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网络环境现状范文

时间:2023-12-15 17:20:56

当前网络环境现状

当前网络环境现状篇1

关键词:网络环境 公民权益 信息安全 立法

中图分类号:D9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4)01-0000-01

当今世界是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世界,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网民的规模截止2012年底已达到5.64亿人次,全年共新增网民5090万人,也就是说在中国每秒钟都会新增加1.6个网民。如此迅速的发展速度,带来的是更快捷的沟通方式,更节时的交易手段,更规模的经济效益。但是与此同时,问题也不断凸显,网络信用危机,公民隐私不断泄露,肖像不断被侵犯,安宁的现实生活不断被打扰。网络突发出的问题亟待解决。

一、 网络环境现状调查

(一)网络环境发展现状

我国网络的发展历程已达20年,网站数量达到350万,网民的数量已接近6亿人次,尽管如此,网络的发展速度也仍旧从未放缓过,正在以惊人地发展速度占据中国经济增长的主流之位。智能手机融入国民的生活,网络电脑引领时代的潮流,再加之三大运营商的网络覆盖面积的加强,诸如宽带、wifi等网络运营的基础设施的构建,在另一种程度上加剧了我国网络环境的发展速度。

另外,新型的产业链也随着网络发展而逐步发展,最显著的以电子商务为例。1990年我国电子商务开始初步发展,从起步到如今的成熟稳定,短短23年,迎来的是涵盖农业、工业、商业、服务业、旅游业等各种社会产业的网络销售模式的新型购物方式。这不仅促使中国网络技术的进一步提高,还扩宽了中小型企业的销售渠道,实现规模效益。据电子商务研究中心《2012年度中国网络零售市场数据监测报告》显示,2012年中国网购用户规模达2.47亿人,2011年则为2.03亿人次,同比增长21.7%。另外,根据易观国际在2012年的季度报告中的数据显示,中国网络销售商在当期一个季度实现销售额达2788.4亿元人民币,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45%。而电子商务企业的增长速度也十分惊人。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监测数据显示,截止2011年底国内B2C、C2C与其他电商模式企业数已达20750家,同比增长43.1%。这样迅速的电子商务的发展足以证明我国网络发展的现状。

二、我国网络环境存在的弊端

(一)政策法规不够健全,网络环境混乱

近几年来,由于中国网络规模的急剧扩大,网络环境也越发的混乱、繁杂。

满足人们日常生活工作的同时也无形的给网络环境的法律规制加大了难度。没有统一的法律规范,没有针对性的政府规制措施所带来的结果是网络环境出入自由,各类营销手段,各类侵权广告,各类媒体舆论,各类非法网站等问题频繁发生。这些问题的出现足以警惕网络立法者们加大立法程度,加强处罚力度,建立健全的网络发展环境。

(二)泄露个人信息及隐私现象频发

公民的隐私权、肖像权等各项人身权利在网络环境中常容易受到侵犯。类似的事情有很多。包括网络购物环境中,网民的浏览记录会被利用来推销;网络通讯环境中,网民的聊天记录会被不法分子窥视用来诈骗;网络公共运营平台上也会被人利用造谣,做恶意宣传。网民的权益时时刻刻都受到威胁,网络技术越发的先进、科学,网络中的权益保护难度也就越大。针对上述个人信息及隐私现象频发的状况,我国的立法手段也应顺应时代潮流作出回应。

(三)网络环境问题反复发生

针对目前的网络运营环境中所存在的问题,我国政府已经意识到问题的重要性和严重性,也采取了很多措施来杜绝不法现象的发生,但追究不能完全的解决。网络环境中的各类鱼龙混杂,解决的问题再次发生的几率几乎为百分之百,这也是网络环境现今存在的十分重要的问题之一。它关系到网络侵权问题的解决,建立健全健康的网络,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等重大问题。

三、 我国网络环境问题的法律分析及解决

(一)加强立法,加大打击力度

我国专门针对网络的立法文件虽然也很多,但大都难以触及根本的问题,且现实中执行也较为困难,截至目前为止,关于网络立法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以及《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等以及通过的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草案等。上述立法文件都没有详细的对于目前存在的网络问题进行系统的规定。基于此,顺应时展的潮流,借鉴国外网络立法手段,结合本国实际国情制定相关具体实施细则十分重要。

(二)调节政府调控措施,加强部门间合作

加强政府部门间分工合作是实现执法高效的必要条件。由于网络环境涉及面十分的广阔,例如电子商务这一块系统涉及的政府部门就包括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务部、工业信息化部等多个政府部门。目前,我国政府部门之间,不同区域之间实行的是独立的操作系统,当某种违法违规行为重复出现于不同区域之间的时候,这些区域的政府部门由于未实现共享会对同一事实反复调查,这不仅浪费行政执法成本,也使执法效率大大降低。因此,实现政府部门以及跨区域之间资源共享是改善目前中国执法质量、执法效率不高的有力措施。而政府部门间形成资源共享最好方法是建立网上信息资源平台。所有的案件情况、执法规定、部门措施可都公布于这一平台上,以此来加大打击力度。

(三)提高网民法律意识

解决网络环境问题要从根本出发,除了加强立法和执法手段,还要从受众出发,网民是网络运营环境中的主心骨,加强其自身的法律维权意识对打击网络非法行为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笔者调查结果显示,一百人中当遭受网络侵权的时候,60%不会采取手段进行维权,其原因包括有维权无门,或者是认为维权成本太高甚至会超过损失,而其中更多的则是大多数人不愿意采取维权措施,放任自己的权益被侵犯,尤其是侵害的权益不大的时候。

四、 结论

当前网络环境现状篇2

关键词:环境监测;可持续发展;污染

中图分类号:X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04-0002-01

1 我国环境检测技术的现状

1.1 监测结果不能够对于环境质量加以反映

由于环境监测技术在我国的发展时间还不是很长,所以当前在对于环境监测技术加以应用的过程中,所监测的结果并不能够有效地对于环境质量加以反映,从而使得环境监测项目和我国的环境状况不能够完全适应。首先在对于环境检测技术加以应用的过程中,往往缺乏一定的针对性,其次,在监测的过程中,还存在着漏测能够表征污染状况的有害参数,应该增加的污染指标也没有能够得到及时地增加。同时由于受到人力、物力及财力等方面因素的限制,使得当前的h境监测频次较低,而监测频次较低就导致了监测的结果不能够全面、准确地对于环境质量加以反映。

1.2 从事环境监测的工作人员结构不合理

当前在开展环境监测的时候,还存在着监测技术人员结构不合理的情况,当前我国从事环境监测工作的人员既包括了大学教授、工程师以及技术员,同时也包括了普通的工人,但是就整体的结构而言,大学教授和工程师所占到的比例往往较少,而大多数都是一线的普通工人。但是对于环境监测而言,需要从业者具备较高的技术水平,但是就许多一线的普通工人而言,其在进行环境监测的过程中,往往都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来进行操作,所以还存在着许多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就当前从事环境监测的工作人员而言,其结构还需要进一步地重组和优化。

1.3 缺少环境监测物资储备

缺少环境监测物资储备也是我国环境监测的一个现状,但是我国的环境监测物资储备仍然还没有能够与国际化标准接轨,虽然环境监测技术在我国已经取得了三十余年的发展,但是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而且我国在环保系统方面所投入的资金相对也较少,因而导致当前我国环境监测在物资储备方面还有所欠缺,存在着严重的物资储备不足的问题。除此之外,我国环境监测所实行的是依据国内情况所制定的标准,而我国国内的标准相比于国际化的标准而言,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而就导致在技术融合的时候,无法有效地与国际化标准接轨。

2 我国环境检测技术的发展展望

2.1 环境监测技术将取得更好地发展

在未来的发展历程中,我国的环境监测技术将取得进一步的发展,环境监测技术在我国的发展时间只有三十余年,当前我国的环境监测技术仍然还有着很大的上升空间,在将来的发展中,环境监测技术将由人工操作转向自动化操作,这样不仅仅可以使得环境监测的工作效率得到有效的提高,同时也能够更好地节约人力和物力。而且在将来,遥感环境监测技术也将成为环境监测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通过对于遥感环境监测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不仅仅能够对于大气环境进行监控,同时也能够对于生态环保情况进行监测,同时还可以对于监测的领域加以放大,从而实现更加全面的监测。除此之外,还可以把生物、光电等高科技技术应用到环境监测之中,再结合现有的监测技术,将使得环境监测的效果得到有效的改善。

2.2 构建环境监测网络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国的环境监测网络也将进一步地得以完善,所以构建起完善的环境监测网络也成为了环境监测未来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当前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了水质监测网络、噪声监测网络以及放射性物质监测网络等,但是这些监测网络当前处于相对独立的状态,并没有有效地进行联动,而且各个监测网络相对也还不够完善,因而在将来的发展中,必将继续对于各个环境监测网络加以完善,使得各个环境监测网络不仅仅能够对于自身所监测的污染源进行有效的监控,同时还能够有效地实现联动,从而得出环境的综合指标,使得环境监测的结果更加全面和客观。

2.3 监测配套设施还应该进一步地完善

随着我国环境监测网络的不断完善,要想使得环境监测的效果得到更好地改善,还必须要对于检测配套设施加以进一步的完善,因为环境监测工作的有效开展离不开对于相应的硬件设备的使用,所以在将来的发展中,环境监测配套设施也将进一步的完善,从而有效地提高环境监测的能力。而且将来环境监测物资储备也将逐渐地增多,从而使得各项环境监测技术都能够得以有效的实施,不会再受到硬件条件的限制。同时对于检测配套设施加以进一步的完善,也能够更加全面地对于当前的环境进行监测,从而使得所有的环境问题都能够被及时地发现和处理,更好地满足我国当前的环境监测需求。

3 结语

当前我国的环境破坏和污染情况较为严重,而要想使得我国的社会和经济取得更好的发展,就必须要对于环境保护引起足够的重视,通过对于环境进行有效的监测,取得较为客观和全面的环境监测结果,从而使得环境监测的效率得以有效的提高,更好地对于我国的环境加以保护,所以当前必须要对于环境监测网络和环境监测技术加以进一步的完善,从而使得我国的环境得到有效的改善。

参考文献

[1]赵云峰,郁慧,陆雅燕,等.简述我国环境监测技术的现状及其发展[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4,(9):97-97.

[2]许钦炎.简述我国环境监测技术的现状及其发展[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5(14):2235-2236.

当前网络环境现状篇3

【关键词】网络环境;课程教学

前言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提升,网络教学环境已经出现了本质上的转变,课程教学模式已经得到了非常大的丰富。在网络环境下课程教学模式已经开始由单纯文本形式转变为图片、本文、视频等多维形式,教学信息网络化、智能化效益大大上升,这种课程教学模式的转变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如何把握好网络环境,做好该环境下的课程教学模式构建在当前教学发展中刻不容缓。

1.网络环境下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

1.1 课程教学模式构建理论

网络环境下课程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这种课程模式将网络媒体作为主要教学途径,通过网络媒体对教学内容进行传输,以实时交互体系完成教学内容交流,对学生能力的提升和教学效益的改善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网络环境下的课程教学主要依照学习理论、传播理论和视听教育理论等完成模式理论的构建,其具体内容包括:

(1)学习理论

该理论主要从学习行为、学习认知两个角度对课程模式的构建进行研究。在网络环境下课程教学模式构建时学生学习行为直接影响着教学效益,是限制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只有把握好学生行为,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才能够高效、高质地完成教学任务。与此同时,在上述教学中学生认知影响着学生心理状况,限制着学生主观能动性,只有确保树立正确的学习认知,学生才能够真正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学习效益才能够得到本质上的改善;

(2)传播理论

该理论主要从网络传播功能对网络环境下课程教学模式构建内容进行研究。网络环境体系中各项信息都需要经过一定的条件才能够被人们所接受,在该过程中存在一定的传播。当前信息传播可以通过不同的渠道且上述渠道存在不同的传播效益,只有把握了最优的传输途径,对传输结构进行合理调整,网络环境下课程教学模式构建效益才能够得到本质上提升;

(3)视听教育理论

该理论主要从视、听两个角度对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进行选取,由上述两方面内容确定多媒体设备在教学过程中的配置和使用。视听教育理论综合各种视听教育经验,对视听教育内容进行了最优化,是网络环境下课程教学模式构建的重中之重。该理论明确指出在网络环境下课程教学模式构建的过程中要尽量对学习内容进行简化,要以最直接的视听内容展现最全面的教学知识,让学生在网络学习环境中逐渐积累知识和经验,形成具体、科学的网络环境课程模式。

1.2 课程教学模式构建支持系统

网络环境下课程教学模式构建的过程中需要完善的软硬件教学平台支撑体系,只有将软硬件系统有机结合在一起,课程模式才能够真正满足学生教学需求。

网络环境下课程教学模式构建时需要对软件系统进行全面把握,要依照教学需求形成对应网络支撑平台,形成基础Internet支持系统,其具体内容主要包括:

(1)构建平台模式框架,以学生为核心,依照教学目的及学生发展进行层次化设计,将各项教学体系结构及教学内容设计到软件结构中,形成系统平台框架。该框架中各项教学内容与软件平整结合;

(2)构建教学科研中心,通过科研核心完成对课程教学模式的分析及探索,形成良好的网络教学环境,确保教师能够及时了解课程模式教学效益;

(3)构建对应网络资源库,确保能够对网络中的各项教学资源进行高效汇总、筛选和处理,为网络环境下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奠定坚实的资源基础;

(4)构建平台交互板块,确保教师及学生能够及时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交流且学生能够对教师的教学效益进行实时评价;

(5)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及拓展性,要能够依照网络环境下课程教学模式需求对操作系统、数据库、用户服务等内容进行适当增加、删除或修改,具有专门二次开发与集成接口,满足系统拓展需求。

网络环境下课程教学模式构建中的硬件支持系统为硬件设备、信息传输体系及安全防护体系等,其具体内容主要包括:

(1)多媒体设备,即计算机、投影仪、DVD、录像机等;

(2)远程控制体系,即计算机监控体系、网络协议、远程控制监控体系等;

(3)信息传输体系,即数据传输通道、信号传输通道、资源支持体系、信息获取体系等;

(4)安全防护体系,即网络协议、系统远程控制命令、系统安全协议命令等。上述硬件系统为网络环境下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创造了扎实的基础,有效提升了网络课程模式的开放性、安全性和实用性,是网络环境下课程模式构建中不可或缺的关键部分。

2.网络环境下课程教学模式分析

网络环境下课程教学模式构建时要首先分析其构建理论及支撑体系,要依照上述内容形成课程教学模式构建基础,由该内容出发形成对应结构。只有真正将理论、体系及教学融合,网络环境下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效益才能够完全体现,各项构建质量该能够充分提升。当前我国网络环境下课程教学模式构建状况主要为目标-网络-教学模式,具体内容如图1所示。

图1 网络环境下课程教学模式构建关系图

2.1 教学环节

教学环节主要通过讲授教学、资源教学及专题教学实现。

讲授教学主要借助网络软硬件体系对教师教学内容进行展现,主要通过同步或异步方式完成图像、声音、视频等内容的展现完成学生学习环境的构建。该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网络将教学内容传输到远端教室或系统桌面上,通过远端教室或系统桌面进行授课,让学生在一定区域内能够与教师教学同步。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局域网及视频会议系统等实时与学生交互,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状况并依照该状况对教学进度进行合理把握,对学生学习具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

资源教学主要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实现。教师通过对网络教学资源的筛选、综合及调整形成对应教学资料,以该过程完成教学效益的最优化,提升课堂教学效益。而学生可以通过系统中的网络教学资源丰富自身学习内容,通过资源下载学习及运用获取丰富知识内容,扩宽视野,从本质上提升课程学习质量。

专题教学是当前网络环境下课程模式中的一种常见教学方法。该方法在运用时先对教学内容进行划分,依照教学核心及教学目的形成对应专题结构。完成划分后教师依照上述专题结构对网络中的资料进行查找和分析,设定对应专题结构进行教学,这种教学具有非常高的开放性。教师将该专题以问题提出、探索过程及解答反思的形式进行教学,将该教学内容到网络学习平台中供学生学习,这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难度。我国专题平台非常多,各高校之间均设置了对应的学习平台共享中心,专题平台应用效益较好。

2.2 自学环节构建

自学环节主要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网络环境下课程教学模式中明确指出要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行提升,要通过知识及经验的积累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对学生终身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在网络环境下课程教学自学环节设置中教师可以适当开展部分课外教学活动,从学生兴趣爱好、自身特长出发形成对应自学内容,确保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网络环境下课程模式中,提升学生在该模式中的自学效益,改善学生能力水平。与此同时,在该课程教学模式自学环节构建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适当调整平台监控体系,由该监控体系对学生学习进程、学习效益、学习问题等进行明确,通过交互系统及时给与学生针对性指导,让学生能够顺利完成自学任务,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

2.3 交互环节构建

交互环节是网络环境下课程教学模式构建中关键部分,其构建效益直接影响着师生关系质量和课程模式质量。交互环节构建时教师可以适当借助交互平台,将该平台公开化、开放化,由该平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交流环境。教师可以适当对交互平台细化,依照功能内容将交互系统划分为在线讨论模块、教师询问模块、教师评价模块、同学求助模块等,让学生能够从自身需求出发对上述模块进行对应选取,保证学生快速、准确获取自身想要的信息。此外,教师还要适当对交互环节中有价值的信息进行筛选,在教学中对上述筛选内容进行解答,让学生对上述问题进行反思,提升学生课程学习质量。随着网络教学的不断深化,部分教学作业批改也可以通过交互环节实现。教师通过网络即时了解学生作业状况,对学生进行在线指导、批改和更正,将优秀作业进行在线展示,这种作业交互一举两得,即节省了学生学习时间,又降低了学生询问难度。

2.4 实践环节构建

实践环节是提升学生能力水平,促进学生发展的核心环节。在当前网络环境下的课程教学模式构建过程中教师已经越来越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已经逐渐加大实践教学设置比重。在该环节构建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构建专门模拟实践体系,让学生能够在模拟环境中了解实践知识及技能,让学生通过网络了解专业内容知识,加深学生对本专业的印象,提升对媒体技术的运用效益。学校可以积极与其他企业交流,构建点对点平台,通过校园网对上述信息进行及时更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条件,让学生能够通过网络平成实践体验及交流,提升网络模式应用质量。

3.总结

网络环境下课程教学模式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及多媒体设备对多元化教学内容进行展现,通过交互体系完成信息交流,以实践体系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学习机会。这种课程模式对学生学习具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课程学习质量。在今后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大网络环境下课程教学模式研究,要对其模式内容不断完善,从而真正实现课程的网络化、科学化、高效化,加速我国网络环境课程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隋晓冰.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优化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

[2]王建功.网络环境下教学互动的策略与方式研究报告[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01:14-17.

[3]谢停何江鸿.网络环境下教学模式的探索[J].计算机时代,2008,05:73-75.

[4]李伟.网络环境下教学模式、目标、教师角色及教学方法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03:161+157.

[5]付朝军.浅谈信息时代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J].硅谷,2009,21:178.

本文系广州电大2014年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2014JG060)。

当前网络环境现状篇4

[关键词]网络环境 校园教育资源 问题与对策

[作者简介]郑嘉鑫(1988- ),女,河北卢龙人,北华大学信息技术与传媒学院,讲师,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技术。(吉林 吉林132021)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1-0045-02

网络环境下的校园教育资源是指与教育有关的网络资源,相对于传统的教育信息资源而言,不同于它们以书籍、报刊、磁带、磁盘、广播、电视、胶片等物质为依托,这种新型资源是一种以电子网络为录存载体和传输媒介的数字化信息资源,它又可简称为网络教育资源。它一般包括网络环境资源、网络信息资源、网络人力资源。网络环境资源是指用于网络教育的各种物理器件等硬件设备;网络信息资源则涵盖了网络上的各种形式的与教育相关的知识、资料、情报和消息等软件资源;所谓的网络人力资源,则指具备研发、建设、应用各种网络教育资源能力的主体。在这三者中,核心是网络信息资源。

一、网络环境下学校教育资源现状分析

1.可扩展性不强。由于受“设计理念陈旧”和“设计水平落后”这两个关键因素的影响,当前的网络环境中的学校教育资源缺乏创新性,很大一批网络教育资源仅仅是对传统资源的简单复制,远远没有发挥网络教育资源本应有的优势,其结果是,一方面,使用户因失望而“望而却步”;另一方面,使得大量资源被弃置而造成人财物的极大浪费。此外,一些学校的网络教育资源系统的建设,重数量而轻质量,重过程而轻实效。比如,单拿当前网络教育资源的表现形式来说,文本和图像居多,而优秀的视频、动画稀缺,如此,数字资源的多媒体表现优势被削弱。在用户量和数据量都不断增多的情况下,原来的网络教育资源系统不能适时满足这两种量的增长,从而给原有的系统造成极大的负载压力,造成过载;更致命的是,由于不能在原有系统上进行二次开发升级,致使整个系统生命周期比理应有的生命周期大大缩短。

2.可兼容性差。通常的情形是:在一个学校能正常有效使用的资源到了另外一个学校就不能正常使用,而事实上,无论从理论分析上还是现实的工作实践都表明,很多学校的网络教育资源都原本大同小异,除去使用群体因涉及年龄、学习内容、学习阶段、学习任务等微弱差别,以及资源分布状态的可能不同外,其他都是基本相同的。但当前网络教育资源的可移植性实在不容乐观,这直接影响了网络环境下学校教育资源管理系统的使用程度和应用范围。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因为:一方面,整个行业缺乏统一的开发标准和设计规范;另一方面,开发者之间没有有效的沟通与协调机制。这使当前的网络教育资源,无论是自行开发的,还是购买他人的,都因没有通用的标准而显得类型杂乱、内容迥异、互不兼容,呈现出一片混乱不堪的局面。更重要的是,资源建设标准的缺失也带来资源低水平重复建设的恶果,造成浪费。

3.缺乏长期规划,没有有力的可持续发展举措。由于现有的总体规划在目标定位、需求分析、数据标准、内容设置、技术实现和维护管理等方面的缺失导致网络教育资源建设陷入一片混乱,茅草丛生。现有的网络环境下的学校教育资源管理系统规划漏洞多多,不如人意。这样,由于它难以将有效的教育资源借助网络平台快捷地传输给所需要的目标用户,难以实现“过程教育”,无疑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过程学习效果。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相关学校领导部门不能给予足够的重视度造成的,由于他们不习惯采用信息化数字化手段解决教务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中出现的实际问题,致使无纸化办公的现代办公理念推行受挫,推行力度明显不够,从而使一个学校的网络教育资源处于静止乃至停滞的状态。

4.可用性不足。现有的网络教育资源系统由于规划性缺乏而导致的界面不友好、不人性化、布局凌乱不规整等诸多问题,给检索者和需求者造成众多不便。另外,由于数字化资源具有无限可复制性的便利特征,使得大量复制同样资源的现象在各地区各学校非常普遍,这一方面造成资源数量急剧膨胀的表面现象,另一方面,实质上可用的、有效的优质资源奇缺;而且,这些原本数量就有限的优质资源还往往被淹没在大量使用价值不大的或根本无用的资源海洋中,从而使用户难以在第一时间从众多资源中检索到自己所需的目标资源,让用户感觉浪费时间,效率不高而降低了访问率和使用的积极性。

5.人才匮乏。网络环境下的学校教育资源系统建设举步维艰的很大原因在于缺乏能对教育资源规划系统进行有效研发与管理的高技术人才。在这个以用户为核心的Web2.0时代,应打破传统的仅有管理员进行资源管理的数字化资源库运作方式,构建用户参与资源构建的机制,使互联网运作模式和传统资源库运作模式有机结合,使教育资源短缺与互联网资源爆炸性增长的矛盾得以解决,这才是一种高效的、深层次的整合方式。

6.对网络教育资源的功能认识存在偏差。很多学校仅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基本的数字化操作,使自己学校的基本信息以数字化方式呈现于网络中,并借此作为扩大本校影响力的一个有效平台和媒介,作为提升本校宣传力度的举措。但这忽视了进行信息化、数字化建设的终极目的和最初理念,是为了实现本校教育资源的整合,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因此,学校不仅要实现基本情况以数字化方式呈现并适时快速更新,更应该注重网络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化、互动化、人文化,从而让师生员工真正享受到网络资源的优势。在实际教学中必须面向广大一线教师,大力倡导和普及全新的网络教育资源目标,即建设网络教育资源绝不仅仅是为了数字化的呈现教学内容,更需要教师利用数字化资源的特点,将图像、声音、动画、音频、视频等多种元素有效地组织起来,以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学方式。

二、网络环境下学校教育资源建设对策研究

在对当前网络环境下学校教育资源的可扩展性、可兼容性、可持续性以及可用性和对其认识理解水平予以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建议网络环境下学校教育资源建设,应朝着统一化、共享化、集成化和管理优化的方向迈进。

1.对网络教育资源进行共享化处理。分析区别哪些资源需要用于共享,哪些资源适合非共享。而做出这一判断就需要制定一个可用性好、易于操作的共享特征表。一旦建立了这种共享特征表,那么在具体操作时,就可以借此方便地实现网络教育资源的共享了。这样无疑就能大大提高整个网络资源系统的可用性。对于网络环境下学校教育资源库的共享问题,可考虑引入IFRM(互操作框架)机制,以方便从资源内容层、松散耦合层、元数据层这三个不同层次,为不同的网络教育资源库提供互联和互操作服务。这样,一个“集中管理”分布存储的有机整体必将最终形成。

2.对整个网络教育资源系统进行集成化处理。这样可以使所有共享的教育资源在整个网络环境下的学校教育资源系统中得到有效利用,如此,既可以提高系统的可扩展性,又可以增强系统的可持续性,同时,又可以有效地减少系统重复开发,提高和改善系统使用的生命周期,真是“一箭多雕”,何乐不为?这里的集成化处理既指对软件的集成化处理,更指对包括全部软硬件、思想、技术等在内全都实现集成化。

3.对所有网络教育资源进行统一化处理。当前,网络环境下的学校教育资源系统的开发应用模式,由于缺乏统一的主题分类与检索体系,更多地呈现为“校校建库”这样一种开发应用模式。在这种模式下,要想找到一种能够最大程度地适用于各级各类学校的资源共享的运营机制,就显得困难重重。“校校建库”最终人为地造成网络环境中的无数个信息孤岛。

由此可见,对所有网络教育资源进行统一化处理,势在必行。这种统一化处理涵盖对全部的网络教育资源予以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实施、统一调配、统一部署等一系列统一化思想。其宗旨在于使各资源模型、各资源思想、各资源状态能在局部和全局两个层面上都能有效实现和发挥。举例来讲,可以尝试将国家教育资源库作为归宿和核心。同时,将各县级教育资源库、各市级教育资源库、各省级教育资源库层层连接,最终使其呈现为一个金字塔式的教育资源库架构。在此基础上,借助统一的检索汇聚功能,将各部门、各学校和各企业的教育资源分类上传至国家教育资源库,并予以实时更新和完善。这样,网络环境下的学校教育资源系统就有了一个统一、规范的网络教育资源主题分类和检索体系。

可喜的是,目前已经有四个可用于网络环境下学校教育资源系统建设方面的标准:《CELTS-3学习对象元数据规范》《CELTS-41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CELTS-42基础教育资源元数据应用规范》和《CELTS-9内容包装规范》。其中,《CELTS-42基础教育资源元数据应用规范》由三大板块组成:第一个板块,提出一组核心元素集;第二个板块,定义一组限定修饰词汇;第三个板块,定义一组编目词汇表,并对部分核心元素的赋值予以进一步的界定,以便于使资源开发能遵循相对目前来讲,有更统一的资源表述标准,使用户得以能够更快速有效地检索到所需的网络教育资源。

4.优化管理。网络教育资源管理应具备至少包括以下模块的几个基本功能:资源管理模块方面,用户输入关键字可以快捷、方便地检索到信息、资源;系统管理模块方面,提供可扩展的接口,以能顺利实现系统的自身完善和功能升级;用户管理模块方面,除提供教师和学生浏览、查询和下载资源的权限和便利外,也将此实惠惠及游客。同时,加大对网络教育资源用户,尤其是广大一线教师的培训力度,使其对常用专业术语能准确理解而不片面化,能掌握网络环境下教育资源的制作、收集、整合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

三、结束语

总体而言,当前,我国网络环境下的学校教育资源建设,距离“精品、优质、共享”的建设目标仍有很长一段距离。在开发和应用过程中要真正实现既定目标,就必须朝着统一化、共享化、集成化和管理优化的方向迈进,从而真正实现网络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使教育信息化数字化的优势真正得以发挥。

[参考文献]

[1]胡小勇,詹斌,胡铁生.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7(6).

[2]熊才平,朱爱芝,黄萍萍.教育信息资源“区域共建共享”开发应用模式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0(2).

[3]张琪,陈琳.我国基础教育网络教育资源现状研究与归因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1(4).

[4]赵英,黎琳,雷强.网络环境下的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研究[J].教育信息化,2006(9).

当前网络环境现状篇5

关键词:强化学习;神经网络;马尔科夫决策过程;算法;应用

中图分类号:TP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2)28-6782-05

在机器学习领域,大致可以将学习分为监督学习、非监督学习和强化学习三大类。强化学习以其在线学习能力和具有无导师制的自适应能力,因此被认为设计智能Agent的核心技术之一。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随着数学基础日益发展的支持,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强化学习也就成为目前机器学习的研究热点之一。在研究过程中,随着各种方法、技术和算法大量应用于强化学习中,其缺陷和问题也就日渐显现出来,寻找一种更好的方式和算法来促进强化学习的发展和广泛应用,是研究人员探讨和研究的重点。因此,神经网络及其算法以其独特的泛化能力和存储能力成为众多研究人员重视的研究对象。

在此之前,已有大量研究者通过神经网络的特性来加强强化学习的效果及应用。张涛[2]等人利用将Q学习算法和神经网络中的BP网络、S激活函数相结合,加上神经网络的泛化能力,不仅解决了倒立摆系统的一系列问题,而且还进一步提高了强化学习理论在实际控制系统的应用。林联明在神经网络的基础研究Sarsa强化算法,提出用BP网络队列保存SAPs,解决由于过大而带来的Q值表示问题[3]。强化学习理论在机器控制研究中也应用广泛。段勇在基于行为的移动机器人控制方法基础上,将模糊神经网络与强化学习理论相结合,构成模糊强化系统,解决了连续状态空间和动作空间的强化学习问题和复杂环境中的机器人导航问题[4]。由此可见,将神经网络与强化学习相结合,已经是现今强化学习研究的重点方向,也已经取得了颇丰的成果。但是,如何将神经网络和强化学习理论更好的融合,选择何种算法及模型,如何减少计算量和加快学习算法收敛速度,以此来推动强化学习理论研究更向前发展,解决更多的实际应用问题,这些依然还是待解决的研究课题之一。下面,根据本人对强化学习的研究,朋友给予的指导以及参照前人的研究成果,对基于神经网络的强化学习作个基本概述。

1 强化学习

强化学习(reinforcement),又称再励学习或评价学习,它是重要的机器学习方法之一,在机器人控制、制造过程控制、任务调配及游戏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1.1 定义

所谓强化学习就是智能Agent从环境状态到行为映射的学习,并通过不断试错的方法选择最优行为策略,以使动作从环境中获得的累积奖赏值最大。

强化学习状态值函数有三个基本表达式,如下:

这三个状态的值函数或状态—动作对函数的值函数是用来表达目标函数,该目标函数是从长期的观点确定什么是最优的动作。其中[γ]为折扣因子,[rt]是agent从环境状态[st]到[st+1]转移后所接受到的奖赏值,其值可以为正,负或零。其中式(1)为无限折扣模型,即agent需要考虑未来h([h∞])步的奖赏,且在值函数以某种形式进行累积;式(2)为有限模型,也就是说agent只考虑未来h步的奖赏和。式(3)为平均奖赏模型,agent考虑其长期平均的奖赏值。最优策略可以由(4)式确定

1.2 基本原理与一般结构

强化学习就是能够和环境进行交互的智能Agent,通过怎样的学习选择能够达到其目标的最优动作。通俗的说,在Agent与环境进行交互的过程中,每个行为动作都会获得特定的奖赏值。如果Agent的某个行为策略导致环境正的奖赏值(强化信号),那么Agent以后产生这个行为策略的趋势就会加强。Agent的目标就是对每个离散的状态发现最优策略以期望的折扣奖赏和最大。

在上述定义中描述了强化学习的三个状态值或函数动作对函数来表达目标函数,可以求得最优策略(根据(4)式)。但是由于环境具有不确定性[5],因此在策略[π]的作用下,状态[st]的值也可以写为

强化学习把学习看作试探评价过程,可用图1描述。强化学习选择一个动作作用于环境,环境受到作用后其状态会发生变化,从一个状态转换到另一个状态,同时产生一个强化信号反馈给Agent,即奖惩值。Agent接受到奖惩值和环境状态变化,进行学习更新,并根据奖惩值和环境当前状态选择下一个动作,选择的原则是使受到正强化(奖)的概率增大。选择的动作不仅影响立即强化值,而且影响环境下一时刻的状态及最终的强化值。

2 神经网络

2.1 神经网络概述

神经网络是指模拟人类大脑的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运用大量的处理部件,采用人工方式构造的一种网络系统。神经网络是一种非线性动力学系统,并且具有以分布式存储和并行协同处理的特点,其理论突破了传统的、串行处理的数字计算机的局限。尽管单个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比较简单,但是千千万万个神经元构成的神经网络系统所能表现的行为却是丰富多彩的。

单个神经元的模型如图2所示。

人工神经元模型由一组连接,一个加法器,一个激活函数组成。连接强度可由各连接上的值表示,权值为正表示激活,权值为负表示抑制;加法器用于求输入信号对神经元的相应突触加权之和。激活函数用于限制神经元输出振幅。

神经元还可以用如下公式表示

激活函数主要有阈值函数、分段线性函数、非线性转移函数三种主要形式。

一般来说,神经网络在系统中的工作方式是:接受外界环境的完全或者不完全的状态输入,并通过神经网络进行计算,输出强化系统所需的Q值或V值。人工神经网络是对人脑若干基本特性通过教学方法进行的抽象和模拟,是一种模仿人脑结构及功能的非线性信息处理系统。

2.2 强化学习与神经网络的融合

经过研究发现,神经网络的众多优点,可以满足强化学习研究的需要。首先,由于神经网络模仿人的大脑,采用自适应算法,使得Agent智能系统更能适应环境的变化。此外,神经网络具有较强的容错能力,这样可以根据对象的主要特征来进行较为精确的模式识别。最后,神经网络又有自学习,自组织能力和归纳能力的特点,不仅增强了Agent对不确定环境的处理能力,而且保证了强化学习算法的收敛性。神经网络也有无导师学习机制,正好适用于强化学习。

强化学习和神经网络的融合重点在于如何运用神经网络多重特性,能够快速高效地促进Agent智能系统经历强化学习后,选择一条最优行为策略来满足目标需求。强化学习的环境是不确定的,无法通过正例、反例告知采取何种行为。Agent必须通过不断试错才能找到最优行为策略。但是在此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比如输出连续的动作空间问题,但可利用神经网络的泛化特征,实现了输出在一定范围内的连续动作空间值[2]。所以,简单的讲,将神经网络和强化学习相融合,主要是利用神经网络强大的存储能力和函数估计能力。目前,在函数估计强化学习研究上,神经网络是研究热点之一。

3 马尔科夫决策过程

本文主要论述马尔科夫型环境下的强化学习,可以通过马尔科夫决策过程进行建模。下面给出其形式定义:

基本的POMDP由四个元组成:。S是指一个环境状态集,可以是有限的,可列的或者任意非空集;A为Agent行为集合,用A(s)表示在状态s处可用的决策集;奖赏函数R(s,a):[A×S]->Real;T:[A×S]->PD(S);T(s,a,s')为Agent在状态s采用a动作使环境状态转移到s'的概率。

一个有限的马尔科夫决策过程有5元组成:;前四个元与上述是一致的,V为准则函数或者目标函数[3],常用准则函数有期望折扣总报酬、期望总报酬和平均报酬等并且可以是状态值函数或状态-动作对值函数。

马尔科夫决策过程的本质是:当前的状态转变为另一个状态的概率和奖赏值只取决于当前的状态和选择的动作,与过去的动作和状态无关。所以,在马尔科夫环境下,已知状态转移概率函数T和奖赏函数R,可以借助于动态规划技术求解最优行为策略。

4 改进的强化学习算法

到目前为止,强化学习领域提出的强化学习算法层出不穷,如Sutton提出的TD算法[6],Watkins提出的Q-Learning算法[7],Rummery和Niranjan于1994提出的Sarsa算法[8],以及Dyna-Q学习算法[9]等。致力于这方面研究的研究人员,都在极力寻找一种既能保证收敛性,又能提高收敛速度的新型学习算法。本文主要在基于神经网络的特性,研究并提出改进的强化学习算法。

4.1 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Q([λ])学习算法

Q学习算法是强化学习领域重要的学习算法之一[7,10],它利用函数Q(x,a)来表达与状态相对应的各个动作的评估。Q学习算法的基本内容为:

(1)任意初始化一个Q(x,a)

(2)初始化 s

(3)从决策集中随即选择一个动作a

(4)采取动作策略a,观察[r,][s]'的值

(5)计算 [Qs,aQs,a+αr+γmaxa'Qs',a'-Qs,a], (11)

(7)重复(2)-(6)步,直到s终结。

式(11)使用下一状态的估计来更新Q函数,称为一步Q学习。将TD([λ])的思想引入Q学习过程,形成一种增量式多步Q学习,简称Q([λ])学习[11]。步骤与Q算法类似,其计算公式如下:

如果 [s=st,a=at],则[Qst,at=Qst,at+αtγt+γtetst+at]; (12)

4.2 基于BP神经网络的Sarsa算法

描述如下:(1)H是用于保存最近访问的Q值,当满的时候送至神经网络训练。

如果表H已满,则利用H中的样本对网络进行训练,版本号自动增加1

若网络队列q也已满,则队尾元素出队,把新训练的神经网络入队q;

清空训练集;

该算法的主要贡献是引入神经网络队列保存大量的Q值表,从来降低了保存大量Q值所要花费大量的内存空间,更重要的是解决了单个神经网络“增量式”学习所带来的“遗忘”问题。

5 强化学习应用

由于强化学习在算法和理论方面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在大空间、复杂非线性控制,机器人控制、组合优化和调度等领域呈现出良好的学习性能,使得强化学习在人工智能,控制系统,游戏以及优化调度等领域取得了若干的成功应用,而本文主要介绍基于神经网络的强化学习算法在某些领域的应用。

在非线性控制系统方面,张涛等人[2]将BP网络运用于 Q-Learning算法中,成功解决了连续状态空间的倒立摆平衡控制问题和连续状态空间输入、连续动作空间输出的问题,从而提高了强化学习算法的实际应用价值;在机器人控制方面,应用更为广泛,Nelson[13]等人考虑了基于模糊逻辑和强化学习的智能机器人导航问题,并且段勇等人[4]基于该理论,成功地将模糊神经网络和强化学习结合起来,采用残差算法保证函数逼近的快速性和收敛性,有效地解决了复杂环境下机器人导航的问题。在游戏方面,Tesauro采用三层BP神经网络把棋盘上的棋子位置和棋手的获胜概率联系起来,通过训练取得了40盘比赛中只输一盘的好战绩[14]。在优化调度方面,主要包括车间作业调度,电梯调度以及网络路由选择等,Robert Crites等[15]将强化学习和前馈神经网络融合利用,以最终实验结果表明为依据,证明了该算法是目前高层建筑电梯调度算法中最优算法之一。

6 结束语

本文将强化学习和神经网络相融合,介绍利用神经网络强大的存储能力、泛化能力及函数估计能力,可以解决强化学习领域遇到的连续状态和动作输入、输出的问题,学习状态空间过大的问题以及不确定环境处理的问题等。基于此,主要论述了三种神经网络和强化学习的改进算法,它们都综合了神经网络的特性。最后,简单介绍了目前基于神经网络的强化学习应用的成功实例。目前,利用神经网络进行强化学习依然是研究热点课题之一。

参考文献:

[1] 高阳,陈世福,陆鑫. 强化学习研究综述[J].自动化学报,2004,30(1):86-100.

[2] 张涛,吴汉生.基于神经网络的强化学习算法实现倒立摆控制[J].计算机仿真,2006,23(4):298-300.

[3] 林联明,王浩,王一雄.基于神经网络的Sarsa强化学习算法[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06,16(1):30-32.

[4] 段勇,徐心如.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强化学习及其在机器人导航中的应用[J].控制与决策,2007,22(5):525-529.

[5] 刘忠,李海红,刘全.强化学习算法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8,29(22):5805-5809.

[6] Sutton R S.Learning to predict by the methods of temporal differences.Machine Learning,1988,3:9-44.

[7] Watkins P.Dayan.Q-Learning.Machine Learning,1992,8(3):279-292.

[8] Rummery G,Niranjan M. On-line Q-Learning using connectionist systems. Technical Report CUED/F-INFENG/TR 166,Cambridge University Engineering Department,1994.

[9] Sutton R S,Barto A G, Williams R. Reinforcement Learning is direct adaptive optional control.IEEE Control Systems Manazine,1991,12(2):19-22.

[10] Sutton R S, Barto A G. Reinforcement Learning: An introduction[M].Cambridge:MIT Press ,1998.

[11] Peng J , Dayan P. Q-learning [J]. Machine Learning,1992,8(3):279-292.

[12] Kelley H J , Cliff E M, Lutze F H. Pursuit/evasion in orbit[J]. J of the Astronautical Sciences, 1981, 29(3):277-288.

[13] NELSON H C, YUNG. An intelligent mobile vehicle navigator based on fuzzy logic and reinforcement learning [J].IEEE Trans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Part B: Cybernetics,1999,29(2):314-321.

[14] Kaelbling L P, Littman M L, Moore A W. Reinforcement learning: A Survey[J].Journal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esearch, 1996(4): 237-285.

当前网络环境现状篇6

关键词:网络环境;茶叶企业;会计信息;共享机制;内涵思路

互联网技术成熟发展的今天,各个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与网络环境的有效融入,尤其是随着当前“互联网+”与各个产业发展的融入程度不断提升。对于茶叶企业经营建设来说,成熟应用网络资源,融入网络环境,构建会计信息共享机制极为必要。而从目前整个茶叶企业建设状况看,其会计信息共享机制较为欠缺,其影响了茶叶企业经营建设的成熟度,尤其是未能为茶叶企业提供相应基础。

1当前茶叶企业转型发展的客观形势分析

我国是传统的茶文化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茶与我国传统文化相融合,从而形成了体系化的文化元素。而随着当前多元文化经营发展不断成熟,如今无论是具体的茶文化元素,还是其中所包含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都是当前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值得被我们深入传承和系统化融入的内容。随着当前人们对健康养生的价值作用认知日益全面,如今茶叶企业正迎来快速发展的全新机遇期,对于茶叶企业来说,如何利用自身资源以及市场发展的具体需求,实际上是其发展过程中的全新命题。从整个茶叶企业的经营状况看,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在于企业经营与市场发展需要的融入度不够,尤其是目前多数茶叶企业仍然停留在发展的较低阶段,其发展层级与整个市场需要之间存在极大差距,因此茶叶企业相应适应市场竞争的客观需要,就必须对市场需要予以融入,从而使得茶叶企业能够适应整个茶叶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具体而言,当前茶叶企业转型发展过程中,其正处于从发展内涵到发展元素的系统化提升的关键阶段,而互联网建设的成熟发展,决定了整个茶叶企业必须将网络因素与茶叶企业自身发展相融合。不仅如此,在网络环境日益成熟的今天,互联网技术和资源为茶叶企业经营发展带来了巨大发展空间和机遇,当然,网络环境也对茶叶企业经营提出了相应要求,相对于传统茶叶的经营管理机制来说,其与互联网+时代的具体要求之间存在极大差距,认知不足,弥补经营管理过程中的需要,将茶叶企业经营与现代元素相融入,从而必然能够实现茶叶企业现代化机制建设。事实上,对于茶叶企业来说,如果其能够构建完善的企业会计信息共享机制,其能够为自身经营发展提供有效帮助,尤其是其通过借助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成熟发展,从而实现自身内部资源的有效调动,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其能够让整个茶叶企业内各个经营板块之间互相融入,相互配合,从而实现自身经营发展的最大合力。

2茶叶企业会计信息共享开展的背景认知

在茶叶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财务管理是其重要元素,现代化的财务机制能够优化茶叶企业的资金利用率,同时也能够为其茶叶企业适应市场形势,满足自身发展提供了相应基础和前提。当然,在茶叶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如果能够将网络资源的相关信息及应用优势与其相融合,其必然能够为整个茶叶企业经营发展提供科学、客观的决策依据。对于茶叶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来说,会计信息对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开展来说,有着重要意义。完善的信息元素,能够为茶叶企业财务体系建设提供前提,同时也能够为茶叶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取得最佳效果奠定基础。在网络环境影响下,茶叶企业会计信息如何才能实现有效共享就需要我们深入探究,并从中寻找到合适的内涵与价值理念。当然对于茶叶企业会计信息资源来说,只有构建具体的资源共享模式,其资源才能实现最大化发展应用,因此,如何在充分利用网络环境优势,构建满足茶叶企业经营的会计信息共享机制就值得我们深入探究。当然,对于茶叶企业经营来说,其会计信息资源共享模式建设,需要与市场发展趋势和企业自身需要相融合,这是该模式实现最佳效果的基础和关键。客观的讲,目前多数茶叶企业由于缺乏系统化的会计信息共享机制,因此,企业在应用相关信息时,其缺乏对冗杂信息的有效筛选,因此其经营效果并不理想。会计信息共享机制的建设,其能够引导茶叶企业形成健康的财务管理机制。实际上,良好的会计信息共享机制对茶叶企业的影响是内外双向的,其对茶叶企业内部经营来说,其能够为其经营发展,尤其是整个茶叶企业内部各个板块能够形成系统合力,从而提升各个板块之间的最大合力,不仅如此,会计信息共享机制的建设,也能够为整个茶叶企业经营提供有效支撑。进而为整个茶叶企业实现最大经营效益提供相应基础和保障。而对外来说,通过会计信息共享机制的构建,其能够引导茶叶企业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各项要求,尤其充分满足整个网络环境建设过程中的客观需要。

3网络环境下茶叶企业会计信息共享机制建设的相关要求

在网络环境建设发展不断成熟过程中,信息技术为企业管理工作开展提供了有效帮助,尤其是信息技术的成熟发展与企业现代化机制建设提供了基础。从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先进经验看,应用网络环境资源,构建会计信息机制,是整个企业创新发展的重要要求。但是从当前多数茶叶企业的具体经营状况上看,多数茶叶企业目前尚且处于传统发展阶段,其整体创新动力不足,管理思想落后,同时其在经营机制建设上也较为落后,更为重要的是多数茶叶企业未能将信息化技术应用与其企业管理相融入。而在信息化机制建设日益成熟的今天,由于缺乏成熟的信息管理机制,企业信息机制建设的不足大大影响了整个茶叶企业的经营效果,尤其是企业内部未能形成系统化的信息资源应用机制,从而使得企业内部信息资源未能形成有效的互动与共享,从而影响了企业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因此,在当前网络环境建设不断成熟,茶叶企业必须结合网络资源的成熟应用,构建完善的会计信息共享机制,从而实现茶叶企业转型发展的具体目标。事实上,当前整个茶叶企业会计信息共享机制在具体应用过程中,只有实现其信息资源的共享性,才能充分发挥其最大机制,可以说,该共享机制是整个企业财务管理机制的发展方向。在这一资源共享机制建设过程中,其指的是通过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资源,整合企业资源,通过完善企业会计信息共享机制建设的各个板块资源,从而实现整个信息共享机制建设。

4基于网络环境的茶叶企业会计信息共享机制分析

我国是传统的茶叶大国,完善的茶叶产业发展体系中,茶叶企业有着重要的作用价值。但是我国多数茶叶企业仍然处于传统发展状态,无论是企业的经营内涵,还是其发展成熟度,均与时代的成熟度之间有着重要差别。从当前整个茶叶企业的具体经营状况看,受到委托关系的相关影响,加上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出现,从而使得专业第三方机构很难为茶叶企业提供良好的经济决策帮助和依据,尤其是其很难对茶叶企业成本管控和茶叶资源预算管理机制实施有效开展。尤其是受报税和会计报账等因素影响,其很难确保茶叶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的会计信息质量,因此,必须借助多种要素,提升茶叶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比如通过充分应用网络环境和资源优势,构建完善的茶叶企业会计信息共享机制等等。客观的讲,在网络环境发展过程中,构建和应用茶叶企业会计信息共享机制,其实际上是从动态化机制发展状态下,所构建的数据机制,其将为茶叶企业经营管理提供实质性决策依据和内涵。当然在这一机制中,其能够实现会计核算和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各项功能,通过该共享机制建设,其能够实现财务运行状况的及时有效控制,同时其相对于传统的企业财务会计信息共享机制建设来说。该机制更具开放性和实时性,不仅如此,其通过电子化应用,从而实现整个机制的高效运用,并且也大大丰富和优化茶叶企业会计信息共享机制的功能应用,而这一机制建设,实际上也有效解决了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的复杂性和时间性,尤其是其能够及时获得数据,从而实现整个财务会计信息的及时有效生成,从而为茶叶企业经营发展提供有效帮助。在应用茶叶企业会计信息共享机制时,如果只是对茶叶企业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进行简单的调整和修补,那么其只能是较低程度的完善与解决,其很难实现理想的经营效果和应用价值。对于会计信息共享机制的建设状况及其具体内涵来说。想要实现最佳经营效果,必须从信息化建设的时代化要求分析入手,通过创新茶叶企业的管理机制,优化茶叶企业的具体经营元素,从而为茶叶企业转型发展提供有效帮助。

5结语

随着茶叶企业经营建设发展不断成熟,如今利用市场理念和时代元素,提升茶叶企业的经营效率和管理水平已经成为其重要的发展要求。相对于我国极具优势的茶叶产业体系来说,当前多数茶叶企业仍然停留在传统经营状态,整个企业与市场发展要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如何才能实现茶叶企业最佳经营效果就极为必要。在互联网技术成熟发展的今天,融入和借鉴互联网元素,已经成为茶叶企业转型发展过程中必然要求,因此通过融入网络要素,构建满足茶叶企业经营的会计信息共享机制就是其转型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王京伦.基于公司信息透明度的IT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兼述我国通信运营企业的经验[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3(5):215-217.

[2]冉秋红.基于会计信息共享的组织间成本管理框架及实施路径研究[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162-165.

[3]卢相君.证券市场会计信息共享质量的整体评价———会计信息流动性分析[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5(4):303-306.

[4]苏蒙娅.新常态下茶叶家族企业财务信息质量的优化[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5(11):181-185.

[5]欧阳清.基于供应链的战略管理会计业务流程再造与控制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0):231-233.

当前网络环境现状篇7

论文摘要 无线网状网络是由Ad Hoc网络发展而来的一种多点对多点的无线网络,目前无线网状网络的路由协议都从很大程度上参考Ad Hocl~络的路由协议,其中经典型路由协议更是直接将Ad Hoc路由协议应用于无线网状网络环境。对经典型无线网状网路由协议进行介绍,并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协议进行重点分析。

一、无线网状网的路由协议

传统的路由协议是专为有线网络设计的,并不适用于无线网状网环境。因为传统的路由协议不能够很好处理无线网状网环境中常见的拓扑结构和链接质的快速变化。无线网状网络都有一些显著的特性,例如:高动态性,智能性,端对端最佳路径选择,多跳性,通常带宽有限和计算能力不足。无线网状网络的高动态性的原因有两个:第一,路由器本身可能移动,并造成网络拓扑结构的快速变动。第二,即使路由器本身不移动,由于干扰、地理和环境等因素,无线电链路的质量仍可能发生快速变化。

从以上这些特性可以知道,完备的无线网状网路由协议必须需要具备以下特点:①分布式操作;②快速收敛(适应更快的移动);③可扩展性:④适用于大量的小型设备;⑤只占用有限的带宽和计算能力主动式操作(减少初始延迟):⑥在选择路由时考虑无线电链路的质量和容量;⑦避免环路:⑧安全性。

由于无线网状网是由Ad Hoc网络发展而来的无线网络。Ad Hoc网络和无线网状网络之间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现有的主流无线网状网路由协议也是从AdHoc网络的路由协议发展而来的,主要包括三种类型的路由协--议:一种为先验式路由协议:一种为反应式路由协议;另外一种就是二者的混合,称为混合式路由协议。

二、先验式路由协议

(一)简介

先验式路由协议是一种基于表格的路由协议。在这种协议中,每个节点维护一张或多张表格,这些表格包含到达网络中其它所有节点的路由信息。当检测到网络拓扑结构发生变化时,节点在网络中发送路由更新信息。收到更新信息的节点更新自己的表格,以维护一致的、及时的、准确的路由信息。不同的先验式路由协议的区别在于拓扑更新信息在网络中传输的方式和需要存储的表的类型。先验式路由协议不断的检测网络拓扑和链路质量的变化,根据变化更新路由表,所以路由表可以准确地反映网络的拓扑结构。源节点一旦需要发送报文,可以立即得到到达目的节点的路由。

(二)典型先验式路由协议DSDV协议

DSDV的基本原理是:每一个节点维持一个到其它节点的路由表,表的内容为路由的“下一跳”节点。DSDV创新之处是为每一条路由设置一个序列号,序列号大的路由为优选路由,序列号相同时,跳数少的路由为优选路由。正常情况下,节点广播的序列号是单调递增的偶数,当节点B发现到节点D的路由(路由序列号为s)中断后,节点B就广播一个路由信息,告知该路由的序列号变为s+l,并把跳数设置为无穷大,这样,任何一个通过B发送信息的节点A的路由表中就包括一个无穷大的距离,这一过程直到A收到一个到达D的有效路由(路由序列号为s+1-1)为止。

在此方案中,网络内所有的移动终端都建立一个路由表,包括所有的目的节点到达各个目标节点的跳跃次数(或标识距离矢量的路径矩阵)。每个路由记录都有一个由目标节点设定的序列号。序列号使移动终端可以区分当前有效路由路径和已过时的路由路径。路由表周期性地做全网更新以维护全网的通信有效性。通常,为了减少由于路由表更新而产生的大量路由信息传递,减少网络路由开销,可以采用两种路由更新方式。第一种是全清除方式,即通过多个网络协议数据单元将路由更新信息在全网中传输。如果网络内终端出现移动,则产生的新路由分组信息不定期的传达至网络内所有终端。第二种是部分更新方式,或称为增量更新方式,即在最后一次全清除传输后,只传递那些涉及变化了的路由信息进行传输,这些信息通常被放置在一个标准的NPDU里,从而减少路由信息的传递量。在增量更新方式中移动终端可以增加另外一个附加的表来存储路由更新信息。

新路由信息的广播信息包含目标节点的地址,到每个目标节点的跳数、接收信息的序列号,以及独有的广播序列号。新路由信息适用最新的序列号。如果两次更新具有相同的序列号,则具有较小的距离矢量阵的路由具有优先权。因为它代表路径最短(或跳数最少)。在通常情况下,从源节点到目的节点可能存在多条路径,在最佳路由路径的确定过程中,移动终端跟踪不同路由路径的时间,最佳路由路径就是时间最短的路径。在找到最佳路径之前,该时间呈收敛性涨落。一旦路径确定,这些信息就存放到每一个终端的路由表中,直到节点收到新的路由信息。

三、反应式硌由协议

反应式路由选择协议是一种当需要一条从源节点到目的节点的路径进行数据发送时才查找路由的路由选择方式。节点并不保存整个网络的及时准确的路由信息。当源节点要向目的节点发送报文时,源节点在网络中发起路由查找过程,找到相应的路由后,才开始发送报文。为了提高效率,节点可以将找到的路由保存在缓存中供后续发送使用。反应式路由协议按需路由的特点可以较好地适应节点移动较为频繁的无线网络环境,节点发生移动后,只需要更新需要发送数据的相关路径的路由信息即可。

四、混合式路由协议

混合式路由是将前面两种路由方式结合起来,在局部范围内使用先验式路由协议,维护准确的路由信息,并可以缩小路由控制消息传播的范围。当目标节点较远时,则使用反应式路由协议查找发现路由。ZRP协议就是混合式路由协议的代表。ZRP协议是一种专为多变的通信环境(如可重构无线网络,RwN)设计的平铺式路由协议。在每个节点定义一个区域,此区域包含一些节点,这些节点的距离(也就是跳数)在一个限定的范围之内。这个距离被成为区域半径rzone。每一个节点只需要知道它的路由区域内的拓扑结构,而且其路由信息随着区域内的拓扑更新而更新。这样,尽管网络很大,但更新仅仅在局部区域进行。由于距离大于1,这样区域就有大量重叠。

若s要与D通信,则s发送query消息,并一级一级广播下去,直到到达D,D响应这个请求,表明路山为:S-H-B-D。

B知道路由路径的机制成为路由累积。累积过程如下:query消息每经过一个节点,则在query消息中加上该节点的信息。为了限定信息大小并能反应出路由发现过程,在query消息中加入跳数限制,并且每经过一个节点,跳数减l,若跳数域为0,则丢弃该消息。区域内部采用先验式路由协议。

可以看出ZRP仅需要一些相对小数量的query信息,这些信息只是发给周边节点的信息。由于区域半径相对于整个网络来说总是比较小,得知区域内部拓扑的开销只是整个网络很少的一部分。而且,每一个节点储蓄的信息也大为减小。另外,ZRP协议比全网的反应式路由发现机制要快得

五、结论

当前网络环境现状篇8

云环境之下的网络安全,呈现出与既往环境不同的新型特征,横纵向数据流量的陡然增加,成为该种体系之下的新型挑战。文章首先就云环境下数据中心安全需求相关特征展开了必要的分析,而后进一步对安全部署体系之下的几种主要技术加以讨论。

[关键词]

云;安全;数据;网络

1云环境下数据中心安全需求分析

网络环境的发展,在云概念出现之后呈现出了诸多新型特征。传统的数据中心安全部署通常遵从分区分层的总体概念,这种思路在网络相对有限的情况之下能够很好地发挥作用,并且层级工作方式能够实现面向信息的逐级过滤。所谓分区规划,就是面向不同的网络细分来实现安全保护。不同的网络细分会在其自身安全价值和受攻击程度倾向水平上表现出差异,因此可以依据不同的策略来对整个网络进行区分,并且展开对应的网络安全部署。常见的网络分区依据有业务需求、数据流、应用以及逻辑功能、安全需求水平或数据敏感程度等几个方面。通常来说,数据中心网络在安全思想的指导之下分为核心区、外联业务区、Internet区、测试区、运营管理区、集成区、存储区以及容灾备份区几个方面,不同的分区承担不同职责,共同实现整个网络环境中的安全部署体系。而对于分层部署而言,则是在实现有效有序分区的基础之上,依据安全防护部署需求在不同的区域边界处,依据实际情况展开对应的安全部署,包括防DDoS攻击、流量分析与控制,异构多重防火墙、VPN、入侵防御以及负载均衡等。但是在云计算环境之下,虽然其基础数据中心与传统环境并不存在太大差别,但是如何在云网络环境下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给和利用,意味着数据中心虚拟机必然会成为主要提供服务的计算资源,相应的数据中心建设也呈现出新的特征。首先是性能方面,云网络流量模型呈现出从外部到内部的纵向流量增加,以及云环境内部虚拟机之间的横向流量增加两个层面特征,进一步在存储能力和数据处理分析能力两个方面的需求得到提升。而当数据吞吐量增加的时候,尤其是横纵向两个方面的流量增加,直接导致了数据的传输总量呈现出指数级增长,而传统环境中的分区分层的数据安全部署,在这样的数据总量的背景之下必然会局限于整体的安全运算能力,从而无法有效展开安全保护。

2云环境下的安全部署核心技术

在云环境下,大数据以及资源共享是其最为显著的特征,因此侵入供给、拒绝服务攻击DoS以及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DDoS,蠕虫病毒成为最为典型的安全问题。这几个方面的安全问题,主要攻击点在于广泛传播,或者对网络资源的非法占用,通过这两种方式,来阻碍网络环境中的安全设备正常工作。为了保障云环境中的数据中心安全,抵制来自于多个方面的攻击,相应的安全技术也在不断研发并且层出不穷。不同的安全技术之间相互配合形成一个统一有效的整体,共同构建起完整的安全防御体系。在这个体系之中,有如下几个方面的核心技术,对于云环境下的数据中心安全意义重大。

2.1虚拟网络

对虚拟网络这一方面,主要得到应用的技术包括虚拟专用网(VirtualPrivateNetwork,VPN)以及虚拟局域网(VirtualLocalAreaNetwork,VLAN)。其中前者通过相关的协议,在公共数据网环境中建立起一个安全稳定的虚拟逻辑网络。VPN在网络环境中的应用,首先能够提供防火墙到防火墙的应用,实现地处不同位置的同一个组织之间的安全通信;此外还能够提供移动用户与VPN防火墙之间的连通,支持企业环境中移动用户的访问。当前该领域的主要发展趋势在于引入网络控制与应用控制,通过VPN与身份控制以及访问控制技术的有机结合,为网络用户提供有效的安全隔离。而对于后者而言,主要是考虑到当前数据中心中多业务运营的需求,会造成服务器与用户之间的纵向数据流向比重增加,因此该项技术能够将不同客户的不同业务从第二层隔离开,分配一个VLAN和IP子网,并且不同的VLAN具有不同的安全级别端口,有利于展开更具有针对性的安全保护部署。

2.2防火墙

防火墙是网络环境中安全部署的基础环节,用于实现数据中心网络边界的安全,同时能够提供良好的扩展能力。当前网络环境中的Dos以及DDos攻击手段繁多,因此对应的防火墙的建设也不容忽视。常见的防火墙技术有基于状态以及基于流的两类,前者将状态检测技术应用在ACL技术之上,用以来对通过防火墙的数据包进行动态的分析和判断;而后者则基于流分析,来提供更好的转发性能,同时发现网络环境中的异常数据传输状况。

2.3入侵检测

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入侵检测常常会与流量分析和清洗一同配合展开。入侵检测是一种相对主动的安全技术,能够面向蠕虫、网络钓鱼、后门木马、间谍软件等应用层攻击展开检测,目前多用于网络节点上以及网络内部环境,可以通过在数据中心出口以及内部安全区的网络汇聚层采用旁挂或与网络设备融合进行部署。在当前云环境之下,入侵检测能提供较好的针对性特征,从而对优化网络环境下的安全运算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3结语

云环境之下的数据中心网络安全部署,应当是一个综合化的有机整体,其中包括诸多组件协同工作。在该领域之下,除了需要密切关注相关技术的发展以外,还应当加强管理,密切关注包括用户授权以及数据生命周期识别等在内的安全思想,切实打造高效稳定的安全网络,支撑起组织的未来。

作者:刘晓军 单位:大庆油田信息技术公司规划设计所

主要参考文献

上一篇:关于碳排放的知识范文 下一篇:不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