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货市场范文

时间:2023-03-18 14:36:35

期货市场

期货市场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文章指出了我国期货市场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存在问题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合我国期货市场发展的策略。

当前,我国期货市场在发展的过程中仍面临着一些问题与障碍,随着商品经济在我国的发展,当前期货市场面临着难得的机遇。站在继往开来的十字路口,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我国的期货市场,分析我国期货市场上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我国期货市场的发展提供建议。

一、我国期货市场存在的问题

(一)交易主体单一

我国期货市场的交易主体仅限于私营企业和自然人。国有企业只能限于作套期保值交易,金融机构和事业单位不得参与期货交易,并严禁信贷资金和财政资金进行期货交易。在新的《期货管理条例》推行之前,期货公司作为市场主体只能不能自营[1]。

(二)交易品种少,成本高

目前,我国期货市场上,上市品种只有棉花、小麦、燃料油等13个,一些金融业品尚在基础性研究之中,股指期货推出时间一再延迟。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经济形势的变化对期货市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国期货市场上上市品种过少,制约了市场功能的发挥,造成了期货市场的低效率。我国期货交易所收费项目单一,交易费用较高,平均占80%。2006年,上海期货交易所年报显示,手续费收入占92.65%,会员年会费占0.56%,其他收入占6.79%。收费项目还是比较单一,交易成本并未明显下降[2]。因此,交易所收费结构单一,缺乏有效的信息服务、监管服务,期货市场收费结构不合理,成为我国期货市场上的一个大问题。

(三)监管模式不适应期货市场发展趋势

监管方式以行政手段为主;证监会在代表政府实施监管的过程中,一方面缺少对行业发展的宏观决策权,另一方面又对行业内部管理又过于宽泛,过于微观;监管法规以限制性规定为主,严重阻碍期货市场的良性发展。相应的法律法规主要考虑的是如何管住市场,而没有考虑如何鼓励交易、发展市场,发挥期货市场的经济功能,使期货市场发展空间受到极大限制,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四)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结合不密切

在现达的市场经济体系中,期货市场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与现货市场、远期市场共同构成既有分工又密切联系的多层次的有机整体。从1990年中国郑州商品交易所成立的17年来,中国期货市场的发展并不顺利,一些涉及面广、参与者众、影响大的风险事件时有发生:从327国债到708天然胶,从105绿豆到209大豆,几乎每年都会发生程度不同的风险事件。我国现货市场存在的种种缺陷已影响到期货市场的正常发展。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交易主体方面

我国期货市场与国外期货市场相比,发展层次单薄,期货市场持续发展动力不足。究其原因在于:我国期货市场不是由现货商根据自身发展需要自发组织起来的,现货市场的不发达导致期货市场在合约质量标准和交割环节存在一定的成本,生产者直接进入期货市场特别是农产品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交易不够广泛。

(二)上市品种方面

我国期货市场品种结构单一的现状,主要是由于落后的品种推出机制。我国期货品种推出审批权在证监会之手,这是一种行政。同时,证监会并未建立品种推出长效机制。品种推出审批过程过于繁琐,推出时滞相当长,有些品种甚至在这种冗长的审批程序中被“高高挂起”[3]。金融期货交易在我国期货市场上未能取得成功,原因是在当时的中国金融市场上,主要的金融价格还不是完全的市场决定的价格,基本上不具备发展金融衍生产品的基本条件,汇率虽然已经实现并轨,但是国家对外汇实施严格管制;国家对存贷款利率和国债发行利率存在着正式或潜在的管制,真正的市场化利率也尚未形成。

(三)交易成本方面

我国期货市场上交易成本过高,主要由于期货交易所交易成本过高。交易所交易成本与交易所体制有关。各交易所热衷于交易所的豪华,其房产投资成为期货交易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期货交易所追求利润和税收,交易所会员的意见对交易所并无约束力[4]。

(四)监管体系方面

法制不健全,在期货交易的各个环节,法律手段运用表现为可操作性差、执法力度弱,不能形成完整的期货法规体系;在建立期货市场初期,各地为了各自区域的发展,把本地区办成一个金融贸易中心,争办交易所,一哄而上。中央政府开始行政管理时,已有几十家交易所。中国证监会对交易所的高层干部实行直接管理。对于期货市场对国民经济的重要贡献认识不足,难以重视它的正面作用[5]。在这种情况下,政策取代了法律,行政干预的过多、过乱,使得期货市场监管机制错位,无法形成严密的监管体系。期货交易所的自律也因政府的干预使效果大打折扣。

(五)我国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关系方面

中国的现货市场极不发达,流通渠道很不畅通,中间环节繁杂,合约履约率低,广大生产、经营企业在现货市场中除要承担价格风险外,还在很大程度上面临合同单方违约、资金拖欠、质量纠纷及货物运输不到位等非价格因素的风险。

三、完善我国期货市场的建议

期货市场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针对当前中国期货市场存在的问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上述问题。提高期货市场监管水平;完善期货市场法律体系,借鉴国际期货市场的三级监管体制,形成市场自律为主的监管体系;完善市场结构,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品种上市机制,不断增加新的交易品种以满足市场经济主体套期保值的需求,加快品种上市的制度改革,为有效控制期货市场的风险;完善处罚制度;明确期货公司定位,加强公司结构治理,完善内控制度,不断增强公司的实力,提高抗风险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季琼,金融国际化背景下中国市场发展初探[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4)36:16-21

[2]上海期货交易所.2006Annual[EB/OL].

[3]吴建平,当前中国期货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EB/OL]

[4]汪五一,刘明星,目前我国期货市场发展中的问题及解决建议[J],行业资料金融,2006(6):67-68

期货市场范文第2篇

一、期货市场间竞争的比较优势分析

为什么某国或某地区的某类商品的期货交易能够蓬勃发展?例如,为什么芝加哥能够成为美国乃至世界农产品期货交易中心而不是堪萨斯城?为什么美国能够在世界金融衍生品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为什么近年来欧洲金融期货市场能够迅速发展?按照波特的说法,影响产业发展的不仅仅是公司自己创建核心竞争力和竞争优势的能力,重要的是它所在的国家或地区是否具有或缺乏某些特定的属性。期货市场作为以现货市场为基础的衍生品市场,在竞争与发展过程中,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和地区或以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为基础的期货市场将因此而形成相应的比较优势。根据比较优势及相关理论,期货市场的比较优势主要来自于所在国家或地区的要素条件、需求状况、竞争对手及产业政策。

1.要素条件比较优势分析。要素条件指的是期货市场所在国家或地区的资源禀赋,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形成比较优势的重要因素。资源禀赋可以是创造的,也可以是继承的,一般分为四类。

(1)物质资源。物质资源的可获性、数量、质量和土地、水、矿产及其他自然资源的成本决定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物质资源。物质资源通常是不可再造的资源,对于以实物商品如农产品、能源等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商品期货市场来说,显然是重要的条件之一。

(2)资本资源。期货市场作为资本市场的一个组成部分,必须具备充分的流动性才能够实现套期保值与价格发现等基本经济功能。资本的可获性、数量、成本和可获资本的类型方面,各国的情况各有不同。如果某国期货市场遇到来自低资本成本国家或地区的竞争对手,低资本成本的期货市场可以保持低价,如较低的融资成本、充裕的资本供给等,就会迫使负担高资本成本的市场要么接受投资的低回报,要么撤出该类期货市场。

(3)基础设施资源。基础设施包括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银行系统、结算系统、运输系统、通信系统、法律系统以及这些系统的可获性与使用成本。成熟的期货市场,通常都具有非常先进的基础设施,这也是成熟期货市场重要的比较优势所在。

(4)知识与人力资源。如果某一国家拥有数量可观的、具有科学技术和市场相关知识的研发人员,就意味着这个国家具有知识资源。期货市场是重要的金融衍生工具,是金融工程的基础,同时也是信息、网络和电子计算机等尖端技术应用最为广泛的行业。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期货理论研究水平、各类相关研发人才及技术人才的数量,都影响着这个国家或地区期货市场的竞争力与发展潜力。

2.需求状况比较优势分析。期货市场是用于满足规避价格风险和投资需求的金融工具,一个国家或地区是否存在管理价格风险的商业需求,这种商业需求是否强烈与广泛,决定着这一国家或地区对期货市场的需求,并将推动期货市场的产生与发展,是决定期货市场能否形成比较优势的最重要因素。

3.竞争对手比较优势分析。竞争将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期货市场的比较优势产生重大影响。

创新是期货市场竞争的核心内容,创新能力与创新动力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或地区期货市场的竞争力。一个国家或地区内期货市场间的竞争有助于使本国或本地区期货市场保持生机与活力,并构成持续改进和创新的动力。没有足够的区域内竞争会使本地区期货市场产生自满,并最终丧失国际竞争力。因此,尽管从价格发现、最优资源配置的角度出发,一个国家或地区期货市场的数量不宜过多,但保持适度竞争将有助于期货市场在创新方面形成比较优势。

4.产业政策比较优势分析。产业政策是能够对期货市场竞争优势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鼓励性的产业政策将使一个国家或地区期货市场的比较优势得到增强,而限制性的产业政策则会使其比较优势受到削弱,国内避险需求外流,市场发展将受到抑制。

以上各项因素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都将影响到期货市场比较优势的形成。在这些因素中,

(1)物质资源是不可再造的资源,是开展以相关产品为基础的商品期货市场必须具备的条件。物质资源最终能否真正形成比较优势,还需要看在相关产业中是否具有规避价格风险的需求以及这种需求的强烈程度。

(2)资本、基础设施等其他条件都是可以创造的。其中,资本、基础设施、需求状况主要地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整体发展水平,构成了期货市场形成比较优势的基础环境,这些因素在短期内比较难以改变,需要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而逐步得以改善。从长期或宏观层面看,期货市场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经济发展水平决定期货市场的规模与层次。

因此,资本、基础设施、需求状况决定了期货市场的总体发展水平,无论物质资源条件有多好,产业政策多么积极,期货市场的发展都不可能超越经济的总体发展水平。

(3)知识与人力资源、国内竞争以及产业政策可以通过政府监管部门的政策调整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得以改善,即国家通过实施鼓励性的产业政策,向期货市场集中人力和财力,适度调整期货市场结构,为期货市场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以促进期货市场比较优势的形成,增强期货市场的竞争力。在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国家和地区,物质资源及产业政策等将在期货市场的竞争与发展中起到较为重要的作用。

二、世界期货市场竞争格局的变迁

在期货市场一个半世纪的发展过程中,不同国家或地区间期货市场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其中美国、欧洲、亚太地区在世界期货市场竞争格局的变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分析这些国家或地区期货市场所处的环境,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它们都具有各自的比较优势,从而构成了这些国家在世界期货市场竞争格局中所处地位的深层次原因。

(一)美国期货市场的竞争与发展

美国作为现代期货市场的发源地在世界期货市场中始终占居着绝对的主导地位。进入1990年代,欧洲和亚太地区期货市场迅速崛起,美国在全球期货市场中的绝对性主导地位受到挑战,市场份额持续下降。但是,就单个国家而言,美国仍是世界上期货品种最齐全、期货制度最完善、最具有综合比较优势的国际性期货交易中心。

1.要素条件与美国期货市场的比较优势。要素条件比较综合地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经济整体发展水平。在世界期货市场竞争格局的变迁过程中,经济发展状况决定了不同国家或地区期货市场的比较优势及其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美国是全球最大的基础性产品如农产品、矿产资源、能源的生产国、贸易国和消费国,其实物资本占世界实物资本总量的33.6%,美国研发科学家占世界总量的50.7%,熟练劳动力占世界总量的27.7%.在如此优越的资源禀赋条件下,美国在世界实物商品与金融期货及期权市场中保持着较大的市场份额,在国际竞争中占有着主导优势。美国在除金属外各类品种中均占据着大部分市场份额,在国际贸易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这些商品的期货价格成为国际贸易的定价基准。在金融期货市场方面,美国也始终引领着世界金融期货品种创新的潮流,三大金融产品的首张期货合约即外汇、利率和股指期货均产生于美国,其S&P500、NAS-DAQ100、美国中长期政府债券以及主要的外汇期货和期权都是位居世界前列的金融期货品种。

2.需求状况、产业政策、国内竞争与美国期货市场的比较优势。在避险需求方面,美国经济市场化程度极高,期货交易保值避险的商业需求旺盛,期货市场已经发展成为完全开放的国际性市场,不仅满足了国内避险与投资需求,而且将全球避险与投资需求以及投资资本引入国内,从而形成了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比较优势。在产业政策与国内竞争方面,美国根据本国的资源禀赋条件,采取了金融期货与实物商品期货并重和自由竞争、优胜劣汰的产业政策,全面增强了美国期货市场的国际竞争力。

(二)欧洲期货市场的竞争与发展

欧洲期货市场在欧元启动的大背景下,借助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再次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在当今世界期货市场格局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1.物质资源禀赋与欧洲期货市场的比较优势。从总体来看,与美国相比,欧洲各国基本上属于各类大宗商品的纯消费国,资源相对缺乏,1990年以后,英国的实物商品期货(除LME的有色金属外)如石油、农产品等品种的交易量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萎缩。而以英国、德国为代表的欧洲金融期货市场,凭借发达完善的金融体系、规模庞大的金融资本、众多的金融机构及优秀的管理人才,汇率、利率及股指期货都在世界期货市场中占有重要地位。

2.技术、制度创新与欧洲期货市场的比较优势。1990年以来,欧洲期货市场借助交易方式创新,通过电子化交易形成了成本比较优势,实现了金融期货市场的快速成长。2002年,欧洲交易所(EUREX)借助电子化交易,突破欧洲的地域性界限,加紧建立自己的美国相关衍生品的市场。此外,欧洲期货交易所通过治理结构的创新,为金融期货市场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目前欧洲期货及证券交易所绝大部分是以赢利为目的的公司化交易所。而美国期货市场因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在电子化交易和公司化方面明显落后于欧洲,使美国期货市场的竞争优势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三)亚太地区期货市场的竞争与发展

亚太地区新兴市场的崛起,源自于本地区巨大的避险需求。美国商品期货交易管理委员会(CFTC)1999年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新兴市场的成功主要是满足了区域性风险管理的需要。如发达的工业为日本工业品期货交易提供充足的避险需求,目前日本的铂、钯和橡胶期货市场位居世界第一,黄金、汽油等期货市场位居世界第二。金融市场的发展为韩国金融期货交易提供强烈的避险需求,韩国证券交易所(KSE)的KOSPI200期权合约在1998——2002年五年间年交易量增长了40多倍,2001——2002年连续两年位居全球期货交易所成交量排名之首,充分显示了新兴市场的发展潜力。推进市场化进程和加入WTO,为中国大宗基础产品期货交易提供巨大的潜在避险需求。从世界范围看,中国在物质资源总量上仅次于美国,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后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大宗基础性商品保值避险的需求以及未来巨大的增长空间都是其他国家所不能比拟的,中国非常有条件、也有竞争优势发展成为东半球最大的世界大宗商品期货交易中心和国际贸易定价中心。

三、国家或地区内期货市场竞争格局的变迁

在某一国家或地区范围内,期货市场的发展同样是不均衡的。从美国、欧洲、日本期货市场竞争格局的变迁可以发现,期货市场作为价格发现和规避风险的金融衍生品市场,必然要寻找到一个最具有商业需求、资本最集中、流动性最强、技术最先进、人力资本最充足、交易成本最低、最有助于其功能发挥的地理位置。这正是“区域增长极”理论中能够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增长中心,在这里将产生资本、信息、人才、技术等的聚集效应,使期货市场在本国或本地区竞争中形成比较优势。

1.美国期货市场:形成芝加哥与纽约两个中心并存的竞争格局。美国最多时曾有近20家期货交易所,经过竞争部分交易所被淘汰,部分交易所进行了合并与重组,目前美国国内共有7家期货交易所。从区域布局上看,不论是商品期货还是金融期货都呈现出向芝加哥和纽约集中的趋势。

研究美国期货市场竞争格局的变迁,我们能够发现,对世界期货市场具有历史意义的一系列创新并不是全部产生于芝加哥的期货交易所,例如,1891年明尼阿波利斯交易所创造了世界第一套现代期货清算系统,1982年堪萨斯城交易所推出了世界第一张股票指数期货合约——价值线指数期货合约,然而明尼阿波利斯、堪萨斯等城市的经济背景及其在美国经济中的地位等都使这些交易所很难在与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竞争中获胜。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以及在美国农产品生产流通中的重要地位所形成的比较优势,决定了芝加哥的期货交易所能够成为美国乃至世界的农产品期货交易中心。芝加哥由农产品期货市场起步,为其1970年代成功推出金融期货在知识与人才、资本方面形成重要的比较优势,芝加哥最终发展成为美国乃至全球最大的金融衍生品交易中心。目前芝加哥主要有芝加哥商品易所(CME)、芝加哥期权交易所(CBOE)、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等,这三家期货交易所多年位居全球期货及期权成交量前十位期货交易所之列,2001年分别为第3、5、6位。纽约是世界最重要的国际性金融中心,其期货交易在全球期货市场中也占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2001年纽约商业交易所(NYMEX)期货及期权成交量位居世界第9位,期货成交量排名第6位,其中NYMEX的原油等能源类商品期货,及黄金和白银等贵金属期贷以及纽约期货交易所(MYBT)的棉花等农产品期货都位居美国和全球期货交易量的前列。

2.欧洲期货市场:伦敦面临的挑战与法兰克福的兴起。英国伦敦作为与美国纽约、日本东京齐名的国际性金融中心,凭借其先进的工业和发达的金融业,成为世界金属期货交易中心和欧洲金融期货交易中心。欧元启动是欧洲金融市场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促使欧洲整个金融市场以及期货市场的内部格局随之发生重大变化。首先,欧元货币区的中央银行所在地德国的法兰克福逐步成为欧元区内占主导地位的国际金融中心。欧元启动后,欧洲的11个国家采用欧元作为通用货币,从根本上消除了这11个国家货币和利率间的差异,欧元区其他国家以本国利率为基础的利率期货因此失去了市场需求,欧元区金融期货市场快速向EUREX集中。其次,EUREX通过采用电子化交易方式等积极有效措施,占据了伦敦国际期货期权交易所(LIFFE)的BUND期货合约90%以上的市场份额,成为世界增长最快的期货交易所之一。而英国没有在1999年第一批加入欧元,丧失了部分欧元区内的货币市场及资本市场的交易。就期货市场而言,伦敦在欧洲金融期货市场的霸主地位已经被总部位于法兰克福的EUREX所取代,法兰克福已经迅速崛起。

3.日本期货市场:东京成为衍生品期货交易中心。从日本期货市场的总体格局看,其主要特点是交易所数量较多,同一品种同时在多个不同地域的期货市场上市交易。以商品期货为例,1984年以前,日本有16家以上的商品期货交易所,经过合并重组,现在有7家商品交易所,仅大豆一个品种就至少有3家交易所在上市交易。在日本期货市场,东京的地理位置及其在日本乃至世界的经济、金融地位,都决定了东京地区的期货交易所具有强大的比较优势。2002年,东京地区商品期货总成交量(TOCOM和TGE合计)占其全国的市场份额达到67.9%.随着日本期货市场的不断发展,期货交易所间的进一步合并重组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四、期货市场的竞争与创新发展及其启示。

通过从理论与实证的角度分析期货市场竞争格局变迁的规律,我们不难发现:不同国家或地区间、一个国家或地区内期货市场所处的环境各不相同。一个国家或地区要发展期货市场,就必须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推行与之相适应的期货市场发展模式和产业政策,以形成本国或本地区期货市场的比较优势,从而在竞争中获取有利地位。

(一)不同国家或地区间期货市场的竞争与创新发展

1.发展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期货品种,通过合作促进比较优势的形成。由于物质资源的不可创造性,以及不同国家或地区间经济开放程度、法律、人文等方面的差异,使得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期货市场通常只能根据自身的基础条件来发展自身具有比较优势的期货品种。从中国的情况看,中国与美国的自然资源条件比较相似,是大宗基础性产品农产品、能源、矿产资源等的主要生产国、消费国和贸易国,如中国的小麦产量排在世界第1位,玉米产量为世界第2位,大豆产量为世界第4位、进口量为世界第二,具有开展农产品等大宗商品期货的雄厚现货基础和巨大的保值避险需求。

中国加入WTO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内上述各类大宗商品市场化、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价格波动将更加剧烈,现货企业需要期货市场来规避风险,需要利用期货价格来指导生产和经营。

同时中国远离国际期货交易中心,利用国际期货市场进行保值避险,犹如“隔山买牛”,不利于企业进行风险管理。因此,中国具备在东半球发展商品期货市场最有力的竞争优势,政府应在品种创新等方面制定一系列促进商品期货市场发展的产业政策。

2.寻求与优势互补型期货市场的合作,促进本国或本地区期货市场比较优势的形成。一个国家或地区如果需要发展期货市场,首先应认真分析与其他国家或地区间期货市场的关系,通过与资源禀赋差异较大的互补型国家或地区进行合作,来增强本国期货市场的竞争优势。例如,合并联网成为近20年来各国期货市场应对竞争的新策略,仅自1990年以来,就先后有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SIMEX)与CME、CBOT与EUREX、CME与NYMEX等数十家国际性期货交易所进行跨洲、跨国、跨城市联网,以此来改善双方的资源禀赋条件,互通有无,共享资源与市场。从中国的情况看,中国与美国是物质资源禀赋相近的国家,在商品期货交易方面属于竞争型关系,但是两国分处东西半球,在交易时间上形成互补关系,因此如果两国在农产品等期货交易方面能够进行联网交易、交叉结算等合作,即可实现24小时全天交易,从而使双方能够共享全球范围内的相关资源与市场,使双方的竞争优势均得到增强。

(二)同一国家或地区内期货市场的竞争与创新发展

在同一国家或地区内期货市场间的竞争中获取比较优势的关键,在于期货市场是否能够成功地整合本国或本地区范围内的各类要素条件,从而促进该期货市场在品种、技术、制度等方面创新能力的形成,提升期货市场内部核心竞争力。因此,尽管本文从外部环境分析了期货市场竞争格局形成的深层原因,但是,在期货市场竞争与发展过程中,外部环境与期货市场自身创新能力都是不可或缺的。良好的外部环境将有助于提高期货市场的创新能力,期货市场强大的创新能力则有利于更好地整合各种可以利用的外部资源条件,从而形成期货市场的比较优势。

1.针对区域性资源禀赋特点,发展最具比较优势的期货品种。同一国家或地区内的期货市场所处的经济、法律等环境比较相近,因此,一个国家或地区内的期货市场之间通常属于竞争型关系,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内期货市场的发展,期货市场的数量通常会经历由多到少的整合过程。如上所述,资源禀赋是决定期货市场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而每一种商品的生产、消费、流通都有其一定的规律和特点,以现货商品为基础的期货品种特别是商品期货就具有了比较鲜明的属地性概念。

这种属地性概念要求期货市场必须将期货价格的基准地即实物交割地设在相关现货流通最发达的地区,在这一区域内相关商品的实物资源最充足,现货相关企业最集中,现货贸易最活跃,避险需求最强烈,惟此才能够使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保持密切、顺畅的联系。也就是说,特定的地区适宜开展特定品种的期货交易,期货市场应选择具有资源禀赋优势的区域开展相关品种的期货交易。以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中的大豆系列期货为例,国产大豆、豆粕和豆油的生产、集散或加工中心分别位于大连、长江三角洲经济圈,根据这一基本特点,国产大豆、豆粕和豆油期货市场的价格基准地就应重点考虑分别设在上述对应的区域内,即只有在适合的区域内开展相关期货品种的期货交易,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和规避风险的功能才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

期货市场范文第3篇

期货交易是人类社会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在现货交易的基础上,由远期交易发展而来的。期货市场是集中进行期货合约买卖的场所。近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期货的发展从萌芽到逐步完善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坎坷不平的历程。

中国期货的萌发和发展虽然比西方迟,但发展很快并且它和西方的期货发展有相似之处:中西期货发展史上都是先产生于古代的预购、赊卖,进而逐步形成了远期交易合同的形式,最后是出现具有现代意义的期货交易。人们一般把远期交易合同作为期货交易的初级形式。中国期货交易的发展虽然与证券交易有着密切关系,但与西方相似,期货交易的萌发都是先从商品批发交易开始,然后才有证券交易、商品期货交易和证券期货交易的依次出现。在清代,已出现了远期交易合同为中介的贸易形式。清代同治、光绪年间有关于中国进出口贸易的记载中,就已经有了“期货”一词。不过,那时的所谓“期货”,还只是一种远期交易,与现代意义上的期货交易还根本不同。

我国期货市场初始阶段的开始,是以1990年10月12日郑州粮食批发市场的成立为标志。郑州粮食批发市场由远期现货交易起步,于1993年5月28日正式推出标准化期货合约交易引入期货交易机制,迈出了中国期货市场发展的第一步。但是,我国期货市场发展初期,缺乏配套的法律法规,出现了盲目发展的势头。1993年期货行业发展迅速,被誉为“中国期货年”。据统计,至1994年3月全国期货经纪公司不下500家。中国期货市场的建设一哄而起、盲目发展,交易品种重复,缺乏统一监管机构,运作不规范,盲目开展境外期货,恶性操纵事件连续不断,针对这种极度混乱的局面,1994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批转证券委坚决制止期货市场盲目发展,开始了对期货市场的全面整治。1995年中国证监会批准建立15家试点交易所,并停止其他数十家交易所的期货交易,中国期货市场进入了清理整顿阶段。1998年证监会再次对期货市场整顿,期货交易品种由最多时的47个缩减到7个,交易所缩减到大连、郑州、上海3家。与前几年交易量成倍上涨情况相比,交易量连续两年负增长。

2001年初,“十五”计划纲要中提出“要稳步发展起期货市场”,为期货市场的稳步发展指明了方向,国内期货市场开始复苏。2004年年初颁布的《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对稳步发展期货市场作出了战略性的阐述和部署,中国期货市场由此进入高速扩容的黄金时期。

二、中国期货发展现状

内地期货市场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经历了1992-1993年的“期货热”,1994年的智力整顿,1995-1996年的规范化治理和打击过度投机阶段,目前的交易行为已趋于规范化,并逐步发展成熟,在分散和转移价格风险,实现套期保值的方面,已经成为我国经济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期货市场中的地位明显上升,如上海期铜市场已成为仅次于伦敦金属交易所的全球第二大铜期货市场,在国际大宗商品定价中的作用显著增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投资者。

2004年成为中国期货市场自诞生以来最辉煌的一年,我国期货市场在原有六个交易品种的基础上,又新增棉花、燃料油、玉米、黄大豆二号等四个新品种。国内期货行业全年交易总额达到14.69万亿,创历史新高,期货交易量和交易额分别增长了9%和36%,创下历史最大增幅。2005年,三大交易所积极备战新品种,白糖、钢铁、铅、锌,甚至汽油、原油等产品都已经提上新品开发日程,大豆期权、小麦期权、铜期权等也在各交易所研究关注之中。2005年乃至今后,品种创新将会成为市场发展的助推剂,伴随着我国期货市场一直发展下去。

在国际各大金融期货市场上,交易活跃的金融期货合约多达几十种,金融期货等衍生品成交额已远远超过现货,占总期货交易量的90%,而商品期货仅占10%。目前我国期货品种还仅局限于商品期货,而在价格发现和风险转移作用上功能更为显著的股指、利率、外汇等金融期货在我国仍是一片空白。我国曾在1993年为了刺激国债市场,经财政部、人民银行批准在上交所试点国债期货,但由于违规持仓,交易所又没有完备的预警工具,引发了“327”国债风波,良好的愿望演变成了一场金融灾难。

我国目前期货市场还存在很多问题,期货交易所还是赢利性机构,期货交易手续费过高,导致期货市场效率较低。投机交易过多而套期交易过少,过度的投机导致期货市场价格波动。在管理模式上,发达国家期货市场的监管体制一般为政府、交易所和期货行业协会三级管理模式,而由于我国的特殊背景,期货管理经历了各自为政的分散管理到集中统一管理。

三、中国期货市场展望及发展前景

期货交易由于本身所具备的现货交易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合约标准化、交易集中化、双向交易和对冲机制、每日无负债结算制度、杠杆机制。我国期货交易发展迅速,并逐步向国际接轨。但国内期货市场要真正实现与国际接轨,无论是在交易品种、管理模式及交易制度与国际接轨上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国内期货市场在走向国际化的过程中风险急剧放大。股指期货、利率期货等金融期货发展迫在眉睫。发展金融期货市场,有利于期货市场扩大规模,提高效率,完善结构,增强弹性,吸引更多的投资者进入这个行业,更好地促进市场发展。首先,以率先推出的股指期货为例,股指期货带来的做空机制帮助投资者对冲股票买卖风险,将证券市场上一部分资金引向期货市场。其次,相比商品期货动辄上万元启动资本而言,金融期货投资进入门槛更低,将吸引更多的中小投资者进入这个市场。再者,期货市场的扩容将吸引更多的机构投资者。较一般投资者而言,机构投资者资金实力雄厚,资金回报率要求更高,也更注重研发投入,理性投资的发展又将进一步促进整个市场的健康发展。

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对外开放逐步扩大,中国期货市场将更大范围和更高程度地参与国际竞争。因此要积极探索中国期货经营机构国际化经营途径,利用目前我国期货市场出现稳定发展新局面的最佳时机,推动期货经济公司的并构和重组,谋求规范化、规模化经营。顺应期货市场逐步开放的趋势,恢复经纪公司的境外期货业务,按照公平竞争原则逐步对外国的服务或服务的提供者创造市场准入或公平竞争的机会,根据对等原则,中国完全可以进入对方市场。为了在国际市场上抢占先机,应逐步允许有实力的、运作规范的期货公司参与国际业务,这些措施将有利于推进中国期货市场国际化。

期货市场范文第4篇

关键词:石油期货期货市场现货市场必要性可行性

据国家能源部门统计资料,我国是一个石油资源短缺的国家,人均可采储量只有2.6吨,世界平均水平是23.5吨。目前我国的石油产量为1.6亿吨上下,居世界第五位,各类成品油产量1亿吨左右。同时,我国又是石油消费大国,原油需求超过2亿吨,成品油消费量超过1.5亿吨。

2003年中国消费了全球7.6%的石油,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仅次于美国。石油在中国国民经济运行中的地位正日渐突出,而国际石油市场的频繁波动,又在时刻影响着中国经济。

油价高涨对我国经济的冲击

国际油价近期大幅上涨,对世界经济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面对油价上涨,中国作为一个全球石油市场新兴的需求大户,显然不可能置身局外。油价上涨对中国经济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具体表现如下:

油价上涨直接遏制我国GDP的增长。石油价格上涨的直接影响,表现为降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和拉动物价上涨。油价上涨将导致外汇支出增加、净出口减少,进而降低GDP增长率。油价上涨对经济增长率的影响程度取决于一次能源消费结构、石油消费总量和对外依赖程度,石油占一次能源比例越大、对外依赖程度越高,油价上涨的影响就越严重。

油价上涨给国内石油相关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风险。例如:航空业、交通运输业、旅游业、以石油化工为原料的制造业等。油价过高,便会影响到石油相关产业,从而引起连锁效应,使许多企业成本大幅度提升,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有些企业甚至因为无法避免价格风险而面临停产、停业或倒闭。

油价剧烈波动严重影响石油石化行业本身的健康发展。当然,对采油企业而言,油价上涨却是福音。例如,国际油价每上涨1美元,中海油的销售额就要增加9000万美元,纯收入就要增加6000万美元。但油价不可能只涨不跌。如果油价下跌,采油企业的销售额和纯收入就要下滑,就会使企业的收入不稳定,给企业的长久稳定经营带来不利因素。石油价格过低将使国内石油行业亏损,价格过高则会给石化及下游产业带来严重影响。

油价高涨严重威胁着我国的经济安全。首先,高油价对中国的石油进口带来了直接的压力。其次,油价上升将加大中国的通胀压力。作为一种基础能源产品,石油涨价的影响面十分广泛,从航空、汽车消费到石油化工、居民生活等,无不受到油价变化的影响。

建立期货市场的条件及期货交易与现货交易的区别

第一,交易的目的不同。现货交易的目的在于商品实物本身。在现货交易中,买卖双方依据商定的合同条款,在确定的时间内进行商品实物的交割,从而实现商品所有权的转移。而期货交易的目的则是在商品实物自身之外,或者说期货交易者对实物交收并不感兴趣,买卖期货的目的是利用期货市场价格的上下波动进行期货保值或投机获利。因此,期货交易一般并不涉及到实物所有权的转让,只是期货合约所有权的转移,以便转嫁与这种所有权有关的商品价格变动的风险。第二,交易的形式不同。现货交易一手交钱,一手交货,随行就市,买卖双方直接商价交易。而期货交易则是集中在商品交易所内进行,买进或卖出的是期货合约,这种期货合约已是商品交易所规定的标准化契约,也就是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交割一定品质规格标准的商品,并付清全部货款。期货交易可以在交易所内连续买卖、交易转手。而现货交易,即使是远期合同,由于其不标准性和特殊交易确定而难以进行连续买卖。

我国建立石油期货市场的必要性

期货市场的功能主要是价格发现、规避风险和投机功能。我国建立石油期货市场的必要性如下:

建立石油期货市场,有利于企业合理经营,规避价格变动带来的风险。

石油期货具有价格发现的功能,可以综合反映出供求双方对未来某个时间供求关系和价格走势的预期,给企业以生产和销售指导。企业可以通过现货市场与期货市场的反向同量操作,规避价格变动带来的风险。油价的上涨是全球性的,然而,国外的航空公司所受的冲击却远远小于国内的航空公司,原因就是国外的航空公司参与到石油期货交易中,利用期货交易进行套期保值,从而使公司的航油成本得到预先的控制。

建立石油期货市场,有利于我国争取石油定价权,增强国际竞争能力,改变对国际油价的被动接受。

中国虽拥有巨大的石油进口量,却在国际(石油)定价机制里连0.1%的权重都没有,原因就在于我国市场没有形成机制,采取的是国家统购统销、价格被动跟踪的体制。要改变这种被动的局面,必需建立石油期货市场。

建立石油期货市场,有利于改革与完善石油的定价机制与流通体制。

我国石油价格与国际市场的接轨,是以新加坡等地加权平均价格为定价依据。这种定价不仅价格接轨简单机械,调价时间滞后,而且由于没有充分考虑国内具体情况,所以难以反映国内油品市场的真实供求状况,同时还公开了我国的贸易价格,会因国际价格纵而造成损失。而期货市场是一个公开、集中、统一的近似于完全竞争的市场,石油期货价格能够最大限度地反映全社会对石油价格的预期,能够反映真实的市场供求关系,是真正的市场价格。因此,借助期货市场可以建立科学的石油定价机制及规范有序的流通体制。

建立石油期货市场,有助于解决国家石油储备。

石油战略储备体系是为了保障国家的经济安全和社会的稳定,由中央政府投资或者以其它方式拥有和控制一定数量的原油或成品油储备,在发生战争、大规模禁运等非常时期,可用于应对国际石油市场的剧烈动荡,减少或屏蔽可能给国民经济带来的冲击。

我国已决定在“十五”期间建立石油战略储备,2005年,中国将正式实施战略石油储备计划,这是一项耗资巨大的工程,初步匡算,储备1000万吨石油,需用资金约250亿元,而且需要一个相当长的建设周期。从国际经验看,建立国内石油期货市场,是一条能够为解决国家石油储备提供双赢的渠道:既能为国家增加石油储备,又能节省大量的财政支出。

建立石油期货市场,有利于减缓WTO对国内产业的冲击。

在我国加入WTO的情况下,国内油价逐步与国际接轨,特别是在石油进口依存度逐年走高的趋势下,世界市场石油价格的变化,必然对我国石油业产生较大影响。尤其是我国要逐步开放成品油市场,与其在2年后让国外成品油长驱直入,不如首先开放国内市场,通过市场化的竞争为国有石油企业参与将来的角逐打下管理基础。

国内期货市场发展的经验已经证明,在推动产业发展方面,期货市场能够大大加快其市场化规模化速度。从铜期货市场的实践来看,经过几年的发展,上海期货交易所已成为亚洲最大、世界第二的铜期货交易中心,为提高我国铜产业的抗风险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建立石油期货市场,有利于利用其投机规范功能。

一方面可以规避国际油价波动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还可以从市场价格波动中获取更多的利益。投机是指投机者利用期货市场的价格波动,通过买空或卖空低进高出运作,期望从期货合约价差中获取利润的一种交易方式。期货市场系由避险者与投机者所组成,避险者不愿意承担价格变动的风险,投机者却有能力而且愿意承担风险。原因在于在期货市场上用少量的本钱就能做数倍于本钱的生意,能以极有限的资金作高速的周转,寻求尽可能多的投机获利机会。期货市场的流动性越强,市场成交量就越大,市场也就越兴旺,这种流动性主要来自投机者的操作。但其行为必须受到严格的监督和管理,必须严格地按照交易规则去正常地牟利,从而把投机行为变成一种有用的经济工具。有了投机者的参与,加快了价格的运动,增加了交易量,可更好地调节市场供求关系。

我国建立石油期货的可行性分析

过去的探索是我们宝贵的经验

1993年4月,上海石油期货交易所开始试运营,5月份转入正式交易。当时推出的标准期货合约有大庆原油、90#汽油、0#柴油、250#燃料油四种。当时现货市场可自由交易的是在国家计划以外的企业自销油原油和成品油,分别占到当年产量的5%和9%,总量分别约有2000万吨和1000万吨,这就是当时期货交易对应的现货量。即使这样,日均交易量还是达到了26万吨,仅次纽约和伦敦交易所的水平,位居全球第三。为防范风险,交易所专门开发出一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风险控制系统。虽然失败了,但是它能使得相关人员获得了经验并为我国培养了大批期货从业人才。

市场需求力量日渐强大,市场条件日趋完备

投资者需求是石油期货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动力,而石油期货产生的根源就在于其相关现货市场的价格易变性使投资者产生了规避风险的需求。市场条件方面,一方面,在石油期货需求方面尤其是成品油期货需求方面,国内多元化的市场需求主体已经形成。另一方面,我国证券市场和期货市场经过多年努力,已经形成了一个运作良好的市场构架,有接近国际水准的高效率的交易清算体系,期货从业人员的素质也在不断提高,广大石油相关企业的规避风险意识也不断加强。事实上,上海期货交易所和大连商品交易所都对石油期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采取了不少实质性的行动,如上海期货交易所与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宣布,双方合作研究建立亚洲能源衍生品市场。

国家的政策支持与鼓励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与市场化、规范化程度的提高,国家相关的法律也在不断地调整与完善,以适应市场的需要,并鼓励国有企业积极稳妥地参与期货的套期保值交易。

2003年2月28日,中国证监会主席助理汪建熙在“第十三届亚太期货研究论坛”上表示,中国证监会将推动成立品种上市审核委员会,为石油期货等新产品的推出提供制度保障。

我国建立石油期货市场的客观条件还不够充分,但在理论与实践上恢复石油期货是必要的,我国应尽早建立石油期货市场。石油期货的恢复将有利于中国市场经济的长足发展,有利于中国入世后迎接新的挑战,有利于国内企业规避价格风险,有利于中国的期货市场乃至整个市场的规范发展。当然,我国建立石油期货市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应该采取积极稳妥的原则,逐步开拓石油期货市场,如今年8月25日,原料油期货正式挂牌上市交易就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并且要逐步建立一个完善的期货市场管理体系。否则,就有可能使得石油期货市场变成一个纯粹的投机和炒作,最终走向失败。

参考文献:

1.陈松兴.期货管理概论[M].中国商业出版社,1993

2.王忠民,姬广坡,李忠民,徐文晖.期货贸易理论与实务[M].西北大学出版社

3.杨翼.不能忘却的中国石油期货[N].石油锋线,2003(2)

4.刘亚铮,巩前娜.恢复石油期货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及难点[J].科技摘报开发与经济,2003(8)

期货市场范文第5篇

鸡蛋“孵”出市场

受H7N9禽流感影响,连续阴跌的鸡蛋价格,让它有机会向监管机构显示放大镜下的鸡蛋期货作用,同时也向赔本的蛋农画了一张“饼”,告诉他们鸡蛋期货是一个极具价值的避险工具,有了它,蛋农们就不用担心鸡蛋价格暴跌,甚至可以包赚不赔了。

今年2月,大连商品交易所推出了初步的《鸡蛋期货研究及设计方案》之后,大连商品交易所又向市场公开征集了鸡蛋期货合约意见、公告安排鸡蛋品种交易系统模拟测试等一系列动作。但鸡蛋期货上市的脚步却被H7N9的突袭打乱。

其实,鸡蛋期货是海外的“舶来品”,并非我国独创和首创,其历史之悠久,足可追溯至19世纪的美国。

1874年,一些供货商在芝加哥组建了农产品交易所,进行鸡蛋等商品的远期交易。1929年,鸡蛋期货交易量达47398张合约,超过了当时现货交易量的20倍。1960年,鸡蛋期货交易量达到历史高点,日均持仓量为8112张合约。当时已上市的品种中,只有大豆和小麦的交易活跃度超过鸡蛋。1982年,芝加哥持续了近百年的鸡蛋期货交易,因市场环境发生巨大变化而遗憾退市。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鸡蛋产业集中化和规模化程度不高,和目前的中国形势十分接近。为了保证鸡蛋产业参与者的利益,因此其推出了鸡蛋期货,主要为鸡蛋产业参与者服务,进行套期保值操作,将风险转移。”芝华数据CEO黄劲文分析说。 作为国内非常大众化的禽畜产品,每年鸡蛋总产量约为2300万吨,约占我国禽蛋总产量的84%,占全球总产量的36%,人均消费高达17.8公斤。今年4月受禽流感影响养殖户补苗积极性受到严重打击,导致未来8、9月供应受到负面影响,进入夏季以后,蛋鸡产蛋率开始进入下降周期,价格在三季度肯定上涨,如果需求旺盛,大涨可能性也很大。

现阶段我国畜牧业还呈现出个体规模小,整体群体大的特点,行业整体抗风险能力差,像这次的H7N9疫情,造成我国家禽业净损失超过300亿。到底有没有什么方法或者工具能够将这种风险转移出去,保证行业整体的稳定经营和稳定收益?

业内专家称,从美国的经验来看,美国有期货、期权、农业保险等多种金融工具以及场外交易(OTC)等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中国目前场外交易才刚刚起步,期货品种体系还要进一步完善,鸡蛋期货作为国内第一个畜牧品种一直备受关注。

家禽业周期之痛

2000年以来,我国多次发生禽流感疫情,生猪、肉鸡、鸡蛋价格暴跌暴涨,养殖户也是一批批起来又一批批倒下。今年H7N9禽流感事件的发生,对蛋鸡、肉鸡、生猪养殖包括上下游产业链都产生巨大影响。据不完全统计,肉鸡价格一周时间内大幅跳水20%,鸡蛋价格也在一周内下跌8%以上。在疫情比较严重的江浙沪地区,肉鸡和鸡蛋的跌幅更是达到27%和10%。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饲料企业人士称,现在有不少热钱流入养殖行业,收购肉鸡并冷冻起来。一般来说,冷冻保鲜期在三个月左右,如果三个月内肉鸡价格大涨,收购者将大赚一笔。

目前,一些中小型饲料养殖企业利用期货交易规避风险的市场意识还不强,随着国内饲料企业和养殖企业的整合和规模化经营,企业面临的风险会越来越大,企业要做大做强,必须要利用好期货市场。

“别觉得养殖都是农民才干的,不需要啥文化,相反,整个行业加快规模化发展的同时,也越来越智慧化和金融化。”安粮期货总经理朱中文说。

“国内前30强的饲料企业都在积极参与期货市场,都在学习怎么把现货采购和期货市场联系起来规避风险。经销商能生存到现在的,没有一个能离开期货市场。纯粹做现货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路易达孚北京贸易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陈涛说。路易达孚公司是国际四大粮商巨头之一,已有160余年的历史。

新希望集团采购总监吴祥生认为,对于养殖场和饲料厂而言,企业经营的最大成本是豆粕和玉米等原料,保持这些原料的最优化是重中之重。

除了大型养殖饲料集团,小型养殖户和饲料加工厂也开始关心大豆和玉米的期货行情了。安粮期货总经理朱中文说,这两年安徽省内一些小养殖户也开始关心期货,家里有电脑,也会看,虽然参与程度还十分有限,但关注期货行情的意识明显增强。

期货市场越来越接地气

国内饲料养殖行业对于期货的兴趣日渐浓烈,但期货市场中禽畜产品期货品种匮乏,这让大型饲料和养殖企业对参与期货市场有所顾虑。在浙江某大型饲料企业采购负责人看来,目前油厂因为有大豆、豆粕和豆油期货交易,风险可以两头锁定。饲料企业目前还是单向套保,锁定了原料风险,但下游风险没办法锁定,还需要上市下游的禽畜产品,这样才能完善风险管理。

除了鸡蛋期货以外,大商所还在推进木材等期货上市,而且还在研究设计生猪、肉鸡等畜禽产品、化肥等农资品种,并积极研究推出农产品期权和指数等工具。

此外,郑州商品交易所也没“闲着”,目前正在准备的涉农产品包括粳稻、晚籼稻、干茧、生丝、花生、花生油、土豆、尿素、棉纱等。其中土豆、粳稻、晚籼稻、尿素已经向证监会申请立项。

如果上述期货品种能够相继上市,那么出现农产品期货“上市潮”的情况,也并不是不可能。

期货市场范文第6篇

关键词:莫斯科银行间货币交易所(Micex);俄罗斯交易系统期权部(Forts);法律与监管改革

按照GDP计算,今天的俄罗斯已成为世界第十大经济体。政府预算盈余,信用评级提升到投资级,俄顶级公司的股票被国内外投资者抢购。现在是再次正视俄罗斯衍生品市场的时候吗?

许多西方金融机构还记得上世纪90年代后期的货币远期违约浪潮,也仍对与俄罗斯伙伴做交易抱有戒心。但俄罗斯的两个主要衍生品交易所——莫斯科银行间货币交易所(Micex)和俄罗斯交易系统期权部(Forts)正在迅速成长,走向现代化,一些西方银行已经成为这两个交易所的会员。

虽然这两个交易所仍处在发展初期,存在较高风险,但俄罗斯正在进行许多重要的全国性改革,以改善法律环境、降低俄衍生品市场的操作风险。特别是,政府正在采取措施为上市衍生品的投资者提供法院保护和法律追索权。本质上,这些改革旨在避免交易所交易的衍生品受到新的反法的影响,以及修改相应的国内民法。同时,俄正在草拟防止内部交易和市场操纵的相关立法。俄罗斯准备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所作出的承诺框架下,国外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权利会得以改善。

尽管人们对进步感到乐观,但忧虑仍然存在。在俄罗斯做生意,无人会忽视种种腐败、洗钱和暴力活动。外国公司会遇到税法问题。

一、危机的“遗赠”

俄罗斯交易所的现代史实际上开始于1998年8月的货币危机。危机期间,俄罗斯政府未能履行其短期债务义务。外国投资者和俄居民对俄罗斯银行失去了信任,其后六个月,俄罗斯经济被迫以现金(硬通货)支付。幸运的是,危机持续时间不长,恢复比较迅速。1999年初,金融市场和俄罗斯经济开始持续复苏。冻结的资金被释放,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安排了贷款,以提供援助和支持经济恢复。

危机期间,俄罗斯交易所交易量急剧下降;形势稳定后,又逐渐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至1999年夏,俄罗斯金融市场呈现出明显的复苏迹象。现在,俄罗斯衍生品交易所正成为重要的货币与股票衍生品交易市场。

然而,快速恢复也有灰色的一面。在危机高峰时期,俄罗斯银行拒绝履行其早先达成的NDF合约。NDF是货币买卖合约,通常用来规避风险。这些合约从不进行实际交割,只支付当前价格与预先确定的汇率的差额。俄罗斯法院作出的裁决一向对国外对手方不利,俄判定NDF合约是一种,因此是不可强制执行的。法院的法律地位助长了俄银行的不履约决定。同时,这些判决也动摇了衍生品交易的法律基础。外国投资者至今仍存有戒心。这也是俄政府修改民法以进一步保护金融市场和真正投资者的原因。

二、Micex:俄旗舰金融期交所

Micex(莫斯科银行间货币交易所)是俄罗斯旗舰交易所。Micex以其高效可靠、技术先进获得了国外金融机构的认可。例如,2006年12月,Micex获得了摩根大通的年度品质认可奖。该奖认可了Micex高品质的结算支付服务,以及高效率的操作风险管理。

历史上,Micex与俄央行保持了密切的工作关系。Micex于1992年初组建注册,是央行日常货币定价的渠道。俄央行一直是Micex十六家股东之一。自成立以来,Micex已建立了即期货币、政府债券、蓝筹股、公司债和期货交易市场。Micex衍生品市场于2000年获得营业执照,法律上与其他市场相分离。目前,其产品范围仅限于以卢布计价的货币和利率期货。2006年前10个月,Micex外汇期货交易量比2005年同期增长了八倍,未平仓合约是前一年的两倍多,美元/卢布期货交易量的名义价值达到250亿美元。外国机构不能直接进入衍生品市场,他们必须通过俄罗斯中介机构或者建立分支机构入市交易。目前,在俄设立分支机构的Micex会员包括花旗集团、瑞士信贷、德意志银行、汇丰银行、摩根大通、奥地利来富埃森银行、法国兴业银行和瑞银集团。

一个主要关注的领域是清算和结算风险。历史上,Micex的清算与交易功能混合在一起。俄国内公司对于较大的清算风险暴露和较低的准备金是比较宽容的,但是交易所意识到,为吸引更多的国外参与者,俄有关清算的法律需要修改,以符合国际标准。

Micex期货市场上的违约仅由初始保证金和2亿卢布(770万美元)的准备金来抵补。2006年8月,Micex建立了一个新的清算组织——国家清算中心(NCC),以满足对中央对手方的需求。中央对手方的缺乏一直是国外投资者和金融机构对俄市场的担忧。国家清算中心的初始资本为2.55亿卢布(折合981万美元)。在未来三到五年内股本将增加到7亿卢布(折合2692万美元),最终达到17亿卢布(6539万美元)。Micex计划在今后三到五年时间内将其在国家清算中心的股份降到50%以下。Micex最终希望通过国家清算中心来清算衍生品交易。目前俄法律禁止同一机构办理证券、现货和衍生品交易的清算。在保证金方面,2005年Micex与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ME)签订了使用SPAN保证金系统的许可协议,该协议计划于2007年开始实行。

另一吸引西方商品交易者的举措是计划建立附属的商品交易所——国家商业交易所(Namex)。其新产品开发主管称,Namex将使用Micex的交易平台和其他基础设施,计划于2007年中期引入小麦和大麦等谷物期货交易。已有信息初步表明,上市合约将可实际交割,条款取决于谷物用途为国内使用或是出口。若国内使用,上市合约将从指定的有谷物装卸设施的地区谷物中心交割。对于出口产品,实际交割很可能在指定的黑海和亚述海港口,或是顿河和伏尔加河指定港口进行。具体细节正在与俄谷物生产商、交易商和监管者共同商议之中。

三、Forts:俄主要股票衍生品交易所

俄罗斯交易系统(RTS)是俄罗斯交易系统期权部(Forts)衍生品交易所的母公司,成立于1995年,现已成为著名的股票交易所。RTS是用纳斯达克技术建立起来的,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涵盖其他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部分西方银行作为清算会员加入了Forts,包括瑞士信贷银行、德意志银行、来富埃森银行和瑞银集团。

Forts作为RTS的期货和期权附属机构,于2001年开始运作,提供黄金、石油、债券、单个股票和RTS指数(在RTS上市交易的50只股票指数)期货交易。股票期货期权也有交易。市场对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Gazprom,俄罗斯最大的公司之一、世界上最大的能源公司之一)股票期货有相当大的兴趣。仅2006年12月15日结束的一周内,该股票期货合约交易量为934578份,价值超过283亿卢布(约合11亿美元)。在交易活跃度上紧随其后的是“统一能源系统”股票期货,同期交易量为911954份合约共244亿卢布(约合9.39亿美元)。Lukoil股票期货合约和RTS指数期货合约也深受市场欢迎。

Forts通过建立独立法人的清算所来提供集中清算与结算。清算所充当所有在Forts交易的期货合约的中央对手方。清算所独立开发了其保证金系统。Forts拥有三层保护体系。第一层是初始保证金。第二层是应急基金,该基金是会员根据对各自的评估情况交纳的资金总和。第三层是清算所准备金。截至10月31日,三层防护资金余额分别为3.15亿美元、0.146亿美元和780万美元。

Forts提供22种不同的衍生品合约,其中7种于2006年推出。Forts计划于2007年引入谷物期货合约。尽管Micex上市交易的合约金额远大于Forts,但Forts交易合约的份数相对较多。例如,2006年12月,Forts交易的合约数超过了650万份,价值2.23亿卢布(约合0.085亿美元),同期Micex交易的合约数不到300万份,但价值达到785亿卢布(折合30亿美元)。2006年底,Forts和Micex未平仓合约分别为110万份和140万份。

四、下一阶段:能源衍生品

在过去的几年中,俄罗斯当局对发展商品期货市场的兴趣不断增加,特别是在能源领域。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是俄国家控制的天然气垄断公司,2006年宣布将通过其附属机构建立其交易天然气衍生品的交易所。该机构经营着地区间石油和天然气的现货交易所,现已得到俄产业与能源部授权主持该项目,11月开始进行天然气期货试点交易。此项试点的一个主要目标是为进一步发展交易所交易的天然气市场提供建议。

普京总统在2006年5月发表的年度国情咨文中指出,俄罗斯要建立自己的、以卢布计价的石油交易所。最近纽约商业交易所(NYMEX)与圣彼得堡合作,通过CMEGLOBEX平台交易俄罗斯石油期货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一个步骤。10月,俄罗斯出口混合原油(REBCO)已在NYMEX挂牌交易,以美元计价,每张合约为1000桶,实际交割在波罗的海港口城市普里莫斯克进行。俄罗斯最终想要在自己土地上交易以卢布计价的石油期货。2007年圣彼得堡将建立相关的交易设施。交易预计将在纽约和圣彼得堡两地平行进行。出口混合原油交易将有望促使俄罗斯的石油定价更加透明化。

五、法律与监管改革

为更好地对俄金融市场进行改革和监管,联邦证券市场监管局(FSFM)于2004年3月正式成立。作为主要的市场监管者,证监局制订了监管和法律改革的正式战略计划,旨在促使俄金融市场与国际标准接轨,并提供必要的法律基础设施支持。2006年6月,该计划被俄政府正式采纳。其目标是到2008年(俄总统普京第二任期的最后一年)逐步制订必要的法律。证监局的一位副局长指出,2007年法律和监管改革的目的是加快市场发展和对外开放,包括衍生品交易所市场。

2006年制定的新法最初曾引起了对衍生品市场的一些法律担忧。该法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对和游戏厅的监管与控制。尽管该法未将期货和远期合约纳入其中,但民法第1062条仍须修改,以确保法院保护,并且不会对衍生品市场参与者产生潜在的严重威胁或新的风险。新法无疑使那些经验丰富并熟悉俄金融市场的人们回想起1998年。1062条款明确拒绝对债权提供法律保护。法律条款需要修改,以免交易所交易的衍生品被归入一类。

这种担忧引起了当局的高度重视。由于证监局的干预和支持,俄杜马在12月初考虑修订民法,希望通过关注交易中的市场参与者而不是条款或合约类别来解决这种问题。修正款规定,交易参与方必须是交易所或信贷机构的持照会员。修订的法律一旦实施,将为交易所交易的衍生品和NDF提供法律保护和法律追索权,但该修订款不一定适用OTC衍生品交易。

2007年,在修订破产法之外,俄罗斯还计划进行商业改革。一个主要的基础设施改革法案将关注内部交易和市场操纵。该法案很可能在夏天通过并生效。值得注意的是,对于界定模糊、监管不足的内部交易和市场操纵,该法有望起到更为有效的威慑作用。

另一提议中的立法将确定受监管的证券交易所的法律地位,并授权交易所成为自律性的组织。交易所已经在履行这一职责,但该法将作出明确的规定,并使之正式化、法律化。其目标是提高透明度,保护投资者。此外,在法律上,交易所将有权监督会员交易操作,努力降低价格操纵的可能性。

这些措施对清算公司特别重要,因为一些俄经纪公司资本相对薄弱。也有人担心,某些俄罗斯零售经纪公司冲抵客户头寸后只向各交易所报告净头寸。这些问题可能诱发一种风险——即如果出现严重违约事件,资本雄厚的大公司可能不得不出手救市。对于这些问题,俄两大交易所正在跟踪解决。

2007年计划中的另一重要改革是建立国家存托机构(nationaldepository)。这将有助于增强投资者对股票市场的信心,从而促进相关股票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因此,在即将到来的一年,改革议程丰富、前景乐观。然而,2008年的选举进程将放慢市场改革的进程。普京的总统任期将于2008年结束,按现行法律无权再次连任,而其继任者还没有确定。

六、世贸组织协议

期货市场范文第7篇

[关键词]市场主体不同努力期货市场[收稿日期]1999-07-06

一、期货市场创设主体:企业或政府

(一)谁是期货市场开办者或“制度的供给者”

事实已经说明,期货市场的开办者或“制度的供给者”是多元的,而不是单一的。在期货市场发展最为典型的美国,最早的期货市场——芝加哥期货交易所是由82位商人也就是82位独资业主制企业联合兴办的,政府只是到半个世纪之后才开始涉足期货市场,也就是说,期货市场是由企业创设的;在新近期货市场比较发达的新加坡和香港地区,期货市场是企业与政府通力协作的结果,也就是说期货市场是企业和政府两大主体共同兴办的,虽然各自承担各自的职能;在

具体的表现是:其一, 企业 经济 地位的行政化。这反映在企业实际上是作为政府行政机关的基层单位存在,在组织上对企业规定了严格的隶属关系,作为经济单位的企业被赋予了省部级、地司级、县处级等的各种行政级别和行政待遇,从经营管理权力到经济 政治 待遇等方面,行政身份成为企业的第一身份和 社会 地位标志;企业的领导作为国家的人,由主管部门任命,对主管部门承担行政责任。由此受与企业内外相适应的组织机制的作用,实现了企业经济地位的行政化。其二,企业决策机制的行政化。在实际经济活动中,企业不是独立的生产经营决策者,而是政府指令性计划的执行者。企业的生产方式、生产规模、产品销售、收入分配等均由政府主管部门决定,企业的经营决策权实际上是由政府主管部门来行使的。这样,企业完全退化为一个只具备单纯生产功能的基层行政单位,其实际的决策权利只是围绕如何完成上级计划而机械性展开。其三,企业运行渠道的行政化。在传统经济体制中,企业的生产计划由政府计划主管部门制定下达,企业所需物资由政府物资管理部门统一计划调拨,企业的资金由政府财政管理部门统一计划供应,企业所需的人员由政府的人事劳动管理部门统一计划分配,企业的产品由政府的商业或物资管理部门统购包销。这样,企业与社会再生产各环节的联系始终处于政府的行政管理渠道内,被动地参与社会经济运行。其四,企业动力机制的行政化。也就是说企业活动不是依据企业自己的内在动力,而是依靠外部行政机关的推动力。任何企业或经济主体在经济活动中都受两种力的作用:一方面是自身的内在动力,即其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另一方面是外部的动力,即市场竞争力、产品需求引力、政策法规制约力和行政权力等。但是,在传统体制下,企业内部是统收、统支和统一工资政策,形成了“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的分配机制,缺乏独立的物质利益要求。而企业的一切经济活动听从政府的计划安排,没有人、财、物自,外部动力主要表现为政府部门的行政指令,市场供求及价格波动对其产生的压力或动力被政府承担、掩盖而不存在了。

总之,由于政企不分行政化了的企业成为计划经济体制中的国家的“附属”或“准机构”,造成经济活动中的微观经济单位的“缺位”,进而政府部门的全面“替代”。

2.企业创设者或西方国家产权明晰意义上的企业创设者更符合市场经济体制及其运行主体的客观要求。市场经济体制与计划经济体制的最大区别在于它不是运用计划而是运用市场来配置社会资源并形成社会再生产过程循环的。一般来讲,在市场上从事交易活动的组织和个人都是市场个体,它通常包括企业、居民、政府等。但是随着 现代 经济的 发展 ,越来越明显地使企业和政府在市场中的边界和作用明晰,政府主要是市场经济的宏观调节者及其在市场失灵时如在公共物品、外部性、垄断等存在时发挥作用;而企业日益成为市场的经营活动的主体,因为企业是市场上资本、土地、劳动、技术等生产要素的购买者或提供者,又是消费品的生产者和销售者,离开了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其他经济活动当事者之间的购买、生产、销售活动,市场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而企业成为现代市场经济中最重要的主体。

企业作为市场的经营主体,最主要的特征是:其一,有明晰的产权。市场上交易的双方是产权界限明确的不同所有者,否则交易活动就无法进行,即使勉强进行,便会产生许多麻烦和 问题 ,最终 影响 交易的质量即产权实质的转让。其二,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也就是说,在 法律 上和经济上它是独立于政府之外的,有自己独立的发展目标。即追求利润最大化和企业规模的扩张。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它可以自主筹集资金,自行策划经济活动,开展投资、生产经营等活动。其三,企业之间、企业与其它交易者之间的地位平等。也就是说,企业进入市场,无论“所有制”如何,也不论规模大小,在法律上是平等的,不承认一方对另一方拥有特权和强制。因为存在某种形式的特权和强制,市场的公平竞争性如效率原则将会受到损害,并且当这种特权和强制发展成“命令——服从”关系时,市场体制就不存在了。地位的平等性,保证了市场交易的完全意愿决策和“一致同意”让渡原则。也就是说,市场经济体制及其运行要求市场主体的企业是独立、自主,具有平等权利的经济实体,而不是我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作为政府附属物的“企业”。这样的“企业”在西方社会是与其经济制度的基础相“吻合”、相“一致”的,其充当市场主体,其创设期货市场是符合要求的:出于自己的切身利益,出于供求稳定,出于价格机制完善等等客观需要。

3.我国政府创设期货市场的无奈及其原因。面对由计划 经济 体制向市场组织体制转轨过渡、由不发达经济向发达经济的 发展 转变的双重压力和任务,采用常规性的方式、 方法 都不能使人、特别使政府满意的,特别是把转制 问题 与发展问题纠合在一起更是如此。而让通过体制改革,建立 现代 企业 制度,改革传统的国有国营企业体制,进而再推动经济增长和发展的“二步走”过程因其“过长性”而是不可取的。故此,政府无奈在体制转轨与经济发展的交叉中,在没有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的时候,就“越位”代之“企业”积极地创办期货市场,以期望为期货市场的建立,发挥积极作用,既解决价格双轨制等带来的市场交易行为混乱、价格形成混乱、合同履约率差等问题,又解决由政府长期完全承担的而越来越不堪重负的“无限责任”或“价格补贴和价格风险”的压力。

在传统的经济体制中,由于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事实是国家所有制且实行国有国营形式,政府与企业的产权不清,企业没有独立的法人财产权和独立的经营自,也没有独立的收益权。从所有权主体的权、责、利关系来看,国家独占所有权必须承担全部的经济责任,事实也是如此:企业的投入计划调拨——企业的产出统购统销。当企业因为不合理的固定的价格比例关系因素而 影响 其盈利而出现亏损时,企业认为是“政策性亏损”,应由政府给以专门的政策性亏损的价格补贴。对此,政府按照统收统支的原则,将盈利企业上交的“利润”作为“补贴”去填补“亏损”,长此以往的结果是,平均主义造成一方面是挫伤一部分企业积极性,又造成一部分企业的完全依赖性,导致全 社会 的经济运行效率下降,而政府的包袱是越背越重。在80年代中期实行“双轨制”改革过程中,由于市场的不健全、不完善以及“短缺”的经济环境条件,结果是宏观上因为计划内外价格差别较大,大量的商品转入市场高价渠道,导致整个经济运行秩序较乱,而得不到有效保证;微观上是企业间毁约严重,价格上升,卖方不执行计划价;价格下降,买方不执行计划价。市场风险已经显露出来,而与之没有相应的转移价格风险的机制,最终导致政府要继续背此损失的“包袱”,这是政府始料不及且不愿看到的事实。为了减轻政府已经很沉重的负担,为了完善市场价格机制,为了提供于市场一种转移价格风险的机制,政府“义无反顾”地供给了“期货市场”。

二、政府、企业的不同努力与期货市场的设立结果

(一)政府与企业的努力不对称

出于不同的经济考虑以及自己的实际所能,我国的政府和企业都不同程度地参与了期货市场的开办工作,但在创设的过程中的努力是不对称的。

1.政府与企业的数量不对称。表现为众多的各级政府机构(或中央政府的业务主管部门或各地方政府机关或它们之间的联合)积极开办期货市场。而较少的企业甚至是趋于零的企业及其联合而自主地设立期货市场。各类政府机关充当了期货市场的供给者,使正常的众多企业的自主开办与较少的政府行为“侵入”的期货市场创设主体的数量结果呈现出相反的特征。如下图-1、图-2、图-3所示:

2.政府与企业的程度不对称。表现为政府与企业在期货市场设立过程中的努力程度的极不对称:一方面是政府努力过度,超经济力量地开设期货市场,不是供给期货市场的 法律 制度、运行规划和宏观管理,而是形式主义地开设了期货市场外壳——众多的有场“无市”的期货交易所。另一方面是企业努力不足,还没有直接内生真正套期保值的必要,不是从自己的利益需要出发发起和参与期货市场的兴办,对于期货市场的上市品种、交易规则及其内部管理制度等的供给不予重视和 科学 地设计,而是被动地应付或“认可”政府的供给,使期货市场设立的数量与内在质量存在严重反差和缺陷,必然是仅有的期货市场“外壳”扭曲或变形,不可能形成“有场”又“有市”的期货交易所。如图-3所示。

3.“遍地开花”的50余家期货交易所与“人为重新审批登记”的15家期货交易所的数量结果。人们努力的目的,在于获得努力后的利益,在多大程度上努力取决于对预期利益大小,以及相关的预期利益实现的概率大小即“风险”大小把握。很显然,对于富有 经济 理性的“经济人”来讲,他在进行努力之前,要对相应的努力的“付出代价”与努力的“收益实现”进行“投入——产出”或“成本——收益” 分析 ,以决定自己的努力程度、努力大小等等。可是,由于传统的政府与 企业 的政企不分,政府建立期货市场的“模糊”理性,以及企业的非直接需要的“没必要”理性。使得政府主动努力、多方努力、过度努力,而企业的努力不足。最终是形成期货市场开办过程,“一时”数量达50余家的态势,而随后治理整顿时数量保留15家的结果。

(二)政府与企业的努力不对称的典型说明

1.1990年6月14日,总理赴河南视察,正式提出建立 中国 郑州粮食批发市场(即现在的中国郑州商品交易所的前身)。7月27日,国务院国发(1990)46号文件正式批准了商业部、国务院 发展 中心、国家体改委等八部委《关于试办郑州粮食批发市场的报告》。10月12日郑州市场正式开业。郑州市场是经国务院批准,由商业部和河南省人民政府联合开办、共同管理、面向全国、组织省际间粮油交易的批发市场,它引进了部分期货交易机制,并大力发展远期合同,逐步创造条件,向期货市场过渡。郑州市场由国家组建的领导机构进行管理,商业部会同国家体改委、国务院发展中心、财政部、铁道部、农业部、中国工商银行总行、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工商总局等国家九部委组成的郑州市场国家协调领导小组为郑州市场最高领导,办公室设在商业部。商业部和河南省人民政府吸收有关厅、局、司联合组建的郑州市场管理委员会对郑州市场直接实施领导,办公室设在河南省粮食厅。郑州市场为副厅级机构,实行主任负责下的事务部制等等。

2.1991年4月物资部在上海举办了“国际期货交易研讨会”,邀集国内外专家探讨在上海建立金属交易所的可行性。1992年2月由物资部和上海市政府联合提出了有关建立上海金属交易所的报告,1992年5月28日,上海金属交易所在经过了一年的精心准备后正式开业。

3.1992年下半年,北京市政府向国家体改委和国务院发展 研究 中心从事期货研究的工作小组(后改为“中国期货市场咨询中心”)提出了帮助研究建立期货市场的要求。北京市政府对于建立和发展期货市场、推动和完善市场体系工作十分重视,市政府于1993年3月5日正式发了文件,6月2日北京商品交易所取得了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颁发的营业执照,1993年12月15日转入正式交易。

4.1993年在海南中商期货交易所筹建时,没有一家会员单位。如其管理人士所说:“一个月,没发展到一家会员”。北京商品交易所在筹建时股东单位因种种原因不可能投入更大精力替交易所征集会员,这样会员征集成了交易所的首要任务,其管理人员向交易所董事会承诺:三个月开发会员单位150家。3以上资料突出地反映了开办期货市场的主体:政府与企业的行为努力不对称,形成的政府努力过度地兴办期货市场高潮。特别是出现了“领导市场、市场厅局级别”等非市场经济的提法和做法,可见传统的计划经济观念、计划经济体制对市场的不理解及其对市场的 影响 。

参见叶鹏、陈共炎文章论述,《中国期货》1995年第34期、1996年第8期。

参考 乔刚、陈共炎、张建国:《交易所、经纪公司与期货市场》,北京 工业 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48~251页。

期货市场范文第8篇

目前农产品期货交易的商品类型主要包括:粮食期货,主要有小麦期货、玉米期货、大豆期货、豆粕期货、红豆期货、大米期货、花生仁期货等;经济作物类期货,有原糖、咖啡、可可、橙汁、棕榈油和菜籽期货等;畜产品期货,主要有肉类制品和皮毛制品两大类期货;林产品期货,主要有木材期货和天然橡胶期货。

目前我国期货市场发展概况

我国期货市场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初,与美国一样也是从农产品期货开始起步发展的。目前主要有3家商品期货交易所,其中上海期货交易所以铜、铝、天然橡胶等为主,大连商品交易所与郑州商品交易所都以农产品期货交易为主。大连商品交易所经批准交易的品种有大豆、豆粕、豆油、棕榈油、玉米;郑州商品交易所经批准交易的品种有小麦、稻米、棉花、菜籽油、白糖。大连商品交易所的大豆系列品种,郑商所的棉花、白糖等品种是现阶段国内最活跃的几个大宗农产品期货品种。如今,大连商品交易所、郑州商品交易所已经成为全球农产品交易中心和价格中心。

经过近20年的发展,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的稳健运行有力地保障了期货市场功能的发挥,在价格发现、引导农作物生产与流通、为市场主体提供避险工具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我国粮食市场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农产品期货的功能与作用

期货市场最突出的两大功能是:价格发现以及套期保值,农产品期货也不例外。对生产者而言,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对生产计划安排具有指导和参考作用,对稳定和调节市场价格波动具有积极作用;而对于期货交易者,则更加看重期货市场通过套期保值实现的风险转移功能,即通过期货市场以转移或回避现货市场的风险。

价格发现是指在市场条件下,买卖双方通过交易活动,使某一时间和地点上某一特定质量和数量的产品的交易价格接近其均衡价格的过程。以农产品为例,假设某农产品供不应求,人们预期情况要持续一段时间,反映在农产品期货市场上,农产品期货价格随之上升,价格上升会对买方产生警告作用,不能再继续增加需求,另一方面也意味着生产者可增加产量;随着潜在供应量的增加,农产品期货市场供求关系逐渐缓和,农产品期货价格逐渐下跌,此时对生产者又是一个明确的警示,不能再继续增加产量,另一方面农产品期货价格下跌也会刺激需求。可见,通过这种超前性的农产品期货价格机制调节能有效克服现货价格失真及生产滞后调节问题。综合而言,存在农产品期货市场情况下形成的价格比只有现货市场情况下形成的价格更接近理论上的均衡价格,农产品期货价格对于现货价格的长期均衡具有重要作用。

套期保值是指以回避现货价格风险为目的的农产品期货交易行为。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利用期货市场转移或回避现货市场风险成为生产经营者的重要手段。在现货市场上,当市场价格大幅下跌时,那些手中持有大量存货的市场参与方就会面临灾难性的损失,而当价格上涨时,那些将要买入商品的市场参与方也会陷入付出更大成本的困境。而期货市场的套期保值功能就可以实现风险转移的目的,即把商品价格变化的风险转移到进行期货交易的其他人手中,从而达到规避风险的目的。以农产品期货市场为例,经营者利用农产品期货交易进行与现货交易方向相反的套期保值买卖,无论市场行情怎样变化,都可能达到保值和获利的目的。

期货市场范文第9篇

这里主要分析期货市场发展以来对加工企业的影响,由于加工企业涉及到产品的生产、加工和流通等多个环节,单个分析容易出现因素考虑不周全以及其他无法量化指标的影响,从而会造成得出的结论与实际不符的现象。因此,这里主要选择全国小麦收购量和全国小麦销售量两个指标,从整体上来分析期货市场发展以来对加工企业的综合影响。对全国小麦收购量和全国小麦销售量两个指标做差分处理,然后分别考察其标准差在1993年前后的变化情况。,1993年后,也就是期货市场正式建立之后,全国小麦收购量和全国小麦销售量的变化量幅度明显上升。检验结果表明,小麦期货成交额是2阶单整,全国小麦收购量和全国小麦销售量都是1阶单整的序列,因此,小麦期货成交额(E)与全国小麦收购量(SG)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小麦期货成交额(E)与全国小麦销售量(XS)之间也不存在协整关系,全国小麦收购量(SG)和全国小麦销售量(XS)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因为时间序列E与SG、E与XS之间都不存在协整关系,所以可以得出小麦期货成交额(E)与全国小麦收购量(SG)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小麦期货成交额(E)与全国小麦销售量(XS)之间也不存在因果关系。综上分析可知,期货市场的出现加大了全国小麦收购量和全国小麦销售量的变化量的波动性,但小麦期货成交额与全国小麦收购量和全国小麦销售量都不具有长期均衡的关系。

期货市场发展对小麦业波动性的影响

这里主要研究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发展对小麦业波动性的影响。所采取的方式为:对小麦农作物近30年的种植面积、总产量做差分处理后分别考察其标准差在1993年前后的变化。标准差能表明数据的波动状况,标准差越大则波动越剧烈,风险也就越大。差分可以消除趋势性,得到数据的变化量。1993年我国正式开始期货交易,因此,这里选择以1993年为界线,对比此前后的变化。1993年后,也就是期货市场正式建立之后,小麦种植面积和产量,它们的波动性非但没有减小,反而显著增加了。1993年后小麦的相关数据波动情况并没有明显改善,甚至更加剧烈。表现在图形上就是:1997年到1999年间,小麦总产量变化量超过之前的任一两年间的变化量;对于小麦种植面积变化量,在1993年之后的变化幅度也大于1993年之前的。

期货市场发展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这里主要分析期货市场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在此选择两个指标,一是成交量,二是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成交量可作为期货市场发展程度的量化指标,成交量越大,说明此市场参与度高、信息流通广、流动性强,对整个行业的影响就越大,这里选择小麦期货的年成交总额,数据取自中国期货业协会网站。对于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这里选择河南省的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作为衡量农业经济发展的指标,数据取自于《河南统计年鉴2010》。

(一)相关关系通过Eviews5.0得到河南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与全国小麦期货品种成交额之间的当期相关关系为0.561458。

(二)协整关系首先,对收入和成交额进行平稳性检验,这里仍然采用ADF检验。河南农民收入是2阶单整,小麦期货成交额也是2阶单整,两者是同阶单整,因此,河南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与我国小麦期货成交额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协整关系是时间序列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和Granger因果检验的前提,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接着对两个指标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和线性回归分析。根据P的值,可以看出,成交额不是农民收入的原因,农民收入也不是成交额的原因,即河南农民收入与小麦期货成交额互相不为因果。运用EViews5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得到回归方程为:Y=1914.316+0.171379E线性回归的结果表明,小麦成交额(E)前的系数很小,可以认为其对河南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改变只能作出很微小的解释,即对河南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影响十分微小。

结论与政策含义

(一)对小麦种植业的启示通过对我国期货市场发展对农业影响的实证分析,可以从以下几点来说明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存在对我省小麦种植业的启示。第一,从优质小麦种植面积与小麦期货品种成交额之间的关系来看,两指标的相关关系为0.533772,但不存在协整关系,即长期内不具有均衡关系,但根据线性回归分析,优质小麦种植面积会随着成交额的增加而增加。因此,可以通过期货市场,对期货合约及交割标的物标准的设置来引导农户对不同小麦品种的选择。第二,期货市场发展对农民收入影响的分析结果表明小麦期货品种成交额对河南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影响十分微小。主要原因应该是目前我国农户参与期货市场的很小,甚至很多农户对期货市场都不甚了解。

(二)对小麦加工业的启示通过分析,自1993年我国期货市场正式成立以来,全国小麦收购量和全国小麦销售量的变化量幅度明显上升,并且根据我国小麦期货市场套期保值绩效的计算结果,我国套期保值功能发挥的作用很低。而对于小麦加工企业来说,它又同时面临着小麦原料和小麦加工品两个价格波动的风险。基于此,可以列出以下几点:第一,由于我国期货市场套期保值绩效很差,因此,在这样的市场中做套期保值会有一定的风险,这就需要在做套期保值时慎重选择套保合约。第二,由于在我国期货市场上只有小麦原料期货合约,而没有关于小麦加工品的期货合约,因此,即使加工企业选对了套保合约,对冲了小麦市场价格的风险,但仍然面对着小麦加工品市场价格的风险。

(三)对政府宏观调控的启示对于期货市场来说,具有价格发现功能是它存在的前提,具有风险转移功能是它存在的目的。通过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对于我国的农产品期货市场,在价格发现这一功能上发挥的不错,但在风险转移即套期保值绩效却很不理想,因此,在以后得政府宏观调控的政策中,应该首先把提高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的风险转移功能放在首位。

期货市场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市场现状市场问题发展方向

我国期货市场至今已经走过了十多年的风风雨雨,相较于国外市场而言国内市场还是一个新兴的市场。经历了超常规发展的初创期,也经历了问题迭出的整顿期,现在我国期货市场迎来了有史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经过数年的整顿,我国市场又开始了新的放量增长,而且是在一个更加规范更加理性的市场体系中。站在这个继往开来的十字路口,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我国的期货市场。

我国期货市场发展现状

(一)我国期货市场发展历程

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进程的推进,我国期货市场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重要阶段:期货市场的理论准备与初步试验阶段(1988-1991);期货市场的试点发展阶段(1992-1994);期货市场的规范与调整阶段(1994.5-2001);期货市场的恢复与发展阶段(2002-现在)。

我国期货市场演进历程表明:我国期货市场的成长具有明显的超常规发展特征。从时间跨度来看,在十余年的时间里,我国期货市场跨越西方期货市场百年发展历程,呈现出跳跃式发展态势;从期货市场成长的起始点考察,我国期货市场的发展与国际期货市场演进的一般规律有些背离,不是从传统的农产品,而是从非农产品的生产资料交易开始的。期货市场的超常规发展一方面迅速弥补了我国传统经济体制的缺陷,利用“后发优势”进行跳跃式发展;另一方面也为我国期货市场的规范发展带来了潜在的隐忧。

政府推动是我国期货市场成长的又一显著特征。与美国和其他国家由现货交易商和行业协会自发组织建立期货交易所的模式不同,我国期货市场的建立是国家高层管理机构从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和解决经济运行过程所存在的实际问题出发,由上至下地推动期货市场的组建与发展。政府出面组建期货市场,有助于节约组织成本,但也极易助长政府对期货市场不应有的行政干预,从而使我国期货市场呈现较强的行政性特征。

我国期货市场的发展在许多方面均体现出自己的独特性,这是由我国的国情所决定的。我国期货市场的发展固然要认真借鉴国际期货市场成长与发展的成功经验,但是也要充分考虑我国的现实国情,否则,我国期货市场的发展必然会受到挫折,付出高昂的代价。

(二)我国期货市场的成就

我国期货市场经过近年来的治理与整顿;逐步进入规范、有序的发展阶段,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期货市场硬件设施实现了现代化,期货市场软件设施日趋完善。

形成了以期货交易所为核心的较为规范的市场组织体系。经过十余年的试点与发展,尤其是经过1994年以来的清理整顿,我国的期货市场由分散建设逐步趋向集中规范,初步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期货市场组织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期货交易所是核心,已上市期货品种的交易基本稳定,由期货经纪公司会员形成的网络基本可以覆盖整个市场。

培养和造就了一支期货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人才队伍。我国的期货市场作为新兴的行业,吸引了大批的年轻的人才。这批人才学历高,经过几年的实践锻炼,专业素质也有很大的提高。年轻的专业型人才是期货市场的财富。随着期货市场的不断规范,又有一批早期从事期货理论研究的中青年学者进入期货业的实践活动,使人们对期货行业有了较深的认识和理解。这样一批有相当知识水平和能力的群体,构成了期货行业的人才基础。

期货市场的基本功能初步显现和发挥。铜、铝、大豆、小麦等期货品种与国际市场的联系较为密切。国内有相当数量的生产经营企业参与铜、铝、大豆、小麦等期货的交易,他们从期货交易中不仅免受三角债之苦,而且初步感受到了期货市场规避风险、发现价格、指导生产、调节供求的作用。经过1994年以来的清理整顿,尤其是1998年以来的进一步调整,我国的期货市场进入了规范有序快速的发展阶段,尤其是在2003年交易额达到了近11万个亿。

十年发展初步形成了有效的监管与自律体系。在我国期货市场组织机制日趋完善的基础上,我国期货市场的正向功能亦得以发挥。

我国期货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交易品种不足

我国现有的三家交易所真正交易的品种只有七个,分别是上海期货交易所的铜、铝、天然橡胶,大连商品交易所的大豆、豆粕,郑州商品交易所的硬麦和强麦。而一些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经济安全的品种如线材、石油以及玉米、棉花到现在都还没有上市或者恢复上市。这就使我们的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缺少定价权,从而在国际贸易中经常处于极其被动的地位。

(二)投机成分过重

期货市场在市场经济中的重要功能,是使各种生产者和工商业者能够通过套期保值规避价格风险,从而安心于现货市场的经营。期货市场要实现这种功能必须要有投机者的参与,投机者在寻求风险利润的同时,也承接了市场风险,因此一个正常的期货市场上投机者是必须和必要的。但如果一个市场投机者占了绝对支配地位,这时非但期货市场的积极功能不能很好发挥,反倒会对整个金融市场造成冲击,干扰经济的健康发展。目前在我们的市场上,大部分的市场参与者在交易的过程中,投机的心理往往占了上风。甚至在需要参与市场进行套期保值的企业中,也有不少做投机交易的,比如有些粮油加工企业在期货市场上却成为了空方的大户等等。在这种情况下对价格的炒作便成了唯一的主题。根据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期货市场是属于“不完全市场”的范畴。在这种市场,商品价格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买卖双方对未来价格的预期,而远远脱离了这种商品的现时基础价值,从而可能导致了价格“越买越贵”或“越抛越跌”的正反馈循环。在这种情况下就很容易出现价格往极端发展的风险。

(三)市场参与者不够成熟

由于目前我国的专业投资管理公司和专业的经纪人队伍还没有建立和规范起来,所以实际的投资大部分还得依靠投资者自己来完成,其投资行为必然具有很大的盲目性。要想降低期货市场风险发生的可能,对投资者的教育和促进其走向成熟是一条必经之路。

(四)市场的弱有效性

技术分析的三个基本假定之一讲到:市场行为包容消化一切。即影响市场价格的所有因素最后必定要通过市场价格反映出来。但要实现这一点必须有个前提,那就是整个市场要处于有效市场理论的情况下。而目前我们的市场还是一个弱有效的市场,由于信息的不透明,将使市场的参与者不得不支付更高的社会交易成本,这样就降低了期货市场这个经济体系的运行效率。

我国期货市场发展潜力和方向

(一)我国期货市场的发展潜力

国内期货市场的风险管理功能已经大大加强,在社会经济运行中,其功能进一步得到发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发展步伐的加快,在国际市场的影响越来越重要,我国期货市场的发展潜力不可估量。

1.我国大规模发展商品期货市场的潜力与需求巨大。我国已经成为世界许多大宗商品的集散地,在全球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由于目前国内期货市场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国内相关商品价格的发现功能是在国外相关期货市场的带动下完成的。当我们在购入大宗商品时,定价权却掌握在国外政府或卖方手里。这是非常不合理的,不仅损害了我国相关企业的利益,也使得我国在国际经济舞台的地位降低。从这点考虑,我国大规模发展商品期货市场的潜力与需求是巨大的。

2.我国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的潜力与需求巨大。期货市场的最终发展离不开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但在发生了类似“3•27国债”事件之后,金融衍生品在我国成为历史。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以及我国金融体系的改革,单一的市场交易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控制风险的要求,越来越多的专业型投资机构呼唤对冲机制的形成。

3.维护国家利益要求大力发展我国期货市场。由于期货市场与国家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在国际经贸往来中发挥重要作用。在我国,尽管许多的商品在国际市场也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但由于我们期货市场的价格功能在国际市场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很多情况下必须参照美国以及其他国家的产品价格进行交易,每年不仅使国家损失大量外汇,也使得商品竞争能力下降。从维护国家经济利益的需求考虑,我们也必须发展我国期货市场。

(二)我国期货市场的发展方向

1.期货市场各个组成部分的创新功能将得到加强,进而形成一个功能完善的专业化市场。期货市场的产生、发展与创新密不可分,我国期货市场的发展也必然在创新中不断前进。随着我国期货市场的发展,新品种将不断被开发,各个交易所在自身核心品种的研究和创新方面也会不断努力,并设计出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在此基础上,期货公司会以满足客户需求为前提不断探索,以期能够提供新的服务手段和服务方式。通过期货市场各个组成部分的共同努力,必将形成一个功能完善,注重理性投资的专业化市场。

2.随着我国市场化体系的完善,我国的商品期货市场将成为亚洲乃至世界商品市场的标价中心之一。随着我国作为商品集散地功能的不断扩大,不仅是我国的企业,还有许多其他国家的相关企业,对于将我国的商品期货市场作为亚洲乃至世界商品市场标价中心功能的需求会越来越高。在我国市场化体系完善的基础上,我国期货市场作为全球商品市场标价中心的趋势将成为必然。

3.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金融改革进程的加快,以股票指数期货、利率期货和外汇期货为核心的金融衍生品市场将会使我国金融体系逐渐完善。这是市场参与者和服务对象对风险管理的要求。资本市场的存在与发展必然要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在市场化程度加大的环境下,企业越来越明白期货市场对于企业发展壮大的作用,并迫切需要利用期货市场锁定风险,扩大投资规模来创造社会财富。另外,在快速发展的我国国际贸易中,企业也存在巨大的化解外汇波动风险的需求。这些都要求我们加快建设步伐,设计并提供有效的金融衍生服务,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另外,资本市场的发展新思路要求金融衍生品市场超常规发展。周小川关于证券市场发展的新思路中提到需要超常规发展机构投资者,伴随着机构投资者的壮大,对于证券市场风险管理的需求日益增长,股指期货的推出可以提高股票现货市场的效率、透明度与流通性。保险机构的发展需要通过市场来解决“利损差”问题,银行的改革进程中也直接面对利率风险,问题的长年堆积甚至会导致社会风险。这些也要求金融衍生品市场的超常规发展来逐渐化解日益扩大的风险积累。

参考文献:

1.中国期货业协会编.期货市场教程[M].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2002

2.约翰•墨菲著,丁圣元译.期货市场技术分析[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1

3.中国期货业协会编.期货市场品种介绍[M].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2002

4.聂正邦主编.世界主要国家粮食状况[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3

5.吴敬琏.十年纷纭话股市[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

上一篇:创业资金范文 下一篇:项目资金管理论文范文