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的优势范文

时间:2023-12-15 17:20:19

新农村建设的优势

新农村建设的优势篇1

全市广大退役军人“兵支书”:

大家好!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华诞,也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们正扬帆启程,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值此“八一”建军节即将来临之机,特提出如下倡议:

突出政治忠诚。“军人的天职是服从命令”。我们要传承红色基因,继承革命传统,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上级党组织要求上来,不折不扣执行市委、乡镇党委的部署要求,把努力做好当前各项工作,作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直接检验,作为巩固拓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的实践战场,以实际行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要时刻提醒自己全力做到“政治过硬、对党忠诚、服从命令”,以最佳精神状态、最实工作作风、最高工作标准,投入到村内各项工作中,做一名党委放心、群众满意的村党组织书记

突出实干担当。我们都在部队大熔炉里经过系统培养。要充分发挥退役军人艰苦奋斗、实干拼搏的优良作风,凭借自身特长和吃苦耐劳精神,不忘初心,勇往直前,奋战在一线,实干在一线,成为活跃在全市农村的一面面流动“红旗”。要践行初心使命,当好乡村振兴的“引领者”;要扎根乡土服务,当好美丽乡村的“代言人”;要全力带富领富,当好发家致富的“领头羊”。要通过我们的努力,在发展村级经济、改善村庄面貌、促进乡风文明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特别是推行“两调一议”化解矛盾纠纷、倡导“零彩礼”“低彩礼”移风易俗、建设志愿服务队等活动中做出突出贡献,提高村民幸福指数,以实干认干赢得群众信任。

突出敢打硬仗。“敢打必胜是军人的作风”。我们要秉承军魂兵胆,发挥“作风过硬、执行力强”的优势,当好急难险重“急先锋”。对于村内历史遗留问题、宗族派性矛盾、信访稳定事件等,不怕触碰核心问题,勇于面对实际困难,攻坚克难,毅然亮剑,在歪风邪气面前敢于挺身而出,在“刀刃上”发挥军人作用,把党支部打造成坚强的战斗堡垒,真正做村内党员群众的坚强后盾,激发正能量,提振精气神。

突出工作创新。农村的舞台需要思路灵活、敢于探索。我们要充分发挥见多识广、视野开阔、思维敏捷的优势,汲取民间力量和智慧,大胆创新,开拓进取,探索新方法、新途径,把村内工作提升一个新高度。在村级经济发展上积极流转土地、成立合作社,发展特色种养殖;在改造人居环境上,立新规、去顽疴,用制度管人管事,治理私搭乱建,规范村内建设,提升美丽乡村水平;在改造传统产业升级上,针对村内实际成立行业协会,搞好适度规模生产,带领村庄致富、村民增收。

新农村建设的优势篇2

关键词:扭转;留守农民;女多男少趋势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指出:“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可见,建设新农村首当其冲的是迫切需要新农民。当前农村存在着两个反向的性别不平衡问题:①农村户籍人口性别比不平衡,即生育性别比倾向男子,呈男多女少的趋势,我国对这方面一贯比较重视,研究得较多,对策也有力。②农村劳动人口性别比例不平衡,即留守农民性别比倾向妇女,呈女多男少的趋势,有不少文章甚至称之为“农业女性化趋势”。

造成留守农民女多男少趋势的根本原因是城乡差距太大的二元结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是扭转留守农民性别比失衡的根本出路。城乡二元结构主要有三大弊端:①为支援国家工业化,农村经济通过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为城市经济“献血”,客观加大了城乡之间两种生产力的差距,城市生产力相对发达,农村生产力则相对落后;②城乡的教、科、文、体、卫等公共产品和水、电、路、桥、邮等基础设施实行两种不同的投入方式,城市几乎完全由国家财政投入,农村则在很大程度上由农民自己投入;③人口户籍管理制度使城乡居民具有两种不同的社会身份,城市人享受着创业、就业、收入、社会保障等各种优惠政策和优势资源,农民却被束缚在条件差、负担重的农村。改革开放以来,这种不公平的境遇和待遇至今没有根本改变,虽然农民可以进城创业和就业,但农民工仍然无法享有城市人的全部优惠待遇。尽管如此,农民进城毕竟可以享受到某些城市文明,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多挣一些活钱来增加家庭收入和改善家庭生活。为此,越来越多的农民、特别是男性农民进城谋生挣钱,从而导致了留守农村的农民女多男少的不平衡趋势。可见,要根本扭转留守农民性别比失衡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城乡二元结构。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根本的目的正是为了改变城乡二元结构,逐步缩小和最终消除城乡差距,使城乡人民享有平等的发展条件、机会和权利。农村妇女是留守农民中的大多数,是建设新农村的生力军和“半边天”。各级妇联组织应在《意见》精神指导下,组织制定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农村妇女发展纲要和目标体系,并争取将其纳入国家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同步实施。同时,继续在全国各族各地农村妇女中深入开展学文化、学技术、比成绩、比贡献的“双学双比”活动,并进一步拓展巾帼建功立业的新领域,更加积极地引导广大农村妇女在新农村建设中再立新功。

造成留守农民女多男少趋势的直接原因是农村妇女素质偏低不易转移,千方百计提高农民妇女的综合素质是扭转留守农民性别比失衡的基础工作。由于城市科技进步的步伐加快带来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劳动力市场的技能和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农村妇女总体素质偏低很难适应,致使过剩的妇女劳动力不易转移出去。全面提高农村妇女的综合素质,可从两方面促进新农村建设。①可以使新农村建设必要的妇女劳动力更好地撑起“半边天”大显身手以大展宏图,②可以使新农村建设过剩的妇女劳动力更加顺利地转移出去来平衡留守农民性别比。农村妇女的综合素质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家庭等各个方面,要引导广大农村妇女把在社会做一个好公民,在农村做一个好村民,在城市做一个好市民,在家庭做一个好婆媳作为自觉行动。在经济方面,要抓好典型引路、项目推广、技能培训、结对帮扶、跟踪服务等环节,采取田头示范、现场答疑、网络教学、专题授课、聘请顾问等形式,生动、直观、形象地培育妇女的创业、创收、创新、创优能力。在政治方面,要以学习宣传新的妇女权益保障法为重点加强对妇女普法教育,增强她们依法参政维权的意识和能力,使妇女参与国家、社会、村民事务管理及决策的程度不断提高。在文化方面,要保证女性在各级教育中的比例上升,逐步缩小两性受教育年限的差距,使农村妇女能够努力学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提升劳务本领和竞争能力,用自己的贡献来赢得社会的尊重和欢迎。在社会方面,要通过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教育,鼓励农村妇女继承和弘扬中国妇女的优良传统,更好地遵守社会公德、践行职业道德、弘扬家庭美德。在家庭方面,落实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现代生活方式,使农村妇女争当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新女性。只有这样,广大农村妇女才能在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中留守也可多作贡献,转移也可多作贡献。

造成留守农民女多男少趋势的关键原因是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男性多于女性,制定优惠政策留住和召回男女乡土能人特别是男能人是扭转留守农民性别比失衡的当务之急。由于男性农民具有前一部分所述的一系列优越条件,因而总体上男性农民的综合素质一般高于女性农民,进城务工经商的人数也必然大大超过女性农民。要力争在较短时间内扭转留守农民女多男少的趋势,当务之急的做法是留住和召回男女乡土能人特别是男能人,开拙潜力无限的“乡土能人效应”。乡土能人的共同特点是:有家乡感情,有共同乡音,有理想抱负,有文化知识,有创业精神,有实干作风;同时,他们又各具特色:有些是农业科技推广的能手,有些是多种生产经营的里手,有些是市场信息捕获的快手,有些是产品流通销售的巧手,有些是懂法参政维权的高手,有些是管理村民事物的抓手,……总之,他们是农村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代表的一个重要部分,能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强大的示范带头作用,往往能起到留住和召回几个能人,盘活一个村;留住和召回更多能人,振兴一个乡的巨大效应。为此,在城乡二元结构使得城市争夺能人的优势尚不可能马上改变时,要留住和召回乡土能人必须制定具有感召力的优惠政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最关键的就是将回报家乡的召唤和市场利益的引导有机结合起来招龙引凤。如可实施“乡土能人回归工程”,对志愿回乡创业的能人给以政策、资金、技术、农资、税收、信息等优先、优待、优惠;可建立“回乡能人项目招标制度”,对适合乡土能人的新农村建设项目优先向乡土能人招标;可设立“回乡能人奖励制度”,对回乡取得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乡土能人授予荣誉称号并给予重奖;还可创立优秀能人晋级升职制度,对那些能力强、水平高、贡献大的乡土能人,优先提拔使用、优先晋级升职,优先充实到基层领导班子等等。只要各级妇联组织会同相关部门求贤若渴、政策感人,一定能够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留住和召回越来越多的男女乡土能人特别是男能人,尽快平衡留守农民性别比以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造成留守农民女多男少趋势的管理原因是农村男女劳动力无序流动,以“就地转移”为主渠道促进农村过剩劳动力有序流动是扭转留守农民性别比失衡的有效途径。无序流动即农村男女劳动力转移任由市场选择和驱使,必要的男女乡土能人特别是男能人难以留住和召回,过剩的男女劳动力特别是女劳力难以转移输出。有序流动则是根据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加强政府对农村男女劳动力转移的宏观调控,将必要的男女乡土能人留住和召回,过剩的男女劳动力转移输出。关于将必要的男女乡土能人留住和召回的对策上面已及,要将过剩的男女劳动力有序转移输出主要有三层思路:首先应认清农村男女过剩劳动力转移的主次途径。转移途径一般有两条:一是转入乡村非农产业,使土地上的农民成为离土不离乡的非农民,被称之为“就地转移”。二是转入城市相关行业,主要在厂矿、商店、家庭从事第二、三产业或从事个体劳动,被称之为“异地转移”。城市由于劳动力本来就供过于求并且就业的门槛越来越高,所能吸纳的农村过剩劳动力十分有限,因而第一条“就地转移”途径应成为当今农村过剩劳动力特别是妇女过剩劳动力转移的主渠道。其次,各级妇联组织应争取参与制定乡村建设规划和产业政策。加快乡村建设和发展乡村非农产业,特别是发展第三产业。它可从两个方面为农村妇女过剩劳动力转移提供条件,①它可使农村妇女从繁重的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才有可能实现转移。②它是最能容纳劳动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最适宜妇女就业的特点。再次,各级妇联组织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引导农村妇女有序流动。可建立妇女劳务输出服务所,提供城市创业渠道和劳动力市场的信息,加强对妇女劳务输出的技能和素质培训,为过剩的妇女劳动力进城镇就业牵线搭桥;可设立农村妇女城乡创业启动基金,鼓励妇女大胆走出家门,在城市和乡村开辟非农产业领域自主创业;还可建立引领农村妇女进城创业奖励制度,号召并奖励在城镇创业成功的男女乡亲引领家乡姐妹进城见缝插针地创业。

造成留守农民女多男少趋势的领导原因是相关政府部门对这一趋势重视不够,高度重视和全面调研留守农民女多男少的详情是扭转留守农民性别比失衡的前提条件。目前,相关报告、文件和资料显示,对留守农民女多男少趋势制约新农村建设的有关问题,大多还只是局限在妇联组织和专家学者的调查研究中,在政府建设新农村的大政方针中还很少见到。而在调研资料中又存在着“四多四少”的状况:①普查由户籍人口无序生育引起的农村男女性别比例失衡情况的多,普查由劳动人口无序转移引起的农村男女性别比例失衡问题的少;②从社会学意义上研究农村户籍人口男女性别比例失衡对新农村建设不良影响的多,从经济学意义上研究农村劳动人口男女性别比例失衡对新农村建设不良影响的少;③探讨农村农民男女性别地位不平等问题及其原因的多,探讨农村农民男女性别比例不平衡问题及其原因的少;④局部定性定量分析农民女多男少不平衡问题的多,全局定性定量分析农民女多男少不平衡问题的少。对此,各级妇联组织应积极呼吁相关政府部门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并协同其进行全面调研留守农民女多男少的详情,首先做到胸中有数,尔后才能有的放矢。建议全国妇联应尽早向国务院和国家统计局申请,争取全面普查或重点调查一次由农村劳动人口无序转移引起的、够得上劳动力年龄的、具有农村户籍的农民男女性别比例失衡的相关情况,包括留守农村农民和进城工作农民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政治面貌、职务职称、劳动门类、基本收入等等,并统计出各自的数量和比例,如果还能包括工作生活在农村的非农村户籍人员的同样情况就更周全了。以便供相关机构或人士从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出发,全局性的而不是局部性的、实证性的而不是印象性的分析研究农民女多男少不平衡状况的分布,成因和对策,以及有关新农村建设的其它问题,更好地为新农村建设建言献策,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一个良好的开局。

参考文献

新农村建设的优势篇3

一、分类实施新农村建设步骤

1、第一阶段(20__年):在经济基础较好的××村进行试点。大力发展农村工业和粮食生产等产业。

2、第二阶段(20__年):在烤烟生产技术、沿××线条件较好的××、××等两个村进行试点。大力发展烤烟、畜牧、粮食等产业。

3、第三阶段(20__年):在××、××、××、××、××、××等六个村进行试点。逐步发展支柱产业的同时,以集镇为依托,大力发展早市蔬菜和商品贸易。

4、第四阶段(20__年):在××道公路沿线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等十个村进行试点。以交通和经济优势,大力发展烤烟、石榴、畜牧、林果、农村工业等产业。

5、第五阶段(20__年):在乡(镇)政府所在地的××、××、××、××、××等五个村进行试点。以信息优势为基础,大力发展粮食、烤烟、石榴、畜牧、林果等产业。

二、具体要求

1、发展壮大农村经济,实现农民持续增收

一要以做强做大烤烟、矿业、畜牧、石榴、沿江经济等产业,实现农村生产发展目标。二要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实施好“十个有”工程。三要坚持移风易俗,发展农村公共事业,积极开展健康的文化体育活动,崇尚科学文明,在农村形成良好的社会风貌。四要因地制宜,统一搞好新农村建设规划,认真开展爱国卫生活动,抓好农村环境整治,体现社会主义新农村时代风貌。五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完善村民自治机制,保障农民依法行使民利,发展基层民主,推进村民自治进程。

2、加快工业兴区步伐

把工业作为推进××经济社会新跨越的重中之重来抓。一要创新工业经济发展方式,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变资源拉动型为产业带动型、变资源依托型为市场主导型、变资源开发型为资本经营型,变资源规模型为效益增长型,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走工业集群化、农业产业化道路。二要依托园区载体,××区紧靠××市,具有依托××工业城市而加快发展的区位优势,具有县委、政府提出的“将××经济发展主动融入到××、××大经济圈”的发展战略的地沿优势。因此要积极配合县上高起点、高标准抓好工业集中区、工业产业集群的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工业发展增长极。三要积极召商引资,切实推进企业与产业相对聚集与集中,带动一大批企业的发展,真正实现规模效益和聚集效应。四要优化发展环境,加大发展环境整治力度,实现办事环境得到优化、政策环境得到优化、执法环境得到优化、治安环境得到优化、人文环境得到优化、生态环境得到优化。五要进一步完善××镇、××、××、××、××、××等乡镇的小集镇建设,推进全区城镇化建设的步伐。

3、培养造就新农民,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一要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建立助学奖励机制,加大对贫困学生的帮助力度,统筹发展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以每年定期学习或大专函授学习的形式。增强村小师资力量,不断提高农村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同时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提升农民素质修养,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二要加强科技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以“送出去学,请进来教”的方式,开展现代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业科技的转化率和应用率,引导广大农民加快由体力型向技能型、专业型、知识型转变,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推动者。三要充分发挥农民科技协会和农业科技示范户的作用,每一阶段推出一批科技示范户,提高农民致富本领,增强广大农民走向市场的信心和决心,成为自我创业、自主经营、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

3、倡导树立新风尚,提高农村文明程度

一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各阶段成立村落道德评议会、禁赌协会等群众自治组织,制定完善《村规民约》,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二要倡导科学文明新风。倡导科学、文明、诚信、友爱、健康、向上的社会主义新风尚,破除陈规陋习,远离封建迷信,讲究卫生,让脏、乱、差的状况从根本上得到治理。引导群众积极开展“四清四改四建”(四清即:清垃圾、清沟渠、清路障、清破旧房;四改即:改水、改厕、改灶、改圈;四建即:建党支部活动室、建公共活动场所、建政策宣传栏、建文化活动室)工程,使村落村貌明显

改观。三要加强农村“维稳”工作。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严厉打击农村偷盗和“黄、赌、毒”行为,杜绝宗派势力和非法宗教活动,加大农村矛盾纠纷排查处理,创建“无上访村”活动,促进社会秩序稳定,群众安居乐业。四要积极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创新开展文明村镇、星级文明户和信用户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文化设施和文体队伍生活,不断提高农村文明程度。4、建立完善新机制,提高农民民主管理水平。

一要健全和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村民自治机制,完善“一事一议”和村务公开等制度,深入开展民主管理示范活动,保证农民当家作主;二要不断增强农民群众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保障村民对新农村建设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不断激发广大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推进农村民主法制建设。三要健全村干部联系群众的工作机制,严格执行“群众来访接待日”等制度,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服务人民群众、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水平。

5、建设好班子,提高基层组织战斗力

新农村建设的优势篇4

[关键词]地方高校;农村服务体系构建;作用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5 — 0134 — 02

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既是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又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国家的“十一五”规划及党的“十七大”报告均强调要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构建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及其他公共服务体系,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2012年两会期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重申了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发展目标。在这种背景下,如何促进我国农村公共服务的良性发展和构建适合我省农村现状的公共服务体系,成为摆在全社会各个阶层面前的一个重要的课题,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着力点。

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是专业化、职业化的服务体系,主要体现在服务内容的专业化、工作人员的专业化和职业化上,而这也是目前困扰农村公共服务发展的“瓶颈”之一。基于这样的认知,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单凭政府是无法完成的,必须建立以政府为主体的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多元供给体制,汇聚社会各种力量,整合优质资源,形成合力,全力打造新型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为和谐社会的建立服务。高等教育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服务社会的历史使命。高校尤其是地方性高校理应在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担当重任。

一、地方高校参与农村服务体系构建是地方高校职能的具体体现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的逐渐进步,“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已成为现代高校高等学校的三大基本职能。其中,服务社会职能已被世界各高校广泛接受,成为许多高校的立校和发展的根本。正如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校长范?海斯(Charles Richard Van Hise)所指出的:“服务应该成为大学的唯一理想”。

现代高等学校己三大职能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从高等学校职能的角度考虑,地方高校具有为农村服务体系建设服务的可能性与可行性。

1.人才是农村服务体系构建的基础和保障

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是专业化、职业化的服务体系,主要体现在服务内容的专业化、工作人员的专业化和职业化上。目前,影响农村公共服务良性发展的因素较多。其中,公共服务内容的多维化和专业人员匮乏是其主要矛盾之一。而专业人才培养是地方高校的最基本职能所在。地方高校可以为出新农村建设培养所需的各级各类实用人才,让他们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服务于农村服务体系建设,才能使新农村建设有人才可依。

2.科技扶持是农村服务体系构建的关键和核心

农村服务体系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而支撑这个工程的关键和核心就是科学技术。发展科学是地方高校的重要职能。要加快推广农村适用科技成果,提高农村文化科技素质。只有地方高校充分发挥科学研究职能,以农村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为研究课题,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在农村的推广,为农村服务体系建设提供科技支持,才能保证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实现。

3.服务地方新农村建设是地方高校履行社会服务职能的载体与舞台

作为地方投资的高校最终必须为地方服务,必须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地方高等学校要为新农村建设服务肩负起不可替代的职责与使命。时至今日,“三农”问题己成为我国实现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地方性高校理应在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担当重任。,可以说服务地方新农村建设是地方高校履行社会服务职能的载体与舞台。

二、参与农村服务体系建设是时代赋予地方高校的历史使命

当前我国社会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方针是要实行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援农村的方针。在对新农村建设进行“反哺”与“支援”过程中,核心要素是要体现在“智力”和“人力”上支持。“智力”与“人力”的支援对于新农村建设既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支援,又是一种更具有持久性、长效性和多效的支援。对于“智力”与“人力”支援而言,地方高等教育更有资格更有可能肩负起这种支援的责任。

现阶段地方高校的主要任务是“适应地方经济发展,为地方发展服务。”目前我国大多数区域仍以农村为主体。所以地方高校完全可以依托本身所具有的的资源、人力、科技优势为当地新农村建设奉献力量,可以说地方高校参与农村服务体系建设是时代赋予地方高校的历史使命。

三、地方高校参与农村服务体系建设所具有的的优势分析

1.地方高校具有地缘优势

从高等教育的布局上看,地方高校一般都建立在我国的中小城市,处在农村的边缘地带,贴近农村实际。对于农村目前建设中的问题地方高校更具有切实的感性体验,对于新农村建设的实际需要有着深刻的认识,这种基于地缘的优势决定了地方高校在新农村建设方面可以提供更准确、更快捷的服务。

2.地方高校具有人力优势

地方高校在所在地区属于知识密集型组织,拥有着该地区最优秀的人力资源,承担着为当地培养、培训、输送各级各类应用人才的任务。尤其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建设和发展,地方高校获得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和机遇,逐步构建了完善的学科体系和实践、实验体系,其科研、教学、师资水平得到了全面发展,完全有能力为农村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优势人才和强势智力支持。

3.地方高校具有人脉优势

地方高校的建设和发展脉络显示其主要职能是为地方发展提供人力保障。其毕业生大多来源于当地,这些毕业生大多在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等相关职能、服务部门。他们对于培养他们的母校有着割舍不断的情感,一方面他们十分希望母校能够为自己的家乡尤其是广大农村的建设提供支持,另一方面他们也十分愿意为母校的建设和发展出力。地方高校所具有的的这些人脉优势促进了地方高校在服务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4.地方高校具有成本优势

地方高校所具有的的地缘优势,使得地方高校在为农村服务体系建设发展提供服务方面具有明显的简约服务成本优势。地方高校在为农村服务体系建设中可以更加便捷,不仅有利于农村建设的问题的快速解决,而且后续的技术指导和扶持更能有效、有序的开展。

四、地方高校参与农村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

1.地方高校要勇于承担社会服务的责任,构筑服务地方的新理念

地方高校要高度重视和加强高校社会服务职能,把服务新农村建设工作看作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学校自身快速发展壮大的机遇与挑战,要举全校之力,发挥学校综合优势与学科特色,推动区域农业和农村发展,这正是高等教育服务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条件。地方高校要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发展的高度来重视服务新农村建设工作,深化对新农村建设的理解, 构筑服务地方的新理念,建立具有本校特色的,适合本地区农村建设和发展实际需要的服务体系、目标和路径。

2.地方高校要构建服务农村建设的组织系统,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地方高校要意识到服务新农村建设是地方高校必须承担的历史使命,是地方高校与地区发展的双赢机制。在这种理念支撑下地方高校必须以服务为导向,利用学校综合优势,整合有效资源,加强组织与领导,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统筹管理,集思广益,建立有效的服务新农村建设的体制和机制,保证服务工作的有效性和持续性。

3.地方高校要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地方高校要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员工参与农村服务体系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校要从制度保障、组织建设、职称评定、学分承认、经费支持等方面为师生深入农村地区开展服务工作提供最大的支持。地方高校所具有的高水平的师资和科研人员,特色的学科专业,先进实验室和仪器设备等优势是其它社会组织所无法媲美的,这一切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在确保学校教学、科研正常进行的基础上,动员广大师生员工积极参与农村服务体系建设等新农村建设活动尤为重要,学校应积极引导,大力支持,制订激励措施,提供服务平台,让师生走进到广阔的农村,开展形式多样的服务工作,建立教学与实践教育,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相互结合,互相促进的发展模式。

总之,发挥地方高校资源优势,积极参与农村服务体系建设,既是地方高校的阐释高等教育职能的使命所在,也是地方高校健康发展的必然。

〔参 考 文 献〕

〔1〕高耀明.高等教育通向农村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2〕朱明.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

〔3〕李佐军.中国新农村建设报告(2007)〔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4〕朱红根,翁贞林,康兰媛.地方农业高校支撑“三农”问题解决的机制研究——高等农业教育适合农村经济发展的国际经验及其启示〔J〕.中国农业教育,2004,(03).

〔5〕李燕凌,李立清.中国农村公共服务现状分析与政策建议〔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5):1-5.

新农村建设的优势篇5

西乡乡凤凰村位于乡政府的腹心地带,辖6个村民小组,幅员面积2636亩,2006年全村总人口1471,共427户,耕地面积2018亩,其中:水田面积2020,旱地68亩,人均耕地1.37亩,人均纯收入3709元。凤凰村主要以种植粮食为主,通过多年的经验证明只是单一的种植粮食不能走上致富奔小康的道路,必须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才能增加农民收入。从2002年开始,在当地农业部门的引导下,凤凰村逐步探索种植优质葡萄和优质稻,尝到甜头的农户开始大面积种植葡萄、优质稻,2006年种植面积达到600亩,每亩产值都在5000元以上,其他水果和经济作物近100亩,粮经比例达到了2∶1。

二、凤凰村新农村建设的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Strengths)

1.区位优势明显。凤凰村位于西昌市城郊,距西昌主城区12公里,距火车站12公里;礼太路(镇道)贯穿全村,雅攀高速公路与凤凰村六组临近,机耕道贯穿全村各社,交通便利。

2.农业资源得天独厚。西昌市地处安宁河流域中段,是攀西地区的腹心地带,具有充足的光热、水、气资源条件;空气透明度好,年温差小,日较差大;由于冬温不低,春温回升快,所以还具有物候期早的优势。凤凰村土壤肥沃深厚,适于多种农作物生长,是西昌市重要的水果、蔬菜和优质粮食生产基地。

3.农户的生产积极性高,科技意识强。随着党的惠民政策的实施,特别是“三取消三补贴”政策落实到户,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高涨;近几年来,当地农业部门、四川省农业大学、西昌学院的攀西增粮增收工程、科技示范园、优质稻工程、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相继在凤凰村实施,耳濡目染,农民的科技意识得到增强。

4.村委班子强,农户积极性高。村委领导有方,群众自建家园、创造美好生活的积极性高,参与民主管理、民主决策的意识较强,村支部采取“支部+协会”的方式,于2004年成立了“凤凰村葡萄经济合作社”。

(二)劣势(Weaknesses)分析

1.农业基础设施落后。由于集体资金薄弱,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不够完善,村道基础路面较窄、质量差,影响了优质农产品运输及销售。排水和灌溉设施也已严重老化,数量和质量上都跟不上果菜间作及优质稻基地发展的需求。

2.农业产业化步伐不快。凤凰村农业产业化步伐缓慢,本村尚未形成具有生产竞争力的主导产业,优质葡萄、水稻品种单一、规模小、设施简陋,农副产品加工项目尤其缺乏。

3.村庄缺乏合理规划。村庄整体布局较差,同时由于经济水平各异,还有居住危房、烂房的农户,整体脏、乱、差现象存在。

4.社会公益事业发展滞后,农民素质不高。由于村集体收入较少,凤凰村尚未建农村医疗队、文化活动中心,公共卫生环境较差。另外,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5.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作用未得充分发挥。虽然凤凰村于2004年成立了“凤凰村葡萄经济合作社”,但该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在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还应加强。

(三)机遇(机会)(Opportunities)分析

1.宏观层面上的机遇。(1)西部大开发历史机遇。1999年11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敲定对西部进行大开发的战略决策。西部大开发的实施为西部各地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调整产业结构和发展科技和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凤凰村应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发展农村经济。(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机遇。凤凰村应认真落实中央部署,切实加强三农工作,农业和农村发展出现了积极变化,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2.中观层面上的机遇。(1)四川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和精品村建设的机遇。2006年西乡乡凤凰村被四川省农业厅列为全省新农村建设的试点村,被西昌市委、市政府列为“六村建设”的精品村。凤凰村应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在各级党委、政府和农业部门的引导下,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发挥好示范村的示范作用。(2)西昌市“一办三创”的机遇。2006年,西昌市成功举办第二届四川省冬季旅游发展大会、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创建四川省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成批集团式地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一办三创”)。通过“一办三创”,西昌市实现了旅游产业跨越发展和“十一五”规划的良好开局。凤凰村应抓住西昌经济的黄金发展期,壮大农村经济,实现新农村建设的新突破。

3.微观层面上的机遇。(1)西乡乡凤凰村葡萄采摘活动的举办。为扩大凤凰葡萄园的知名度,做大做强葡萄产业,西乡乡将于每年7月26日至9月30日期间,举办“西乡乡凤凰村葡萄采摘活动”,以开展葡萄采摘活动为载体,挖掘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凤凰村应抓住这个机遇,发展乡村旅游,开发葡萄产业的综合,充分实现一、二、三产业的互动,实现了农民增收,推动了凤凰村农业产业化进程。(2)西昌市西乡乡3000亩葡萄基地建设规划机遇。2007年,西乡乡规划在五年之内在西乡乡建设3000亩优质葡萄基地,通过优质葡萄基地建设,带动旅游业、畜牧业、运输业、包装业、外向型农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打造葡萄品牌意识,发展外向型农业、观光农业,从而将西乡乡建设成为以葡萄产业为主导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乡。凤凰村的葡萄产业在西乡乡乃至西昌市一直起到了良好的带头作用,3000亩葡萄的基地的规划建设将为其葡萄产业及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更加良好的发展机遇。

(四)挑战(威胁,风险)(Threats)分析

1.新农村建设资金短缺。农村金融供给主体不足,涉农贷款增长较慢,农村金融服务品种较少资金短缺。邮政储蓄凭借自身机构网点优势,大量吸收农村存款,再将从广大基层吸收的资金直接转存到人民银行,“只存不贷”的经营机制导致其在县域内吸收的资金几乎全部流出农村。凤凰村农村建设资金短缺,融资困难是阻碍当前其农村企业和农户发展生产的最关键因素,也是抑制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死节”。

2.农产品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农业基础设施简陋,抵御自灾害尤其是极端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2008年1月31日至2月1日,西昌市大部分地方遭受了中到大雪袭击,虽然持续时间短,但雪害突然,强度大,使水果生产上难以实施有效防御,给西昌市水果(枇杷、草莓、樱桃、葡萄)造成毁灭性损失。

3.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程度不高,品牌意识谈薄。虽然凤凰村正在实施无公害农产品的行动计划,但目前由于仍是分散分户独立的生产经营管理,广大农村农民的标准化生产意识不高,生产、加工缺乏统一的技术规范和标准要求,未用标准化生产的理念控制农产品生产的全过程。

4.农村环境问题日趋突出。目前凤凰村面临着环境污染问题的严峻挑战,比如说禽养殖污染严重,生活垃圾和污水污染加剧,农药化学物质及其废弃物污染虽然得到部分控制但污染仍很严重。

三、凤凰村新农村建设的对策

1.S—O对策:依靠内部优势,利用外部机会。根据《凤凰村新农村建设规划(2006—2010)》,规划期间将种植特色鲜食葡萄1000亩,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进程。推进“一村一品”,找准增收项目,做大现有特色产业规模,提高产值,推进农民持续增收。现已种植有集中成片的无公害葡萄、行间套种蔬菜园地600亩,在现有基础上抓好果菜园地建设的规范化,新建棚架式果菜基地400亩。

2.W—O对策,利用外部机会,克服内部劣势。首先,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整修村道,以保证凤凰村优质农产品运输及销售;完善农田水利设施,抵御洪涝灾害;进一步完善葡萄栽培的基础设施,并向农学专家咨询有关葡萄病虫害、冻灾等专业知识,提高抵御和预防突发自然灾害的能力。其次,引进满足市场需求的新品种,实现农业产业化生产。西昌市各级政府职能部门要做好当地优势资源的整合开发工作,培育本地区的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农副产品加工。再次,进行合理的农村居民点规划。凤凰村农村居民点分散、占地多、成本高、居住条件差等影响了农村经济发展,从本村实际出发,进行合理的农村居民点规划,重点抓好房屋、果园、道路硬化及绿化的规划和设计。

3.S—T对策,利用内部优势,迎接外部挑战。实现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对凤凰村的农户进行科技管理培训,养成风险意识,在品种、质量、商品的标准化生产上,规范产品的质量,商品标准,造就市场信誉。进行葡萄及优质稻无公害栽培技术,行间种植绿肥、大豆、莲白、洋葱等技术培训;施用沼气农家肥,秸秆还田。

协调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围绕凤凰村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的建设,逐步改变村容村貌,提高村民环保意识,建设文明家园和绿色庭园。依托农村沼气国债项目、省级农村户用沼气建设项目、乡村清洁工程等项目,改变村容,同时整治沟渠,发展农村经济。

4.W—T对策,克服内部劣势,迎接外部挑战。凤凰村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不断改变农业基础设施落后的现状,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不快,进行合理的村庄规划,加大社会公益事业的投入,培养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发挥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同时要多方筹资金,改变凤凰村新农村建设资金短缺的困境;采用新技术、新方法提高农产品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树立品牌意识;加强环境保护,保持村容整洁。

参考文献:

[1]人民网.“一号文件”新农村建设有力开局[EB/OL]./GB/1026/4127664.html.

[2]黄俊生.近郊型新农村建设实现路径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2007:1-6.

[3]中国杭州网.三农专家会聚余杭探讨——从杭州实践看沿海地区新农村建设[EB/OL]./snb/nydt/

bsdt/T136818.shtml.

[4]宋磊,王家传.对当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改革与发展问题的几点思考[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07,(4):84-

摘要:目前,有关新农村建设的理论主要集中在背景研究和宏观层面上的实现路径上。在国家已经提出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前提下,各地更需要微观层面上的理论研究。以凤凰村为例,对凤凰村的基本情况进行介绍的基础上,运用SWOT研究方法,对凤凰村新农村建设的内部优势与劣势、外部机会与威胁进行分析,并在SWOT分析的基础上开展对策研究。

新农村建设的优势篇6

[关键词]河北省 平原地区 新农村 建设模式

河北省平原地区地域广阔,区情复杂,发展因素众多,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积极响应党中央的伟大号召,努力工作,不断创新,打造出许多适合河北省平原地区政治经济发展的新农村建设模式,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河北省平原地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模式

生态文明村模式。根据本村的实际情况,建立起适合本村发展的生态文明村。其内容是“一池六改”,即以建设沼气池为核心,配套进行改房、改水、改厨、改厕、改圈、改道等工作,实现“村在绿中、路在林中、户在树中、文明新风在心中”的目标,最终达到庭园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家居环境优美化的良性生态文明美景。其实质是发挥农村现存的生态优势,开发利用生态资源,发展生态经济,以生态型农业为重点,逐步推进新农村建设,这是一项深受人民群众欢迎的民生工程。截至2009年2月,河北省平原地区的藁城市已经选定了40个生态文明样板村进行宣传推广。

科农双赢模式。将科学新技术与农业生产相结合,解决农民最直接的生产问题,实现科技和农村双赢的目标。科学技术进步不但是国家工业化不断走向深入的动力,而且也是实现农业大发展的灵魂。科技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力保障。科农双赢模式的实质是将科学新技术直接运用于农村,对于科技人员来说,发挥了科技的价值,对于农村来说,发展了生产,实现科技和农村经济的双赢。在这方面,河北省平原地区的系井村是一个典型的个例。

系井村位于藁城市城南2公里处,全村共有960户,3726人。改革开放初期,系井村农民在全国率先种植8901和9409优质小麦新品种。现在系井村优质麦种植面积达4000亩,优种率100%,被命名为国家优质粮食示范基地和农业部科学技术跨越计划示范区。系井村农民依托优质麦优势,在村边建起了北方最大的粮食交易市场,成立了全国最大的粮食贸易公司,从事优质麦、玉米购销,远销北京、内蒙、广东、新疆、重庆等20多个省市,目成交量达2600吨。科农双赢模式使系井村成为全国的模范。

新民居整合模式。对不利于新农村建设的旧村庄进行重新整合,一般是整合那些一个大村套有好几个小村,既居住分散、浪费土地资源,又不利于管理的村庄;或者是由于搞大型基础设施需要拆迁的村庄等。新民居整合模式的实质是整合旧村庄和浪费的土地资源,统筹兼顾,在改变旧村庄面貌、整合土地的同时发展农业生产,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现在新民居整合模式在河北省平原地区已经广泛推广。例如,截至2009年2月,藁城全市239个村已经有169个村庄完成新民居规划设计,北席、北邑、徐村、岗上等15个村庄已经建成了多层住宅小区。预计到2010年,将有2000多农户住进新民居,整合土地1000余亩。

村企双赢模式。落实党中央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积极引进外资或新技术到本村办企业。实行这种模式一是解决本村办企业需要资金或技术问题,二是解决本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三是解决外企投资没有场地问题。其实质就是以农村企业发展,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放大,促进农业生产化经营的深化与升级。这种以企带村、以村推企、村企双赢模式是一条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平衡发展,实现现代农业企业化的必由之路。现在村企双赢模式在河北省平原地区已经初具规模,其中比较典型的是藁城市的徐村。

徐村共有1635户,6891口人,9738亩耕地。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他们积极引进各种新技术建立工厂,现在已经建起130余家个体私营企业,主导产业有奶牛养殖、电信施工、服装、香油加工等,这使徐村农民迅速富裕起来,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780元。他们富裕了以后,就不断改变产业结构和农村的面貌,先后投资数万元改造村里的硬件和软件,使村里人们的生活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幼儿园、标准化小学、农家别墅、家庭轿车已经进入村民家庭。徐村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排头兵。

优势兴村模式。借助本村原有的优势资源,诸如种植业优势或养殖业优势等,经过培植开发,吸引人们前去学习观赏。其实质是将本村一些优势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充分利用优势发展生产,开展小型服务,让人们回归自然,体验生活,这是一种成本低、效果好、教育意义深刻的利民模式。现在优势兴村模式在河北省平原地区已经广为实行,其中比较典型的是赵县。

赵县位于石家庄以南约140公里处,盛产雪花梨,他们利用这一资源,搞起了“梨花观赏乐”活动。每年梨花开放时,赵县周围的人们利用节假日纷纷赶去赏花,赏完梨花就去品尝老乡饭,饭后就去摘草莓,真是不亦乐乎。

旅游富民模式。利用本地的著名历史或文物特色,经过开拓,引导人们回忆历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同时带动出版书刊、生产纪念品、开发食宿旅馆配套服务,吸引人们前去旅游。其实质就是让本地的旅游资源充分发挥自身作用,既实现了旅游资源自身的使用价值,也使资源所在地的人民发家致富,这是一种投入少、收益大、深受各方欢迎的模式。

例如河北省平原地区的乐亭县依据的知名度,保定地区安新县、沧州地区任丘县、容城县、雄县、高阳县等县、市依托白洋淀的资源,保定市清苑县冉庄村依托地道战的历史,赵县利用赵州桥的魅力等都已经成为旅游富民模式的典型代表。

以德治村模式。将本村中的好人好事记录在册,以弘扬社会主流思想道德,引导村民积极向上,不断进行精神文明建设。实质是在农村通过记录、表彰好人好事,弘扬社会主流美德,进行精神文明建设,进而推动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社会文明建设,这是新农村建设的一种创举。在这方面最典型的是河北省藁城市岗上村。

岗上村位于藁城市西部,全村共602户,2442口人。1982年村委会将村里的退伍军人、共产党员范振国把在自家门口捡到的一麻袋小麦主动交到村委会的事迹记录在册,创建《功德录》为起点,到2009年已经记录了148本,好人好事10万多件。他们每天对记录在册的好人好事进行广播,每半年一初评,年终一总评,并召开全村表彰大会,为各类典型送牌匾、戴红花。仅2008年,全村共评出“好媳妇”566名、“好婆婆”259名、“遵纪守法户”509户。在《功德录》的感召下,村里的好人好事层出不穷,村风民风发生了很大转变。该村20多年来连续保持省级文明村荣誉称号,1999年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创建文明村先进单位”,2005年被中央授予“全国文明村”,2006年岗上村的领导人受到总理的接见。

新农村建设模式成功的原因

坚强的领导力量。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河北省平原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模式也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共产党根据我国政治经济发展形势制定的宏伟蓝图,并向全国人民发出的伟大号召,新农村建设模式的探索是在各级政府的组织下实施的,各种模式显示了各级政府坚强的领导力量。

勤劳的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物质财富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存在的基础和前提,而物质财富正是劳动人民群众创造出来的。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劳动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实践是一切精神产品的真正源泉,劳动人民的物质生产活动为人们从事科学文化生活提供了物质保障。人民群众是社会制度变革、推动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河北省平原地区新农村建设模式无不体现人民群众的威力,勤劳的人民群众是河北省平原地区新农村建设的主人。

便捷的交通工具。交通是各种运输的总称,交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大动脉。一个地区即使具备经济发展所必需的一切资源,如果没有便捷的交通,那么经济发展也只是一种梦想。河北省平原地区创造的每一种新农村建设模式都有交通便捷的功劳。

优美的人文生态环境。人文生态环境是指人所处的情况和条件不仅要满足自然生理,也要满足人的精神生理。满足自然生理是生态环境,满足人的精神生理是人文环境。河北人民力求创造优美的人文生态环境为人类造福。优势兴村模式与旅游富民模式就是基于这种思维取得成功的。

优越的经济区位。经济区位就是经济在某个区域所处的位置,河北省平原地区创造的新农村建设模式都与这种区位经济地理优势有关。例如村企双赢模式主要得益于区域工业和城市化进入成熟时期,使这些地区开始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即城市产业和人口向城郊和腹地农村转移,这些条件使村落经济社会加快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

新农村建设的优势篇7

关键词:农行 普惠金融 普惠“三农”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1-148-02

普惠金融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普惠的根本是通过金融的血液,扩大有效资金供给,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现实需求。“三农”是党和国家各项工作重中之重,也是开展普惠金融的关键领域,用普惠金融的力量推动“三农”大业的发展,作为以“农”为本的国有大行,农业银行责无旁贷,重任在肩。

一、普惠金融的实质和关键

普惠金融是什么?对于普惠金融,在很多人的意识中,并不陌生。近几年,全国各地,不管是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省市,还是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内陆省份都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普惠金融实践活动。但是对于普惠金融的实质,在很多人的心中并没有很明确的答案。许多人把普惠金融理解成一种对金融弱势群体的照顾、优惠甚至是金融机构提供的免费,这是极其错误,也是违背普惠金融发展最终目标的。

2016年1月份,国务院出台的《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对普惠金融有一个较明确的定义,指出普惠金融是指“立足机会平等要求和商业可持续原则,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按照这一定义,普惠金融的基本原则是机会平等、商业可持续、成本可负担。所以,普惠金融解决的问题是过去一半以上未被传统金融体系服务所充分覆盖的几千万小微企业,几亿工薪阶层,几亿农户获取金融服务以及能力的建设问题。普惠金融的实质是立足于机会平等和商业可持续,最终目标帮助所服务对象发展产业,形成“造血”机制。

任何金融形态正常运行的关键就是健康的信贷,普惠金融也不例外。在中国,特别是广大农村,由于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滞后、缺乏抵押和担保、信用不对称等原因,长期以来,农民的信贷需求一直被压制。所以普惠金融建设的核心逻辑是应该建立并快速行一套适合金融弱势群体实际的信用体系,包括信用信息的收集、分析以及应用。简要归纳而言,国家应该从宏观层面做好相关的信用体系建设:一是农户信用系统建设与应用,系统收集农户有效的信用信息;二是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建立与推广;三是建立信用履约保证保险制度;四是发展农业产值保险制度;五是财政建立信用担保基金和信用风险补偿金。

二、经济新常态下“三农”发展新特点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深刻指出,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反映,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新常态反映在农业领域,表现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和动力转化,归根结底是农业发展方式的加快转变,继而带动农村生态和农民生活的改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

(一)国家支持农业的产业化、联合化经营

将产业化经营与土地治理两类项目有机结合,促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与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配套衔接,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集中支持建设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市场竞争力强的优势特色产业。通过发展扶持龙头企业以及建立合作互助社的形式,提高区域产业、品牌的市场竞争力。

(二)国家倡导农业的科技化改造

一是生产的绿色化。加快实现由高投入、高消耗、高环境代价的生产方式向绿色、生态、环保、有机、可循环的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探索新的业态和产业发展模式。二是产品的精品化。满足居民对农产品日益个性化、高端化的需求,加快推动特色化、高品质、高技术含量、品牌化的精品农业发展,通过细分市场,满足消费者需求,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三)国家支持农村的特色化改造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将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支持农村根据自己的乡村特色、地域特点和民俗风格,推动建设村庄形态与生态环境相得益彰,和谐共荣的发展样式。不搞一刀切,不搞大拆大建,更多地注重村庄的特色与个性,因势利导,推动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逐步实施绿化美化,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加大传统村落民居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保护力度,注意优秀农耕文化的保护传承。

(四)国家鼓励农民的创新创业

将农民创新创业作为国家创新战略、人才战略重要组成部分,特色重视农村年轻群体创新创业的兴趣,加大对农村“双创”资金人员投入力度,建立适应农民创业的孵化园区,提供政策、资金、人才等全方位服务。近几年,农村出现了大量农民创新创业的实践案例,出现了大量的淘宝村,加快了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

(五)国家主导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

农村的发展离不开城市的辐射和带动,城市的发展也离不开农村的促进和支撑。坚持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教育、卫生等方面的投入,促进城乡区域标准水平统一衔接可持续是目前我国农村发展的指导思路。

三、普惠“三农”,农行的新思路

面向“三农”、实施“三农”蓝海战略,是农业银行差异化的市场定位,是抢夺战略高地、培育竞争优势的强力支撑。农总行将“三农”业务作为发展中的重中之重,提出农业银行要将服务“三农”的真心和真情融入“三农”产业化、城镇化、工业化、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进程,惠泽民生大众,建设新农村,推动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但是从目前发展现状来看,在“三农”金融市场上,农业银行并不占据主导优势。尤其是这几年,大批中小银行加速农村网点及势力的布局渗透,“三农”金融市场原本暗潮涌动的竞争生态愈加公开化、白热化。

针对当前经济新常态下,结合普惠金融特性以及“三农”发展呈现出的新特点。农业银行应该主动适应经济转型,推动自身发展与“三农”经济发展的契合。

(一)制度层面

1.完善普惠“三农”信用体系构建。主要做好以下五方面工作:一是农户信用系统建设与应用;二是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建立与推广;三是建立信用履约保证保险制度;四是发展农业产值保险制度;五是财政建立信用担保基金和信用风险补偿金。在这些方面,农行浙江省分行已经进行了有力的探索,创新推出了农村金融“六自治”服务模式,以村两委为依托,采取“客户自荐、担保自组、借款自主、用款自律、服务自主、守信自励”的方式,将村民的个人信用、品德等纳入村集体的民主自治体系,变为可融资的成本,经审批在村里就可以自助贷到款项,并且实现随借随用随还。

2.创新普惠金融抵押信贷政策。农村经营主体难以获得资本,深层次分析并不是因为其天然缺乏抵押品,而是缺乏必要的抵押制度供给,尤其是产权制度。因此,进行产权和抵质押制度改革,拓宽抵押品范围,促进资产资本化成为解决资本短缺的一个重要方向。在健全完善现有“三农”金融政策基础上,研究论证相关综合性法律制度,满足“三农”金融服务诉求。对土地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技术专利权、设备财产使用权和场地使用权等财产权益,积极开展确权、登记、颁证、流转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建设。研究完善推进普惠金融工作相关制度,明确对各类新型机构的管理责任。

(二)执行层面

1.建立高层次平台对接,抢抓农业优质客户。服务农业产业化、联合化经营产业生产趋势,加强与产业龙头企业以及农业联合组织的合作,深化综合金融服务关系。根据农产品消费升级的新趋势,研究出台精品农业专门的政策制度,创新土地承包经营权、地上附着物等新型抵押担保方式,进一步加强对高端农产品生产等精品农业发展的支持。据了解,在创新“三权”抵押、科技银行践等环节,农行嘉兴市分行已经做了相关的探索。

2.加强政府项目对接,夯实银村合作基础。紧跟政府政策走向,树立大局意识、全局意识,把农行的经营立足点放在更高的位置上,找到金融与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的结合点。当前应紧盯政府PPP项目(政府、社会资本、银行合作开发项目),针对不同项目特色,一户一策,创新绿色信贷管理方式,全力助推国家农村生态建设、产业升级。自2003年“千村示范、万村整治”以来,浙江省委省政府相继提出了“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美丽乡村”、“特色小镇”等组合拳,针对这些大项目县域范围的落地实施,县域农业银行应该通过建立公私联合,上下行联动的营销策略,密切与地方党委以及上级行联系,特别发挥挂职乡镇干部的独特优势,提高项目营销的成功率。同时在服务好政府相关项目的基础上,与农村类集体经济组织建立良好关系,实现双方深层次的互利共赢。

3.发挥产品优势,培植潜力客户。要实现银行利润的长效增长,就要树立“做产品”的战略思维,良好的产品才是取胜客户的关键。分析与农村领域主要竞争对手产品差异,重点突出农行产品科技型、高效化、通用性方面的优势,加强对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的开发和推广,完善电子支付手段。提高优质客户比率,重点培植农村潜力客户,比如农村私营企业主、农村年轻群体、农村公务员及优质企事业单位员工。针对不同农村客户群体,推进例如随薪贷、惠农贷等特色产品。

4.发挥农行城乡优势,提高客户粘合度。发挥农业银行服务城乡方面的优势,关注城镇化进程中,城乡企事业单位综合金融服务的需求,注意营销农户城镇新住房采购、自住房、联建房改造项目。

5.发挥乡镇网点优势,树立良好形象。良好的金融服务质量是赢得客户认可的主要途径,也是企业核心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金融服务一方面体现为客户提供合适的金融服务,另一方面体现用“真心、实心、诚心”为客户提供宾至如归家的温暖,与客户建立朋友间的亲情与友谊。同时加强网点标准化建设,针对农村网点客户群体、业务类型不同特征。因地制宜地开展特色活动,树立农业银行在“三农”市场上良好的企业形象。发挥农村自助设备的延伸优势,探索社区小微银行的建设,深化普惠金融的地域覆盖度。

6.优化农村信贷文化,建立健康信贷理念。深化金融信用村建设,加快农户信用建档,通过整村产业集体授信,便捷前期贷款发放审批环节,降低信贷风险。加强宣传,借助“浙江银行业联合惩戒逃废债信息平台”,常态化推进打击逃废债工作,将联合惩戒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共同营造打击逃废债社会氛围,打造风清气正的信贷文化。

参考文献:

[1] 冯建龙.提升金融服务“三农”质量的经验与思考.清华金融评论,2015(7)

[2] 蔡臣,李晓,赵颖文,陈春燕.新常态下四川省农业现代化建设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发展研究.农业经济与管理,2015(6)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银行台州黄岩支行营业中心 浙江台州 318000)

新农村建设的优势篇8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生态农村;科学规划

一、农村生态建设现状

农村的发展水平正在不断的提升,生产力水平得到明显的提高,但是在生态环境问题上其产生的弊端也在日益的暴露出来。对于农村生态建设而言,我们既应该看到优势也要看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只有在不断的经验总结的基础上,才能够实现更好的发展。

(一)农村的产业优势不明显

农村的生产和经营主要是围绕在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经营内容,但是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以资源型为依托的农业生产已经不再具备优势性,现代农业生产应该注重对于科学技术的使用,提升产业发展的动力,以产量和效率的提升创造更多的经济财富。但是对于农村建设而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需要一定的过渡和适应性。对于农村的产业内容应该有总体的发展规划,根据各个地区的特有状况进行逐一的调整,发挥地区发展的优势性,实现农村的产业优势性发展。

(二)农村生态机制不完善

生态农村的建设是针对现阶段我国农村总体发展状况而提出的目标,农村生态环境面临着诸多的问题,以环境的透支来提升产业效应会阻碍农村的发展,环境的保护至关重要,没有了农村生态环境的依托,农村建设取得只能是短暂的效应。外来投资建厂为农村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但是同样造成的污染也是非常巨大的,人们不应该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忽视了长远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在农村缺乏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机制性引导,农村生态机制的缺失最为直接的表现就是农村和企业污染的排放毫无节制,没有采取环境治理的办法,没有承担起生态环境建设的社会责任。

(三)农村产业创新力不足

生态农村建设不能将农业生产作为唯一的经济来源,农村城镇化建设需要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但是,在农村范围内,由于受教育程度不同,生活环境和地域因素的影响,人们对于生态农村的建设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清醒的认知,依旧是靠山吃山的状态,农村很多发展优势都都没有被挖掘出发。很大程度上来说,农村产业创新力能够带动农村的发展水平的提升,但是农民参与性不高,产业内容单一这些因素都阻碍了农村的长远发展,需要农民和地方政府从观念上和行动上有所改变,以创新发展作为动力,提升农村产业创新能力。

二、生态农村建设的科学规划

生态农村的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的发展课题,对于农村的建设需要考虑到生态利益和经济利益,因此长远的科学规划和可持续发展的发展理念尤为重要。从生态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入手,注重在保障机制和产业形势上进行创新和规范,注重生态、循环、可持续发展的深度思考,在不断的调整和创新过程中,推动农村建设的长远发展。

(一)调整生态产业结构

农村发展需要有丰富其产业内容,以生态建设为中心,在生态产业结构上作出重要的调整,注重发挥农业的优势性,注重科学技术的应用,提升土地的利用率,生产出高产高效的农业产品。注重产品的加工和销售,形成一条龙式的生态农村发展模式,以地区式的经营模式形成多种产业内容,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产品,逐步的形成农村的生产线。注重对于生态环保理念的渗透,节约和保护生态资源,尤其在污染的排放和垃圾的分类处理上应该实现科学有效,例如采用秸秆加工代替秸秆的焚烧,在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上注重定量,尽量避免对于农村土地、水等资源的污染。

(二)创设生态保障机制

在生态保障机制上应该注重对于企业的监督,尤其在政策上和法律上提升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地方政府应该对投资企业进行检测,对于污染的治理技术和排放量都有严格的规定,明确各个企业的生态责任,严惩污染超标排场的企业,让企业通过提升技术和改善生产环境来实现对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重视生态农村建设的细节问题,对于农村的整体村容村貌的建设也应该实现完善,加大投入,注重基础设施的建设,例如垃圾的分类处理问题,让农民能够互相监督,从生活习惯入手,改善农村的生活环境和生产环境。

(三)发展生态农业旅游

随着服务业的发展,人们逐渐的从城市走向了农村,围绕旅游业而发展起来的相关产业内容都够为农村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生态农村的发展应该重视对于旅游业的发展,通过开放性和创新性的思维模式,利用地区的发展优势,让农村的旅游业发展起来,形成区域特色旅游文化。发展生态农业旅游能够让更多的人走进农村,了解农村,获取身心享受的同时感受到农村的文化内容,实现对农民特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以农家乐、采摘等形式的生态农业旅游形式新颖同时能够促进农村产品的销售,生态农业旅游在保护农村环境的基础上促进了农村的消费,有效的提升了农业发展的动力,实现农村建设的良性循环的发展。

三、结论

综上所述,生态农村建设需要准确的把握农村建设的基本情况,发挥地方的优势性,因地制宜的进行科学的规划管理,挖掘农村生态建设的内在潜能,为农村的发展创设充分的环境。鼓励农民在生态农村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提出科学的构想,大胆的进行创新的实践。农村建设始终要围绕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重要的指导,围绕生态文明建设这一基本点,重视创设农村和谐生态文明的发展氛围,实现生态农村的长远发展。(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刘丽娜;李波;李海鹏.民族地区环境保护绩效评价与思考[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2).

[2]黄雨;张宏麟.农村生态文明创建的可持续发展――福建省福清市周店村生态建设调研报告[J].学理论.2013(11).

[3]张广裕.西北民族地区生态化现代农业发展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14(11).

上一篇:分子生物学的概念范文 下一篇:重金属污染的修复方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