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资源管理的目的范文

时间:2023-12-20 15:51:35

信息资源管理的目的

信息资源管理的目的篇1

论文摘要:文章旨在通过介绍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过程及实施注意事项,为未进行过这方面工作的人力资源从业者提供一些经验和帮助,从而能够有效提高所上系统的效果,并且为企业的信息化选择带来效益。

 

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成功应用了财务信息管理系统或者是供应链信息管理系统甚至是生产制造信息系统后,开始将信息化的应用范围扩大到了人力资源管理的领域,但这并不代表只有做好了财务、供应链或者是生产制造的信息系统后才可以进行人力资源的信息系统项目实施,只不过说企业为了降低风险愿意将企业的erp信息管理分步进行,确保项目的成功。在国外,大多是人力资源信息系统的建设要先于其他系统。

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从理论上或是目前软件的分类管理上来讲其范围还是很大的,这其中可能就会包括薪资管理、人事管理、人事合同管理、培训管理、招聘管理、考勤休假管理、保险福利管理、绩效管理及员工或经理自助管理等很多方面,任何一个商品软件不会把这些东西集合在一起,他们大多是按其具体功能分模块来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需要,那么这么多模块组成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项目如何来实施才能确保它的成功呢,我在这里简单的做一个讲述,希望它可以帮助企业成功地实施自己的信息项目。

成功实施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我觉得要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考虑及准备:

 

一、确定符合实际的企业需求管理目标并选择合适的商品软件

 

有些企业在一谈到进行信息系统建设时或是实施时往往忽略了企业的现状,无边无际的要求实现着什么,不管这些要求是不是合理的、可行的、是否适合企业管理需要,这些事情或是想法是十分可怕的事情,目标明确并且合理是企业成功实现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的基本前提。其实人力信息系统的应用应该是以目前实际管理的基础上,以规范其不合理的流程,建立可行性、合理性的管理制度或流程应用为目标,借助于应用软件工具规范或提高管理效率的一项工作。例如企业目前在员工考核、其他业务流程不规范的情况下只是希望将薪资管理实现信息化以摒弃原来手工处理工资的业务,那么企业可以只选择薪资管理模块,像绩效管理这些与企业非人事业务相关的内容最好目前不要选择,除非企业有足够的人力与时间来做业务流程的规范或是梳理,否则很难保证项目在实施时不被拖延或出现失败的局面。换句话说企业在选择时要考虑企业的目前现状是否允许低风险地完成企业的目标,而不是抛开一切现实状态意念上的高度追求。 

确定好企业人力资源要实现的目标后,下一步就是选择合适的软件了。现在社会上光是国内就有成几百家软件公司为企业提供人力资源管理的软件,加上国外的恐怕就会有近千家这样的规模。如何在这众多的软件供应商中选择适合自己的软件,其实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国内知名品牌的软件大多是经过众多企业应用检验的,其功能比较完善,会随着国家政策的变化而调整软件的结构或是功能,其价格稍微要高一些,但是较国外的要便宜;小规模没有名气的软件大多是根据某个企业定制开发的,其检验程度仅限于一家或是几家,但是软件的价格会占有极大的优势;国外的软件一般来讲拿过来不能马上适用于中国的企业,大多需要定制开发,其实施周期长,产品价格高,其日后维护的成本也相对较高。如果企业较小,需求不高,可以选择国内的小软件,如果企业要求信息化的集成程度很高,其应用范围很广,并且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可以选择国内知名的品牌;但基本上不建议本土公司选择国外的人力资源软件,实在是担心水土不服。 

国内的软件有品牌优势的主要是用友、金蝶等这些大的管理软件公司,他们有不同的产品系统,例如用友公司有e-hr软件,适用于集团型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的管理,还有u8人力资源,适合于中型企业管理,金蝶也是这样。 

我们是去年(2008)上的人力资源系统的,当时已经执行了新的劳动合同,在软件选型时我们注意到有的软件公司在系统中就按最新的政策设计了软件,有的软件公司没有做出调整,结果我们选择了及时根据政策进行调整的软件公司的产品。这家公司的软件在考勤方面还有一个亮点打动了选型组的成员,他们的软件可以支持按不定时工作制进行考勤,其他软件商一般是没有这样的功能。产品很微小的功能可能对我们的工作效率就有很大的影响,所以让软件供应商进行产品介绍时一定要听他们的亮点,通过几家的比较,我们基本上可以选到认为适合我们的产品。选型时我们要注意一点,一定要选择具有长期发展的企业,否则几年内,软件供应商不存在了,我们的软件也就没有了使用保障。

二、要系统地规划项目实施过程,确定可行的实施计划 

 

其实在购买了软件商品后,我们大多是需要软件公司与我们一起来进行项目的实施,很少有企业只买软件产品不买实施的,一个庞大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是不能靠员工自己摸透的,这样就会涉及实施费用与合作,如何保证在双方约定的条件下成功地将软件应用起来,这就是需要我们在项目实施前进行合理的规划。其实规划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一个是项目实施的周期;一个是项目实施的人员及项目最终实现的具体目标(不同于上面第一条的目标,那是一个泛式的管理目标,而这里是一个详细的目标)。项目实施的周期大多是由软件公司与企业双方协商而定,但这个周期要符合项目自身的需要,不宜过短也不宜过长。过短可使企业不能很好地掌握软件功能及建立起规范的流程,过长会浪费实施费用而且容易引起员工的不满;另一点就是要明确这个项目由哪些成员组成,而不能让涉及的人员都跟进项目,否则企业的正常工作一定会受到影响。所以在人员选择上要慎重,一般情况下要把企业的高层吸引进项目中来,虽然人力资源管理的项目大多是人力部门独立使用,与其他部门关系不是很大,但是人力资源管理系统需要的基础档案可能需要其他部门协同完成。这样企业的高管就可以协调这些非人力部门来完成这项庞大的数据工程。在部门间出现的“争论”可以进行“拍板”性强制执行。另一个是要求人力部门的经理进入项目,并充当项目经理一职,以组织本部门内各分科室或职能部门的工作衔接,并直接向项目监理进行进度汇报;再有就是需要若干名对人力业务熟知、有学习能力的人员进行项目,充当关键用户的角色。当然这些是针对稍等规模企业的,如果一个企业里人力部门总共就有3~5个员工就可不必这样挑选人员。 

在有了一个时间周期与参与者之后,就要根据企业的情况制定合理可行的实施计划,把要达到的目标按天与人进行分解,明确每个人在每一个时间段要完成什么工作,以确保项目的最后成功。 

这里要着重谈一下,企业提供了相应的团队的同时也需要软件方提供稳定的实施团队以确保项目的质量。有些软件厂商不确定自己的团队,而是采用抓人的政策,今天是甲来,明天是乙来,还都有理由说甲是薪资的专家,乙是绩效的专家。一定要他们进厂前也提供人员名单,并明确项目实施过程中不可以轻易换人,这样是对双方负责。 

 (一)要详细描述企业的现在流程,让软件方帮助企业规范流程,并体现在实施方案中 

在项目实施中这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有些软件公司会把这个阶段称为“蓝图设计”,可以想象这个阶段在整个项目过程中的地位了。只有在这个阶段把工作落实到最具体处,后面的工作基本上都会迎刃而解。这个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企业现状调查、企业需求分析、产品培训、项目解决方案等四个过程。 

在企业现状调查中主要是软件公司采用访谈式、问卷式或其他方式了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及需要通过软件解决什么样的问题,企业在回答时需要实事求是地讲述,也可以向软件公司了解其他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有哪些好的管理方式与方法,将这些管理引进到企业管理中来。 

企业需求分析是软件公司根据了解到的企业现状及未来需求做出的一份分析报告,他们会在报告中指出哪些是企业要在管理方面进行变革的,哪些是可以通过软件来约束的,也就是说他们会使企业的需求合理化,因为软件只能是一个工具,是一个管理上的规范,在这个方面企业要有充足的接受准备,很有可能软件公司的指出会让企业很多人觉得不舒服。 

软件应用培训应该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软件公司会把适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需要的软件产品功能讲述给企业的员工(确切地讲是传授给企业的关键用户),他们在做培训时已经结合了以后企业运作时的业务流程及操作,在这里希望企业的员工不是呆板地接受,更重要是学习为什么这样做,这对以后企业自身业务的发展会很有帮助。在这里软件方也会将企业员工培训时反应的一些需求重新考虑,他们最终会在项目解决方案中全面地体现企业在人力资源方面的所有合理需求。在做软件培训时,一定要要求软件方在培训前给出详细的培训计划,并做好培训讲义,以保证员工在接受培训时可以有参考的教材。 

 (二)要准备准确的数据,并在此基础上对项目解决方案进行测试,确保无误后上线 

在项目解决方案出来后,软件公司通常会让企业按他们提供的数据格式准备企业现在的数据,这里可能会包括人员档案、部门档案、工资档案等很多,档案数量会根据企业所选的应用模块而不同,但我们要切记准备这些数据时一定要仔细,不能抱以“糊弄”的态度来做这个事情,因为我们以后的所有工作都将信赖这些数据,你现在不好好准备,在后来你只能重新补做,你会更痛苦。在准备出这些数据后你可以试着要求软件公司帮你把这些数据导入到系统中(我们就可以不用手工录入了,减轻很多工作),可能有些数据是不能导入那我们需要小心地录入,在所有的数据进行系统后千万不要以为这就可以了,我们一定要在这些数据的基础上对软件公司提供的解决方案进行验证,不是我们不相信他们提供的方案,一是通过这些实际的数据我们可以熟悉软件的操作性应用,二是也可以研究一下流程设计的思路,以后在企业流程变化的情况下我们就可以自己搞定了。在各种有可能发生的业务得到充分测试后,我们才可以相信这个解决方案,这时我们才可以真正地进行系统切换,但这里有一个小窍门,我们在这个阶段可以自己编制一份操作手册,以确保我们真正的流程,还可编制满足自己岗位的操作手册,万一我们不在这个岗位时后来的人也可以很顺利地接手这个工作,或者是我们调到其他岗位时也可以快速入门。 

注意一点,在数据准备好之后测试之前,我们需要让软件公司为我们进行数据备份,并在测试过程中发现各类数据问题都一一在备份数据中进行修正,以方便正式上线使用。 

(三)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一定要按计划进行,做好每个阶段的总结与问题的跟踪 

其实在做it项目实施时最重要的就是保证项目在可控的范围内,不要超期,这一点我们在前面提到过项目的实施计划时要特别注意的。其实在实施过程中我们也要注意,要按周编制可行的实施周计划,这样才能有保证项目按预期的计划向前发展,而且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做些相应的调整,防止项目偏差太多,保证主体按计划进行。最好在每周进行一下项目的总结工作,把计划要完成的与实际未完成的做一个比较,分析一下为什么没有完成,把问题跟踪下来。对于需要部门协调的可以通过我们的项目总监进行协调,需要拍板也找他定夺。这样我们才能确保项目始终在向前推进,不要死撑着。 

其实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的实施过程中也会有很多的冲突,例如与企业早期应用的财务系统、生产制造系统在人事信息、部门档案可能就会有冲突,当时可能就是解决财务核算问题或是生产中心的问题,没有充足考虑后期上人力资源信息系统的可能性,对于这些问题一定要与原系统的应用部门进行充分的沟通、论证,寻求一个各方可接收的方案,妥善处理这些事情。笔者曾遇到过这样的一个案例,企业早期上了财务、供应链、生产制造等系统,在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实施时,发现财务核算的部门是组,生产制造控制的部门是组的上一级“车间”,但是人力资源的绩效要到组,与财务一致,最后协调的结果是生产制造调整原有的应用模式,也控制到组,保证财务、人力、生产信息一致。 

其实正规的、有能力保障的软件供应商在进行项目实施时,都会谈及上面的一些事情,但有时我们不会特殊注意,加之供应商在项目管控方面的强弱不一,很有可能就在上面的某一个环节出现问题。虽然软件供应商会全力补救这些问题,但是我们在时间上、在人力上已经花费了很多,更重要的是担心这些事情会影响项目组成员的积极性,对项目的整体产生负面的影响,所以企业的人员一定也要充分意识到这些事情,避免那些完全可以避免的问题出现,使得项目向积极的方向进展。 

信息资源管理的目的篇2

关键词: 政务信息资源 目录体系 交换体系 电子政务

一、引言

电子政务的终极目标是通过利用信息技术,推进政府职能优化和政务改革。随着我国电子政务建设逐渐从基础设施和网站建设,向资源整合和流程优化阶段迈进,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作为电子政务建设的主线,得到了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是政府机构开展政务信息资源目录建设的重要工具,也是当前电子政务建设的重点之一。

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机构围绕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建设,开展了如火如荼的政务信息资源管理和开发利用工作。然而,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所发挥的作用,并非仅限于政务信息资源领域,更重要的是要在此基础上推进电子政务建设的深入开展。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在电子政务领域是个新事物,若不能认识其本质地位和作用,将难以切实地利用好这一工具。因此,本文将对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在电子政务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深入的剖析。

二、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概述

⒈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的由来

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的概念,最初来源于我国的政府文件。2002年7月中办发[2002]17号、2004年中办发[2004]34号文件和2006年《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都提出了“建设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的要求。其中中办发[2004]34号文件指出要“依托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和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支持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明确指出,“到2010年,我国将建成覆盖全国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

在上述文件的指导下,国家电子政务标准化总体组还了《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体系》等系列标准;天津、上海、北京等地分别开展了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原型试点和建设试点,全国范围内的政务信息资源目录共享与交换体系建设工作正逐步全面展开。

⒉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的概念

《GB/T 21063.1-2007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第1部分总体框架》指出,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是指用于组织、存储、管理政务信息资源目录元数据,通过对元数据信息的、查询、定位和管理机制,实现政务信息资源目录元数据的共享。事实上,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来源于图书馆目录体系。虽与图书馆目录体系类似,但由于资源主体和性质的多样性,比图书馆的目录体系要复杂得多。一般来说,政务信息资源目录是指对政务信息资源内容和形式特征进行描述的工具,通过明确信息资源的本质、范围、管理要求和共享要求,实现对信息资源的组织、存储、查找和定位;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是由多个政务信息资源目录所构成的体系,是实现信息资源物理分散、逻辑集中的框架,以政务信息资源交换、共享和查找利用为基本目标。

《GB/T 21062.1-2007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体系:第1部分总体框架》指出,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体系是指由服务模式、交换平台、信息资源、技术标准与管理机制组成的整体,实现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与共享。如果说目录体系明确了信息资源的范围和关系,那么交换体系则主要解决的是信息资源传递的问题。没有传递就无法体现信息资源之间的关系,也无法实现共享和利用。

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两者密不可分。事实上,体系的构建过程是对信息资源进行编目和分类的一体化过程,同时也是依托技术构建信息资源管理体系的过程。建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的同时,在政府机构范围内,将形成内部信息资源的管理架构,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将形成跨部门信息资源共享和交换的体系。总体来讲,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既是一套体现各种政务资源内在关联的有机整体,也是一套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和服务的工具,同时还是一套为信息资源检索、定位和共享的应用服务体系。

⒊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的模型

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具有有限性和标准化两个核心特征。有限性是指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是针对一定范围内政府机构的政务信息资源,并非包罗万象;标准化是指为了最终实现共享和利用,特定范围内的信息资源在内容和形式上遵循一定的标准规范。从理论上说,一套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可以使一定范围内的政务信息资源通过“一个底库、两套目录、三个依托、有序交换”,以实现政务信息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开发利用(如图1所示)。

⑴一个底库: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将基于一个政府机构、一个区域、一个行业或一个国家统一的信息资源存储底库来实现;在资源底库中,信息资源之间按要求保持内容和形式方面的有机联系。

⑵两套目录:在“统一底库”的基础上,两套目录对信息资源实现多维的分类,以满足不同的管理需要和利用需要,这是体系的核心内容。

针对信息资源管理者的管理需求,形成一套“资源管理目录”,对政务信息资源的实体进行分类,每类信息资源设置不同的责任者,并明确采集途径、更新频率、资源形式、共享范围、服务分类等元数据;

针对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编制不同的“资源服务目录”,按用户的需要对资源进行分类,为资源的检索和共享服务提供支撑;事实上,“资源服务目录”的分类即是“资源管理目录”中的“服务分类”元数据,通过这一元数据,实现管理目录和服务目录的对接和交换。

举例来说,在一套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中,同一个信息资源A产生后,将按照“资源管理目录”规定的采集途径、更新频率、资源形式等要求,被放到目录1中,并在“资源服务目录”1和3中进行展示。因此,信息资源管理者按照要求,就将资源A放入管理目录1中进行管理,并标记到服务目录的1和3中;通过这一操作,利用者就可以通过服务目录1和3查看该资源。

⑶三个依托:信息资源的管理也将依托统一的安全基础设施、网络基础设施,并遵循相关的标准规范,这是体系发挥作用的前提。一旦脱离了信息化基础设施和标准规范,目录体系和标准体系所规定的“有序”的目标就无法实现。

⑷有序交换:按照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的标准化要求,体系管理下的所有信息资源都能够按照既定要求实现有序交换。这是共享利用的基础。

三、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在电子政务建设中的地位

按照2004年中办发[2004]34号文件的要求,从战略层面讲,我国政府把信息资源管理看作是政府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推动电子政务升级、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带动信息产业发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从而引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在这一过程中,政务信息资源管理将促进我国政府向“基于信息资源的管理”的电子政府转型。

在上述战略目标的指引下,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的建设则是政务信息资源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现阶段的核心任务。

⒈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是国家电子政务基础设施

2006年《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指出,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与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和信息安全基础设施一起,构成国家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在电子政务建设的大背景下,目录体系作为基础设施,在支撑政务信息资源管理方面处于框架性地位。

覆盖全国的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将依托统一的国家电子政务网络,按照统一的标准和规范,以优先支持的业务为切入点,统筹规范、分级分步地建设起来;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将围绕部门间在线实时信息的横向交换等需求,为各级政府的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辅助决策等提供信息交换和共享服务。

政府机构内部的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将围绕部门内信息的纵向汇聚和传递的需求,帮助政府部门理清资源的范围和类别,明确资源的管理责任和共享要求,支撑政府机构在履行职能、开展业务过程中对信息资源的需要。

⒉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是开发利用政务信息资源的关键

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是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主线,可以把这项工作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加以对比:首先建设一套水资源的开发和加工设备,其中管道必不可少,在将自然界中的水进行处理后,作为饮用水、灌溉水提供给居民生活之用;政务信息资源管理的过程,也需要建设一套“管道加工设备”,采集政府所掌握的大量信息资源并进行处理后,提供给不同的需要者进行利用。在这个过程中,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相当于“管道”,而信息资源就是管道中的水。

若无管道的疏通和处理,水便无法为人所用;同样,若无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就会使我们淹没在信息的海洋里,无法开采出其中有价值的资源。所以说,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的建设是推进国家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建设的关键。

⒊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建设是现阶段政务信息资源工作的核心任务

据研究,政府掌握着全社会约80%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政务信息资源是我国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战略的先导。要开发利用政务信息资源,首先需要明确信息资源的内涵、范围、管理要求和利用需求。目录体系通过一系列元数据可对这些问题进行明确的规定,交换体系保证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遵循一定的标准规范为未来的共享利用做准备,正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工具。

尽管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的建设已引起了中央政府和部分地方政府机构的重视,但还有大量的建设工作尚未开展或不够完善。很多基层政府机构不但还未建成本机构的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而且在跨部门层面,对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的标准规范、指导框架的制定还很不深入和细化。从这一现状可初步判断,全国范围内的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的建设工作才刚刚开始,在今后的几年中,都将是政务信息资源工作的核心任务。

四、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在电子政务建设中的主要作用

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本身就是分层次的。下面我们将从信息资源本身、政府机构内部和区域、行业

与国家三个层面来探讨其作用(参见图2)。

⒈在信息资源管理层面,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能够支撑政府对信息资源全生命周期的管理

依托信息技术所实现的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通过编目和分类的一体化,将构建起信息资源的管理框架,能够支撑政务信息资源从采集、组织、加工到利用,再到销毁处置的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如图3所示)。

这种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⑴通过编目揭示政务信息资源的本质和范围,为信息资源的采集和更新奠定基础

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首先通过编目明确了“政务信息资源是什么、有哪些、如何产生、如何分布”等问题。这一过程既需要对政府机构所掌握的信息资源进行充分的调研,也需要对政府的职能业务进行深入分析,最终所确定的信息资源的本质和范围,不但是对现有信息资源的描述,同时也是对未来有可能产生和需要的信息资源的描述。

目前,国内对于政务信息资源概念的认识比较统一,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却比较混乱。通过建立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准确地界定政务信息资源的内涵,可以从源头上解决目前政务信息资源混乱的现状。同时,编目还可以对信息资源的管理范围加以明确,为政府机构采集信息资源提供指导。

⑵通过分类明确政务信息资源的管理结构和利用要求,完成对信息资源的组织和加工,使之有序化

在编目的同时,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的建设还要对资源进行分类。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中主要依据的分类标准有以下两个:

一是信息资源的内容。从政府的角度,体系对信息资源从内容角度分类,意味着根据政府的职能和业务进行分类,形成不同的业务线;从信息资源利用者的角度,按照内容对信息资源进行分类,意味着按照用户需要的内容主题进行分类,如劳动就业、教育培训、企业报税等。

二是信息资源的类型(即形式)。通过资源类型理清资源是一种有效的方式。按信息资源的类型分类,既帮助政府机构信息资源管理者理清信息资源,完成信息资源的更新维护和管理工作;也可以支撑信息资源用户按类型查找资源。

通过分类,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一方面帮助管理者完成信息资源的组织和加工,保证信息资源的有序化,另一方面为利用者查找资源奠定了基础。

⑶在合理的编目和分类的基础上,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的核心功能是政务信息资源发现与定位,支撑信息资源的利用与处置

在合理的编目和分类的基础上,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将嵌入到政务信息资源管理架构和系统架构中,确保有限但有价值的信息资源,得到有序且有效的管理。最终目录体系将支撑信息资源管理者和利用者对信息资源的发现与定位,及时地更新维护不符合体系要求的信息资源,对其进行规范处置,保证信息资源的可用性;同时,支撑信息资源利用者对信息资源的检索和查找,发挥信息资源的价值和作用。

⒉在政府机构内部管理层面,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将促进机构内部信息资源的集成管理、重用共享、开发利用,从而促进机构职能的优化

相对于跨部门而言,政府部门内部的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建设难度较小。其关键是要从政务工作的实际需要出发,统筹规划,使最终的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既满足本机构的需要,又要符合跨部门的要求。

⑴对于某一政府机构而言,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将帮助政府机构实现政务信息资源的集成管理

集成管理意味着政府机构要利用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摸清资源底细,统一信息资源观念,建立资源管理体系,把原本分散凌乱地存储在个人电脑中的信息资源,用统一的结构和系统管理起来,解决“人走工作丢”的问题。在建设本机构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的过程中,实现信息资源管理结构清、流程清、责任清。

⑵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将支撑政府机构对信息资源的重用和共享

政府机构在创造和掌握大量信息资源的同时,也是信息资源的最直接利用者。政府机构的政务工作,既需要参考利用本部门以往的信息资源,也需要利用其他部门掌握的信息资源。通过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建设实现机构信息资源的集成管理,可支撑机构内部对信息资源的重用和共享,避免重复建设和浪费,提高政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⑶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将促进政府机构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按照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所确定的管理架构,政府机构可以落实信息资源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工作内容和职责分工。体系框架相对稳定,政府机构的工作人员在完成政务工作的同时,可根据框架不断更新和维护所形成的信息资源。只要信息资源进入体系,就意味着“一次创造、多次使用”,即信息资源将按照体系的要求和功能自动分发到相应的利用者手中,实现信息资源的重用、共享和公开等不同程度的开发利用。

⑷在集成管理、重用共享、促进开发的基础上,建设目录体系将有利于政府职能的优化

目录体系的建设过程也是对内部信息资源全面梳理的过程,由于信息资源是政务职能和业务的直接反映,因而这个过程也能够帮助政府机构发现职能和业务中“条块分割”、“重复建设”、“业务不清”等问题,从而促进政府机构深化政务公开,优化政务模式,改进领导决策和公共服务流程,不断地向基于信息资源的服务政府、创新政府、透明政府转变。

⒊在区域、行业和国家政务改革层面,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能够促进跨政府机构开展资源共享、决策支持、业务协同、公共服务

《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明确提出“建成覆盖全国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事实上,某一区域、行业也需要建立类似的覆盖区域和行业的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区域、行业和国家层面的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的核心特征是“跨部门性”,因此,标准规范的建立和推广是十分关键的。各级政府机构按照信息资源全生命周期管理的要求,建设本机构的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是形成跨部门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的基础。

⑴建立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标准规范,促进跨部门信息资源共享交换

要实现跨部门信息资源的共享交换,关键是要实现信息资源描述、分类、交换等方面的标准化。为此,中央政府和各省市已组织开发了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的相关标准规范,如资源描述的元数据标准、数据格式标准等。北京市还建立了市区两级的共享交换平台,保证各级政府机构的目录体系,在符合标准化要求的情况下,注册到平台上,实现跨部门的信息资源共享。但目前看来,标准规范的细致程度还远远不够,有必要按照横向和纵向政府机构职能分工的不同,深化资源描述和分类的标准,并形成指南以直接指导实际工作。

⑵组织重点跨部门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建设,提供综合性的领导决策支持

按照各级领导的需要,可根据主管区域内政府机构已有的资源管理情况,进行提取和重新组织,形成跨部门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支撑领导决策支持,如提取并重新组织某市各委办局的信息资源,为市长提供决策支持。领导决策支持的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可以按照领导决策对信息资源的需要,对各级政府的信息资源进行重新分类;这一分类与各级政府机构的体系是相对独立的,但底层的信息资源则是统一的,即“逻辑集中,物理分布”。各级政府机构可按照自己的体系更新维护资源,一旦某些信息资源符合领导决策的需要,则自动进入领导决策目录体系,分发给相应的领导。

⑶在跨门信息资源共享交换的基础上,促进信息资源的集约建设,推进跨部门业务协同

通过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实现跨部门信息资源共享交换的同时,可展示出各级政府部门业务在横向和纵向上的关系。比如,一个部门某项业务的开展,需要利用另一个部门的某类信息资源等。在这种情况下,可按照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展现出来的业务领域和业务线,更明确地区分政府部门之间的业务边界和协同要求,对业务的流程和模式进行重新梳理和优化,最终推进相关政府部门实现集约建设和业务协同。

⑷面向社会开发信息资源主题应用,优化跨部门政府公共服务

社会公众所需的同一类信息资源,有可能由多个部门同时采集或管理,比如关于同一企业的各类信息,可能由工商局、地税局、卫生局等分别掌握。因此,在工商局、地税局、卫生局各自的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中,抽取关于企业的基本信息,建立企业基本信息主题应用目录,提供给用户。主题应用目录从用户的实际应用需求出发,是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优化跨部门政府公共服务的有效途径。

五、结语

电子政务建设和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是一项长期工作,而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的建设和维护工作也才刚刚起步。尽管目前我国在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建设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研究和探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要充分发挥体系建设在电子政务中的作用,促进电子政务建设目标的实现,在现实中开展的难度还很大。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的层次划分、标准化的推进、建设方法技术的完善等都是急待解决的难点。笔者认为,当前最重要的是要区分不同层级政府机构在建设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中的重点和职责分工,这是分工协作完成我国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建设的关键。

参考文献:

许跃军,林培龙.宁波市政府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建设实践[J].信息化建设,2008(1)

国家电子政务标准化总体组.《GB/T 21063-2007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系列标准[S],2007

国家电子政务标准化总体组.《GB/T 21062-2007 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体系》系列标准[S],2007

谢先江.区域性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实现研究[J].电子政务,2007(12)

胡晓光.建立区县级政务资源目录体系的初步思考[J].信息化建设,2007(12)

肖智敏,周燕青.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建设探讨[J].华南金融电脑,2007(11)

孟莹.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目录体系建设方法的研究[J].数码世界,2007(9)

高飞,金志刚,刘晓晶.基于Struts的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的研究[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07(9)

王仁武,杨洪山,陈家训.政务信息资源元数据目录服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情报杂志,2007(6)

刘惠敏,陈树年.论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7(5)

刘明良,涂航.基于应用集成的电子政务目录服务研究[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07(5)

天津市电子政务信息与网络中心.跨部门信息共享的有效手段――记天津市“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原型试点”建设[J].数码世界,2007(1)

龚乐君,杨荣根.目录服务技术在电子政务数据交换平台中的应用[J].福建电脑,2006(12)

王卫文,谢先江.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构建研究[J].现代情报,2006(7)

吴晓敏.政府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建设再探[J].信息化建设,2005(Z1)

郭家义.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的相关问题初探[J].电子政务,2005/21

马殿富,章小杭.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总体框架探讨[J].信息技术与标准化,2005(11)

吴焱,高栋,吴志刚.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标准研究[J].信息技术与标准化,2005(11)

徐枫,宦茂盛.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技术概述[J].信息技术与标准化,2005(11)

张绍缔.利用目录服务实现电子政务中人员权限的统一管理[J].信息化建设,2004(10)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办发[2004]34号《关于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若干意见》[R],2004

刘晓白,吴晓敏.聚焦政府信息资源关注目录体系建设[J].中国电子商务,2003(9)

作者简介:

杨红艳,女,1981年生,内蒙古人;现为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信息资源管理,在相关刊物4篇。

王涛,男,1978年生,四川人;自2000年以来就职于北京智识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任知识管理部副经理;主要从事知识管理咨询、电子政务咨询业务,对知识管理的技术、知识资源的组织有较深研究,在相关刊物发表文章6篇以上。

信息资源管理的目的篇3

关键词 知识管理 信息资源管理 知识型企业 优化

分类号 F270.7

如何提高企业组织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力,优化信息资源管理已经成为现代知识型企业增强自身竞争优势,提高核心竞争力最有效的途径。如何以知识管理理论为指导思想,在知识型企业内完成信息资源管理的升级改造工作呢?本文在分析对比研究知识管理理论和信息资源管理理论的区别与联系的基础上,归纳总结知识型企业传统的信息资源管理与企业快速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以知识管理为指导思想,从管理维度、人文维度、内容维度和技术维度4个方面,为知识型企业的信息资源管理提供了系统的立体化优化方案。

1 知识管理理论是对信息资源管理理论的延伸与拓展

1.1 知识管理和信息资源管理的概念

20世纪后期至今,知识管理一直是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领域的一个热点。然而在学术界关于知识管理的定义还没有达成共识,笔者结合各家之言,认为知识管理就是对组织内的一切知识资源进行系统的有效管理,以期实现组织内知识积累、共享、创新和增值,提高企业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而开展的一系列知识活动。组织进行知识管理的总体目标,是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

学术界对信息资源管理也还没有统一的界定。本文引用程刚在《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信息资源管理保障体系研究》一文中的定义:信息资源管理是将信息及信息活动的各种要素(信息、人、设备、技术、政策、机构等)作为组织的重要资源,并围绕这一资源采用综合的管理手段,对其实施规划、开发、组织、集成和控制,以实现信息及有关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有效地满足组织的信息需求。

1.2 知识管理理论与信息资源管理理论的区别与联系

知识管理是在信息资源管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信息资源管理的延伸与发展,两者的区别与联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信息资源管理使数据转化为信息,知识管理使信息转化为知识,两者转化的对象不同。②信息资源管理是为组织的特定目标服务,知识管理是为了增强组织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服务,服务的目标不同。③信息资源管理局限于对信息资源的管理,作用于静态的文献、数据资料等内容;知识管理管理的是流动过程中的知识,作用于动态的知识流动过程。④信息资源管理所管理的对象信息通过搜集和整理能够不断提升信息总量;知识管理所管理的对象知识通过搜集、积累、共享与创新实现增值,不断提升知识总量和知识质量。⑤信息资源管理所管理的信息主要来源于文献资料、电子档案、网络数据库等客观世界;知识管理所管理的知识不但来源于客观世界,更注重人脑内的隐性知识,部分知识来源于主观世界。

知识管理以人为本,整个知识的流动过程都需要人的参与,最终的知识内容服务于人。所以,知识管理是在信息资源管理基础上的一个管理理念与实践活动的质的飞跃。从理论角度看,没有信息资源管理理论的研究成果,就不可能形成今天的知识管理理论;知识管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反过来又促进并丰富了信息资源管理理论的研究内容。

2 企业信息资源管理与知识型企业发展需求间的矛盾

2.1 知识型企业内涵及构成要素

国内外专家学者对知识型企业总结出不同的定义,综合各家观点,笔者把知识型企业定义为:在企业中,知识是核心资源,智力产品是主要产品,知识型员工是企业的主要成员,知识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主要管理思想和方法,管理者的任务就是要发展和管理企业中的知识,进行知识管理的结果就是为了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生产出最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核心产品。在知识型企业中,知识、知识工作者、知识管理、智力资本、智力产品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构成了知识型企业的6大核心要素。

2.2 传统企业信息资源管理与知识型企业需求间的矛盾

2.2.1 对管理对象需求的矛盾 根据美国哈佛大学信息系统专家理查德・诺兰提出的信息系统进化的阶段模型(即“诺兰模型”)来看,我国传统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相对来说仍处于数据集成较低层次的管理阶段。信息资源管理的对象是可以用规范化和系统化的语言进行传播,可用语言、文字、数字、图表等清楚地表达,或者以文件、数据、档案、图片、影像、程序等显示的显性知识。知识型企业要求重视员工头脑中的隐性知识,因为隐含在企业员工头脑和行为中的隐含知识、个性化知识、潜在知识往往是企业智力资本中最核心的部分。隐性知识是知识型企业智力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部分内容保障了企业智力资本的独特性和竞争性。由此可见,传统的企业信息资源管理在管理内容方面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2.2.2 对知识流动过程需求的矛盾在信息处理中,传统信息资源管理中的信息流程局限于采集检索分析等。知识型企业对于知识流动过程的需求是:搜集整理积累学习分享创新增值再积累再学习分享……。知识型企业知识流动是一个螺旋上升的永不停息的过程,正是在这样一个过程中,企业的知识总量不断增加,知识质量通过创新得到了质的飞跃。传统信息资源管理满足不了知识型企业的知识需求,一些学者称“知识管理始于信息资源管理”,通过知识管理,才能够解决冲突。

2.2.3 对参与对象需求的矛盾传统企业信息资源管理虽然离不开人的参与,但是文献、文档、网络等各种载体和信息技术系统是其主体,参与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人员有限。知识型企业以人为本,在整个知识流动过程中,所有的管理者和各个生产销售部门的员工必须参与其中,他们是知识的需求者、使用者、分享者和创造者。因此,知识型企业中虽然设有专门的知识资源和技术设备管理人员,但是所有员工都参与知识搜集整理,所有员工都分享企业知识,这一点是传统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所不具备的。

2.2.4 对服务质量需求的矛盾 传统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内容范围比较窄,信息服务人员信息素质得不到全面锻炼。他们往往不能在企业发展战略层面理解信息服务的意义,甚至对于生产流程也不熟悉,处于被动服务状态。人的素质决定信息服务的质量,低层次的信息服务无法满足知识型企业的知识需求。

随着世界知识经济社会形态逐步发展和完善,知识型企业对知识的需求数量和质量产生了更高的标准。如果企业信息资源(知识资源)的管理水平不能与时俱进,根据“木桶理论”,企业信息资源管理就会成为企业发展的桎梏。因此,知识型企业必须运用知识管理理论和方法,对传统信息资源管理进行全面而系统的优化。

3 知识管理对知识型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优化

通过对知识管理与信息资源管理区别与联系的理

论分析,着眼于解决知识型企业信息资源管理与企业发展需求之间的基本矛盾,笔者构建了多维度知识管理对知识型企业信息资源管理优化模型,从而为解决问题提供直观、立体的思维路径,如图1所示:

3.1 管理维度的优化

3.1.1 战略优化基于知识管理的知识型企业信息资源管理项目的改造和升级,应当站在企业发展战略的角度考虑问题。在充分理解和应用知识管理原理的基础上,在有目的的信息资源管理调查分析基础上,根据企业发展需求,制定合理的信息资源管理优化战略。战略层面的规划和指导,能够保障知识型企业信息资源管理工作受到各层级管理者和各部门员工的充分重视,从而促进企业内部知识流动、全员参与知识管理,使企业信息资源管理工作服务于企业整体发展战略。

3.1.2 制度优化 基于知识管理的信息资源管理制度,指在整个管理项目运作过程中,以各种制度规范作为约束企业成员的行为及协调各种关系的手段。它包括两个方面:①使知识型企业的信息资源管理项目运作的正规化;②使企业成员对项目的认同和自觉践行。

3.1.3 组织及人才优化 项目的完成离不开组织和人员的执行。建立合理的信息资源管理组织机构和人才梯队,才能够保障知识型企业的基于知识管理的信息资源管理优化工作的顺利实施和持续推进。在这个项目中,人才是关键。一些实施知识管理项目的企业设立了cK0(知识管理主管),cK0是对企业总体发展战略有着深刻理解,熟悉企业生产流程,具有很强的组织和管理能力的人,是优秀的复合型管理人才。此外,参与信息资源管理项目的人员都要接受相应的培训,掌握知识管理的知识和企业信息资源管理优化方案、熟悉信息技术系统的管理和维护,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这些人员同样需要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

3.2 人文维度的优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以知识管理为指导思想的知识型企业文化是信息资源管理项目优化成功的保障。知识型企业文化可以分为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两个层次。

3.2.1 精神层面的知识型企业文化 精神层面的知识型企业文化的构成是指知识管理的核心价值观,包括对人本的尊重和理解、人与人之间的高度信任和平等、崇尚学习和交流、追求创新等。精神层面的文化构成了企业的道德水准、企业员工的生存哲学,是企业的精神所在。

3.2.2 物质层面的知识型企业文化 物质层面知识型企业文化的构成包括企业外观、企业标识、企业文体活动、文化传播网络等内容,企业员工可以在企业的日常工作中通过所见、所闻、所感潜移默化中接受知识型企业文化的精髓。物质文化是企业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能够为员工营造赖以生存的环境和条件,激发员工的主动性,使之产生归属感。

3.3 内容维度的优化

相对于传统的企业信息资源管理,以知识管理为指导思想的知识型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无论在管理的信息数量和信息质量上,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3.3.1 信息数量增加 传统信息资源管理依据用户需求提供信息服务,工作内容限于数据转换,信息整理、信息加工和信息提供。以知识管理为主导思想的信息资源管理工作既要完成信息的搜集整理,又要使信息完成向知识的转化,形成组织内部知识数据库,建立与组织员工共享的信息系统;通过组织员工的学习和分享,形成知识增值,知识创新,所以知识数量在增多,知识广度在扩展。

3.3.2 信息质量发生质的飞跃 成功实施知识管理项目的企业之所以能够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是因为通过知识流动,企业内部形成了知识增值和不断知识创新的机制,从而使企业保持独特的产品优势和渠道优势。企业知识的内容发生了质的变化,这种质的飞跃,是信息资源管理优化的最高境界。

3.4 技术维度的优化

知识型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优化需要知识管理技术作为工具。知识管理深化了组织对包括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等先进的信息技术的要求。在以计算机和通讯技术为基础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管理在信息技术的使用上有进一步的深化,在传统的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注重对信息的搜集、检索和传递的基础上,知识管理更注重对知识的挖掘和创新,表现在信息向知识演进的处理上,涉及的新的应用技术有知识仓库、知识地图、网络技术、数据挖掘、关联分析等,其中数据仓库、数据挖掘、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帮助获取信息中隐含的知识;大型数据库技术、新型检索技术、智能、搜索引擎以及网络技术、组件技术,保证了知识的充分共享。知识管理促使信息技术建立有效的知识管理系统,帮助知识从知者向未知者传递。

在4个维度的优化模型中,管理维度的优化是基础,为知识型企业的信息资源管理优化项目指明了方向,制定了执行路径,提供了制度保障,是项目实施的“硬环境”人文纬度的优化作用于人,形成了知识型企业的文化氛围,提供了项目实施的“软环境”;内容维度和技术维度的优化,是项目执行的具体工作内容,需要在“硬和软双环境”的指导及保障作用下,逐步完成。知识型企业信息资源管理4个纬度的优化结果,是帮助知识型企业转动起“知识之轮”,实现持续不断的知识创新。

4 结语

信息资源管理的目的篇4

关键词:知识管理知识化监理知识结构

信息工程监理是最近几年兴起的保障信息化建设质量的一种约束机制。它采用“五控两管一协调”的控制模式,对业主、承建单位的项目行为实施监督,保障信息化建设的质量,避免“豆腐渣”工程,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一、信息化建设与知识管理

信息化建设是以知识管理为核心,信息资源为基础,提高组织核心竞争力为目的的全面整合或再造组织业务流程的过程。知识管理是获取、储存、学习、共享、创新知识的管理控制过程。在信息化建设中,企业、政府等组织通过知识管理,从现有的业务流程和数据中,挖掘、获取并确定各类知识资源,定位拥有专业知识、经验的个体,将个体的知识、经验、信息提升为组织的知识资源,有序传递、整合、规划和有效利用知识资源,有助于提高组织的整体业务、技术和管理水平。

在承建单位实施信息化建设中,知识管理是通过公司内雇员、部门、可能的跨国公司合作、与业主的沟通协调,传递、整合、有效利用本单位的知识资源,运用信息技术,通过设计最优技术方案、控制施工质量,共享和创造知识价值。

在信息化建设中,对组织内各种各类知识进行评估,挖掘、获取真正有用的知识。知识不仅仅是信息,是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集合。通过评估,区分知识和信息、知识管理和信息管理,以实现资源的充分开发与应用。

整合或再造业务流程,是与知识管理密切相关的。1990年美国管理专家MichaelHammer提出了“业务流程重组”(BusinessProcessReengineeringBPR)的概念,它是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信息化、知识化为基础,对用户的业务流程进行再思考、关键性的重新设计和根本的变革,从而获得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业绩的持续改善。在业务流程重组中,信息(知识)的获取、分类、存储、利用,只有与知识管理结合,才能够发挥更有效的作用。

知识管理技术贯穿于信息化建设始终,它与信息技术相辅相成。在知识获取、学习、共享、创新的过程中,整合各种信息技术,构建完整的知识管理体系,是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的新发展。

二、信息资源规划和整合

信息资源整合(InformationResourceIntegrating,IRI)的前提是进行统一的信息资源规划(InformationResourcePlanning,IRP),消除“信息孤岛”,共享信息资源。信息资源的规划是实施信息化工程的基础,IRP的基础是建立信息资源管理基础标准,IRI的实质是通过信息技术改造、重建或重构数据环境。信息产业部的《信息系统工程监理暂行规定》中定义信息资源系统为“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建立的信息资源采集、储存、处理的资源系统”。

在信息化建设中,信息资源规划是很重要的一环。在组织的生产、经营、服务活动中,会产生大量的数据、资料、指标、图纸、报表及其它显性资源,也存在各种各类的知识、拥有专业知识和经验的个体等隐性资源。信息资源规划是对实施信息化后产生、控制、使用这些资源进行识别和分类;评估、挖掘、获取、共享各类知识;对承载信息资源的信息基础设施进行分析、设计和指导。

(一)信息资源规划的主要任务

信息资源规划的任务是对支撑业务流程的逻辑相关的数据进行分类,建立具有结构化、标准化、一致性的共享数据库。分析业务流程重组后产生、控制和使用的数据,了解各种数据的内容、范围、可靠性等,理解数据的共享要求和应用策略以及数据使用中的问题,使信息资源规划能够满足数据资源的管理要求。

(二)信息资源管理标准

信息资源管理标准是指决定信息系统质量的、进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标准。威廉·德雷尔1985年在其《数据管理》专著中总结了信息资源管理的基础标准———数据管理五项标准,内容如下:

1.数据元素标准。数据元素(DataElements)是信息资源中最小的信息单位,是抽象的数据对象。它的质量是构建稳定的数据结构基础的关键。数据元素标准包括数据元素命名标准、标数据元素识标准和数据元素一致性标准。

2.信息分类编码标准。是信息标准中的基础标准。信息分类编码(InformationClassifyingandCoding)的对象,是一些最重要的数据元素,自动处理、检索、存储和传输信息的质量及效率与这些元素紧密相关。信息分类是根据信息内容的属性或特征,将信息按一定的原则和方法进行区分和归类,并建立一定的分类系统和排列顺序,便于管理和使用信息。信息编码就是在信息分类的基础上,将编码对象赋予有一定规律性的、易于计算机和人识别和处理的符号。信息分类编码工作要确定每个编码对象的编码规则、码表结构和代码表。

3.用户视图标准。用户视图(UserView)是一些数据元素的集合,表示用户对信息需求和数据实体的最终解释。用户视图是数据的系统外在表现形式,是系统的输入、输出媒介和手段。用户视图与外部数据流是同一词,来自某个数据源或流向某个数据接收端的数据流。常用的用户视图有纸面的,如图纸、单证、表单、报表、账册等;有电子的,如屏幕格式等。

4.概念数据库标准。概念数据库(ConceptualDatabase)是用户对数据存储的最终解释。用户的信息需求,应首先界定概念数据库。概念数据库是综合信息资源用户的数据要求构成的全局数据库,表示数据库的整体数据组织状况和逻辑结构。

5.逻辑数据库标准。逻辑数据库(LogicalDatabase)是系统分析设计人员的解释。在关系数据库模型中,逻辑数据库是一组规范化的基本表(BaseTable),是从概念数据库中映射出的所需信息。逻辑数据库表示的是局部数据的数据库逻辑结构。

(三)信息资源规划方案

在定义数据管理标准的基础上,制定信息资源规划方案,为业务流程重组提供依据,为系统设计提供基础。

在信息资源规划中,将隐性资源转变为显性资源,有序传递、整合、规划和有效利用各类知识资源。因此,信息资源规划是资源的知识管理规划。信息技术的投资,可能不会给企业带来明显的效益,因为基于信息的竞争优势正在逐渐转变为基于知识管理的竞争优势,以信息资源规划为核心的信息系统规划,如果不实施知识管理,将不会产生显著的信息化效益。

(四)资源整合

资源整合是信息资源规划的关键。不仅仅信息整合,也包括各类显性、隐性知识的整合。如何在整合各类知识资源中创新,是信息资源规划的主要目的。在资源规划中,既要考虑信息化建设前期的知识挖掘、分类、整合;也要考虑信息化实施过程中形成的各类资源的收集、分类、整合,如何有序传递、有效利用;

还应考虑后信息化应用过程中将要形成的分散的、孤立的、相互关联的各类资源的整合。通过资源整合,实现资源最大可能的高度共享和有效利用,使内容和服务提升到新的高度,消灭大量存在的“信息孤岛”或“信息烟囱”,获得信息价值的最大化;使信息技术的投资获得增量,将潜在价值转变为企业发展的动力。

三、基于知识管理的信息工程监理

在信息化建设中,采用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是信息工程监理的控制目标。美国质量管理专家费根鲍姆(A.V.Fergenbaum)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全面质量管理思想,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营管理的需要逐步发展起来的现代化质量管理学科。其深刻内涵已经远远超出一般意义的质量管理领域,而成为一种综合的、全面的经营管理方式和理念。

如何在信息化建设中实行全面质量管理,以保障信息系统工程的质量,是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和研究的。信息化建设监理机制是保障信息系统工程质量的重要手段,“三控、二管、一协调”及知识产权保护和安全控制是监理的核心,也是在监理过程中实行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

(一)全面质量管理的定义

全面质量管理在ISO9000族标准中的定义为:“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在知识经济时代,这种管理应向知识管理延伸和发展。建立知识管理体系,是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企业发展的动力。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就是建立质量控制的知识管理体系。

知识管理贯穿信息化建设的始终,在全面质量管理过程中得到体现。通过知识管理,帮助企业从已存在的信息中挖掘、分析、整合有用的知识,发现和创造新的知识,提升质量管理的质量。信息化的特征是技术和服务,在知识管理中实现创新是信息化发展的源动力。

(二)信息工程的知识化监理的内涵

信息工程的知识化监理,融合个人知识(经验、专业、技术等)积累和企业知识(记录、文档、文化等)积累,使质量管理不仅仅停留在文档化、参数化、流程化、制度化的作业中,而具有质的提高,促进个人知识和企业知识的相互转化。

在监理过程中,促成业主与承建方、业主与监理方、业主与业主、承建方与监理方之间的知识转移。在信息化建设中,由于业主缺乏相应的技术、知识、经验等准备,监理的介入可以帮助业主与承建方沟通,了解承建方的技术路线、设计思想、公司实力、技术服务和支持等;帮助业主与已实施信息化的企业交流,学习经验、吸取教训、规避风险;提供对承建方的评价、解决方案的评价、项目实施方法的评价、项目阶段和完成的评价以及技术服务和支持的评价等;提供风险管理、质量管理、进度管理、投资管理、安全管理、文档管理等相应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完成了多样性、多方位、多层次的知识转移。

信息工程监理在信息化工程中,通过实施零缺陷、戴明环、6σ等全面质量管理方法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提高对质量、质量管理的认识,形成以知识管理为基础的质量管理作业流程,保证信息工程的质量。实现信息和知识资产的积累和保存,促进内部信息和知识的流通,达成组织内部知识的共享。

四、信息工程监理的知识结构

(一)信息工程监理的总体架构

信息工程监理的总体架构由5部分构成:⑴监理目标是信息系统工程总体目标和任务,包括五个阶段,即项目孵化、规划设计、项目实施、验收测试和运行维护;⑵监理范围,即监理职能×监理内容;⑶监理实施;⑷监理支撑;⑸系统评测。

(二)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的知识结构

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的知识结构,由5个维度的知识空间组成:

1.监理范围。这个知识维度是由监理职能和监理内容构成的一个矩阵。监理范围是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知识结构的核心,其它知识元素都是以监理范围为中心,辐射信息系统工程整个生命周期。

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包含7项职能:决策与领导、规划与设计、组织与人事、协调与沟通、控制与监督、投资、评测与创新。主要内容包括:质量控制、进度控制、投资控制、安全控制、知识产权控制、信息管理、合同管理、组织协调。

2.监理目标。与信息系统工程监理总体架构中监理目标是对应的。这个知识维度主要包含两个内容:

(1)信息系统工程的总目标。这个总目标因项目的不同而存在差异。信息系统工程监理根据不同项目的特点,协助用户在目标选择、制定中,考虑系统的前瞻性、实用性、先进性、可靠性、安全性、业务流程重组或再造等。监理的目标就是支持和保证这个总目标成功实现。

(2)信息系统工程的任务。信息系统工程的主要任务包括项目孵化、规划设计、项目实施、测试验收、运行维护等。监理的目标就是保证工程项目各个阶段任务目标、质量目标、进度目标、投资目标、安全目标、知识产权目标的顺利实现。

3.监理实施。在这个知识维度中,根据工程的特点、用户的需求、进度的安排、资金运用及相关条件等,并参照信息系统工程生命周期内的各个阶段划分监理实施各阶段。监理的实施一般分为4个阶段:前期准备、监理规划、过程控制、监理结束。但监理实施的阶段划分并不一定与信息系统工程生命周期各阶段有对应关系。

4.系统评测。这个知识维度强调信息系统工程生命周期中各个阶段的质量评价、风险评估、安全评测等。评测是在监理范围的知识维度内调控。

5.监理方法论。在监理范围内,根据项目特点,为实现监理目标采用的知识原理、方法、设施、工具、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等的集合,是实施监理的依据和手段。

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知识结构一般是按照各个维度的知识展开,但5个维度的知识不是相互孤立的,它们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由此构成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知识空间。

信息工程监理,是我国独特的项目管理约束机制。实施知识化监理,是项目管理的延伸和发展。监理单位应注重信息化过程中,在以信息资源规划为核心的信息化规划中展现的知识特点、知识结构和知识转移等,注重企业内部外部的知识积累和共享,用知识指导监理。实现监理过程的知识管理,极大提高信息工程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郎庆斌等.信息系统工程质量控制[M].人民出版社,2005.7.

[2]高复先.信息资源规划[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4.

信息资源管理的目的篇5

[关键词]信息时代;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

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即“eHR”(electronicHumanResource),是新经济时代下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趋势,是以网络技术的成熟与运用为基础,以ERP、ASP(Applica—tionServiceProvider,应用程序服务提供商)等概念的出现和具体实施为存在和发展的环境,以人力资本开发和增值的迫切性为终极原因,将先进的软件配上高速的硬件运用于人力资源管理,为企业建立的一种基于Internet的人力资源服务网络系统,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基于互联网的人力资源管理流程化与自动化。“信息化”把有关人力资源的分散信息集中化并进行分析,优化人力资源管理的流程,实现人力资源管理全面自动化,与企业内部的其他系统进行匹配。

(2)获得人力资源管理外部服务。企业的人力管理者能够有效利用外界的资源,并与之进行交易,比如获得人才网站、高级人才调查公司、薪酬咨询公司、福利设计公司、劳动事务公司、人才评价公司、培训公司等人力资源服务提供商提供的服务。

(3)实现企业内部自助服务。让员工和部门经理参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现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视员工为内部顾客的思想,建立员工自助服务平台,开辟全新的沟通渠道,充分达到互动和人文管理。

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作用

1.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有助于提高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

影响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工作效率的因素主要包括:每月的工资计算与处理;员工的考勤休假处理;员工信息管理等业务内容。这些事务往往要持续占据人力资源管理管理人员的大量时间。手工操作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容易出错,信息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将大大降低例行性工作占用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时间的比例,使管理人员从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强调员工的自助服务,如果员工的个人信息发生了变化,他本人就可以去更新自己的信息,经过一定的批准,程序即可生效。同样,对于培训、假期申请、报销等日常的行政事务也可作类似处理。这样不仅减轻了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用于数据采集、确认和更新的工作量,也较好地保证了数据的质量和数据更新的速度。这无疑极大地提高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从而可以有更多时间思考战略层次的问题。

2.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有助于规范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业务流程

当人力资源管理者从繁杂的行政事务中抽身出来之后,就希望规范人力资源运作体系的业务流程。招聘流程、绩效管理流程、员工培训与发展流程、员工职业计划、离职流程等都是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考虑范围。信息化能将有关人力资源管理的分散信息都紧密集中在一起并进行分析,自动化和优化人力资源管理业务流程,使信息流得到加速且更舒畅,人力资源管理的作业流程跟业务流程以及直线功能结合更紧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不仅能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职能完全覆盖并划分清楚,而且能将经过优化的业务流程在系统中体现。人力资源管理的日常业务如干部任免、职工退休、调配、辞职等都可以按照规范的工作流程设计相应的模板来完成。查询、统计、制作花名册、统计报表、领导审批等过程也可以在网络上实现。

3.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可以有效地降低管理成本

企业在实施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之后,比如在员工培训方面,员工可以“在线”随时随地接受培训,从而可以节省时间,减少差旅费用,降低培训成本。在评估方面,通过网络,各级主管可以很快看到来自各地下属定期递交的工作述职报告,并进行评估、指导及监督,这样,评估的成本也可以大为降低。据统计,公司在实施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以后,员工的电话询问可以也减少75%。美国爱立信公司实施员工自主服务系统后,第一年就节省了超过100万美元的开支,Cisco公司通过e—learning系统一年节省了2400万美元。

4.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能提供各种形式的自助服务

对于公司高层而言,他们可以在网上查看企业人力资源的配置、重要员工的状况、人力资源管理成本的分析、员工绩效等。高层决策者还能获得各种辅助其进行决策的人力资源经营指标以及直接在网上进行决策等:对于中层经理,即直线经理来讲,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是其参与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工作平台,通过这个平台,直线经理可以在网上管理自己部门的员工。比如可以在授权范围内在线查看所有下属员工的人事信息,对员工的培训、休假、离职等流程进行在线审批等;一般员工可以在线查看企业规章制度、内部招聘信息、个人当月薪资及薪资历史情况、个人考勤休假情况、注册内部培训课程、提交请假/休假申请、实现在线报销等。

5.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还有利于帮助企业留住人才

不少企业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人才流失现象,人才流失除了因为薪资因素之外,还有很多其他因素,如工作环境、领导公平与否、培训机会和个人前途等。企业实施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后,利用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对员工进行选拔、任用,可以减少人为的主观性,体现公平原则,从而留住人才。同时,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使员工得到充分授权,它所提供的透明、简便易查的信息获取方式将赢得员工对人力资源管理服务和企业管理满意度的提升.员工满意度的提升无疑会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从而发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作用。

二、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在,许多企业已经借助不同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著名的“康师傅”、一汽大众、华为,万科、东方通讯、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等三十几家企业都采用了SAP本地化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但就整体而言,目前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现状是滞后的,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缺乏管理者的支持与资金投入

在企业的资金、技术、市场和人才等诸多经营要素中,管理者对人力资源的经营是最为模糊的。很多企业往往将人力资源视为一种不得已的成本开销,企业管理者对人力资源管理及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重视程度比较低,急功近利,不注重其系统建设的长期效应。虽然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能降低企业成本,但那只是实施后产生的作用,

而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不论是自行开发还是购买软件产品,都是一项重大投资。一些企业尤其是规模较小、效益较差的企业,很难将巨额资金用于投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建设。

2.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基础薄弱

在我国很多企业中,人们的注意力都放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操作层面上,只是简单的将传统的行政人事部门改头换面成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这就使得我国很多企业在人力资源的管理与开发上还处于比较基础的阶段。一些企业的电脑普及率很低。即使有的已普遍使用了电脑,但服务器性能、网络状况不是很完善,在实施过程中带来很多问题。许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工作做得不够好,管理流程不顺,缺乏可依据的标准,信息误导现象严重,信息集成层次不高,无法更宏观地利用人力资源数据。对于经营状况相对恶劣和管理环境不善、水平有限的国内企业来说,实现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还有一段漫长的路要走。

3.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内容主要集中于事务处理

据m.ehr4a.com的调查,虽然绝大部分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电子化、网络化、智能化持肯定态度,然而却有超过70%的企业还没有引入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调查还发现,在已实施过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企业里,18%的企业需要更换系统。其原因包括系统功能太简单;人力资源管理业务流程需要改善或改变;系统缺乏稳定性和速度慢等。从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上看,目前企业使用最多的功能依次是“人事信息管理”(71%)、“薪资”(68.2%)、“报表”(62.2%)、“考勤”(59.5%)、“招聘”(56%)、“福利”(53.8%)等。据此分析,中国企业目前对功能需求最多的是“事务处理层面”的功能,其次是“业务流程层面”的功能。

4.目前尚没有突出的人力资源管理软件产品

虽然人力资源管理软件在我国已有超过十年的发展历程,但还存在产品不规范、厂商过于混杂等问题。对产品而言,目前软件市场的最大问题莫过于标准不统一。例如,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如何与政府的劳动人事管理系统相衔接的问题,报表的一致性问题等。标准的欠缺还导致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与企业其他系统的衔接和整合不顾畅。有些供应商的目的仅在于出售产品,至于很多企业所关心的重整管理、售后服务和产品升级,他们不会也无力去考虑。一些产品虽然在中国人事信息管理方面标准化程度较高,但其产品以传统的“人事管理”为中心,局限于人事管理的老观念,不能适应“人力资源管理”的需求。就市场占有串而言,占有率最大的不超过10%,企业自我开发者比重较大,占38.2%。

5.人力资源管理者本身的”应用能力较低

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人力资源管理者的IT应用能力一般。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实施,使人力资源管理经理IT应用能力受到极大的挑战。

三、推进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基本策略

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问题,笔者认为可以通过重视科学管理,调整组织结构等措施来改进目前存在的问题,推进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

1.领导要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紧迫性与必要性,大力支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

作为企业的领导者,一方面必须彻底更新观念,树立现代观念和超前意识,充分认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发展的新趋势,不能认为信息服务仅仅是预算中的一项开支而舍不得对其进行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资。另一方面,作为企业的高层领导者,要求其参与到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去。并不是说他们只要保证足够的资金供给、人员安排和设备配备就可以了,而是要积极参与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设计、规划和实施过程。应该有一些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运用现代管理学提高自己管理企业的水平。要会用人,会组织队伍,采用科学的方法加强政策宣传,改变中、基层管理者的观念,化解其造成的阻力,充分重视和解决其他非技术因素。亲自负责,参与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设计和规划,使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实施能顺利进行。

2.规范的基础管理,为企业实施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创造条件

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实现需要具备两方面的条件:一是企业自身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高度;二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手段的实现程度。两者之中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相对现今中国的大多数企业而言更为重要,只有管理水平具有一定高度后,信息化的手段才能真正与之结合,从而进入通过信息化的手段提高企业绩效的阶段。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有赖于做好规范的基础管理工作,规范的基础管理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必备条件。规范的基础管理主要包括:一是基础数据管理。如员工履历、考勤、薪酬等都要准确无误;二是基本业务流程设计及业务事务处理管理,主要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内部业务要程序化。如员工招聘工作,从招聘公告、面试到培训上岗都要按规定的程序进行;三是内部控制及其实施过程管理;四是工作人员和员工的行为规范管理等方面。

3.有效调整组织结构和规范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业务流程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公司的管理层次大大减少,扁平式、矩阵式的组织结构将成为多数公司的组织形式。作为信息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必须调整组织结构,以适应新的时代和新的价值体系。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项目的实施不可避免地会使原有业务流程发生变化,同时也会影响到人员岗位和职责的变化,甚至引起部分组织结构的调整。一方面,必须根据企业战略对组织架构和部门职责进行调整.在调整过程中,可能会涉及部门职能的重新划分、岗位职责的调整、业务流程的改变,权力利益的重新分配等因素。另一方面,要对人力资源管理结构进行调整。由于实施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后,人员的层次结构有了很大变化,原来主要从事重复劳动的管理人员,现在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到更具创造性的工作上。因此,企业要进行新的工作分析,调整人力资源管理目标和提拔、培训等计划。

4.提高人力资源管理者的IT应用能力和员工素质

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是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重要环节,它决不是一个纯粹的丌项目,也不是传统人力资源管理咨询与IT技术的简单迭代,而是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对人力资源管理业务体系的承载,优化甚至再造的过程,这就要求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项目的主要参与人员既要对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有深刻的理解,也需要具备丰富的IT经验。

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得以顺利运行,还有赖于全体员工素质的提高。实施和运用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企业各级人员尤其是管理人员需要从事更具有创造性,更有难度的工作。企业在享受政府支持政策的同时,应给予员工适当的教育和培训,以协助员工转变价值观,适应组织目标。让企业员工接受新经济、新思想、新理论的培训教育,以帮助他们适应系统变化,促使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的深入开展。

5.供应商要进一步改进和提高服务水平

在实施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中,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使用培训和售后服务方面的关心程度甚至超过了产品本身的性能。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供应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其服务:(1)采用科学的、标准的系统实施咨询方法,为每一个实施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客户配备一名专业的咨询顾问;(2)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培训,包括原理、操作、项目管理、实施方法、二次开发等;(3)在项目实施的初期,为客户导入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比如“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科学的绩效评价方法,然后才是软件操作的培训:(4)在实施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时考虑与企业现有系统的集成与数据共享,并为企业未来投资预留空间,并将此作为整体解决方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参考文献

[1)张磊.人力资源信息系统[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杜,2002.

[2]许建刚,郑雨林等.企业管理信息化应用指南[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3]杨明亮.信息技术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管理论坛,2002,(2).

[4]张建辉.互联网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J]中国软科学.2002,(4).

[5]廉凯.企业信息化与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J].信息技术综述与展望,2005,(1).

信息资源管理的目的篇6

对信息资源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美国哈佛大学的奥廷格在“信息资源政策项目”报告中,提出了信息资源的概念。后来的研究者认为信息资源的定义有两种:狭义的信息资源是指信息内容本身构成的有序化信息集合;广义的信息资源还包括与信息本身有关的各种资源。企业信息资源也有狭义和广义信息资源之分,本文的信息资源指的是国家信息化评测中心(NIEC)定义的狭义企业信息资源,它包括企业内在结构状态信息、客户群信息、竞争对手信息三大类共60项信息类型。

有效信息资源管理的先决条件是企业信息资源分类目录的编制。一般来说,企业信息资源分为内部信息资源和外部信息资源两大类。企业内部信息资源包括管理信息、人事信息、财务信息等内部结构状态信息和生产信息、供应信息、营销信息、研发信息等内部生产经营信息;企业外部信息资源包括微观信息和宏观信息,微观信息有市场信息、项目信息、技术信息等,宏观信息有政策信息、科学信息、文化信息、经济信息等。一个好的信息资源分类目录要求检索迅速、共享方便、信息完整,是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基础,也是企业信息技术系统设计的依据。

由于企业信息资源的复杂性和广泛性,企业信息资源分类目录的编制是一项涉及企业各部门的系统工程,需要信息部门与其他部门的通力合作。以企业门户为例,EIP软件设计要求以部门职能作为企业信息资源分类的基础,每个部门设立信息联络员来提出需求和提供信息。这样,如财务部门,可以有一个本部门的功能模块来管理和财务信息。

信息资源按照内在关系又可以分为元信息资源、本信息资源和表信息资源。元信息资源就是企业内部或企业外部未经筛选和处理的各种信息。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主要任务就是收集元信息资源,使之成为企业拥有的本信息资源,再通过企业内的知识活动转化成表达清晰、便于管理者使用的表信息资源。

这个过程可以概括成五个方面的企业信息化管理内容:

1、信息管理。信息管理是对信息本身的管理,通过信息的筛选、采集、加工和分类等,使元信息资源成为表信息资源。以企业内部网站的信息管理为例,分布于公司各部门的信息员负责筛选、采集有用信息,由信息技术人员按适当的格式加工,并分类到网站的不同栏目上。

信息管理要充分认识到信息对企业的价值,要及时、准确、完整、经济地为企业经营活动提供信息。

2、存储管理。企业信息资源是企业的财富,存储管理要确保这笔财富被安全、完整地保存。

这需要分三个层次来考虑:一是软件系统的选择,包括操作系统(Windows 2000 Server)、数据库(MS SQL Server 2000)、信息系统等;二是存储技术的选择,存储局域网络(SAN)、磁盘冗余阵列(RAID)都是不错的选择;三是存储策略的选择,包括存储位置(分布式存储、集中存储、服务器托管等),备份策略(备份间隔期、备份内容、备份介质、保存时间、版本控制),访问策略等。其中,存储策略的选择是关键,一个好的存储策略要做到访问方便、信息安全、完整可恢复就要规划好存储策略。在笔者的公司就发生过因为备份版本与软件版本不一致而丢失信息资源的情况。

3、功能管理。功能管理是对信息系统服务功能的管理、导向和控制。功能管理的好坏,决定了信息资源的收集和利用效率。

企业内网中,功能管理的基本依据是企业的部门职能和分工。信息系统根据部门职能设置不同的功能模块组,并赋予不同的访问权限。比如,财务部和人事部,它们都需要文字信息、表格下载,财务部希望能保密查询业务数据,人事部希望得到并公开员工业绩资料,所以要为它们设计不同的功能模块组合并赋予差异化的访问控制。通过设计合理的功能模块,各部门还可以共享信息资源。

4、信息化技术管理。信息化技术管理包括网络建设、设备维护、软件应用、安全防毒等内容,是信息资源管理中最耗时、最基础的保障工作。由于信息资源使用者不需要了解具体技术,技术管理往往被忽视。但是,要流畅、安全、高效地使用信息资源,必须重视技术管理。就现在的网络使用情况来看,反病毒、反黑客技术正成为技术管理的重要内容。

5、信息化战略管理。企业信息资源的基础是人们对信息价值的高度重视,这种重视的结果就是进行信息化战略管理。信息化战略管理要求识别企业关键信息资源需求,制订适合企业实际的目标和计划。其主要内容包括:确定企业信息系统的使命和地位;设计信息化体系架构;形成信息化治理的组织结构;为信息系统的建设提供行动规范和技术标准。它是关于企业信息系统职能的目标及其实现的总体谋划。

企业信息化正处速的发展中,企业流程再造(BPR)、企业资源计划(ERP)正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有效手段。企业信息资源管理作为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基本内容,不能仅限于提供和管理信息资源,更应用前瞻性的眼光看待企业信息资源管理。在搜狐网站、维普咨讯这样的新经济企业,企业信息资源管理已经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对现代企业而言,信息资源管理的重要性日益突出,系统的考虑信息资源管理有助于强化企业竞争优势。

信息资源管理的目的篇7

一、人力资源管理及其信息化

人力资源管理是指在企业资源管理一系列过程中,以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为指导,对企业的人力资源进行科学高效地发掘、整合、运用和管理的一项组织性过程。人力资源管理始终以企业资源的最高效利用和价值创造最大化为指导,进行系统化和动态化的人力资源管理。现阶段企业人力资源所呈现的管理模式是在包括雇佣关系在企业运作和管理中出现的矛盾以及由于企业生产规模或者服务组织的扩大导致的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化的高要求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是在新的经济形势下所应生的,借助数据库、互联网等信息计算和自动化的计算机技术,在企业人力资源招聘、员工培训和职工薪酬管理等企业最核心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流程提供最全面、高效和科学的管理技术,提高企业价值的创造力和市场竞争力。通俗地讲,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就是在电子商务理念下的一切人力资源的电子化管理。借助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平台可以在招聘管理、员工培训、企业行政、工资发放乃至员工呼声等方面运用人力资源软件信息化模块使人力资源工作者从繁琐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

在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和人力资源信息准确性需求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也必将在员工绩效和核心能力管理、个人职业发展规划和企业几人计划等方面对企业发发展变革产生深远的影响。但是当前我国现代企业在将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从一般性业务操作处理的应用转向关系到企业战略高度的过程中还存在诸多的问题。

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1.信息化内容局限于事务处理

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对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促成了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运行中从人事行政事务性管理向覆盖企业多方面的关乎企业战略调整的高度演变。企业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应该涉及企业人力资源规划、人员招聘、员工绩效考核和工作分析评价等多个内容。但是由于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还处于比较低级的阶段,其管理内容主要集中于招聘、考勤、薪酬等事务处理方面。而且,有些企业由于自身起步和发展较慢,还没有引入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有些即使引用了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也由于系统功能也太过简化,导致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需要进行管理技术升级。

2.缺少足够的资金投入

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方面的资金投入不足是导致我国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水平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建设需要改革过程大量的资金支持,用来购买或者是开发软件产品,这导致了一部分小规模的企业难以承受,也导致了一些其它企业不愿话费大量的资金用于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3.缺乏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

由于很多企业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重要作用的认识不足,只是在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上做附件的改动,单纯地把传统的人事管理部门改成人力资源管理处,导致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开发上还处于比较初级的水平。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信息化观念不高,重视程度不够以及管理学科理论的不健全,导致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专业人员和员工管理素质的匮乏。非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没有掌握科学系统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内容与业务流程,更难以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意义。

三、提升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方法

1.制定明确的目标

制定明确的目标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一个关键因素。要结合自己企业现阶段本身的实际情况和要求制定符合自身的目标要求,切忌好高骛远,制定一些模糊的目标妄想去实现所有的企业需求。以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软件来说,虽然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的软件不断成熟,但是软件系统所能实现的功能毕竟是有限的,不可能满足所有的人力资源管理的需求。因此在项目实施中,不能对现有的软件系统有过高的期望值,造成对实际效果的极度反差,使用户对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信心倍受打击。由此看来,在项目建设之初制定理智、切实可行、清晰的目标至关重要。

2.优化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

一方面要不断优化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业务流程,对人员招聘、员工培训、考勤管理和绩效评估等流程要按照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要求进行重新的安排和设计,使其表现出合理化和科学化;另一方面,要调整好企业组织结构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组织结构,对部门职能进行重新的分配和划分,做到企业内部职责划分明确,合理清晰,从而保障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作用有效的发挥。

3.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不断提升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一方面提高他们对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尤其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基础知识和基本理念的深刻理解,另一方面也要提升他们对人力资源管理软件的使用技能。为此,可以借助专题讲座、课堂进修和定期交流讨论等方式来加强对他们的在职培训,从而不断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水平和效益。

人力资源经理必须注重员工主动的成长。在员工培训方面,将更多的视线集中在业绩表现的改善上;在课程内容方面更加强调员工的战略思维、领导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决策能力、技术能力以及团队合作和知识管理等方面的能力提升,而不再仅仅是简单技能上的操练,最大化地激发员工的潜能。

4.企业决策人员要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的管理工作

企业决策人员必要意识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建设是一个需要进行长期投入和实施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或许信息化建设的效益并不立即显现,但是其后续持续发挥的巨大的管理效益和经济效益是不可估量的。为此,企业决策人员要以身作则,在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方面做好表率,积极参与到实际工作中去,保证充足的人力物力投入和资金,从而带动整个企业都活跃起来,共同为提升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而积极工作。

信息资源管理的目的篇8

1机电信息化管理系统所发挥的作用

在机电信息化管理系统运行中,所有的工作流程都是在信息管理平台上完成,统计数据的准确率较高,且信息传递具有较高的时效性。从机电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工作效率来看,机电设备的运行情况、设备耗油情况以及库存状况等等,都会在信息平台上显示出来,同时在打印机上打印出统计报表。机电信息化管理系统设计有动态的监控系统,对于系统的运行能够高效监控。监控所获得的数据以及相关维修数据,系统都可以做出分析,根据数据分析情况将合理的运行计划、维护计划制定出来,以确保机电设备处于高效运行状态。动态监控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对系统设备的精确分析,并及时地对数据信息正确分析,为领导决策提供可参考依据[1]。

2机电工程项目信息化需求模型的建立

(1)信息系统总体结构模型。信息系统是运用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和信息交换平台实施集成管理,信息集成是基础。从信息系统管理的角度而言,对机电工程项目采用新的管理模式,就是实施全寿命周期集成化管理,在管理思想上与传统的管理模式进行整合,形成综合性的管理系统,以对机电工程项目统一而规范的管理。实施机电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就是运用集成管理技术,以使机电工程项目达到生命周期目标[2]。信息集成是建立在标准化基础上的,运用标准化的管理方式对项目信息进行简化、协调和优化,可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从而提高信息使用效率。在信息资源管理中,标准化信息也是对机电工程项目实现的手段,采用信息资源规划机电工程项目以战略性定位。信息资源规划是对项目施工过程和数据流进行分析,建立数据模型、业务模型、功能模型,对模型进行功能性整合,组建系统模型。随着数据环境建立起来,各种信息资源实现了整合,数据集成得以形成。

(2)项目管理信息需求模型。项目信息标准化为项目管理信息需求模型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基于项目信息标准化而建立项目信息集成模型,就是以改变项目信息化管理现状为目的,将项目管理信息平台建立起来。首先,规划项目信息资源,将标准化的信息管理体系建立起来。其次,针对信息管理需要分割整体项目信息模块,并设置模块接口,确保信息管理平台上的各种信息可以有效传递。最后,制定项目管理体系的总体结构模型,对机电工程项目进行全寿命分析。项目管理信息需求模型基于通信网络平台而建立起来,组建的模块包括系统应用模型和主题数据中心。全寿命机电工程项目信息管理则是按照统一的数据信息标准来完成的[3]。

3机电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实施对策

机电工程项目实施信息化管理,可以实现高效的项目管理,对于项目顺利完成发挥重要的作用。机电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中,提高项目质量管理是至关重要的,为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还要对成本做到有效控制。运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实施机电工程项目管理,将机电工程项目全寿命信息管理模型建立起来,在确定机电工程项目信息化建设目标的同时,还能够确保机电工程项目建设目标的实现。

(1)机电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的技术路线。机电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的技术路线是基于资源规划而建立起来的,对机电工程项目需求进行分析,包括参与方的信息分析,数据流的信息分析等等,然后描述业务管理模块,包括执行层、管理层和决策层等等的信息需求都要进行分析,以为信息数据以及各项资源的规划提供条件。

(2)保障体系的设计。机电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系统在建设的过程中会存在着一定的风险,这就需要将保障体系建立起来,以确保信息资源质量[4]。

3.1保障管理体系的建立

保障管理体系包括组织保障管理体系和技术保障支持体系。组织保障管理体系是从管理的角度而言,在机电工程项目信息化建设中,要对信息资源有效利用,就要做到对口管理、信息资源统一管理、标准统一、服务管理、以市场为导向。企业要将管理领导小组建立起来,主管信息资源规划,并将组织管理框架建立起来。随着信息系统组织体系建立起来,技术标准体系、运行服务体系、安全保障体系等等都要相继建立起来,以确保机电工程项目管理系统能够高效运行。技术保障支持体系的组间包括信息资源规划工具、信息共享平台,信息共享管理系统等。信息资源规划工具对应用系统建设以动态地支持,其所形成的数据信息模型、业务模型、功能模型等等都能够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信息共享标准管理系统为实现信息共享的长效机制提供技术支持,包括数据查询、文件下载等等,都能够在应用系统中共享,跨部门之间运用这一基础性的技术服务,实现业务协同、信息交换,并获得安全保障。

3.2信息系统风险管理

在机电工程项目信息化建设中,实施风险管理就是对系统建设中所涉及到的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分析,并制定有效的风险控制策略。实施信息系统的风险管理,还需要评估风险,并将风险规避策略制定出来。为了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要制定出消除风险的应急预案。同时,为了确保风险管理的有效性,还要将风险评估管理系统建立起来,对系统运行情况进行衡量,实施系统优化,以使机电工程项目管理能够最大程度地满足实际需求。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机电工程项目信息化建设中,运用机电信息化管理系统实施管理,可以对工作流程优化,对项目管理环境以改善,不仅提高机电工程项目管理水平,还降低了管理成本。本文针对信息化需求模型的建立进行分析,提出技术路线和保障体系,以对信息化实施过程以有效控制。

上一篇:美丽乡村建设的背景和意义范文 下一篇:流体力学的重要性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