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的变化范文

时间:2023-12-15 17:22:47

网络环境的变化

网络环境的变化篇1

(湖南城市学院图书馆,湖南 益阳 413000)

这是个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各项事业都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而发生了转变。图书馆是人们获取新知识、新方法的知识宝库,同样,随着信息时代已经到来,充分利用图书馆的资源已成为这个时代的迫切需求。在这种转变下,图书馆的服务工作,也发生了质的变化。传统的工作模式已经不再使用,纸质版载体为主已经转变了以数字化为载体,以分享合作为模式的现代化图书馆工作模式。那么具体的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服务工作发生了哪些变化,如何才能更好的做好图书馆的服务工作?这是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工作人员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对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服务工作试做概述。

1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工作转变

1.1 读者的需求发生了改变

以往传统的图书馆,读者的需求主要是纸质版的读物。而网络的发展,为读者提供了更便利的阅读模式。一部分读者,更倾向于选择电子材料阅读。人们的阅读习惯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这就要求图书馆工作人员根据读者的需求,转变工作模式,构建信息资源服务系统,提供更多的信息资源。

1.2 图书馆资源发生了变化

传统的图书馆服务,主要是纸质版信息。而如今网络化时代,数字资源的增长与日俱增。虚拟图书馆是向电子资源转变的主导模式。2014年,全球首个美国已经出现了无数图书馆在美国BiblioTech图书馆成立,其为全球首个单存提供电子书借阅的图书馆。其里面一本书都没有,但是跟其他图书馆一样,BiblioTech提供上网和儿童讲故事服务。由于不需要藏书,BiblioTech比普通图书馆占地少得多,使用較少的地方,減少了使用暖氣和燈光,減少污染。图书馆资源的变化,要求我们图书馆工作人员,技能的学习和更新,以及工作态度上更多的要加强馆间的分享、合作。

1.3 图书馆的管理系统发生了转变

传统的信息管理系统能满足读者的基本需求,但是已经不能满足网络下的图书馆的正常运行了。提高图书馆信息管理力度,需要优化信息管理技术,加强对信息的整理工作,提高信息系统的性能,提高管理效率。信息管理系统一般要求:数据存储安全,可靠;信息分类清晰,准确;强大的查询功能,保证数据查询的灵活性;操作简单易用,界面清晰大方。

开发技术先进,扩展性强;占用资源少,对硬件要求低等。

2 网络环境下对图书馆服务工作的新要求

2.1 图书馆员服务态度方面

传统的服务主要是读者借阅服务。而数字化图书馆更多的是提供电子资源给读者。这就要求图书馆员要从单存的为读者服务,转变为合作、协调、共享的服务理念。另外,图书馆馆员应具备亲和力与较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工作态度上更多的要加强馆间的分享、合作。

2.2 图书馆员素质技能要求

随着馆藏图书馆的网络化,新的技术、新的服务方式和新的服务手段,要求图书馆馆员的素质更高、知识更全面、学习能力更强。图书馆员要引导读者如何检索文献资料、如何

选择文献等方法,促使读者能更好地利用图书馆资源。另外,图书馆员的工作还涉及技术层面的内容,例如数据挖掘技术、分布式处理技术、并行处理技术、云计算技术、数据存储备份技术等。大数据的应用技术难度较高,这要求图书馆馆员不仅具有数据收集、分析能力,还应具有将数据转化为信息和知识,传达给用户的能力。

2.3 加强图书馆硬件设施

图书馆的硬件建设,包括信息资源建设、网络硬件建设以及环境建设等。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包括印刷型、和、数字型。图书馆应在保证藏书数量的同时,优化馆藏结构,引进各种网络数据库,以满足读者信新的需要。网络硬件建设应能保证图书馆员合理有效地工作,。在环境建设方面,图书馆的环境建设应能读者提供一个优质的学习环境。

2.4 图书馆服务的创新

由于图书馆本身的功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就要求图书馆的服务应当推陈出新。除了保障传统的阅读、咨询等功能外,在服务上,图书馆应该具有创新意识,不能墨守成规。特色的服务往往会令图书馆在竞争中占优势。例如广东省科技图书管的原文传递服务,注册的用户每日都可领取不同数额的红包奖励积分,使用这些积分,可以下载一定的文献。另外,广东省科技图书馆也定期开展了一些读者服务,例如周末影院、岭南大讲堂、南都书屋等,吸引了大批的读者的兴趣,值得我们借鉴。

3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服务工作尚存在的问题

3.1 图书馆建设方面

目前图书馆中很大一部分馆员网络技术不高,虽然图书馆配备信息管理系统,但是受传统的管理模式的约束,不能有效的进行信息共享,阻碍了图书馆各个系统资源的整合,另外,由于传播力度不强,导致图书馆资源的过剩。信息服务方式有待健全,目前信息管理系统的运用中用户的针对性不强,为了以最快的方式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应提高用户的针对性。

3.2 图书馆费用方面

图书馆的各项建设都需要资金,政府应该是最大的投资者。然而,图书馆的社会投资热情并不高,得不到充足的经费支持。要想保证图书馆顺利运行,图书馆还要鼓励企业增加投入。另一方面,图书馆的公共性决定了任何人为地限制(如一般性服务收费)都不利于资源利用。况且,对哪些服务收费,计费标准如何等问题,尚没有定论。总的来说,图书馆的更好更快的发展,离不开有力的资金的运作。

4 小结

在网络化、信息化的今天,图书馆作为人们学习进步的源泉,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图书馆员应以全新的服务理念投入到服务中去,不断推出新的服务内容满足这个时代的需求,服务工作应不断深化,要懂得运用现代技术和科学方法,有机地将电子资源与实体馆藏相结合,实现藏、借、阅、咨询一体化的服务模式,不断扩展服务领域,更好地为读者提供服务。

参考文献

[1]国华.图书馆信息管理系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电子制作,2013-20-26:106.

[2]彭文梅.大数据时代高校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探析[J].肇庆学院学报,2014,35(1):86-90.

[3]于良芝.未完成的现代性:谈信息时代的图书馆职业精神[J].图书馆杂志,2005(4).

[4]论朱文璇.图书馆资源整合与数字化的应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8(26):13-15.

网络环境的变化篇2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是一个由多侧面、多层次规律构成的规律体系,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水平,必须深刻认识和把握各规律的内在规定性和客观必然性。“规律就是关系……本质的关系或本质之间的关系”[1],规律深刻反映着事物的本质联系、发展方向和必然趋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端于育人环境的深刻变化。“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2],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是环境的改变与人的改变的共同基础。马克思关于环境、教育与人的发展相互关系的论述启迪我们,准确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重中之重就是要辩证地看待网络环境、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人的发展的本质联系及其矛盾运动的必然趋势,深刻认识和把握网络环境发展的规律、网络环境下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规律。

二 深刻认识和把握网络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

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文化环境不仅是一种技术的存在,更是一种植根于网络社会的以人为主体的文化存在。恰如曼纽尔·卡斯特所说:“由于历史演变和技术变迁的汇聚,我们已经进入社会互动和社会组织的纯文化模式中。这便是为何信息是我们社会组织的主要成分,以及为何网络之间的信息是我们社会组织的主要成分,以及为何网络之间的信息和意义构成我们社会结构的基本线索……这是一个新存在的开端,事实上也是新时代的开端,即信息时代,其独特之处乃是文化相对于我们生存的物质基础获得了自主性。”[3]网络文化作为一种全新文化形态的出现,决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形成发展的基本规律表现为如下三个方面。

(一)文化与科技相融。技术是网络文化产生的物质基础,网络文化具有鲜明的技术性特征;文化是网络文化发展的精神内核,网络文化以文化人的特征十分鲜明;技术与文化的相互依存、相互交融不断推动着网络文化发展。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推动网络文化发挥滋润心灵、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作用,网络技术架构已经深深嵌入到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之中,并成为人的精神文化活动的基础要素。与搜索引擎技术、实时传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音视频播放技术等相伴而生的博客文化、微博客文化、播客文化所具有的传统文化不具备的易检索性、交互性、虚拟性等特征,有力提升了文化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也更受人们的青睐。

(二)现实与虚拟共生。“网络世界的主体既有虚拟性也有现实性,网络世界的客体既有虚拟性也有现实性,作为技术世界、社会世界和文化世界的网络世界也都既有虚拟性也有现实性。”[4]现实是网络文化的内容之源,社会问题网络化是网络环境下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虚拟是网络文化的表现形式,文化的数字化、网络化是网络环境下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现实与虚拟的相互联动、相互演变不断丰富着网络文化的内容与形态。从实践性生成的角度看,“现实社会文化所蕴含的价值观和文化积淀作为在线实践的具体背景,会对网络文化的生成具有重要的影响;反过来,新生成的网络文化范式也将对现实文化产生作用。”[5]

(三)人与网络互动。人是网络文化的创造主体,人的文化需求是网络文化发展的动力,网络文化是人决定文化与文化决定人的高度统一,人既是网络文化的创造者,又是网络文化的改造对象,人对网络文化的创造是积极的、主动的、有目的的,但人在实践的时候又往往会受到网络文化环境的影响和制约;网络是网络文化的技术载体,网络的发展是网络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互联网业已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平台、促进人们精神生活健康发展的广阔空间;人与网络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不断推动着网络文化的演进与发展。网络文化就是在人与网络的良性互动过程中实现着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和谐统一。

三 深刻认识和把握网络环境下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基本规律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2]为此,我们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当高度重视各种环境因素特别是网络环境对人的发展,尤其是对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影响。总体而言,“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的产物,是主体内在思想矛盾运动转化的结果。主体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是主体内在的知、情、意、信、行诸要素由不一致到一致、不平衡到平衡的矛盾运动的结果,是主体对一定社会要求的反映同原有的思想品德状态之间的矛盾运动。”[6]从知、情、意、信、行矛盾转化的角度来看,网络环境下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规律,突出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认知的“选择性扩张”。网络环境下的思想品德认知具有无序、多向、难控等特点。互联网在促进社会文化创新发展的同时,也加剧了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传统思想观念与现代思想观念相互交融,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碰撞,正确思想与错误思想相互交锋,健康文化与腐朽文化相互较量,社会思想意识呈现出多元多样多变的特点。互联网是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文化差异的倍增器、道德认知的放大器,“在网络社会环境中,网络正是通过为人们提供大量的知识性认识和价值性认识来影响和制约人们实践的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形成。”[4]思想文化越是纷繁复杂、真假难辨,越容易对人们已有的认同造成瓦解并引发思想认识和价值取向的多重困惑。现代人婚姻观从媒妁之言、父母之命、从一而终、自由恋爱到闪婚、网恋、网婚、试婚、的转变,就是认知的“选择性扩张”的重要体现。

(二)情感的“蝴蝶效应”。网络环境下的思想品德情感具有微聚合、核裂变、互联互动等特点。“群体在智力上总是低于孤立的个人,但是从感情及其激起的行动这个角度看,群体可以比个人表现得更好或更差,这全看环境如何。”[7]互联网凭其开放程度高、传播速度快、社会影响大的优势,更容易促成情感诉求的跨时空和跨地域传递,进而实现“微情感的动员、微力量的聚合”。网络群体表现出来的情感不论是好是坏,其明显的特点就是极为简单而又超乎寻常。一项微公益活动就能微出亿万网民的社会责任感、担当精神,一组网络艳照就能照出集体窥视隐私的“窃喜”与娱乐至死的“狂欢”,一位贾君鹏这样的虚拟人物就能引爆互不相识的群体的嬉笑戏谑,一张“笑脸+名表”的图片就能激起最广大网民的怒骂与反腐情结。

(三)意志的“从众流瀑”。网络环境下的思想品德意志具有非理性、传染、趋同等特点。组成群体的个体的“无意识”心理是道德意志中“从众流瀑”形成的心理基础。个体易于接受暗示的表现,造成相互传染的结果,使得意见向群体的某一端倾斜,“有意识人格的消失,无意识人格的得势,思想和感情因暗示和相互传染作用而转向一个共同的方向……他不再是自己,他变成了一个不再受自己支配的玩偶。”[7]网络则进一步扮演了“信息助推器”的角色,开放的联系、快捷的互动能形成“强大的弱连接”,并最终呈现出集体井喷、非理性的从众流瀑态势。这可以从声势浩大的2010年“6.9圣战”中得到有力印证,受圣战发起者宣传鼓动而盲目随从的围观者、参战者,在互联网上很好的实践了“自由表达”的众声喧哗。

(四)信念的 “涨落突变”。网络环境下的思想品德信念具有盲信、盲从、易变、短暂等特点。“只有环境的单一性,才能造成明显的性格单一性……一切精神结构都包含着各种性格的可能性,环境的突变就会使这种可能性表现出来。”[7]当前,世界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处于调结构转方式的战略机遇期,教育环境在系统各要素的相互激荡、相互作用下,也势必变得更加复杂,更加多样,更加善变,网络环境的这种特质表现得尤为明显,其对人的道德信念的影响也更为剧烈。借助网络“提供给他们的各种意见、想法和信念,他们或者全盘接受,或者一概拒绝,将其视为绝对真理或绝对谬论。”[7]这可以从2011年日本核危机引发的“全民抢盐风波”中得到生动反映。在疯狂传谣中的无盐以对与专家辟谣后退盐族的无言结局之间,科学信仰的迅速迷失与回归表现得尤为明显。

(五)行为的“群体极化”。网络环境下的思想品德行为具有行为主体的群体性、极化反应的快捷性、极化过程的隐匿性、极化结果的破坏性等特点。我们业已进入的以社交网络为核心的网络时代,千真万确是一个群体的时代。社会化软件的隐匿性、互动性、共享式、多中心、超时空等特性能使原本互不相干的人们以更加隐蔽、机动、高效的方式组建群体、共同行动。恰如克莱·舍基所言:“由于分享和协调的成本已经瓦解,这些原本互不协调的弱势群体开始以更快的速度和更有效的方式共同工作,对抗强势对手。现在实时的协调也将越多地取代事先的安排,群体行为的组织过程可以是隐形的,而结果立即可见。”[8]这可以从2010年底以来的中东北非革命中得到有力确证。从突尼斯、埃及等国的剧变过程看,社交网络无不发挥了传播政治信息、塑造社会舆论、推动网络政治参与的作用。

四 深刻认识和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规律

加强和改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既要辩证地看到网络文化环境与人的关系,又要辩证地看待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人的发展的关系。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要遵循原有的规律,而且要遵循以下一些新的规律。

(一)坚持网上与网下相结合。网上思想政治教育与网下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大跨度的时空连通性、性质交融性与功能互补性,具有复杂的连续性特征。从时空上看,网络极大地消除了这里和那里、这时和那时的区别与界限,使教育处于“空间无缝隙”、“资讯无屏障”状态。从性质上看,互联网已经成为一种高度社会化的媒介,社会问题网络化、网络问题社会化已经逐步成为社会发展的一个显着特征。从功能上看,网络环境的复杂性、多变性,客观要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多样化、立体化、网络化,同一问题的解决必须多措并举、多管齐下、相互支撑、相互衔接,只有这样才能收到理想的功效。为此,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秉持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的思维,竭力避免陷入“非此即彼”的误区,机械地、片面地从网上教育和网下教育中做出选择。

(二)坚持网络传播与网民接受相结合。从教育传播学的角度来看,“通过观念形态的信息进行作用,作用点是对象的心理系统及其所依存的精神生活环境。”[9]这就要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在网络传播特点与网民受传特质的交汇中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赋予创造性。要言之,一是要利用网络海量存储、传输快捷、超链接的传播特性,呼应网民求新求异求快的受传心理。努力构建覆盖广泛、多元链接、富有效率的信息服务体系;二是要利用网络平等、交互、多媒体的传播特性,呼应网民掌握话语权、追求艺术性与观赏性的受传心理,努力形成共建共享、怡情益智的网上精神家园;三是利用网络移动化、碎片化、便捷的传播特性,呼应网民自由点播、简洁实用的受传心理,努力打造具体化、通俗化、个性化的网络文化产品。

(三)坚持主体性与主导性相结合。网络环境下教育者的角色、任务和目标并没有根本改变,但却不再享有教育信息“先导权”和“支配权”的优势,从而也难以通过“信息过滤”方式施加“纯粹思想”的教育。相反,教育对象凭借其接受新事物快的优势,而成为教育信息的生产者、加工者、传播者,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之间更多体现为平等、合作、发展、共赢的新型主体间性关系。与此同时,网络空间中一些消极、负面的内容也日益凸显,西方意识形态强势渗透,网络谣言兴风作浪,网络色情屡禁不止,网络暴力崭露头角。这就要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要充分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又要“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推进网络规范有序运行”[10],充分发挥网络正能量,更好地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五 结语

网络文化、人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天然的关联性。网络文化的“化人”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是同一过程。人是网络文化发展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同时,人的生存与发展尤其是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又要接受网络文化的“化”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育”,只有“人化”和“化人”过程的高度统一,才有网络文化、人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真正意义上的同步发展。

大学生作为网络的重要使用者,作为接受新事物快、创新意识强、思维活跃的群体,其价值观、思维方式、交流方式、聚集方式和成长道路更是受到了网络前所未有的影响,其思想行为呈现出多元、多变、多样、可塑的特征,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也更为显着。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也是最重要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象。[11]高等学校是信息网络技术运用的前沿领域,也是最重要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领域。在崭新的网络环境下高校如何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一项重大的实践课题。

网络环境的变化篇3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网络文化环境;挑战;对策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以互联网、移动通讯网络等为代表的新媒体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尤其在当代大学生和校园文化环境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校园网络文化环境也越来越成为影响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载体。充分认识和把握新媒体给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环境建设带来的影响、挑战和机遇,进一步理清思路、把握规律,有效推进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环境建设,成为当前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提升育人功能的重大r代命题。

一、新媒体时代、校园网络文化环境的概念

1、新媒体时代

新媒体这一概念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技术研究所所长戈尔德马克在1967年提出的。既然是新媒体,就是相对于传统的旧媒体而言的,是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严格来说,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媒体。清华大学的熊澄宇教授认为:“新媒体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在今天网络基础上又有延伸,无线移动的问题,还有出现其他新的媒体形态,跟计算机相关的。这都可以说是新媒体。”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以个人为中心的新媒体已经从边缘走向主流。其中以微信、微博最为典型,新媒体时代已经到来。

2.校园网络文化环境

从技术层面来讲,“网络环境是指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相结合的基础上构建起来的宽带、高速、综合、广域型数字式电信网络,这种网络通过网中设网、网际互联,可以覆盖一国、数国乃至全世界”。换句话来说,校园网络文化环境就是一种由电子元件支撑的虚拟文化世界,虽说是虚拟的文化世界,但确是真实存在的,就如同我们周围生活的社会环境、工作环境、学习环境一样。笔者认为,校园网络文化环境就是指在高校这个特定的空间内,以大学师生为主体,依据学校客观条件,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基础,以高校校园文化为依托,通过网络技术等数字化平台,承载校内沟通交流或开展文化活动的行为方式及其道德规范,以及在这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承担以上所有内容所必需的制度保障的环境总合。

有学者将高校校园文化环境归纳为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物质环境即影响高校师生员工学习、生活、工作的一切物质条件的总和,是一种包括基地建设、建筑物辅助设施、自然文化环境等在内的高校显性文化环境的各“文化载体”的集合。而笔者认为,校园网络文化环境则属于精神环境,也可以称其为软环境,它对师生员工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专业学习、生活方式等方面产生着直接的或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形或无形地起着育人的作用,使青年大学生受到哲理的启迪、心灵的感悟、情操的熏陶,进而提高他们辨别真伪、善恶、美丑的能力。

高校网络文化环境是高校育人的重要承担部分,具有一般校园环境的共性,又和一般的环境相区别。其主要特征有以下几点:一是主体参与的虚拟性,网络环境是虚拟的,虚拟环境下,主体参与活动也就具有一定的虚拟性,教师与学生、上级与下级等等的边界变得模糊,很多时间甚至不知对方是男是女,这也有利于参与者打破现实中的界限,更好的发挥主观能动性;二是平等性,由于高校网络文化环境的虚拟性,使得高校师生可以在网上自由的聊天、交友、获取资源等,更可以平等的获取资源和服务,这就营造出了网络面前人人平等的无差别对待氛围;三是信息传递的多样性和时效性,互联网开放的特性使得资源共享更加多样,不仅仅局限于校内资源,校外、省外、国外等都可以得到共享,且信息传递交流更加便捷,大学生可以在第一时间获取到最新的资讯,并进行自由选择;四是育人性,校园网络文化环境是校园文化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学生是其建设的主要承担者和成果享受者,如果高校网络文化环境健康和谐,呈现的内容具有积极的引人向上的特征,那其育人特性也将十分明显。

二、高校网络文化环境对高校育人活动的影响

马克思曾说,“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他指出了环境对人的实践活动有着深刻的影响。可见,环境对人思想的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而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发展,校园网络环境也越来越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和重要承担环节,搞好网络文化环境建设已经成为高校文化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校园网络环境对高校的育人活动和功能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改变了育人活动的场景

网络的出现颠覆了高校传统的育人场景。传统的育人活动场景具有真实性,教育的主体与客体的身份都比较明朗,教学活动中双方可以及时交流问题、探讨问题,人与人之间具有可视性和可听性。与此同时,教师和学生都有自己准确的定位,彼此交流的话语会受到角色的限定,这样就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教师和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随着互联网的兴起,虚拟的网络文化环境给育人活动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育人活动可以由线下转为线上,不再仅仅局限于教室、课堂内,受教客体可以在任何有网络的地点,在有网络教育资源的任何一个网站获取知识,除此之外,教育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重要的个人信息也都可以隐藏起来,双方都带有很强的虚拟性,这样就会造成主客体之间角色定位不准确,使得他们之间相互交流所表达的感受、看法也带有一定的虚拟性,但这也带来了一定的好处,由于网络给教育的主体客体蒙上了神秘的色彩,使得他们之间可以更加自由的交流想法,创新意识可以得到进一步的激发。

2、扩展了育人活动的新时空

互联网的发展变革了传统与人活动的时空。传统的育人环境往往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从时间上来讲,现如今我国高校的教育时间大致分为上午、下午、晚上三个阶段,并且每个阶段内都有固定的、明确的上课时间的安排,比如从几点到几点上什么课,从空间上来说,教育活动大多被局限于高校“围墙”内,教室和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要阵地。因此,传统的育人环境通常在时间和空间上对学生有一定的束缚,学生的思维容易受到限制,学习激情也不利于激发。而校园网络文化环境则打破了相对狭小的、封闭的时空限制,甚至打破了地区和国家的界限,使得全世界的教育资源连成了一个整体。学生可以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高效且全面地获取最新最前沿的教育资源,足不出户就可以和世界上任何一位有网络的“学咖”交流互动。网络文化环境的这种特质还消除了主客体之间、国家、民族、身份等界限,使得更加丰富的教育资源得到共享,拉近了受教主体和客体之间的距离。

3、营造了育人活动的特殊氛围

网络文化环境营造了育人活动的特殊氛围,使得育人环境更加和谐和丰富多彩。在网络文化环境下,教育的主客体可以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空间共同存在。网络作为交互的介质,既可以充当教育主体的角色,又可以充当教育客体的角色。高校网络文化环境中的主客体和谐交融,使得这两种角色可以相互转换,而且还能让这样两种角色在同一教育过程中发生交互关系。人们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随时随地进行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甚至一对空的信息交流,具有极大的交互性。

三、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文化环境建设面临的冲击和挑战

新媒体的普及,深刻变革了传统的文化传播方式,丰富和改变了大学生的求知渠道和途径,拓宽了大学生的学习视野,提升了大学生获取知识和全面认识世界的能力水平,使高校师生能够获得视、听、实践等多方位的体验。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在新媒体时代,高校师生不仅可以多形式多种类的信息,并快速有效传播,创造出更纷繁多样的网络文化。新媒体时代下,网络文化的多样性势必对校园文化环境产生冲击与挑战。

1.媒介平台多样化,网络环境净化难度大

网络文化环境作为校园软环境,其健康与否事关学校教师的教学质量,事关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随着互联网以及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和普及,网络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入大学生群体之中,加之由于网络媒介的虚拟性、开放性特征,色情、社会负面信息和不和谐因素等信息也通过网络平台进入校园,更有不法分子甚至通过这些平台将犯罪渗透到校园之内,部分在现实生活中积累了心理压力的高校大学生,通过媒介平台宣泄负面情绪,缺乏理性分析的言行难免会有些放纵或偏激,这就在无形之中加大了网络文化环境管理和净化难度。

2.网络舆情复杂化,主流价值观受到挑战

网络舆情的复杂化是新媒体时代的产物,网络的出现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较为隐蔽与安全的自由言论场所,埋藏于人们内心偏颇的价值认知,由于缺乏必要的网络引导与监管很容易被激发出来。大学阶段正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中的大学生容易受到从众心理影响,面对一些事件缺乏理性分析,缺乏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在网络舆论中盲目跟风,加速了不正确价值认知的传播速度,这些不正确的价值认知通过广泛的传播,使大学生陷入价值认知的泥潭,使其在价值目标选择上产生偏离,主流价值观遭受挑战。网络舆情的复杂化给校园文化环境带来了冲击与挑战,高校只有加强舆论引领,才能更好地构建健康、和谐、有序的网络文化环境。

3.表达渠道自由化,规章秩序受到挑战

如今,大学生通过新媒体表达自身观点的门槛越来越低,越来越自由,这已经不单单是一种渠道和手段,更多的已经成为了一种影响其行为和道德规范的方式。从表面上看,新媒体时代给予学生更多的言论自由权,但是实际上,网络文化环境下,多数人的一些利益诉求会得到满足,但是还有少部分人的利益诉求被搁置,这部分人可能会在网络上“慷慨陈词”,引导出不正确的舆论导向,部分心智尚未成熟的学生很可能会在诱导下做出非理性的事情,这样就增加了校园内的一些不和谐因素。这些现象的存在不仅扰乱了校园网络文化环境秩序,加大了校园管理难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的学习风气和文化氛围。有些学生甚至在这些不良信息的诱导下,公然做出违反道德,更有甚者,做出一些触及道德底线和法律红线的事情,这些行为是扰乱了学校的管理秩序,更不利于和谐校园网络文化环境的有序构建。

四、提升新媒体时代下高校网络文化环境建设水平的新思路、新举措

新媒体时代下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是高校全方位育人的重要载体,承担着育人的重要作用,对学生有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在新媒体环境下,加强加快以网络化、数字化为主要支撑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已经成为高校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如何顺应时代潮流,正确对待大学生主体的需要,将校园网络文化环境建设纳入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范畴,充分发挥校园网络文化的育人功能,构建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必然选择。对此,笔者提出了以下建议:

1.打造平台:建立绿色优质网络互动平台

构建绿色更优质的网络环境,就要构建更高水平的校@网络互动平台,逐步建设符合时展潮流的全新的校园网络文化阵地。例如不断丰富和发展校园网络样式,进一步促进传统校园文化向现代转型,如报刊、杂志、各类教学资源、学术团体、学校社团等物质和精神文化由线下变成线上,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和“MOOC”浪潮发展在线课堂,通过网络传播新闻、文学、影视,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在网络平台真正发挥其高效共享的特性,进一步满足师生对精神食粮的需求,保证高品质的绿色网络文化环境的有效推进。

2.舆论引导:对学生舆论进行修正与引导

网络环境的变化篇4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网络环境;图书馆员;角色转变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现代信息技术首先兴起于发达国家,并对传统的图书馆工作产生了重大影响。到了九十年代,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图书馆工作和图书馆员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图书馆工作又面临着服务方式网络化和文献载体多样化的影响,迎接着新的挑战。在如今的日益发展的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员必须坚定自身的政治素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以及坚定自身守法意识。总的来说,随着网络环境的不断发展,图书馆员进行角色转换是有着其重要性和必要性的。

一、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员应具备的素质

(一)坚定的政治素养

网络环境中信息量巨大,且各方面的内容层出不穷,要求图书馆员坚定自身的政治素养,提高对事物的辨别眼光。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员坚定自身政治素质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国际形势。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余温还未完全褪去,并且一些国家和地区还出现了政权的波动,民族分裂主义、国际恐怖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等潜在的危机仍然存在。此外,国际上从未停止过对我国的攻击,尤其是对我国文化的渗透。我国与周边国家的矛盾仍然存在,如领土问题等。基于目前的国际形势,图书馆员必须坚定自身的政治立场,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道德修养;二是,国内形势。当前,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的主要矛盾。且我国处于“阵痛期”,经济增长速度从高速增长变为中高速增长,城乡发展和区域发展的差距仍然较大,还有教育、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社会治安、就业等方面的问题亟需解决。基于目前的国内形势,图书馆员更应坚定自身的政治立场,发挥自身作为信息的组织、开发、提供、教育、传播和监管者的作用,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坚持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优秀的文化鼓舞人,并且主动抵制不良信息的传播和侵蚀。

(二)扎实的专业知识

扎实的专业知识是对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员的一大基本要求。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员必须具备情报学、图书馆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才能更好地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进行筛选、加工、整理、利用和传播正确信息,为图书馆用户提供真正需要且有用的信息。以往传统的纸质文献采取一次、二次、三次整理的方法,如今网络环境下对信息的整理和开发采取对网络数据的利用,这种转变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即量变达到一定阶段便会实现质变,达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此外,图书馆员还应具备一定的数据库的开发与运用、计算机科学的使用、小型局域网的开发和维护等方面的能力,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图书馆工作扮演好自身图书馆员的角色,帮助图书馆用户进行信息的获取,进而满足社会信息建设和发展的需求。

(三)坚定的守法意识

当前我国不断推进法治建设,大力推进党的依法执政和政府的依法行政,对公民也有法律要求,要求公民提高自身法律意识,做到尊法、守法等。我国在创作方面的法律不断加强,目的在于保护创作者的创作成果,激发和提高创作者的创作热情。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以人为本在图书馆各项工作中的重要性愈来愈凸显。图书馆员在学习、欣赏和传播创作者的创作成果时,必须寻求最佳的平衡点,让受众在法律容许的范围之内获取作品的使用权。总的来说,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员对图书的获取、传播等都必须在法律的许可范围之内,不能违背法律的限制。

二、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员的角色转变

(一)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员的角色特点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员的角色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信息服务范围更加广泛。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计算机越来越普及,使得人们对信息的获取更加方便快捷。但互联网信息资源较为纷繁复杂,读者在信息查找的过程中往往存在较多疑惑,往往会面对较多无用的信息,要让信息真正能够成为信息资源,信息管理便是必要的。图书馆员对网络信息进行筛选、组织和整理,再进行加工,建立起网络信息资源系统,形成网上主题结构的虚拟图书馆,为广大读者用户提供信息的浏览和在线查询。图书馆员通过网上图书馆使得用户获取和利用信息不再受馆藏的限制,此外,还开始使用远程通信网络进行应答,大大扩大了用户的范围和领域,图书馆逐渐成为网络信息服务的管理者;第二,信息服务功能更加深化。如今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已经是传统服务职能和信息服务职能相统一的整体,其已然成为文献信息中心,是智能网络服务和多功能综合业务系统开发的结果。快速发展的网络给用户带较多益处的同时也存在一定弊端,即有的读者缺乏有效利用网络资源的技能。因此图书馆员需根据不同的读者进行不同的培训,提高读者获取网络信息资源的能力,加强了图书馆员教育者的角色。

(二)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员的角色定位

网路环境下图书馆员应明确自身的定位,即网络信息资源的建设者和信息知识的培训者。网络信息资源的建设者指图书馆员将时间和精力更多地从事于信息资源建设工作,以读者的需求为基本导向,以馆藏信息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为发展对象,进而开展新的建设信息产品的活动。信息知识的培训者指对用户进行指导培训,使其提高自身在互联网信息资源中查找、识别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三、结束语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员进行角色转变是必然的,图书馆员必须明确自身在新环境下的角色特点和角色定位。如今已是网络时代,图书馆的发展必须与社会网络化和信息化同步发展,才能真正使得图书馆在新的环境下实现长足发展。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员进行角色转变是科技事业发展的要求,是图书馆实现进一步发展的要求,更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作者单位:新疆伊犁州财贸学校)

参考文献:

[1]李秀琴.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员的角色转变和个性化服务[J].情报科学,2003,10:1040-1041.

[2]何靖.浅谈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员的角色及素质要求[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04:48-51.

[3]阮守江,冯红岩.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员的角色定位及能力需求分析[J].中国科技信息,2009,11:209-210.

网络环境的变化篇5

关键词:网络技术 财务管理模式 特点 建议

现如今,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可以说它的出现与发展已经彻底了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现阶段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财务管理也步入了计算机时代,这就要求企业财务活动要与当前网络条件相结合,要对一些不符合网络要求业务进行调整,从而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由此可见,在计算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财务管理模式的转变就变得尤为重要了。

一、财务管理模式概念与环境的变化

(一)财务管理模式概念

所谓财务管理模式是以实现生产经营目标为目的,以组织结构以及企业自身经营特点为重点内容,同时结合管理机制与方式的合理运用,可行性企业财务管理组织机构的建立与健全[1]。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已经与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融合在一起,正展现着网络新时代下企业经营管理的新面貌。因此,在网络环境下企业的财务管理也会不断地趋于网络化技术,新时代的网络技术为企业经营管理的健康运作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二)财务管理环境的改变

经济环境。现代是网络经济的时代,而全球的第一大产业就是信息产业,同时在信息产业的主导下,全球的经济也渐渐趋于知识的密集化。现代企业的筹资、分配以及投资的主要形式就是电子货币,此外,网上银行的出现与发展给网络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金融保障。网络经济时代的技术变革会引起社会的变革,工作结构、社会工种以及企业组织等等的改变将给企业财务管理造成较大的影响。

技术环境。网络化、智能化是当前环境下财务管理的发展趋势,其目的在于企业内部、外部的信息共享以及异地共享会计数据。较传统的财务管理相比其信息传输范围更广,但恰恰是由于这样的优点也使得企业预测、决策、控制以及分析的实施难度变得更大[2]。

二、网络时代下财务管理模式的特点

(一) 打破了传统信息的传递限制

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支持下,使得财务管理工作方式发生了改变,由于电子网络的支持,改变了原来办公模式,实现了企业财务核算系统与外部网络的对接,通过计算机网络与外界的银行、供应商等与企业有财务联系的企业、个人实现财务办理。

网络技术使得财务管理与内部业务融合在一起,利用信息技术能够实现采购、销售以及后勤部门与财务部门信息的实时共享,协调处理了财务与业务,同时也使得适时的控制管理变为可能。网上询价、网上交易与网上结算等是财务和外部供应链进行信息传递的具体体现,使得工作效率得到了大大的提升;网上银行可以进行银行账户最新资金信息的随时查询,能够便利的进行网上支付、结算等操作,同时还可以自动生成会计信息;此外,网上税务可以实现纳税的网上申报以及税款的网上支付操作。

(二)实现了财权的集中

在以往的管理模式下财权集中不可能实现,而网络技术的出现将不可能变为了可能。有了计算机网络的支持,这就为企业财务系统提供便利,通过网络实现对资金的调配以及财务处理,这样办公方式有利地推动了财务资源的整合。另外,通过网络系统事实了解各部门各类财务信息,这便于企业老总对财务活动的安排。计算机网络为会计人员的财务活动处理提供了方便之门,财务人员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完成远程报账、查账等财务活动。网络环境下的财务管理利用费用网上报销、销售预算控制等大大地降低了非授权人对于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企业内部控制的严肃性以及企业总目标的实现得到了保证[3]。

三、网络技术使财务管理模式发生变化

(一)财务管理信息的变化

以往传统的管理模式下,企业的财务与生产经营有着一定的顺序与联系。但在当今网络时代背景之下,能够实现企业部门间信息的共享,这使得财务信息的传递也变得更加的便捷。网络环境下企业管理与财务管理间的矛盾得到了改变,企业财务管理和经营业务间的关系也发生了改变。企业财务管理和内部业务的整合、企业生产经营和材料供应的整合以及企业发展和社会需求间的整合是企业财务管理与经济业务间的一些主要整合。计算机网络技术与企业的融合,使得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发生了变化,企业财务管理与企业生产成了一体化的管理,这将促进企业生产经营的发展以及财务管理能力的提高[4]。

(二)企业组织结构的变化

从上自下的纵向排列结构是传统企业的组织结构,而当网络技术融入企业之后其组织结构发生了改变,变为了上下级的横向结构,这样的结构使得各个管理部门间相互关联,各部门间得到了信息的传递与交流,免去了许多不必要的环节,从而降低了工作成本、提升了工作效率。网络环境下的企业结构发生了变化,财务预算规划、业务内容审批、企业内部控制与企业财务管理分析构成了企业财务信息流程,它们共同为企业经营提供可靠的依据。与传统企业组织结构相比,网络环境下的企业组织结构更有利于企业的管理和发展,并且免去了许多不必要的环境,提升了企业工作效率。

(三)财务管理环境的变化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广泛应用使得财务管理方式也发生了转变,财务管理已经不单单是以往的手工管理方式了,越来越多的计算机财务管理软件已经受到了广大企业的关注和应用。许多企业开始运用计算机财务软件来进行财务工作管理,这样的方式能够让财务信息传递的更加及时、准确,但是也给企业带来了更高的经验网络和财务的风险。

(四)财务管理时效的变化

过去的企业财务管理仅仅是在管理层面,企业管理的资料也相对滞后,因此对于财务信息的及时有效性就很难保证了。但是在网络环境下的今天,财务信息可以得到快速、准确地反映,相关的财务信息通过录入并借助软件可以直接形成相应地报表数据信息,这样企业管理者能够及时地了解企业的经营管理情况,并做出准确的决策,能够有效地提高财务管理的有效性与准确性,从而提升企业生产经营管理。

四、关于如何建立网络时代下的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措施

(一)更新财务管理的观念

网络环境下的财务管理应当建立起从业务源头开始的观念,财务管理也不再是一种总结式的管理,而是一种贯穿于整个管理过程的动态管理。在这样的环境下,企业经营更加透明,由于会计信息数据从业务流程中直接获得因此变得更加的可靠。

(二)做好网络财务项目的实施预算工作

在网络环境下运用计算机网络来进行企业财务管理是为了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降低运营成本同时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但如果企业财务一体化的信息系统的建立与实施需要投入很大的资本,且运营成本很高超过了其所能够带来的收益,那么应当予以放弃它的实施。所以,在网络财务的实施之前,应当从规划选型、软件购买、培训、硬件费用与管理费用等方面来综合考虑其预算,最终决定如何进行网络财务的实施。

(三)建立严密的内部控制制度

网络环境下的财务管理中会计数据一般以电子数据的形式呈现,同时财务系统决定了业务权限的控制质量、业务处理规则以及预算的控制,同时按照系统内嵌的流程进行日常业务与管理工作的开展。基于以上并结合对风险的充分评估,建立诸如财产保护制度、不相容职务分离制度、预算控制制度、会计系统控制制度、授权审批制度、运营分析制度以及绩效考核制度以及软硬件管理制度等内部控制制度对于保障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十分必要,也极其迫切[5]。

(四) 引进、培养网络环境下的财务管理人才

在巨大而复杂的网络系统面前,财务管理人员应当也要学会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学会从以往传统财务管理人员的角色中转变出来。计算机系统的出现大大地减少了会计的工作量,以往的算账、记账工作计算机系统都可以快速准确的完成,仅仅会这两项工作的会计将不再适合时代的需要。新环境下的财务管理人员应当具备相应地管理知识、产业知识、有敏捷的思维、迅速的反应以及果断的决策。网络环境下的财务管理人员应当能够从财务角度出发,支持企业战略并能够渗入到企业的成本管理、价值分析以及财务控制当中。他们充当着财务专家与管理专家的角色,一方面熟知各项法规政策,另一方面也充分了解信息技术知识,只有这样的财务管理人才才能够适应并做好新时代下的财务管理工作。

自从计算机技术出现以来,它已经彻底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为我们提供着各种各样的便利,以往的财务管理也没有了空间上的限制,相关的工作人员也能够从以往繁琐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了,对于财务管理工作来说预测、分析与控制变得更加重要。在网络环境下,顺应时展变化是财务管理的发展趋势,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大环境下我们应当正确面对,结合网络环境特点建立一个健康、长效的财务管理模式,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参考文献:

[1] 王晓萌.互联网环境下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变革[J],财经界,2010(12):177.

[2] 杨涛,孙军伟.浅析网络经济下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转变[J].财会研究,2011(12) .

[3] 李洁.网络环境下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发展[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5(1) .

网络环境的变化篇6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论;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3-0188-02

随着信息科技的进步,高校网络舆论逐渐发展起来,并对大学生和高校本身产生了巨大影响。而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因此,需要深入分析当前高校网络舆论环境的特点,充分认识其对大学生的影响,并认真探讨建设健康向上的高校网络舆论环境。

一、高校网络舆论环境的特点

高校网络舆论环境形成于特定的教育环境,受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等领域的发展状况的制约,正在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作为主要行为主体,每天接触海量信息,使得高校网络舆论环境呈现出自身的特点。

1.行为主体趋向理性,环境整体稳定有序

在高校网络舆论环境中,最为主要和人数最多的行为主体是在校大学生。他们思维活跃,对诸多历史和现实问题有着强烈的兴趣和表达愿望。虽然他们富有质疑精神,缺乏社会经验,言论有着一定的随意性。但是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已经初步形成,心智发育比较成熟,对本专业基础知识有了一定的理解,有着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法制意识增强,并且能客观地接受各种思想观念和意见。在以他们为主要行为主体的高校网络舆论环境中,他们的行为趋于理性,使得整个高校网络舆论环境呈现出整体稳定、有序的状态。

2.表达主题多元化,彰显时代特点

各种信息通过校内新闻网站、互动社区、即时通讯工具和BBS论坛在网络上迅速传播。这本身就意味着高校网络舆论环境中表达主题的多元化。而这些主题又往往是年轻大学生关注的内容。高校学生所具备的知识储备、思维方式、思想观念和网络心态,以及从众心理,使得他们在自身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的影响下,积极关注时代、了解时代,并对时代生活充满向往和期待。在现实校园生活中,他们对时政热点、财经动态、科技进步、教育现状、社会变迁、国家与地方出台的各项政策和校园生活热点焦点问题,都表现出了高度的关注。这加深了高校网络舆论表达主题的多元化,使他们关注的主题表现出明显的时代特征。

3.环境复杂多变,具有可塑性

高校网络舆论环境是复杂多变的。这首先要归因于高校网络舆论内容和主题的多变。人们关注什么或者表达什么,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外在环境的变化和内心的表达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高校学生作为一个庞大的群体,其各种信息需求和表达欲望本就不可测。其次,信息传播渠道的多样化导致高校网络舆论环境的复杂多变。多元的信息传播渠道,使高校学生不再局限于以某一固定的方式获取信息,相反,他们可以通过与其他网络用户双向交流,加深网络舆论的非理性,使网络舆论环境更加复杂多变。但是,高校网络舆论环境的复杂多变并不意味着这是不可塑的。相反,高校网络舆论环境有着明显的可塑性。因为,活跃于高校网络舆论环境中最主要、人数最多的行为主体——大学生,本身就是可塑的,同时,网络本身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有效的疏通和管理。也就是说,可以通过塑造高校学生和网络本身来达到对网络舆论环境的改善。

二、高校网络舆论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

高校网络舆论环境形成于大学生创造的舆论表达情境中,也反过来影响着身处其中的大学生。

1.积极、正面的影响

首先,有利于帮助大学生甄别信息的真伪,增强分析辨别能力。在高校网络舆论环境中,关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和社会的各方面信息得到全面的呈现,热点问题和焦点问题受到广泛关注。这其中既有大量的不良信息,也有大量的正面信息。这些信息混杂在一起,往往使人难以辨认真假与对错。但是,大学生身处这种环境中,依据自身的知识储备、生活经验、思想观念以及与网络其他用户的交流,可以对这些信息作出基本的判断。这是大学生甄别信息真伪的过程,也是锻炼分析辨别能力的过程。

其次,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网络舆论环境是“自由的意见市场”,人们的心声、情感、态度、思想观念和价值观,真善美与假丑恶都在这里得到全面展示,真理和谬误将在这里进行激烈的博弈。这有利于大学生在网络舆论环境中认清各种事件的来龙去脉,理清思绪,对各种思想观念作出立场鲜明、善恶分明、科学合理的判断,形成自己正确的价值取向。

2.消极、负面的影响

首先,容易造成大学生价值判断失误。一方面,网络的虚拟性和开放性使得高校网络舆论环境不仅提供正确、合理、科学的信息,也隐匿着大量的错误、虚假、非理性信息。信息的传播在此中产生扭曲,放大。另一方面,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思想观念尚未完全成熟,对信息的判断能力和分析能力还处于进一步的形成过程中,这就很容易造成大学生接受那些错误、虚假和非理性信息,导致价值迷茫和价值判断失误。

其次,容易造成大学生道德选择失控和行为失控。大学生的心智发育尚未完全成熟,社会经验比较少,他们对社会的认识和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认识往往是感性的,难免会在行为和道德选择上情绪化,形成行为的失控和道德选择失控。另外,大学生的理性思维和理论水平也尚在逐步提高的过程中,对一些言论和理论还缺乏了解,缺乏逻辑分析和推理,这也加大了他们道德失控和行为失控的可能性。

三、建设健康向上的高校网络舆论环境的路径

建设健康向上的高校网络舆论环境,不仅是高校健康有序发展的需要,也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针对高校网络舆论环境的特点及其对大学生的影响,需要从多方面入手,提供其健康发展的新路径。

1.把握网络舆论环境发展方向

建设健康向上的高校网络舆论环境,首要在于把握其发展方向。在建设健康向上的高校网络舆论环境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正确的网络文化价值取向,通过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教育活动,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坚决批判和反驳非理性的、错误的和偏激的言论,并消除这些信息对大学生的影响,引导大学生的言论,进而形成强大的正面舆论,引导网络舆论往正确的方向发展。把握网络舆论环境发展方向,离不开具有网络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等综合知识的网络政工队伍。他们是网络舆论环境中的“意见领袖”,分工明确,深入学生,了解学生的网络舆论动态,善于收集和整理高校网络舆论动态信息,并借助高校网络舆论热点和焦点问题开展正面宣传,引领高校网络舆论环境的发展方向。

2.建立针对网络舆论环境的信息监控机制

首先,建立完善的信息机制。网络作为新兴的媒体,加剧了信息的海量传播。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人们对信息的掌握总是有限的。这就意味着,网络舆论环境极易受到不良信息的污染而走向反面。因此,建设健康向上的高校网络舆论环境,应该在及时权威信息,向受众公布事件真相,把握网络舆论的主动权,形成具有正确导向的网络舆论环境。

其次,建立完善信息监控机制。完善的信息监控机制,能对即将出现或者已经出现在高校网络舆论环境中的各种信息进行有效监控,以从技术上减少不良信息的进入和传播。具体而言,就是要结合本校的实际,通过校园网络舆论信息需求要点通报、重要信息限时报送、舆情分析、实名登记和论坛管理等制度,对网络信息进行有效监控,使不良网络信息无处可遁,从而把握网络舆论的主动权,为净化高校网络舆论环境提供推力。

3.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对网络舆论环境的介入机制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是高校各项工作有效开展的基础。在高校网络舆论环境复杂多变的情况下,需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以思想政治教育介入网络舆论环境建设,进而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舆论环境。介入构建健康向上的高校网络舆论环境的思想政治教育,突出强调大学生积极参与实践,主要是参加政治实践和经济生活。

大学生积极参加政治实践有利于积累参与政治生活的经验,扩展政治生活的视野,提高参与和了解政治的能力,消除网络虚拟空间背景下的政治感知和模式化倾向,摆脱虚拟空间信息的迷惑,形成正确的政治观和坚定的政治立场,促进健康向上的高校网络舆论环境的形成与发展。大学生积极进入经济生活,有利于接触真实的经济竞争、经济运作程序,了解现实中的经济发展规律,理解各项经济政策,把握经济发展中的正义与公平,摆脱被网络虚拟世界妖魔化了的经济生活,从而有效分析、辨别虚拟世界的信息,加快健康向上的高校网络舆论环境的发展。

在现代社会生活场景中,网络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对高校的发展也发生着重大影响。高校网络舆论环境充分展示了高校网络舆论,塑造并影响着广大的大学生群体。但是,人在环境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在经济社会转型时期,要充分认识高校网络舆论环境状况,把握其发展方向,引导其往正确方向发展,为高校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和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陈纯柱,敖永春.网络环境下高校舆情的传播及引导机制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2]陈树春,黄华强.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特点和引导策略探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

网络环境的变化篇7

关键词:网络环境; 图书馆员;角色转换

中图分类号:G25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和网络技术在图书馆的广泛应用,使图书馆传统的工作方式、管理手段、服务理念等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这种变革使图书馆面临新的考验,对新技术的无知或沿袭旧的工作方式,则必将被被社会淘汰。鉴于此,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员如何抓住契机、重塑自我,提升图书馆及其馆员在这新技术革命的价值是推动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 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

      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速度之快,覆盖面之广,涵盖内容之丰富是人所共知的。面对因特网拥有的丰富信息资源及其跨越时空、无间隙的检索空间和高度的开放和自由,以及日益增多的数据库系统、知识库系统的开发与应用,使得图书馆不再是读者获取信息资源的唯一场所,图书馆只是整个网络的一个节点。这就给图书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尽管如此,在信息社会中,图书馆仍占有一席之地,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图书馆应改变自身的职能,调整运作方式,完全以用户需求为主导。注重读者、注意服务、追求服务效益最大化,以适应网络环境下信息服务的新形势需要。

二、 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员

      网络改变了图书馆的存在形态和工作方式,也使图书馆员面临一系列新变化。[1]一是工作环境的改变: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员的工作环境不再是物理状态的书库、阅览室,而绝大多数工作要通过计算机来完成;二是工作中心的转变: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员工作的重点不再是文献的收集、加工和利用,而应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将网上资源经过筛选、整理、加工、开发和利用,以弥补现实馆藏的不足;三是服务意识的转变: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员的服务要变被动、单一为主动多样,特别是要为根据用户需求,收集、组织、提供网上资源,网络环境的新变化,要求图书馆员必须多角度,全方位地重新审视自己,明确自身的定位。[2]

三、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员的重新定位

      (一)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必须是信息型馆员

      信息化社会、网络化、数字化技术彻底改变了传统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为了有效把信息资源投入经济化建设和其他社会活动中并显现其效益,这就要在信息资源和用户间建立一支高效率、高素质、规范化的专业是介队伍。图书馆正是这种任务的肩负者。首先图书馆是信息传递的中介。其次,从工作上看,图书馆从事的是信息的收集、整理、重组、开发和利用。

      (二)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员必须是知识型馆员

      比尔•盖茨认为,图书馆员懂得信息系统中的信息的价值,起着向人们提供所需信息的作用。准确而及时的信息,永远是人们决策的前提。正是图书馆员是知识的载体,是知识和用户的桥梁与纽带,所以客观上要求图书馆员必须具备综合性知识和掌握新技术的技能。实践证明,图书馆员的综合知识越深厚,运用现代化服务越纯熟,其服务就会更深更广。

      (三)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员必须是网络型馆员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员作为“信息专家”其发挥的作用是他人所无法比拟的。因为,网络信息的最大特点是无限与无序,网络下的图书馆是个现代化、多功能的开放型的信息网络系统。图书馆员作为信息专业人员,通过对网络各个节点所拥有的信息的组织、管理、直接为网络中的用户提供信息。

四、 图书馆员重新塑造的有效途径

      (一)提高信息意识。由于历史的原因和过去计划经济体制的局限,我国全民的信息意识较为薄弱,因此强化全民全社会信息意识显得十分重要。在这方面,图书馆信息领域的工作人员应首当其冲,责无旁贷。

      (二)调整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作为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员,首先应该是网络信息方面的专家,既要熟悉各种信息的来源渠道,搜索引擎,又要了解各学科知识的发展状况和最新研究成果。其次,应具有敏锐的头脑和正确的判断力,能把握时展规律及趋势,具有及时果断的决策能力,为各个学科的教学科研服务。第三,应该具备有操作现代化设备的素质,网络下的图书馆员必须成为网络方面的专家,掌握各种设备软件、熟悉各类型搜索工具是工作范围所必须的。

      (三)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员从事的是信息资源的开发工作。过去,传统的思维方式只局限于简单为读者提供借还图书和简单的咨询工作,信息观念比较淡薄,信息素质能力较为浅显。随着社会的信息化,人们对信息的要求日益增多,图书馆的作用从传统的提供文献原件成为以单元信息为内容的知识信息的开发。这就要求图书馆的工作者转变观念,变被动为主动,从不自觉到自觉,主动了解各个方面的信息需求,不断提高精尖的技术信息和短平快的适应性信息。从半封闭的状态转为向全社会开放,从以自我为中心转向以用户为中心,把服务工作提到一个新的高度以适应网络环境的要求。

21世纪是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的时代,图书馆将更加充分发挥其社会教育和学科专门化研究等服务职能,成为学校的信息中心。因此,图书馆员应及时调整自己,完善自我,以“信息专家”的形象面向用户。这是图书馆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信息化社会知识经济、网络经济对图书馆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袁慧.   论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员角色转换[J].情报科学,2002,(8):10-12.

网络环境的变化篇8

论文摘要:阐述了大学图书馆环境的改变以及大学图书馆信息化现状,提出了数字环境下大学图书馆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

信息技术极大地改变了学术资源的流通方式,传统的大学图书馆正在向以网络及印刷媒体的收集、整理及资源分配的混合型大学图书馆转变。由于信息技术的采用,传统的大学图书馆不仅需要在设施、管理、服务等方面转变,也需要一个新的评价模式来反映这一转变。

信息技术下图书馆各个方面正在发生着显著的改变,同时也引起了诸多图书馆工作者及理论界的注意。徐婧(2006)根据数字图书馆的五大模块建立综合评价模型,采用层次分析法,研究了对数字图书馆的综合评价方法;黄连庆(2000)探讨了网络信息资源的特点,分析了高校图书馆开发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所遇到的问题,并提出了若干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常铁英、胡晓雯(2006)通过对国内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参考咨询服务的涮查分析,揭示了图书馆数字化参考咨询的现状、存在问题,预测了发展趋势,并提出了构建图书馆数字化参考咨询服务平台的一些建议;陈建勋(2006)以北京大学图书馆等6个馆为样本,对目前高校图书馆网络服务的现状进行涮查分析,并就高校图书馆如何开展网络服务提出了几点看法;陈广正(2005)对图书馆的投入、产出进行了分析,认为图书馆绩效评价要衡量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评价的核心是资源的利用率与利用效率。

上述文献对数字环境下的图书馆工作进行了很好的研究,但从指标体系的角度对在数字环境下的图书馆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并不多见。本文拟从分析数字环境下图书馆工作所面临的环境变化出发,建立一套数字环境下的图书馆评价指标体系。

1 大学图书馆环境的改变

现代信息技术在很多方面正在影响我们的生活,随着信息技术的引进,图书馆工作也随之发生了巨大改变,包括网络在内的数字技术正在改变传统的图书馆运营模式。虽然图书馆界一直坚持“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宗旨,但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其主要的人力、物力不得不投入到文献采访、分编、加工、流通等各环节,图书馆的工作主要还是以文献为中心。随着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和网络已融人人们的日常生活,用户可在网络环境中,不受时空限制,随心所欲地获取所需信息。而同时图书馆的信息产品也极易电子化、数字化,从而有利于进行网络传播,所以只有网络型的图书馆才能真正地把馆藏文献信息进行提炼、汇总,以信息组合的方式提供给读者,真正地方便读者,使图书馆的工作真正实现“读者第一,服务至上”,图书馆的工作才能真正实现以读者为中心。同时由于汁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传统图书馆的外部环境和内部工作环境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外部环境的变化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即信息获取环境的改变、教育环境的改变及社会环境的改变,具体情况见表l。

大学图书馆外部环境的变化也影响到内部环境的变化,内部环境的变化主要表现为3种,即收集媒体的变化、工作环境的变化、服务环境的变化,具体情况见表2。

由于传统的图书馆工作内部及外部环境的变化,传统的对于冈书馆的评价方法并不能准确地评价在信息环境下的图书馆的全部工作。因此,在分析大学罔书馆信息化现状的基础上应引入新的砰价方法。

2 大学图书馆信息化现状

S.Sutton(1996)提出了4种类型的图书馆,即传统的图书馆、完全自动化的图书馆、混合式图书馆及数字图书馆,并且认为,图书馆作为一个物理的存在实体应该向数字存在实体转变。目前而言,我国大学网书馆基本上是传统的图书馆与提供数字服务的数字图书馆的混合形式,其明显的进步在于使得传统图书馆的界限模糊化。读者可以通过本校图书馆的网络服务方便地访问外校图书馆资源。另外,在混合形式的网书馆中,资源的存储方式可以是印刷体,也可以是电子资源的形式,由于存储方式的多样性,图书馆的服务也随之向多样性的方向转变。由于这一转变是在传统的图书馆管理模式下产生的,因此就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在转型期问所面临的共性问题。

2.1信息资源网络建设重硬件轻软件

在数字世界里,用户获取信息的速度与总量和信息的加工处理方式有极大的正相关关系。因此,如果图书馆对数字信息的处理方式不够科学.读者即使有了可以使用国际互联网的信息系统和相应的存取手段,也并不一定能很方便地检索利用到自己所需的信息。而目前的实际是,我国图书馆界及学情报学界对网络信息资源、刚户行为及信息加工手段等的理论研究相对滞后,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图书馆应有功能的发挥。

2.2网络服务没有与图书馆其他服务有机结合

目前,我国不少高校图书馆的网络信息服务大多数是这样一种模式:开辟专室设置连接互联网的计算机终端,读者自由利用。而在为用户搭建互动交换平台、提供网上参考咨询台、开设网上课堂、进行州户培训等方面做得不够。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把网络信息资源和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结合起来,把网络信息资源服务和图书馆读者服务及参考咨询服务结合起来。

2.3人员素质不能适应网络信息服务的需要

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既有专业知识义擅长计箅机操作或精通外语的“双料”人才还不多,人才的短缺制约了网络信息服务上规模、上质量、上水平。同时,图书馆工作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相对较低,这不可避免地对馆员的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产生负面影响。加上近年来继续教育强度不够,人才政策不得力等导致图书馆人员的总体素质远远跟不上时展的需要,这就给我国图书馆信息网络建设带来很大的困难。

3 数字环境下图书馆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

如上所述,信息社会下大学图书馆的工作涉及图书馆工作的方方面面.是一个综合的评价系统。因此,其评价过程应通过构建全面合理的指标化体系,运用科学、综合的评价方法进行评价。同时由于同样的原因,大学图书馆评价指标的选择应该遵循综合评价的基本原则,即整体性原则、准确性原则、代表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具体来说,整体性原则是强测对资源的整体评估,因为各方面的指标体系不是孤立的、分散使用的,而是要成为一个系统化的完整的体系;准确性原则是指指标含义、统汁界限等要有明确定义,数据要准确;代表性原则是指指标的选取应有较强的代表性;可比性原则是指指标在时间、范围上的可比性。

根据上述原则与信息环境下图书馆工作的特点,本文从图书馆的个性化水平、数字资源的收集水平、数字资源的管理水平、数字资源的使用环境、数字资源的共享水平、服务水平及经费预算等方面构建了数字环境下的图书馆评价指标体系,具体情况见表3。

4 结语

上一篇:生物学概念与途径范文 下一篇:促进消费的措施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