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管理思路范文

时间:2023-12-29 17:17:29

供应链管理思路

供应链管理思路篇1

[关键词]企业物流成本 成本控制 供应链管理 跨组织 成本构成

目前,市场经济日益深化,企业面临着缩短交货期、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和改进服务等多重压力。加之,我国企业日益强调在供应链管理下得到很好的发展,纷纷采取战略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以应对当前的市场环境,这就对企业成本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物流过程中产生的成本。为此,企业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如何进行合理的成本控制,扩大利润空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不仅涉及着企业经营管理事宜,也关系着企业的生存发展,一定要给予足够重视。

一、供应链管理下的企业物流成本构成

关于什么是企业无力成本,业界至今也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而笔者较为认同感宋华的观点,他认为企业物流成本是指与特定企业物流作业相关的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消耗或支出。在这一观点之下,企业物流成本是生产和服务等活动的全过程产生的费用,包括顾客服务、需求预测、库存管理、物资处理、包装、服务支持、场地选择、采购、逆向物流、运输、仓储等所支出的全部费用,具体可分为运输成本、库存成本、交易成本、物流管理成本。

1、运输成本

顾名思义,运输是指用专用运输设备将物品从一个地方运到另一个地方,涉及集货、分配、搬运、中转、装卸、分散等操作,这是企业物流的主要作业。对现代企业而言,运输费用是物流成本的主要构成,尤其是生产制造业。为此,很多企业加强物流成本控制都从运输成本入手,通过运输合理化来加强物流合理化。

2、仓储成本

仓储成本主要产生于采购、生产、销售等阶段。在采购和生产阶段,为了保证采购或生产活动的连续性,进而产生了一定的库存费用;在销售阶段,为了避免延期交货或缺货,及时满足客户的需求,企业需要库存一定规模的原材料或产品,从而产生了一定的库存费用。另外,库存过程中发生的仓储维持费用,或是物品积压产生的损失都要算在仓储成本之中。

3、交易成本

交易成本是指在市场环境下,一笔交易的谈判和签约的成本。在供应链管理下,各企业通过战略合作实现强强联合、信息共享,对整个供应链下的物流、信息流、商流进行协调和调整,以起到提高供应链效率的作用。另外,一些学者也将这一成本称之为“关系成本”。

4、物流管理成本

在现代市场环境下,物流在市场经济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其本身蕴藏的巨大经济效益让企业对其越来越重视,不断整合物流流程、加强物理管理,以期用最少的物流成本支出获取最大利润。鉴于物流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企业设立了物流部门,专门从事物流工作,设计物流成本支出计划,以期控制物流费用支出。

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越来越快速的当下,各地经济交流愈加频繁,企业经营活动的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使得物流费用不断增加。在这样情况下,企业最好将物流成本控制纳入到整个供应链之中,转变传统的物理成本控制理念,采取新思路、新方法。

二、供应链下的企业物流成本控制新思路和新方法

在供应链管理下,企业物流成本控制目标是实现整个供应链物流总成本的最优化。市场经济环境下,供应链初始于供应商、终止于市场,而供应链提供的产品在市场上是否能获利则决定着供应链的生存和发展。所以,供应链管理下的企业物流成本控制要紧盯市场,立足市场制定物理成本控制目标和计划,为此为出发点对所有的成本构成采取切实可行的控制措施,明确管控思路。

第一,树立跨组织成本管理的理念。在供应链管理下,企业物流成本管理范围已经从物流领域延伸到产品开发、生产、销售等各领域,物流成本控制所涉及的主体范围也在不断延伸。面对这样的情况,企业必须转变传统的物流成本控制方式,必须采用跨组织的物流成本控制措施,通过各主体之间的通力合作缩减整个供应链的物流成本。

第二,建立合理的收益公平分配机制。在企业越来越强调供应链管理的情况下,各主体之间的合作相比于过去要长久得多,加之物流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不安因素,所以有必要针对长期的合作关系建立一种相互信任、依赖的收益公平分配机制,形成良好合作关系,以降低不安因素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争取在相互协助之下降低成本支出费用。当然,这种信任的形成需要一定基础,除了各主体之间要有良好的合作关系之外,还要通过信任评估机制、信息共享机制等手段来降低风险,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成本支出。

第三,构建综合的物流成本控制体系。从企业物理成本构成不难看出来,供应链下的企业物理成本控制主体范围广、管理对象多,涉及着很多内容,所以企业应建立一种综合的物流成本控制体系,既考虑各环节的成本控制也考虑各环节对接阶段产生的成本控制,从整体上把控物流成本控制,实现供应链物流成本一体化控制,利于提高控制效果。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供应链管理下企业物流成本控制所涉及的范围更广、内容更多,为此,企业要摒弃传统的物流成本控制思路和方法,针对物理成本构成采取跨组织、综合的物流成本控制策略,同时,构建各主体之间相互信任和信赖的收益公平分配机制,促进物流成本控制成效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Martin Christopher,John Gattorna.Supply chain cost manage-ment and value-based pricing[J].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2005,(34):115-121.

[2]宿晓.供应链成本优化模型的构建[J].财会月刊,2008,(11):20-23.

[3]张国义.物流成本管理与核算模式的探讨[J].中国市场,2007,(9):46-47.

供应链管理思路篇2

摘 要 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现代化企业管理理念已逐步引入到电力企业经营的各项领域。文章论述我国电力企业的当前物资现代化管理的思路及手段,分析认为目前现代化管理中供应链管理是提高电力物资管理、切实提高企业运营效率的有效办法,并从三方面总结及探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所推出的一系列手段,正推进着电力物资现代化管理走向成熟科学的轨道。

关键词 电力物资 现代化 供应链 管理 思路

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现代化企业管理理念已逐步引入到电力企业经营的各项领域,众所周知,企业的最终目标是提高经济效益,管理则是企业目标得以实现的手段和保证。

一、供应链概述

讲到现代化的物资管理理念,首先我们要阐述一下供应链的定义,供应链即生产与流通过程中涉及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活动的上游与下游企业所形成的网链结构。供应链主要具有:复杂性、动态性、面向用户需求、交叉性等特征。

供应链最早起源于二战时期的同盟国军队对后勤保障的研究,60 年代被商业和运输业逐步发展为“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 是在 1982 由 Oliver Webber 所提出,1985 年迈克尔.波特在《竞争优势》中明确为“供应链”。从拓扑结构来看,供应链是一个由自主或半自主的企业实体构成的网络,这些实体包括一些子公司、制造厂、仓库、外部供应商、运输公司、配送中心、零售商和用户。一个完整的供应链始于原材料的供应商,止于最终用户。目标:总成本最小化、总库存成本最小化、总周期时间最短化、质量最优化。

供应链管理中几个经常应用的管理模式如 JIT 采购:又称为准时化采购,核心思想是:把合适数量、合适质量的物品、在合适的时间供应到合适的地点。是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在 20 世纪 60 年代实行的一种生产方式。MRP计划又称物料需求计划,是以物料计划人员或存货管理人员为核心的物料需求计划体系,主要用于非独立性需求(相关性需求)性质的库存控制。MRP 通用计算公式:净需求 = 毛需求 + 已分配量 + 安全库存-计划在途-实际在途-可用库存。

我们为什么要掌握这门知识?一是好在技术、二是好在生产线、三是好在服务,其中生产线精准的运转和良好的服务关键就在于其供应链管理的精彩。

二、电力物资的现代化管理中的供应链管理思路

为做好电力物资的现代化管理工作,共同探索新型的管理模式,有效提高企业物资管理的成本,提高企业经营效率,下面探讨一下电力物资的现代化管理中的供应链管理思路。

(一)树立全过程跟踪服务理念 ,通过实现集约 、规范 、高效的物资管理,达到质量、成本和效率的综合效益最佳

推进物资“一体化”管理,构建供应链管理体系,通过加强物资管理制度和流程建设,统一公司物资管理规范,通过统一的计划、策略、管理,发挥集中采购优势,开展公司的集中采购,通过统一的定额、标准、策略,实现快速配送服务,提升规模效益,降低库存成本,通过统一的定额、标准、策略,实现快速配送服务,提升规模效益,降低库存成本,全面建设物资管理信息系统和电子商务平台,提高管理效率。

通过对企业全程物资管理的链条进行梳理,明确近阶段供应链核心业务流程有 5 个方面:计划及需求预测;采购及供应商管理;履约及品质控制;仓储配送;逆向物流。其中第二与第三是面向供应商,第一和第四是面对用户的核心业务方面。

在五个业务方面中,需求预测管理是全流程的主要及关键部分,预测管理始终遵循“加强预测、提前介入”的原则。需求预测结果是采购策略以及计划制定的重要依据,将需求计划工作界面前移,提前介入计划和设计阶段,做好需求预测和计划的管理,提前准备,缩短实际需求和响应时间,合理制订采购策略和物资仓储定额,降低采购成本。

(二)应用供应链管理新思路 ,从传统的纵向管理转变成横向的一体化管理模式

以往电力物资的管理都是按传统模式进行,没有计划性,没有规模性,没有信息化管理手段,属于落后零散不规范的管理,存在着很多的经营风险及大大浪费着企业的成本。同时有限的资源消耗着企业众多的领域中,企业难以形成突出的核心优势及批量优势,如物资管理各地区占地为营,各自为政,没有全面的统筹及集合。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全球市场正趋于一体化的模式,企业面临的是更为复杂多变的竞争环境与挑战。这种变化必然对传统管理所形成的思维方式带来挑战,同时也存在着与全球新环境的不适应性,由于这种管理模式的种种弊端,电力企业管理开始从纵向转向供应链管理的新模式“横向一体化”。

(三)从供应链管理中的物流概念想到批量招标的科学性

过去一谈到物流,好像就是在搬运东西,在供应链管理的环境下,物流的作用特别重要。过去谈到快速响应市场,大部分情况下都把注意力放在制造业中,似乎能够快速制造出来就能快速响应用户需求,实际上,现今的市场响应周期是多级的“链式周期”,而不是点式周期,因此缩短物资供应的周期所取得的效益往往更大,如一条物资采购时间从需求计划到采购方案审批到确定供应商到最终物资供应到现场可能只需 15 天,若成批量物资若有上万条整个采购时间可能要 30 天,可是若都变成单条进行采购,累计的耗时为 15 万天,15 万天与30 天的比较,效率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应用供应链的思路管理整个物资周期的贡献是很大的,同时供应链管理强调的是一种从整体上响应最终用户的效率及协调性,也确实能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四)供应链运作管理中的拉动式供应链

供应链运作管理模式中存在着两种的运作方式:推动式的供应链和拉动式的供应链。推动式的供应链管理是以传统的生产为中心,将自己的产品经过各种渠道推至客户端。就电力物资管理来说,就是总公司按照年度总计划,通过分配方式直接安排物资到各生产现场,由于从上游推动下游的需求,上游无法掌握供应链的下游,都必须采取提高安全库存量的办法。

供应链管理思路篇3

在许多应用中,如军事通信中的C4I系统、政府部门和特殊行业中的某些重要通信系统,对通信网络的可靠性、抗毁性有着非常苛刻的要求,既要求在正常情况下有较高的通信效率,又要求在恶劣环境下能保证基本的通信,因此仅仅依赖单一通信媒介难以达到可靠性的要求。在C4I系统中,把现有的和未来的全部传输媒介资源综合到通信系统中已经成为通信网络追求的目标之一。在民用领域,例如高速公路联联网收费系统中,因为需要一个24×7的可靠通信平台,亦采用了不同类型的通信媒介(如图1),它通常把专线作为主用线路,把公众电信网提供的拨号线(普通调制解调顺或ISDN)连接作为临时备用线路。不同通信媒介的效率和经济性差别很大。对不同类型的通信链路必须进行综合调度,做到自适应不同的网络环境,自动在主用链路和多条备用链路间进行切换。这样才能适应这些系统对网络生存能力的要求。

传统开过程中,常把最上端的应用程序直接建立在多种通信设备上,在应用程序中直接对不同类型链路进行管理和调度,这对整个系统的开发、升级、扩展带来了很大问题。一方面应用软件开发者需要耗费大量精力在不同的通信设备上,而这些工作在别的同类项目中无法复用;另一方面,当系统需要升级通信设备,或者扩展新的通信媒介时,几乎相当于重新开发整个系统。同时,在多个应用程序共享通信设备时容易产生冲突。借鉴超链思想以及微软和工业控制界共同推出的OPC(OLE for process control)规范的设计思路,提出了基于COM技术的解决方案。

图1 节点间的多种通信媒介综合使用

1 系统设计

1.1 设计思想

可以把所有媒介所提供的通信资源看作单一的逻辑数据链,即超链,它表示每一个节点到相邻点的连接,而并不关心具体的通信媒介OPC规范通过提供标准接口的方法,使下层设备无需了解上层应用,上层标准接口的方法,使下层设备无需了解上层应用,上层应用亦无需关心下层设备的细节。借鉴二者的思想,在应用软件和通讯设备间增加了一层类似中间件的通信平台,使得应用软件和通信设备间的无关性得以实现,并把对通信设备的访问进行统一管理,解决了并发冲突问题。

1.2 系统结构

根据ISO七层网络体系定义,在传送(Transport)层之上对底层进行封装,是因为在多媒介情况下,多种协议是分布式网络体系的一个基本要求。一方面,一般情况下,不同的通信媒介适用的传送层协议是完全不同的;另一方面,系统中所传输的不同数据类型对通信性能(如一次可传输消息大小、实时性等指标)的要求差别很大。针对不同数据类型,设计具有不同性能的传送层协议,并实现自适应调度,是实际应用的需求。只有在传送层之上进行封装才有可能屏蔽不同媒介所带来的差异。系统整体描述如图2所示。

链路的调度管理层对不同协议、不同通信媒介以及不同链路进行一管理和调度。通信媒介1~n表示诸如专线网络、拨号线-MODEM、无线调制解调器-无线电台及与此类似层次、将来扩展的不同通信媒介,链路调度管理层对这些通信媒介进行初始化、激活、配置,并获得它们的数据接口和所有应该得到的状态。协议1~n表示诸如基于TCP的协议、基于UDP的协议、半双工高速短波协议以及将来扩展的各种不同协议,它们的管理同样由链路调度管理层进行,接口并不直接暴露给上层,而是由管理层封装后向上层提供统一的接口。协议模块在需要发送数据或者有数据到来时并不直接与各通信媒介模块通信,而是通过链路管理层访问通信媒介模块所提供的接口。这是因为许多通信模块(与物理设备联系紧密)并不支持并发访问,链路管理层把对它们的访问串行化。

1.3 模块化和可扩展性

在不同的应用中,所用的协议和通信组件不尽相同,要求在链路管理层不做过多的改动,既能加入新的协议模块和通信媒介模块。这样就需要设计和实现做到模块化,且各模块和链路调度模块之间必须隔离开。链路调度模块通过尽量统一的接口对各模块进行调度和管理。微软的组件对象模型技术(COM)就提供了这种特性。OPC规范应用COM/OLE技术实现了模块化和可扩展性,但OPC规范主要针对工业控制领域,在本设计中无法完全实现,故直接采用COM技术,借鉴OPC的设计思想构建本设计。每个协议模块和通信媒介模块均是一个单独COM组件,通过接口和回调接口与链路调度模块进行通信,链路管理模块以总线方式实现对协议模块和媒介模块的管理。而协议组件和通信媒介组件之间的通信则由链路调度模块转发。

所面临的难点之一在于协议组件和通信媒介组件可以有相同的数据接口,但是这些组件的特性千差万别,在设置参数和获得当前状态方面无法做到大致统一的接口,可以通过组件自解析的方式解决。链路管理模块和这些组件之间的参数用字符串或数组的方式传递,各组件在得到这些字符串后根据本身的情况进行解析,得到特定的参数。

难点之二,如前文所述,通信媒介组件与物理层密切相关,很难做到支持并行化的输入。在多条独立链路不同的线程中同时使用同一通信媒介时,各链路对物理层的操作将产生冲突,必须对通信媒介组件的数据输入进行串行化处理(排队),使同一时刻,只处理一个输入。在COM组件的多线程模型中,单线程套间(STA)模型有如下特点:如果某COM组件的对象生成在单线程套间中,则只有与同在一个套间特定的线程可以访问该对象不在同一套间的其他线程必须通过列集(marshal)技术才能访问该对象。这种技术基于COM ORPC协议和消息阶列机制,自动把对该对象的访问串行化了。所以如果每个通信媒介组件都只有一个对象且生存在STA中,则通过列集技术它的访问自动被串行化。

1.4 媒介模块和协议模块的设计

媒介组件封装了与网络平有关的操作,向上提供了建链、断链、发送数据、接收数据(回调)、参数设置、状态改变报告(回调)、参数查询、状态查询等接口。

例如在高速公路网络中,专线网络和拨号线后备链路都基于IP网络,Windows套接字接口(Winsock)提供了一个基本与协议无关的传送接口从而封装了基本操作。但是对于不同协议,具体操作仍稍有不同,如面连接的TCP和面向无连接的UDP向上层暴露的SOCKET连接过程就很不相同,同时对不同协议参数信息的查询和设置接口差别也很大;而拨号线后备链路在SOCK

ET连接之外还有拨号、挂断等操作。媒介组件在Winsock基础上又给出了一层封装,把建立链路、撤销链路、等差别较大的操作在此层完成,向上层暴露统一的建链方法。对于参数的设置和信息查询,媒介组件同外界通过不定长度的数组或字符串交换,这样就形式了掩盖了差异,保持了接口的统一性。对于特殊的后备媒介,如无线MODEM-无线电台方式,媒介组件必须提供与IP网络相一致的接口,而对设备的操作(串口、MODEM、电台)进行封装。节点ID系统(与IP系统类似)也在此组件中进行管理。

在媒介模块之上完成的协议控制以独立的COM组件方式存在。这是考虑到媒介类型与协议并非一一对应,一种协议可能适用于多种媒介,一种媒介亦可能使用多种协议。

2 链路的管理、维护和调度

链路的管理、维护和调度是本设计的重点内容之一,可从运行角度和维护测试角度分别考虑。在运行中,系统的每个节点都可能通过多条链路与多个节点通信,每条链路所使用的通信媒介和协议又不尽相同。与同一节点通信的过程中,有可能在不同的通信媒介和协议间切换。同时,链路管理层必须实时获得各条链路的运行状态和当前参数,如通断情况、吞吐量等,以作出正确的调度决策。从维护测试角度,需要设置各条链路所涉及的协议参数和涉及通信媒介的参数;新节点必须能够自动加入,成为任一节点的客户端。

2.1 多链路管理

链路管理层必须维护一张链路表,以记录各条链路的情况(如表1)。

表1 链路管理表结构

目的ID通信媒介链路标识对应目的地址优先纺链路状态000001'U'0001192.169.0.11NO目的ID是节点的全网唯一标总值,通信媒介用字符标识,链路标识是链路的唯一标识。对应目的地址为下一层(特定通信媒介)的地址:若基于UDP/IP或TCP/IP,则为IP地址;若基于短波或者别的通信媒介,则为在下一层约定的地址。优先级表示与同一目的ID通信时优先采用哪条链路。与同一节点间的链路可能有数条,它们互相独立且对等,只是优先级不相同。链路状态包括中止和激活两种。中止状态指链路保持在侦听态,能接收数据帧关上报链路管理组件,而发送线程中止运行;激活状态指两节点在此链路上进行通信。链路由中止状态到激活状态转换的过程称为激活,包括启动发送线程,通过发送握手帧和接收握手成功帧与目的ID进行握手等过程。

链路表包括了所有可能使用的链路,在本节点启动时,只激活优先级最高的链路。若优先级最高链路无法激活,则激活次高的链路,以此类推,直到连接上。若激活了非最高优先级链路,则保持高优先级链路的“试图连接状态”。若均无法激活,则停止主动激活,等待被动激活。在所有激活的链路上,服务器主动发出“心跳信号”,侦测链路状态,包括链路是否中断、心跳信号回应时间等,并实时反映到链路表上。

图3 链路切换(自动切换、非自动切换)流程图

本节点与主服务器(即主父节点)和备份服务器(如有)之间的链路必须在本节点运行之前配置,与各客户端(子节点)之间的链路可在运行中动态配置,由客户端主动发起,申请加入。

2.2 链路间切换

在与一个节点通信的过程中,当主用链路(优先级高)断链或拥塞时,必须自动切换到备用链路上进行数据通信,称为自适应切换;亦可禁止自适应切换而由上层控制,称为非自动切换。在许多网络中,父节点备用链路通信是公用的,无法由某两个节点永久占用,只能在需要时申请激活。

在自动切换模式下,切换原则是:尽量使用高优先级链路进行通信。分五种情况讨论:(1)网络层交给链路层一系列待发送消息,此消息结构中包含了目的ID。链路层通过链路列表打到此目的ID对应的已经激活的链路中优先级最高者进行通信。(2)当正在通信的链路中断时,保持该链路的试图连接状态。激活优先级次之的链路,若无,则再次之(此链路应在切换链路集内)。如果没有链路可以被激活,则认为通信中断;若激活优先级链路,则从未被ACK的消息开始发送。(3)在通信中,高优先级的链路被激活时,中断正在使用的链路,转移到高优先级的链路上,从未被ACK的消息开始发送。(4)末在通信中的链路中断时(由心跳信号侦测得知),保持该链路试图连接状态,激活优先级次之的链路,若无,则再次之(在切换链路信内)。如果没有链路可以被激活,则认为通信中断。(5)末在通信中,高优先级的链路被激活时,中断低优先级链路。

非自动切换模式下的要点是保证在切换过程中数据的安全性,不丢失也不重复。向上层提供的非自动切换接口提供三个功能:a.激活某条链路;b.将当前通信切换至某条链路;c.中止(disable)某条链路。在产生通信动作前,上层可以指定目前激活的链路(同时中止其它链路,使激活链路保持在1);如果不能激活指定链路,则报告到上层,由上层继续进行调度。激活链路只有一条,有通信动作产生时,链路层自然采用条链路进行通信。如果需要从链路A切换到链路B,上层必须先激活链路B,此时有A/B两条链路激活。但是通信仍在链路A进行;然后上层将当前通信切换至链路B;链路管理层待上条消息发送成功或失败后,再切换至链路B;最后上层disable链路A,使激活链路仍然只保持一条。在这种模式下,尽管是非自动切换,但是链路管理层仍然对其过程进行干预,保证了数据的安全性。链路切换流程如图3。

2.3 节点动态加入

新的节点希望成为某节点的子节点时,配置与该节点(服务器)之间的链路,并向该节点发出加入申请帧,等待对应回传,从回传信息中判断对方是否允许本节点加入。与服务器之间有可能多链路,申请帧中必须包含所有这些链路的信息。

本节点收到新的客户端加入本网络的申请帧时,由服务器操作员审核是否允许该客户端加入。若允许,从申请帧中获得与该节点间所有链路的信息写入链路表,并把对方发送申请帧所使用的链路设为激活状态,然后发送“成功”应答帧至该节点,至此,即加入了一个新的子节点。若未通过审核,则发送“失败”应答帧至该节点。

供应链管理思路篇4

【关键词】旅游供应链管理 内部供应链管理 对策

旅游业是一个有诸多相关企业参加,以旅行社为核心,共同服务于旅游者的大型服务供应链。随着近几年来供应链管理的广泛应用,旅游供应链管理研究也逐渐成为一种新的旅游研究领域。对于旅游供应链管理研究最早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进入21世纪,国内才开始有学者引用供应链管理的理论对旅游业尤其是旅游企业进行探讨。

一、旅游供应链管理研究回顾

以检索项“主题”,检索词“旅游供应链”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进行检索,共有57条记录。通过筛选,得到27条与旅游供应链相关的文章,发表时间为2002年1月-2007年9月。文献的数量说明国内旅游供应链管理研究尚处在初级阶段。

由于旅游供应链管理研究在国内刚刚起步,目前大多数学者的研究成果集中于把供应链管理理论应用于具体的旅游行业中,探讨应用供应链管理的必要性。代葆屏(2002)通过介绍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内涵,目前旅行社困境等,细致地分析了旅行社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张英姿(2005)认为旅游业内客观存在着一个个分工协作的服务系统。旅游服务组合产品实际上是一条由一个分工协作的系统提供给旅游者的服务供应链。供应链管理的理念与旅游服务系统的特征相形相应。黄小军(2006)认为供应链管理是目前最先进的运作管理模式,并且与旅游业为满足游客不同需求而联结起来的服务系统的特征相一致,探讨了建立旅游服务供应链管理模式的重要性。路科(2006)基于供应链管理思想的考虑,分析了目前旅游业传统的旅游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弊端,认为应构建一种以旅游景区/点为核心的新的旅游供应链供应链模式。

由于在现有旅游供应链中,旅行社把旅游六大要素组合在一起,销售给旅游者,旅行社的作用和功能与其他行业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相似。于是围绕旅行社在供应链上的定位,是否是旅游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等内容,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目前旅行社是旅游供应链的核心企业。路科(2006)认为目前旅游业的运作是以旅行社为核心,各相关行业企业为节点而联结成的服务于旅游者的供应链模式。另一种观点认为,目前我国旅行社在旅游供应链上还不是核心企业,还并不处于真正意义上的供应链核心地位。持这种观点的代表学者为李万立。他多次在相关论文中阐述此观点,并按照现代供应链理论,分析了旅游供应链中核心企业的问题。

因为旅行社在旅游业中扮演的重要作用,许多学者具体的分析旅行社供应链管理。代葆屏(2002)细致地分析了旅行社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认为作为知识型企业的旅行社应采用“横向一体化”的供应链管理。李万立、李平、贾跃千(2005)以旅行社为例分析了国内旅游供应链现状,及旅游供应链“委托―”关系和风险规避。李万立、李平、张萍萍(2006)通过对欧洲旅行社供应链管理的介绍,对国内旅行社加强供应链管理提出相应的建议。此后,李万立、燕浩鹏、马庆斌(2007)基于供应链管理理论以及借鉴国外旅行社供应链管理的经验,对我国现有旅游供应链模式进行客观分析,并对供应链中旅行社的地位,旅游供应链核心企业的演变趋势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李万立(2007)在以前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旅行社在供应链上具有成长为核心企业的优先条件”,并且运用AHP方法建立了旅游企业供应商选择模型,提出了旅行社对供应商进行管理的具体途径和供应商评价淘汰模型等一系列优化措施。

此外,杨亮(2004),毛遂、王明宪(2006)提出用现代物流理念整合旅游业供应链,将现代物流理念的内涵运用到旅游管理中,从而促进其发展和创造更大价值。夏晶(2006)提出了打造中国西部绿色旅游供应链,并建立了西部绿色旅游供应链的模型,构造了西部绿色旅游供应链的管理系统。张书海(2007)在分析绿色供应链与生态旅游相容性的基础上,也提出了绿色旅游供应链管理,并探讨了将绿色供应链原理运用到生态旅游绿色设计与规划等环节的基本思路。何佳梅、张善芹(2007)从出境旅游供应链角度,分析了出境旅游供应链。

二、启示与思考

通过对旅游供应链管理研究的回顾可以看出,学者多从整个旅游业角度出发,研究整体旅游供应链。在对于旅行社供应链管理研究中,也多以旅行社为基点,对其外部供应链进行研究分析,而从没对旅游企业内部供应链进行研究。

张秀萍认为,一个完整的供应链管理应该是一个系统,它包括内部供应链管理,外部供应链管理以及内部供应链与外部供应链的整合三部分。因此,对旅游企业(特指旅行社)供应链管理研究,不但要考虑其外部与旅游供应商,旅游者之间的供应链管理,也要研究其内部供应链。借鉴张秀萍的理论,旅行社内部供应链是指以旅游者需求的旅游产品为核心,把相关的产品设计开发,采购生产,销售,顾客服务,市场分析等内部部门紧密联系起来形成的一个分工协作的系统链。

1、协调内部各部门间的关系

为了实现旅行社供应链有效的运作,需要维护内部各部门的关系。围绕旅游市场的需求,各部门之间要相互协调。旅行社应以旅游市场为导向,在旅游产品或服务的设计,产品供应,销售等环节的各个部门保持同步,连续。并且根据旅游供需变化,各部门要及时传递信息,相互协调,快速的做出反应,增强旅行社竞争优势。

2、适应外部供应链变化进行内部供应链的调整

旅游供应链是动态变化的,会随着旅游者需求的变化而变化。如今,旅游者追求个性化的旅游需求,散客数量逐渐增多,休闲度假型旅游需求的兴起。这些旅游现象的出现,势必要求旅行社内部供应链进行相应的调整。旅游设计部要根据旅游者的需求信息的反馈,设计新型的旅游产品和服务,调整内部供应链的服务流和信息流适应外部旅游供应链的变化。

3、建立相应的内部绩效评价体系

旅行社不但要建立有效的外部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还要建立相应的内部绩效评价体系。旅行社要想了解内部供应链是否积极运转,就要对各部门的运作状况及部门之间运行关系进行评估。根据供应链管理的理论,其评价指标包括:成本、顾客服务、生产率、质量等。只有建立合理的内部绩效评价体系,才能推动旅行社管理工作不断完善和提高。

三、供应链管理模式下旅行社的对策

1、提高旅行社自身竞争力

旅行社要想真正发挥旅游供应链的核心地位,必须提高自身的实力,增强核心竞争力。目前,我国旅行社数量多,但大部分经营规模较小。旅行社自身的薄弱,使其根本达不到监控旅游供应商,选择供应商的地步。尤其是旅游旺季,当供不应求时,旅行社就变得束手无策。因此,旅行社必须提高自身竞争力。在旅行社之间,有实力的大型旅行社应通过兼并或收购的方式把一些小型旅行社吞并,将其设为自己的门市部。此外,旅行社内部还存在好多问题,如内部管理散,业务范围窄,科技含量低,自组能力差等。这就要求旅行社进行内部管理,制定科学的经营和管理制度,提高自身竞争力。

2、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近年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外出旅游的人越来越多。旅行社为了利益的驱使,不顾旅游产品的质量,盲目的扩大市场。甚至有些旅行社还采用一些非法手段,偷工减料,严重侵犯了旅游者的消费利益,进而损毁了旅行社的企业形象。为此,在旅游供应链管理模式下,旅行社要想在供应链中不被淘汰,旅行社就要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与旅游者之间,旅行社要实事求是的宣传促销。在接待旅游者时,对其提供服务承诺,并按承诺实施。在对待游客投诉时,要认真聆听,积极处理。只要旅行社尽力做好售前、售中、售后服务,就能在旅游者中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3、与供应商建立战略性合作

李万立(2006)曾提出旅行社供应商选择模型,并认为对供应商进行管理主要是在信息共享,沟通,冲突协调,信任度和忠诚度,激励机制,文化交流等方面。概括说,旅行社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就要对其主要的供应商进行战略性合作。旅行社要与主要供应商和客户建立一个信息共享的信息系统,使旅游需求信息能够有效的传递给供应商,这样可使双方能够控制旅游产品成本和质量,互惠互利。此外,旅行社要与供应商之间解决利益分配问题,真正达到为了共同利益的战略性合作。

四、结论

目前,旅行社的处境要求其改变管理思想和模式,供应链管理适合旅行社的发展。但要真正使供应链管理应用于旅行社还存在一些问题,这就要求旅游行业人士和学者共同努力和探讨。

【参考文献】

[1]代葆屏:旅行社供应链管理模式初探[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1).

[2]李万立、李平、张萍萍:欧洲旅行社供应链管理实践与启示[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

[3]李万立、燕浩鹏、马庆斌:以旅行社为主体的供应链模式分析[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

[4]李万立:转型时期我国旅游供应链优化机制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4).

[5]李万立、李平、贾跃千:旅游供应链“委托-”关系及风险规避研究[J],旅游科学,2005(4).

[6]李万立:关于旅游供应链研究中几个问题的思考――兼与路科同志商榷[J],旅游学刊,2007(9).

[7]路科:旅游业供应链新模式初探[J],旅游学刊,2006(3).

[8]杨亮:用现代物流理念整合旅游业供应链[J],山东经济,2004(2).

[9]毛遂、王明宪:基于现代物流理念的旅游业供应链[J],市场论坛,2006(2).

[10]何佳梅、张善芹:我国出境旅游供应链建设研究[J],人文地理,2007(2).

[11]夏晶:打造中国西部绿色旅游供应链[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6(6).

[12]张英姿:初探旅游服务供应链管理[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5(1).

[13]黄小军、甘筱青:旅游服务供应链管理初探[J],商业时代,2006(25).

[14]张书海:绿色供应链管理在生态旅游产品开发中的应用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7(2).

供应链管理思路篇5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高校餐饮

Abstract:Thecontentanditsthesignificancemanageswhichthroughtheanalysisuniversitiesdiningsupplychain,thisarticleproposedtheestablishmenthighlyeffectivediningsupplychainmanagementshouldtakeseveralquestions.

Keywords:Supplychainmanagementuniversitiesdining

高校餐饮改革作为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一部分,既有尊重教育规律,为学生服务的教育属性,又有逐步实现企业化管理,尊重经济规律,讲求经济效益的产业属性。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深入进行,高校餐饮管理如何面临挑战,适时运用现代企业管理思路和方法,创新餐饮管理,建成符合高校后勤特点的新型管理运行机制成为重要命题。

当今世界各种技术和管理问题日益复杂化和多维化,这种变化促使人们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也发生了变化,逐渐从点的和线性空间的思考向面的和多维空间思考转化,管理思想也从纵向思维朝着横向思维方式转化,供应链管理作为近年来在国内外逐渐受到重视的一种新的管理理念与模式,对搞好高校餐饮管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供应链管理的含义

1、供应链管理的概念。供应链管理是一种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它的研究最早是从物流管理开始的,它执行供应链中从供应商到最终用户的物流的计划和控制等职能。它把不同企业集成起来以增加整个供应链的效率,注重企业之间的合作。最早人们把供应链管理的重点放在管理库存上,作为平衡有限的生产能力和适应用户需求变化的缓冲手段,它通过各种协调手段,寻求把产品迅速、可靠地送到用户手中所需要的费用与生产、库存管理费用之间的平衡点,从而确定最佳的库存投资额。因此其主要的工作任务是管理库存和运输。现在的供应链管理则把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使供应链上各企业分担的采购、生产、分销和销售的职能成为一个协调发展的有机体。

2、供应链管理涉及的内容。供应链管理主要涉及到四个主要领域:供应(Supply)、生产计划(SchedulePlan)、物流(Logistics)、需求(Demand)。供应链管理是以同步化、集成化生产计划为指导,以各种技术为支持,尤其以Internet/Intranet为依托,围绕供应、生产作业、物流(主要指制造过程)、满足需求来实施的。供应链管理主要包括计划、合作、控制从供应商到用户的物料(零部件和成品等)和信息。供应链管理的目标在于提高用户服务水平和降低总的交易成本,并且寻求两个目标之间的平衡(这两个目标往往有冲突)。

二、供应链管理在高校餐饮管理中应用的意义

高校餐饮供应链管理涉及的内容。高校餐饮管理是高校后勤工作的组成部分。餐饮管理供应链指从食品的采购、加工到最终销售的链状结构,包含采购管理、库存控制、仓储管理、制作管理、客户服务、会计核算、人力资源、餐饮营销等内容,它以服务师生为核心目标。其基本特征表现为:(1)从高校餐饮供应链的社会功能看,高校餐饮要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种属性,高校餐饮供应链必须在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之间求得一种平衡,餐饮供应链管理过程也就是二者最佳价值结合的追求过程。(2)从高校餐饮供应链的功能特点来看,作为服务行业,餐饮供应链的核心是为高校消费者提供优良的餐饮服务,因而围绕服务工作,提供高质量的饮食服务,包括内在质量和外在环境,以及卫生、环保等,及时了解消费者需求和动态处于高校餐饮供应链管理的核心位置。(3)从高校餐饮供应链流程管理来看,餐饮供应链管理由对供应链各节点的环节管理转向面向供应链流程的系统管理,即转向餐饮供应链的组织决策、配送管理、信息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及绩效评价管理等。

与传统管理方法的区别。餐饮供应链管理思想的第一个管理目标是降低物流成本。通过掌握比较简化的管理方法,把运营成本、物流成本控制在合理的低位水平上。在餐饮成本上通过让采购人员、餐厅管理人员全面理解生产成本函数表达的深刻涵义,掌握并运用成本管理的基本方法,调控主副食在低成本价位上运行。第二个管理目标是优化定置管理。根据主副食生产加工的规模和产量的要求,把餐厅的空间布局、设施设备及用具放置、场地生产空间安排与劳动者的组织分布进行优化,实现生产效率最大化。第三个管理目标是根据最佳人力输出,较高的加工效率,最节省的能源消耗,科学确定标准当量、标准器皿或盛量工具,实现计量方法标准化管理。第四个管理目标是对餐饮主副食加工生产的微观物流过程进行优化,从程序和顺序上解决最佳生产物流的效果问题。当然,在大学餐饮供应链管理中,如果没有物流信息化为基础的智能决策系统,也可以完成餐饮供应链管理的意图和要求,只是在精确性和效率上受到一定的影响。三、建立高校餐饮供应链管理应重视的问题

要成功地实施高校餐饮供应链管理,使供应链管理真正成为有竞争力的武器,就要抛弃传统的管理思想,把后勤餐饮企业内部以及节点之间的各种业务看作一个整体功能过程,形成集成化供应链管理体系。通过信息、生产和现代管理技术,将餐饮经营过程中有关的人、技术、经营管理三要素有机地集成并优化运行。通过对生产经营过程的物料流、管理过程的信息流和决策过程的决策流进行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将企业内部的供应链与企业外部的供应链有机地集成起来进行管理,达到全局动态最优目标,以适应新的竞争环境对餐饮供应提出的高质量、高柔性和低成本的要求。为了适应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必须从与生产产品有关的第一层供应商开始,环环相扣,直到为最终消费者服务,真正按链的特性改造企业业务流程,使各个节点企业都具有处理物流和信息流的运作方式的自组织和自适应能力。因此,对高校传统餐饮管理模式的改造应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

1.餐饮供应链系统管理的设计。在企业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企业的精细化管理和快速反应能力已经成为制胜的重要砝码,管理同技术结合的餐饮供应链系统设计在餐饮管理中尤为重要。除了利用信息技术为企业日常的内部服务获取效益外,在整个餐饮现代化系统运用过程中,对餐饮各个点的所有信息进行整理、汇集、传递和反馈,充分挖掘并利用这些信息数据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有力的依据,实现为企业增效的目的。餐饮成本控制是实现企业增效的关键点之一,可以利用供应链管理中的库存管理理念,对原料及供应商进行采购跟踪,并根据厨房及各部门领用的每个环节生产所需时间长短的报表,实现对库存量的实时监控,防范餐饮企业日常管理的漏洞。

通过对贯穿供应链的分布数据库的信息集成,产生餐饮管理的关键数据。所谓关键数据,是指订货预测!库存状态、缺货情况、生产计划、运输安排、在途物资等数据。为便于管理人员迅速、准确地获得各种信息,在系统设计时应充分利用电子数据交换(EDI)、Internet等技术手段实现供应链的分布数据库信息集成,达到共享采购订单的电子接受与发送、多位置库存控制、批量和系列号跟踪、周期盘点等重要信息,加强对各个环节点的监控和管理。

2.适应餐饮供应链管理的组织系统重构。现行企业的组织既然都是基于职能部门专业化的,基本上适应可制造性、质量、生产率、可服务性等方面的要求,但不一定能适应于供应链管理,因而必须研究基于供应链管理的流程重构问题。为了使供应链上的不同企业、在不同地域的多个部门协同工作以取得整个系统最优的效果,必须根据供应链的特点优化运作流程,进行企业重构,确定出相应的供应链管理组织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应采取的结构形式。

3.研究适合高校餐饮供应链管理的质量标准和绩效评价系统。供应链管理不同于单个企业管理,因而其绩效评价和激励系统也应有所不同。新的组织与激励系统的设计必须与新的绩效评价系统相一致。在餐饮管理中,质量标准存在于采购、库存、加工卫生、就餐环境、制作标准等环节,最重要的是保障餐饮卫生安全。

绩效评价系统包括有两种含义,一个是对物流的绩效评价,一个是对人的绩效评价。物流的绩效评价是对餐饮供应链管理的流程优化是再造的过程,不断降低成本控制。人的绩效评价就是结合餐饮供应链管理的特征,对不同岗位的工作人员进行相应的质量效益评价,不断降低人力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4.加强人力资源建设和人才储备。餐饮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员工参与服务生产全过程,为顾客提供面对面的服务。即使科技水平飞速发展,餐饮企业的服务也不可能完全由机器所替代。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顾客对服务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顾客希望享受到富有人情味、个性化的服务,因此,对餐饮企业员工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员工是餐饮服务的实施者,只有较高素质的满意员工,才能提供满意的服务。因此,现代餐饮企业必须创新管理理念,加强人力资源建设和人才储备。

高校餐饮工作经营头绪多,工作也比较繁琐,为此,要有新思路、新突破、新举措来解决目前面临的新问题和新矛盾。餐饮供应链管理还是一个新的领域和思路,在这里谈到的仅是对一些顶层设计的探讨和研究,更深层次的研究还待进一步开展。

参考文献:

[1]王立君.餐饮企业人本管理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2006,1:56-58.

[2]袁苹.餐饮经营管理刍议[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1:45-47.

[3]马平均.高校餐饮便捷式管理初探[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05,3:36-38.

[4]吴克祥.基于产业价值链的餐饮企业群管理研究[J].商业时代,2005,20:29-31.

供应链管理思路篇6

汽车供应链管理系统主要包括供应商价值链、企业价值链、销售渠道价值链、顾客价值链。文章介绍了网络技术和汽车行业供应链管理系统,并阐述了网络技术在汽车行业供应链管理系统运用中的联系及意义。

关键词:

网络技术;汽车行业;供应链管理系统;供应商价值链;企业价值链

1汽车供应链管理系统的含义

1.1汽车供应链管理系统

汽车供应链管理系统主要分为供应商价值链、企业价值链、销售渠道价值链、顾客价值链。供应商价值链即上游的价值链、企业价值链即企业的价值链、销售渠道价值链和顾客价值即链下游价值链。因此可以认为汽车物流是集原料的配送、现代运输、仓储、保管、搬运产品、包装产品、产品流通和物流信息共享为一体的综合性管理,这是现今的汽车物流概念及现行摸式。供应链是将所进行的项目活动或服务活动提供给最终消费者的活动过程。这些活动的综合一体化可以使消费者接受到更加便利有效的服务。这些活动的本身就是上下游之间相互交流沟通的方式过程。而汽车供应链管理就是指人们在了解并掌握了供应链之间各环节的内在规律和相互联系后所总结出的,其利用管理的目的筹划、组织、指挥、相互协调、控制和激励对产品的生产以及协调流通过程中的所涉及到的物流、信息流、价值流、资金流和业务流之间的合理的调控来促进供应链管理的有效合理的发展,用来达到最佳的组合,发挥最大的效率,获得小成本所叠加的附加值来赚钱取最大的利益。

1.2网络技术在汽车供应链管理系统中的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技术的应用无处不在,电子商务也随之发展。电子供应链管理模型在各个领域都有较大的发展如百货业、IT工业、船舶工业以及汽车制造业。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汽车制造业的发展是不可忽视的,汽车制造业在科技以及经济的迅速发展下网络技术的运用是极为重要的。购买、运输、储存、调配、安装、整合以及到最后的售后服务,其复杂零散的部件、繁复的程序、复杂的结构,都需要合理有效的调配。那么供应链中的网络技术的应用则刻不容缓,否则将会被高速运转的市场所淘汰。这种网络技术在汽车行业供应链管理系统的运用有利于提高企业效率迎合新兴的市场经济。网络科技的使用也可以帮助汽车厂家和提供商两者的长期持久高效的合作伙伴关系。其更快更有效地分享设计思路,制定更有效的双方获利服务。网络技术的运用促进双边合作关系更进一步的发展。

2汽车行业供应链管理系统的结构以及特点

2.1汽车行业供应链管理系统的结构

在早期的汽车供应链管理的生产发展过程中,汽车行业供应链是由不同生产厂家以不同的车间流水线的方式构成,部分生产并安装成整车,是由局部到整体的生产方式,其包括售前、售时、售后服务维修全权负责。对于传统的汽车行业供应链管理系统,一家厂商所负责的工程量巨大,与此同时所存在的系统漏洞也会有着较大的体现。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及市场需求,为了汽车市场供应链获得更高的利益,其供应链内部关系就必须有所调整。在汽车行业供应链管理系统中,业务流内部关系调整应该更加细化与复杂,明细的分工有利于生产的便利。业务流可分为多级供应商,当今市场大致分为四级供应商售时以及售后的服务商当然必不可少。那么它们的职能大致这样分配:一级供应商的职能是提供传动系统和内饰系统等整套的系统,二级供应商的职能是进行系统组装与市场供应,三级供应商的职能主要是为二级供应商提供零部件,四级供应商则是为三级供应商提供最基本的原料和基本辅料的供应商,当然还有售卖商、售后服务商以及消费者等。

2.2汽车行业供应链管理系统的结构以及特点

首先,以汽车制造企业为供应链系统主要的核心。汽车制造业是整个供应链管理中最为关键的,大都为整车配置为调度,信息的交流共享,整车的产品设计、制造、装配等方面拥有着较大的前景,是协调产、售、售后的重要关系枢纽。汽车制造企业对供应链管理系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次,汽车供应链的重点在于制定、协调打造优质的汽车供应链管理系统。核心企业对供应链的整合、调配,可持续发展伙伴关系的建立,随着时代的发展供应链系统的管理要不断的更新,以便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供应商与分销商的相互协调与管理,促进生产、供应,销售关系的协调与控制等;再次,供应链上各个产业之间的供需关系十分密切并有所协调。汽车供应商和销售商之间形成信息共享共同开发产品的组织,形成了互利共赢的双边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持久的合作有利于设计思路,制作过程的发展。然后,物流配送功能的专业化,采购和生产的全球化。通过从订单计划环节到销售环节的集成管理,汽车生产与市场形成较为良好的关系,双方基本能保持一致。物流配送更加快捷专业;最后,汽车的零部件为汽车的主要成本,其采购的全球化有利于降低汽车成本,是汽车制造业的一大重大改变。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全面策划汽车供应链中的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构建各种商务信息平台,促进各个商务链中的成员更加有效地了解信息并及时做出相应的反应来满足客户的需求。

3网络技术在汽车行业供应链管理系统中的应用

3.1Intranet/Intranet技术及Extranet技术

企业内部网是Intranet/Intranet技术的别名,又叫内部网、内联网、内网。顾名思义,Intranet技术是企业运行的内联网站,它最核心科技则是基于Web的计算再次重新整合的科技。它通常建立于企业各成员或组织内部成员并为其成员提供信息交流共享平台和文件传输平台,例如内部的文件传输、电子邮件。建立内部防火墙,可以形成一个独立的网络体系。在供应链中Intranet/Intranet技术可以保护供应链内部的文件使各成员更加放心的信息交流。Extranet——外联网其具体定义还在讨论中,但人们大都能接受的定义是:Extranet是一个使用Internet/Intranet技术使各企业成员与各企业成员的客户和其他企业相连来完成其共同目标的合作网络。如果说Intranet技术是内部联系网站,那么Extranet技术则是外部相互交流联系的网站。这种电子商务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和谐共赢加快企业之间的共同发展。

3.2网络技术在汽车行业供应链管理系统中应用

图1网络技术在汽车供应链上的应用(说明:⇅物流→信息流)在21世纪网络信息化快速变革的时代里,Internet/Intranet技术与Extranet技术的运用非常重要。汽车供应链在一般情况下具有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以及消费者。供应商提供零部件的硬件设备和设计思路的软件设备。制造商是将提供商所提供的零部件按照既定的设计思路整合并保管运输至销售商。在整个汽车行业供应链中汽车制造商占领着核心地位,掌握着核心技术。核心技术为汽车制造的四大工艺即冲压、焊接、总装和涂装。在这整个的流程中Internet/Intranet技术则负责从供应商到消费者之间的联系,即上游到下游之间的联系交流与资源信息共享。而Extranet技术则是企业内部与外部之间的联系交流。通过Internet/Intranet技术和Extranet技术的运用可以使各企业内部之间的交流合作具有更加稳固的持久性,各企业与外部之间的联系具有良好的交流互通的合作平台,如图1所示。

3.3“大数据”在汽车行业供应链系统中的应用及实例

“大数据”在对于汽车行业供应链系统至关重要,同时它又与“云计算”密不可分,应用“大数据”对在汽车行业供应链进行精准的评估与营销,分析链条中的故障,并及时地分析解决,为行业节约大量成本。如今通过“大数据”与“云计算”相结合,实时的大型数据集分析需要像MapReduce一样的框架来向数十、数百甚至数千的电脑分配工作,而以上的技术正在使网络技术,在汽车行业供应链系统中的应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大数据”在汽车行业供应链系统中的实例,例如采用了Z2EE技术手段和数据库技术手段,就是基于大数据技术。基于“大数据”的网络技术新型的汽车行业供应链系统,对于过去较为单一的系统网络技术的运用,极大地适应了快速发展的社会市场。新型汽车供应链信息集成系统包括系统信息的管理、各会员的信息管理即各企业的信息管理、产品信息的管理、供应信息平台的管理以及信息的共享与监控。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化的新型汽车产业供应链。如图2所示:

4结语

网络技术在汽车行业供应链管理系统的运用促进汽车行业的系统化的发展,使汽车行业更加适应快速发展的网络化社会。网络技术有利于其成员内部的共同协作,同时也促进与外部成员的沟通,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供应链管理成本。该研究为汽车供应链的发展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马柯航.精益思想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J].企业管理,2009,(7).

[2]徐振勇,张彬彬.汽车行业供应链协同知识创新机制[J].物流技术,2009,(10).

供应链管理思路篇7

论文关键词:供应链管理;工程项目供应链;工程项目管理

1 引言

随着消费者的日趋理性及国外建筑企业的不断涌人,建筑市场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表现在:顾客(业主)需求趋于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不确定性增加,同类建筑产品的寿命周期缩短,更高强度的竞争及国内建筑市场的国际化等等。这些变化使企业面临的是一个变化迅速且难以预测的买方市场;在动态复杂的市场环境下,快速满足顾客的需求,单靠单个建筑企业自己的资源已经是不可能的了。随着全球市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建筑企业之间合作的趋势日益明显,建筑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由相关企业组成的及时响应顾客(业主)需求并组合生产最终建筑产品的链状组织之间的竞争,即建筑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为提高竞争力,各个供应链上的建筑企业群体都致力于通过总体规划、重组、协调、控制和优化,以提高自身及其所在供应链竞争力,达到多赢的目的。

2 工程项目供应链管理必要性分析

传统的工程建造模式下,业主、咨询工程师、建造承包商和物料供应商之间的关系被看作是临时性的或者短时性的合作,并且竞争多于合作。尽管相当部分工程项目的顺利完成需要参与各方的通力协作,但由于缺乏共同的利益基础,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各成员组织间抱怨和扯皮的事情很多,大量时间消耗在解决日常问题上,没有足够的精力进行长期的预测和计划工作,供给与需求之间缺乏信任合作的气氛为工程的进展增加了很多不确定性。最终,处于整个生产建造链条中的各成员组织的经营目标是分散的,并且它们的利益相互抵触,都想从对立利益中分取较大的分额,却导致了工程总体建造成本的大幅度攀升或建造质量的下滑。解决上述矛盾的途径必须从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两个方面进行,前者以合作伙伴模式、总承包模式为代表,后者则要求在工程管理中引入集成思维的供应链管理思想。

3 建设工程项目供应链管理

3.1 建设工程项目供应链及其管理的定义

根据建筑业自身的产业特点和业务范围,合理的建筑供应链通常包括两个层次:企业层次和项目层次。本文主要研究后者。企业层次的建筑企业供应链主要是企业从战略层面出发,通过确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和寻找与本企业优势互补的上下游合作伙伴而形成的一个能满足相关建筑产品和服务需求的链状企业网络,这种供应链是长期性的和相对稳定的。项目层次的项目供应链是指为了完成具体的工程项目而从建造运作的层面出发由核心企业组建的临时性的针对特点建筑产品的供需网络,项目供应链的成员往往从建筑企业供应链的众多成员中结合项目的具体情况挑选得到。

结合建筑工程项目的特点与传统供应链的概念,可定义建设工程项目供应链为:在工程项目建设中,以核心承包企业为组织者,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将咨询公司、设计商、各设计分包商、材料供应商、工程分包商、劳务分包商和设备供应商以及业主连成一个整体的供需网络模型。建供工程项目供应链管理则是指是指以主承包商为核心,采取设计商、承包商、业主和供应商之间协作双赢的商务战略,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对建设项目生产过程(设计、施工等)中所涉及的所有活动和参与方进行集成化统一管理。既强调企业内部的跨部门集成化管理,也强调企业外部跨公司的集成化管理。通过建立企业间共同的战略目标,完善的信任与合作机制,协同的工作模式和信息共享机制,达到提高企业绩效,快速响应客户需求,从而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3.2 建设工程项目供应链管理

建设工程项目供应链管理目标是以核心承包企业为中心,整合供应链上各个节点企业,实现整个工程项目采购、建造、运营、物流系统的一体化、协调化、集成化和同步化。即从工程投标、设计、咨询,材料采购,设备租赁、购买,工程施工,到工程竣工、验收移交业主,各个环节通过建设项目供应链信息管理系统高效协同工作,形成一个最优的工程建造运营体系,降低整个供应链的物流成本、建造成本,提高工程质量,缩短施工工期,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经济效益,同时提高对业主的服务水平,满足业主的要求。

由于建设工程项目供应链管理模式注重总的工程成本与业主服务水平之间的关系。为此要把供应链各个只能部门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供应链整体的力量,达到供应链企业群体获益的目的。建设项目供应链管理也同制造业一样围绕三个回路展开,即作业回路(业主化需求一一集成化管理一一业务流程重组一一面向对象的过程控制),策略回路(业主化策略——信息共享——调整适应——创造性团队)和性能评价(供应链建模——合作伙伴选择——过程协调控制——供应链绩效评价)回路,供应链正是围绕这三个回路形成一个相互协调的整体。

4 建设工程项目供应链管理优势分析

建设工程项目供应链管理可以减少整条建筑产品供应渠道的物流成本和建造成本,使建筑产品更具竞争力,提高对业主服务水平,创造价值优势,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加快建设进度。现代建筑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注重对客户响应时间和建造时间的竞争,建筑企业在实施供应链管理后通过去掉某些重复环节和流程重组整合生产流程,同时实施多个并行工程,能大量减少不必要的等待时间和消耗,从而加快了建设进度。

(2)提高工程质量。建设工程项目供应链是一种建立在合理的业务分工与长期的伙伴合作基础上的建筑产品和服务的供应网络,和人类劳动发展历程中专业化分工的原理一样,这种建立在企业核心能力和专业化分工基础上的合作将极大地提高各个供应链成员的业务能力,提高工人的熟练程度和技术水平,从而不断地提高建设项目的工程质量。另外,项目供应链成员之间的长期合作将有利于相邻业务工作的供应链成员之间的知识扩散和信息传递,从而有利于它们更好的处理长期困扰建筑业的工程项目实施中的界面工作的信息丢失和质量问题。

供应链管理思路篇8

【关键词】供应链;农产品供应链;发展展望

供应链是由企业间相互提供原材料、零部件、产品、服务的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顾客等组成的经营网络。它不仅是一条连接供应商到用户的物流链、信息链、资金链,而且是一条增值链,物料在供应链上因加工、包装、运输等过程而增加其价值,给相关企业带来收益。进入20世纪90年代,人们对供应链有了新的认识,供应链管理在各个行业得到广泛应用。农产品供应链是农产品从收购、加工、运输、分销直至最终送到顾客手中的这一过程所组成的。它是从“田头到餐桌”上下游企业构成的网链式体系,它是农产品供应链的农户(农业生产者)、生产者(农产品采购加工企业)、零售商、最终消费者组成的供需网络。目前,我国现阶段农产品问题频发,这反映了我国农产品市场存在隐患、农产品供应链的脆弱性等问题。因而,如何运用供应链相关理论探讨我国农产品的管理,成为当务之急。

一、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由于农产品本身的特性,导致了农产品供应链有自身特色。目前我国采取家庭承包土地所有制,这就造成了我国现阶段农产品供应链的现状。我国农产品供应链是一条由众多个体农产品生产者、批发商、零售商和消费者组成的供应链。由于个体农产品生产者众多且相对来说比较分散,加之中间环节过多,造就了农产品供应链链条过长,缺乏统一协作的局面。我国农产品供应链还处在初级阶段,物流基础设施和设备落后,农业的科技水平较低,食品加工安全意识单薄,上下游企业没有形成供应链一体化运作方式,农产品供应链上各节点本身存在有问题,相互之间信息不通畅等。在上述对我国农产品供应链问题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农产品供应链发展的特殊性,我们从供应链的全过程角度来研究如何提高农产品供应链的管理。

二、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的发展展望

提高农产品供应链的效益,必须做到农产品从场地选择、环境监测、原料采购、生产、加工、贮藏、运输、分销、包装、批发、零售直到消费者的各个环节的管理紧密有机地结合起来。(1)建立以生产企业为核心的供应链机制,充分发挥核心企业的优势。核心企业要把握好对上游企业(农户)的选择、农产品质量的检测,并为农户提供相应的农业技术和资金支持。及时将市场信息反馈与农户,便于其做生产结构调整。核心企业还要利用超市、农产品市场等销售数据,对顾客需求变化做出及时、准确的把握,能够使企业生产的产品及时快速地响应顾客需求。(2)充分发挥政府监督、管理和支持职能。政府要对农产品市场做出严格管理,违法行为追究责任,保证有问题产品不能流入市场。加强农产品供应链的基础设施建设,适当减少农产品运输成本,保证产品保时保质保鲜的到达目的地,如:公路、铁路航空的建设,使产品运输顺畅。要加大对农产品技术、资金支持:利用冷冻技术来保持产品的新鲜,为箱式冷冻运输车提供适当补助,大力发展冷链物流,发展绿色供应链。加大对核心企业的扶植,积极建设农产品供应链的信息网络保证供应链的各节点信息通畅。(3)大力发展超市连锁经营,解决农产品供应链的销售问题。超市作为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的重要的销售环节,目前已经成为消费者购买生鲜农产品的主要场所,而超市的发展也深刻影响着生鲜农产品的消费和流通,直接为核心企业提供市场消费者的需求。超市要从源头上、质量上把关,让消费者吃到放心产品。选择好的供应商,利用现代技术为供应商提供相应信息保证市场所需与供应商所供符合减少自我库存等成本,更好的为顾客服务。(4)建设绿色供应链。保证农产品供应链安全的一个重要措施是从链的源头上抓起,是供应链的每个环节都遵循绿色、健康、环保的理念。把我国现阶段分散式农户经营土地变成规模经营,建立大规模的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从而有效的解决农产品的品质与管理的问题,便于上下游企业直接信息交流,有利于核心企业更好的支持农户发展,促进农产品供应链稳定与安全。

本文从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的现状出发,结合供应链全过程的管理思想,针对现有问题,提出农产品供应链发展的基本思路。强调从农产品供应链的源头农户,包括核心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零售商直至最终消费者的每个节点出发,来保障整个供应链的安全和实施,最后通过发挥核心企业优势,发挥政府的监督、管理、支持职能等几个方面提出保证我国农产品供应链发展的基本思路。

参考文献

[1]钱莹、王慧敏.农产品供应链中的质量管理研究[J].农业化研究.2007(10):33~34

[2]孙小会,谭立群,郭全洲.农产品供应链质量安全管理研究[J].价值工程-Value Engineering.2009(12):82~85

[3]麻书城,唐晓青.供应链质量管理特点及策略[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2001(9):32~35

上一篇:人行道改造工程方案范文 下一篇:机械制图基准标注规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