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信管理的建议范文

时间:2023-12-06 17:35:12

征信管理的建议

征信管理的建议篇1

一、加强理论学习,自觉践行科学发展观

加强理论学习,是确保征信管理工作朝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指向明灯,是提高工作效率,实现工作目标的根本保证。在工作中,我时刻关注理论发展的新动向,以先进理论指导具体工作。在总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讨论会上,精心准备,总结交流心得体会,得到领导肯定。结合征信立法工作,加强调研,在调研中深入实践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机关党委将本人撰写提交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开创征信管理新局面系列调研”之《征信立法研究报告》作为人民银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推荐给中央国家工委。

二、积极参与制定《征信管理条例》,已获行长办公会专题讨论原则通过

积极推动出台《征信管理条例》,一直是近年来总行征信管理局的重点工作之一。经过前几年的探索和积淀,征信立法的条件正越来越成熟。根据国务院法制办2008年1月向国务院上报的《关于社会信用体系法制建设专项工作的工作安排》,总行于年内向国务院法制办上报《征信管理条例(送审稿)》。总行领导运筹帷幄,果断决策,全局上下协同作战,殚精竭虑,《条例》的立法工作正稳步加快推进,现已取得重大进展。

本人全程参与了《条例》的制定。先后参与了对地方信用立法、信用服务市场及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等情况的调研,直接执笔或参与撰写了相关调研报告;多次对征信的概念内涵、行业发展模式、业务种类、业务管理方式、许可条件等问题进行了较系统和深入的探讨;根据国务院新“三定”方案对人民银行征信管理职责的调整,对2002年上报国务院的《征信管理条例(代拟稿)》及近几年来形成的数个条例草稿进行了认真研究;多次参加了征信管理局、条法司以及国务院法制办等部门组织的征信立法专题讨论会及内部改稿会;积极听取和学习了有关专家、学者对《条例》制定中诸如征信的概念和边界、征信管理的出发点、征信立法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及征信管理的手段、方式等诸多重要议题的意见和建议;较准确地领悟和贯彻落实了总行领导的有关指示精神,所提意见较好的被《条例》采纳吸收。12月5日,《征信管理条例》已经行长办公会专题讨论并原则通过

三、根据立法工作需要,着力就相关重点征信法律制度进行专题研究

一是开展了地方信用立法的调查。为理清征信体系建设与地方信用体系建设的关系,参与完成了《地方征信立法的分析与评价》研究报告;二是对我国征信业发展模式进行了探索性研究。撰写了《论我国征信发展模式——以征信产品的公共属性为视角》,得到局领导好评;三是为摸清各类征信机构的市场定位、经营状况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研究设计促进征信服务市场发展的制度措施,完成了《关于我国征信市场发展状况的报告》,签报苏宁副行长,并送条法司、人事司阅;四是通过国际金融公司了解国际数据跨境流动与保护问题的做法,组织重点出口企业和相关商业银行召开座谈会,就征信数据跨境流动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进行了研究,并结合美国、欧盟处理征信数据跨境流动的经验,完成了《欧美数据跨境流动比较研究》。《关于我国征信市场发展状况的报告》和《欧美数据跨境流动比较研究》两篇成果入选征信管理局即将出版的《征信管理专题研究报告》和《世界版图下的征信业——十五个国家和地区征信法律制度比较研究》两部书稿,目前两部书稿已交金融出版社审稿;五是借鉴国外征信立法经验,采它山之石以攻玉,在处领导的直接指导和亲切关心下,组建了国外征信理论与实务研究小组,完成了《美国平等信用机会法研究与启示》,被《参阅件》采用。

四、积极关注征信系统运行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根据领导指示,提出完善建议

xxxx年以来,根据局、处领导的指示,本人密切关注征信系统和征信市场管理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就商业银行合规使用信用信息、个人异议受理及处理情况、征信诉讼等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密切跟踪有关有关诉讼案件,向有关分支行提出了妥善处理诉讼案件的建设性意见;直接与当事人积极友好地沟通,宣传有关政策,化解纠纷,妥善处理了公民来信和投诉事件;根据苏行长对征信中心《关于个人征信系统异议处理流程及解决其中存在问题的请示》的批示,研提了意见和建议签报苏行长;为尽快建立涉及人民银行分支行征信管理部门、征信中心和商业银行关于异议处理、投诉、诉讼情况的报告制度,完成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建立个人征信异议处理、投诉和诉讼案例报告制度的通知》的签报,近期即将以行发文。

五、其他工作

一是日常公文办理。本年度较高质量地办理

办结签报、会签文件、请示件、通知、公民来信等各类公文数十件,提高了公文处理水平;二是认真办理全国人大和政协委员提出的与征信管理工作有关的议案、提案和建议;三是着手研究《条例》出台后的释义和有关配套制度建设。如制定《征信机构管理暂行办法》,对不同类型的征信机构明确准入及监管措施,健全市场退出机制,又如按照征信分类监管的原则,借鉴国际经验,制定一系列征信机构业务操作规范及指引,规范征信机构经营行为,再如制定征信活动异议处理规程,明确征信投诉、举报处理程序,切实保护信息主体的合法权益等;四是多次参加征信管理有关的培训班和研讨会,提高了征信管理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

六、一点感想

征信管理的建议篇2

【关键词】个人征信主体;征信业管理条例;权益保护

自2006年中国人民银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运行以来,随着该系统的应用和推广,信息采集、使用范围逐步扩大,违规查询、使用信息情况增多,银行泄露或贩卖个人信用报告等事件屡见报端,个人征信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根据山西省人民银行2013年度受理人民银行履职范围内金融消费投诉信息统计,全省投诉主要集中在支付结算、人民币、征信三大领域,有关征信的投诉比例达24.5%。如何更好的保护个人征信主体的权益,已成为征信体系建设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个人金融信息保护的现状

1.《征信业管理条例》是个人金融信息保护的里程碑

征信法律制度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保护被征信人的合法权益,实现公正的价值追求。2012年12月26日,国务院第228次常务会议通过《征信业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于2013年3月15日起施行。《条例》的制定,始终注重加强对个人信用信息主体权益的保护,47个条款中将近一半内容涉及到对个人金融信息的保护,成为贯穿整部法规的主线。《条例》提高了征信机构的准入门槛、规范信息的采集和使用、明确信息主体权利、设立纠错机制、严格法律责任。从整体上看,对于促进征信业规范健康的发展、建设社会征信体系,尤其对保护个人征信主体的合法权益具有深远的意义。

为在征信业务中切实保护个人信息安全,《条例》明确规定了个人征信主体对本人信息享有同意权、知情权、查询权、异议权和投诉权等权利。在明确个人征信主体权利的同时,《条例》严格法律责任,对征信机构或信息提供者违反《条例》规定、侵犯个人信息主体权益的,由监管部门依照《条例》给予行政处罚;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构成个人金融信息保护的主体

2005年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的《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条例》),是我国首个关于公共征信体系的部门规章,主要内容涉及到对信息主体权益的保护问题,但法律层次与法律效力比较低。由于部门规章的法律局限性,一旦出现争议,缺乏真正可以约束有关行业部门的行之有效的法律依据。

为了做好个人金融信息的保护工作,维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人民银行2011年印发《中国人民银行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做好个人金融信息保护工作的通知》(银发〔2011〕17号),其适用范围采取了列举的方式,它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制度是要求商业银行完善自身建设、规范个人金融信息的收集和使用、禁止个人金融信息出境、明确商业银行报告义务和法律责任。2012年印发《关于金融机构进一步做好客户个人金融信息保护工作的通知》(银发〔2012〕80号),重申了金融机构不得出售、违规提供客户个人金融信息,要求金融机构从制度、技术、员工教育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客户个人金融信息安全,防止信息泄露和滥用,并组织金融机构开展针对个人金融信息保护的自查工作。

二、实践中个人征信主体权益保护存在的问题

1.同意权、知情权保障不充分

由于我国个人征信系统初期从金融机构收集个人基本信息无需本人同意,导致目前仍有很多人并不清楚自己具体有哪些信息被收集到个人征信系统,部分人甚至都不知道有个人征信系统。金融机构不能及时告知信息主体,实践中绝大多数个人是在办理贷款、信用卡申请业务时被拒绝后才知道个人信用报告有负面信息记载。

2.查询权行使不便捷

目前,全国仅有12个省份开通了互联网查询本人信用报告,有条件的个别省市采取了自助终端查询、商业银行查询等措施。但大部分查询主体仅能在人民银行征信窗口部门查询,实践中由于工作人员有限,遇到查询人多或本人身处外地等情况时,个人征信主体查询权的行使不便捷。

3.信息主体异议权保障不够完善

为有效解决个人异议,《条例》规定信息主体有权向征信机构或者信息提供者提出异议,要求个人异议处理时间为15个工作日,其中商业银行应在10个工作日内完成异议协查和更正任务。但有些商业银行以各种理由推诿、延误异议处理。特别是部分城市商业银行的下属分支机构,只设置了查询岗位而未设置异议处理岗位,未做好业务人员关于异议处理的业务培训,导致工作人员不能及时核查和准确回复;有的机构甚至很少登陆异议处理子系统,不查看外部协查函,甚至直接将责任推到人民银行,导致超期回复和超期处理,征信主体即便投诉,也难以得到金融机构有效解决,不利于征信主体权利保护。部分商业银行对客户提出的异议采取推诿态度,造成异议不能得到及时处理。

4.投诉权作用有限

作为《条例》中明确规定的投诉受理机关,由于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征信管理部门和业务部门合署办公,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很难取得信息主体的信任。此外,部分复杂异议信息,一般通过投诉无法解决,只能走司法途径,导致投诉权发挥的作用有限。

三、我国个人征信主体权益保护制度的框架设计

1.构建个人信息保护立法体系

征信管理的建议篇3

关键词:《征信业管理条例》;信用管理;征信工作;基层央行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营业管理部负责人在今年年中对人民银行征信工作实务的最新介绍,以下进行对于人民银行征信工作实务现状的再了解。

一、民银行征信管理工作开展情况

首先,国家设立数据库由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建设运行维护,但人民银行征信机构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仍然是现存问题。

另外,虽然人民银行是信贷市场信用评级的监管机构,但管理手段欠缺,虽有规范,但法律欠缺,无处罚措施,特别是地方评级机构存在很多问题时,无法对其进行处罚。

同时,互联网金融和民间评级机构的蓬勃发展,对人民银行征信体系建设也是重要考验。

此外,银行对农村重建的不良贷款难以收回,这不仅说明在农村的征信宣传不够,也说明对个人征信的法律法规、惩罚机制不完善。

二、民间征信机构发展

(一)现存问题。虽然民间征信机构的信用评级意识增强,但其公信力缺乏、核心竞争力不足、评判标准难定、各机构评分不一致。

另外,民间评级机构的主营收入少,其价格竞争以及市场中劣币驱除良币现象日益激烈。因此,未来评级机构的发展仍存问题。

(二)借鉴国外。20世纪50年代,美国征信市场增长迅猛而乱象丛生,直到费尔艾萨克公司推出信用分模型FICO――世界上最通用的个人信用评分模式――结束混乱局面。由此可见,将各家个人征信机构的评分收集并加权,从而给出的评分是被广泛认可的。

在上述体系建立后,还需要一些配套的法律法规。比如,针对信息安全的法规。

根据国外经验,政府在开放征信的同时,大都制定了针对隐私权以及个人信息的保护条例,使征信数据在规范中运行。相对而言,我国虽制定了征信业管理条例,但对个人信息的保护法律却一直未出台。

另外,数据合规使用也是目前个人征信面临的挑战。因为缺乏与征信相关的个人隐私法,在法律真空下,是否能够使用这些数据,如何合法合规地使用数据都是征信公司面临的挑战。

相较于美国关于个人征信行业颁布了17部法律,我国目前仅有两部相关条例,因此法律体系略显单薄。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立完善,将在一定程度上将一些不合规的机构挡在征信体系之外。

三、《征信业管理条例》遗留问题及解决建议

《条例》确立了人民银行对征信业进行监督管理的法律地位,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问题。

(一)现存问题

1、信用报告查询量一路飙升,人行征信窗口工作量日益增加。

2、查询收费无据可依。虽然《条例》规定每人每年两次免费查询,但并未明确超过两次如何收费。如果客户执意查询,甚至胁以投诉,窗口工作人员也只能为其免费查询。随着重复多次查询情况的增多,窗口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必定成倍增长。

3、基层人行征信人员的身份自相矛盾。《条例》规定人行及其分支机构为征信业监督管理机关,而非征信机构。但目前大多基层人行征信岗位同时作为“裁判员”和“运动员”,既监督管理又办理业务,十分不利于征信行业发展。

4、一方面,基层央行征信监管的手段单一,从而导致对有关检查事实认定难。对于越权查询、基层央行对商业银行提供的客户信息的真实性、基层央行授权的规范、查询申请的真实用途等,监管机构都没有手段进行检验。另一方面,在实际监管中对于能利用的资源,如机构查询个人信用报告的数据明细,基层央行并未有效利用,继而无法针对性地开展核对和校验。

5、征信处罚的难度增大。一方面,由于商业银行对征信规章制度的熟悉程度不断提高,其故意违规的操作的手段更为隐蔽。另一方面,由于征信制度本身不完善,实际监管中的漏洞为商业银行的违规提供机会。另外,《条例》出台后,依据相关处罚条款,违规单位将受到最高3万元的罚款,因而基层央行在行使处罚权力时,容易引起被处罚人的抵触情绪,可能引发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使得规范与处罚难以顺利进行。

(二)对策建议

1、开通互联网自查功能,参考网购的付款方式来收取费用。

2、加快新型金融机构接入征信系统的进度。新型金融机构如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已正式获批接入人行征信系统。基层人行应尽快完此类新型金融机构接入征信系统的工作,同时加快其他新型金融机购如汽车金融公司、资产管理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接入征信系统的审批工作。

3、对查询收费相关制度的制定及完善。明确自然人查询两次信用报告后的收费方式及标准。对于商业银行等机构查询个人信用报告的收费方式,建议由原来按照查询笔数收费过渡到按网点规模分类定额收费,从而划清网点责任范围。

4、调整基层人行征信组织架构。建议人行征信中心在基层设立相对独立于基层的征信分支机构,便于履行征信监管职责。

5、建议出台《条例》配套制度以完善现存监管法规体系。包括对企业征信系统的管理,对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管理,对信用信息的采集、查询使用、安全、违规处罚的规定等。(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 魏大鹏.《征信业管理条例》视角下基层央行有效监管问题探讨[J].征信,2013(11):50.

[2] 肖飞,谭敏,于建.完善基层征信工作[N].金融时报,2013-10-28.

征信管理的建议篇4

纵观我国税收管理发展历程.从税收专管员独享信息到信息有限利用.再到数据省集中和信息共享.可以说都是围绕着涉税信息做"文章"。当前.以省集中形式上线的税收综合征管软件已覆盖所有省级国.地税系统.信息管税已在形式和技术上基本达到了要求。从国外信息管税实践来看,大多采用的也是以重视信息来源和信息真实性为基础.以信息分析利用为核心.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立体化信息管税模式,其实施为我国的信息管税提供了参考。

鉴于当前税收管理需要,我们认为对信息管税可做如下定义:即以税收风险管理理念为导向.充延缓征收或者摊派征收税款";第二十九条规定.除法律规定的单位和人员以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进行税款征收活动"等等。诸如此类的规定都表明了对国家征税权的限制和约束.以保障私权。

总之,《税收征管法》作为税收的征收程序法.是约束国家征税权合法化行使、保障私人财产权.以实现两者平衡与制约的最主要也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对该法的新一轮修订仍然应该坚持将"利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涉税信息进行管理和应用,达到加强税源管理目的的系统工程。

在信息管税的支撑下.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内容应包括:以科学分类税源.准确划分职责为基础;以提升管理级次.优化机构设置为保障;以深化信息应用,实施信息管税为依托;以采取风险管理,充分运用服务.评估.稽查结果和建议为重点.实行上下联动、部门互动、内外协动.把省一级做"实"、市一级做"精"、县一级做"专省、市、县三级国税机关都作为税源管理的实体。

在税源专业化管理模式下.通过重组资源,可以最大限度地把税务人员放在一线工作岗位,提高行政效能;通过规范流程,形成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管理流程.最大限度地降低税务人员的执法风险;通过职责整合.可以进一步减轻纳税人和基层税务工作负担:通过人才培养.可以最大限度地拓宽税务人员的职业发展空间.并将涌现出更多、更优秀、更高层次的专业人才。

二、信息管税和税源专业化管理的若干实践

(一)创建“数据库”

三年来,安徽国税系统致力于加强数据库建设.在信息技术层面,已将所有应用系统数据汇集到同一个数据库内,通过通用查询、数据仓库管理.风险管理、数据质量检测等基础工具,实现了各类(系统)数据的共享和综合应用。在征管业务层面.征管状况监控分析、风险管理业务、税收分析与预测.分户档案、外部信息管理等功能均已完成业务加载。数据库建设具有三个方面特点:一是汇集方式统一。所有应用系统数据在抽取到数据仓库时.没有采用与生产系统相同的数据结构.而是按照业务表单的格式以原始凭证方式抽取.易于理解每个数据项的含义.便于今后分析利用。二是数据清洗方式统一。在数据抽取后进行数据逻辑校验,及时发现问题数据,通过工作流将数据传到问题数据的产生环节进行修改后才进入数据库,保证了数据的准确性。三是数据分析手段工具化。研发阶段不直接固化业务应用.而是实现各类基础工具,再交由业务人员进行业务加载,可灵活定制、更新和维护。

(二)实施“建模找点”

"建模找点"就是以风险管理理论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在信息管税思路下,积极研发分析工具.并通过"四个注重",IP:注重"找点..(疑点和风险点).注重利用"已有数据注重省局"建"和"用",注重业务与技术耦合,充分发挥分析工具的效用。

1.以"行业"建模.找高风险点户型。即通过宏观分析査找全省及各地区税收管理中存在的风险,细分到风险集中的行业,通过微观分析建立分行业风险指标体系.对纳税人进行风险排序,筛选出不同风险度的纳税人。对高风险纳税人直接作为稽查案源.对中等风险纳税人实施纳税评估,对低风险纳税人进行风险服务提醒,从而加强税收管理的针对性.规避和防范税收风险。各级机关根据各种不同行业的纳税评估模型.可找到纳税人风险点指标和要素的详细指引,使评估人员能够直观了解纳税人风险状况.提高了评估的针对性。同时,通过与工作流系统的无缝连接.实现了评估任务的自动派发和评估流程的自动运转,进而提高纳税评估质效。目前安徽国税系统已建设了重点税源监控系统和33个行业评估模型。以2010年全年为分析期,运用已建立的行业模型和监控系统,筛选出高风险户1840户,占样本总数的36.15%。截至2011年8月底.已评估1622户,发现问题户1111户,占已评估户的72.05%。累计查补税款4.34亿元,核减期末留抵进项税额1.02亿元,调整应纳税所得额(免税或亏损)2.91亿元,并向3249户低风险纳税人发送了《税收风险提醒告知书》。®

2. 以"行为"建模,找问题户型。根据国家税务总局税收征管状况分析工作战略规划和总体目标.在"安徽省国税局税源分析监控平台"创建"征管状况监控"模块,建立了监控分析指标体系,下达风险预警指标:确定分阶段风险监控方向.部署监控分析工作任务.建立纳税遵从风险特征库.实现自动生成和逐级钻取;监控分析结果,确定风险监控重点,下达风险处置任务。征管状况监控主要包括登记管理类、纳税人申报类、税款缴纳类三部分内容.共有报表主表39张.附表22张。征管状况监控分析业务的实现过程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所有数据来源于原始凭证.从源头规范数据口径.保障数据质量;二是所有数据项可以钻取到纳税人信息_三是使用灵活的报表设计工具,可以适应报表结构变化和报表快速浏览。

3. 以"逻辑"建模,找问题数据。2004年安徽国税系统以数据省集中形式上线综合征管软件以来.系统中形成了大量冗余数据和数据噪音.甚至是垃圾数据,严重干扰信息的有效利用。合肥市国家税务局在省局指导下,基于数据筛选,疑点分析、指标预警、引导管理的目的,开发了数据质量预警系统。该系统涉及税务登记、发票

管理.纳税申报.税款征收、文书管理、稽查法制等类别的基础数据。其主要成效表现在:一是能够直观反映指标筛选出的可能存在基础数据问题的户型名单及具体内容;二是能够引导基层税务干部正确理解基础数据采集的规范及要求,弓丨导其正确理解税收政策;三是能够指导曰常基础数据的采集录入工作,防患于未然:四是能够让各级领导对数据质量问题有明确了解。系统上线以来.各单位累计改正数据质量问题35万余条,®有效解决了基础数据质量不高、噪音和冗余数据问题,提升了数据分析针对性和准确性。

(三)第三方涉税信息共享

信息管税的核心在于信息的采集和利用。在这方面,合肥市国家税务局积极争取,有效开展了先行先试工作。自2008年起,合肥市国税局联合工商、地税、质检、财政等相关部门开展了信息共享工作.主要是强化户籍清漏。在此基础上.2009年下半年.在市政府牵头全力推动下,以政府信息共享的形式建立了"合肥市涉税信息平台".实现了对30个职能部门提供数据信息的综合分析利用.初步建立了社会各部门传递、交换、获取信息的社会综合治税平台,为风险评估的开展提供有效信息来源。该平台不仅对税费收入进行总体分析,同时也对具体企业进行横向比较。通过对房地产企业预售信息.医保卡消费明细、用电明细的核对和获取,为纳税评估、税务稽查和税收曰常管理提供了信息支撑,同时也有效减少了征纳双方在税收征收和缴纳中的风险。

三.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建议

(一)提升税务人员信息化素养,明确各级相关职责

多数税务人员已习惯简单、随意、见效快的方法.税务机关已习惯协商、协调以及各自为政的传统征管方式,存在一种对信息管税的完美期待与眼前被动应用之间的矛盾。管理建议: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今.税务工作者必须具备较高的信息化素养。要着力加强税务人员尤其是领导干部的信息化素养的培训、考核及任用,要明确并实施各级税务系统在信息管税方面的层级职责。如.国家税务总局应负责"五个统一B卩:统一建立税务人员工作平台.统一建立纳税人办税平台.统一建立外部税务网站.统一建立法规库查询.统一数据库建设。省级局应负责"四个完善",即:完善纳税服务多元化项目,完善行业管理的系统模型.完善稽查业务电子化.完善各应用系统业务需求和功能。市级局应做到"三个加强g卩:加强已开发运用系统的宣传培训.加强信息数据录入的准确性,强化各系统运用水平的监督考核。

(二)加强对第三方涉税信息取得和协作的立法工作

信息管税的实质除了要求税务部门充分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加强税源管理外.还有一个实质内容就是"社会管税'然而.征纳信息不对称,政府各部门资源不能共享已经是大家公认的问题。政府其他部门或是拥有信息的第三方往彳主因不能从税务苗5门直接得利或是陡然增加了工作量.致使协作效果大打折扣。所以,必须通过立法对纳税人以及第三方涉税及相关信息提供加以明确.要形成自然的行为和义务.而不能按税务部门意愿要求、靠部门协调或是行政干预的手段强制获取信息。管理建议:建议制定《涉税信息强制提供法》.即无论是政府部门信息.还是私人信息:无论是利益集团信息.还是社会团体信息.都必须义务提供.税务部门都有权获得。在专项法规未形成之前,可由市级以上政府牵头设立"涉税信息共享平台"。

(三)重视税务稽查、纳税评估和纳税咨询的结果应用

征信管理的建议篇5

关键词:金融;征信;信用信息;征信投诉;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征信市场监管;征信体系建设

研究背景与概念界定

(一)研究背景

截至2016年5月末,人民银行征信中心运营的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分别收录8.9亿自然人和2152万户企事业经济组织的信用信息,年日均查询信用报告分别达231万次和24万次。征信体系建设的快速发展和信用报告的广泛使用对提升社会公众信用意识、推动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与其相对,由于我国社会信用制度建设特别是征信法制建设的严重滞后,近年来,非法采集、加工、披露、使用社会主体信用信息,侵犯征信信息主体合法权益的案例层出不穷,作为征信业监管部门的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受理的投诉案件也相应增多。由于绝大部分投诉事项给信息主体带来的损失多是升学、就业、升职等机会利益,一旦错过时机将很难弥补,社会公众对征信监管机构公正高效解决投诉的期盼日益增强。但现实情况是,受认识不统一、投诉制度不健全、操作性不强、投诉渠道不畅通、责任追究机制不完善等因素制约,再加上信息主体特别是个人信息主体在征信活动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容易获得舆论关注。在征信信息主体投诉案件的处理中,征信监管部门面临的压力和难度日益加大。放眼国际,征信业发展相对规范的国家或地区在保护信息主体隐私权方面均有自己成熟的做法。当信息控制者违法侵犯信息主体合法权益时,信息主体有权向征信监管部门投诉并要求其做出处理。世界主要国家的实践给我们设计符合我国实际的征信信息主体投诉机制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理论和现实均表明建立健全征信信息主体投诉机制对保护社会主体隐私权、促进征信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建设征信信息主体投诉机制不能就事论事,而应以现实为基础进行深入系统研究。本文将对国内外征信信息主体投诉制度进行研究,在分析我国征信信息主体投诉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对建立健全我国征信信息主体投诉机制提出对策建议。

(二)征信信息主体投诉概念界定

所谓投诉,从广义上可理解为举报、控诉或反映意见,要求相关机构或组织给个说法。按照我国法律有关投诉的规定,狭义的投诉是指权益被侵害者对涉案组织侵犯其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事实,有权向有关国家机关主张自身权利。狭义的投诉与行政法学界关于投诉性质与法律后果的研究更相吻合。与此相应,征信信息主体投诉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征信信息主体投诉是指信息主体认为征信过程中相关各方的工作态度、程序、方式方法等不当或违规而向有权部门反映情况,提出意见建议或请求,由受理投诉部门协调处理的行为。狭义的征信投诉则指征信活动中,信息主体认为信息控制者侵犯其合法权益而向征信监管机构投诉并要求其处理的行为。广义的征信信息主体投诉更类似于社会监督活动,投诉受理部门依其权限可以自己做出处理决定或是移送其他有权处理部门。狭义的征信信息主体投诉是信息主体提起的行政救济行为,需要征信监管部门做出相应的确认或裁决。考虑到《征信业管理条例》等关于征信信息主体投诉的相关规定与狭义征信信息主体投诉的内涵更吻合,因此,我们将以狭义的征信信息主体投诉为基础进行论述。

一、国内外征信信息主体投诉制度概况

(一)国内情况

我国关于征信信息主体投诉的相关制度在《条例》、《征信投诉办理规程》(下称《规程》)、《征信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下称《办法》)中均有规定。

1.《条例》的内容。《条例》在信息主体异议与投诉一章中规定:“信息主体认为征信机构或者信息提供者、信息使用者侵害其合法权益的,可以向所在地的国务院征信业监督管理部门派出机构投诉。受理投诉的机构应当及时进行核查和处理,自受理之日起30日内书面答复投诉人。”①《条例》规定的征信投诉具有以下特点:(1)投诉提起人是认为权利遭受侵害的信息主体;(2)被投诉者为征信机构、信息提供者及信息使用者;(3)投诉内容是认为被投诉者的不法或不当行为侵害其合法权益,需要进行救济;(4)投诉受理机构为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

2.《规程》的内容。为规范各级人民银行办理征信投诉工作,维护信息主体合法权益,人民银行以行发文的形式出台了《规程》。主要内容包括:(1)明确了投诉的提起对象为信息主体,受理机构为所在地人民银行;(2)征信投诉办理遵循的原则;(3)投诉以本人提起为原则,以委托为例外;以当面为原则,以“传真、书信、电子邮件”为例外;(4)投诉申请需提交的资料;(5)投诉受理与登记,包括投诉人基本情况、投诉事项、具体诉求、提交的证据材料等;(6)受理处理期限,不予受理的情形以及告知事项;(7)投诉取证与核查的方式、内容及程序;(8)投诉处理决定的做出及异议处理,投诉的日常管理与监督等。

3.《办法》的内容。关于征信投诉的规定,《办法》除在投诉的提起原因里增加了“信息主体对信息提供者、征信机构异议处理不满”以及要求“信息提供者、信息使用者、征信机构应当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要求一并提交书面报告”等规定外,其他内容基本是对《条例》的重申。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由于《办法》尚在征求意见阶段,其文件性质、具体内容都有待观察。

(二)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征信信息主体投诉制度建设情况

由于法律传统、经济水平、监管理念等方面的差异,世界各国在征信监管法律制度设计方面呈现出两种不同的模式。但无论采取哪种模式,征信业发展相对规范成熟的国家或地区在保护信息主体隐私权方面的做法较统一。在此我们仅对每一模式中有代表性的国家(地区)、国际组织的制度进行分析:

1.美国倡导的效力优先模式。该模式倾向于推动信息有效供给和流动自由,其信用立法遵循效率优先原则,对业务的限制性规定较少,监管以行业自律为主,以此减少信息过度保护给行业发展和经济运行带来的负面影响。在信息主体隐私权保护方面以特别法的形式建立了全面的法制体系,以防止信息主体的信息在商业领域过度使用,并积极平衡信息主体权利与社会公共利益间的矛盾。根据美国《公平信用交易法》,信息主体发现个人信息被用于非法律许可目的时,有权向联邦贸易委员会投诉,为确保投诉顺利进行,该法还从程序和实体两个方面赋予其调查与强制执行的权利。同时,该法规定,联邦贸易委员会在处理信息主体投诉过程中,如果被投诉人确认有违法行为的,可以通过具结书、和解、行政诉讼或司法程序等形式对侵害信息主体合法权益的行为予以纠正。在民事赔偿方面,该法在区分过错原因的基础上建立了系统的民事责任体系。对因过失违反该法规定造成的损害,征信机构的赔偿范围包括侵权行为造成的实际损害、诉讼费及律师费;故意违反该法的,除承担上述赔偿责任外,还应向被侵害人支付惩罚性损害赔偿金;对提供错误信用报告有故意甚至是恶意目的,侵犯被侵权人名誉或隐私的,权利人有权提出最高1万美元的精神损害赔偿。该模式的另一代表国家英国根据其颁布的《消费信用法》成立了信息委员会,当征信机构未按规定给予信息主体应当享有的权利时,信息主体有权向信息委员会投诉,信息委员会有权检查征信机构对该信息主体信用报告中的信息记录情况。

2.欧盟倡导的隐私保护型模式。该模式特别重视信息主体隐私权保护,强调信息保护的国家作用,对征信信息采集、处理、披露等流程均制定了严格的合规性标准。1995年出台的《数据保护指令》要求各成员国应设立一个或多个公共机构负责监督该法在本国境内的实施,负责审理在数据处理中就个人权利和自由保护等提出的投诉、咨询。该机构的权力包括:(1)调查权,即为监管目的进入数据库获取数据流动操作的内容以及收集信息的权力;(2)干预权,在个人数据传输操作前应该提供适当的意见,颁布数据流动、消除或销毁信息的禁令,将违反指令或本国规定的行为提交司法部门提起法律诉讼等。2016年4月,欧洲议会通过的《通用数据保护条例》(简称《条例》)从保护公民基本权利的理念出发,要求在欧盟境内设立的符合法定条件的征信机构应设立数据保护官履行征信信息主体权益保护职责。同时明确规定,对违反《条例》规定侵犯数据主体合法权利的行为处以2千万欧元或企业上一年度全球营业收入的4%罚金并实行就高原则。这大幅提高了个人数据保护标准,增加了征信机构对数据商业价值开发的合规成本。按照《联邦数据保护法》的规定,德国政府设立了联邦数据保护专员负责处理信息主体针对联邦公共征信机构在个人数据收集、处理、使用中的侵权行为提出的申诉。为保证数据保护专员的权威性和独立性,该法还规定数据保护专员受议会监督并提交职责履行情况的工作报告。

二、我国征信信息主体投诉制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对征信信息主体投诉的性质认识不一

理论界关于投诉的性质尚有争论,其实质是行政机关对投诉行为的处理是否有可诉性。与此相应,理论界对征信信息主体投诉性质的界定也有不同主张。有的认为,《条例》第26条在规定信息主体的投诉对象时仅包括征信机构或信息提供者、侵害其合法权益的信息使用者并未将征信监管机构对投诉的处理列入其中。因此,征信信息主体投诉行为实质是行为。有的则提出《条例》关于信息主体投诉权的规定赋予了征信监管机构法定职责,其做出的处理将给信息主体权益带来影响,具有明显行政确认或行政裁决效力。从实务来看,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在处理征信信息主体投诉时也有区别。有的将其作为事件予以对待,而有的则将其作为行政裁决允许投诉人、被投诉机构申请复议。

(二)法律规定过于粗略,可操作性不强

《条例》的规定略显粗略和模糊,针对性和操作性不强。比如,在提起投诉时,《条例》仅规定可以向“所在地”国务院征信业监督管理部门提起。从实际看,对“所在地”的理解有申请人所在地、被投诉人所在地之分;对自然人而言所在地有户籍地、居住地、临时居所地之别;如果所投诉的是侵权行为,所在地还包括侵权行为发生地、侵权结果发生地。当上述地址不在同一地时,申请人很难确定向何地监管部门提起投诉,也可能造成监管部门间的相互推诿。又如,投诉如何提起,举证责任如何分配,征信监管部门具体的职责有哪些,核查权如何行使等都没有规定。同时,《规程》对投诉处理中存在的诸如投诉的受理审查形式、投诉的移交、监管部门不作为的责任追究等涉及不多或未予规定,导致各分支机构在处理投诉案件时标准不统一,出现“同案不同判”的现象,从而影响投诉案件处理的公平性。(

三)投诉提起的条件不统一,法律制度脱节

一方面,《办法》关于投诉的提起增加了针对“信息主体对信息提供者、征信机构异议处理不满”的规定。增加这条规定的初衷或许是为了让相关机构重视异议处理,但这可能与条例的本质不符。因为,这会给外界特别是征信活动参与各方一种“征信异议应先经信息提供者或是征信机构处理后才能提出投诉”的错觉,而《条例》并未作此规定。况且,信息主体对信息提供者、征信机构异议处理不满本身就包含了认为其合法权益受到侵犯的含义,已经包括在“有侵犯其合法权益的行为”的规定里,没有必要再进行单独规定。另一方面,《办法》在“侵犯其合法权益行为”前面增加了“在征信业务及其相关活动中”的限制,这相当于将信息主体的投诉对象限定在了征信过程中。与此相对,《条例》并未做出类似限制性规定。从实际情况看,信息提供者、信息使用者、征信机构对信息主体合法权益的侵犯并不会全部发生在征信过程中,《办法》的规定有缩减信息主体投诉权行使范围之嫌。

(四)投诉处理机构的权威性不强

首先,负责处理投诉的各级人民银行并不具有对错误信息的更改权。按照《规程》的规定,被投诉机构对投诉处理决定没有异议的,人民银行只能要求被投诉人在规定期限内进行整改并上报整改报告,对拒不整改的,可依据《条例》给予相应的处罚。错误信息的更正只能依赖信息提供者被动进行,人民银行并不能依职权进行主动更正。对信息主体而言,所投诉事项造成的权益侵害时效性极强,一旦作为信息主体交易方甚至是债权人的信息提供者对其错误信息的修改缺乏主动性、积极性时,错误信息给投诉人带来的损失将很难真正得到弥补,从而导致投诉申请人陷入“赢了官司输了钱”的局面。其次,人民银行在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运行管理中集“运动员”与“裁判员”于一身,很难保持投诉案件处理的中立性。作为信息主体通过让渡自身信息控制权以满足社会公共利益需求的补偿,理应有一个公正权威的裁判机构来校正征信中信息提供方和信息主体间不平衡的法律关系,这是征信的根本理念之一。但就我国目前的公共征信体系而言,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由人民银行所属的征信中心负责运营,省及省级以下人民银行分支机构除具有征信管理的职责外,还承担了征信中心的职能。根据《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暂行办法》,各级人民银行在一定范围内履行异议处理的职责。而据统计,目前人民银行受理的征信信息主体投诉案件绝大部分是因对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记录的信用信息异议处理不满所致。人民银行在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信息异议处理中既当“运动员”又做“裁判员”,很难公正处理投诉案件,从而影响投诉在保护信息主体权益方面的作用。最后,投诉处理决定的执行力不足。目前,我国征信体系已初步形成了公共征信为主、社会征信为辅的政府主导模式。负责征信业务的机构包括人民银行建设的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民营征信机构及各级政府部门建立的信息服务中心。截至目前,在人民银行备案的企业征信机构已有130余家,评级机构100余家,进入业务准备期的个人征信机构8家,从事征信业务的未备案机构以及各级各部门建立运营的信息服务中心则更多。数据来源除银行等金融机构外,还有来自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甚至是互联网站的信息,内容除传统信贷信息及其他金融信用信息外,还包括大量的生产生活信息、行政处罚信息甚至是个人社交信息。这不仅给征信监管工作带来挑战,也给信息主体投诉权益维护增加了难度。因此,需要相关法律法规在赋予征信监管机构征信信息投诉案件处理权的同时,更要赋予其投诉案件生效裁决的强制执行力。但现实情况是,除人民银行制定的《规程》这一内部文件对生效的投诉裁决执行有所规定外,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并未予以明确规定。当投诉事项是由政府部门提供的错误信息所致时,要让各级政府部门依据人民银行内部规定作出的裁决对错误信息予以更正的难度将很大,从而使征信信息主体通过投诉途径更正错误信息的愿望在一定程度上落空。

(五)问责机制不健全

投诉事项一旦为监管机构确认属实并生效后,被投诉人理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但事实上《条例》关于问责机制的规定仍有不完善之处。

一是法律责任规定不完善。比如,对信息提供者的民事责任仅规定了向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提供或查询信息违法行为的民事责任,对信息提供者向社会征信机构提供或查询信息侵犯信息主体权益的民事责任未做规定。又如,对信息使用者的法律责任仅规定了未按照与个人信息主体约定用途使用个人信息或者未经个人信息主体同意向第三方提供个人信息情节严重或造成严重后果的情形。除上述情形外,信息使用者侵犯信息主体合法权益的其他违规行为《条例》则没有涉及。再如,信息提供者未事先告知信息主体本人向征信机构、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提供非依法公开的个人不良信息造成严重后果的,仅规定了行政责任,而没有规定民事责任。

二是罚款数额设定不尽合理,法律的震慑作用有限。科学设定、适当组合行政处罚中罚款数额对增强行政处罚的效力具有积极作用。但《条例》在对各类违法行为均采用了单一的数额罚方式,并未与比例罚等方式结合使用;对罚款限额的设定为最高50万元,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征信市场主体违规成本相对较低。

三是对相关主体法律责任承担顺序未予明确。完整的征信产业链一般由数据生产(提供)者、征信机构、征信信息使用者构成,三方都可能对信息主体合法权益造成侵害。对于信息主体而言,征信业务专业性强,权益受侵害时要精准定位主张权利的对象将很困难。这就需要法律明确相关主体承担责任的顺序或是赋予征信信息主体选择权利主张对象的权利。否则,上述三方可能在责任承担上相互推诿,阻碍征信信息主体权利的实现。

三、完善我国征信信息主体投诉制度的对策建议

(一)明确界定征信信息主体投诉的性质

结合国际经验和我国实际,应将征信监管部门对征信投诉的处理行为界定为行政确认或裁决的具体行政行为。理由是:(1)《条例》规定的投诉需要征信监管部门做出行政确认或裁决。信息主体投诉有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其中狭义的征信投诉是指在征信过程中,信息主体认为自己合法权益受到损害而提出投诉,这对征信监管部门来说属于依法申请的行政行为。《条例》关于信息主体投诉权的规定明显符合狭义征信投诉的特征,需要征信监管部门通过走访、调查甚至是检查等方式核实相关情况后做出相应的行政确认或裁决,理应归入具体行政行为范畴;(2)有利于更好地维护信息主体权益。按照我国《行政诉讼法》的规定,能提起行政诉讼的前提是所诉行为属于具体行政行为。将征信监管对信息主体投诉的处理界定为行政确认或裁决行为,一旦信息主体对征信监管部门做出的处理不服时,可向法院提讼。这在督促征信监管部门妥善处理投诉的同时也将其纳入法院受案范围,起到了畅通信息主体维权渠道的作用;(3)投诉处理属具体行政行为得到了监管部门认可。根据《规程》,“投诉人、被投诉机构对投诉处理结果持有异议的,可以向做出投诉处理决定的人民银行分支机构上一级机构申请复议”。而结合我国《行政复议法》关于行政复议受案范围的规定可以看出,对信息主体投诉的处理属于具体行政行为得到了征信监管部门的认可。考虑到《规程》仅属人民银行内部规定,为确保投诉权的真正实现,有必要在正式出台的《办法》中予以明确规定。

(二)建立切合实际的投诉管辖制度

对《条例》规定的“所在地”的理解,《规程》虽然做出了“投诉人所在地”、“被投诉机构所在地”的解释,但仍不完善。为此,建议在出台的《办法》等制度中建立投诉受理的选择管辖制度,即信息主体可以选择向投诉人户籍地、居住地、临时住所地、被投诉人所在地甚至是侵权行为发生地、侵权结果发生地所属的人民银行分支机构提起申请。同时,明确信息主体一旦做出选择,在人民银行做出处理决定前,投诉人不得就选择作出变更,防止投诉人多头申请,以节约成本。为防止人民银行分支机构间因管辖不明导致相互推诿,还应建立移交管辖制度。明确规定投诉由被投诉机构所在地人民银行处理,但处理结果的反馈由最初受理的人民银行负责,同时对案件移交的时限、程序、移交双方的权利义务等做出规定。

(三)完善征信信息主体投诉处理的流程

一是以肯定与否定相结合的模式明确投诉提起的条件,杜绝信息主体滥用投诉权。投诉应同时符合下列条件:(1)申请人应与投诉事项有直接利害关系;(2)有明确的被投诉人;(3)有具体的投诉请求和事实及理由;(4)投诉事项属于人民银行征信监管职权。不予受理的情况包括:(1)无明确投诉对象;(2)无具体投诉事项和理由;(3)投诉事项已经人民银行核实并做出了生效决定,无新情况、新理由;(4)投诉事项已经司法机关做出了生效判决。

二是完善征信监管机构在投诉处理中的职权职责。具体包括对投诉事项的走访、核实权;调查询问当事人,查阅、复制与投诉事项有关的文件、资料,查看相关信息系统的权利;通过受理投诉进行行政指导,开展有关征信业务调查和统计等权利。同时负有保守秘密、遵循法定程序、违规应承担法律责任等义务。

三是建立投诉举证责任倒置制度。由被投诉人负责举证证明与投诉事项无因果关系或投诉人有过错或第三人对投诉事项负有过错等,否则即推定其有过错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四是建立生效处理决定强制执行制度。规定处理决定一旦生效,相关当事人必须执行,拒不执行的相关当事人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人民银行也有权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五是建立联动机制。优化人民银行内部投诉管理体系,加强征信与法律事务、消费者权益保护等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大力推行投诉网上办理全流程监管,督促各级人行认真做好投诉办理登记反馈工作,提高案件办理透明度;以人民银行为中心,加强与政府职能部门、金融机构、征信机构和信息应用部门的沟通协调,建立上下统一与横向联动相结合的投诉处理机制;加强业务监管,规范业务流程;进一步完善信息采集、整理、保存、加工及对外提供等环节的监督,切实防范征信业务中的违法违规行为。

(四)建立健全责任追究机制

一是对征信机构以及信息提供者、信息使用者所有违反《条例》规定的行为,都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无论是向公共征信机构还是社会征信机构提供、查询、使用信息,只要信息提供者、信息使用者的行为给信息主体造成侵害,都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行政甚至是刑事责任。

二是赋予信息主体适当的精神损害求偿权。由于很多投诉事项给申请人带来的大多是诸如升学、就业、升职等机会利益损失,损失程度难以估量,可考虑在一定范围内赋予信息主体精神损害求偿权,以弥补投诉事项给申请人带来的损失。

三是明确民事责任承担的连带责任或先行赔偿制度。对给征信信息主体造成的损失,如果数据生产(提供)者、征信机构、征信信息使用者不能证明自己对损害发生无过错的,由其对被侵权人承担连带赔偿责任。赋予信息主体权利主张的选择权。鉴于征信业务的专业性和复杂性,当信息主体有证据证明其合法权益受损但无法确定损失是由数据生产(提供)者、征信机构、征信信息使用者哪一方造成时,允许信息主体选择向上述三方中的任何一方求偿,被选定的求偿者应对信息主体履行先行赔偿义务,赔偿完成后可以再向有实际过错的一方索赔。

四是适当提高罚款限额。可以借鉴国内外行政罚款数额设定方式,以数额罚与比例罚相结合的方式,明确违反征信法律法规的市场主体将被处以一定限额或是指定期间内全部收入一定比例的罚款,并在两者间实行就高原则。

五是建立支持制度。针对信息主体通过司法途径向侵权方主张因其违反征信业管理法律法规而遭受损失有困难的情况,可考虑以立法的形式明确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征信监管机构有支持或代表信息主体行使权的义务。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管理局.现信学[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5.

[2]艾茜.个人征信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3]葛华勇.征信工作实务[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2.

[4]刘海英,蒲舟军.构建个人信息法律保护制度的思考[J].上海金融.2008(8).

[5]刘瑞晶.对被征信个人信息的规范利用和法律保护对策研究[J].特区经济,2008(5).

[6]肖永红.维护信息主体投诉权若干问题探析[J],征信,2009(2).

[7]王融.欧盟《统一数据保护条例》详解[J].中国征信,2016(7).

[8]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管理局.现信学[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5.

征信管理的建议篇6

一、凝聚内力,理顺管理机制

由于建筑、房地产业税收涉及税种多、部门广、控管难度大,实施一体化管理是堵塞漏洞、强化管理、形成长效机制的有效手段。为此,我局从整合资源入手,转变了县城范围内建筑业、房地产开发税收的传统管理模式,将原来的按地段、经济性质管理变为按行业管理。在新昌分局内设建筑房地产税收征收管理办公室,对我县建筑房地产税收实施了“1142”的管理机制,即建立一个机制、完善一个办法、抓好四个环节、把好两个关口。一是建立一个机制。及时启动以“政府领导、税务主管、部门配合、社会参与、司法保障、信息化支撑”为主要特征的社会综合治税工作机制,成立由县政府主要领导牵头,税务、财政、发改委、国土资源、房管等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县房地产建筑安装业税收一体化管理领导小组。二是制定一个办法。根据建筑业、房地产开发经营特点,制定了《县房地产建筑安装业税收一体化管理暂行规定》,完善联席会议制度、信息反馈制度和保障落实制度。三是抓好四个环节。进一步明确用地环节、建筑环节、销售环节、保有环节等各管理部门的责任。四是把好两个关口。把好土地使用权属转移关和房产权属转移关,对于纳税人未完税的,相关部门一律不予办理权属转移手续。通过这些措施,实现对建筑房地产税源全方位的控管。

二、巧借外力,健全控管机制

1、结合行业特点,完善制度保障。建筑房地产业市场从土地转让、建筑施工、房地产开发销售到二手房交易,管理部门多、税收征管难度大。税务部门在进行建筑房地产税收征管过程中,一些基础信息来源于发改委、建设、房管、土地等部门,为充分掌握房地产企业的税源资料,就需要相关部门的协助配合。为此,我局负责起草了《县房地产和建筑业税收一体化管理暂行规定》。县委、县政府及时召开了办公会及全县地方税收护税协税领导小组会议,护税协税小组成员、县公检法、国资委、发改委、国土、城建、房管等县直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了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县房地产建筑安装业税收一体化管理暂行规定》,为全县房地产建筑安装业实施综合治税,强化税源控管,密切部门协作提供了制度保障。

2、加强部门配合,实现多头控管。为强化建筑房地产税收征管,健全税源控管机制,我局先后与县发改委、国土、房管、城建及工业园区管委会等部门签订了一系列税源控管办法、协议等,其主要内容:一是县发改委将核准的建筑工程计划项目、房地产开发项目的批文同时抄告一份地税机关,使地税部门提前掌握税源信息,为工程项目实施跟踪管理打好基础;二是国土资源局及时将土地拍卖的相关信息传递给地税部门,地税部门及时进行跟踪介入,实现了房地产税收的前置管理;三是加强与房产管理部门的配合协作,实行证前清税制度,纳税人在申请办理《房屋所有权》权属证照时,必须出具主管地税机关开具的清税证明或者减、免税证明,房管部门在审验后,方可按规定程序办理;四是工业园区管委会负有向地税部门提供新办企业厂房建筑业税收征管的有关信息职责。此外,为加强国债投资工程、政府投资工程的税收管理,我局还与县财政局国库支付中心签订了建筑业税收委托协议书,全面委托国债投资工程、政府投资工程的地方各税,2007年县财政局国库支付中心共入库建筑业地方各税344.94万元,今年1-6月入库建筑业地方各税585.9万元。

3、实施精细化管理,提高服务质量。我局在建筑、房地产税收征管过程中,将税收征管细化到每一个工程,每一个开发项目,借助省局地税征管信息系统,全面实行工程项目登记、巡查勤管、信息采集、信息比对、纳税评估及税款清算等制度。特别是对房地产开发项目中每一个商住小区、每一栋楼、每一套住房及铺面,根据每一个小区的平面图设置了房地产销售明细帐、发票开具明细帐,及时掌握房地产开发的税源情况。形成了“以行业管理为主、按项目进行监控、房源控制税源、管理增加税收”的基本思路,积累了房地产税收精细化管理的有效经验,找到了潜在税源向现实税收转化的最佳着力点,有力地提升了房地产行业税收管理的效能和水平。在税收征收过程中,坚持“一个窗口服务,一条龙征收管理”的工作理念,把服务贯穿于税收征管全过程。在县局办税服务厅设立建筑房地产税收办税窗口,统一办理纳税申报、税款征收、发票开具等事宜,对要求纳税人报送的各种报表、涉税资料,实行一次性告知服务。

三、形成合力,加强二手房税收征管

为了加强和规范我县二手房交易市场的税收征收管理,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有序发展,2006年我局草拟的以产权交易为基础,源头控管,堵塞漏洞,建立“先税后证”的《县二手房税收一体化管理办法》得到了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并以县政府的文件印发全县执行。根据该办法,我局与县房地产交易中心签订了《二手房交易税源控管协议》,对涉及二手房交易的纳税人,由房地产交易中心向纳税人发放《个人转让房屋征免税认定表》,同时房地产交易中心确定房屋取得的时间,评估房屋交易金额,纳税人按要求填写《个人转让房屋征免税认定表》后,将此表及房屋交易涉及的相关资料,如身份证、房产证复印件、转让合同及原购房合同、发票等有效证明到我局在县办证中心设立的二手房税收征收窗口办理征免税手续,征收窗口工作人员根据纳税人提交的《个人转让房屋征免税认定表》及相关资料,审核确定房屋交易环节应缴纳的地方各税,并实行“一窗式”征收,纳税人足额缴纳税款后,凭《个人转让房屋征免税认定表》及完税凭证到房地产交易中心办理产权过户登记手续。

征信管理的建议篇7

经市局局长办公会研究决定,全市地税系统信息化工作会议今天召开。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省局信息化建设工作会议精神,总结近年来全市信息化建设工作,围绕省局信息中心、市局2010年工作思路,研究部署今年信息化建设工作。根据会议安排,我就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建设工作,讲三点意见:

一、全市地税系统五年来信息化建设成果回顾

2005年以来,我市地税系统信息化建设经历了起步、加快和跨越的发展阶段之后,逐步进入了巩固、完善和提高的发展阶段。五年来,全市地税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得到了飞速发展,无论是硬件、网络还是软件应用,都取得了非常大的成绩。信息化在全市各级地税部门得到广泛应用,从税款征收、入库到日常行政办公以及规范化管理工作,都离不开信息系统的有力支撑,信息化已成为当前地税工作高效稳定运转的基础。

硬件建设、基础设施不断优化

按照"统一计划、统一标准、统一选型、统一采购"的原则,对全市地税系统计算机类设备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采购,所有设备由省局通过省政府采购中心招标采购。截止2009年底,全市装备台式计算机1326台,笔记本电脑160台,服务器及机柜31台,网络交换设备447台,网络安全设备22台,票据打印机441台,视频会议和大厅监控设备60套,UPS88台,使全系统百人PC机拥有量由改革前的18台增长到现在的103.1台。

去年8月,市局办公大楼乔迁,新的中心机房及多媒体教室也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新的中心机房面积110平方米,功能分区科学,配备设施先进,满足了设备所要求的洁净度、温湿度和消防、防雷要求。新的多媒体教室面积90平方米,每次培训可容纳50人,可实现语音、图像的互动教学。新的视频会议室可容纳130余人,极大满足了视频会议需要。在视频会议系统基础上还建立了全市地税系统办税服务厅监控系统,将全市15个办税服务厅全部纳入视频监控范围。随后,吉水县局、永丰县局的新机房也相继搬迁。至此,全市15个机房建设和改造全面完成。硬件及基础设施的大力投入,为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平台,保障了全系统信息化建设的顺利推进。

网络建设日臻完善

依托省政府信息网,市地税系统建成了上连省局,下至县、分局(所)四级广域网络,在统一的网络平台上实现以税收征管系统、办公自动化数据传输为主,实现数据、语音、视频“三网合一”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将省局、县(市、区)局、基层分局和办税服务厅纳入到统一的广域网络,其中省、市、县三级骨干网络依托省党政信息网建设,省市之间带宽为155M、市县之间带宽为10M,县局到分局(所)租用了运营商的2MSDH线路。同时还建立了市级网管中心,部署了全省统一的网管系统以及防病毒系统。全系统广域网络承载了征管业务系统、公文处理系统、邮件系统、FTP系统等应用。

去年下半年,备份线路的建设全面展开。备份线路在政务网实现了省、市、县三级骨干网双设备双线路的全冗余,省、市之间总出口将由过去的百兆升级为千兆,县局接入带宽将由过去的8M升级为34M,传输速率将大幅提高。备份线路的建设能够显著提升我市地税广域网的稳定性、可靠性和安全性,为税收征管业务、行政管理业务正常开展提供坚实的网络基础。

安全体系逐步完备

根据省局的统一部署,建立了市级网管中心,部署了统一的网管系统以及防病毒系统,同时根据安全评估报告的意见,搭建了全系统Windows系统升级平台,实现了自动分发和更新计算机操作系统补丁。在市、县二级网络节点安装部署了157台防火墙,在市局网络骨干节点部署了1套入侵检测和漏洞扫描系统,架设了邮件系统和反垃圾邮件网关。省局开发的安管平台(一期)已在我市成功上线,在强化信息资产管理、监控网络运行,保障信息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年,二期也即将上线推广。建设了总电源、机房配电柜、UPS输入端三级电源防雷击保护的防雷体系。有效地提高了计算机类设备的安全保障能力,降低了因感应雷而导致设备损毁、网络中断、业务瘫痪的可能性。

软件开发应用不断拓展

全省地税税收管理信息系统开通后,省、市、县各级信息人员全力运维,不断优化,在地税征管工作发挥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省局相继开发的高端查询、纳税评估模块和税收管理员平台投入使用,效果良好。推行了国家税务总局的个人所得税管理系统和货运发票税控系统;配合全系统规范化建设,推广使用了规范化文本管理系统;自主开发了数据分发应用软件,实现省、市两级征管数据分发,有效发挥了省级大集中情况下的数据资源优势,基层数据应用规模和应用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利用信息门户技术,充分融合信息资源和业务模式,建立了“地税网”,信息政务公开进一步增强,纳税服务水平、地税形象进一步提升。在全市各县(区)局推广使用国家税务总局的ODPS行政办公系统,市局机关还应用了政务通软件,实现了自动考勤、会议通知管理、内部短信、文件传递等功能。在全系统全面推广运用了总局新的综合行政办公系统,提升办公效能和对行政办公系统的保障能力。

依托于财税库银横向联网技术的网上办税系统已在全市推广应用。目前,实行网上办税的纳税人达到1400多户,网上扣缴税款近4亿元。实现了纳税人申报纳税可足不出户完成,避免过去到办税服务厅、银行排队等候和往返于地税、银行之间的烦恼,也将大大降低纳税成本,提高纳税服务水平。推行了POS机划卡缴税应用,完成了POS机划卡缴税与征管业务软件对接;搭建了短信平台,增强征纳互动,实现了低成本高效率地税收宣传、税务公告、催报催缴等信息;在市城区推行“同城办税”模式,开创了“有区域管理、无区域服务”的地税征管工作新局面。

近年来税收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成效显著,为加快推进税务管理现代化进程、促进税收事业的科学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二、正确分析形势,进一步提高加强信息化建设工作的认识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而且对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理念与方式也产生深刻的变革。一方面,信息社会拉近了纳税人与税务部门的距离,纳税人对税收活动的便捷性、信息公开和透明程度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信息技术也为税务部门提高管理绩效、规范执法行为提供了重要的手段。这就要求税务部门必须深入研究和利用信息技术,改进和优化组织机构、业务模式、工作流程,提高税收管理质量和效率;充分利用网络和信息技术平台为纳税人提供更加优质的多元化服务,改进纳税服务手段,构建和谐的征纳关系。当前,税收工作正处在加快改革发展的重要时期,总局党组根据税收工作新形势,明确提出要把纳税服务与税收征管共同作为税务部门的核心业务,强调税务部门最重要的职责,就是通过优化纳税服务和加强税收征管等措施,促使纳税人提高税法遵从度,更好地履行纳税义务。年初的全国税务工作会议也提出要实施信息管税的工作思路,稳步推进征管方式变革。税收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对我们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纳税服务和税收征管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因此,我们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真正从思想上、理念上认识到加快税收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树立危机意识和责任意识。首先要领导重视,税收信息化建设是“科技加管理”工作思路的具体体现,涉及税务管理的方方面面,各级领导应予以足够重视,积极配合实施才能保证信息化建设有条不紊地推进。其次,要更新观念,必须充分认识到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崭新的、涉及面广、科技含量高的工作,要树立系统观念、全局观念和时代观念,把税收信息化工作摆在决定税收事业能否健康发展的战略地位。第三,要强化学习,统一认识,增强紧迫感,彻底清除传统征管模式及纸介质条件下的思想障碍,全面提高加强税收信息化应用水平的自觉性。但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信息化的客观规律,信息化不是神话,信息技术不是万能,科技不能脱离管理,应该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推动税收征收管理工作的信息化进程。

正确理解税收信息化管理工作的总体要求,我认为必须牢牢把握以下四点:一是必须为税收核心业务的有效开展提供及时、稳定的系统支持。二是必须为提高税收决策的科学化开展全面深入的数据分析。三是必须为保障信息系统的稳定运行构建完善的运维和安全体系。四是必须为提高税收信息化日常管理工作水平大力推进工作创新。

三、明确目标任务,努力开创信息化工作新局面

2010年全市地税信息化建设工作要按照市局的工作思路和总体要求,根据省局信息中心的总体部署,以信息管税为主线,以服务全市地税工作为目标,以“推广、运维、保障”为重点,加强数据质量管理、资产设备管理、信息安全管理和技术队伍建设四个方面的工作,充分发挥信息化在税收工作中的依托和支撑作用。

(一)、加强软件推广运维,提高信息管税水平

随着省级数据集中工作的全面实现,系统风险也高度集中,任何一个系统的设备停机、应用中断和数据丢失都可能导致基层日常税收管理工作的停顿,造成严重的社会影响。“网络不能断、系统不能停、数据不能丢”已经成为当前各级信息中心运维管理的基本要求。

各级信息中心要继续做好现有系统软件的完善和应用工作,重点抓好征管业务系统、数据仓库系统、网上办税系统的完善、应用;落实征管业务系统操作等各项制度;继续做好总局货运发票系统、个人所得税管理系统和两税比对系统的应用工作;继续完善和深化征管业务报告库,利用征管业务数据开展个性化软件的开发及数据分析利用,为各级领导和业务部门提供全面及时的征管信息;积极推广省局开发的税源监控软件、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务稽查等应用软件,丰富和完善信息管税的手段和方法。

(二)、加强数据质量管理,提高数据利用水平

数据质量管理是当前地税系统征管改革和信息化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当前税收征管工作和信息化工作所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在一定程度上讲,数据质量问题已经影响到地税系统信息化建设,也影响了日常税收征管工作。

市局已经充分认识到数据质量问题的重要性和严重性。市局信息中心把征管业务系统的数据质量管理作为信息化建设的一项重点工作。自2012年以来,市局根据省局要求,结合实际,制定下发了《市地税系统征管业务数据质量管理暂行办法》,各地要对数据质量管理工作高度重视,认真按照《办法》要求,联系实际,建立数据采集、数据录入、数据审核、数据清理等方面的质量控制办法,确保相关涉税信息全面、真实、及时纳入信息系统管理。市局信息中心要建立数据分析应用基础数据平台,完善面向市局决策层的统计分析功能,为税收监控和分析预测提供有效的手段,切实提高数据分析利用水平。

(三)、加强资产设备管理,推进信息化建设再上台阶

随着金税三期工程各子项目的陆续启动,各级信息中心既要参与金税三期工程建设,又要保持现有信息系统的平稳运行,原有工作任务重、协调难度大、人员调度难等困难局面进一步加剧。各地要积极配合省局完成金税三期各项建设任务,推进金税三期工程建设。根据总局金税工程(三期)规划要求,按照备份网建设规划和技术方案,完成备份网络建设,实现全省地税广域网光纤线路、网络设备的备份和冗余,降低网络故障发生概率,提高网络可靠性和稳定性。

各地要坚持“统一标准、集中采购、分级运维”的原则,集中采购计算机类设备、网络线路的维保及运行服务,建立设备维保考核制度;要加强中心机房管理与设备维护,要做好计算机类设备的日常管理和运维工作,充分发挥设备使用效能,逐步建立计算机类设备运维管理体系;要继续做好OA系统的运行保障工作,提高OA系统的增值应用水平,做好视频会议、业务培训等系统技术支持和技术服务。

(四)、加强信息安全管理,提高信息系统保障能力

税收信息化建设中的安全隐患主要来自于外部的侵袭、内部人员的攻击以及数据的丢失和病毒的泛滥。同时由于计算机具有传接快、易复制、易泄密、难补救特点,为信息网络的安全保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确保税收信息化建设的安全,必须一方面要加强系统自身安全建设,建立外部人员上网或内部人员远程访问数据的身份认证机制,做到内部关键数据与公共网络的物理隔离。另一方面要加强管理机制建设,行政管理方面要抓好安全管理机构、制度、人员、责任和监督机制等,技术管理方面要抓好工程建设和网络运行的各个环节。

各级信息技术人员要熟练掌握省局开发的安管平台一期的使用,做好安管平台二期的上线推广准备工作;要积极开展应急保障工作,及时排查处理安全隐患和安全漏洞,强化技术部门应对IT故障的处理能力;要深化信息安全宣传教育,增强全员信息安全意识,提高信息系统风险防范能力,保障地税管理信息系统稳定运行。

(五)、加大培训力度,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

税收信息化必须要有一支掌握现代化科技手段的高素质税务干部队伍为保障。当前,大部分征管一线人员只会简单日常操作,不会利用征管信息系统进行资料查询、数据分析、税源监控、内部监督,不能将自己的税收业务知识与计算机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更大的作用。基层税务人员素质不高的问题,已成为影响税收信息化建设的“瓶颈”。

因此,各地一方面要建立信息化技术队伍培训体系,培养适应地税信息化事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加快信息化人才库建设,开展高层次高学历教育,做好专业技术人才储备;做好信息技术人员职称评定工作,稳定专业技术队伍。另一方面要建立分级操作技能培训制度,实行达标考核,提高全员操作应用水平。通过抓好税务人员的信息理论教育和信息意识灌输,从提高税务人员的信息认知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信息资源应用能力、信息综合能力入手,重点抓好征管业务系统操作应用的培训,着力培养一支既熟悉税收业务又熟悉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地税队伍。

征信管理的建议篇8

为贯彻落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的通知》精神,充分发挥相关部门在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中的职能作用,加强信息互通和协调配合,形成齐抓共管的整体联动工作机制,经市人民政府同意,决定建立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联席会议组成及组织形式

联席会议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建设委员会、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市地方税务局等8个部门组成。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为牵头单位,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为联席会议召集人,各成员单位分管领导为联席会议成员。

联席会议原则上每季度召开一次,根据需要可随时召开。根据会议内容,联席会议可请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出席和市直其他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

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分管负责人任办公室主任。

二、联席会议的主要任务

学习贯彻国家、省有关社会保险的政策法规,研究制定全市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措施;分析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形势,研究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定期通报全市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情况,协调解决工作中出现的矛盾与问题。

三、各成员单位工作职责

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负责扩面征缴工作的组织协调和具体实施工作。

市建委:在核发《建筑施工许可证》时查验用人单位《社会保险登记证》,督促用人单位参加社会保险。

市民政局:每季度末将社会团体登记和变更信息提供给劳动保障部门。

市财政局:负责社会保险基金的监管,保障扩面征缴工作经费。

市安监局:在核发《安全生产许可证》时查验用人单位《社会保险登记证》,督促用人单位参加社会保险。

市编办:每半年将事业单位登记和变更信息提供给劳动保障部门,并督促事业单位参加社会保险。

市工商局:每半年将工商登记和变更信息提供给劳动保障部门。

市地税局:按照劳动保障部门核定的数额,负责征缴各项社会保险费,并每月将基金征缴信息提供给劳动保障部门,并与其对帐。每半年将用人单位税务登记和变更信息提供给劳动保障部门。

四、工作要求

上一篇:纺织业行业调研报告范文 下一篇:光电行业发展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