存在环境安全隐患的单位,其中在坝里的11家餐饮服务单位已确定了集中治理方案,现正在落实资金;坝外的6家单位限期治理,其余的4家单位计划搬迁。磨盘山已形成了向市政府的汇报材料。

(三)继续开展湖库的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宾县环保局多次组织有关部门及二龙山湖库内的单位去吉林市松花湖进行调研考察,并最终确定了由吉林市环科院负责对二龙山13家企业进行治理,目前正在制定治理计划。道里区正在组织对太平湖内的单位进行调查,7月初能够完成。

(四)组织饮用水源地污染源治理项目申报工作。朱顺屯、四方台饮用水源地、西泉眼水库、磨盘山水库等保护区内的污染源治理项目共落实了1.24亿的资金支持。

三、进一步加强工业企业污染防治工作

(一)继续抓好限期治理工作,巩固和提高工业企业稳定达标水平。年初以来,我们确定了包括哈尔滨气化厂、哈药集团制药总厂、哈尔滨华尔化工有限公司、蓝星集团哈尔滨分公司、中石油哈尔滨分公司等100家单位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改造项目。并依法对哈尔滨气化厂、哈药集团制药总厂等超标、不稳定达标排放废水的32家工业企业下达了限期治理通知,要求其在期限内限产、限排,安装、改造或完善污水处理设施,实现废水达标排放。同时,我们对哈航集团等50余家重点工业企业下达了限期治理通知,要求限期改造除尘器、型煤炉及清洁洁能源,实现烟尘达标排放,进一步提高除尘效率。

(二)加快推进工业企业的煤堆、灰仓等集中堆放场所扬尘防护设施建设。目前,哈药、哈啤、世一堂等灰棚建设工程已完成;哈热电厂已将粉煤灰储灰场建设工程列入机组扩建项目及除尘系统改造的整体规划中,并确定治理方案,报总公司审核通过后即开工建设;哈航厂外道线灰场已确定治理方案,正待集团审核通过后开工建设。其它企业灰棚、煤棚建设工程正在实施中。

(三)在医药、化工企业中开展环境行为评价试点工作。年初,我处组织22家市直管医药、化工行业企业召开工作会议,部署了环境行为评价试点工作,各企业已启动该试点工作。下步,我们将组织有关区县市环保局及相关企业参加国家统一组织的技术工作培训班。

(四)在流域及重点工业企业中开展环境安全大检查。根据国家、省有关要求,我处负责组织对流域、重点企业开展了两次大规模环境隐患排查工作。3月13日至17日按照省、市环境保护与安全生产工作紧急电视电话会议精神,组织市安全、城管、水务、供排水等部门成立了三个环境安全隐患排查组,集中力量深入到各区、县(市)和有关企业中开展环境安全隐患排查工作。对77家存在问题的单位4月14日至4月26日,为进一步落实华建敏国务委员在我省考察批示精神,根据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杜宇新同志部署,我们组织在全市范围内进一步开展了环境安全隐患排查工作。对前阶段排查出存在隐患单位整改情况进行了检查,同时对化工、制药、电镀等210家企业进行了环境安全隐患排查,对存在问题的3家单位提出了限期整改意见。这两次排查工作,仅全市环保系统就出动1500余人次,检查集中式饮用水源地35处,排查企业近千家。对存在污水处理设施运行不正常、无应急预案、应急设施不完善等环境安全隐患的80家企业提出了限期整改意见,对存在违法行为企业分别予以了处罚、限期治理。目前已有40余家单位已完成环境应急预案制订、污水处理设施改造、应急设施建设等整改工作。其它的正在整改之中,我处将加大督办检查力度,确保存在环境安全隐患单位按要求按时限完成整改工作。

(五)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工作。今年我处将在包括54家电镀企业在内的80家工业企业开展规范化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年初,我们组织化工、机械及54家电镀企业召开了清洁生产工作暨内审员培训班。目前,已有30家企业完成审核任务,其它50家审核工作正在进行中。同时,将华尔化工有限公司申报为国家清洁生产审核试点单位,争取了国家资金和政策的支持。并组织有关人员参加国家5月份在哈尔滨召开的清洁生培训班。

地下水治理方案篇5

环保局200*年上半年污染控制处工作总结

年初以来,按照局工作部署,我处对自身目标进行认真分解、落实。负责起草了《松花江流域哈尔滨江段水污染防治实施方案(200*—2010)》,确定了“十一五”期间松花江流域哈尔滨江段治理的目标和任务;进一步完善了我市《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置预案》;全面开展了饮用水源地整顿及工业企业污染防治工作,确定了32家限期治理单位,10家中水回用单位,30家节能示范单位;组织两次大规模的工业企业安全隐患排查工作,对80家存在问题的单位提出了整改要求。目前,各项工作正在进行之中,现将工作进展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制定《松花江流域哈尔滨江段水污染防治实施方案》

年初,为进一步落实国家《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06-2010)》要求,我处组织制订了《松花江流域哈尔滨江段水污染防治实施方案(2006-2010)》,并经市政府同意印发。“十一五”期间,我市将通过实施饮用水源保护、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重点污染源治理、流域综合整治、环境监管能力建设等五项工程,强化松花江水污染防控工作,确保流域水环境质量有较大改善。同时,经过我处大量的调查摸底,健全了我市工业企业污染治理项目库。结合国家规划,积极配合省、市发改委,将哈尔滨气化厂等9个点源治理项目、朱顺屯等3个饮用水源地保护区综合整治项目及文昌三期等污水处理厂建设项目报国家,争取国家资金支持。目前我市三大类24个项目已纳入国家流域治理规划中,总投资约22.5亿元,争取国债支持6亿余元。

二、进一步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

(一)组织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划界工作。经调查,全市共有35处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地表水和地下水)。目前,依兰、方正等县已经完成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划界工作,已报我处备案,其他各区、县(市)正在按要求进行划界工作。

(二)组织对饮用水源保护区内污染源进行整顿。四方台、朱顺屯两处饮用水源保护区内的放牧点已被取缔,已对较大的度假村下达限期整改通知,目前度假村已确立治理方案,较小的度假村由道理区政府负责马上搬迁;程家岗垃圾处理场的整治方案正在进一步论证之中。西泉眼确定了21家存在环境安全隐患的单位,其中在坝里的11家餐饮服务单位已确定了集中治理方案,现正在落实资金;坝外的6家单位限期治理,其余的4家单位计划搬迁。磨盘山已形成了向市政府的汇报材料。

(三)继续开展湖库的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宾县环保局多次组织有关部门及二龙山湖库内的单位去吉林市松花湖进行调研考察,并最终确定了由吉林市环科院负责对二龙山13家企业进行治理,目前正在制定治理计划。道里区正在组织对太平湖内的单位进行调查,7月初能够完成。

(四)组织饮用水源地污染源治理项目申报工作。朱顺屯、四方台饮用水源地、西泉眼水库、磨盘山水库等保护区内的污染源治理项目共落实了1.24亿的资金支持。

三、进一步加强工业企业污染防治工作

(一)继续抓好限期治理工作,巩固和提高工业企业稳定达标水平。年初以来,我们确定了包括哈尔滨气化厂、哈药集团制药总厂、哈尔滨华尔化工有限公司、蓝星集团哈尔滨分公司、中石油哈尔滨分公司等100家单位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改造项目。并依法对哈尔滨气化厂、哈药集团制药总厂等超标、不稳定达标排放废水的32家工业企业下达了限期治理通知,要求其在期限内限产、限排,安装、改造或完善污水处理设施,实现废水达标排放。同时,我们对哈航集团等50余家重点工业企业下达了限期治理通知,要求限期改造除尘器、型煤炉及清洁洁能源,实现烟尘达标排放,进一步提高除尘效率。

(二)加快推进工业企业的煤堆、灰仓等集中堆放场所扬尘防护设施建设。目前,哈药、哈啤、世一堂等灰棚建设工程已完成;哈热电厂已将粉煤灰储灰场建设工程列入机组扩建项目及除尘系统改造的整体规划中,并确定治理方案,报总公司审核通过后即开工建设;哈航厂外道线灰场已确定治理方案,正待集团审核通过后开工建设。其它企业灰棚、煤棚建设工程正在实施中。

(三)在医药、化工企业中开展环境行为评价试点工作。年初,我处组织22家市直管医药、化工行业企业召开工作会议,部署了环境行为评价试点工作,各企业已启动该试点工作。下步,我们将组织有关区县市环保局及相关企业参加国家统一组织的技术工作培训班。

(四)在流域及重点工业企业中开展环境安全大检查。根据国家、省有关要求,我处负责组织对流域、重点企业开展了两次大规模环境隐患排查工作。3月13日至17日按照省、市环境保护与安全生产工作紧急电视电话会议精神,组织市安全、城管、水务、供排水等部门成立了三个环境安全隐患排查组,集中力量深入到各区、县(市)和有关企业中开展环境安全隐患排查工作。对77家存在问题的单位4月14日至4月26日,为进一步落实华建敏国务委员在我省考察批示精神,根据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杜宇新同志部署,我们组织在全市范围内进一步开展了环境安全隐患排查工作。对前阶段排查出存在隐患单位整改情况进行了检查,同时对化工、制药、电镀等210家企业进行了环境安全隐患排查,对存在问题的3家单位提出了限期整改意见。这两次排查工作,仅全市环保系统就出动1500余人次,检查集中式饮用水源地35处),排查企业近千家。对存在污水处理设施运行不正常、无应急预案、应急设施不完善等环境安全隐患的80家企业提出了限期整改意见,对存在违法行为企业分别予以了处罚、限期治理。目前已有40余家单位已完成环境应急预案制订、污水处理设施改造、应急设施建设等整改工作。其它的正在整改之中,我处将加大督办检查力度,确保存在环境安全隐患单位按要求按时限完成整改工作。

(五)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工作。今年我处将在包括54家电镀企业在内的80家工业企业开展规范化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年初,我们组织化工、机械及54家电镀企业召开了清洁生产工作暨内审员培训班。目前,已有30家企业完成审核任务,其它50家审核工作正在进行中。同时,将华尔化工有限公司申报为国家清洁生产审核试点单位,争取了国家资金和政策的支持。并组织有关人员参加国家5月份在哈尔滨召开的清洁生培训班。

地下水治理方案篇6

关键词:模型黄河 工程

“原型黄河”或“自然黄河”,是我们治理开发和管理的对象,其目标是实现“四个不”,即“堤防不决口,河道不断流,水质不超标,河床不抬高”,最终实现黄河的长治久安。要建设好“原型黄河”,还必须建设另外两条黄河,一条是“数字黄河”,另一条是“物理模型黄河”(以下简称“模型黄河”)。“模型黄河”可对“原型黄河”所反映的自然现象进行反演、模拟和试验,从而揭示“原型黄河”内在的自然规律。“模型黄河”有三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可系统联系黄河的一系列零散因素,并直观看出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二是可使黄河各种抽象的现象具体化甚至量化,三是可直观呈现黄河不同治理开发方案的结果,使科学决策便捷、准确。建设“模型黄河”,一方面直接为“原型黄河”提供治理开发方案,另一方面为“数字黄河”工程建设提供物理参数。同时,“模型黄河”还应成为“数字黄河”通过模拟分析提出“原型黄河”治理开发方案的中试环节。通过“数字黄河”与“模型黄河”的联合运用,确保各种治理开发方案在“原型黄河”上实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有效的目标。

一、构建完整的“模型黄河”体系

针对黄河存在的主要问题,“模型黄河”体系的构建应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黄土高原模型、水库模型、河道模型及河口模型。

(一)黄土高原模型

黄土高原的多沙粗沙区,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是重力侵蚀。因此,抬高侵蚀基准面措施(如修建治沟骨干工程和淤地坝系)的治理效果最为明显。据统计,20世纪70年代以来,三门峡以上一般年份来沙量减少了3亿吨,其中淤地坝及水库减沙占90%以上。同时,淤地坝形成的坝地,由于它拦蓄了径流冲刷坡面的表层土壤,水肥条件优越,亩产是坡耕地的10倍以上,因此,深受当地农民群众的欢迎。

治沟骨干工程和淤地坝系建设的理论依据是“相对平衡理论”。即随着坝区淤积逐渐增加和坝体逐步加高,抬高了沟道侵蚀基准面,使沟坡相对高度和坡度逐渐减小,当坝地面积与控制流域面积的比例足够大、沟坡相对高度和坡度达到某一值时,重力侵蚀和沟蚀量变得很小,一定频率洪水及其挟带的泥沙平铺在坝地上,且水深和泥沙淤积厚度不影响坝地上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目前,坝系“相对平衡理论”尚不成熟,尤其是对坝系相对稳定的前提条件,以及如何确定建坝座数、最佳拦沙库容和滞洪坝高等问题,尚缺乏系统和深入的研究。只有解决了坝系建设的一系列理论问题,并由此指导广大群众的实践活动,才有可能大大提高其安全性,避免农民群众自发建设的坝系工程被洪水冲毁的现象,使其真正成为旱涝保收的基本农田,同时又收到拦蓄泥沙的良好效果,并最终实现遏制沟道重力道侵蚀的“相对平衡”目标。

特别指出,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不同的区域,由于其小气候特征、地形、地貌、土壤等因素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不同区域建立坝系“相对平衡”的条件是不一样的。

基于以上考虑,可以分别就黄土高原多沙粗沙区的某一条小流域或其中的某一条支沟建立物理模型,首先对其侵蚀的机理进行分析模拟,找出其侵蚀的基本规律,然后将其治理的治沟骨干工程或淤地坝系摆进模型里,本着最终实现“相对平衡”的目标,对各种可能的治理方案进行试验,在此基础上,提出某一支沟的治理方案,并将试验研究推荐的治理方案付诸于具体的治理实践中。如此,一条沟一条沟地进行试验研究,治理的生产任务也对应着一条沟一条沟地进行安排,把试验研究成果变成现实。长此以往,我们就可以建立起黄土高原治理的“相对平衡”理论,并用以指导整个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治理。

不可否认,目前我们规划的治沟骨干工程和淤地坝系的总体布局以及对未来某一水平年的减沙效益的测算都带有经验性,如果建立起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物理模型,就可以通过反复的试验研究将工程布局的规划及其减沙效益进行量化分析,大大提高治理规划的科技含量和对减沙效益预测的可信度。

但是,也应该认识到,此类模型的构建具有相当的难度。截至目前,国际上尚没有建立类似模拟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重力侵蚀现象的物理模型,现有的模型均是针对模拟面蚀、浅沟流失等现象的。如比利时地理实验室、希腊雅典农业大学实验室建立的物理模型,主要是研究耕地水土流失与水流、土壤质量、坡降、土地空间变化等关系。美国研究水土流失的部分机构有:密西西比泥沙实验室、中南地区水土管理研究室、印地安纳国家水土流失实验室、东北流域研究实验室、得克萨斯草地水土研究实验室等,这些机构基本上都是利用大型实验室,试验研究坡降、地表水径流量、地下水、泥沙粒径、土壤结构、表层覆盖、表层糙率、降雨等因素对水土流失的影响。我国中科院杨陵水土保持实验室,主要是模拟黄土高原面蚀、浅沟流失现象,对于重力侵蚀则多是分析研究原型观测资料。由此看来,建立试验研究黄土高原重力侵蚀现象并提出治理措施的物理模型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

(二)水库模型

在黄河上修建水库,将会使天然河床的边界条件发生很大变化。对水库上游来说,抬高了侵蚀基准面,对水库下游来说,改变了来水来沙条件。河流环境的改变,将引起上下游河道及库区河型的转化和河床的变化调整。水库模型的建设,就是通过广泛而深入的试验研究,探索其变化和调整的规律。黄河水库模型至少应用于以下方面。

1.提出三门峡库区治理方案

试验研究在不同进库水沙条件、不同运用水位及不同出库水沙条件下,三门峡库区的冲淤变化规律。从而提出潼关以下库区河道河势变化及其治理的工程布局、潼关高程变化分析及其改善措施、潼关以上库区的治理方案等。

2.确定小浪底水库运用方式

试验研究不同边界条件下的库区纵向与横向发展调整及其影响范围、库区淤积形态,异重流排沙、明流排沙、相机降低水位冲刷水库的条件及其对下游河道的影响,在不对下游河道造成负面影响的情况下,优化塑造库区淤积形态,论证确定不同时期小浪底水库科学的运用方式。

3.拟建水库的淤积形态设计

拟建的古贤、碛口水库,均位于黄河干流上。可通过模型试验研究水库特征水位及其泄流规模、水库运用方式、库区干支流形态变化规律及其影响范围,提出满足水库设计需要的一系列物理参数。

4.优化中游水沙调控体系的联合运用机制

现状条件,中游水沙调控体系包括三门峡、小浪底、陆浑和故县水库,远期还有河口村、古贤和碛口水库加入。对于进入黄河下游的水沙,都将由上述调控体系联合运用来进行控制,如何根据不同的来水来沙条件,科学确定调控体系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责任分配,需要通过模型试验进行研究确定。近期可就三门峡水库与小浪底水库的联合调水调沙运用,特别是通过三门峡水库的调水调沙人工塑造小浪底水库库区的异重流进行试验研究。

(三)河道模型

20世纪30~40年代,德国H.Engels利用河道模型试验研究黄河下游游荡性河道的演变,这是世界上首例关于黄河的河道模型试验,H.Engels因此被誉为水利科研界的卓越先驱。在此以后的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学者开展了大量的黄河河道模型试验,取得了极其宝贵的研究成果。然而,由于黄河问题的复杂性,到目前为止,我们对黄河自身固有的自然规律的认识还很肤浅,再加之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迫切需要我们无论是在范围和规模上,还是在试验研究的深度上去建设和运行黄河的河道模型。

河道模型主要应用于分析研究河床演变规律、确定河道整治方案、提出适宜黄河下游河道排沙入海的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方案、河道沿程洪峰流量及洪水位预报、滩区淹没范围预报等。

1.分析研究河床演变规律

着重就不同历时、不同流量、不同含沙量及其组合的各种水沙条件对河床演变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探求河床变形、河势变化及河型转化等情况发生的主要边界条件和规律,对河床下切、展宽或淤积、斜河、横河、滚河、工程着溜或脱溜等情况及其变化趋势作出预测。

2.确定河道整治方案

目前,黄河下游还有299公里的游荡性河道尚未得到有效的控制,河槽宽浅散乱,主流摆动频繁,斜河、横河、滚河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尽早确定黄河下游游荡性河道的整治方案并付诸实施,显得十分必要。

要通过河道模型试验,研究确定各个河段具体的整治方案、控导工程布局、结构型式及其它有关参数(如设计流量、排洪宽度、治导线等)。

3.提出适宜下游河道排沙入海的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方案

首先通过对黄河下游河道输沙特性的模型试验,找出黄河下游河道排沙入海的最优水沙组合过程,这种水沙组合,在排沙入海的过程中,既不使河床发生淤积,也不致使输沙水流的能量过剩。然后,就此向小浪底水库提出调水调沙的具体要求,即要求小浪底水库下泄的流量大小及历时、含沙量、泥沙级配等,符合黄河下游河道排沙入海的最优水沙组合要求。

4.河道洪水演进、洪峰流量及洪水位预报

利用河道模型对不同量级的洪水进行演进并对沿程洪峰流量和洪水位进行预报,对防洪决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具体操作时,河道模型可与小花间洪水警报预报系统相结合,当洪水预报系统提出花园口断面可能发生的洪峰流量时,可把这一流量在河道模型上进行演进,从而可对沿程各个断面的洪峰流量及洪水位做出预报。美国建立的密西西比河流域露天模型(面积达14.67万平方米),范围包括密西西比河干支流及墨西哥湾,试验的目的就是预报洪峰流量和洪水位。如1952年,支流密苏里河大水,模型预报了洪水演进。1973年密西西比河大水,模型预报了干支流的水位及流量,为防洪决策提供了很好的服务。

5.滩区淹没范围预报

利用河道模型试验进行下游滩区淹没范围、淹没深度、淹没历时等情况的预报,将对滩区安全建设和洪水期滩区群众的安全撤离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数字黄河”工程的建设,将建立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洪水演进和风险决策支持系统,而这一系统的建立,则需要河道模型的反复运行为其提供下游滩区洪水演进的诸多物理参数。

(四)河口模型

黄河河口水流宽深比很大,流态多变,泥沙既有径流挟运,也有潮流从海域带来,并因径流与潮流比值不同而形成口门处的拦门沙。经过长距离运移,黄河河口地区的泥沙大都为细颗粒泥沙,且具有往复流特征,其絮凝沉降和启动特性十分复杂,这些都将使黄河河口的模型设计尤其是模型沙的选取具有相当的困难,而且加沙方法及其设备还将大大增加试验的难度。正因为如此,相对于河道模型试验,黄河河口的模型试验做的很少,到目前为止,仅进行过一些小尺度的物理模拟研究。

黄河河口的治理,在确保实现黄河下游“河床不抬高”、“堤防不决口”的目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建设并运行黄河河口模型是必要的。

黄河河口模型,主要用于分析研究河口演变规律,提出科学合理的河口治理方案。

1.分析研究河口演变规律

模拟分析清水沟流路不同阶段历史流路的发生条件和发育过程,重点研究淤滩成槽阶段、冲刷扩展阶段和淤积延伸阶段,找出各阶段流路形成及变化的内在机理。

模拟不同水沙条件和不同边界条件下清水沟流路沿程的冲淤变化、形态变化、河势摆动、流路历时、行洪排沙能力变化、造陆速率等,找出河口淤积延伸与水沙及其边界条件之间的关系。

试验研究海洋动力对河口输沙的影响,分析海洋动力与河口排沙能力的关系,并以此反求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运用的时机。

试验研究拦门沙的发生条件、发展模式、发育地点和过程、对河口输沙的影响,重点分析拦门沙的产生、发展与上游河道来水来沙及海域来沙的关系,研究减少拦门沙淤积的途径和措施。

2.提出河口治理方案

在分析研究河口演变规律的基础上,提出各种可能的治理方案,比如,疏浚尾闾河槽、截支强干、加大行洪排沙能力的方案,建导流堤将河口泥沙直接送入渤海的方案,现行入海流路的改道方案,引海水冲刷河口的方案等,将这些方案摆到模型里进行试验研究,本着“降低淤积面高程,有利于河道行洪排沙入海”的原则,结合考虑河口地区的具体情况,提出科学合理的河口治理方案,供决策参考。 二、“模型黄河”建设与运行的保障机制

建设“模型黄河”,是一种手段,是一种工具,而不是最终目的。其目的在于借助它更好地研究黄河,认识黄河,在此基础上提出科学合理的治理方案。因此,只有将其付诸运行,才能充分发挥这一重要手段的作用。那么,怎样才能确保“模型黄河”的运行呢?

1.做好“模型黄河”工程建设的总体设计

要以“分析研究黄河自然规律,提出黄河治理科学方案”为目标,以“科学、系统、先进、便捷”为原则,进行“模型黄河”工程建设的总体设计。全面规划,分步推进。要特别重视提高“模型黄河”工程建设中的高科技含量,试验设备(特别是各种观测设备)、运行操作、成果形成及显示等,要由一套高效、准确、快捷的自动化系统来完成。彻底改变以往由人工观测和操作的方式,避免误差,提高试验成果的科学性和准确率。

2.建立稳定且顺畅的投资渠道

要充分认识到,“模型黄河”的最终用户是黄河水利委员会。因此,黄委要建立使“模型黄河”正常运行的稳定的投资渠道,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是“模型黄河”的建设和运行单位,黄委直接而不是再经第三个单位向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拨付专门供“模型黄河”运行的资金,“模型黄河”的试验研究结果直接对黄委负责。

3.各级领导及业务部门要树立科学决策的意识

这种科学决策的意识,反映在黄河的治理开发方案付诸实施之前,一定要有“模型黄河”的试验结果,而且要充分尊重和利用试验结果。例如,某一游荡性河段的河道整治方案的确定,不能仅仅停留在各方不同意见的相互争论之中,一定要在“模型黄河”上对拟定方案进行运转,凡是模型试验不成功的方案必须放弃。对于黄河下游的挖河方案也是如此,在没有经模型试验的情况下,决不可盲目实施,以免造成决策失误。只有各级领导及业务部门树立了科学决策的意识,对“模型黄河”的需求才能源源不断。有了诸多需求的牵引,“模型黄河”才会不断地运行起来。

4.“模型黄河”的运行需要多部门的协同配合

“模型黄河”的建设与运行,需要大量的相关基础资料,如河道地形条件、来水来沙条件、工程布局条件、库区测验资料等,而这些条件及资料的提供分布在不同的业务部门,因此,必须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协同配合机制。

5.培养和造就一流的科研人才队伍

建设和运行一流的“模型黄河”,需要有一流的科研人才队伍作保证。要着力培育有利于优秀科研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和氛围。从事与“模型黄河”有关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科研队伍,既要相对稳定,又要建立和完善一套激励机制,优胜劣汰。培养和造就一流的科研人才队伍,要与“模型黄河”的建设和运行同步,最终实现一流成果和一流人才的双丰收。

地下水治理方案篇7

关键词:熵权;模糊物元;治理方案

Abstract: the entropy social science and physical science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concept, it is the measure of uncertainty and information. In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the entropy of the ideas and methods used in fuzzy decision process, make full use of evaluation index attribute value contain information, consider expert weight and entropy weight, on the basis of the landslide treatment plan to matter element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the optimal landslide screening solutions.

Keywords: entropy weight; Fuzzy matter-element; Management plan

中图分类号: P642.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

在滑坡灾害治理方案决策中,通常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存在多个评价因素和多个方案,二是有的评价因素具有模糊性。熵是社会科学和物理科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不确定性和信息量的度量。决策分析中评价指标的属性值是一种信息的载体,熵可作为评价指标属性或方案相对重要程度的工具。

本文以黄石板岩山滑坡灾害治理方案基于熵权的

模糊物元决策分析为例,考虑专家权重和熵权的基础上,对各方案物元进行了综合评价。

2工程概述

板岩山滑坡于湖北省黄石市冶钢二中以南与板岩山 号危岩体以北的中间地带,它属一土质“古”滑坡,处于标高80~105m和50~55m之间,滑坡体以上( 号危岩体)地形坡度为40~55°,以下地形坡度为23~24°,滑坡东侧为一南北向小冲沟,地形东高西低,宏观显示滑移主向为N15°W,总面积为2.07 ,总体积约为9.3 。

板岩山滑坡体处在基岩面呈凹沟形、第四系为多层结构部位。第四系坡积物堆积较厚,从老到新大致可划分为四层,底部有5~10cm的软塑状粘土,其上为棕红色或黄色粘土夹碎石;中下部为棕红色粘性土;中部为棕黄色粘土,以致密、硬塑状居多;上部为采煤矿渣。这种基岩为软弱层。基层面又有5~10cm的软塑状粘土的多层坡体结构,在上部煤矿渣的加载应力、凹沟形基岩面和地下水的及渗流压力作用下,使得原始坡体结构钜诶了滑坡的条件。

3治理方案基于熵权的模糊物元分析

3.1滑坡治理灾害方案集

根据该滑坡体的特点、地质调查资料以及专家的咨询,初步提出了五种可行的治理方案:抗滑桩+排水工程+检测系统(简称 )、排水工程+检测系统(简称 )、抗滑挡墙+排水工程+检测系统(简称 )、减载压脚+排水工程+检测系统(简称 )、锚杆加固+排水工程+检测系统(简称 )。

为确定适合该滑坡灾害体的较好治理方案,经分析选择以下指标为衡量治理方案的评价指标:总投资( )、年维护费( )、总投资( )、年维护费( )、总投资( )、年维护费( )、总投资( )、年维护费( )。

3.2确定复合物元方案

本例有五种可行的治理方案,可看作5个待评方案,根据8个评价指标进行选择。首先请专家对各候选人进行评价,专家意见可采用语言变量表示。将专家意见转换成相应的Vague值,则复合方案物元为

式中: 表示第m个方案的第n个指标的特征值为Vague值, 表示第第m个方案的第n个指标的特征值。

3.3确定指标权重

用德尔菲法确定指标主观权重,将专家的打分根据式(1),确定各指标的权重为:

(1)

式中: 为专家给相关指标分配的分数, >0, 为指标的权重。

确定各指标的权重为:

根据Vague排序函数式(2),

(2)

式中:i=1,2, ,m,m为方案的个数; 为Vague集的真隶属函数,表示支持方案 的隶属度的下界; 为Vague集的假隶属函数,表示反对方案 的隶属度的下界; 的值越大,方案 越满足决策者的要求;

将复合物元改写为方案对指标的适合度物元 ,

考虑指标为效益型指标,根据式(3)

(3)

将上述适合度物元进行标准

信息论中,信息熵 式系统无需程度的度量,其定义为

(4)

(5)

(6)

(7)

(8)

式中: 为规范化的指标值;m为方案物元的个数。

根据式(4)~(8),计算熵权 :

综合考虑主观权重 和熵权 ,采用下面的公式(9)计算各指标的综合权重:

3.4确定VPIS和VNIS

考虑指标为效益型指标,故VPIS为Vague单位元,VNIS为Vague零元。

3.5计算方案物元到理想物元的距离

相似度量是研究和应用Vague集的重要工具。周晓光等对Vague集(值)之间的相似度量进行了回顾和比较,提出改进的Vague值度量方法计算各方案物元到VPIS与VNIS的距离,结果见表1。

(10)

(11)

(12)

表1 各方案到VPIS与VNIS的距离及相对贴近度

3.6计算各方案的贴近度

根据相似度公式(13)计算各方案的相对贴近度 ,如表1所示。

(13)

3.7选择最佳方案

根据相对贴近度 ,可知该滑坡体治理方案从优到劣的排序为: > > > > ,即该滑坡体灾害体治理方案采用抗滑桩+排水工程+检测系统(简称 )为最理想的选择方案。

4结论

本文结合物元理论和Vague集理论,根据周晓光等提出的基于熵权的Vague物元决策方法。结合黄石滑坡体治理方案工程实例定义了Vague复合方案物元和Vague绝对理想物元,根据排序函数来确定各指标的熵权,并根据Vague值的相似度量计算各方案物元到理想物元的距离,得出各方案的贴近度,以此选择最优滑坡治理方案。

该方法与其他决策方法的主要区别在于,它充分利用了评价指标及其属性值所包含的信息量。实际应用中,决策者可根据需要设定熵权的阈值,如果某一指标的熵权小于设定的阈值,表明该指标对决策过程中提供的信息量少于决策所需的信息量。出现这种情况时,可以对评价指标进行调整或增减,如将该指标再分解为若干子指标,把该指标的精度(计量单位)细化,或者取消该指标,增加替代指标,从而使评价指标及其属性值更加合理,得出更加精确和可靠的评价结果。

参考文献

[1] 谢全敏,夏元友.滑坡灾害评价及其治理哦优化决策新方法.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2] 谢全敏 , 夏元友.岩体边坡治理决策的模糊层次分析方法研究.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3,22(7):1117-1120.

[3] 夏元友,胡春林等.黄石市板岩山二中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1997,8(4):67-72.

[4] 孙钧,汪炳鉴. 地下结构有限元法解析[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88.

[5] 尹泽明,丁春利. 精通MATLAB6[M].北京:清华大

学出版社,2002.

[6] 徐荣桥. 结构分析的有限元法与MATLAB程序设计.人民交通出版社[M]. 北京,2006.

[7] 周晓光,张强,胡望斌.基于Vague集的TOPSIS方法模型[J].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 2005, 14(6): 537-541.

[8] 周晓光,张强,宋元涛.基于Vague集的多目标二人零和矩阵对策[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2007, 27.

[9] 周晓光.基于熵权的模糊物元决策[J].系统管理学报, 2009, 18.

地下水治理方案篇8

论文关键词:滑坡治理方案优化动态设计

1工程概况

该滑坡位于一大型古滑坡群,滑坡体沿线路宽约300m,南北长约400m。该段线路原设计为缓和曲线,总体走向为SW60。,路基从滑坡的中前部以路堑形式通过,其路基中心最大挖方深度大于10m。在边坡的开挖过程中,先是滑坡体西部局部坍塌变形,经2005年4月29日大雨,在滑坡体左侧距线路中心线130m处的二级平台以下,发生地面开裂,裂缝宽40CITI,在K28+120~K28+250段原卸载平台上出现了多条垂直线路的纵向裂缝,线路施工被迫停工。经过8月份的雨季后,滑坡移迅速加大,原裂缝进一步加深、加宽,最宽处达45m左右,深达8m,滑坡体整体下滑。中前部K28+222~K28+258段左右坍塌变形严重,挤压变形厉害,浅层滑坡剪出口局部已经形成,滑动擦痕明显。

2工程地质特征

该滑坡的后缘陡峭,滑坡中间部位有一级滑坡阶地和基岩姥坎,可分为前、后两级滑坡体。从滑坡侧界和滑坡前缘地形地貌等特征综合确定主滑动方向为NW26。左右。滑坡区影响线路里程为K28+018~K28+300段,滑坡体纵向长度约350m,平行路线最大宽度达282m。

根据滑坡勘察资料分析,该古滑坡分为浅层、中层、深层(潜在滑坡)三层滑动。通过野外调查和地质钻探查明,滑体物质主要为滑坡堆积层(块碎石土、角砾和粘土),滑体前部物质比较杂乱,块碎石、孤石含量较高,块石直径多为1m~3m。滑体中、后部块碎石、角砾含量较低,块石直径多为20cm-30cm,粘土含量增多,滑床主要由微风化凝灰质粉砂岩构成。该滑坡浅、中层滑带主要依附于粘土层与表层块碎石层接触带形成,粘土层中不同深度处有滑动擦痕及光滑镜面存在,均为滑坡曾发生过滑动的佐证。

3滑坡形成的原因及机理分析

根据滑坡工程勘察资料和现场调查情况分析,该滑坡发生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K28+018K28+300段线路以路堑形式从滑坡的前缘部位通过,最大挖方深度大于10m,在古滑坡体的前缘部位形成了危险临空面,并揭露了老滑坡的滑动面,直接在边坡上暴露形成新的剪出口,导致老滑坡的复活;2)滑坡区后缘弧型延展的基岩陡壁和滑坡体构成庞大的汇水区域,地表水沿裂缝和基岩裂隙下渗至粘土层滑动带,大大降低了滑坡体的抗剪能力;3)古滑坡体物质杂乱,物质结构松散、空隙较大,同时由于取土破坏了地表结恂,急剧降落的暴雨容易下渗,坡体内的水不能及时排除,导致滑带土处于完全饱水状态,抗剪强度骤然降低。各种因素综合作用导致了在老滑坡复活的同时,形成了更深层的滑动面。

4稳定性计算

4、1滑动面C,值的确定(见表1)

4.2滑坡推力计算

滑坡推力按GB50021—200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4.2.6-1传递系数法进行计算,计算结果见表2。

滑坡体后部取在安全系数K=1.15时计算的滑坡推力F=1245kN/m为设计推力,桩前抗力取313kN/m;前部滑体取在安全系数K=1.25时计算的滑坡推力F:1271kN/m为设计推力,桩前抗力取369kN/m,以此组数据进行滑坡的治理工程设计。

4.3滑坡体稳定性计算

由计算结果可知,该滑坡体后部的稳定性系数在目前状态下K=1.05;前部滑体在工程状态下(K:0.92,1.02,1.04),滑体处于极限平衡状态。该部滑体的前部滑体、后部滑体无论在自然状态下还是工程状态下都不满足《公路路基设计规范》对高速公路的滑坡稳定系数K的取值范围为1.20~1.30的要求,必须进行治理。

5治理设计过程和方案优化

5.1滑坡治理设计过程

该滑坡曾在2004年12月进行了勘察,并根据勘察结果完成了施工图设计。经过2005年8月的强降雨后,滑坡体开始发生明显位移,坡体、坡面破坏严重,尤其是滑坡体在K28+120-K28十250段原卸载平台上出现了多条垂直线路的纵向裂缝,坡面沉降量多达8m。原先的施工图设计(仅做抗滑桩和坡面截水沟)已不能满足现在滑坡治理的要求,有必要对此滑坡重新进行分析评价和优化设计。

治理工程第二次施工图设计于2005年11月底完成,当设计人员现场确认时,发现雨后的滑坡体西部又出现新的滑塌体,且在滑塌体下部有大量的地下水渗出。经现场重新勘察确定,由于粘土层的隔水作用,该滑坡的浅层滑体完全处于饱水状态,从而增大了下滑力。根据这一新的发现设计人员立刻对原来的设计进行了修改,在挖方边坡上设置仰斜排水孔,并在坡体上增加了两条用以排除地下水的渗水盲沟,使设计更加完善。

5.2滑坡治理方案比选

综合分析滑坡工程地质条件及工程现状,提出以下两个治理工程方案:

方案一:在保持原设计线路的线型、路基高程的前提下,采取上、下两级支挡,中间进行刷方减载的方案,进行滑坡治理。具体方案是:1)在滑坡中后部离滑塌区边界外布置一排普通钢筋混凝土抗滑桩,即上排抗滑桩;2)滑体的中下部位布置一排抗滑桩,即下排抗滑桩;3)截、排地表水、地下水。

方案二:调整原设计线路,将原设计路基高程提高3m,以减少滑坡前缘的挖方量,增加阻滑段,提高滑坡体的稳定性。由于滑坡体易滑动,且滑动面位于路基高程以下,路基提高3m,还需对滑坡进行治理。拟采用的治理方案是:1)在滑坡中后部离滑塌区边界外布置一排普通钢筋混凝土抗滑桩,即上排抗滑桩;2)滑体的中下部位布置一排抗滑桩,即下排抗滑桩;3)对滑动坡体进行坡面整修;4)截、排地表水、地下水。

综合分析各治理方案及工程现状,经比较,推荐方案一为滑坡治理工程设计方案。

6坡体变形监测结果

在滑坡上设置水平变形观测网和深部位移监测(观测孔),对滑坡体进行实时动态监测,以便及时掌握滑坡的变形趋势和为评价滑坡治理的效果提供依据。早期的变形结果显示,滑体西部的位移在降雨时有明显变化,经分析为滑坡的浅层滑体蠕动,根据这一现象,对滑坡西部增加了两道树枝状简易渗水盲沟。竣工后的监测结果显示,滑坡体稳定无异常。

7结语

上一篇:关于忠诚的心得体会范文 下一篇:参加新员工培训心得体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