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工程施工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09 05:57:37

地下工程施工总结

地下工程施工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城市;地下工程;施工现状;对策

随着我国城市的发展,城市建设越来越重视地下工程的开发工作。地下工程施工需要面对复杂的地质环境条件,施工的条件恶劣,施工的难度要更大。一般来说,地下工程施工工期比较长,而且风险性高。我国在地下工程的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能力不足等原因,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正确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实现我国地下工程施工能力的提升,并且保障地下工程施工的效果。

一、地下工程施工现状分析

我国城市地下工程施工已经开展有一定的时间,这期间形成了我国地下工程施工的特点,但也存在一些缺点,主要是对于施工安全的控制能力欠缺。可以说,我国城市地下工程施工中事故的发生是较为频繁的,死亡人数也居高不下,这个情况必须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总结起来,我国目前城市地下工程施工中的安全问题产生原因主要有:

(一)施工企业盲目缩短工期

缩短工期,虽然可以减少施工企业的施工成本,但同时也给施工工作带来了非常大的安全隐患。盲目缩短工期会违背地下工程施工的客观规律,导致施工人员一味赶工期的同时忽视了安全防护措施,形成安全隐患进而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施工企业盲目缩短工期的行为是非常不可取的,因为工期缩短的同时就意味着应当具有的施工工序被忽视和撤销,其中安全防护措施使最容易被撤销的,因为安全防护措施对于施工的进度提升没有帮助,仅仅是对安全起到防护作用。而且赶工期还会造成施工设计方案不够完善,施工方案完善与否也是施工安全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在施工方案不够完善的情况下就进行施工,尤其是面对地下工程施工时的复杂条件,自然会大大增加安全事故发生的几率。

(二)安全防护资金投入不足

城市地下工程施工中,安全防护工作必然离不开资金的支持。一些建筑企业为了追逐利益,盲目节省工程成本,减少安全防护的投入,导致安全设施不能满足防护需要,导致安全事故频发。安全防护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在我国城市地下工程的施工中较为普遍,这种现象虽然节省了建筑企业一时的资金开支,却很容易给施工人员的生命造成威胁,并且会降低施工的质量。当然,安全防护资金的不足还可能是由于城市地下工程施工投入不足造成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施工企业更不可盲目开工,应当等资金完全到位,可以确保安全防护资金足够时,再进行地下工程施工工作。在资金不足的条件下施工,必然使安全防护能力降低,很容易造成安全事故的发生。

(三)施工人员安全防护技能差、安全意识低

施工人员素质不足,是当前建筑施工领域普遍存在的情况,在城市地下工程施工过程中,同样存在人员素质问题。一些施工人员无证上岗、安全意识差、安全防护技能不足,很容易造成安全事故的发生。而且城市地下工程施工人员多为农村来到城市打工的农民工,文化水平低,对于安全问题重视程度不够,更没有经过安全技能培训,导致施工过程中形成了严重的安全隐患。对于施工人员导致的安全问题和安全隐患,必须重视起来。国家已经通过《安全生产法》等对城市地下工程施工人员的安全防护技能进行了规定,严格按照规定的标准执行,将会减少安全事故发生的几率。

(四)施工单位安全防护能力不足

一些城市地下工程在招标过程中违反规定,走人情关系甚至收受贿赂,把工程包给不具备足够的地下工程施工能力的建筑企业,导致在施工过程中不能对安全防护工作进行严格的把关,造成安全事故的发生。这种施工单位能力不足的情况在实际施工过程中确实存在,针对这个问题应当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通过合理的招标程序和严格的监管,保证具备足够施工资质的施工单位进入施工流程,提升施工的安全性。

二、针对城市地下工程施工现状的提升对策

我国目前城市地下工程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问题,其形成原因主要是人的原因,而不是施工能力不足的原因。因而,采取相应的对策来控制人的行为,可以有效地提升城市地下工程施工的安全性。具体可以应用以下一些具有足够可行性的对策:

(一)城市地下工程施工安全监管权交给第三方

监管应当具备足够的客观性才能发挥其实际效果,把城市地下工程施工的安全监管工作交给和施工单位没有利益瓜葛的第三方,可以大大提升施工安全监管的客观性,保证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隐患能够及时被发现,安全问题能够及时得到解决,从而大大提升城市地下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性提升。对于第三方的安全监管行为,应当制定完善的监管制度,并严格执行。对于存在安全隐患的城市地下工程施工企业要及时上报,严肃处理,从而达到对所有施工企业的警示作用,形成安全性足够的城市地下工程施工氛围。

(二)应用现代化、高效化、信息化的安全监测手段

信息化社会的到来,让各种信息化的安全监测技术应运而生,在城市地下工程施工过程中,将这些技术结合实际情况充分应用起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达到提升监管效率和准确性的效果。应用现代化的监测手段进行城市地下工程施工安全性的监管工作,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形成共识,我国在这方面也应当积极吸取国外的先进监管经验,把信息化、现代化的检测手段应用到实处,帮助实现城市地下工程施工安全性的实质性提升。

(三)提升对于施工企业的安全防护能力要求

城市地下工程施工条件的复杂性和危险性,决定了对于施工企业的安全防护能力要求是较高的。对于施工企业的施工能力,有必要在施工前进行审核,审核的内容涵盖施工企业的施工经验、施工设备、施工人员、施工技术等。对于施工企业制定的城市地下工程施工方案,也应当有专门的技术人员进行审核,保证其足够的安全性和可行性后,才能应用到施工中。城市地下工程施工企业应当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实现风险评估能力的提升,及时针对施工过程中的各种风险制定合理的对策,从而实现施工过程安全性的提升。

三、总结

城市地下工程的施工过程中,设计复杂的安全影响因素,并且安全影响因素会随着施工的进行发生改变。面对地下工程施工的严苛条件,必须重视安全保护工作。我国目前城市地下工程施工过程中,最明显的问题就是安全防护能力不足、安全事故频发。相关部门必须根据我国城市地下工程施工现状,积极寻求解决方案和提升措施,应用科学合理的方式方法实现我国城市地下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性提升。在这其中,需要国家和企业的共同努力。国家需要制定完善的安全监管法律法规来对企业的安全防护行为进行约束,企业应当正确认识安全管理的重要性,以人为本,重视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通过科学的安全管理手段保证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性,最大限度地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几率。

【参考文献】

[1]梁波,洪开荣,梁庆国.城市地下工程施工技术在我国的现状、分类和发展[J].现代隧道技术,2008,S1:20-26.

[2]梁波,洪开荣,梁庆国.我国城市地下工程施工技术分类及发展趋势[J].公路隧道,2008,04:1-6.

[3]王梦恕,张成平.城市地下工程建设的事故分析及控制对策[J].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2008,02:1-6.

地下工程施工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地下工程施工技术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地下工程,顾名思义,即建筑在地面以下的工程。随着我国大规模城市建设的展开,地上空间日益紧张,地下空间必将成为开发的重点。作为土木工程专业地下方向的核心课程,地下工程施工技术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知识更新很快,且与学生就业密切相关。因此如何搞好这门课程的教学,让学生学有所得、学以致用,是任课教师面临和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从该课程的特点入手,分析了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期待为课程教学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1课程的特点

地下工程施工技术是土木工程专业地下方向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主要介绍矿山、道路、水利水电、城市地下空间等领域地下工程施工的主要工艺、技术、设备等,内容包括平洞施工、立井施工、斜井施工、掘进机施工、盾构施工、顶管法施工、沉管法施工、冻结法和注浆法等。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地下工程施工挖掘和支护的相关术与工艺,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后续课程学习和岗位任职奠定基础。从主要内容来看,课程主要特点如下。

1.1学科综合性强

地下工程施工技术课程的主要特点是涉及课程多,综合性强。该课程不仅涉及到岩石力学、工程地质、工程测量、土力学、地下结构设计等专业课程,还与爆破、通风、给排水等学科密切相关,因此课程内容庞杂,各章节跨度大。

1.2课程实践性强

与数学、英语等课程不同,地下工程施工技术课程绝不仅是理论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关注平洞、斜井、立井等工程的施工工艺、施工方法、施工机械设备的性能和操作。这些知识的讲授,单纯依靠课堂“板书+PPT”的解说难以让学生完全掌握。

1.3知识点更新快

随着我国地下空间的大规模开发利用,涉及地下工程的施工技g与工艺日新月异,而这些新技术、新工艺在本科生所用教材中往往难以体现。考虑到地下工程埋藏越来越深、规模越来越大、结构越来越复杂的实际情况,恰恰是这些新工艺,在以后的建设中必然得到广泛应用,教材内容的相对滞后亟待解决。

2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2.1教材内容

从现有关于地下工程施工技术教材来看,各高校采用的本科生教材行业特征显著,针对性较强,侧重点也不尽相同,不符合当前教育行业“大土木”的精神,更与我国工程教育加入《华盛顿协议》的背景不协调。因此,针对各高校教师和学生水平、研究侧重点,选取符合自身特色和层次的教材是目前地下工程施工技术课程授课的重要问题。

2.2教学方法

目前,国内各高校针对该课程的教学方式仍以“板书+PPT”为主,辅以少量的动画、视频等多媒体手段。这种方式虽然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有所改进,但仍不能满足大土木行业对于学生素质的要求,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2.3实践教学

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地下工程施工技术对实践环节要求较高。目前采用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是现场观摩实习。考虑到安全管理、经济效益等因素,施工企业一般不同意学生到现场学习和实践,即便接受,观摩学习也仅有数天时间,很难看到整个施工过程,不利于学生充分理解完整的施工工艺流程。

3教学改革措施

3.1教学内容改革

在教学内容中应当补充地下工程新的施工工艺,广开思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以工程案例、专题讲座的形式,介绍工程建设中自主创新的施工技术,如港珠澳大桥拱北隧道施工过程中采用的“管幕+冻结预支护、矿山法暗挖”的施工方法、蒙华铁路白城隧道采用的马蹄形盾构设备等。

3.2教学方法改革

以关键施工技术、方法为核心,减少教师理论讲述时间,增加学生自学环节。围绕特定主题或典型工程案例,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搜集资料,鼓励学生发言讨论,再由教师进行评论,合理的实现教学相长。例如,目前盾构施工中广泛采用的矩形盾构、马蹄形盾构等异形盾构的特殊工法。

3.3实践环节改革

任课教师应充分搜集资料,了解实际工程案例,合理利用网络资源,自制能够反映主要施工方法全部过程的动画或视频,使学生对施工的全过程有一个直观感性的认识,加深学生的印象。如盾构机的入井、掘进、支护、出井等过程。

结合我国主要城市大规模修建地铁、综合管廊等地下工程的情况,组织学生到采用不同施工方案、处于不同施工阶段的施工现场,如明挖车站、暗挖车站、盾构施工区间等进行现场观摩和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和初步掌握课堂上无法或难以讲授的内容。

4结语

本论文系河南工业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6GJYJTJ01)资助成果,本文对地下工程施工技术课程的特点、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对应的改革措施,部分措施已经付诸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课程的改革与建设是长期的动态过程,教学效果的提升需要在实践中检验和完善,也需要院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濮仕坤,杨庆恒,李二兵,等.地下工程施工技术课程“四维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 高等建筑教育, 2016, 25(5):105-108.

[2] 李立军,杨秋学.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 高等建筑教育,2011,20(1):83-85.

[3] 姜玉松..地下工程施工技术[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8.

地下工程施工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冻结法;应用特点;地下工程;展望

冻结法是一种使用人工制冷的方法,将待开挖的地下空间周围的土地中的水冻结为冰,并且与土体胶结在一起,形成一个按照设计轮廓的冻土墙或密闭的冻土体,用于抵抗土压力,隔绝地下水并在冻土墙的保护下,进行地下工程施工的一种岩土特殊施工方法。作为一种成熟的施工方法,冻结法施工技术,在国际上,被广泛应用于城市建设和煤矿建设中。我国采用冻结法施工技术至今已有四十多年的历史,早先一般应用于竖井工程,后来冻结法工艺被广泛应用于我国特大城市的城市地铁工程施工中,由于如今超级高层建筑和地下工程的不断增多,冻结法施工在深基坑支护中也开始了广泛的应用。

1、使用人工冻结法进行地下工程施工的基本原理和特点

人工冻结法施工是利用人工制冷技术,使地层中的水变成冰,然后把岩土变成冻土,使其增加强度还有稳定性,隔绝地下水与地下工程之间的联系,从而方便在冻结壁的保护下进行地下工程的施工的技术。冻结壁是一种临时支护的结构,永久支护形成后,停止冻结,冻结壁就会融化。岩土工程的冻结还有制冷技术通常情况下,都是利用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就是液体气化过程中吸收热的现象来完成的。

使用冻结法进行地下工程施工适用于各类地层,特别是在,城市地下管线密布施工条件困难地段的施工,经过多年来国内外施工的实践经验证明使用冻结法进行地下工程施工有以下特点:

1.1、冻结法进行地下工程施工可有效隔绝地下水,其抗渗透性能是其他任何方法不能相比的,对于含水量大于10%的任何含水松散,不稳定地层均可采用冻结法施工技术。

1.2、冻结法进行地下工程施工时,冻土帷幕的形状和强度,可视施工现场条件,地质条件灵活布置和调整,冻土强度一般可达五到十兆帕,能够有效的提高工效。

1.3、使用冻结法进行地下工程施工比较环保对周围环境无污染,没有异物进入土壤中,噪音比较小,冻结结束之后,冻土墙会融化掉,不会影响建筑物周围地下的结构。

1.4、使用冻结法进行地下工程施工由于其便捷性,能够有效地缩短施工的工期,从而可以降低建筑成本。

2、使用人工冻结法进行施工的原则和方案

2.1冻结法施工的设计原则。要保障冻结壁的厚度、强度还有密封性满足人工冻结法的要求;在能够保障冻结壁的强度的前提下,需要尽量减小冻结壁的体积来减少施工量。

2.2冻结法施工方案。为解决大流速下的地层冻结的施工难度,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a.缩小冻结孔之间的间距,这样可以提高冻结胶圈的能力;b.加强制冷的能力,积极降温;c.增大冻结管的直径;d.防止冻结孔偏斜。

3、使用人工冻结法地下施工的技术措施

3.1严格控制冻结孔成孔的质量。在冻结过程中, 冻结壁的厚度和温度取决于冻结孔的实际成孔情况, 因此冻结孔的成孔质量决定着冻结法凿井的顺利与否。施工中对冻结孔的成孔质量要进行严格的控制。

3.2尽量减小地下水的抽排。

3.3要通过控制冻结盐水流量和温度, 来严格控制冻结速度和冻结壁厚。

3.4运用信息化的施工技术。对测温孔数据进行分析计算是确定冻结壁强度及其稳定性的前提, 对合理设计施工参数、 正确解决冻结与掘砌关系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另外, 进行冻结温度场信息化分析也是冻结法凿井安全、 快速、 经济的重要技术保障。

4、运用人工冻结法在地下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

4.1冻结后的冻胀和解冻后的下沉问题。在维护冻结壁阶段,采用周期性维持制冷(间歇冻结)的方法,可有效地稳定冻结壁的边界,减少冻胀量和下沉量。采用注浆法充填冻结-解冻周期形成的空洞,可将解冻引起的地表下沉量减至最小。

4.2混凝土的灌注问题。灌注混凝土与冻结壁的影响是相互的。一方面,冻结壁的低温降低了混凝土的物理化学反应速度,但延长了其凝结时间,通过加热骨料、热水搅拌、添加速凝剂及减少混凝土灌注量等方法来解决;另一方面,混凝土凝结时释放的水化热导致冻结壁融解,影响了冻结壁的整体性,可采用在的冻结壁上铺一层隔热层等方法来解决。

4.3冻土蠕变问题。每一种土的蠕变与温度和时间有关。多数情况下,未支护的暴露期相当短,而且温度低于冰点很多,蠕变的松驰量不显著。

4.4施工计划力求严谨。采用冻结法施工需要连续进行,除积极冻结期形成冻土壁以外。在开挖和基础施工过程中还需坚持冻结,若施工安排不当或中途变更施工方案,都将大大延长冻结时间,增加施工费用。此外,若能安排冬季施工,则更有利降低造价。

5、 应用人工冻结法在地下施工中会受到的影响因素

5.1冻结范围内的管线防止冻裂的影响。应查清地下管线的种类、数量和位置,对易冻结的水管和重要管线(如煤气管道),为防止冻结造成停水或管材破裂,应预先在管外包裹绝热材料。

5.2地层含水率与地下水流速对冻结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只要地层含水率>10%、地下水流速<6m/d时,冻结壁就可形成。地下水流速>6m/d时,可采用较低的制冷温度,加密被保护区上流侧冻结管的布置,或采取措施降低地下水流速。降低地下水流速的最实用办法是注水泥浆或化学浆液来部分充填空洞,从而减小地下水的通过系数。

5.3水质对冻结时的影响。水中含有一定盐份时,水溶液的结冰温度会降低。当地层含盐或受到盐水侵害时,都会降低到结冰点,其程度与溶解物质的数量成正比例关系。采用冻结法时,首先要测量出地层中水溶液的低融冰盐共晶点。

6、冻结法进行地下施工的展望

使用冻结法进行地下施工,对于深厚冲积层和含水层地层立井、斜井井筒施工、以及松软地层的隧道、地铁和地铁车站、排水泵房、地铁主干道间的联系通道、盾构施工的端头井施工,有着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特别是这些年来我国北京、上海等大型城市的地铁建设,高层建筑地下施工建设,为人工冻结法地下施工开辟了广阔的前景。系统化的总结和发展取得的理论研究成果和施工实践经验,对推动人工冻结法地下施工建设更加经济安全可靠的应用,拓宽人工冻结法在地下工程施工中应用的领域具有长远的意义。人工冻结法地下施工,在应用于地下隧道和,地铁施工时,可以实现不影响地面的建筑,甚至可以在原有一条地铁的下面,在修建一条新的地铁快车。可以预测,在二十一世纪里,人工冻结法地下施工技术将在我国的地下工程建设领域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陈湘生, 徐兵壮. 我国人工冻土物理力学性质试验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见: 中国地层冻结工程 40 周年论文集. 1995

[2] 余占奎. 人工冻结技术在上海地铁施工中的应用[ J] . 冰川冻土, 2005( 8) : 77 -78.

[3] 姚志贤, 龚丽蓉. 人工冻结法地铁施工的数值分析研究[J] .山西建筑, 2007, 33(12) : 62 -63.

地下工程施工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城市地下工程 , 病害原因,安全问题

Abstract: the engineering example on the basis of the city underground engineering safety hazards disease cause and the related safety problems of the comprehensive and detailed analysis are summarized, and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index to evaluate the safety of underground engineering; The disease causes for underground engineering, from monitoring, construction and design of the proposes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methods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safety in underground engineering.

Key words: the city underground engineering, the reasons of these diseases, and security problems

中图分类号:P624.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飞速发展的国民经济进一步加快了城市化进程,随着不断扩大的城市规模和急剧膨胀的人口数量,环境恶化、生态失衡、基础设施落后、交通拥挤以及建设用地紧张等情况,均不同程度地在全国各大城市出现。作为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对地下空间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开发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除了上世纪5、60年代建设的人防工程外,城市建设不断地增加地下工程项目。

地下工程的相关安全性问题

在新建的地下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开挖大量土方和在地层中施工是必须进行的重要环节,而由此可能引发一系列的地下工程病害问题,如:大幅度降低地下水位、地层变形过量或失稳等等,对周围和地面的建筑物以及煤气管线、供电供水、通讯和交通在内的各种城市生命线安全造成危害,其严重后果难以估计。只有以评估地下工程安全性为基础,使防止病害的措施落到实处,才能顺利实施地下空间的开发项目。随着地下工程项目的不断开发和上马,越来越多的土木工程人员意识到,较大的风险性是地下工程的特点之一,地下工程作为系统工程,其结构和实施过程非常复杂,涉及到施工技术、原位测试、基础工程、结构力学以及岩土力学等诸多学科。地下工程建设作为利用开发地下空间的主要依托,其内在有着不确定性的项目特点,因为施工过程中不完善的安全管理以及缺乏足够重视各种安全风险,导致地下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因为固有的一些问题:如支护局部遭破坏、搅拌桩墙体倒塌造成桩顶支撑断裂等,直接影响了整体工程施工质量,致使工程遭受经济损失。在现阶段,盲目性和随意性依然是地下工程施工的痼疾,往往使财产和经济因安全失效而出现巨大损失。通过对城市地下工程相关安全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根据上海、广州等一些一线城市进行地下工程施工的实例,对地下工程施工过程中所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并通过分析研究,提出相应的解决问题的一些方法和手段。其中,广州荔湾区的一处深基坑工程,地面因施工而出现裂缝,致使附近一栋四层楼房发生严重倾斜,遭到严重破坏,其主要原因是地下水位因地层中所含的粗砂层裂隙发育而大幅下降造成,导致了300万元的直接经济损失;另外,广州中山八路的富力计量商品房在基坑工程开挖过程中,地下水载荷因下雨而增加,导致抗倾覆能力较差的支护桩发生倾覆、断裂,严重破坏了基坑,损坏了地下电缆,由此造成工期被延误,并大量撤离邻近住户,经济损失较为巨大;此外,上海浦东张杨路商业购物服务中心的深基坑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因邻近基坑施工干扰、速度过快的预制桩施工,大大降低了地层强度,致使破坏了局部支护,坑顶开裂、沉陷现象严重,坑底严重隆土,整个施工不得不进行停工抢险,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由此可见,地下工程在施工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主要可以从监测、施工和设计三方面进行总结研究。设计方面,对场地地质情况的掌握不够全面,未能深入了解地质问题,如洞穴、松软夹层、易产生流砂地层和承压水等,导致错误取值地层参数,出现不合理的设计方案,不正确的设计计算,尤其是计算土压力等;施工方面,主要是未能符合要求的支护结构施工质量,地层强度因施工速度过快——尤其是过快的开挖速度——的扰动而被大大降低,常见的超挖情况,未能及时或适当处理渗水、流砂等事故等;监测方面,未能合理布置监测线(点)错误取值的报警标准或错误设置的监测参数,不准确的监测数据以及未能及时报警灯。只有从监测、施工、设计三方面同时入手,才能从整体上对地下工程的病害进行防治。

地下工程结构耐久性问题

地下工程结构的耐久性,直接关系到地下工程的施工质量、使用寿命和安全系数,是地下工程在施工阶段进行之前、进行过程中以及完工之后需要全程考虑的重点问题。由于地下工程多为民防设施、基础设施和交通工程,因此实质上人们的正常工作和生活与地下工程结构耐久性密切相关。结构耐久性严重不足是地下工程在施工过程中被忽略、忽视的一个突出问题。地下工程结构耐久性的强弱直接决定着整体工程的施工质量。在我国,一些地下混凝土工程由于处在地下潮湿环境,其工程结构的耐久性问题愈发突出严重。比如:天津市高新技术经济开发区在半年时间内,就发现起皮开裂现象在地下混凝土排水管道表面已然普遍存在;仅1994年,我国在加固铁路隧道的耐久问题上就投入人民币超过4亿元;在2003年春对铁路进行突查时发现,出现不同程度损伤的隧道高达68.6%,其中有3345孔混凝土梁体发生开裂顺筋,约有3300孔出现大面积锈蚀,有1763座隧道出现严重漏水,1948座隧道的锈蚀情况非常严重。这对当年及之后的铁路运行安全产生了非常大的隐患。由此可见,如果在地下工程施工阶段没有对结构耐久性方面的专项技术研究和支持,漠视工程结构耐久的问题和现状,将对工程的投资和使用寿命等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

地下工程病害防治办法

由于地下工程较为复杂的施工过程和工程设计,尤其是尚未成熟的包括土压力理论在内的设计计算理论,致使诸多不确定因素存在于整个施工过程中,安全隐患如影随形。为了使病害不再发生,使工程的可靠性得到提高,从监测、施工和设计三方面入手采取对病害的防治措施。

3.1 建立可靠的安全监测系统

为了避免事故发生,建立一套安全的监测系统以及时进行正确指导是必要措施。为了节约费用而对安全检测系统的建立敷衍了事甚至是干脆完全忽视,结果造成出现重大事故导致巨大经济损失,是一种因小失大,只顾眼前不顾长远的错误行为。可靠有效的安全监测系统不仅是有用的,更是必须的。在设置安全监测系统的安全报警标准和监测参数时,一般支护结构的位移,如建筑物沉降和倾斜、各种管线位移、水平位移等,均直接影响到安全控制,因此应设为重要监测参数。

3.2 信息化规范化施工

由于施工过程中多发生安全性问题,因此应提高施工过程的信息化、规范化程度。首先进行规范化施工,对质量的管理进一步加强,使施工质量得到保证;其次是提高施工技术的信息化程度,以安全监测反馈信息为依据,对施工过程及时进行优化和调整,包括对施工参数进行优化和对施工顺序进行调整,使施工效率得以提高,同时也保证了施工安全。最后是防患未然,做好应对事故的措施。

3.3 紧密贴合工程实际

作为一项异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场地地质资料是地下工程设计最重要的依据,每个场地地质情况的特殊性比较明显,因此要求紧密结合工程实际与工程设计。首先需要掌握完整的地质资料,包括各种设施、地下管线、周围建筑物和场地地质等;其次是充分考虑土层参数、当地经验和施工因素;最后是对施工参数进行及时、不断地调整,以及时对工程施工进行及时准确的数据支持。

结束语

通过分析地下工程的施工实例,对城市地下工程安全性的病害原因进行总结,提出安全性评价指标及相应的评估系统,从监测、施工、设计方面提出防治病害的方法和措施,从而提高地下工程结构的耐久性、安全性和可靠性,提高城市发展建设对地下空间资源的利用率。防治病害的具体方法和安全评估系统,对于地下工程的施工和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赵锡宏,陈志明,胡中雄.高层建筑深基坑围护工程实践与分析[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6.15-162

地下工程施工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城市地下工程;地下水环境;影响

中图分类号:TU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5)15-0147-02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时期,城市规模也在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城市为了缓解地上资源紧张,将目光投向了城市的地下空间。在对城市的地下空间资源进行开发时,如果没有进行科学的设计和施工,很容易造成地下水环境的破坏,从而严重影响整个城市地下水系统的平衡。本文总结分析了常见的城市地下工程对地下水环境造成的影响,希望能够引起社会各界对于地下水环境保护的重视,谨慎、科学地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采取有效的措施以保护地下水环境。

1 地下工程对地下水动力场的影响

1.1 地下工程人工降水的影响

常见城市地下工程有地铁、地下商场、地下车库、人防工程、过江隧道、地下管线等。城市地下工程基于其空间分布特点,其开发利用须首先对地下岩土体进行开挖,而地下水赋存于地下岩土体空隙中,地下工程的开挖难免会挖至潜水面以下,造成岩土体介质中地下水的涌出。为保证开挖面的稳定性和干燥、便利施工,则需要采取人工降水措施对地下水进行抽排,将地下水水位降至开挖基底以下。遇到地下水赋存量丰富区域,抽排将造成地下水的大量流失;以南京市某地下隧道工程为例,其施工过程中的日抽排地下水可达上万立方米。而一般地下工程建设规模大,施工周期往往在几个月甚至更长;这样一来,局部水动力条件必然会因为长时间的抽水而发生改变,形成地下水降深漏斗。从单个地下工程建设来看,水位降深的影响可能并不大,但不计其数的地下工程降水的累积效应会造成城市地下水系统的失衡。

1.2 岩溶区地下工程填方的影响

除了人工降水造成的地下水动力场变化外,在岩溶区进行地下工程建设,还应注意基底溶洞的发育情况。为保证基底稳定,通常需要对基底的溶洞进行充填;但若充填的溶洞为地下岩溶管道流的重要径流通道,充填则将截断地下水的流通路径,有可能地下水径流方向发生重大变化,造成下游地下水水量减少,甚至断流。

1.3 地下工程建成后的影响

地下工程通常会在初期支护和二次衬砌间敷设复合防水卷材、掺入防水剂,并对施工缝、沉降缝,采用具有耐寒、耐老化特性的膨胀止水条和中埋式止水带填缝。一般采取上述防水措施后,可保证地下水不会渗入地下工程内。营运期地下工程垌身对地下水的拦截作用,使得地下径流绕开垌身,四周的地下水位发生变化,迎水面水位壅高,背水面下降,原有的地下水径流规律被打破;严重者还会影响到城市供水及地表植物的生长。如南京某地铁工程地铁隧道穿越一古河道,置于古河道下部的饱和粉砂夹细砂含水层,不仅阻碍地下水的传输,而且还通过侵占古河道降低地下水蓄存能力和调节能力,这种影响是大范围、长久的。

2 地下工程对地下水化学场的影响

2.1 施工期污染物排放的影响

地下工程施工过程中,为改善土体的强度和抗渗能力还需使用到各种化学注浆,可能会造成地下水的水质污染。施工产生的排水、洗刷水、冻裂漏水、施工机械漏油和废浆通过岩土层孔隙裂隙渗漏也可能对地下水水质造成严重影响。地下水的水化学条件会因地下工程各种施工废水的随意排放而发生变化,如地下水的物理组成或化学成分、微生物含量等,可能造成水质恶化和水污染的加剧。

2.2 周边污染源的影响

若施工现场或者附近存在污染源,则地下工程施工期采取人工降水措施时,对地下水流态的改变,可能对城市地下水环境造成污染。例如某废弃物堆场与潜水位之间尚有一定距离,加之场址底部土层良好的防渗性能,基本不会对地下水造成污染。然而由于某过江隧道的建设,使局部地下水位抬升了1~2 m,导致地下水受到了废弃物堆场淋滤下渗的污染。此外,地下工程施工排水的情况下形成地下水降深漏斗,也可能造成局部地下水的回冲,导致附近的污染物进入地下水系统。

若施工场地下部为受到污染的承压水,与地下工程基底隔着一层弱隔水层;则因受抽水降深的影响,承压水水头会高于局部潜水水位,通过越流补给的形式,污染的承压水就会穿过弱隔水层,从而对上部潜水造成污染。

在某些承压含水层分布区域,由于地下工程的开挖,导致承压含水层隔水顶板被揭露,从而对含水层的天然保护层造成破坏。场地周边的污染径流经揭露的天窗直接进入承压含水层,将对地下水水质造成污染。

2.3 营运期污染物渗漏的影响

根据城市地下工程的使用特点,地下室人员活动会产生大量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有些单位甚至将有毒物质堆放在防空洞中。若不能妥善处置这些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或有毒物质,其中的污染物质可能向地下渗漏,给城市地下水环境带来威胁。

3 防治地下工程对地下水环境影响的措施

对于如何解决地下工程建设对地下水环境造成的影响,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措施体系,本文结合当前实际存在的问题对其防治措施作出如下探讨。

①目前尚无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相关的专门规划,随着地下空间开发广度与深度的不断增强,可尝试从规划角度综合考虑一个城市地下空间可供开发的强度及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对于影响大的区域可通过规划对地下工程的开发进行控制,各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决定实际开发的力度;从而科学、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城市地下空间;②当前的研究集中于地下水对地下工程建设的影响,前期会开展工程地质勘察,详细分析地下水对工程的危害并提出处理措施;但工程建设对地下水的环境影响却鲜有考虑。首先,有必要在施工前期进行专门的环境水文地质勘察,包括对场地水文地质条件的探查(地下水的埋藏条件、补径排关系、污染程度和化学组分等)、场地周边污染源的探查等;确保地下工程选址的合理性。其次,应结合工程施工及营运的工艺流程,对可能引起的地下水水位或水质变化进行预判,如涌水量或漏斗降深的估算、可能带来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或水质污染分析等,据此分析地下工程建设的环境可行性;③针对地下工程施工期及营运期间的影响:施工人工降水应采取科学的降水设计方案,以防降水不当导致地下水水位难以恢复;岩溶区的土石方挖填应避开重要的岩溶通道;施工期废水应抽排至地面经沉淀隔油处理后达标排放;营运期应加强地下工程的环境管理,禁止在地下空间随意排放污染物;适当地修建防渗帷幕、防渗墙或防渗层,避免施工过程中出现污染物外泄的情况。加强施工期和营运期周边地下水水位及水质的监控,一旦发现水位或水质异常,可及时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4 结 语

地下空间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具有不可转移性和不可代替性;人们在享受地下工程带来便利的同时,更应重视地下工程建设对地下水环境的各种环境影响,秉承更加谨慎的态度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在城市立体化发展规划中应将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考虑;在建设前期应进行详细的环境水文地质勘察,核实地下工程的环境可行性;在地下工程建设和营运的全过程应采取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尽量避免地下水环境受到的破坏或污染,以免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失。

参考文献:

[1] 庄乾城,罗国煜,李晓昭,等.地铁建设对城市地下水环境影响的探讨[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3,(4).

[2] 何长鸣,闫长虹.城市地下工程与地下水污染[J].环境保护科学,2010,(2).

地下工程施工总结范文第6篇

摘要:随着城市建设的大力发展,地下工程建设越来越多,由此引发的各类工程地质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根据城市地下工程的特点,对地下工程开挖引起的工程地质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预防措施。

关键词:地下工程;工程地质问题;预防

城市地下工程具有现场环境条件复杂、施工难度大、技术要求高、工期长、对环境影响控制要求高等特点,是一项相当复杂的高风险性系统工程。但是,地下工程建设一般都在市区内,在其施工过程中常常会引起周围地层的位移、变形、沉降与塌陷等环境地质效应,对周围地面建筑物及基础、地下早期人防和其他构筑物、公共地下管线和各种地下设施以及城市道路的路基、路面等都可能构成不同程度的危害,已经出现并且孕育诸多工程地质问题。

1地下工程开挖引起的工程地质问题

1.1地面沉降

1.1.1地层初始应力状态的改变引起的地表沉降:地下工程开挖是在存在初始应力场的地层中进行的,开挖引起地层初始应力状态的改变,即二次应力场,它是由地层初始应力场与开挖引起的附加应力场的叠加应力场,对应二次应力场开挖的位移场仅是由开挖引起的附加应力场。地表沉降的主要机理是由开挖面的应力释放,附加应力等引起地层的弹塑性变形。引起初始地应力状态改变的主要原因有:

(1)地下工程开挖引起的附加应力;

(2)地下工程施工对地层的扰动和地层损;

(3)地下水渗流引起的地下水位的变化。

1.1.2土体的固结沉降:地下工程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与时间有关。土体内部含水渗出,体积逐渐减少,这一现象成为土的“固结”。随着土体的固结,土体的压缩变形和强度逐渐增长。因此,土的固结所产生的沉降是城市地下工程施工中最值得注意的问题之一。根据地下工程施工的特点总结固结沉降的主要原因有:

(1)地下水位下降引起的固结沉降;

(2)土体空隙水压力变化,引起土体的固结沉降;

(3)土体扰动后,重新固结后产生沉降;

(4)土体的次固结和流变。

1.2洞室围岩失稳

地下开挖后,洞壁围岩由于失去了原有的岩体的支持而向洞内产生松胀变形,如果变形超过了围岩所能承受的能力,围岩就会被破坏。围岩的变形破坏程度常取决于围岩的应力状态、岩体结构和洞室的断面形状等。洞室开挖使地下原来的应力状态被破坏,围岩应力重分布,产生变形位移。

均质岩土体中应力未达到或未超过其强度以前,在开挖过程中的变形,以弹性变形为主,变形速度快,变量小,瞬时完成,一般不易察觉;当应力达到或超过岩土体强度时,塑性变形十分明显,发生压碎、拉裂或剪破。当岩体强度主要由结构面控制时,与上述情况基本一样,但当结构面组合构成围岩不稳定条件时,岩体除了弹性变形外,塑性变形也比较明显,它表现为围岩分离体(岩块)的相互错动,围岩松动时围岩稳定性降低,为进一步松动创造了条件。

1.3斜坡破坏

斜坡破坏主要发生在山区城市,除直接经济损失外,还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自然地质作用和工程地质作用引发的,而工程地质作用造成的斜坡破坏较自然地质作用频率大。当然决非任何斜坡破坏都能称为地质灾害,但斜坡破坏确属重大的地质灾害类型之一。

斜坡破坏主要形式为滑坡,其影响因素主要有岩性、构造、地形、地震、降雨及人类活动等。其中,许多山体滑坡现象是由地下工程活动引发的,即主要是由于地下工程的开挖或采掘影响到了上部的山体,使岩体开裂,地面倾斜,并在一定条件的配合下,导致山体失稳形成滑坡。在隧道建设中,滑坡现象主要发生在浅埋、偏压及进出口等地段,其危害常常比较严重。为评价斜坡岩土的稳定性,预防斜坡破坏导致的地质灾害,认识引起斜坡破坏的内在原因与外部条件,掌握其运动发展规律显得非常重要,尤其是当前在城市这个人类经济活动的密集区,斜坡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都是巨大的,都是由于工程活动不合理造成的。

1.4地下水污染

在城市环境地质中地下水的不良作用主要表现为地下水的侵蚀。地下水的不良作用和地下水污染主要由人为引起。随着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人类活动加剧,对地下水的污染越来越严重,主要表现为:多数城市垃圾随意堆放;工业废水和废液不经处理或初步处理后任意排放。首先污染地表水,经地表水补给地下水或渗入地下水,再污染地下水,使地下水具有侵蚀性,对城市的建筑物基础及地下工程不断侵蚀破坏。

2防治措施

2.1开展详尽的工程地质勘察

工程地质勘察资料是地下工程施工的重要依据,通过详细的工程地质勘察,为设计施工提供需要的参数和指标,确定合理的开挖方案、开挖步骤,如果地下工程建设所涉及勘察资料不详细、不准确,势必给支护工程带来事故隐患。

2.2做好开挖方案的优化选择

地下工程的开挖方法很多,以基坑工程为例,有分层全开挖、中心岛式开挖等等。开挖顺序不同,引起的位移不同,中心岛法的开挖顺序就比从一个方向按顺序向另一个方向的开挖方法,对基底隆起和桩后地面沉降有一定程度地减少。因此,基坑开挖时应做好开挖方案的优化选择。

2.3实行科学的降水设计

水是影响基坑工程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从实际统计资料来看,约有70%的基坑事故与地下水有关,因此,地下工程建设中应特别注意地下水的影响。地下工程建设绝大多数都需要进行人工降低地下水。要降低地下水位,就要合理地选择降水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人工降水的方案设计,以及进行降水方案的水位预测,通过预测进行降水方案的优化,从而达到最佳的降水方案。

2.4做好现场监测,开展信息化施工技术

地下工程是土体与围护结构体相互共同作用的一个动态变化的复杂系统,仅依靠理论分析和经验估计是难以把握在复杂的开挖和降雨等条件下支护结构与土体的变形破坏,也难以完成可靠而经济的开挖设计。通过施工时对整个工程进行系统的监测,可以了解变化的态势,利用监测信息的反馈分析,就能较好地预测系统的变化趋势。当出现险情预兆时,可做出预警,及时采取措施,保证施工和环境的安全;当安全储备过大时,可及时修改设计,削减围护措施。

2.5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方法

工程实践证明,采用基坑内降水、坑内侧土体加固(化学灌浆、石灰桩加固等)、及时支撑并预加轴力、增加挡墙的入土深度、墙外地层中筑帷幕、坑内降水坑外注水、分步开挖、逆作法施工、信息反馈施工法的采用等,对改善基坑变形、提高其稳定性有重要意义。计算机技术方法应广泛地应用到地下工程建设中,如进行数据分析与计算、计算机制图、计算机辅助深基坑设计、信息施工与管理等领域具有十分广阔的前景。

结语

地下工程施工总结范文第7篇

关键词:地下工程;岩体水力学特性;水害预测与防治;临界突水距离;注浆加固

1 岩体水力学特性的原位测试

某煤矿井下施工一水文钻孔,该孔命名为试 6-1 号孔,孔口位于 15#煤层底板,孔口标高+560m,钻井深度 72m,共揭露岩层20 层,其中泥岩 6 层,砂岩类 9 层,石灰岩 5 层。揭穿了石炭纪 15#煤层以下的太原组和本溪组地层。根据钻探进度,先后进行了十几次钻孔原位测试,获得了主要岩层的水力传导系数、储水系数和阻水系数。

采用单段测试法,将橡胶封隔器下入待测钻孔部位,封隔待测岩层,测量其封隔水压及其排量随时间变化,即可以获得岩层原位水力学特性参数。

2 临界突水距离研究

在长期的煤矿地下工程施工实践与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煤炭系统科研人员提出并逐步完善了突水系数法,其核心思想是基于单位厚度岩层抵抗突水的能力的衡量,也是深刻的理论研究与经验结合的产物。又考虑了岩体应力与水压联合作用下的岩体破坏深度的影响,其突水系数

式中 Ts为突水系数,单位:atm/m;p 为底板承受的水压力,atm;M 为隔水层的厚度,m;C1为岩体破坏深度,m。突水系数法是比较完善而又简洁

的理论,并被列入煤炭安全规程,突水系数如何选择,国内几大突水矿区在几十年的实践中,总结出如表 1 所示的临界突水系数表。

基于突水系数法的基本思想和方法,我们研究了确定巷道临界突水距离的方法,考虑巷道塑性破坏区和松动区的影响,我们导出掘进巷道临界突水距离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 M 为掘进巷道临界突水距离 m,p 为掘进巷道估计的最高水压 atm.,即为施工地区最高水位与巷道标高之差;Ts为突水系数,按照大量实践经验(表 1),在构造发育地区,取为 0.6,构造不太发育的地区,取为 1.0;Rp为塑性区半径,m。在不考虑掘进巷道塑性区的前提下,表 2 给出不同水头下的巷道临界突水距离。

3 水害预测方法

在矿山地下工程施工中,采用较为普遍的是地质雷达、超声波探测仪、地电阻法、激电法坑透仪等地球物理探测方法。这些方法由于操作简便、灵活、携带方便而被采用较多。但由于其探测距离偏短,据了解,目前国内最好的探测仪探测的可靠距离都不超过 50m,而这一距离与地下工程施工中岩体的临界突水距离十分接近,因而就大大降低了预测预报的可靠性与超前性。为了克服地球物理探测方法可靠性低,探测距离短的缺点,国内许多大水矿井被迫采用超前钻孔探测方法,钻孔深度 50m以上。通过钻孔是否涌水,判断掘进工作面前方是否存在导水构造。当钻孔涌水时,测量工作面前方构造带的水压、涌水量及其随时间的变化,由此决定是否采取相应的工程加固措施。

4 超前注浆加固技术

对于一般的地下洞室与隧道等,一旦判明前方存在导水断层或导水陷落柱,无论从防止水害还是从工程施工支护角度,最经济可靠而又安全的方法是实施超前注浆加固。1997 年 12 月,在太原市东山煤矿井下钻孔涌水的条件下,实施注浆,取得了成功,并总结出一套可行的注浆加固技术方案。

4.1 工程概况

如前所述,在太原市东山煤矿井下施工的试6-1 号钻孔,施工钻进至 62m 后,揭穿了 16 个岩层,其中,22-26m 的太原组石灰岩层涌水量 14.73T/h,孔口实测水压 0.335Mpa;在 59 —62m 处,本溪组石灰岩涌水量为10.57 t/h,孔口实测水压0.555Mpa,并发现,在钻孔 56.8—59m 的泥岩中,存在一小断层,泥岩十分破碎。

4.2 注浆技术方案

注浆系统与材料:首先下入井管及其止水结构,用单向阀、截止阀、压力表、泥浆泵和泥浆池组成注浆系统。注浆材料采用 425 硅酸盐水泥,为速凝早强,减少材料消耗,需加入0.5%的录化钠和0.05%的三乙醇胺。

设计注浆参数与工艺:根据钻孔放水与压水试验,确定水灰比由大到小,从 1.0逐渐降低到 0.6,注浆时,根据钻孔吸浆量进行调整。注浆终压按 2.5倍的水压计算,取为 2.9Mpa。

4.3 注浆实施与观测结果分析

首先开启注浆泵,压注清水,孔口压力在0.6 —0.7Mpa 下,顺利注入 4 吨清水,说明注浆系统可靠,含水裂隙岩层连通,透水性好,判断可以转入正常注浆。

按 1.0 的水灰比配置浆液(2 吨水泥),连续注浆,初始压力变化不大,维持在 0.55-0.7Mpa 之间,后期压力上升,说明裂隙已被局部封堵,浆液开始凝结,然后按 0.6 的水灰比配置浆液,继续注浆,注入 1 吨水泥后,注浆压力上升到 2Mpa,又注入 0.5吨水泥后,压力达到 4Mpa,安全阀开启,达到注浆要求,然后压注清水,清洗管路,关闭截止阀,停止注浆。1 小时后,孔口压力降至 0.2Mpa,说明管内浆液开始初凝,2 小时后,孔口压力降为零,说明水泥浆已初凝。7 天后,开孔钻进,发现固孔与封堵效果良好。

图 1 是注浆期间记录的孔口压力随注浆时间的

相关曲线,图 1 表明,在初始注浆的 1 个小时左右,浆液未初凝,因而,其压力上升缓慢,其流动性非常类似于水的流动,由此可见,这是最好的注浆加固时间段,浆液可以很好地深入裂隙。图 1 可见,1 小时之后,注浆压力上升很快,注浆速度明显减慢,说明浆液已开始初凝。

图 2 是注浆初期,壁后注浆压力分布曲线、

各含水层注浆压力分布曲线。由图可见,只要浆液压力高于含水层压力,浆液就可以渗入含水层,注入含水层浆液的范围,取决于浆液的压力高于原始含水层压力的大小及其形成的压力梯度。根据注入浆液量、含水层导水系数、注浆时间、含水层储水量的综合分析,我们估计,此次注浆,在含水层中大约形成半径为 5m 以上的注浆范围,从而有效地封堵了含水层涌水,加固了软弱裂缝及其断层带。

上述注浆实践,充分证明注浆技术用于预先封闭含水层及其断层与破碎带,是非常可靠而有效的。

5 结 论

本文较系统地介绍了近几年来,我们在矿山地下工程水害预测与防治方面的理论、现场试验多方面的成果。其主要结论如下

(1) 现场原位测试是获取岩体水力学特性的重要的、必不可少的途径,实践证明,本文介绍的测试方法与测试系统是可靠的,通过这些方法,可以获取岩层阻水系数、导水系数等重要参数。

(2) 本文基于突水系数法的理论与实践,提出了地下工程巷道掘进过程中预防突水的最小临界距离,进一步介绍了地球物理探测方法和超前钻孔探测方法及其应用的实践。

(3) 在钻孔涌水的情况下,采用注浆技术封堵含水层涌水和断层涌水十分有效。分析表明,注浆封堵含水层或断层范围的大小,取决于注浆压力高于原始含水层压力的程度及其形成的压力梯度。

参考文献:

[1] 赵阳升,等.底板岩层水力学特性原位测试研究[J].工程地质报,1999,17(4): 62-65.

[2] 胡耀青,等.承压水上采煤突水的区域监控理论与方法[J].煤炭学报,25(3): 252-255.

地下工程施工总结范文第8篇

【关键词】:城市;地下工程;特点;地质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前言

目前,一般大城市城区城市建设中以地质体为主体建成(或待建)的工程越来越多且规模越来越大,地下工程数量、规模、深度增加增大,市区内已建成或在建以及拟开发利用的地下空间方面的构筑物主要有:地下公共行走(车)走廊、轻轨、地铁、过江交通隧道与桥梁、大型地下商场、高层写字( 住宅)楼、地下停车场、城市管道综合通道等,使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程度得以不断的提高。由于城市地下空间开发规模逐渐加大加深,其工程扰动现象相当严重,随之而来由工程环境效应引发的工程环境地质灾害如地面开裂、地面沉降及对周边建(构)筑物的影响与破坏、桩基工程施工噪声扰民、废浆液(水)污染水土环境、挤土效应(地面房屋开裂等)等问题也逐渐显现,其重要性已越来越多的被人们所认识。本文结合地下工程的特点,对城市地下工程建设引起或遇到的地面变形、洞室围岩失稳、地下水环境变异和地质生态环境恶化等环境工程地质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地质问题的预防途径和措施,以供同行参考。

2、城市地下工程建设诱发的环境地质问题

地下工程主要有隧道工程、沉井工程、基坑工程等,施工工法主要有盾构法、沉井法、顶管法、沉管法、地下连续墙法、矿山法、新奥法等,地下工程在施工中或施工后都会对地质环境产生影响。由于城市地下空间引起的工程环境地质灾害具有突发性、潜在性、隐蔽性、社会性等特点,应引起技术人员的高度重视。

2.1、地表移动或变形问题

地下工程建设中,高层建筑的地下室、地下商场和车库、地下蓄水库、地下电站和水泵房等,常常要进行深大基坑开挖,开挖深度常常达到12~18m或以上。在开挖基坑过程中,改变了原土体的应力场,必然会导致周围地层的移动,引起周围支挡结构的变形破坏、基坑周围地表沉降、基坑夫稳和基底隆起等问题。

2.2、洞室围岩失稳问题

地下工程施工影响范围内的岩土体称为围岩。围岩稳定指一定时间内,在地质力或工程荷载作用下,岩土体不产生破裂或失稳。自稳性较好的围岩,开挖过程中可以无需支护;自稳性较差的围岩,施工中会出现坍塌,必须修筑衬砌加以支护。一般情况下,岩土体在自重及残余地应力作用下,处于初始应力平衡状态,开挖洞室将会破坏岩体的这种初始平衡,引起围岩失稳。如顶围的悬垂与塌落、侧围的突出与滑塌、底围的鼓胀与隆破、围岩的缩径与岩爆等。

地下工程洞室开挖后, 地下形成了自由空间, 原来处于积压状态的围岩, 由于解除束缚, 而向洞室空间松胀变形。当围岩应力超过了岩土体强度时, 便失

稳破坏, 有的显著而突然, 有的变形和破坏不易划分。洞室围岩的变形与破坏, 是发展的连续过程。弹脆性岩石构成的围岩, 变形尺寸小, 发展速度快, 肉眼不易察觉, 而一旦失稳, 突然破坏, 其强度、规模和影响都极显著。弹塑性岩石和塑性土构成的围岩,变形尺寸大, 甚至堵塞整个洞室空间, 但其发展速度缓慢。

2.3、地下水环境变异问题

地下工程施工常需要采用水泵将施工区的地下水位降低,以疏干工作面, 改变着施工区周围的地下水的分布。同时岩土体的变形对地下水也产生影响。岩土体是地下水渗流的介质,岩土体的孔隙结构限定地下水的活动场所和运行途径, 控制着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岩土体处于一定的地质环境中,存在着地应力、地下水及温度等。岩土体中地应力的改变(因地下工程施工作用)引起岩土体结构的变化,从而影响岩土体的渗流特性(改变了岩土体的渗透性、渗流边界条件以及渗透压力)。岩土体中温度场的改变也引起地下水流速和渗透压力的改变。地下水与岩土体同处于地质环境中,在时间和空间域内发生相互的改造作用,使地质环境经受着不断地调整状态,当这种调节处于极限状态时,地质灾害将会发生。

2.4、临近建筑物损坏

工程降水造成地层的沉降,其影响范围很大。地层沉降可能造成周围建筑及管线的剪应力增大,致使建筑或管线断裂。另外由于地质条件的区别或者排水量的不同还可能会造成地层的不均匀沉降,而地层的不均匀沉降亦会造成建筑物的倾斜,影响其正常使用。同时,工程降水造成降水漏斗内外的水头差,在高水头差的作用下易于出现渗透变形问题。在渗透水流作用下,土中的细颗粒在粗颗粒形成的孔隙中移动,以致流失;随着土的孔隙不断扩大,渗透速度不断增加,较粗的颗粒也相继被水流逐渐带走,最终导致土体内形成贯通的渗流管道,造成土体塌陷。上述情况中,当地下水的补给遇到建筑物基础的阻拦时,就会绕过基础,从而加强了基础周边的地下水流量,加快土颗粒的流失速度。基础周围土的流失,必将影响基础及上部建筑物的稳定。

3、城市地下工程环境地质问题的应对措施

本人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针对上述环境工程地质问题的特点,提出了如下几方面的应对措施:第一,开展详尽的工程地质勘察。工程地质勘察资料是地下工程施工的重要依据,通过详细的工程地质勘察,为设计施工提供需要的参数和指标,确定合理的开挖方案、开挖步骤,如果地下工程建设所涉及勘察资料不详细、不准确,势必给支护工程带来事故隐患;第二,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方法。工程实践证明,采用基坑内降水、坑内侧土体加固(化学灌浆、石灰桩加固等)、及时支撑并预加轴力、增加挡墙的入土深度、墙外地层中筑帷幕、坑内降水坑外注水、分步开挖、逆作法施工、信息反馈施工法的采用等,对改善基坑变形、提高其稳定性有重要意义。计算机技术方法应广泛地应用到地下工程建设中,如进行数据分析与计算、计算机制图、计算机辅助深基坑设计、信息施工与管理等领域具有十分广阔的前景;第三,实行科学的降水设计。水是影响基坑工程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从实际统计资料来看,约有70%的基坑事故与地下水有关,因此,地下工程建设中应特别注意地下水的影响。地下工程建设绝大多数都需要进行人工降低地下水。要降低地下水位, 就要合理地选择降水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人工降水的方案设计,以及进行降水方案的水位预测,通过预测进行降水方案的优化, 从而达到最佳的降水方案;第四,推进工程技术时空效应化。在技术规程中,要重视控制基坑变形问题,而运用时空效应规律在软土地区是一条安全、经济的技术途径。为能可靠而合理地利用土体自身在基坑开挖过程中控制土移的潜力而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时空效应规律也是十分必要的。

4、结尾

本文主要分析了城市地下工程建设引起或遇到的地面沉降或变形、洞室围岩失稳、地下水环境变异和临近建筑物损坏等环境工程地质问题,并根据问题产生的机理,提出了应对措施。地下空间资源正越来越多被开发利用于各种领域,如地铁、地下街、地下室、地下车库、等各类地下工程, 已经成为现代城市功能转入地下的重要载体。这就要求工程技术人员,应该在实践中不断学结,接受先进技术,严格控制城市地下工程建设诱发环境地质问题,尽最大努力的营造安全环境。

【参考文献】

[1]《城市环境岩土工程》罗国煜、陈新民、李晓昭等,南京大学出版社,

[2]温秀峰.浅析城市地下工程的围岩稳定性[J].山西焦煤科计,2004

地下工程施工总结范文第9篇

关键词:风险评估;地下工程;风险管理

日益发展的经济带动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在城市中各种用途及规模的地下工程项目纷纷上马,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风险。不完善的施工管理和不断增加的规模和数量,导致在施工建设地下工程项目时事故频发,造成人员伤亡,使经济遭受重大损失。

1 分析地下工程中的风险因素

影响社会范围较大、较多的不可预见风险因素、较多的施工项目、较长的施工周期以及投资规模较大是地下工程建设的特点。风险的发生包括外在和内在因素两个方面,主要包括有:人为因素、复杂的工程建设周边环境,以及工艺水平和工程施工技术、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条件的复杂性等。

1.1 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条件的复杂性

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条件主要指:水的腐蚀性、岩土的渗水性、地下水的发育和分布情况,以及岩土体的力学性质、岩性和地层分布等。地质勘探由于所固有的局限性,分析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条件的工作,只能以个别测试点对场地情况进行测试分析,且由于室内和现场试验设备条件的限制,误差对岩土体力学参数的影响往往很大。通过实践可知,较大的空间变异性和不连续性,是场地的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条件的特性,地下工程由于这些复杂因素,从而在定性上具备了极大的风险。

1.2 工艺水平和工程施工技术

施工队伍的业务水平和施工机械设备的精度,都直接影响到地下工程的工程建设风险。由于较为复杂的地下工程工艺水平和工程施工技术,因此最为重要的一点即是如何把握好工艺和理解透施工方案,不同的施工方法应对不同的地质条件,工程建设的风险系数会因为任何一点的失误或不足操作大大增加。此外,工程建设风险系统也收到施工人员的安全情况,以及较差的施工条件和较长的工程周期影响。

1.3 施工周边环境的影响

施工现场周围的建筑物和周边环境,无论在地下工程施工建设时采取何种工艺和手段,都会不可避免地收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周边环境包括:周边社会群体和环境、周围道路和管线状况、具有文物价值的建筑物、地下工程与建筑物的距离以及地面建筑物的类型等,工程建设的风险系数会因各种因素而上升。

1.4 施工组织、项目管理和工程建设决策的复杂性

在地下工程运营期、施工、设计和规划的全寿命周期内,施工组织安排、工程项目管理以及工程建设的决策是最为重要的环节。比之于其他项目,地下工程具有较大的风险投资和极强的隐蔽性等特点,任何一个阶段都会在组织、管理和决策上遇到困难。因此从立项开始,如何合理选择施工工艺、设计方案、工程场地;如何使环境所受到的工程影响降至最低限度;如何使工程建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得到提高,以及如何使“可持续性”和“和谐”因素贯穿整个工程建设,每一个步骤的执行和决策都影响着工程建设的风险系数。由此可见,种类繁杂和多样性,是地下工程项目风险因素的特点。较大的风险始终存在于工程运营、实施和决策等各个阶段,同时整个工程项目的寿命周期也都有风险贯穿其中,为了保证顺利实现工程建设项目,引入风险管理理论指导实际施工过程的做法迫在眉睫。

2 地下工程的风险管理办法

作为一种上世纪50年代起,从德、美等国诞生出的管理办法,是组成项目管理的重要部分。风险机理在隧道等地下工程中对于风险环境的孕育,以城市软土地区盾构隧道工程施工为例,其承险体有生态环境、地下管线、地面建筑物和盾构隧道等等,不同的环境情况又会造成不同的损失模式。其中直接损失包括施工人员和盾构隧道构成的承险体;间接损失则包括破坏生态环境以及造成的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等。为避免因风险机理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的损失而进行的风险管理,其过程主要分为风险监控、风险应对、风险评价和风向分析4步骤,其中又包括风险辨识、风险估计、风险评价、风险应对、风险追踪和风险控制6部分。第一是风险辨识。对潜在于地下工程中所有的风险因素进行整理归类和筛选,当部分风险因素严重影响到目标时,应给予重点考虑。风险辨识的方法包括流程图分析法、事故树分析法、现场调查法和风险清单分析法等。第二是风险估计。估计和分析风险因素发生的后果和概率。第三是风险评价。评价的基础为风险分析,以相应的风险标准为根据,对可否接受地下工程中的风险进行判断,以及安全措施是否需要更进一步。第四是风险应对。将实际情况和风险大小相结合,使处理风险的对策的提出更具有针对性和合理性。常用的手段包括:风险修正、风险合并、风险分散、风险自担、风险转移、损失控制和风险回避等。第五是风险追踪。对风险采取应对措施后,跟踪观察风险的变化发展情况,督促实施风险应对措施。第六是风险控制。以风险追踪为基础,以风险的变化情况为根据,使风险应对措施能够及时进行调整。

3 地下工程风险管理研究现状及问题

我国的地下工程风险管理比之于发达国家,仍然处于起步阶段。相对比较短的工程实践和研究时间,较晚起步的地下工程安全风险管理研究应用,而且研究在管理方面的进展也是初步的。不过我国已经在上世纪末陆续开展了相关学科的研究工作。上世纪90年代,丁士昭教授对我国的上海、广州地铁隧道工程中的保险模式及建设风险进行了研究;黄宏伟等人所开展的风险管理研究,其研究重点在地铁运营和建设阶段,在整体上给出如何控制、分析地铁不同阶段中风险因素的思路;分析基坑工程风险方面,毛金萍、仲景冰和李惠强等人在分析深基坑支护结构方案风险时采用了事故树的模式;以同济大学为主,对沪崇通道的财务分析、运营事故控制以及施工风险管理等各个方面所进行的风险评估研究,是国内第一个大型项目中应用到风险分析技术。近些年,实际工程领域中,安全风险管理的发展较为迅速,尤其是在地下工程项目中,风险评估与分析得到了大量的应用。地下工程在实际应用安全风险管理时,其实施负责的主体是各个岩土工程咨询公司和科研单位。一些工程科技公司自主研发的管理系统软件已经在建筑工程、越江隧道和地铁工程等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目前地下工程的安全风险管理实践与研究在我国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但风险评估与分析扔是目前侧重的主要方向,监测系统是布置和开展较多的方面,未能深入研究控制方法和风险预警,安全风险管理系统的整合尚不统一,已经开发的安全风险管理系统,其功能较为简单,对基础数据和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不够,且较低的信息化水平,使信息化风险管理平台的建设不足,适合地下工程建设实际和符合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的系统平台极度缺乏。目前我国地下工程风险管理依然存在着如下问题:风险管理体系仍然较为被动;缺乏有效规范的风险管理及风险接受等级和准则;相对分散的风险管理系统以及错误认识风险评估标准和对风险的定义等。

4 结束语

较差的施工条件、较多条件对施工的制约、复杂的周边与地质环境以及难度较高的施工技术都是地下工程施工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地下工程建设施工所面临的技术核心难题即是地下工程的风险管理。对该系统和管理办法的不断研究和完善,对于规避地下工程施工时所面临的风险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航.姜树元.风险管理[M].台北:中华企业管理发展中心,1998

[2]黄宏伟.隧道及地下工程中的风险管理研究进展[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6,2(1)13-19

地下工程施工总结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建筑施工;新技术;地下工程

引 言

地下工程种类很多,施工工作条件特殊,施工环境复杂,因此对施工技术有着较高的要求,建筑施工新技术的发展能够为地下工程的建设提供技术保障,因此,要加大研究力度,对建筑施工新技术进行研究,保证地下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

1 地下岩土和岩土

地下工程作为一种结构物,与地面构筑物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它处在岩石或土这种地质环境之中。周围岩土介质的各种物理力学性质及其赋存条件,对地下工程的设计、施工乃至运营都有重要的影响。

岩石是经过地质作用形成的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的天然集合体。在地壳岩石形成过程中,地质构造作用以及其他漫长的大自然作用破坏了岩石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产生了许多裂隙、节理和断层。常常把节理、裂隙、断层和沉积岩与由沉积岩变质的变质岩在生成过程中形成的层理和层面统称为结构面。把由结构面切割出的完整块体称为岩块,因此岩体也就可以认为是由岩块和结构面组成的复杂地质体。

绝大部分土是地表岩石经过漫长地质历史年代的同化作用而生成的。经物理风化的土层矿物成分常与原生矿物一致,如石英、长石、云母等。原生矿物经化学风化形成新的次生矿物成分,主要有粘土矿物,如高岭土、伊利石和蒙脱石。这是土体中两种物理力学性质存在明显的区别。风化后的土体还会受到水、风、冰川等的动力作用,经冲刷、搬运后沉积在一起的土体成分,就变得相对复杂,并可能形成一定的沉积构造。

土体经长期的高压、脱水、固结后,又会形成岩石。因此,岩石和土的区别只是颗粒胶结的强弱。由于土的胶结力弱,因此土的成分对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影响更为严重,而岩石则相反,有时甚至两者难以区别。

2 隧道与巷道

对于洞道式地下工程,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称谓,公路及铁路部门称为隧道,在矿山称为巷道,水利水电部门称之为隧洞,而军事部门则称为坑道或地道,在市政工程中又叫通道或地道。

隧道(tunnel)通常是指修筑在地下或山体内部,两端有出入口,供车辆、行人等通过的通道。大部分隧道的设置以交通运输为主要目的,如交通运输方面的铁路、公路和人行隧道;城市地下铁道隧道、海底及水底隧道等。

巷道(heading、drift等)通常是指为采掘地下矿物而修建的地下空间结构体,包括各种巷道和硐室。矿山隧道一般埋藏比较深,可达数百米甚至几千米,故可称为深埋隧道;矿山巷道的断面一般比交通隧道的小,这些均导致了两种隧道的设计与施工有一定的区别。矿山巷道按作用分主要有运输巷道、通风巷道、人行巷道和硐室。运输巷道是矿车运行的主要通道,负责人员、矿藏、材料、设备的输运和通达。包括车场中的各种巷道、石门、运输巷、材料巷等。通风巷道用于输送新鲜空气,排除有害气体和废气,调节温度。人行巷道专供人员通行。硐室的长度一般比较小,断面相对较大,主要用于安装大型生产设备、存放材料,如机车库、炸药库、变电所、水泵房等。

隧洞通常是指水利发电工程、城市市政方面的各种水工隧道或隧洞等。在水电工程中设置各类水工隧道可实现引水、排水、通风等目的;市政工程中,设置各类公共隧道可实现污水排放、管线铺设等目的。

坑道通常是指军事工程方面的各种国防坑道,是一项隐蔽在地下、水下或山体内部,作为作战、防御、储藏手段的重要结构物,是战争时期的重要场所。

地道或通道一般也称地下人行道。常在道路交叉口,为行人穿越道路而设。

不论何种洞道式工程,从地质条件上可将其分为两大类,即岩石洞道和土层洞道。根据其所处的环境不同可分为山岭隧道、城市隧道、水(海)底隧道、矿山隧道(巷道)等。根据其埋藏深度分为深埋式与浅埋式。对于深埋与浅埋的界限目前尚无明确的指标。

3 围岩与围岩压力

未经人为开挖扰动的岩(土)体称为原岩。当在原岩(土)体内进行地下工程开挖后,周围一定范围内岩(土)体原有的应力平衡状态遭到了破坏,导致应力重新分布,引起附近岩(土)体产生变形、位移、甚至破坏,直到出现新的应力平衡为止。将开挖后隧道周围发生应力重新分布的岩(土)体称为围岩,围岩既可以是岩体,也可以是土体。如果在出现新的应力平衡之前已对围岩进行了支护,则围岩的变形和破坏就会引起应力和位移的变化,甚至破坏支护结构。岩体力学中把由于开挖而引起的围岩或支护结构上的力学效应统称为广义的围岩压力。

围岩压力的大小,不仅与岩体的初始地应力状态、岩体的物理力学性质和岩体结构有关,同时还与工程性质、支护结构类型及支护时间等因素有关。显然,当围岩的二次应力不超过围岩的弹性极限时,围岩压力将全部由围岩自身来承担,隧道也就可以不加支护而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稳定。当二次应力超过围岩的强度极限时,就必须采取支护措施,以保证隧道稳定,此时,围岩压力是由围岩和支护结构共同承担的,可见,作用在支护结构上的压力仅是围岩压力的一部分。因此,把作用在支护结构上的这部分围岩压力称为狭义的围岩压力。通常所说的围岩压力多指狭义围岩压力。

对围岩的理论研究表明,围岩本身具有一定的自承载能力,充分发挥围岩的自承载能力,会大大降低隧道支护成本。隧道开挖后,适当控制围岩的变形,对隧道的维护具有重要意义。

围岩压力就其表现形式可分为松动压力、变形压力、冲击压力和膨胀压力等。由于开挖而引起围岩松动或坍塌的岩体以重力形式作用在支护结构上的压力称为松动压力,亦称散体压力。开挖必然引起围岩变形,支护结构为抵抗围岩变形而承受的压力称为变形压力。冲击压力是围岩中积蓄的大量弹性变形能受开挖的扰动而突然释放所产生的压力,包括岩爆、岩震和突出等。膨胀压力是岩体遇水后体积发生膨胀而产生的压力,其大小取决于岩体的性质和地下水的活动特征。

4 矿山法与新奥法

所谓矿山法,一般是指采用传统的钻眼爆破法或悬臂式掘进机开挖的方法,是一种传统的采用暗挖法施工地下工程的方法。所谓新奥法是20世纪60年代奥地利专家L.V.Rabcewicz总结前人积累的经验后提出来的一套隧道设计、施工的新技术,即新奥地利隧道施工法(New Austrian Tunnelling Method,NATM),简称“新奥法”。指在采用矿山法施工地下工程时,对挖掘和支护、尤其是对支护进行科学设计和组织的一种思想、理念和方法。它强调的是在岩体被开挖之后,要进行有关变形和力学参数监测,以合理确定一次支护与二次支护的时机,确定初次支护、二次支护的结构形式与尺寸,即信息化施工。它是一套地下工程设计、掘进、衬砌、测试相结合的完整新概念。新奥法在公路与铁路隧道、矿山巷道、地下交通隧道等工程中得到了广泛推广和应用。

因此,矿山法和新奥法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新奥法涵盖于矿山法之中,二者不具有同体性和可比性。新奥法的基本思想和方法不仅适用于隧道工程,而且同样适用断面相对较小的各类巷道工程。但目前在某些部门还存在混淆,例如某隧道采用钻研爆破法施工,有的人则声称“采用的是新奥法而不是矿山法”、“新奥法比矿山法优越”等,这是完全的概念性错误。

4.1 新奥法在地下工程应用的工程案例分析

我司承建施工的某公路隧道最大埋深约130m,设计净高5.0m,净宽14.0m,隧道长940m。隧道区域内主要为微风化黑云母+长花岗岩,局部有微风化煌班岩脉穿插。围岩以Ⅳ-Ⅴ类为主,进口段为Ⅱ-Ⅲ类围岩,岩体裂隙不甚发育,稳定性较好。隧道区域内地表水系不发育,区域内以基岩裂隙水为主,浅部残坡积层赋存松散岩类孔隙水,洞口围岩变化段水系较发达。采用新奥法施工。

4.2 新奥法的实际发展与未来展望

实际发展:经20多年的实践和推广,新奥法已在欧洲一些国家如奥地利、联邦德国、瑞典、瑞士、法国等的山岭隧道中普遍使用(占70~80%),并已用于地下铁道,且取得沉降量特别小的显著成果。日本从1976年以来,已有近100座隧道采用了新奥法。中国从60年代初开始推广喷锚支护新技术,到1981年底,采用喷锚支护的地下工程和井巷的总长度已接近7500公里。近年来,又在普济、下坑、大瑶山等铁路隧道采用新奥法进行施工。

新奥法的适用性很广,中国已在亚粘土和黄土隧道施工中取得成功。但在下列情况下,一般都应采取适当的辅助措施才能施工:①涌水量大的地层;②因涌水产生流沙现象的地层;③围岩破碎使锚杆钻孔和插入都极为困难场合;④开挖面不能自稳的围岩。

未来展望:新奥法的发展是和喷锚支护的材料、方法和机具等的发展密切相关的。要进一步研制初期和长期强度都高、回弹少、粉尘低、生产率高的喷射混凝土系统,并和高效能的集尘器、自动喷射装置、周期短的材料供应系统配套。研究能缩短喷敷时间,又无公害的新喷敷方法。研究不需用临时堆放场地、易于运输的喷射材料和新的施工工艺,如钢纤维加强喷射混凝土、SEC喷射混凝土、光面爆破和深孔爆破技术、液压凿岩台车(兼作安装锚杆用)、喷射车组(包括机械手)、各种混凝土喷射机、液体速凝剂、粉尘防止剂、树脂锚杆等。

5 结 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建筑工程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尤其是地下工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地下建筑工程的出现和发展为城市节约了大量的土地资源,有效地缓解了我国的人地矛盾。地下工程的继续发展对施工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定要不断地优化施工技术,提高施工水平,推动城市地下工程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程桦.城市地下工程人工地层冻结技术现状及展望[J].淮南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02).

[2]刘,梁鹏.城市地下工程中人工冻结法的防冻胀优化设计研究[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04).

[3]马林,高海风,周莉蕊,朱辉.浅析多年冻土区建筑物的冻胀破坏及其环境条件改善方法[J].青海环境.2011(03).

上一篇:绿化工程施工总结范文 下一篇:施工单位竣工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