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供应链体系的建议范文

时间:2023-12-27 17:16:02

完善供应链体系的建议

完善供应链体系的建议篇1

【摘 要】 中小企业在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促进就业等方面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融资难问题却也一直制约其发展,供应链金融这种新型融资方式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个难题。本文从供应链金融视角对中小企业融资问题进行探讨,首先介绍了三种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并阐述其优势,其次分析了利用供应链金融模式融资存在的问题,最后给出优化建议。

【关键词】 中小企业融资 融资模式 供应链金融

一、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发展,中小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但是由于其信息透明度低、缺少贷款抵押物,而资本市场的准入门槛又比较高,导致融资十分困难,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发展。供应链金融这种新型融资模式的出现,有效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并逐步成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手段。

二、基于供应链金融视角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概述

供应链金融指的是对一个产业供应链中的单个企业或上下游多个企业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以促进供应链核心企业及上下游配套企业产一供一销链条的稳固和流转畅顺,并通过金融资本与实业经济协作,构筑银行、企业和商品供应链互利共存、持续发展、良性互动的产业生态。

目前,我国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应收账款模式

中小企业在供应链中经常处于弱势地位,应收账款经常要在卖出存货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才能收回,导致现金流短缺。应收账款模式则允许处在供应链上游的中小企业将应收账款质押给银行,从而获得银行贷款,但是核心企业要对此进行担保。

(2)预付账款模式

当处于供应链下游的中小企业需要预付货款,才能向上游的核心企业购进维持生产经营所必须的原材料或半成品时,往往缺乏足够的资金。预付账款模式则允许处在供应链下游的中小企业将预购的货物质押给银行获取资金支持。

(3)存货模式

存货模式是指中小企业把银行认可的存货抵押给银行,从而获得贷款。中小企业通常都是批量购进原材料,并且只有部分原材料会用于生产,还有一小部分原材料则储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这些原材料很可能会占用企业大量的流动资金,利用这种融资方式把它们抵押给银行,则可以缓解中小企业的资金压力。

通过以上方式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有如下几点优势:首先,银行可以通过核心企业、监管企业来获取中小企业的相关信息,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从而降低中小企业贷款风险及成本;其次,这种以真实贸易为基础的融资方式,缓解了中小企业缺少抵押物的问题,能有效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另外,这种融资方式还能使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企业的经营和资金周转也更加顺畅,构建较为牢靠的长期战略协同关系。因此,这种新型融资方式被许多企业所采用。

三、基于供应链金融视角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存在问题

(1)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目前,我国供应链金融业务涉及的法律法规主要有《物权法》、《担保法》、《动产质押登记办法》、《应收账款质押登记办法》等,虽然这些法律法规可以帮助商业银行更加顺利的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并为其提供一定的法律保障,但是由于供应链金融业务种类多样,在涉及信用捆绑、质押物监管、动产质押、违约情况下质押物的处置等方面的问题时,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完善,导致金融机构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存在一定风险。

(2)信用评价体系不完善

相比于传统银行信贷,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要求银行评估整个供应链的信用情况。但是现阶段,我国的信用中介机构、社会信用征集系统的建设刚刚起步,金融机构现有评级体系不完善,中小企业的相关信息并不能得到有效归集和正确评估。

(3)供应链上企业之间关系松散

目前,国内大部分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意识相对薄弱,供应链上企业之间的关系普遍呈现松散的特征。中小企业对于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缺乏开展合作的意识,核心企业也没有动力将中小企业纳入其供应链管理系统。这使得有效的供应链金融融资机制难以建立,也无形中增加了金融机构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风险和成本。

四、优化基于供应链金融视角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建议

(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为促进我国供应链金融的良性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应尽快完善。比如《物权法》虽明确了存货和应收账款可以作为担保物,但缺乏具体细则和相应的司法解释,仅以此法作为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法律依据不能有效保护信贷主体的权利。因此,相关部门应该制定具体细则,明确《物权法》中关于动产质押的相关条例以及信贷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保障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金融机构的利益,从而促进供应链金融的健康发展。

(2)构建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体系

基于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特点,金融机构应该建立一个适合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体系。比如将对授信主体的风险评价体系由静态评估变为动态评估,并将传统的单一受信主体评级制度变为主体+债项的新型评级制度,同时侧重对债项的评级,从而弱化对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的审查。

(3)建立稳固的供应链上下游协作机制

如今的市场竞争早已演变成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企业在制定其发展战略时不应只局限于自身,而应立足于整个产业链条的发展状况,顺应其发展趋势,找准企业在供应链上的定位,并加强与供应链上核心企业的协作。通过上下游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不仅能提高供应链的运转效率,也能提升企业自身的竞争力。

五、结束语

完善供应链体系的建议篇2

关键词:绿色经济;生态设计;现状;建议

中图分类号:TB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20-0162-03

1 引言

世界各国都在积极追求绿色和可持续的发展,绿色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和趋势[1]。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作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实施以低能耗、低污染与低排放为实质的绿色经济战略是解决环境问题突出,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友好的有效途径。我国在工业化进程中一直高度重视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十”和“十三五”规划中均提出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

生态设计是指将环境因素纳入设计之中,在产品开发的所有阶段均考虑环境因素,从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最终引导生产和消费系统更具可持续性[2],是推进绿色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也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美国、欧盟等大多数发达国家均把实施生态设计作为应对气候变化异常、破解资源环境瓶颈和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3]。《中国制造2025》也提出要“支持企业开发绿色产品,推行生态设计,引导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

2 我国生态设计现状

2.1 生态设计政策法规

为应对国外生态设计要求和提高产品环境性能,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推动产品生态设计。2011年10月的《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就将“推行工业产品生态设计”作为保护环境的重要举措。2012年1月,工信部了《工业清洁生产推行“十二五”规划》,把“开展工业产品生态设计”作为推行工业清洁生产的三大主要任务之一。2012年5月和6月,科技部和国务院先后了《绿色制造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和《“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强调要开展和推进产品的生态设计。从2012年8月起,工信部在家电领域启动“能效之星”评比活动,在活动的评比细则中,首次将产品生态设计评价纳入家电产品领域的部级评比活动(在15分的环保评比总分中占据5分),要求企业对产品进行生命周期评价,并编制产品生态报告。2013年1月,工信部、发改委和环保部联合了《关于开展工业产品生态设计的指导意见》,引导企业开展工业产品生态设计,促进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向绿色低碳、清洁安全转变,并正在陆续推出相关配套政策。

2.2 生态设计产品评价标准

为建立产品生态设计评价的指标体系和促进企业有效实施产品生态设计,我国陆续了一系列生态设计产品评价标准。2009年9月1日,GB/T 23109-2008《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生态设计电冰箱的特殊要求》正式实施,规定了冰箱生态设计和开发过程中的特殊要求,适用于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冰箱等产品的生态设计。2015年10月13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和国家标准委分别提出和批准了共6项生态设计相关标准,包括《生态设计产品评价通则》、《生态设计产品标识》以及家用洗涤剂、可降解塑料、杀虫剂、无机轻质板材4种产品的《生态设计产品评价规范》。《生态设计产品评价通则》规定生态设计产品应同时满足基本环境管理要求、评价指标要求并提品生命周期评价报告,为具体生态设计产品评价标准的制定提供了指标选取参考和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学基础。2016年3月22日,国家工信部了覆盖4类产品、7家企业、11种产品的首批绿色设计产品名录。

2.3 生态设计重点行业与示范企业创建

在重点行业中选取典型企业开展生态设计试点先行是我国现阶段推行产品生态设计的主要行动之一,有利于总结生态设计的相关推进模式和有益经验,引导更多工业行业和企业开展生态设计。《关于开展工业产品生态设计的指导意见》中明确要首先在汽车、电子电气等类产品中开展工业产品的生态设计试点。2014年7月,工信部了《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组织开展工业产品生态设计示范企业创建工作的通知》,选择钢铁、有色、石化、建材、机械、电子电气、汽车、纺织等8个行业进行生态设计示范企业创建工作,第一批确定了41家工业产品生态设计试点企业,并在2016年3月了58家第二批生态设计示范企业。2015年3月,工信部推出了《2015年工业绿色发展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提出推进重点行业、重点区域工业绿色发展。2015年8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国家开发银行办公厅关于推荐2015~2016年工业节能与绿色发展重点项目的通知》,重点支持包括生态设计在内的5大领域10个方向的项目,支持生态设计试点企业按照《生态设计示范企业试点实施方案》要求,开展试点示范工程建设。

2.4 绿色供应链管理

绿色供应链管理是将环境因素融入整个供应链管理,使产品从原料获取、生产、使用、消耗、报废直至在回收利用的每一个环节都尽可能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同时利用协同机制使供应链上的每个成员都负有环境责任和义务[4]。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可以有效促进企业适应国际贸易绿色壁垒要求和利用市场机制淘汰落后产能。绿色供应链最早在美国开始发展,至今已得到许多发达国家政府和企业的广泛接受和重视[5]。近年来,绿色供应链在国内也逐步引起关注,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于2012年向国务院提出了推动绿色供应链发展的政策建议,并在2013年启动了天津和上海绿色供应链政策示范项目,上海通用汽车、宜家家居贸易等大型企业均开展了绿色供应链管理试点工作。2015年10月,东莞也启动了绿色供应链管理试点。

3 我国推行产品生态设计面临的挑战

实施生态设计对推动我国绿色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相对于欧美等发达国家,我国目前采取的生态设计措施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我国持续推进生态设计仍面临诸多障碍,绿色经济发展存在较大挑战。

3.1 技术基础薄弱

生命周期评价作为产品生态设计的重要工具,可在设计阶段对产品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进行评价,有助于企业识别环境影响大的环节和因素,为产品的绿色化设计提供技术支持。欧盟的能源相关产品生态设计指令(ErP)和美国的电子产品环境影响评估标准(EPEAT)都将开展生命周期评价作为生态设计产品评价的重要指标。评价范围界定、清单数据收集和建模计算等是开展产品生命周期评价的主要技术难点。相对于国外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基础数据库,国内的生命周期数据库开发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中科院生态中心、北京工业大学材料学院环境材料与技术研究所和四川大学亿科环境科技公司均分别建立了综合性的生命周期清单数据库,但这些数据主要来源于文献资料和研究报告,缺乏实地调研,数据量总体上仍较少,且尚未完全公开[6]。此外,可使用专业软件进行产品生命周期建模计算的技术人员主要集中在科研机构和少数大型企业,可见国内企业开展产品生命周期的技术基础仍较薄弱。

3.2 评价指标体系可操作性不足

一系列生态设计相关标准的和实施为企业开展产品生态设计提供了具体的评价指标及要求。但从目前的产品标准来看,一方面某些产品标准缺乏量化要求,例如GB/T 23109-2008《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生态设计电冰箱的特殊要求》均为定性的指标要求,缺乏量化的指标和要求;另一方面部分量化评价指标缺乏可操作性,家用洗涤剂、可降解塑料、无机轻质板材的《生态设计产品评价规范》中均要求对生产过程中的单位产品能耗和排放等指标进行量化评价。然而工业产品通常为批量生产,一个生产工序或设备可能生产多类产品,例如家用洗涤剂产品范围涵盖织物洗护、餐具洗涤、消杀、家居清洁等多个品种,计量措施很难统计出生产某一类产品的能耗和排放。

3.3 相关财税扶持政策缺乏

我国开展产品生态设计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家政策支持对于推动企业实施产品生态设计至关重要。近年来,我国对于生态设计的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增加,但相关财税优惠政策则相对不足,国家工信部在《生态设计示范企业创建工作方案》中也仅提出对完成各项试点工作任务和达到生态设计示范创建要求的试点企业经验收合格后授予“工业生态设计示范企业”称号,缺乏相应的财税政策支持,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内企业实施产品生态设计的积极性。尽管我国从2003年1月1日正式实施《政府采购法》,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和环保总局先后建立了节能产品和环境标志产品政府优先或强制采购的制度,但目前我国政府绿色采购占公共采购比例仍相对较低。

3.4 绿色供应链促进机制亟需完善

绿色供应链需要通过带动上下游企业采取环保、节能和降耗等措施,并通过绿色采购的市场机制,实现产业向绿色的转变,这可能会使企业成本在短期内上升。通过绿色供应链示范项目实施,初步建立了我国绿色供应链管理制度,为进一步推动绿色供应链积累了一定经验,但总体而言绿色供应链在我国仍处于探索阶段,参与绿色供应链的企业仍较少,示范效应仍不足,绿色供应链促进机制亟需完善。此外,绿色供应链相关法规与标准的缺失也在一定程度影响了供应链上企业生态设计相关信息的披露与互相监督。

4 促进我国生态设计发展的对策建议

针对我国实施生态设计面临的以上障碍与存在的不足,为建立推进生态设计的长效机制,进一步促进绿色经济发展,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

4.1 完善生态设计产品评价指标体系

构建和完善生态设计产品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于合理引导企业实施产品生态设计和应对绿色贸易壁垒具有重要意义,建立具备可操作性的生态设计产品评价指标体系是生态设计产品评价标准有效实施的关键。针对某些产品标准缺乏量化要求和部分评价指标缺乏可操作性等问题,应继续加强生态设计产品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根据国内企业的技术能力充分考虑可操作性,同时应参考国外发达国家的生态设计评价指标体系及未来发展趋势,逐步实现国内评价指标构成和要求与国际接轨,从而有助于企业应对国际绿色贸易壁垒。此外应在完善生态设计产品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加大标准的产品覆盖度,加紧制定生态设计产品标识的实施细则。

4.2 开发生态设计基础数据库

数据库缺乏是企业开展生命周期评价和实施生态设计的主要难点之一,综合性生命周期基础数据库所包含的行业和产品众多,数据库开发工作量巨大,建议我国产品生命周期数据库的开发可结合目前国家开展生态设计的重点行业和产品,选取典型企业开展实地调研,围绕重点行业涉及的零部件、原辅材料和能源输入情况,依托供应商,对相关生产过程的大气排放、水体排放和固体废弃物排放等数据进行收集,优先开发和建立重点行业的生命周期基础数据库。同时鼓励开发生态设计的技术服务平台,在吸收和借鉴国外已有生命周期评价软件的基础上,简化评价模型,从而减少企业开展产品生命周期评价建模计算的技术难度。

4.3 搭建绿色供应链促进平台

我国绿色供应链推进工作亟需政府的引导,建议首先在珠三角、长三角等外向型经济主导的地区继续推进绿色供应链管理试点,搭建绿色供应链促进平台,以点带面,在试点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在全国范围全面推广绿色供应链管理。同时应加紧出台在全国促进绿色供应链环境管理的指导意见,制定绿色供应链管理相关办法,建立有利于推进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工作机制,通过开展绿色金融、绿色信息公开等制度建设,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和评价认证体系,逐渐完善绿色供应链环境管理制度,切实推动供给侧产业结构提升和绿色生态产品供给。

4.4 建立生态设计激励机制和推行模式

财税政策对于生态设计技术发展与生态设计产品的推广具有极其重要的引导与支持作用,我国应加大财税方面的扶持力度,增加生态设计的财政支出,建立生态设计专项基金,灵活运用基金、补贴、奖励、贴息、担保等多种形式鼓励生态设计,充分发挥有利于生态设计的各种财税政策的组合引导效应,研究建立生态设计激励机制和长效推进模式。政府绿色采购制度是构筑绿色消费模式的重要措施和推动生态设计发展突破口,对企业和消费者具有重要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应优先考虑将生态设计产品列入政府采购名录,明确采购规则和比例,为绿色产品和服务开拓市场。

5 结论

推行生态设计是发展绿色经济的必要措施。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通过系列生态设计政策、制定生态设计相关标准、开展重点行业生态设计示范和推行绿色供应链管理等多项措施推进生态设计,取得了积极成效,对促进我国绿色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相对于欧盟、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生态设计推进机制而言,我国实施生态设计的技术基础仍较薄弱,评价指标体系可操作性不足,相关的财政扶持政策缺乏,绿色供应链促进机制也亟需完善,给生态设计的持续推进带来较大挑战,中国必须抓住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机遇,针对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存在的不足之处,加强生态设计产品评价的指标体系研究、加大财税政策的扶持力度、充分引导与加强监管,建立有利于推进生态设计的长效机制,推动经济发展模式向绿色转变。

参考文献:

[1]Yi H, Liu Y. Green economy in China: Regional variations and policy drivers[J].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2015(31):11~19.

[2]Lofthouse V. Ecodesign tools for designers: defining the requirements[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06(14):1386~1395.

[3]郑德凤,臧 正,孙才志. 绿色经济、绿色发展及绿色转型研究综述[J]. 生态经济,2015,31(2):64~68

[4]王义琛,王 远,朱晓东,等. 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进展评述[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3):9~12.

[5]李 霞,朱 云,蓝 艳. 欧美绿色供应链发展经验及启示[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3(6):113~115.

完善供应链体系的建议篇3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融资租赁;法律问题

融资租赁的概念和实践最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出现。供应链金融的提出则相对较晚,其起源于贸易金融。本文所讨论的融资租赁模式是传统融资租赁与供应链金融融合的产物,是供应链金融向融资租赁业务的延伸。

一、融资租赁模式的概念和特点

融资租赁是指出租人在租赁期间享有租赁物的所有权,并以不改变所有权人为前提,将租赁物交付于承租人使用的一种特殊租赁方式。出租人提供资金并按照承租人对租赁物或销售方的特定要求进行购买,承租人则分期向前者支付租赁物的使用费用。

供应链金融下的融资租赁模式极具特色,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体现,符合金融改革的方向。总的来说,融资租赁模式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融资租赁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核心企业往往直接参与供应链贸易,上下游企业间存在较为稳定的贸易关系。融资租赁公司充当上述供应链贸易的资金提供方,为涉及金额巨大的设备提供融资租赁服务。可以有效避免供应链供求关系紧张、维持供应链贸易的正常运转和促进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

第二,信息相对对称,有利于降低风险。上下游企业间存在较为稳定的合作关系,有利于共享信息、共同协商融资方案设计、抵押物控制等。融资与贸易的双重合作,也有利于巩固上下游企业的长期合作关系。此外,核心企业在行业中实力雄厚、了解行业动态,其在租赁物和抵押物最新信息的获取上占有优势。融资租赁业务有核心企业增信有利于降低风险。

二、融资租赁模式的业务流程

融资租赁模式下涉及的货物均具有数量少、成本高、单笔交易金额巨大的特点,企业在采购这类型货物时将极大的占用企业运营资金,严重影响企业的流动性,进而影响整个供应链的持续运转。以融资租赁模式开展供应链金融有利于解决上述问题,为上下游企业的正常运营助力。具体业务流程图如下图所示。

该业务流程图中包含四个主体,上游企业、核心企业、下游企业和融资租赁平台。以核心企业为中心,业务流程图可以分为上游融资租赁业务流程图和下游融资租赁业务流程图。

(一)上游融资租赁业务流程

图1中的实线箭头组成了上游融资租赁业务流程,核心企业在其中扮演下游企业的角色。核心企业在行业中实力雄厚、营运能力强、对供应链有较强的控制能力,属于强势买方。因此其与上游企业进行贸易时,上游企业往往被要求交货后一段时间才结算货款。上游企业也因此不得不垫付部分或全部的资金,由于货物造价高、涉及资金数额较大,上游企业面临巨大的资金压力,这也容易造成供应链供求双方关系紧张。通过融资租赁模式有利于改善这一紧张关系。

首先,融资租赁平台与核心企业签订《融资租赁协议》,约定由融资租赁平台为其提供融资租赁模式的供应链金融服务。融资租赁平台的资金主要由自有资金、外部资本市场资金以及股东借款组成。其次,融资租赁平台根据核心企业的特定要求向上游企业购买租赁物并支付货款,上游企业在收到部分或全部货款后向核心企业交付租赁物。对上游企业而言,其增加了销量且能及时回流现金,有利于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转。对核心企业而言,降低了其短时间支付巨额货款的压力。最后,核心企业利用租赁物营运收入按期向融资租赁平台支付租金。

(二)下游融资租赁业务流程

图1中的虚线箭头组成了下游融资租赁业务流程,核心企业在其中扮演上游企业的角色。其下游企业多为中小型企业,资金实力较弱,对涉及资金数额较大的设备购买力不高。为下游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可使核心企业提高销量,还可使融资租赁平台收取融资利息、咨询服务费。下游企业也从中获利,不仅减轻了一次性付款的压力,还腾留了较为充足的营运空间。

下游融资租赁业务流程与上文所述差别不大,但其中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核心企业本身不能直接提供融资租赁服务,但其可以通过收购、并购或组建融资租赁公司来搭建平台或与其他融资租赁平台合作,综合利用其行业资源、优势全方位开展供应链金融服务;第二,融资租赁平台与下游企业同时签订《融资租赁协议》和《咨询服务协议》,为下游企业提供全面的供应链金融服务。

此外,如果是核心企业控制的融资租赁平台,还可以通过以下流程开展供应链金融服务。首先核心企业通过收购、并购或组建等方式控制一家融资租赁公司,并通过该公司与上下游企业签订《融资租赁协议》和《咨询服务协议》。其次,核心企业以提供担保的方式为企业融资进行增信,化自身信用为中小企业信用。最后,核心企业凭借深厚的行业背景以及对整个供应链较强的控制力,可以有效控制风险并获得可观收入。

三、融资租赁模式存在的法律问题及建议

根据债权相对性原则,融资租赁关系是出租人与承租人之间的双方权利义务关系。与借款关系不同在于,出租人与承租人之间存在真实的租赁物;与租赁合同不同在于,出租人不负担租赁物的维修与瑕疵担保义务但承租人可享受出租人的权利,如向租赁物的出卖人主张交付标的物和瑕疵担保责任。融资租赁模式的交易结构具有特殊性,暗藏法律风险,近年来发生的法律纠纷不在少数。

笔者在中国裁判文书网中进行了案件检索。在民事案件库中,输入关键词“金融租赁公司”并输入“融资租赁”进行二次检索后得到近三年的175份裁判文书。下文将结合上述案件存在的争议焦点,对供应链金融下融资租赁涉及的法律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具体建议。

(一)租赁物的所有权问题

在融资租赁交易结构的设计里,出租人得以保留租赁物的所有权以担保自身融资款的收回,但租赁物自出卖人交付之日起即由承租人占有并使用。根据《物权法》可知,我国动产以占有为公示方式。因此,承租人在租赁期间对租赁物的长时间占有和使用,在一般社会公众看来极易认为承租人即为该租赁物的所有权人。且根据我国《物权法》设置的善意取得制度,如果承租人将其无权处分的租赁物以合理的价格转让给依承租人占有租赁物而相信其为所有权人的善意第三人且已完成交付时,善意第三人即可取得租赁物的所有权,出租人不得向该善意第三人主张权利。换言之,在善意取得制度和动产以占有为公示的背景下,出租人以保留租赁物所有权来担保自身融资款的目的极易落空。

建议:在开展相关业务时可从三个方面来防范此类问题。

第一,在租赁物的显著位置作标示,以宣示其对该租赁物的所有权。作标示非占有行为,不能改变承租人对该租赁物的占有,但如果能使第三人在与承租人交易时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物为租赁物,则该第三人不再适用善意取得制度。

第二,授权承租人将租赁物抵押给自己并在登记机关依法办理抵押登记手续。《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融资租赁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 》(以下简称解释)第九条从实务解决争议的角度认可了该种做法,以限制承租人恶意违约对出租人带来的不利影响。

第三,应在相关融资租赁登记查询系统进行登记。目前我国已有的融资租赁系统分别是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的融资租赁登记公示系统和商务部的融资租赁业务登记系统。根据物权法定原则,融资租赁登记不具有物权法上的效应,即登记并不必然产生对抗第三人的作用。但是根据《解释》第九条第一款第三项规定可知,如果行政法规、行业或地区主管部门规定中明确要求融资租赁应进行登记公示的,那么在出租人已经进行登记的情况下,第三人仍与承租人进行交易的则认为其不构成善意取得。即使在某些地区不存在以上规定,对融资租赁进行登记也有利于日后在法庭上举证证明第三人不具备主观善意。

(二)售后回租的效力问题

售后回租是融资租赁的一种特殊方式,但在实务中很常见。2015年,融资租赁企业融资租赁投放额6526亿元,其中售后回租方式的融资额占比高达83.9%。在售后回租方式的融资租赁中出卖人和承租人为同一人,即承租人将其自身所属之物卖给出租人,在出租人获得该物所有权后再将该物租赁于承租人,以实现承租人融资的目的。虽然《解释》第二条认可了售后回租方式融资租赁的法律地位,但主要是对出卖人和承租人同一的回应。由于这类方式的特殊性,在实务中应加以警惕法律风险的发生。

建议:在开展售后回租业务时应确保法律关系的真实性和法律手续的齐备。

第一,法律关系的真实性是指须有真实的租赁物存在。实务中常有出租人与承租人签订买卖合同和融资租赁合同,然而事实上并没有物的存在。无真实租赁物存在的“融资租赁合同”很可能因其构成真实的借款关系而按借款合同处理,那么出租人和承租人原先设定的利益将会落空。

第二,法律手续的齐备是指出租人和承租人应分别签订买卖合同和融资租赁合同。买卖合同应以买卖租赁物为主要内容。由于出卖人在转让租赁物后继续占有该物,因此该物根据占有改定完成交付,即在合同生效之日起不转移物的占有仅转移物的所有权。融资租赁合同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并在合同条款中明确融资租赁采用售后回租的方式。确保法律手续的齐备将有利于举证证明售后回租方式的融资租赁区别于抵押贷款。

四、结语

根据《融资租赁蓝皮书:中国融资租赁业发展报告(2015~2016)》显示,截至2015年底融资租赁行业资产规模累计已达4.4万亿元。融资租赁业务发展迅速,为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提供助力。据美国供应链管理专业协会的《全球互联网供应链创新观察报告》预计,到2020年国内供应链金融的市场规模将近15万亿元人民币。供应链金融下的融资租赁模式应不限于融资租赁公司主导开展,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也可通过收购、并购或组建等方式成立融资租赁公司,利用其长久在供应链中积累的行业背景、资源、上下游关系等优势拓展业务领域。而且从供应链的角度看,核心企业主导开展的融资租赁业务能更好的服务中小企业,从而使产业供应链可持续发展。但须注意,供应链金融下的融资租赁模式是近年来迅速发展的业务模式,暗藏诸多法律问题,因此在实务中应有所防范。

参考文献:

[1] 胡跃飞、黄少卿.供应链金融:背景、创新与概念界定[J].金融研究,2009,(8).

[2] 杨光、贾海成、张为四、张忠伦.融资租赁与供应链金融的比较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6(4).

[3] 高圣平、王思源,论融资租赁交易的法律构造[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3(1).

完善供应链体系的建议篇4

[关键词] CPFR零售协同规划预测补给

一、引言

随着零售市场需求日趋多样化和个性化,各种产品竞争日益激烈,产品更新速度日益加快,产品市场需求的极度波动性和难以预测性及客户服务的高要求性,使得许多零售企业为了应付不可捉摸的市场需求不得不求助于大量库存,结果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如何加强库存控制成了零售企业库存管理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传统的库存管理模式一般是由库存所有者管理库存,库存设置与管理是由统一组织完成的。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都是各自管理自己的库存,最终增加了供应链的总体库存成本,影响了供应链的整体优化运行,削弱了整体竞争优势。近年来,国外出现了一种新的供应链库存管理方法――协同规划、预测和补给(CPFR)。本文将CPFR系统实施于零售企业,将对零售业的库存管理研究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二、协同规划、预测和补给(CPFR)

1.CPFR的概念

协同规划、预测和补给(Collaborative Planning, Forecasting and Replenishment,简称为CPFR)是一种协同式的供应链管理技术,它应用一系列的处理和技术模型,提供覆盖整个供应链的合作过程,通过共同管理业务过程和共享信息来改善零售商和供应商之间的伙伴关系,提高预防的准确度,最终能同时达到降低供应商的存货量、增加供应商的供应量的目的。

2.CPFR的产生背景

1995年,零售连锁店沃尔玛及其供应商Warner Lambert、软件商SAP及Manugistics等5家公司联合成立了零售供应和需求链工作组,进行CPFR的研究和探索,其目的是开发一组业务过程,使供应链中的成员利用它能够实现从零售商到供应商之间的功能合作,从而显著改善需求的预测准确性,降低供应链企业的库存成本。在实施CPFR后,沃尔玛零售商品满足率从87%增加到98%,新增销售收入800万美元,事实证明CPFR存在巨大的潜在效应和市场前景。

三、零售企业的CPFR业务模型

零售企业CPFR业务模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计划阶段;第二阶段是预测阶段;第三阶段是补给阶段。这三个阶段可以分为九步具体的活动。

1.零售企业与供应企业制定框架协议

零售企业与其供应企业通过制定框架协议确定零售企业与供应企业之间的规则,内容包括各合作伙伴的期望值以及为保证成功所需的行动、资源等,并明确规定了各方职责以及绩效评价的方法,阐明各方为获得最大的收益而实现信息交换和风险共担等。

2.合作伙伴创建联合业务计划

合作方首先要建立战略合作关系。零售企业应制定详细的产品数量、质量及提前期等方案,这样不但方便供应链上各环节间的交流和合作,而且还为未来的预测奠定基础。

3.创建需求预测

供应企业应根据零售企业实时供应的数据、用户需求等信息来制定需求预测报告,然后进行协商。

4.鉴别预测异常

根据框架协议中规定的异常标准,对预测报告中的每一项目进行审核,最后得到异常项目表,每一个项目的异常标准都可以在第一步中得到确定。

5.协商解决异常

通过查询共享信息、电子邮件、电话交谈记录、会议记录等来解决异常项目,并将产生的变化提交给需求预测。

6.创建订单

合并销售终端的pos数据,综合实时及历史销售数据、库存信息及用户信息等来生成具体的销售预测报告,并通过产品及接收地点反映到库存情况。报告的短期部分用来产生补货指令,长期部分则用来规划。

7.鉴别预测异常

鉴别分布在订单预测约束之外的异常项目。

8.解决预测异常

通过查询共享数据来调查研究订单预测异常情况,并将产生的变化提交给订单预测。

9.订单产生

将预测的订单转化为具体的补货指令,对库存进行补给。

上述过程可由零售企业完成,也可由供应企业完成,这取决于各方在供应链中的地位及其对关键资源的共享等等。通过以上过程建立了一个合作伙伴框架结构,可用于创建一个零售企业需求的单一预测,协同供应商的订单周期,最终建立供应链企业间的价值链环境,在获得最大赢利和客户满意度的同时减少浪费和库存成本。

四、零售企业实施CPFR的措施

供应链是从系统的角度出发,围绕核心企业而建立的一个整体功能网链结构,目的是实现供应链系统的整体效益最优化。而CPFR正是基于合作伙伴框架上的供应链管理技术。零售企业为了实现CPFR系统而应采取的具体措施如下:

1.建立零售企业与供应企业的框架协议

实施CPFR的第一步,就是要求供应企业和零售企业一起通过协商,确定处理订单的业务流程以及控制库存的有关参数,比如:订单最小批量、交货期、订单间隔、再订货点、最低库存水平等。

2.建立贯穿供应链的信息集成系统

有效的CPFR系统要求集中协调不同企业的关键数据,比如:订货预测、库存状态、缺货情况等,零售企业和供应企业之间可以通过利用EDI或Internet等技术手段实现供应链上的分布数据库信息集成。通过信息集成系统,零售企业可以直接准确获取消费信息,这样减少了双方获取信息的成本,进而降低了库存成本,促使商品竞争力上升。

3.加强零售企业与供应企业之间的合作和协调

CPFR要求零售企业在做好采购计划的前提下,还要将供应企业的计划看成是本企业计划的一个部分,把供应企业看成是本企业的一种前延能力单位,尽量使供应企业的供给与零售企业的需求互相衔接。通过与供应企业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有助于零售企业掌握最新的市场情况,降低了库存量。

4.采取适合CPFR系统的组织系统

为了使供应链上的企业更加适应CPFR系统的要求,零售企业与供应企业应协调不同地域的多个部门,根据CPFR系统的特点优化运作流程,进行企业组织重构,以此取得整个系统最优的效果。

5.建立必要的绩效评价系统

CPFR系统是建立于零售企业和供应企业相互信任、共同预测、共担风险的基础上的,因而应该建立相应的能够恰当反映供应链整体运营状况以及供应企业和零售企业之间的运营关系的绩效评价系统,通过该系统,不仅要评价供应企业(或零售企业)的运营绩效,而且还要考虑供应企业(或零售企业)的运营绩效对供应商及整个供应链的影响。

五、结束语

CPFR是基于零售企业和供应企业双方有良好的合作基础之上的,在此基础上,双方共同做出业务计划,实现双方之间的无缝衔接。CPFR代表了未来供应链管理技术的发展方向,国外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表明,CPFR存在着巨大的潜在效应和市场前进,它将是零售业下一个发展的重点。

参考文献:

[1]甄文祥:CPFR原理及实施[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1(5)

[2]马士华林勇:供应链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3]张群来守林:CPFR技术在连锁超市的应用[J].商业研究,2006(481)

[4]李玉良邵新宇李培根高亮:CPFR――供应链库存管理技术的新趋势[J].机械设计与制造工程,2001(3)

[5]徐万华:当前我国零售业面临的问题和对策[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10)

完善供应链体系的建议篇5

摘要:由于我国商事立法对于互联网金融的不适应性、滞后性和缺乏性,加上互联网金融本身特性等,我国互联网金融供应链面临着本身合法性风险、利用互联网金融供应链进行非法活动、民事责任承担风险和互联网平台本身潜在的风险等违法性风险。我国应当对现有法律法规进行全面梳理、整合、解释与修改,使之适应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同时应当通过立法赋予互联网金融供应链以合法资质。此外,也应当区分情况准确适用商法加重责任理念,准确定位互联网金融活动中的法律关系和妥善履行相关注意义务。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违法性风险;规制;供应链

一、互联网金融供应链本身合法性风险及其规制

(1)互联网金融供应链本身合法性风险

互联网金融供应链本身合法性风险是指在进行合法经营行为前提下所面临的来源于法律方面的风险,这是由于互联网主体参与金融活动所带来的先天性风险。产生这种风险的原因在于互联网金融法律规制的缺乏或滞后导致的高度不确定性、作为金融活动参与者在互联网金融中的法律地位不明确以及互联网金融供应链本身市场准入资格不齐全等,由此引起互联网金融供应链的主体资格、经营范围方面的合法性质疑以及可能在事实上触犯相关刑事法律[1-3]。

1、互联网金融供应链的法律资质风险

2、违反我国现有法律规定的风险

综上所述,我国互联网金融各行业供应链环节大量存在没有取得或完全取得合法经营资格,存在超出业务范围经营的违法性风险;我国互联网金融供应链存在较高程度的大量触犯刑事法律边界的违法性风险。

(2)互联网金融供应链本身合法性风险的规制

我国互联网金融供应链的违法性风险根源在于当前我国配套法律规范的缺乏、滞后与阻碍。一是互联网金融领域法律的缺乏。我国存在部分金融监管法律,近年来也不断酝酿各种规范文件,但是针对新兴的互联网金融领域来说还是十分缺乏,我国互联网金融法律监管具有滞后的风险[6]。二是我国传统金融分业监管体制难以适应具有多样性、综合性、差异性和跨界性等特征的互联网金融混业经营趋势[7]。三是基于传统金融制定的监管规则难以适应更新换代迅速、具有技术和平台特殊风险的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四是我国当下金融法律监管规则导致的不稳定性和不明确性使得供应链金融缺乏安全感,对互联网金融发展具有阻碍性风险。因此,我国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规制:

1、在兼顾金融安全的前提下赋予互联网金融供应链合法资质

2、互联网金融供应链应当经营确定化,消除违反既定法律的风险隐患

首先,应当使整个供应链取得完整的合法经营证照,这是合法经营的前提和有效避免违法性风险的最有效保障。其次,破除消费者的公众化和不确定性。作为互联网金融供应链本身,也应当一方面建立会员邀请机制和会员管理机制,尽量是服务对象特定化,避免由于对象不特定而引发的违法性风险;在会员邀请机制构建过程中,通过会员注册、会员筛选和会员确定邀请等一系列程序使消费者确定化的过程中,也应当注意我国《公司法》和《证券法》等关于人数的规定和限制条件,符合其基本规定。另一方面,构建第三方资金托管机制(通常为银行),尽量使资金分散化,避免因资金集中引发的违法性风险[13]。

二、利用互联网金融进行非法活动及其规制

(1)利用互联网金融进行非法活动

众所周知,一方面互联网金融的流程具有快速、隐蔽和高效的特征,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可以在短时间内以克服相对较小的阻力完成大额融资,这样就为利用互联网金融平台进行违法犯罪活动提供了诱饵与温床。我国目前互联网金融本身尚缺乏完备的征信体系,电子信息系统的技术性和管理性尚存较大缺陷;金融主体的资格和经营范围均不明确,整个行业也缺乏必要的内外部监督和约束。虽然第三方支付、股权制众筹等个别业务种类的法律地位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模糊认可,并分别明确由央行支付司监管、中国支付清算协会自律和中国证监会监管的格局,但仍存在监管过于宽松的问题,尤其是针对衍生的各种金融业务,远没有形成完备、有效的监管准则和监管制度。因而互联网金融就容易被一些不法分子加以利用来实施一些违法犯罪活动,而这实际上也属于互联网金融所衍生的违法性风险。具体表现为:一是利用互联网金融活动中资金快速流动的特点以及互联网金融业务所具有的匿名性和隐蔽性特点,为犯罪分子提供洗钱服务;二是利用职务之便将大量资金据为自有或非法侵占;三是利用互联网漏洞进行诈骗财物或通过盗取密码等方式盗窃资产、侵犯商业秘密活动等。需要注意的是,在互联网金融领域,违法犯罪的风险除了来自于互联网金融平台提供者可能实施的行为之外,还来自于互联网金融活动普通参与者可能的行为。

(2)利用互联网金融进行违法活动的规制

1、明确准入标准,加强有效监管

互联网金融供应链之所以容易被利用从事非法活动,其根源在于互联网金融供应链无准入标准、无有效监管。因此,其首要规制措施还在于对现有法律法规的整合梳理以及相应专门性法律法规的配套出台。我国应当对现有法律进行整合,同时按照支付结算、网络融资、虚拟货币、泛渠道业务和其他类的分类标准制定明确的准入标准和科学的监管规则,使互联网金融供应链的准入环节得到净化,在事前监管上减少甚至杜绝利用互联网金融供应链进行非法活动的现象。此外,也应当使互联网金融供应链得到有效、科学的监管,在事中对利用互联网金融供应链进行非法活动的行为进行阻止,在事后对该类活动进行惩罚和追责,从而形成一张严密、有效地阻断非法活动实施的法律法规体系网。

2、建立和完善互联网金融供应链参与金融活动过程的信息披露制度

互联网金融供应链之所以容易被利用为非法活动的工具就在于其流程具有快速、高效、隐蔽的特征。因此,我国应当依据已经确立的法律监管规则,促进互联网金融供应链征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促进互联网金融供应链的信息披露的充分和有效,从而发挥执法上的事前和事中阻断效应。在保障互联网金融供应链健康发展的同时,应当同样注重互联网金融供应链的金融安全和消费者利益保护,适当采用商法加重理念在该领域的司法裁判中的运用①。对此,我国学界并没有引起重视,学者往往将合法经营下的不合法风险与利用互联网金融供应链进行非法活动的风险一起讨论,仅仅认为我国需要在立法上明确规则、明确监管而忽视了执法和司法的运用[14]。我们认为这是一大失误,首先这是两个不同层次的违法性风险;其次,由于其主观上的认识不同,法律规制的配套措施也应当建立在对不同的权利保护之上。因此,对于利用互联网金融供应链进行非法活动的法律规制其法律态度应当是否定性评价。

3、互联网金融供应链本身应当尽到妥善注意义务,发挥行业自律作用

互联网金融供应链本身作为重要参与者,互联网金融平台方应当谨慎选择金融销售者,尽到注意义务;在自身信息披露完善的情况下,督促和建立金融销售者的征信情况和信息披露体系。同时,互联网金融供应链也应当按照具体类别建立行业标准和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15]。

三、互联网金融供应链的民事责任承担风险及其规制

(1)互联网金融供应链的民事责任承担风险

1、基于不作为产生的民事责任承担风险

2、基于法律关系定位不准确产生的民事责任承担风险

关于我国互联网金融中第三方机构在民事法律关系中的地位,第三方机构往往通过与用户间的互联网金融协议约定,普遍将自己的服务限定在提供资金支付渠道范围内,也就是只按照用户的意愿进行提供资金划转和信息保障相关的服务,而与理财业务购销本身无关①。事实上,这种协议存在着以下问题:一是这种合同是典型的格式合同②,且属于加重消费者责任、免除自己责任的电子化的格式合同。根据我国《合同法》第三十九条至第四十一条之规定,此类条款轻则应当作出有利于消费者的解释,重则无效③。因此,在本质上这类格式条款并不具有法律效力,一旦进入诉讼程序将面临着被否定的命运。二是事实上第三方机构的法律地位还存在借款合同中的借款人、消费保管合同中的保管人、信托关系中的受托人等情况,因此可能导致互联网金融中第三方机构以此类协议逃避法律责任,甚至是违约的违法性风险。以支付宝公司为例,其实质上是在没有获得相应销售牌照的前提下,将基金销售嵌入余额宝,事实上消费者的一切活动也直接而且仅仅与支付宝公司发生关联。因此,在法律事实上,一旦进入诉讼程序互联网金融供应链也面临着责任承担风险。

3、基于商法加重责任理念产生的责任承担

在商事司法实践中,与一般民事法律关系中对当事人权利义务相比,各国(地区)一般都对商行为的实施者设定更为严格的责任制度,这也就是商法加重责任理念。之所以对商行为的实施者苛以相对严格的责任理念,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商行为的实施者通常具有较高的商事认知能力,从而理应承担较严格的注意义务;二是商行为具有较强的营利性,基于公平原则,也应当苛以较强严格责任[16]。对于互联网金融供应链,其作为互联网金融的地位优势一方,自然在整个金融活动中应当承担较严格的注意义务,对上文中提到的诸如资质审查、信息披露,以及可能构成的表见、广告宣传等角色,甚至是互联网金融活动的直接参与者角色适用更为严格的责任制度。

(2)互联网金融供应链民事责任承担风险的规制

关于互联网金融供应链民事责任承担风险的规制问题,供应链自身应当扮演主角。

1、互联网金融供应链应当妥善尽到善良管理人注意义务,破除不作为产生的违法性风险

首先,作为商事活动的重要一环,互联网金融供应链要妥善承担其注意义务,严格审查互联网金融产品销售者的资质和信用,切实做好金融活动事前审查和事中监督的详细、有效的信息披露工作,防范资质不全带来的威胁和利用互联网金融平台进行非法活动的发生。互联网金融供应链可以通过自己掌握大数据的优势,利用自有平台配合、支持相关部门利用互联网金融为工具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法律行动。其次,做好内部员工培训和审查工作,维护互联网金融网络环境安全,在技术漏洞和人员管理环节尽到符合其角色要求的注意义务。最后,应当注意消费者的信息反馈,及时妥善解决其提出的质疑和解决其安全顾虑与隐患。

2、应当对第三方机构在整个法律关系中的地位在法律上予以明确

一方面,我国应当在互联网金融监管法律规范中明确供应链在互联网金融活动中的法律地位和边界;另一方面,供应链自身也应当在消费服务合同中明确并准确界定自己在金融活动中的法律关系。对于其法律地位,应当根据第三方机构公示的服务协议,综合考虑第三方机构的主体资质、商业模式、盈利方式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3、合理、准确拟定并建立供应链与消费者之间的合同关系,避免多方法律关系混淆不清

首先,互联网金融供应链应当同时提供给消费者中介合同与互联网金融消费合同两份合同,避免合同不全导致的合同关系混淆。其次,合同应当具有可选择性的复合选择模式,不能只是同意或不同意协议的单一选择模式,同时不得在条款中出现加重消费者责任、免除自身责任的条款。最后,供应链应当对于电子化的格式合同中的重要条款和责任划分条款,以醒目化或直接与消费者在线聊天的方式进行解释说明,并保存聊天记录作为电子证据。

此外,我国法律应当在互联网金融活动中特别审慎地适用商事加重责任理念。互联网金融还处在发展的初期,并没有形成实力稳固、市场完善的金融环境,在此情况下我国应当兼顾金融创新与安全监管。在互联网金融供应链尽到妥善注意义务之时,应当对法律所保护的各种利益进行准确衡量,除非发生重大偏向,不宜基于商法加重责任理念赋予其过高义务。

参考文献:

[3]陶震.关于互联网法律监管问题的探讨[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4(6):74-76.

[5]李真.互联网金融体系:本质、风险与法律监管进路[J].经济与管理,2014(5):54.

[6]汪振江,张弛.互联网金融创新与法律监管[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114-115.

[7]叶旺春.互联网金融与现行监管规制[J].科技与法律,2014(3):433.

[8]刘宪权.论互联网刑法规制的两面性[J].法学家,2014(5):85.

完善供应链体系的建议篇6

关键词:供应链合作关系;要点;分析

中图分类号:F273.7 文献标识码:A

进入21世纪,企业面临的竞争形势更趋于严峻,新形势下,供应链管理已成为实业界和理论界争相研究的焦点,而供应链管理的核心内容正是如何构建长期稳固的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通过分析供应链管理的两种重要方法:QR战略和ECR战略,我们发现尽管两者的侧重点不同,但都强调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的合作。

供应链合作关系是供应链内部两个或两个以上独立的成员为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而形成的一种合作关系。通过建立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企业可以借助于合作伙伴之间快速的信息传递和高度的信息共享,减少需求预测的不确定性,从而降低供应链的库存;还可以充分利用各合作方的核心资源,优势互补,简化组织结构,提高管理效率,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规避经营风险,加快新产品的设计、制造和配送,实现产品和服务的差异化,从而降低供应链运营成本,缩短供应链的响应周期,提高客户的满意度,进而提高整个供应链的运作绩效和竞争能力。

但是,企业实施供应链战略合作关系之前,必须认识到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供应链合作关系的建立不仅涉及节点企业之间业务流程的整合,还牵涉到各企业组织结构的变动以及节点企业之间的协调。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对于提高供应链整体绩效和各节点企业的利益至关重要。

要使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成功,在合作伙伴选择及合作伙伴关系管理过程中要注意分析以下几个关键因素:

1 个体的优秀

个体的优秀指的是在挑选供应链合作伙伴时要注重其优秀性。

供应链上所有企业的命运都是息息相关的,根据短板理论,供应链上最薄弱的环节是供应链的瓶颈,决定整个供应链的效率。在进行供应链合作伙伴选择时,如果得到的业务伙伴在实力上或业务能力上有所欠缺,就会限制整个供应链的发展,不但不能增强竞争力,还可能降低生产效率,造成资源的闲置浪费。

实际运作中要关注以下几点:合作者能否始终坚持用高质量的产品或服务满足顾客的需要,能否与顾客保持良好的关系,是否有长远发展的战略性眼光,是否擅长学习,是否拥有较强的研发能力,是否有快速反应能力,是否有创新的理念。综合评价之后,一般要挑选那些拥有与自身互补资源的企业或者拥有某些稀缺资源的企业组建合作关系。

例如,在三洋和海尔的合作中,三洋之所以选择海尔作为其合作伙伴,看重的是海尔有覆盖全中国的销售网络与营销能力以及海尔的产品设计与开发能力和生产规模,而海尔看重的是三洋所拥有的世界领先技术,三洋在日本完善的销售渠道以帮助海尔快速打开日本市场。在丰田与通用的合作中,通用之所以选择丰田,主要是因为丰田的小型车研发技术和先进的准时化生产方式。

2 重要性

重要性指的是合作成员要能够意识到合作对于彼此的重要性,要能够重视所组建的合作关系。

传统的企业运营模式中,交易双方之间是一种敌对争利的关系,进入21世纪以后,信息爆炸,科技飞速进步,经济呈现全球化、一体化趋势,跨国公司越来越多,行业壁垒越来越低,消费者需求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强,而且要求的交货期越来越短,因此,企业必须能对不断变化的市场作出快速反应,必须要有很强的产品开发能力和快速组织产品生产的能力,源源不断地开发出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的、定制的“个性化产品”去赢得竞争。要做到这些只靠单一企业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而供应链管理模式将所有节点企业看作一个整体,成员共同追求整体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可以通过建立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通过各节点企业业务流程的整合,加快对用户需求变化的反应速度。因此,所有企业必须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正确认识合作关系,正确对待合作伙伴。

3 相互投资

供应链合作关系是基于共同利益的合作伙伴关系,提高供应链绩效,受益的不只是一家企业,而是一个企业群体。因此,各成员企业可以进行相互的投资以实现资源的共享。例如双方可以在资金上的互相支持,上游企业可以专门针对下游企业进行“顾客化投资”,双方之间在各层次人员上的互相交流等。以丰田为例:丰田与通用、标致雪铁龙、雷诺、富士重工之间都有相互持股或合资建厂的经历;丰田的原材料和零部件供应商组建“协丰会”,为其采购设备的企业组建“荣丰会”,协会与丰田相互投资,共促发展。丰田还通过派遣咨询顾问,以最低的成本向供应商传授有价值的知识,强化其与供应商之间的合作关系。

4 相互信任

供应链是一个复杂巨大的系统,信息的不完全、不对称、高度不确定性等使得链上各个环节的衔接与协调即非常重要又十分困难,信任可以作为“剂”来保证供应链的正常运转。

从本质上来看,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的合作是企业之间的博弈问题,企业间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正是基于重复博弈的思想。供应链合作关系要想长久,就必须建立和谐而协调的关系,而和谐的关系需要各方之间的相互信任,相互信任度增加,合作次数增多,双方在作出决策时会更多地考虑整体利益和长期利益,从而减少机会主义行为的发生。合作成员要能够在合作过程中做到共享管理思想与方法、共享资源、共享市场机会、共享先进的技术,并且共担风险,达到共生共荣。

供应链合作伙伴之间的信任是某一成员确信合作者在交易中不会利用自己的弱点而机会主义的获利的一种自信心。在供应链合作过程中,核心企业对其他节点企业的信任主要是一种忠诚信任,相信他们能够信守供应链协议,不会危害供应链的整体利益;其他节点企业对核心企业的信任主要是一种能力信任,即核心企业有能力在不确定的市场环境下通过构建和领导现有的供应链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提高整体效益,并让自己分享收益。例如通用与其供应商之间之间只签订无法律效力的订货协议(长期合作协议)和谅解备忘录,虽然协议无法律效力,但通用公司严格遵守,供应商十分信任通用公司,公司可以在使用产品后再付款。

现实中,人们通过直接或间接的经验来确定对一个对象的信任度。信任具有选择性,因此,供应链企业合作过程中,企业可相信合作伙伴会诚实地履行合同,但不能完全相信对方一定能无条件地为自己保守商业和技术秘密,要注意信息共享的度。信任也具有非对称性,即双方相互信任的程度不同,常是一方信任对方的程度大于被对方信任的程度,或者相反。比如,戴尔的供应商对他极为信任,因为戴尔拥有极强的实力、很高的知名度和信誉度。反过来,戴尔对一些供应商,特别是那些实力较弱的供应商就不会非常信任。另外,信任具有感染性,当一方信任另一方时,另一方可能因为对方的信任而做出值得信任的行为;相反,当一方不信任另一方,另一方也会反过来对他持怀疑态度,防范他采取不利于自己的行为;甚至当一方采取了不可信行为时,另一方极可能采取制裁或报复行为,因此信任是一种非常脆弱、极易被破坏的关系。

5 高度集成

供应链合作过程中要将企业内部供应链与外部的供应商和用户集成起来,形成集成化的供应链。通过信息集成、同步计划、协同工作流和全面的供应链集成来实现集成化的供应链管理。

信息共享是实现供应链集成的关键,准确可靠的信息可以帮助企业作出正确的决策。供应链的协调运行建立在各个节点企业高质量的信息传递与共享的基础之上,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节省时间、提高信息交换的准确性,避免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失真和扭曲现象,消除需求变异放大效应,有效削减各环节库存,还可以减少人为错误带来的损失,从而降低成本、提高供应链管理的运行效率。

信息的准确无误、畅通无阻,是实现供应链系统同步化运作的关键。要实现供应链系统的同步化运作,需要建立一种供应链的协调机制,使信息能够畅通地在供应链中传递,从而减少因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过量生产和过量库存,使整个供应链系统的运作能够与顾客的需求步调一致,同步化响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例如,沃尔玛与宝洁公司共享宝洁产品在沃尔玛零售网络中的销售信息,使宝洁能够更好地管理这些产品的生产,从而也保障了沃尔玛商场中这些产品的供货。

6 制度化

供应链成员作为独立的经济主体,虽然有长期合作伙伴关系,但相互之间也存在竞争。比如,出于自身利益考虑,有的成员会隐瞒或虚报数据,造成信息失真,损害合作伙伴的利益。因此需要有明确的规章制度约束各成员的行为。

制度化可以规范统一供应链群体和组织的制度,促进团体的和谐与安定,可以规范和约束各成员的行为,能将组织成员的利益与整体组织的绩效联系在一起,加强供应链组织的凝聚力。供应链合作团队是利益共同体,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一定的组织机制来谋求多赢互惠的目标。例如,合作企业之间可以签订信息与技术共享协议及对知识产权、技术商业秘密的保护协议,这样既能保护成员企业利益,又能发展高度信任的机制。可以通过建立决策机制,形成群策群力的群体决策模式。通过建立利益分配机制,健全业绩评价和激励机制,完善和提高合作成员的工作效率,实现合作团队的可持续发展。

当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注意制度管理的柔性化,因为制度化的重点在于对人的归化和约束,用制度来强制组织成员的行为与整体的目标保持一致。人性化则强调人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在不伤及组织的根本利益和最终目标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对组织成员的束缚,给组织成员更大的自由发挥的空间,体现出人是组织第一资本的理念。通过柔性化找出管理中人性化和制度化的平衡点,达到管理绩效的最佳效果。

总之,合作是永无止境的。建立成功的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可以使每个企业都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强强联合和多赢互惠,在目前的竞争形势下,建立成功的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对于企业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合作团队成员应遵循以上要点进行成功的合作,最终实现供应链价值链的最大增值。

参考文献:

[1] 申纲领,吴铭峰. 供应链管理[M].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王红梅. 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管理浅析[J]. 现代经济信息,2011(12):22-23.

[3] 李秀起,赵艳萍. 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中信任行为分析[J]. 中国物流与采购,2010(14):60-61.

[4] 罗正公. 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的构建及管理[J]. 学术交流,2010(8):62-64.

完善供应链体系的建议篇7

【关键词】地空数据链 民航业 地空数据通信系统 应用 展望

近些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以及的新技术的运用,民航业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节节攀升的业务量不仅为民航企业带来巨大的利润,同时也对民航的通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民航通信采用的是高频(HF)、甚高频(VHF)的电磁波进行语音通信,但是,采用电磁波通信的方式,不仅面临频道拥挤的压力,同时也容易受到其他通信系统的信号干扰。面对越来越大的通信容量,传统的通信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信道容量、误码率、信道延时等各方面的要求,因此,也就无法为飞行的准时性和安全性提供保障。地空数据通信系统由此应运而生,并以其容量大、误码低、延迟小、可靠性高的特点成为民航业关注的焦点。

一、地空数据链含义

地空数据链,实质上是一个通信信息管理系统,其采用无线网络的通信方式与协议,完成地面管理系统以及飞行器间的数据交互。飞行器与地面管理系统间采用的是无线的传输方式,采用微波作为传输煤质,通常应用模式的包括高频、甚高频、SATCOM以及SSR的S模式。通过地空数据链信息管理系统,可以有效的将飞行器信息和地面信息联系到一起,提供更为及时安全的飞行信息,同时,可以大大的提高民航公司的运营效率,提升公司效益。

二、地空数据链的分类

从地空数据链采用的数据链传输媒介的角度,可以将地空数据链分为如下几种:

(一)高频(VF)数据链。高频波在传输过程中,因为可以超视距传输,所以覆盖范围相对较广,但是,超视距的传输特性也使得高频波传输延时大、干扰强,因此传输的实时性以及可靠性较差。

(二)甚高频(VHF)数据链。甚高频的电磁波传输可靠性较高,且因其直线传播特性导致其有时延小,速率高的优点,同时,采用专属频段的高频波建设地空数据链投资小,且容易扩展。但是,由于VHF是视距传播,因此传播范围有限,因此造成地空数据链的覆盖范围小,需要在航线全程布放大量站点才恩给你实现全程覆盖,工程规模比较庞大。目前,甚高频数据链仍然是地空数据链通信采用的主要手段。

(三)卫星通信数据链。通过卫星通信服务提供商提供的数据通信服务,实现地空数据链。

(四)SSR的S 模式数据链。SSR为二次监视雷达,SSR的S 模式也可以作为地空数据链通信手段,但应用不如其他几种模式广泛。

三、我国民航地空数据通信系统的发展

在我国,民航地空数据通信系统的发展可以分为如下四个部分。

(一)基础网络等设施。要实现地空通信,首先需是要搭建一张基础网络。就我国来说,截止到07年底,全国已经完成87个远端地面站(ACARS)的建设,同时包括对76个机场的地面覆盖,实现了对全国绝大部分航空线路的全程覆盖。与此同时,我国也一直寻求国际合作,并与泰国AEROTHA以及美国ARINC共同建设了GLOBALINK/ASIA 服务体系,旨在为全亚洲的航空公司提供一流的地空数据通信服务以及一体化的解决方案。

(二)网络运行、管理、控制。在基础网络建设之上,必须同步建设网络相关的运行、管理、控制体系,用以维持系统保持一个稳定的运行状态,并提高系统的安全可靠性。

(三)人员培训。地空数据通信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且更新升级速度块,因此要保持操作和维护人员在技术只是和管理水平上不断学习和补充。可以通过定期的举办培训课程来解决。

(四)服务系统。地空数据链系统由机载系统(包括软硬件系统),地空数据通信网络,地面系统组成。地面系统通过地空数据通信网络与机载系统进行信息数据交换。除了运行控制系统以外,需要建设其他的服务系统,比如气象资料上传系统,为每个服务的机场提供实时的气象数据。

四、数据链系统在民航中的应用

数据链系统在民航中,可以提供多种多样的服务,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PDC(飞机起飞前放行)服务。PDC的全称为“Pre-Departure Clearance”,即飞机起飞前放行的服务。前提是飞行器具备相关的软硬件设备,便可以借助地空数据链实现飞机的放行。相较于传统的语音放行,地空数据链的通信方式速度快,效率高,同时可以大大降低机务人员的劳动强度。

(二)CPDLC(管制员、飞行员数据链通信)服务。CPDLC的全称为“Controller Pilot Data Link Communication”,即管制飞行员数据链通信服务。通过在飞行器上加载相应的软硬件设备,可以实现管制员Controller与飞行员Pilot的信息交互,通过在地空数据链上承载CPDLC服务,可以有效地减轻管制员Controller与飞行员Pilot的工作负荷,同时也避免出现人为的“语义误读”的问题。

(三)ADS(自动相关监视)服务。ADS全称为“Automatic Dependence Surveillance”,即自动相关监视服务。在地空数据链系统上加载这项服务,飞行器可以向ATC传输位置信息以及其他相关信息,并且可以把这些信息转换成雷达信息显示在雷达界面上,实现对飞行器的自动监视。

五、未来展望

地空数据链未来的发展有两个方向:

(一)下一代地空数据通信系统。地空数据链系统本质上还是通信系统,可以通过OSI7层结构来分析。目前,在地空数据链系统的数据链路标准的协议中,VDL Mode 2被广泛看好。VDL Mode 2协议在兼容性方面,以及对ATN 网络的结合度方面都有着其他协议无法比拟的优势,同时,因其采用了ICAO 的标准以及可靠的面向连接的传输层协议,在传输速率和误码率方面有了更大的改善。

(二)航空电信网。Aeronautical Telecommunication Network,即ATN,是新一代的航空电信网络。ATN作为新航行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球地空一体化的航空专用网络,具备完善的系统安全机制以及高的可靠性保证,可为民航业提供高质量的航空通信服务。在未来的过程中,航空电信网将进一步建设和完善,并进一步将现有航空通信系统联系到一起。

参考文献:

[1]中国民航局飞行标准司.航空运营人使用地空数据通信系统的标准与指南[K].2008.

完善供应链体系的建议篇8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ason技术的总体结构和关键技术,当前ason的标准研究和应用的进展,并对ason的演进策略作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ason总体结构关键技术研究进展应用演进策略

0引言

随着ip业务的持续快速增长,对网络带宽的需求变得越来越高,同时由于ip业务流量和流向的不确定性,对网络带宽的动态分配要求也越来越迫切。为了适应ip业务的特点,光传输网络开始向支持带宽动态灵活分配的智能光网络方向发展。在这种趋势下,自动交换光网络(ason)应运而生。ason网络是由信令控制实现光传输网内链路的连接/拆线、交换、传送等一系列功能的新一代光网络。ason使得光网络具有了智能性,代表了下一代光网络的发展方向。wWW.133229.CoM

ason的主要优点有:动态地分配网络资源,实现网络资源的有效利用;快速的在光层直接提供用户需求的各种业务;降低了运营维护费用;高效的网络管理和保护技术;便于引入新业务。

1ason的总体结构及关键技术

在ason得分层体系结构中,ason由传送平面(tp)、控制平面(cp)、管理平面(mp)组成。三个平面分别完成不同的功能。传送平面负责在管理平面和控制平面的作用下传送业务;控制平面根据业务层提出的带宽需求,控制传送平面提供动态自动的路由;管理平面负责对传送平面和控制平面进行管理。

ason的最大特色是引入了控制平面。控制平面是ason的核心,主要包括信令协议、路由协议和链路资源管理等。其中信令协议用于分布式连接的建立、维护和拆除等管理;路由协议为连接的建立提供选路服务;链路资源管理用于链路管理,包括控制信道和传送链路的验证和维护。

控制平面的核心功能是连接控制功能。在ason中,连接不再是全部由管理层控制实现的固定连接了。它有三种类型的连接:交换式连接(sc),永久连接(pc)和软永久性连接(spc)。控制平面的另一关键技术是网络拓扑和资源的自动发现。主要包括自动邻居发现(ndisc)和自动业务发现(sdisc)。自动邻居发现协议是要解决光网络中对新增节点的自动发现以及处理问题。而自动业务发现是要解决对新发现的节点的业务功能的确认问题,通过业务发现,相邻网元能够了解每个网元提供的业务和确定可选的接口。

信令、路由和资源发现是实现ason的三大关键技术,而这三个方面的研究工作可以说是实现光网络智能化的重点和难点之所在,一旦这些问题得到解决,光网络智能化的进程将向前迈出关键的一步。

2ason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经过不断的研究和实践,ason技术的标准化工作和实际应用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目前国际和国内的ason标准化方面有了显著进展,ason产品逐步趋于完善和成熟,电信运营商已经开始了ason网络的试验和建设。

负责ason标准化工作的主要国际标准组织包括国际电信联盟(itu-t)、互联网工程任务组(ietf)以及光互联论坛(oif)。itu-t是从整体结构的角度研究智能光网络。它提出了ason的体系结构和总体要求,以及信令、路由、自动发现等系列建议,还对保护恢复、连接允许控制、管理平面等方面进行了规范。目前,itu-t的研究方向是继续加强g.8080,逐步解决多层的呼叫和处理问题,解决多层情况下的路由和信令问题;在信令方面,主要针对呼叫和连接分离情况下的信令流程,研究信令流程对控制平面的可靠性、业务优先级、重路由、保护和恢复等方面的支持;在路由方面,主要考虑控制平面对路由互联的策略、路由和保护恢复方面的问题以及多层的路由问题;在自动发现方面,对ecc发现消息格式进行扩展,提供层邻接发现的附加程序。ietf的主要工作是定义用于智能光网络的控制协议。它提出了通用多协议标记交换(gmpls)的一系列标准草案,包括信令协议(rsvp-te/cr-ldp)、路由协议(ospf)、链路管理协议(lmp)等。目前,ietf正在讨论有关链路管理(lmp)、基于gmpls的网络保护恢复以及域间路由等方面的标准草案。oif主要关注的是ip客户端,oif已经规范了智能光网络的用户接口(uni),用于各光网络节点互连的网络接口(nni)尚在进行当中,e-nni有了一个初步的定义。目前,oif一方面主要是进一步完善uni2.0,包括连接和控制的分离问题、多样性路由的双归属问题、无中断的连接调整操作、1:n的信令保护、对以太网业务的支持、对g.709接口的支持以及uni接口的发现程序等方面的内容。另一方面,oif还将进一步完善nni1.0,完善e-nni接口的标准化工作。

我国的主要电信运营商对ason技术投入了极大的关注,积极开展了相关技术研究和经济性分析,并着手ason网络的规划和建设。目前,ason组网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接口规范不完善,无法实现多厂商设备的混合组网;域间保护恢复技术还不成熟;支持uni的客户设备较少等。这些问题有赖于标准的不断完善和产品的不断成熟。

3智能光网络的演进策略

智能光网络具有先进的技术和突出的优势,是构建新一代光网络的核心技术之一。根据自身业务和网络发展需要,合理的引入和开展新业务新运营模式,逐步向智能光网络演进;要保证与原有网络设备的良好兼容和业务的平滑过渡。

目前我国已经投入巨资建立起了规模庞大的sdh和wdm网络,它们承担着的骨干网络的信息传送任务,这些网络不具有智能。鉴于此种情况,在发展ason网络的策略方面,可以采取分两步走的方式:

第一步:在现有网络中引入智能光网络集中控制系统,向外提供标准的uni接口,实现流量工程和带宽按需自动配置。可以在现有光传输网的层面选择几个核心大节点配置大型交叉连接系统,这种方式可以首先屏蔽现有网络的多厂商环境,构建一个基于网格状网的灵活、强大的智能核心层,或者保持现有传输网不做变动。第二步:待智能光网络技术,特别是nni信令协议最终实现标准化,例如gmpls/g.ason等技术的进一步成熟,可以在网络中建立信令机制。对于传统网络的带宽配置仍可以继续由集中控制系统来实现。可以说未来两种方式将并存,只有这样才可能保证全网的端到端配置。如果最终全网实现了gmpls/g.ason,网管系统将演变成网络资源的管理监控系统和业务的政策服务器,提供诸如网络性能,故障处理和资源监控等功能,将继续在未来智能光网络中发挥必不可少的重要作用。

4结束语

市场的迫切需求和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ason技术应运而生,它的出现深刻地改变了光传输网的体系和功能,为光网络的发展带来一个质的飞跃。然而,ason从一个概念发展到成熟应用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需要相关组织加快研究,尽快完善ason标准,需要设备厂商生产出成熟可靠的产品,需要运营商谨慎、积极地探索网络的应用。随着ason标准化进展的加快和ason设备的进一步成熟,ason即将步入实用化阶段。现有光传输网向ason网络演进是光网络的发展趋势,随着技术的成熟,ason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吴健学,智能光网络及其研究进展..cn,2003.6.

[2]徐云斌.ason标准化研究进展.http://33tt.com/article/2005-11/358.htm,2005.11.

[3]王丽霞.2005年ason技术发展总结.http://33tt.com/article/2005-1

1/750.htm.2005.11.

[4]智能光网络关键技术及其应用.http://telecom.chinabyte.com/270/1

921270.shtm1,2005.3.

[5]通信世界网,智能光网络建设的关键问题.http://cww.net.cn.2003.8.7.

上一篇: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的影响范文 下一篇:环境工程存在的意义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