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的重要意义范文

时间:2023-12-27 17:15:18

积极心理学的重要意义

积极心理学的重要意义篇1

关键词 积极心里学 研究领域 意义 局限

中图分类号:B849 文献标识码:A

心理学自从1879年取得独立以后,就面临三项主要使命:一是治疗人的精神或心理疾病;二是帮助普通人生活得更充实幸福;三是发现并培养具有非凡才能的。二战以前均得到了心理学工作者同等程度的关注。但是二战后,任务注意集中在第一项任务上,对人的积极情绪的研究似乎被遗忘了。随着整个人类社会和平的发展,对正常人的研究越来越引起心理学家的重视。正如Seligman所言:“当一个国家或民族被饥饿和战争所困扰的时候,社会科学和心理学的任务主要是抵御和治疗创伤;但在没有社会混乱的和平时期,致力于使人们生活得更美好则成为他们的主要使命。”积极心理学也在这时应运而生。

1积极心理学的定义

那么什么是积极心理学了?塞利格蔓于认为“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的科学”。认为积极心理学的力量,是帮助人们发现并利用自己的内在资源,进而提升个人的素质和生活的品质。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平均水平的普通人,致力于使人们幸福生活为目标。

2研究领域

目前关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积极的情绪和体验,积极的个性特征,积极的情绪对生理健康的影响以及培养天才等方面。

2.1积极情绪

积极情绪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一个主要方面,它主张研究个体对待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积极体验。在对待过去方面,主要研究满足、满意等积极体验;在对待现在方面,主要研究幸福、快乐等积极体验;在对待将来方面,主要研究乐观和希望等积极体验。

2.2积极的人格特征

Hillson和Marie将积极的人格特征与消极的人格特征进行了区分,认为积极的人格特征中存在两个独立的维度:一是正性的利己特征指接受自我、具有个人生活目标或能感觉到生活的意义、感觉独立、感觉到成功或者是能够把握环境和环境的挑战;二是与他人的积极关系指的是当自己需要的时候能获得他人的支持,在别人需要的时候愿意并且有能力提供帮助,看重与他人的关系并对于已达到的与他人的关系表示满意。积极的人格有助于个体采取更为有效的应对策略,从而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压力情景。在积极的个性特征中,引起较多关注的是乐观。有时候,乐观有时会产生“乐观偏差”(optimistic bias),即判断自己的风险要比判断他人的风险要小,盲目乐观而不够现实,这是有害的。为了解决这一矛盾,Sandra L.Schneider讨论了一种“现实的乐观”,即在现实的基础上乐观,不脱离实际。认为“现实的乐观”与现实并不相互抵触,因为从原则上说,人们能够作到乐观而又不自欺。这种对于“现实的乐观”的研究是积极心理学的很好的注解:使生活更加富有意义。这也使得我们要培养健全的积极人格。

2.3积极情绪与健康的关系

从日常生活我们就可以看到积极情趣对于健康的重要作用,如,一些癌症患者,当他们抱有积极的情趣来面对这种对人类伤害的疾病时,他们会更容易控制病情。Salovey和同事讨论了情绪和身体健康的关系。他们指出积极的心理和情绪状态对保持或促进生理健康有很大的意义,如可以增加人的心理资源,使内心变得更强大,变得积极乐观积极进取。

2.4创造力与培养天才

在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中,还有许多研究是关于创造力与天才的培养。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关于创造力和天才培养的研究蓬勃发展起来。对于创造力是先天形成的还是后天培养的这一话题,Ericsson通过研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创造力是源于普通认知过程的一种脑力活动,更多地是培养出的而非与生俱来的才能。强调不光具有遗传的作用,环境的作用对于创造力与培养天才的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3积极心理学的意义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从不平横到平衡:对心理学现代重构的意义。心理学家们从过度关注于对问题的修复的这种不平衡的病理性心理学到也关注积极心理学的发展。

(2)从单一视觉到双重视角:对现代心理学功能完善。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在心理评估和测量方面的意义。过去总是按照《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的标准来进行评估和测量使得健康的人都隐约感到自己心理有问题,这就夸大了病人的消极方面的特质。而积极心理学改善了这个方面。第二个方面在心理或行为干预方面的意义。积极心理学认为需要致力于研究使人积极向上的积极品质,认为无论采取怎样的心理措施,都要有利于人的长久健康发展。

4积极心理学的局限和不足

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研究对象上存在的不足。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大多数都是成年人,这种成人化研究的价值取向就使得积极心理学不能很好地对个体的积极结果的发展历程,发展途径和一些的相关影响因素做出客观而公正的分析。

(2)缺少令人信服的纵向研究。积极心理学由于发展历史还比较短暂,也就最近一二十年才兴起,它的一些结论常常只能在一种假设或在有限的横向比较基础上得出,这就影响了这些结论的生命力,而且还有落入哲学思辨的危险。

(3)积极心理学表现出一定的话语霸权。积极心理学从一开始就是由少数身居要职的心理学权威提出和发起的,对传统心理学采取了一种批判的口气和态度,他们忽视了消极心理学所具有的一些积极作用。

(4)积极心理学和早期的一些相关研究存在着一定的脱节。积极心理学和早期的初级预防,增进幸福的心理学运动存在着脱节以及和人本主义心理学也存在着脱节。积极心理学缺少一个完整有效的理论框架。

我们在明确积极心理学的重要意义时,也要发现它的问题,这样它才能不断前进和逐步完善它。通过对积极心理学的学习,它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如培养积极的人格品质,在现实的基础上乐观等等,都有利于我们解决人生旅途中的矛盾,维持自己的心理健康,像一盏明灯给自己人生的大方向上指明一个前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李金珍,王文忠,施建农.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文化转向[J].心理科学进展,2003.

[2] 叶浩生.当代积极心理学运动存在的几个问题[J].心理科学进展,2006.

积极心理学的重要意义篇2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教育管理;心理健康水平

引言

积极心理学是兴起于美国心理学界的心理学研究领域,以美国著名心理学家Seligman和Csikzentmihalyi在2000年1月发表的论文《积极心理学导论》为标志[1]。积极心理学开放和欣赏的态度去研究人类心理,倡导心理学研究的积极取向。以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2]。

一、有关积极心理学概述

积极心理学的核心思想是强调人本身固有的积极因素,帮助人获得幸福为目标[3]。积极心理学强调心理学不仅仅是关于疾病或健康的科学,它也是关于人类工作、教育、爱、成长和娱乐等产生积极情绪的科学[4]。提倡用主动、乐观、开放、欣赏的心态看待事物,是着力研究普通人的幸福、发展、快乐的科学。就研究对象而言,主要体现为三个层面:一是主观的积极情绪体验。从主观上研究人的积极体验,强调人对过去感到幸福和满足、对未来充满希望和乐观、以及对现在体验到快乐和心流。二是个体的积极人格特质。从个体研究人的积极个人特质,如创造力、真诚、爱、公平、宽容、感恩等,目前这方面的研究集中于这些品质的根源和效果上。三是群体的积极组织系统。从群体研究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如研究公众的责任感、关爱、利他、职业道德等的公民社会组织,如健康的家庭、良好的社区、有效能的学校、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等[5]。积极心理学在研究人的心理的积极性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对人的主观幸福感、乐观主义、怎样获得幸福等的研究等都对个体的自我发展、社会和谐、建立幸福等具有启发意义。

二、推动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教育管理中的思考

1.开设相应的积极心理学课程

在高校开设积极心理学相关课程,其目的在提高学生的积极理念。首先是情绪层面,能帮助大学生体验更多的正面积极的情绪。其次是生活投入层面,可以帮助学生全心投入他们从事的事情中,感受心流体验。再次是人际关系层面,帮助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社会交往是人幸福快乐的最主要因素。然后从人生意义层面,可以帮助大学生在各种生活事件中寻找到人生的意义。最后从成就层面,快乐、积极的态度更容易帮助大学生达到既定的学习生活目的,实现自我成就。Seligman就指出正面情绪、投入、人际关系、人生意义、成就这五方面就是幸福的五大支柱,与大学生能否拥有幸福蓬勃的人生、能否积极应对压力适应社会发展紧密相关。

2.增强大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积极情感体验包括对过去的满意、对现在的福乐和对未来的希望。引导大学生进行积极体验,使他们学会满意地对待过去,幸福的活在当下,以及对未来充满希望[6]。研究表明,积极乐观的情绪情感体验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自我调控和潜能开发,激发个人力量。高校要重视增加对大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外显和潜在的积极心理品质,减少消极情绪体验。增加学生积极体验,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就是要尊重和接纳每一个学生,要肯定和赞扬学生,充分发挥学生自身优势,挖掘学生潜能,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积极心理学强调对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学校层面就是要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形成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知识的教育普及与环境的熏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完善大学生积极的心理辅导

积极心理学研究发现,乐观积极的心态不仅可以有效预防身心疾病还能有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积极心理学认为,发挥个体优势比修补个体缺点更重要和有意义,要将关注个体弱点和缺陷转移到关注个体积极品质上来。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要将关注点放在大学生积极品质的发挥和挖掘上。如提高大学生的自我调适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心理失衡时能自我调整。心理辅导通过对学生积极品质的关注,实现心理危机预防。

4.打造大学生积极的组织系统

积极心理学研究了个体人际关系对其生活的影响,证实人际关系与个体的幸福感有关,同时良好的社会关系有助于个体保持身心健康和乐观水平的提高。在积极心理学视野下,要充分挖掘、利用好学校、家庭和社会资源,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学生”四位一体模式,发挥组织系统的功能,充分体现积极组织系统的有力支持,从积极层面去帮助大学生挖掘潜力、激发活力,让他们积极适应环境、健康生活、快乐学习。

高校开展积极心理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阳光心态、拥有积极品质的学生,而教育管理工作的重点是保障学生顺利毕业,为国家和社会贡献力量。积极心理学不仅完善了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还为教育管理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高校要重视将积极心理学运用到大学生教育管理中,为培养身心健康、乐观豁达、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魏艳丽,吴荣先.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05):177-179.

[2]郑洪冰.积极心理学的启示意义及发展趋势[J].中国成人教育,2007(09):156-157.

[3]鐘暗华.积极心理学的意义及发展趋势[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6(05):134-137.

[4]李群,岳晓东.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以《大学生就业指导》为例[J].课程·教材·教法,2011,31(08):13-17.

[5]张倩,郑涌.美国积极心理学介评[J].心理学探新,2003(03):6-10.

[6]田奇.从积极心理学视角看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D].首都师范大学,2011.

积极心理学的重要意义篇3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心理教育;心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2-0012-02

积极心理学,相对于传统心理学而言,它以一种另类的全新视角着手,为传统心理学带来一种崭新的研究视野,为传统心理学带来一定的启发。积极心理学最早源自上世纪的美国,它强调心理学所具有的积极能量,可以帮助那些逆境与消极中的人们获取鼓励与力量,帮助他们以更加乐观的心态走出人生的消极阴影,帮助人们完成更加高质量的个人与社会生活。1988年,美国一年一度的心理学大会上,心理学教授赛利格曼第一次提出了积极心理学的概念,从此积极心理学运动开始风靡世界,并受到世界各国心理学家的追捧与研究。从字面意义上来看,积极心理学相对于主流的“消极心理学”而言,传统的主流心理学往往注重从人的心理“问题”上着手,强调心理方面的问题而忽略人本身所具有的积极能量。而积极心理学则强调人所具有的正面意义与积极力量,是对传统心理学的一种批判与指正,是对传统心理学的一种批判式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积极心理学是对主流心理学的一种创新,和对主流心理学的一种补充与完善。它围绕着人的积极的体验与感受、积极的人格、积极的认知来进行,以此推动人心态的改善与生活的改变。

一、积极心理学的主要特征

1.关注人的发展与人的价值展现

积极心理学以关注人的价值观为核心、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大计为自身理论的主要研究范围。主流心理学的研究重点重在研究人的各种心理矛盾、障碍与心理疾病等“消极”的心理现象,而积极心理学将研究重点放在人的幸福、成功、快乐等“积极”层面的研究,其中最典型的研究课题是对人类幸福感的研究,积极心理学已经形成一套系统的“积极体验、积极人格、积极社会制度”的三位一体的完整理论。从这个意上讲,积极心理学充满着人文主义的关怀,表现对人类幸福与价值追寻的深切关注,是一个深具责任感与大爱的心理学研究新范式。

2.强调一种积极正面的价值取向

积极心理学强调一种积极正面的价值取向,关注人生活中的积极品质,以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研究心理学。对于人们在工作、生活、日常事务中遭遇的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积极心理学强调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这些问题作出全新的诠释与解读,从而激发出人本身所蕴含的积极能量,驱赶消极的心理与心态,使人们以更加积极的心态来面对人类社会与生活。心理学中,对于一个心理现象的解读是千变万化的,但主流的心理学总有一个主要的解读路径,那便是从其根源分析与研究其出现的原因、条件和特征,并以此进行一定的疏导与诊断。而积极心理学将人的心理健康素质看作一个特殊的心理特质,它强调以更加积极、有效的目的性培养人们的心理素质,提高了人们对于困难与挫折的抵抗与承受能力,从而整体提高人的个人素质,促进人的成长与发展。

3.以科学实证为主要研究方法

积极心理学围绕着积极体验、积极心态、积极人格与积极的组织形式下手,其中所涉及的研究方法囊括了调查问卷法、深度访谈法、实验法和量表法等多种实证研究方法,以科学实证的量化研究来分析人们所出现的心理体验与问题。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上,综合以上多种的研究方法与策略为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开拓新的理论方法。例如,在研究“幸福感”等的心理现象时,积极心理学采用调查与访谈法并用的方法,并结合一定的经验分析等实证方法,将人们内心深处无法被丈量的“幸福感”以量化、可视化的方法展现出来,以此来阐述人们对于主观幸福感的个体感受。

二、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意义

1.对传统心理学的平衡与补充

积极心理学建立于人本主义心理学和构建主义的心理学研究的理论背景之上,是对传统主流心理学的一种补充与完善,它以另一个截然不同的路径出发,研究人的心理积极性,是对消极片面性的心理学的一种相对对立,使得现代心理学研究体系更加全面、均衡。积极心理学跳出了传统心理学的病理研究框架,充分运用现象学、解释学、文化学等的学术研究方法,超越传统的方法论,以一种全新的动态剖析人的情绪、健康、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因素,解析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意义,帮助人寻找与抓住幸福,使心理学成为一种主动掌握命运的积极工具,以完成心理学的最大的学科使命。

2.颠覆传统心理学的研究导向

传统心理学研究多是以问题为导向的研究,而积极心理学强调以健康、幸福、快乐为导向的主观关注,是对主流心理学研究路径的一种颠覆。积极心理学研究注重人的心理的积极指导、积极干预与积极规划,是对人的心理辅导的一种主动取向,它为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与发展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与范式。积极心理学强调以一种积极的心态来探讨与研究心理问题,它更关注人的正面心态、正面价值观、积极观念的一种培养,而不是对消极的心理问题的病理分析,对当今社会出现的各种职场问题、婚姻问题、人际关系、个人成长与发展问题都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它以一种主动引导的导向展开心理学研究,代表了心理学研究的一种全新导向。

3.拓展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由于积极心理学出现的特殊的时代背景,决定了其研究对象的与众不同。二战时期,特殊的时代背景和国际环境,社会上普遍出现的社会问题,导致人们将主流的心理学研究范围圈定在为战后的失们排忧解难,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为解决人们的战后心理重建,婚姻障碍、犯罪和群体暴力等心理疾病,心理学家认为,这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们的心理困境,但却不能给人们以更加主观的心理指导——为普罗大众带来更幸福和有意义的生活。积极心理学的出现,将这一本质命题提上日程,它强调从价值观层面着手,将个体的潜在的积极认知、积极情绪,积极的创造力等激发出来,从而实现人更大的生命价值。它将研究的重点拓展至研究人的主观幸福感受、人的希望、快乐与满足,将爱、责任、勇气、理解、创造力、情商等都作为积极心理的研究对象,更加全面过去了解读与理解人们生活的本质,为人类的生活提供更高层面的精神指导。

4.完善心理学的实用功能

消极心理学强调心理学对人的心理疾病的缓解与治疗,而积极心理学则重在主动对心理状态的引导,对情绪的管理,对价值观的灌输,和对生命令意义的探讨,它使心理学的目标能动性和实用性更强。在许多组织管理中,积极心理学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实用功能,诸如,企业对员工的荣誉感和集体感的宣讲,个人乐观与良好情绪的培养,个人分享与爱的能力,以及幸福感的提升等等,均是组织管理中常见的心理学的应用,积极心理学在这其中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积极心理学在肯定人的价值与能力的同时,通过多种手法调动人意志层面的积极品质,通过激发人的创造性与活力、激发出人的生命潜能,使人们超越自我,达到更完善的人生境界。这才是积极心理学真正的学科使命,它真正地做到了对人的主体的尊重和理解,体现了对人的博爱和希望。

三、总论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自身的发展,在人类社会物流文明与精神文明飞速发展的同时,个人要实现自身全面价值,完成自身使命,必须要以一颗积极、乐观的心态生活与工作,积极心理学从根本上尊重人的情感与认知,对人进行价值与使命的发掘和人性的终极关怀。充分地利用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以科学有效地规划已有的社会实践,使人们保持良好的健康心理素质,勇敢地探索未来的美好生活。在实践中积极地运用这一崭新的心理学,能够及时地干预与调控心理轨迹,探索与开发人性中的积极层面,帮助人们过上更乐观、快乐、健康的新生活。

参考文献:

[1]任俊,叶浩生.当代积极心理学运动存在的几个问题,2006.

[2]李珍金.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方向,2003.

[3]邵迎生.对积极心理学学科定义的梳理和理解,2008.

[4]周雅,刘翔平,苏洋,冉俐雯.消极偏差还是积极缺乏:抑郁的积极心理学解释,2010.

积极心理学的重要意义篇4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和谐社会;幸福;启示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建设和谐社会,就要更好的造福国家、造福民族、造福人民;建设和谐社会,其根本就是要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权益得到保障,生活幸福安康;就是要用建设和谐社会促进人民幸福,用人民幸福来引导和检验和谐社会建设。

一、和谐社会与积极心理学

(一)积极心理学是关于人类幸福的科学。

积极心理学是在20世纪末从美国心理学界开始兴起的一新的研究领域,是关于人类幸福的科学。它是利用心理学目前比较完善和有效的试验方法和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动机等因素的一种心理学思潮。积极心理学主张以人的积极力量、善心和美德为研究对象,强调心理学不仅要帮助处于某种逆境条件下的人们懂得如何求得生存和发展,更要帮助那些处于正常境况下的人们学会怎样建立起高质量的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

积极心理学在个体层面上关注人的积极面,注重开发人的潜能,形成个体积极人格,体验幸福;在群体层面上关注全体的和谐互动,培养合作、共享、利他、宽容等积极品质;在社会层面上,积极心理学关注整个社会的风气、文化氛围,提倡建立有责任感、关系良好的社区、社会;在自然层面上,积极心理学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积极心理学本质与目标就是寻求人类的人文关怀和终极关怀,不仅寻求与发展心理学的理论,而且更关注人类社会的发展;不仅是个人的幸福,而且也是更广泛的人类社会的福祉,是更广泛意义上的社会发展研究的一部分。积极心理学把自己的工作重心放在培养人固有的积极潜力上,通过培养或扩大人固有的积极力量而使人真正成为一个健康并生活幸福的人。积极心理学在其理念上存在一个理想的常模,其目标是把所有的普通人,不仅仅是小部分的问题人,尽可能的建设到一个他可能达到的理想状态,致力于使社会成员追求幸福的理想,发现使得个体、团员和社会良好发展的因素,并运用这些因素来增进人类的健康、幸福,促进社会的繁荣。

和谐社会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社会层面本身各个环节、各种因素以及各种机制之间的协调;社会中各个群体之间良性的互动、社会安全运行和健康发展。和谐社会的终极目标是让人民生活幸福。而积极心理学也是从个体,群体以及人与自然层面上促进人类的发展的,积极心理学不仅仅谋求个人的幸福,而且更加关怀人类的福祉,两者有着本质的联系。所以从积极心理学视角来探讨构建和谐社会的机制,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也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

(二)和谐社会最根本的目的是让人民生活幸福。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人是万物的尺度”。世界因为有了“人”才有所谓价值和意义,社会历史因为有了“人”才存在、变化和发展[4]。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应该是人民的幸福,经济增长是为了人民的幸福,政治善治也是为了人民的幸福,文化发展还是为了人民的幸福,而社会和谐更是为了人民的幸福。民生幸福不仅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而且是和谐之本、和谐之源。构建和谐社会是造福全体人民的伟大事业,其根本目的就是让人民群众在共享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果中实现最大幸福。

社会和谐,民生为大,民生问题,幸福为本。致力于人民幸福是共产党人的本质使然。当前,中国正处于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是积极化解和应对各种矛盾的重要关口,民生问题不仅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且影响到整个国家改革发展的大局。民生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问题。就我国目前而言,民生问题突出表现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民生无小事,民众的柴米油盐、衣食住行之事,事关老百姓的基本生活和切身利益,事关社会的公平、正义与和谐,是关系到人民幸福安康、国家长治久安的大事[5]。和谐社会建设的终极目标和价值指向是要给老百姓一个幸福的家园,给人民群众幸福的生活。关注民生问题、提高老百姓的生活质量,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积极心理学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一)促进个体积极健康的人格的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基础。

社会从一定意义上是指在共同物质条件下而互相联系起来的人群。人作为社会活动的主体,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而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自然属性渗透着社会属性,人的社会属性是人后天通过实践活动和交往活动所形成和不断发展的。人是否能适应社会并能为社会的发展带来积极影响,取决于其是否具有健全的人格。积极健康的人格有助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相处。人格健全的个体才更有活力,更有利于营造和谐向上的良好社会氛围,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就是在维护稳定的基础上,不断妥善解决各种矛盾,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和谐社会的构建除了要大力改善社会系统之外,还应着力于改善其每一个社会成员,特别是使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具有积极的人格。

积极心理学主张,人的生命系统是一个开放的、自我决定的系统,他既有潜在的自我冲突,也有自我完善的内在能力,个体一般都能自我决定其最终发展状态。心理学应把自己的工作重心放在研究和培养人固有的积极潜力上,通过培养或发掘人的这种积极力量而使之成为真正健康并生活幸福的人。和谐社会在积极人格的建设过程中不仅要关注人外在的积极能力,也要关注人内在的积极潜力。个体一旦形成了积极、健康的人格,他就会把生活环境中所面临的困难归因于外在的可变化的因素,从而使自己在任何环境下都会朝好的结果去努力。人格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个体内化人外在活动的结果。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发展人的良好行为和社会的良好环境来达到建构人的积极人格。而要发展人的良好行为和建构社会的良好环境,我们可以通过发展人的积极行为能力,因为具有了积极行为能力的个体,他可以对自己的心理体验和行为方式有意识地施加一定的积极影响,从而影响自己积极人格的建构。

(二)建立人与自然协调统一新秩序,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发展。

积极心理学致力于帮助人类生活得更充实、更幸福。但是,经济的发展并不意味着幸福的增加,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能力日益增强。在人们的生产及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环境面临着巨大的压力,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日益突出,危及着人类生活的安全和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促使我们思考人类究竟应该怎样追求自己的幸福生活。幸福是物质的,但更是精神的,它不仅是对物质生活的一种追求,更是对健康和谐、让人身心舒畅的生活环境的一种要求。和谐社会必须有一个稳定和平衡的生态环境,没有人与自然的和谐,就没有健康和谐的社会生活,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就不能生存和发展,和谐社会也会变成空中楼阁,没有存在的基础。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需要建立人与自然协调统一的新秩序,需要重新我们审视人与自然关系嬗变的历史轨迹和日益恶化的趋势,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二者的和谐发展。树立科学发展观,改变人对自然的掠夺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平等“对话 ”,从而使人与自然建立起一种和谐的新型“共生 ”关系。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强和发展环境教育,对民众实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念引导,指导人们以可持续发展的方式生活,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环境态度与责任感;建立健全切实可行的环境保护制度及法律法规,环境法制建设应坚持体现“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理念;倡导绿色科技,树立正确的生产消费观,大力发展能够改善生态环境的“绿色”科技,改变以往高消耗、低利用、高污染的线性发展模式,建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循环经济模式;发展循环经济,以资源的再生、循环利用和无害处理为手段,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三)关注民生,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关系和谐发展。

积极的社会制度是积极心理学关注的一个重要内容。积极的社会制度不仅是建构积极人格的支持力量,而且是个体不断产生积极体验的最直接来源。现阶段我国产生的大量社会矛盾,如收入分配不合理、贫富差距拉大、社会差距扩大等,并且社会弱势群体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社会利益关系失衡、民生问题得不到合理重视造成的。民生问题,事关老百姓的基本生活和切身利益,事关社会的公平、正义与和谐,是关系到人民幸福安康、国家长治久安的大事,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终目的。民生问题得不到解决,和谐社会建设将毫无意义。

积极和谐的社会制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也是符合和谐社会本质要求的必然选择和实际步骤。促进社会关系和谐发展,首要的就是建立积极的社会制度。构建积极的社会制度必须以提高民众的生活质量为核心,以人为本,坚持党的主张与人民意志的统一。相关的制度保障机制要坚实有力,切实保障弱势和困难群体的利益,充分体现和谐社会的人文关怀。在各项制度中目标明确,要充分重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立法机关、行政机关与人民群众有广泛的、有成效的沟通机制,社会公众可以顺畅地表达意愿,制度制定者真诚地而不是形式地听取来自各方的意见,尊重群众合理的利益诉求,在社会中寻求权利与义务、公平与效率的制度性均衡。这样既能有力地保障和谐,又能使所定制度在社会内部得到切实支持。

参考文献:

【1】Sheldon KM, Laura K. Why Positive Psychology Is Necessary [J]. 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1, 3.

【2】崔丽娟, 张高产. 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思潮[J]. 心理科学, 2005, 2.

【3】高青梅. 构建和谐社会的心理支撑[J]. 思想教育研究, 2007, 6.

【4】谢春艳. 心理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J]. 湖北社会科学, 2007, 1.

【5】林巧健. 民生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J]. 厦门理工学院学报, 2008, 5.

【6】袁淑玲. 塑造公民健全人格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J]. 魅力中国, 2009, 4.

积极心理学的重要意义篇5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幸福感;通识教育;本土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 G4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7-0008-03

自2000年Seligman教授发表《积极心理学导论》一文,倡导以积极的视角理解、诠释人类的本质与价值之后,心理学界掀起了一场挖掘人类自身积极力量的运动。进入21世纪之后,积极心理学家们又在全球掀起了一场以课程为导向的“幸福教育”浪潮,冲击着传统意义上的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在哈佛大学本?鄄沙哈尔博士主讲的幸福课(positive psychology)超过该校王牌课程经济学导论之后,积极心理学课程及其教育理念普遍被人们接受,并在全球广为传播。美国、英国、澳大利亚、丹麦等国家纷纷启动幸福教育实验或幸福教育课程,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1]在国内,开设积极心理学课程,实施幸福教育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引领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教学的改革。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社会经历了飞速发展,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同时,人民的尊严、幸福感和公平感也开始被人们所关注。2010年,时任国务院总理的同志提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这从侧面反映出“幸不幸福”已经成为当前衡量生活质量的标准。开设积极心理学课程契合了社会发展的诉求,符合民众的内心需求。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笔者在2012年率先面向西南交大学生开设了积极心理学选修课程――幸福心理学。这门课程先后被列为学校首批通识课、优质示范课程建设。开设一门课程,首要的问题就是学生从课堂上将会分享到什么内容?这是幸福心理学课程建设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因为课程内容既是最基本的教学构成要素,也是确保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鉴于此,我们结合在课程建设过程中的体会,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视角探讨关于构建积极心理学课程教学内容的几点思考。

一、对构建幸福心理学课程教学内容的几点思考

(一)教学内容应体现通识教育之义

近年来,通识教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通识教育是非专业、非职业性的教育,是着眼于人整体发展的教育。最普遍的解释就是通识教育是促进个体全面发展或培养通才的教育。通识教育面向人的生活,强调让学生思索“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引导个体思考生活的意义、生存的目的和生命的价值。在当前大学教育偏向工具性价值,忽视发展人对自身生命价值生成性的背景下,通识教育恢复了教育的应然价值,让教育回到“立德树人”的本来使命上来。

从通识教育的内涵来看,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通识教育。[2]因为心理健康教育是着眼于培养身心和谐、人格健全的人。这与通识教育的使命是相同的。两者都立足于生命,发展生命、提升生命,给人赋予人生意义和价值。只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着力点不同于通识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力图通过培养、提升和健全个体的心理素质促进其生命意义的生成。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的积极心理学,其彰显了人类在增进自我心理健康过程中积极的一面,修正了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存在的偏差,弥补了以问题为导向带来的失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积极心理学的教学内容必然应该体现通识教育之义,符合通识教育的内在规范性。

(二)教学内容应立足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

幸福心理学课程践行积极心理学的理念,重新诠释心理健康教育,必然应该讲授积极心理学的观点。自从Seligman教授提出“积极心理学”的概念之后,研究者开始关注人类的积极品质,至今已研究出许多富有价值的成果,也有专门的刊物《Positive Psychology》刊登这方面的成果。当前,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已经渗透到心理学的所有学科,修正以往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实现了价值的回归和平衡,并开创了新的研究领域:积极心理健康、积极心理治疗、积极人格、积极人际关系、积极自我、积极教育。这为幸福心理学课程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和探索的空间。

自我、人格、学习心理、情绪管理、人际交往、恋爱心理、压力管理与挫折应对、生命教育与危机应对等都是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研究领域,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类课程的基本教学内容。在这些普遍被接受的心理健康教育领域中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均有涉猎,并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成果。比如,在自我方面,不仅提出积极自我的概念,还进行了许多自我的积极方面(如内隐自尊、自我提升、自我接纳、自我调节等)的研究;在人格领域,提出积极人格、心理复原力、坚韧性、自我成长、心理一致感等。这为我们从心理健康教育视角构建积极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提供了可能性,为梳理教学内容体系提供了基础。

(三)教学内容应体现本土化特色

积极心理学的重要意义篇6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前言

随着高校对素质教育的高度关注,综合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要求,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的关注也是应运而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结合,是高校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高校开展学生思想工作的一门必要课程。本文从对心理健康内涵的理解出发,探讨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以及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从而提出笔者的一些建议,希望能够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体系提出理论参考。

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

3.分析与讨论

3.1积极心理学概述以及研究的基本内容

3.1.1积极心理学概述

积极心理学是美国心理学界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它是利用心理学目前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和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最早提出“积极心理学”这一概念的是Seligman等人。起初心理学界对这一概念没有达成共识,更没有意识到“积极”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重要意义。直到1996年塞利格曼上台后,“积极”一词在西方兴起一场巨大的心理学运动,“积极”这一概念才渐渐得到心理学界的明确界定。积极心理学强调对生活中积极因素的心理研究,如主观幸福感、积极的、美德等,而不把研究的重心放在消极的、失败、病态心理方面的探讨。

3.1.2积极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其重心在于考察那些可以提升生命价值的事情。人的一生常常伴有高峰和低谷,而积极心理学并不否认低谷,注重高峰,但低峰也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一部分。其基本内容包括三方面:积极的情感体验,积极人格,积极的社会制度。

3.1.3积极的情绪体验

积极情绪体验即人们体验到的积极情绪如髙兴、兴趣、自豪等惯常程度。这些积极成分能够在无形之中支配着人们的行动,提高人的品质以及知行能力,为个人的社会交往以及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增添色彩。目前,研究情绪主要包括主观幸福感、快乐,强调人要勇敢的接受过去,积极的面对现实。

3.1.4积极的人格

积极心理学对人格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个体水平上,从已有的研究来看,积极心理学研究人格的目的是唤起人类对积极力量的关注,从而形成积极的人格观。积极的人格有益于个体采取有效的策略面对困难,而乐观却能在积极人格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3.1.5积极的社会制度

积极的社会制度作为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国家、工作、家庭以及学校。积极的社会制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正如塞利格曼所说:“这些社会科学以揭示和发现所有给人生活带来困难和痛苦的制度为己任,其最大的作用莫过于帮助我们减少一些伤害我们的条件。”积极心理学对于积极的社会制度的研究在于通过自己的努力,呼吁全社会对积极科学的重视,从而建立积极、科学的社会制度。

3.2积极心理学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3.2.1有利于充分体验积极的情绪

对个体而言,情绪分为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积极情绪对个体的幸福、快乐、知足等情趣体验具有积极正面的效果,能够对不良情绪进行包容,一定的情况下还可以转换消极情绪,对特殊阶段的情绪具有一定的修复效果。相反,消极情绪对个体本事可以产生不良的影响,还可以影响到其他个体的情绪。因此可以通过增加学生对获得幸福、快乐、满足等多方面的情感体验,来提升高校大学生的心理素养。

3.2.2有利于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

大学生积极的品质包括积极的认知、情感和意志。积极的个性特征有动机、能力、性格等,培养大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以及个性特征具有重要意义。第一,积极的心理品质和个性特征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具有积极意义。首先,积极的心理品质和个性特征有助于大学生身心疾病的预防。其次,积极的心理品质和个性特征有助于大学生身心疾患的治疗。第二,积极的心理品质和个性特征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潜能。积极心理学强调个人的积极力量,挖掘大学生潜在的力量,使大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对于他们在思考和解决问题上,能够跳出常有的逻辑思维,发挥出创造性潜能具有很大的帮助。第三,积极的品质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拥有主观幸福感的人觉得生活中得一切都是积极的,他们不否认消极,但却能够在悲观中寻到乐观,在失望中感受快乐。

3.2.3有利于建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优良的人际关系与大学生心理健康之间是相辅相成的。人际关系和谐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表现形式。相反,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对人际交往可以概括成三个“有利于”。有利于人际交往的顺利进行;有利于提高个体身心健康;有利于增强自身对心理疾病的免疫力。因此,从积极心理学出发,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积极思考,培养学生较好的心理品质,从而促进大学生以及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3.3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3.3.1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存在不平衡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可分为消极目标和消极目标。前者是预防和治疗大学生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积极目标是激发大学生的潜能,培养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使大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能力。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是引导人们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掌握为人处世的基本技能;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目标侧重于消极目标,把解决少数大学生的心理冲突和心理障碍作为主要任务,轻预防而重治疗,从而导致心理健康课程的建设存在一定的不平衡性。

3.3.2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存在滞后性

滞后性主要是指已有信息不能及时、有效的反映市场的供需关系。心理咨询作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目前取得的成绩不可否认,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急需解决。如咨询场所欠缺;咨询人员的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欠缺;心理咨询宣传不到位等;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曾提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应该是正常人。把健康人的心理和健全人格作为研究重点,突出人的本性、价值和潜能、以及高峰体验和自我实现。

3.3.3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实践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形成合力,只有各方面共同努力,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才可能取得成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它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实践性和实效性。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大学生最需要的课,但是,大学生最不满意的课也是心理健康教育课,这两者其实并不矛盾。需要得不到满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内容老套,形式单调,与实际相差甚远。大多数的学生没能在课程中体会到心理健康的乐趣,更不能理解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同等重要,以及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是相铺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3.4建议与对策

3.4.1树立积极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

传统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在于消除人心理和社会的各种问题,以预防各种恶性事件为前提,并期望问题被消除的同时能给人类社会带来繁荣。当前社会,国家提倡“中国梦”,意义在于全社会的每一个成员的能够感受到国泰民安,中国梦不是少数人的梦,而是全体社会成员共同的梦。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以增进大学生的幸福感为主要目标,可以说是中国梦的表现形式。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要体现出这一主题———让学生生活更幸福,让学生过得更有意义。因此本文建议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在课程中大学生能够体会到主观幸福感。

3.4.2积极心理咨询与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相结合

高校大学生具有较高的素质,较强的理解以及接受能力,因此,采用积极的心理咨询方式来解决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更为有效。传统的心理咨询存在严重的滞后性,缺乏与家庭、社会的联系,缺乏与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结合。因此在今后的心理咨询过程中,应该注重把握整体的观念,唯物辩证法证明世界是联系的世界,只有把社会、家庭、学校与心理咨询联系起来共同发展,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够有所成就。

3.4.3积极心理学对构建高校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的启示

长期以来,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常常将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归咎于专职教师或专职机构,缺乏主动联合家庭和社会,形成家、校、社会紧密联系、共同协作、三位一体的促进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社会支持系统。积极心理学认为学生所处的环境由家庭、学校、社会共同组成,所以创造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在于三者的共进退。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学校和家庭之间进行双剑合璧,还需要社会这个大团体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只有三者共同发挥各自的优势,才能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开疆辟土。坚持正确导向,营造积极健康的舆论氛围,是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的重要因素。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营造积极向上、健康良好的公众心态和生动和谐的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周旖.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5.

[2]侯怡.积极心理学视角下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探析[J].南京农业大学.2014.1.

[3]陈伟.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分析[J].文史博览(理论)2013.11.

[4]孟丽娟.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融合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J].教学与管理,2011(30):11-14.

[5]张孝凤.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初探[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14.4.

[6]白燕.积极心理学视阈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3.6.

积极心理学的重要意义篇7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班集体建设;德育

G625.1

班集体建设是小学教育中班级管理工作的重点,是德育教育的永恒话题,通过有效的班集体建设能够增强班级凝聚力,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为班级管理工作以及德育教育的有效开展营造良好的氛围。为了提高班集体建设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要认真分析和研究积极心理学理论,将关注点放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良好心理状态的塑造上,从而促进个人和学生群体的发展与完善,切实有效地进行班级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小学生健康茁壮成长。

一、积极心理学理论内涵及其指导意义

1.积极心理学理论内涵

积极心理学是一种将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作为主要研究内容的科学,将人自身的积极因素作为研究的重点,倡导心理学必须将人的潜在力量、美德以及善端作为根本出发点,在处理多种心理问题和心理现象时要运用积极的心态,正面积极地进行问题解读,从而最大化地唤起人内心的优良品质和积极力量,并使其成为挖掘个人潜能的推动力。积极心理学将良好的心理健康和状态作为主要的关注点,能够有效促进个人、群体以及整个社会的发展和完善。在这一点上,将积极心理学作为理论指导,将积极心理学内涵与小学班集体建设融合起来能够为学生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和班级氛围,使得学生保持积极的情绪和乐观状态,从而能够全面推进班集体建设,切实践行小学德育教育工作,让学生在积极和成功当中感受团体的力量和班集体的温暖,促进学生全面综合发展。

2.积极心理学理论的指导意义

在积极心理学理论指导下进行小学班集体建设对于学生以及小学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要重视发挥积极心理学理论的指导价值,将其理论内涵渗透到班集体建设工作当中来。第一,保障学生心理健康。受到家庭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不少小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一定问题,缺乏积极的心理状态和情绪,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在积极心理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有效沟通的方式来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使得学生能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班集体建设中来,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第二,确保班级正常运转。班级的科学化管理也是进行班集体建设的重要保障,而教师通过定期对学生展开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则能够有效消除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避免恶性事件,有效维护班级秩序,为班集体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第三,增强学生自我认知。教师运用积极心理学理论对学生展开心理教育和德育素质培养。有助于加强学生的自我了解,帮助学生弥补自己的不足,有效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得学生在班集体建设中充分发挥自身的才干,有效提高班集体的整体建设水平。

二、积极心理学理论指导下的班集体建设策略

1.制定恰当的班集体建设目标

在推进小学班集体建设前,首先必须具备明确的建设目标,这是确保班集体建设保持正确方向的基础,使得每一位学生都能够为班集体建设目标的实现贡献积极力量。在制定班集体建设目标时,要有效落实积极心理学理论内涵,注重发挥积极心理状态和情绪的作用,并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确保建设目标的完整与科学:第一,针对性。班集体建设针对的是一个班级,而每一个班级的具体情况是不同的,那么建设目标的制定就必须具备极强的针对性,除了要抓好普遍性的班级管理之外,还需要保障目标符合班集体建设的实际需求。第二,时效性。班集体建设目标必须采用长短结合的方式,阶段性的短期目标必须突出重点,而长远目标的制定则需要采用分阶段实施的方法,当好班集体建设的基础,并逐步提高要求,从而增强班集体建设的时效。第三,激励性。建设目标必须恰当准确,并根据积极心理学要求适当增加目标的积极性和超越性,使得目标能够对学生起到良好的激励价值,并成为学生共同的认知、情感以及行为指向。第四,r代性。目标必须突出和渗透现代意识,将符合于当代精神的内容放到班集体建设目标当中,例如体现出现代社会公平竞争、效率、法治等观念。第五,积极心理教育性。目标的制定要注重挖掘和增强学生的积极心理力量,在班集体建设中突出心理教育和德育教育,保障班集体建设的正确和积极方向。

2.保障班干部确定的民主参与

班干部的选择如何确定是小学班集体建设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教师需要全面贯彻落实积极心理学理论内涵的重要环节,同时为了营造和谐的班级关系,更是要确保班干部选择和确定的民主性和群体参与性,这样才能够调动起学生整体的积极心理,促使学生为班集体建设贡献更大的力量,同时也能最大化的发挥班干部在班集体建设和管理中的作用。班主任要对积极心理学理论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研究,并将其运用到班干部的确定工作中,运用积极的心理学因素强化班级管理,营造民主自由和积极的班集体环境。班集体在形成之初,班主任可以根据个别接触和材料等确定临时的班干部成员,使得他们能够先行负责相应的班级工作,也使得临时班干部能够在班集体建设中发挥优势特长,为全体同学提供良好服务。一段时间后,班主任以及学生都会对临时班干部的表现有充分的了解,同时也有了心目中的班干部候选人。此时,可以有效运用民主投票的方式通过引导学生民主参与来挑选出学生信任的班干部,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对于落选的临时班干部,班主任要给予耐心积极的心理引导,避免其产生不良的心理状态和情绪,并鼓励其能够再接再厉,为班集体建设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班级在高度整合后,教师可以制定班干部轮值制度,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平等地获得班级管理的机会,最大化的发挥出学生的积极力量和潜能,发挥积极心理学对班集体建设的推动作用。

3.重视班集体的制度规范建设

任何一个班集体都需要有完善的制度规范作为班级建设的调节器,一方面重视班集体的制度规范建设能够确保班集体建设目标的顺利达成,使得集体的利益和秩序得到有效保障,而另一方面班集体的制度规范建设能够体现出班集体对于每一位学生成员的社会期待,也会对学生的权利义务以及行为方式进行约束和规范。这样的制度规范并不是完全意义的限制学生的个性自由,更多的是保护学生和促进学生的积极发展,它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也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和需要的满足,这也是积极心理学理论的重要内容,不能因为是班级制度的规范就过于呆板和强制。因此,在班集体制度规范建设中,必须坚持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指导,不仅要确保集体目标的实现以及保障集体利益的获得,还需要重视和强化良好班级秩序对于学生个性和发展的保护作用,运用班级规范以及积极的心理学作用有效调节集体与个体的矛盾,使得班集体在积极向上的氛围中得到发展。班集体的制度规范内容要实现多样化,除了要包括社会规范以外,还需要将舆论建设和班风建设纳入其中,潜移默化的对学生的思想情感以及行为方式产生积极作用和影响,形成一种无形的约束力和同化力,这样会使得班集体的制度规范更加完善健全,而积极心理学理论的意义和内涵也能得到强化。

4.积极组织和参与班集体活动

集体活动是班集体建设的中介和重要载体,也是强化班级凝聚力的重要活动,在实践活动中能够增强小学德育教育的实践价值,有效突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固有形式,也让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内涵在实践中得以有效发挥。每一个集体都离不开集体活动,缺乏集体活动的班集体建设活动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班集体建设,而且离开了集体活动,会使得学生这一个体无法充分感受到集体力量,不能正确地理解集体和个体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也不会积极主动地为了集体的发展去努力奋斗,那么班集体的整体凝聚力是不可能形成和发展的。因此,班集体在组织完成后,最为迫切和关键的是组织丰富多样的集体活动,并运用积极心理学理论为班级集体活动赋予积极的意义和高尚情趣,形成一种积极融洽和乐观向上的班集体心理氛围,增强学生参与集体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得学生自觉地在集体活动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班集体建设和发展付出更多的努力。在班集体活动当中,教师要善于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启发和引导,从而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和主体意识,使得每一位学生的价值都能得到发挥,同时也能够在实践当中验证积极学理论的意义,以便在班集体建设中更好地发挥积极心理学的作用,为小学德育教育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三、结语

积极心理学理论在小学班集体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一种先进的心理教育理论,能够有效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保障学生的积极情绪和心理状态,将其作为班集体建设的指导理论能够提高班集体整体凝聚力,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进一步推动小学德育教育的发展。因此,班主任教师要注重发挥自身的指导作用,对积极心理学理论进行认真学习与分析,在班集体建设中注重学生积极心理的塑造,使学生能够运用积极思维和行为促进班集体建设。

参考文献:

[1]朱磊.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集体管理中的运用探析[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2,(11):50-52.

[2]任亮宝.积极心理学在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中的渗透[J].黑河学刊,2015,(9):33-35.

[3]李青.有效运用心理学做好班级管理工作[J].读与写,2015,(10):69-70.

[4]陈红.运用积极心理学推荐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8):18-19.

[5]刘平.给班级管理注入积极心理学因素[J].教育研究,2014,(8):252-254.

积极心理学的重要意义篇8

关键词:积极情绪;积极意义;成就实现;人际关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5-12-04

积极心理学幸福理论认为,获得持续的幸福感,需要包含5个方面的因素,即积极情绪、投入、人际关系、意义和目的以及成就(PERMA模型)。[1]

从中可以看出积极情绪只是持续幸福的一个要素,并不能够替代其他因素而发挥作用。在考虑维持积极情绪的策略时,只是从积极情绪的本身进行探索是远远不够的。如果能够从PERMA模型系统角度来看待积极情绪,并将其纳入与投入、人际关系、意义和目的以及成就因素的相互作用中进行思考,就能最大限度激发人的幸福感,从而带动积极情绪,并具有持久体验。

1.赋予持续的积极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赋予各项任务以受赞许的积极意义,并引导学生将自身的追求与之整合,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价值感和满足感。意义包含了个体的主观感受,学生个体对事物是否有价值的判断往往由于受到自身经验的影响而不尽相同。但意义也更多受到社会和团体赞许的影响,一件受到社会和集体认同的事件,往往也会增加学生的意义体验。一是要引导积极赞许指向。要将教育教学工作的意义上升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人们素质的高度,使其切实获得各级部门和领导的重视。要不断加强教学建设重要意义的舆论宣传,在社会中引起一定的关注度,将社会赞许的方向引向相关的领域。要在教学任务中积极开展好针对性教育,从激发学生责任感出发,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是提高自身的重要途径,学生自身行为受到众多关注并且被赞许,从而感受到参与学习的重要意义。二是要营造精英成就氛围。要通过媒体宣传、教育引导等方式,将教育现代化建设塑造成富有重要创新意义和实际效果的新时期重要任务;将新时期学校塑造成具有现代教育能力、具有重要科研创新能力的人才孵化场所;将参与学习塑造成意义重大、要求严格的高水平活动机遇;将参与教学活动的师生塑造成能力素质高、科研水平强的优秀团队。让教学活动和师生以精英行动和精英群体的形象出现在公众视野中,不断增强学生参与学习的优越感和自豪感,深化对于教学的意义体验。三是要统一个人追求目标。参与教学的学生能否将教学活动纳入到自身的价值系统中,将直接影响其在教学中能否获得意义感,并因此而得到正性体验。学生对于事物价值的判断往往并不相同,而教学活动的艰巨性和任务目的性也往往让部分学生感到不甚理解。要想让学生将教学活动纳入到自身的价值系统,需要将教学活动的重要价值和学生的个人追求进行细致分解,从中归纳出共性因子,加以不断整合,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意义与自身追求的一致性。要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之中体会到自身的重要性,在个人价值的实现过程中调整个人追求方向,接纳教学的重要意义,达到两者的和谐统一。

2.促成合理的成就实现

成就动机是指个体努力追求卓越,以期达到更高目标的内在动力和心理倾向。[2]取得成就能够带来鼓舞人心的效果,同时也是促进个人积极成长的重要因素。在教学任务中,积极地引导学生追求成就、实现成就,并且让其成就得到认同,就能有效促进学生长时间体验到积极情绪。成就不仅仅包括那些卓越的成果,同时也可以是贴合学生实际的成绩,甚至是在人际关系处理、活动组织能力上的一些优秀素质。在促使学生追求自身的成就时,并不需要拘泥于某一类的成果,可以引导学生在多个领域来发展:一是学习领域的顶尖人员。鼓励学生成为班级的优秀人员,精通自身的知识学习,并且能够通过自己的奋斗取得良好的成绩,名列前茅。二是新领域的开拓者。鼓励学生积极创新,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围绕学习任务创立新的学习方式,思索新的学习方法,并且能够积极带动大家参与学习。三是群体中的影响者。鼓励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素质,培养自身的优秀品格,提升自身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成为班级中优秀的领导者和管理者,注重自身的活动能力。多样化的成就目标能够更加贴合学生的心理诉求,也更能够使其体验到成就的实现。在帮助学生实现自身成就的过程中,要注意搭建平台,依托各项任务、各项活动锻炼提高学生能力;要采取知识学习、技能演练等方法,不断提升学生的能力素质;要采取比武竞赛、合作竞争等手段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其实现成就的能力,帮助其实现成就。学生取得自身所认同的成就,对其而言就是一种积极情绪的促发机制,但如果其成就能够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就能够通过适时的反馈不断增强其积极情绪体验。成就的认同对于个体体验积极情绪极其重要,有效的成就认同一方面需要学生具有具体而稳定的追求取向,并能够阶段性地看到自身在追求成就时所取得的成绩,不断强化对自身付出的反馈。另一方面需要得到所在群体支持,当群体不固守于传统单一的实用价值取向,而开放地容纳品质、精神、能力等多元成就时,能够让学生在班级师生共同的认同下追求各类成就,并且在取得成功时获得自身和群体的双重赞许,获得价值实现的满足感,从中获得持续的积极体验。

3.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赋予意义、追求成就能够给学生带来持久的积极情绪体验。这些方式多数情况下都是基于学生自身的努力和追求,这让学生充满了可控感和可操作性。但积极的人际关系与此不同,互动是积极人际关系最大的特点,人际交往中个人不但要满足自己的需求,同时要符合他人的接受习惯。在学习中,积极的人际关系带给学生的积极作用是极其重要的,这些积极作用不但表现在积极情绪的体验、个体的归属需要的满足上,也表现在负性情绪的应对、学习能力的提升上,甚至表现在身体健康状况的保持和恢复上。积极的人际关系能够不断提供给学生体验积极情绪的动力,而要建设积极的人际关系,离不开三个阶段的努力,即积极人际关系的建立、积极人际关系的维持、积极人际关系受损时的应对。积极人际关系的建立需要引导学生分析自身的价值取向,并以此去匹配那些价值观相似的人,从而建立起较为稳固的人际关系。处于具有相同价值观的群体之中,能够让学生自身价值得以认同,并产生归属感和亲近感。积极人际关系的维持一方面需要建立合理的人际取向,做到接纳同学本来的样子,而不是试图去改变他们;另一方面要积极学习并运用人际交往的技巧,采用积极主动的回应方式进行交流,强化相互之间的支持;再一方面要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相互扶持,通过共同的目标和努力来提升相互之间的投入感,使积极人际关系趋于稳固。虽然积极的人际关系是人们所向往的,但也不难发现,在日常的学习生活过程中,积极人际关系受损的情况仍有发生。当积极人际关系受到损害时,首先要采取各种方式平息学生的情绪,使其能够理性看待同学之间的冲突与不满;其次,要引导学生采取正确的归因方式,对那些影响积极人际关系的因素予以客观分析和处理;再次,要营造积极的恢复氛围,鼓励学生通过谈心、班会等途径,分析、表达自身的看法,客观评价双方的行为,促进人际关系的改善;最后,如果一段积极人际关系已经因为各种原因无法挽回,也需要引导学生对这一事实予以接纳,并正视由此产生的失望、悲伤、愤怒等情绪,分析背后的深层原因,促进自身的成长。

参考文献:

[1](美)马丁・塞利格曼.持续的幸福[M].赵昱鲲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

上一篇:地下水的特征范文 下一篇:高铁修建的意义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