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主要课程范文

时间:2023-12-15 17:05:41

计算机主要课程

计算机主要课程篇1

论文摘要 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21世纪,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工具。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的计算机课程仍以全国计算机一级考试作为毕业的评判标准,显然已经不能满足这个时展的需求。随着全国中学教育改革全面深入开展,教学目标也随之发生变化,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计算机课程设置要随之发生变化。就该问题发表一些观点和看法,并对高职院校计算机课程提出一些建议。

21世纪是个信息化高度集中的社会,计算机深入到工作的方方面面。计算机的迅速发展要求各个高职院校的计算机课程必须根据社会的发展和需求时时进行调整,而不能跟其他的课程那样循规蹈矩地一直讲解那些旧知识。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师将社会上的新软件、新技术带到学校,讲给学生,让该校出去的学生一工作就比别人抢先一步,更好地胜任自己面对的工作。面临学生资源的减少,高校竞争也显得越来越激烈,想生存就必须提高学生的生存质量。

1 高职院校计算机课程存在的弊端

1.1 高职计算机课程较单调,一味地向计算机一级看齐

据了解,现在大部分高职院校计算机课程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的要求还是能通过全国计算机一级考试即可。以前在计算机不太普及时学生还是愿意吸取一些新的东西,上课纪律也可以。但从2008年以后明显发现学生在进入大学前已经有一小部分人拿到计算机一级证书,而且大部分知识他们在中学都已经学过,重复的内容导致课程乏味,学生上课没意思。

1.2 高职计算机课程趣味性不大,没有以社会的需求为目标

由于现在的计算机课程还是以计算机一级为主,很多计算机教师总是重复一样的内容来讲,所以很多计算机教师不备课,每个学期讲的内容都没什么变化,教师出现“教学疲惫”现象。现代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应具有尽快掌握学习方法的能力,这个就需要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教会学生面对各类软件应该如何去学习,学会各类检索方法,从网络这个大平台上去学习,去和别人探讨学习的方法和面对的问题。

1.3 高职计算机课程范围较小,主要以办公自动化为主

在计算机迅猛发展的21世纪,面对中学计算机课程的改革,高职院校的计算机课程涉及的范围仅仅以办公自动化为主显然已经不能满足越来越多学生上课的需求。现在高中计算机课程改革后的课本都包括一些常用软件和简单的编程,而高职院校的计算机还主要以全国等级一级考试大纲为主,跟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严重脱钩。

2 高职院校计算机课程需要改革

根据这些年在高职院校的教学经验,笔者感觉到高职院校的计算机课程必须改革,这样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2.1 计算机课程要以社会需求为主,培养出多元化计算机人才

现在计算机已经渗入各个领域的许多行业,人们已经习惯使用计算机来完成各种工作。职业院校的学生进入社会后离不开计算机这个工具,所以高职院校的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要把计算机课程作为除专业课以外比较重要的课程来学习,高职院校的计算机课程的设置也要根据学生专业的不同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时时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信息化”应作为计算机课程的主抓方向,将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的多元化人才。

2.2 增加学生学习的趣味性,要多结合计算机发展的前沿性知识

21世纪计算机技术发展迅猛,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师能够针对不断推陈出新的软件进行相关的学习。将社会上一些常用的软件应用到教学课件中来,这样既能增加课件的观赏性,又能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还能激发学生学习新软件的兴趣。而不能一味地以计算机一级考试大纲为指向,那样培养出的学生较死板,没有对计算机新知识的学习兴趣,更谈不上什么计算机上的创新,养成教师随便教、学生听不听无所谓的无限死循环。

2.3 多一些计算机方面的选修课,尤其针对社会上需求较多的软件进行课外补充

有些高职院校计算机课时安排比较少,由于现在社会上很多领域都需要一些会简单编程、做网页、会修改图片的计算机人才,所以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就应该按照选修课的方式,让喜欢学习的学生有机会学到自己想学的知识,给学生课余时间有个很好的补充。

3 结束语

在计算机迅猛发展的21世纪,面对中学的教学改革目标,要求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师适应时代的变化,要根据社会的需求适时变化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这样高职院校出来的学生才能更好地适应这个社会,才能在这个多变的社会上更容易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参考文献

[1]崔娅萍.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J].科技资讯,2010(27):210,212

[2]赵力.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现状与分析[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0(7):181

计算机主要课程篇2

(山西大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山西太原030006)

摘要:针对计算机教育面临的新形势,分析国外一流大学计算机导论课的现状,提出重新规划面向计算思维培养的计算机导论课程内容,阐述利用MOOC资源开展混合教学模式的方案,探讨MOOC资源选择、课上内容和课下习题设计等几个重要问题。

关键词 :计算机导论;计算思维;MOOC;教学改革

文章编号:1672-5913(2015)15-0046-04 中图分类号:G642

基金项目:2015年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12015003);山西省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立项重点课题( 20122001);2011年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J2011005)。

第一作者简介:谭红叶,女,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自然语言处理,hytan_2006@126.com。

0 引 言

计算机导论是计算机学科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学好这门课能使学生了解学科概貌、理解学科核心概念、领会学科内涵、了解与后续课程之间的联系和特点。近年来该课程也面临着挑战:①导论导什么,一直是人们争论探索的问题[1-4]。②内容覆盖面广,但学时有限,一般为24~32个学时。③学生起点参差不齐。有的同学经过中学学习,已具备一定的操作和编程能力;有的同学则对计算机操作还比较陌生,教师很难找到适合所有学生的方法。④目前的教科书视角多样化,有的是计算机领域主要课程内容的简化堆砌,有的是一些常用软件的操作教程。

有研究者提出,计算机导论的主要作用为“五导”:导知识、导方法、导思维、导意识和导职业。我们认为该课程应集思维性、方法性、知识性、实时性于一体,以训练良好的计算思维意识和方法为主,建立计算机科学的整体框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1 计算机教育面临的新形势

计算思维( computational thinking)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人类行为理解等涵盖计算机科学之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计算思维代表着一类普遍的认识和普适的技能,每一个人都应了解它的运用,这是周以真教授对计算思维的定义和解释。这个概念的提出使计算思维在计算机教育界备受关注,使人们对计算机科学的认知从狭义工具论转变为计算思维,使计算机学科的教育从操作技能和编程能力的培养提升为计算思维的内化和养成。

与此同时,由美国硅谷发起并在全世界迅速崛起的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 massive openonline course.MOOC)影响了全球高等教育,也引发了许多关于MOOC教育的研究和思考。MOOC的主要优势是:①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实现教育平等,使全球各地的受教育者接受和享受世界顶级教育成为可能。②拓展学校范围,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加灵活,不仅可选择适合自己的时间和地点进行学习,而且整个学习过程可根据自己的接受能力灵活调整。③教授者可通过交互式即时测试,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提供个性化的帮助。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阿曼多·福克斯教授和戴维·帕特森教授,还提出小规模私有在线课程( 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SPOC)理念用于MOOC与校园教学的结合,并在世界各地的混合式教学实践中取得良好效果。

这些新理论和新技术给大学计算机教育带来了重大机遇和挑战,因此,计算机教育者有必要重新梳理计算机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形式,利用新理念和新技术提升学生学习效果。

2 国外一流大学计算机导论课现状

过去十几年,随着IT泡沫崩裂和金融危机的爆发,国际对IT人才的需求于2005年跌至最低。2007年,这种现象开始改变。美国政府的一份报告显示:IT人才就业的强劲增长至少会持续到2018年。因此,各大学纷纷开始改革计算机课程教育。

国外著名大学基本都开设了计算机导论性质的课程,但各大学专业优势不同,因此教学侧重点不同。MIT(麻省理工学院)的计算机导论课程名为“Introduction To Computer science andProgramming Using Python”(课程编号6.OO.1X)。课程包括4个主题:计算机科学导论、Python编程、计算思维、数据科学,其中有一个主题专门讲授与计算思维有关的内容。总体来看,该课程特色在于通过Python编程,让学生学习计算思维、编写程序解决现实问题。

CMU(卡耐基梅隆大学)的相应课程名为“Principles of Computing”(课程编号15-110)。该课程名突显计算的核心概念,课程主要内容为程序结构、数据组织、计算领域中的抽象概念、问题求解中的计算准则、经典的计算问题、新计算技术引发的社会伦理和法律问题。

UCSC(加州大学圣塔克鲁兹分校)在美国国家自然基金的资助下,从2011年开始尝试改革计算机导论课( Introduction To ComputerScience,课程编号CMPS10)。从该校2014年春季的课件可以看出,课程强调从计算原理和计算思维两个层面传递“计算、抽象、数据与信息、算法、编程、网络”等重要思想。课程通过增加许多趣味性内容(如图形化编程游戏软件Lightbot),让学生体会程序工作原理和函数级抽象、递归等程序层面的核心概念。课程还包含计算机技术发展引起的社会问题,如数字足迹、隐私、计算机艺术等。

可以看出,上述学校的导论课程,从不同层次和角度强调了计算思维和计算机科学的核心概念与问题。其中,MIT的计算机导论课已在edX(MOOC的3个平台之一)之上。

3 面向新形势的计算机导论教学思路

3.1 重新规划课程内容,突出计算思维的培养

结合地方性大学的特点,兼顾计算机能力和素质不同的学生,我们以计算思维培养为主线,重新规划计算机导论的课程内容,从始至终凝练贯穿计算思维概念点,融合计算机界的最新研究和计算思维在跨学科领域的最新应用。课程包括4部分内容:计算机文化、计算机系统和网络、计算理论、计算学科方法论。每一部分都清晰地提出具体的计算思维概念点或学科核心概念,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以知识、技能、能力为载体,逐步理解和掌握计算思维的基本内容和方法,领会知识背后对学科发展有深刻作用的伟大思想。具体情况见表1。

受《计算机科学概论》作者观点的启发,我们对内容顺序的安排围绕“计算、抽象、算法与形式化、程序、问题求解、计算思维”等概念,从学生易于产生共鸣的主题“数据表示存储、计算机工作原理、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人手,由浅入深地过渡到较抽象的“计算、可计算、计算模型、算法、计算领域典型问题、计算学科方法论”等内容。在计算理论部分,引入计算学科最新技术,如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社会计算以及计算生物学、计算社会学等学科交叉融合案例,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计算思维。

3.2 引入MOOC资源,尝试混合教学模式

结合课程特点,我们提出混合教学模式的初步实施方案,见表2。

实施方案中引入基于MOOC资源的在线学习,学习流程涉及传统课堂和在线课堂两种形式,因此是混合教学模式。核心的3个环节是:①课下看视频学习;②课上精讲讨论练习;③课下继续讨论协作完成实践。

整个学习流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到引导和帮助的作用。其中,第①个环节取决于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接受能力;第②③个环节,取决于老师对课上精讲内容和讨论题目的设计是否具有创造性和活力,是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动力。

混合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课堂“课上听讲、课下练习”的模式,对老师和学生提出了新的挑战。例如,对于老师,不仅要选择适合的在线教学内容,而且要设计课上活动和课下习题,还要区分哪些知识学生可自学,哪些必须经过点拨,哪些内容需要通过多次练习才能熟练掌握,哪些原理需要讨论才能明晰。对于学生,由于缺少面对面的沟通,缺乏传统的监督机制,因此需要更强的意志力和责任感,才能完成课程的学习。

因此,本课程将加强以下问题的研究和实践:

(1)MOOC资源的恰当引入。引入什么MOOC资源,引入多少内容,这些内容与本课程的关系是关键问题。目前,网易云课堂有一门中文计算机专业导论课,主讲老师是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占德臣、聂兰顺等。该课程分为3个子课程:思维与系统、语言与算法、学科与专业。其中涉及计算机系统、程序与算法的内容更强调计算思维的概念和意识,符合我们的教育目标,因此本课程将选择相应内容进行混合模式教学尝试,不断总结应用开放课程资源的得失,及时改进和优化相应课程资源和教学方法,为全面实施混合教学模式提供宝贵经验。

(2)更具活力的课上内容设计。课上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①精讲,旨在将碎片化的知识汇集成完整内容呈现给学生,有效弥补独立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偏弱学生的听课局限;②课上讨论,旨在引导学生进行深化课程内容的思辨式讨论,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3)更具思辨性的课下习题设计。可以让一些问题更具争议性,正确方法或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化思维;引入安全、隐私、责任和社会意识等问题,鼓励学生思考现实社会与课程内容的关系。课程习题分为练习题、章节复习题、思考题。练习题用于复习刚刚学过的零散的知识碎片;章节复习题覆盖整章内容,启发学生整合知识点并解决问题;思考题提供社会问题,激励学生思考讨论并开展课外研究,要求学生提交书面报告或口头报告。此外,还提供实践题,引导学生独立或以小组形式协作完成。

(4)探索建立新评价指标。与传统教学相比,混合模式中需要考虑新的学生行为,如MOOC资源利用情况、线上或课下讨论活跃度、课下习题反馈及正确率等。评价指标要反映学习过程的每个环节,才能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充分发挥优质MOOC资源的作用,有效提升混合模式的教学效果。

4 结语

我们利用优质MOOC资源,以计算思维培养为目标,进行计算机导论课程的教学改革,在大学计算机教育体系中具有重要意义。本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正在进行中,取得的效果还需进一步验证和分析。相信计算机导论课程的改革,对学生计算思维的内化和养成,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扩大学生国内国际视野,都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1]何钦铭,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困惑与跃升[J]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2012(10): 49-53.

[2]陈钟.斯坦福与北大计算机课程的改革实践[J].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2013(1): 46-51.

[3]袁方,王兵,李继民,等.改革教学方法,发挥计算机导论的“五导”作用[J]计算机教育,2011(1): 95-97.

[4]杭月芹,管致锦,陈德裕.计算思维驱动下的计算机导论课程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4(3): 61-64.

[5] Wing J M.计算思维[J].王飞跃,徐韵文,译.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2007(11): 77-79.

[6]陈国良,计算思维[J]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2012(1): 31-34.

[7]战德臣,聂兰顺,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J].中国大学教学,2013(2): 56-60.

[8]李廉,计算思维:概念与挑战[J],中国大学教学,2012(1): 7-12.

[9]冯博琴.计算思维: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第三个里程碑?[J]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2013(7): 49-52.

[10] Cooper S,Sahami M.对斯坦福MOOC的思考[J].孙志岗,蒋泽清,译.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2013(5): 66-69.

[11]吴文峻,美国MOOC考察见闻[J]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2013(10): 46-50.

[12]孙茂松,从技术和研究角度看MOOC[J]计算机教育,2014(9): 2-4.

[13]肖天骏.MOOC: -个学生的体验与思考[J]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2013(6): 41-43.

[14]徐葳,杨升浩,吕厦敏,等.MOOC时代,姚班在行动[J]计算机教育,2014(21): 2-6.

[15] EdX. Introduction to Computer Science and Programming Using Python[EB/OLl.[2015-01-16]. edx.org/course/introduction-computer-science-mitx-6-00-1 x-O#.VJj ZPUAAIE.

[16] CMU. Principles ofComputing [EB/OL]./cs.cmu.edu/~/5110/.

[17] UCSC. Introduction to Computer Science [EB/OL].[2015-01-16]. courses.soe.ucsc.edu/courses/cmpslO/Winter14/01.

[18] Brookshear J G.计算机科学概论[M].刘艺,肖成海,马小会,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前言部分VI.

[19]网易云课堂.计算机专业导论之思维与系统[EB/OL].[2015-01-16].mooc.study.163.com/c ourse/HIT- 1000003 008#/info.

计算机主要课程篇3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课程;设置;教学;改革

计算机课程作为高职教学中的基础课之一,由于它涉及到计算机的应用、计算机基本的操作能力和计算机的基础编程,越来越受到广大高职教育工作者的重视,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网络的发展和普及,计算机的教学已经由单一的基础教学,向智能化、科学化和应用性方向转变,并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到了与计算机相应课程的教学改革,影响到对计算机操作能力的掌握上,因此,加强高职计算机课程的设置与教学改革,必须突破“够用、必须”这个高职教学的基本原则,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必须以能力教育与操作技能教育为主体,全面贯彻服务其它课程学习的教学要求,实现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的最优化,促进计算机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一、高职计算机课程的设置必须突出“够用、必须” 这个高职教学的基本原则

高职教育由于受培养目标的影响,在课程设置中,特别是像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设置,必须突出高职教育的基本要求,这就是要达到“够用、必须”这个高职教学的基本原则。所谓够用,就是计算机的课程设置中的教学要求、培养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原则、教学策略与创新的教学理念,必须适应高职学科教学的科学化要求,做到既服务于其它学科教学的要求,又要在知识和能力上满足其它学科的学习需求;所谓必须就是在计算机课程设置与教学中,必须以基础教学为主体,兼顾能力的综合要求,使计算机教学满足与服务于其它学科的教学,为促进高职教育的健康、全面发展创造基础需求条件。

目前,在我国的高职教育中,计算机是作为一门基础学科而设置的,它围绕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而开展教学的,它最大的特点是基础性强、综合性强、应用面宽广、技能要求相对较高,而且是在高职的低年级中开设。这种设置的最大优势,在于让高职学生从入学就开始接触到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为学习其它课程奠定基础。这也最大 限度地体现了高职教育中“够用、必须”这个教学的基本原则。但有时,由于受基础英语和其它课程的影响,特别是像高数的有关知识、电子技术和电路基础的影响,在教学和学习中,高职学生往往感受有点吃力,甚至感到本课程较难,突出表现为:一学习基础知识就感到很轻松,但以涉及到计算与应用就感觉较难;二是以上机就感到有兴趣,一说基础知识反而感到陌生;三是学习内容感觉有点多等等。

针对目前高职学习的实际,结合计算机课程的设置与学习,特别是教学的实际,我们在计算机课程设置中,主要注意到了以下几点:一是强化对计算机基础的教学要求,计算机的课程学习,主体仍然是以基础为主,以基础知识、技能和操作能力为主,这个必须突破,也只有突破基础这个核心,其它的技能要求也就容易得多了,因此,在计算机课程设置中,我们始终把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技能和应用教学放在首位,并实行了计算机基础与上机同步进行的教学原则,通过计算机的操作与上机教学,调动高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其学习计算机兴趣,以此带动对计算机课程的学习与掌握;二是对计算机课程进行了上机与基础学习的5:5课时安排,这样,学生一方面通过上机中的操作体会到了对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另一方面也能达到随时分化掌握的教学目的;三是合理安排上机考试与操作考试考核,通过动手能力的检测,刺激高职学生学好计算机,掌握计算机知识,形成良好的技能。对于综合性强、运算能力高、分析能力要求宽的计算机知识、技能和操作技能,进行分化教学,逐步降低教学难度,促进高职计算机学科教学向技能化方向发展,适应高职教学中“够用、必须”这个教学的基本原则。

二、优化计算机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创新计算机教学模式,灵活组织计算机的操作能力教育方式,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

在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中,我们主要是通过改革计算机教学方法来实现培养目标的,我们的做法是:优化计算机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创新计算机教学模式,灵活组织计算机的操作能力教育方式,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

一是通过计算机网络教室,将对计算机课程的教学移到计算机网络教室实现教学的主体需要。这样,学生通过人人一台计算机的学习方式,达到边学习,边训练,边提高的教学目的。网络教室的使用与作用的发挥,一方面为计算机教师的指导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也为学生的针对性学习创造了条件,主体与客体作用发挥的淋漓尽致,最大限度地促进了计算机的网络化教学改革,不仅做到了知识更新快、操作新,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模式,促进了计算机的人性化教学改革,深受高职学生的喜爱。

二是创新计算机教学模式。我们在计算机网络化教室教学的基础上,通过计算机教师的模拟课件、基础资源调用和网络的链接,将计算机教师、网络资源和网络的链接作用发挥到了极至,使学生能够在一种创新的计算机环境中学习与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学生、教师、资源、媒体与环境达到了高度的和谐,知识、能力、操作与应用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赋予计算机教学以创新的教学模式与理念,促进了高职计算机教学的全面教学质量提高。

三是在计算机网络化教学、资源充分利用与教师主导指引的教学理念下,我们积极探索计算机考核与检测的创新方法,指导学生进行人人一机考试,单元学习检测考核,分阶段化考核,课程综合考核与基本技能考核全面结合,使计算机教学的考核与能力检测达到全面化、整体化与综合化,赋予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考核以新的内涵。

四是定期组织高职学生参加省市计算机大赛,通过各种比赛锻炼能力,提高能力,促进计算机的综合性学习与提高。为适应高职计算机教学的需要,全面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我们在进行高职计算机教学时,通过学校组织、上级指导与部门的联系,定期组织高职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计算机大赛活动,通过大赛锻炼队伍,通过大赛提高技能,通过大赛优化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使高职的计算机教学达到学、用、综合提高,促进计算机教学质量的全面发展与提高。

计算机主要课程篇4

摘 要:在分析现有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一种科学设置课程体系、构建良好实践环境、改进教学方法手段的三位一体的建设思路,同时给出具体建议对策,目的是聚焦实战化,提高军校学员的计算机编程能力。

关键词:实战化教学;编程能力;信息素养

0 引 言

为推进军事院校教育向实战聚焦、向部队靠拢,培养能打仗、打胜仗的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当前各个军事院校都在着手实施实战化教学。计算机技术作为现代信息化的重要技术手段,已广泛应用到武器b备、战略决策、远程控制、作战指挥、后勤保障等各个环节。军事领域对计算机编程方面的需求越来越高,聚焦实战化教学,提高军校学员计算机软件编程能力,让学员掌握正确的程序设计方法和思路,促进学员利用计算机解决专业领域的问题及日常事务问题,对于培养学员的自主能力、探索能力、合作能力、问题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

1 计算机软件编程的地位与作用

1.1 计算机软件编程是培养学员信息素养的重要手段

随着我军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以利用计算机获取、整合、运用信息等能力为主的信息素养,是新世纪新阶段对军人素质提出的基本要求。加强军校学员的信息素养教育是军队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提高学员的计算机软件编程能力,使学员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和编程技能,学习和理解计算机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对于培养学员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非常重要,这种能力正是军校学员应该具备的信息素养。计算机软件编程是培养学员信息素养的重要手段。

1.2 计算机软件编程是培养学员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能力的重要方法

计算机软件编程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但要突出学员个体的学识和能力,而且要发挥学员群体的协助作用,即我们通常所说的集思广益、相得益彰。在实战化人才培养中,计算机编程类课程力求倡导将协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相结合,大力营造相互学习和相互帮助的环境氛围,提供各种学习资源,这样不但能使学员学到计算机的编程知识和技能,而且也能够学到更重要的信息处理能力;在培养学员间良好人际关系的同时,增强协作能力和学习能力,为学员的后继发展和部队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1]。

2 计算机软件编程教学与实战化要求存在差距

当前军校学员计算机软件编程能力的现状并不乐观,尤其是计算机软件编程教学的课程设置、实践保障、教学方法等方面与实战化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

2.1 课程设置存在差距

目前空军预警学院计算机课程设置主要停留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等计算机基础课程层面,缺乏能够提升学员计算机软件编程能力方面的课程。目前我们仅开设一门与软件编程相关的课程――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而这门课程的内容又主要以C语言为主,C语言主要是培养学员的编程感觉、习惯和思维,在实践运用中并不是很多,因此仅仅依靠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这一门课程提高学员的计算机软件编程能力是很困难的[2]。

2.2 教学实践保障存在差距

实践环节是学员将所学计算机软件编程知识转化成动手能力和水平的必然途径,与其他专业课程相比,具有特殊性和不可替代性。计算机软件编程的实践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课堂实践,另一个是课余实践;其中,课堂实践具有强制性,课余实践则强调自觉性。

在课堂实践方面,由于空军预警学院计算机课程的课时量较少、课程内容较多,直接导致在教学中,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的内容占据大多数的学时,而学员上机实践环节难以给予保障。由于空军预警学院学员的学位证是与计算机等级考试挂钩的,因此学员希望通过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的学习能够对通过计算机二级考试有所帮助,然而这门课程的理论课时只有20学时,实践课时也仅有20学时,教员要想在有限的课时里将计算机等级考试C语言相关的知识全部讲完,同时又想通过实践环节提高学员的计算机软件编程能力,这显然难以达到。在课余实践方面,由于计算机软件编程不是军校学员的专业课程内容,大多数学员对学习软件编程处于一种应付的心态,认为只要能够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就满足了,因此大多数学员不能够自觉地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上机实践,难以在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刻苦钻研学问上下工夫,而是用死记硬背的方式学习程序设计,学员的学习效果不令人满意。课堂实践课时不足,课余实践又无法保障,必然会影响学员计算机软件编程能力的提升。

2.3 教学方法手段存在差距

目前空军预警学院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学多是理论学习为主、实践上机为辅,以语法知识为主、程序开发为辅;理论讲授与上机实践往往不在同一个教室,而是分开授课,理论课枯燥无趣,实践课又由于学员人数太多而难于管理,导致学员的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不佳,学习计算机软件编程只为应对考试,实际动手编程时却不知从何下手。

3 聚焦实战化教学,提高军校学员计算机软件编程能力的总体设想

为了紧跟当前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步伐和适应军队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只有立足当前、着眼未来,针对学科的发展特点,追踪学科前沿,抓好学科建设,聚焦实战化教学,科学设置课程体系,强化实践环境,改进教学方法,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信息化人才,提高学员的计算机软件编程能力。提高学员计算机软件编程能力的总体设想如图1所示。

3.1 科学设置课程体系

实战化教学要求在课程设置上统筹兼顾,建立综合性强、覆盖面宽、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相结合的课程体系。为培养军校学员的计算机软件编程能力,我们必须把军校学员的计算机软件编程能力培养看作一项系统工程,围绕提高其计算机软件编程能力这个具体目标确定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第一,在保留现有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三大基础性课程的同时,还应增设一些有利于提高学员计算机软件编程能力的课程,如数据结构、数据库、Java程序设计、C#程序设计、网站制作、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与开发等。

第二,对于编程能力的培养,要把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教员应先通过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的学习,使学员掌握基础编程语言知识和编程思想,然后再通过数据库技术基础、C#程序设计等课程的学习,使学员再进一步学习软件开发中常用的高级编程语言,最后通过网站制作、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与开发等课程的学习,使学员能应用编程语言的知识和思想,进而达到培养学员计算机软件编程能力的目的。

3.2 构建良好的实践环境

由于学科专业教学计划等原因的限制,针对军校学员开设的计算机编程课程不可能太多,课时也很难满足教学内容的客观要求,因此教员在培养军校学员计算机编程能力时,就要注重营造好计算机专项教学以外的实践环境,提高学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教学的现实情况看,构建良好的实践环境关键是要实现“两个强化”[3]。

3.2.1 强化课内实践环境的营造

教员在培养过程中,要突破计算机基础课程课时量少的局限,增设与计算机软件编程相关的课程,将计算机编程能力的培养融合到其他与计算机软件编程相关的课程当中。教员在施教时,可将本学科计算机编程技术与学科内容紧密结合,促使学员能自主利用计算机软件编程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计算机软件编程能力,从而延长计算机编程能力培养的周期。

3.2.2 强化课外实践的引导

教员要综合利用校园网络资源与学T活动组织,组织学员开展计算机软件编程能力的交流、评比、竞赛等系列活动,通过丰富的课外活动增强学员对计算机软件编程的兴趣和自觉性,进而引导学员自主提高计算机软件编程能力[4]。

3.3 改进教学手段

先进的教学手段是提高学员计算机软件编程能力的重要途径。

3.3.1 合理安排教学场所

以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为例,以前20学时的理论课在教室讲授,20学时实践课在计算机机房授课,为了方便学员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我们建议把教学场所全部安排到机房;这样既可以防止理论教学和实际操作的记忆断档,又有利于学员在理论转化成实践的过程中,对出现的问题现场提出并现场解决,提高学习的成效[5]。

3.3.2 采用小班化授课

把100多人的大班拆分成20~30人的小班,既方便机房管理,又能够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

3.3.3 实施“理实一体”教学方法

根据实战化教学的要求,教员应组织实战化教学,探索新教学方法。近年来,我们在日常教学中,通过不断探索研究,将“理实一体”教学方法应用在教学过程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所谓“理实一体”教学模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实时根据课程进度和课程内容,将理论讲授与实践环节合为一体,如图2所示。

以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为例,具体做法总结如下:

在该课程的初级阶段,因为概念性内容居多,程序的语法知识还没有讲解,学员还不能独立编写完整的程序,所以这个阶段可以采用先理论后实践的方法。例如,针对C语言数据类型的教学内容,可以先精讲数据类型及每种数据类型的特点,然后讲解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例题,再上机利用程序填空的形式,使学员对理论知识进行验证性地学习和掌握。

到了课程的中级阶段,由于学员对程序的基本结构有一定了解,开始学习语法知识时,就可以采用实践―理论―再实践的方式授课。例如,学习C语言选择、循环程序设计时,可以让学员先上机依照案例输入简单程序并运行查看结果,使学员对该程序的执行过程有总体了解并对如何得到这样的结果产生一定兴趣,然后再进行语法知识的详细讲解,理论讲授完后,再要求学员上机编写相关的小程序,进一步加深学员对语法知识的理解。

当课程进入最后阶段,课程内容基本结束时,教员可以采用先实践后理论的方式。先给学员布置一个具体的任务,提出任务目的和内容,要求学员上机编程、调试并运行,独立完成任务;然后再组织学员讨论,相互进行交流和学习并从中总结提炼出理论精髓,通过这种方式调动学员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培养学员的独立动手能力。

4 结 语

要聚焦实战化教学,提高学员计算机软件编程能力,是一项系统性、改革性的工作,任重而道远,还需要不断努力,加紧研究,深入探索。

第一作者简介:程敏,女,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基础教育,。

参考文献:

[1] 郝红卫, 高桂清, 张甲文. 论加强军校学员信息素质教育[J]. 二炮院校教育, 2007(1): 7-9.

[2] 唐晓, 李强, 陈新, 等. 基于MOOC平台的C语言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 空军预警学院学报, 2015(3): 227-229.

[3] 朱利娜. 注重加强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J].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07(2): 60-61.

[4] 张春华, 李海玉, 徐立新. 提高学员计算机语言编程能力的探索与实践[J]. 军事教育科学, 2009(1): 30-32.

计算机主要课程篇5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算法类课程;教学改革;网络教学平台

在计算机专业教学过程中,算法类课程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对于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计算机专业的培养计划中涉及多门算法类课程,既有数据结构、算法分析和计算方法这些专业基础课程,也有一些专业选修课程,如数字图像处理和计算机图形学。此外,一些高校还为计算机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开设了人工智能和模式识别等选修课程。对于这些计算机专业算法类课程来说,它们不仅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知识和较强的编程实现能力,还要求有很强的自主学习和开拓创新能力。传统的“教师课堂讲授,学生实验验证”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高校教学要求,很难担当培养创新型人才这一社会赋予高等教育的责任。因此,计算机专业算法类课程的教学改革是当前高校面临的一项比较重要的任务。目前以MOOC(MassiveOpenOnlineCourse,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为代表的新型教学模式在给传统教学模式带来巨大冲击和影响的同时,也为传统教学改革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1]。在当前环境下,如何借鉴这些新型教学模式,改革并创新算法类课程教学模式是高校计算机专业教育面临的紧迫问题。本文结合这些新型教学模式和笔者自身的教学实践,探讨了计算机专业算法类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方式,以期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从而提高计算机专业算法类课程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计算机专业算法类课程的教学现状

经过广泛调研,目前高校计算机专业算法类课程教学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从授课内容上来说,计算机专业算法类课程对学生的要求较高,除了编程语言外,还涉及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数理统计等多门数学基础课程。面对如此复杂繁多的课程内容,在有限的课时内,老师很难将知识点讲透彻,而学生也很难深刻理解和及时掌握所学知识,很难从中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此外,教学大纲要求中的知识点大多比较陈旧,与科学研究和生产实际脱节严重,学生无法从中发觉学习的乐趣。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计算机专业算法类课程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较低。

(二)从理论教学上来说,目前课堂教学中,教师通常采用传统的“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的教学模式,老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沟通与交流,学生完全处于知识被动接受状态,无法获取体验,学习的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依赖教材,偏重理论知识的传授,没有引入具体的科研和实际案例作为支撑,学生对算法的核心思想与应用领域难以理解,以致其不能真正掌握各种算法的精髓,学习兴趣不足,教学效果不佳。此外,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并未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无法进行因材施教。

(三)从实验教学上来说,目前教学过程中,实验课时相对于理论课时较少,而且大部分都是验证性实验,缺乏创新性,难以提起学生的实验兴趣。虽然计算机专业算法类课程的理论性较强,但仍然需要大量的实验内容。只有不断实验和总结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各类算法的精髓,否则学生就无法体验到各种算法的真正用处,更不用说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由于课时的有限性,这些算法类实验课程的素材显得比较零散,且缺乏手把手的演示实验视频及测试算法掌握情况的例程,老师无法及时掌握和评价学生的实验效果,学生也无法及时掌握自己的学习情况。

(四)从教和学的主体角度来说,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沟通和互动。教学过程是由老师和学生共同来完成的,目前高校的教学模式注定了老师与学生的交流大多集中在课堂上,繁重的教学任务使得老师根本无法在有限的课时内对学生的问题进行逐一解答。这造成学生在课后自主学习和实验时,遇到疑难问题,无法及时与老师进行沟通。虽然目前课外师生间可以依靠短信、QQ群、微信等公共网络和通信平台进行互动,但对于在线答疑和讨论来说,这些平台功能繁杂、不完善,给师生间及学生间实时便捷的深度沟通与互动带来许多不便[2]。

(五)从课程考核和评价方式来说,虽然教师可以综合学生的平时成绩、实践成绩和考试(或考查)成绩来考核评价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3],却无法跟踪和管理学生课外学习的情况,对每位学生的课外自主学习时间和效果缺乏相应的考核评价方法。目前,教师只能根据课外作业、课堂提问和讨论时学生的表现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未能实现跟踪与考察,对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评价不够全面和客观。

二计算机专业算法类课程的教学改革模式

针对上述计算机专业算法类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探讨一种网络教学平台辅助下的计算机专业算法类课程教学改革模式,以期优化整合计算机专业算法类课程,建立在线教学与实验平台,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满足师生间和学生间深度互动和讨论答疑的需要,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全面客观的监督和管理。具体实施思路如下:

(一)优化整合各门课程,建立计算机专业算法类课程群。对于计算机专业算法类课程来说,它们之间具有共性,即都以数学为基础,需采用编程来实现,且大多数课程间具有关联性,前后存在一定的支撑关系。在计算机专业算法类课程群建设过程中需要强调课程之间的联系,弱化课程的独立性,强化课程资源的融合、交叉[4]。这种一体化的课程群建设可以最大程度的整合课程中零散的知识,优化教学结构,去除重复无用知识,保障知识点的实用性,在教学中充分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使得学生对算法类课程知识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二)设计与建设计算机专业算法类课程在线教学平台,实现“教师少讲精讲,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理念。计算机专业算法类课程的理论性较强,且实践性更为重要。为了兼顾理论和实践知识,在有限的课时内,教师对繁杂的知识点不能做到面面俱到,只能少讲精讲,这就需要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线教学平台的建设颠覆了传统课堂,将教学活动由课上向课外拓展,使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学习,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先进教学理念。根据计算机专业算法类课程的特点,该平台需要在课程群建设的基础上,将教学内容和演示实验等由课上向平台转化,以供学生观摩学习。同时,该平台必须能提供相应的虚拟实验环境和使用说明,以供学生在线实验,并及时反馈实验结果。

(三)完善理论与实验教学资源,创建多维层次性的在线教学环境。在计算机专业算法类课程在线教学平台建设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课程群的知识体系,对知识点中的重点、难点进行梳理,以进一步完善理论教学资源。同时,教师需要优化实验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实验大纲,根据需要设计出三大类实验设计例程库,并将题目和答案分别载入在线教学平台。第一类主要是验证性实验,主要用于学生自测,考查学生对单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学生在完成后可进行自主学习情况的自我评价,如有可能,可以将题目按次序设计为“冲关”模式,以增加自主学习的乐趣。第二类主要是设计性实验,主要用于考查学生综合分析利用知识的能力,学生在完成后可以在线提交,以供教师在线批改。第三类主要是综合性实验,题目主要来源于教师的科研项目和前沿的领域技术[5],目的是培养和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分工协作的团队意识,学生在完成实验的同时可以进行分组讨论。

(四)构建在线辅导答疑与交流共享平台,实现师生间和学生间的深度互动。通过建立交流平台,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可以利用互联网进行交流和讨论,突破了传统课堂的时空界限,有利于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深度互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线辅导答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老师进行提问,被提问的老师会在上线后看到学生提交的问题,并给予解答,除此之外师生们还可以就提问进行群体讨论;二是在线交流共享,教师以发帖的形式将教学资料和解答进行上传,以辅助课堂教学,学生也可以将自己的心得、疑问和资料到平台,从而达到交流共享的目的,提高学生对计算机专业算法类课程教学平台建设的参与度。

(五)构建管理与跟踪统计平台,建立完善有效的考核和评价体系。在计算机专业算法类课程教学平台建设过程中,平台需要能够统计学生在线学习次数、时间和测试成绩等基本信息,以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进行管理与跟踪统计。根据统计情况,平台需要能够分析这些统计数据,并建立学生参加答疑、互动等的情况与其课程学习效果及自主学习能力之间的关联性,以期归纳和总结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方面的一些基本规律和方法。同时,依据分析和统计情况,平台需要能够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进行考核评价,以期使考核评价更真实有效、更具可操作性。此外,评价应当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需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沟通与协作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等进行全面考察。

三结语

针对计算机专业算法类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结合当前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笔者自身的教学实践,从课程群建设、教学平台建设、教学资源完善、互动平台构建和考核评价体系这五个方面,探讨了一种网络教学平台辅助下的计算机专业算法类课程教学改革模式,以期增强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万烂军,罗海霞.面向MOOC的Java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电脑知识与技术:学术交流,2014(10X):7135-7136.

[2]刘登峰,秦宁宁,徐保国.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课程网络在线试验平台建设模式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6(16):207-208.

[3]肖志勇,袁运浩,杨金龙.计算机专业课程教改探索:以《数字图像处理技术》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5,12:74.

[4]李英梅,夏伟宁,丁金凤.Java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群建设[J].计算机教育,2012,7:86-89.

[5]李东明,赵伟.Java语言课程实践教学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1(13):122-125.

计算机主要课程篇6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呈现出泛在化、平民化、边缘化、随意化等特征,主要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分析:一是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他们普遍认为计算机基础课很“简单”,即使没有教师教也可以自学得很好,而对于计算机的“编程”,他们认为应该是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事,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了以后作用不大,与今后的工作和生活沾不上边;二是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不够。某些教师自身对计算机基础课程在本科教育中的定位和认识比较模糊,认为让学生学习一些实用技术,不仅能比较快地收到学习成效。且能让他们在以后的工作中“学以致用”,或者单纯以计算机等级考试过级率高低指导学生学习,而“计算思维”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与短时间内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关系不大。长此以往。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面临的瓶颈越来越大,学生提不起兴趣,教师缺乏教学动力,渐渐陷入到教学越来越可有可无的恶性循环之中。 

基于此,要改变传统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现状,进一步增强学生计算机知识及应用技能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计算思维能力是十分必要且迫切的。本文结合湖南科技学院的实际,在紧紧围绕“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技术型地方本科院校”和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的基本办学定位的基础上,结合学校本科培养方案要求和课程性质,探讨如何结合计算机课程教学,有机地融入计算思维培养的内容,使之潜移默化,融会贯通,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 

2.围绕计算思维进行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 

计算机基础教学不应仅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应将课程提升到思想教学的高度,在教学过程中贯穿对学生计算思维的培养,是解决课程建设问题的有效途径。换而言之,就是在引入这门课程时,应向学生指明,计算机基础课程不仅是培养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更要注重在此基础上,真正掌握利用计算机来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步骤,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做到了这一点,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围绕计算思维进行课程建设,基本思路有:一是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关于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要求,按照“基础、实用、新型、能力”的教学思想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二是以夯实基础、面向应用、培养创新为培养目标,以课程建设为基础、以等级考试为抓手、以创新竞赛为舞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提高他们的计算机素养,培养他们的计算思维。 

3.培养计算思维的教学方案 

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我院主要开设了三门课程,分别是《大学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基础》和《Access数据库技术》。下面,分别从这三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出发,探讨以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方案。 

3.1《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标是:要求学生从宏观上掌握和理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让学生在计算机应用层面对计算思维有一个基本认识。很多学生认为学习这门课只要学会了计算机的基础操作,或者是学会了几种常用办公软件就算学好了。教师也似乎从某种程序上默认了这一情况。为此,我们对原有的教学方案进行调整,在这门课程中弱化Office软件课堂讲解。强化实践和自主学习。突破以操作为主的教学模式,取而代之的是开展计算思维基础知识教学,对计算思维及其主要内容、计算思维的作用、冯·诺依曼计算机、存储程序等问题进行介绍,让学生在宏观上了解计算机思维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在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从分析基本的计算环境。到介绍抽象级问题求解的基本方法,将知识传授与素养培养贯穿于思维教学当中,使学生在对计算系统及环境有所了解的同时,初步体会计算机问题求解的基本方式,逐步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养成。 

3.2《程序设计基础》课程 

计算机主要课程篇7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分类教学;案例教学;实验教学改革

1 背景

1997 年高教司 155 号文件《加强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几点意见》和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2006年了计算机基础教学白皮书――《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1]明确了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大学教学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教学内容和课程地位。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和中学计算机课程的开设,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入学时就已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现有教学内容的兴趣越来越低,无论对教学管理部门还是一线教师都有一种强烈的危机感――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已刻不容缓。

1.1 应用型本科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大学生进入大学后接触的第一门计算机课程,对于接触计算机较少的学生来说,它是一门使自己快速弥补计算机知识和掌握后续学习所需要的计算机技术的课程。应用型本科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性,但课程受学生重视的程度却急剧下降,当前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不容乐观,一方面近几年学生偏重于上网娱乐[2],据多所高校调查结果显示,上网主要用于聊天者占34%,主要用于玩游戏者占28%,主要用于查资料者占30%,其他约占8%, 由此可见大约62%的大学生沉迷于网络娱乐;另一方面,各高校计算机教学安排或多或少不同程度存在一些不合理的现象[3],如计算机基础教学编排不合理、 计算机基础教学目标不合理、不同层次学生一起上课,教学难度较大等等,因此,众多教育管理者,甚至是一线任课教师也认为,这门课程的必要性重要性已经大大减弱。

在课程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各高校对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时都进行删减。以我校为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由原来的72学时,压缩为现在的48学时,压缩了1/3。这使得以往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无法进行,课程不得不进行深度改革。

1.2 应用型本科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

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除了适应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还应该突出应用。改革重点在两个方面:计算机原理的教学和培养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应该以“利用计算机”和“解决问题”这两点为主线展开。

当代计算机是一个多层次的复杂系统,可以多角度使用,它可以像汽车一样,通过简单操作来驾驭;也可以像数学原理或公式一样,需要懂得原理才能深度使用。对计算机多层次的不同认识产生了不同的教学理念。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首先应该定位于肩负历史和时代使命,不能只将计算机作为低层次工具开展教学。面对“利用计算机”的问题,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应该从计算机原理角度组织教学内容,这种定位并非是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创新,而是真正将大学计算机回归到大学数学、大学英语同样基础性地位的过程。

应用型本科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要进一步展示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强大能力,就涉及到如何抽象问题的计算特性,如何利用计算机来解决具体的问题,这是应用型本科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

2 教学改革的措施和方法

2.1 课程设置的调整

由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一直是大学本科一年级的必修课,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大学四年内的课程体系有很大不同,应用型大学注重的是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能力的提高,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如何为后续专业课提供基础知识和基础技术,如何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的基本能力是当前热点问题,同时由于学生进校时的个人对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不同,这就要求我们应该在学生进校后应进行一次摸查,对确实达到要求的学生可以申请免修。其他学生进行分类教学,分类教学是指在学指导的前提下,基于人才培养目标,面向不同专业进行的,根据不同专业需求,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素材、教学过程和教学实验等。可以通过对各专业的课程体系、专业培养计划的缜密分析,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的访谈沟通,特别是学生进入大三、大四后对计算机科学的依赖,将我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授课对象分为社科人文类、理工类、经管教育类、大农类等4类,针对不同类别的专业重点强调某些内容,这是面向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最高境界。所以分类教学是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首要环节,不仅体现在课程讲授,也要体现在实验教学环节中。

2.2 理论课教学改革

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手段,它是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主要包括教师讲解,学生问答,教学活动以及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所有教具。它是按各门学科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组织教材和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并根据固定的时间表,向全班学生进行授课的教学组织形式。课堂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如:角色扮演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等。不同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中起着不同的作用。教师一定要主动的掌握不同的教学方法,摆脱传统教学的死板与枯燥,丰富课堂教学的形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对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理论教学现在都使用多媒体教学,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应设计好自己的课件,课件要丰富多彩,同时在内容组织上要合理生动,有吸引力,笔者认为对于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主要是以讲授和演示为主,而对于文字处理与文档编排、数据处理与图表制作、报告处理与幻灯片制作这部分内容的讲授应采用渐进式案例教学[4],每一部分内容设置两个案例,让问题复杂程度从简到难,从基础到综合,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设置一些问题,多进行师生互动,让学生多思考,多动脑,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总之,理论课程的教学改革应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导向,以培养目标为驱动,以渐进式案例教学为线索,以服务专业应用为目标,在高度浓缩理论课程教学的同时,让学生掌握利用计算机解决各类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和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起到非常好的作用。

2.3 实验课教学改革

在理论课进行改革的同时,对实验课的教学改革就更为重要。实验应注重对已有知识的验证,突出对未理解未掌握知识的再学习以及对知识体系的探索,通过强化实验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应用型本科教学提供一个强有力的保障。

2.3.1 对于计算机组成部分的实验可以先让学生看一个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的视频,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去组装一下,最后让学生去设计一个方案――配置一台具体的计算机。

2.3.2 文字处理与文档编排、数据处理与图表制作、报告处理与幻灯片制作这部分内容的实验则可采用任务驱动[5]的方法,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和掌握理论课所学的内容。笔者所在的学校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程教学是让学生使用实验平台,每个部分内容都有一定的练习题,这些是必须提交的,学生是必须完成的,同时每次实验都设计了思考题和实验相关知识,配置了综合学习与拓展学习。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向更深层次拓展。

2.3.3 针对学时少内容多的矛盾,同时配备一些虚拟实验,供不同专业的学生选做,这些虚拟实验兼顾了不同专业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训练,考虑到与现行教学内容的关联,这些实验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计算机的重要理论和概念,培养基于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计算意识,在有限的学时内将计算机科学的本质以及专业知识以有效的手段展示给学生,这是深化教学改革的技术途径。这部分实验可由学生课后自主完成。

3 结语

当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广受关注,改革的思路不尽相同,也不乏有建设性的理念和措施。笔者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较大力度的尝试,分类教学和案例教学收到较好效果。

这些改革的实施将全面培养本科生和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有效提升本科生的学术意识,掌握牢固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使他们在后续课程和今后工作中,能够自学和自主应用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成为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研究性学习能力、终生学习能力,能够适应环境和任务变化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10.

[2]韩桂华.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方案探究[J].软件导刊,2014(2):162-164.

[3]努尔阿里娅・吾不力卡斯木.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及改革探析[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4(11):2579-2580.

[4]安晓洁.案例教学法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6).

[5]蒋燕翔.任务驱动教法在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实践运用[J].职教探索,2014(11):181.

作者简介:陈兴梅(1966―),女,高级实验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算法分析与设计。

计算机主要课程篇8

关键词:计算机;选修课;分类;“1+x+x1”模式

0 引言

选修课程是对必修课程的扩展和延伸。大学公共选修课程不仅利于专业间的交叉融合,更是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为起点,引导学生走出专业局限,突破学科壁垒,去领略和感知其他学科的领域空间、思维方法、研究手段和基本知识,从而开阔视野,启发心智,成为真正的创新性人才。

我校是一所面向外语外贸类的文科院校,主要有语言文学、经济学、管理学、工学等四个学科大类。学院施行“通基础、精专业、强外语、重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通基础”是指重视综合素质,实行通识化教育,在不同专业之间打通基础课:在不同学科之间提倡互选课程。学校对在校生的公共选修课学分要求是16分,主要包括人文类和自然科学类。且必须跨学科专业选课。自然科学类选修课则以数理基础和计算机基础课为主。

1 计算机公共课程选修模式

1.1早期的选修模式

在08年前,我院非计算机专业学生除必修《大学文化基础》这门课程外,其他计算机类选修课都为自由选择,教师开设选修课时也多是凭自己的专业特长、爱好去开课。在学生兴趣方面没有很好地引导。在专业交叉方面兼顾不够,课程资源配置方面建设不足。很多学生修完课程后不能学以致用,学习动力不足,选修计算机课程的热情度下降。对学生的抽样调查出现了比较矛盾的现象:一方面问卷显示学生对计算机选修课程不满意,一方面问卷又显示学生希望选修计算机类课程。图1和图2是计算机基础教学调研小组在09年上学期对我院大二在校生各专业随机调查的结果。

1.2按专业大类的“1+x”课程选修模式

从2009年开始,为响应广东省关于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要求。也结合了许多兄弟院校的改革模式,我院在计算机公共课程设置方面进行了改革,把原来的“1+自由选修”模式提升为“1+x”课程模式,“1”仍然是《大学计算机基础》,在大一第一学期必修,学生通过取得计算机等级一级考试获得学分;“x”则根据不同的专业大类进行引导,主要包括三门主干模块课程:《Photoshop图形图像基础》、《Access数据库基础》、《静态网页设计与制作基础》,在大一第二学期进行选修,学生通过取得计算机等级二级考试获得学分。“x”课程以专业引导为主,学生自由选择为辅。具体如图3所示。

计算机基础教学“1+x”模式不仅仅是一个教学组织形式,更是一个对教与学本身进行探索实践的过程。通过不断的积累,我院逐步形成了一个具有南国特色的教学模式。其中,《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成功申报为省级重点建设项目,在师资、教学资源方面进行了重整重建:“x”课程实行教学小组负责制,由有此方面教学特长的教师担任,在几年的教学探索和实践中,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法,逐步建立起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立体化教学资源。

实行“1+x”模式以来,学生选修计算机课程的积极性提高了很多,反馈满意度也提高了许多,计算机过级率平均保持在90%以上。

2 面向专业应用的分类选修研究

2.1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随着“1+x”模式的深入开展,我们发现,这种教学组织方式虽然在原来的基础上取得了很多量化的成绩,但也出现了新的问题值得我们思考:①对独立文科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但是“x”课程内容相对独立,关联少,学生学习完这些课程后究竟能做些什么?②现有的高过级率给教师和学生带来很多安慰,但是结合社会实际岗位需求,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如何?③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工作岗位对计算机应用能力需求不同。“x”课程面向专业大类,但是“x”课程真正为学生的专业带来些什么服务?④在进一步建设选修课课程资源时,应该是以知识结构来构建课程资源,还是更应该强调以“需求”去构建课程体系?⑤计算机选修课本是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而开设的,按大类上课,如何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集知识性、技能性与应用性于一体的课程,它立足于实践,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成才。因此,立足于我院实际情况。我们的改革思路是:以培养高素质的应用人才出发,深入改革选修课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在使学生顺利通过计算机一二级考试时,更好地面向专业,为专业服务,从而为以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计算机职业素养基础。

2.2实行“分类教学”的改革思路

(1)面向专业实行内容模块式分类。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作为新生必修的第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内容要随着知识的更新,技术的更新而在教学内容上做更新和补充,在实际教学中不能局限于教材知识的滞后,要确保给学生的更丰富、前沿、实用的技术和知识。例如。大多数学生都已用Win7系统和Office 2010版本,由于教材,机房硬件环境,考试平台等原因,可能仍讲XP系统和Office 2003。但是要给学生补充Win7系统的一些操作特点和Office 2010办公软件的操作不同:现在Android系统非常的流行和普及,在讲操作系统知识的时候也应该引入介绍:讲网络知识的时候也非常有必要给学生普及什么是“云计算”、3G这些计算机新概念。

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我们要做到的不仅仅是内容上的更新与完善,在面对不同的专业对计算机基础有不同的应用需求的情况下,我们更应该把这门基础课程模块化分解,根据不同的专业有选择性地进行教学内容的模块重构。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搭配符合教学对象应用需要的内容“套餐”。“套餐”内容既要符合学生学习基础,又要体现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专业特色。例如,对于文科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是否讲程序设计章节,一直存在很大的争论,究其原因还是因为要么都讲要么都不讲的“一刀切”现象,应该根据不同的专业区别对待。例如经济管理类就应该讲,而语言类就可以不讲;Excel的函数难度,经济类就应该讲更深一些,而其他专业在一级范围内够用就行;总的来说,根据专业的不同分为模块必修,模块选修的原则,搭配具有专业特色的适合分类教学的教学内容。图4是《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模块划分结构图,带有*的表示必选模块,其他根据专业不同为可选,同时相同的模块在深度和广度上面也应有所不同。

(2)深化“x”课程分类选修模式。

“1+x”教学模式的“x”是针对不同的专业大类而开设,对学生的专业和兴趣有一定积极的引导作用。但是开设的课程相对单一,课程间关联少,不能很好地满足实际应用需求。经过调查。我院存在这种现象:学习Access的学生学完后二级是通过了,可是对数据库的概念和具体应用还是很模糊,静态网页学习完毕后,能做几个简单的网页。可是离实际应用还差一大步。同时,网页有很大一部分属于美工的工作,需要再修Photoshop图形图形课程或者Flas设计课程。因此,应该在“1+x”模式上为不同专业方向设置选修课对应的课程群,形成“1+x+x1”的多层教学模式。如果“1”是基础。“x”是专业大类选修。是提高,那么“x1”是特色,体现专业的计算机特色或者学生的个人兴趣方向的特色,让学生在学习完前面的基础课程后。能学到即学即用的实用计算机技术并把它变成作品、设计、项目,创新。“x1”课程和“x”课程一样,应该有相应的教学团队教学,并负责研究企业,社会需求,适时开发专业方向需要的课程或者调整学生学习内容。

“1+x+x1”分类选修模式体现出计算机基础教育在我院的三个教学层次:基础层次、提高层次和特色层次。基础层次以培养学生基本操作技能和计算机基础信息素养为主,以通过计算机等级为考核方式:提高层次以吸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学科知识的能力为主,除等级考核外,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动手能力,能做出有一定特色的综合作品;特色层次则与专业结合,以探索性、设计性及科研训练。社会实践为主,突出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培养,考核要求更高更灵活。

如图5所示。目前在我院已陆续开发出面向不同专业的“1+x+x1”选修课程体系。

(3)建立不囿于课堂的学习方式

应用型的高校应以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主。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专业特点,应开展合适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建立起不囿于课堂的学习方式。目前,我院对计算机基础课程,除了传统的课堂学习和操作外,还主要以网络平台作为辅助学习手段。基础模块的一些对应专业开设的知识点。则以讲座、专题的形式额外开展:提高层次所开设的三个二级模块。则仍以机房课堂教学方式为主,以网络学习平台为辅。课堂教学根据课程特色,主要以案例、应用等多种方法开展学习;而特色层次则面向不同的专业,以选修课或专业选修课的形式开展,主要以实践课、作品设计、项目驱动等方式进行,课程后期考核经常和各类比赛、竞赛捆绑在一起,目的就是希望学生能结合专业,学以致用,真正做出一些有用的作品或创新来。

3 存在的不足与改进的方向

我院实施面向专业的分类教学模式以来,学生选计算机类课程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有所提高。学生感觉在专业方面计算机的使用比例加大,学生设计出的作品多次参加学院内外比赛并获得名次。但是,目前,在更好地体现“计算机为专业服务”这个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一方面由于计算机专业教师本身的专业局限和市场调研的不到位,结合专业的课程的开发力度不大,课程方向的调整也不够及时。另一方面是课程的综合实践设计或者说学生综合运用能力还没有很好地开发。虽然参加比赛可以促进学生运用多门技能,但是还欠缺一个完整的建设体系。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主要将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索实践:

①根据不同的课程群建立专门的师资队伍。采取基础课教研室负责,二级模块课教学小组负责,专业特色课程具体到某个教师的模式,使教师共同合作并积极发展个人专业特色课程。

②加大力度开展市场调查,根据市场和企业所需,与相应系别和专业负责人沟通,及时发现或建设与某专业相关的计算机特色课程,必要时可以结合企业共同开发建设。

③进一步完善教学资源、课程教学体系。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网络课程资源要不断完善,引入网络平台在线考核的模式,加大学生自主学习基础课的灵活程度:二级模块课程在进一步加强网络辅助学习平台的建设同时,要加强课程实例建设的成熟度。开发相关的动态演示系统。建立二级模块课程之间的关联和后续特色专业课程的关联引导。专业特色模块课程在体现为专业服务的同时,要进一步建立起课程的学习模式,考核方式等教学体系并注重教材的建设。

4 结语

上一篇:企业盈利模式分析范文 下一篇:电子书的盈利模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