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信业务管理范文

时间:2023-08-29 11:11:08

征信业务管理

征信业务管理范文第1篇

1.公司治理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全面风险管理制度逐步建立,但还需不断完善。

商业银行初步建成现代公司治理架构,建立起了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之间各司其职、有效制衡、协调运作的公司治理结构。

经济资本(EC)、经济增加值(EVA)和风险调整后的资本回报(RAROC)等先进理念开始得到重视。大型银行广泛深入应用这些风险计量工具,科学化、精细化管理风险和收益,逐步改变粗放式追求规模效益的传统思维,全面风险管理制度逐步建立,流程银行机制建设不断推进。

2.风险内控建设得到加强以满足监管要求。遵循“准确分类—提足拨备—做实利润—资本充足”的持续监管要求,商业银行坚守风险底线不断完善制度,强化风险管理。

(1)针对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并表监管和贷款管理等一系列监管措施,不断完善制度,加强基础管理。

(2)适应不断丰富的监管标准。银监会近年来不断调整监管工具,量化风险监管指标,探索建立涵盖主要风险领域的腕骨监管指标体系(CARPALS),提升风险评价的针对性、动态性和前瞻性;强化资本监管,调整最低资本监管标准;强化拨备监管,建立动态拨备制度,“以丰补歉”;强化流动性监管,引入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融资比率等先进的监管指标。面对不断提升的监管要求,商业银行加强风险管控新工具的研究开发,加快推进新资本协议实施,满足新监管标准要求。

(3)重点领域风险得到一定程度控制。在平台贷款方面,商业银行严格按照“逐包打开、逐笔核对、重新评估、整改保全”的方针,通过分解数据、四方对账、分析定性、汇总报表、统一会谈、补正检查六个步骤进行分类处置,强化风险缓释。在房地产信贷领域,大型银行带头实施房地产开发商“名单制”管理,严控房地产系统风险。

3.数据文化初步萌芽,信息管理能力取得快速进步。

近年来,大型商业银行不断推进数据管控、数据治理工作,制定中长期信息技术规划,数据标准、数据质量等问题得到银行内部高层和全员的重视。计算机系统按照规划合理进行建设,业务流程中数据得到共享,减少了重复和差错,为监管合规和管理层决策提供了较好的数据基础,征信、监管等信息应用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截至2010年末,五家大型银行的平均资产回报率(ROA)1.2%,平均资本利润率(ROE)20.4%,基本达到了国际先进银行的水平;平均资本充足率从2003年末的2.11%提升为2010年末的12.1%;平均不良贷款率从2003年末的16.84%下降为2010年末的1.30%;平均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从2004年末的25.28%提升至2010年末的207.6%。

二、征信系统在公司业务信用风险管理关键环节的应用

商业银行的授信业务过程包括制定授信政策及开展具体授信业务两大方面。授信政策的制定主要依据为监管要求、发展战略、业务规划和风险偏好,在开展具体授信业务时则较为广泛和深入地运用到征信系统。

授信审批是对前台经营部门根据客户需求拟定的授信方案的风险收益状况进行分析判断并按照相应权限做出决策的过程。

1.授信审批流程

具体来说,授信审批主要包括授信申报方案、合规性审查、审批组织和审批、审批指引等环节。各级行信贷审批部门按照各自授权对权限内的项目进行审批,超过权限的报有权行履行审批程序。

2.信用风险管理的关键环节

授信审批是对前台经营部门根据客户需求拟定的授信方案的风险收益状况进行分析判断并按照相应权限做出决策的过程,主要包括授信方案申报、授信方案审查、授信审批组织和审批等几个环节。由于授信方案申报主要是信贷经营部门根据现场考察以及与客户的沟通收集的多方面信息的汇总,而授信审批组织和授信审批则是按照既定规则与全行风险偏好、根据各种信息与自身经验对授信方案的风险判断。所以授信审批阶段信用风险管理的关键环节就是对授信方案的审查,为后续审批决策奠定基础。

3.征信系统的应用分析

授信申报方案是授信审批的原始材料和全部主要信息来源,申报材料质量决定了授信审批质量。信用报告提供的客户相关信息是方案的重要数据来源,在这个环节征信系统提供的信息就是商业银行撰写信用报告提供了重要支持。

授信审批以风险政策、行业限额为依据,经济资本计量是基础,考虑客户信用状况和押品缓释。商业银行能够通过征信报告,重点关注银行与客户的业务交易记录,尤其是贷款交易记录信息,从中收集一些反映客户偿债能力的深层次信息,比如经济、社会、就业、道德、财务状况和资产等多方面的信息。可以获取客户在经营业务中,常用到的银行结算方式,以此来调整客户授信方案,满足客户经营需要,达到互惠互利。但目前商业银行与政府有关部门、企事业单位等经济组织之间存在各自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信息开放程度也不尽一致,导致信息的共享利用率较低,信用报告不能全面覆盖相关信息,造成商业银行在应用信用报告时存在误区。

根据授信审批的关键风险环节,征信系统还有极大的拓展空间。例如可以提供客户或项目的行政许可信息、项目规划信息、项目投资概算与资本金信息等。

征信业务管理范文第2篇

征信机构是指依法设立、主要经营征信业务的机构。在性质上,征信机构是以营利为目的,经营征信业务的公司制企业。主要经营征信业务是指征信机构以经营征信业务为主业,但也可以经营或兼营其他非征信类业务,是否主要经营征信业务,可以从营业范围、业务总量和各部分业务的比例、营业收入、各业务从业人员的比例以及社会公众的认知等方面综合判断。《办法》中规定,设立个人征信机构应当经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批准,申请被批准的,领取个人征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个人征信机构凭个人征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向公司登记机关办理登记、领取营业执照,并在登记机关准予登记之日起20日内向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提交营业执照复印件,即“先证后照”制;企业征信机构应当先在公司登记机关办理登记,自登记机关准予登记之日起30日内向所在地中国人民银行省会(首府)城市中心支行以上分支机构办理备案,即“先照后证”。

根据《条例》和《办法》要求,征信机构应依法设立,即征信机构的设立必须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为了更好地保护个人信息权益和发展征信业,条例对于经营不同性质征信业务的征信机构采取了不同监管模式。在不同的监管模式下,征信机构设立和适用的法律依据也不相同。个人征信机构和企业征信机构设立的基础条件同为《公司法》规定的公司成立条件,个人征信机构设立的业务条件需符合《条例》第六条规定,并有健全的组织机构,完善的业务操作、信息安全管理、合规性管理等内控制度,个人信用信息系统符合国家信息安全保护等级二级或二级以上标准。个人征信机构拟合并或者分立,拟变更资本、主要股东,变更机构名称、营业场所、法定代表人应当向中国人民银行提出申请。《办法》对个人征信机构退出征信市场也进行了规范,个人征信机构拟终止征信业务的,应当提前向人民银行报告退出方案,按照规定处理信息数据库,终止后还要在指定的媒体上予以公告;企业征信机构备案事项发生变更应当自变更之日起30日内向备案机构办理变更备案,企业征信机构因解散或者被依法宣告破产等原因拟终止征信业务的,应当在终止前60日向中国人民银行报告退出方案,并依照《征信业管理条例》第十二条第一款规定处理信息数据库。

信息安全不仅仅是技术问题,实现信息安全不仅需要采用技术措施,还需要借助技术以外的其他手段,如规范安全标准和进行信息安全管理。《办法》中要求,个人征信机构和企业征信机构都要由具有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测评资质的机构出具测评报告;同时要求二级每两年测评一次,比公安部规定要高;三级的测评周期要求与公安部要求一致。

征信机构的高级管理人员是指征信机构的经理、副经理、财务负责人等,目前,我国征信机构发展时间较短,管理水平和业务能力参差不齐,因此明确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的要求,有利于促进提升行业经营和管理水平。目前,世界上对征信机构实行审批管理的国家基本都对高级管理人员做出了具体的要求。如英国的《消费信用法》、印度的《信用信息公司法》。《办法》中规定,个人征信机构高级任职人员应当通过中国人民银行的任职资格核准,在任职前取得任职资格,正直诚实、品行良好,学历要求具备大专以上、工作经历要求从事征信工作3年以上或从事金融、法律、会计、经济工作5年以上,具有履行职责所需的管理能力,熟悉与征信业务相关的法律法规和专业知识;企业征信机构的高级任职人员,对其任职资格并无特别要求,但要在任职后向中国人民银行省会(首府)城市中心支行以上分支机构备案。

征信业务管理范文第3篇

我国征信业从无到有,逐步发展,作用日益显现,征信市场初具规模。但与信用经济发展和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征信经营活动缺乏统一遵循的制度规范和监管依据,难以获取市场主体信用信息的现象与不当采集和滥用公民、法人信息,侵犯其合法权益的现象并存,影响征信业的健康发展。

今年3月15日正式实施的《征信业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适用于在我国境内从事个人或企业信用信息的采集、整理、保存、加工,并向信息使用者提供的征信业务及相关活动。规范的对象主要是征信机构的业务活动及对征信机构的监督管理。《条例》从市场准入到征信业务规则,将个人信息的保护和企业信息的公开作为两个基本思想,把个人征信和企业征信的管理明确区别开来。

个人和企业征信机构准入门槛不同

《条例》对从事个人征信业务的征信机构和从事企业征信业务的征信机构规定了不同的设立条件。从事个人征信业务的征信机构准入门槛颇高,实行审批制;从事企业征信业务的征信机构管理相对宽松,实行备案制度。

考虑到个人信用信息的高度敏感性,为既适应信用经济发展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对了解个人信用信息的合理需求,又切实加强对个人信息的保护,防止侵犯个人隐私,《条例》对设立从事个人征信业务的征信机构的管理相对严格,除符合公司法规定的条件外,还需具备主要股东信誉良好,最近3年无重大违法违规记录,注册资本不少于5000万元,有符合规定的保障信息安全的设施、设备和制度、措施,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取得任职资格等条件,并经国务院征信业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取得个人征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后方可办理登记。

《条例》对设立从事企业征信业务的征信机构的管理相对宽松。只需依照公司设立登记的法律法规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登记,自登记之日起30日内向所在地的国务院征信业监督管理部门的派出机构备案即可,不需另行审批。

个人和企业征信业务规则标准有异

《条例》对个人和企业征信业务规则的制定,特别是在保护信用信息主体权益方面,表现出对个人主体权益严格保护和对企业信用信息鼓励公开的不同态度。

为在征信业务活动中切实保护个人信息安全,《条例》严格规范了个人征信业务规则,并且明确规定禁止和限制征信机构采集的个人信息。除依法公开的个人信息外,采集个人信息应当经信息主体本人同意;向征信机构提供个人不良信息的,应当事先告知信息主体本人;征信机构对个人不良信息的保存期限不得超过5年,超过的应予删除;除法律另有规定外,他人向征信机构查询个人信息的,应当取得信息主体本人的书面同意并约定用途,征信机构不得违反规定提供个人信息。禁止采集个人的、基因、指纹、血型、疾病和病史信息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禁止采集的其他个人信息;征信机构不得采集个人的收入、存款、有价证券、不动产的信息和纳税数额信息,但征信机构明确告知信息主体提供该信息可能产生的不利后果,并取得其书面同意采集的除外。

为鼓励企业信用信息公开透明,给企业征信业务的发展提供较为宽松的制度环境。《条例》规定征信机构可以通过信息主体、企业交易对方、行业协会提供信息,政府有关部门依法已公开的信息,人民法院依法公布的判决、裁定等多个渠道采集企业信用信息,采集和对外提供时都不需要取得企业的同意;企业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与其履行职务相关的信息,视为企业信息,采集和使用时也不需要取得信息主体的同意。征信机构不得采集法律、行政法规禁止采集的企业信息,不得侵犯企业的商业秘密。

征信业务管理范文第4篇

征信业是市场经济中提供信用信息服务的行业。征信机构作为提供信用信息服务的企业,按一定规则合法采集企业、个人的信用信息,加工整理形成企业、个人的信用报告等征信产品,有偿提供给经济活动中的贷款方、赊销方、招标方、出租方、保险方等有合法需求的信息使用者,为其了解交易对方的信用状况提供便利。征信服务既可为防范信用风险,保障交易安全创造条件,又可使具有良好信用记录的企业和个人得以较低的交易成本获得较多的交易机会,而缺乏良好信用记录的企业或个人则相反,从而促进形成“诚信受益,失信惩戒”的社会环境。征信业在促进信用经济发展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我国征信业从无到有,逐步发展,作用日益显现,征信市场初具规模。但与信用经济发展和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征信经营活动还缺乏统一遵循的制度规范和监管依据,难以获取市场主体信用信息的现象与不当采集和滥用公民、法人信息,侵犯其合法权益的现象并存,影响征信业的健康发展。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征信业发展,对征信法制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为规范征信活动,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引导、促进征信业健康发展,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有必要出台《征信业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

《条例》的出台,解决了征信业发展中无法可依的问题。有利于加强对征信市场的管理,规范征信机构、信息提供者和信息使用者的行为,保护信息主体权益;有利于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二、《条例》经历了怎样的起草过程?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征信法制建设。人民银行自2003年履行征信管理职责以来,一直积极推动征信法规建设,会同相关部门通过实地调研、召开座谈会等方式,认真听取了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征信机构、金融机构、专家和消费者协会等对征信立法的意见和建议,研究借鉴国外征信立法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条例》的草拟工作。2009年10月和2011年7月,国务院法制办先后两次向社会公众公开征求意见。此后,国务院法制办会同人民银行认真吸收地方政府、相关部委和机构、社会公众的反馈意见,再次对《条例》进行了修改,形成了《条例(草案)》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

三、《条例》包含哪些主要内容?

一是《条例》适用范围,包括《条例》适用的业务领域、业务类型等。二是征信监管体制,包括中国人民银行及其派出机构的监管职责,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政府的相应职责。三是征信机构,包括征信机构的定义、类别、设立条件、审批程序等,以及对外商投资设立的征信机构、境外征信机构在境内经营征信业务的专门规定。四是征信业务规则,包括个人征信业务规则、企业征信业务规则,以及加强征信信息管理的相关规定、技术措施等。五是征信信息主体权益,包括信息主体对自身信用报告的知情权、异议申诉权等。六是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包括数据库信用信息的采集、报送、查询、使用等相关规定。七是监督管理,包括国务院征信业监督管理部门及其派出机构的监督管理职责、监督检查措施、相关工作人员的保密要求等。八是法律责任,包括违规从事征信经营活动、采集禁止采集的个人信息或未经本人同意采集个人信息、对外提供或者出售信息等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

四、《条例》适用于什么范围?

《条例》适用于在我国境内从事个人或企业信用信息的采集、整理、保存、加工,并向信息使用者提供的征信业务及相关活动。规范的对象主要是征信机构的业务活动及对征信机构的监督管理。

国家机关以及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的规定,为履行职责而进行的企业和个人信息的采集、整理、保存、加工和公布,如税务机关依照《税收征收管理法》公布纳税人的欠税信息,有关政府部门依法公布对违法行为人给予行政处罚的信息,人民法院依照《民事诉讼法》公布被执行人不执行生效法律文书的信息等,不适用《条例》。

五、设立征信机构需要审批吗?

《条例》对从事个人征信业务的征信机构和从事企业征信业务的征信机构规定了不同的设立条件。

考虑到个人信用信息的高度敏感性,为既适应信用经济发展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对了解个人信用信息的合理需求,又切实加强对个人信息的保护,防止侵犯个人隐私,《条例》对设立从事个人征信业务的征信机构的管理相对严格,除符合公司法规定的条件外,还需具备主要股东信誉良好,最近3年无重大违法违规记录,注册资本不少于5000万元,有符合规定的保障信息安全的设施、设备和制度、措施,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取得任职资格等条件,并经国务院征信业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取得个人征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后方可办理登记。

《条例》对设立从事企业征信业务的征信机构的管理相对宽松。只需依照公司设立登记的法律法规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登记,自登记之日起30日内向所在地的国务院征信业监督管理部门的派出机构备案即可,不需另行审批。

征信机构设立后,国务院征信业监督管理部门将定期向社会公告征信机构的名单。

六、《条例》对保护个人信用信息主体的权益作了哪些规定?

为在征信业务活动中切实保护个人信息安全,《条例》主要作了以下规定:

一是严格规范个人征信业务规则,包括:除依法公开的个人信息外,采集个人信息应当经信息主体本人同意,未经同意不得采集;向征信机构提供个人不良信息的,应当事先告知信息主体本人;征信机构对个人不良信息的保存期限不得超过5年,超过的应予删除;除法律另有规定外,他人向征信机构查询个人信息的,应当取得信息主体本人的书面同意并约定用途,征信机构不得违反规定提供个人信息。

二是明确规定禁止和限制征信机构采集的个人信息,包括:禁止采集个人的、基因、指纹、血型、疾病和病史信息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禁止采集的其他个人信息;征信机构不得采集个人的收入、存款、有价证券、不动产的信息和纳税数额信息,但征信机构明确告知信息主体提供该信息可能产生的不利后果,并取得其书面同意采集的除外。

三是明确规定个人对本人信息享有查询、异议和投诉等权利,包括:个人可以每年免费两次向征信机构查询自己的信用报告;个人认为信息错误、遗漏的,可以向征信机构或信息提供者提出异议,异议受理部门应当在规定时限内处理;个人认为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可以向征信业监督管理部门投诉,征信业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及时核查处理并限期答复。个人对违反《条例》规定,侵犯自己合法权利的行为,还可以依法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讼。

四是严格法律责任,对征信机构或信息提供者、信息使用者违反《条例》规定,侵犯个人权益的,由监管部门依照《条例》的规定给予行政处罚;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征信业务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村镇银行 人民银行征信系统 接入

近年来村镇银行以其机制灵活和独具特色的经营方式快速发展,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中做出了积极贡献。随着村镇银行自身信贷业务的不断发展,强烈要求接入征信系统的。这是因为征信系统可以帮助它们全面掌握借款人异地、跨行总体负债水平,全面考察其综合负债情况及或有负债,准确评估其整体还款能力,客观评价其还款意愿,深入判断潜在的风险,有效地评估借款人的信用状况,提高信贷审批效率,降低信贷成本,又能有效甄别防范信贷欺诈。然而,由于村镇银行受众多因素影响,全国已接入征信系统的村镇银行非常少,如浙江已成立的48家村镇银行至今只有两家接入。

一、基本情况

村镇银行为防范控制信贷风险均采用间接查询(即通过当地人民银行或其发起行查询)的方式满足对借款人征信业务的需求,这种方式不仅不方便、耗时长,降低风险控制效率,还提高风险控制成本,无法享受征信系统更完善的服务和信息产品。更为重要的是,随着各地区村镇银行数量以及分支行机构的增多,其信贷业务在征信系统外循环,降低了入库率,影响入库数据完整性,逐步破坏人民银行征信系统信用信息的公信力和滋生企业逃避监管的潜在意识,不利于社会征信体系健康发展,对推动社会征信体系建设的健康发展设置了障碍。

二、存在困难及原因分析

既然征信系统能给村镇银行带来业务发展的巨大支持,畅通“三农”和中小企业的金融需求,体现征信系统服务金融活动的宗旨,村镇银行接入意愿又强烈,为什么现实中完成接入征信系统的村镇银行却凤毛麟角。

(一)村镇银行自身困难

1.业务系统电子化程度低,品种单一

因其成立时间短、机构小,业务种类单一,客户多为个人或个体工商户,业务范围也仅局限所在县域,大部分村镇银行的信贷综合电子系统未建立,同时村镇银行的主发起行未重视电子化建设工作,缺乏接入征信系统的基础性要素。

2.人员综合业务素质及内部管理等条件不完善

业务人员对征信系统业务不熟悉,对接入征信系统要求和系统报送信息数据规定更不掌握;无科技人员或只有兼职科技人员,系统开发或维护的技术能力明显不足;内控等制度均在建设完善中。

(二)征信系统自身不足

1.小机构与“高级别”的错位

在征信系统开发初期,我国金融体系尚未出现村镇银行等小法人机构,系统需求也就未考虑,目前征信系统中村镇银行直接作为顶级机构,其管理与工行等大型商业银行并列。但事实上村镇银行规模小、数量多且增长快,采取逐个申请接入的方式,不但效率低下,而且随着村镇银行与日俱增、遍地开花,征信中心的直接管理成本也越来越大。

2.进入征信系统门槛相对较高

由于至今未有针对村镇银行接入系统的专门办法,作为顶级机构接入,没有得到“特殊照顾”,显得各项加入条件要求高,反映在报送信息的各项技术指标和制度规定高出目前村镇银行所能承受的范围,反映接入建设周期长、成本高。

(三)基层人民银行管理模式问题

业务监督与系统管理模式不配套。村镇银行作为地方小法人金融机构,机构一般设置在县域,业务监督由县级人民银行管辖,征信系统的运行管理应由征信中心分支机构负责。而在实际工作中,征信中心其网点只设置到省级,地市级及县级均未设立机构,针对雨后春笋般成长的小机构,征信中心显然精力不够,而基层央行至今未明确其在组织运行征信系统方面的职能,由此造成人员业务、技术及信息等制约,推进系统建设力度大打折扣。

三、政策建议

(一)完善征信系统设置

建议在征信系统中设置以省级或地市级行政区划为单位的村镇银行“虚拟总部”,改变目前全部村镇银行逐一与征信中心采取“总对总”接入的模式,鼓励有条件、有意愿的地区将辖内村镇银行打包接入,各村镇银行作为“虚拟总部”的虚拟分支机构,“虚拟总部”设置在相应级别人民银行,统一报送数据和管理;或是将村镇银行作为已接入系统的发起行或其他商业银行的特殊分支机构,开通专门的用户,明确职责,由基层人民银行协助征信中心管理。这样可以减轻人民银行征信中心管理负担,提高小机构纳入征信系统效率,并加强系统使用的监管。

(二)加快村镇银行自身建设

加快其自身信贷系统建设步伐。对未建立信贷系统的村镇银行,要通过借助主发起行的科技力量尽快建成业务种类齐全、满足征信系统数据需求的综合信贷系统。同时提高科技及业务人员业务水平,系统接入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程,离不开大量高素质人员,各机构需加大专业科技人员的配置和培养,打造一支高水准的征信系统配套团队,为与征信系统的对接及日常系统使用提供保障。

(三)提升基层人民银行的主动性

征信业务管理范文第6篇

【关键词】准金融机构;接入征信系统;研究

准金融机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小微企业短期融资难和农村地区经营资金不足的问题,是对现有金融机构的有益补充。积极推动准金融机构自愿、有序接入征信系统一直是人民银行征信工作的重要内容。2013年3月15日开始实施的《征信业管理条例》中规定了“从事信贷业务的机构应当按照规定向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提供信贷信息”,从法律上明确了准金融机构接入征信系统的责任和义务。

一、准金融机构接入征信系统的必要性

(一)现实需求。截至2013年底,彭阳县共有二家小额贷款公司、一家融资性担保公司和三十一家投资公司,准金融机构为推动经济发展、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等做出了贡献。近年来准金融机构业务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尽快接入征信系统,及时了解客户信用状况,防范信贷风险和融资担保风险。

(二)重要意义。一是有利于完善征信体系建设。准金融机构加入征信系统,提供收集的客户信用信息,填补了央行征信系统对众多中小企业和个人的征信资料空白,有利于完善国家征信体系建设。二是有利于激发准金融机构发放贷款和提供担保贷款的积极性,有效防范业务风险。准金融机构接入征信系统后,能享受与金融机构同样的征信服务,这将激发准金融机构发放信用贷款和提供担保的积极性,有效防范信贷风险。三是有利于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准金融机构接入前必须去基层央行申请查询,或者支付一定费用让商业银行代为查询,颇费周折,成本较高。接入征信系统后,有利于实现准金融机构与银行之间的双重资源共享,扩大征信覆盖范围,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四是有利于加强对准金融机构的外部监管。将准金融机构加入征信系统有利于监管机构掌握小额贷款公司发放贷款的质量、贷款投放的方向;全面监督融资性担保公司的业务运营,规范融资性担保行为。

二、准金融机构接入征信系统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控制不完善,信息化程度较低,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准金融机构目前还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内部控制尚不健全。准金融机构中的多数公司没有统一的信贷管理系统,无法实现信贷数据采集。同时,准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素质偏低,普遍缺乏必要的金融理论、业务知识和从事金融业务的经验,信贷台账录入不规范,信息数据项填写不完整,上传征信系统的数据质量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二)征信系统网络和人民银行内联网存在接入限制。一是人民银行征信系统本身网络布局有接点限制,不可随意、无限制地接入。征信系统的网络接入点在各个省会人民银行,二是两类机构在接入征信系统时,需先通过网间互联平台接入人民银行内联网,再接入征信系统。但在实际工作中,基于网络管理的安全性和方便性考虑,基层人民银行原则上不受理准金融机构单独接入人民银行网间互联平台。当前征信系统的接口规范是针对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地方性金融机构而设计的数据采集标准,并不适用于小额贷款公司和担保公司,准金融机构的业务形式灵活,需另外设计符合其业务的接口规范。

(三)接入费用较高,挫伤积极性。目前,从彭阳县两类机构运行看,业务发展还处在初期发展阶段,且业务量偏小。接入征信系统的接口费用偏高。较高的接入、维护和网络使用费用,对两类机构而言负担相对比较重。从调查结果看,彭阳县准金融机构11家都愿意接入征信系统,但90%的机构表示仅能承受最高0.5万元的接入费用。

(四)外部监管责任不清。根据《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和《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省级政府负责对准金融机构的监督管理。但实际上,地方人民政府金融办监管重点主要放在行政审批上,缺乏其他有效的监管措施,在公司运营过程中几乎起不到监督管理作用。

三、准金融机构接入征信系统的对策建议

(一)积极引导准金融机构完善内部管理,提高信息化水平。人民银行要引导准金融机构按照“先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做好数据报送,再开通查询用户”的征信系统接入原则,有针对性地指导准金融机构逐步建立和完善与使用征信系统产品相关的内控管理制度和信息管理系统,从软、硬件等方面做好接入准备。地方金融办对准金融机构要加强政策、法律、道德、理论、金融业务知识和金融案例的教育培训,定期组织从业人员学习征信知识,提升业务人员操作能力和风险意识。

(二)降低接入费用,灵活选择接入方式,提高征信服务质量。

提供适应准金融机构的低成本数据报送和查询渠道。建议征信中心开发简易的信贷系统,或者开发非接口软件,以免费或收取成本费的方式下发给所有想接入征信系统的准金融机构。

(三)加强监管,加大接入系统推广力度。要以准金融机构接入征信系统为契机,建立市级准金融机构监管平台。政府金融办加强接入征信系统的组织领导,解决接入中的各种问题,推动准金融机构尽快接入系统,增强准金融机构工作人员对征信系统的理性认识,熟悉数据报送程序,确保接入后征信业务及相关活动顺利开展。同时,基层人民银行征信部门应研究制订专门的准金融机构接入征信系统准入制度,杜绝利用接入征信系统后从事其他盈利性活动。

(四)改进服务意识提高工作效率。为防范金融风险,扩大信用数据入库面,对一些条件不够、业务量较少的机构可选择通过当地主管部门向当地人民银行直接向上一级征信中心报数,接受人民银行管理。确因实际业务所需,在客户授权下可向当地人民银行查询客户信用报告,并向征信中心缴纳适当管理费用,从而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准金融机构接入征信系统的积极性。

征信业务管理范文第7篇

世界上第一家征信公司于1830年在英国伦敦成立。20世纪以来,随着市场经济和信用交易的兴起,欧美国家的企业征信、个人征信、资信评级、公共征信等行业发展较快。1932年我国第一家征信公司“中国征信所”组建成立;90年代起随着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深入,我国征信和资信评级业得到长足发展。

信用服务行业是指加工处理企业、社会资产、个人信息,为客户提供相关信用产品产品和服务的行业,包括企业征信、个人征信、市场调查、资信评级、信用保险、商业保理、商账追收、信用管理咨询和信用担保等业态。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将信用服务业分在商务服务业,将其定义为专门从事信用信息采集、整理和加工,并提供相关信用产品和信用服务的活动。

2013年出台的《征信业管理条例》规定,征信业包括企业征信、个人征信和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等,但未对资信评级业进行明确。综合已有资料,按照业务开展情况,信用服务业可分为核心业务和衍生业务,前者指与信用信息处理有关的业务,包括征信业和资信评级业;后者指由信用信息处理衍生而来的信用服务其他业务,如信用保险、信用担保、商业保理、商账追收、信用管理咨询及培训等。鉴于征信、资信评级业是信用服务核心业务,规范管理征信、资信评级业对加强信用服务行业监管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讨论征信、资信评级业的监管问题。

二、我国征信及资信评级业监管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目前我国约有150家征信机构和资信评价机构,2014年业务收入20多亿元,2015年初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同意8家征信机构开展个人征信业务,标志着我国征信业进入规范、快速发展轨道。

(一)监管现状

目前,征信及资信评级行业监管主要由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依据《征信业管理条例》及相关政策文件组织实施。一是按照《征信业管理条例》和《征信机构管理办法》规定,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企业征信、个人征信业务的监管部门。二是资信评级业方面,2006年中国人民银行《中国人民银行信用评级管理指导意见》,规范信用评级机构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和信贷市场开展信用评级业务的行为,发改委、保监会、证监会等部门根据本部门业务管理情况对信用评级机构进行监管(发改委负责企业债发行审批、保监会负责保险资金投资债券事项审批、证监会负责证券市场管理等),因此资信评级业由中国人民银行、发改委、保监会、证监会等共同实施监管。各监管部门以业务为导向建立了适合本部门业务实际情况的评级机构认可制度,大公国际、中诚信评级、东方金诚、联合资信、上海新世纪资信等机构拥有所谓“全牌照”业务能力,即可在所有业务中开展资信评级。具体见表。

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主要采取以下监管措施:一是明确行业准入制度,依据相关法规制度建立行政许可制度,规定行业准入门槛,规范征信产品和信用评级结果的提供。如按照《征信业管理条例》规定,从事个人征信业务的机构注册资本至少为5000万元,其资格由中国人民银行审批;从事企业征信业务的机构,需到中国人民银行备案;从事企业债发行评级的机构需获得国家发改委的认可备案。二是明确业务管理规则,各信用服务机构依据人民银行、发改委、保监会、证监会等部门制定的具体领域的业务规则开展工作,违反规则要受到惩戒。三是明确违规责任,通过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等形式明确从业机构的违规责任,并规定罚则。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监管边界不清晰。资信评级业在各业务领域都有对应的主管部门。由于监管部门众多,导致对信用评级机构的重复监管或监管缺位,制约行业快速发展。此外,按照规定企业征信机构需要备案,但目前存在部分未备案机构继续开展业务的情况,相关监管不到位。

二是法规制度不健全。人民银行虽已出台信用评级管理指导意见,规定了资信评级业务规则,但由于只是部门规范性文件,约束力不足,无法强制约束其他业务领域。征信业方面,有关业务规则还需完善,需要有关部门出台《征信业管理条例》配套措施。

三是缺乏行业自律组织。还未建立如证券业协会、银行业协会之类的全国性信用服务行业自律组织。部分地方虽已建立信用协会,但此类组织难以承担管理全行业的职能。行业自律组织的缺乏,加大了行政监管部门的管理压力,也导致整个行业缺乏合力,影响行业总体发展。

四是从业人员总体素质有待提高。我国征信、资信评级业处于起步阶段,从业人员数量较少,总体素质亟待提高。近年各省通过信用管理师培训,相关情况有所改善,但由于信用管理从业人员职业资格鉴定只是推荐性要求,并未强制执行,对提高从业人员水平的约束有限。

三、欧美征信及资信评级业监管的主要特点及启示

(一)欧洲

欧洲的征信业主要由政府推动,信用服务市场发展没有美国成熟。主要特点:一是监管部门以央行为主。由于公共信用信息系统由央行主导建设,因此形成以央行为主导的征信、资信评级业监管机制。二是严格保护征信数据。1970年德国颁布了世界上最早的信用数据保护法《黑森州信息法》,1995年欧盟颁布《数据保护指令》,欧盟国家在数据保护与跨境数据流动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二)美国

美国企业征信、个人征信、资信评级业务非常发达,出现邓白氏、标准普尔、穆迪、惠誉等世界性机构。主要特点:一是完善的法规制度体系,共出台了16项法案(原为17项,其中1项被废止)。二是完备的行政监管机构。美国没有专门的信用监管机构,监管职能分散在各个部门,其中银行系统方面主要包括财政部货币监理局、联邦储备系统、联邦存款保险公司;非银行系统方面主要包括联邦贸易委员会、司法部、国家信用联盟管理办公室等。其中,联邦贸易委员会主要负责拟订信用管理提案、监督执行消费者信用保护法律,是最重要的信用监管机构。三是齐全的行业自律组织。全国信用管理协会、消费者数据业务协会、美国收账协会、国际信用协会等行业自律组织为行业监管提供有益补充。

(三)启示

一是监管制度完备。美国、欧洲监管部门将信用法规制度建设放在首要位置,完备的法规制度体系为行业监管提供强大的制度保障。二是信息主体权益保护有力。欧美两地都把保护社会主体权益作为征信及资信评级业监管的核心任务,信息主体权益保护能有效促进信用信息的充分流动,有力培育社会对信用服务的需求。三是监管责任明确。不管是多部门共同监管还是以央行为主导的监管,欧美两地的监管部门职责明晰,各施其职,监管充分有效。

四、规范管理我国征信及资信评级行业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统一的监管部门

为应对资信评级业监管部门分散等问题,建议统筹协调征信业、资信评级业两个业态的监管,可以考虑赋予中国人民银行监管资信评级业的职责,确立中国人民银行为征信业、资信评级业的唯一监管部门,发改委、保监会、证监会等部门可根据业务需要,与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出台关于具体领域的评级业务规定。

(二)加强信息主体权益保护

信息主体权益保护是征信业、资信评级业蓬勃发展的生命线。建议中国人民银行等有关部门高度重视信息主体特别是公民个人的权益保护工作,可根据《征信业管理条例》相关规定,进一步出台个人信息权益保护相关业务规则,明确对征信机构和资信评级机构保护信息主体权益的要求,确保业务开展有规则、主体权益有保障。

(三)建立全国性行业协会

加大行业自律力度,组建全国征信业协会和全国资信评级业协会,分别负责协调联络行业内所有企业,制定会员机构及其从业人员行为准则,建立行业信用约束机制和诚信服务承诺公开制度等。

(四)开展从业人员职业能力评定

深化职业技能鉴定制度,扩大信用管理师考试规模,依托全国征信业协会和全国资信评级业协会,组织开展全国信用管理职业技能鉴定考试,以该职业技能考评制度为基础,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征信业、资信评级业从业人员准入和退出制度。

征信业务管理范文第8篇

一、实践及成效

(一)以“两综合,两管理”为平台,强化征信监管

为依法履行央行监管职能,人行拉萨中支出台了《自治区银行业金融机构执行人民银行政策情况评价办法(试行)》、《自治区机构开业管理与金融服务工作指引(试行)》等文件,对商业银行开业管理、工作评价、系统接入等作出了规范。在这些制度中,征信管理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如在综合评价操作规程中,征信工作权重比例占到了10%,属于权重比例最高的业务之一,增强了商业银行对征信监管重要性的认识。近年来开展了对工、农、建行自治区分行的综合执法检查,征信业务积极参与其中,在对农行区分行的3家分支机构进行执法检查过程中,征信业务依据其违规行为的处罚金额达11万元,是近几年征信检查处罚力度最大的。通过征信执法检查,规范了征信业务,对商业银行实施了有效监管。同时,掌握和了解了商业银行征信业务开展情况,提高了征信干部素质和能力。

(二)以日常监管为抓手,建立联动机制

为建立沟通协调长效机制,人行拉萨中支通过数据核对、召开联席会议等形式加强和商业银行的沟通。一是建立数据核对机制。每年10月向各商业银行发送年审数据核对通知,对年审过程发现的问题要求各商业银行进行核对确认,并下发问题通报和整改要求。按季对征信中心下发的企业数据进行核对,掌握商业银行数据情况,提高商业银行数据质量。二是建立异议处理监督机制。为保障被征信人的异议和纠错等权力,要求各商业银行确定异议处理电话联系人,对需要商业银行核查或确需更改的异议事项进行电话督促,及时掌握处理情况,保护企业和个人的合法权益。三是建立年度征信工作联席会议机制。人行拉萨中支按年度召开由各商业银行分管行领导和征信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征信工作联席会议,通报商业银行在征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高了商业银行领导对征信工作的重视,形成良好的监管联系机制。

(三)以宣传培训为载体,增强监管效果

提高商业银行征信人员的业务水平是规范征信工作的基础,也是商业银行对存在问题进行彻底整改的保证。拉萨中支结合“信用记录关爱日”、“征信宣传月”等活动,要求各商业银行积极参加,主动、详细地向社会公众宣传解答征信业务知识,强化商业银行业务人员对征信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提高商业银行业务人员信息主体合法权益保护的认识和征信服务意识。同时,针对在现场检查和日常监督中商业银行征信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举办商业银行征信业务培训班,提升了商业银行征信工作水平,为实施监管打下了基础。

二、问题和困难

(一)对征信监管认识不足

商业银行对征信监管认识不到位。在以往征信监管中我们发现,部分商业银行片面地认为征信只是人民银行提供的一项金融服务,没有认识到人行的征信职能除提供服务外,最重要的还要履行监管职能,因此其理解和主动配合不够。由于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征信管理处和征信分中心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征信监管职能和服务职能没有分离,职能不清晰,存在“重服务、轻监管”的倾向,对商业银行征信监管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二)征信制度滞后

由于《征信管理条例》还没有正式出台,征信相关的配套制度没有及时更新完善。目前对商业银行实施监管的依据只有早期制定的两个办法,即企业征信系统对应的《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管理(试行)办法》(银发〔1999〕281号)及个人征信系统对应的《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暂行办法》(中国人民银行令〔2005〕第3号)和相关配套制度,在实效和时效上都已不适应当前征信监管的需要,特别是《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管理(试行)办法》面临着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已于2007年就被联网上线的企业征信系统代替的尴尬局面。两个办法中涉及的检查和处罚条款不但不能适应目前的征信业务,还存在很多空白,导致人民银行在行使征信业务执法检查时依据不够充分,存在一定的法律风险。

(三)监管手段单一

近几年对商业银行的征信监管主要是运用现场检查手段,但现场检查受到检查人员、时间等条件的限制,检查面不广,不能全面了解商业银行的征信业务情况。现场检查对检查人员的要求较高,需要人员既熟悉掌握征信业务及制度,又要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而现有的征信执法队伍还不成熟,有的地方人员难以达到要求,执法检查不能达到良好效果。另外,目前人民银行分支机构无法在征信系统中直接提取商业银行数据统计、查询明细等情况,非现场监管手段不多。

三、思考及建议

我们认为:加强征信监管关键在于提高对商业银行征信监管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

(一)要充分认识征信监管是人民银行履行征信管理职能的集中体现

2003年国务院在人民银行“三定”方案中正式赋予人民银行征信管理的职责。2009年和2011年在国务院法制办的两次《征信管理条例》(意见征求稿)中也明确提出:中国人民银行是国务院征信业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对征信机构及其业务活动实施监督管理。人民银行作为征信监管部门,通过监管手段规范商业银行征信业务是有效履行职能的需要。

(二)要充分认识征信监管是维护信息主体合法权益的客观需求

征信系统中收集了企业和个人在经济活动中产生的基本信息、信贷信息及税收、公积金、行政处罚、奖励等非银行信息,这些信息涉及企业及个人隐私,需要在信息披露和保护隐私之间保持一种平衡,保证商业银行“有条件”地采集、保存、使用征信数据。此外,在征信数据的采集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错误信息,及时纠正错误信息也是维护信息主体合法利益的内容。为了保护企业和个人的合法权益,防止企业及个人信息不被滥用,保障被征信人的知情、异议和纠错等权力,需要人民银行实施征信监管,维护信息主体合法权益。

(三)要充分认识征信监管是信贷征信业健康发展的保障

信贷征信业的主要载体是两大征信系统,而商业银行是征信系统中最大的信息提供方和信息应用方。商业银行通过查询征信系统,核实借款人的信用状况,防范金融风险。同时将信贷信息录入相关数据库,完善征信系统,在大量的征信信息中,银行贷款记录占了90%以上。当前,商业银行在行业自律上有所欠缺,具体表现为:内部制度建设不完善、岗位责任落实不到位、从业人员素质不高、权益保护意识不强。这些现象导致征信系统数据不准、信息主体利益受到侵害,阻碍了征信系统正常功能的发挥,影响信贷征信业的正常发展。因此需要加强对商业银行征信的监管,保证征信系统的公信力,推动信贷征信业的健康发展。

(四)从当前征信工作实际出发,建议采取措施提高对商业银行的征信监管水平

1.完善征信制度。规章制度是对商业银行实施监管的基础,由于征信立法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程序,即便《条例》出台,也难以在短时间内把征信工作过程中各方面的关系理顺。因此我们要提前考虑,根据实际需要完善相关制度,研究制定企业征信系统的相关管理办法,修改和完善现有的《个人基础数据库管理暂行办法》,对信用信息采集、查询使用、异议处理、安全管理及违规处罚作出明确规定,改善现在对商业银行,提高对商业银行征信管理的规范化和程序化,为正常开展征信监管提供保障。

2.明确检点。由于现有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征信部门管理和服务职能没有分开,要处理好服务和监督的关系,不能用监管来代替服务。在实施监管特别是现场执法检查中,重点检查商业银行在查询信息时是否取得授权、是否合法合规使用信息、用户设置是否符合安全规定、是否及时回复和处理异议事项等方面,而对于数据报送质量则采用数据核对等方式进行。

3.创新监管手段。构建针对商业银行的“两综合、两管理”监管执法体系,有效履行征信管理职责,搭建良好的工作平台。把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督结合起来,减少检查成本,提供工作效率,除了对商业银行进行现场执法检查外,可以通过数据核查、召开征信联席会议、对商业银行征信人员进行考评测试等非现场方式,加强征信管理。灵活运用行政处罚、高级管理人员约见谈话、下发通报等方式建立约束机制,同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商业银行进行一定的奖励,增强征信监管的效果。

征信业务管理范文第9篇

【关键词】《征信业管理条例》 基层央行 征信监管 商业银行

《征信业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正式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征信业发展走上法制轨道。《条例》明确了中国人民银行及其派出机构对征信业和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运行机构的监管职责,同时也对基层人民银行征信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从湖南省贯彻落实《条例》的实践出发,总结成效,分析问题,并提出了《条例》实施后加强商业银行征信监管的建议。

一、贯彻落实《条例》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深入开展《条例》专项宣传,增强社会公众信用意识

2013年3月15日至6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长沙中心支行立足湖南实际,组织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形成了地方政府大力支持、金融机构全面参与、新闻媒体跟踪报道的多方联动的宣传态势,营造了“学《条例》、讲诚信、守信用”的良好氛围。辖内各级人民银行牵头组织宣传队深入社区、村镇、企业、学校上门宣传,在广场、商圈、车站等人流密集区设置宣传展板和咨询台,并联合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媒体全面普及征信法规宣传;各银行业金融机构不仅在营业网点悬挂横幅、张贴海报、播放电子标语、发放折页,还通过在单位网站信息、发送短信等方式,向客户宣传征信知识。据不完全统计,活动期间,全省累计举办宣传活动1000余次,张贴标语、海报12万余份,发放折页30万余份,媒体报道300余次,宣传受众近200万人次,有效提升了社会公众对《条例》的理解和认同。

(二)层层组织《条例》学习培训,提升征信从业人员业务水平

一是邀请征信管理局专家为全省征信从业人员及高校师生讲授《条例》培训第一课,7000余人通过电视电话会议系统参加学习,为后续培训的开展打下坚实基础。二是抽调人民银行征信业务骨干组成再培训队伍,在连续两个月时间内,对全省48家接入机构以及有关政府部门、部分小贷和担保公司、高校师生、企业人员进行培训,并部署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系统内再培训,累计举办培训362场次,参训人员达2万余人次,覆盖全省所有征信从业人员;三是在“6.14”信用记录关爱日,举办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条例》知识竞赛,以自问自答、限时计分的形式,全面检验29家机构征信从业人员对《条例》的掌握程度,并通过电视电话会议系统在全省同步展示,观众近2万人,取得了以赛代训,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三)全面开展《条例》贯彻自查,指导金融机构逐项落实到位

根据人民银行总行统一部署,2013年7月至10月,长沙中支组织指导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和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运行机构对本单位征信业务及相关活动进行了全面自查。自查内容包括个人信息采集、信息提供、信息查询、信息使用、取得同意方式、异议处理和内控制度7个方面,主要发现个人信息采集书面同意、提供个人不良信息事先告知、格式合同条款的提示和说明、内部征信管理制度等4方面存在不符合《条例》规定的问题。同时,督促各单位认真制定整改方案,完善内控制度、梳理业务流程和改造系统,逐项落实《条例》及相关征信制度要求,目前除不良信息告知外,各项问题均已整改到位。

二、《条例》落实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分析

2013年4季度,在各接入机构对《条例》进行全面自查的基础上,长沙中支组织在全省范围开展了以商业银行为主要对象的专项执法检查,促进了征信相关业务的规范运行,与此同时,检查也反映出基层央行履行征信监管职责时存在的一些薄弱环节。

(一)商业银行征信业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条例》实施后,商业银行对征信管理的认识普遍有所增强,但仍存在“重应用,轻管理”的现象。一是征信管理制度不完善。部分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尚未建立贷后管理查询内部授权制度和查询管理程序,也未在系统用户变动后及时向征信管理部门报备。二是系统用户管理不规范。一些基层网点业务量大、人员调动频繁,存在管理员用户、查询用户兼任和多人使用同一查询用户的现象;有的查询用户虽已调离征信岗位,但未及时停用。三是查询流程不严密。主要表现授权日期在查询日期之后,贷后管理查询无内部审批授权,查询原因与实际业务不符等。四是违规查询个人信用报告。例如,无授权查询借款人配偶或企业法人、出资人的个人信用报告,查询授权书要素填写不全,一次授权多次查询等。五是存在向持无效贷款卡企业放款和自然人做担保未办理贷款卡等问题。

(二)基层央行征信监管面临的主要问题

1.征信法规体系不完善。《条例》对于征信监管的相关规定比较原则,现实工作中的操作性还有待加强。同时,《条例》相关配套制度还不完备,而现有的《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暂行办法》和《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管理办法(试行)》的部分内容已难以适应当前征信监管需求,如对规范查询授权的理解、查询原因错误的违规认定均界限模糊,操作难度较大,企业征信系统数据质量监管制度内容没有细化,难以进行有效管理。

2.征信监管手段有待改进。此次检查历时2个多月,全省共计组织71个检查组,对12家银行业金融机构的114家分支机构进行了现场检查,但受检查人员、时间、工作安排等条件影响,检查覆盖面仍较为有限,难以实现对征信相关业务的动态化管理。特别是因缺乏非现场监管和数据分析的手段,基层央行无法直接提取商业银行数据统计、查询明细等情况,只能依赖日常办理征信业务的统计数据和运用Excel等软件进行简单批量对比,难以针对性地开展数据核查和校对,影响了监管效率。

3.征信监管队伍建设有待加强。一方面,基层央行征信人员配置不足,当前市州中支尚无对应的征信部门编制,平均征信人员不超过3人,同时还需兼任信用体系建设、评级管理、征信宣传、金融稳定等工作,县支行业务股更是对口金融稳定、调查统计等多个部门,在人员紧张的情况下,缺乏时间和精力开展针对性征信监管。另一方面,实施高效、严谨的征信监管对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有较高要求,需要熟练掌握征信、法律、会计、计算机等业务知识,而目前基层央行征信队伍的人员结构和教育背景较为复杂,普遍缺乏针对性的专业技能教育培训,执法水平有待提升。

三、《条例》实施后加强商业银行征信监管的建议

(一)加快完善征信监管法律法规

一是对照《条例》的相关要求,完善现有征信规章制度,研究制定《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管理暂行办法》,使其适应企业征信系统规范运行的需要,修订和完善现有《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暂行办法》,对信用信息采集、查询使用、异议处理、安全管理及违规处罚做出明确规定,提高基层央行征信监管的规范化和程序化水平。二是尽快出台《条例》的相关配套制度,如数据核查与监测、异议处理、侵权责任追究等制度和措施,加强基层人民银行对数据质量和信息保护的检查监管力度。

(二)创新、优化征信监管手段和方法

一是建立征信业务情况定期报告制度,要求商业银行对影响征信工作的重大事项,如业务系统升级、制度变化、安全管理等进行报备,及时掌握其征信相关业务运行情况,加强业务指导和管理。二是优化非现场监管手段,研发征信监管信息子系统,向基层人民银行适当下放辖内异常查询监测、数据实时批量比对等权限,提升其非现场监管能力。三是实施有效重点监管,将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督相结合,根据非现场监测中发现的征信制度执行不严、业务不规范情况,确定重点检查的对象和业务范围,提升征信检查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加强征信监管队伍建设

一是加强征信人员综合业务培训,培育一批既熟练掌握征信业务操作流程,又熟悉行政执法流程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复合型征信专业人才,切实提升征信执法水平。二是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搭建人才交流平台,通过交叉检查、联合调研、人员交流等方式,促进征信队伍中各类人才的合理、有效利用,为征信人才成长提供制度保障。三是加强征信人员的廉政教育和法制教育,打造一支“团结进取、素质过硬、风清气正”的征信监管队伍,树立人民银行征信人员的良好形象。

参考文献

[1]王煜.全面提高征信管理与服务水平[J].中国金融,2013,(6):42-44.

[2]魏大鹏.《征信业管理条例》视角下基层央行有效监管问题探讨[J].征信,2013,(11):50-52.

[3]杨云光.征信管理工作进入制度与体系全面推进的时代[J].时代金融,2013,(3):108-109.

征信业务管理范文第10篇

既然征信系统能给村镇银行带来业务发展的巨大支持,畅通“三农”和中小企业的金融需求,体现征信系统服务金融活动的宗旨,村镇银行接入意愿又强烈,为什么现实中完成接入征信系统的村镇银行却凤毛麟角。

(一)村镇银行自身困难

1.业务系统电子化程度低,品种单一因其成立时间短、机构小,业务种类单一,客户多为个人或个体工商户,业务范围也仅局限所在县域,大部分村镇银行的信贷综合电子系统未建立,同时村镇银行的主发起行未重视电子化建设工作,缺乏接入征信系统的基础性要素。

2.人员综合业务素质及内部管理等条件不完善业务人员对征信系统业务不熟悉,对接入征信系统要求和系统报送信息数据规定更不掌握;无科技人员或只有兼职科技人员,系统开发或维护的技术能力明显不足;内控等制度均在建设完善中。

(二)征信系统自身不足

1.小机构与“高级别”的错位在征信系统开发初期,我国金融体系尚未出现村镇银行等小法人机构,系统需求也就未考虑,目前征信系统中村镇银行直接作为顶级机构,其管理与工行等大型商业银行并列。但事实上村镇银行规模小、数量多且增长快,采取逐个申请接入的方式,不但效率低下,而且随着村镇银行与日俱增、遍地开花,征信中心的直接管理成本也越来越大。

2.进入征信系统门槛相对较高由于至今未有针对村镇银行接入系统的专门办法,作为顶级机构接入,没有得到“特殊照顾”,显得各项加入条件要求高,反映在报送信息的各项技术指标和制度规定高出目前村镇银行所能承受的范围,反映接入建设周期长、成本高。

(三)基层人民银行管理模式问题

业务监督与系统管理模式不配套。村镇银行作为地方小法人金融机构,机构一般设置在县域,业务监督由县级人民银行管辖,征信系统的运行管理应由征信中心分支机构负责。而在实际工作中,征信中心其网点只设置到省级,地市级及县级均未设立机构,针对雨后春笋般成长的小机构,征信中心显然精力不够,而基层央行至今未明确其在组织运行征信系统方面的职能,由此造成人员业务、技术及信息等制约,推进系统建设力度大打折扣。

政策建议

(一)完善征信系统设置建议在征信系统中设置以省级或地市级行政区划为单位的村镇银行“虚拟总部”,改变目前全部村镇银行逐一与征信中心采取“总对总”接入的模式,鼓励有条件、有意愿的地区将辖内村镇银行打包接入,各村镇银行作为“虚拟总部”的虚拟分支机构,“虚拟总部”设置在相应级别人民银行,统一报送数据和管理;或是将村镇银行作为已接入系统的发起行或其他商业银行的特殊分支机构,开通专门的用户,明确职责,由基层人民银行协助征信中心管理。这样可以减轻人民银行征信中心管理负担,提高小机构纳入征信系统效率,并加强系统使用的监管。

(二)加快村镇银行自身建设加快其自身信贷系统建设步伐。对未建立信贷系统的村镇银行,要通过借助主发起行的科技力量尽快建成业务种类齐全、满足征信系统数据需求的综合信贷系统。同时提高科技及业务人员业务水平,系统接入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程,离不开大量高素质人员,各机构需加大专业科技人员的配置和培养,打造一支高水准的征信系统配套团队,为与征信系统的对接及日常系统使用提供保障。

(三)提升基层人民银行的主动性建议人民银行总行和征信中心明确基层人民银行关于在征信系统接入、管理方面的职责,对大业务量的地方可设置分中心或支中心,以进一步强化基层人民银行对小法人机构的业务指导和培训,增强基层人民银行管理征信系统的能力,优化整个征信系统的小机构管理模式。同时基层人民银行要积极练好内功,为村镇银行提供必要的政策和技术支持;做好培训指导,保障接入工作的顺畅进行;日常中加强对村镇银行的监管,保证其能制定并执行完善的内控制度,合规使用征信系统。

上一篇:传统艺术美学范文 下一篇:税务资产管理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