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利用资源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2-20 16:56:27

学会利用资源的重要性

学会利用资源的重要性篇1

论文摘要: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途径是多元的,本文视角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尤其是对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内容做了较为充分的探讨,在初中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实施案例中,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列举了案例,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和实践的操作性。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到“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

和其他课程一样,现行的语文课程在体系上存在一些弊端,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过分追求语文学科严整的知识系统或训练系统,把自己孤立起来;过于强调统一、集中,使课程变得凝固、僵化,缺少弹性。要克服这些弊端,就必须在课程的视野下理解语文,搭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教育平台。为此,本文主要从“语文课程资源”、“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原则及课程资源观”、“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这三大面进行探讨。希望对基层的初中语文教师语文教学观念的更新、语文教学方式的转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语文课程资源

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越来越引起语文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人们也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丰富多彩的语文课程资源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保障。

语文课程资源的分类

课程资源是一个内涵十分宽泛的范畴,由于课程资源在我国还处于一个刚刚起步阶段,所以理论界对此做出的定义并不多.

1:语文课程资源内涵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到: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另外, 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由此可见语文课程资源的范畴是较为广泛的。

2:语文课程资源分类

对课程资源的类型,我国学者按照不同的标准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2.1: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

校内课程资源,除了教科书以外,还有教师、学生,师生本身不同的经历、生活经验和不同的简历、学习方式、教学策略都是非常宝贵的非常直接的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主要包括校外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网络资源、乡土资源、家庭资源等。

2.2: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

素材性课程资源是指学生学习和收获的对象从哪里来,包括各种知识、技能、经验、智慧、感受等因素;条件性课程资源是指那些并不是学生学习和收获的直接对象,但却是学生学习和有所收获的条件,包括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等因素。

2.3:显性课程资源和隐性课程资源

显性语文课程资源是指看得见、摸得着,可以直接运用于语文教学活动的课程资源;隐性课程资源是指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

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现状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十分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是语文课程观念的更新和完善,也是现代语文教育发展和新世纪语文教学改革深化的必然。搞好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于全面提高语文教育质量必将产生积极而深刻的影响。可是,长期以来,教师对语文课程的理解相对来说比较狭隘,基本上局限于“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科书”,教师的教学行为也往往只是遵循“教学大纲”,执行“教学计划”,教授“教科书”。

1:语文教师对语文课程资源的认知和开发利用的现状

总体而言广大初中语文教师对语文课程资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资源意识淡薄;对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还初于无序状态;

1:1 校内语文课程资源

广大教师对校内各种形式的传统课程资源还是比较重视的,能够有意识地予以利用。但对除此以外的其他教学参考资料的利用则因人而异,相差就比较大了.

1:2 校外语文课程资源

语文教师对校外语文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有一定的基础,但还很不充分,还有很大的空间需要挖掘。

1:3潜在语文课程资源

语文教师在思想上对隐性课程资源普遍不够重视。绝大多数教师不能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他们对成绩好、品行好的学生往往格外喜欢,对成绩差、习惯差学生总在心理上怀有歧视。

2:学生对语文课程资源的认知与开发利用的现状

总的来说学生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积极性和具体的方法需要教师给予相应的调动与指导。

2:1校内资源

在校内诸多语文课程资源中,教师是一个重要的资源,对学生语文学习的影响也很大,但教师对于自身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还不够重视,挖掘还很浅显。同时,学生对教科书这一重要的课程资源的兴趣也不太浓厚,忽视了对文本的反复咀嚼。

2:2校外资源

校外语文课程资源非常丰富,能明显能够感到学生对校外语文资源能意识到它的重要性,但在具体行动上却不够重视,忽视了对它的开发与利用。

2:3语文隐性课程资源

学生的语文学习受外界的隐性影响比较大,但由于这些语文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还处于无意识状态,因此对学生学习语文的影响力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二: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原则及课程资源观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能任意而行,需要一定的原则来规范。这些原则是根据课程资源基本特点和类型及开发条件提出的,对实际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操作有很大借鉴作用。

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原则

1、针对性原则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为了课程目标的有效实现,这种针对性体现在不同课程目标应该开发与利用相应的课程资源。

2、开放性原则

课程资源是丰富的,要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去开发与利用。山川河流、城市乡村、奇花异草、书籍图片等,都是我们身边的资源,必须开发与利用有益于教育教学活动的一切可能的课程资源。

3、经济性原则

所有行为都离不开社会劳动与经济支持,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尽可能用最少的开支和精力,达到最理想的效果。

树立正确的语文课程资源观

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新课程教材及其相关资源具有丰富和开放的特点,所以在落实课程资源的开发时,应当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使各种资源和学校课程融为一体,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更大的空间。

1.树立“大语文”课程资源意识

语文是学校语文教学的核心材料,但我们必须摈弃传统的“教材就是教科书”的想法,应该建立大语文观。进行课程改革,必然要打破教材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的模式,合理构建语文课程资源的结构和功能,以适应时展的多样化的需求。

2.语文教师是最重要的语文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离不开广大教师,教师应当成为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任务的主要承担者。没有一流的语文教师就没有一流的语文教育,通过这一最重要的课程资源的突破带动其它课程资源的优化发展。

3.学生也是重要的语文程资源

教育体系中,学生是主体之一,所有的教育都是围绕学生展开的。没有学生,课程就失去意义,没有存在的价值。因此,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

三: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长期以来,我国语文教育界没有课程资源的概念,也无视各种语文课程资源的存在,根本不可能有意识地充分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进行创造性地教学,绝大部分教师还不自觉的将语文课程资源的内容狭隘化地理解为语文教材。所以新课改要求语文教师要因地制宜地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

<一>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内容

1.校内语文课程资源

⑴.语文教师

作为母语教育,语文教育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再到后现代的教育理念的变革,语文教师的身份定位也经历了从知识的传授者到教学的主导者再到学习的合作者的变化,但语文的本质内涵始终决定了语文教育者不仅要有知识、能力,还要有精神的力量。对学生的影响而言,一个教师就是一本教科书。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的语文教师的综合素养既先于教学活动而存在,又在教学活动中得以丰富深化。语文教师的综合素养,应该包括语文教师的精神资源、知识资源、能力资源。

转贴于

1.1.语文教师的精神资源

语文内容自身所蕴涵的精神意义决定了执教者必须是一个有着创新意识和独立思想的人,他必须把课文本身所蕴含的生命形态、精神状态、道德情操等有机地转化为个体的生命体验,从而使语文学习变成富有独特生机和鲜活张力的美妙旅程。

1.2.语文教师的知识资源

成熟的语文教师要有意识地形成一个合理、规范、完善的知识结构,即不但有精神宽厚的“中心层知识”——专业学科、教育科学、教学法的知识,还要有扎实充足的“基础层知识”——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哲学等知识。

1.3.语文教师的能力资源

1.3.1教学设计能力

教学设计能力是指教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设计能力。语文教师不能是现成教材和教参的传声筒,而应该对教学内容有深刻独到的理解,准确把握教学的重点、难点、设计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方式方法,要体现自己教学的个性特征,并逐渐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

1.3.2课堂调控能力

包括对教学进程的合理掌握,对反馈信息的及时整合,对学生表现的恰当评价。

1.3.3科研能力

科研能力是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的能力,教师不能只靠经验教学,而要研究自己的教学对象——学生,研究学科教学规律,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1.3.4语文教师的特殊才能

语文教师的特殊才能是指与语文教学有一定相关的才能,如写作、朗读、演讲、书法、表演、歌唱、绘画等才能。这些特殊才能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引入课堂,可以增强语文教学的感染力,沟通师生感情,激发学生兴趣;还可以在课外活动中一展教师的风采,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语文才能。

⑵.学生

从学生自身的角度来讲,学生的经验、情趣和学生之间的差异都是有效的课程资源,因此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对学生资源的价值是无法置之不理的。

⑶.语文教材

重新认识语文课本资源丰富多彩的特点具有重要意义。其一,认识到课本内容丰富的内涵,变语文教学的单调、乏味为多样性、趣味性,其二,有助于从根本上转变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模式,确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课本丰富多彩的内容不是单靠教师讲出来的,它需要多种灵活的方式来实现,尤其是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其三,开发课本的人文性内涵,通过课本这个窗口,让学生看到文学世界的美丽风景,对开启学生心智、拓宽其精神视野、培育人文精神极有益处。

⑷.校园语文活动

校园语文活动也是一项重要的语文课程资源,已经为大家所熟知。对学生语文学习也有着积极的直接影响。

2.校外语文课程资源

2.1人力性语文课程资源

包含专家、学者,学生家长以及学生的亲戚、邻居、友人等社会各界人士,他们的思想观念、见闻阅历、知识技能、言谈举止、兴趣爱好等都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

2.2自然性语文课程资源

语文课程应该让学生保持对自然世界的好奇,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了解和认识自然世界的过程中感到兴奋与满足.从而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

2.3社会性语文课程资源

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中学生从小就要了解社会,从社会中汲取成长的营养。社会资源广阔无边,其中可以引入语文教育教学中来的课程资源也很丰富。

<二>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建议

开发和利用语文学习资源,目的是为学生、家长和教师的合作创造条件,最终让学生有意识地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掌握语文和运用语文,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1.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实施案例

在此,笔者选取了在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开发语文课程资源的案例,希望从这案例中教师能够得到一些参考和启示。

案例:语文课本剧表演: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

概述:这属于“语文课本剧表演”的开发形式,对课本上的一些小说和戏剧作品的学习,可以让有热情、有才艺的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在故事情节的展开过程中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这种对课本进行二次创作的表演方式,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审美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课本剧的排演过程中,我要求学生家长一起参与,或出点子,或提意见,或参与角色,让家长和学生在思维方式、审美意识等方面进行碰撞和磨合,从而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多层面地审视事物。

注意事项:从编写剧本、到登台表演,中间的过程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去体验,教师可以给予指导,但不要代办。要尽可能让每个学生参与。

优势与局限: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深入挖掘教材,发挥创造力,但易受道具、时间等局限。

2.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建议:

为了更好的开发与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在以下几方面还需要加强:

2.1.加强对语文教师的培训,提高语文教师的综合素养。

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关键在于语文教师。因此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使他们投入到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去。

2.2.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要多样化

语文课程要想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性,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就必须发挥除专家、学校和教师的主体作用外,还必须充分发挥学生及学生家长在课程资源开发中的主体作用。

2.3.教师要创设良好的语文课程资源环境。

教师要营造一种宽松、和协的氛围,让学生养成收集语文资源的习惯,鼓励学生大胆去做。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是一个崭新的课题,笔者紧扣住新一轮基课程改革的理念,围绕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等方面问题进行了探讨。意在为初中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实践提供可供参考的思路。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是一项系统工程,在研究的过程中,我觉得还有一些问题没有能够深入展开,如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之中,如何既要体现不同学科的特色,又不能形成学科壁垒。最后引用屈原的话与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主要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7月

2.范兆雄厚 《课程资源概论》 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2年

学会利用资源的重要性篇2

关键词: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案例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到“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

和其他课程一样,现行的语文课程在体系上存在一些弊端,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过分追求语文学科严整的知识系统或训练系统,把自己孤立起来;过于强调统一、集中,使课程变得凝固、僵化,缺少弹性。要克服这些弊端,就必须在课程的视野下理解语文,搭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教育平台。为此,本文主要从“语文课程资源”、“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原则及课程资源观”、“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这三大面进行探讨。希望对基层的初中语文教师语文教学观念的更新、语文教学方式的转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语文课程资源

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越来越引起语文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人们也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丰富多彩的语文课程资源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保障。

<一>语文课程资源的分类

课程资源是一个内涵十分宽泛的范畴,由于课程资源在我国还处于一个刚刚起步阶段,所以理论界对此做出的定义并不多.

1:语文课程资源内涵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到: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另外,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由此可见语文课程资源的范畴是较为广泛的。

2:语文课程资源分类

对课程资源的类型,我国学者按照不同的标准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2.1: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

校内课程资源,除了教科书以外,还有教师、学生,师生本身不同的经历、生活经验和不同的简历、学习方式、教学策略都是非常宝贵的非常直接的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主要包括校外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网络资源、乡土资源、家庭资源等。

2.2: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

素材性课程资源是指学生学习和收获的对象从哪里来,包括各种知识、技能、经验、智慧、感受等因素;条件性课程资源是指那些并不是学生学习和收获的直接对象,但却是学生学习和有所收获的条件,包括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等因素。

2.3:显性课程资源和隐性课程资源

显性语文课程资源是指看得见、摸得着,可以直接运用于语文教学活动的课程资源;隐性课程资源是指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

<二>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现状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十分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是语文课程观念的更新和完善,也是现代语文教育发展和新世纪语文教学改革深化的必然。搞好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于全面提高语文教育质量必将产生积极而深刻的影响。可是,长期以来,教师对语文课程的理解相对来说比较狭隘,基本上局限于“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科书”,教师的教学行为也往往只是遵循“教学大纲”,执行“教学计划”,教授“教科书”。

1:语文教师对语文课程资源的认知和开发利用的现状

总体而言广大初中语文教师对语文课程资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资源意识淡薄;对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还初于无序状态;

1:1校内语文课程资源

广大教师对校内各种形式的传统课程资源还是比较重视的,能够有意识地予以利用。但对除此以外的其他教学参考资料的利用则因人而异,相差就比较大了.

1:2校外语文课程资源

语文教师对校外语文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有一定的基础,但还很不充分,还有很大的空间需要挖掘。

1:3潜在语文课程资源

语文教师在思想上对隐性课程资源普遍不够重视。绝大多数教师不能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他们对成绩好、品行好的学生往往格外喜欢,对成绩差、习惯差学生总在心理上怀有歧视。

2:学生对语文课程资源的认知与开发利用的现状

总的来说学生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积极性和具体的方法需要教师给予相应的调动与指导。

2:1校内资源

在校内诸多语文课程资源中,教师是一个重要的资源,对学生语文学习的影响也很大,但教师对于自身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还不够重视,挖掘还很浅显。同时,学生对教科书这一重要的课程资源的兴趣也不太浓厚,忽视了对文本的反复咀嚼。

2:2校外资源

校外语文课程资源非常丰富,能明显能够感到学生对校外语文资源能意识到它的重要性,但在具体行动上却不够重视,忽视了对它的开发与利用。

2:3语文隐性课程资源

学生的语文学习受外界的隐性影响比较大,但由于这些语文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还处于无意识状态,因此对学生学习语文的影响力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二: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原则及课程资源观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能任意而行,需要一定的原则来规范。这些原则是根据课程资源基本特点和类型及开发条件提出的,对实际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操作有很大借鉴作用。

<一>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原则

1、针对性原则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为了课程目标的有效实现,这种针对性体现在不同课程目标应该开发与利用相应的课程资源。

2、开放性原则

课程资源是丰富的,要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去开发与利用。山川河流、城市乡村、奇花异草、书籍图片等,都是我们身边的资源,必须开发与利用有益于教育教学活动的一切可能的课程资源。

3、经济性原则

所有行为都离不开社会劳动与经济支持,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尽可能用最少的开支和精力,达到最理想的效果。

<二>树立正确的语文课程资源观

学会利用资源的重要性篇3

    1.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的必要性

    伴随着21世纪科技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也在不断加强,水资源作为一种人类生活必不可少的物质资源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俗话说:水是人类生命的源泉。而“不要让地球上最后一滴水成为人类的眼泪”,更是从心理上给人类震撼,告诫人们珍惜水资源,珍惜用水。但是,事实却不尽然,二十世纪以后,地球上人口数量剧增,城市化水平的发展速度突飞猛进,而水利工程事业也因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水资源的利用幅度加大自不必说,重要的是,伴之而来的严重水资源浪费。据不完全统计,全球海洋水资源占总水量的97.2%,而陆地水尚不足3%,其中河流水仅占0.0001%,中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水旱频繁的国家,如果按水资源总量来排名,中国的水资源占全球的第六位。但是按照人均水资源来排名,在世界上排名110位,被联合国列为13个贫水国家之一。另外,一些社会现象、社会动态更是加剧了我国水资源紧张的现状,大批农民工如今涌进了城市,伴之而来城区水资源供给加大,有时甚至不能满足需要,超出了地区供水的能力范围。另外,工业用水未经过处理排入地下水,严重污染了潜在水资源,造成水资源的浪费,更是加剧了水资源的供用紧张。基于此,我们应该立即采取措施,保证水资源的供给,水利工作者必须向资源水利侧重,并注重运用科学的手段来开发利用水资源,满足人们的需要和工业用水,有利于实现水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2.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的具体内容

    实际上,人们对于资源水利有所误解,资源水利并不是完全取代了水利工程,而是在水利工程的基础上更适合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同样重视修建水利工程,只不过是通过资源水利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做到对水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如果要将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的工作做到完美,那就必须掌握相关的方法,做好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水资源的有效保护等方面,如果对其进行细致的划分,则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改变人们对于传统水利工程的看法,宣传资源水利的优势,从思想上让人们意识到资源水利的可持续发展性。传统的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模式目前已经不能够再适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水利工程建设的需要,因此必须向专业化建设管理体制改变,由于社会的迅速发展,人们只在物质上得到了满足,然而思想上并未从传统水利的观念上转变过来,将传统水利向资源水利倾斜则能够弥补在解决自然灾害中的水资源浪费的不足,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维护水资源的生态平衡。

    (2)大力推进资源水利的发展进程,完善水利的内容并将资源水利完全运用到目前社会发展建设当中。实际上,传统的水利工程存在着诸多的弊端,如解决问题的单一性和片面性,它主要解决洪涝灾害所酿成的损失,与之相比,资源水利则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许多问题,资源水利通过研究社会经济的水资源的关系来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为水利工程制定出一个合理而严谨的水利工程方案,在无形中保护了水资源并促进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资源水利主要是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和技术水平来解决水污染,水资源浪费等问题,侧重于水资源的调查分析、科学开发、节约和保护,资源水利的核心是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资源,如何处理好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关系,使水资源在整体上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道德效益和环境效益,关键就在于搞好水资源的优化配置。资源水利基本上涵盖了水利工作的各个方面,资源水利强调水利建设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对工程的考虑不仅要考虑对单项工程的可靠性,而且要考虑这项工程在整个流域、整个区域的合理性;不仅要考虑工程的规模、标准,还要考虑这项工程与大系统水资源状况、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关系。资源水利是对工程水利的延伸和发展,工程水利和资源水利都是一定生产力水平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的历史产物。从工程水利转到资源水利,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是治水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客观需要,也是大势所趋。基于此,我们应该大力发展资源水利,使其更加详细具体。

    (3)对社会各个部门的水利利用和排放进行科学的管理。在规划工利工程的设计时,要将自然因素综合起来考虑,不仅要考虑单项工程的合理性,也要考虑该项工程在一个地区、一个流域或者在全国的合理性,此外,工程措施以及非工程措施也应在考虑的范围内。提高法制政策保障水平,真正把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和保护纳入法制轨道,遵循自然规律的经济规律,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从促进和保障水利与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出发,制定水利投资、建设和水资源管理的政策。

    3.如何推动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的进程发展

    (1)加大资源水利的宣传教育工作。首先要使资源水里的观念深入人心,才能使资源水利的建设发展更迅速。相关水利部门不仅要对水利工作者加大思想教育工作,同时也要加强对广大人民的思想教育,使人人都能够认识到资源水利。

    (2)加强对水资源的科学管理。针对淡水资源稀缺以及人们浪费水资源的现状,科学技术的应用就显得尤为重要,计划基建要统筹安排,改变以往的单纯工程计划,将节约水资源优化调度,水资源保护等方面的项目摆在重要的位置,统筹安排;改变以往重主体工程建设,轻配套工程的倾向,并努力做到一次建成生效;加强管理,彻底改变重建轻管的现象,现实生产过程中,大部分水利建设工程只注重建设,不注重管理,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损失,所以在建设工程项目时,要切实建立有效地流域与区域相结合的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制定和完善科学的用水定额和指标评价体系。

    (3)政府要采取措施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水利技术人员,要使资源水利项目顺利实施,相关的技术人员是必不可少的,政府为此要建立健全相关的管理机构和教育机构,挖掘人才,是他们具备完善的水利工程知识,投入到水利建设中去,推动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的发展进程。

    4.结语

学会利用资源的重要性篇4

论文关键词:课程资源教学资源学习方式的转变文化传承

课程资源开发是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也是其中的一个难点。它是所有课程领域中综合程度最高、开放性最强,也是在实践过程中最容易出问题的一种课程形态。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应该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倡导“三级课程管理”政策。意味着“课程领导”概念的转变和“课程开发方式”的转型。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为学校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因地制宜地开发学校课程,为学生有效选择课程提供保障。这些规定都说明了我国课程实行三级课程体系、开设校本课程、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重要性。我国很多省市教研室及学校编写了校本教材,校本教材的编写促进了绘画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所以。绘画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已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成为绘画教学的重点。在绘画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上,有许多新的问题需要我们研究、探索和实践。

目前,我国很多地区绘画课程资源不足。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绘画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随着终身学习教育思想的普及,以及课程理念的更新和“美术”概念的内涵及外延的不断扩展。绘画课程不仅仅指课堂教学,它有很大的延伸空间,绘画学科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全国每个省市都具有一定的经济、地域、文化特点,充分利用本地区的特点开发课程资源,有效避免了学生在学习实践中,由于学习材料的缺乏,使得教学不能正常进行的情况。把现有的教学资源闲置起来,是对资源的最大的浪费。所以,开发本地的教学资源用于绘画教学中去.成为学科的科研的课题,以此解决一些课程的资源匮乏的问题。

校内绘画教材的延伸,首先是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宝地”。在美术学科实施课堂教学中,重要的问题就是怎样才能开发好教材资源。就美术学科教材内容而言。具有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反映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需求的特点。其中的绘画教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管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均可视作塑造学生动手、动脑、合作、创新以及学生个性培养的教学资源,而且,这种资源是在使用过程中不断挖掘、丰富的,它的价值是在“创造性”使用的过程中显现的。部分美术教师开发与利用教材资源过程中,过于注重完成绘画教材基本教学目标,而对教材内的教学资源的利用是不够重视,只是教教材.不能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另外,探索绘画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途径。可采取开发当地的生态经济资源的形式。由于一些农村学校根本没有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等丰富的社会性课程资源,所以开发课程资源可广泛利用当地生态经济资源。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一些地区开办了很多企业,地方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根据这一特点,可利用当地企业生产的产品进行有效的开发与利用。开发本地生态经济资源,成为绘画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一种重要形式。通过挖掘身边资源.经过绘画课堂教学转化,美化生活,唤起学生热爱生活的欲望。课上,通过教师讲解、示范、启发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好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应在教学中得到认可,把绘画开发的课程资源带进课堂,带进师生活动过程中,通过与学习者发生互动,才能最终体现课程资源的价值。美术教师不能把课程资源带进课堂,让其发挥应有的作用,会造成了课程资源的闲置与浪费。最后,利用乡土地域特点开发绘画教学资源。绘画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要求美术教师采用不同的形式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一些美术教师在教学中,结合学校实际的乡土地域特点。依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对乡土地域资源进行挖掘、整理、组织成教学内容。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发掘和利用贴近学生生活的乡土地域素材.从乡土资源中挖掘出丰富的绘画教学内容。

我们要更新教育观念,尤其是与课程资源相关的新的教师观和教材观,研究与实践过程中,显著的因素是美术教师的课程资源开发的意识和能力。教师本身就是一种教学资源。美术教师不仅决定绘画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而且其本身就是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的条件资源。我们发现很多美术教师对绘画课程资源还存在模糊认识,如果不帮他们树立正确的绘画课程资源观.不帮助教师去分析和探索绘画课程资源的内涵、性质、种类和在课程目标实施中的价值.绘画课程资源的开发就是一句空话.要满足当前本地绘画教育教学的需要,只有当美术教师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才有可能。因此,我们在地方性绘画课程资源建设的过程中,始终把美术教师队伍放在首位,抓好对教师的培训和提高。及时向教师介绍课程资源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最新成果.及时推广教师在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总结出的好经验。挖掘、调动和利用教师的才能和潜能,帮助广大教师自我学习,自我反省,形成科学的课程资源观,通过美术教师这一最重要的绘画课程资源的突破.带动其他课程资源的优化发展。绘画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开发课程资源,不仅能使学校和教师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丰富教学模式,更重要的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转变课程功能和创新学习方式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师生之间共同参与开发,师生之间的互动、相长,使传统的单一的学习方式发生了转变。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转化为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因此,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也必然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过程中,实现转变这时的教学过程也成为了师生共同开发、丰富、整合课程资源的课程建设过程。

学会利用资源的重要性篇5

语文课程资源就是语文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包括教师、教材、学生、家庭以及社会中所有有利于实现语文课程目标,促进语文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有个性的全面发展的各种资源。

语文教师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主体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中无疑起着主导和决定作用。

二、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思考

《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这一课程理念,强调了语文教学资源的多样性与广阔性,无论是山川风物,还是花鸟虫鱼,无论是时事热点,还是野史传说,都成了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语文教学的资源丰富了,视野开阔了,“课堂”也变得敞亮了。

1.教师、学生是天然的课程资源

新课改的课程观强调:课程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创造者和研制者。

教师在肯定文本资源、信息资源、课堂教学环境资源,学生资源的时候,却常常忽略了教师自身资源的作用。笔者认为,教师资源在课程资源开发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不仅决定着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的效率和层次,其自身就是实施课程的重要资源。教师,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体现在:(1)教材的价值依靠教师去挖掘,教材的“空白”需要教师去填补,教材的拓展需要教师去创造。(2)教师以身示范,充当课程资源。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无形的教学资源,教师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在教学情景中亲自参与创设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习中得以充分体现。

2.教材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

我认为教材是指教师在课程实施中所利用的一切素材和手段。虽然就教材的发展趋势而言,其作用相对不断下降,但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至少在相当长的时期中是元法取代的。教材不再仅仅是那一点点知识和信息的载体,学生也不只是被动地记忆与接受,教材更是一个活的文本,一个充满张力的不竭的学习源泉,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坚实平台。教师要通过各种情境的创设,引发学生产生问题,促进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做到既走进教材,又大胆地超越教材。

3.家庭、社会是丰富的课程资源

家庭的语文课程资源可以说是丰富多彩的,它包括家长和亲友、家庭藏书、报刊杂志、音像资料、家用电器,以及家庭文化环境、亲友人际交往、学习习惯、学习策略等。如果我们能把家庭语文课程资源利用起来将是很具有亲和力的一部分;关心社会和关心自然是人类发展的两个重大主题。社会性资源是指生活世界中的生产劳动和人际交往,语文课程以认识社会为主线,沿着家庭――学校――社会――国家――世界的认识思路。在教学中,我们应当充分发挥本地以及周边地区的社会自然资源,为我所用。

三、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原则

1.开放性原则

语文教师应以开放的心态对待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尽可能开发与利用有益于教育教学的课程资源。

2.经济性原则

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尽可能用最少的开支和精力,达到最理想的效果,一是用最节省的经费开支取得最佳效果,尽可能开发与利用那些不需要多少经费开支的课程资源,不应借口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而付出高昂的经济代价;二是尽可能开发与利用那些对当前教育教学有现实意义的课程资源;三是指尽可能就地取材,不应舍近求远,好高骛远。校内有的不求诸于校外,本地有的不求诸于外地。

3.针对性原则

就是为了语文课程目标的有效达成,针对语文课程目标应该开发与之相应的课程资源。所以,认真分析与语文课程目标相关的语文课程资源。认识和掌握其性质和特点,这样才能保证开发与利用的针对性及其有效性。

4.个性化原则

尽管语文课程资源多种多样,但是相对于不同的地区、学校、教师,可开发与利用的课程资源具有极大的差异性。因此,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应从实际出发,发挥地域优势,强化学校特色,区分学科特性,展示教师风格,扬长避短,扬长补短,突出个性。

5.趣味性原则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趣的语文课程资源能激发学生积极探究问题的情意,引发合作探究的情场,使教师的诱与学生的思发生谐振,大幅度地提高教学质量。

学会利用资源的重要性篇6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化学;有效开发;课程资源

随着人们对新课程观的理解,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学校和教师应该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教科书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唯一的课程资源了。因此,初中化学教师要善于开发课程中富有教育价值的、能够转化为学校课程或服务于学校课程的各种条件,以便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合格的化学人才。

1课程资源的概念分析

课程资源是指课程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课程资源的结构包括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校内课程资源,除了教科书以外,还有教师、学生,师生本身不同的经历、生活经验和不同的简历、学习方式、教学策略都是非常宝贵的非常直接的课程资源,校内各种专用教室和校内各种活动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2初中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科书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唯一的课程资源。化学知识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知识体系,光靠有限的课堂教学难以满足学生了解化学科学与技术进展的渴求。新课程赋予教师极大的自主性,从对课程被动、忠实的执行者将变为主动、积极的创造者;由对教材的挖掘钻研者走向对课程开发的设计者。

2.1开发学生中的课程资源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反复强调:学生是教育最重要的力量,如果失去了这个力量,教育也就失去了根本。因此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重要资源。首先,学生的经验是一种资源。学生的经验实际上就是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认知结构和社会阅历等,这是我们教学的起点,因为新知识的获取必须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其次,学生的兴趣也是一种资源。兴趣是学习的动力,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把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兴趣结合起来,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次,学生的差异也是一种资源。差异普遍存在于学生中间,它会导致两种不同的情况:冲突和共享。学生之间会因为差异而形成冲突,但是如果引导得好,学生则可以共享差异,在差异中丰富和拓展自己。通过以上对学生资源内涵的分析,我们在具体开发化学课程资源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2.1.1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经验。实践证明,在化学实验中,学生自己动脑设计的实验、动手制作的仪器,其体验要比教材设计的理想实验、教师提供的成套仪器来得更深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是学生可以亲身体验的探究活动,就不要用教材中的实验或教师的经验来代替。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自制仪器代用品(如用废弃的饮料瓶或小药瓶作为反应容器)、自选低成本药品(如用贝壳或鸡蛋壳代替碳酸钙,用食用碱代替碳酸钠);结合教学经常布置一些家庭小实验,在家中开展化学研究。这样不仅可以消除实验的神秘感,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训练学生的实践技能,还可以降低课程资源成本,培养学生的节约与环保意识。

2.1.2善于利用学生的社会生活信息。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已经掌握的和能够发现的信息作为课程资源,以使教学内容更丰富、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如:从报刊、杂志中收集有关化学知识;调查家庭中金属废弃物的种类和数量,分析回收利用金属废弃物的价值和可能性,提出具体的可行性方案等;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化学来自生活,体验化学学习的乐趣。

2.1.3善于利用学生个性化的思维方法和多样化的探索成果。学生的思维方法可能千差万别,教师应尊重和珍惜每个学生充满个性的思维方法,并善于把这些思维方法作为一种课程资源加以利用。

2.2开发教师中的课程资源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和促进者,也是课程的开发和研究者之一。因此,教师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应注意自身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2.2.1学会选择课程资源。那些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新和发展的资源应该是我们在课程开发时的首选内容。对课程资源及教育价值的认识,我们需要有更为深远的视界,必须具有遴选、甄别、协调能力。

2.2.2提升自身综合素养。首先,我们应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其次,关心相关学科研究前沿,掌握最新的知识动态。再者,努力提高信息技术运用水平,为课程资源收集、整理奠定基础。

2.2.3在教学中创设情景运用课程资源。有了课程资源,如何在教学中恰当运用十分关键。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问题情景的方式,综合实践的方式,课外探究的方式来利用课程资源。例如,在进行“化学与社会”教学时,为说明地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结合时事我设计了问题情景“美国发射了两颗火星探测器,你知道它们的名字吗?为什么人类要去探测遥远的火星?”学生的学习热情一下被调动起来了。

2.2.4养成反思教学的习惯,积累生成性课程资源。在课堂教学中往往会产生许多生成性的课程资源。有些是学生的问题或疑惑,有些是实验失败或异常时分析形成的,还有的是教师偶然联想到的。这些都是很有价值的课程资源,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可以使课堂教学的学术性、探究性更强。

3结束语

总之,初中化学教学中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能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学习空间,培养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的意识,使学生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增进与社会的密切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随着课程资源的不断开发与利用,我想我们的课堂教学将更加优化,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有助于深入推进新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王鉴.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多元化模式[J].教育评论,2013(02).

学会利用资源的重要性篇7

关键词:旅游资源 可持续利用 模式

进入本世纪50年代之后,旅游业的发展突飞猛进,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旅游业的壮大标志着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品质有了显著提升。在20世纪90年代,以自然景观、文化遗址等旅游资源为基础的旅游业迅速发展,国内对旅游资源的利用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正因如此,在获得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问题。所以,现如今如何让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要用长远的眼光看待这个问题,取长补短,使我国旅游业在发展的同时,也不会给旅游资源带来压力和威胁。这种现象发生在世界的各个角落。

一、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好处

1.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社会意义

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给社会带来了很多好处,促进了社会文明、科学文化的发展。首先,富有社会文明和科学文化烙印的旅游资源映射了某一时期美的东西,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艺术欣赏价值和研究价值,所以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于历史和民族的传播和继承有很重要的作用;其次,世界各个角落的艺术、文化、科学和社会风俗可以通过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互相交流,进行传播;最后,实现了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自然景观的独特性和人文景观的历史性就得以保护,避免了后代人看不到当代人看到的美丽景观,开阔了他们在这方面的知识视野。

2.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可持续利用

可持续发展体现了公平性、共同性和持续性原则,其内涵非常丰富。它是以实现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环境的改善来进行定义的。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对于旅游业的发展是一个机会,同时也重新给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开采和保护提出了价值观念。旅游业的发展要以旅游资源为前提,如果旅游资源不能持续的利用,那么旅游业也终将得不到发展。反过来看问题,如果某个区域的旅游开发注重可持续发展,那么其旅游资源也是以可持续利用、合理开发为前提的。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妨碍子孙后代人进行利用的资源的开发和保护,避免了纯粹为了满足旅游活动的资源无序开发和人为破坏。

3.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环境意义

旅游是一种活动,这种活动具有审美性、享受性、异地性、文化性、业余性和短期性等特点。它是人们可以进行精神享受的一种活动,有目的的去旅行,或者是暂时停留在不同的地方,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一切现象的总和,是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一种行为。旅游业针对人们进行旅游的目的,利用旅游资源的特点综合进行开采,为人类创造美的环境,充分体现出旅游资源的价值。之所以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是人们想利用已有的自然环境,给人们提供休息、游玩的地方,充分保护和利用前人遗留下来的资源。所以,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面临的问题

1.客观问题

从某些方面来看,对旅游资源的开发本身上就是一种破坏。在旅游景点中设置的道路、饭店、宾馆等本身就不在原有的环境内。其中不恰当的经济行为,也是破坏旅游资源的一个原因。在这些经济活动中,对旅游资源的影响与破坏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不合理的资源利用破坏了旅游景点的原生态,继而旅游资源直接遭到破坏。第二,在计划经济发展规划时,没有认清旅游资源的重要性,导致不能实现区域经济发展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相接轨。第三,废水、废弃、废渣及其噪音污染了旅游区的自然环境,破坏了旅游区的安静。

2.人造问题

与客观因素相对应,还有不少主观的认为或非人为破坏。

主观的人为破坏。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现如今旅游的人越来越多,在这些人中就有可能出现一些素养不高的,他们所到之处,都要标记上特殊的符号,以此证明曾经来过;更有严重的人,他们竟然用硬物破坏及盗取古迹。对于这种行为,已经严重影响了对旅游资源的保护,需要制止。还有一点比较常见的是,人们在旅游时,随地乱丢垃圾,不仅影响了人们的视觉感官,还破坏了它的自然美,降低了游客的旅游兴致。

主观非故意破坏。有时在旅游区无意的一些动作、行为都可能会使旅游资源遭到破坏。例如游客在旅游区欣赏时,呼出的气体中包含很多的水蒸气,就可能损害古迹,尤其是在古墓、地下室、洞窟等地方这种现象特别明显。旅游者的肆意抚摸、踩踏等行为都有可能使旅游资源遭到破坏,例如北京长城的城砖在遭到无数人的踩踏、抚摸之后,出现了严重的凹陷松动。

无论是人们无意识的还是故意的行为,旅游活动都不可避免的对文物进行着破坏。旅游区设置的车、船等工具在使用时排出大量有毒气体,污染了空气。设置的饭店、宾馆等排出的三废及油污染也严重影响了旅游区的水质。这些被污染的东西对文物古迹也是有腐蚀功能的。

短视行为导致旅游资源被破坏的后果。有些旅游部门为了获得眼前利益,不顾对旅游资源的保护,进行掠夺性的开发利用,严重破坏了文物古迹的原生态,甚至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超负荷的接待游客使旅游区自然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构成自然景观的生态系统并不是万能的,本身也有一个承载能力,当这种承载能力达到极限时,如果还继续对它进行利用,那么就会使它的结构发生变化,造成严重的后果。

三、实现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五个途径

实现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是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模式就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一种指导,在好的模式指导下,效果会更加明显。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是将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具体、规范化,形成一套解决问题的方法论,用于实践,科学指导。这种模式规定旅游资源配置和使用要实现公平性和合理性,在以旅游产业管理体制为基础的前提下,把相对的旅游观、相对的人类中心作为认识基础,实现旅游资源在不同产业间和代际间综合利益共享。在模式的指导下,人们更容易的找到科学开发旅游资源的方法,避免了因过分开采、开发不当等导致的损坏,实现了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推进社会的进步。

1.根据环境容量进行适度限定

旅游区的环境虽然能够对污染净化、对旅游人群的承接,但是这种能力是有限的。当超过能够承受的能力时,势必会对旅游资源造成破坏,甚至是危害到旅游者的人身安全。所以为了保护旅游资源,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就要意识到旅游环境对旅游资源有怎样的影响,根据不同的风景区制定不同的方案,指出可容纳游客的极限指标,通过控制出售的门票,来控制旅游者的人数,实现旅游区环境的良性循环。对环境容量进行限定,可以通过划定特殊的旅游景点并控制人数或者是提高旅游景点门票的价格来控制人数,扩大或者是缩小风景区的规模,既能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还可以对环境进行保护。

2.注重防重于治

要注意的是,之所以对旅游资源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就是为了给人类提供休养生息的地方,为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所以,要建立防守比治理更重要的思想,防患于未然。不能等到问题出来了,才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再找方法进行补救、治理。防止先污染后处理这种现象的发生。为此,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在规划阶段就要有防大于治、防重于治的意识,避免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

3.注重环境规划

对旅游区的环境规划实际上是对景点的旅游业发展、旅游资源保护、经济发展的综合性规划。环境规划必须应用系统工程的原理,以保证旅游区环境景点美学质量和有效使用旅游资源为基础,遵循经济发展和旅游区环境美学的法则,统筹规划经济活动和旅游活动的规模、结构和组织,实现经济发展、旅游业扩大和旅游资源得到保障三大目的。如果旅游区风景优美,空气质量良好,能够满足旅游者旅行的目的,那么这个旅游区就会被赞美、受欢迎。所以,我们要做好应用美学的观点规划环境。在风景区要禁止兴建各种建筑,防止环境受到污染。推行封山育林,可以保证风景区的生态平衡,努力把风景区建成适合人类放松娱乐的地方,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4.加强旅游环保宣传教育

加强宣传教育,传播旅游环保知识,可以让旅客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虽然发展旅游业,能给我国的经济带来益处,但也有不利的地方。主要是部分游客的不文明行为带来的,例如有些人对那些惟妙惟肖的雕像爱不释手,总喜欢用手抚摸、细细观摩,这样有可能就会碰坏它们;还有的会在显眼的地方刻上特殊的标记,证明自己曾经来过此地。对于这种行为要严令禁止。在游客进入旅游区内,就要对其进行教育,宣传环保的知识。对那些不听劝告,导致严重后果的,要给予相应的惩罚。

5.明确资源产权

现如今,虽然我们所有的资源都归国家和集体所有,但实际上政府部门、地方政府、社团和个人都把这种所有权纳入自己手中,这样正规的资源所有制体系被取代,造成真正的法律效力无法实现。同其他许多国家一样,许多公共资源,如空气质量、河流等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财产权规定。对国家和实际利用资源的各经济主体而言,在这样的非正规体系下,还不具备适应市场经济和资源保护规范的占有、使用制度。因为在旅游资源的产权界定方面也存在产权虚置问题,所以旅游资源利用中短期的行为较为严重。所以要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就应该明确资源的产权,建立新体制,并要合理利用和保护旅游资源。

四、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开发模式

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首先是要做到规划先行。上述实现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五个途径,应当在规划阶段就明确提出并作出有关限定,杜绝无章可循、无序开发。

其次,采取渐进开发与绿色开发相结合的模式。在规划的基础上,实行渐进开发,避免大刀阔斧式的狂建滥造,注重环保、绿色开发,避免人为破坏。

总而言之,为了让更多的游客看到我国旅游资源的丰富多彩,同时也为了给后代创造良好的生存条件,必须要保护好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的前提是不能污染自然环境、不能破坏历史文化。所以,在进行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业发展的同时,我们要努力做好保护工作,才能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才能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要求,同时吸引更多的来自国外的游客,增强国际之间的交流,使我们的社会更美好。

参考文献:

[1]张广瑞.关于旅游业的二十一世纪议(一)[J].旅游学刊, 2011

[2]李固.浅议旅游资源开发的三个层面[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2(1)

[3]陈实.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模式设计[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版), 2010(2)

[4]于干千、胡宏斌.云南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J].生态经济, 2011(9): 47-49

学会利用资源的重要性篇8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注重过程、注重结果,但更应注重的还是资源的合理利用,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初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资源包括校本、社会资源、信息资源和课程资源,这三大资源互相补充、合理利用,共同为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提供基础和保证。

    一、校本、社会资源的利用

    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强调要结合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实际选择研究专题。所以校本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有机结合利用是有效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必要条件。校本资源包括具有不同知识背景、特长、爱好的教职工,还包括图书室、实验室、校园环境设施;也包括学校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在研究性学习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这些教育资源,引导学生从中寻找到他们感兴趣和有探索价值的问题。如今天学校环境、设施,与前十年、前二十年相比发生什么变化?变化的实质是什么?学生通过图书室,请教老师等途径,从自己身边的变化感受到改革开放给中国人观念上、生活上的变化,也认识到:只有加强合作与学习,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挑战。

    学校以外的社会资源更为丰富多彩,历史博物馆、名人故居、历史都城、功臣好友等,这些资源都是直观形象的,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帮助他们关注社会,走向社会,在更广阔的天地中取得学习资料、研究素材。可组织学生游览、参观、访问,或老师提出、或小组讨论、或个人制定出研究课题,在实践中解决,完成研究课题,如:通过考察古代名城,可提出研究题目:“我国古代政治中心为什么不随经济重心南移?”、“南方、北方人的性格为什么迥然不同?”。在我们校外就有一座抗日烈士故居。每年清明节,学生都会去听村中老人讲述他当年的英雄事迹。这就是最现成、最形象的研究材料。另外,还可通过“本乡镇的历史变迁”等题目,利用身边材料,挖掘历史内涵,提高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校本教育资源与社会教育资源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也有利于学生保持较强的探索动机和创造欲望。

    二、信息资源的利用

    历史研究性学习的资源还有广播、影视节目、各种形式的网络资源、报刊杂志等信息资源,历史题材的广播影视覆盖面广、更新、更快、更形象、趣味直观,集历史与艺术于一体,特别适合中学生,并且影视节目一旦播出与教材中相关内容的节目,学生的积极性、探索性大增,在艺术的氛围中,感受到历史的沉重与真实,结合这些经过艺术加工的历史影视:如“三大战役”、“中原突围”、“拯救大兵瑞恩”、“诺曼底登陆”等,学生自己就会沉思,教师再加以点拨,一系列的研究课题也就应运而生,学生在感受庞大、宏观、壮烈的画面的同时,充分体验到历史的真谛,感受到今天和平的来之不易,同时也增强了辨证地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各科教学,特别是历史教学开辟了更广更多的渠道,也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带来了更大的方便。计算机多媒体资源能提供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同时,又为学生个性化学习和自主性学习提供了条件,使学生的研究学习拓宽了更为广阔的领域,解决了图书馆资料的局限性,影视信息的片面性,使研究性学习更有针对性、目的性,增强了实效性。

    例如“诺蔓底登陆战的启示”研究性学习方案中,通过让学生查阅电脑资料,了解到更多的二战具体史例,利用因特网中的搜索工具,搜索关键词“二战”+“1944”+“形势”的相关内容,通过剪辑,教师总结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各战场发生了哪些变化,通过问题:“盟军是如何准备的?为什么一开始受挫?”。经过学生分组研究、搜索,得出答案,最后,自主探究“诺蔓底登陆对统一台湾的启示”。水到渠成还可进一步拓展题目“如何尽快和平统一台湾”。

    这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认识到了“天下虽安,忘战必危”的道理,从而增强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通过诺曼底登陆战对祖国统一的启示研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检索资料、分析问题并运用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资源的利用

    历史课程资源包括历史教科书以及其他所有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材料及辅助手段和设备,很显然,教科书是历史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它既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手段和工具,又是教学和学习的重要内容,因此,充分挖掘和利用好教材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目标和任务。

    中学历史教材共四册中国史,二册世界史,特别到初三阶段,教材内容的系统性、完整性,为学生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有利的保障。例如,我们教材是按历史发展进程讲述的,而每一时期又分为政治、经济、文化三部分。这三部分内容互为依存,密切相连,一定的政治制度对经济的发展起决定作用,而文化则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反过来,文化也对政治经济产生一定的影响。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些问题,就可为学生提出很多研究性课题:“唐朝农业取得创新成就的因素有哪些?”,“元朝疆域最大,为什么没有继续发展下去?”,“如何评价洋务运动?”,“如何评价美国历史上的西进运动?”等等,利用教材的系统性,我们可以探究“美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原因有哪些?”,这里有“美国的独立战争”、“南北战争”、“二次科技革命”、“二次世界大战”、“罗斯福新政”等一系列的原因。学生通过对教材的研究、学习可得出正确的答案。在这一过程中,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中国共产党在十年内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不同的土地政策的实施,认识到中共始终以民族利益,人民利益为重,能实事求是解决问题的原则,加深对今天改革开放的认识,坚定不移地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其他课程资源:录音、录像、直观教具、实物,各种光盘资料等,也是学生研究性学习的重要辅助工具,例如,专题录像“辉煌八十年”、“新航路开辟模型”等,都有利于学习研究渠道的拓展。另外,学生也可在研究学习中自己制作模型、教具,例如绘制“南北战争概况表”,制作“筒车”、“土电话”等,动手操作的过程也是研究学习的过程,更了解到发明创造的艰辛,增强学习的信心与决心。

    总之,合理利用历史研究性学习的三大资源,使学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提高人文素质,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学会分享与合作,养成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初中历史教学

    2.     走进新课程

上一篇: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范文 下一篇:生物医学工程发展方向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