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发展起源范文

时间:2024-03-20 18:12:10

物联网发展起源

物联网发展起源篇1

【关键词】信息化;物联网;物联信息系统;电子商务

在这个信息化,产业化的时代,各企业间的竞争无比激烈,以致于许多无法适应社会发展和需要的公司相继破产,为了避免这一悲剧的发生,各企业纷纷进行产业改革,将重心转移到了互联网,通过在互联网上建立自己的网站,以减少广告费用,增加企业的知名度以及信息量。因此发展起一批以电子商务为工具,互联网为平台的交易形式。2008年,在北京举行的第二奥林匹克运动会中,电子标签门票投入使用,这为我国物联网发展打响了在应用领域的“第一炮”。

一、物联网概念及简介

物联就是指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在此层面上,通过网络交流,按照一定的规章制度和约定协议,将各种事物呈现在互联网的平台上,进行信息交流和通讯联系,达到程序化管理的网络。物联网就是把各种事物相互联系起来的互联网。这有两层意思:一是以电子网络为基础技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和延伸;二是客户端不再是死板的人与人,而扩展到了各种各样的事物,进行两者或多方面的沟通。

二、物联网的优势地位

(一)具有较好的赢利点。物联网将贸易的交易方式设置为虚拟的物联管理,在主流上完全符合现今互联网流行的趋势,跟上了时代的潮流,同时这个虚拟的物联管理系统能从时间和空间上有效的节约资源,通过虚拟的物联推动实体的物联。企业可以自由设置符合自身特有的虚拟的物联管理方式,为企业的需要调度系统和仓储提供管理。另一个赢利点是物联网的虚拟的贸易市场和交易空间,可以降低企业在车辆空驾率方面的浪费,同时也可以为贸易双方提供丰富的信息服务。

(二)符合互联网电子商务发展的需要。物联网是建立在计算机的基础上,通过虚拟与实物化的转接,实现了专业化的电子商务的普及化,将电子商务运用在成熟的物联配送系统中,缓解电子商务中的供需不平衡的问题,这对现有物联企业的电子商务的改革也是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的,实现了国内物联管理与电子商务的对接和完善。

(三)有效利用网络节约能源。物联网通过建立相应的物联网站,在互联网上对不同区域的物联信息进行收集和整理,及时整合所有客户的信息资料,进行必要的数据收集和筛选。另一方面,也实现了现实企业虚拟化的电子交易,在互联网上进行订单的接收和处理。当然也可以在网上进行在线培训和远程教育,达到有针对的培训,以实现企业特定的需要,同时也能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

(四)及时收集和处理信息。物联网站的的作用是收集整理社会物联资料,提炼出有用的部分,组装成有特定形式的物联经济模式,对车辆和各类物件进行特有的装配和分送。物联网站通过电子商务对交易对象进行分类,干预客户、联盟企业、物件配送的全过程,形成一个完整的管理体系,对贸易进行全程跟踪和处理,以便为客户提供及时的信息需要。

(五)有利衔接贸易双方的空隙。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已然成为现今的主流,物联网站也顺应电子商务的发展,向着潮流的前线迈进,逐步取代传统的企业货运和中间商,将客户端与企业端两者建立在电子商务上,通过网络直接将两者进行沟通与交流,减少中间环节的参与,降低交易不必要的费用浪费,也在空间和时间上减少了耽误和滥用,保证物联订单的速度和准确度。

三、物联网的发展趋势

(一)我国的物联信息是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两个层面的综合系统。第一个层的信息系统由一些标准的程序编码、约定协议、网络技术等设施建设组成。第二个层面则是信息服务管理平台,主要管理货物营运和信息服务等内容。当然这两者都是围绕信息收集、处理、整合进行的。而第二层面有着严格的要求,这是一个制度化的服务体系,要求企业对此有合格的技术和适度的资源,在技术与资源高度对接的基础上,实现商业智能、知识管理、数据整合等高度条理化的管理。而我国的实际情况则是处于第二个层面上,这个层面包括开发平台、运营平台和信息平台。大多的物联网站都是在信息整合的基础上进行一些简单的贸易服务,物联一词便是从虚拟网络到现实实物的转化和延伸,也是物联管理信息化的拓展。

(二)各地区的配送机构独立发展,缺少统一的发展政策和规划,不仅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也形成物联设施不合理的布局状态,同时降低了物联系统运作的效率,因此无论从物联行业的外部环境、法律法规,还是物联行业内的行规、制度,都需要近一步的完善,尤其在配合电子商务发展的部分更需要完善。针对性、有效性、及时性这是现代信息的真正价值所在,这理所当然的也是物联网的优势所在,物联网站要求管理员对社会物联资源进行整合和对物联信息及时处理、,使客户可以随时在互联网上查询到他们所需的信息内容,供他们选择业务和服务,利于物联双方顺利进行交易。正因为物联网站的这个优势,今后的企业管理趋向性的向着物联网的方向发展,并不断完善这一市场,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三)我国现用的物联网站主要以规范化的管理系统和电子化的业务操作为一体的A系统来实现管理操作的。A系统将物联管理的现行模式与电子商务信息技术有机结合,衔接物联客户、联盟伙伴、物联资源三者间的空隙,建立起一套全新的、实用的管理系统,把客户服务作为经营的主要管理体系,提高现行网络的综合物联能力,让企业以主流的形式参与竞争,取得供应链的优势地位。

四、结束语

现代应急物联新技术逐渐向物联自动化技术、可视化技术、信息化技术方向发展,它们之间既相互依赖,又相互支持,更相互融合,并科学、高效地运用于物联系统的各个环节。其中,预警系统、网络平台、跟踪系统是应急物联信息系统建设较为重要的三个部分,需要大力提升其技术水平。

无论从物联网的本身优势还是从电子商务的逐步应用上,物联网都占据了现今经济的主流市场。在一个可以利用虚拟网络解决一切商务问题的今天,我们必须充分利用现有的优势资源,要在牢固掌握计算机技术的基础上,准确驾驭物联网与物联网关之间的间隙,努力更新信息安全方面的新技术和新成果,建立起一个完整、科学、节能的管理系统,让企业在各界人士广泛关注的电子商务中取得一席之地,使其成为其利润的增长点和优势点。

参考文献

[1] 赵基兴.韩中两国物联网现状及发展可能性[J]. 中国流通经济, 2009,(06) .

[2]途鸽物联网“1+4”服务保障[J].运输经理世界,2008,(10) .

[3] 胡军华,颜娟.苏州:虚拟化物联网十年变身[J].运输经理世界, 2007,(10) .

[4] 张丽.海尔物流:家电下乡的即需即供物联网[J].物流技术与应用(货运车辆), 2009,(03) .

[5] 雍岐志.邮车总站运行模式给物联网的启示[J].中国邮政, 2005,(04) .

物联网发展起源篇2

1 云计算概述 

云计算诞生于二零零六年,二零零八年云计算得到大面积推广,云计算的诞生立即引起全球信息行业的广泛关注,云计算的出现给IT行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改革浪潮,云计算的特征是:按需服务、共享资源、按需付费、网络面广。云计算作为二十一世纪新兴的技术,彻底改变了传统软件工程。云计算现如今已经被应用到了各个领域。云计算的核心技术有海量数据存储与计算、虚拟化技术、分布式存储技术、并行编程模式技术。云计算实现了将庞大数据拆分成若干子程序进行分布处理,处理后发送给服务器群计算,最后将分析处理结果统一融合后回传给用户。狭义上来说云计算是通过计算机和各类用户终端实现信息交互和应用。广义上讲云计算是一种强大的网络服务模式。云计算的虚拟化技术将一台计算机虚拟化成多台计算机,使资源利用率提高,从而降低成本。云计算的分布式计算技术,实现了根据使用需求情况分布资源。另外,云计算相比传统硬件平台相比,维护费用低廉,管理方便易操作,无需大量的资金支持。 

2 物联网概念 

物联网是互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物联网是物物相联的互联网,物联网的基础仍然是互联网,物联网是以互联网为基础发展和延伸出来的网络。物联网最早提出于一九九零年。一九九一年麻省理工学院开始对物联网进行研究,一九九九年麻省理工学院对物联网做了实验。物联网底层数据的感知是物联网技术的基础,在物联网感知层中,呈现出的特点是数据量大、种类多。物联网感知采用了信息后,通过传输层实现数据与传递。物联网按照功能分为三层:应用服务层、网络传输层、感知控制层。物联网应用十分广泛,现如今几乎已经渗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例如:智能交通、智能家居、资源管理、科研实验、医疗领域、军事领域。物联网的发展和推广受到了国家的重视。但就目前来看,物联网技术不论是技术上,还是理论上仍然处于发展阶段,距离物联网普及和大面积应用仍然有着一定的距离。 

3 基于云计算的物联网系统架构 

从物联网技术的特征来看,未来物联网技术更新和改革离不开对云计算的应用,云计算的优势是物联网技术所需要的,物联网的推广和应用必然不能缺少云计算,物联网数据产生和收集过程具有实时性和不间断性,处理时间的延迟必然会导致数据量的扩大。但由于数据量大、节点有限、存储点等技术限制,必然影响物联网性能。云计算的分布式技术,便可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使物联网实现有效的控制多源、多位置的不同数据处理。云计算和物联网的融合,使物联网获得了强大的计算能力和存储能力,云计算搭建了一个辅助物联网的平台。 

基于云计算的物联网系统架构主要包括了三个层次:物联网中间件层、物联网基础设施层、物联网应用层。这三层相互协调融合构成了物联网系统,向人们提供服务。 

3.1 物联网应用层 

物联网应用层是整个物联网系统架构的核心内容,应用层通过应用管理中提供管理工具,其中包括:用户管理、资源管理、安全管理、影像管理。每一个管理工具能够为用户提供不同的服务,用户管理包括:用户账户管理、计费管理等等。安全管理包括:用户身份验证、用户资料保护等等。资源管理包括:资源恢复、故障检测等等。影像管理包括:应用生命周期管理、影像部署等等。 

3.2 物联网中间件 

物联网中间件层是整个物联网的连接媒介,包含着整个物联网的所有中间件产品。所包括的功能有:感应设备管理、智能终端接入等等,除此之外,还具有面向服务的物联网应用的功能。 

3.3 物联网基础设施层 

物联网基础设施是物联网系统实现的基础,离开了物联网基础设备,物联网系统无从谈起。物联网基础设备层包含了:虚拟集群、物理硬件及感应终端。虚拟集群是基于云计算的虚拟化技术的基础上实现的,以虚拟化方式为用户提供服务。物理硬件包括:云计算必要的网络设备、存储设备、服务器设备等等。感应终端包括传感器、控制器等智能终端设备。物联网基础设备由物联网中间件负责管理和协调运作。 

4 结束语 

物联网发展起源篇3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智慧城市,应用。

中图分类号: C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物联网的定义

从专业角度来讲,物联网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物与物,人与物进行智能化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新兴网络。通俗的讲就是“物物相连”。物联网不是一种物理上独立存在的完整网络,而是架构在现有互联网或下一代公网或专网基础上的联网应用(network)和通信能力,强调智能应用。国家工信部也给出这样的定义:物联网是互联网和通信网的网络延伸与应用拓展,具有整合感知识别、传输互联和计算处理等功能,是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度集成和综合运用。物联网通过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将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互沟通向人与物、物与物扩展延伸,它的应用为优化资源配置、加强科学管理、缓解资源能源约束提供了可能,拓宽了道路。

二、物联网智慧城市

1、智慧城市的内涵

智慧城市是以物联网、互联网等通信网络为基础,通过物联化、互联化、智能化的方式,让城市中各个功能彼此协调运作,以智慧技术高度集成、智慧产业高端发展、智慧服务高效便民为主要特征的城市发展新模式。

2、智慧城市的特征

一体化:要进一步实现信息系统的整合,进一步将虚拟世界与物理世界融为一体;进一步将信息化与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生态化融为一体。

协同化:要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服务等各功能单位之间,城市政府、企业、居民等各主体之间更加协同,在协同中实现城市的和谐发展。

互动化:要更好地进行物物互动、人物互动、人人互动,进行政府、企业、居民之间的互动,在互动中实现城市治理模式创新和城市创新发展。

最优化:城市资源配置利用最优,经济社会活动要做到成本更低、效益更好、速度更快、精度更高、满意更多。

3、智慧城市的目标

信息网络架构高端:大力推进光纤到户、三网融合、无线城市、物联网和智能管网等建设,形成高端化、系统化的信息网络,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真正实现信息城市,随时随地共享信息、感知和被感知,为智慧城市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公共管理服务高效:打造政府云计算中心和公共管理服务平台,加强智慧政府建设,加快信息资源共享、城市管理模式和理念的转变,创新发展智慧社会保障、智慧医疗卫生、智慧教育文化、智慧社区、智慧交通等,实现公共管理服务能力与水平的提升。

产业体系融合发达:充分利用智慧城市建设契机,积极运用下一代信息技术、新一代网络技术和智能技术,大力发展智慧产业、战略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促进传统产业高端化发展,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打造全面融合、发达的现代产业体系。

生活环境和谐友好:围绕生态宜居发展目标,发挥高新技术在环境建设方面的作用,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推进生态环境与城市发展相互促进、资源节约与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并举,进一步凸显城市自身特色,实现城市环境生态化、人文化、科学化,形成一个环境和谐友好的城市。

城市系统智慧开放:抓住信息技术引领的城市管理变革机遇,以信息技术、智能技术为手段,抓好专家体系、计算机体系、数据信息体系的综合集成,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大力加强城市的综合管理与协调,实现城市系统的智慧开放,全面发挥城市的集聚力和辐射力,最终成为智慧开放的城市。

三、智慧城市的发展现状

1、国外发展情况

荷兰阿姆斯特丹:建设可持续的居住、工作、运输环境和公共空间。美国迪比克市:以节能减排,建设“可持续发展的迪比克”为主题,重点建设水资源智能管理系统、智慧能量云系统、智慧旅游交通系统等,以智能城市建设为契机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影响,建立起了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的可持续发展城市社会环境。

日本横滨:制定了《CO-DO3O》横滨市托温暖化行动方针,实施了智能电网项目、北九州市加强环境保护、发展环保产业等项目,开展了北九州智慧社区创建项目。

韩国首尔:建设亲民政府、智慧科技园区、再生经济、安全社区环境、平衡全球、领导地位、生态工业建设、现代化社会建设、透明化技术建设等。

2、我国发展情况

北京:2011年1月16日,《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建设智慧城市,把北京建设成运行安全、环境整洁、生活便利的宜居城市。

北京建设了城市管理智能化、基础设施智能化、社会智能化和生产智能化,包括有智能小区、智慧交通、智慧旅游等等。

深圳:2011年3月,《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将加快建设“智慧深圳”。建设内容:启动一站式智慧门户工程、智慧市政工程、智慧交通工程、智慧医疗工程、智慧食品安全工程、智慧环境工程、智慧物流工程、智慧警务工程等一系列示范工程。

广州:2011年4月1日,《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建设“智慧广州”。建设内容:智能型基础设施、产业智能化发展、城市智能化管理、“5+1”工程,即一页、一卡、一库、一台、一城。

上海:2011年9月7日,上海市提出了《上海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2011-2013年行动计划》。建设内容:宽带城市、无线城市、通信枢纽、三网融合、功能设施以及信息感知和智能应用领域、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领域、信息安全保障领域。

四、智慧城市物联网面临的挑战

1、法律法规是首要关注的因素

同电信法一样,我国通信事业的发展已经走过了相当远的路,但是相比欧美国家,我们的法律休系尚未建立。目前,尤其是欧洲针对物联网的架构、监管和隐私等行政和法律层面的问题已经提上日程,而我国似乎还没有多少动作。法规体系将会成为智慧城市物联网发展的制约因素。

2、关键技术是发展的瓶颈

我国物联网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目前还没有形成产业。在物联网发展起步较早的欧美和日本掌握着物联网关键环节的技术(传感、传输网络和应用计算)和核心专利。如目前80%左右的传感核心芯片都来自欧美和日本。在这一点上我们应该看到差距和不足。

3、标准是发展的核心问题

标准是一种交流规则,关系着智慧城市中不同类型网络、基础设施和环境间的信息沟通。目前标准仍然相对分散,缺乏统一标准体系,标准化程度低,互通性差,涉及大量国际组织,难协调。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将造成智慧城市物联网开发、集成、部署和维护的高成本,制约物联网业务的规模应用。

4、资源共享是发展的重要条件

智慧城市物联网的发展目标是促进信息技术与其它行业的深度融合,这种融合必然会触及到芯片商、传感设备商、系统解决方案商、移动运营商等企业的业务流程等,而在各方利益机制和商业模式尚未成型的背景下,物联网普及仍很漫长。物联网时代,“融合”变得愈发重要,亟需整合智慧城市产业链的上下游。

5、安全隐私困扰应用推广

无处不在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使海量的城市基础部件信息自动进入网络,信息采集和交换设备大量使用,数据泄密也成为越来越严重的问题。智慧城市中,黑客有可能远程控制他人物品、操纵城市供电系统等。安全与隐私保护问题直接关系到智慧城市物联网服务能否得到真正的推广应用。

五、智慧城市物联网发展策略

1、出台法律法规,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政府主管部门要在影响物联网产业发展的若干关键环节上,抓紧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为产业发展提供坚实法律保障;加快研究、制定促进物联网产业发展的财政、人才、资金方面的政策,为产业发展创造良好政策环境;打破行业和区域壁垒,营造内容相对开放、数据资源共享的良好环境。智慧城市物联网是国家物联网战略中需求较迫切的一部分,开展和建设智慧城市物联网的示范工程,对于城市可持续性发展以及提高居民的幸福指数意义重大。

2、突破核心技术,提高产业竞争能力

实现核心技术的突破和自主产品的产业化,有利于占领产业发展制高点,为整个产业的安全可控和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在感知层面,主攻传感技术、RFID 技术和传感器自组网技术;在传输层面,主攻传感网与通信网的融合、大信息量传输通信网和三网融合相关技术;在处理层面,主攻中间件技术、基于云计算的应用处理和系统集成技术;同时还应该加快物联网架构和包括信息通信、计算机网络等技术在内的共性支撑技术的研发。

3、制定标准体系,推动产业规模发展

中国物联网标准联合工作组2010 年6 月8 日在北京成立,联合工作组由全国11 个部委及下属的工信部电子标签标准工作组、全国信标委传感器网络标准工作组等19 家相关标准化组织自愿联合组成,还包括12 家观察员单位。联合工作组的成立,将从大的层面改变各自为战、互不兼容的局面,强化以物联网关键资源、体系架构和核心技术标准为重点的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而各地也应因地制宜加快建设资源共享、互联互通、统一规范的物联网标准体系。

4、推动技术创新,确保自主安全可控

智慧城市规划中,政府有关主管部门要大力支持开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关键技术的研究,推进自主产品研发和产业化,提升我国物联网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保障我国物联网产业安全。同时,研究异构资源管理技术、联合准入访问技术、联合负载均衡技术、联合切换管理技术、节点设备鉴权技术和网络行为检测控制技术等安全管理关键技术,以促进智慧城市物联网在中国的安全发展。

5、打造示范工程,带动产业快速起步

产业链各方要通过制订一种有利于产业化推进的应用组织方案,由政府主导,行业协会组织,集中各种资源力量,推动和打造一批示范工程。有实力的电子信息企业、电信运营商等应该密切结合智慧城市试点项目的需求,组织力量加快研发技术性能符合要求、建设成本和运营维护费用相对低廉、性价比较高的解决方案,成功建设一批应用项目。通过试点项目的成功建设和运营,不断拓展市场,为智慧城市在全国的大面积普及推广积累成功经验。

六、结束语

随着信息化程度的逐步提高,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物联网将促使我们的城市不断的智能化,公共管理高效化,经济发展绿色化,日常生活数字化,公共服务网络化,最终成为智慧城市。

参考文献

[1]《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城市的应用》.国脉物联网技术研究中心,2012年3月30日

[2]巫细波,杨再高.智慧城市理念与未来城市发展.广州:城市发展研究,2010,17(11)

[3]史璐.智慧城市的原理及其在我国城市中发展的功能和意义.北京:中国科技论坛,2011(5)

[4]张福生.物联网:开启全新生活的智能时代[M]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

[5] ROLFHW,ROMANAW.Internet of Things[M].New York:Springer-Verlag Berlin Heidelberg,2010.

[6] Internet of Things[R]. ITU, 2005 Report.

[7] 封松林.物联网/传感网发展之路初探[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0.

物联网发展起源篇4

关键词: 校际联动;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 资源共享机制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06-0196-02

物联网产业是我国的战略新兴产业,其发展受到了物联网技术人才严重匮乏地制约。高职院校作为对接产业发展,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源头,推动物联网技术跨越式发展,服务物联网产业发展是其重要责任。[1]教育部自2010年开始,首批设置了30所物联网工程专业,2011年全国各地方高职院校也陆续开设了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然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是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新增专业,具有专业建设起点高,知识体系前沿性强,实验室建设成本大等特点,导致高职院校开设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积极性明显低于本科院校。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推广,高职院校在物联网专业建设方面也因校情的不同遇到各种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亟待建立一种充满生机、平衡发展、开放合作的教育生态系统,培育以共同服务物联网产业发展为导向的教、学、产、研和社会服务协作群体,发挥集聚效应,实现优势互补、合理分工、互惠互利,促进高职院校立体化良性发展。[2]

1 互聘教师,建立校际合作机制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实行“双师型”教师互聘,有利于缓解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师资结构性短缺的状况,实现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师资源共享。互聘教师的实现,首先要增强校际互信,确保各方信息对称,评估合作伙伴的预期贡献及投入的努力程度。其次要成立牵头联络协调的组织机构,制定合作各方共同遵守的章程、协议,建立合作行为准则。第三要进行统一管理,对专业教师进行聘任选拔、任务安排和评价考核,建立物联网师资库,根据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建设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组织师资库内教师开展物联网相关技术、产业发展以及教育教学技能等多方面的培训和教学研讨活动,促进相关合作高校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教育教学与应用技术研究水平的整体性提升。第四要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制定科学的、量化的、系统的考评指标,形成统一的考评制度,由相关考核部门统一审核。各高职院校在合作框架下,应尊重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承认教师在合作高职院校中的工作业绩,依据相关评价与考核结果对教师做出公正权威的鉴定,实现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教师个人成长与专业建设质量提升的双赢。[3]

2 互认学分,建立课程互选机制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实行课程互选,有利于不同高职院校的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降低办学成本,实现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课程资源共享。首先要增强合作共赢的观念,树立正确的竞争与合作意识。其次要挖掘课程的深层次需求,努力推进优质课程资源的建设与共享。第三要在优质课程建设上,各高职院校应结合各自的服务面向与办学特色,有针对性地建设独具特色的专业课程。第四要动态管理互选课程,严把互选课程质量关,要结合物联网产业发展以及学生选课的需求,建立课程淘汰制度,淘汰不适应物联网专业发展需要的部分课程,确保课程互选机制良性循环。第五要通过利用网络平台,及时公布各高职院校共享课程、开课教师及教学团队等信息,开放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优质课程资源。第六要实行弹性学分制和导师指导下的学生选课制,各高职院校应以各自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对本校学生所修的互选课程,通过教务部门的认定后,承认其学分,并根据学生取得的学分记录来评价学生的学业完成情况。[4]

3 互通交流,建立资源共享机制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开设不久,高职院校起步也相对较晚,相应的教育资源还很匮乏,因此,探索高职院校间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建设的资源共享机制,制定相应的资源共享措施,是提高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资源共享效率的前提。首先要实现图书馆文献信息共享,本着互惠互利、资源共享的原则,针对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具有共性的、基础性的图书数据库,各高职院校可以通过采用联合投资的方式购买,实现各高职院校以最低的成本同,获得更多的图书资源。针对各高职院校服务面向不同的行业与领域所建立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特色数据库,可以通过有偿使用的形式,向合作高校开放,以满足各高职院校师生科研与学习的需要。其次要实现科研实验平台共享,将科研实验平台对其他高职院校和科研院所、社会进行开放,实行有偿服务,扩大科研实验平台使用范围,对提高各院校的资源共享能力具有积极作用。科研实验平台资源共享要以物联网专业建设和科学研究为内在推动力,以物联网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建立联合攻关学术团队开展技术创新,实现不同领域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通过共建达到共享。第三要实现生产性实训基地共享,满足各高职院校的不同需求。由于各高职院校服务面向的行业领域与办学特色各有不同,所建设的实训基地的标准和要求也各有侧重,各高职院校通过提供本校实力较强的实训基地所能承担的实训与培训能力,实现各高职院校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共同发展。第四要实现高水平学术讲座共享,通过开放知名专家讲座,组织师生跨校选听,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活跃校园学术气氛,促进学术的交流,让广大师生了解物联网技术发展研究的前沿信息、科学研究成果。

4 互补优势,建立示范合作机制

各高职院校通过围绕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建设,在教学、师资、科研和社会服务等功能活动上进行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协同创新,提升物联网教育教学与应用技术研究等相关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自身的人才培养水平、学术水平、社服务水平和声誉地位,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是互补性合作,即各高职院校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通过合作,实现院校资源的交换和互补,获得开展物联网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相关功能活动所欠缺的资源或条件,互补短板。其次是整合性合作,即通过对各高职院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建设所需求的同类资源进行整合。如组织开展联合攻克物联网相关课题和技术服务项目,开展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建设等高等职业教育行动研究,联合组建校际技能队参加全国或世界性的技能大赛等活动,既降低成本,又提高效益。第三是拓展性合作,即通过把各高职院校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各种资源或力量聚集在一起,共同开拓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新项目或新的教学领域等。[5]第四是品牌性合作,即各高职院校通过校际合作,遴选出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建设、校企合作、招生就业等有特色的高职院校,推广成功经验,改变各高职院校发展战略,在加强各自特色建设的基础上,从扩张数量转为提高质量,形成资源共享,经验共用,教学共融职教集群优势,建立自独具优势和特色的品牌教育,走品牌发展之路。

⒖嘉南祝

[1]徐小龙,鲁蔚锋,杨庚.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策略研究[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1).

[2]王伟,关于高职院校校际合作的思考[J].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5).

[3]夏玲,肖晗予,高职园区师资互聘、名师共享、督导共享的运行机制[J].中国成人教育,2013(3).

[4]张凤,构建校际课程互选机制[J].大学教育,2016(5)

物联网发展起源篇5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25X(2012)02-0125-01

摘要:社会的发展需要新兴产业的支撑和推动。世界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的思想的不断提高,推动着物联网这个新兴产业得到高度的关注。本文就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内容的物联网的发展情况做一点探讨。

关键词:新兴产业;物联网;发展

2010年10月18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决定》中明确指出将在财税金融等方面出台一系列政策用于扶持和加快我国的新兴产业的发展。

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给世界的经济的带来了严重的冲击,但它在客观上推动了世界经济向着新兴的产业前行。物联网产业就是在这样的世界背景和政策的支持下得到了空前的关注和研究。2009年,美国曾把新能源的研发和物联网列为振兴经济发展的两大重点。在我国,温总理提出了“感知中国”号召,物联网被正式列为国家五大新兴战略产业之一。随着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物联网将成为推动世界发展的主力军。

1 物联网概念

英文名: Internet of Things(IOT),也称为Web of Things。

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具体的是指把所有的物品通过射频识别技术(RFID),红外感应传感器以及全球定位系统(GPS)、激光扫描器等信息设施和设备与互联网联系起来,进行信息的交换和通讯,实现智能化识别、智能化定位、跟踪、监控、管理。简而言之,就是在这个网络中,以前是两个独立工作的设备,现在可以彼此进行“通讯”了。比如现在的智能家居、云电视就是物联网的产物。

2 物联网是新兴信息产业发展的核心

2.1 信息网络产业是最具前途的产业之一。随着世界经济结构的发展,信息被认为是现代社会中最重要的资源之一。信息网络产业已逐步取代了传统产业如钢铁、石油、纺织、化工等的统治地位,成为世界经济的“领头羊”,推动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许多国家纷纷制定各种政策以推动信息网络产业的蓬勃发展。日本就曾制定“科技立国”的方针,对信息产业的发展给予支持。印度也倡导要让信息和教育带动印度进入21世纪。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非常重视信息网络产业的发展,并把它作为了推动本国经济迅猛发展的支柱。

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都受到信息技术的影响,无论是过去的工业、商业、物流、教育等等都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信息网络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过去的消费的方式。只需要轻轻点击鼠标,就可以在大量的供应商“货比三家”,大大的减少了我们逛超市的劳动力,而且可以消费者可以更加理性的选择。

2.2 物联网是信息网络产业发展的重心。温总理在《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中明确指出了要以突破物联网、传感技术为着力点,推动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IBM公司提出的“智慧的地球” 的最新策略,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掀起了继Internet之后的又一次信息的浪潮。2009年10月,西安成功开发的“唐芯一号”,是我国第一颗物联网核心芯片,意义重大。这些技术方面经验的积累,为全世界信息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3 物联网的开发符合中国经济发展的需求。随着国内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劳动力市场需求的井喷,物价上涨,各地劳动力紧缺,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而过去为了一味追求GDP的增长,所采用的高投资带来的高排放、高污染也急需国内经济向低排放低污染的低碳增长方式转变。而物联网的发展正好满足了这种经济发展的需求。通过物联网的开发,将提高整个社会的自动化和智能化、信息化和现代化的水平,有效地降低劳动力成本上升,有效的实现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率的生产,实现中国经济的有序、健康的发展。

3 物联网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展望

3.1 我国物联网发展的现状。经过了近年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的培育,物联网已经形成了初步的阶段,虽然我国与世界还仅仅处于物联网的起步阶段,但我国在技术、产业和应用基础已具有一定的基础,物联网的发展势不可挡,成为了引领未来科技发展的新趋势。并且随着科技的进步,物联网不再具有神秘的面纱,开始在全国进行各种试点。

如2010年11月,普陀区政府携手上海移动建立了物联网智能停车系统。该系统使人们可以随时随地用手机查看附近有无空的停车位,用手机可以在“中环百联”中逛商场,买东西。上海移动还推出了“宝宝在线”的服务,通过平台的支持和幼儿园的视频终端系统,孩子的一颦一笑可以尽收眼底,深受家长们的欢迎和好评。

3.2 我国物联网发展的展望。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物联网势头良好,具有较好的产业基础和很大的发展空间,物联网技术的研发和标准化工作正在进行中,各种示范也正在试点。全国90%的省都都把物联网的开发作为了发展当地经济的支柱。

2011年3月14日,41家物联网相关企业与重庆南岸签订了协议,入驻茶园物联网产业示范基地,推动重庆的物联网的发展。2012年3月23日重庆与英国贸易投资总署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带来了包括英国电信、索尼爱立信等30多家企业, 推动重庆的物联网发展走向了国际合作。

4 中国如何利用国际资源发展物联网

物联网的发展前景很好,但由于是新兴产业,具有成本矛盾、安全性和隐私权的保护等问题的存在,致使很多企业都在“等米下锅”,但“锅”还没支好。硬伤无法解决,物联网被构造的再美好,也只是海市蜃楼。因此,一方面要求政府制定各项政策辅助物联网的推进;另一方面,物联网的构建耗资庞大,需要由政府解决好新兴产业发展的资金问题。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发展下,新兴产业必须走开放合作开发的道路。优势资源互补,加快海外科研资源与我国物联网资源的合作,鼓励我国更多的企业积极地与国际资源分工与合作,为我们更快地实现“智慧地球”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

[2] 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物联网[J].电子参考报,2009,12

物联网发展起源篇6

【关键词】物联网;感知;智能;高校

【Abstract】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meaning of things,characteristics and research situation of certainty,comparing the Japanese U-Japan,South Korea U-Korea,found that at present only in Wuxi,China "perception of education" project is designed to promote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and build The. Thus,further study of things in the future of higher education.

【Key words】of things; perception; intelligent; University

【中图分类号】G434【文章标识码】A【文章编号】1326-3587(2011)04-0001-03

物联网被誉为后IP时代信息产业新一轮竞争的制高点,其应用价值正受到全世界的高度重视和普遍关注。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要“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高等教育如何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服务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是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题中之义。

一、物联网概念及其发展概况

(一)物联网概念。

1、物联网。物联网概念起源于199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Auto-ID 实验室,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把物联网定义为一个4A网络,即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人及任何物的联网,通过在数量众多的日常物体中内置的短波移动传感器,为人和物体及物体之间创造了一种新型的网络。从这个意义上讲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它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2、物联网的特征。

全面感知:利用RFID,传感器,二维码等随时随地获取物体的信息。

可靠传递:通过各种电信网络与互联网的融合,将物体的信息实时准确地传递出去。

智能处理:利用云计算,模糊识别等各种智能计算技术,对海量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对物体实施智能化的控制。

(二)国内外物联网发展概况。

1、国外物联网发展概况。

日本政府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相继制定了“E-Japan"、“U-Japan”、“I―Japan”等多项国家信息技术发展战略,从大规模开展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入手,稳步推进,不断拓展和深化信息技术应用,以此带动本国社会、经济发展。日本政府早在2004年就推出了“U-Japan”计划,着力于发展泛在网及相关产业,并希望由此催生新一代信息科技革命。2009年8月日本提出“智慧泛在”构想,将传感网列为其国家重点战略之一,致力于构建一个个性化的物联网智能服务体系,充分调动日本电子信息企业积极性,确保日本在信息时代的国家竞争力始终位于全球第一阵营。为了让数字信息技术融入每一个角落,首先将政策目标聚焦在三大公共事业:电子化政府治理、医疗健康信息服务、教育与人才培育。提出到2015年,透过数位技术达到“新的行政改革”,使行政流程简化、效率化、标准化、透明化,同时推动电子病历、远程医疗、远程教育等应用的发展。同时,日本政府希望通过物联网技术的产业化应用,减轻由于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医疗、养老等社会负担。物联网在日本已渗透到人们衣食住中:松下公司推出的家电网络系统可供主人通过手机下载菜谱,通过冰箱的内设镜头查看存储的食品,以确定需要买什么菜,甚至可以通过网络让电饭煲自动下米做饭;日本还提倡数字化住宅,通过有线通信网、卫星电视台的数字电视网和移动通信网,人们不管在屋里、屋外或是在车里,都可以自由自在地接受信息服务。

韩国政府自1997年起出台了一系列推动国家信息化建设的产业政策,重点支持泛在网络建设。其最终目的,除了运用IT科技为民众创造食衣住行以及娱乐等各方面无所不在的便利生活服务之外,也希望扶植IT产业发展新兴应用技术,强化产业优势与国家竞争力。2009年10月,韩国通信委员会出台了《物联网基础设施构建基本规划》,将物联网市场确定为新增长动力。该规划提出,到2012年实现“通过构建世界最先进的物联网基础实施,打造未来广播通信融合领域超一流信息通信技术强国”的目标,并确定了构建物联网基础设施、发展物联网服务、研发物联网技术、营造物联网扩散环境等4大领域、12项详细课题。

此外,法国、德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也在加紧部署物联网经济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下一代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

2008年,IBM提出“智慧地球”概念。2009年,欧盟委员会以政策文件的形式对外了物联网战略,提出要让欧洲在基于互联网的智能基础设施发展上领先全球。

2、物联网国内发展情况。

我国发展建设物联网体系,国家部委以RFID广泛应用作为形成全国物联网的发展基础。自2004年起,国家金卡工程每年都推出新的RFID应用试点工程。2009年8月7日,总理视察无锡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并发表重要讲话之后,“物联网”概念在国内迅速升温。与国外相比,我国物联网发展在最近几年取得了重大进展。目前,我国传感网标准体系已形成初步框架,向国际标准化组织提交的多项标准提案被采纳,传感网标准化工作已经取得积极进展。2009年9月11日,经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组建了传感器网络标准工作组。

二、物联网在教育中的应用――无锡“感知教育”工程

目前,国外对物联网的研发、应用主要集中在美、欧、日、韩等少数国家。美国是物联网技术的主导和先行国之一,较早开展了物联网及相关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比较美国、日本、韩国,笔者发现:只有中国无锡的感知教育是专为教育而构建的。无疑,在物联网与教育结合这方面,我国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2010年8月首届物联网技术教育应用现场观摩会在江苏无锡举行,作为无锡市政府批准的12个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工程之一,“感知教育”自去年2009年9月启动以来,深入学校,深入课堂,为无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增添了一抹亮色。无锡市电化教育馆现场展示了“感知教育”包含的六大工程:感知普及、感知课堂、感知学习、感知课程、感知校园和感知信息。

“感知普及工程”面对广大师生,通过选修课、科技活动、专项研究等活动,将物联网知识逐步渗透、普及到日常教学的方方面面。

“感知课堂工程”以重点研发感知黑板为抓手,从课堂出发,积极探索未来学校课堂的模式,做到教学内容在课中可实时感知,在课后可随时感知。

“感知学习工程”目前主要包括“感知生长”、“仰望星空”、VCT应用实验三个项目,通过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使学习技术手段和学习研究方法实现双飞跃,促进素质教育。

“感知课程工程”立足创设带有情境感知、实时真实的学习产品,让学生通过寓教于乐的益智游戏以及随时随地的移动学习轻松畅游知识的海洋。

“感知校园工程”旨在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学校电视技防监控、防盗报警、节电节水控制、计算机网络机房感测等方面,使平安校园、节约校园的建设水平不断提高。

“感知信息工程”目前主要推行网络化学生电子身份管理技术的应用,逐步普及含有学生各项基本信息的“学生教育信息卡”,帮助广大学生实现校内考勤、借阅、素质考核,校外远程学习、公交乘坐、市民读书等活动“一卡通”。

加快物联网技术教育应用步伐,实施感知教育六大工程,不仅是技术手段上的创新,更将对素质教育的科学发展、良性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感知,让视觉更无限;智慧,让管理更精细;低碳,让校园更绿色。

三、高校应用物联网的路径

2009年8月5日总理在江苏考察时,参观中科院无锡高新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时说,“当计算机和互联网产业大规模发展时,我们因为没有掌握核心技术而走过一些弯路。在传感网发展中,要早一点谋划未来,早一点攻破核心技术”。那么,高校如何实现教育与物联网的有效对接?笔者认为除了借鉴无锡“感知教育”工程以外,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利用现有校园网整合物联网。校园网资源从系统整合到数据整合,再到业务融合。校园网无线有线一体化建设实现统一接入,任何人、任何地点、任何时间和终端都依托IP智能网络动态管理。高等院校具有得天独厚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建设物联网技术产业标准体系的优势,校园网络也是最佳的温床和试验田。便捷的统一认证计费、远程教职人员通过互联网安全接入内网、用户侧与网络侧边界自动防御,构成统一的安全管理策略。学生可以通过手机下载学习资源,浏览视频学习资料,去图书馆借书还书;教职工通过手机处理公务、收发邮件、安排日程;科研人员通过感知平台,在工作中与他人进行沟通与交流,在科研项目中更好地进行协调,避免重复劳动或资源浪费;校内重要场所的出入门禁管理、会议签到、考勤信息管理、停车场管理等等,都可以借助无线移动的感知平台实现。

二是创新实验系统,丰富实验教学。物联网创新实验系统包括硬件设备、软件资源、实验资源、教材(实验手册)等四大部分。硬件设备包括微型无线传感器、通用传感器及被控对象、嵌入式网关、GPRS网络设备、蓝牙等配套设备。软件资源包括无线传感器网络软件,嵌入式网关软件,PC数据管理与分析软件,实验资源包括基于控制器的基础实验、传感器信息采集实验、无线信号收发实验、等网络通讯实验、及组件控制实验等,通过对这三部分资源的充分利用,并能通过不同传感器的特性,可以丰富实验教学。物联网的介入可以为实验教学提供一个安全的、共享的、智能化的实验教学环境。

三是构建智能化教学环境。根据物联网的三层特征,可以利用物联网的全面感知层进行教学。加强基础技术教学,贯穿主要知识点的原则,实现物联网、传感网、泛在网和嵌入式教学开发的融会贯通,可以在高校完成教学和科研。依托资源丰富的课程网络平台,拓展课程教学内容,建成网上试题库、习题库和在线学习自测等特色系统,为学生提供了教学内容与工程实践、课内学习与课外拓展、课程学习与自测自评相结合的集成学习环境,大力推进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加强了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是利用物联网,实现高校管理信息化。手机UIM/SIM卡作为身份鉴别和刷卡消费的电子钱包,提高使用的便捷性。学校的学生或老师,可以使用该卡来考勤、支付水电费用、支付食堂餐费等。智能校园卡主要功能包括近距离刷卡服务、身份识别服务(RFID):可随身携带的安全的电子钱包(M~WALLET ):多种充值方式,包括银行转账、POS机充值、空中充值等。校园信息化,实现学生管理电子化、老师排课办公无纸化、学校管理系统化。通过特定的手机卡,新生可以在家完成网上注册、缴纳费用,了解班级情况、课程设置以及宿舍安排,有效简化入学手续,提高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中国标准化协会EPC和物联网标准化应用工作组 全球EPC和物联网技术应用是企业发展的必然道路

2、物联网技术教育应用现场观摩会在锡举行[N]现代快报 2009-08-12

3、温泉、黄于鉴等,物联网在高校的应用前景[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7(下旬)

4、温希强等,十年内中国经济十大猜想 网络生活进入物联网阶段[N]经济参考报 2009-09-29

5、宁家俊,物联天下 感知中国――物联网的技术和应用[J]信息化建设 2009-11

物联网发展起源篇7

【关键词】信息技术;模式创新;智慧发展

目前,我国正处于转型升级的重要窗口期。2015年7月,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把“互联网+高效物流”作为11个重点环节之一,推动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融合发展,利用互联网思维来改变我国依赖“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传统物流落后的现状。这是新常态下我国创新战略的顶层设计和战略安排。“互联网+高效物流”新格局成为物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

一、“互联网+高效物流”是物流新业态发展的需要

现代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广泛应用,推进了仓储、运输、配送等环节智能化发展水平,促进物流组织方式在不断地优化创新。如何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顺应物流领域科技与产业发展的新趋势,推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先进信息技术与物流活动的深度融合,智慧物流的兴起激发了行业商业模式的创新和市场新进入者的参与,催生出一批像互联网+车货匹配、互联网+运力优化、互联网+仓储交易、互联网+物流企业联盟等的新业态,成为物流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源泉。

二、“互联网+高效物流”新模式分析

1.“互联网+车货匹配”模式

“互联网+物流”最典型的应用便是车货匹配。据统计,自2014年以来,国内市场上涌现出200余家车货匹配APP,并且有不少于70家获得投资,各自探索着自己的发展模式,像货运版滴滴、物流携程、CH罗宾逊模式等等。“互联网+车货匹配”模式成功运营得益于以下3个特点:

其一,是以积累货量为根基,成功构建公共运力池,创造独特竞争优势。通过整合全国的货运经纪人,积累大量货源,并且以遍布全国的网点推进,获取种子客户,成功构建起公共运力池,为自己的发展壮大创造了独特优势。

其二,是以增值服务为核心,充分延展行业价值链,开创互利共赢模式。这其中稳定货源是盈利的基础,但利润的关键在于增值服务。因此,在坚持物流QQ货主平台永久免费的前提下,将利润增长点充分延展至包括金融、新车、二手车、轮胎汽配、支付等在内的增值服务项目,形成了清晰的互利共赢的盈利模式。

其三,是以实名认证为依托,引入担保交易赔付机制,夯实诚信沟通基础。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诚信体系是确保“互联网+物流”高效有序运行的基础,严格执行货主和司机双向实名认证,并引入担保交易信息费赔付制度,从而建立“陌生人”之间信任沟通的机制保障,真正让司机和货主都放心。

2.“互联网+运力优化”模式

从促进信息共享、提高匹配效率上来看,车货匹配是有价值的,可以有效缩减寻找车辆信息的时间。十多年前的物流信息平台也曾经发挥过类似的作用,但由于车货匹配未能融合进物流过程,终究不可能持久。其实,货主的真正需求并非车辆信息,而是需要将货物安全按时运送到目的地。提供可靠的运力服务才是根本,“互联网+运力优化”是满足货主需求的核心。

运力优化需要在深度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的基础上,通过技术创新应用,建立货物流量、流向的预警机制,推进货物智能分仓与库存前置,提高物流链条中不同企业间的协同运作水平,优化货物运输路径,实施对配送场站、运输车辆和人员的精准调度。从而实现运力质量提升、过程优化、运输增效、成本降低等,推进全维度的运力服务优化升级,促进物流行业服务质量提升、效率优化、效益增加。

3.“互联网+仓储交易”模式

传统仓储业主要以自我配套业务为主,网络化的推动能够改变仓储业转型升级。目前,仓储业发展转型面临三大新趋向,一是要更好融入供应链发展;二是要更好适应电子商务的发展;三是要实现仓储业本身的互联网化,建立仓储公共线上交易平台是顺应仓储业发展的新趋势有效路径。

“互联网+仓储交易”推动企业依托互联网、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建立面向全国性或区域性的仓储资源网上交易平台,推动仓储资源在线开放和实时交易,整合现有仓储设施资源,提高仓储利用效率,降低企业使用成本。仓储资源网上交易平台作为仓储业信息共享、交互和交易的公共服务平台,需要结合专业认证、诚信评级和服务保证金体系,为客户提供仓储资源撮合交易、仓运配一体化解决方案、金融仓储等多种服务,

仓储资源网上交易平台要建成一个可追溯、可查询、可监控的交易网络平台,需要经历3个发展阶段,首先要推行仓储的标准化,包括仓储建设、服务质量、仓位价格、电子系统和人员培训等;其次是建立信用保障体系,企业评级认证、保险机制,以及平台公司的线下考察和确认;再次是后期监控和服务,包括处理仓储业务纠纷等。这样,才能打通供需渠道,不断推动供应链生态圈的共生融合。

4.“互联网+物流企业联盟”模式。

物流联盟是以物流为合作基础的企业战略联盟,供应链上两个或多个企业之间,为了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通过协议对各成员的物流资源进行重新组合,结成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松散型网络组织。联盟的最大好处是可以利用规模经济,物流企业对资源的使用界限扩大了,提高了资源使用效率,减少了沉没成本。物流联盟中的任何一方发生契约威胁和合作终止,都会减少合作投资收益,战略联盟中的交易双方享有对Y产的虚拟占有性,因此也将这种战略合作关系称为“虚拟一体化”。

“互联网+物流企业联盟”模式以资源整合、利益共享的物流企业联盟为核心,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整合社会分散的运输、仓储、配送等物流业务资源,推动实现合同签订、车辆调度、运费结算等统筹管理,规范运营流程,提高货运组织化水平,提升物流服务能力和效率,带动广大中小企业集约发展。

三、结束语

“互联网+高效物流”的本质是基于互联网时代开放、共享、多赢的思维,通过运用大数据、云计算技术来整合社会上分散的物流资源,应对物流企业“小、散、弱”的现实基础实现了行业协同的智慧发展。

参考文献:

[1]《关于智慧物流发展的思考与建议》,何黎明,2016年10月,第一物流网;

[2]《徐州智慧物流发展定位及推广模式思考》,党建民、王晓珍,2012年02月,《淮海工学院学报》;

物联网发展起源篇8

[关键词]互联网+;物流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95-3283(2015)09-0074-02

[作者简介]李卫华(1982-),女,湖南张家界人,讲师,研究方向:物流管理。

“互联网+”战略是全国人大代表、腾讯董事会主席兼CEO马化腾2015年3月在全国两会上向人大提出的四个建议之一,马化腾解释说,“互联网+”战略就是利用互联网的平台,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在新的领域创造一种新的生态。通俗来说,“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是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

一、我国物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物流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最重要的现代服务业之一。经过 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和贸易大国,也成为了全球公认的物流大国,但并不是物流强国。总体来看,物流发展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物流增长方式相对粗放,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转型升级”。

(一)物流成本偏高

传统物流的商业模式是“货主物流商运营商信息部司机收货人”,从发货到收货环节多,信息不透明、渠道不畅、物流速度慢,导致司机、物流商、货主等参与者的成本层层叠加。2014年,全国社会物流总费用10.6万亿元,运输总费用就达5.6亿元,远远高于发达国家的水平。

(二)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不完善

我国物流发展呈现出分散、独自发展的态势,基础设施的配套性、兼容性较弱。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尚未完全形成,交通运输枢纽建设相对滞后,各种运输方式之间没有进行合理分工和有效衔接,运输方式之间信息不共享,沿海和内陆集疏运体系不配套,交通运输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不高;行业间、地区间缺乏有效的资源整合,重复建设情况屡见不鲜;一些物流需求不旺的地方盲目大量兴建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造成闲置,而物流需求旺盛的区域如北、上、广等省市的物流企业常常面临拿地困难;物流设施设的标准化程度低,很难通用。

(三)物流企业缺乏国际竞争力

目前,我国已与200 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起了贸易联系,但是我国物流业尚未形成与之相配的全球物流和供应链体系,国际市场份额很低,国际贸易所需的物流服务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跨国物流企业,我国物流企业缺乏国际竞争力。

(四)发展方式粗放

我国物流业在资源、能源、土地等方面的消耗较高,无效运输、不合理运输、包装浪费等问题严重;由于超载、超速造成的人身安全和货物损害事故经常发生,给企业和国家带来重大损失。

(五)创新能力弱

物流企业创新动力不足,研发投入少,商业模式创新、组织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滞后,尚未进入以创新引领发展的阶段。

二、物流业借助“互联网+”的发展策略

(一)借助“互联网+”推动物流信息个性化,挖掘新的利润空间

“互联网+”形势下,信息的价值需求将越来越趋于差异化,信息化从早期的能够实现管理透明化、资源透明化,发展到如今用“质”来满足差异化和客户的定制化。物流信息系统除了需要主动采集更多的信息,获得发展趋势的新变化外,还需要根据该变化,提供更加精准智能的选择。物流业可以充分发挥“互联网+”大数据的优势,整合数据资源,实现信息的精准推送,使得客户的“定制效率”得到极大提升,从而提高竞争力,挖掘新的利润空间。

(二)利用“互联网+”实现产业资源共享

一方面利用互联网平台化发展优势,在智能匹配、运营监控、仓间调配等各方面实现资源共享,将物联网、移动互联、智能交通、云计算、大数据等互联网基因注入物流产业领域,为服务提供商、内容服务商和用户提供货、油、路、胎、保、维、金融、生活、娱乐等多方面的服务;另一方面,要加强物流系统的标准化建设,通过参照国际标准,制定出合理的物流计量、技术及服务各项标准,淘汰落后的行业标准,对与实际不相符的标准加以修订,使物流业纳入统一、标准化的管理体系中,从而实现整个物流生态圈良好运作。

(三)抓住“互联网+”与“一带一路”机遇,融入国际大物流

物流业应利用“一带一路”战略提供的新机遇,借助“互联网+”,大力推进现代物流业的发展,适应“一带一路”战略的要求,快速融入国际大物流之中,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力,为中外企业提供优质良好的全程物流服务,以赢得更大的市场。

(四)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实现物流业可持续发展

政府部门要积极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在“互联网+”物流发展战略指导下,以构建高效环保、集散有序、功能齐全的综合现代物流体系为目标,科学系统地规划区域物流业的发展,从大物流的角度,大力整合物流资源,防止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可以根据各种运输方式的特点,建立由大中小型企业共同组成的配送中心,统筹考虑各交通干线和主要枢纽的规划,避免重复建设、发挥物流规模效益,鼓励物流低能耗运作模式,各地区的大物流集聚区之间实现联网互通,简化通关手续,尽量减轻对环境的影响,实现物流业可持续性发展。

(五)借助“互联网+”加快物流模块整合,提供新型服务

“互联网+”通过整合大量的信息,进行分类组合、区别服务,物流服务将从BtoC,从店到家,从家到个性,从个性反向倒逼物流的人力配置、流程设计、服务定位、管理规划。互联网将碎片化的物流需求以及非计划的物流需求进行匹配、优化、组合,通过模块设计,最终满足多元化的客户需求,这将创造大量的服务空间,通过整合资源,优化组合,衍生出新型服务,如物流金融、物流网上大宗交易、物流招投标服务、物流第三方网上支付服务、加盟服务等,物流业将获得更多的利润创造空间。

[参考文献]

[1]石艳丽.互联网经济背景下的中国物流发展分析[J].财经界,2015(9):18.

[2]杨洋用.“互联网思维”打造“升级版”物流[J].江南论坛,2014(7):33-34.

[3]李冰漪.聚焦电商与物流 共享互联网思维盛宴――记第四届中国电子商务与物流企业家年会[J].中国储运,2015(2):72-73.

上一篇:物联网的起源与发展范文 下一篇:消防检查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