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养结合的现状范文

时间:2023-12-21 17:00:49

医养结合的现状篇1

[关键词] 口腔医学 人才需求 人才培养方案 基层口腔

基金项目: 本项目为西安医学院2007年校级课题资助,项目号:2007RKT5。

西安医学院是2006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医学院校的,其一直努力探寻医学本科教育与卫生事业发展需求的结合点,努力提高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服务能力。目前已经形成了“立足陕西,面向基层、面向农村,以医学本科教育为主,建成为区域卫生事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水平较高的教学型医学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根据学校面向地方、面向基层的办学层次和定位,为了提高口腔医学专业教学质量,培养基层“用得上、留得住”的口腔专门人才,为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提供参考依据,我系于2008年11月到2010年1月对陕西省陕北、关中、陕南等地区部分基层医院和社区口腔的口腔医学专业开展现状、人才需求、人才培养方案等问题进行了调查并对调查情况加以分析,并提出我们的设想和建议。

调查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

在陕西省陕北、关中、陕南地区分片区选取100所基层口腔诊疗机构进行问卷调查,包括地区医院、县级医院35所、乡镇医院32所以及口腔社区门诊或口腔诊所34所。

2.调查内容

根据调查目的自行设计问卷,内容包括专业开展现状、口腔人才需求情况等内容,涵盖岗位需求情况、人才培养能力需求及职业核心课程及技能需求等项目。

3.方法

(1)调查前,调查组成员明确统一要求,运用访谈、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调查。调查数据材料真实可靠。(2) 问卷回收情况。各级医院发放问卷100份, 回收96份, 回收率 96%; 96 份问卷基本按要求填写,有效率100%。

调查结果

1.专业开展现状

在调查医院及机构中, 6所乡镇医院没有开设口腔科,部分乡镇医院配备有牙科综合治疗椅,但缺乏专业人员,为临床医学专业人员进修后从业,地区及县级医院口腔医疗资源相对集中,基本为口腔专业人员从业。

在基层医院开设诊疗项目中,最常见的口腔内科诊疗项目是牙体充填、根管治疗、龈上洁治、干髓术;根面平整、牙龈翻瓣等牙周手术仅大型医院开展。口腔修复主要开展项目是可摘局部义齿、全口义齿以及冠桥修复,隐形义齿、精密附着体、全瓷修复等项目也有一定涉及。口腔外科主要开展的诊疗项目为拔牙。口腔正畸需求广泛,但能规范开展的医疗机构不到30%。

2.口腔人才需求情况

(1)口腔医学人才岗位需求情况

约60%县级以上医院5年内均有口腔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才需求,其中60%单位需要口腔全科,40%需要按口腔分科别招收人才;约76%乡镇医院均需口腔专业全科人才;68%左右口腔门诊均由于人才流动,需要口腔专业全科人才;80%的医疗机构均认为目前口腔医疗资源不能满足社区口腔医疗需求。

(2)岗位人才培养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知识、能力及素质要求的调查显示:在综合素质方面,认为应具备良好沟通能力的占 89.3%,认为应具备团队精神的占64.3%,20%的单位认为还应具备一定的再学习能力; 在口腔医学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培养方面,认为应注重口腔专业理论知识的占77.08%,认为应加强专业实践操作技能培养的占93.75%。

(3)职业核心课程知识及技能需求调查

对基层口腔医疗机构对职业核心课程和技能需求调查结果如下(详见表二)

讨 论

1.我省基层口腔医疗现状与人才培养定位

对基层口腔医疗现状调查的结果显示,我省口腔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在城市比较集中,基层的口腔医疗资源严重缺乏,部分乡镇没有开设口腔科,在乡镇医院及社区甚至还有临床医学专业从事口腔医疗,不能满足社区口腔需求。该结果与我们对社区居民口腔医疗认知-需求-满意度调查结果一致:居民对医疗现状不满原因主要是医疗资源有限,分布不均衡,资源不足所致的就诊不便。在开展的诊疗项目调查显示,基层主要开展口腔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及缺损的修复、拔牙等项目,且综合性相对较强。调查结果表明,我省对口腔医学专业学生有较大需求,我校作为我省主要的地方医学院校,应立足基层需要,培养符合口腔医疗保健服务的发展要求的社区口腔全科人才。

2.口腔医学人才需求与人才培养方案修订

(1)知识、能力及素质要求及对策:调查表明用人岗位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不仅需要有较强的理论基础知识和扎实的实践操作技能,且应具备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结合基层人才知识、能力及素质的需求,在人才培养修订中,我校应本着“突出口腔,注重整体,加强人文,体现社区,强化实践”的原则,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实用性,进行模块化教学,建立课程体系,同时注重课程设置兼顾行业资格准入条件,与口腔执业医师考试相接轨。

①开设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等课程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有针对性的强化基础课程,精简学科大类临床课程,加重口腔专业课程比例。

②强化实践教学:加大实践课时比例;在实验课强化基础训练,倡导“教中学、做中学、教、学、做一体化”,重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验教学方法多样,如角色转换法、模拟病人法等,实现实验教学与临床实习的良好接轨,使学生校期间即可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和标准的操作手法,培养一定的沟通技巧,为临床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③在实习后毕业前开展专业综合技能实训,以进一步缩短就业岗位适应期。

(2)职业核心课程及技能需求调查结果及对策:

对基层口腔医疗机构对职业核心课程和技能需求调查结果表明:龋病、牙髓炎等牙体疾病治疗、牙周病的基础治疗、牙槽外科、缺牙后的常见修复方法等在基层医院中应用广泛,应作为专业理论教学及实践技能教学的重点。口腔内科学适当地增大牙体疾病治疗及牙周基础治疗理论和实验学时,适当讲述牙周手术治疗及黏膜病;口腔修复学结合学科发展趋势,牙体缺损、固定修复、活动义齿的理论讲授保持现状,增加临床技能操作学时,夯实活动义齿制作实践操作,简要介绍各种修复新技术;口腔外科学重点讲授牙槽外科,其余部分一般讲授应当适当压缩;口腔正畸学和预防保健随着社会发展和医疗模式的改变,越来越受到重视,也应加强教育,适当增加学时。

总而言之,在基层口腔人才培养上,我校应结合办学定位,密切联系社区、基层口腔医疗需求,优化课程设置,培养实践能力强的口腔全科人才。

参考文献:

[1]徐秀芳,郭永松,等.浙江省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需求现状调查分析及人才培养方案对策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1(4):31-32.

[2]凌均棨,韦曦.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口腔医学本科教育新体系[J].中华口腔医学研究杂志,2010,4(2):111-113.

[3]徐蕊.对甘肃省酒泉市各医院口腔专业人才需求现状和从业人员对我校开设口腔工艺技术专业希望值的调查分析[J]. 卫生职业教育,2011,29(6):116-117.

医养结合的现状篇2

一、河北省广平县“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探索

所谓“医养结合”是一种有病治病,无病疗养,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有机结合的新型养老模式,通过医疗和养老的有机结合,让老年人健康养老安度晚年。农村老龄化时代的到来,使得农村养老问题变的越来越严峻,再加上农村多有子女外出打工,只剩下老人和孩子在家。这样的老年人在承担土地的耕种和家务劳动,还要帮忙照料隔代人。所以农村老人不仅不能安享晚年,甚至还要付出更多的劳动,这使得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雪上加霜。面对这样的困境,南阳堡村村医刘贵芳萌生了建立医养结合养老院的想法。她以乡镇卫生院的医疗资源为依托,开创了结合医疗、养老、护理、康复、保健为一体的综合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探索出一条因地制宜的农村养老新模式。

(一)医养结合,让老人享受养老、医疗、护理三位一体式服务

刘贵芳千方百计的筹措资金,在乡镇卫生院旁边建立起了医养结合的养老院。入住医养结合养老院的老人除了能得到一般的生活照料外,还可以享受到以下三方面的优惠待遇。一是医疗服务,因为医养结合养老院建在镇卫生院旁边,一旦老人生病变可享受“零距离”就诊。所以与一般的养老院相比,医养结合养老院能提供专业的疾病诊治、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等服务。尤其是对于那些患有慢性病、病情容易反复发作或者大病初愈的病人提供了便利条件。二是护理服务。医养结合养老院的老人可以享受到卫生院的医护人员提供的专业护理。护士每天早晚两次查房,为老人测血压、量体温,及时掌握老人们的身体状况。此外夜间安排专人值班,定时进行查房,确保老人如有身体不适的情况可以及时发现及时接受治疗。三是医养互换,实现老人的医养无缝衔接。养老院会定期对老人进行体检,将老人的基本身体状况详细记录在案,方便后期的复查和治疗。当老人生病时,进入“医”的状态,由镇卫生院的医生和护士为其提供专业的医疗救治。当病情好转后,进入“养”的状态。真正实现了医养互换的无缝衔接,避免了老人在家庭、医院、养老院之间来回奔波,耽误最佳的治疗时机。

(二)科学管理,为老人提供细致周到的专业养老服务

一是区分管理。根据老人的生活状况、身体状况的不同,划分为五保区、特困区、托老区三个入住区域。五保区主要接纳民政部门安排的农村五保老人,特困区主要接纳经济条件比较差的特困户、低保户,托老区主要接纳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离职老人、空巢老人和一些生活不能自理需要照料的老人。二是设立专人看护模式。每天设立一名护士长、两名护士、两名护工值班的专人看护制度。护士长负责开晨会、查房、监督各区的护理、指挥及卫生工作。护士负责每天按时查房、分发药品、指导用药等护理工作。护工负责养老院各区的卫生,对老人的衣服和床上用品勤洗勤换,保证干净整洁。对行动不便的老人帮助他们整理床铺,给他们洗脸、洗脚、剪指甲。对于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老人,要负责给他们打水、送饭、喂水、喂饭,保证他们的生活得到妥当的照料。三是合理配餐,结合老人的生理特点、营养需求,合理的为老人配餐,合理的搭配蛋白质、蔬果、肉类,保证老人营养均衡。每周将菜谱公布上墙,接受监督,整体上提高老人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三)低价养老,让农村老人住得起,住的好

养老机构之所以没有在农村普及,除了农村家庭养老的观念根深蒂固之外,经济条件也是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如果养老院收费过高,农村老人肯定是住不起的。医养结合养老院立足公益,不以盈利为目的,在维持养老院正常运转的基础上,尽可能低的减少养老费用,争取做到更多农村老人入住养老院。费用方面:一楼五保区的养老费用可由民政部门全额补贴,使五保老人生活需求得到基本保障。二楼特困区,主要采用补贴和缴费相结合的形式,低保户老人由县民政局每人每月提供不少于100元的生活补贴,其他的老人按照每月500的标准缴纳相关费用。三楼的托老区,主要接收的是一些经济条件比较好的老人。养老院根据他们的身体状况、自理能力收取不同的养老费用,一般对于可以自理的老人收费为每月500元,跟别的养老院相比价格已经相当低廉了,但是医养结合养老院的服务却并没有打折。养老院不仅为老人们提供了舒适的生活环境,还开设有室、活动室等精神娱乐场所,有时还会举办一些比赛活动来丰富老人的精神生活,让老人住的舒心,玩的开心。

(四)亲情服务,让老人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老人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生活上的照顾,还需要心灵上的慰藉。尤其是空巢老人、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他们抗拒养老院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不想去适应这个陌生的环境。而入住医养结合养老院的老人们最大的感触是这里给他们带来了“家”的感觉,很亲切,很轻松。医养结合养老院树立工作人员把每一位老人当做自己的家人的服务宗旨,注重精神服务,要时刻关心他们的心理波动。对于老人在生活上遇到的一些难题,要及时跟老人沟通,帮他们进行心理疏导,让老人享受到家的照顾和温暖。

二、启示

医养结合的现状篇3

    教学改革方法

    2012年5月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中,对开展五年制医学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所涉及的改革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部分就提出:推进医学基础与临床课程的整合;在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方面要求:积极开展以学生为中心和自主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改革,推行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倡导小班教学、小班讨论。结合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的三个目标:探索建立“5+3”(五年医学院校本科教育加三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一大批高水平医师;适应国家医学创新和国际竞争对高水平医学人才的要求,深化长学制临床医学教育改革,培养一批高层次、国际化的医学拔尖创新人才;适应农村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深化面向基层的全科医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大批农村基层实用型全科医生。即培养:一大批高水平医师,一批高层次、国际化的医学拔尖创新人才,大批农村基层实用型全科医生。为适应这样的培养目标,在寄生虫学的教材建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有所改革和创新。

    教材建设

    在过去以寄生虫的“虫学”为重点的基础上,增加“病学”的内容,因此,对教材内容作适当调整,在各论内容的编排上分为:形态和生活史、临床表现、发病机制、诊断、治疗、流行与预防六个部分。以“蛔虫”为例,临床表现内容包括:幼虫所致症状:有肝脏症状和呼吸道症状;成虫所致症状有消化道症状、神经系统症状和过敏反应症状;并发症:胆道蛔虫症、蛔虫性肠梗阻、蛔虫性阑尾炎和蛔虫性腹膜炎。诊断内容包括:病状体征检查、血象检查、病原学检查、物理学检查和主要鉴别诊断五个方面。治疗内容包括:病原治疗、集体驱虫和并发症治疗。这些内容的增加,为今后从事临床医学工作的学生,提供了较为详细的医学参考。在线虫、吸虫、绦虫、原虫和医学昆虫各章节后,均附上2-3个病例,作为学生自学的内容,在学习相关内容后,结合病例,以进一步加深对教学内容的掌握和理解。为适应这样一种教材模式的教学,需要授课老师充实和丰富自己的学识,为教师提高教学效果起到推动作用。

    教学内容的探索

    以寄生虫生活史为主导,与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内容紧密结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白:在寄生虫病的诊断过程中,根据病人的主诉,首先要明确寄生虫的感染阶段、感染方式和途径;在病史询问过程中,了解寄生虫在体内移行途径,及对机体组织所产生的损伤和引发的临床症状;寄生虫在机体内寄生的阶段和寄生部位与寄生虫病的临床症状、临床诊断和治疗密切相关;了解寄生虫的排离阶段、排离方式和排离途径,做出相应的病原学检查,以明确寄生虫病的诊断;熟悉寄生虫在外界的生长发育条件、地域和其他生物间的关系,对防治寄生虫病的传播有着重要意义。通过对人体寄生虫的基础医学内容与临床医学密切结合、医学知识与人文知识密切结合、能力培养与素质提高密切结合,以适应“5+3”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无论为培养高水平的医师,或适应农村基层实用型全科医生,都奠定扎实的寄生虫病基础。

    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积极开展以学生为中心和自主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改革,推行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倡导小班教学、小班讨论,也是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重要方面。长期以来,我们在临床医学(五年制)的寄生虫学教学上,都采用小班教学和小班讨论的方式,在小班教学过程中,可以很好地采用师生互动式的交流和讨论,例如在讲解各论的第一个内容“蛔虫”前,我们提出一个临床病例:一个患有顽固性中耳炎的2岁儿童,长期药物治疗不愈,最后造成鼓膜穿孔,并且医生从患儿的中耳道内取出一条6.8cm的虫体,经鉴定为一条雄性蛔虫。这样病例的一提出就给学生一个疑惑,这种疑惑的解释,就是通过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将蛔虫在人体内移行过程联系起来,很快就获得答案,通过对蛔虫成虫基本形态特征的了解,自然就掌握了蛔虫成虫的识别要点。这样一种教育方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带着一种解惑的心理进入学习状态,并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掌握寄生虫在人体内移行和寄生过程,以及寄生虫的形态特征在临床医学中的实际意义。

    目前,PBL教学已经引起了医学教育专家和教育管理部门的广泛重视,在我国高等医学教育领域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3]。因此,我们在人体寄生虫学教学中,也在摸索PBL教学方法的可行性。通过PBL教学方法的初步实施,认为完全可能达到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的目的。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设计了一个严重贫血的案例,案例的第一部分:70岁女性患者,农民。因纳差、乏力、上腹不适、反复黑便2个月入院。外院病历显示:大便隐血阳性,HB:51g/L,胃镜示浅表-萎缩性胃炎,经抑酸、止血处理后上腹部不适好转,但血红蛋白下降至36g/L。年轻时喜食生米。既往曾因“贫血”在当地医院就诊,予驱虫治疗,具体不详。否认其他病史。案例的第二部分:体格检查显示,贫血貌,其他无明显阳性体征;血常规显示:HB:38g/L,RBC:2.05×1012/L,MCV(平均红细胞体积):66.8fl(正常值:93.28fl);粪常规显示:隐血阳性。初步诊断:下消化道出血(原因:下消化道肿瘤、下消化道血管病变、炎症性肠病)。入院后肠镜检查显示:回肠末端见多条长约5-10mm白色线状虫体,活动,回盲瓣局部黏膜红肿(病例的后面部分省略)。

医养结合的现状篇4

随着国家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老年人口逐年递增,人口老龄化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社会问题,我国2000年60岁以上的人口已超过1.3亿[1],占总人口数的10%,2005年贵州省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计算,贵州省老年人口比例达到了12.25%,安顺市于2006年进入老龄化社会。老龄化社会最突出的问题是“老有所医”、“为老服务”。老年护理工作的开展直接影响到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关系到健康老龄化社会[2]的建设。而中医护理具有高效快速的特点,在预防、保健、养生、医疗、康复等多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再加上中医护理技术简、便、验、廉,能满足低收入、高效率、低成本、广覆盖的要求,结合老年人的生理及社会特点,具有很强的适用性。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老人健康及医疗护理需求,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探索和建立适合边远地区的社区医疗及护理模式, 该研究2010年2月—2012年2月对贵州省安顺市老年人生活状况及老年及中医护理的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

1 调查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调查法,进行社区问卷调查、个人问卷调查及在相关部门配合下进行的全面调查。调查走访了上百个家庭。社区调查采用自制的《城市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表》及《乡镇老年人情况调查表》,内容主要涉及城乡老年人口数、老年人的年龄结构、经济状况、居住状况、劳动力状况、赡养情况等方面;个人问卷调查采用《老年人生活质量调查表》发出调查表共计600张,回收538张,调查内容真实、可靠。同时,在安顺市老龄委、民政局、统计局收集了相关资料。通过调查了解到老年人的基本情况及老年人对养老护理的需求情况。

2 调查结果及资料收集 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

2.1 老年人的基本情况

60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数的11.05%,其中城市占23.37%,农村占76.63%;女性51.1%,男性48.9%;相对年轻男性占55.8%;城市大专以上的占7.3%、文盲16.4%;农村大专以上0.2%,文盲51.4%;空巢老人中城市3.91%,农村4.1%;在城市中愿意与子女同住37.2%、无所谓22%、不愿意40.8%,农村中分别为54.4%、24.5%、21%,愿意入住养老结构的占总数的20.3%。见表1。

2.2 老年人健康状况及老年护理的需求

健康状况:很好8.9%,较好59.7%,较差22.3%,很差9.1%,慢性病患病率79.1%;生活自理能力-完全自理82.4%,部分自理9.6%;完全不能自理8%;护理需求中-饮食起居照料58.1%,家庭保健及健康咨询41.8%,心理护理需求29.79%;护理服务方式-直接到家中服务5%,定期上门服务45.4%,随时提供呼叫服务49.6%。见表2。

3 调查结果分析

3.1 从收集的资料分析

我国城乡均已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且发展的速度很快。据预测,到2010年老年人将占总人口的12.1%;到2020年将进一步增至15.2%,呈加速增长之态势。但是,老年护理服务体系还未真正建立健全。发达地区老年护理服务扩展较好,边远贫困地区由于经济欠发达,老年医疗卫生服务较差,缺乏专门从事养老护理服务的医疗机构及经过专业培训及持证的专业护理人员。

3.2 高龄老人和“空巢”老人增多

城乡老年人需要日常生活护理和照料的比例增大,家庭和社会对老人长期照料与护理的责任明显加重。调查发现,一方面,希望入住有偿服务养老机构的老年人数比例并不高,另一方面,老年人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增长,众多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对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和社区养老护理的需求益加强烈,数量逐年递增,随之而来的社会服务需求也急剧增长。

3.3 根据老年人的健康状况特点与需求

老年人脏器储备功能低下,适应力降低,免疫力减退,应激能力降低。中医认为老年人正气渐衰,五脏功能日益低下,病机复杂,虚实夹杂。除了需要老年护理人员提供的专业服务外,诸多老年病更适合于中医中药的调理与保养,从饮食护理、情志护理、运动护理、中医技术等方面进行日常的护理和身心保养,如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用手法、腹针、中药等方法相结合的中医综合疗法能达到良好的效果[3]。因此,为了满足老年人的健康需求,迫切需要培养老年护理及中医康复护理的专业人才。

3.4 《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明确提出,大力发展中医护理。《纲要》中透露,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制订并推广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预计到2015年培养中医护理骨干人才2万名,加强中医护理在老年病、慢性病防治和养生康复中的作用。边远贫困地区,老年护理工作的开展情况欠理想,缺乏专门大规模的老年人医疗卫生机构及专业人员。结合中医护理高效快速、简、便、验、廉、广覆盖等特点,以及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及需求,开展养老护理、中医护理教育有着较大的空间,改革护理课程,加强学生老年护理及中医护理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势在必行。

4 启示

根据新的医疗卫生改革方案,要强化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做好社区老年人医疗护理工作非常重要。通过调查研究,笔者认为要做好欠开发、经济欠发达的边远贫困地区老年护理工作,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①建立完善的老年卫生服务体系,适应老龄化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健康老龄化建设。开发老年卫生服务是促进健康老龄化建设的必要保障。政府需加大投入,并争取社会福利资金注入,创办适应边远地区老龄化社会发展的老年卫生服务体系。以满足老龄化社会发展及老年护理实践和卫生职业教育一体化教学的需要。探索和建立适合边远地区的社区医疗卫生护理模式,为老年人提供全面、系统、规范的社区护理服务,实现健康老龄化的目标,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②加大护理人才培养力度,改革培养模式,改革护理课程,加强老年护理及中医护理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及培养。我国老年护理及中医护理教育的开展欠佳。为适应社会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在高职院校设置老年护理专业、中医护理专业,有计划地培养一批老年、中医的专科护理工作者,有利于我国老年护理事业的开拓与发展。普通护理专业应将老年护理及中医护理课程列为必修课,增加实践教学内容,鼓励学生毕业后从事老年护理工作。另外,对在校护生及在职护士进行“养老护理员”和“保健按摩师”等职业资格的培训和鉴定,加强老年护理及中医护理的继续教育,强化护士的老年护理意识,引导其主动提高老年护理的技能[4]。

③深入社区加强老年人的健康教育,增强其自我保护意识,提高健康状况。护理人员是老年护理的设计者、指挥者和提供者,要改善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和生活水平,依赖于老年护理知识的普及。对老年人进行健康教育可通过举办专题专场讲座、随机性教育或示范性教育等形式,让老年人学会一些简单正确的自我保健知识。

医养结合的现状篇5

【关键词】中医养生会馆、功能设置、功能类别

一、养生者对中医养生会馆的功能需求

中医养生会馆可以理解为它是具有休闲会所功能的中医馆的演变,也可以理解为是具有传统中医养生功能的休闲会所的演变,因此中医养生会馆兼有传统中医馆与现代养生会所的功能。

在对不同地区的中医馆及相关养生会所的实际调研中,笔者总结了它们各自的功能构成。通过研究分析得出,中医馆的功能是通过中医自然疗法给患者治疗疾病,主要功能构成包含诊断功能、治疗功能、药房功能及制剂功能。养生会所的功能是通过一定的养生方式使人们得以改善亚健康并且放松身心,主要的功能构成包含养生理疗功能、休闲娱乐功能、熏蒸泡浴功能等。作为中医养生会馆,根据中医养生学追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将中医馆的功能与相关养生会所的功能结合后,还应融入二者功能之外的新型功能,如食疗餐厅功能、药浴养生功能、生态养生功能、科学研究功能及中医文化传播功能等。针对位于城郊风景区中的中医养生会馆,还应考虑其居住疗养的问题,因此还应考虑设置住宿功能。

简而言之,中医养生会馆的功能构成可以考虑结合中医馆与相关养生会所的功能。对功能构成的构想有健康监测、经络理疗、文化传播、食疗餐厅、熏蒸药浴、休闲聚会、养生住宿及科学研究等。

二、 中医养生会馆的主要功能设置

1.文化展示功能

中医药文化展区功能构想的意义是想加强中医养生文化在中医养生会馆中的体现。中医养生会馆的文化展示功能在设计上可以根据面积大小划分为文化展架、文化展柜以及文化展厅。文化展架可进行中医文化书籍及中医图典的展示;文化展柜可进行中药药材的展示,让前来养生理疗的客户认识中药。文化展厅具有较大的展览面积,可以进行相对全面的中医药文化展示,更加提升中医养生会馆的文化氛围与文化内涵。

2.体质检测功能

中医养生会馆将中医诊断与养生二者相结合可以使中医养生理疗更具有一定的依据性与合理性。目前一些中医养生机构忽略了诊断检测的功能,此功能在文中的提出希望可以为以后中医养生会馆检测功能的设置有所帮助。

根据调研,部分养生会所对于亚健康人群的养生理疗工作会从对体质的检测诊断开始。人的体质症状种类繁杂,应在进行养生理疗之前,对亚健康人群的体质状况进行检测,分析亚健康状态的症状,从而运用最适合的养生理疗方式。

3.经络理疗功能

中医经络理疗功能是中医养生会馆的主要功能,需要采用各种中医养生理疗手段,对亚健康病症实施治疗与缓解。在养生理疗方式中,艾灸、拔罐、按摩、刮痧等方式属于治疗与理疗相结合的保健手段,在传统中医养生中占有极大的比重,中医养生会馆中的主要功能用房也是围绕这些具体理疗方式而展开设计的。因此,中医养生会馆中,经络理疗是养生者最常采用的养生理疗方式,其功能也是最主要与最重要的功能,也是最为吸引人群的养生方式。

4.食疗养生功能

中医传统养生理论中,食物养生是不可小觑的养生方式。亚健康人群通过饮食来配合养生理疗项目的实施,能够更合理的实现缓解亚健康状态的造成的困扰。餐饮食疗功能的构想是为了继承和发扬中医药的膳食疗法。食疗功能的设置既可以满足客户对中国传统食疗方式的需求,同时可以丰富中医养生会馆的内容,符合中医养生会馆的特点,突出中医养生会馆与现代养生会所的区别。

5.药浴养生功能

中药药浴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据记载自周朝开始,就流行香汤浴,即用中药煎的药水。中医养生会馆是中高端的中医养生场所,因此药浴的功能不能忽视,在中医养生会馆中设置药浴功能,可以更加完善养生理疗项目,为亚健康人群提供更全面的养生服务。

6.环境养生功能

中医养生学中的环境养生包含自然环境养生与社会环境养生两种,此处的环境养生功能指自然环境养生。环境养生包含室外环境养生与室内环境养生两种,作为中医养生会馆,需要体现中医的环境养生是必然的。根据笔者的调研得出,良好的室内环境与生态的自然环境会成为人群选择中医养生会馆的重要因素。环境养生功能的设置也成为中医养生会馆与其他养生会所相比的一大特色。

7.休闲娱乐功能

当今体验式休闲时代背景下,休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养生机构的兴起使得亲友之间产生了一种新的聚会休闲方式就是结伴去做养生理疗。因此,中医养生会馆的休闲聚会功能是当今体验式休闲时代的产物。在设计中需要在养生功能的基础上增加适合人群聚集以及进行休闲活动的休闲场所,从而为前来养生的人群营造轻松愉快的养生氛围。

8.住宿疗养功能

中医养生会馆中住宿疗养的功能类似于疗养院,此功能适用于郊区型的独立式中医养生会馆。我国目前进入老龄化的社会状态,对于一些退休后的老年人而言,利用闲暇时间住宿在养生会馆中既可以方便自身随时进行养生理疗。对于一些高端商务人士而言,他们由于长期面对工作的压力,会造成身体的透支。因此,在处于亚健康的情况下,高端人士们会选择像度假一样在养生会馆中选择住宿来进行合理的体质调养。

9.科学研究功能

中医养生会馆重在为亚健康人群提供养生理疗服务。科学研究可以为前来养生理疗的亚健康人群各自的亚健康症状和病理进行分析与探究,制定相关养生方案。现有的一些中医馆与相关研究机构合作开展中医养生研究工作,可以保证养生理疗的方式可以紧随时代脚步,根据不断变化的时代背景、不断出现的亚健康症状来研究新的养生理疗的方式方法,实现养生理疗与科学研究相结合。

二、 中医养生会馆的功能类别分析

在功能设置的研究中,笔者通过分析列出了中医养生会馆的多种功能构想。但是在实际设计的过程中,由于中医养生会馆的地理位置、规模定位以及主要服务人群不同,上述功能不能够完全应用在具体设计中去。因此,笔者将上述对中医养生会馆提出的功能构想进行了类别的划分,分别上述各个功能归类到基本功能、辅助功能及拓展功能中去,希望能在设计中依据实际情况进行功能的选择,进行合理的功能配置。

1.基本功能

基本功能即构成某个建筑或者空间必须具备的功能,其功能的设置能够反映这一建筑或者空间的属性及基本运作。对于中医养生会馆而言,其核心功能即为中医养生,是一种新型的养生建筑类型。作为会馆,其具有会所建筑空间的休闲性质;作为中医养生会馆,其主要建筑功能即为中医养生,因此,与养生和休闲有关的功能都应该是其需要具备的。

但由于每个中医养生会馆的条件不同,关于养生内容的功能在设置中也会存在偏重与简略。最基础的养生功能为经络理疗养生,是中医养生会馆必须具备的功能。由于药浴中的足浴是当下最为普遍的养生项目,因此也是中医养生会馆中必备的功能空间。

2.拓展功能

拓展功能是配合基本功能而设置的,有了拓展功能的搭配,可以使建筑空间更具有丰富性与合理性,使用功能上更加完美与平衡。在前文所列的功能设置中,文化展览功能、检测诊断功能、食疗养生功能、药浴养生功能、生态养生功能等属于中医养生会馆的拓展功能。当没有这些功能时,中医养生会馆凭借基本功能仍旧成立,适合规模较小的会馆。当添加上拓展功能时,可以丰富中医养生会馆的室内空间与功能配套,适合较大规模的中医养生会馆。同时,拓展功能的选取需要依据中医养生会馆的选址以及市场定位来选择。

3.其他功能

其他功能是跟随时代潮流以及未来发展方向而设置另一个层次的功能。在前文所述的功能设置中的健康课堂功能、科学研究功能以及住宿疗养功能即为其他功能。根据笔者调研,很多人在期望中医养生会馆具有住宿疗养功能,一方面是将中医养生会馆作为养生度假场所,另一方面是愿意在中医养生会馆中住宿疗养,以便更好的达到养生效果。另外,还有很大一部分人群希望中医养生会馆能够提供给养生者们定期的健康养生课堂的教育。一些中医馆和中医养生馆与相关医疗机构或高校进行合作,以便于进行中医养生方面的科学研究工作,从而探究出更完善的养生项目。

三、总结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高端的中医养生会馆越来越多,其功能构成及设置应该适应我国当今时代背景。中医养生会馆中各功能都具有一定的作用,共同构建了中医养生会馆的功能系统。养生理疗与休闲体验是中医养生会馆最主要的功能,这两种功能在中医养生会馆的作用具有基础性和决定性,且通常会有很大的占有率,因此成为中医养生会馆的主要功能;养生课堂、休闲、食疗、药浴、展览等功能则以拓展或其他功能的形式出现在中医养生会馆中,对增强中医养生会馆的活力,丰富中医养生会馆的功能和空间具有重要作用。多样化的功能设置和构成不仅能为养生者提供舒适的养生环境,还能带来传统文化的感受。

参考文献:

[1] 孙涛.亚健康学基础.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5

[2]饶振D.时代呼唤中和养生馆.首届陕西省中医治未病学术研讨会,2010.5

医养结合的现状篇6

关键词:社会工作;医养结合;路径

一、问题提出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照料服务和医疗康复护理逐渐成为他们最为迫切的需求。然而我国的养老保障制度和医疗保障制度分属于不同的行政管理机构,互不衔接,老年人患病就需要在家庭、养老院和医院三者之间来回奔波,费时费力。在我国“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的特殊国情下,《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出,要“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应打破养老服务系统和医疗服务系统各自孤立的现状,以实现养老机构、医疗机构、社区和家庭等多部门相关资源整合的效用最大化。

在资源整合的过程中,政府应该积极倡导各部门发挥自身特色,而不应当蜂拥而上,不然就会造成资源的浪费而违反了整合资源的初衷――节约资源。我国的“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大多集中于当前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资源整合、解决对策等。社会工作以其在社区和家庭养老服务中的专业优势介入,能够互补医养结合的缺陷和不足,在政府购买养老、医疗服务的同时,链接、整合养老和医疗服务资源,提供专业的、稳定的、高效的综合服务,降低医养结合在人力资源匮乏的短板,促进我国养老医疗服务的快速健康发展。

二、我国医养结合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我的医养结合现状

我国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独立运行,隶属系统不一,养老院不方便就医,医院里又不能养老,真正需要就医的人住不了院,而不需要住院的人却霸占着病床,造成了医和养的资源系统紊乱,缺乏有效地部门沟通和协调,导致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和社会资源不合理分配,这不仅增加了老年人养老和就医的成本,更增加了整个社会的负担。已经有不少养老机构开始以发展“医养结合”为核心的服务模式。

另外主管部门交叉重叠,责任边界不清晰,因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自成系统,相互独立,在部门沟通和协作上效率低下,存在着多头管理、岗位重叠等问题,导致权责不清晰、无人问责的混乱局面,经常会出现互相推诿的踢皮球等问题。养老机构服务定位存在偏误,阻碍自身发展,我国的养老服务主要界定为社区养老、机构养老和家庭养老三部分。由于我国老龄化不断加剧,家庭的小型化4-2-1模式,老年人更愿意选择在家庭安享晚年,接受一系列养老和日间照料等个性化服务,养老机构的服务定位严重偏离了我国的养老服务老年人选择的主流模式,严重阻碍了医养结合的健康发展。

(二)问题分析

“看病的地方不养老,养老的地方看病难”,这是目前我国养老和医疗的现状,而近年提出的医养结合实质上是对养老资源和医疗资源的优势整合,不是简单的“养老院+医院”。

1.医养结合的长效动力不足。首先表现在“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服务模式的发展上,我国的起步较晚,存在制度、政策等层面的欠缺,医养结合的机构数量还较少,国家层面对此没有具体的指导文件,也没有相应的专项资金规划和特定项目扶持文件。其次,国家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养老服务难以满足老年人对于养老服务和医疗服务的专业化、多元化需求,没有充分利用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各种资源,发挥社会工作者在为老服务和长期医疗照护方面的专业优势,还存在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

2.社会团体、组织参与程度较低。我国医养结合是以政府为主导推行的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的有机结合,市场参与明显不足,社会企业或组织对于医养结合大多持观望态度。一方面是因为医养结合在我国起步晚,根基浅,没有形成规模体系的新型模式,存在对医养结合的认知偏差;另一方面是医养结合门槛比较高,一般组织难以达到其构建的标准,不仅对养老方面、医疗方面都有其严格的要求,包括软硬件设施、专业人员配置、医疗卫生执业师、相应的行业牌照等等。这些都制约着社会组织人力、物力的资本投入和参与度。

3.自我定位不清,边界不清晰。不少机构盲目拓展“养+医”业务,加速不同机构之间的级别分化,致使资源过分集中呈现区域性,不利于医养服务实现均等化,盲目定位高端市场、高端人群,没有很好的契合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消费水平和人口结构等。从业务范围来看,医疗保障业务涉及的主管部门除了主管养老保障业务的民政厅及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外,还有各级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等部门;在管理机构、管辖内容等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混淆。部门的交叉管理直接导致“医养结合”处于多头领导,不仅效率低下,沟通比较困难;部门之间权责不清晰,容易出现争权夺利、互相推诿的情况。

三、社会工作介入医养结合的路径

(一)加强政策层面扶持力度

我国的“医养结合”模式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面临着政策、结构、资金、机制以及人才等多方面的困境。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功能,完善顶层设计,从国家层面开展立法工作,提供制度层面的保障。综合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点:

1.政府兴建“医养结合”服务机构。一方面,政府可直接通过财政拨款兴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机构,提供基础医疗服务设施、场地、医养服务的各种资源,在整合养老和医疗机构资源上起到关键性的引导作用,不仅在生活方面,还涉及在医疗复健、日常照护服务、康复训练、以及陪伴和生活照料等方面的需求。购买医养服务的资金可以来源于:一是政府可设立专项资金支持,统一为老年人购买服务;二是政府发放医养服务补助津贴。政府直接向符合“医养结合”服务标准的老年人发放医养服务补助津贴,由老年人向非营利组织购买医养服务,从而获得专业性、针对性的服务。

2.加大政府购买医养服务的力度。政府给予企业一定的税收优惠、减免等政策或者其他激励性政策,即政府通过资助社会团体或者非营利组织兴办养老机构为老年人提供医养服务,三方共同承担老年人的医养服务的各种费用、资源等。政府应当秉持“大市场、小政府”的宏观调控者的角色定位,简政放权,让社会组织代替政府去做这些普惠性的医养服务,政府以招投标项目模式向机构购买养老服务、日间照料服务、医疗照护等医养服务,机构再向社区老年人提供社区医养、家庭医养服务等。而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只是充当监管人、大管家的角色,社会组织满足社区老年人个性化的服务需求。

3.加大对弱势医养机构的扶持力度。建议从政策和资金等方面入手:一是依据相关政策,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对其进行提质改造,充实和完善医养结合服务所具备的条件,允许社会资本获取合理的投资回报,明确界定它的服务范围;二是适当降低民营、小型社区养老机构申办医疗机构的门槛。在申办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支持养老机构就近与公立或民营医疗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或引导和支持公立、民营医疗机构对就近的养老机构提供医疗服务。

(二)积聚社会各界的支持力量

1.提升社会认知度及公众的保健意识。首先,应当加大对社会工作理念、价值、服务模式的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社会工作,认同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够首先想到向社会工作者寻求专业的帮助服务。其次,在社会工作介入医养结合的服务中,争取老年人对社会工作者及其机构的信任和支持,愿意接受和配合社会工作提供的医养照护服务。最后,老年人自身也应当加强健康及储蓄意识的学习和培养,在观念上认同,在行动上践行,经常参加健康保健知识讲座和健康知识展览等,积极参与社区和机构举办的活动。

2.鼓励社会组织、非营利组织参与支持。在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市场化运作机制中,不同程度要涉及到“产业化”的问题。产业化是集规模体系的品牌化运营模式,与福利性互不冲突。政府应当出台相应的鼓励性政策,大力引导社会各界资源和民营资本共同参与到医养服务体系的建设中来,同时整合社会潜在的资源投入到医养结合模式的创建中,吸纳更多的社会非营利组织参与到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中,充当参与者和服务者角色,共同创建新型的医养结合服务模式。

3.建立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医养结合机构的工作机制。正面引导、鼓励支持社会力量举办非营利性养老机构,加快完善医养结合机构的规划布局;制定出台有利于社会力量兴办医养结合机构的配套政策;支持企业围绕老年人的预防保健、医疗卫生、康复护理、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方面需求,积极开发安全有效的食频药品、康复辅具、日常照护、文化娱乐等老年人用品用具和服务产品,为老年人的日常娱乐生活提供设施健全的硬件设施和器具。

(三)服务机构的定位与协作

1.养老机构+医疗机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有很强的针对性,机构应当合理定位、改革机构设置。首先要不断提高服务机构的软硬件设施,一是软件方面,要具备大量优质的、受过专业训练的医师和护工,明确各级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在老年人服务体系中的权利和义务;二是硬件方面,要有足够的空间、基础器具设施和水平先进的医疗器械、复健训练、康复室等。其次,要拓宽服务供给渠道,倡导多元化的参与主体准确定位,充分整合多维度的医养资源,并提供专业化的个性化服务。在建立健全医养服务机构时,政府部门要严格制定出准入标准和准入资质,不允许不符合资格者进入,严格把控服务机构工作人员的准入流程,严格考核,并做好对医养服务的全程监管。

2.健全医养结合协作模式。应当加强机构之间的协同合作,在严格规范管理的前提下,改进“医养结合”机构资质审批管理方式,加快行政许可和审批速度,提高审批效率,简政放权,明确权责划分,厘清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的权利和义务责任。政府部门应当给予适当监督,权力下放,合理充当大管家的角色,对“医养结合”服务机构进行政策规划及支持,顶层设计与宏观布局,关注“医养结合”服务机构与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的相互衔接,不断调整其规模、数量和功能定位等方面的相互匹配度,从而提高老年人医疗卫生资源的利用效率。

3.加强多部门合作,建立联手共推及监管机制。一是消除部门之间存在的泾渭分明,互不交叉的机制,加强相关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构建多部门联手共推及监管工作机制,建立由相关部门共推组成的医养结合I导小组及工作机构,对医养结合工作进行实质性的指导和监管;二是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通报并协调解决有关重要问题,建立各部门良好沟通的调节机制,及时处理存在的问题,确保部门之间明确权利和责任,在制度上保障医养结合体系的健全发展。

四、总结

人口老龄化不仅是老年人自身的问题,其关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等诸多方面的问题。面对年龄的人口老龄化形势,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予以积极应对,以消减人口老龄化给经济社会带来的沉重负担,有效规避因人口老龄化引发的社会问题和不安定因素,顺利实现医养结合的服务。“医养结合”的多元化养老服务实在做好传统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服务基础上,更加注重老年人医疗保健服务,既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包括健康老年人)提供健康管理等公共服务,也体现了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的紧密合作,为入住老人提供养老和医疗服务。

参考文献:

[1]赵环,孙斐.社会工作如何介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EB/OL].(2013-07-25).

[2]刘清发,孙瑞玲.嵌入性视角下的医养融合养老模式初探[J].西北人口,2014(6).

[3]耿爱生.养老模式的变革取向:医养结合及其实现[J].贵州社会科学,2015,(9).

[4]沈连法.关于医养结合的思考,疾病监测与控制杂志[J].2015,(6).

[5]赵欣,马欣婷,曾玉娟.医养融合型养老模式的运营问题研究[J].管理观察,2014,(24).

[6]纪娇,王高玲.协同理念下医养融合养老机构创新模式研究[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4,(6).

[7]石萍萍.对建设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的思考[J].新丝路(下旬),2016,09:72-73.

[8]李强.粤所有养老机构拟实现医养结合[N].南方日报,2016-08-09A01.

[9]孙华.养老政策加码,医疗等6大行业受益[N].证券日报,2015-11-14A02.

医养结合的现状篇7

1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对181医院7个临床科室2011年1月~2011年6月间入院的住院患者病案进行简单随机抽样,共863例。男性492例(57%),女性371例(43%),年龄18~91岁,平均(46.83±16.31)岁。

1.2研究方法

在住院首次询问病史时收集各项信息,平时查房进行补充和修正,对符合评估条件(年龄达到18周岁,意识正常,能正确表达)的患者在入院三天内完成心理状况评估、社会支持评估、营养状况评估、疾病认知评估,在此基础上由临床医师使用《临床整体评估表》,结合躯体疾病评估进行综合分析,做出整体评估结论。部分评估项目于出院前进行复评。

1.3研究内容

(1)躯体疾病评估。按现行的疾病诊断标准和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对躯体主要疾病、次要疾病作病因诊断、病理诊断、病理生理诊断。(2)心理状况评估。采用中文健康问卷(CHQ12),初步了解住院患者心理健康状况,总分为12分。≥4分为有心理疾病,需使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继续测定,请心理科会诊并做心理干预。(3)社会支持评估:采用肖水源编制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对患者进行社会支持系统评估。分数越高,社会支持度越高,对社会支持不佳的患者予以重视,并由医院专设的患者资源部参与协调和干预。(4)营养状况评估:使用简易营养评价精法(MNA-SF),对患者进行营养状况评估。对营养不良者,须与营养科医师会诊,查找原因,制定营养支持方案。(5)疾病认知评估:采用本院自行设计的疾病认知简易问卷,评估患者对本次住院所患疾病、患病原因、治疗原则、预防措施认知度及对本次住院诊疗的重视程度。

1.4统计学处理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2结果

2.1躯体疾病评估本次抽样侧重内科科室,多数患者疾病构成复杂,见表1。

2.2心理状况评估863例住院患者心理异常比例达36.8%,肿瘤科50.3%,神经科47.5%,肾脏科42.1%。

2.3社会支持评估863例住院患者社会支持评分不佳者占28.5%,肿瘤科、肾脏科和老年科社会支持不佳比例较高,分别为47.2%、39.7%、36.3%。

2.4营养状况评估各科住院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差异较大。863例住院患者中,理想体重者52.7%,肾脏科、神经科超重率较高,分别为37%和31.4%。

2.5疾病认知评估863例住院患者中,疾病认知良好、一般、较差的比例分别为20.6%、53.5%、25.9%。

3讨论

后医学时代,致病因素由理化、生物因素为主向行为、社会、环境因素为主转变,疾病类型也由传染性、营养不良性疾病为主向慢性退行性疾病为主转变。本次住院患者评估抽样调查主要侧重于慢性病较多的内科系统。从初步结果看,患者躯体疾病并发症多,多数在3种疾病以上,而且构成较复杂。解决这些问题往往需要多学科会诊合作,以及要求临床医师具有多学科的基本知识。

3.1住院患者心理异常发生率较高,良好的社会支持有利于身心健康在经过心理评估的初步筛选后,心理异常者还需要继续使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继续测定,结果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症状,抑郁、焦虑发生率较高,躯体化、恐惧和精神病性因子发生率高于正常人群。既往研究显示综合医院住院患者心理状况受躯体、社会、人格等多因素的影响,家庭和社会对患者的心理支持也是非常重要的。社会支持对患者战胜疾病起相当重要的作用,可以缓解患者精神上和经济上的压力,如果诊疗过程中不注意对患者社会支持状况的评估,往往导致医疗服务事倍功半的后果。因此,应帮助患者优化社会支持网络,鼓励他们主动利用社会支持网络,而医务人员也应成为社会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心理指导及多方面协调,于出院前对原评估结果异常患者进行复评,心理异常及社会支持不佳比例分别下降了37.6%和40.3%。

3.2制定营养支持方案,促进患者康复及改善预后在对患者的营养状况评估中,各科住院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差异较大,部分病种患者营养异常比例较高,包括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超重和肥胖)。肾脏科因很多肾炎和肾移植术后患者使用激素等药物,肥胖率比较高,同时,尿毒症患者和肾病综合征大量蛋白尿患者又容易出现营养不良[2],肾脏科患者营养两极分化严重。神经科患者由于存在意识障碍、精神障碍、神经源性呕吐、神经源性球麻痹、神经源性呼吸衰竭及严重并发症,可影响营养代谢功能,因此营养障碍问题很普遍[3]。肿瘤科营养不良比例较高,其他科的患者虽然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与普通人群差别不大,但进行适当的干预治疗对疾病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医养结合的现状篇8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西医结合;三子养亲汤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是一种严重威胁患者健康的疾病,主要表现为患者呼吸不顺,尤其是在劳累后极为明显,伴有咳嗽、痰多、气喘等症状。中医和西医各有独到之处。我院积极探索针对该病的治疗方法,探索了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取得了一定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时间范围为2012年3月~2013年3月。研究对象为此期间我院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共计196例。按照病例顺序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患者98例,其中男66例,女32例;年龄61~72岁,平均年龄65岁;病程8.5~12年,平均9.8年。对照组患者98例,其中男60例,女38例;年龄61~71岁,平均年龄65.5岁;病程9~11.5年,平均9.7年。两组患者上述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1.1.1诊断标准[1,2] 所选病例均符合中华医学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诊断标准。

1.1.2排除诊断[3,4] 对支气管其他疾病以及其他重大心肺疾病等患者予以排除。

1.2方法[5]

1.2.1对照组 采用纯西医方法进行治疗。①氧疗:低流量给氧。②抗感染:根据患者的实际体质和反应选择对应的抗生素。③气管舒张:选用爱全乐气雾剂,40~80ug/次,每8h使用1次。④糖皮质激素:病情严重者,在确定无禁忌症前提下,静脉滴注甲基强的松龙,40mg/d,2次/d,持续5d。⑤补水:为患者输液,补充水分。

1.2.2观察组 在对照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三子养亲汤进行综合治疗。具体配方为:白芥15g,紫苏15g,莱菔15g,黄芩10g,淫羊藿20g,菟丝子20g,山药10g,山萸肉15g,川芎20g,甘草6g。开水煎后服用,2次/d,150ml/次,持续服用2w。

1.2.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分析,采用χ2和t检验。

1.3疗效标准[6]

1.3.1症状分度 重度:患者频繁咳嗽不止,难以抑制,24h痰量超过50ml,伴有严重气喘症状,无法正常工作,严重影响睡眠。中度:患者有咳嗽症状,基本可以工作和正常睡眠。轻度:患者为间断性咳嗽,24h痰量低于20mL,偶有气喘,可以正常工作和睡眠。深呼吸可以有效减轻症状。

1.3.2综合疗效判定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控制:患者的咳嗽、气喘症状得到控制,生活可以自理;显效:患者症状明显好转,呼吸时肺部杂音减轻,自理能力得到显著改善;有效:症状明显好转,呼吸时肺部杂音减轻,自理能力有所改善;无效:症状没有改善甚至反而加重,自理能力无变化。

2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达到96.94%,显著优于对照组的71.4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FEV1和FVC水平比较 两组均匀改善。观察组治疗后第1s呼出气量( FEV1)、用力肺活量(FVC)改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3讨论

COPD作为一种呼吸道疾病,其具体症状表现为气喘、咳嗽、痰多等,患者呼吸困难,严重者生活无法自理。西医理论认为,治疗COPD的首要方法就是改善患者的呼吸气流,使其呼吸顺畅,从而提高生活质量。传统中医学则认为,该病是正虚和邪实相互作用的结果,其根源在于肺脾肾虚为。该病的诱发和五脏关系密切,其重点是肺脾肾三脏,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肾阳,肾阳虚而气弱无法下行,则逆而向上,化为喘。肾与肺气息相通,肺肾亏虚正是发病的本质。

本研究所采用的三子养亲汤对于该病具有积极效果。在该处方中,紫苏能够化痰定喘,使患者减少咳痰;白芥可以温肺利气,使患者呼吸顺畅;莱菔则可以促进消化。这三种药物联合,可以实现顺气、化痰、消食的明显效果。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紫苏、白芥都具有较为显著的祛痰和平喘效果,相比之下,白芥的祛痰效果更加显著,紫苏的平喘更加显著。此外,莱菔子具有极强的镇咳效果。三子养亲汤可以有效降低肺主动脉血压,减少血液循环阻力。药方中的其他药物合用,也产生明显的祛痰止咳效果,能够使患者血脉畅通,增加血液循环能力,增强患者体质。

本研究所用方法,可以使中、西药各自优势得到较好的发挥,从根本上提高了治疗效果,值得推广借鉴。

参考文献:

[1]吕玉敏,阿力古丽.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发作期50例[J].河南中医,2011,31(11):1290-1291.

[2]张利君.苏子降气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疗效观察[J].新中医,2011,43(2):31-32.

[3]彭平,张荣荣.三子养亲汤加减辅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60例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7):71-72.

[4]颜瑜章.炙麻黄合三子养亲汤加减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5(18):62-63.

[5]王静,杜坚宗.综合性护理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肺部感染疗效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8):101-103.

上一篇:生物信息学概念范文 下一篇:土壤污染防治的方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