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医养生范文

时间:2023-12-18 17:16:56

浅谈中医养生

浅谈中医养生篇1

一、现代社会对于中医临床专业研究生的需求发生转变

(1)研究生阶段要更加重视专业素质的培养。随着医院分科治疗的细化,现代社会对于中医人才也有着专业分科的要求,不同于本科学历教育中重视理论基本功的培养,需要研究生选择专业方向,形成个人的学术观点。而当今的大多数中医研究生从小接受的是现代科学的教育,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非常弱化,无论从理论思维还是临床实践上都有西化的趋势,所以在研究生阶段要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形成个人的学术观点,指导今后的临床和学术研究。(2)研究生要注重自学能力的培养。临床专业研究生的教育以自主学习为主,课堂教学为辅,研究生要在实践过程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学会在实践中自我学习的方法,脱离本科阶段口口相传的学习方式,在研究生阶段寻求未来职业生涯中钻研的方向。

在临床实习的过程中,务必高标准严要求地牢固掌握相关疾病的基础知识,并在扎实的理论指导下付诸于实践。在中医临床辨证论治基础上也不忘现代医学知识的补充,现代医学的高速发展和诊疗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使得我们中医研究生也需要精通人体解剖病理生理等知识,熟悉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技术,运用现代医学知识解释病情,才能在临床过程中,自信面对疾病。当然现代医学的精通也会使得研究生本文由http://收集整理更了解中医的优势,在各项工作中发挥中医之长。实践能力的提高是需要在不断的练习过程中完成的,研究生必须在面对真实的患者之前就掌握了基本的操作技能,所以现代高校对于临床专业研究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以期适应社会的人才需求。

二、中医临床专业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特色作用

指导小组由同一专业不同研究方向甚至校外交叉学科的专家+副教授以上组成,“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学术专长”以使研究生从不同知识层面和不同渠道获得知识“达到拓展思路”,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提高研究生临床实践及交叉学科的知识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模式的转变体现在跟师学习的过程中,导师除了应担负起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和指导毕业论文撰写外,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掌握继续学习和提高的方法,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研究生在跟随导师门诊的过程中,试诊就是一个锻炼中医临床思辨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方法。研究生可以根据课堂学习的方法,导师治疗的经验,通过自己的体会,把收集到的信息用到治疗中,导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试诊,提出改进和学习的方向,这是中医临床的一个特色的学习过程。

三、加强培养环节中对于实践的考核措施

首先从招生工作中就强调临床技能操作的考核,占面试总分的30%,如临床技能考核不达标不予录取,硕士生入学考试的内容和形式是一个指向标,使得学生加大对临床实践的重视,也可以把一些临床实践动手能力较好的同学能够筛选出来。再者,在研究生培养的过程中,设置相关的课程,使得学生在进入临床之前得到很好的学习和实践。在研究生进入实习医院后,开展临床技能操作的课程,让学生在临床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可以在实习医院得到解决和进一步的提高。定期开展临床技能的大赛,调动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研究生中期考核的过程中也加入临床技能考核的部分,以期检查研究生临床轮转的成果,查漏补缺。通过层层抓手,严格要求研究生在进入临床之前将实践动手能力提高。

四、中医临床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及展望

总体目标为:中医学专业毕业生应具备较为扎实的中医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和中医临床思辨能力,具有一定的中医传承能力和创新能力。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中医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为:具有系统、扎实的中医药基础理论、本学科专门知识及技能或具有较高的诊断与临床治疗水平、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熟悉本学科或某一领域内德国内外学术发展动态,掌握一定的现代科学研究方法,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临床和独立担负专业技术工作的能力。而就中医现状,研究生阶段应以培养临床高级中医师为主要目标。研究生学习期间,应

转贴于

浅谈中医养生篇2

【摘要】 推拿导引不论是作为中医治疗的方法,还是作为养生康复的手段,都是简便易行,行之有效的方式。在整个中医发展的历史沿革中,推拿导引与中医养生康复都是紧密联系的。文章通过查阅相关的中医文献和古典医籍,并结合自身从事中医养生康复学的教学实践,对推拿导引和中医养生康复学的发展轨迹、学术观点及其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一定的研究和探讨,发现推拿导引在中医养生康复学的体系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高等中医药院校的专业教学内容和临床实践中都足以显示其作用和地位。其独特的实施手法、对象、疗效及应用原则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为人类的保健养生,疾病的康复医疗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推拿导引 中医养生康复学

从推拿导引之法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不难看出,其在整个中医学及中医养生康复学的体系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不论是在高等中医药院校的专业教学内容上,还是在临床的实际利用率上都足以显示其作用和地位。在伴随整个中医学理论及临床的发展过程中,其自身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其独特的实施手法、对象、疗效及应用原则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已形成独立的学科,为人类的保健养生、疾病的康复医疗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 推拿导引的古代历史记载

导引作为一种养生保健活动在我国起源较早。《吕氏春秋·古乐》:“昔陶唐氏之始,阴多滞状而湛积,水道壅塞,民气郁淤而滞著,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宣导之。”可以说,这是导引行气的最早形式[1]。导引之名很可能就是从“教人引舞以利导之”的含义中产生出来的。导引又称“道引”,属于运动养生的法则之一。关于运动锻炼养生,作为哲学家、思想家的子华子由“贵生”而偏重养生之道。他说:“营卫之行,无失厥常,文腑化谷,津液布扬,故能长久而不敝,流水之不腐,以其游故也,户枢之不蠹,以其运故也。”其后《吕氏春秋·尽数篇》中亦有相似的观点,“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说明人欲保持健康的体魄,永驻青春,经常性的运动是不可缺少的。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高度概括了养生和康复的原则,提出了气功、针灸、导引等具体措施。与其同时期的名医华佗,也十分重视体育运动,认为体育运动可以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其所创编的“五禽戏”是一种简便有效的运动养生法。而且导引与行气之法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关系密切,倡导引行气合称,成为道家内修强身的重要手段。晋代葛洪《抱朴子》中认为:“导引可以健身疗病,一则以调营卫,二则以消水谷,三则排却风邪,四则长进血气。”南朝陶洪景《养性延命录》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导引资料,介绍了《导引经》七势,肢体运动八势,以及“五禽戏”等导引方法。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在大部分病候下,都引用了道家《养生方》《养生方导引法》这两部书中所在导引之法以养生保健,康复疗疾。此导引之法多以肢体动作为主而配以呼吸吐纳与按摩,其方法、种类十分丰富。推拿又称按摩,起源很早,并多归于导引之列。《内经》称之为“按跷”。中医养生康复一词其含义最早见于马王堆汉墓制书中的按摩疗法,涉及按摩导引最多的是《五十二病方》《导引图》《养生方》《杂疗方》。其中《五十二病方》记载了我国按摩历史最早的药摩与膏摩。《诸病源候论》还倡导按摩导引用于伤科病的康复治疗,唐代孙思邈更为重视按摩,尤其是日常保健按摩,《千金要方·养性》中指出:“每日必调气补泻,按摩导引为经,易以康健,便为常然,常须安不忘铖,预防诸疾也。”南朝的陶弘景著《养性延命录·导引按摩篇》:“摩手令热以摩面,从上至下,去邪气,令人面上有光彩。又法摩手令热雷摩身体,从上至下,名曰于浴。令人胜风寒时气,热头痛,百病自除。”宋元时期《圣济总录》对按摩疗法所作的总结归纳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按摩专论,在理论上有极高的价值。至明清时期的养生康复学已初具规模,而按摩导引之法发展亦日臻成熟,亦有了较完备的体系,广泛用于临床治疗及养生保健康复之中。

2 中医养生康复学的发展概况

中医养生康复学经历代医家的不断实践,不断补充而逐步完善。自从有了人类就开始了养生与康复知识的积累。早在殷商时代就已经积累了一些养生保健以及康复的知识[2]。甲骨文、《山海经》中都有相关养生保健、康复措施等内容。春秋战国时期,养生康复的学术思想亦应运而生。老子说:“专气致柔,能婴儿乎?”庄子曰:“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淡而无为,动而以天行,此养神之道也。”《吕氏春秋·尽数篇》中:“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孔子曰:“文武之道,一张一弛。”这些都是养生康复的指导思想和方法,在《黄帝内经》中得到了全面的总结,汉晋隋唐历经上千年,其间经过多次战争动荡,产生疾病灾难,中医学得到了发展,养生康复理论亦在实践中有了长足的进步。医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云:“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即医治之,……”指出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思想,并采用了导引、气功、针灸、膏摩等综合措施,很有指导意义。南朝陶洪景《养性延命录》书中有“教戒篇”“服气疗病篇”“导引按摩篇”提出了养生康复的方法,隋代巢元方所撰写的《诸病源候论》说,对疾病的防治必须以养生和康复医疗并重,特别把导引法附于病后。宋金元时期除了忽思慧《饮膳正要》、陈直《养老奉亲书》等养生康复方面的著作,提出相应的养生康复思想外,温病四大家也提出了有各自特点的方法和思想。明清时期养生康复医疗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养生的专论和专著大量涌现,其中贡献最大的为曹廷栋所著的《老老恒言》,该书又名《养生随笔》,可以说是全面论述养生的专著。解放后党和国家也给予了高度重视,除了论文、著作大量涌现外,各种专业委员会和高校中医养生康复学专业被也陆续设置,相信今后的养生康复事业必将推动整个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3]。

3 按摩导引的传统中医养生康复功效与现代作用

祖国医学认为,按摩导引具有调整脏腑阴阳,舒筋通络,行气活血,消肿散淤,解痉止痛及滑利关节等作用,明代徐春圃倡导从头到足的全身按摩,认为按摩可以行气血,宣壅滞,泻邪气,长期坚持可以永葆青春,使“色如少女”,在手法上也有发展,除按法、摩法外还有搓、揉、捶、捻等方法。《诸病源候论》中倡导按摩导引用于伤科疾病:“夫腕伤重者,为断皮肉骨髓,伤筋脉皆是,卒热至损,故血气隔绝,不能周荣,所以善系缚,按摩导引令其血气复也。”宋元时期的《圣济总录》对按摩疗法所作的总结归纳提出按摩导引之法有斡旋之机,周流荣卫,宣摇百节,疏通凝滞的功效。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4],按摩导引之法是一种物理疗法,通过按摩对机体的刺激,导致能量、信息的吸收、转换、传递,从而引起机体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反应,对机体的效应及局部组织超微结构及神经生理、神经生化及神经内分泌等产生系统性的影响。对许多顽固性、慢性疾病及各种原因所致的肢体伤残、功能障碍等起到了积极的康复医疗作用。已经广泛应用于神经性疾病、脑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和运动系统等多种疾病的康复治疗。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工作压力的加大,人口的老龄化,各种潜在的威胁和慢性疾病的增多,后期功能恢复的需要,人们越来越重视养生与康复医学,尤其是对中医养生康复医学的研究越来越多,而按摩导引之法以其简便易行的操作、独特显著的功效备受医家学者的重视,其理论体系和临床应用在中医养生康复学得历史发展沿革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随着时代对健康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和临床运用的日趋广泛,按摩导引之法必将会得到继承和发展,与其他中医养生康复之法一同服务于人类健康事业。

参考文献

[1] 刘 辉.道家导引行气与中医养生康复[J].1994,10(4):55.

[2] 曾文斌.古代按摩导引的发展[J].按摩与导引,1996,(6):33.

[3] 孟景春.中医养生康复学概论[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1992:110.

浅谈中医养生篇3

关键词:中医;理论体系;构建

前言:

健康的身体是高质量生活的保障和前提,养生学的出现为我们的健康身体提供了很好的保障和基础,相对于其他的国家和地区,我国的中医养生学受到哲学思想的影响较大,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1何为养生

所谓的养生学,是指人类为了自己的健康长寿和自身生存,依据生命的客观发展规律,所进行的减少疾病,保养身心,有利健康的一系列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中医养生都是以医学理论为指导背景,探究生命理论,以增强体质,颐养身心并且预防疾病的方法为宗旨,进行保健养生活动,从而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之目的。

2中医养生理论的现代应用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高科技影响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人们在享受着丰富物质文化生活的同时,不得不面临高科技带来种种弊端,要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是很必要的。

现代的中医理论赋予了养生极其深刻的内涵,即通过各式的保养增强人的体质,提高对环境的适应力合抵抗力,减少疾病;或者通过保养,达到阴阳协调,身心健康的状态。

在养生学的作用下,人们清楚的认识到养生要从自己做起,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身心健康,参与各式各样的社会活动等,以此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在日常的生活当中,人们经常根据自身情况,构建适合自己的养生疗法,实现起居规律、情志舒畅、饮食调节、动静结合、形神共养、适应力极强的生活方式,以及中医辨证调料等方法的结合,已达到少得病、不得病、晚得病的目的、气是生命之根,是推动各种生命物质在体内交流的动力,气的衰盛,直接影响人身体的强弱。因此在现代养生中,要强调正气之本,精与神的统一和谐。在复杂的人际交往社会,人们的心理障碍越来越明显,要保全精与神,就需要一种人生哲学抚慰为心灵。

孔子认为:要想养生,就要先从养德开始,发挥人善良的本性,清除人心理上的不良障碍,要达到身心平衡。

3中医养生体系构建背景

3.1哲W背景

哲学家们经常说,“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都离不开哲学”所以,中医养生理论的发展也肯定离不开哲学。不管科学家们采取何种方式和态度,最后还是需要哲学的支配。在构建中医养生体系的过程当中,深受中国古代哲学的影响。

3.1.1道家

早期的道家老庄养生法,存在着消极的思想。这与中医养生理论中积极适应自然是不相符的。道家养生思想中的清静无为,以柔为贵,道法自然以及精气学说,对后期中医养生原理的确定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思想指导。

3.1.2儒家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深刻影响着我们的意识形态领域、儒家思想以孔子为代表,其养生理论是在自己的实践经验中和前人的经验总结上建立起来的,在具有更高的实践性的同时,具有更高的理论价值,后来也被纳入到我们的中医养生理论体系当中去,其中的“天人合一”和“中和思想”也成为我国现在中医体系中重要参考理论[1]。

3.2社会背景

生活在原始时代的人类,在劳动中发现了石头的重要性,一直用石头的棱角击打同一个部位,会使那个部位消失不见,在这种现象重复发生了很多次以后,人们开始用石头来缓解自己身体上不适症状,以达到健身的目的。但因为处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原始社会,加上人们的思想意识尚浅,一直没有形成相对系统完善的思想理论体系。

以秦始皇为代表的帝王们,依然在苦苦追求着所谓的长生不老,士大夫阶层甚至是最底层的劳动人也参与其中,使得养生学不可或缺的同时也模糊的存在着。对于长生不老的美好向往和对神仙的盲目崇拜是人们在养生途中的弯路所在。今天,我们可以客观的对这种现象做出评价,但是不可以忽视它的存在。虽然并没有十分显著的作用和成效,但对后世的养生学依然具有启蒙作用的。

3.3医学背景

在夏商西周时期,医学和巫关系密切,虽然两者并不相同,但是依然在同一时期艰难的并存着,此后,才逐渐开始出现分流,并最终在战国时期,医摆脱巫而单独存在着。随着时间的积累,哲学开始慢慢向医学领域渗透,具有代表性的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元气学说等等。战国时期的医疗经验已经累计到相当的程度,医药使用率在增多,医学知识也在不断丰富,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中医养生学经过了漫长岁月的积累和沉淀后才逐渐开始形成。

《内经》这一部医学典籍的强力问世,升华,总结了以前的零散而丰富的养生实践理论经验,也吸取了诸子百家对待生命的认知态度,将原有的不系统的养生文化完整的纳入到养生理论中,使得中医养生学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快速蓬勃的发展。也初步建构中医养生体系的基础,在经过后世的医学家不断完善和补充,才形成了今天的独具特色的中医养生理论体系[2]。

4构建中医养生理论的重要性

4.1人类对生命的追求

人们常说,人类是大自然之子,也是地球发展到一定的时间段的产物,从原始社会到世世代代的转变,人们的身体性能及外貌特征,智慧水平和思想观念,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一切都在变化,但是不变的是对生命本身的追求,观与这一不变规律,现代社会也一样适应,因此,构建养生体系,追求养生,是人们自身生命追求的体现。

4.2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浅谈中医养生篇4

【关键词】中医院校;非医学;学生干部

在中医院校学生组织中,我们将学生干部按照其所学专业大致可以划分出两部分学生干部。一部分是医学学生干部,另一部分是非医学生干部。在非医学学生干部的培养上,我们既要追寻常规学生干部的培养模式,又要在中医院校的大环境中为非医学学生干部搭建自己的平台,寻找新的基点进行培养。

一、非医学学生干部的特点

在中医院校中,非医学生存在着自身的特点。非医学学生干部包含于非医学生中,所以非医学学生干部也有着与非医学生同样的特点。

(一)非医学学生干部存在自卑心理

非医学生在进入大学时大都存在着这样几种现象。高考分数较低,相比医学生的入学分数大概相差了一个或两个分数段。可见,在入学后的医学生和非医学生在成绩上就存在一定差距。这样的差距,给非医学生以无形的压力。多数医学生由于成绩的差距会影响其今后在大学的生活,产生自卑心理。在报考中医院校时,大多数学生都会选择医、药专业,他们认为医、药专业今后的就业前景较好。但是由于入学成绩的问题,部分学生被调剂到与医、药专业之外的专业中。所以在大部分非医学生中,部分学生不是自愿学习本专业,对自己学习非医、药专业会对今后的就业带来许多不利。同样,这些非医学生专业思想的稳定情绪相比医学生就会较差。在专业学习上更能看出非医学生的学习动力明显不足。这样也就会出现一种“学习无用”恶性循环。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和景观建设上,大都会以中医药文化为主题,在重点学科建设上也会大力扶持医、药学科,在校内举行大型活动上也会偏重于医、药专业学生为主开展第二课堂培养。

总体看来,非医学生在中医院校中成长中存在着许多问题,种种现象会对学生的成长带来许多不必要的影响。在非医学生中选的部分学生干部必然会产生自卑心理。

(二)非医学学生干部是校园中的活跃分子

非医学生所学的专业大都是管理类和语言类专业。课堂上,教师的授课方式与医学教师授课方式存在许多不同之处。非医学教师在授课时更多的是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运用启发式教育引出所要讲述的知识点,或是讲授其他国家的文化背景。而从事医学教育教师的授课内容较为固定,授课方式较为统一。在课堂上,培养出来非医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医学生则较为传统。所以在日常的生活中,非医学也就表现出活跃的一面了。在日常的校园文化活动中,非医学生也是活跃分子。但是,非医学生受到专业教育的影响,非医学生一般不会按部就班做事情,更多的时候会以发散的思维思考问题、谋划事情,更有甚者做事情、干工作时会较为激进。所以说非医学生在中医院校中是较为活跃的群体。同样,大多数非医学学生干部在工作中也是非常活跃的分子。

二、非医学学生干部的培养

(一)加强理论培训,明确工作定位

要加强非医学学生干部在学生组织中的工作能力,就必然要加强培训工作,通过培训使学生明确工作程序,找准定位。

在非医学学生干部的培训中要实施“重基础、稳巩固、快提高”的培养模式。“重基础”就是在对初期选拔上来的非医学学生干部进行常规性的培训。在“重基础”阶段的培训中,要按照“五项要求”开展培训。要求学生干部明确学生组织的内涵;要求对学生干部角色及角色转变加以介绍;要求对学生干部的基本技能(公文写作技能、计算机操作技能等)重点培训;要求学生干部对工作程序、思路和方法进行介绍;要求对学生干部的人际交往能力、表达能力加强培训。奠定良好的技能基础是提高非医学学生干部开展实践活动的前提。

在“稳巩固”阶段的培训中,要按照“四项加强”开展培训。加强培养非医学学生干部在工作中的创新意识;加强培养非医学学生干部对突发事件应急能力;加强培养非医学学生干部理论应用能力。在这阶段的培训中,应对非医学学生干部的个人定位、基础理论、技能的应用加以实践。使得非医学学生干部的基础理论和技能得以巩固。在稳步中前进,在巩固中提高。

在“快提高”阶段的培训中,要按照“三项提高”开展培训。提高非医学学生干部的总结能力。即分类别总结校园文化活动,建立活动档案,编写校园文化活动案例分析集,总结以往校园文化活动的经验教训;提高非医学学生干部心理应对能力。即树立自信,树立大局观念;提高非医学学生干部青年领袖气质。即在非医学生学生干部培养中将修学储能作为基本前提,培养训练作为有效手段,实践磨砺作为必由之路,自我修养作为重要保障,社会责任作为动力源泉。

(二)加强调查研究,建立信息平台

非医学学生干部应及时总结过去几年来举办的校园文化活动、科技活动对学生及学生干部成长成才的影响。特别要注重研究中医院校在发展中非医学生的新情况,研究非医学学生干部的新特点。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广大非医学学生干部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状况,摸清非医学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状况,了解非医学学生干部的所思所想、所需所求,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进一步增强非医学学生干部培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建立老师与非医学学生干部、非医学学生干部之间的信息交流平台。信息交流平台可以利用网络、例会等形式搭建。在搭建信息交流平台时,要注意沟通的顺畅性、准确性、敏感性等。在搭建信息平台时,要确定好平台的名称和管理制度,使平台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能及时将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通过信息平台做好交流。使非医学学生干部能在平台中交流感情,促进友谊,沟通思想。

(三)加强社会辅导,增强实践能力

社会辅导是社会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和专业方法,它是辅导者针对辅导对象存在的思想、心理等方面的问题和障碍,运用专业方法对其进行辅导和服务。

非医学学生干部在成长中的过程中由于其自身特点,在思想和心理上或多或少都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所以在培养上加强社会辅导,以便增强非医学学生干部的实践能力。

针对非医学学生干部的社会辅导中要建立个案辅导和团体辅导机制。在个案辅导中,要以灵活性、针对性,多样化、艺术化,系统性、综合性的辅导方式为主。结合个案的差异有的放矢的开展辅导,帮助其解决思想和心理上的问题。在辅导中可以从个案的学习、交友、恋爱等方面进行辅导。这样可以拉近辅导者与被辅导者之间的距离。做到无话不说,无所不谈,最大程度地帮助学生干部解决思想和心理上的问题。在帮助学生干部解决思想和心理包袱后,学生干部才可能信心十足地开展实践活动。

在团体辅导中,要实现团体辅导的高效性、资源共享性、场景真实模拟的特点。在团体辅导中,最为首要的是将中医院校大环境中非医学学生干部应具备怎样的心理素质进行辅导。在辅导中要从正面的角度进行辅导,在辅导中应强调“这样做是正确的;这样做才完美;这样才是对的”。避免从反面进行辅导非医学学生干部,容易使学生干部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主动性以负面影响,产生刻板印象。在辅导中,要运用联系的观点将中医的理论、精髓与其所学的专业进行联系,并运用中医的理论、精髓指导学生干部学习,更好的促进非医学学生干部开展实践活动。

三、非医学学生干部培养的实用性

(一)非医学学生干部在学习中的实用性

非医学学生干部在培养中与学生干部的培养有着同样性。就是要培养出在学生群体中学习的标兵、榜样。在学生的群体中找寻榜样时,大家自然而然就会寻找学生群体中较为活跃的分子,那就是学生干部。同样,非医学学生干部的也必将冲当这样的角色。非医学学生干部要以学习榜样的身份出现带动群体进步,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同学解决学习上的问题。

(二)非医学学生干部在生活中的实用性

在活动中,非医学学生干部经过培养教育能帮助老师了解学生的思想、心理等方面的动态,决力所能及帮助同学解决生活生上的问题。在生活上,同样以榜样的身份出现,团结同学、帮助同学、服务同学。并且这些非医学学生干部还能将学生干部养成教育的成果传达到学生群体中去,影响和改变其他学生不良的生活状态。时时关注其他同学生活状态,用实际行动感化他们。

(三)非医学学生干部在工作中的实用性

非医学学生干部在工作中能将培养后的成果实践到自己的工作中去。并将自身所学专业的思维与中医的理论相互联系,应用到实践中去。非医学学生干部还能运用所学专业的思维去思考中医,形成多学科交融。使得其他学科的发展方法在中医上得以实施,能更好地宣传中医、发展中医。非医学学生干部能在工作中不断成熟、完善技能、提高能力,能以青年领袖的姿态出现,从正面带动其他学生投身于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将非医学学生干部的工作程序传达给其他同学,使其他学生能了解工作程序,为今后的就业、择业奠定基础。

非医学学生干部培养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在非医学学生干部的培养中,要注意夯实理论知识、锻炼实践技能、创新工作思维、活跃工作思路、塑造领袖形象,为中医院校非医、药专业的发展做出贡献,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壮大贡献力量。

作者简介:

高鹏,研究生,长春中医药大学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浅谈中医养生篇5

>> 地方性医学院校就业指导工作改革探析 高等医学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新时期医学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创新策略探析 关于加强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考 试论医学院校辅导员在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作用发挥 浅探地方医学院校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的构建 医学院校英语教师工作满意度及职业规划调查 浅探医学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机制 独立学院职业指导工作的几点思考 独立学院学生职业指导工作浅析 独立学院职业指导工作之我见 做好医学院校宣传思想工作 试论技工院校的职业指导工作 浅谈改革技工院校职业指导工作 对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的思考 浅谈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 试论高职院校的职业指导工作 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几点思考 试论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 浅析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方向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参考文献:

[1]赵兰芳,何崇军.试论医学毕业生出路指导[J].药学教育,2011(3):11-16.

[2]陈晨,朱俊勇,许斌.浅析新形势下医学生就业问题及对策[J].西北医学教育,2010(2):130.

[3]常艳芬.高校职业指导师素质及其技能要求[J].科学大众,2011(10):156.

[4]刘志红.试论医学院校职业指导人员的职业素养[J].卫生职业教育,2013(1):26-27.

浅谈中医养生篇6

>> 药学专业本科生培养方式的探讨 加强药学专业本科生的临床知识学习 药学专业本科生科研技能训练的培养 浅谈中药学专业本科生科研素质的培养 加强物流专业本科生的建模能力培养 三峡大学新办药学专业本科生“导师制”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培养目标探索 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探讨 材料专业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培养 会计专业本科生的能力培养 浅谈食品专业本科生实践能力培养 如何培养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 药学专业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探索与思考 加强计算机专业本科生专业素质与职业道德培养的思考 关于如何加强金融学专业本科生统计学思维训练的思考 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专业素质培养研究综述 综合医院麻醉专业本科生临床实习教学特点与对策 运用循证医学理念指导麻醉专业本科生的临床实习 麻醉学专业本科生临床实习的带教体会 岩土工程专业本科生培养模式探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 冯春雷.从临床角度看临床药师的培养问题[EB/OL]..

[3] 《医院药师规范化培训大纲》(试行)[EB/OL]..

[4] 何标.国内临床药学的现状及发展PPT [EB/OL]..

[5] 《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EB/OL]./

[6] 医院管理评价指南(2008版)[EB/OL]..

[7] 江华东.浅谈临床药师在临床中存在的必要性与问题[EB/OL]..

[8] 秦树理.强化爱心培育,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精神[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44-46.

[9] 韩玺.2015年学校图书馆接收近6000册捐赠图书[EB/OL]..

[10] 张楠.医生的助手患者的朋友――从事临床药学工作的几点体会[EB/OL]..

[12] Wiklund-H■rnqvist C,Jonsson B,Nyberg L.Strengthening concept learning by repeated testing[J].Scand J Psychol,2014,55(1):10-16.

[13] Roediger HL,Agarwal PK,McDaniel MA,et al.Test-enhanced learning in the classroom:long-term improvements from quizzing[J].J Exp Psychol Appl,2011,17(4):382-395.

[14] Bai CH,Bridger EK,Zimmer HD,et al.The beneficial effect of testing:an event-related potential study[J].Front Behav Neurosci,2015,9:248-258.

[15] Brame CJ,Biel R.Test-enhanced learning:the potential for testing to promote greater learning in undergraduate science courses[J].CBE Life Sci Educ,2015,14(2):es4.

浅谈中医养生篇7

以学分制为主线,努力推进教育教学的改革

以评估为契机,推进教学建设与改革

创新思维求真务实——建立科学的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体系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进我院师德师风建设

党的先进性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

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与措施

浅析网络防火墙技术

浅谈黔东南州的旅游人力资源开发

认真学习新《规定》着力推进学生管理制度建设

柑桔产业化的调查与分析——贵州省从江县柑桔产业化调查

式与开放式饮水对种鸡生产效果比较试验

清热祛湿健脾法治疗小儿秋季腹泻65例

多媒体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

医学高职药理实验教学改革初探

医学实验室管理探讨

搞好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美育

学生“森林调查”技能培养探讨

浅谈护生心理差异与因材施教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科学发展初探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浅析高校就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统一

高职大学生焦虑量表的编制

普通高等医学院校后进生问题研究

“三功一心”——高校辅导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高职院校保卫工作的现状与对策

苗药榜梗边提取物的抑菌作用及毒性试验观察

试述桑蚕产业发展前景与高效种桑养蚕技术

民族地区旅游业开发与文化建设的关系探微

孔子的生命美学思想浅探

谈美育在职业素质教育中的促进作用

我院开展少数民族技术文化普查活动

回归学校是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主阵地——浅谈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

盘轴滚边绣工艺初探

传统文化对中国伊斯兰教的影响及其原因浅析

《论语》中的“和谐”思想之析

新时期社会历史批评转型概说

云南省红河州借胡村居住民俗调查报告

浅谈果树繁殖材料的采集和保存

论统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对策

公共关系教学策略探析

附加疑问句用法的几个问题

高职英语教学现状及改革对策

例谈平面动点的轨迹方程的求法

基于工作过程的《临床诊断知识与技术》精品课程建设

诊断学基础体格检查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我校162名学生刷牙知识调查报告

兔手术实验教学的几点体会

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科学技术工程系简介

油菜硼肥肥效研究

杂交玉米育苗方法试验初报

浅谈水稻稻瘟病的防治

米非司酮药物流产的临床应用

针刺加穴位注射治疗顽固性头疼88例病症的体会

手术治疗早期视网膜坏死

浅谈中医养生篇8

>> 新医学模式下医学生物化学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医学留学生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探索 医学生物化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反思 浅谈医学生物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与探索 浅谈医学生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医学生物化学病案式教学的创新与实践 医学本科留学生的生物化学实验教学 医学院校留学生生物化学教学的现状与改革发展 民办高校精品课程医学生物化学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改革的探索 生物化学PBL教学中医学生能力培养的探索 在医学生物化学综合实验中的教学实践 以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为导向的医学生物化学教学改革与探索 医学生物化学讨论式教学 医学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多媒体结合PBL教学模式在医学生物化学教学中的探索 浅谈留学生生物化学实验教学的体会 讨论式教学在《医学生物化学》教学改革中的实践 浅谈生物化学教学中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探索 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教学探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 周玮,熊正爱,周虹,等.医学留学生教学中的几点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2005,4(5):331-332.

[3] Swain M.Discovering successful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strategies and practices:from program evaluation to classroom experimentation[J].J Multiling Multicult Dev,1996, 17(2):89-104.

[4] 黄庆炎.医学生物化学教学难点的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1):69-70.

[5] 黄正.提高来华留学生医学教育质量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2):22-24.

[6] 查锡良.生物化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7] Nelson DL.Lehninger principles of biochemistry[M].5th ed.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8] (美国)T・M・德夫林,著.王红阳,译.生物化学――基础理论与临床(原书6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9] Murray RK.哈珀图解生物化学(导读版)[M].27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10] 李明松,龚伟,姜泊.外国留学生临床医学教育的挑战和机遇[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4):21-22.

[11] 李晖,吴红艳,谭春喜.以学生为中心、多种教学方法应用的医学教育模式改革[J].西北医学教育,2007,15(1):8-9.

[12] 王明华.留学生生物化学教学中PBL与多媒体结合的应用[J].基础医学教育,2012,14(11):890-891.

[13] 孔璐,丁磊.针对留学生特点,探索医学生物化学教学模式[J].继续医学教育,2012,7(26):61-62.

[14] 于晓光,林平.生物化学留学生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0,12(4):431-432.

[15] 于晓虹,翁登坡,赵鲁杭.医学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6):47.

[16] 唐珍,汤建才,王含彦,等.医学生化教改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中旬刊),2014,(14):238-239.

[17] 王含彦,易芳,宋永燕,等.双语教学在生物化学实验课中的应用[J].基础医学教育,2012,14(12):1005-1006.

[18] 唐珍,易芳,王含彦,等.网络资源在医学生化双语教学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3,(50):75-76.

[19] 周静华.对南亚留学生生物化学全英语实验教学的探索[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0,12(10):1022-1023.

上一篇:道路绿化的作用范文 下一篇:生活垃圾处理的建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