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工程研究范文

时间:2024-01-02 17:20:42

物联网工程研究

物联网工程研究篇1

1.1实验室建设

因为物联网工程专业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专业,在实验室建设方面应整合校内校外优质资源,大力推进校企联合实验室、企业实训实习基地等的建设,使实验教学和企业生产紧密结合,进一步丰富实验教学体系,改善实验教学环境,锻炼和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的一体化平台建设,形成物联网专业人才从校园至企业的无缝对接;依据物联网及其相关专业的实验教学体系,及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目标。物联网实验室应该分成四个层次:基础型实验室、专业型实验室、创新型实验室、岗位实验室。1基础实验室包括软件实验室、数据库实验室、组成原理实验室等.2专业实验室包括RFID实验室、无线网络技术实验室、传感网络实验室、单片机实验室、嵌入式实验室等.3创新实验室主要包括智能家居创新应用和地方行业创新应用两大类。4岗位实训室,岗位实训室旨在培养学生从事相关行业所必备的素质和能力。岗位方向物联网系统设计架构师、物联网系统管理员、网络应用系统管理员、物联网应用系统开发工程师等核心职业岗位以及物联网设备技术支持与营销等相关职业岗位。

1.2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

从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多样化发展的适应性和实践能力培养目标出发,各门实验课程的授课教师对本门实验课程中各个实验项目进行认真研究,对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进行准确认定。结合物联网工程类实验教学的特征,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科特点选择实验项目,仍然保留部分传统的手工操作实验技术,如电路理论、电子技术等传统实验和实训项目,让学生通过传统的操作方式完成,便于教师在教学中以手把手的方式进行辅导。同时积极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更新先进的计算机和网络设备,实现先进的计算机仿真模拟操作和网络化管理的实验环境。目前,实验教学中心大多数专业实验项目通过计算机进行仿真或模拟操作,在Internet网络环境下进行,各专业课程的演示实验也均可以多媒体技术、电子幻灯、电子显示屏系统等现代信息技术进行。

1.3实验队伍建设

队伍建设包括课程梯队建设、教师进修与培养建设、教师科研与教学能力培养建设。教学队伍教学建设措施如下:1加强教学梯队的建设,注重提高青年教师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2以老带新,老教师指导年轻新教师。改善其教学方法,提高其教学技能。3不断引进高级人才和IT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提升专业教学师资。4依托校企同盟,建立引进与派出双向培养机制,快速提升校内专职教师的双师素质。

1.4学生创新体系建设

充分利用物联网工程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的资源,通过建立完善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培养体系,优化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开放和激励机制,促进各专业实验室向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开放,鼓励老师科学研究与项目开发开放,组织大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的研究和各类学科科技竞赛,构筑“参研、立项、创新”一体化的自主性创新实践新平台;充分利用省国际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等中心资源,主动融入地方经济发展,在承担校内本科培养的工程实践教学和综合创新训练的同时,将实现校内外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的资源共享,并逐步建设成为地方企事业单位物联网人才的实践培训基地,为开展面向社会的物联网技术培训提供综合性、创新性训练支撑;努力开拓和建设适应大学生综合实践和工程创新的新平台,逐渐形成“中心、企业、社会”共建共享的多元化运行机制。

2结论

实践教学建设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因此,对物联网实践教学建设进行研究意义重大。

物联网工程研究篇2

伴随物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物联网整体安全问题逐步成为未来广泛应用、持续优化进程中一类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物联网发展至高级水平,其场景中各类实体均包含一定程度的感知、运算、分析以及执行功能。倘若该类感知设备普遍应用,便会对我国的基础建设、社会活动以及个人机密信息安全形成全新的影响威胁。为此做好信息工程安全监理尤为重要,只有科学应用物联网技术,构建信息安全交互模型、体系架构,方能激发物联网技术核心优势,确保安全应用实践,提升综合安全水平,并实现全面、持续发展。

1.物联网技术内涵

物联网技术在信息工程安全监理系统中发挥了重要的应用价值,为系统网络化的重要核心。该项技术借助网络平台,应用统一一致物品编码手段、射频识别处理技术以及无线通信手段,可对广阔范畴之中,甚至是全球范围中的各类单件产品进行追溯以及有效跟踪。应用物联网技术手段,可由工程项目的招标环节开始直至工程管理验收环节,对各类应用设施器具设置EPC标志,并应用无线射频手段,传输信息工程各个阶段的价值化咨询信息至网络系统中,进而令监理人员仅依据EPC标签,便可获取产品各阶段包含的信息,进而判定其生产加工直至成品的流程阶段中包含的潜在威胁以及不安全因素。由此可见借助射频识别技术,进行有用信息数据的全面采集分析与汇总,科学应用移动计算手段以及数据库系统设计便可有效对信息工程进行安全管控监理,并做好数据判断辨析,提升综合安全水平,强化实践工作效率。

2.信息工程安全监理科学创建物联网架构体系

信息工程安全监理主要负责信息化工程建设服务、运行升级与优化改造阶段中从事的信息安全有关监督管理活动。

目前,我国信息工程监理框架体系的创建基于IT市场构成了独立体系中的两个层次。应用物联网现代化技术可令信息工程发展建设中包含的安全隐患问题以及存在的风险事项快速的传达至业主,并有效的疏导业主方以及承建方的相关争议与矛盾问题。核心工作内容便是对包含的信息安全相关问题实施风险分析并做好优化管控。信息工程安全监理创建物联网体系架构应涵盖四类组成内容。具体包括物联网系统架构、安全监理平台、监督管理系统以及中间结构体系。信息工程安全监督管理物联网体系架构主体就信息化应用发展过程中安全监督管理涉及范畴广泛、管控指标内容丰富、需连续性实践等具体特征,采用物联网手段技术完成对信息化项目工程的优化改造、建设调节,并实施安全问题管理监视。具体工作内容则涵盖对生产实践场景、环境做好检测监督、进行生产员工安全行为测试管控,并就特定生产物品的整体安全性进行管理监督,重点监视控制人流相对密集的方位,同时做好重要生产设施、以及设备的管理,完善安全事故应急管理阶段中各类场景资讯、人员与物品综合信息的汇总搜集等。

3.物联网技术信息交互安全问题

伴随物联网技术应用服务范畴的持续拓宽,感知网络应对处理的信息呈现出更为多元化的态势,甚至涵盖政府管理、国防建设、军事服务以及金融市场等较多领域。

由此引发的信息安全问题则需要我们重点关注,有效解决。基于网络以及节点有限资源的总量限制,相对来讲较为成熟应用的安全监理措施方案常常不能直接用在物联网感知系统中。为此,研究人员探讨了更为丰富的安全管理方案。例如应用加密技术、安全路由管理协议、管控存取以及数据融合技术等,提升物联网技术应用安全水平。数据加密应用阶段中,基于网络节点存储、分析以及能量的有限,较多手段应用相对简单加密算法。数据加密应用技术中密钥管理尤为重要,其担负着密钥的形成、分发以及保管、更新与处理等任务,在全局预制应用方案的基础上,我们可依据无线感知系统网络结构体系、节点规划以及安全管理需求,创建更为丰富的密钥管理策略。

例如应用预分布处理方案,可在脱机状态下形成一定容量密钥池,各个节点则可随机由其中获取密钥成为密钥环,完成网络系统的规划部署之后,则只需节点包含同对密钥便可应用其组建安全通道。为优化提升物联网架构体系安全能力水平,可进一步优化更新技术方案。可将节点公钥数量扩充,进而令网络攻击影响变得更为困难,进而确保信息安全,优化监理管控。另外,可配设安全路由,科学应对节点、汇聚方位安全问题,确保高效准确的实现信息数据的传输应用。基于无线感知系统网络体现了节点对等以及多跳传输的实践特征,倘若攻击方进行恶意节点布设,便较易形成路由篡改、选择转发影响,导致黑洞以及蠕虫病毒感染问题。为此,应依据无线感知体系网络特征以及物联网技术应用需要,分析制定合理的安全路由应用协议,可应用冗余路由同相关认证机制预防网络不良攻击影响,提升物联网系统技术综合安全水平。

数据融合为物联网交互以及信息感知的核心手段,倘若其中节点被不良俘获,便较易导致融合节点无法分清正常信息以及恶意数据的问题。尤其对融合节点影响攻击,不仅会对下游节点信息形成不良破坏,还会对发送至汇聚节点信息形成负面影响。为此,物联网数据融合阶段中应全面考量信息安全应用问题。可创建良好的融合管理机制,通过随机抽样以及数据信息的互相验证,令用户位于节点遭遇捕获状况,仍旧可判定汇聚节点信息数据安全有效性。

基于节点隐私的暴露,会对检测管理目标整体安全性形成不良影响。为此应创建物联网有效安全保护以及信息存储管控机制。可应用定位协议,利用可信定位确保节点获取正确位置信息,预防不准确定位导致的负面影响,进而全面提升物联网交互以及感知信息综合安全水平,创建优质发展环境。

4.结语

物联网工程研究篇3

Abstract: Recently, Internet of Things is called as the third wave of information industry. In order to seize the opportunity for Internet of Things personnel training, each university should apply for the Internet of Things engineering profession or set the training direction which is relied on other relevant professions. To train competent professional personnel, making personnel training scheme is vital. Under the condition of setting the Internet of Things profession relying on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is paper states the personnel training scheme in the way of objectives, requirements, the formation of course system and so on, expecting to provide others who intend to start the Internet of Things engineering profession with some references.

关键词:物联网;射频识别;人才培养方案

Key words: Internet of Things;RFID;Personnel Training Scheme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4-0236-02

0引言

物联网技术作为第三次信息产业浪潮,近年来已经成为全球科技人员和政府决策部门持续关注的热点,相关产业研讨和学术交流如火如荼,方兴未艾。从“智慧地球”到“感知中国”,各国都在积极布局物联网产业格局,力图抓住物联网带动产业提升的战略机会。自总理09年8月考察无锡提出“感知中国”到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快物联网研发应用,加大相关产业的投入和政策支持,中国的物联网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高速发展时期[1]。

物联网所涉及的关键技术,比如射频技术、分布式计算、传感器、嵌入式智能、无线传输及实时数据交换和互联网都是目前较为成熟的技术,并在相关领域已得到广泛的应用。物联网的新颖之处在于利用这些技术的交叉与融合,建立一个物物相连的网络,从而完成远程实时数据交换与控制,方便人们生产生活。据美国咨询机构Forrester预测[2],到2020年,物联网将大规模普及,物物互联业务与现有人与人的通信业务比例将达到30:1,物联网被称为是下一个“亿万级”产业。

由于2010年教育部只批准了部分211学校申办物联网工程专业,因此,对于大多数没有获批的学校可以在传统专业下设置物联网培养方向。目前,各高校与IT产业密切相关的专业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等,比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设置此培养方向更适合[3]。培养合格的专业人才,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是关键,由于物联网工程专业(物联网培养方向)各高校都刚涉及,没有一个成熟的培养模式,都处在探索阶段,所以,研究“平台+模块”物联网人才培养方案是非常有必要的。

1培养方案

1.1 培养目标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在宽口径专业基础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在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通信技术等领域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系统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实践技能的复合型技术人才,毕业生可在物联网工程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设计。

1.2 规格和基本要求①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具有勤奋好学、勇于创新的精神。②具有基本的工程技术基础理论,系统地掌握相关领域技术基础理论知识;具有知识更新能力。③掌握信息获取、处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有设计、集成、应用及计算机模拟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④具有物联网领域所需要的绘图、运算、实验、测试、表达及工艺设计技能及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自学能力。

1.3 课程体系建设学科基础平台: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场论与复变函数、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高频电子技术、C语言程序设计。高数和工程数学是后续课程的基础,必须开足,其中,场论与复变函数是为学习电磁场与电磁波、微波技术与天线做铺垫。电路分析及模拟、数字电子技术为电路设计奠定了基础,系统底层设计需要C语言做支撑。

专业基础平台:数据结构、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计算机网络、Java程序设计、操作系统、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通信原理,这些课程是计算机和通信专业的核心课程。例如计算机专业考研的专业统考科目就有数据结构、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网络,Java程序设计则是当前流行的面向对象网络编程语言。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通信原理也是部分学校的考研初试或复试科目,由此可以看出这些课程的地位。

方向模块:电磁场与电磁波、微波技术与天线、传感器技术、RFID系统应用、嵌入式系统。以上课程为实现射频识别系统即设计电子标签、读写器及天线打下良好的基础。事实上,从70年代末,国外已开始从事RFID系统应用研究,主要应用予自动车辆管理系统、公路收费系统、码头车站集装箱管理系统、防盗系统和门禁系统等,到90年代此项技术已很成熟,国内相关企业可以生产和销售全部国产化的射频识别技术产品(读写器、电子标签)。今年年初,笔者到台湾几所高校做学术交流访问,从这些学校的资讯科技系、电脑与通信工程和电子工程系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可以看到,都开设有RFID系统概论、RFID系统应用、RFID天线设计等课程,说明境外学校也很注重培养射频识别技术应用人才。

专业选修课:DSP原理及应用、专用集成电路设计初步、FPGA设计技术与应用、oracle数据库、网络安全、工程制图与计算机绘图、物联网技术、现代物流概论等。这些课程是为进一步拓宽电子技术和计算机学科及物联网工程应用而设置的。

1.4 实践体系建设在集中实践环节中,包含电子工艺实习、生产实习、工程设计(第二课堂)、硬件课程设计、软件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内容。此外,要保证相关课的实验要求,需要建立电路实验室、电子技术实验室、高频电子技术实验室、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实验室、计算机网络实验室、ARM实验室、通信原理实验室、电磁场与微波实验室、传感器技术实验室、EDA实验室、FPGA实验室、DSP实验室等。当然,如果一次性建设这么多实验室,投资是很大的,实际上没有必要重复建设,因为各理工科高校大都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和通信工程等专业,其实验室资源可以共享。

2师资建设

2.1 大力引进人才需要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由于物联网是一个多学科领域,除需要计算机学科外还需要引进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等专业具有高职称或高学历的人才,同时在企业聘请具有丰富项目开发和管理经验的工程师参与教学与实训工作,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形成企业和相关产业领域专家到高校和高校教师到企业的双向互动的机制和模式。

2.2 整合现有人才资源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和通信工程等专业的现有教师资源整合起来,实现软件资源共享。

2.3 走出去进修或请进来培训对于有些未开过的课程,可以选派教师到国内外相关机构进修,或外请教师对校内教师进行培训的方式,提高师资水平。

3探索实践

我院现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和自动化等专业,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其“应用型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09年被陕西省教育厅批准为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10年该专业又被批准为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010年及2011年教育部先后批准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大学及西安理工大学开办“物联网工程”专业,同时陕西省成立了由多个高校及企业参加的“物联网产业联盟”,这是陕西省大力扶持物联网产业的又一重要举措,有利于整合资源优势,提升陕西省物联网产业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在这些外部有利的环境下,我院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依托,修订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增设一个“物联网工程”专业方向,并计划在2011年招生中实施修订后的人才培养方案,为培养物联网人才做有益的探索。

4结束语

物联网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从技术角度看,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物联网工程专业方向,通过广泛的调研,制定尽可能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并整合其他相关专业的软硬件资源,为社会培养物联网复合型人才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李坡,吴彤,匡兴华.物联网技术及其应用[J].国防科技,2011,(01):18-22.

[2]王天S.中兴通讯云计算抢滩物联网时代[N].人民政协报,2011,4(29).

物联网工程研究篇4

关键词:对分课堂 物联网工程 试验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4(c)-0120-02

随着中国高等院校分层次办学的普遍推广和深入,笔者所在院校作为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对于课程的改革和研究更具有目的性。相比较其他专业,物联网工程专业所体现的应用性和实践性以及创新性要求更高,融合的学科知识更为庞杂,对于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也更高,因此实验课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随着该校向应用型转型的发展及教学改革的进行,实践实训环节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但应用型本科院校由于教学模式落后、师资力量薄弱以及实验课重视程度不够[1],学生的实验过程多是按照实验步骤进行简单重复,得出实验结果,而对实验的相关理论和具体应用,不能进行认真深入的思考与创新。因此需要探索新的方式实验课能够有助于开发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笔者尝试结合该校应用型本科特点,针对物联网工程专业《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课程,研究“对分课堂”在实验课程教学组织中的运用。

1 “对分课堂”简介

2015年上海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来到笔者院校介绍讲授对分课堂教学法,笔者第一次了解对分课堂。对分课堂强调教师讲授在先,学生学习在后的先教后学模式,不主张预习。类似讨论式课堂,对分课堂强调生生、师生互动,鼓励自主性学习。“对分课堂”的关键创新在于把讲授和讨论时间错开,让学生在课后有一周时间自主安排学习,进行个性化的内化吸收。在考核方法上强调过程性评价,并关注不同的学习需求,让学生能够根据其个人的学习目标确定对课程的投入。“对分课堂”把教学分为讲授( 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讨论(Discussion),以时间过程分成3个阶段,所以也可简称为PAD课堂[2]。

2 “对分课堂”在实验课教学中的应用及反馈

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实验教学核心目标是培养具备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传感技术等信息领域宽广的专业知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3]。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笔者在该校信息工程学院物联网工程专业2014级本科生《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实验课课程中,实施“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主要进行了理论讲解和实验的调整、作业项目式的驱动,对分课堂考核机制改革,具体情况如下。

2.1 课程目标

加深学生对《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课程基本概念、功能特性、应用实践的掌握; 结合“单片机”和“传感器技术”课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综合应用能力,为走向工作岗位打下良好基础。

2.2 课程及课堂整体安排

该班共有45人,分22人、23人两次进行实验,实验室共有12个实验箱,可以保证两人一个工作台,每周上课一次,连续两节,每节50 min,其中两个工作台为一小组。总共上课15周,第一周介绍“对分课堂”模式,分组确定组长并对该课程进行介绍,介绍试验箱的基本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讲解第一个实验的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和实验原理,要求学生课后温习并要求熟悉CC2530模块的基本说明和应用、温湿度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和应用,以及相关电路连接,作业为查找资料并设计电路连接图和程序,实现温湿度数据的传输和对于另一个节点LED灯的控制。第二周第一节分组开始讨论和实验; 第二节课,先讲评作业,然后以组为单位考察提问作业情况和实验情况,最后20 min讲解第二个实验的目的内容和原理,以及实验的重点、难点,并布置该实验的相关设计性作业。第三至第十五周与第二周基本相似。

2.3 作业设计

要求提交查找所有资料的名录,同时检查收集的相关纸质打印文档资料,提交在该实验基础上自己设计的相关程序或者实物和对分记录表,包括“已掌握、一起做、不清楚”。“已掌握”要求写出此次实验中掌握最好的内容,至少1条;“一起做”列出小组自己完成的环节和查找的资料,以及由同伴完成的任务和环节,至少两个;“不清楚”列出自己不懂,同时经过小组讨论有分歧的或者存在困惑的问题,求助其他小组和老师,至少1个。

2.4 讨论设计

结合一周时间查找的资料,讨论实验的设计要求、程序编写以及电路设计和网络构建,掌握重难点;附加讨论该实验相关的具体模块、价格和实际应用。教师要确保讨论小组成员分配合理,保证能够热烈的交流和正常的团队合作;另一方面要引导小组围绕作业和课程内容来讨论,避免聊天、偏题和无话可说的的无效讨论[4]。

3 分课堂应用于物联网工程实验课的几点思考

笔者通过本学期将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应用在实验教学中,结合整个课程设计以及学生反馈的情况,切身感受到其在实验课教学中的优越性以及不足,并提出几点改进的方法。

3.1 对分课堂于实验课的优势

首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思维。传统的实验方式,“对分课堂”让学生改变以往被动实验过程,对学习内容充分复习,主动查找资料,然后合作讨论,提出自己观点,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基本概念和实际应用间的联系。虽然该学期只是在“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实验课应用,但是加入了设计性实验课题,其过程是一个融合了“单片机、传感器与传感网”等多门课程的过程,需要学生在合作中综合性地运用所学知识,查找大量实际应用资料和说明文档,创新性地设计实验。

其次,有助于学生培养观点表达和团队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尤其对于工科学生来说,一直是一个普遍认为的短板,通过对分课堂的讨论和答辩环节,极好的提供了一个学生表达自己,说服对方的机会,同时因为是小组讨论,这又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有利于学生更加适应未来毕业后的工作模式。

最后,对分课堂模式有利于教学相长。以往实验课教师先将实验指导讲义讲解以便,再操作演示、学生再独立操作,长期以来,教师和学生都被实验指导书或者讲义束缚。而对分课堂上,教师需要根据实验过程布置设计性作业,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也会提出一些创新型的观点和想法,这就需要教师拓宽实验教学的思维;这些开拓性思维又反过来对学生的学习实践过程进行了指导,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

3.2 对分课堂的不足和改进

笔者通过对分课堂在实验课的教学过程中,除了体会到其特有的优势以为,结合本校学生特点和专业特点,也发现一些不足。

首先,部分同学基础知识和基本应用掌握较差,е碌耐哦庸低ㄊ焙虿簧品⒀裕沟通不畅,即使有想法因为无法沟通实现,产生畏难心理,甚至放弃;其次,部分动手实践能力和基础知识比较牢靠的学生,发言积极,学习主动性高涨,使得个别小组只是这几个同学“一言堂”,独占观点确立和发言权。

因此针对这几点不足,笔者在实践过程采取了一些改进方案,起到一定效果。对分课堂的实施需要对班级的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性格特征进行了解,在分组的时候,与班干和学生代表进行商讨,尽量按照基础水平分组,以主动带被动,分组合理。其次,在发言和提问过程有意选择不善于表达的或者不积极的学生,再有同组其他同学补充回答,有意锻炼这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和语言表达能力;布置既可以提高学生知识掌握同时也感兴趣作业,实验课程要增加创新设计性实验课题,通过鼓励夸奖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进考察考核方案,改变以往的简单的以考勤和实验报告作为成绩支撑的主要来源。在“对分课堂”中,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法,以个人表现分数+作业分数+考勤+考试的方式构成考核成绩。通过个人表现成绩鼓励学生积极发言、积极准备实验课题;作业分数促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一周时间里,能够积极主动地查询资料、努力学习、完成作业。可以看到,这样的评估方法反映了学生平时学习过程的投入和学习的质量,强调过程性评价,对“对分课堂”取得良好效果十分关键。

4 结语

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实验课程是典型理工科课程,特别是笔者所在院校立足于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因此培养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使其具有更好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设计开发能力就是物联网专业的培养目标。而“对分课堂”教学法更适合对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的培养,其互动式的理念和小组学习的实施办法以及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机制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特别是动手实践能力培养方面收到了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 任倩倩,郭亚红.物联网工程专业项目驱动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3(2):19-20.

[2] 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大学论坛,2014(12):5-10.

[3] 安健,桂小林,杨麦顺.物联网工程专业实验教学初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10):151-154.

物联网工程研究篇5

关键词 物联网 安全 标准体系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物联网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浪潮,将给IT和通信带来广阔的新市场。目前,各国都在投入巨资深入研究探索物联网。我国也正高度关注、重视物联网的研究。

1 标准化组织概述

物联网应用所涉及的技术保罗万象,整合了近年来各个计算机以及通信领域的前沿科技,例如标示技术、信息存储、信息处理、无线通信、信息安全等。在每一项技术领域都有相应的标准化组织在推进发展着该领域的标准文件。如国际标准化组织最大的推动者ISO,国际物品编码协会GSI,美国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等。物联网的发展与大力推广需要得到标准化组织的支持,标准制定与推广直接关系到物联网应用的范围、领域以及普及程度。

2 国内外标准化组织的研究方向与路线

国际电报联盟(International Telegraph Union,ITU)是联合国的一个专门机构,它由电信标准化部门(ITU—T)、无线通信部门(ITU—R)和电信发展部门(ITU—D)组成。ITU开展的与物联网相关的工作包括:标签,网络架构与需求以及传感器网络安全等。

ITU—T_SG17是专门研究泛在网安全问题的小组。针对泛在网总体框架方面进行系统研究的国际标准组织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国际电信联盟ITU—T。欧洲电信标准化协会是由欧盟批准建立的,其标准化领域主要是电信业。在物联网领域的研究方向是M2M的应用需求、架构,以及设备标识、寻址、安全隐私、计费等。

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包含了欧洲的ETSI、日本的ARIB、日本的TTC、韩国的TTA、美国的TI和中国通信标准化协议六个组织。其物联网领域的研究方向有移动终端、无线接入、业务架构和安全等。3GPP首先对以移动通信网络为基础发展M2M通信进行了可行性研究,然后重点研究支持MTC对移动通信网络的增强要求,包括对GSM、UTRAN、EUTRAN的增强要求,以及对GPRS,EPC等核心网络的增强要求。在安全方面,3GPP首先研究与物联网安全相关的业务需求,并对M2M设备的远程签约信息的管理进行研究,包括远程签约的可信任模式、安全要求以及对应的解决方案等。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上,3GPP研究支持MTC对移动网络的安全特征和要求。

Internet工程任务组是一个由为互联网技术发展做出贡献的专家自发参与和管理的国际民间机构。致力于互联网技术与运行研究,对互联网协议标准及用途进行解释与建议。在物联网领域,其正在推广的应用于低功耗,短距离通信的轻量级IPV6协议栈得到业界学者的重视与认可。

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是国内企业、事业单位联合组织的。CCSA主要致力于推动国内通信业的标准化进程,其在物联网领域内的标准化工作主要包括网络融合、机器类通信、感知延伸等方向的标准化制定。CCSA的物联网技术路线是以规模化应用为目标,分阶段实现移动通信网络与传感网络的融合,最终实现物联网的可运营、可管理和产业化。

3 标准化成果与进展

3.1 ITU—T

IUT—T近年来在物联网安全方面主要成果表现在生物测定安全以及提供安全通信服务的内容上。生物测定安全即在通信业务中,利用用户的生物特征作为认证工具是通信安全的一种有前景的技术手段。生物测定安全的过程分为:生物特征获取过程—提取过程—匹配过程—存储过程—判断过程—应用过程。将生物测定系统扩展到公众网络一直是ITU—T_SG17小组努力的目标,由于生物特征数据相当敏感,当数据在公网中传输时,需要有相应的安全解决方案。

ITU—T_SG17规定安全通信服务研究领域包括:家庭网络安全、移动安全、基于应用层安全协议以及网页服务安全。如基于证书的家庭网络安全研究,移动通信认证架构研究,移动通信增值服务安全研究以及反垃圾信息研究等。在基于证书的家庭网络安全方面主要工作是为家庭网络应用建立证书管理体系,通过适当简化x.509证书属性内容,应用在家庭网络中。

3.2 ETSI

ETSI详细说明了M2M系统相关的安全需求,在机密性、完整性、身份认证以及授权批准这些基本需求上进行详述并且提供了系统需要防范的潜在威胁的特例。此外,ETSI还对M2M系统的功能架构进行了阐述,提出了高层的架构方案,并对架构中各部分涉及安全的模块进行了分析。

3.3 3GPP

3GPP描述了智能交通、智能读表、智能售货机和财产/货物跟踪四个用例,提出了与物联网安全相关的若干业务需求:Dos攻击防范需求、终端安全需求和远程签约信息的配置和更改需求等。3GPP为了解决远程签约信息的配置和更改的问题,提出了三种解决方案,并对各种方案细节做了分析。

3.4 IETF

IETF总结了6Lowpan 网络中存在的安全挑战,主要包括要求是资源消耗最小化影协将安全性能最大化;6Lowpan的部署使得安全包含被动加密到主动干涉;网络处理过程包含端到端信息传输网的中间节点等。同时,该组织提出了6Lowpan网络的安全需求,包括:数据机密性、数据认证、完整性、新鲜指数、有效性、鲁棒性、能量使用效率等。大多数6Lowpan中对用户数据安全的攻击或威胁,看似可信的,其实后果很糟糕,这主要是因为6Lowpan是通过无线方式接入英特网。对6Lowpan安全的研究从研究网络各层中的各种各样的威胁开始,分为:物理攻击、DOS攻击、网络层攻击、传输层攻击。

3.5 CCSA

CCSA 泛在网工作组成立较晚,目前各项标准正在紧锣密鼓的研究中,尚未取得明显工作成果,且多数标准文稿暂时都是保密的。在物联网安全方面,CCSA的无线通信技术委员会(TC5)制定的《M2M业务研究报告》中,针对M2M 应用,对涉及的安全问题进行了阐述。

4 分析与讨论

物联网安全研究是各大标准化组织的研究重点之一,ETSI在完成安全需求阶段工作基础上,第二阶段网络架构也已经获得初步成果。3GPP的研究重点在于移动网络优化技术对安全的影响和设备接入安全问题,目前已经有了阶段性的研究成果;3GPP研究了多种行业应用需求,其中包括安全需求,成果向应用的移植过程比较平稳,同时这两个标准化组织注意保持两个研究体系间的协同和兼容。ITU主要研究了泛在网中的安全问题,涵盖面比较广泛,任何与安全有关的话题都可以进行讨论。IETF主要在6Lowpan网络上讨论了安全威胁与应对措施,并未形成工作组正式草稿。国际各大组织对物联网纷纷启动标准研究工作,虽取得一定进展和成果,但物联网关键技术和协议尚未统一。

国内的标准化组织虽然起步晚,但对物联网标准化的形成工作仍紧锣密鼓地进行,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从本文对国内外物联网安全标准化体系的研究与分析可以看出,国内标准化进程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提出三点建议。首先,需要加快标准化研究,建立物联网产业技术同盟,建立跨行业、跨领域的标准化协作机制,积极参与制订我国物联网安全的相关技术规范。其次,确定核心研究方向,尽快形成统一标准。最后,攻破核心物联网安全技术,掌握标准制定主动权。

参考文献

[1] ITU Internet Reports 2005: The Internet of Things[Z].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2005.

物联网工程研究篇6

【关键词】射频识别技术;计算机;物联网;现代物流;应用

The Application of Internet of Things based on RFID Technology in Modern Logistics

Wei Juhong

(Shanxi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Center,Taiyuan 030024)

Abstract:In recent years,Internet of Things(IOT)became a research hotspot of compute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ield.Internet of Things based on RFID has been played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modern logistics.In this paper,overviewed the development of IOT and introduced the key application technology,such as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The applications of RFID technology in various aspects of modern logistics industry were described.Finally,pointed out the main points need to focus on and the problems need to solve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Internet of Things logistics.

Key words: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Technology,Computer,Internet of Things,Modern Logistics,Application

1.引言

新一代网络技术——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被视为计算机信息领域内又一次重大的发展机遇,物联网技术的开发应用有着深远的意义和巨大的经济价值,必将深刻的改变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1-2]。目前,世界各主要大国都高度重视物联网发展计划,在物联网技术开发应用将对经济的巨大拉动作用的刺激下,国内外掀起了研究开发应用物联网的浪潮。发达国家(包括美国、日本、德国、韩国等国)纷纷出台物联网发展计划,进行相关技术和产业的战略布局,美国更是将物联网定位为确立保持美国国际竞争优势的关键战略[2]。2009年,中国总理在视察无锡时提出尽快建立“感知中国”中心,并在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将“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纳入重点产业,由此中国物联网技术研发应用进入快速发展时期[3-4]。

基于无线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技术的物联网技术被首次提出时,物流行业被寄予厚望,以沃尔玛为首的西方大型零售商实施“RFID”战略,以期进一步提高效率,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谋求相对于竞争对手更大的竞争优势[5-6]。全新的物联网应用在现代物流中,必然对物流业仓储管理、供应链管理、配送系统智能化、物流信息化等诸多方面产生重要而深刻影响[7-14]。

2.物联网概述

2.1 物联网定义

“物联网”概念由麻省理工学院(Ma

-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MIT)自动识别中心(Auto-ID Labs)的研究人员在1999年提出后,物联网的概念本身也在不断地变化发展着,直到现在依然没有一个明确的和统一的定义。国际电信联盟、欧盟执委会、中国政府等不同组织、机构都对物联网给出了不同的定义[2,4,15]。总的来看,物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扩展和延伸,以一定的通信标准、协议为基础,通过信息传感设备,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实现人到人(H2H)、人到物(H2T)和物到物(T2T)的互连,其核心就是实现物体间的互联,实现物体间信息交换和通信。

2.2 物联网发展简介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自动识别中心的研究人员于1999年首先提出了物联网(Inter

-net of Things,IOT)的概念[16],认为物联网是把所有的物品通过无线射频识别RFID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的网络。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技术的发展,物联网的内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进入21世纪,物联网在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得到了越来越多关注与研究。美国、欧盟、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国家集团把物联网技术的开发应用视为振兴经济、保持全球竞争优势的关键,纷纷推出自己的物联网发展计划,并制定了详细行动方案,在国家层面推进物联网的有序发展[15,17]。

2005年和2008年在突尼斯、法国相继召开了世界信息峰会和物联网大会探讨物联网技术和未来发展愿景等大量物联网相关议题,指出物联网时代即将到来,并会给世界面貌带来深刻的改变[2,18]。

2009年,国际商业机器有限公司(In

-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

-ration,IBM)和信息技术与创新基金会(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Innova-

tion Foundation,ITIF)共同向撰写的《复兴的数字之路:增加工作、提高生产率和复兴美国的刺激计划》报告指出[17,19],通过增加对信息通信技术投资在短期内就能创造大量就业机会。此报告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进一步刺激了各国发展物联网的热情。同年,在视察无锡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后,中国国务院总理提出“感知中国”理念[20],并在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4]中将“加快物联网的研发与应用”明确纳入重点振兴产业,以期加速中国物联网的研究开发和建设。

3.物联网相关技术发展概况

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s Union,ITU)物联网报告,在报告中提出了物联网的四个关键性应用技术[2]:无线射频识别技术、传感技术、智能技术以及纳米技术。下面就对排在第一位的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做一些简要介绍:

无线射频识别(RFID)是一种无需人工操作,非接触式的,利用无线射频识别技术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信息,并且可在各种恶劣环境中工作的一种的自动识别技术,该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物流等领域。RFID标签存储一个唯一编码来标志现实中的物体,业务流程中产生的与之相关的信息存储在数据容器中,当需要时以该编码作为查询值通过网络获取相关信息[21]。RFID技术可同时识别多个标签、识别速度快,与互联网等技术相结合,就可实现全球范围内的信息共享[22-23]。

RFID通常是由3部分组成[24]:(1)标签(Tag):由耦合元件及芯片组成,附着在物体上标识目标对象,每个标签具有唯一的电子编码;(2)阅读器(Reader):读取标签信息的设备;(3)天线(Antenna):在标签和读取器间传递射频信号。

我国科学家在无线射频识别领域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探讨,例如,刘志峰等[25]构建的网络模型,实现了自动化的物品跟踪进程,使产品的跟踪性能得到了优化,安全性能也得到了提高。孔宁等[26]建立的物联网资源寻址的通用层次模型和应用结构模型,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为物联网资源寻址的相关问题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4.物联网在物流领域中的应用

全球物联网研究及建设如火如荼,中国政府大力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建设的背景下,我国的科研工作者在物联网领域的研究也开始加速,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都有了新的突破与进展。物联网技术的雏形就是在物流领域的直接应用,对物联网在物流领域的的应用,为这个被称作“第三方利润源”行业的发展,国内的科学工作者做了大量的基础性研究,对物联网物流的进一步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下文将对我国科学家在物联网物流领域的应用研究的做一简单介绍。

王刚等[27],分析了RFID技术在物流中的典型应用模式,从物流信息系统、方位产品物流业模式、第三方综合物流业务模式、快运业务模式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还详尽分析了一种面向物流仓储管理的RFID系统的组成、流程和功能。

王烨[28],针对时下物流行业运作当中存在的安全问题,介绍了基于RFID技术条件下物联网的优势,以及在保障安全方面的应用。论文指出物联网技术进步对推动物流行业发展所具有的积极作用。

谢勇等[29],将RFID技术与物联网相结合,利用RFID电子标签作为产品识别的手段,利用物联网来获取入库产品的详细信息并自动生成入库单,针对物流业传统入库管理中存在的两大瓶颈问题——产品识别和产品信息获取,提出了基于物联网的自动入库管理系统的基本原理,对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行了分析,利用RFID技术实现了一个自动化入库管理系统,提高了产品入库的准确性和快速性,并通过应用实例说明了系统的优点。

梁家海、王登清、黄志雨等[7-9],分别从RFID技术在物流业仓储管理中的各流程、各环节中应用;针对现有仓储管理方面的各种问题,构建智能物流仓储管理系统;高效率实现仓储物流的出入库管理及库内作业等业务管理;并对物联网在物流仓储系统中的应用进行了前瞻性研究。

严天宝、廖燕、耿雪霏、赵爱平等[5,10-12],从物流行业供应链管理的角度,对基于RFID技术的物联网在优化和改善供应链管理各环节中的应用,包括在原材料供应、生产制造、固定资产管理、库存管理、销售、售后服务等诸多方面,研究RFID技术对于优化和改善供应链结构、提高供应链管理绩效、提高供应链的透明度中所起的作用。

陈丰照,阎芳等[13-14],针对现代物流配送的特点,提出了基于物联网的智能物流配送的系统框架,能有效的提升物流系统效率,并研究了我国物联网物流信息化发展对策。

5.结论

物联网物流的发展前景令人欢欣鼓舞,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物联网物流依然面临着不少挑战,比如RFID标签成本高的问题[30],比如相关国际标准的通用性以及国家安全信息安全问题,以及企业商业机密可能被泄露、窃取[28,31]等等方面,可以说物联网物流机遇与挑战并存,需要国家层面加大的政策方面的引导和支持,同时也需要各国科学家共同努力攻克上述问题以及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将遇到的各种新问题。

参考文献

[1]王晓静,张晋.物联网研究综述[J].辽宁大学学报,2010,37(1):37-39.

[2]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ITU Internet Reports 2005:The Internet of Things[R].2005.

[3]孙其博,刘杰等.物联网:概念、架构与关键技术研究综述[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0,33(3):1-9.

[4].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2010lh/content_1555767.htm.

[5]严天宝,叶平等.提高供应链透明度的RFID技术——以沃尔玛RFID战略为例[J].物流科技,2008,8:125-127.

[6]武晓钊.物联网技术在仓储物流领域应用分析与展望[J].中国流通经济,2011,6:36-39.

[7]梁家海,陈海.RFID技术在仓储管理中的应用[J].微计算机信息,2008,24(7-2):247-249.

[8]王登清.基于RFID技术的仓储物流应用研究[J].物流科技,2007,12:30-32.

[9]黄志雨,嵇启春等.物联网中的智能物流仓储系统研究[J].自动化仪表,2011,32(3):12-15.

[10]廖燕,鲁耀斌等.RFID技术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物流科技,2008,3:115-118.

[11]耿雪霏.RFID技术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J].物流科技,2005,7:79-81.

[12]赵爱平,李红陛等.应用RFID技术优化供应链管理的研究[J].物流与采购研究,2009,10:97-98.

[13]陈丰照,姜代红.基于物联网的智能物流配送系统设计与实现[J].微电子学与计算机,2011,

28(8):19-21.

[14]阎芳,刘军等.物联网环境下我国物流信息化发展策略研究[J].商业时代,2011,4:30-31.

[15]Commission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C

OM(2009)278 final.Internet of things—an action plan for Europe,Brussels.ec.europa.eu/in

-formation_society/policy/rfid/documents/commiot2009.pdf.

[16]Auto-Id Labs./.

[17]朱洪波,杨龙祥等.物联网技术进展与应用[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1(1):1-9.

[18]高麒鹏.2008欧洲物联网大会关注EPC-global网络构架在经济、安全、隐私和管理等方面的问题[J].信息技术与标准化,2008,11:10.

[19]朱晓荣,孙君等.物联网[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20]王保云.物联网技术研究综述[J].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2009,23(12):1-7.

[21]梁昌勇,陆鑫等.基于云计算的供应链RFID信息服务研究[J].计算机应用研究,2011,28(9):

3375-3380.

[22]AKYILDIZ L F,et al.Wireless sensor networks:A survey[J].Computer Networks,2002,38:93-422.

[23]陈积明,林瑞仲等.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信息处理研究[J].仪器仪表学报,2006,27(9):1107-1111.

[24]STANKOVIC J A.Real-Time communication and coordination in embedded sensor networks[J].Proceedings of the IEEE,2003,91(7):1002-022.

[25]刘志峰,张宏海等.基于RFID技术的EPC全球网络的构建[J].计算机应用,2005,25(12):14-19.

[26]孔宁,李晓东等.物联网资源寻址模型[J].软件学报,2010,21(7):1657-1666.

[27]王刚,魏凤等.RFID在物流中的应用[J].管理现代化,2006,4:13-16.

[28]王烨.基于RFID技术的物联网在物流安全领域的应用[J].科技创业,2010,3:50-52.

[29]谢勇,王红卫.基于物联网的自动入库管理系统及其应用研究[J].物流技术,2007,26(4):90-93.

[30]牟龙芳.物联网技术前景展望[J].信息技术与标准化,2010,4:11-12.

[31]宁焕生,徐群玉.全球物联网发展及中国物联网建设若干思考[J].电子学报,2011,38(11):2590-

2599.

物联网工程研究篇7

关键词:专业建设;物联网;课程体系;实践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2-0166-02

自2001年开始,我国高校开始开设网络工程专业,其专业定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等均处于发展中,各学校对网络工程专业的发展进行了有关研究[1,2]。许多高校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等专业的办学基础上新开办了网络工程专业,为社会输送大量精通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人才。长沙理工大学于2003年申请了此专业,虽然在制定培养方案之前做了大量调研,也借鉴了不少其他院校的办学经验,但是网络工程毕竟是一个开办时间不久的专业,最早开办此专业的院校时间也不长,大家都还处于研究和发展阶段,因此,在最初的培养方案制定过程难免会考虑不完善,在随后的教学和培养过程中需要不断根据实际发展来进行调整。

以射频识别、无线传感器网络等技术为核心的物联网是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是一种实现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被认为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领跑者。物联网是多学科交叉的新兴学科,国内的物联网热推动了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研究。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工程专业如何适应新技术的要求,设置良好课程体系,满足社会需求,成为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高等院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必须时刻把握时展的脉搏,及时调整培养方案,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培养掌握网络及其相关技术的高素质人才,满足不同行业对网络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

为了专业发展的需要,如何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培养方案,成为一个需要迫切解决和值得探讨的问题。我们已经在网络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方向课程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3,4]。但以上研究从学科建设角度关注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并没有针对学生的实际需求来开展具有行业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本文对网络工程专业的发展进行了大一到大四四个年级的调研,提出了加强网络工程专业物联网技能训练、增加实验室实践机会等新思路,探讨了在新技术条件下,如何将网络工程专业改造成适合社会需要和学生需求的优势专业。

一、专业调研目的

由于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工程专业的建设受到新的挑战,本次调研的目的是了解网络工程专业的学生对专业课程体系与所想掌握的知识及技能需求,同时了解学生的就业预期,收集在校生对工作单位、岗位、薪资水平的实际想法,旨在为本专业课程体系设计、课程设计和课程改革获取第一手资料,也为人才培养提供真实有效的反馈信息。

二、调研对象及内容

调研对象为长沙理工大学网络工程专业2009—2012级在校学生,约230位。因为新生2012级学生刚入校,所以设计的调查问卷有所区分。在发给学生调查问卷的同时,通过当面交流了解学生对网络工程专业的建议。此外,通过和学校的招生就业等职能部门了解本专业的招生就业情况。调研内容设计围绕调研目的进行,以专业技能、专业课程体系、就业意愿为调研主体,为了后期分析统计的需要,调研表采用问卷调查形式,辅助当面调研了解。调研问卷设计主要包括三个主要内容。1.学生急需了解的专业技能;2.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反馈;3.学生对就业的意愿和期待。

三、调研结果分析

经过对四个年级网络工程专业学生的调研,与学校就业职能部门联系,学生对这次调研表现出极大的支持,网络工程专业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与所学课程在应用程度方面进行填写调查表,同时将学生对专业技能各方面重视程度反馈给学校。许多同学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专业技能和课程结构方面进行了答复。而且,学生大都在教育教学等方面给学校和老师留言,对教学的肯定、建议,这些对老师启发很大。本次调研,我们发放调研表230份,收到有效调研反馈表共计217份,对反馈信息进行分析。

1.物联网技术课程的开设。针对物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而我校尚没有开设物联网专业的情况下,网络工程专业的学生对物联网技术的了解情况以及希望掌握的技能情况,进行了相关调查。得到了有关的反馈数据。反映目前网络工程专业的学生对物联网知识的了解程度,在哪个方面的技能最重要的选项中近一半的学生选择物联网方向,而在最希望参加哪方面的培训的选题中43%的同学选择了物联网方向的知识,远远超过其它选项,说明我校网络工程专业的学生在没有开设物联网专业的情况下,对物联网知识是比较期望学习的。

2.实践动手能力的需求。在对课程设计如何完成的问题中,51%的同学是独立完成的,并且剩余的中有39%是自己在同学的帮助下完成,只有一成的同学没有自己去实现,说明同学对于动手实践的机会比较珍惜,希望能提高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在期望学校改善哪方面的条件时,有45%的同学选择了开放实验室和提高实验室条件,比奖学金(7%)、自主研究性课题(17%)、专家讲座(5%)、的比率都高表明学生希望能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3.就业岗位、地域及薪资分析。针对学生比较关心网络工程专业的学生就业率和预想的就业薪资和就业区域问题进行了调查。以下是调查结果的情况。在和学校就业职能部门的帮助下,本文得到了近五年网络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实际就业率,网络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80%以上,尤其是近两年不断攀升,在今年更是达到了98.48%,相对其它专业,具有较明显的就业优势。而关于在校学生对就业后的薪资和地域分布,可以得到学生对就业后的刚开始薪资还是有比较理性的看待,将近70%的同学把起始薪资定位在4000元以下,而有近80%的同学讲就业地域定位在省会以上城市,可能和IT行业的发展机会有关。

四、调研结果应用

根据调研结果的分析,我们在专业建设方向调整和实验室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改进。将原来的网络工程培养人才方向由四个方向网络管理与安全、网络软件开发、网络工程与设计、物联网集中调整为两个方向,即网络安全与管理和物联网方向。在相应的课程设置上,增加网络防护技术、数字认证技术、操作系统安全等课程,而在物联网方向上增加传感器网络、RFID、云计算等课程。更加明确学生所需要掌握的专业技能。

加快建设物联网实验室,目前我们学校已经决定利用省部共建实验室资金建设物联网实验室,满足学生对物联网知识的需求,增加其动手实践能力。同时,尽可能开放现有的实验室,开展远程实验等研究。

而关于学生的就业预期要求,学校可以有针对性的指导,更好的满足学生就业愿望,实现更好的就业。

五、结语

在物联网等新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调整网络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实验室建设已经成为其适应社会需求的一种有效途径。在本校2009级到2012级两百多名学生中开展了新技术条件下,学生对专业建设的需求调研。本文对调研结果进行了分析和应用,论证了在网络工程专业建设中增设相关物联网技术课程的必要性,并提出进一步建设和开放物联网实验室满足学生的需求,了解了学生的就业预期期望,将有利于针对性的开展就业指导。更大地促进了本校网络工程专业发展同时对高校计算机网络专业设置物联网方向有一定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田生文,邹海林,杨洪勇,网络工程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探讨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2,(5):101-105.

[2]王春枝,李红,熊才权,网络工程专业培养方案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2,(23):86-89.

[3]姜腊林,易建勋,陈倩诒,网络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和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5,28(3):67-69.

[4]姜腊林,王静,徐蔚鸿,网络工程专业物联网方向课程改革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1,(19):48-50.

物联网工程研究篇8

2005年4月27日,中国RFID产业联盟正式宣布成立。其业务范围,将围绕射频识别技术进行技术规范的制定、推广与完善以及产业的发展和协调,促进分会成员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互惠互利,推动与协助政府制定有利于射频识别发展的重大产业政策,提升分会成员的群体竞争。

2005年10月原信息产业部批准成立了“电子标签标准工作组”,开展电子标签标准的研究。2005年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国发[2006]第044号)》就早已明确将传感网作为重点领域和优先主题,明确信息产业及现代服务业领域重点、优先支持传感器网络及智能信息处理:重点开发多种新型传感器及先进条码自动识别、射频标签、基于多种传感信息的智能化信息处理技术,发展低成本的传感器网络和实时信息处理系统,提供更方便、功能更强大的信息服务平台和环境。

在前沿技术方面,更是将智能感知技术作为信息技术的重点。2006年23个部门(行业)共同成立了国家金卡办RFID应用工作组,启动了相关RFID应用试点工作。在2006年底,中国移动物联网运营中心即在重庆成立。物联网业务开展之初主要是在交通管理、安全管理以及城市数字化管理等几个安全领域。中国移动物联网业务形成了监控类、定位类、交易类、协同类和智能类等五类重要应用。

中国电信物联网平台从2007年开始建设,目前已基本完成,并且在2008年通信展上展示了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家居”,及与“广联”合作推动家电统一接口为未来物联网在数字家庭、智能家居领域的应用扫清障碍。2008年上半年无锡市与中科院上海微系统研究所合作成立中科院无锡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大力推进传感网、物联网产业化进程。

2009年6月10日,中国科学院的《创新2050:科学技术与中国的未来,中国至2050年信息科技发展路线图》描述了物联网的发展路线图,指出“传感网是典型的多学科交叉的综合研究,涉及到计算机、半导体、网络、通信、光学、微机械、化学、生物,航天、医学、农业等众多领域,由于学科的交叉融合和相互影响,使得许多技术趋势成为可能。例如生物技术将极大地依赖于在芯片实验室里做分析的实验设备以及生物信息学的进步;微机电系统、智能材料和新材料将使普遍设置的低成本传感器成为可能:工程师将日益转向生物学家,理解生物体如何解决涉及自然环境的问题,这些‘仿生物’的努力,把来自天然的最好的解决办法与人造的元件结合起来,能够开发出比现存生物体更好的系统。基础支撑技术的发展又可以进一步推动传感网/物联网的进步。”

2009年8月7日,国务院总理到无锡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视察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在传感网发展中,要早一点谋划未来,早一点攻破核心技术”;“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中,加快推进传感网发展”;“尽快建立中国的传感信息中心,或者叫‘感知中国’中心”。温总理的号召进一步开启了中国全面关注和研究传感网的序幕。

2009年11月3日,总理在人民大会堂向首都科技界发表了题为《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讲话。他提出:“要着力突破传感网、物联网关键技术,及早部署后IP时代相关技术研发,使信息网络产业成为推动产业升级、迈向信息社会的‘发动机’”。这篇讲话对我国物联网的发展目标提出明确要求,把对物联网概念的研究推向了新的高潮。2009年11月30日,总理在南京市调研时指出,当前,流通行业要大力运用网络技术,特别是物联网技术,实现流通现代化。

为推进我国物联网相关标准的制定工作,2009年9月11日,经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组建了“物联网”标准工作组。在国家层面,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将牵头成立一个全国推进物联网的部际领导协调小组,出台支持产业发展的系列政策,加快物联网产业化进程。

2009年9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和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进一步做好电子信息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项目组织工作的通知》,RFID、物联网等作为计算机产业及下一代互联网关键技术,被列为重点支持领域。2009年9月,无锡市与北京邮电大学就传感网技术研究和产业发展签署合作协议,这标志中国“物联网”进入实际建设阶段。协议声明,无锡市将与北京邮电大学合作建设研究院,内容主要围绕传感网,涉及光通信、无线通信、计算机控制、多媒体、网络、软件、电子、自动化等技术领域,此外,相关的应用技术研究、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推广工作也同时纳入议程。

2009年9月10日,全国高校首家物联网研究院在南京邮电大学正式成立。2009年10月1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李毅中部长在科技日报上发表题为《我国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的现状与展望》的署名文章,首次公开提及传感网络,并将其上升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度,指出信息技术的广泛渗透和高度应用将催生出一批新增长点。

2009年10月24日,西安优势微电子公司宣布第一颗物联网的中国芯――“唐芯一号”芯片研制成功。“唐芯一号”芯片是一颗2.4G超低功耗射频可编程片上系统PSoC,可以满足各种条件下无线传感网、无线个域网、有源RFID等物联网应用的特殊需要,为我国的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009年12月上旬“乙太视讯网络信息服务系统”开发成功,该系统是物联网实现数据、语音、视讯三网合一的基础组件,也是物联网的核心架构组合的关键,这些成就为我国的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009年11月3日,无锡建设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国家传感信息中心)获国务院批准同意。2009年12月8日。重庆邮电大学和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签署了合作协议,“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一重庆邮电大学物联网联合研发中心”正式揭牌。中心将充分整合国内外的优质资源,进行技术研发和技术攻关工作,着手制定国内物联网标准,开展物联网关键共性技术研究、产品开发、成果转化、示范应用及产业化推进工作,并为中国物联网的整体推进培养输送人才,推动我国物联

网技术的发展,促进重庆市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助推“五个重庆”的建设。2009年12月16日,江苏省政府、无锡市政府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在滨湖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三方合作共建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

回首2009年,物联网、传感网概念突发性地爆发,在“感知中国”的国家战略背景下,物联网发展引起政府、资本、产业等各个层面的高度关注。随之而来的物联网发展政策也渐渐明朗起来。一方面,工业和信息化部明确了物联网产业发展优先选择的应用示范领域。如重点工业领域、基础设施、环保监测、公共安全、工业控制、医疗卫生等领域。另一方面,国家将物联网,传感网纳入了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国家将在财政、信贷等多方面对物联网/传感网的发展进行大力扶持。

2009年如果是中国物联网元年,2010年则是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最关键的一年,各级政府的政策出台、各高校院所的技术研发、标准化进展以及重大专项的设立都将对未来几年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走向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2010年首个工作日,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在iParkⅡ-江苏软件外包产业园正式揭牌,包括市民中心、机场安检等首批三个示范项目同时签约,“感知中国”中心率先走出“科研实验室”,标志着物联网正式向民用市场普及。在工信部2010年2月2日公告的62个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中,江苏无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已经正式获批为物联网示范基地。

2010年2月5日,北京市经济与信息化委员会和中关村管委会联合促进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感知北京”示范工程首批项目。会上的项目涉及城市安全、生态环境监测、智能交通等十个重点领域,共计二十余个。

2010年3月2日,上海物联网中心在上海市嘉定区揭牌,中心将依托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实施物联网中心研发基地建设。作为中国首个物联网中心,该中心将致力于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物联网创新基地和高端物联网产业链,并引领中国物联网技术标准的制定。

2010年3月5日,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要“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网络和高端制造产业。积极推进新能源汽车、‘三网’融合取得实质性进展,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入和政策支持。”这是“物联网”首次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这也意味着物联网的发展进入了国家层面的视野。此次政府工作报告对物联网的重视,被认为将对产业发展带来积极影响,物联网的研发应用有望踏上快车道。

2010年4月1日,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司长闻库在首届物联网应用高峰论坛上表示,我国将采取四大措施支持电信运营企业开展物联网技术创新与应用。这些措施包括:一是突破物联网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科技创新;二是制订我国物联网发展规划,全面布局;三是推动典型物联网应用示范,带动发展:四是加强物联网国际国内标准,保障发展,做好顶层设计,满足产业需要,形成技术创新、标准和知识产权协调互动机制。

2010年5月,“中国RFID产业联盟(天津)基地”正式在空港经济区挂牌成立,中国RFID产业联盟与空港经济区将共同建设国家RFID与物联网的研发与应用示范基地和行业检测与认证中心,标志着天津在“感知中国”建设中迈出了坚实步伐。“十二五”期间,天津“物联网”产业将重点在RFID、超级计算、网络、信息安全等领域,发展智能感知设备产业链、物联网综合解决方案、物联网传输产业以及信息安全产业等,把天津打造成为国内重要的物联网产业示范基地。

2010年6月8日,中国物联网标准联合工作组在北京成立,以推进物联网技术的研究和标准的制定。联合工作组由全国11个部门及下属的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标签标准工作组、全国信标委传感器网络标准工作组、全国智标委等19家相关标准化组织自愿联合组成。联合工作组在成立倡议书中表示,要倾全国之力,联合推进中国的物联网标准体系建设。

2010年6月22日,在上海开幕的2010中国国际物联网大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称,物联网已正式列入国家重点发展的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我国作为全球互联网大国,未来将围绕物联网产业链,在政策市场、技术标准、商业应用等方面重点突破。

2010年7月,中国电信物联网应用和推广中心等60多家单位加入国内首个物联网联盟,此举将推进物联网产业链各方价值创新与共同发展。联盟将协调成员各方的技术、产业资源及社会资源,协助会员共同申请物联网领域的专利、标准及项目;推广物联网标准及其成功的行业应用解决方案:协调物联网共性技术开发平台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促进技术与产业资源的有效利用;通过构建诚信、自律、互惠的合作交流平台,共同推进物联网标准应用和大规模产业化。物联网的旋风将无锡推向历史舞台的中央。

随后,北京、上海、福州、深圳、广州、重庆、昆山、成都、杭州等城市也迅速加入物联网发展的队伍中,中国物联网产业城市首发阵容日渐清晰。工业和信息化部已经将物联网规划纳入到“十二五”的专题规划,现在正在积极研究和推进。

上一篇:能源消耗报告范文 下一篇:农林经济管理导论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