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馆的科学原理范文

时间:2023-12-29 17:17:16

科技馆的科学原理

科技馆的科学原理篇1

[关键词]科技馆;观众需求;服务体系

中图分类号:F28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1-0310-01

科技馆是科学技术馆的简称,主要是进行科技产品或者科学实验演示模拟的展览活动,有长期的固定的展览馆,也有阶段性的短期展览交流活动。科技馆具有体验性、互动性等特征,有利于引发人们对科技探索的兴趣,进行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提高国民的科学文化素养,科技馆是为了满足观众的自身发展的需求和对科学的不断探求而存在的。

一、科技馆的运行特色

1、科技馆展览的大众化

从展览内容来看,科技馆主要展出反映现代科学技术原理及应用的展品,以及普及对现在和未来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的最新科技知识[1]。科技馆的出现使人们认识到,科学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东西,也不再是科学家才能了解的知识范围,普通的民众也可以参加到科学技术的探寻中去。将严谨、专业的科技知识演变为简单的实践操作可以使观众更加直接的了解透彻它的原理和现象,同时科技馆的解说人员也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他们本身具有专业的科学文化知识,可以用观众容易理解的简便的语言为他们答疑解惑,满足观众的求知需求。科技馆的观众相对来说年龄跨度比较大,有学龄儿童也有退休老人,知识掌握情况也是各不相同,所以科技馆在进行展览和讲解的时候,要特别注意这一特点,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的观众的需求都是有差别的,然后再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符合观众需求的个性化的设计活动,在差别中寻找共同点。

2、科技馆展览的互动特色

现代科技馆的特色主要体现在展览科技与观众的互动上,观众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因为现代科技馆一直致力于把科学理论或原理改变为实际操作的实验展示品,观众可以参与其中,自己动手演示一遍某一科学原理的发生过程,比如抽象的龙卷风的形成,观众可以在一个仿真的容器内看到龙卷风的形成过程和行动路线以及消失方式,没有比这种演示更简单易懂的了。这种形象化、拟真化的实验演示提高了观众的积极性,当然也离不开科技馆工作人员的积极引导,与观众进行直接的交流互动是满足观众需求的一项重要措施。科技馆工作人员需要具有热情的服务态度,有的观众对科技感兴趣,但是可能在遇到问题时不敢向工作人员求助询问,如果遇到服务周到的工作人员主动询问观众的难处问题并且帮助其解决,就会影响几个和他们群体的很多人,把科学技术的好处更广的传播出去,达到建立科技馆的目的。

二、科技馆观众需求的多样化

1、科技馆观众的一般需求

从科技馆的不同的观众群体来分析,一般存在普通家庭群体、学校学生群体、老年参观群体等几大类型。家庭群体通常为一家三口,父母带着孩子进行科技馆参观,时间集中于周末休息日;学校学生群体则是在工作日教师组织的班级性的参观学习活动,一般是老师带队,引领学生自主参观学习;老年参观群体主要是退休的老年人进行的集体的游览活动,一般在节假日比较常见。后两种观众群体的时间观念较强,可能需要在特定的时间内参观完毕,服从群体组织的安排,对于观众的一般需求大多都是相同的,比如坐下休息的需求、补充水分的需求、询问购票情况的需求等自然性的需求,这些需求都是不可避免的符合人类生存特点的自然而然的需求,也是参观者必须的、首要的需求。

2、科技馆观众的精神需求

公众对科技馆的服务要求不同于其他服务行业,他们不仅希望主动、热情的服务,同时还希望服务中体验科技,收获科技知识[2]。观众的精神方面的需求体现在观众的心理情绪和感情理解方面,这主要因为观众的个体差异,科技馆的参观者有老有少,有专业的科技人员也有普通民众,科技馆需要满足大多数观众的情感和精神需求,比如有的观众需要详尽的了解某一科学技术原理,有的观众则更加愿意亲身体会、动手操作,因此科技馆不仅要设立专业科学讲解区域,还要设立实验演示和观众体验区域,使观众的精神求知要求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不能打击观众的积极性,要进行有效的实践引导,建立和谐统一、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的现代化科技展览馆。

三、科技馆服务观众的优化措施探讨

1、科技馆针对观众自然需求的举措

科技馆应设有规范、便捷的标识系统,使观众依靠标识就能找到要去的地方,科技馆应成立专门的项目小组,精心规划设计标识系统[3]。这是满足观众自然性需求的必要措施,科技馆的服务应该从观众进门前就开始了,比如方便、快捷的停车服务。在科技馆门口要设置问询台,引导观众进入正确的参观区域,有必要设立科技馆一览图,使观众可以很快的掌握科技馆内部设置情况和每一层的展示内容,以便观众有选择性的进行参观。科技馆还需要考虑到老年人的自然需求,设立可供休息的区域,在参观疲劳是可以有地方提供短暂的修整,另外必要的饮水设施也是不能缺少的,这不仅是满足观众需求的表现,更是完善科技馆服务管理体系的重要措施。

2、科技馆针对观众感性需求的举措

科技馆观众非常广泛,同时感性需求是因人而异的,因此科技馆观众的感性需求相当宽泛且差别极大,需要进行深人分析[4]。对科技馆观众感性需求的了解,可以采取调查问卷的形式,也可以在咨询处设立意见簿,把观众不便说出口的意见或建议写下来,科技馆定期对意见簿上的信息进行整理综合,了解观众的内心真实想法,有的放矢的改善科技馆的运行模式。另一方面就是科技馆的工作人员自觉的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为观众呈现更加完善的服务内容和服务态度,工作人员需要不断的进行自身科技文化知识的提升,在对观众讲解中能够很快抓住重点,想观众之所想,起到启发兴趣、引导观众思考的有益作用。只有科技馆的用心服务才能让观众感受到学习科学的乐趣,而有时观众的感性的心理需求比自然需求更加重要,是科技馆需要在平时的工作中慢慢积累的宝贵经验。

结语

结合以上对科技馆观众需求的分析,得出结论,科技馆的设立必须关注观众的需求问题,要按照科学、教育的理念进行科学技术展览活动,按照观众能够普遍接受的方式和简便的交流方式来设计、管理科技馆,在满足观众需求的同时引导观众向科技知识靠拢,最终为传播先进科学文化知识、普及科学教育、提升国民的整体科学素养而做出应有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黄体茂.关于科技馆观众需求的思考[J].中国博物馆,2007,01:78-83.

[2] 科技馆展品的生命力在于满足观众需求――赴厦门、安徽、上海、浙江、江苏等地科技馆考察纪实[J].科协论坛,2002,11:27-30.

[3] 张慧丽.浅谈科技馆服务[J].科技信息,2012,08:81-82.

科技馆的科学原理篇2

【关键词】慕课;科技馆;传播学;科普服务;科学素质

一、引言

目前,世界各国广泛重视全民科学素质。相关调查表明,2015年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比例为6.20%,比2010年提高90%[1]。科技馆是提升全民科学素质的重要场所,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在相关政策的指导下,我国科技馆建设快速发展,国内大中城市相继出现自身特点的科技馆,例如:数字科技馆、科技馆微博和微信等互动,在科普知识传播中起到了积极作用[2]。经过多年发展和建设,我国科技馆规模和数量在一定程度能够满足普及全民科普的需要。但是,科技馆仍然存在着科普教育方式单一、科普服务效能有待增强的问题[3]。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拓展科技馆科学教育活动方式,增强科技馆的科普服务效能。

二、基于“慕课”的先进科学教育方式

慕课属于一种视频化、互动性简介的信息传播媒介,慕课教学手段多样,能够增强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慕课的有效开展能够获得良好的信息传播效果[4]。可见,从慕课的特点上看,慕课能够被作为科技馆的科学教育活动的一种方式。因此,从科学教育理论的视角,本文在科技馆中引入慕课教育手段,探讨这种全新科普知识慕课“课堂”的科普教育方式。

1.科学教育方式

慕课是一种科学教育方法,具有自身体系、理论及应用的知识均能够以慕课的形式讲授。科普知识来源于科学技术理论和应用,利用慕课的方式可以实现科普知识的传播。通过开设科普知识的慕课,学习者在自己可控的时间内参与学习,并且给予成绩合格者结课证书。结课证书不仅能够增强学习者的成就感,同时借助于“大数据”能够方便地统计全民科学素质,为科技馆发展和慕课持续改进提供参考。科技馆中引入慕课时,应该按照慕课的先进教育理念合理组织展品或科普知识。(1)类似属性展品或科普知识组成为一门慕课。慕课内容由一些列知识点构成,因此需要将类似属性的科技馆展品或科普知识形成一门系统课程。例如:科技馆的光学成像方面的展品讲述了光学成像的原理和应用,而以《光学原理的科普知识》慕课的形式可以形象和生动地为参观者介绍光学原理。虽然一门慕课要求具有一定的总学时,但是每一次课程时间短小,该特点非常有利于开展科技馆的科学教育活动。通常课程时长10分钟或者3-5分钟,并且围绕单一知识点,主要是微视频,这有利于学习者短时间内集中注意力,进而提高学习质量。(2)科普知识的慕课展教方式要求多样化。科技馆的一个理念是以轻松的方式普及科学知识,慕课是一种方便和灵活的多谋体展教方式,因此科普知识的慕课内容需要广泛地采用多媒体手段。例如:参观者学习科技馆的机器人发展历史和工作原理的展品时,避开枯燥的工作原理而更多地关注机器人的规律性运动,通过现场或离线的慕课的先进性和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可以提高参观者的学习兴趣。(3)考试题型的多样化和趣味化。慕课能够评价学习者学习成绩,科普知识的慕课考试题型要求多样化和趣味化,例如:在视频中设置考核知识点,让学习者在轻松和趣味性的过程中完成考试,最终获得结课证书。

2.慕课的先进科学教育方式的特点

慕课是一种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从传播学理论看,慕课具有传播活动的典型属性,利用慕课的科学教育理论和方法能够指导科技馆的科学教育活动,慕课的这种先进科学教育活动具有下面特点:(1)科技馆的展览展品的教育活动的特色化、多样化。利用慕课的有效信息传播手段,能够使得复杂结构展品的展教形象生动,提高参观者的学习兴趣,提升科技馆的科普服务效能。(2)慕课具有参观者到场参观的先导性教育的特点。从广义上讲,慕课属于网络科普的范畴,因此参观者在进入科技馆之前能够在网络上首先了解其感兴趣的科普展品,进而有针对性地参观学习。(3)引入较多展品,节约科普成本。利用慕课的先进教育理念和手段取代部分展品展教,可以大幅度地降低复杂展品或特殊展品的制造成本,同时能够在网络上系统地引入更多展品,低成本地提高全民科学素质。(4)增强科技馆之间工作交流,与国际接轨。科技馆之间可以通过慕课的方式实现资源共享,增强工作方式和展教展品的交流。慕课的网络传播属性使其能够与国际接轨,进而提升科技馆的国际地位。(5)慕课是一种新型的网络科普方式。慕课的网络属性使其能够与科技馆网络科普功能模块无缝对接,进而扩展了网络科普方式,并提升网络科普效果,并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6)馆校结合。慕课在高校里获得了广泛研究和应用,而以慕课作为切入点,大力开展科普知识的校内外教育,能够从本质上改善和提升“馆校结合”的效果。结论随着慕课在科技馆中的应用,科技馆展览展品的教育活动多样化,能够有效提升馆校结合的效果,全面提升科技馆科技知识传播效果,扩展慕课应用利用领域,丰富科学教育活动理论。

参考文献:

[1].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N].新华网,2016-03-14.

[2]江昕远.微博的传播模式对传统传播学理论的冲击[J].华中人文论丛,2010,1(2):105-107.

[3]李象益.当代科技博物馆的创新与深化发展[C].北京国际博物馆馆长论坛论文集,2004,05.

[4]李西,谢颖.我国近五年慕课(MOOC)研究综述[J].亚太教育,2016,13:289-290.

科技馆的科学原理篇3

所谓技术理性,是指人类追求技术合理性、规范性、有效性和理想性的抽象思维活动、智慧和能力,是一种扎根于人类物质需求及人对自然界永恒依赖的实践理性和技术精神。技术理性作为人类理性特殊的和典型的形式,是人类多种理性的某种合取,它贯穿于人类实践活动的始终[1]。技术理性并不追求单纯的手段或目的,而是把科学合理性、社会合意性整合到技术原理的可行性和技术规范的有效性中,既追求功效又内含目的,基于自然又面向社会,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科学技术具有两面性,使得图书馆学需要技术理性的支撑。现代科学技术已全面渗透到图书馆学的发展之中,成为图书馆学的催长剂,导致图书馆学技术研究和学科建设存在技术评价缺失规范、技术至上、技术误导等问题的出现。特别是在全球科技浪潮和信息化、知识化的时代背景下,图书馆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图书馆学的发展与科技也有着解不开的情缘。面对科学技术的全面渗透,图书馆学应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符合技术理性的发展之路。

2、科学主义与图书馆学技术理性的缺失

19世纪30—40年代,科学主义产生于法国和英国,其创始人——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孔德,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历史沿革,先后演绎出马赫主义、逻辑实证主义等众多的哲学派别,成为一股在世界影响力很大的哲学思潮。科学主义思潮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强调用实证科学方法研究自然、社会的各种问题,崇拜科学,技术至上。从科学主义的本质和特征来看,不难发现科学主义本身具有一系列危害性,包括:压制科学精神和人文理性;盲目应用科学技术,忽视科学技术应用的负面效应;扭曲人文社会科学,将自然科学方法和技术方法机械地应用到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中[2]。

科学主义思潮对图书馆学界也颇有影响,最主要的表现就是不同时期、不同形式的技术论。在西方图书馆学发展史中,先后产生了图书馆学技术论的两大流派——传统技术学派和新技术学派。20世纪末期以来,网络信息技术高度发展,国内外图书馆学界再度兴起技术热,图书馆学的不少研究都反映了科学主义的学术思想。

传统技术学派把图书馆看作是一个孤立的实体,认为图书馆学研究的对象是具体的图书馆技术、操作方法和工作内容。该学派的代表性思想有施莱廷格的“整理说”,德国艾伯特的“技术说”以及杜威的“技术实用论”。传统技术学派对图书馆学和图书馆人的影响是深远的,尤其是杜威实用主义思想在我国图书馆界仍有很大市场,表现为片面强调图书馆学的技术性、实用性,忽视了图书馆学的理论研究。

新技术学派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是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在图书馆领域应用的产物,它注重发展新的信息技术,以新技术为前提预测图书馆的未来。其代表人物有兰开斯特、利克利德、泰勒、戈曼和道林等人[3]。该学派目前在国内外有广泛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对网络信息技术的迷信和狂热,鼓吹技术决定论。

由于受科学主义思潮的强烈冲击,我国的图书馆学研究中形成了科学主义的研究范式,企图用自然科学的数理量化方法来解释图书馆实践中的问题,使图书馆学走上精密科学的道路。备受我国图书馆学界批评的抽象图书馆学就是最为典型的代表。不少研究成果体现了这种思想和主张:大量借用数学和统计的方法,移植与图书馆的社会功能研究相关的其他方法,使图书馆学研究走出假象的误区,步入学科发展的正常轨道[4]。然而,现实并非如此,单纯地依靠技术方法不能解决图书馆学的根本问题。

科学主义思潮及其衍生的科学主义研究范式表现出明显的非理性,是图书馆学发展过程中逐渐导致技术理性缺失的内在根源。在《图书馆学研究:科学主义思潮的非理性倾向》一文中,作者从抽象图书馆学的基本主张出发,指出科学主义思潮体现了当代图书馆学的非理性倾向[5]。非理性导致对图书馆学进行消极的、随意的否定,轻率立论,带来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必须反对图书馆学的科学主义思潮,恰当地运用科学主义研究范式,促进图书馆学的良性发展。

3、图书馆学发展过程中非理性的技术误区

图书馆学的技术传统虽然不如人文传统那样源远流长,但它伴随科学技术在图书馆的广泛应用和在图书馆学科体系中的全面渗透而发育为浓厚的学术传统。基于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客观要求,图书馆学界从图书馆的功能和效益出发,积极探索图书馆工作面临的技术问题,这有利于图书馆服务质量和效率的提高,从而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然而,学术界和图书馆员更多地意识到图书馆学的技术因素导致的负面效应,指出图书馆学研究中一直存在着技术化倾向,片面强调图书馆学的技术性,这种倾向阻滞了图书馆学理论的科学化进程[6]。也有人质疑图书情报学的单向度发展,认为技术的崇拜无益于图书情报学显学的努力[7]。事实上,图书馆学发展过程中的很多问题都与过分强调技术因素有关。

3.1技术情结排挤人文理性

早期的图书馆学理论有着人文主义的深厚底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图书馆领域的全面应用,图书馆的业务工作和文献信息服务越来越依赖于对技术的掌握运用程度和各种技术设备的配置水平,实践的依赖导致了理论思维和研究的依赖,图书馆学的理性精神被淹没在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大潮中,以至于片面强调科学技术的价值,忽视人文理性应有的价值。20世纪40年代以来,我国图书馆理论和实践中的科技与人文一直未能很好地统一和协调发展,长期表现为技术游离于理性之外,一味地热衷于科学技术应用,忽视了传统人文理性的继承和发扬,使图书馆学陷入了技术传统极度膨胀而人文传统日渐衰竭的不妙境地[8]。

针对图书馆学技术至上论和技术片面化的倾向,很多研究者担忧技术的广泛应用将削弱图书馆学的人文传统。美国著名的图书馆学家巴特勒和谢拉就是批评技术至上论的典型代表。巴特勒认为企图使技术合理化以及理论技术化的尝试是不结果实的花朵;谢拉则一再告诫人们:图书馆学始于人文主义[9]。国内学者也指出:强调人文传统是图书馆学理论的一个基本点[10];图书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学问,它的终极价值目标是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11],等等。

在学科建设和图书馆学教育方面,技术排挤人文的问题同样存在。图书馆学最初主要是目录学和图书分类学等构成的学科体系,这些分支学科是适应早期图书馆手工服务方式的产物。现代信息技术使图书馆业务流程和服务方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为解答图书馆在发展变化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图书馆学需要充实新的理论。为此,学科内部整合过程中增添了许多“技术色彩”很浓的内容。由于图书馆学的技术性内容不断扩张,技术科目的比重越来越大,挤占了图书馆学基础性科目的生存空间。如从教育部公布的专业目录来看,图书馆学专业不同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学内容固然也有差别,可有的学校不仅为图书馆学专业披上“信息”的外衣,在课程设置上也“全盘信息化”,大量开设诸如信息社会学、信息伦理学、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企业信息工作、信息市场管理等与信息有关的课程,以至于图书馆学课程仅占一小部分甚至已被完全抛弃[12]。这样的图书馆学专业教育必然偏离最初的培养目标和自身的发展轨道。

3.2技术因素引发的学科术语不规范

技术的突破必然带来学科概念和术语的增长与更新,由于技术发展太快,学术研究一时难以规范用语,给人们的认识带来混乱和不便。目前,人们对图书馆学的新概念大多以感性认识为主,许多图书馆学新概念和术语的涵盖面大,使用起来易迷惑人。本来,图书馆学领域的一些基本概念和术语具有规范,人们已经取得共识,但是技术的发展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原有某些术语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有待于图书馆学界去重新界定和认识。有些研究者还大量套用社会学、经济学、教育学等其他学科的技术性术语,而对图书馆实践中涌现出来的许多体现自身特征的概念不予重视。当然,一味反对引进概念和术语不是科学的态度,但如果生搬硬套无益于图书馆学发展的术语,不加以学科化的解释,则不是明智之举。

3.3与技术因素有关的图书馆学无限制泛化和扩张

已有学界人士对泛化和扩张问题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证[13—14]。图书馆学研究中的适度泛化和扩张也并非坏事,但是无度地泛化与扩张就易产生问题。伴随着新技术运用于图书馆,图书馆学理论的研究视野由馆内扩展到馆外甚至社会,研究范围从传统图书馆扩大到整个文献信息领域。如果图书馆学理论超越了自身的极限,表现为漫无目的的膨胀,最终也会失去自我,陷入虚无缥缈之中而无法自拔。由于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分化与高度融合的客观趋势,图书馆学研究中的“大图书馆观”存在一定的市场,在某种程度上使图书馆学走上无节制的粗放型扩大外延的路子。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图书馆学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学术研究热点不断,除了学界开拓创新、学科建设和图书馆学本土化等因素外,技术是最为重要的原因。像电脑与图书馆、图书馆电子学、信息高速公路之类的研究便是学科泛化和扩张过度的表现。图书馆学的学科体系建设,有其应有的内涵和外延,远离和超越主体的研究不利于图书馆学的健康发展,必须引起重视和有效控制。

3.4激进论调的产生

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会对图书馆事业和图书馆学的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冲击波,当然也震撼着图书馆人,引起对图书馆事业及其价值的怀疑和关注。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最让图书馆人灰心丧气的理论莫过于“图书馆消亡说”,庆幸的是现实情况并非如此。究其原因,制造这理论与现实截然相悖状况的无形怪手,是对图书馆影响越来越大的信息技术[15]。图书馆消亡论者在国外的典型代表首推美国学者兰开斯特,他试图让人们相信未来的社会是“无纸社会”[16];英国图书馆学家汤普森则认为,图书馆最终会成为博物馆[17]。国内也有图书馆消亡论的支持者,他们认为传统图书馆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逐步走向消亡[18]。不少研究者针锋相对地指出:图书馆消亡论是网络时代的神话[19];“无纸社会”不会出现,任何社会都不能没有图书馆[20]。

预测是一门科学,科学和合理的超前预测为人们所欢迎,但割断历史与现实联系的预言是不可取的,特别是在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图书馆发展东西部不平衡,缺乏必要的资金和技术,所谓图书馆消亡更是没有充足的理由。值得欣慰的是,我国图书学界通过学术讨论,对图书馆的未来已基本形成共识,认为复合图书馆是现代图书馆的必然走向。当前,国内外图书馆学界的很多学者对技术至上的观念和研究范式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批评,指出了其中的危害,为图书馆学回归正常的技术理性之路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4、适合中国图书馆学的技术理性道路

现代科学技术使图书馆事业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带来的技术思想误区也被图书馆学界所共知,呼吁和回归技术理性已是图书馆学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

4.1树立技术理性观

图书馆学界是推动图书馆学发展的直接动力,呼吁技术理性首先在于图书馆学研究要有理性的支撑。面对新技术,学界人士有必要树立技术理性观,用客观的尺度把握图书馆学技术的发展进程及其应有的地位和作用。从中国图书馆学目前的状况来看,技术理性观念主要体现在技术价值、技术手段、技术选择、技术发展等方面。

技术价值观。图书馆学技术的价值不仅在于改变图书馆落后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方式,而且在于以“图书馆自由”理念为社会价值目标。这一理念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的《公共图书馆宣言》所确认,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在图书馆法律制度中也体现了这一精神。因此,在技术研究中我国图书馆学界对待技术应有理性的价值取向。

技术手段观。图书馆学技术归根到底是为了实现图书馆事业使命的一种服务手段。在图书馆学的发展过程中,技术问题对图书馆发展无论有多么重要,对图书馆学的学科建设而言,终究是表层的东西,只有那些对技术现象进行深度思考所形成的理论,才具有久远的学术价值[21]。科学技术与人文理性是图书馆学不可缺少的部分,但现代技术以其单一性、两面性特征,成为人文理性的一种巨大的排斥和异化力量,图书馆学需要在科技与人文之间维持一种必要的张力,即技术服从人文的需要。图书馆实践所利用的所有技术,都是方法论意义上的工具和中介手段,取代不了图书馆人的主体和主导地位。

技术选择观。新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不同领域中都同样充满复杂的选择,坚持有选择地应用新技术来发展图书馆事业,是图书馆界义不容辞的责任[22]。目前,我国的数字图书馆研究和建设正方兴未艾,图书馆学技术的研究和图书馆技术应用都存在技术选择问题,必须从我国的现实出发,用理性的眼光对技术进行必要的审视。

技术动态观。历史的发展告诉人们,一定历史时期的技术,无论在当时有多么先进,随着时间的流逝和时代的发展,终究要被更先进的技术所取代。况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速度越来越快,新旧技术更替的周期越来越短,技术发展呈现的动态性特征更加明显。信息技术是推动图书馆发展的核心技术之一,为了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为图书馆事业服务,图书馆界应牢牢确立技术动态发展的理性观念。

4.2加强图书馆学前沿技术的研究

图书馆学技术研究包括技术应用和技术发展两个层面的研究。图书馆技术应用研究主要解决网络化、数字化等新技术在图书馆的实际应用问题;图书馆技术发展研究则是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在图书馆应用的发展趋势,解决图书馆与新技术相适应的问题。从目前来看,处于图书馆学发展前沿的核心技术是信息技术,而纳米技术将在图书馆未来发展中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由于图书馆学应用性极强,技术应用研究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非常明显,这使得技术应用研究成为图书馆学研究的重点。

基于信息技术而产生的数字图书馆,成为当前学科的前沿问题。对数字图书馆的研究,主要是信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知识管理技术、信息存储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并将它们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直接服务于图书情报工作。据《光明日报》报道,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建设面临十大技术瓶颈,包括资源建设、多媒体信息标准、信息存储与压缩、信息分类、索引与检索、信息传输与安全保护、交互界面、信息输出与表现、工具与平台、高层信息服务协议[23]。从客观上讲,我国在技术方面比发达国家落后,图书馆界要在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方面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抢占图书馆学的前沿阵地,就要求图书馆学研究人员调整落后的思维方式,更多地从技术的原创层面发掘,进一步提高研究水平。

4.3注重图书馆学技术的哲学审视

图书馆学发展至今,理论体系还不完善。图书馆学要成为具有科学逻辑和真正说服力的理论体系,必须借助于哲学思维,以图书馆哲学研究为突破口,从哲学层面上关注图书馆,把握图书馆本质上的问题。为此,我国图书馆学界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图书馆哲学研究进入了一个高潮时期,形成了一股持续的“图书馆哲学研究热”[24]。综观图书馆学界的研究,其内容局限于图书馆哲学的概念、性质、任务、意义、范畴体系及相关概念辨析等。从哲学角度研究技术问题,用哲学指导图书馆实践,还有待于图书馆学界继续努力和不断创新。我们在解决图书馆实际技术问题的同时,必须重视对技术的哲学反思,用哲学的思辨来解答图书馆学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技术困惑。

图书馆学技术需要哲学支点,已被事实证明。西方技术学派的集大成者——杜威既是哲学家又是图书馆学家,在他的实用主义哲学思想支配和指导下的图书馆学,占据了美国图书馆学的主流地位,不但深刻地影响了美国的图书馆学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我国图书馆学界。当然,作为学科技术支点的哲学,应该是符合科学与理性的哲学。杜威的哲学强调“有用即真理”,对技术持实用主义的观点,必然走入“唯科学主义”的陷阱。

长期以来,由于图书馆学界缺乏对图书馆哲学的深入探讨,使学科理论难以上升到真正科学的高度。一般研究者大多简单地套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或西方哲学家波普尔等人的思想来解析图书馆事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这种生搬硬套的做法不可能构筑图书馆哲学的理论大厦。学术界应该从科学融合的角度,广泛地学习人类思想史上的哲学理论,吸取其思想精华,对哲学领域的相关思想和概念做出图书馆学学科化的合理解释,紧密联系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实际,建构全新的理论体系。图书馆技术的哲学理论是图书馆哲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建构图书馆哲学新体系的过程中,借用科学技术哲学的思想和理论是必不可少的。

4.4培养创新型的图书馆学技术人才

对于图书馆学的可持续发展而言,人才是第一资源。科学技术越发展,图书馆学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越是不断地延伸,对图书馆学学科技术人才的培养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从总体上看,我国图书馆学专业技术人才匮乏,加快人才培养的步伐,造就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图书馆学技术人才,是新世纪不断发展的重要保证。图书馆学人才培养要求制定科学的人才发展战略,顺应市场需求,调整图书馆学专业课程设置,积极引进新的理论和技术充实和完善原有理论体系。在目前的实际工作中,由于缺少图书馆学专业技术人才,往往是用计算机专业人才充当图书馆技术工作的业务骨干,这种做法是欠妥当的。计算机专业人才由于不具备图书馆理论及业务知识,在实际工作和技术研究中容易碰上诸多困难,不利于图书馆事业与图书馆学的发展。解决类似问题的关键措施就是加强图书馆员的专业培训,采用各种形式,使图书馆员终身接受教育,造就一支信息时代高素质的专业图书馆员队伍。

【参考文献】

[1]陈昌曙.技术哲学引论.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2]肖显静.在中国究竟要不要反科学主义.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9):34—37

[3]赵新民.现代图书馆学流派述略.图书馆学刊,2001(4):54—55,60

[4]王正兴.网络时代图书馆学研究批评.图书情报工作,2002(11):4—6

[5]张金国.图书馆学研究:科学主义思潮的非理性倾向.图书馆建设,2004(2):11—14

[6]储流杰.图书馆学研究的技术化倾向.图书馆,1999(5):8—10,13

[7]陈业奎.质疑图书情报学的单向度发展.情报资料工作,2002(3):20—22

[8]蒋永福,陈丽君.人文图书馆学五定律.图书情报工作,2002(11):27—32

[9]袁咏秋.外国图书馆学名著选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10]卢泰宏.图书馆学人文传统与情报科学的技术传统.中国图书馆学报,1992(2):4—10

[11]徐引篪,霍国庆.现代图书馆学理论.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

[12]周波.图书馆学专业教育改革热中的冷思考.图书与情报,2003(1):62—64

[13]赵春旻.图书馆学研究中的泛化.中国图书馆学报,1999(2):62—72

[14]邱五芳.扩张与虚化——图书馆学理论研究50年反思.中国图书馆学报,2000(2):14—18

[15]邱五芳.新世纪新视点三人谈之追寻20世纪的图书馆精神——挥之不去的图书馆学的技术情结.图书馆,2002(3):1—8

[16][美]F.W.兰开斯特著,郑登理,陈珍成译校.电子时代的图书馆和图书馆员.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5

[17][英]詹姆斯·汤普森著.乔人立译.图书馆的未来.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8

[18]孙维钧.论图书馆的消亡.高校图书馆工作,1998(3):8—10

[19]金晓莉.图书馆消亡论——网络时代的神话.图书馆学刊,2000(5):27—29

[20]丁道谦.图书馆的未来——评“图书馆消亡论”.图书馆论坛,1999(2):25—27,13

[21]杨文祥.21世纪图书馆事业与图书馆学研究的几个问题.中国图书馆学报,2001(1):11—16

[22]张伟云.中国数字图书馆:一个并不轻松的选择.国家图书馆学刊,2000(2):19—25

[23]高文.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建设面临十大技术瓶颈.光明日报,2000—03—08

科技馆的科学原理篇4

关键词 科技馆;可持续发展;科普创新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5)140-0148-02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科学技术水平的高低不仅关系到个人与行业的发展,也关系到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实力的强弱。而创新作为一个民族及国家文明进步的灵魂,也是科技水平能否提高的重要制约因素。作为传播普及科学知识,展示科学技术成就的场所,科技馆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自然也离不开科普创新。

1 管理创新是科技馆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创新是时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科技馆在发展过程中,需要跟随科技发展的脚步,不断创新管理模式,以管理创新为科技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绝的发展动力[1]。科技馆的管理创新着重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1 管理思想上

管理,从本质上看,是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实现各项事物与行为的和谐,因此,实现管理思想的创新,能够带动管理方式及管理制度的优化创新,从而促进科技馆管理水平及管理效率的提升。

现阶段随着科技的日趋成熟,世界已进入全球化及信息化时代,时代的发展对科技馆的管理及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管理思想已经难以适应新时期的发展趋势。在这种背景下,科技馆只要实现管理思想及理念的创新,紧密跟随科技发展新潮流,不断完善科技馆管理及服务的流程,才能切实提高科技馆的管理及服务水平,从而为科技馆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1.2 管理制度上

社会企业的发展需要制度的约束,而科技馆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也离不开管理制度的优化创新。现代社会的市场及社会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资源的竞争,而管理制度的创新又是有效提高人才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传统的科技馆管理上,侧重点放在被管理人员的行为约束上,不利于人们主观能动性的创造发挥,管理制度陷于僵化,阻碍了科技馆的可持续发展。

基于管理制度创新的重要性,科技馆要吸收原有管理制度的精华,对管理制度加以创新,建立新型的适应新时期发展特征的管理制度,从而为科技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上的保障[2]。

1.3 管理方式上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原理证明,完善的生产关系有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在科技馆的管理上,管理方式的创新就是优化生产关系的体现,通过管理方式的创新,更好地落实管理制度,从而促进管理效果的提升。在知识经济时代及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科技馆的原有管理方式不够灵活,需要根据新形势及时拓宽管理思路,探索新型的管理方式,达到一种和谐高效、稳定有序的管理效果。

可以说,管理方式创新是科技馆管理创新的必经途径,科技馆在管理方式上要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不断吸引高素质人才投身科普事业当中,为科技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保障。

2 科普展品创新是科技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保障

伴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科技馆科普展品的内容及形式有了更高要求,科技馆做好科普展品创新,是科技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3]。要做到科普展品的创新,需要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

2.1 对传统科普展品的内容及形式加以改进

科技馆的科普展品一方面是科技馆的重要标志,彰显了科技馆的馆藏魅力,另一方面在展品内容上存在一定的相似性,甚至存在科技馆在展品类型上想雷同的现象,制约了科技馆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效益的提高。科技馆可对这部分传统展品加以改进,一是对展品内容加以合理分类,采取插花布置,二是在展品形式上着力实现创新。对科技馆中的一些传统但重要的展品,如造纸术、蒸汽机及其工作原理的展示方式上,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实现图像、视频的多方位讲解,避免单人讲解造成的简单枯燥,从而引起观众的参观兴趣,培育新的展品热点,在促进人们对展品加深记忆的同时,又有效提高了科技馆的社会效益。

2.2 紧跟科技发展步伐及我国科技成就,做好展品创新

进入新世纪后,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各种新型科技产品不断涌现。基于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我国也相应地颁布实施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主张借助创新,建立创新型国家。针对一些高新技术,科技馆要发挥自身的职能和优势,立足于科技发展前沿,将各类科学技术及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为既能够被观众广泛接受的,也能够深入浅出地揭示出科学原理的科普展品类型,从而及时把最新的科学技术科研信息传递给社会公众,提高社会公众的科普水平。

2.3 实现展品宣传及展示方式的创新

科技馆的展品宣传及展示方式现阶段还较为单一,主要停留在传统的场馆展厅展示阶段,客观上对科技馆的可持续发展及社会效益的提升有所阻碍[4]。科技馆可以在固定场馆展览的基础上,通过定期举办特色馆藏展品会展的方式对展品宣传加以补充完善,也可以通过社会公众对展品加以评选的方式,提高展品宣传力度,对评选出的优秀展品加以汇集,举办科技馆之间优秀展品联合会展。一方面促进了科技馆的创新发展,另一方面能够真正发挥出科技馆科普宣传教育的作用。

例如在世博会及园博会中,通过将各国的科普产品加以汇聚展览,使公众了解到各国的科技发展程度,并通过科技馆的说明介绍,深化了对相关科技馆的认识,有助于科技馆的可持续发展。再比如山东省科技馆,在引入了新的科普展品后,科技馆会与一些院校加强交流,通过展品流动巡展及展品进社区,入校园的活动,在使人们获取了科技前沿信息的基础上,提升了科技馆的社会满意度,促进了科技馆的持续发展。

3 服务创新是助推科技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

补充

科技馆在新的发展时期除了在管理及展品上加以创新外,服务创新对科技馆可持续发展也起到重要的助推作用。科技馆服务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3.1 服务理念的创新

科技馆的社会公益性导致科技馆服务人员在服务理念上容易产生“等”的思想,服务缺乏主动性。随着时展,我国在社会公众科普服务理念上有了明显的转变,此时科技馆在服务理念上如不随之加以及时转变,会极大制约科技馆的持续稳定发展。在科技馆服务理念上,要实现由“等”到“请”的创新,从而真正发挥科技馆的社会公共服务职能[5]。

3.2 服务方式的创新

服务方式的创新,就是指科技馆要实现服务方式的单一化向服务类型的多样化的转变。在科普形式上要加以推陈出新,在宣传力度上也要加大,并通过多渠道的科普宣传,不断实现服务方式的创新发展。

例如山东省科技馆的科普下乡活动,就是新型服务方式的有效尝试,此外,在农村地区开设科普宣传点,也是实现服务方式创新的有益探索。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科技馆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与观众加以互动,比如网络调查问卷,让观众评选馆藏中自己最为满意的科普展品,并抽取若干观众,赠送一些科技展品模型,充分激发人们的参与热情。

4 结论

本文对科普创新中的管理创新,展品创新及服务创新在促进科技馆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探究,并就如何做好这三方面的创新进行了分析,目的是为了在实现科技馆持续发展的同时,充分发挥科技馆在科普知识普及、提高公众科学素养方面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建军.关于推进科技馆可持续发展事业的若干思考[J].才智,2014(21):343.

[2]吴海玲.创新――现代科技馆可持续发展的灵魂[J].海峡科学,2012(7):51-53.

[3]柏劲松.浅析促进科技馆可持续发展的几点要素[J].科技创新导报,2014(6):209-210.

[4]李溪.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科技馆发展与创新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29):269.

科技馆的科学原理篇5

关键词 科技馆;科技辅导员;培养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6363(2017)07-0007-02

在2016年全国“科技三会”上明确指出,要把科学普及和科技创新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两者是实现科技创新的两翼。近年来,科技馆在我国推进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彰显出日益重要的地位,其作为科学普及阵地的地位是无法取代的。科技辅导员在这其中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科技馆科技辅导员的能力和水平往小了说,是关乎个人的发展,往大了说,关系到一个科技馆发展的兴衰存亡。

云南科技馆目前有3个业务部门,从事一线工作的科技辅导员不到20人,却承担了实体科技馆、流动科技馆的大部分工作。一个地区的科技馆建设和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紧密联系,科技辅导员的综合能力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当地的城市名片和公众科学素质的表现。所以,加强科技辅导员的培养非常重要。

1 科技辅导员的定义

和传统博物馆、美术馆、展览馆不同,科技馆辅导员的实际工作不是讲解,而是引导观众进行学习和探究,更偏向于科学老师。讲解员是沟通博物馆、纪念馆与社会的桥梁和纽带,是博物馆、纪念馆的名片,讲解服务的质量和水平直接影响着观众的受教育和参观质量,影响着博物馆、纪念馆的窗口形象,甚至影响到一个地区和国家的形象。科技辅导员则是指中小学、校外教育机构(少年宫、青少年科技馆(站)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从事青少年校内外科技教育的工作者及社会科技场馆、相关机构、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关心参与青少年科技素养提高的社会各界人士。

然而,科技馆辅导员的定义,在实践层面上,科技馆专业委员会也在不断引导科技辅导员职业发展方向的调整。虽从2009年就提出“辅导员”的概念,但真正的调整和创新主要是通过2015年“第四届全国科技馆辅导员大赛”确定的。本次比赛较之往届有较大调整,将“展品讲解赛”更名为“展品辅导赛”,强调对象性和现场感;并从实际工作角度出发强调串联式辅导的概念[ 1 ]。

2 云南科技馆及科技辅导员现状简析

云南省科技馆目前有在职职工80人,业务部门3个,分别为科普部、体验教育部、设计研发部,从事一线科技辅导员工作的辅导员不到20人。云南科技馆业务工作主要分为“科学的探索”常设主题展览即实体科技馆工作,以及“中国流动科技馆”云南巡展即流动馆工作。其中,流动馆为馆内自行运作项目,没有像国内一些科技馆那样外包出去,所以馆内一线工作的主要精力都放在巡展工作上。这对科技辅导员起到了很大锻炼作用,一站接一站的巡展锻炼了辅导员的讲解和辅导能力、锻炼胆量、培养自信心,这对刚进入科技馆从事辅导员工作的年轻人来说,有积极的作用,也是使他们尽快熟悉工作重要途径。但是,把主要精力放在流动科技馆上也有弊端。目前,我国科技馆的发展对于科技辅导员的要求不再是单纯对科技馆展品的操作演示、原理介绍,更是要将辅导作为一个面对公众教育的小课堂,需要有完整的教案进行实施。此外,STEM教育、STEAM教育、创客教育大力推进的今天,如果还只是将科技馆辅导员的工作重心放在对巡展展品讲解上,必将会和国际国内现行的先进科技场馆教育理念背道而驰。

目前,我国科技馆行业内,没有统一的职称评定标准,很多科技馆如云南科技馆的科技辅导员职称系列为文物博物系列,这是参考传统博物馆的结果。由于我国科技馆相较之传统博物馆是一个新兴行业,辅导员职业规划的相关体制机制还不健全。目前文博系列职称实际上和科技辅导员的日常工作有一定距离,并不完全符合,这也是造成辅导员职业规划和发展出现困境和迷茫的一个主要原因。

3 加强科技辅导员培养

3.1 建立健全科技辅导员考核及奖励制度,合理优化工作内容

由于国内绝大部分科技馆仍属于事业单位,由财政全额拨款(云南科技馆目前则是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在日常管理工作中缺乏统一规范和制度,激励制度不够完善健全,科技馆各部门之间缺少良性竞争与互动,沟通较少。在一定程度上致使辅导员缺乏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缺乏责任精神和创新精神[ 2 ]。

首先,科技辅导员的日常工作如何定量,做了多少,怎么鉴定,工作成效和奖励性绩效工资怎么挂钩,目前在云南科技馆都是空白。除了日常工作,部分科技辅导员还会参加比如全国科技馆辅导员大赛、全国科学表演大赛、全国科普讲解大赛等行业内外的比赛,虽然获奖之后会有一定奖励,但是奖励有限,且没有形成长效奖励制度。

其次,“吃大锅饭”的思想依然存在。由于没有建立健全针对科技辅导员的考核机制,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这是目前制约科技馆发展,影响年轻人进步的一大阻碍。科技辅导员参与展教活动的策划和实施,接待观众进行辅导、讲解、实验演示或科普剧表演等应该进行量化和细化,对辅导场次、能力和水平进行评分,完成每年规定的工作量,年终进行专门考核和打分,加上个人获奖、等情况进行综合考量,考核结果与每个辅导员晋级职称和评选优秀等直接挂钩。

最后,要结合考核制度,合理优化辅导员工作内容。科技辅导员不仅要承担实体科技馆、流动科技馆工作,还要做办公室、行政、申报,甚至财务等工作,长期以来在一个部门一个岗位,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专业性和工作积极性。必须通过优化工作内容和结构,适当进行人员的部门和岗位的轮换制度,让辅导员可以及时调整工作状态、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放在主业上。

3.2 增加辅导员专业培训,增加科技辅导员外出学习及培训机会

第一,科技馆科技辅导员的组成多样,个人背景及专业各不相同。科技馆展品大多以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天文等自然科学为主,这对辅导员个人的专业基础知识有严格的要求,作为科学的传播和普及者,对于科学原理的把控必须准确无误。这对于理工科专业的辅导员来说有很大优势,但是对于文学艺术类专业背景的人来讲,则具有一定难度和挑战。而且,科学技术日益进步,作为科技辅导员更是要及时了解科技前沿最新动态。所以,定期组织有关于科学原理和科技进展的专业课程和培训、邀请专家老师进行授课必不可少。

第二,科技馆的发展如果只和自身相比,无法真正得知差距和不足。国内和国际上目前经常开展科技馆、科学中心的相关会议、比赛和培训,只有走出去,多学、多看、多想、多对比,才能有更加深刻的J识、更加广阔的视野。要加大对馆内科技辅导员外出学习、培训的支持,提供渠道和平台,促进个人的发展,从而带动整体的进步。

4 结论

科技馆是一个城市甚至一个国家的基础建设中不可取代的一环,是非常重要的场所。科技辅导员的工作,上接科研成功和科学原理,下接日常生活及普通大众,所以科技馆辅导员就是纽带,连接着科技和社会、科学家和老百姓。辅导员的水平,直接从一个方面展示出一个科技馆的综合能力。辅导员不是单纯的讲解员,更是答疑解惑的科学教师,除了要有扎实的知识水平作为基础,还要提升讲解水平和能力,以及锻炼和塑造自身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公众形象。进一步加强科技馆科技辅导员的培养,才能促使科技馆的进步和发展,使科学普及和科技创新齐头并进,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张彩霞,袁辉.我国科技辅导员的现状及其职业发展路径研究[J].科普研究,2016(4):46.

科技馆的科学原理篇6

毫无疑问,过去10年是中国科技馆“跨越式发展”的10年。

建筑面积13.75万平方米的广东科学中心、10.28万平方米的中国科技馆新馆、10.07万平方米的上海科技馆,已分别跃居世界规模最大科技馆的第一、第三、第四名。

中国科技馆“全国科技馆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课题组的统计分析说,自2000年中国科协《科学技术馆建设标准》到2010年底,中国“达标科技馆”由11个增加到86个,10年间增加75个。

这个课题组的负责人、中国科技馆科研规划部主任朱幼文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在“十五”期间,各地先后有将近30多座新建、改建或改造后的“达标科技馆”对公众开放;“十一五”期间,有40多座科技馆建成开放;2011年,各地又有湖南省科技馆、吉林省科技馆等十多座高规格科技馆竣工,全国“达标科技馆”总数接近100座。

中国的科技馆事业,虽然起步比发达国家晚了约50年,却只用了10年就一跃成为“世界科技馆大国”。

新建科技馆的确展示着城市的崭新面貌和“科教兴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雄心。今天科技馆已成为许多城市的地标。巨大、震撼、壮观??这是媒体对于一座座新科技馆的描述。

热潮之下,是全国新建科技馆每年超过15亿元人民币的运行经费需求。

中国科普研究所所长任福君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为了使科技馆正常运行并发挥社会效益,一方面需要政府加大经费投入,一方面应尽快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营造全社会支持科技馆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问题也许不止于此。如何让科技馆的效用最大化发挥,已经显得越来越重要和紧迫。

转折之后的“喜”与“忧”

2000年以前,由于历史原因和对于科技馆的性质、功能存在模糊认识,各地建设了许多科普展教功能薄弱的科技馆。当时,全国以科技馆为名的场馆达到320多个,但其中以科普展教为主要功能的仅有11个,其他大部分场馆称为会堂、办公楼或许更为合适。

2000年12月,中国科协召开首次全国科技馆建设工作会议,明确了科技馆的主要功能是科普展教,了中国科协系统的《科学技术馆建设标准》。这是中国科技馆事业发展中的一次重大转折。

这一年,郑州科技馆、江苏科技馆、沈阳科技馆、正定科技馆、中国科技馆二期工程相继建设开放。这之后,“楼、堂、馆、所”型的科技馆建设势头开始被扭转,取而代之的是一批强调科普展教功能的科技馆改造和兴建。

“11年来,一部分原来不达标的经过改造、扩建或改建,加上这两年新建开放的科技馆,现在‘达标科技馆’将近100座。”朱幼文预计,到2015年,全国达标科技馆总数将达到130座至160座。

根据国务院2006年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要求,到2010年各直辖市和省会城市、自治区首府至少拥有1座大中型科技馆,城区常住人口100万以上的大城市至少拥有1座科技类博物馆。

截至目前,尚有9个省会城市、自治区首府未能按《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要求建成“达标科技馆”,其中陕西省和海南省的科技馆建设工程尚未立项。

“科技馆建设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部分地区建设改造速度太慢,部分科技馆规模过小,还有大批‘未达标科技馆’有待改造、改建;二是部分地区场馆规模过大,部分不适宜建设科技馆的地区也建设了科技馆,致使其社会效益不能正常发挥。”朱幼文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现在,除了约100座“达标科技馆”之外,全国各地还有250多座“未达标科技馆”。这些科技馆有的实际上是当地科技部门的办公楼、会堂,乃至招待所,还有一些县级科技馆只有一两间办公室和教室。

有些大中城市有能力对科技馆进行建设改造,但还未见行动。陕西省科技馆建筑面积9700平方米,常设科普展厅面积为1400平方米,属于“未达标科技馆”。据说,该馆的改建工程至今尚未立项。

2007年,建设部和国家发改委联合了国家《科学技术馆建设标准》。该《标准》规定,为实现科技馆的科普展教功能,常设展厅不宜小于3000平方米。而在现有的“达标科技馆”中仍有30多座科技馆常设展厅不足3000平方米,其中有11座科技馆小于1000平方米。“如此小的展厅,很难正常发挥科普展教功能。”朱幼文认为。

“遥远”的科技馆

据国家《科学技术馆建设标准》规定,市区人口数量不足50万的城市不宜建设科技馆。“有些地区把辖区农村人口也计算进来,造成科技馆建设规模过大,超出了当地的实际需要和经济承受能力,也造成社会效益低下和政府投资的浪费。在现在的发展阶段,是有些不太合理的。”作为参与过中国科协和国家两个《科学技术馆建设标准》起草工作的专家,朱幼文的观点是,国家有关部门应尽快出台政策,明确提出市区人口不足50万的城市不宜建设科技馆。

“日本最大的科技馆---日本科学未来馆在2001年建成开放,它的建筑面积刚过4万平方米。而在我国西部地区,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地级市却要建一个将近5万平方米的科技馆,显然超过了当地的经济资源和人口承受能力,除非初衷就没有想当科技馆来用。类似情况近年来不止一次地出现。”朱幼文解释说。

河北省科技馆旧馆开放于1987年。2006年3月23日,紧邻河北省博物馆和河北省体育馆的科技馆新馆建成开放,投资1.5亿元,建筑面积1.27万平方米,展厅面积8400平方米。

河北省科技馆宣传部王部长告诉《瞭望东方周刊》,目前这个馆每年接待观众量近20万人次。石家庄市区人口为300万。

目前,河北省科技馆正在远离石家庄城区的滹沱河北岸正定新区筹建近8万平方米的新馆。在正定县,还有一个展区面积为1万多平方米的“河北正定科技馆”。

位于沈阳市浑河南岸浑南新区的辽宁省科技馆新馆正在建设,建筑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

为满足巨大的场馆规模,大多数新建科技馆都选址较边远的城市新区。而按更为合理和有效发挥效用的原则来选址,科技馆更应建在城市中心、交通便利的公共文化区。

广州科学中心建在番禺区的广州大学城,从市区到科技馆开车需两次经过收费站,公共交通也并不便捷,有些观众从科技馆出来连出租车也打不到。

交通不便,会制约观众流量。相比建筑规模排在它之后的中国科技馆和上海科技馆年观众量超过300万人次的数字,这座建筑面积世界排名第一的科技馆,年观众量200万人次就显得不太匹配了。

朱幼文认为:科技馆规模过大、过小或选址不太合理,都不利于发挥社会效益,还会造成国家投资效能不高的问题。

形成反差的是,在一些地方,科技馆以景点形象出现,游客成了主要观众。

科技馆不能缺什么

2000年底11个“达标科技馆”共接待观众230万人次,2010年已升至2100万人次。“总体而言,中国科技馆的社会效益有了明显提升。”朱幼文在做出十分肯定的概括后也提出,这期间科技馆平均观众量和单位面积的观众量增长不到10%。

后一个数字是需要关注的。换句话说,科技馆平均效益的增长还不十分明显,整体效益的提升主要还是靠科技馆数量与规模增长来拉动。

即使是现有的约100座“达标科技馆”,也还存在着进一步提升科普展教能力与水平、发挥更大社会效益的巨大空间。

朱幼文根据近年来的调研结果指出:我国科技馆在展览设计、教育活动和网络传播三方面,与发达国家先进科技馆存在很大差距。

作为科技馆最引人注目的科普手段,2001年以来我国科技馆常设展览的规模和展品数量增长了近10倍,但展示内容雷同、创新乏力、单纯传播知识、缺乏科学思想内涵的问题也日益凸显。

长期以来,中国的科技馆大体还是在走模仿的路子:国内大型科技馆模仿国外发达国家的科技馆,中小型科技馆模仿国内大型科技馆,从展示内容到展品差别较小。

中国科技馆新馆内容建设国际顾问、德国著名科技博物馆展览设计专家布雷德伯恩在批评一些欧美科技馆时曾说:“科学中心不能像麦当劳一样,每个地方都是同样的菜单、同样的方法、同样的展品。”“科学中心太拘泥于用展品说明本身的原理和知识,忽视了这些展品背后科技与社会的关系。”朱幼文认为,布雷德伯恩的这两句话也适用于中国的许多科技馆。

他告诉本刊,在考察美国、加拿大的科技馆后发现,在展厅中向任何一个方向看去,都能看到工作人员或志愿者在与观众交流,或通过开展实验、表演等活动,帮助观众理解展览和展品。美国、加拿大的科技馆还开展了种类繁多、形式多样的其他科学教育活动。

国内科技馆难以望其项背,部分科技馆认为:只要把展览、展品展出了,科技馆就完成了科普任务。在2011年对各地科技馆的调查中,超过50%的科技馆除了展览外没有自主开发其他科学教育活动。

在中国科技馆2011年进行的全国科技馆调查中还发现:各地超过半数的科技馆没有建网站;而现有的科技馆网站,大多数局限于开放时间、交通方式、展览内容和教育活动的简介,未开辟科普栏目。

而美国“探索馆”、芝加哥科学工业博物馆等著名科技馆,仅科普栏目就达数百个,科普类文章、图片、视频的页面达上万个,而且内容更新迅速。

除上述缺失,恐怕影响科技馆效用发挥的缺失元素,还有志愿者的广泛参与以及科技馆与学校教学之间的紧密联系。

据2011年数据,中国目前已有43万个志愿者组织,常年开展活动的志愿者已超过6000万人,其中注册的志愿者达2000多万人。志愿者服务已成为中国全民公益活动的亮点之一。

如果以志愿者群体中具备较高科学和专业知识的志愿者为主体,形成专门服务于科技馆的志愿群体,包括院士级、大师级的科学家和各个领域的科技专家,也能常态化地现身于科技馆从事志愿活动,其效应或许远超过会堂式、街头式的临时性科普活动。

这一点,在中国是有条件做到的。2011年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知识分子共有1.19亿人。如果能够形成一个并不是靠硬性制度规定的社会公益美德口碑评价机制,让大专院校的教师、科研院所的专家,将“每年做一天科技馆志愿者”成为一种自觉选项,效果会是多重的。

小学生、中学生乃至大学生,是科技馆最主要的“顾客”,他们代表着中国科学的未来。目前普遍的景象是,每逢假期科技馆会迎来学生潮,而其他时间则冷清不少。

能不能把大中小学开设的相关科学课程,在科技馆设下常设课堂呢?一旦科技馆成为学校科技教育的“常设课堂”,衡量科技馆的“产出效应”就会有一项新的衡量指标。

中国科协在2008年就提出:我国科技馆要从以往以数量和规模增长为特征的发展模式,转变为以提升科普展教能力与水平为特征的发展模式。

如何弥补这些缺失的元素,很重要也很现实。

单靠国家能否为科技馆埋单

根据国家《科学技术馆建设标准》编制组的调查和测算,科技馆的年度运行费用,一般是其建设总费用的8%至10%。“按照‘达标科技馆’平均每座造价约1.7亿元计算,全国现有‘达标科技馆’的年度运行费用需要大约15亿元。”朱幼文说,

现实情况是,目前全国科技馆中超过70%的场馆年度运行经费未能达到其建设费用的8%,近30%的科技馆年度运行经费不足其建设费用的5%。

日常资金的缺口,让许多科技馆只能在困难中运行,开发短期展览和教育活动,缺钱;更新破旧的展品,也缺钱。

按发达国家的经验,科技馆的运营经费来源主要是政府拨款、社会捐助、自营收入三大渠道。以美国为例,三者各占约三分之一。自营收入包括了门票收入和其他经营性收入。

“国内科技馆门票收入在经营性收入中的比重超过90%。”朱幼文估计。他分析说,国内科技馆70%的经费需要国家财政拨款,其他约30%的资金来自门票收入。与国外相比,社会捐助几乎为零。

在中国,科技馆作为公益性场馆,正在向减免门票方向发展。届时,科技馆的日常支出可能会更加依赖于政府财政。目前,部分地区政府一方面要求科技馆免费开放,另一方面并没有为科技馆新增必要的经费投入,日常运行资金的缺口可能拉大。

“科技馆作为国家典型的公益性单位的性质不能变,基本运转经费应当稳定地得到政府支持。”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徐善衍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科技馆的日常支出主要用于展品维护、水电费用、人员工资,以及常设展览更新改造、开发新的短期展览和教育活动,其中人员工资占主要部分。另外,互动性展品损坏率和维修率较高,“根据国际经验,科技馆每年更新的展品应该占全部现有展品的5%至10%。”朱幼文说。

他认为,科技馆不应该涉及太多商业性活动,现在最缺的是社会捐赠。其原因,一方面是国家现有鼓励社会力量和个人赞助公益性科普事业的政策还不完善;另一方面,我国还没有形成较好的社会捐赠氛围。

河北正定科技馆作为目前国内最大的民营科技馆,在建馆过程中接受了不少捐助。比如,北京电影制片厂捐赠了捷克上世纪50年代生产的“35n/m中西尼风摄影机”,石家庄收藏家徐凤吉老人赠送了“35n/m先锋牌摄影机”和一批老式电话机,核工业航测遥感中心高级工程师董庭宽也赠送了包括铁陨石在内的一批矿石。虽然在展品上得到一些捐助,但正定科技馆在资金上还是严重匮乏。

同样是民营科技馆的“广州南沙科学展览馆”,被称为华南最大的民营科技馆。它作为霍英东基金会响应国家“科教兴国”号召捐资建立的一个项目,近年来由于运营经费不足,在建成开放十年后的2010年3月停业。

2003年5月和11月,科技部、财政部、国税总局、海关总署、新闻出版总署先后联合制定了《关于鼓励科普事业发展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和《科普税收优惠政策实施办法》,规定企事业单位捐赠、赞助科普事业,在财税方面将得到支持和优惠。

在2006年国务院颁布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中,提出了“鼓励捐赠,广辟社会资金投入渠道。进一步完善捐赠公益性科普事业个人所得税减免政策和相关实施办法,广泛吸纳境内外机构、个人的资金支持公民科学素质建设”。

不过在实践中,上述优惠政策和意见还未得到切实的贯彻落实。

科技馆的科学原理篇7

关键词:科技馆;素质教育;功能。

一、青少年素质教育的意义。

科技馆以其鲜明的教育特色区别于传统的、正规的学校教育。

它形式开放,主动性强,倡导启发式、探索式的教育学习方法,应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良好场所。同时,科普展览内容的广泛性拓宽了观众的视野,今天的科普展览已从20 世纪80 年代以教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基础学科的基本原理为线索,扩展到与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关系密切的环境、生命、能源、太空、材料和信息等等技术领域,学生们经常参观展览,能够开阔眼界、启迪思维,积累知识,并使综合素质得到明显提高。

二、科技馆的青少年素质教育功能。

在人与自然、社会的统一上表现为在社会实践基础上人的自然素质、社会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发展,就是在人的各种素质综合作用的基础上人的个性的发展。科技馆的主要教育功能有利于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自身的全面发展。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是新时期赋予科技馆的主要教育功能,也是全面发展青少年人才在展览教育理念上的新飞跃。

三、科技馆青少年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

科技馆提高青少年素质的主要途径是通过举办科普展览、讲座及课外科技小实验等多种形式而实现的。现代科普展览大多采用声光电等高新手段制作,展品集科学性、趣味性、参与性于一体,让观众按自己的兴趣、选择、观察、思考、探索,自己发现、提出问题,并设法通过操作展品找到答案。这一过程是极好的自学能力、交往能力的培养过程,也是科学素质提高的有效途径。科技馆展览教育与传统教育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在形式上一改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被动的传统教育思想,把教育者(观众)置于主动学习和探索的地位,充分发挥他们在学习中的主动创造性;在思维方式上,也不同于传统学校教育从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过程,以现象本身做启示,让观众从特殊的现象中自己探索总结出一般规律来。这样,科技馆就成为学校教育形式的有效补充,与学校以及其他教育形式一起构成完整的现代教育体系。

科技馆里把书本上深奥枯燥的原理变为可以直接操作的展品,让学生通过直观地操作,来消化课堂里难以理解的东西。如勾股定理、万有引力、纵波、横波、大气压强、力的传递、声聚焦等,如山东省科技馆里的“马德堡半球”展品,学生们就可以通过七八个人也拉不开一个直径只有10 厘米,抽空了空气的半球的实验,让观众亲身感受大气压力的存在;钉床展品由8300 多颗钉子组成,人躺在上面一点也感觉不到疼痛,就很形象地解释了压力、压强与受力面积,穿透力与速度之间的关系;一踏上行星秤展品,触摸屏上就会自动显示观众在太阳系九大行星上的重量,有利于观众形象地理解万有引力和质量与重量的关系;三球仪更是直观地显示了太阳、地球和月球三者之间的运动关系,形象地演示昼夜交替、四季的形成和二十四节气的更替、月相变化以及日月食的形成原因等。

思想政治素质是青少年最重要的素质之一,青少年时期是人格塑造、品行形成的关键时期,全社会都应抓住这一最佳时期,对广大中小学生开展广泛的政治思想教育。科技馆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精神文明建设基地,经常举办一些弘扬共产主义精神,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革命英雄主义教育的展览。通过翔实的历史事实、实物陈列及细致精彩的讲解,向学生们阐明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辈们浴血奋战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道理,我们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爱祖国爱人民,意志坚强,艰苦奋斗,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为伟大祖国的强大而无私奉献。

四、科技馆青少年素质教育的内容。

普及青少年科学思想也是重要内容。科学思想是人们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总的和客观的看法。科学方法是获得科学知识的手段。科技馆是宣传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崇尚科学文明,反对迷信愚昧的科普阵地。它的主要任务就是让观众通过观察、实验、体会等,了解科学原理,认清科学与伪科学的区别。

五、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是科技馆创新教育的最高境界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更深层次的涵义应该是发现、发掘和强化学生的创造潜力,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造就大批创新型人才,改革传统课堂教育模式,改变“满堂灌”的教育方式,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1.科技馆展教思想的核心是探索和创新。

在科技馆里,观众绝对是主体。学生一旦成为主体,就可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毫无拘束地学习和探索每一项科学原理。而且,科技馆里的每一件展品,本身就是一个创造性的作品。这些作品还有很多改进的余地,只要认真观察,就有可能提出一系列的改进意见。

2.科技馆全开放的学习空间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充分发挥。

2.1 教育内容。既有基础科学,又有前沿的和高科技的内容。展品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并且展览布置是全开放的,像一个知识的“超级市场”,观众可以自由挑选。

2.2 展教形式。强调可动手性,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3.学习形式的自由度加大,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科技馆的科学原理篇8

关键词 展览教育;展品;运行;管理;原则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708(2015) 153-0021-02

科技馆进入我国已有30多年的历史,然而其运营管理模式一直较为粗放,尤其是展厅管理,长期以来都是困扰科技馆行业的难题。据不完全统计,2009至2013年期间,我国新建成开放的科技馆有40多个,常设展厅总面积增加30多万平方米,年平均增加面积为6万多平方米。随着科技馆事业的不断发展,展厅面积不断扩大,展厅管理问题逐渐显现,并影响我国科技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展厅是科技馆展览陈列的物理空间,这个空间内展览展品、观众、馆方工作人员三个因素相互作用,展厅管理是在尊重科技馆参观规律和展览客观条件的基础上,通过对观众和工作人员的科学合理组织,充分利用科技馆的展览展品或其他教育资源,实现和发挥科技馆的教育功能。

2015年3月,中国科协、、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全国科技馆免费开放的通知》,此后首批90多家科技馆已陆续向公众免费开放,为更多公众走近科学打开方便之门,然而免费开放带来的观众数量增加,对科技馆的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也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和更高的要求。基于此,本文尝试通过一些实际案例,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总结和探讨科技馆展厅运行和管理的基本原则。文章旨在抛砖引玉,期待与科技馆同行们交流经验,从而提升科技馆展厅管理和展教服务的综合能力。

1 展厅运行管理的基本原则

科技馆展厅运行与管理通常由展览教育部门或展览运维部门负责,国内科技馆有的将展览运行与展览教育分开,有的则合二为一进行管理。无论何种组织模式,展厅运行和管理的内容都应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提供必要的服务,确保展览展品的安全稳定运行,保障观众良好的参观秩序和参观环境;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辅导观众更好参与展品、理解展示内容,从而提升展教效果。展厅运行与管理是科技馆的基础工作,在具体工作中应遵守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1.1 切实保障参观安全

安全是观众参观展览的最基本的需求,观众的参观安全是科技馆开展一切管理、服务和教育工作不可逾越的红线,科技馆有责任保障观众的参观安全。

科技馆的展品功能一般通过集机械结构、电气、计算机、多媒体于一体的硬件设备体现出来,观众通过按钮、摇杆、手轮或者其他互动机构参与展品,通常需调动视觉、声觉、触觉、嗅觉等多个感官与展览互动,如“空中自行车”展品,需要观众在悬于高空的钢丝绳上前后骑行自行车,使观众体验和了解物体重心与稳度之间的关系。青少年观众是科技馆的主要观众群,这个群体的特点是活泼好动、拥有强烈的好奇心。由于展品互动性较强,而观众操作随意性又很大,很难预测观众的偶然行为,如低龄观众触摸不该触摸的按钮(如高压展品设置在不易察觉处的急停按钮),或无意中将手放进滑轨缝隙等,因此在展厅运行或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中,必须将安全作为第一考量的原则,避免危险事件的发生。

对于一些大型互动展品,根据观众参观流量和实际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合理设置一定数量的工作人员进行看护,协助观众体验展品,防止意外事故出现。而关于教育活动的开发和实施,必须事先考虑可能引起的不安全问题,如某教育活动方案需要在节假日的参观高峰期,由工作人员带领30名观众在展厅穿梭,组织观众上下旋转楼梯,学习和了解展品内容,就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安全隐患,此时应调整活动组织方式,或选择更适宜的时机,减少可能引起的安全问题。

1.2 简化流程,方便观众

科技馆是一个科普教育场所,但同时也是一个游览场所。科技馆要提升服务水平,就必须考虑我们的运行、辅导模式是否人性化,能否尽可能多的为观众考虑,能否帮助观众更好的安排参观时间、轻松获得体验,进而理解展览内容获得更大收获。因此在保障安全的基础上,所有展品辅导、活动组织都应做到“以人为本”,尽量摒弃繁琐的参观流程和复杂的参与环节,“化繁为简”。针对一些观众喜爱的大型体验展品,在设计运行方案时,除了保证安全,还必须考虑易参与性,参与程序过于复杂,不仅会引起观众的烦躁与不满,影响参观兴趣,同时也给工作人员的具体操作增加了很多麻烦,降低了方案的可实施性。

1.3 引导观众深入理解展览内容

科技馆构建情景化的展览环境,模拟再现科技实践过程,其核心展教思想是鼓励观众自主参观、在发现中学习。工作人员则提供必要的服务,协助和保障观众与展览展品进行安全、有效的互动。理想的展品能够暗示观众应该做什么,观众通过亲自操作体验能够有所思考,并能与同行的家长、同伴或工作人员进行讨论,加深对展品的理解。然而根据我国科技馆展览设计和公众科学素质水平的现状,仅有少数经典展品能够实现此种效果,大部分展品首先在观众参与环节就存在一定的问题:观众基本不知何处下手,要么按照自己的想法盲目摆弄展品,质疑为何没有现象,要么随意晃动互动机构,不待现象出现就转移注意力到下一件展品;即使观众操作正确看到演示现象,感到很兴奋,但也鲜有人能够展开思路,将体验、观察到的现象与已有的知识实现链接,导致展览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

因此,展览教育还应最大限度的挖掘展品的内涵,研究多种教育模式或教育方法,开发和组织各种定时辅导、动手做、科学实践课等丰富的教育活动,引导观众由此及彼的展开思路,并使其感受到他们所接受的东西有一定的完整性和连贯性,最好能使观众的所察所思与其固有的知识建构进行联通,真正实现展览展品的教育效果。

1.4 尊重展览展品客观环境

一件展品不是孤立地矗立在展厅,而是处于一个展示环境中。一件展品与观众之间的互动关系,不仅受到周围地理环境如建筑物高低、地面情况、安全通道位置等的影响,同时还受周围展品的体量大小、互动参与效果、布展密度的影响,甚至该展品所处展厅之外的公共空间大小都会对其形成制约。展教运行和教育活动的组织、实施,必须尊重展览展品的客观现实环境,无视客观展品所处的客观环境,单方主观的调整展品运行策略或组织教育活动,会产生一系列问题,甚至是严重的安全问题。

如某大型展品观众参与人数众多,长时间排队观众产生不满情绪,曾引发多次投诉。为便于观众安排参观时间,该展品的参与方式由原来的自主排队体验调整为预约体验,观众需在预约时间内凭展馆门票预约体验时间。在这个案例中,预约台位置的设置就需要慎重考虑,如位置选择不当,设置在该展品所邻布展密度较大的展区,将会导致预约时观众排队骤然集中,在人流量大的高峰期会严重影响该展区其他观众参观和疏导,因此该展品预约台需考虑展厅内空间较大的位置,为预约排队预留场地,并避免与其他展品的参观互相冲突。

1.5 尊重观众参观规律

各馆的观众参观流量与参观群体都具有特定的规律,2014年中国科技馆年接待观众300多万人次,端午、五一、国庆等小长假观众量为平时各月人数的2倍多,在7、8两月的暑期,月参观人数可达平时各月的4至5倍。展厅运行管理应尊重科技馆观众参观的规律。在参观旺季展厅观众数量多,很多互动展品前都有观众聚集或排队,导致观众易产生厌倦、焦急或其他负面心理反应,因此此时展厅运行的首要问题是先满足尽可能多的观众参与展品,维护良好的参观秩序,保障观众顺利流动,防止踩踏、争吵等不安全事件的发生,如果开展教育活动,也需要一些操作简单、现象明显的科学表演或短时间的讲解辅导,而一些需要大规模在展厅组织观众的教育活动则可以暂缓开展;在观众流量较小的淡季,展厅观众数量明显减少,此时展厅运行几乎没有压力,就可以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增加观众的参观兴趣,引导观众更好地理解展品的展示内涵,提升教育效果。因此不同的参观季有不同的主要矛盾,必须主次分清。

1.6 尽量节省人力

当前各科技馆的人员使用普遍比较紧张,因此展厅管理必须有效的调配和使用人力,好钢用在刀刃上。展厅运行和教育活动都是一线工作人员来执行和实施,如果某个展品的运行辅导耗费人力太多或使员工过于劳累,会导致其他工作无法兼顾或员工注意力分散,反而会酿成安全事故。而针对一些必须开展的大型辅导活动,可适当考虑使用志愿者。如台湾的科普场馆基本都通过社会义工来帮助运行展览,大大降低了场馆的人员使用压力。

2 把握各种条件和多方需求的平衡

上述几项原则,是笔者根据工作实践之总结,除保障安全第一外,其他几项孰重孰轻没有一定之规。展厅管理,必须分析当前实际条件下观众的需求和馆方的需求,同时考虑当时的展览环境,参观流量、可调配的人力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没有绝对好与不好的运行和管理模式,只有适合与不适合。管理者需要在不同的参观季节,根据不同的时空背景、环境条件,对各种实际条件进行综合把握,及时调整管理策略,改变运行和辅导模式以适应当时的条件和需求。在参观旺季与淡季、平日与周末、大型节假日与平时,同一个展厅即使同一件展品(尤其是大型互动展品)其运行辅导方案都应做出一定的调整和改变;而在旺季或节假日来临之前,需根据往年的运行辅导经验和观众参观规律制定好新策略,在每天的展厅一线工作中,还需要管理者根据展厅展品情况或不同时段参观流量的变化及时做出调整。

中国科技馆作为我国唯一的国家级科技场馆,每年观众接待量以百万计,为保证观众的参观质量,展厅一线的管理尤为重要。展览教育部门在每次大型节假日之前,都会依据各展厅情况制定详细的运行方案,针对每个展厅、每个展区以及参与性较强的大型互动展项,分具体情况设置工作人员在岗人数,确定岗位职责,并准备应急预案或观众分流预案,以应对忽然到来的大型团体或中午时间段人流量的骤然增加,同时多次反复研讨和尝试,寻找最优运行方案,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和改进。

3 结论

上一篇:景观设计现状范文 下一篇:机械制图知识点汇总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