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信管理体系范文

时间:2023-12-25 17:25:39

征信管理体系

征信管理体系篇1

[关键词]社会征信;金融服务;一体化系统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18.107

[中图分类号]F8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18-0-01

1 系统总体构架

1.1 技术构架

一体化系统采用面向服务SOA且基于J2EE的三(多)层体系结构来构建目标系统,并整合数据交换服务、认证与授权安全服务、主动式企业门户等技术。

一体化系统针对业务处理和分布的不同特点及对系统性能和可靠性等方面的特殊要求,选择不同的三层或两层结构来实现不同的系统。对交互频繁、业务逻辑复杂、经办量大且要求及时响应的银企业务,设计三层结构系统来提供服务。

1.2 功能体系架构

一体化系统功能体系架构如图1所示。

一体化系统包括内网系统和外网系统,内网系统主要是从工商局、人社局、国土局、环保局等信息网中获取企业信息、银行信用信息和农户信息,实现用户管理、机构管理、角色管理、系统日志、费用统计、数据管理和数据同步等功能;外网管理主要是对银行信贷产品信息、企业非银行信用信息、个人非银行信用信息、农户信用信息、引起信贷交互平台、贷款卡办理、问卷调查、政策法规宣传等进行管理,实现社会征信和金融服务的一体化、流程化、规范化和信息化。

1.3 网络体系结构

一体化系统分为内网和外网两个网络系统,其中,一体化外网系统提供银行用户、企业用户、政府用户及个人用户通过互联网接入和访问;一体化内网系统提供银行用户、银行交换数据服务器通过金融城域网接入和政府用户、政府部门数据库服务器通过党政内网接入和访问。

2 系统详细设计

2.1 用户设计

一体化系统用户主要包括银行用户、企业用户、政府用户、个人用户。其中,银行用户主要指各银行的信贷员及银行管理员,必须经过注册认证并在一定权限内查询相关信息。企业用户主要指各类市场主体,包括注册用户和非注册用户。其可使用一体化外网系统的权限,可查看银行信贷产品、企业和个人信贷需求情况、政策法规宣传平台等,主要访问一体化外网系统的银行信贷产品信息库、企业和个人信贷需求展示平台、政策法规宣传等模块。政府用户主要指需要访问和使用一体化系统,并向一体化系统提供信息的成员单位,其必须经过注册认证并在一定权限内查询相关信息。

2.2 功能设计

一体化系统主要功能由“五库五平台”构成。一体化系统主要包括银行信贷产品信息库、企业非银行信用信息库、个人非银行信用信息库、农户信用信息库、企业信用增进信息库、银企信贷交互平台、企业和个人信贷需求展示平台、贷款卡办理和问卷调查平台、政策法规宣传平台、系统管理平台。

3 系统实现

一体化系统主要实现了以下功能。第一,银行信贷产品信息库。银行信贷产品信息库是企业了解各银行信贷产品相关信息的平台。第二,企业和个人信贷需求展示平台。企业和个人信贷需求展示平台设在一体化外网系统,汇总企业和个人不定向的贷款申请,并默认供所有银行机构自行在该平台查看、搜索和联系企业或个人。第三,政策法规宣传平台。政策法规宣传平台设在一体化外网系统,国家、地方、行业的有关信用法律法规和相关信息,成为向社会公众宣传诚信知识和提高诚信意识、促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平台。第四,银企信贷交互平台。银企信贷交互平台设在一体化外网系统,通过技术处理实现企业信贷需求和、银行受理和调查及审批、贷款发放和统计及查询等,成为撮合银企合作,缓解企业融资难,了解银行信贷投放情况的操作平台。

4 结 语

一体化系统定位于“以金融征信为重点,通过技术设计和业务操作实现对银行和企业持续使用该系统的吸引和约束,搭建一个集企业信用信息和银行信贷产品展示、企业融资申请和、银行受理和调查及反馈、银行信贷审批、贷款发放确认和统计查询等功能于一体,具有高度实用性和地区适应性的银企对接平台,力求全面展示企业的真实资信状况,为政府相关部门、银行和广大中小企业提供一体化、集成化、协同化的公共服务。

主要参考文献

征信管理体系篇2

关键词:征信;约束管理;贷款卡

Abstract:This essay based on the recent situation of industry of credit investigate in China,use the paths of development and experience of management inthe industry of foreign countriesfor reference,and aim at the issues occur in the process of collecting and renewing information,combine with the practice of our country,discuss somemeasure of how to implement the management of the industry according to the aspect of legislation and administration and market.And based on the principles of validity and feasibility about administration,probe the methods of restrict management by using of the administration of card of credit investigation for recent managing breakthrough.

Key Words:credit investigation,restrict management,card of credit investigation

中图分类号:F830.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2265(2009)11-0056-03

一、引言

近年来,人民银行建立了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系统,对金融机构加强信贷管理、防范信贷风险起到越来越重要的参考作用。按照国务院赋予人民银行“管理征信业,推动建立社会信用体系”新职责的要求,人民银行将进一步扩大信息采集范围,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建立金融业统一征信平台。但与国外相比,因制度约束不力,我国征信建设进展相对缓慢。国外发达国家征信业的发展已进入高度法制化和市场化的成熟阶段。发达国家拥有比较完备的信用法律体系,征信数据的取得和使用都有明确的法律规定,而且特别重视对信用产品评级结果的运用,以市场手段实现了对信息供求主体的约束。

从现实出发,要切实加快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步伐,推动我国征信体系的完整与规范,必须在征信工作中建立约束管理机制。

二、约束管理的概念及其在国外征信业发展中的应用

约束管理是以制度约束为主,其他约束手段共用的管理模式,既包括刚性的制度约束、纪律监督、惩处、强迫等手段,也包括激励、感召、启发等柔性管理手段,是一种因人而异、因事而异的刚柔相济的管理模式。约束管理机制在国外征信业发展中得到了有效应用。

(一)美国的约束管理模式

美国的征信发展模式为市场化模式,其企业征信机构和个人征信机构完全按市场化方式运作。在这种运作模式中,征信机构由私人投资,以营利为目的,政府通过立法的形式来规范征信活动中各方的行为。美国拥有比较完备的信用法律体系,仅信用管理方面的法律就有17项,征信数据的取得和使用都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与此同时,美国还建立并有效运行失信惩罚机制,通过对失信者采取惩罚机制,帮助市场交易者树立诚信意识,自觉遵守信用秩序。

(二)欧洲的约束管理模式

欧洲大部分发达国家都拥有较为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政府通过立法要求企业和个人向公共征信机构提供征信数据,并通过立法保证征信数据的真实性,具有强制性的特点。同时,欧洲国家通过立法约束保证了信用信息的完整性,并建立了完善的失信惩罚机制。

三、我国征信业约束管理的不足与机制重塑路径分析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我国征信体系建设有了较大进展,但在运行过程中还存在信息内容不全面、信息质量不高等问题。由于目前国内尚没有建立起一整套关于信用信息采集、使用及信用主体权利保护的法律体系,使得征信活动处于无法可依的被动局面。同时,受行政体制和现实利益影响,很多信息拥有部门不愿意共享信息资源,参与征信的主观意愿不强,“征集”信息成了“乞求”信息。尽管作为信用体系建设牵头部门的人民银行做了多方协调与沟通,但实际效果不佳。比如:征信系统虽然纳入了中小企业信用信息,但长期得不到更新,致使应用和参考价值不高;各级行非银行信息征集工作面临重重阻力,各地采集非银行信息的内容、方式、程序等也不尽一致,导致统一征信平台建设进展缓慢等。因此,我国现有的征信管理体制建设面临着行政软约束、法律与市场约束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借鉴欧美等征信业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结合中国国情和当前征信业发展现状,我国征信业发展需要尽快建立起征信约束的法律、行政、市场三个机制。

(一)加快征信立法,为征信体系建设提供法律约束

征信体系建设涉及社会各个方面,信用行为需要相关制度与法律的约束。因此,加快征信立法,尽快建立一整套关于信用信息的收集、公开、使用、披露,信用主体权利保护,失信行为处罚的法律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在征信体系建设初期,更需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征信活动进行规范。人民银行作为信用体系建设牵头部门,要尽快推动《征信管理条例》、《贷款卡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出台,为征信市场发展提供法律保障。通过立法,要求各征信数据拥有部门和单位无偿共享所掌握的信用信息,制定相关制约措施,保证信用信息能够及时纳入征信系统,并明确征信数据的征集范围和征信对象以及各征信数据拥有部门在信息征集过程中的权利和义务。

(二)充分发挥政府监管作用,以行政约束机制推动信用信息采集

我国大部分信息资源广泛分布于政府各部门,而且难以进行集中整合。因此,我国信用管理体系的建立不可能纯粹依靠市场来推动,而需要政府给予大力支持,通过行政手段强力推进,逐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从某种意义上说,政府在征信体系建设过程中应当承担起建立信用市场规范、整合信用资源的责任。2008年,国务院同意由人民银行牵头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部际联席会议制度,部分省(市)及地级市也相应建立了地方性社会信用体系联席会议制度。人民银行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进一步加强部门、单位之间的联系与合作,逐步探讨信息共享途径与模式,加快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三)推动信息应用与交易,逐步培育市场约束机制

一是加强信用信息应用,建立并有效运行信用奖惩机制。逐步加大信用信息的应用范围,积极引导政府及相关部门在项目招标、人员招聘、公务员录用、信用企业及先进个人评定等活动中广泛应用信用报告,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守信奖励、失信惩戒机制,在对守信者给予奖励的同时,让失信者在经济社会里寸步难行,从而引导人们养成诚实守信的良好信用习惯。二是加强政策引导,以交易机制的培育促进市场自我约束。当前,我国征信数据开放程度较低,信用报告应用范围较窄。从短期来看,由政府和中央银行通过立法、行政约束方式推动征信体系建设,能够调动各信息掌握部门共享、利用信用信息的积极性。但从长远来看,政府和中央银行不能替代市场,应逐步从行政推动过渡到市场约束。如,积极探索建立信用报告查询和使用的收费制度,同时对向征信系统报送信用信息的单位给予一定的费用补偿,逐步实现信用信息采集和使用的市场运行机制;在对评级公司进行有效监管的前提下,引导外部评级机构形成充分有效的竞争,提升外部评级的质量,进而提升整个征信业的服务水平。

四、强化征信业约束管理的措施――以贷款卡管理为例

相对于个人征信系统,以企业贷款卡的发放、信贷登记、年审管理为核心的企业征信系统基础信息相对丰富。设计征信业约束管理制度可以强化行政约束、提高行政约束效率等为突破口,进一步加强和优化贷款卡管理的时效约束、成本约束和关口约束。

(一)建立信息更新替代年审、有效期顺延鼓励的时效约束机制

贷款卡年审的主要目的是更新企业基本信息和财务信息。一直以来,贷款卡都采取集中年审制度,部分企业信息发生变更后,往往不能及时更新,而是在年审时才提交资料进行变更,影响信息更新的及时性。待条件成熟时,可针对现有的信息更新滞后等弊端,改集中年审制为有效期顺延制。具体内容可设计为:(1)规定贷款卡有效期为一年。(2)借款人在办卡后的一年有效期内,可以随时到人民银行更新相关信息,并提交相关资料,更新信息的同时,即完成一次年审,并实现了贷款卡的延续。(3)借款人办理贷款卡延续后,贷款卡的有效期从延续日开始自动延长一年,即有效期自动变更为当年延续日至第二年的对应日。以后年度可同样根据信息更新的时间延长有效期,一年之内任何时间都可办理。(4)逾期未到人民银行办理贷款卡延续的,贷款卡自动失效或处于睡眠状态。(5)借款人持失效贷款卡可以到人民银行办理激活手续,但必须提供自上次延续以来的所有信息变更资料,并接受一定的经济处罚。

(二)适应市场化发展方向,建立和培育贷款卡管理的成本约束机制

实现征信信息采集、使用、交易、管理的市场化是征信业发展的方向。为此,可以从企业贷款卡信息提供、使用和管理成本的角度入手,通过建立和完善成本约束机制,逐步使当前贷款卡管理中约束软弱的行政手段过渡为自发性的市场手段。可从以下几个环节建立成本约束机制:一是信息采集成本。人民银行系统数据库的建立需要大量的软件等资源,在条件成熟时可考虑将其中部分成本由使用者包括金融机构分担。二是信息使用成本。制定行业标准和价格体系,对金融机构或中介机构的查询实行收费管理,企业办理相关信贷业务,亦应将征信信息的使用按一定比例计入贷款成本。三是违规成本。可以规定:金融机构办理信贷业务不查询征信信息的交纳罚款,企业不主动更新信息,或提供错误、虚假信息的交纳罚款。

(三)坚持以用促征,进一步强化贷款卡的关口约束和监督机制

虽然国务院规定了人民银行是我国征信建设与管理的归口部门,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平台,致使征信信息采集与管理仍处于条块分割状态。为此,政府应协调有关部门尽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金融业统一征信平台。企业信用信息必须纳入统一征信平台进行统一归口管理,各有关部门负有向征信平台报送企业信息的义务,人民银行须将报送的所有企业信息在贷款卡中集中予以反映。金融机构在办理信贷业务时,必须查询贷款卡信息,而且在办理业务涉及到抵(质)押物的使用时,必须以贷款卡中登记的信息为准。这样,使贷款卡成为金融业及相关部门考评企业信用状况的权威性关口,实现信息征集和查询的归口管理,并真正实现以用促征,变被动为主动。中央银行只要建设好征信平台这条“高速路”,把住贷款卡这个关口,就能实现信息的有效征集和使用,并有效实施监督控制。

参考文献:

[1]艾茜.个人征信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

[2]阎剑平.约束管理[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年.

[3]徐杰主编.经济法论丛[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

[4]戴根有主编.征信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年.

[5]王编.征信与现代社会[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年.

征信管理体系篇3

关键词:征信体系;信用信息;金融机构

文章编号:1003-4625(2008)06-0111-03 中图分类号:F830,31 文献标识码:A

一、信贷征信管理体制的建立与发展

(一)信贷征信管理体系的建立

我国对信贷征信管理高度重视。2002年,国务院成立“全国企业和个人征信体系专题工作小组”,银行信贷征信系统建设被正式列入议事日程。伴随一般性银行监管职能分设以及新“三定”的实施,人民银行开始正式履行信贷征信管理的职能,为征信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组织保证。2007年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进一步提出,以信贷征信体系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快建立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信用体系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自中国人民银行建立了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以下简称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以来,我国征信体系建设迄今已取得了重要成果。2002年,人民银行建立的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实现了全国联网运行,2006年升级为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2006年1月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实现了全国正式联网运行。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主要功能是收集、记录企业和个人的信用记录,向商业银行提供企业和个人信用报告等基础征信产品,帮助商业银行掌握企业、个人的信用状况,选择优质客户,进行准确的信贷决策和防范信用风险,同时也为拥有良好信用记录的企业和个人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随着人民银行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建设的不断完善,国内很多商业银行已将查询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列为授信的一个重要步骤。

(二)基层人民银行在征信体系建设中的作用

人民银行在金融系统中超然的地位决定其在现阶段信贷征信管理中应该发挥主导作用。主要原因如下:(1)人民银行是银行业的监管执法者,而银行信用是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础。(2)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形成了相对独立于地方政府的全国网络结构,较为完善的电子网络基础和技术力量,而且有长期监管金融系统所形成的银行信用监管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实践,尤其是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建成了全国性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所有这些都使得人民银行主导开发和监管社会征信体系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3)经国务院批准,人民银行已经成立了征信管理局,专职负责全国征信业的监督和管理工作,从组织上保证了央行行使征信监管的行政地位。

1、可以进一步发挥信贷征信系统的作用。“信贷征信”市场的建立虽需要一定的固定成本,但由于信用信息的来源渠道繁多,且不同企业或个人同类信用信息的来源渠道相同,对同一信息来源进行多对象调查时的边际成本较小,平均成本随调查对象数目的增加下降速度快,每次交易中的搜寻成本、决策成本及违约成本,随时间的推移和交易次数的增加具有呈递减的趋势,征信业是高度规模经济的行业。

2、发挥央行的协调作用。首先,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通过加强贷款卡发放和年审制度管理,为防范信贷风险把关。其次,人民银行充分发挥协调功能,使各个金融机构的信息具有真实性、统一性。把征信资料的记载和评定纳入法律规范,督促各有关征信部门依法合规开展工作,确保征信资料的真实和完整,督促引导金融机构合理利用征信成果,使金融机构切实从征信体系中获取真实、可靠、有效的数据和信息,提高金融机构参与信用体系建设的积极性,促进征信管理工作持续、健康开展。再次,人民银行将逐步统一各金融机构对企业信用等级的评定。

3、认真贯彻执行有关征信政策,加强信息反馈。贯彻执行各项宏观调控政策是《中国人民银行法》赋予央行最基本的职责之一。信贷信用要发展,央行要协调各有关部门必须按照有关征信政策,取得各种真实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行业及社会数据,并在法律规范下对经处理的信息进行公开和公正报告。

二、信贷征信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一)基层央行管理征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履行征信职责难。信贷征信内涵界定不清,影响央行主导全国统一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系统建设。国务院批准人民银行成立征信管理局,把征信体系建设的重任交给了人民银行。人民银行征信管理的职责是承办信贷征信管理工作;拟订信贷征信业发展规则、管理办法和有关风险评价准则;承办有关金融知识宣传普及工作等等。但目前对于职责中的信贷征信的内涵和外延国内外专家学者都还存在着较大的争议,哪些属人民银行目前管理的征信体系建设工作,哪些属地方诚信建设方面的工作都还是不很明确。基层人民银行对违反信贷征信管理行为无行政执法许可权,履行管理职能束手无策。

2、数据采集难。信贷登记系统尚不完善。一是县域金融机构系统建设进程缓慢,办公经费不断压缩,系统配置跟不上科技发展的步伐,信息查询、数据传输效率低下。二是部分金融机构对信贷登记系统重要性认识不足,企业重要信息录入不全,经常有漏登、错登现象,影响了企业信息的系统性、真实性和完整性。三是部分企业财务人员素质较差,报表完全是凭企业主或财务人员的想象捏造,造成申领贷款卡、年审贷款卡不合格,为企业自身带来了不便。

3、吸引人才难。要创建科学、高效的信贷征信体系,就必须拥有一批熟悉经济、金融、法律、会计、计算机等多种专业而且具有较高的分析、研究、预测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大金融机构纷纷开出优厚条件吸引优秀人才,人民银行僵化的工资体制很难吸引高素质的人才。

(二)商业银行信用等级评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信用评级标准不一,导致评级结果的差异。对客户的信用等级评定各商业银行均有一套严格的评定标准,由总行研究开发,在系统内统一执行。这造成各行的分类、标准大相径庭,得出的结果缺乏可比性,失去了联网的意义。

2、信用等级的评定结论难与客观实际相符。目前商业银行对客户的财务状况、资信状况等信息的采集、加工以及信用等级的评定,都是由其自身完成,缺乏社会化、专业化的判断。同时信用评级所依据的统计资料和财务数据,主要源于企业过去三年的报表和记录,根据过去资料而评定的级别,难免会与动态的市场、成长发展中的企业有一定的差异,同时企业信息披露的不规范和企业提供资料的真实性缺乏法律约束,容易出现评定结论与实绩相左的现象,以致酿成潜在的信用风险。

3、企业财务信息虚假,导致评级结果失真。

(三)信贷征信系统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1、功能比较单一,利用率有待提高。银行信贷登记资信系统进行改造,实现了全国所有商业银行和有条件的农村信用社全国联网运行,这在防范贷款风险和为金融监管、货币政策服务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它只是对企业的基本信息和与银行发生的借贷关系进行记录,不涉及企业诸如注册资本金变动、股权变更、机构年审和税款缴纳等信息,入库信息仍不够全面。

2、“睡眠户”过多,影响整个系统运行质量。信贷征信涉及的单位、个人数目众多,其中一部分主体同金融机构发生一次信贷关系后其资料进入了信贷征信信息库。如果该主体不再申请贷款,其资料就得不到及时的更新,成为“睡眠户”。“睡眠户”的信息陈旧、可参考性差,这样的户数占比过大会影响整个系统的运行质量。

3、信贷风险预警功能差。目前的信贷征信仅对历史信息进行监测,且信息更新速度较慢。人民银行由于受人员缺乏等因素的制约反馈也不会及时进行信息的反馈。

4、个人征信体系建设尚显滞后。

三、信贷征信体系建设的设想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勾勒出了我国征信业发展的“三步走”战略。首先,建立完善的信贷征信体系。其次,以信贷征信体系建设为切入点,进一步健全证券业、保险业及外汇管理的信用管理系统,加强金融部门的协调和合作,逐步建立金融业统一征信平台,促进金融业信用信息整合和共享,稳步推进我国金融业信用体系建设。最后,依托金融业信用体系,融入纳税、合同履约、产品质量、环境保护等的信息记录形成功能齐全、数据翔实的社会征信体系,并依法向政府部门、金融监管机构、金融机构、企业和个人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征信服务。以信贷征信为基础,全面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实现方式。

1、加强征信体系的内部机制建设。

信用信息的完整性直接决定信用信息的有效性,信用信息的有效性数据是信用产品质量的核心。据调查,我国信用信息80%左右分散在银行、工商、税务、海关、公安、司法、财政、审计、证券监管、质检、环保等政府部门手中。但目前大部分政府部门对信用信息严格屏蔽,信用服务机构或企业难以获得涉及企业的信用数据和资料,更无法得到消费者个人的信用信息,也就无法征集信用信息进行公正独立的商业化、市场化运作,提供高质量的信用调查、评级、报告等信用产品,导致信用信息资源割裂和浪费,开发利用不充分。人民银行要加快信息的采集。加工、积极开展资信评价和征信标准化的建设,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2、加快信用体系的外部机制建设。

(1)征信管理的法律规范。

主要从两方面推进信用立法工作:一方面充分借鉴发达国家在信用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先以行政法规或指导意见等形式颁布一些相关规定,执行一段时间后总结经验,提出立法草案,条件成熟后形成法律。另一方面对于急需的法律法规,要抓紧研究、率先出台,以促进现代信用市场规范健康发展,尽快出台《征信管理条例》是核心。

(2)消除信用体系建设中条块分割和信息垄断。

一是尽快普遍建立信用等级分类管理制度。要结合部门特点和管理要求,建立信用等级分类的方法和标准,实行分类管理,提高监管工作效率和质量。二是建立行业或部门基础数据库。安博尔中诚信评级倾力打造最具影响力信用品牌要广泛收集和及时加工处理监管对象身份和经营行为的信用数据,建立行业或部门内部共享的数据库。三是建立信用信息公开制度。要依法向其他执法部门和社会信用中介机构开放在执法和履行公务过程中收集或产生的有关信用信息,实现资源共享。

(3)有效维护信用评级的客观性和独立性。

要通过政府立法、行业组织制定行规来引导全社会对信用服务的需求。政府有关部门要带头积极利用信用评级、评用报告等产品。还应对一些行业的市场准入规定对提供信用产品的特殊要求。如在登记注册、行政审批、经营许可、质量监督、政府委托中介机构承办事项、资质认定管理等工作中,应明确规定要按照授权和规范流程,查询企业信用报告或要求企业提供信用报告。

(4)加强信用道德建设,提高信用意识。

一是认真贯彻《关于开展社会诚信宣传教育工作的意见》,利用广播、电视、图书、报刊、网络等现代传播工具,大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通俗易懂的宣传教育活动,在全社会普遍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氛围。二是组织编写现代信用知识普及性教材,普及现代信用知识,开设面向政府、企业的多种类型的短期培训和在职教育。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可以组织信用服务行业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信用服务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水平。三是在大学开设信用管理的研究生或本科专业,培养高层次的信用管理专门人才,满足全社会对高级信用管理、信用教育、信用服务等的需求。

征信管理体系篇4

1.1税收征管的信息化水平比较低,共享机制未形成,源于税收信息化基础工作薄弱新征管模式要求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信息化、专业化建设为目标,但由于税收基础工作覆盖面较广,数据采集在全面性、准确性等方面尚有欠缺,不能满足税收征管和税源监控的需要。

1.2税源监控不力,征管失衡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税源在分布和来源上的可变性大大增加,税源失控的问题也就不可避免。目前,税源监控不力主要表现在:一是征管机构设置与税源分布不相称,管理职能弱化。由于机构设置不合理,税源监控职责分工不是十分明确,对税源产生、变化情况缺乏应有的了解和监控;另外,税务机关管理缺位的问题仍存在,出现大量漏征漏管户的现象,因此税收流失必然存在。二是税源监控的协调机制尚未形成。在“征、管、查”管理模式下,由于税收征、管、查等环节职责不明确或者相互脱节,以及国税、地税之间或税务机关与其他部门之间缺乏配合、协调而引起税源失控。三是税收执法不规范,税法的威慑力减弱。税务机关对查处的税收违法案件处罚力度不够,企业税收违法的风险成本低,这是税源失控的一个重要原因。

1.3纳税服务意识淡薄,征纳关系不和谐

一是没有树立起一种“以纳税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由于工作的出发点不是以纳税人满意为目标,税收法规的宣传不到位,新的税法政策又没有及时送达纳税人,因此在征纳过程中对纳税人的变化和需求难以做出快速反应。二是在要求纳税人“诚信纳税”的同时,税务机关“诚信征税”的信用体系及评价机制也不完善,难以构建和谐的征纳关系。

2完善我国税收管理的建议

2.1完善税收法律体系,规范税收执法,进一步推进依法治税

2.1.1建立一个完善的税法体系,依法治税

完善的税法体系是依法治税的基础,没有健全的税收法律制度,依法治税也就成为一句空话。为此,我们要加快建立起一个完备的税收法律体系。一是尽快制定和出台《税收基本法》。二是现行税种的实体法予以法律化。三是进一步完善《税收征管法》。四是设立税收处罚法。对税收违法、违章处罚作出统一的法律规定,以规范税收处罚行为。

2.1.2规范税收执法行为,强化税收执法监督

一是税务干部要深入学习和掌握税法及相关法律法规,不断提高依法治税、规范行政的意识,要坚持依法征税,增强执法为民的自觉性。二是认真执行税收执法检查规则,深入开展执法检查。进一步健全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

3建设统一的税收征管信息体系,加快税收征管现代化进程

税收征管软、硬件的相协发展,国税、地税征管机构之间以及与政府其他管理机关的信息互通是完善税收征管的必要选择。

3.1建设统一的税收征管信息系统

即统一标准配置的硬件环境和应用软件、统一的网络通讯环境、统一的数据库及其结构,特别是统一的业务需求和统一的应用软件。第一,加快研制科技含量高的统一税收征管应用软件,提高征管效率。第二,建设信息网络,实行纵横管理。第三,建立数据处理中心,实施科学管理。

3.2建立税收征管信息化共享体系

尽快实现信息共享。首先,建立国税、地税部门之间的统一信息平台,让纳税信息在税务机构内部之间实现共享。其次,建立税务机关与政府其他管理机关的信息联网。在国税、地税系统信息共享的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与政府有关部门(财政、工商、金库、银行等部门)的信息联网,实现信息共享。

4实施专业化、精细化管理

建立税收征管新格局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加速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推进征管改革的试点工作方案》中,明确提出在信息化基础上建立以专业化为主、综合性为辅的流程化、标准化的分工、联系和制约的税收征管新格局。

4.1建立专业化分工的岗位职责体系

尽快解决“征、管、查”系列人员分布、分工不合理的问题,完善岗位职责体系。在征收、管理、稽查各系列专业职责的基础上,根据工作流程,依托信息技术,将税收征管业务流程借助于计算机及网络,通过专门设计的税收征管软件对应征管软件的各个模块设置相应的岗位,以实现人机对应、人机结合、人事相宜,确保征管业务流和信息流的畅通。

4.2实施精细化管理

在纳税人纳税意识淡薄,企业核算水平不高,建立自行申报纳税制度条件还不完全具备,税收征管信息系统还未形成全国监控网络,税收社会服务体系还不健全的现实情况下,必须依靠严密细致的精细化管理,来促进征收,指导稽查,完善新模式,进一步加强税收征管。

5规范服务,构建和谐的征纳关系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

将“纳税服务”作为税收征管的一种行政行为,为纳税人服务成为税务机关的法定义务和责任。税务机关要全面履行对纳税人的义务,必须确立“以纳税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强化税收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于纳税人的意识。规范纳税服务,构建和谐、诚信的税收征纳关系。

5.1加大税法宣传

税务机关进行税收法律宣传,一是注重日常税法宣传,利用报刊、电视、广播等媒体宣传税法,并定期召开纳税人座谈会。二是规范税法公告制度,利用典型案例以案释法。三是充分发挥纳税服务热线的服务功能,开展“网送税法”活动,无偿为纳税人提供纳税咨询服务。

5.2建立征纳双方的诚信信用体系

一是诚信纳税。在纳税人方面,建立纳税人信誉等级评定制度,为纳税人提供等级式服务,促进企业诚信纳税。二是诚信征税。在税务机关方面,建立健全首问责任制、限时承诺制、责任追究制等一系列约束税务干部行为的制度,要求税务干部遵守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构建诚信征税的信用体系。

5.3牢固树立为纳税人服务的理念,提高服务质量

征信管理体系篇5

关键词:征信市场;运行机制

中图分类号:F830.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4(1)-0091-03

征信市场通过提供客观、准确、及时、全面的信用信息服务,对经济金融的稳定运行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加深和信用交易规模的扩大,社会各界已经意识到必须建立健全符合现代市场经济的征信市场体系。但由于起步较晚,我国征信市场目前仍存在市场规模较小、产品种类单一、征信机构信誉不高、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等问题。因此,立足我国实际,借鉴国外征信市场的经验,构建有效运行的征信市场体系在当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有效征信市场发展应遵循的主要原则

受社会背景、政治体制、法律体系和文化差异等影响,征信市场的运作没有统一的国际标准和模式。但是实践证明,既要发挥征信市场对社会经济的促进作用,又要保护信用信息主体的合法权益,必须要在一个合理的规则内运行,且这种框架的设计应该是一个在市场中逐步寻求均衡的过程。因此,从国际征信发展的历程看,建立有效的征信市场体系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一)征信市场的发展与信用信息主体权益保护的平衡。国际征信市场发展的成功经验表明,要充分发挥征信市场的经济和社会功能,必须要实现信用信息的全面共享和建立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机制。这就要求不仅要从制度和程序的层面规范征信行为,同时还要赋予信用信息主体相应的权利,充分保护信用信息主体的合法权益。因此,在征信市场的发展中,首要的是处理好信用信息共享与使用和信用信息主体权益保护的平衡。

(二)征信市场中各个主体利益诉求的平衡。完善的征信市场至少包括信用信息主体、信用信息提供者、征信机构、信用信息使用者四个主体,每个主体在征信活动中都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信用信息主体要开展信用交易必须以提供信用信息为代价,信用信息提供者通过提供信用信息实现信用信息的共享,征信机构通过提供征信产品获取收入,信用信息使用者通过使用征信产品来降低信用风险。因此,平衡各个主体的不同利益诉求是征信市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三)征信市场供给和需求的平衡。一方面,市场对征信产品的有效需求是征信市场能够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只有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建立全面丰富的征信产品体系,才能满足信用信息使用者的需求,才能更好地发挥征信产品“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的最大效用;另一方面,征信机构是征信市场的主体和核心,按照“特许经营、商业运作、专业服务”的方向,打造种类齐全、功能互补、有市场公信力的征信机构,提高征信市场的供给能力,更好地发挥市场经济在征信市场发展中优胜劣汰的作用。

二、征信市场运行机制和体系构建

有效征信市场的运行过程,是信用信息在不同主体之间的有效流转过程,也是市场各参与者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的过程。要通过制度安排,在充分保护信息主体权益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促进信用信息的公开与共享;通过外部监管,确保信用信息的征集、加工、使用合法合规进行,促进市场主体各方利益均衡;通过引导,促进社会各界使用征信产品,扩大征信产品需求,促进征信市场的供需平衡,为经济金融平稳发展提供支撑(见图1)。

(一)构建种类齐全的征信机构体系。征信机构是征信市场的组织载体,是征信市场整体发展水平最重要的标志。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培育和发展种类齐全、功能互补、依法经营和有市场公信力的征信机构。由于征信是采集或评估企业或个人的信用状况,具有独立性、信息性、客观性、时效性的特点。因此,征信机构主应包括信用登记机构、信用调查机构以及信用评级和评分机构等。当前,中国人民银行组织建设的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被确定为国家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是政府组建的以信贷信息为主的登记机构。应积极鼓励建立商业化运作的以商业交易信息以及政府政务信息为主要内容的信息登记机构,补充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信息盲点。积极发展信用调查机构,依照客户委托,通过信息查询、访谈和实地考察等方式,为授信、处理逾期账款及经济纠纷、选择贸易伙伴和订立合同等提供参考。大力培育信用评级机构,对被评对象未来偿还能力和偿还意愿进行分析、评价。逐步建立公共征信机构和社会征信机构互为补充、既能提供征信基础服务,又能提供增值服务的征信机构体系。

(二)构建层次丰富的征信产品体系。征信产品是征信机构根据服务对象的需要,经过一系列业务流程生产出来并交由其使用的专业化成果,是衡量征信市场服务质量和树立征信机构公信力的重要标准。从国际征信发展经验看,有效征信市场应提供三个层次的征信产品。一是征信机构通过对信用信息的征集、整合,形成真实反映信息主体履约历史的信用报告,这是征信市场的基础产品。二是通过对信用数据的加工分析,提供种有商业价值的增值产品,如信用评级、信用咨询、信用评分等。三是利用专业化的知识和技术手段,提供风险预警、信用业务决策、市场营销服务、信用风险监测管理等高端产品,从而,构建层次丰富的征信产品体系,满足征信市场的有效需求。

(三)构建高效有序的征信市场监管体系。征信市场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有效的政府监管。政府监管是实施征信法规、保护市场各方权益,促进征信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保障。政府对征信市场的监管应具体包括以下事项和内容:一是征信机构的准入和退出,征信行业是特殊的行业,征信机构掌握大量企业和个人的信息和信用交易数据,直接关系到企业、个人的经济利益和国家金融系统的安全稳定,应制定严格的准入标准,实行特许经营。二是征信机构运作监管,主要包括对信用信息征集、征信产品对外提供的合规性,以及对信用信息加工、分析的合理性进行监管。三是征信信息安全性监管,把征信信息纳入国家经济信息安全的管理范围,对征信机构的数据库、征信产品的使用范围、征信信息的跨国流动进行严格监管。四是征信服务质量评估,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对征信产品质量、征信机构服务、投诉情况进行评估,并及时向社会披露评估结果。

(四)构建促进信用信息共享和保护的制度和机制。信用信息是征信市场的原材料,征信机构只有取得信用数据才能开发征信产品和提供征信服务,要通过制度安排,在合理的法律框架下,既实现信用信息的充分公开与共享,又确保信息主体的合法权益不受到侵害。首先,要通过立法确定信用信息开放的范围,明确哪些信息是可以征集使用的,哪些信息是属于个人隐私或商业秘密应严格保护的。其次,赋予征信机构依法采集信息的权利,对于国家建立的公共信用信息数据库,通过行政手段,强制信息提供者定期报送相关信息,对于社会征信机构,鼓励通过市场化手段,依法收集信息。第三,加强政务信息的公开力度,政府部门在依法履职中掌握了大量企业和个人的信用信息,应强化《政务信息公开条例》的执行力度,促进政务信息向社会的公开,为征信市场提供权威、公正的信息来源。第四,倡导信息主体主动提供信息,通过强化宣传,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引导信息主体主动向征信机构提供自身的信息,并明确征信机构与信息提供人的责任界限,防止信息失真引起纠纷。

(五)构建“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信用激励约束机制。征信市场发展的根本动因是社会存在着巨大的信用消费需求,而信用消费又必须以完善的征信市场为条件,进而又反推征信市场发展。在征信市场发展的初期,市场需求需要行政的引导和推动。积极倡导政府部门在实施行政审批、市场准入、资质认定、政策扶持等行政管理广泛使用征信产品,鼓励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在各类交易中,充分利用信用信息加强风险管理。通过征信产品在社会的广泛使用,让守信者不断收益,将其良好的信用转化成潜在的财富和资本,让失信者付出代价,逐步构建信用激励约束机制,合理引导征信市场的有效需求,促进市场的供需平衡。

三、推动征信市场健康发展的措施

(一)加快信用立法,优化征信市场环境。考虑我国征信市场发展现状、理论准备以及立法任务,建议应从不同效力、不同层次加快信用立法,为征信市场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在法律层面,应尽快出台《信息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等法律,并修改完善《合同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加快出台《征信业管理条例》配套制度,规范信息征集和使用、征信服务和监管、征信机构的准入和退出等内容。

(二)发挥政府职能,促进征信市场健康发展。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经验表明,仅依靠市场的力量难以建立完善的征信体系,还必须借助政府的力量,政府的推动是构建完善和发达征信体系的核心动力,无论是征信市场发展规划和制度确立、全面的信用信息共享、征信机构的培育、征信产品的应用等,都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和积极推动。因此,在征信市场发展的初期,我国政府应遵循主动性、可控性、渐进性的原则,一方面,制定征信市场相关制度,为征信业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和条件,为征信活动各方当事人提供合理的行为预期规则;另一方面,加强对征信市场和业务的管理,加强对当事人合法权益的保护,推动征信体系发展壮大。

(三)积极发展专业化的征信机构,提高征信市场的有效供给。我国征信机构无论从种类上、规模上还是从质量上,都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要鼓励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引进竞争机制,优胜劣汰,对现有的征信机构进行整合,经过市场的磨练和检验产生我国具有公信力的民族品牌征信机构,发挥征信行业的规模经济特性。同时,坚持为我所用的原则,立足于能解决我国征信行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逐步引进国际征信机构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四)政府管理和行业自律管理相结合,健全征信市场监管体系。从国外经验看,中央银行在征信市场的发展及监管方面的作用是必不可少的。从我国征信体系数据主要来源于金融体系,也主要服务于金融体系的实际出发,人民银行在征信机构的设立、监督管理到征信立法,必然起着全面主导的角色。因此,应尽快确立以人民银行为监管主体的征信监管体系,并对人民银行的监督管理权限给予法律授权,同时明确监督职能和责任。同时,要支持、推动征信机构建立征信行业协会,发挥行业协会在促进从业人员教育培训、业内交流、行业技术标准制定、行业自律、维护行业利益等方面的作用。

(五)增加征信产品的有效需求,扩大征信市场的规模。我国征信市场建设处于初级阶段,市场发育还不完善,存在着征信市场功能不完善、有效供给不足与社会对征信产品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因此,在征信市场的培育中,既要考虑征信机构的建设,又要充分考虑征信市场需求的培育。一方面,征信机构要以市场需求为核心,开发满足市场需求的征信产品和征信服务方式;另一方面,要从制度安排上促使全社会充分应用征信产品,更好地发挥征信产品的经济和社会功能,促进信用交易的顺利进行。

(六)强化征信教育,营造征信市场发展的良好氛围。倡导市场主体的信用观念和信用意识,是培育征信市场的基础性条件,而这种意识和理念要通过各种宣传、教育、典型示范来进行。持续性的征信宣传教育,一方面可以提升国民的征信素质和信用意识,让全社会理解征信的重要性,使市场主体积极主动地参与征信市场建设;另一方面可以推动征信产品、征信服务行业的发展,从制度上促进征信市场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郭新明.征信体系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探析[N].金融时报,2013-7-22(10)。

[2]李颖.我国个人信用征信体系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5。

[3]邱念坤.征信体系在促进金融发展中作用的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J].征信,2011,(5):34-37。

[4]叶世清.征信的法理与实践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

[5]征信专题研究编委会.征信专题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

The Study on the Operating Mechanism and the System

Construction of the Effective Credit Registry Market

QIU Niankun XIAO RuiTing

(Xi’an Branch PBC, Xi’an Shaanxi 710075)

Abstract:The effective operation of the credit registry marke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financial stable development. The paper analyzes three main principl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ffective credit registry market that should be followed. Based on the reality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a’s credit registry market, the paper constructs the operating mechanism of China’s credit registry market from five aspects such as the credit registry institution system, the credit registry product system, the credit registry supervision system, the information sharing mechanism and the credit incentive constraint mechanism. On this basis, the paper puts forward policy recommendations on promoting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hina’s credit registry market.

征信管理体系篇6

征信和信用风险管理

“征信”的内涵

首先我们来谈谈对“征信”一词的理解,基本词义是调查或核实企业或个人的信用,是对企业资信和消费者个人信用的调查。征信的重要作用主要是防范在信用经济交往中受到的损失。消费者在过去信用经济交往中产生的履约记录最能反映其按期履约的意愿和能力。因此征信信息服务是指依法采集、整理、保存、加工自然人、法人及其他组织的信用信息,并依法对外提供信用信息服务,帮助客户判断、控制信用风险,进行信用管理的活动。征信活动源于信用交易的产生和发展。现代经济是契约和信用经济,信用作为特定的经济交易行为,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本质是一种债权债务关系,即授信者(债权人)相信受信者(债务人)具有偿还能力,而同意受信者所作的未来偿还的承诺。在一个全球化的经济贸易环境下,商品经济高度发达,信用交易的范围日益广泛,信用交易的一方想要了解对方的资信状况就会变得极为困难。此时,了解市场交易主体的资信就成为一种需求,征信活动也应运而生。可见,征信实际上是随着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而产生、发展的,是为信用活动提供的信用信息服务。

征信与银行信用风险的关系

在整个征信体系中,征信信息是信用信息服务的主要载体,在征信信息收集者和使用者之间,起着媒介的作用。从商业银行的角度来看,商业银行作为征信信息的使用者,当然希望信息的透明度越高越好。负面的借款人信息可以帮助商业银行规避风险,提高资产的质量;正面的借款人信息,可以帮助商业银行进行风险定价,通过分层次地有效地筛选客户,帮助优化产品的定价模式,提高赢利能力。

在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建成之后,征信系统已经成为商业银行是否与企业及个人发生新增授信业务的重要参考依据,截至2012年12月份,企业征信系统累计开通查询用户约13.3万个,全年累计查询次数约为9733.1万次,2012年日均查询26.6万次,同比增长40.1%,查询量按金融机构分布占比分别为国有商业银行29.75%,股份制商业银行41.46%,城市商业银行和合作金融机构18.36%,外资银行4.12%,其他全国性银行0.41%,政策性银行0.79%,中小金融机构0.70%,金融监管机构0.05%,其他查询4.37%;个人征信系统开通查询用户约15.4万个,全年累计查询次数约为2.7亿次,同比增长13.6%,日均查询74.9万次,同比增长13.2%,查询量按金融机构分布占比分别为国有商业银行32.97%,股份制商业银行29.64%,城市商业银行及合作金融机构21.04%,外资银行0.12%,其他全国性银行14.84%,政策性银行0.004%,中小金融机构1.38%,其他查询0.006%;按查询原因计算,查询量排名前三位的依次为信用卡审批32.97%,贷款审批28.14%,贷后管理32.52%。为商业银行进一步了解客户的信用行为提供了有力的信息支持,也为商业银行完善了贷前审批、贷中审查、贷后管理环节,防范了银行信用风险。

征信信息在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征信信息的应用提高了商业银行的信贷决策能力和管理水平。随着人民银行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建设的不断完善,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信用报告查询已经纳入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审核流程,可以说,征信信息已经对商业银行改进信贷行为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并且运用于整个信贷周期管理。在提高信用风险管理决策效率、开展和创新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防范信用风险、有效筛选优质客户、资产组合风险管理、贷款催收、新资本协议实施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征信信息的应用降低了商业银行的信用交易成本和时间,提高了贷款发放的效率。商业银行现在各类信贷业务已经与人民银行征信系统紧密结合。商业银行研究、开发、投产的基于征信系统的风险控制系统,已作为信用风险控制工具纳入贷前、贷中、贷后刚性控制环节,将征信信息融入信用风险控制系统,实现征信信息在跨机构、跨行业、跨产品的跨越式发展,有效地解决了信用信息不对称问题,实现了风险管理工具在授信审批流程的刚性化控制,并通过信用报告等征信产品在客户信用情况调查、贷款业务审查审批、贷后管理及担保资格审查等各个业务环节中的应用,促进了国内商业银行向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和控制标准转变,从而降低了信贷审查过程中人力和资源的成本,减少了审批环节,缩短了评审时间,提高了信贷审批的工作效率。

征信信息的应用促进了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开展和创新,信贷决策更加科学。从我国实际情况来看,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在促进信贷业务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个人业务方面,商业银行的个人贷款和信用卡申请、贷后管理等环节都需要查询个人征信系统;企业业务方面,贷款、对外担保、银行承兑汇票、信用证、贴现、授信额度等业务的审批中都需要查询企业征信系统。

一方面,通过对征信信息的使用,有效地防范了无卡贷款、重复抵押、无效抵押、骗开信用证、多头贷款等欺诈行为;另一方面,通过借款人的征信信息,商业银行可以有目的的选择客户群,筛选潜在客户,开展符合各行经营目标和风险偏好的业务。

人民银行企业征信系统运行后,也促进了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发展。中国人民银行2006年依托企业征信系统建立的中小企业信用信息系统,为尚未与商业银行发生信贷关系的中小企业建立档案。各商业银行利用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创新了商贷通、展业通、小企业成长伴侣、小企业循环贷款等适合中小企业的信贷产品,到2012年底,全国已累计补充完善中小企业信息235万户,29万户中小企业获得银行贷款,贷款余额5.6亿元,有效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征信信息应用有利于商业银行拓宽了解借款人的信息渠道,准确定位借款人资信状况和风险点,帮助银行做好风险预警,提高信贷资产质量。从我国实际情况看,目前企业和个人信用报告已成为各商业银行贷款决策的重要参考,为商业银行甄别高风险客户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几年,我国信贷规模特别是个人信贷规模迅速扩大,而不良贷款总量未出现明显增加,这与人民银行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的日益完善密不可分。2012年全国商业银行使用人民银行征信系统的应用中,在贷款审批阶段,各银行利用企业征信系统因借款人信用不良记录拒绝授信0.96万笔,金额2318.5亿元;利用个人征信系统因借款人信用不良记录拒绝授信个人贷款申请55.4万笔,金额1010.8亿元,拒绝信用卡申请417.5万笔。

征信信息的应用有利于动态了解借款人的负债状况及还款意愿,加强贷后管理和贷款催收的实施。贷后管理一直是我国商业银行授信管理工作中的一大薄弱环节,商业银行贷后管理跟不上而导致的信用风险很大,这是不良资产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贷后管理要跟踪检查,随时掌握客户生产经营及资信变动情况,人民银行征信系统运行后商业银行可通过查询征信信用报告就能快速及时掌握借款人异地、跨行负债水平,全部考察其综合负债情况及整体还款能力,判断其潜在信用风险,做好早期预警,及时采取措施,防范信用风险。2012年全国性商业银行使用人民银行征信系统的应用中,在贷后风险管理阶段,利用企业征信系统对6160户高风险客户进行了风险预警,金额1896.9亿元,利用个人征信系统对156.7万笔授信业务进行了风险预警,金额565.4亿元。同时征信系统在社会上具有强大的舆论和警示作用,通过对征信信息中不良借款人信息的公示,使其失去信用以及贷款的能力,从而失去在信用经济社会中立足的能力。在实际的处理中,有很多已经违约的客户,在征信系统中存在违约信息,为了重新获得贷款能力,而归还逾期贷款。另外一些已经违约的客户,在征信系统中可以查询到目前的住址、电话等个人信息,也便于商业银行贷后人员进行催收。在贷款催收方面,根据征信信息和银行内部客户行为分析,商业银行可以不断改进催收策略,在更好地保护客户价值的同时使信贷损失最小化。

征信信息的应用有利于新资本协议实施,推动中国银行业实现全面风险管理。在新资本协议的框架下,商业银行越来越注重在微观层次上对具体客户、交易、资产以及流程的风险识别和控制,包括内部评级体系在内的内部评级系统成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基础性平台。这些都对外部数据及数据提供的渠道和机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征信数据具有大样本、客户覆盖全面、系统性等特点,并且具有灵活丰富的维度,包括行业、规模、区域、余额、集中度、业务产品分类、期限、利率、五级分类等等,可被应用于商业银行新资本协议的实施中,作为信用风险模型的重要数据来源,为贷款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例如征信系统征信信息成为商业银行评分卡项目和对公内部评级系统的重要数据来源之一,包括年龄、收入状况、逾期历史、查询记录等个人征信信息被应用于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法的实施中;行业、地区、五级分类等企业征信信息,被应用于对公信用风险初级法的定性分析中。

展望与建议

随着新资本协议在全球推行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国际银行业风险管理迈入了全面风险管理时代,我国银行业风险管理也发生了深刻变革,这就对征信系统利用自身汇集全国银行信贷信用信息和经济主体其他信用信息的优势、向银行提供相关征信信息,提出了新的要求。为应对入世后金融国际化带来的挑战,顺应国际银行业的发展趋势,我国征信信息在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有以下三个方面值得重点规划。

非银行征信信息在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建设到现在,来自商业银行一个最大的要求,也就是需要征信系统扩大信息采集范围,采集更多征信信息。公共信息有助于信贷机构判断潜在借款人信用状况,也提高了企业的违约成本。但大多数的公共信息还不可得,巨大的数据资源还处于“信息沉睡”状态,无法充分发挥其价值。目前,人民银行征信系统采集了公积金、社保信息,在部分省市采集了企业和个人缴纳电信等公用事业费用的信息,欠税信息、环保、民事案件判决和强制执行信息,以及可能会影响企业和个人生产经营和还款能力的行政许可和处罚奖励等公共信息。这部分征信信息采集范围扩展到全国,同时采集公安、法院、工商登记注册信息、税务信息、电信信息、保险信息等信息,将进一步提升银行信贷风险管控能力。

征信信息在银行信贷生命周期的全面应用

征信最核心的还是数据,而征信信息最关键、最基础的应用是提供全面、准确、及时的信用报告。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征信数据具有大样本、客户覆盖全面、系统性等特点,截至2012年12月份,人民银行企业征信系统累计收录企业和其他组织约1858.8万户,其中,收录有贷款卡的企业和其他组织约900.8万户,企业征信系统服务的机构用户累计达到622家;个人征信系统累计收录自然人约8.23亿,其中收录有信贷记录的自然人数约2.89亿,个人征信系统服务的金融机构用户累计630家。征信系统征信数据可应用于从潜在客户筛选、授信风险管理、资产组织风险管理到贷款催收的信贷周期的全流程,理所当然成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理想数据来源。

通过数据的相关性,分析客户群的行为模式,征信系统数据不但能反映借款人层次的信用风险,而且能提供对客户群行为能力的预测;通过对征信数据不同维度的分析,征信系统就能提供跨行业、地区、规模的信贷组织产品;通过对数据的压力测试,征信系统还能提供对经济周期进行提示和预警的产品,为开辟新的业务领域和商业模式提供了新的途径,将微观层次的银行内部信用评级管理与宏观层次的信贷组织管理结合起来,构造一个全景的风险管理体系。

征信信息在制定货币信贷政策和金融监管中应用

人民银行征信系统提供自身独特的海量数据资源,有利于以权威的市场基准发挥连接金融机构与宏观经济政策的桥梁作用,为货币政策判断真实利率水平提供依据,并指导商业银行做好利率定价管理。2011年1月4日,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人民银行网站上刊发了署名文章《关于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若干思考》,周小川表示,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包含了客户信息和进行风险定价的依据,征信系统可以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发挥作用。

后金融危机时代,金融监管从微观审慎向宏观审慎延伸,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从非系统性风险向系统性风险延伸,以及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都对银行业外部数据以及数据提供渠道和机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充分利用央行的征信系统无疑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所在单位无关

征信管理体系篇7

关键字:征信体系;监管;标准化

一、我国征信体系建设现状

目前除了国内中资的征信机构外,国外的一些大型跨国征信机构也逐步进入国内开展业务。此外,由人民银行牵头建立的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和全国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也已相继开通运行,全国不少地方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也从实际工作出发推出了各种类型的征信项目,如工商管理部门推出的重合同守信用项目、税务部门推出的纳税信用等级评估等等。全国人大常委会秘书处和国务院制办公室已经开始考虑信用管理相关法律的立法问题,但信用管理相关法律的立法工作尚未被列入人大的立法规划中。我国已有多个省市开始建立自己的征信工作试点,甚至是地方性的信用体系,并相应出台了相关的地方法规和政府政令。但是,由于我国的国家信用体系尚未建立,没有出台关于要求将政府部门管理的征信数据向社会公开的有关法律法规,公开收集到完整且可靠的征信数据还相当困难,中国境内的征信机构还不能提供具有国际信誉的高质量的企业资信调查报告。

二、信用信息标准化建设的内容

(一)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

信用管理的征信查询、信用评级、信用管理咨询、信用管理软件、网上服务等方面都涉及到国家征信标准问题。我国应建立统一的征信标准,并在统一的征信标准下进行征信活动。从国际经验来看,信用信息标准化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根据国情建立独立的国家标准,另一种全面接受国际标准,并对国际标准作出在本国通行的认定。前者的优点是国家标准符合本国状况,有利于将国家标准对应的征信产品服务本土化,主要缺点是不利于征信产品的海外销售,需要投入研究经费。后者即全面接受国际标准,能迅速与国际接轨,缺点是对本土企业要求过于严格,在征信产业本就不发达的情况下,可能会影响征信业发展。

从目前我国的国情和征信发展的情况来看,在初期阶段应该以本国的国家标准为主,建立适合本国国情的征信标准。在征信标准取得一定的发展之后,通过逐步改善国家征信标准,达到与国际接轨的目的。我国完善的信用体系内容应该包括三层含义,一是法律框架基础,即法律制度;二是市场惩罚和政府约束,主要针对市场参与者;三是道德约束,表现在更高层面上。

(二)标准化的征信数据库

征信数据是调查数据及其数理统计的处理结果,即它是未加工的各种原始信息和稍加处理的比率,是制作征信产品的原材料。标准化的征信数据库包括以下几方面:

征信数据的硬件设施。一个典型完备的征信数据库必须拥有先进的硬件设施,这是建立征信数据库的基础条件,主要包括高级的计算机资料中心,它有大型先进的计算机、自动化磁带取读码机、大型机房、大量应用软件;完善的电力控制机组,以保证充足的、不间断的电力供应;必要的系统工程人员,进行系统管理,以确保系统与网络的正常工作。

信用调查原则。征信数据是为了帮助授信企业判断客户企业的信用程度如何,是否可以与其进行信用交易,以及做多大额度的信用交易能够安全收回货款。在现代信用管理理论中,企业(个人)征信的理论基础是5C原则,它是一般理论,包括品德(character)、能力(capacity)、资本(capital)、抵押(collateral)和情况(condition)。

信用调查报告。报告应该具有标准化板式,能够使本国的征信机构具备较高的技术起点;避免设备和人力的浪费;方便用户解读信用调查报告;使技术监督局和消费者协会对征信产品质量问题的执法有据可依等。采用国家标准板式制作的信用调查报告,可以使报告内容达到最低质量要求。使得信用调查报告的生产者不至于遗漏重要的信息,保证报告的信息量,同时也保护了消费者的利益。国家标准的报告板式是在参考了各种流行板式的中外报告的基础上制定的,因此容易与国际大型征信公司的产品兼容。

三、征信标准化和征信产品多样化的关系

征信标准化作为征信体系建设的基础工作之一,在业务上涉及到从征信数

据的采集、传输、交换、处理和使用以及行业运作的管理规范等领域:在技术上涉及到数据格式、网络通信、数据库、系统安全、应用软件和硬件及相关技术领域。在征信标准下,所有行业和单位都必须使用一个标准、统一、开放的计算机数据输入格式。这一数据格式为征信行业内的所有机构所接受。必须指出的是,尽管征信的标准化建设有可能会导致各大基础数据库内容基本一致,但并不会影响征信市场产品及业务的多样性和征信的市场化运营。因为数据的标准建设只是提供了一个最原始的数据格式和信息交换方式。但各个征信机构会在原始数据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和数据变换,因此数据转换和加工技术就成为各征信机构的技术机密。就是说在相同原始数据的情况下,各个征信机构拥有自己的“黑匣子”,进行完整的数据处理和加工并由此产生描述行为和信用状况的一些数据变量,从而最终可以产生供商业运作和其他小型征信公司进行增值加工的征信特征变量。从整个意义上说,尽管各征信机构有可能通过相同的格式采集到基本一致的数据,但各自保存和加工处理方法是不同的。

总之,信用征信体系的标准化建设有利于不同数据库和征信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流,有利于规范征信市场秩序以及征信业的监管。但必须注意的是,标准化建设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信用征信的市场竞争和为消费者提供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而不是相反。因此,标准化建设的重点在于信息的范围和格式,以及数据交换的硬、软件标准,而对于征信数据的转换和加工则应该鼓励各征信机构发挥技术特长,开发具有特色的征信产品,促进征信市场的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曙光.中国征信体系框架与发展模式[M].科学出版社,2006.

[2]杨晖.我国征信系统的发展与研究[J].金融教学与研究,2010(01):22-27.

[3]蔡小娟.我国征信体系的现状及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07.

征信管理体系篇8

关键词:个人信用征信 隐私权 立法保护

一、个人信用征信和隐私权保护基础理论

(一)个人信用征信的含义

个人信用征信,是指依法设立的个人信用征信机构对个人的信用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并根据用户要求提供个人信用信息查询和评估服务的活动。

个人信用征信体系包含四方面的主体:()个人信息主体:()提供信用信息者;()依法设立的信用征信机构:()个人信用信息的使用者。在这四方面主体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信用征信机构,方面它从信息提供者处收集个人信用信息,另一方面将整理加工后的个人信用信息以消费者报告的形式出售给信息使用者。

(二)个人信用征信与隐私权保护的冲突

在个人信用征信的整个过程中,第一步是通过不同的方式,提供者收集到关于相对人的各种信息,并且根据约定或法定的方式提供给合法的信用征信机构:第二步就是个人信用征信机构通过特定的方式对信息进行整合、分类、加工以及筛选,按照信息提供者的要求提供相关的信用评估报告。这上述的过程中,存在着两方面的利益,一个就是个人对其自身信息享有的隐私权、安全权等,一个就是提供者、征信机构以及社会对个人信用的期待的要求,这两方面在实践中难免会引起冲突。

个人信用征信与隐私权的冲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个人信息保密权与信息提供者向征信机构提供,征信机构出售个人信用报告之间的冲突;个人信息支配权与信息提供者、征信机构对个人信用信息的支配;个人信息知情权与征信机构对信息的内部管理;个人信息更正权与征信机构对信息的采集、加工权;个人信息安全权与征信机构对信息的存储与传播。

(三)在个人信用征信过程中保护公民隐私权的重要意义

在个人信用体系立法中加强对隐私权的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现代市场经济一定程度上是信用经济,对市场主体征信并将其信息公开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此过程中,避免信息提供者、征信机构和用户利用便利条件侵犯消费者隐私,成为个人信用征信法律制度建设中无法回避的首要问题。但是我们面临的现状是:我国目前在个人信用征信领域对于隐私权保护的立法还很不完善,个人信用系统存在很大风险。从根本上讲,征信立法的基本目的是为了保证信用信息披露公开、透明的同时最大程度地保护消费者个人隐私权不受侵犯。因此,在个人信用体系建设立法中必须注重对隐私权的法律保护。

二、我国个人信用征信隐私权保护的现状及缺陷

(一)个人信用征信隐私权保护的现状

我国现行法律尚未明确规定隐私权概念,作为国家根本法的宪法和基本法的民法未将隐私权规定为独立人格权加以保护,我国刑法中也没有设立侵害隐私权罪的罪名,只是在某些法律条文中包含了保护隐私权的精神,这就很难形成一个健全的隐私权法律保护体系,这使得个人信用征信中隐私权保护成了无源之水。在个人信用征信方面,只有一些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做了规定。法律上对个人信用征信隐私权的保护是不全面的。在个人信用活动中,隐私权保护也存在许多问题:尽管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已经实现了全国联网,但只向联网的金融机构提供查询服务,还不能向社会其他部门开放。

(二)个人信用征信隐私权保护的缺陷

.征信立法建设严重滞后

目前我国尚没有一部全国性的规范信用信息的法律,除《国家保密法》没有法律明确界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哪些征信数据不可以向公众开放,哪些数据可以公开以及公开的程序、对象等。由于缺乏相关的法律规定,在现实生活中很容易发生信用信息泄露和滥用的情形,侵犯信用主体的隐私权。目前我国个人信用制度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法规是《上海市个人信用联合征信试点办法》和《深圳市个人信用征信及评级管理办法》,一方面立法层次低;另一方面法规只简易的规定了隐私权保护的原则和大体框架,没有专门的隐私权保护条款,不具有可操作性。此外,现行法规只注重权利被侵犯后的救济问题,却很少关注事先预防,这使得公民的个人隐私权无法得到全面的保护。

.征信管理机构运作不规范,管理混乱

目前有关个人征信的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侧重于对征信机构的管理,对于信用信息提供者、信用信息使用者则规制较少,管理的厚此薄彼为不法利

   

用信用信息造成漏洞。同时全国征信管理机构的管理权限并不明确,使征信机构管理混乱。人民银行、商务部、工商总局、财政部、海关总署、各地方政府均有对征信方面的管理权,也有相应的管理机构和管理系统。但对征信机构经营管理的规定几乎没有,各征信系统和征信服务机构各行其是。

.欠缺对不良信用信息的科学界定

对不良信用信息的科学合理界定是保护信用主体个人信用隐私的前提和基础。我国现行个人信用征信相关法规、部门规章都对不良信用信息规定了强制公开的期限,但是对什么是不良的信用信息却没有做出界定。以《深圳市个人信用征信及评级管理办法》和《江苏省个人信用征信管理暂行办法》为例,其条文中都没有明确“不良信用信息”定义。《上海市个人信用征信管理试行办法》规定了不良信用信息的概念,表述为:不良信用信息是指恶意拖欠数额较大款项的信息,具体拖欠数额,由市征信办会同有关部门确定并予公布。很显然这个定义是简单而粗放的,并没有对不良信用信息做出科学界定。

三、加强我国个人信用征信体系中对隐私权保护的立法建议

(一)加快立法填补法律空白,完善信用隐私保护法律体系

个人信用征信体系的建设首先是相关制度的建设。在个人信用征信体系视野下保护公民信息隐私权,尤其需要填补法律空白形成体系。

首先,在民事基本法律中明确隐私权作为独立人格权的地位。在将来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将隐私权作为一项独立的人格权加以规定,同时还要对信用权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以配合个人征信法律体系中隐私权法律保护的完善:其次,尽快出台对个人信息权利予以保护的专门法律,即《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明确规定个人信用信息的范围和征信机构不得采集的个人信息范围。再次,针对个人信用征信行业专门立法。最后,制定《政府信息公开法》,对散布于银行、税务、工商等机构数据的公开制定统一的法律,确保征信机构合法、快速获得相关数据。

(二)明确个人征信制度申隐私权的具体保护措施

.明确征信信息的范围。法律应明确界定征信机构获取个人信用信息的范围,与信用相关的个人信息应当只限于三类:()表明被征信主体信用能力的个人身份信息:()表明被征信主体履约意愿的信用记录和公共事业缴费记录:()影响被征信主体信用评价的处罚记录。另外还应对非征信信息做出禁止性列举。对影响个人信用状况的违法犯罪记录,应设立专门条款对有关机关存储、使用、透露这些信息做出实体和程序上的限制,防止有关机关滥用权力侵犯个人隐私权。

.严格规范个人信用信息征集程序。个人信用服务部门是以赢利为目的的机构,在法律规范下,通过向合法用户提供个人信用调查报告以获取利润。如果对个人信用信息征集程序规范不严,征信机构在利益趋势下很容易侵犯信用主体的隐私权。因此在个人信用信息的征集中,要严格依法规范征信程序,征信方法要公正、合法,对法定例外的信息进行征集时须经信息主体本人同意,以保护信息主体的隐私权不被非法侵害。

.依法规范个人信用信息的使用。一方面依法限制个人信用信息的使用目的:另一方面,规范征信机构提供个人信用记录的条件,除法律规定的强制性提供信息外,征信机构提供个人信用信息时应事先征得被征信者的同意。除此之外,还应保证当事人对本人个人信用记录的知情权。

.明确个人信息主体的权利和征信相关机构的义务。明确个人信息主体的个人信息保密权、个人信息利用权、个人信息更正权、个人信息权益救济权等基本权利。同时必须明确征信机构的义务,例如安全保密义务、保证个人信息准确、及时、完整的义务及保证信息主体有知情权和异议权的义务等。

.完善隐私权的保障救济机制。完善的个人征信体系,应建立对消费者隐私权的多重保障救济机制。首先是要建立内部的行业协会,通过行业协会进行内部的监督,制定相关的自律制度、进行必要的行业检查,做到尊重和保护公民隐私权的目的:其次通过立法的形式建立针对性的官方信用征信机构监管部门,利用国家的权力对相关的市场进行监督,并JJu强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再次赋予相关公民的法律上的救济权利,可是使消费者能够通过法律的形式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最后就是坚持违法必究的原则,对构成犯罪的要对其追究刑事责任。

(三)加强征信监管

在法律不健全的背景下,我国的征信监管制度存在诸多缺陷,没有统一的征信监管机构,监管的具体环节程序混乱、监管粗放,无法对信息主体隐私权进行预防性保护。因而完善我国征信监管制度势在必行:第一,可以提高征信监管机构的市场准入门槛以规范征信机构的设立,监督基础设施是否完备、人员配置是否规范、执业目的是否合理等,通过限制征信机构的硬性条件来强化对隐私权的保护。第二,征信监管机构通过对征信

上一篇:综合能源管理制度范文 下一篇:保护生态系统多样性的措施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