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课程总结范文

时间:2023-02-27 19:20:42

物联网课程总结

物联网课程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物联网工程;实践;项目实施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7-0149-02

物联网是利用感知技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实现物物相连的网络。我国早在2006年的《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年)》[1]中就明确将物联网列为重点研究发展领域。为满足国家物联网新兴产业对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国内多所高校相继开设了物联网工程专业,探索创新的物联网人才培养模式。物联网工程实践教育是物联网工程专业整个培养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其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就业,开展创新有效的实践教育是物联网工程专业培养的重中之重。2012年以来,福州大学同福建新大陆集团成立了福州大学新大陆物联网学院,并创建了国内首个互动式校企合作物联网工程实验室。依托该实验室,福州大学同新大陆开展了校企深度合作,在实践教育上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促进了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水平的提高。

一、物联网工程实践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实践课程方向不够突出。物联网工程作为新兴的交叉型学科,涉及感知、通信、RFID、嵌入式等多项知识[2]。在实践教学环节上,如何针对物联网工程专业特色设立实践课程一直是物联网工程实践教学的难题。目前国内高校在物联网工程实践教育上也都在探索阶段,并无较多成功案例可以参考。由于实践教学课程通常会结合各专业理论课程设立,各专业课程又涉及多个学科,实践课程内容就变得分散,且容易与其他专业实践课程雷同,造成课程方向不突出与物联网专业培养方向脱节等问题。物联网工程实践教育方向应体现其综合性、交叉性和应用性等特点[3]。

2.实践课程脱离企业需求。物联网工程专业培养必须密切结合物联网产业发展需求,通过校企合作开展物联网工程实践教育。然而,目前很多高校虽然都与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但大部分缺乏沟通交流,未做深入合作教学。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也基本都是以参观为主[4],学生未能深入企业进行实地实践。另一方面,学生的校内实践教学也未能从企业的实际需求出发,甚至严重脱离企业需求。

3.实践课程教学模式单一。与传统专业不同,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实践教育应结合实际。物联网技术重在与传统工业、农业、制造业等方面M行结合提升传统行业竞争力。因此,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实践课程也应以此出发,充分结合传统行业。然而,目前大部分高校的物联网工程实践教育课程教学模式单一,仅完成课内的一些基础性小实验,实验内容与行业应用相差甚远。实践导师基本也都是校内导师,导师自身水平有限。学生实践后无法形成清晰的物联网专业认知。

二、福州大学新大陆校企合作物联网工程实践教育实施方法

1.校企共建物联网学院。2011年,在福建省省委、教育厅的关心支持下,福建新大陆集团公司同福州大学共同成立了福州大学物联网学院,共同培养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推动物联网产业发展,解决物联网应用人才极度匮乏的现状。作为全国物联网龙头企业,福建新大陆集团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物联网前沿领域核心技术,旗下新大陆教育公司专注于物联网人才培养、就业指导、专业建设等方面的工作。福州大学同新大陆共建物联网学院,通过在教学师资、实践实验、就业等方面的深度合作可以准确把握物联网专业培养方向,满足物联网行业需求。

2.校企共建物联网工程实验室。2015年年底,福州大学与新大陆集团共建福建省内首个“互动式”物联网工程实验室,涵盖农业、交通、物流、家居和医疗等多个物联网应用实例。该实验室突破了目前国内院校实验室依靠传统实验箱进行基础性实验的不足,将物联网技术与各行业应用直接结合,面向工程实际,突出物联网工程实践教育的综合性。通过该实验室,不仅可以使学生生动了解到物联网技术在各个行业的最新应用成果,学生还可以通过各实例平台可以进一步拓展实践,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完成相关创新应用,真正将自己的实践成果融入到该实验室中。

3.实践教育活动开展策略。物联网工程实验室的创建为学生提供了实践平台。但,如何在该实践平台上开展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实验室的作用是当前解决物联网工程实践教育最为重要的问题。福州大学新大陆物联网工程实验室采用以下方式确保实践教育活动的开展:(1)共建实践指导教师团队。如前所述,仅仅依靠校内教师进行实践教学容易导致学生实践能力与企业需求脱节。福州大学与新大陆充分发挥了各自的优势,共同组建了物联网工程实践指导教师团队。团队内成员包括福州大学物信学院物联网工程专业指导教师和新大陆集团企业研发工程师。企业研发工程师深度参与学生项目指导,通过远程沟通和现场指导为学生传授企业实际项目开发能力。(2)采用项目管理进行实践教学。在实践过程中,仅仅依靠几次课内实验是无法满足物联网工程实践需求的。为进一步使学生的实践能力与企业同步,实验室采用了项目管理的方式对实践教学过程进行管理。实践项目的教学过程包括:实践项目立项、学生调研、项目实施、实践项目总结等几个阶段,贯穿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整个过程。在实践项目立项阶段,校内、外指导教师共同选定实践课题,确定课题需求和任务以及学生的项目分组、分工和计划;在学生调研阶段,学生通过调研理解课题需求,学习相关知识,学生通过会议汇报调研情况,校内外指导教师进行现场点评;在项目实施阶段,学生按照项目分工和计划完成实践,实践过程中项目代码、文档严格按照企业标准完成,项目代码通过SVN上传管理,校内外导师通过SVN可随时查看学生项目完成情况,对学生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问题进行点评修订;在实践项目总结阶段,由学生按照项目组对完成的实践项目进行答辩,答辩专家由校内外指导教师组成。最后,根据项目实施过程表现和答辩结果,评选实践优秀的同学。(3)企业顶岗实习强化实践能力。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在校内采用项目管理的方式开展实践教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物联网工程实践能力。但与企业的实地工作依然存在差距。在校内实践完成的基础上,新大陆与福州大学进一步深度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直接进入企业从事物联网工程技术相关实习岗位,并在企业为学生配备指导教师进行一对一指导。经过校外企业实习后,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以和企业实现无缝对接,直接满足企业需求。

三、结束语

本文介绍了福州大学和新大陆校企深度合作物联网工程实践教育的开展情况。虽然经过几年的实践活动开展,已形成了相关经验和成果,但依然还有一些方面存在不足,比如实践成果在线分享与标准制定等。在物联网工程实践教育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实践成果对成果优秀的实践项目进行线上分享,建立校企共享资源库[5]。线上分享的内容包括项目要求、项目实施过程、实施结果等。另一方面,在实践教育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是不断总结,形成标准化的实践流程,包括实施过程中的文档、代码标准、代码管理、结果评定标准等等。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

[2]闫俊英.物联网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J].福建电脑,2014,(11):52-53.

[3]王志良,闫纪铮.普通高等学校物联网工程专业知识体系和课程规划[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

[4]朱军,熊聪聪,张贤坤.物联网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究[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4,(3):36-38.

[5]O海英,赵江招,夏要争.校企共建资源库建设初探[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10):175-175.

Abstract:The practice training method for the IOT Engineering is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the whole IOT Engineering training system. Innovated and effective practice training is significant for IOT Engineering training to mee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OT. Firstly,this paper analyses the main problems of the IOT practice training. Then,taking the Fuzhou University and Fujian Newland company cooperation as an example,the practice teaching method for the IOT Engineering with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is shown in details.

物联网课程总结范文第2篇

首先,从物联网的普及情况来看,物联网技术已经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因此,如何熟悉、认知和应用物联网,不仅成为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同时也是学生提高日常物联网产品应用能力的关键诉求。所以在实际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应该进一步加强对物联网相关知识的渗透、通过案例展示、实验体验等方式,进一步加大学生对物联网的了解和认知情况,并且介绍身边的物联网的产品的应用,进而提高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物联网产品和设备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其次,从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角度来看,结合身边实际、强调学生的学习体验,已经成为信息技术教学的根本方法。其中物联网教学活动就很好地把信息技术与具体的日常生活实践有效的结合在一起。通过试验、体验式教学的方式,让学生感知信息技术的具体内容,不仅丰富了信息技术教学的内容,同时也特别深化了物联网在学生心中的印象和兴趣体验。

二、体验式的物联网实践教学研究

(一)结合实践,挖掘物联网应用在物联网实践教学过程中,应该把学生的兴趣与具体的物联网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在具体的教学准备阶段,具有发现物联网应用的能力,及时了解身边的物联网应用,并且通过简化结构、提取核心的方式,尽量用简单的设备、简洁的结构来把物联网的应用转移到信息技术教学实验活动中去,把日常生活中的物联网应用转移到教学活动过程中,实现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与日常应用的有效结合。

(二)强调实践操作,强化物联网体验单单把日常的物联网应用转化到信息技术实验是不够的,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需要通过良好的实验过程设计,让学生进一步参与到具体的实验活动中来,让他们亲身感受到物联网的特性、应用以及功能;并且鼓励学生进一步了解、体验生活中的物联网应用,通过亲身体验的方式,强化物联网意识。

(三)详细剖析,总结结构模型在体验式物联网教学过程中,应该在学生体验的基础之上,进一步针对物联网的构成结构进行有序的剖析和讲解,让学生了解到物联网的内部构成以及各个模块所起到的作用。可以利用功能屏蔽法,屏蔽部分物联网模块,让学生体验整体设备在功能发生的变化,进而提高对物联网结构的了解和掌握。

(四)即时总结评价,提高学生认知在体验式的物联网教学过程中,要即时引导学生对物联网的知识进行总结,通过变体验、变总结、变应用的方式,让学生进一步总结物联网的功能、结构和应用环境。通过总结归纳的方式,把体验式的教学中的感官感受转化为系统的知识结构,实现对物联网的系统性认知。

(五)构建反馈机制,完善问题反馈在物联网教学中,教师应该及时地对学生的提出的教学问题进行反馈,并且通过引导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地寻找问题的答案,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创新解决的思维模式。通过体验式试验的方式,引导学生利用实验的方式来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和验证答案,把物联网教学从课本走到实际操作过程中。

(六)强化体验教学,引导学生感悟在物联网教学过程中,体验式教学是方法,不是目的,而是让学生通过体验式教学能够感悟其中的原理。因此在完成体验式教学后,教师应该进一步引导学生把体验到的原理平移到具体的生活实践过程中,感悟身边的物联网引用和基本原理,有效地提升学生对物联网引用的认知,进而达到提高日常物联网应用的认识和操作能力的教学目的。

三、结语

通过体验式学习信息技术课程能够更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鉴别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这些将为学生适应以后的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物联网课程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职业能力;高职;物联网项目综合实务;课程标准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2-0190-03

一、引言

2011年,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正式成立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2012年该专业成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按照《教育部、财政部关于确定“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的通知》(教高函[2010]27号)文件要求,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应着力推进办学体制机制创新,增强办学活力,以专业建设为核心,强化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带动本地区高等职业教育整体水平提升。高职专业建设的理念最终要通过课程来实现,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水平,是衡量专业建设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同时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由此可见,高职的课程标准建设是课程建设的关键,是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带动本地区高等职业教育整体水平提升的一项重要任务。“物联网项目综合实务”课程作为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在大三学年第一期开设,是重要的岗位能力课程,是对前序课程的综合运用,也是对毕业生职业能力的提升。该课程首次在全国开设,具有较强的探索性。

二、物联网项目综合实务课程标准制定原则

1.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融入职业标准。课程面向学校所在区域培养物联网技术专业群应用型人才,在课程标准建设中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紧紧围绕学生未来的职业岗位,着眼于从事具体职业岗位工作所需的核心职业能力,根据能力要求来设计具体课程内容,保证教学内容与岗位核心能力的要求相吻。同时课程以项目为依托导向、采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保证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标准与课程标准全面接轨。

2.基于工作过程,突出工学结合。课程开发要基于工作过程,充分体现工学结合的特点,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载体来实施课程整体设计。

3.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企业合作进行课程及课程标准的开发,根据企业实际需求,制定课程教学内容,从而保证培养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的质量。

4.立足现实,保证可实施性。课程标准开发立足专业基础、实训条件和教学团队力量,确保课程的可实施性。

三、课程标准开发流程

为保证课程标准科学和有效,需要对开发过程进行控制,课程标准开发的控制流程如下:市场需求调研岗位分析工作任务分析职业能力要求分析课程标准编写课程标准审核课程标准修订。在课程标准开发过程中,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办学单位开展调研合作,始终遵循课程标准制定原则和课程标准开发流程。

四、物联网项目综合实务课程标准

物联网项目综合实务的课程标准基本框架构成如下:课程定位、课程目标、课程设计思路、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考核评价、课程实施等。

1.课程定位。本课程是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岗位能力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物联网项目建设相关岗位所需的基本概念和工程管理基础知识,能够根据客户需求编写物联网项目设计方案,能够进行物联网设备的选型和采购,能够完成物联网工程施工和调试,能够完成对物联网项目的功能测试,能够进行系统故障判断与维修,为将来从事物联网工程项目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课程学习后应达到“物联网应用工程师”资格证书的基本要求。物联网是一个综合的领域,所涉及的行业种类繁多,确定课程建设的方向尤为重要,基于物联网应用领域和学院基础的分析,我们选取了智能家居这个行业作为本课程的建设内容落脚点。课程以一个真实的智能家居系统项目入手,按照物联网项目的建设进度流程,依次引入物联网项目的立项,物联网设备或产品的采购,物联网设备的安装,物联网设备的调试,物联网系统的维护和管理等几个工作任务。

2.课程目标。总体目标面向物联网应用系统集成和调试工程师、物联网设备销售经理工程师、物联网设备安装工程师、物联网项目运营师、物联网高级监理师等工作岗位,针对“智能家居”物联网工程项目的项目设计、设备选型与采购、设备安装与调试、系统维护等典型工作任务,着力培养学生物联网工程项目相关岗位的职业能力,培养正确的工作态度,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课程目标分为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素质培养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物联网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熟悉物联网工程项目各个阶段的特点及任务,了解物联网工程项目产品选型与采购的相关知识,熟悉物联网工程项目的安装调试和运行维护方法,了解施工图的识读方法。(2)技能目标。①能够根据客户需求和现场勘测设计项目方案;②能够进行物联网设备的选型;③能够根据需求进行设备的采购;④能够根据相关的技术标准在工程现场对设备进行安装;⑤能够对设备进行调试,对一般故障进行现场排查与处理;⑥能够根据设计方案和验收标准对工程进行测试和验收;⑦能够根据工程图纸指导施工;⑧能够使用相关软硬件设备和工具对系统运行状态进行检测与维护;⑨对物联网系统的日常数据进行统计与汇总,并能根据数据判断物联网项目的运行状态。(3)素质养成目标。国家教育部在教高[2006]16号文件中指出,高职的培养目标规定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因此在注重培养职业技能的同时,还应该注重职业素质的培养。因此课程的素质目标确定为:良好的精神状态和乐观进取的工作生活态度,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敬业精神、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意识,永不满足的创新精神以及良好的自我身心调控能力等。

3.课程内容。课程在内容设计方面突出体现职业能力培养,紧紧围绕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来选择课程内容,从“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出发,打破传统的知识传授方式,以“项目”为主线,构建工作情景。课程内容以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新技术体验中心(别墅)智能家居项目案例构建了七个项目,分别是:项目一智能家居项目建设方案、项目二照明项目、项目三智慧家电项目、项目四智慧安防项目、项目五智慧监控项目、项目六智慧门禁系统和智能家居管理项目。课程内容的每一个项目又有具体要求,表1是项目二智慧照明项目的具体实施要求。表1教学活动的设计既有利于教师教学的实施,具有切实的指导作用,同时有利于学生培养各种职业能力。

4.课程的教学评价。由于是任务引领下的学习方式,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知识和职业技能,所以考核必须结合课程的授课特点,变一次性考核为过程考核,即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考察学生。总评成绩由课堂表现、项目实操、项目报告和理论考试综合构成。具体考核内容和权重分配见下页表2。

以上各项独立评分,按比例记入课程总成绩,对考核结果及时进行统计分析。

5.课程建设的保障。①教材及教学方法。通过文献检索和调研,目前本课程没有现成的实例可以借鉴,需要根据市场调研、企业调研和参考相关资料编写教材。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北京凌阳爱普科技有限公司和北京中讯威易科技有限公司的工程师给予了指导建议,并参与了部分内容的编写。本课程授课时要注意理论和实际有机结合,采取一体化教学方法,在智能家居实训室和智能家居体验中心的环境中让学生融入工作情景。同时还可以带学生体验物联网实训基地的煤矿人员定位系统及不停车系统,带领学生分析讨论。教师在授课时应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主学习,多采取分组布置任务、小组讨论、任务驱动等教学手段,教师的任务主要是归纳、总结,知识的系统讲解。②教师。教师需要通过自身的学习和培训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可通过与物联网企业的合作、实习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由于课程的工程性较强,课程内由企业工程师现场讲解设备的安装和调试的相关知识。企业工程师授课学时数不少于课程总学时的50%,企业工程师授课时校内教师作为助理,从而保证课程效果。③智能家居综合实训基地。作为课程实施的有力保障,智能家居综合实训基地分为智能家居实训室和智能家居体验中心两部分。智能家居实训室拥有9套物联网工程实训平台,采用结构化实训架作为实训项目的“柔性工位”,实验所用产品均接近实际应用系统,能够组建具有行业特色的物联网工程实训项目,确保学生可利用智能家居实训室设备搭建真实物联网项目。智能家居展示体验中心是一套两居室的样板房,完全按照实际的家居环境设计,智能家居体验中心将当前热门和最有市场潜力的智能家居产品方案引进实训基地,为高校师生接触和研究当前先进技术搭建桥梁,让学生了解所学习的专业知识在实际工程项目中的应用。

五、总结

提出了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物联网项目综合实务课程标准开发方案。该方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由于物联网专业开设时间不长,在课程建设方面还有很多问题,如师资问题、教材问题等还需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杨喜林.浅谈高职院校物联网专业校企合作模式课程建设[J].中国电子商务,2012,(7).

[2]肖俊华,尹高飞.国家骨干高职院校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建设探索[J].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12,(12).

[3]王雨华.关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建设的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2011,(13).

[4]赵白云.基于能力与素质培养一体化的高职数学课程教学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2011,(32).

[5]柯强.物联网专业课程建设探讨[J].物联网技术,2012,(2).

[6]谢昌荣,李菊英.高职物联网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研究[J].物联网技术,2013,(9).

基金项目: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校企合作《物联网项目综合实务》课程的课程资源开发,项目编号YS20130102)。

物联网课程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运输管理实务;课程设计;物联网;物流管理

物流运输领域是物联网技术应用较早的领域之一,主要应用在特种货物运输领域。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对物流运输管理将产生巨大影响。基于物联网的运输人才与岗位需求也会发生变化,“运输管理实务”课程作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最重要的核心技术课程,物联网背景下的课程设计也将随之调整。

1物联网技术对物流运输管理的影响

RFID技术、GPS技术、智能机器人等较成熟的物联网技术在五种传统的运输方式中都有应用,特种货物运输中应用最多。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例如:从整体上优化运输管理的流程,提高运输环节的自动化程度;改善运输信息的传递,实现运输管理的透明化,提高货物运输效率;实时监控和跟踪车辆与货物信息,确保车货安全,降低运输风险;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规模效益,降低运输成本。当然,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也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比如物联网设备和技术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企业信息和网络的安全问题,物联网技术的标准问题等。

2基于物联网的物流运输人才和岗位能力需求

传统的运输操作和管理流程、方法、操作要点等将不能适应物联网背景下物流运输行业的发展。现有的物流运输人才和岗位能力需求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经过笔者大量调查,我国高职高专物流运输人才大致包括基础操作岗位(业务员层次)、基础管理岗位(项目经理层次)、运输管理岗位(高级项目经理层次)三个不同层级的岗位需求。这些不同层次的岗位能力需求和传统的岗位能力需求大致相当,但需要融入物联网的元素进来。简单地说,基于物联网的物流运输人才和岗位能力要求,就是在传统的运输操作和管理能力的基础上,还需具备物联网和互联网的思维,了解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最新技术的发展状况,以及思考如何在自己工作的领域上应用,具备物联网技术相关知识和技能。例如:了解运输领域常用的物联网感知技术(如RFID技术)、网络通信与网络技术(如3G技术)和智能技术(如数据挖掘技术);能够在确保物联网相关设施和设备正常使用的情况下,对物联网背景下的运输作业流程进行管理和优化,顺利高效完成运输管理各环节任务。

3基于物联网的“运输管理实务”课程设计

3.1校企融合的“运输管理实务”的系统化课程模式

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运输管理实务”课程一直采用的是基于校企融合的系统化课程模式。该模式有两个关键点:第一,校企融合。包括课程定位与企业岗位融合、课程内容与工作内容融合、学校教师与企业教师融合、课程的评价与企业标准融合。第二,系统化课程模式。根据运输领域中各种运输业务之间的难易程度和递进关系,打破传统按照运输方式划分教学模块的思路,按照一个运输人员从初学者—能手—专家的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在学习任务的难度、复杂度、广度和深度方面逐渐递增,体现从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一种课程模式。在物联网背景下,该课程模式保持不变,结合“运输管理实务”课程的主要学习任务,将物联网技术的简单认知和基本应用知识等系统化融入课程项目任务学习中去。

3.2基于物联网的“运输管理实务”课程定位

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经过企业调研、实践专家研讨和往届毕业生访谈,结合高职学生的性格、基础、特点、就业规律和学院所处的区位特征,结合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基于物流职业岗位层级的校企融合三环渐进模式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将“运输管理实务”定位课程定位于培养在物联网背景下,在第一线从事运输调配(运输调度及运输主管)的高技能人才。该岗位的主要工作包括:第一,了解基于物联网背景的运输行业的总体情况;第二,进行物联网环境下具体运输业务的操作;第三,进行简单的基于物联网的运输决策与规划。

3.3基于物联网的“运输管理实务”课程目标和设计思路

本课程目标的确定遵循三个原则:课程目标结合专业体系的定位与企业要求;课程目标的描述上要体现综合职业能力;课程目标适当高于企业要求,以培养可持续发展能力。基于物联网的“运输管理实务”课程目标除了该课程原有的保证货物安全、选择合理运输方式、运输工具、运输路线、处理各种具体运输业务、正确核算运费、处理运输事故与纠纷、统计运输数据、设计运输方案等11个能力目标外,还要求学生掌握物联网背景下各种运输流程的变化和处理办法,结合物联网技术进行最优运输方案的设计,运用物联网技术进行各种运输操作和管理,运输物联网技术来保证货物安全。在课程设计时,严格遵循“调研典型工作岗位的要求和内容—根据岗位要求确定课程学习目标—对岗位工作内容进行由简单到复杂进行排序—将工作内容整合成学习内容”的过程。

3.4基于物联网的“运输管理实务”课程内容

物联网背景下“运输管理实务”课程内容以完整的工作过程为载体、遵循学习者的认知规律、学习内容适当高于工作内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每个完整的学习任务具有共同的业务流程、注意与其他课程的衔接、课程目标与学习内容的融合等原则来确定。将典型的工作内容转化为学习任务。如下表所示。在进行具体学习任务设计时要考虑学生的基础、每个任务的学习目标、需要的知识含量。

3.5基于物联网的“运输管理实务”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教学方法与手段方面,“运输管理实务”课程为了实现实践与理论融合,真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采取了项目任务驱动模式,从任务导入(采用问题引导法、角色扮演法、影视放映法、案例导入法等)—知识点输入(采用教师讲授法、问题引导法、伙伴学习法等)—解决项目任务问题(采用小组讨论法、头脑风暴法、模拟实践法、辩论法等)—师生检查(采用伙伴学习法、教师讲授法、小组展示法等)—师生评价(采用小组讨论法、教师讲授法、问卷调查法、闪光灯法)—师生反思(采用教师讲授法、自我总结法)。反思环节尤为重要,让学生通过深入的反思和总结,掌握每一个学习任务的关键点,掌握该课程学习的重点,把握学习和认知的规律,让学生获得学习过程的迁移。

3.6基于物联网的“运输管理实务”课程评价

本课程结合物联网背景下运输管理实际工作的要求进行课程评价,评价方案体现评价内容结合课程目标、评价主体多样化、评价对象可视化、评价内容综合化、评价标准企业化、课程考核方法过程化。“运输管理实务”总成绩包括三部分:第一,项目成绩(主要包括出勤成绩、平时表现、调研报告、模拟操作记录、学习工作页、运输方案、汇报材料等)占60%。其中,六个学习任务按照难易程度,比例分别为10%、10%、20%、10%、20%、30%。每个学习任务的成绩按照组间评价、组内评价、教师评价及通用能力评价四个方面进行评分。第二,期中考核(采用期中课业或期中考试的方式)占10%。第三,期末考核(采用期末课业或期末考试的方式)占30%。

4结论

物联网技术在物流运输领域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物流运输人才需求和岗位能力要求也将发生巨大的变化,“运输管理实务”作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最重要的核心课程,其课程模式、课程定位、课程目标和设计思路、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都应该结合物联网技术应用这个大背景,本文只是初步探讨,在具体内容设计和课堂实施上还需要进行深入探讨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阙丽娟.物联网技术在物流运输领域的应用及对策分析[J].现代商业,2016(9):14-16.

[2]阙丽娟.基于校企融合的《运输管理实务》系统化课程设计与评价研究[J].物流技术,2012(11):472-474.

[3]欧盟Asia-Link项目“关于课程开发的课程设计”课题组.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5-27.

物联网课程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物联网;课程性质;教学的开发思路;教学内容和要求;课程考核

1课程性质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涉及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传感器技术等多种技术领域,因此本课程是一门理论综合性高,应用实践性强的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实践,旨在使学生了解WSN和ZigBee协议规范的基础知识,为进行ZigBee项目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

2课程设计理念

在本课程教学设计过程中,遵循“项目为载体,模块递进”的原则,在夯实学生WSN和ZigBee协议理论基础的同时,培养学生对ZigBee技术的应用能力,并引进ZigBee项目,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充分体现WSN的教学实践。将专业教学过程,技能训练过程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地提高课程教学的实践性、开发性和有效性。

3课程开发思路

本课程的教学过程要实现课堂案例教学和实践任务导向教学相结合,将项目式案例引入课堂教学,以真实项目为对象进行工作导向组织教学,从教学过程和形式上体现“学”和“做”的紧密结合。课程模拟完成企业“项目任务”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通过问题、项目导入(实践)学生思考、分析、回答、教师评议、总结(理论)扩展应用(实践)的方式进行,使授课内容与工作实际紧密结合[2]。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并且进行过程性评价,教会学生怎样应付大量的信息,引导学生如何在实践中发现新知识,掌握新内容。教师要成为教学策划和导演,在教学过程中起指导作用[3]。

4课程目标

本课程的项目强调从学生的学习和认知水平出发,通过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边讲边学、边学边做、做中学、学中做,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具有嵌入式系统开发、程序设计的管理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高技能型物联网专门人才,以适应市场对物联网人才的需求[4]。

5课程内容和要求

本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4大模块:无线传感器网络、无线片上系统、ZigBee网络协议、TIZ-Stack协议栈的使用,具体要求如表1所示。

6课程考核

本课程的考核采用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的方法。过程考核根据课堂提问、课堂练习、课后作业和学习态度而定,是形成性考核;结果考核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定。本课程对各学习模块的考核标准如下文所示。6.1无线传感器网络能够阐述WSN的特点、体系结构和关键技术。6.2无线片上系统(1)会对芯片GPIO相关寄存器进行配置。(2)根据开关Led的原理,会设置Led驱动。(3)会切换时钟源来控制时钟频率。(4)能够设置外部中断相关寄存器。(5)会使用串口通信收发字符串。(6)能够获取片内温度传感器的温度值,并能通过串口发送到上位机。(7)会根据定时器中断配置步骤来会配置T1寄存器,完成T1中断程序。(8)会设置睡眠定时器的定时间隔,会设置系统功耗模式。本课程的教学不是单一机械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也不是一种向学生灌输式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一种启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学习、总结、体会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参考文献]

[1]谢金龙,邓人铭.物联网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与应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6.

[2]桂小林.物联网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0(16):1-3.

[3]李强.浅谈我国高校物联网专业教学模式创新[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0(2):30-35.

[4]施炯,杨亚萍,梁丰.“物联网工程导论”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28):106-107.

[5]王志良,石志国.物联网工程导论[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

物联网课程总结范文第6篇

关键词:物联网;物联网工程导论;教学方法

作者简介:吴韶波(1970-),女,江苏常熟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副教授;文江川(1977-),男,江西永新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讲师。(北京 100101)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信息科技大学重点教改项目(项目编号:2012JGZD0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2-0111-01

导论课程是为了帮助刚刚进入大学的新生,在进行专业知识学习之前,使其了解所学专业、解读所就读的专业是什么,包括哪些专业课程、如何学习和运用专业知识、就业及考研去向等方面的问题,帮助其顺利完成学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目的在于通过导论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所学习的专业有整体认识,对专业技术领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明确各门专业课之间的联系,为学生后续四年的知识学习、能力提高、素质培养以及毕业后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或经营管理等工作打下坚实基础,是培养学生专业兴趣、激发学习的动力、引导学习的方法、规划学习计划和未来就业十分有效的方式和重要的手段。

一、导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物联网工程专业是自2010年才陆续开设的新专业,涉及多领域技术,学科交叉,具有深厚的理论与广泛的实践相结合的特征。“物联网工程导论”是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入门课程,从物联网的应用、技术、服务、知识体系等角度阐述本专业包括的内容。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存在着以下问题:

1.课程内容多,技术广,综合性强

物联网被誉为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涉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自动化、智能科学与技术等多领域、综合叉学科,被广泛应用于智能交通、智慧城市、智慧医疗、工业监测、物流等方面。由于物联网工程专业的教学内容涉及内容多,技术广,对教学内容的有效综合和整体优化势在必行。

2.学生有兴趣,热情高,基础缺乏

“物联网工程导论”课程在大学一年级新生入学后开设,学生对新知识、新技术具有强烈的好奇心。通过对北京信息科技大学2013级物联网工程专业新生进行统计,96.8%的学生对物联网技术有前期调研,但对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具体教学内容了解较少,实践动手能力普遍欠缺。教师综合运用教学手段,突出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知识脉络,引导学生采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开展专业课程的学习,培养其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将为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3.专业领域新,对师资队伍要求高

物联网技术作为新兴的研究领域,高校在新办物联网工程专业的过程中存在着涉及的专业知识广,交叉性强;课程体系尚处在摸索阶段,有待不断完善;学科建设不成熟;全面掌握物联网技术实践教学的师资队伍严重缺乏等问题。这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需不断更新专业认知,扩充知识结构,并加强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4.教学方法单一,考评方式片面

“物联网工程导论”课程涉及知识内容丰富,对各部分知识点的要求掌握的程度各不相同。导论课程面向一年级新生开设,学生的基础和知识掌握程度参差不齐,若采用单一授课的方式,可能达不到预期教学效果。再者,若考评只采用传统的“期末考试成绩+平时成绩”进行考量的方式,很难全面体现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相关能力的提高,或将束缚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对后续课程产生为难情绪或消极的负面影响,甚至厌学。

二、导论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

针对以上在“物联网工程导论”课程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物联网技术本身特点以及物联网专业新生特点进行分析总结和实际授课情况,建议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

1.解析专业知识框架,优化教学内容

“物联网工程导论”课程应从宏观上介绍了物联网工程领域的相关知识内容,综合性较强。通过对物联网基本概念、知识体系进行整体介绍,使学生既对涉及到的广泛技术有了解、有兴趣,又不会被庞大的众多学科内容吓倒,形成对“物联网工程”基本模型和基本问题的初步且宏观的科学认识。目前,绝大多数的物联网导论书籍对于物联网专有的RFID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以及M2M等技术介绍比较详细,其他必须的计算机、通信和控制方面的内容则很少提及。因此,应贯穿“全局指导局部”的方针构建基本知识框架,对教学内容进行整体的优化,保证后续教学能围绕物联网的需求进行;剖析物联网技术与相关学科之间相互交叉、互相作用、互相促进的关系,引导学生采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开展专业课程的学习,强调基础知识,注重技术应用,让学生了解物联网技术发展的前沿技术和巨大的创新机遇以及极其广阔的发展空间。

2.教学方式多样化,鼓励创新思维

物联网技术发展迅速,正不断应用于很多领域中,因此,导论课程的教学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融于整个授课过程中。

作为实践性很强的工科学科,感性认识可以加深对物联网工程理论知识的理解。采用案例式教学,如:在介绍物联网与传感器采集数据的关系时,教室可以带领学生参观智能家居的样板间,让学生亲身感受如何采集温度、湿度、光照等信息,如何传输这些数据并对家电进一步控制。也可以综合考虑课程侧重内容以及学生的兴趣点,归纳提炼出研究的方向,采用研究式教学,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对比分析等方式来解决问题和提出自己的想法,以达到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的目的。最后,课程也可以不局限于课内教学,教师可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进行教学辅助,突破传统导论课教学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局限性。

3.强化实践教学,紧跟领域前沿研究新技术

“物联网工程导论”课程内容多,除了介绍计算机、电子、通信、控制等有关专业基础外,还涉及到大量全新而复杂的新技术。对于刚进入该专业的新生来说,从书本中很难明确自己今后的学习和研究方向,也很难将抽象的书面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因此,教师应适当辅以实践教学环节,并通过参观与专业相关的实验室、物联网应用样板间、开展物联网技术现场教学与实践活动,拉近学生与物联网技术应用之间的距离。注重实际应用,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让学生既能提升对课程的兴趣,又可及时掌握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这样有利于学生从技术层面整体把握物联网,对其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理解起到较好的引导作用。通过进入实验室体验学术研究的过程,也能激发学生对高水平研究与应用的热情。

4.建立综合考评体系,考评方式全面灵活

导论课程的考评可分为期末考试、实践报告、研究报告等多个组成部分。期末考试可采用开卷形式,基于课程内容涉及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进行测试,同时也避免了学生死记硬背。研究报告可以小组形式进行提交,根据选定的研究方向从查阅文献、自主思考、组织讨论到形成结果、汇报总结,明确小组中每名学生的工作与贡献。实践报告指学生通过参观与实践,对物联网新技术应用的进一步理解,包括基本的原理、实践操作、方案改进等,培养学生系统获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扩展知识面,鼓励创新思维。

三、结束语

“物联网工程导论”课程肩负着引导物联网工程专业新生了解专业技术发展,激发专业课程学习兴趣,掌握自主获取知识方法,引导正确学习方法的重任。本文首先根据物联网技术及专业新生的特点,讨论了“物联网工程导论”教学中存在的若干问题,从教学模式、实践教学、考评机制等三个方面给出了对于本课程教学的有关新思考,力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后续课程的学习,培养出具有自主学习、创新思维和较强实践能力的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邱秧琼,宋扬,顾征,等.工程导论:工科大学生的必修课[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1).

[2]李锋,金朝永,温洁嫦.成功的专业导论课程设计与教学模式的思考[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S1).

[3]房彩丽,丁文珂.“计算机导论”课程教学方法的思考与探讨[J].计算机教育,2009,(10):83-84,138.

物联网课程总结范文第7篇

关键词 物联网导论 课程改革 过程化考核 实践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11.028

Introduction to Networking Technology Process

and Practice-oriented Reform

WANG Juan, ZHANG Luqiao

(College of Information Security Engineering, Chengdu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hengdu, Sichuan 610225)

Abstract Things technology introduction course as the first basic course of things engineering students contact with, and it is important for students to build things technical framework and application process, it is the necessary foundation for subsequent courses undertaken. But found in the actual teaching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s can not meet Things interdisciplinary technical point complex features. Based on the study of the domestic counterparts reform experience, we propose a process and practice of Things technology introductory courses reform program, the practice of data to prove that the method operability achieved the desired results.

Key words Introduction of Things; course reform; process assessment; practice teaching

1 问题与研究现状

1.1 研究对象

作为“智慧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物联网技术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为适应这种发展趋势,培养社会所需的具有综合能力的物联网工程人才,教育部在2010年将“物联网工程”设置为独立的一个专业。

物联网技术导论作为物联网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是物联网专业学生接触的第一门专业课程。主要讲授物联网从感知层,传输层,数据处理层到应用层的整体技术流程,以及每层的关键核心技术,对学生建立正确的专业概念,整体的专业技术框架有重要意义。

1.2 实践教学中的现有问题

目前对物联网技术导论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是以讲授为主,平时留有课后作业,课程考核方式以期末闭卷考试为主,期末卷面成绩占总评成绩的70%。该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以下问题:(1)单一讲授的教学模式不能适应物联网多学科交叉、密切联系行业的特点。学生反映物联网涉及学科非常多,仅每个学科简单理论概念的讲解,就已经非常庞杂,学生很难把握其脉络。且现有技术的应用与行业背景密切联系,单纯的理论讲授效果不佳。反映在课堂提问中学生往往答非所问,或者完全无法理解题目意思。(2)一考定论,平时不学,考前突击现象突出。但是由于知识点繁杂,突击背诵效率不高,且不及格率较高。(3)死记硬背现象突出,对技术理解不深。对于物联网产业环境和应用流程的理解和技术在应用中的创新上,有的教学方法和教材均不能提供有效的支撑。在平时的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对死记硬背的技术点掌握得尚可,但是碰到综合应用题,大部分同学就不知所措。

面对以上主要问题,现有的物联网技术导论课程教学方法和思想必须改变。否则,不光是导论课应有的目的不能达到,还直接影响后续物联网专业课程的教学。

1.3 国内研究现状

目前对物联网技术导论课程的改革成果总体来说并不多,公开文献较少,这与物联网工程本身是新专业,物联网导论课程本身涉及技术较多,知识体系复杂都有关系。已有的一些改革方案如下:

文献[1]提出物联网导论的课堂要引入启发式教学法,即将课程内容归纳提炼,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其次,采用案例式教学法,把生活中物联网的实际应用案例渗透到整个教学内容中。还强调应用交互式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教学环境辅助教学,例如播放物联网相关理论与技术相关视频和短片,加强互动,提高学习兴趣,拓展知识面。

文献[2]提出适当增删教学内容,讲授内容忌深、忌细,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法,促进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文献[3]提出改进课程大纲设计、提升教师能力、改进教学资源等多个方面,以提升物联网导论课的教学质量。

文献[2]与文献[3]所提措施,对物联网技术导论课和其他课程都适用。实际上,在已进行的几届学生的教学中,我们已经使用过上述方法,事实证明,此类广泛适用于一般课程的方法并不能解决物联网技术导论课程中的具体问题。而文献[2]所提改进课程大纲、教学资源等,其实是涉及到物联网技术体系架构的问题,已经有教育部牵头的教学指导组在负责梳理,本文暂不讨论。

文献[1]提出了一些比较具有操作性的课程教学方法,总结起来就是提问启发,案例讲解,多媒体互动教学。实际上我们在授课的时候已经使用了这些方法,但是教学效果仍然不够理想。例如:提问启发,如果问题简单,学生还基本能够回答,如果问题真的是启发式问题,而且是书上和网上都查不到现成答案的问题,则大部分学生表现出完全没有思路,更不要说回答问题。案例和多媒体互动在本校理工类课程中的使用也已十分广泛,物联网技术导论课程也不例外。上课过程中也给同学们播放了相关视频短片,行业应用短片,对比没有播放这些案例的情况,学生的理解程度确实有所提高,但是提高幅度也比较有限。如果是跟播放视频直接相关的设计类问题,学生根据视频还能回答部分内容,但是要求学生从该视频的技术方案做延伸,更换应用场景,则大部分学生又非常茫然。例如:课程中有播放精细化农业的相关技术解决方案,从感知、传输到最后数据处理与反馈服务都做了说明。学生观看后,如果问该应用领域问题,比如前端要用什么传感器,部署在哪里,学生还能回答。但是,要学生变化技术的应用场景,将技术应用在另一森林防火场景中时,部分学生还能把类似要用的传感器列举出来,但是不知如何部署。这说明要加深学生对物联网知识体系的理解程度,仅靠观看案例、提问启发是不够的,物联网技术导论课程的教学改革还需要进一步深入。

2 过程与实践化的课程改革方法

2.1 原因分析

根据课下座谈,统计课程出勤率,考试通过率等方式获取的信息,我们认为影响学习效果的主要原因有二:其一,理论和实践相脱节,虽然已经用案例视频,多媒体互动等教学方式,但明显还不足以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其二,虽然有课程作业,平时提问和抽查,但是平时努力学习的学生仍然只占少数,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针对这两个主要问题,我们提出过程与实践化课程教学改革方法。

2.2 方法的具体内容

对学习自觉性强的学生,提供多种课外实践参观机会,帮助学生理解技术在实际中的应用,理论与实践融合;对学习自觉性差的同学,采用过程化考试方法,督促其平时努力学习。

(1)实践化教学:物联网是多交叉学科,知识点非常多,光靠课堂教学肯定不能尽善尽美,所以要加入实践教学环节。

①在课外布置思考与设计题目,指导学生自学,并自主解答问题、动手设计简单的物联网应用。如果有较为优秀的学生,让其在课堂上讲解自己的设计方案。

②建立完善的课程考核体系,增加实践能力考核环节。将作业、演讲、课外参加的比赛情况等都当作考核方式,按合理比例计入总评成绩。改变以往期末卷面考试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

③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建立物联网实训实验室,并配备相应的器材等。我们与四川省成都市物联网产业联盟形成良好合作关系,借他们的物联网技术展示厅让学生实地了解物联网技术及其应用。

(2)过程化考核:以上考核方式加上学院的过程化考试系统,分阶段进行上机考试,最大程度避免一考定论、突击应付等不合理现象。目前的具体操作是:当讲完一阶段(感知,传输,处理)即上机考试本阶段技术要点,成绩以比例计入总分,最后课程完结还有一次总体性考试,4次考试成绩的加权总和才是本门课程的考试成绩,并算上平时作业、提问等平时成绩作为最后总评成绩。这样一来,12周课程,每隔三周就有一次阶段考试,加上平时的抽查与作业,有效督促了学生的平时学习。

2.3 方法实施的效果

2011年本学院设定物联网专业,2012年开始开设物联网技术导论课程,2013年进入实践化教学,14年引入过程化考核,图1显示了历年课程的考试情况,以60分以下为不及格,80分以上为良好。图1很清楚的显示,刚开始时物联网技术课程的不及格率高达约30%,后来引入实践化教学后下降至12%,到最后引入过程化考核后直接下降到7%左右,而良好率逐年上升,连续2年保持在70%左右,达到了改革的目的。

3 总结与展望

经过四年物联网技术导论课程的教学实践,提出了物联网技术导论课的过程与实践化改革方案,从理论联系实践的角度,帮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单个技术在物联网应用流程中的作用与在技术框架内的位置。并用作业、抽查、过程化考核,督促了学生的平时学习。实际的考试成绩反映该方案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最后,在和后继课程老师的交流中,发现导论课对技术框架的讲解和物联网应用解决方案的设计要强加,否则学生在学习后继课程中会陷入具体技术问题,而忽略整体应用,导致技术路线不清,不知道自己应该深入学习哪些知识。

参考文献

[1] 周璀.《物联网概论》课程教学改革与研究.科技教育,2013:35,198.

[2] 章冲.物联网工程导论教学初探.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13,248,250.

物联网课程总结范文第8篇

关键词:项目驱动;嵌入式系统;物联网;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24-0101-02

随着现代电子制造水平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嵌入式系统已经成为汽车电子、家电控制和消费类电子等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硬件部分体积小、价格便宜、集成度高,并且软硬件都可以进行“按需定制”可裁剪,嵌入式系统有着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

同时嵌入式系统中的无线通信技术、传感器技术和自动化系统控制技术的日益成熟,把传感器得到的各种数据,通过互联网的手段传输出去,使得世界的联系从人与人的联系,逐步转变成物与人的联系,物与物的联系;使得现实世界与信息网络更加的紧密结合。通过物联网项目的开发,更好的促进嵌入式系统作为物联网项目的载体的教学和改革工作。

1嵌入式系统教学的现状

关于嵌入式系统教学过程中的课程定位、相关先导课程与基础知识的准备、教学内容(包括硬件平台和软件平台)的选择、实践教学与实践环节组织等问题,在目前,仍然存在争论和探索。本环节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嵌入式系统的课程定位

由于各个院校对于嵌入式系统的课程定位的不同,不同的院校对于本课程的应用方向也不同。有的院校更加侧重于底层硬件和系统文件的裁剪,偏向于基于单片机的应用;有的院校更加侧重于嵌入式系统的应用,偏向于软件开发与调试。

2)嵌入式系统教学的先导课程

基于上述不同院校之间课程定位的不同,嵌入式系统课程的先导课程也有所不同,针对偏硬件设计方向的,硬件电路设计作为重点。针对偏软件设计方向的,则是把程序设计语言作为重点。

3)嵌入式系统教学的学时分配

不同院校的不同专业对于嵌入式系统课程的要求不同,有的专业是作为专业核心类课程,有的专业是作为专业通识类课程,有的专业是作为专业选修类课程。因此,对于嵌入式系统教学的学时,有着很大的不同。

4)嵌入式系统教学内容的选择

嵌入式系统课程由于对前期课程的要求较高,同时现有教学内容中,理论偏多,各种概念和模型较难理解,学生动手去实践相对较少,学生学习起来非常抽象和枯燥,无法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结构,缺乏直观性,因此学生学习积极性会随着课程的深入,逐步降低。

同时嵌入式系统教学需结合教学平台设备来进行开展。在现有市场上,嵌入式系统教学平台种类繁多,并且配套的软件操作系统也有所不同,不同院校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选择。

2嵌入式系统教学组织

根据本学院“5-3-3”课程体系构建的思想,再结合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地方经济具体特点的基础上,以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CDIO工程教育模式为思路,将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贯穿在整个课程体系之中,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结合物联网的发展,在不同的行业、企业及应用背景下,将物联网的项目案例,和嵌入式系统的课程体系融会贯通,强调职业教育教学行动的过程属性,将典型物联网产品设计案例引入到教学中并进行重构,编排模块化课程教学内容,组织教学过程。使得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不仅能了解嵌入式系统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同时能对嵌入式系统中的ARM体系结构、ARM指令系统进行应用,选择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根据不同的需求进行相应的裁剪、交叉编译开发和移植应用,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应用程序和驱动程序开发,服务地方经济。

3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教学过程中通常以教师讲授为主,以教材对应章节和知识点作为讲授单元,理论基础和实践环节分离,无法做到“理实一体化”。在有限的课程授课时间内,设置与教学内容配套的实践环节,通过课后实践来强化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创造性的能力比较有限。

嵌入式操作系统选择非常多,在嵌入式系统应用中常用的软件中间件,比如网络协议栈、嵌入式平台下的根文件系统和数据库管理系统、媒体压缩与解压缩库、各种加密算法与协议等,更是令人眼花缭乱。

同时,作为授课对象的学生,由于来自不同的专业方向,前导课程的基础知识参差不齐。具体表现为:电子类专业方向的学生,软件基础较为薄弱,计算机类专业方向的学生,电路与硬件基础弱。

4基于物联网项目驱动的嵌入式系统教学

以职业岗位能力为主线的高职教育体系需要构建项目化教学课程体系,同时在物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嵌入式系统的课程体系确实应当有所调整,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

项目驱动教学的理念认为:学生知识的积累和构建,是在一定的条件下自主构建而成的;学习是知识、技能与行为、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长进。

同时,以企业中真实的生产、研发和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案例作为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求学生能够通过自身的特点,获取相关的资讯,指定真实的计划,通过自身的决策和实施,并且进行检查和互查来对项目进行评价。

1)项目的具体构建

将嵌入式系统教学课程知识点进行碎片化和重组,以本院的校企合作单位物联网智能家居企业真实案例为基础,将整个教学过程以项目的形式开展教学,再将物联网智能家居项目中分成相应子项目,对相应子项目再进行具体的任务分解。在整个过程中,要求学生能够以教学主体的身份参与进来,对真实案例从总体上进行把握,明确学习和构建的内容。

2)项目驱动教学组织形式

本院该课程在采用小班化教学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项目分组,将4~5名学生分配到一个项目团队。在不同的项目中扮演企业开发过程中的不同角色,同时在不同的子项目中,学生的角色进行轮转或互换,使得学生在完成本课程的学习之后,能对项目开发的整个过程相对熟悉。

学生在不同的子项目中,可以对项目团队的不同角色进行体验,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为更好的走上工作岗位,融入企业项目团队做准备。

3)具体项目教学的实施

在每一个具体项目教学的实施过程中,以本院的2014级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为例,该专业有40人,将学生以5个学生为项目小组进行分组,共8个小组,根据学生的学情和实际情况进行项目任务书下发,将CDIO中的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融入进来。

以物联网智能家居企业真实案例中的智能窗帘子项目为例,通过任务分解,如下图所示,可以分为嵌入式Linux系统裁剪、直流电机控制、交叉编译、驱动文件加载和嵌入式平台下移植应用等五个子任务,同时针对模块化教学,进行相应学习情境设计和教学方案设计,整合现有教学内容,使得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体现项目驱动模式下理实一体化的紧密结合。

首先要求每个项目小组的学生进行项目分析,将构思(Conceive)采用行动导向中资讯的形式展现出来,给出工作任务,提出任务要求,要求学生应当把前导课程以及已做过的项目中已掌握的知识点和即将开展的项目中需要的知识点进行融合,使得学生温故知新,同时也学会综合运用新旧知识的技能;其次要通过实践的方式,项目和任务必须能够通过实践来完成及验证。

对于设计(Design)则要求学生在项目小组中指定相应计划,安排时间进度。

而实现(Implement),要求各小组通过决策和实施的方式,分别提出完成该项目的设计方案说明书,每个小组推选1名同学上台进行本组实施方案的具体表述,授课教师与项目小组成员共同讨论,进行分析和优化,最终确定相对合理、科学的最佳方案,并进行下一步的实施。

运作(Operate),则是在之前所做工作的基础上,结合项目方案说明书,对于项目内容对照完成。在项目完成之后,对照最初提出的工作任务要求,逐项检查项目完成情况。如存在不符的情况,进行分析和修改,直至满足相应要求。同时要求项目小组内的同学和不同小组的同学进行自评和互评,进行相应总结和考核。

5总结

基于物联网飞速发展的技术和应用背景,如何精简嵌入式系统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并扩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掌握设计与思考的方法,重点把与真实项目案例密切相关的内容进行重构与设计,同时进行层次化的实践设计,在实践环节中,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前沿发展的企业课题和项目中去,这是在嵌入式系统课程教学改革中要研究和具体实践的方向。

基于物联网项目驱动的嵌入式系统教学改革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企业项目开发的整个过程更加熟悉,学生参与项目团队开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提高,同时,通过项目驱动的学习方法,学生也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项目驱动教学改革的实施,使学生学习的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能够主动地去学习,更加善于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很大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能力得到系统的锻炼。项目驱动教学改革,为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养成和从学校到毕业顶岗实习、就业更好的“无缝”对接提供了保障。

参考文献:

[1] 陈承欢.软件工程项目驱动式教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2] 丁金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理论研究与实践[M].国防工业出版社,2011.

[3] 童加斌.高职教学改革[M].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

[4] 田泽.嵌入式系统开发与应用[M].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5.

物联网课程总结范文第9篇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物联网;专业建设;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19-0000-01

Professional Building Talking on Internet of Things in Colleges

Li Gang1,Li Yang1,Hou Xia2

(puter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College,Any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Anyang455000,China;2.High School of Anyang Development Zone,Anyang455000,China)

Abstract:In today's technological advances,computer network professional is faced with the maturity of networking technology and development to bring new and expanded i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tatus of networking technology,and made things in th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o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curriculum design of the program.

Keywords:Computer network;Internet of Things;Professional development;Curriculum design

一、引言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1]是一个基于互联网、传统电信网等信息承载体,让所有能够被独立寻址的普通物理对象实现互联互通的网络。它具有普通对象设备化、自治终端互联化和普适服务智能化3个重要特征。

物联网的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概念。在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的报告中,物联网的定义和范围已经发生了变化,覆盖范围有了较大的拓展,不再只是指基于RFID技术的物联网。

二、物联网专业的分析

(一)专业建设的背景分析

物联网改变了人类之前物理基础设施和IT基础设施截然分开的传统思维,将具有自我标识、感知和智能的物理实体基于通信技术有效连接在一起,使得政府管理、生产制造、社会管理,以及个人生活实现互联互通,被成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

自2009年8月总理提出“感知中国”[2]以来,物联网被正式列为国家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目前物联网被正式列为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物联网产业具有产业链长、涉及多个产业群的特点,其应用范围几乎覆盖了各行各业。物联网在中国受到了全社会极大的关注,其受关注程度远超美国、欧盟、等其他各国,因此,我国迫切需要培养大批物联网专业的人才。

(二)申报专业的院系分析

2010年初教育部下达了高校设置物联网专业申报通知,众多高校争相申报。由于物联网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从技术角度,主要涉及的现有高校院系与专业有: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电子与电气工程,电子信息与通讯,自动控制,遥感与遥测,精密仪器,电子商务等等。物联网专业可能会在上述这些院系中开设。

(三)专业课程的选择

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阔使用促使高校进行该专业的建设,在进行学生培养的时候,不同的高校应该明确自身的培养目标,一是结合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另一是结合物联网技术的理论研究。

在进行物联网建设时,选择的专业基础课程包括:物联网产业与技术导论;Java程序设计;无线传感网络概论;TCP/IP网络与协议;嵌入式系统技术;传感器技术概论;RFID技术概论等。

(四)专业课程的实验设计

物联网专业的实验设计要从物联网的网络层次结构,物联网关键技术,以及物联网所注重的关键性问题出发,结合目前的产业现状和高校教学环境,力求让学生掌握物联网系统的感知层、接入层、网络层、支持层与应用层,设计出具体的实验内容使学生获得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创新实践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未来。

开设的实验课程可以按照方向来进行划分:嵌入式方向有有蓝牙嵌入式编程、3G嵌入式编程等;传感器方向有光敏传感器实验、压力传感器实验、温度传感器实验等;RFID技术方向有:RFID介绍及读卡器设计实验、串口读卡实验、以太网读卡实验等;ZigBee技术方向有:ZigBee介绍、IAR使用介绍、无线传感网实验等。

三、总结

本文介绍了在目前物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环境下,高校通过对该专业的申报、院系安排、课程选择及课程实验内容设计等方面的工作,积极开展物联网专业学生的教育培养,适应了目前我国对该专业学生急切需要的需求。通过认真系统的专业建设能够培养学生具有物联网技术实际应用能力,并且具备在本专业领域跟踪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保云.物联网技术研究综述[J].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2009,23(12):1-7

物联网课程总结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物联网;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TP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00(2013)002016302

0 引言

自2010年国务院确定我国要大力发展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来,教育部、省教育厅相继出台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计划。物联网作为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2010年国家教育部开始接受物联网工程新专业的申报,截至目前,全国共有约70所高校获得了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办学资格。湖北省教育厅分别在2010年和2011年启动了两批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计划,其中重点支持物联网专业。目前,湖北省内有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三峡大学、湖北工业大学、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等院校获批物联网工程或相似专业。物联网是近年开始发展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覆盖至少7个一级学科,跨学科、复合型、应用型等特色鲜明,对于物联网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巨大挑战。

地方高校的办学力量相对薄弱,学科门类往往不齐全,这对于物联网这类综合性极强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来说面临较大的困难。物联网专业目前尚无本科毕业生,其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教材、实验室、实践基地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三峡大学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和实践势在必行,必须结合交叉学科特点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构建。

为此,三峡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提出了新型产学研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为用人单位培养高质量的适用人才;组建了新型双师结构教师队伍,有效提高教师队伍水平;构建了新型实习实训实践教学运行模式,确保学习与就业的平稳过渡。

1 智能控制课程群建设对促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和意义 根据《省教育厅关于实施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的通知》(鄂教高\[2010\]18号)要求,三峡大学制定了物联网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模式,围绕物联网应用技术和现代物流信息技术,面向电子信息产业和三峡物流中心需要,与宜昌纵横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三峡高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宜昌三峡物流园有限公司、湖北海山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共同合作搭建产学研平台,联合培养基础扎实、宽口径、应用能力强的复合型技能人才,具备创新实践和管理能力,在电子、信息及物流行业胜任物联网技术开发、工程应用等工作。

学生主要学习物联网技术和现代物流管理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接受基本训练,掌握现代物流管理知识,符合“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要求。这种新的产学研和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对促进教学效果和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①通过建立产学研及校企合作平台,有效解决学生实习实训基地问题;②通过校企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有效解决学生所学与市场需求脱节问题;③通过引进校外双师型教师授课,解决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不足问题;④通过定向培养,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2 具体研究对象和内容

研究面向物联网战略性新兴产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专门人才。与地方企业联合开展专业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工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教学计划,共同开发课程,共建校内外实习实践基地,共建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实施订单(定向)培养,毕业生主要在合作企业内就业。主要研究内容:①地方高校面向物联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特点,探索校企合作切入点;②构建产学研和校企合作平台,搭建实习实训基地;③与合作企业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以保证所学与所用协调一致;④与合作企业联合开设专业课程,以保证学习的有用性;⑤引进合作企业双师型教师的模式,以保证培养方案执行的持续性、有效性;⑥让校内教师走进企业,提高教师的综合水平;⑦让定向培养的学生尽快融入企业;⑧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并将成功经验进行总结,供同类院校借鉴。

3 研究拟达到的目标

(1)与合作企业建立面向物联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实习实训提供良好的平台。该实习实训基地既是学生平时的工程实践基地,又是学生进入企业的岗前培训基地。

(2)与合作企业联合制定一套有效的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面向物联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方案。该人才培养方案要充分体现产学研合作特点,能够培养出满足企业需求的人才。

(3)建立一套双师型教师队伍教学模式。包括企业工程师进课堂和大学教师进企业的工作模式。

(4)建立一套校企合作实习实训基地的运行模式,确保学生学习与就业的平稳过渡。

(5)通过几年的建设发展,取得具有示范性和推广价值的研究成果(校企联合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与运行模式、人才培养方案、双师型教学模式等)。

4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①与合作企业探索校企合作切入点,联合构建产学研和校企合作平台,搭建实习实训基地,建立运行模式;②与合作企业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联合开设专业课程,以保证所学与所用协调一致;③建立一套双师型教师队伍教学模式,以保证培养方案执行的持续性、有效性,提高教师的综合水平;④从实践中探索具有普适性的地方高校面向物联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并推广应用。

5 课程群建设的具体实施过程

(1)走访调研相关高校和企业,分析调研成果,制定关于目前各高校面向物联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调研报告。

(2)根据调研报告的分析和总结,探索性地提出地方高校面向物联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模式、校企联合培养机制与课程体系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教学模式、产学研校企合作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定向培养与就业方案等,与合作企业联合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制定出总体研究报告。

(3)制定面向物联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校企合作课程体系,编写各门校企合作课程的教学大纲,搭建产学研合作实习实训基地,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和具体要求。制定教改方案,编写校企合作课程的教学大纲,制定教学计划。

(4)实施新人才培养方案,测试效果,总结改进,撰写教研论文。通过实践,探索和检验本方案的可行性,并把方案实施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心得体会总结后以教研论文的形式发表,供同行借鉴和参考。

6 结语

通过面向物联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建立产学研和校企合作的新型人才培养方案,开通定向培养与就业的直通车,提高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能力与水平。通过实践,有利于创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搭建新的实践教学平台,有利于加强地方高校与地方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培养企业急需的、管用的人才,有利于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复合性、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质量。新型培养模式的实施和受益范围为三峡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应用方向)专业2011年及以后招收的本科学生,但对其它高校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人才培养也具有参考价值和普适性,适用于同类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推动物联网专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杜祥岭,刘加宁.构建高校物联网专业与实训中心探析\[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2\] 钱红燕,陈 兵,燕雪峰.物联网教学实践体系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1(23).

上一篇:嵌入式课程总结范文 下一篇:课程顾问周总结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