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制度的优缺点范文

时间:2023-12-26 17:40:04

司法制度的优缺点

司法制度的优缺点篇1

关键词 商业银行;小额贷款公司;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协同共进

中图分类号 F8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12)12-0092-06

一、商业银行与小额贷款公司信贷发展现状

(一)商业银行信贷发展现状

1. 从政策角度看,商业银行作为正规合法金融机构在经营信贷业务方面有着诸多的政策优势,具有合法地位

《流动资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个人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和《固定资产贷款管理暂行办法》以及《项目融资业务指引》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商业银行贷款业务的政策框架已经初步形成。《商业银行法》的颁布促使相关部门积极完善信贷业务管理的法律法规。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信贷法制体系日趋完善,这有效地降低了我国银行产生不良贷款的风险,促进了商业银行合理有序发展。①

2. 从资金角度看,商业银行资金来源渠道广阔,资金充足

商业银行的资金是依靠股本,个人以及企业存入银行的资金和同业拆借款。 商业银行是法人,在法律上具有法人的资格,全国商业银行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十亿元人民币,地方商业银行的注册资本最低为一亿元人民币。注册资本全部为实收资本。它具有规模经济带来的成本优势。

3. 从运营成本角度看,商业银行缺乏中小企业信贷经验,总体成本较高

商业银行早年主要是针对大中型企业开展贷款业务,在金融危机席卷以及中国产业结构急需调整这一大环境下,面对市场潜力巨大的中小企业贷款市场,才进行转向,缺乏经验,总体成本较高。总成本主要包括调查信息成本和贷款风险成本。

(二)小额贷款公司信贷发展现状

1. 从政策角度看,小额贷款公司作为非金融机构,在经营面向中小企业信贷业务时,政策支持不够足,不具有合法地位,监管主体混乱

一方面:目前在金融市场上其并没有获得合法地位,身份不明。小额贷款公司在开展面向中小企业的信贷业务时,因其身份在相应的规则和条例上,并没有进行着合法与否的界定,所以使其在法律上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支持和助力,陷入了尴尬处境。另一方面:小额贷款公司的政策监管机构政出多门,基层执行困惑。由于小额信贷业务的发展前景良好,相关部门对于小额贷款公司开展信贷服务业务越来越重视,为了促进其在中小企业信贷业务上的发展,出台了相应的政策进行扶持。但是在监管时,由于上层领导部门之间缺乏有效沟通,产生了政策不一的现象,这让底层部门实施起来不知所措。例如,在最早的时候,央行提出了小额贷款公司的试点。银监会在提出关于放宽农村金融市场时,也对小额贷款公司的试点工作进行了阐述。二者针对其试点工作提出了不同模式,但是央行和银监会的试点模式却不一样。

2.从资金角度看,小额贷款公司资金来源的单一,后续资金来源不足

不得吸收公众存款,其资金主要来源为股东认缴资本金和捐赠的资金及不超过两个银行业的融资资金。同时还要求,小额贷款公司从银行业的金融机构获得融资余额不超过资本的净额的50%②。小额贷款公司的信贷经营模式,是在短时间内将一批资金全部发放贷款后,只有等待定期还贷或者寻求更多的投资来维持资金周转,这一资金来源的单一性,就造成了小额贷款公司在开展小额信贷业务时一定程度上的后续资金得不到保障的现象。

3. 从运营成本角度看,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开始以来,就以面向中小企业的信贷业务为主要经营对象,具有一定经验

小额贷款公司经营业务的单一性,致使其具有一定的成本优势,但是总体而言其成本还是偏高。①资金成本偏高。小额贷款公司受制于商业银行,它无法从正规的金融机构批发资金,只能转向一般机构。由于一般金融机构对其委托的资金的回报率的要求是很高,这样就抬高小额贷款公司的成本。②信息成本较低。小额贷款公司的业务面向的主要对象是以农户、城镇的低收入者、个体工商户、中小型企业为主小贷公司作为新生的非金融机构在进行小额信贷业务上,由于是本地乡土的金融组织, 在驾驭中小企业的金融的市场的方面有很大的优势。一方面它通过对农民的生产生活的了解,掌握着大量的客户和潜在客户的有效信息。这样就有效的降低了其进行小额信贷的前期调查成本,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放贷的经营风险。另一方面执行成本低。小企业和小额贷款公司的地域性很强,很大一部分是都处于相当封闭的地域的,小额贷款公司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了解贷款人的贷款信息,减少贷款无法收回的可能。并且农村居民收入来源具有多种途径,有助于小额贷款公司形成稳定还款机制,从而有效降低风险。

二、 商业银行与小额贷款公司协同共进的合作基础

(一)协同共进的可行性

1. 服务对象有共性

尽管商业银行的服务对象包括资金需求较庞大且具有一定规模的中小企业,小额贷款公司的服务对象更偏重于小微规模的企业和农户,但商业银行与小额贷款公司在开展面向中小企业的信贷业务时,二者信贷服务的对象就有交集。那么,在开展贷前调查时所获取的服务对象的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一定时间内就能通用,也会在一定程度上节约双方的信贷成本。一旦小额贷款公司转换为村镇银行后,二者的性质就都是自负盈亏的金融企业,由于会计核算方法和记帐基础都遵循会计准则规定,所以提供的财务信息就具有可比性,若能够展开合作肯定会存在一定的利润互补空间,达到共同发展目的。

2. 业务优势能互补

根据哈耶克的“局部知识论,金融机构的多样性以及互相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可以将大型商行的资金优势和小额贷款公司的信息优势结合起来。首先,商业银行方面,一方面可以利用自己是小额贷款公司的监管部门的身份,对其运营管理进行资金把关,一定程度上降低小额贷款公司信贷风险;另一方面还可利用资金优势向小额贷款公司提供资金支持,部分解决小贷公司资金短缺问题;其次,小额贷款公司方面,由于长期扎根农村社会,与农户建立了广泛而有效的人际信任机制,则可以利用地域优势和在“道德风险”控制方面拥有的优势,帮助商业银行提升品牌宣传效果,使商业银行获得相应的群众基础;最后,双方优秀信贷员工还可进行经验交流, 互相提高其业务素质和信贷金融意识。因此,双方合作能降低交易费用,提高经济运行效率。

3. 信贷活动有政策支持

为引导资金流向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缓解小微企业和农户融资难问题,2008年5月,银监会央行了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推动小额贷款公司发展。2010年5月,国务院正式的《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第十八条也明确提出鼓励民间资本发起或参与设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等金融机构,在此鼓励下,小贷公司发展迅速。为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2011年6月,银监会又出台了十项监管激励措施,进一步鼓励商业银行加强小企业金融服务。为此,一些商业银行专门成立了负责中小企业信贷管理的部门,还有一些银行对分行一把手直接考核中小企业贷款指标。可见,二者在服务中小企业方面,都受国家政策保护,双方合作有着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协同共进的优势

1. 商业银行的优势

一是政策优势。在我国,商业银行是实行由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为主体进行监管,各商业银行内部进行监管的监督体制。在监管的法律保障方面,形成了以《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共三大法律为基准的一系列的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有效地指导并规范了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同时也为监管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面向小企业金融信贷业务发展的政策环境不断改善;二是资金优势。资金来源多样化。商业银行是以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为主要业务的企业法人,商业银行的责任承担方式,导致了其没有开展业务的后顾之忧。作为正规的金融机构,还可以享受由中国人民银行再贷款政策,其资金来源充足;三是管理优势。商业银行针对面向中小企业的贷款业务时制定了科学的风险管理制度和风险防范措施,建立了与中小企业风险预警系统,相匹配的中小企业贷款管户机制。其机构设置合理、分工明确,在提供抵押型担保的中小企业信贷市场中,具有显著优势。

2. 小额贷款公司的优势

一是经营机制灵活。贷款方式因地制宜,因人而易,在发放贷款的过程中,除了依据传统的贷款担保方式外,小额贷款公司发放贷款是更看重企业信誉记录;贷款审批环节快捷高效,注重培养市场前景看好经营有特色的中小企业和客户。二是市场定位明确。小额贷款公司特别注意走专业化经营道路。有些主打科技特色,重点支持承担部、市科技计划项目的企业或从事科技型的中小企业小额贷款、票据贴现、贷款转让等业务;有些主打三农特色,把目标客户定位为三农,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分客户群;还有的主打小微企业和个体商户贷款。专业的经营特色既赢得了特定的客户,又积累了专业经验,一定程度上能节约信贷成本。

三、商业银行与小额贷款公司协同共进中存在的问题

(一)协同共进中商业银行存在的问题

1. 信贷成本高,小额贷款缺动力

商业银行原以开展大中型企业信贷业务为主,但是由于国家经济大环境发生改变,商业银行才将信贷服务的目光转向中小企业。首先,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缺乏了解,在针对中小企业开展信贷服务业务时,其信贷业务操作流程以及相应的操作规范都还不成熟,信贷业务的调查难度大。商业银行在对中小企业客户进行贷款信息调查管理和监管时,中小企业信息内容杂乱,真实性不足,商业银行在区分辨别客户信息资料时难度大,消耗成本高,有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所取的的客户资料信息并不尽如人意。其次,因为中小企业位置分布不均,缺乏担保,盈利能力与大中型企业相比明显较弱,商业银行不能有效的对中小企业信贷业务进行贴身监管,加大了业务风险。再次,面向中小企业的信贷业务收入净利润较低并且中小企业如不按期还款,其信贷的获偿率也不高,致使商业银行对面向中小企业的小额贷款缺乏动力。大型商业银行基于合作成本和道德风险的考虑,小额贷款缺动力。最后商业银行主要通过批发贷款这两种方式和小额贷款公司合作。在农村金融产品创新、渠道共享、提升农村金融服务质量等深层次合作领域基本上还处于探索阶段。合作理念尚未真正形成。

2. 贷款门槛高,客户流失严重

商业银行在开展面向中小企业的贷款业务时,贷款流程复杂严格。商业银行依靠的通常是财务报表,有形抵押品,法律形式的担保等,但是中小企业可提供的抵押物和担保少,缺乏有效担保。而大部分中小企业财务报表准确度,完整度,正确度都不高。并且其多为租赁经营缺乏固定资产担保。商业银行没有考虑到中小企业缺乏不动产抵押物的特性,只认可土地、房产等不动产作贷款抵押。信贷门槛较高,管理严格且缺乏变通,审批手续复杂,审批时间较长,商业银行对其服务对象具有较高要求,没有给予中小企业更多的融资机会,门槛高,这就造成了其客户群的流失。

(二)协同共进中小额贷款公司存在的问题

1. 多头监管,身份尴尬

目前,负责小额贷款公司监管的机构主要有金融办、发改委、工商局、财政局、公安局、银监会等。就河北省而言,主要由金融办,工商局,发改委,石家庄市银监局共同监管。如此一来,各机关在小额贷款公司出现问题的时候,互相推委,监管就很难到位。外部监管的不到位直接导致了小额贷款公司在面临潜在风险和固有风险时,因缺少正确的引航人,而走许多弯路或错路。此外,小额贷款公司从事发放小额贷款业务,虽然业务本质上是一种金融行为,但是现在我国对小额贷款公司的划分属于工商企业,需要采取商业化经营模式进行运营,并不属于金融企业,不能运用金融企业相关的法律进行调控,因此企业性质和经营行为的不一致直接决定了小额贷款公司尴尬的地位。

2. 资金来源渠道狭窄,后续资金缺口大

银监会央行规定:小额贷款公司的主要资金来源为股东缴纳的资本金、捐赠资金,以及来自不超过两个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融入资金且小额贷款公司业务只贷不存,在面对小微企业强大的资金需求市场时,小额贷款公司的资金供应严重不足。尽管国家允许小额贷款公司可以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融通资金,但因融通资金的数额和融通渠道有严格的规定,所以,小额贷款公司的后续资金来源问题存在严重缺口。据统计,目前河北省有80%的小额贷款公司资金已经用完,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后劲不足。

3. 经验缺乏,管理漏洞大

由于小额贷款公司在我国起步较晚,无管理经验可循,所以,管理漏洞大。主要表现在:内控制度不完善,决策程序不健全,业务流程不规范,专业人员缺乏,专业操作方法不成熟等。虽然部分小额贷款公司从银行引进了优秀人才,但由于经营活动和管理方法的不同,这些人才仍然发挥不出应该发挥的作用。

四、 商业银行与小额贷款公司协同共进的相关建议

(一)小额贷款公司方面

1. 小额贷款公司可以向商业银行推荐大金额客户

小额贷款公司由于其资金来源的限制,在开展信贷业务时不能完全满足大金额贷款客户的需求,小额贷款公司可以将这些客户向商业银行推荐,并且可以利用其自身扎根基层对区域内企业具有信息优势的特点,将对客户的调查资料提供给商业银行,商业银行在经小额贷款公司担保下,直接与客户办理借贷业务。其收取的相应费用也可以作为小贷公司的一部分放贷资金。

2. 小额贷款公司由于未纳入正规征信系统

在在开展信贷业务时风险较高,它可以借由商业银行信贷优势,利用商业银行的征信系统进行核查,对小贷公司的每笔信贷业务进行风险监测。

3. 小额贷款公司借由商业银行品牌号召力的影响,降低自身宣传成本

商业银行可以对新生的小额贷款公司进行一定程度的担保,使得并未取得深厚的客户基础的一些小额贷款机构,获得相应的支持,节约小额贷款公司的相应宣传成本。

(二)商业银行方面

1. 商业银行利用业务优势,为小额贷款公司推荐小金额客户

由于机会成本过高的原因商业银行可以将不愿意争取的小金额贷款客户推荐给小额贷款公司,使其成为小额贷款公司的客户。针对涉及到客户自身商业秘密的信息,商业银行与小额贷款公司互相监督,对于信息泄露行为,采取严厉处罚。

2. 商业银行利用地位优势,加强对小额贷款公司监管

商业银行可以在与小额贷款公司进行合作过程中通过对其管理方式,发展潜力,公司业绩等多个方面进行考察,针对在试点过程中发展情况稳健,盈利状况良好的小额贷款公司,由具有一定担保能力的商业银行为其担保,向中国人民银行或银监会举荐,明确其合法的金融机构身份。

3. 商业银行借由小贷公司的地缘优势,实行品牌营销

在试点中的能够在基层地区能够稳健发展的小贷公司,因为占尽贷方资源优势,对当地的相关企业和相应的客户源有一定的了解和人脉,贴近客户群对其有较强的吸引力,可由小贷公司出面为还没有进入相关地区但已经有计划进入的商业银行进行品牌宣传,利用地缘性优势提升商业银行品牌宣传效果,使商业银行获得相应的群众基础。

4. 商业银行利用资金优势,加强对小额贷款公司资金支持

一是直接融资支持。根据国家颁布的《试点办法》规定,商业银行可以选择在试点范围内信用环境好,政府重视度较高的区域并保持一定贷款规模和利润额度的小额贷款公司,采取直接提供融资支持;二是采取同行拆借利率。商业银行向小贷公司批发贷款时,建议银监会和人民银行允许商业银行可以对在省重点试点中稳健发展基础上的小额贷款公司采取同行之间拆借款的利率。

5. 商业银行利用经验优势,加强对小额贷款公司支持

小额贷款公司可以定期邀请商业银行的优秀员工对小额贷款公司员工进行培训, 提高其业务素质和信贷金融意识。进而,利用自身完善的管理系统引导小额贷款公司规范运作,持续发展。帮助其建立针对其特点的贷款的流程、贷款的管理办法、客户分类的实施细则制定管理办法,明确操作流程。

(三)体制机制方面

1. 双方制定涉农小企业信用制度管理办法

目前农村的整体信用体制还很不健全,农民信用意识还比较低下,法治观念还很薄弱,到现在为止,我国还没有《征信法》和《征信管理条例》,征信方面的法制建设相对落后,征信也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农村的整体信用体制还不健全,有些需要制定的法律法规没有制定和实际操作过程中已经制定的法律法规没有得到有效地贯彻执行,小额贷款公司的风险控制能力就显得很薄弱。因此,商业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合作双方要建立适合涉农小企业特点的征信体系、评级制度、违约信息通报制度,要定期通报涉农小企业违约信息,适时涉农小企业红(黑)名单。

2. 双方搭建涉农小企业信息平台

根据信贷管理理论中“真实交易”原则,建议由政府牵头协调,大小合作双方共同参与,打破财务报表法、资产基础法、信用评分法等传统方法,注重对“软信息”、“硬信息”的综合分析和运用,能提高涉农小企业资信水平。如建立健全商会、行业协会、涉农小企业信用合作协会等涉农小企业同业中介组织,发挥信用合作的增信效应。

3. 双方建立和完善资产证券化制度和保险制度

关于资产证券化制度和保险制度,早有专家学者研究并得出了很多结论,银行方面有些已经建立了贷款保险制度,有些已实行资产证券化制度,就我国现状而言,在执行过程中还存在一系列问题,仍需要继续完善。小额贷款公司需要的是建立这些制度。现阶段我国小额贷款公司主要经营的是贷款零售业务,业务周期长,后续资金不足,难以取得突破性的发展。公司要寻求新的发展就要改变现阶段固定的经营模式,着力于解决后续资金的补充问题,建立资产证券化制度和贷款保险制度也许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大途径。所谓小额贷款公司资产证券化制度,即小额贷款公司将单笔贷款按照不同的期限、利率、还款方式等组成资产包的形式,由专业金融机构进行风险评估,信用等级评价后,出售给有盈余资金的大型企业、商业银行、保险机构或是以理财产品的形式在市场上进行销售,换取资金的快速回流,以开展新的业务。这样的方式不但绕过了制度、政策的限制,充分的利用民间资本,增加民间资本流动性,加强了保险机构、担保公司、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间的联系,同时也有利于小额贷款公司发展成为商业化可持续经营的现代企业。所谓小额贷款公司贷款保险制度,就是小额贷款公司根据往外贷款的数量金额向保险公司交付一定比例的保险费,作为分散风险的一条途径,当贷款无法收回时,保险公司的补偿能在一定程度上使小额贷款公司的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最大限度保障了资金的回收,使后续资金的缺口相对减少。但这需要保险公司的同意和配合,还需政府部门的监管和引导。

4. 政府建立合作风险补偿机制

为了维护商业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合作的可持续性,建议考虑建立“大型商业银行与小额贷款公司合作风险补偿基金”。补偿资金一部分可以由政府财政支付,每年按一定比例提取拨付,市、县两级财政再以相应比例配套,形成合力,一部分可以由合作双方按照某种比例(比如合作带来的净利润与机构总资产的占比)支付。补偿基金按“专款专用、结余留成、滚动使用”原则使用,专用于商业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合作过程中对涉农贷款的增量进行风险补贴,对涉农贷款风险控制较好的合作双方进行奖励等。

需要说明的是:商业银行在开展面向中小企业的信贷业务后,需要大量熟练并能在短期内熟悉当地金融环境的信贷人员。商业银行可以定期与小额贷款公司共同召开优秀管理人员和优秀信贷人员交流会。会上可以互相交流其信贷业务经验和不足,互相勉励,共同提高,提升各自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小额贷款公司与商业银行也可以建立一个优秀信贷人员轮岗组织,定期的由彼此分别派出优秀信贷人员到对方的企业。由对方的优秀信贷人员对该单位的信贷业务员进行培训或实地指导。

总之,商业银行与小额贷款公司在其开展面向中小企业信贷业务时各有不足,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商业银行的不足,恰恰成了小贷公司的运营优势。另一方面小贷公司的某些运营不足,却正好成为商业银行的运营优势。因此,商业银行与小额贷款公司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合作来发展信贷业务,既可以充分运用小额贷款公司的地缘性优势,又可以发挥商业银行的政策和资金以及系统优势,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双赢。

[注 释]

① 详见《银行开展小企业贷款业务指导意见》第一条和第三条规定、2009年中国银监会“三个办法一个指引”。

② 详见银监会、央行在2008年下发的《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

[参考文献]

[1] 沈炳熙.大银行如何做小额信贷[J].农村金融研究,2009(11):70-73.

[2] 中国农业银行三农政策与规划课题组.大型商业银行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合作模式研究[J].农村金融研究,2011(3):54-60.

[3] 杜晓山.我国小额信贷发展报告[J].农村金融研究,2009(2):37-44.

[4] 祝晓平.论商业性农村金融机构的适度规模[J].金融研究,2003(9):121-129.

[5] 杨卫东.商业银行进入农村金融市场的路径与经营模式研究[J].金融发展研究,2009(7):58-61.

[6] 人民银行泉州市中心支行课题组.推进小额贷款公司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福建金融,2009(12).

[7] 黄文忠.小额贷款公司运行情况调查分析[J].福建金融,2010(3).

[8] 李申如.小额贷款公司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0(30).

[9] 李宏权.银行与小贷公司新型合作模式探索[J].当代金融家,2012,(3). [10] 小额贷款公司与商业银行各有优势[N]上海商报,2008-10-16.

[11] 黄玉英.浙江小额贷款公司与商业银行及民问金融的比较分析[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9,9(2).

Research on the Cooperation Issues between Commercial Banks

and Micro-credit Companies

Liu Haiying, Zheng Xitao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050024 ,China)

Abstract: Commercial banks and small loan companies both have their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in providing credit to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Since they are complementary, they can achieve their purpose of development through cooperation. Based on this and starting from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tatus of commercial banks and small loan companies ,the article studies their cooperation foundation and probe into the problems they both face in carrying out credit business with the help of Hayek's "local knowledge theory" and "different trust mechanism theory". Countermeasures are also proposed.

司法制度的优缺点篇2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方正证券(601901.SH)用这样的“文艺”的研报标题来形容优先股的推出将带给市场的利好。

在9月6日休市后的周末,一则报道率先声称优先股制度年内可能推出,浦发银行(600000.SH)和农业银行(601288.SH)传闻将作为发行优先股的首批试点企业。

9月9日,央行网站更是刊出行长周小川发表在《金融市场研究》的署名文章,其中较多篇幅讲到优先股制度在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中所发挥的独特作用。

这两则消息彻底将优先股概念引爆。Wind资讯数据显示,9月9日,上述两只银行股封住涨停,带动整个银行板块大涨8.20%,截至9月13日,银行股指数累计上涨9.9%,而同期上证指数的涨幅仅为其一半。

“银行股一周上涨近10%,这在历史上极为罕见,可见市场将优先股的推出消化为利好消息。但优先股能给投资者带来多少收益,目前还不好评估。毕竟能像巴菲特那样获得丰厚优先股投资收益并不常见。”北京一家阳光私募负责人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他所指的巴菲特投资,即是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巴菲特购买了高盛集团(GS.NY)和通用汽车(GM.NY)的优先股,并在2011年下半年卖出。仅高盛一家回购巴菲特手中的优先股,就让巴菲特净赚了37亿美金。

巴菲特的暴赚,让尚缺乏优先股制度的中国投资者着实艳羡。好在,制度的推出似乎已经不远了。

《中国经济周刊》从接近证监会的人士处获悉,目前,关于优先股的规则制定已经分解到业务层面,涉及多个部门,待相关方案完善后,将上报国务院。

同时,据记者了解,银行类上市公司亦在根据监管层要求仔细研究优先股的相关内容,待国务院批准方案后,开始启动业务。

证监会:支持银行发行优先股

优先股是相对于普通股而言的。主要指在公司的利润分红及剩余财产分配的权利方面,优先于普通股。优先股股东没有选举及被选举权,没有公司的经营权,优先股股东不能在二级市场随意抛售所持优先股,只能通过优先股的赎回条款被公司回购,但是能获得稳定的股息分红。

通俗来讲,对于一家公司而言,优先股是介于债券和普通股之间的产品。比如,一家公司同时发行了债券、优先股、普通股。通常来讲,当公司正常运行时,债券和优先股都能获得稳定的利息或股息收入,而普通股收益则根据公司实际的盈利情况而定,优先股的股息一般高于债券的利息。

当公司破产清算时,债券持有人首先参与公司剩余财产的分配,其次是优先股持有人,最后才是普通股持有人。但与普通股相比,优先股无法在二级市场交易流通,无法得到股价大涨时抛售所带来的资本利得。

“优先股虽然有利有弊,但对于传闻要首批试点的银行业而言,由于银行业对资本的饥渴,发行优先股有助于缓解资本压力,这显然是一个利好。”上述私募人士告诉记者。

9月9日,针对浦发银行和农业银行罕见的涨停,甚至有市场人士要求有关部门回应银行股股价异动的缘由,并给出确切信息。

9月13日,证监会新闻发言人表示,目前,证监会正在积极推进优先股试点的各项制度准备,相关部委也正积极配合支持工作。证监会支持银行发行优先股补充资本,但应在规则制度明确后,由银行依据程序做出决策,提出申请,目前无法预知具体哪家银行先发行。

接近证监会的人士透露,试点方案已经分解到业务部门,涉及包括交易条件、结算制度等多个方面,待方案形成后,有关部门将上报国务院。

法律瓶颈仍待突破

《中国经济周刊》从证监会研究中心获得的一份报告显示,中国优先股制度最早的雏形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当时的股份形式兼具股票和债券的特征,投资者既可以获得固定的投资回报,又可以参与公司盈利的分红。但由于1993年的《公司法》中没有明确规定优先股制度,使得优先股制度缺乏法律依据,发展遭遇瓶颈。

不过,上述接近证监会的人士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现行的《公司法》和《证券法》并未完全对优先股发行关上口子。如现行的《公司法》第127条规定:“股份的发行,实行公平、公正的原则,同种类的每一股份应当具有同等权利……”以及第167条规定:“股份有限公司按照股东持有的股份比例分配,但股份有限公司章程规定不按持股比例分配的除外。”

“上述两条内容说明,肯定了不同种类股份的存在以及为优先股按固定比例支付现金股利提供了法律依据。”这位人士表示。

不过他认为,由于没有明确规定优先股制度,因此优先股的发展还缺乏相应保障。所以要想发行优先股,还需要对《公司法》的配套规定进行修改。

这位人士建议,在初始阶段,可以以国务院的名义出台有关规定,证监会在此规定下出台有关办法及配套规则即可开展优先股的试点发行与交易工作。待条件成熟后,再考虑与现行《公司法》的衔接,对《公司法》进行修订。

长江证券(000783.SZ)银行业分析师刘俊预计,一旦政策开闸,未来每年优先股的发行额能达到股权融资规模的20%,预计超过1500 亿。这样的发行规模将新增券商投行业务收入30亿~ 40 亿元,对业绩的提升幅度6%~ 8%,利好券商。

有评论更指出,在当前大盘较为脆弱的情况下,有融资需求的公司通过增发等方式募集资金难度较大,而发行优先股,则避免了直接从股市二级市场抽血,容易被普通投资者接受。

银行翘首期盼

方正证券的前述报告指出,优先股的推出丰富了市场的融资工具和企业的融资渠道。

对于深感饥渴,亟须补充资本金的银行而言,优先股制度的推出仿佛天降甘霖。随着被称为“中国版巴塞尔协议Ⅲ”《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实施,许多银行就在为达到监管要求的资本充足率而奔波。

浦发银行董事、董事会秘书沈思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资本充足率是银行业的要素,是一个相当核心的指标,没有资本就不能经营和覆盖风险。而在当前,银行业的资本形成只能来源于权益性的普通股票所形成的资本或者利润补进去的资本。

目前,一些银行股的价格低于净资产,而根据有关规定,企业一般是不能以低于净资产的价格公开发行股票的,否则会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公开增发补充资本的大门被堵死。“因此发行优先股对银行业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够补充资本。”沈思说。

沈思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除了补充资本金以外,优先股还可以吸引如社保资金、保险公司等注重长期投资的机构投资者进入。

针对浦发银行将成为首批试点业务的传闻,沈思表示,“因为这对中国来说是一个新工具,浦发银行正在认真研究并与监管部门保持密切的联系,等国务院定了方案之后才能开始启动业务。”

优先股的起源

司法制度的优缺点篇3

关键词:管控模式;集团财务

0引言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指出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而集团公司是包括多种组织形式的企业构成的公司,其股权关系和管理模式极为复杂,使得在财务管理上与单一企业存在显著的差别。集团公司呈现出财务管理多元化、立体化、分层化、复杂化的特征,管理的重点更是确保集团财务信息的真实可靠,为集团经营决策提供有效依据,确保集团战略决策的顺利实施。

集团母子公司管控模式有三种类型:战略型管控模式(集分权相结合)、操作型管控模式(集权型)、财务型管控模式(分权型),在不同管控模式下,集团财务控制体系的建设应有各自的特点。母公司如何对子公司进行财务控制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将对三种类型的管控模式一一进行分析,探讨各种模式的特点,存在的优点和缺陷,以及如何选择适合自身企业的管控模式。

一、战略型管控模式(集分权相结合)的特征及其优缺点

战略型管控模式是一种“集中决策,分散经营”的管控模式。其基本特点是母公司定位于集团的决策中心、协调中心、资产中心、监督执行和指导服务中心,各子公司定位于业务中心。母公司通过制定集团战略来指导下属各个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并相应地分配资源,对其使用情况进行严格监督和控制。

战略型管控模式的优点是母子公司决策和执行是分开的,产权经营和产品经营也是分开的,有利于子公司的专业化经营和激励;同时母公司专注于战略决策和资源部署,通过决策控制保证了集团整体发展方向;相对扁平的组织架构,可以减少决策环节,大大提高决策效率和企业的应变能力,并且有利于单一产业的企业实现快速复制式的规模扩张。

战略型管控模式存在的不足是战略管理协调功能执行得不好会造成母子公司矛盾;扁平化的组织架构应与相应的决策流程和母子公司的治理体系不能充分结合,无法发挥真正的作用。且如果过分强调企业法人的经营自,淡化了集团核心企业对资产的管理权,造成分权过度。如果过分注重集团核心企业的指挥功能,轻视各成员企业的法人经营自,造成集中过度。

二、操作型管控模式(集权型)的特征及其优缺点

操作型管控模式是集权度最高的管控模式,强调过程控制是这种管控模式的鲜明特点。在操作型管控模式下,为了保证集团战略的实施和集团目标的达成,集团总部会把各种相应的职能管理在总部设置得广泛而深入。集团中各下属企业业务的相关性要很高,拥有相似的业务性质,这样集团总部才可能有足够的资源、经验和技能进行严格的过程控制。

操作型管控模式的优点是财务管理决策权集中于母公司,集团母公司较容易调动内部生产资源,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集团母公司也可以通过集团产品结构、组织结构的整体优化,的方式实现优势互补。操作型管控模式消除了集团母子公司信息不对称的弊端,通过成立资金结算中心或财务公司将集团母子公司的资金进行集中管理,实现了集团所有下属单位资金的集团内循环,并能够集中资金进行集团战略投资和偿付即将到期的债务,可以有效降低集团的资金成本和财务风险。

操作型管控模式存在的不足是决策的做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决策者个人的判断和分析能力,主观臆断导致市场信息不能真实、客观的反映,以至出现重大的决策失误,致使集团的整体利益受到损害。且由于财务管理权限高度集中于母公司,各成员公司丧失了灵活性和创造性。在财务上事事都受制于母公司,子公司的财务管理能力不足,造成财务体制僵化,人员积极性低下。如果集团公司内部没有一个能够准确、及时传递信息的网络系统,并且不严格控制信息传递过程以保障信息质量,,导致信息传递时间长,决策滞后。

三、财务型管控模式(分权型)的特征及其优缺点

财务型管控模式是最为分权的管控模式,强调结果控制是这种管控模式的明显特点。在财务型管控模式下,集团总部只负责集团的财务和资产运营,所以把重点放在集团的财务规划、投资决策和实施监控,以及对外部企业的收购、兼并工作上面,并不强调业务的战略管理和营运管理。下属企业每年会被给定以各自的财务目标,被赋予完整的业务经营权,下属企业只要达成预期财务目标总部就不会有什么经营干预行为。在财务型管控模式下,集团各下属企业业务的相关性可以很小,甚至基本无关,由于总部主要负责财务和资产运作,因此总部规模很小,所需的职能人员也不多,主要是财务管理和投资管理人员。

财务型管控模式的优点是有利于调动各成员单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地制宜的搞好各项业务。财务决策周期短,决策针对性强,应对市场变化能力强,决策失误的风险性降低,促进各个子公司的管理人员的成长。各子公司自行筹措资金、自行承担融资成本,降低了母公司财务风险;有利于培养子公司的资金成本和风险意识,使之更加谨慎地分配和使用资金。

财务型管控模式的缺点是企业集团实行分权制难于统一指挥和协调,有的子公司因追求自身利益而忽视甚至损害公司整体利益,不利于公司整体的业务拓展和竞争能力的提高。分权制弱化母公司财务调控功能,不能及时发现子公司面临的风险和重大问题,并且当子公司的财务调控,不能与母公司财务调控相一致时,产生将因财务杠杆而造成的资本风险。由于难以有效约束经营者,当子公司享有很大的自时,其经营者就可能最大化追求其自身的利益,忽略了集团公司的战略目标,给公司业务的整体发展带来不便。

四、管控模式的抉择的几点建议

三种基本的管控模式也是各有优点也各具不足,必须审时度势、权衡利害而后谨慎选择。集团企业在选择管控模式之前,思想上一定需要明确,不存在最佳最优的管控模式,只存在最适合最匹配的管控模式。集团企业必须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管控模式。别的企业行之有效的管控模式并不见得能在自己企业中复制成功。选择管控模式的必须要从实际出发,考虑集团领导的管理能力以及专业化程度,公司经营业务重点;日常管理事务比重等事项。

对涉及到集团主业发展方向的下属企业,集团就需要选择操作型管控模式,通过采用股权置换、收购等办法使其成为控股公司甚至全资子公司,以达到完全控制,确保主业战略的风险规避:对不涉及到集团主业发展方向的全资子公司,集团可以出让部分股份使其变为控股比例下降,然后采用财务型管控模式。使其不至于过多的牵制集团总部的精力和资源。

司法制度的优缺点篇4

【关键词】光大证券公司 发展 存在的问题

一、增长动力依然缺乏

首先,会计控制制度存在漏洞:光大证券公司作为一家挂牌公司,特别是分支机构和财务岗位职责分工并不十分明确,在员工绩效考核和财务产品成本控制方面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并在部门支出和收支审批和控制方面都非常严格,事前会计控制,在控制和控制后是没有用的。这样的控制环境,很容易导致一个更严重的道德风险管理。

其次,内部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因为我国证券法、公司法等法律法规和未对上市证券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提出了强制性要求,只要求挂牌公司监事会独立意见披露内部控制的完整性和真实性。此外,没有其他要求。同时,我国《证券法》、《公司法》等法律法规未对证券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主要内容进行了信息披露的内容明确规定。根据相关规定,监事会报告是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主体,这将导致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不承担任何责任。

最后,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还不完善:股票上市公司在光大证券的过程中。在公司内部控制系统的发展过程中,所采取的策略是对行业和其他公司、法律法规的简单再生产,而不是对公司独特的经营环境的考虑,并由于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其执行情况并不十分理想。

二、业务拓展不足

首先,中国光大证券公司业务发展的国际比较而言,公司的业务发展主要体现在业务的多元化、差异化和国际化程度。业务多样性比较。目前,证券公司,其从传统型向模型和扩展业务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以中冠集团为例,其营业收入主要包括以下五个部分:利息、股息收入,王冠公司持有股票分红和提供短期贷款利息的资本;销售佣金收入来源和上市证券的交易,交易的货币市场、股票市场和场外交易;自营收入是股票、债券、外汇掉期、衍生工具的交易和投资收入。

其次,企业的分化程度。光大证券公司不仅是单一类型的业务规模和业务范围的机构,业务更集中于传统的承销、经纪和自营交易,服务性差异化程度低,券商承销能力和无多大区别,券商佣金率是一样的,一般缺乏独特的市场定位。外国证券公司不是,他们在业务多元化发展的同时,也充分利用其独特的优势,专业方向发展。公司一般都有明确的市场定位,往往根据自己的不同情况确定经营方向,逐步形成自己的业务优势和业务专长。企业国际化程度之比较。从世界的角度看,自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国际经济自由化和国际资本市场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西方大型证券公司纷纷进入国际市场,纷纷在海外广泛设立分支机构,增加全球化、业务多元化和国际化程度。随着大量海外机构的建立、海外业务的大规模扩张,许多公司纷纷设立专门机构,负责全球业务的管理与协调,使国际业务取得了惊人的发展。

三、内部治理机制不健全

首先,光大证券公司的股权过于集中:通过对证券公司股权分配的观点过于集中,102家证券公司的股权结构是证券公司持股比例超过9%,最高的是100%,28%大股东持股比例较低的五,而多数发达国家的股权结构相对分散,如美国证券市场的统计,前十名美国证券公司的持股比例不超过5%,加权平均数为十家证券公司五大股东的比例,这显然可以看到,中国的证券公司明显的缺点,股权过于集中。光大证券公司作为中国证券行业的知名公司,有这样一个自然的缺点。

其次,光大证券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规范: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和董事会与管理层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和随意性,公司董事长和总经理之间的职责分工不明确。董事长和总经理的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组织结构不体现,虽然公司拥有最完善的监事会、董事会和管理层,但由于产权结构的结构,由于该国已经导致了国有资产所有者的缺位,在复杂的原因导致监事会职能的过程中,公司的资产管理者被削弱甚至不存在,不真正发挥制衡作用。

最后是,公司内部管理模式效率低下:光大证券公司是一种典型的“营销型”组织结构,从总裁到部门经理一般都配备五到六。这种模式有一个明确的分工,组织严密的优势,但也存在明显的缺陷。最低层次是根据市场环境、企业和投资者的具体需要做出独立决定的;中间层主要负责内部协调和信息传递。目前,这种“传销”的组织结构不适应中国光大证券公司和证券公司的规模。从全球来看,国际上一些知名的证券公司的“扁平化”的组织实施最潮流,如美林基本上是和客户类型根据业务部门的交易师与客户需求的多样化,综合服务的需求。

四、盈利模式存在缺陷

首先,收入结构失衡:中国光大证券公司在经营收入结构上,严重依赖于经纪业务收入,而来自投资银行的收入和自营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很小。而从披露的信息显示,证券公司的收入结构构成主要是投资银行、交易收入、券商、资产管理,以及业务收入比例接近,反映了不同来源的外资证券公司,在收入结构上有明显优势。相比之下,光大证券公司的业务内容很简单,单一。

其次,传统的单一盈利模式、盈利波动性:光大证券公司的证券业务可以概括为基本流程,传统渠道业务。经纪业务主要依靠投资者的交易渠道交易席位;投资银行业务主要是通过发行证券承销业务和分销渠道,简化项目合同、文件的生产、分配和使用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将保持沟通和资产管理和自营业务的业主和投资者的方法,二级市场收益的帮助。在这种模式下,利润、利润和股票市场的上升和下跌都表现出高度的相关性,盈利状况也不稳定,尤其是在市场下跌的市场,缺乏有效的方式来拓展业务收入。

最后,利润观念落后,成本控制缺乏:光大在有利可图的思想观念相对落后、经纪业务为例,经纪业务一直交易通道为核心,为投资者提供现场服务,辅以信息咨询,随着网络贸易的发展,大量减少,但券商“坐商“模式不是特别及时的进步,显然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另一方面,经纪业务是由业务部门分散的业务模式,没有集中的电子交易系统,重复投资造成了大量浪费,增加了公司的成本。

在新的市场环境下,创新我国证券公司盈利模式的基本思路:通过业务模式创新、组织结构创新和管理创新,以传统渠道模式以客户为核心的“服务型”模式使我国证券公司的盈利模式。并论述了实现这一新的盈利模式的具体措施,包括三个创新业务的发展,建立金融控股集团公司,调整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完善风险控制体系等。

司法制度的优缺点篇5

[关键词]公司社会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税法;缺位

一、公司社会责任的内涵

“公司社会责任”一词起源于美國,是20世纪以来发达资本主义國家学界特别是法学界和经济学界讨论较多、争议较大的问题。早在1924年,谢尔顿就把公司的社会责任与经营者满足产业内外各种人类需要的责任联系起来,认为公司社会责任含有道德因素在内。如今,对于公司社会责任的研究,各种学说众说纷纭,尚未达成共识。美國通常将公司社会责任定义为:公司社会责任是指公司董事作为公司各类利害关系人的信托受托人,而积极实施利他主义的行为,以履行公司在社会中的应有角色。在我國,学界对公司社会责任内涵的研究也尚未形成定论。有学者认为“所谓公司社会责任,是指公司不能仅仅以最大限度地为股东们营利或赚钱作为自己的唯一存在目的,而应当最大限度地增进股东利益之外的其他所有社会利益。”也有学者认为:“公司的社会责任是指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司除为股东追求利润外也应考虑相关利益人,即影响和受影响于公司行为的各方利益”。同时,还有学者认为“公司社会责任指公司经营的某一事项符合社会多数人之希望,为满足与实现该期望而放弃经营该事项的营利之意图。”

从上述学者们关于公司社会责任的内涵界定来看,目前要对公司社会责任形成定论尚有难度,需要学界对此做进一步研究。回顾公司社会责任理论的发展历程,不难看出公司社会责任的内涵是在不断充实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公司社会责任的内涵也不尽相同。因此,对公司社会责任内涵的界定是一项相当困难而且是永无止境的研究。就目前学界的研究成果而言,笔者认为,继续广泛研究公司社会责任的内涵固然很有必要,但是也必须看到公司社会责任内涵的不确定性以及学界对其界定的巨大分歧,且在短时期很难达成共识的现实。因此,与其在内涵上争论不休,不如换一种研究视角,避开争议,转向学界目前对公司社会责任已经达成共识的研究领域。如果能够促使公司逐一履行这些社会责任,那么本身也是对社会责任理论的一种贡献。纵观理论与实务界,就笔者看来,目前学界认为公司社会责任的内涵除包括股东、债权人以及消费者的责任外,还在以下内容上达成了共识:(1)对雇员的责任。所谓对雇员的责任,是指既包括在劳动法意义上保证雇员实现其就业和择业权、劳动报酬索取权、休息权、劳动安全卫生保障权、社会保障取得权等法律义务,也包括公司按照高于法律规定的标准对雇员承担的道德责任。(2)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所谓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是指公司在谋求股东利益最大化之外所应承担的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责任。(3)对资源开发利用的社会责任。所谓对资源开发利用的社会责任,是指公司在生产经营之外所应承担的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保障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责任。(4)对其他社会公益事业的责任。所谓对其他社会公益事业的责任,是指公司在救助灾害、救济贫困、扶助残疾人等困难的社会群体和个人等问题上,所应当承担的对社会公益活动的责任。

然而,理论界对这些内涵形成的共识并不代表着在实践中公司就会主动履行这些社会责任。因此,在学界对这些社会责任的内涵达成共识后,如何促进公司履行这些社会责任便成为众多法律人乃至整个社会所面临的又一重要课题。

二、公司履行社会责任需要法律发挥作用

一般认为,公司社会责任包含法律意义上的社会责任(法律责任)和道德意义上的社会责任(道德责任),法律责任是法定化的且以國家强制力保障其履行的责任,它是对公司的“硬约束”;道德责任是未法定化的、由公司自愿履行并且以國家强制力以外的其他手段作为其履行保障的一种责任,它是对公司的“软约束”。落实法律意义上的公司社会责任主要靠法律责任追究机制,落实道德意义上的公司社会责任主要靠奖励、良心、舆论与市场。因而对于这两种性质不同的社会责任,公司履行的态度也是不一样的。一般而言,公司出于对法律惩罚的畏惧,会选择主动地履行社会责任,即使是没有主动履行的,也会由國家强制保障其落实;而对于道德意义上的公司社会责任,很多公司都会怠于履行。因为履行一定的社会责任就意味着要加重公司的负担,而“资本的最本质的属性就是增值,以资本信用原则为灵魂的‘资本企业’——公司制企业”必然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因此,这种社会责任往往落不到实处。所以,对公司的社会责任应当区分对待。

在这些学界已经达成共识的公司的社会责任中,我國《公司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等法律关于公司对股东、债权人以及消费者的责任已有明确规定,只要保证这些法律的顺利实施,便能够使企业履行这些社会责任;而公司对环境保护、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对员工以及对社会公益事业的责任,法律并未做出明确的规定,或者即使有零星的规定,也尚不完备亦或缺乏可操作性。对于这类公司的社会责任,法律未作规定或不宜采用强制性规范加以规定的,应当发挥法律的指导作用,激励公司履行社会责任。而在众多部门法中,对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的激励效果最为明显的首推税法。因为税法不仅具有法律的基本属性,能够以國家的强制力保证实施,而且具有与公司的经济利益密切相关的属性,能够通过经济方面的诱导,使公司主动地履行社会责任。遗憾的是税法的这种激励作用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目前我國现行税法在激励公司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处于一种无效或者低效的状态,在立法制度的安排上存在严重缺位,很难起到激励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的作用。

三、我國公司社会责任的税法缺位

(一)在环境保护方面的缺位

近年来,我國正在寻求一条新型的工业化道路,为此笔者认为,公司履行在环境保护方面的社会责任显得尤为重要。但目前我國税法对于激励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履行社会责任的规定存在着严重缺位,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缺乏单独的环境税税种,排污征税无法可依。在我國现行的法律体系中,并没有开设单独的环境税税种,对企业排污收取的是排污费。与环境税相比,排污收费制度存在以下缺点:

一方面,排污收费制度实际上没有起到导向作用。环境收费制度设立的初衷是希望实现“末端控制”,通过利益机制引导排污者加强对自身排污行为的约束,尽可能采取措施治理污染,减少污染物排放。然而,排污收费制度实施的环节是在污染产生之后,是一种典型的事后监督,缺乏对原材料的选择使用、产品的生产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管,企业关注的仅仅是污染物排放了多少,要交多少钱,而对这些污染物是怎样产生的以及对如何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则关心甚少甚至漠不关心。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因为排污而需要交纳的费用与其获取的利润相比十分悬殊,因此,在治理污染与缴纳排污费的两难选择中,企业往往选 择后者。有的企业甚至抱着“缴费排污”的错误思想,认为自己既然已经缴费,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排污,而忽略了保护环境是自己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由此可见,排污收费制度的实效背离了设计初衷,并没有起到实际的导向性作用。

另一方面,排污费的征收制度在设计上缺少必要的刚性,行政部门的主观随意性较大。现行的排污收费制度是建立在政府行政主导的基础之上的,执行的依据仅仅是國务院的行政法规而非法律规定。由于我國在行政权力的监管上还存在较大问题,使得排污费在征收上缺乏必要的刚性。此外,由于排污费的征收和管理权限往往是按照行政区域被划分到基层环保部门,排污费的使用又存在严重的监管漏洞。地方环保部门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将排污费用来维持经常性开支,甚至用于本单位职工福利,成为可供部门支配的“自留地”。这就使得排污收费制度成为滋生政府部门“寻租”的温床。

如果开设环境税,上述这些弊端就可以得到克服。一方面,公司在排污时会权衡其利益得失,会在排污与引进排污净化设备之间做一个明智选择。因为税务机关在对公司征收环境税时会要求查阅公司的相关凭证,因此公司必须准确记录自己的排污情况,否则便会遭致税务机关的重罚。这样不但会有效地控制偷排现象的发生,还有利于公司引进排污处理设备,从而在客观上激励公司履行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环境税的税收收入全部通过税务机关及时人缴國库,避免了地方“自留地”情况的发生,而且还可以通过國家运用这些收入补贴公司更新污染处理设备的方式,鼓励公司积极履行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

2、企业所得税对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的激励作用有限。我國《企业所得税法》第三十四条规定,企业购置用于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的投资额,可以按一定比例实行税额抵免。《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一百条规定,企业所得税法第三十四条所称的税额抵免,是指企业购置并实际使用《环境保护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节能节水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和《安全生产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规定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的,该专用设备投资额的10%可以从企业当年的应纳税额中抵免;当年不足抵免的,可以在以后5个纳税年度结转抵免。这一规定可以说是新《企业所得税法》的一个进步,但是该规定对于激励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的作用也有值得进一步完善的地方。首先,这种税收优惠的手段过于单一,激励作用不明显。在我國,税收优惠有三种形式,即税基优惠、税率优惠和税额优惠。如果这三种税收优惠的手段运用得当,税收优惠政策将会发挥很大的作用。目前在企业所得税中,对于企业购置用于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的税收优惠属于税基的优惠,手段比较单一;而且这种优惠是直接税收优惠,发挥的作用有限。其次,从优惠的对象上看,针对性不明确,激励作用不大。这种所得税税收优惠的对象主要是针对整个企业而非针对具体的环保研究开发项目的优惠。因为在计算企业所得税时,不是将该项单独列出来进行税额的抵扣,而是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抵扣,这种抵扣针对的就是整个企业,而不是单独的项目,因而这种税收优惠的激励作用也相应地被弱化了。综上,实行这种税收政策对公司的激励作用不大,因此公司便不会过于关注这方面的投资,客观上也就不会主动地承担社会责任。

(二)在资源利用方面的缺位

我國现行的资源税实际上是一种资源占用税,主要是为了调节各个企业间由于资源本身的优劣条件和地理位置差异而形成的级差收入,而不是以引导企业自觉承担保护资源的责任和高效利用自然资源为目的的。目前我國税制的“绿化”程度还不够,尚未形成贯穿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的“绿色”税收体系,难以起到系统地保护资源和环境的作用。具体来说至少存在以下缺失:

1、征税范围过窄。我國目前的资源税是以各种自然资源为课税对象,为了调节资源的级差收入并体现國有资源有偿使用而征收的一种税。我國现行的资源税只对原油、天然气、煤炭、其他非金属矿原矿、黑色金属矿原矿、有色金属矿原矿和盐征收,而未对其他我國目前仍旧很缺乏的资源,如水资源、森林资源等征收资源税。这样就使得我國一些本来就很匮乏的资源根本得不到保护,甚至造成很大的浪费。因此,征税范围的设计不利于公司承担在资源利用方面的社会责任。

2、计税依据不合理。现行矿产资源税计税依据的设计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客观上不利于公司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我國现行资源税的计税依据是企业的自用量或者销售量,在这种税收制度下,开采资源的公司关注的是其自用量或者销售量,而不是开采量。因此,当遇到贫矿与富矿的选择时,只开采富矿;当遇到伴生矿时,开采矿藏的公司只关心主矿藏,而忽视伴生矿藏的开采和保护。因此,计税依据设计的不合理,不利于公司承担在资源利用方面的社会责任。

3、税率明显偏低。资源税的税率不利于体现税负公平。我國现行资源税的税率是定额税率,这种税率的设计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这种税率的设计违背了税负的公平原则。按税负公平的原则,收入多的主体应该承担更多的纳税义务。而资源税实行的是定额税,忽视了各社会主体在纳税能力上的差异。虽然这种定额税是浮动的定额税,但是仍无法弥补税负不公平的现实。另一方面,采用定额税率违背了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资源税采用定额税率,其反应市场信息的能力会受到很大制约。目前很多资源的市场价格都比当初制定资源税法时涨了多倍,而税率一直没有变,这明显不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律。在这种税率设计下,有一些主体并未承担其应当承担的税负,这样就客观上纵容了它们使用廉价的资源,进而会滋生浪费资源的思想。因此,在这种税率下,不利于公司承担在资源利用方面的社会责任。

(三)在社会公益方面的缺位

按照目前学界的观点,公司履行社会责任投资于社会公益事业,國家应当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这是國家资助社会公益事业的表现。世界各國大多对公司投资于社会公益事业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我國现行税法也有相应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國企业所得税法》第9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國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53条规定:“企业发生的公益性捐赠支出,在年度利润总额的12%以内的部分,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但笔者认为,我國现行税法在鼓励企业投资公益事业、履行社会责任方面仍存在不足。

1、流转税中公司用于公益事业的捐赠不能得到税收优惠。我國现行的流转税中包括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和关税四大税种。按照现行流转税法的规定,公司如果以实物进行公益性捐赠,则一律视同销售产品或者劳务,在计算流转税税额时不能够进行税收抵免,这就增加了公司的负担。公司捐赠这些实物以后,已经失去了对这部分财产的控制,仍然对其进行征税是有悖税收公平原则的。而如果公司把这部分财产作价变卖,以这部分价款进行捐赠,则可以享受到一定的税收优惠。这种对实物与现金的不同处理方式,严重阻碍了公司进行公益性捐赠,影响了公司承担社会公益方面的社会责任。

2、所得税的税收优惠力度不足。我國现行《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企业发生的公益性捐赠支出在年度

利润总额的12%以内的部分,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但笔者认为这种扣除的力度仍然不够。很多发达國家对企业公益捐赠的扣除力度都高于我國。如美國规定企业进行的公益性捐赠在所得税10%以内的范围允许税前扣除;如果当年的捐赠额超过该限额的,超过限额部分可以向后结转5年。而我國没有规定可以向后结转的年限,扣除的力度不大。而且我國税法规定,企业必须通过税法上列举的公益性机构进行捐赠,否则不能够进行税前扣除,这也增加了企业进行公益性捐赠的操作难度,直接影响了企业进行公益性捐赠的积极性。

四、我國公司社会责任的税法补缺

(一)促进公司履行环境方面社会责任的税法补缺

1、开征环保税。在督促公司履行环境方面的社会责任上,需要摆脱传统路径的依赖,进而由过去的行政处罚手段转变为以经济诱导为主、行政处罚为辅的宏观调控模式。这就需要取消我國现行的排污收费制度,进一步推进税费改革,开征真正意义上的环境保护税。通过开征环境保护税,增加公司的运营成本,限制高污染行业的发展;或者促使公司提升其排污处理能力,以此减少在环境保护税方面的税收负担。

2、进一步完善企业所得税。增加公司在环境保护方面的科研与开发的税收优惠。企业发生在环境保护方面的科研与开发费用,无论当年公司是否盈利,都应当允许其在计算企业所得税时据实扣除;当年科研与开发投资较大的,可以允许其向后结转。对于公司将其收购的废旧物资进行回收利用的,可以适当降低或者免除其相应的企业所得税。

(二)促进公司履行资源方面社会责任的税法补缺

1、拓宽资源税的征税范围。资源税的征税范围应该扩展到关系到國计民生的资源、战略性资源,以及目前國家紧缺的资源,如水资源、森林资源、土地资源等。只有资源税的征税范围扩大了,资源税法在保护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方面的作用才能充分发挥。将这些资源或资源性产品明确规定列入资源税的征税范围,可以有效地引导公司在经济活动中积极承担起保护资源和提高资源利用率的社会责任。

2、改革资源税的计税依据。目前资源税的计税依据是资源的自用量或者销售量,应当将资源税的计税依据改革为资源的开采量,这样能够有效地保护贫矿和伴生矿,使公司在开采矿产资源时不但要合理地保护矿产资源,也要想办法提高矿产品的开采率。这样,在客观上公司就有效承担起了在保护资源方面的社会责任。

3、改革资源税的税率。现行资源税的税率是定额税率,实行从量计征的征收模式。就中國的國情而言,由于资源的人均占有量明显不足,实行定额税不足以保证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应当改为比例税率或者定额税与比例税率复合征收的形式。因为随着國际物价的上涨,國内各种资源的价格也一路上涨,而定额税的税率却不能够根据物价的波动做出应有的反应,很难起到调节物价的作用。如果采用比例税率则不但能够抑制资源价格过快上涨,还能够为國家贡献更多的财政收入;更重要的是,实行比例税率能够有效地均衡税负,使得各公司之间的税负平等。这样就减少了一些公司“搭便车”的可能性,使各公司都能够切实承担在资源方面的社会责任。

(三)促进公司履行社会公益方面社会责任的税法补缺

1、改革流转税税制。我國的流转税制度之所以规定所有的赠与行为(包括公益性捐赠在内)都要视同销售征收流转税,主要是因为我國在1994年税制改革时國家财力不足,地方财政也面临着困难,國家为了增加财政收入,缓解当时的财政危机,才做出这样的制度安排。笔者认为,目前随着我國的财政收入的稳步上升,完全有能力应对社会中出现的各种突发情况,因此,可以考虑将公司进行的实物捐赠在计算应纳税额时准予扣除,这样,一来体现了國家对公益事业的支持,二来也可以激励公司主动履行社会公益责任。

司法制度的优缺点篇6

一、当前我国股票市场发展现状分析

(一)股市功能导向存在误差,股市和宏观经济之间缺乏联系

1、投资能力较弱,存在投机行为过度现象

目前股票市场参与者在进行投资时,往往不会考虑长期价值投资,市场上短线投资行为较普遍,主要体现在股票换手率较高,与西方国家相比,2004―2007年我国股票换手率普遍高出5―10倍。投机行为盛行往往是股市出现动荡的直接原因之一,沪深股指从2003年开始反复涨停,上证指数在2007年创下了历史最高的6124.04点,随即开始下行,一度跌至近期最低点1664.93点。至2008年12月,上证指数较长时期在2000点左右徘徊。股市参与者对股市的预期和上市公司是否盈利不存在直接关系,而是主要看参与者在消息市中的信息捕捉能力。

2、融资者融资能力不强,融资手段不多

相比而言,国内股市融资能力普遍不强。据统计,仅2005年我国69家境外上市公司筹资额就达206.5亿美元,为沪深两市2003年、2004年首发募资总额800多亿元人民币的约2倍。2007年11月以来,国内上市公司融资水平更是急剧下降。从2008年新股发行情况来看,新股从价格到数量都没有达到预期筹资的目的,甚至从2008年下半年起,新股发行变得较为困难。而且,我国上市公司融资手段不多,除了从银行贷款和直接获取发行资格而获得直接融资以外,没有更多其他的融资手段,这进一步加剧了融资能力的弱化。

3、资源配置功能低效,股市和宏观经济缺乏必要的联系

由于股权结构形式单一并缺乏流动性、上市公司产业分布不尽合理等因素,导致股市资源配置功能低效。同时,二级市场交易量和规模起伏过大,突出表现在一些ST股票虽然经营业绩不尽如人意,但市盈率却非常高,甚至达到60―100倍。从发达国家经验来看,股市与宏观经济的发展存在正相关关系,但我国股市宏观经济晴雨表的功能却未能充分体现,股票市场的资源被各种人为和非人为的因素消耗殆尽,股市和宏观实体经济出现了脱节现象。

4、股市功能缺乏财富效应,居民财产转移渠道存在风险

虽然2007年我国股市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局面,但也未能解决股市总体回报率较低的趋势。2008年以来,股票市场持续低迷更是造成居民财富较大幅度缩水。党的十七大指出,要增加广大人民群众的财产性收入,这固然鼓励了居民积极参与股市的发展,但目前股市缺乏使居民财富增值的持久能力。

(二)股市结构存在缺陷,股市持续发展缺乏必要的支持

1、“政策市”阻碍了股市发展的有效性

目前股市的结构性缺陷主要表现为股市的发展目标需要随政府的发展思路而不断变化。这种反复波动的状况不仅不符合市场发展规律,还会打击股市参与者的积极性,往往会造成两种后果,一是股市发展出现过度繁荣,进而产生大量的股市泡沫,一旦这种泡沫被挤压,股市便会迅速萎缩;二是股市发展持续低迷时,股市价值被低估,对投资者吸引力降低,股市将在很长的时期内难以走上正常的发展轨道。

2、“企业圈钱”行为未得到有效控制,私利行为妨害了股市的公正性

上市公司通过包装、公关实现上市,是目前股市结构中存在的最大痼疾。由于地方政府的利益,上市公司成为一方政府获得税收利益的主要保证,这一点对欠发达地区来说尤为重要。以这种标准上市的公司普遍存在质量不高等问题,上市不以盈利多少为准绳,而是以利益为出发点,企业圈钱行为严重,各种虚假行为、不诚信行为成为股票市场的主要公害,而且我国没有对这些行为进行严厉的制裁。近年来,企业圈钱行为被屡屡曝光,从上世纪90年代的银广夏、琼民源事件到最近的国美事件,企业利用上市之便谋取私利的行为一直未得到有效遏制。

3、机构投资者坐庄行为加剧了股市的混乱局面

国外经验表明,对机构投资者进行有效管理会减少股市的震荡。而我国由于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漏洞,机构投资者常常利用资金优势对股市进行操纵。以基金公司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迅速培育和壮大,股市投资资金已转变为以机构投资者为主,机构的投资动向直接引导着市场走势。由于我国目前价值欠缺的基本模式没有得到有效改善,机构投资者奉行的以价值来定盈利的思想难以行得通。因此,机构投资者往往会采取操纵信息、操纵交易等手段来获取高额回报,更有甚者,还会与企业相互串通,通过获得内幕消息共同汲取散户的经济利益。

(三)股市内部环境恶化,制度缺失现象严重

我国股票市场内部环境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建设目标导向存在误区,造成股票市场环境恶化。追溯到股市初期的建立过程,可以发现我国成立股票市场是为解决国有企业体制改革的一种权宜之计,这种定位造成股市发展要服务于国有企业改革。因此,那些质量不高的上市公司成为了股市主体,为了扶持这些国有企业,股市的投资功能和融资功能均受到了严重损害。二是股权分置造成股市参与者利益严重不均衡,股市长期偏离正常价值。由于存在流通股东和非流通股东,股市参与者的风险和收益存在严重不对等的局面,集中表现在同股不同利现象。同时由于流通股所占比例过大,影响股票价格的真实性。虽然2005年已经开始进行了股权分置改革,但目前来看,大小非的减持力度和价值定位都未能达到预想的结果,同时,减持过程中也存在着损害公众投资者利益的现象。三是退市制度不健全,风险制度欠缺,股市环境难于净化。业绩较差的上市公司实现退市有利于净化股票市场的环境,但我国目前还难以实现这一目标,主要原因在于没有相应的退市制度作为企业可以退市的依据。从我国退市制度的现状来看,退市标准和程序在《公司法》、《证券法》、退市办法、上市规则中都有所规定,但存在不科学、不统一、相互矛盾等问题。同时,我国股市风险制度不完善,缺乏应有的风险防范措施。从我国股市设计的总体思路来看,风险制度被忽视是其中的主要问题,体现在风险防范措施较为缺乏、应对紧急事件的能力不足等方面。

(四)外部环境治理效率低下,股市持续健康发展难以得到保障

我国股市外部环境效率低下主要表现在:一是法律制度体系建设滞后,执行力度有待提高。即使我国一直以来大力改革了很多的法律制度来保护股票市场发展,但总体来看,实施的时机仍较为滞后,而且没有实施配套措施,效果并不明显。二是信用制度尚未健全,参与者利益受侵害现象严重。近两年中小股东的利益一再被提及,主要是中小股东权利无法得到保障,大股东总是利用自身的资金和信息优势来谋取暴利。由于我国没有建立真正有效的企业信用等级和监管实施办法,因此,为大股东利用自身优势来侵害中小股东利益提供了可乘之机。三是行政干预过多,股市难以形成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机制。股市建立以来,我国政府反复救市、不停托市,都为股票市场的自我发展和自我调节起到了严重的阻碍作用。政府这种行为一方面降低了政府公信力,另一方面使市场丧失了优胜劣汰的自我发展、自我调节功能。

二、改善我国股票市场现状的相关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股市投融资功能,强化收入分配功能,实现资源合理配置

完善投融资功能应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盈利能力,优先安排有优质资源的企业上市。为使市场回归到应有的稳定状态,应适当召回部分在海外运作较为出色的公司,带动投资者长期投资的信心,减少市场投机行为。同时,阶段性的改进配额制,对那些确属需要国家扶持的行业和地区仍保持适当的配额制,而对于纯属地方政府希望通过上市来谋取利益的地区应予以取消配额。强化收入分配功能,首先要发展多层次的市场体系,通过市场的多样性来降低居民收入风险;其次要建立公正、公开的信息披露制度,减少居民在信息不对称过程中做出的不理智行为,并有效防止操纵市场行为。市场的核心功能还是资源的合理配置,为此应建立和规范股票定价制度和发行制度,减少政府对市场的干预行为。

(二)优化股票市场结构,加强监管,杜绝市场上违法行为的发生

首先,摒弃当前政府的托市行为,尽量减少政府的行政干预,适当界定政策与市场的边界,消除政府越位、错位、缺位现象。市场的问题交由市场解决,但当市场失灵时,政府应果断采取措施应对。其次,加大对违规公司和机构投资者的惩戒力度,增加其违规成本。对多次违规的上市公司,除给予一定罚金外还应按情节严重程度诉诸于司法处理。最后,强化政府监管的独立性,减少政府因为利益重叠而削弱其公正性的根源,使政府在公共管理中处于超然独立的位置。为实现独立性,应建立相应的法律措施,提高监管的有效性。

(三)完善市场目标,推进市场改革

首先,改进股市建设目标。真正使原有为国有企业解困的目标转变为为优质企业服务、为国家宏观经济服务的目标上来。其次,推进股权分置改革平稳运行。从股权分置改革的目标看,股权分置改革有利于实现非流通股股东和流通股股东之间的利益平衡,使大股东更加关注公司业绩,中小股东也可以采用间接方式来实现自身权利。同时必须根据股市发展态势来决定是否提高股市的对价水平,以确保投资者和国家利益不受损失。第三,建立完善的退市制度。退市制度的建立主要是为了保障上市公司质量,减少那些效益较差、盈利能力较差的公司占用股票市场资源。同时,加强股市应对风险的能力,建立行业风险评估制度、金融工具风险评估制度等。

(四)建立健全法律制度体系,保证外部环境良好运行

首先,进一步建立健全股票市场相关法律制度,加大执法力度。因为好的法律制度必须通过有效的途径才能达到预期效果。相关的法律制度主要包括会计信息披露的相关制度、社会中介机构相关制度和政府监管等制度。其次,建立有效的信用评价机制。主要是市场参与者信用评级制度、信用档案制度等。最后,进一步规范政府职能,将政府的主要职能限定在宏观层面上,主要负责法规、法律的建设和股市建立的总体思路和方针。

司法制度的优缺点篇7

1.不同财务管理模式比较当前财务管理模式主要包括分权式财务管理模式、集权型财务管理板式以及集权分权结合型财务管理模式,上述模式各有优缺点。分权式财务管理模式能够使公司集合当前的市场环挠以及公司的综合实力选择对自身发展有益的决策,能够使拮下公司的创造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从而推动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可使母公司的决策压力获得减轻从而使决策风险获得分散,对公司的长远发展具有一定的神益。但是这一财务管理模式会加大统一协调和指挥的难度,而且权力过度分散会导致辖下公司及其经营人员片面追求局部利益最大化,从而忽略了整体利益,会在一定程度上对集团整体利益造成损坏。除此之外,这一管理模式不但会产生较高的行政管理费用还会加大公司的统一调度难度。集权型财务管理模式能够使总公司的财务调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确保总公司以及子公司的财务目标相统一,能够使财务政策得到更好的贯彻和执行,从而使行政管理成本获得有效降低,有利于减少不必要的财政支出。但是这一管理模式同样具有较为明显的缺点,难以便决策的正确性和科学性获得充分保证,也无法使辖下公司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会加大集团风险,不利于集团的长远发展。集权分权结合型财务管理模式同时具有分权和集权模式的缺点和优点,保证分权和集权的合理性,能够使总公司的财务调控职能获得充分发挥,能够有效控制辖下公司,同时还不会对辖下公司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造成不良影响,同样可以分散决策风险,有利于公司的发展和壮大。2.财务管理模式有效途径选择集权为主的财务管理模式在我国集团公司中具有较广的应用范围,应用这一管理模式能够满足企业的整体发展战略并与集团公司的发展阶段相统一。当前,我国企业集团尚处于发展的初步阶段,公司的管理模式尚不成熟,而且分公司不具备较强的管理决策能力,因此,当前形势下,集权管理模式为集团财务管理体制的首选模式。目前,企业合并、分立以及重组等现象属于集团公司发展过程中的常见现象。通过集中管理方式统一配置内部资源,并使集团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获得增强能够有效应对市场冲击。为了使集团整体战略获得进一步发展,使集团整体优势得到充分发挥,需应用集权为主的财务管理模式,努力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建立能够准确、及时进行信息传递的网络系统。

二、目前集团公司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1.集团公司财务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无法及时获得准确的财务信息会对集团公司的正确决策造成影响,次卧,辖下公司由于过分考虑自身利益,刻意隐瞒准确的会计信息,会对信息流的传输产生阻碍作用,导致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发生。除此之外,不同层面均有可能对信息流造成干扰,从而导致信息失真,严重影响公司合并财务报表的准确性和其实性。没有对财务管理加强监督,无法有效控制经营风险,当前形势下单一的报表指标考核模式或者资产监管模式无法满足集团公司的管理需求,集团公司也无法及时了解和掌握辖下公司的资产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从而加大财务挂历风险和经营风险。资金管理不到位,无法使集团规模优势获得充分发挥。下属公司中普遍存在多头开户现象,会减慢资金周转速度并降低资金利润率。此外,若资金管理不到位还会导致资本成本上升,从而使公司负担加重。集团内部资金若调剂不良会影响资源要素的优化组合和合理配置.使集团内部凝聚力受到影响,无法使集团的综合能力和整体优势获得充分发挥。管理人员不具备现代化管理意识,财务管理知识相对欠缺,会对预算管珑的正常实施造成不良影响。而且集团公司组织复杂,会影响预算管理的正常实施,从而使集团公司的市场竞争力受到削弱。2.使集团公司财务管理在得改善的对策推动科学财务管理观念的树立,使集团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获得提高。加强陈子公司之间的协调和配合,促迸资源优化配置,加大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使财务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获得提高。使财务管理制度获得统一,使财务会计信息获得规范,对辖下公司的财务会计制度进行统一和规范能够使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性获得提高,同时进行财务报表的制定位信息的有效性获得提高。进行财务报告制度、资金调度使用制度以及成本核算制度和财务核算制皮等,确保信息有效性。进行资金筹集时必须确保方式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将各辖下公司的资金盈余考虑在内,做好相应的调剂工作,防止辖下公司资金短缺以及集团公司资金闲置现象的发生。除此之外,J巫需要将银行贷款利率的变动趋势考虑在内,对长期借款和1短期借款的比例进行合理.安排,尽量减少资金成本,同时确保集团工资对资金的控制和应用,必须经过财务部门进行内部工资的资金调拨和生产以及流通之间的贷款结算。推动监督机制的建立和健全,建立审计网络,分别由不同的审计部门负责审计下属公司,建立以总经理为领导核心的集团公司审计委员会,单项审计公司的联营合同、对外合作项目、经济合同以及工程项目等,定期评估辖下公司内部控制机制,同时推动下属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为了促进集团公司市计规章制度的建设,需要推行总审计师制度,加强对下属公司的控制力度。及时发现和纠正辖下公司财务管理方面的问题并采取有效的解决办法,使内部控制意识获得增强。

三、结语

业集团管理工作中,财务系统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了取得理想的财务控制效果,确保财务管理的良性运行能够使集团总公司和辖下公司管理运作的规范运行,使财务管理目标获得充分实现,必须采取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模式,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更多的动力,增强企业的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从而推动企业实力的不断增强。

司法制度的优缺点篇8

(一)缺乏符合要求的引导者

通常来说地方院校所处的二三线城市司法实践环境并不健全,能够严格按照法律程序以司法精神为依据进行司法活动的几率并不大,因此具备正确完善的司法训练及实践的司法活动参与者并不多。与之对应的就是地方院校法学院系教师或者不能参与良好的司法实践活动,或者不愿参与缺乏法律精神的司法活动,他们对于司法实践活动的参与程度较低。同时,能够深入参与司法活动的司法职业从业人员,例如律师、法官、检察官,一方面他们自身对于法律教育并无科学的认知,另一方面他们自身对于良好司法实践的认知也需要强化,更重要的一点则是基于我国现有的教育体制,他们没有一个合适的切入点参与到法学教育中来。既缺乏内在的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的引导者,也缺乏外在符合条件的支援提供者,地方院校诊所式法律教育的运行难以和实践相符合,更难以切实有效的为学生提供法律实践教育。

(二)教学方案设计存在缺陷

地方院校的法律诊所教育普遍体系单一,运行不畅,虽然试图选取真实的案例入手,由教师指导学生真实的为委托人提供司法服务,但是,基于学校教学体系的安排,法律诊所教育只是作为正常课程体系之外的补充,学生参与的程度并不全面,参与的时间更难以保障,而作为引导者的教师,姑且不论是否符合要求,同样也不能保障参与的时间及精力。法律诊所教育还缺乏完整的体系设计,缺乏连续性。有的时候会较为集中的安排相关活动,但是有的时候则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没有任何活动,须知实践类的教学活动需要的是连续性的活动。

(三)缺乏足够的经费

法律诊所教育是实践类的教学活动,相比常规教学,其费用较高。法律诊所并非也不能是盈利性活动,所以不能向委托人收取费用,但是,教师、学生需要调查取证、参与司法活动,各个环节均会产生费用,尤其是各环节中参与的教师及学生的数量往往会超过正常司法实践活动所需的人数,林林总总的费用累加后并非小数。若出现需要聘请外部鉴定人员、援助人员的情况,费用的缺口将更为明显。作为地方院校,本身人均科研经费就严重不足,对于此种文科类且无法产生实际效应的教学活动还作为补充性质的活动,相应的费用预算可想而知。缺乏费用已经成为法律诊所发展的一个明显桎梏。

(四)缺乏制度上的保障

法律诊所需要为了委托人的利益参与司法实践活动,但是法律诊所本质上是一种带有公益性质的教学活动,法律诊所的核心目的是优化法学教学效果,它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他们通常利用大学生法律援助站进行教学和实践,从而培养学生的法律职业能力。与之不同,法律援助是一种司法救济制度,追求的是能够维护社会弱者的合法权益,其核心目的援助弱者,保护弱者的合法权益,它是法律援助者利用司法行政部门设立的法律援助中心为社会弱者提供法律帮助的一种方式。因此,法律诊所与法律援助的核心目的是不一致的,甚至可以说存在冲突的。正因为如此,法律援助作为一种司法救济制度有严密的司法及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法律诊所往往依附于设立于地方院校内部的法律援助中心解除司法实践,参与司法实践。但是,与之适应的是,法律诊所缺乏对应的保障制度。民事案件尚且可以采用公民,刑事案件则完全没有渠道。法律诊所连自身的地位还存在模糊之处,可见其发展的空间多有局限。

二、解决方案

(一)法律诊所与外部实践单位的强化结合

如前所述,法律诊所多数依附于内设的法律援助中心,必须承认,在地方院校设立法律诊所初期这种方式能够快速的启动,但是,启动之后,就会发现法律诊所难以为继,既缺乏合适的引导者也缺乏适当的制度保障。此时若将视野扩展到外部司法实践主体上,缺乏合适的引导者的问题可能会得到极大的缓解。外部司法实践主体中律师事务所其实对于与学校的合作是有内在的强烈需求的,特别是对于地方院校,主要原因有两点:(1)根据现有的司法体制,律师事务所都有承担司法援助的义务,所以,律师事务所具备为地方院校内设的司法援助中心提供法律诊所援助的内在驱动力。(2)在二三线城市,地方律师事务所的律师主要源自当地的地方院校。而地方律师事务所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坚律师也逐渐过渡为受过正规法学教育的律师,他们天然有对在校的师弟师妹指导的想法,同时,作为已经经受了司法实践磨砺的律师,他们也能够提供足够丰富及切合实际的指导。可以说法律诊所与律师事务所的内在需求一拍即合。引导这种双方的共同需求可以通过一些好的渠道或者方式来实现,比如引入律师事务所作为地方院校法学专业的排他性或非排他性战略合作伙伴,在就业推荐、日常广告推广作优先考虑,与之对应的,律师事务所则需要承担在特定时间段提供足够的律师提供指导。

(二)课程安排及费用的优化设计

现有教学体系下,法律诊所课程与其他课程内容上是存在重叠并且时间上难以保障。法律诊所必然是与民法、刑法相辅相伴,如何使使之与民法、刑法课程有区别?推荐的方案是将授课内容分成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法律诊所作为实践部分的课程设置直接体现在教学大纲中,以制度化的课程改革强化法律诊所的教学地位,随之而来的则是课程时间上的充分保障。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费用保障是法律诊所能够顺利运转的关键。一方面,强化与外部司法实践主体,特别是律师事务所的战略合作关系后,可以降低部分费用,另一方面,法律诊所列入教学大纲的正式课程后,该部分的教学费用应当单独列支,专项支付。在此基础上,再拨付部分科研经费,法律诊所的经费基本上能够获得保障。

(三)通过与律所的合作规避制度上的困境

我国当前的制度困境是法律规定民事案件可以由公民,也就是说在诊所中的同学可以以公民的方式民事案件的诉讼,但刑事案件的尚未能取得法律的认同。规避该等问题的方法是借助强化结合后的战略合作律师事务所,由承担司法援助义务的律师作为主承办人,由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师,参与司法实践的学生共同承接案件。换言之,以律师事务所作为法律诊所对外事务的主体,用现有的法律援助机制作为制度保障,充分的发挥地方院校的教学主动性。

上一篇:民航服务中的沟通技巧范文 下一篇:云计算的主要含义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