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的发展前景范文

时间:2023-12-20 17:11:21

金融的发展前景

金融的发展前景篇1

关键词:我国金融学;面临的挑战;发展前景

经济进展历程之中,不可忽视金融特有的学科。建设这一科目,面对着如下凸显的挑战:界定出来的内涵仍倾向于含糊,科目进展较为落后。应被改进的侧重点含有:重设科目的架构、调配更高水准的师资、重设学术类的期刊及授课教材。唯有如此,才能供应金融决策必备的指引。金融学可被分成三重的细化分支:宏观及对应着的微观金融、交叉形态之下的渗透科目。未来发展的路径内,要依循资本成本特有的根本机理,辨析制度暗藏的若干缺陷。设定资产定价,推进了财务学长久的进展。与此同时,金融学应被融汇于法学,依循经济学特有的视角来重设趋向。探析投资行为,金融学更应贴日的生活,贴近金融市场。

一、解析现有的挑战

从发展态势来看,金融日渐被提升了位置,显示自身价值。金融业进到了现有的攻坚之中,亟待去变更它的深层构架。改造历程之内的这一学科面对着凸显的多样疑难,例如监管转型、查验并防控潜藏的风险、健全现有的机制、筛选最适宜的调控工具[1]。此外,还应审慎去处理坏账,调控企业拥有着的权能,妥善发行股票。处理可得的结论密切关联着总体行业显现的走向,金融学归结可得的新理论被用作调配资源、筹措金融类的现有资源。由此可以明晰:提快现今的变革速率,要依循科目调研的惯例,也应考量真实情形的现有国情。构建新式理论,完善金融类的学科。详细而言,金融学面对着如下的疑难:

(一)滞后的科目理论

金融学设定了含糊的本体内涵,带来理论滞后、科目建设凸显的落后倾向。布局太过粗略,还应添加详细的内涵。国际金融及关联的银行学被涵盖在经济架构之内,它们归属宏观调研的范畴;但与此同时,管理学及商学侧重去辨析微观架构下的投资、关联的金融等。从国内视角来看,金融科目并没能脱离经济类的旧式体制,没能明晰彼此的分工,这就阻碍着深化的探析。现有理论显现了滞后的弊病,这是由于,资本市场提快了原有的进展速率,它伴随着全方位架构下的深化调研。创设出来的金融科目侧重间接去融资,还没能延展至工程学、关联的行为学科。日常教学之中缺失了可调配的师资,师资水准不够优良。例如:投资学缺失了微观调研依托的人才。没能明晰总的布局,缺失了侧重点,构建起来的培育模式也有着密闭的弊病。金融学范畴内的学生多接纳了单一导师的授课指引,综合水准不佳,现有机制又缩减了可用的竞争空间。从学术期刊看,缺失质量优良这样的科目期刊,脱离了真实态势下的金融需要。现有这一科目的教材多被划归为英文原版,编写者并没能辨识内在的国情,缺失本源的指引[2]。

(二)没能紧密衔接着现实

现有调研并没能供应长久态势下的变革指引,缺失应有的指引价值。构建了滞后的科目,脱离变革的真实。例如:证券市场之内,若要着手去变更国有股现有的减持、设定平日内的监管理念、设定立法依循的新指引,都不可脱离学科调研供应的支持。然而,金融学没能供应精准的指引及建议,可供参照的见解仍旧缺失。单纯侧重了调研可获取的成效,发表出来的实证类文章也缺失了支持。这样的情形下,经济学家创设出来的决定凸显了误导,增添了视听之中的垃圾,这也伤害到了科目应有的完美形象。

(三)设定的内涵仍不明晰

金融学被设定成术语,它并不单纯涵盖着这样的定义,它还表征着未来科目拓展的走向。例如:罗斯认为金融学更应侧重微观,表述出微观内涵,资本市场由此凸显了它的特性。归结现有的词典内涵,可得多样的词条内涵,例如财政、金融以及融资。从概要来看,经济变更的态势下,金融有着本体的典型特性,它吻合了转轨历程内的宏观背景。现有金融学可被分成双重的主线,含有国际金融、货币银行学特有的调研线索[3]。政府指引之下,金融实践吻合了间接路径下的融资。与之相应,金融学也接纳了货币这一主体范畴,面对银行体系。然而,国内学者创设出来的金融学内涵并没能契合西方拟定的这一内涵。西方解析获取的这一概念融汇了双重的金融内涵:公司特有的内在金融、投资学关联的范畴。在这之中,公司金融依循了本源的治理路径,它含有日常的融资;投资学则不可脱离定价。国内学者常常把它翻译成了公司理财,这也添加了误解,把金融混同于会计类的范畴。应当明晰的是:国内金融学表征着货币经济科目、宏观经济科目、更广的国际经济;西方借助这一概念来表征微观领域。

二、未来进展的前景

(一)侧重于资本成本

金融学调研不可脱离资本,资本成本应被看作中心。金融学假定为:企业接纳了某一融资,希求获取后续的回报,回报金额应被涵盖在融资以内。资本可被折现,它表征着现金流,生产流程关乎这样的现金流。由此可得,金融学并不含有这一现金流,但资本成本关乎主体可获取的总价值。创设最大范畴的股东价值,金融学侧重辨析了这样的内涵。金融学要含有:设定投资决策、互通必备的金额、供应最适宜的后续回报。项目拥有了价值,可获取应得的股利。投资学涵盖着估算成本,它被看成重点,估算流程融汇了宏观金融、投资及更广架构内的市场,三重要素融汇了彼此,构建了交叉点。有效市场框架内,投资主体常常会希求更优的回报,它表征着机会成本。估测可得投入进来的证券价值,创设了初始调研的模型,它等同估算获取的金额。宏观调研也依托于这样的成本,有序去调配运行[4]。这样一来,优化调配了投入进来的一切资源,资本成本应被变更为最小。我们仍没能创设完备的估算理论,可用的模型也有待改进。

(二)定价理论及投资学

探析投资学、完善定价理论,要依托于随机情形下的折现因子,采纳这样的起点。侧重去填补制度附带的多样缺陷,还应完善投资学。投资学依赖着定价理论这样的根基,基准方法选取了折现因子,它有着随机布设的表征。市场形态之下,套利是不被准许的,套利也暗藏着多样的风险。在这时,随机折现即可慎重去定价,搭设了均衡模型。特殊状态之下,线性模型可描画这样的因子,增添了多因子。估算随机折现,协助我们归整了定价可用的多样模型,它们将被融汇于同一的架构内。化解理论之中的疑难,互通并分享信息。这样做,也缩减了真实及假定彼此的距离,影响着金融学延展的新方向。除此以外,若能发觉制度特有的缺陷,也将提升调研的真实水准。证券理论日渐变得成熟,新型市场摒除了无缺陷这样的假定,准许市场之中的缺陷。正视制度缺陷,才能摸索更为适宜的化解对策,着手去修补它们[5]。

(三)拓展公司金融学

从国内状态来看,公司金融学被划归为微观范畴的必备内涵,它指引着未来探究的走向。这是由于,制度仍存有弊病,没能量化假定之中的精准模型。缺失了理论类的模型,阻碍着接续的推广采纳。公司金融学侧重去辨析管理层,市场添加了特色。公司金融学必备的假定模型也较为简易,可创设单期形态下的模型,侧重选出来的某一事项[6]。不必增添抽象的根本机理,模型也不必维持着连续。公司金融学亟待增设这样的简洁模型,它推进了延展的经典理论,促进了整体态势下的学科进步。

三、结语

市场处在变更及转型的态势下,金融进展至新阶段。变更了旧式监管,创设了更为完备的市场架构。金融学调研可得的成果紧密关联着防控风险、选取金融工具、保护投资主体应有的权益。处理这样的疑难,维持着长久态势下的未来进展。金融学要吻合新的市场,妥善去调配金融类的一切资源。考虑真实情形,为金融学添加独有的新特色。

作者:吕旷逸 单位:爱涛文化集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张新.中国金融学面临的挑战和发展前景[J].金融研究,2013 (08):36-44.

[2]艾洪德,徐明圣.新形势下金融学专业本科教学面临的挑战与改革[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2(04):89-93.

[3]蔡庆丰,张亦春.金融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金融学高等教育改革思路与培养目标设计[J].金融教学与研究,2012(02):60-64.

[4]武思哲.中国金融学面临的挑战[J].商,2013(23):221.

[5]张元鹏.投资者真的是理性的吗——行为金融学对法玛的“市场有效假说”的质疑与挑战[J].学术界,2015(01):116-125.

金融的发展前景篇2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理财;大数据;云计算;道德风险

中图分类号:TP393.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7-000-01

一、互联网金融发展概况

金融行业围绕货币的发行、流通、增值等各个环节,同样出现了很多创新的商业模式,虚拟货币、第三方支付公司、众筹、P2P、搜索比价等各种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

二、互联网金融商业模式

互联网金融包含了资金募集(包括股权和债券类)、资金理财、支付方式、网络货币、金融信息服务等多个环节。

资金募集的模式包括股权众筹、P2P贷款、电商小贷等,主要运行原理是通过互联网平台,将项目发起人与PE、VC或其他项目投资方与贷款人联系在一起,利用电子商务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给企业进行贷款业务;资金理财包括互联网公司与券商合作发行产品,与基金合作的货币基金以及银行推出的各类理财产品等,主要是利用互联网凭条,发展股票、基金及银行理财等客户业务;支付方式包括网上支付、异动支付及第三方支付等,是整个互联网金融产业链商业模式中不可或缺的节点,通过搭建支付平台,完成交易;网络货币包括比特币、莱特币等电子货币,主要是通过终端进行支付;除了各类互联网金融业务模式之外,还提供一些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

三、互联网金融案例分析

1.阿里巴巴(以余额宝为代表)的商业生态分析

以余额宝为例,2013年6月,余额宝的问世被视为互联网金融全面兴起的重大标志。阿里巴巴通过对用户关注的价值元素的分解,针对性增强和优化某些价值元素:比如通过与基金公司合作,在保证T+0(当天赎回当天到账)的服务效率的前提下,有效提升了用户最为关注的短期存款的收益率,同时还创造性的打通基金份额和消费资金之间的通道,重构了价值元素,不仅远胜于银行存款产品(甚至超过部分理财产品),还与现金宝等基金进行了价值区隔,短时间内吸引了海量用户。

只要入股有足够的资金,第三方支付企业完全可能通过入股,收购等手段完成从单一的支付业务向金融全产业链的拓展和整合,甚至开展保险、信托、证券等相关金融服务,攫取高额的金融利润。整体来看,其商业逻辑十分清晰:通过切入利润较低的价值链基础环节,以免费模式换取用户规模,逐步打造自身的核心优势,进而发展核心业务。

2.以余额宝为代表互联网金融的优势特点

第一,余额宝覆盖面广。截止到2014年第一季度,中国网购用户数量已经超过3亿。天猫的双11活动也是全民参与的网购庆典。余额宝依托支付宝奠定的群众基础、消费者的网购需要及电商的迅猛发展。所以中国的每一名网购用户都必将接触到余额宝。

第二,余额宝门槛低。余额宝与此前的基金产品最大的区别是门槛比较低,一元钱就能其买。而此前国内银行基金定投限额最低是100元。余额宝的1元起购让普通的工薪族也加入了理财的大军中,这些看似不起眼的零花钱积少成多,更多的闲散资金被集中起来。

第三,余额宝收益高、稳定。余额宝自2013年6月13日开始发行,7日年化收益率一路走高,在2014年1月达到6.763%的历史最高点。如今余额宝的收益率已经一路下滑到3.210%左右,只有最高峰的一半左右。但是依然比银行的利息要搞很多,所以从收益的角度来说,余额宝相对银行有巨大的优势。

第四,余额宝资金流动没有限制。用户存放在余额宝的资金平时可以网购,也可以灵活提现。这让资金紧张的用户业务后顾之忧,同时可以享受到理财带来的收益。余额宝让社会上更多的人参与到理财活动中,更多的闲散资金被集中起来,分配给有需要的企业或者个人,起到有效配置社会资源的作用。

第五,余额宝收付款成本低,方便快捷,推动了货币虚拟化。随着支付宝取代了银行的部分地位,加上价格越来越低廉的智能手机,微小的商户可以通过使用支付宝收款,不必使用昂贵复杂的POS机,使得消费者出门不用带实体货币也可以进行消费。

3.制约余额宝未来发展的隐患分析

第一,电商龙头地位遭冲击,品牌效应不断下滑。在电商之间的拉锯战中,淘宝天猫凭借老大的地位多年火力全开战绩斐然,但这些年来,关于品牌超卖、物流延迟、中小卖家遭遇差评、商家作假刷量等指责始终不绝于耳,这些问题对于如日中天的淘宝来说愈加棘手。

第二,资金来源成阿里小贷致命局限。阿里小贷模式存在一个致命局限:由于不能吸收公众存款的法律规定,阿里的放款都是阿里小贷公司的自有资金,其有限的资金将成为制约阿里小贷发展的瓶颈。

第三,金融产品创新走下坡路。各种宝类产品相继推出,互联网企业、传统金融机构甚至电信运营商纷纷加入其中,余额宝显得不再特殊。

第四,第三方支付频现安全隐忧,成移动战略最大绊脚石。而2014 年央行紧急暂停虚拟信用卡和二维码支付事件,也证实了监管层对第三方支付的安全现状存有疑虑。阿里巴巴必须不断加强在支付安全技术方面的建设,否则这一隐忧将成为其发展移动战略的最大绊脚石。

四、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有效途径及风险防范

1.创新金融机构的发展:政策是导向、技术是优势、创新是动力。国家只需要做一个旁观者,只需要提高互联网金融公司的门槛,保证金融产品的安全性,和提高对互联网公司的安全技术要求。

2.传统金融机构的破局:政策是壁垒、平台是核心、体制是障碍。而最安银行推出的“平安盈”与交通银行推出的“快溢通”都有余额宝的性质,银行正在顺应市场,满足市场需要。

五、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前景

金融的发展前景篇3

[关键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农村金融;发展前景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27-0060-03

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金融对农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金融服务“三农”的能力有所增强。但是由于传统的原因和正规金融机构商业化的运行,在农村地区的金融措施力度不够,存在严重的金融抑制问题。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加快,农村资金需求大量增加,多元化的资金需求增长与资金供给短缺之间的矛盾仍然存在,农村金融对“三农”的支持乏力。因此,对于农村金融的体制改革很有必要,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出现对解决农村金融中存在的金融机构覆盖率低、金融供需不平衡、竞争不充分等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其有广泛的发展前景。

1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出现的背景

1.1 政策背景

为了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国家开始逐步放开农村金融市场。连续颁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农村资金互助社组建审批工作指引》、《农村资金互助社管理暂行规定》、《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贷款公司管理暂行规定》等法律文件,允许设立农村新型金融机构包括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三类机构,并在机构性质、市场定位、业务范围、存贷利率、内部管理等方面对三类农村新型金融机构作了具体的规定。

1.2 微观背景

在我国农村金融发展过程中,虽然几经改革,至现在处于农村金融体制的逐步开放阶段,但是我们不容忽视的是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是一条比较漫长的道路,并且在改革的路上,我们可以看见,农村金融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2.1 农村金融机构少,银行网络覆盖面低

自1999年起,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纷纷从农村撤步,基本上取消了县一级分支机构和放款权,至2010年共撤销了约31000多个县级以下营业网点,乡镇农村金融基本被排除在网点之外。大量撤并农村金融机构,不仅削弱了金融支持农村经济的力量,而且不能为农民提供足够的金融服务。

1.2.2 农村金融抑制严重

国内一些学者认为中国农村存在严重的金融抑制现象,其表现是政府过多的干预农村金融导致资源配置和市场运行效率低,农村金融市场出现了二元性。结果是金融服务农村经济的目的难以达到,导致农业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

1.2.3 农村金融资金供需不平衡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农村经济也有了飞跃的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致使资金需求向集中、大额方向转变。据有关部门初步测定,到2020年,新农村建设需要新增资金15万亿元至20亿万亿元,农村地区存在巨大的信贷需求。但是,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网点收缩,大量吸收存款而贷款规模不足,邮政储蓄银行贷款业务开办不久、规模较小,农村资金严重外流,直接导致新农村建设出现巨大资金供需不平衡的状况。

1.2.4 农村金融市场缺乏竞争,运行效率低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以农村信用合作社和邮政储蓄银行为主,存在严重的市场分割,尤其是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县域撤销机构以后,农村金融市场几乎被信用社垄断,缺乏外在竞争和内部改革的动力,致使其不断出现问题,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没有达到金融服务“三农”的目的。

2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情况

2006年12月,银监会《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首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2007年3月,首批3家村镇银行挂牌成立。自此,中国农村金融开始了新的发展。截至2010年末,全国已经开业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319家;从经营情况看,截至2010年2月,已开业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存款余额269亿元,贷款余额181亿元,其中农户贷款5.1万户、65.5亿元,小企业贷款0.5万户、91.2亿元,分别占其贷款余额的36.2%和50.4%。

三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较好地满足了当地农民的金融需求,在支持农村经济发展方面有了较好的成绩。以四川省为例,截至2010年5月,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共17家,总资产共56.99亿元,总负债49.93亿元,各项贷款余额29.57亿元,小企业贷款余额19.08亿元,农户贷款7.24亿元。各项存款余额42.5亿元,对增加农村金融供给、填补县域农村空白、促进农村金融市场竞争起着重要的作用。

3 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发挥其对农村经济的金融服务功能上还是不足的,它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使得其无法完全发挥金融服务功能。

3.1 内部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

3.1.1 基础设施不完善,从业人员素质较差

由于村镇银行的规模决定了其营业网点不能覆盖到更广的地区,并且业务处理还是靠简单的内部网络,结算系统不完善,资金清算渠道不通畅;小额贷款公司的营运需要现代信息系统,但是这些系统的安装、运行和维护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成本是小额贷款公司无法承担的,因此它不能有效地为客户提供方便快捷的支付结算系统,制约了其发展。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从业人员文化水平不高(李英军、周宏斌,2009),大多数村镇银行的高管素质尚可,但客户经理能力素质有待提高(夏,2010)。

3.1.2 资金来源不足,使用效率不高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吸收资金的渠道比较少,受到比较多的限制。其一,由于这些机构处于农村地区,农民的闲置资金比较少,限制了资金的来源;其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成立时间比较短,农民还没有对其有充分的信赖,造成吸储困难;其三,正规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虽然撤出了网点机构,但是也带走了大量的存款,导致农村地区资金外流比较严重。这些机构也是以营利为目的的金融机构,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往往选择中高收入群体的“城市化”农民和大企业发放贷款,那些真正需要贷款资金的农村客户就很少得到他们的支持了,这样资金的使用效率就大打折扣,支农惠农的作用就减弱了。

3.1.3 服务功能不全,创新能力不高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产品单一,贷款呈脱农化、短期化趋势,村镇银行和贷款公司开办的业务仅仅局限于储蓄存款业务、质押贷款业务、小额信用贷款业务和票据转贴现业务,几乎没有中间业务,其提供的金融服务面比较狭窄,功能还不全。

3.1.4 运营成本较高,赢利较小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都设立在经济不是很发达的农村地区,客户基本上都是农民,经营传统的种植业和养殖业,金融机构的利润率本身就比较低。另外,由于农村居住人口的分散性,金融要充分的覆盖农村地区需要设立很多网点,也要求金融机构有很高的流动性资产,这其中的成本是很多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无法承担的。

3.1.5 风险大

第一种是操作风险。由于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工作人员兼职情况普遍,内部的监控力度不够,增加了操作风险;第二种是信贷风险。由于农业具有周期短、自然风险大的特点,农村地区的保险和抵押担保业务等发展跟不上农村金融的发展,导致农村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率一直比较高,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放的一般都是信用贷款,面临着比较大的道德风险。第三是政策风险。由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是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成立的,对政策的依赖程度比较高,但是我国目前国家政策扶持不到位使得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面临着较大的政策风险。

3.2 外部环境问题

3.2.1 准入门槛低

根据现有的政策法规,我国放宽了农村金融机构的准入门槛,村镇银行注册资本在县(市)设立村镇银行,其注册资本不低于人民币300万元,在乡(镇)设立村镇银行,其注册资本不低于人民币100万元;在乡(镇)新设立信用合作组织,注册资本不低于人民币30万元,在行政村新设的信用合作组织,其注册资本不低于人民币10万元;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设立的圈子贷款公司,其注册资本不低于人民币50万元。降低准入门槛的初衷是为了增强农村金融供给能力、更好地支持三农建设,然而较低的准入门槛会吸引大量的投机者,使一些实力比较差的机构混入其中,给农村金融市场带来风险隐患;另外,由于农业生产风险高,农民贷款信用风险高,较低的注册资本不能很好地使得金融机构抵抗风险。

3.2.2 社会认知度不高,法律地位不明确

国内外的学者研究结果表明,农村金融市场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缺少抵押品、特质性成本与风险和非生产性借贷为主的四大问题,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要解决这四大问题首先就要让农民接受这一事物。然而,虽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自成立以来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但是其社会认知度仍然不高。虽然国家颁布了很多政策法规,但是对于三类金融机构的地位仍然没有一个很明确的说法。这些机构在进行经营过程中由于身份地位问题会遇到很多的阻碍。

3.2.3 监管困难

我国放宽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进入门槛,因此进入农村金融市场的机构就比较多,使得监管机构的监管任务繁重,很多机构出现监管人员由其他职务的人兼任,可能造成监管不到位。另外,由于技术和设备比较落后,监管机构不能很好地对这些金融机构进行现场监管,也提高了监管机构的监管成本。

3.2.4 政策制度体系有限制

虽然目前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农村经济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但是这些政策是远远不够的,并且由于一些优惠政策在执行的过程中各部门相互牵制,难以真正落实,使得这些政策的价值难以充分发挥。

3.2.5 农村金融市场环境不完善

一是农村信用环境不完善,阻碍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业务的开展。二是农村保险体系不健全。由于农业的周期长、季节性强,面临着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两大风险,使得大多数保险机构不愿意为农民的经营承保,因此农村地区的保障程度比较低,没有足够的保障环境来支撑金融市场的发展。这些因素的存在使得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农村市场上的发展缺乏足够的环境保障。

4 关于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前景的结论及建议

4.1 结论

(1)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自成立以来,其绩效还是比较明显的,在农村地区发挥了一定的金融纽带作用,发展前景很明朗。

(2)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打破了传统的信用合作社垄断农村金融市场的单一主体格局,提高了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力。

(3)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挥了其在农村连接资金剩余者和需求者的纽带作用,促进了农村地区金融产品的多样化,提高了农村金融服务的质量。

(4)作为金融纽带,它填补了有些地方金融机构网络覆盖空白,有效地解决了农村地区的信贷需求,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4.2 关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前景的建议

4.2.1 国家完善政策支持体系

现在国家已经颁布了一些工作指引、意见及规定,但是这些政策体系并不完善。国家还应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及其他政策方面继续加大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支持力度。国家应该继续推行对这些机构的支持政策,确保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有充分的支持后盾。另外,还应针对农村地区服务手段落后,缺乏风险分散机制等问题,推进银保合作,促进农村保险业务的拓展,保障农业生产。

4.2.2 完善功能定位,加强内部制度建设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需要按照现代农村金融制度要求,建立一个新型金融平台,多途径引导社会资金和信贷资金投向农村,完善产权结构,改善组织结构,规范经营行为,准确定位市场功能。另外,要优化金融机构的人力资源,提高员工业务能力。尤其是村镇银行要因地制宜、运行科学、治理有效的原则,精简部门,建立质量比较高的人力资源团队,提高村镇银行的服务水平和效率。

4.2.3 严格市场准入条件,提高准入机构的整体质量

国家应该要严格市场准入条件,让真正能服务三农的机构进入农村金融市场,可以从审批流程及审批规则方面严格把关,这样有利于试点机构在农村地区建立比较好的信誉机制,得到农民的认同,更好地在成立初期开展工作。

4.2.4 完善农村金融市场环境建设

农村金融市场环境建设首先要从提高农民相关的金融知识入手,增强他们的信用意识,这样才能提高整个农村金融市场的信用水平。还应逐步建立符合农村特点的信用评级机制,减小新型机构的信贷风险;其次保险行业应该重视农村这个市场,充分挖掘农村中的可保风险,第一,拓展业务。第二,提高农村市场的保障程度,建立完善的风险补偿机制,支持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第三,在创新抵押担保物方面,可以结合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将农民的大型农用生产设备、林权、土地使用权等纳入抵押物范围,减少土地流转限制,加快土地制度改革可以改善抵押物品不足的问题。另外,还可以适当放松利率管制,中央银行可以针对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让这些金融机构在允许的范围内自主的制定利率,更好地发挥他们为农村提供金融服务的功能。

4.2.5 加快金融服务创新

农村金融存在产品单一,传统业务占主导地位,要想有新的突破,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还应大力拓展中间业务,加快和农业银行、农发行、农商行、农信社和邮政储蓄银行等正规机构的合作,利用它们的力量完善自己在农村地区的服务网络,更好地支持新农村建设。可以发展多元化多层次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断拓宽融资渠道,增强风险抵御能力,满足农村地区对信贷资金的需求。

4.2.6 加强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监管

监管部门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加强对这些金融机构的监管,建立和完善非现场监管制度,在有条件的地方可采取属地监管、并表监管、联动监管等方式优化监管资源。另外,中央的监管部门可以通过制定细则来对地方政府监管部门进行指导,并帮助培训具有专业知识经验的监管人员,从而更好的对金融机构进行监管。

参考文献:

[1]赵小晶.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研究[D].石家庄:河北农业大学,2010.

[2]邵红岭,崔玉姝,高春景.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支持体系的构建[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0(21).

[3]陶月英.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经济金融观察,2009(9):9-11.

[4]马丽华,宋亚楠.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问题探析[J].特区,2010(4).

[5]郭金金.我国农村金融体制的现状及未来改革发展趋势[J].中国市场,2010(52):155-156.

[6]夏.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的成效、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10(3):13-16.

[7]高晓燕.基于供给视角的农村金融改革研究[D].天津:天津财经大学博士论文,2007(11).

金融的发展前景篇4

关键词:区域经济; 金融服务; 前景 

 

中国经济近年来持续高速的发展。形成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已经顺利推动了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提高了国家经济的市场化程度。但在这片幅员辽阔的疆土上,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也持续存在。由于地理位置及资源能源的先天分配不均衡,必然造成某些交通便利、与邻国交流多、资源能源较多的地区较其他地区先发展起来。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这一矛盾并未得到解决,某些区域虽然出台便利政策、学习先进经验,但因其发展相对落后,依然是我国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不可忽略的弱势。 

 

一、区域经济发展现状为金融服务业提出了新要求 

 

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如下三个基本特征: 

1 区域经济的发展不均衡。目前区域经济的发展依然依靠密集劳动力的加工型产业、低端制造业,在此基础上有部分高新技术制造业,但自主创新能力差、自由品牌竞争力薄弱,其竞争优势基本依赖国家政策、低成本土地及劳动力的价格优势。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2 区域经济互相沟通困难,呈现诸侯割据局面,整合步履艰难。长三角、东北、西北都曾经召开过城市经济协调会。区域协调貌似近在眼前。但已经浮现的区域规划草案中仅集中关注了生产力总体布局与配置,对区域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不平衡、不协调问题语焉不详。区域之间的互动性差,技术成果难以互相利用,资源无法共享,地方政府多有“肥水不流外人田”的“诸侯经济”思想,良性竞争、共赢局面难以出现,令人痛心。 

3 区域经济的差距扩大,且难以缩小。中国区域发展的战略格局正逐步细化,已由传统的沿海、内地两大板块,演化为改革开放后的东中西三大地带,再到目前的沿海、西部、东北、中部四大政策区域。但沿海和内地、东部与中西部、城市与农村的发展依然存在很大差距。在全国并不缺乏资金的情况下,西部依然难以融资,西部城镇化水平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沿海发达地区的资源保障形势日益严峻,局部地区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仍将长期存在。 

在这样的差异存在下,要平衡经济发展、推动弱势市场,我们需要合理利用金融业为工具。随着经营环境的开放和发展,金融业已从计划经济时期的国家工具,逐渐变化为市场经济的参与者和推动者。由于高科技的应用、金融竞争的加剧,金融服务已经逐渐实现业务上的全能化,为客户提供了更加便捷和全面的服务。现代化的金融体系可以通过减少信息与交易成本,影响投资决策和技术创新,促进长期经济增长。 

在经济发展迅捷的地区,如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经济圈,金融业已成为现代服务业的支柱产业,在北京、上海等国际化大都市,都将重点发展金融业,以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的金融中心之一。在这些地区。金融业已成为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吸引外资、增加税收、提供就业岗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金融业自身发展也处于较先进水平。在其他区域金融中心,金融业的主要业务依然停留在为本地经济发展提供直接的金融支持。主要大力发展地方金融机构,同时积极引进知名的跨国金融机构。而在经济发展相对较为薄弱的地区,金融业的服务内容更少、层次更低,主要是引导资金流入本地区、帮助改善本地区投资软环境。过度开放金融竞争,对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反而不利。金融业本身也存在坏账率较高、长期盈利能力不足、职能定位模糊的威胁。 

二、在区域经济调整转型过程中充分发挥金融服务业作用

金融业应充分分享区域金融发展的机遇,帮助发达地区的经济结构从“低成本、低技术、低价格、低利润、低端市场”进行调整、转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升级,帮助建立集约型、开放型、创新型、生态型经济。同时节约利用资源能源、加强环境保护、扶持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及新兴企业:帮助学习周边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增加对外贸易、帮助解决贸易纠纷。吸引更多国内外资本,促进外汇资金在区域内合理流动,促进区域涉外经济的良性发展,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和资本有序流动提供良好的平台,建立国际金融中心。 在区域金融中心,金融业的近期目标应是帮助国有企业重组、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对外开放,建立健全的贷款支持体制,解决企业的资金需求。加强区域金融生态建设,推动金融合作,组织、引导和协调社会各方共同参与地方金融生态建设,加快社会信用建设,全面改善区域信用环境。积极维护好金融机构债权,建立良好互动的银企关系;建立有利于金融发展的规章制度。促进区域内外金融资源的合理流动,建立多层次的资金市场,进行资金聚集和资源优化配置。

在欠发达地区,要积极与地方政府合作,调整区域经济布局,架构金融组织体系,处理历史包袱,引导金融需求,实现可持续发展。增强支农功能,成立地域合作经济组织。建立担保基金或担保机构,解决企业承贷难、甚至需要政府担保的问她。避免农村资金倒流城市而使农村资金进一步短缺。将目前“小而专”的服务模式转变为“大而全”,实施业务多元化和经营综合化战略,变单一的资金支持为多功能全方位的综合配套服务,因地制宜建立商业银行吸收农村资金不外流的机制,加强扶持服务,淡化商业盈利目的,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加强金融机构竞争意识,进一步提高各类金融机构自身资产质量和管理水平,实现体制、机制方面的改革和能力素质方面的提高。以创建金融安全区为契机,坚决制止恶意逃废债和赖债行为。

三、金融服务发展前景及亟待解决的问题

区域经济将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为加快发展多元化金融机构体系,帮助促进区域经济发展,金融业要解决的问题是:

1 加强金融生态建设,包括经济环境、法治环境、信用环境和制度环境,加快地方金融机构建设。建立风险投资机制,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改善。加强金融区的系统性配套设施。

2 帮助促进地方政府、金融管理部门和金融企业的跨区域合作与协调,协助处置本地企业不良资产,提高甚至激活企业融资能力,帮助推进企业团队建设,提高企业团队的管理能力和执行能力。

3 将目前银行的“需求引导型”业务扩展增强为主动进行业务创新、催化内生金融。在欠发达地区合理复制发达地区的盈利模式,吸引人才,帮助普及财会知识、树立经营观念,搞好经济核算,加强经营管理,解决实际困难,提高盈利水平;增强规避投资风险的能力,增长理财知识,合理进行消费,以获得最佳的投资理财收益。

4 努力提高金融资产增长的质量。允许不同形式的金融组织存在,适当增加欠发达地区的金融机构数量,同时各主要银行之间应有能力在竞争同时共享部分资源。健全互助机制、合作机制和扶持机制,减少内耗浪费。

5 要利用银行系统掌握的有效信息,提供必要盼咨询和分析,通过跨区域之间互通信息,综合分析,观测本区域投资方向是否出现不合理重复,加强区域交流合作。

金融的发展前景篇5

【关键词】金融租赁 一带一路 产业结构

一、从需求侧看:西部发展的资金短缺问题需要金融租赁模式来解决

虽然早在1999年国家就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但是至今仍没有很好地解决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难题,而且与东部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其中主要的问题就是西部建设的资金短缺,表现为企业融资困难与基础设施落后,而集融资与融物为一体的金融租赁模式不失为解决这一难题的一个绝佳办法。

金融租赁能以低廉的成本为西部企业提供生产所需的机器设备。我国西部经济的发展需要企业作为重要的支柱,但是资金短缺是我国西部企业成长发展面临的最大障碍。由于我国西部地区金融结构单调、金融形式落后,中小企业难以从银行获得贷款,阻碍了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因此必须寻找新的融资渠道和方式来缓解我国西部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金融租赁就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渠道和方式之一。因为对于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说,生产规模的扩大与经营结构的优化升级需要购置新设备和技术,而金融租赁模式以其“所有权、使用权”两权分离和“融资融物紧密结合”的特性,在不受现有的信贷规模限制、不影响承租人负债能力的情况下,以相对低廉的租金成本就可获取机器和设备,满足中小企业扩大再生产的需要,从而推动西部经济的发展。

金融租赁能帮助政府完善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由于地形、气候、人口、历史等多种原因,西部地区在民航、铁路、公路、电力、电信、医械、公交等基础设施和基础行业的发展远远比不上东部。加之这些基础设施的特性是融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而资金的回收期较长、回报率较低,在政府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对其进行一次性资金投入显得不现实。而基础设施的这些特性却适合采用金融租赁的方式进行运作。慢工出细活,在承租人获得出租人的一次性投资、完成所需的基础设施建设后,可以通过经营这些基础设施的稳定收入来分期偿还租金。这就可以在不增加政府财政压力的前提下有效地缓解西部地区基础设施落后的局面。

二、从供给侧看:“一带一路”为金融租赁在西部建设中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2013年我国政府提出的“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中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涵盖了西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五省区和西南重庆、四川、云南、广西等四省市区,这给金融租赁业全面进军西部地区、全力支援西部建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一)“一带一路”战略下以金融租赁撬动西部地区基建投资

“一带一路”的战略主要着力点之一就是实现公路、铁路、港口、机场等在内的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据估计,这笔基建投资总规模将高达6万亿美元,这需要改革以政府投资为主导的融资模式,鼓励社会资本的参与,构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运营模式。这无疑给以社会资本构成为主、以满足设施设备需求为宗旨的金融租赁开辟了一个广阔的市场。预计,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助推之下,我国金融租赁市场在未来一段时间有望呈现爆发性增长,年增长速度可达30%-50%;预计2017年可实现5万亿元人民币的资产总规模,并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租赁大国。

(二)“一带一路”战略下金融租赁将助力西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2013年总理曾表示,金融租赁产业为实体经济服务,国家要培育这个产业发展壮大。2014 年7 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生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融资租赁第一次被确定为我国当前重点发展的生产行业之一,国家对融资租赁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寄予厚望。我国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不合理是制约其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通过金融租赁方式,不仅可以促使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而且可以加快使用这些装备的各类企业盈利模式创新与经营模式改进。

三、路径探寻: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发展与完善金融租赁是我国西部地区建设的必由之路

(一)创新金融租赁模式

西部地区的特殊环境与“一带一路”的时代背景要求金融租赁不能完全按照传统模式发展,必须开拓出新的运营模式。考虑到东西部经济发展的严重失衡,单单依靠西部省市自己的金融租赁公司并不能很好地完成支援西部建设的任务,必须积极引进东部发达地区的经济力量,例如通过东部省市的金融租赁公司,将东部的资本引入到“丝绸之路经济带”上。具体而言,构建出一条东部企业、银行与投资者东部租赁公司西部承租企业西部实体经济的资本流动路径,实现参与租赁的各方共担风险、同享收益。

(二)提供有效的政策支持

一个行业的发展需要得到政府足够的支持。虽然“一带一路”战略为金融租赁进军西部地区创造了良好机遇,但这还远远不够。政府还需要不断改善西部的经济环境,降低风险,对金融租赁提供适当的税收优惠与财政支持,以此刺激金融租赁公司在西部开展业务与投资者投资西部项目的积极性。

(三)拓宽金融租赁公司的融资渠道

金融租赁业是资金密集型行业,因此必须拓展金融租赁公司的融资渠道,增强金融租赁公司的资金实力。这既需要允许金融租赁公司利用资本市场的平台,吸收各种社会闲置资金,又要允许其将信用度高,具有稳定未来租金收入的租赁合同向银行抵押贷款,以此保证金融租赁公司有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

参考文献:

[1]张志坚.我国融资租赁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山东社会科学,2015.

金融的发展前景篇6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金融制度是一种节约交易费用与增进资源配置效率的制度安排,任何金融组织和形式都是为经济发展服务的。但在转轨时期的我国,由于存在传统体制内生出的金融抑制和国有金融结构的垄断格局,金融制度安排也改变了其原有的特征,其节约交易费用与增进资源配置效率的功能让位于聚集与控制金融资源,以最大限度地服务于国有经济为目标。这就使得我国的金融体系在资源配置方面出现了扭曲现象,导致了在国民经济中已占据重要地位的广大民营企业融资渠道不畅,制约了民营经济乃至整个经济的发展。民间金融正是为适应民营经济的发展要求而产生的。它从一开始就一直是民营企业创业和企业运作所需资金的主要融资渠道。事实也表明,浙江、福建、广东、江苏等民间金融最初兴起和兴盛的地区正是民营经济形成最早和蓬勃发展的地区。

民间金融是相对政府金融或国有金融而言的,它的产权必须是属于民间所有的,并应由民间金融组织或个人独立自主地开展金融服务及与之相关的金融交易活动。民间金融可分为正规和和非正规的,那些在我国正式金融体制内并受金融监管部门监管的为正规民间金融,没有纳入我国金融管理机构常规管理系统而游离在正式金融体制之外的则为非正规民间金融。正规民间金融组织主要有农村信用社、城市信用社、农村商业(合作)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等。非正规民间金融可分为三大类:一类是合理且合法的“非正规金融”。这类非正规民间金融在政府规定的范围内从事金融活动,如民间借贷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规定,借贷双方当事人意思明确,借贷行为合法,借贷利率不超过同期银行贷款利率的4倍是受法律保护的。第二类是合理不合法的“灰色金融”,包括农村社区性融资组织、民间集资、金融合会和私人钱庄等。它们为现行法律所不容,但在不同程度上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第三类是不合理也不合法的“黑色金融”,主要指高利贷、金融投机诈骗等违法犯罪的金融活动。黑色金融给社会带来严重的危害,既为现行法律所不容,也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灰色金融则比黑色金融复杂得多,它与我国金融体制不完善相联系,在民间金融发展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关于未来我国民间金融的发展,许多学者认为,未来民间金融将是我国金融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民营经济快速增长,民营经济对GDP的贡献率已达60%以上,要实现我国金融体制与市场经济的接轨,就必须大力培育为广大民营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民间金融。因此,对商业化倾向明显、经济基础较好的农村信用社、城市信用社应进行股份制改造,使其真正成为产权明晰、严格按市场规范运作并摒弃行政干预的民间金融机构。而非正规金融对我国金融制度变迁具有导向作用,将逐步发展到正规金融。因而,未来非正规民间金融仍将继续在我国存在,仍将是民营经济的融资手段之一。

我们认为,民间金融发展是民营经济发展的内生需求,过去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民间金融的支持,将来仍然离不开民间金融的支持。尤其是近年来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收缩基层分支机构并将业务逐步转移到大城市和主要支持大中型企业后,地方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必须遵循经济决定金融的内在规律,在加强金融风险防范的前提下,积极发展为民营经济提供金融服务的民间金融。关于我国民间金融的发展,我们认为应当做出如下制度设计:

第一,鼓励农村信用社、城市信用社等正规民间金融机构充分吸收民间资本,拓展发展空间。规模较大的农村信用社和城市信用社进一步转制,分别组建农村商业(合作)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现有城市商业银行要吸收民营企业资本进行制度创新,逐步减少地方财政的持股比例,将其办成真正的民间金融。近期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另一种模式―――由农村信用联社内部职工、中小企业、农民个体工商户入股改制成的农村合作银行已经在浙江鄞州亮相,这是一种以合作制为基础,并吸收了股份制优点的新的民间股份合作金融机构,有望成为民间金融的一种重要形式。

第二,引导私人钱会、民间金融合会等“灰色金融”从“地下”走向“地上”,向规范化、合法化、机构化金融转变。在现实条件下,政府一方面要降低金融准入门槛,允许那些股东人数、资本金、经营者资格及其他条件达到法律规定标准的规模较大的私人钱庄、金融合会以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的形式进行注册、登记,按正规金融的要求规范管理,接受监督,将其转变为正规的民间金融组织;另一方面,要引导小规模的私人钱庄和民间资金参与农村信用社、城市信用社、农村商业(合作)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等正规民间金融的改制,使原先投向地下钱庄的社会闲散资金吸引到合法的投资轨道上来,截断地下钱庄的社会资金供应来源。

第三,规范民间借贷市场与典当行的经营行为。政府要将它们纳入监控范围,健全市场契约制度,使其合法并规范运作。总之,我国民间金融未来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制度安排问题,它的健康发展迫切需要政府在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放开金融市场的进入和退出壁垒,确立公正、有效的市场竞争规则,同时给市场主体充分的自由选择权,从而使其充分发挥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作用。

金融的发展前景篇7

摘要: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提高银行竞争力非常重要和紧迫。文章阐述金融科技在我国迅猛发展的客观事实,并挖掘背后原因,从三

>> 金融自由化背景下中国商业银行转型发展研究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网点转型研究 新常态背景下商业银行转型路径研究 经济转型背景下商业银行信贷结构调整策略研究 金融脱媒背景下中国商业银行发展策略研究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竞争策略研究 金融脱媒背景下的商业银行经营策略研究 商业银行信息化背景下互联网金融竞争策略研究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中小商业银行创新策略研究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发展策略研究 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问题研究 关于“金融全面开放背景下商业银行战略转型与创新”征文评审公告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如何转型 金融自由化背景下商业银行转型发展探析 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转型发展策略探讨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商业银行转型初探 金融脱媒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策略思考 浅析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的竞争策略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基金项目: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研究基地项目“北京市产业转型对社会流动的影响及政策研究”(项目号:15JDJGB072)。

作者简介:王在全(1970-),男,汉族,山东省临沂市人,北京大学社会与文化研究中心经济学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市场经济;王娜(1986-),女,汉族,山东省莱芜市人,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短期资本流动与金融稳定、商业银行转型。

收稿日期:2017-05-17。

金融的发展前景篇8

关键词:旅游经济;金融支持;金融资源

文章编号:1003-4625(2008)07-0052-04中图分类号:F830.45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焦作市抓住发展旅游经济这一绿色、可持续发展为动力源,加大旅游相关设施的投入,不断完善和延伸旅游功能,使得旅游经济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引擎之一。近年来由新闻媒体提出“焦作现象”是对焦作市旅游经济快速发展的一种赞扬性表述。2007年,该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202.8万人,增长26.1%,门票收入3.6亿元,增长36.2%,旅游综合收入93.3亿元,增长26.2%,占GDP的比重达到10.9%,比2006年提高0.4个百分点。在旅游经济长足发展的同时,该市旅游经济也面临着持续发展的难题,表现为投资增速下降,旅游资源开发不足,拉动链条短等。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在社会资源配置中起重要作用。金融部门如何发挥对旅游经济的支持作用,是下一步提升旅游经济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当前焦作市旅游经济发展中金融支持的症结,提出了加强旅游业的资金支持,实现旅游经济的跨越式发展的金融资源配置途径。

一、旅游经济的“焦作现象”与加大资金投入和金融机构强力支持密切相关

旅游经济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包括旅游资源、投资、外部环境、宣传造势等等。其中,旅游资源是决定性因素,而对旅游业的金融投资是促进旅游资源转化为收益的决定性一环。

(一)财政资金在旅游经济建设初期的引导作用明显,为社会资源向旅游业流动提供铺垫和保障。在任何经济结构转型时期,公共财政资金所起的作用都十分巨大。首先,它体现了当政者意图,通过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促进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其次,财政资金作为无偿拨付资金,对所支持的产业起到了铺垫作用,促进了行业迅速起步。再次,任何投资都存在着风险性,财政资金的投入也为社会资源的流入起到了一定的屏障和保护作用。在焦作市旅游业发展初期,公共财政资金投入作用明显。一是加大旅游资源开发的建设资金投入。在焦作市旅游景区开发建设初期,该市坚持财政资金先期投入,社会投资共同参与,集中力量办旅游。焦作市市县两级均把旅游业投资纳入了财政预算,1999到2003年4年中,市县两级财政共投入景区开发建设资金7.6亿元,占到全市同期地方财政收入总和的20%左右。财政资金的投入有效弥补了焦作市云台山、神农山、青天河等景区建设初期的资金不足,使旅游资源开发进展顺利。二是加大对宣传促销的投入。自2001年开始,焦作市财政就设立了500万元的宣传促销专项经费,经费数额相当于该市2001年地方财政收入的5‰,全额用于宣传促销。三是在财政资金撬动下,社会资金涌入景区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主要景区软硬件质量不断提升。

(二)金融资源适时介入,加大对景区开发与建设的信贷支持。为加快焦作市旅游业的发展,打造“大旅游”格局,按照“景区开发建精品”的要求,金融机构适时介入,投放大量贷款,有力支持了景区的开发与建设。如,云台山景区,过去藏在深山人未识。焦作市开始强力实施旅游带动战略后,经过财政资金的投入和精心策划运作,云台山旅游效益马上凸显出来。农行焦作市分行及时加大对云台山旅游景区的贷款营销,将信贷资金投入到景区建设中。2003年初,为扩大云台山景区游客容量,云台山旅游管理局决定对地处云台山主峰的国家森林公园进行旅游开发建设。农行经过对云台山整个旅游发展态势的认真分析,仅短短几个月,就先后两次发放景区项目开发贷款580万元,为云台山国家森林公园如期对外开放发挥了雪中送炭的重要作用;同时,在关键建设时期体现金融作用。2003年6月,云台山景区实施景区综合开发项目,拟申请银行贷款1.3亿元。农行焦作分行借助2003年银企合作项目洽谈会时机,积极向上级行申报该项目贷款,并将贷款一次性投放到位。金融资金的适时介入,提升了焦作市旅游建设速度和质量,也为焦作市旅游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增加了动能。

(三)积极加大对相关旅游产品的信贷支持。旅游产品是一地旅游业发展后所衍生的特色产品,其蕴含着当地的风土人情、地方特色。焦作地处太行山脉与华北平原的过渡地带,特色农业别具一格。同时,焦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相关旅游产品资源丰富,有“四大怀药”和多种独特风味小吃,加大相关旅游产品的研发与推广是拉长旅游产业链,增加旅游业附加值的重要方面。近年来,焦作市金融机构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加大对旅游产品开发与生产的金融支持,大力支持和引导有关企业加快旅游产品的挖掘、开发与推广。截至2007年末,旅游相关产品开发贷款余额达3788万元,主要支持了旅游纪念品、土特产种养、特色农业的发展,使当地产业结构得到了合理调整。温县农村信用社支持当地农业产业化企业生产“四大怀药”,其中仅伟康实业公司贷款200万元,目前该企业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引导农民怀药种植,并负责高价回收,带动温县2万余农民增收。在金融支持下,该企业研制和开发了多项怀药旅游产品,拉长产品链条,提高农产品的增值空间,2007年该企业年利税达到100多万元,成为当地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

(四)加大对餐饮行业、宾馆等服务业的金融支持,促进旅游业向综合服务延伸,带动第三产业发展。近年来,由于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及拉动作用,使得焦作市酒店业、餐饮业发展迅猛。连年激增的各地旅客直接地促进了当地酒店业、餐饮业的发展,并带来大量的现金流和丰厚的利润。焦作市金融机构积极加大对宾馆餐饮行业等相关服务行业的信贷投入。截至2007年末,焦作市金融机构向相关服务业贷款达2.77亿元,是2000年末的24.97倍。焦作市酒店餐饮协会统计数字显示,2007年底,焦作市大中小型饭店约2200家,年实现收入3.2亿元,同比增长1.3倍。

(五)其他金融支持。在做好贷款营销的同时,焦作市金融机构积极开展多样化优质服务。首先为企业提供上门收款服务,尤其是在旅游高峰期,每天派专车专人上门服务,同时提供结算业务、工资、财产保险等业务,优质的服务,为企业带来了方便。目前,工行正与青天河、云台山景区协商,拟为其开通网上银行,办理电子门票销售业务。同时,正积极为亿万旅行社等几家旅行社开通网上银行业务。

二、焦作市旅游经济发展瓶颈与金融支持关系

(一)当前焦作市旅游经济发展遭遇瓶颈

焦作市旅游经济经历了8年的高增长后,先期的投入所产生的收益开始出现了递减的隐忧。同时,焦作市旅游产业拉动产业链较短的痼疾还没有出现实质性的改变,“走马观花游”还有较大的市场,焦作市旅游经济将面临“总体突破困难、后势增长不足”的境遇。主要表现为:

1.焦作市旅游业的发展已进入了一个亟待转型、突破和提升的关键时期。经过多年的旅游业发展,焦作市旅游业发展的大格局已初步形成,已经渡过了旅游业发展的初级阶段,旅游业也成为焦作市经济中最具活力的新兴产业。但当前,旅游业中仍存在着“过境游客多,留住游客少;节假日游客多,平时游客少;云台山游客多,其他景区游客少;境内游客多,境外游客少;山水游客多,人文游客少”等现象,可以说焦作市旅游业的发展已进入了一个亟待转型、突破和提升的关键时期。发展焦作市旅游经济需要大思维、大智慧、大创新和大投入。

2.旅游经济投资增长后劲不足。发展经济学认为,投资是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旅游经济的持续发展受到很多因素制约,除旅游资源天然禀赋外,对旅游业的不断投资所起的作用尤为明显。从2003年之前焦作市旅游开发投资额变化情况看,旅游业投资保持着较高的水平。2004年后,旅游业投资开发无论是投资额和投资增速都开始下降,且低于焦作市固定资产投资的平均增速。2007年焦作市第三产业投资总量中,旅游业占三产投资比重只有1.4%。同时,投资仍集中于云台山等个别知名景区。其他如青龙峡、陈氏太极拳故里、嘉应观等旅游景区则缺乏投资资金,开发力度较小,难以与云台山景区形成遥相呼应、互为一体的旅游区群体。

3.旅游产业链条短。一是旅游业相关产业链条短、旅游产业整体发展水平较低。主要表现在:旅游业的衍生收入较低;食宿没有地方特色;旅游文化内涵挖掘不够等。二是大量游客旅游动机仍以观赏风景为主,旅游商品、产品结构单一。根据对2007年来焦旅游者调查,观赏风景的占44%,探亲访友的占15%,公务占12%,度假的占7.7%,商务的占2.7%,购物的占2.3%。三是国际旅游还需要进一步开拓。2007年,焦作市接待国际旅游人数为9.03万人次,仅是郑州的38.9%,是洛阳的41.7%,占全部接待旅游人数的0.95%;接待国际旅游者收入为3896万美元,仅是郑州的40.6%,是洛阳的49.1%,占全部旅游收入的2.7%。

(二)金融支持对焦作旅游经济实现新突破还不适应

主要表现在:

1.金融机构对景区开发与建设资金投入不足。从2001年以来焦作市旅游景区开发与建设资金投入情况看,7年来银行信贷资金仅占投入开发与建设资金的16.74%。且自2004年以来云台山景区开发基本结束后,没有再进一步对其他景区进行投资开发,大多数建设与开发资金依赖财政与社会资金的投入。许多景区由于资金不足,无法进行下一步的开发与建设,从而影响焦作市总体景区建设的步伐。

2.国有控股银行对旅游经济信贷投入总体不足。焦作市金融支持旅游经济发展总体存在着地方金融机构热、国有股份银行冷的情况。部分国有金融机构对旅游产业的重视不够,研究不足,支持力度不大,与焦作市日益发展的旅游经济不相匹配。2007年末,焦作市金融机构旅游经济贷款中,国有银行仅占28.7%,地方性金融机构贷款占71.3%。国有股份银行中建设银行、中国银行目前尚未发放旅游相关贷款。

2007年末焦作市金融机构旅游经济贷款各项贷款占比图

3.金融机构对旅游经济各领域投放不平衡。焦作市金融机构支持旅游经济信贷投放中,金融机构信贷主要投放在相关服务业贷款中,而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发展相关,有较大带动作用的旅游产品生产与开发贷款总量发放较少。2007年末,焦作市金融机构旅游服务业贷款占旅游经济贷款的55.25%,景区开发与配套贷款占36.98%,旅游产品生产与开发贷款占7.54%。

4.信贷资金集中于重点景区,其他景区则关注较少。从焦作市金融机构信贷投放项目的集中度看,信贷资金集中于云台山景区、青天河景区,而其他三大景区和多个景点则相对较少。从景区开发建设贷款看,云台山景区占75.93%,青天河景区16.16%,其余三大景区和多个景点占7.91%。

2007年末焦作市景区(点)信贷结构分布图

三、影响金融支持的原因分析

(一)外部原因

1.少数旅游景区行政管辖氛围浓厚,市场化进程较为缓慢。在焦作市部分景区和景点,仍由旅游景区行政部门主导,少数地方政府主管干预较多,市场化程度不够。如,焦作市三大旅游景区之一的神农景区截至目前还没有取得贷款卡。多数金融机构不愿意与该类经济主体发生信贷关系。

2.部分旅游景区经济效益欠佳,与银行信贷投放形成投资收益悖论。目前焦作市旅游景区效益主要集中于以云台山、青天河、神农山三大景区,其他景区或景点尽管旅游资源丰富,但欠缺投资开发,收益相对较少,个别景区更是少有游客问津。金融机构出于信贷风险考虑,不愿意对目前收益少的旅游景区增加信贷增放。

3.焦作旅游业的“走马观花游”现状,导致滞留游客较少,影响相关服务行业发展,个别酒店经营惨淡。目前来焦作旅游的游客多数为一日游或二日游,很难滞留游客,对相关餐饮住宿拉动作用不大。据对焦作酒店业的调查显示,在旅游淡季,除山阳建国饭店、万方金莎酒店、焦作迎宾馆等酒店开房率较高外,其他竞争力较弱的三星级以下的酒店开房率较低,管理水平不高,运营成本增加,行业稳定性差,酒店行业出现了相对过剩现象。因此使得金融机构在对酒店贷款发放上,采取审慎态度,贷款主要以流资为主,减少固资贷款,尤其是新办酒店、餐饮业。

4.信用环境较差,影响信贷投放。尽管近年来焦作市加大了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力度,但从目前的情况看,仍然存在整体的信用环境较差,依法收贷执行较难的问题。如,某旅游风景区从2006年6月份至今拖欠农行贷款利息,经当地银行几十次上门催收,只归还10万元贷款利息,至今欠息近100万元。

(二)金融机构自身原因

1.金融机构对旅游行业贷款风险控制较高,影响信贷投放。虽然近年来,焦作市旅游业的兴旺带动了旅游相关行业的长足发展,但是这些企业无论在企业规模、企业法人制度和企业内部管理方面都无法达到金融机构发放贷款的要求,从而影响贷款投放。

2.金融部门信用偏好。目前,金融部门贷款仍热衷于向大企业、大项目集中、向产业化龙头企业倾斜,而处于旅游行业中的经济主体多是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这类企业融资依然困难。

3.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滞后,不能满足需求。随着金融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银行信贷资金的风险管理需要一个健全的、运作高效的信用担保体系作为支撑。然而目前,由于受经济发展落后等因素制约,焦作市信用担保体系的建设还十分滞后。据了解,工行青天河景区综合开发项目贷款未能实施,与企业的贷款担保问题也存在着较大关系。

四、促进旅游经济发展和改善金融支持的建议

焦作市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和已经形成的旅游经济发展基础,为旅游经济再次腾飞创造了条件。而要实现旅游经济的超常规发展,加强旅游与金融的良性协调互动,加大金融对旅游经济的支持力度已成为必然选择。

1.进一步丰富发展理念,全面加快旅游业的发展,打造“旅游休闲之都”。

焦作市因工业而立,因工业而兴。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近几年焦作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城市的转型。而目前焦作市旅游业呈现出的“走马观花游”的现状,也严重制约了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全面提升旅游经济,实现“观光游”向“休闲度假游”的转变已迫在眉睫。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深厚的文化沉淀,为焦作市打造“休闲之都”提供了支撑。针对焦作市的市情和发展环境,建议以拓宽领域、扩大规模、提升档次为重点,全面加快旅游业的发展。要以发展旅游业为契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现代物流业、现代商业等现代服务业,以此来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

2.加快旅游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着力培育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提高旅游业对信贷的吸纳力。一是围绕打造“旅游休闲之都”总目标,进一步充实完善第三产业总体发展规划,在焦作市的旅游产业综合布局上,树立 “一盘棋”的观念,深度开发旅游资源,提升旅游产业层次;二是集中资金重点扶持和开发2-3个重点景区,与云台山景区形成相互衬托、相互支撑的旅游景区群,发挥规模效应;三是要通过资源整合、线路安排、完善服务设施、丰富服务内容等多种途径,让游客留下来,消费起来,延伸和拉长旅游经济链条;四是要继续加大对外宣传力度,不断拓展客源市场;五是充分发挥旅游经济的知名度经济、注意力经济的特点,积极推动旅游业市场运作步伐和产业化进程;六是建立多元化的投资和经营机制,吸引多种资金参与旅游业的开发建设,为旅游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推动旅游业向产业化方向发展。积极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旅游企业进入资本市场,通过发行上市、债券或可转换债券等形式进行融资。

3.增强金融资源对旅游经济的服务功能,助推焦作旅游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继续深化政银企合作,精心打造有效对接的“金融平台”,促进金融资源与旅游资源的深度融合。有序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旅游及相关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突出信贷重点,强化金融服务,提高对旅游资源的配置效率。一是要改革和完善现行的信贷管理体制,适当增加国有银行基层行的贷款权限,建立合理的营销激励机制,进一步调动信贷营销人员挖掘和培育优质客户的能动性;二是加大对重点旅游企业和旅游项目的贷款投放,通过信贷资金投入引导和促进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整合,支持骨干旅游企业做大做强;三是加强金融创新,消除信贷抑制。要针对旅游企业实际,开发以门票收入、经营权为抵押的信贷新品种。尝试推行银团贷款的模式,更好地解决旅游相关中小企业的有效抵押不足和大规模旅游信贷风险问题;四是要利用先进的电子网络优势,积极推行网上银行和信用卡业务,为游客提供优质便利的特色金融服务。

4.加强信用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投融资环境。金融机构应积极寻求政府支持,建立由政府牵头,司法主导、金融配合的金融联合执法机制,加大打击逃废金融债务力度,加大金融案件结案、执行力度,提高诉讼效率和金融债权的执行回收率,有效维护金融债权。金融机构要不断完善信贷管理制度,简化贷款决策程序,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切实加大对地方经济的有效支持。

参考文献:

[1]彭青.旅游经济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7).

上一篇:企业并购逻辑与趋势范文 下一篇:矩阵在数学建模中的应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